中学初步设计说明

2024-10-07

中学初步设计说明(共7篇)

中学初步设计说明 篇1

第六章 电气设计说明

一、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建设红线内的以下内容:0.38/0.22kV配电系统;电力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电话系统、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广播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二、设计依据: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青海省西宁市民和第一中学,建设单位为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县教育局。工程地点为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湟水河东南。本工程包括2#实验楼,4#、5#教学楼,6#办公楼、7#食堂,8#-10#宿舍及风雨看台。总建筑面积:60262.59m2,其中2#实验楼建筑面积8155.69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7.25m;4#教学楼建筑面积9870.73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1.00m;5#教学楼建筑面积7333.24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1.00m;6#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5723.42m2,地上六层,建筑高度22.80m;7#综合食堂、水房建筑面积8716.60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7.25m;8#男生宿舍建筑面积8836.75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4.85m;9#女生宿舍建筑面积4129.05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4.85m;10#女生宿舍建筑面积4129.94m2,地上四层,建筑高度14.85m;风雨看台建筑面积3367.14m2,地上二层,建筑高度9.60m。本工程结构形式为钢筋砼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复合地基加独立基础。

2)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认定的工程设计资料等;

3)建筑专业提供的作业图; ’

4)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专业提供的用电需求及控制要求;

5)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行业及地方的标准、规定等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9-86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JGJ36-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年版);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三、供配电系统 1)负荷分级

本工程用电负荷为三级,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灯具。2)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

本工程采用一路10kV电源。专线10kV电力电缆,穿管埋地引入室外箱变,各单体工程电源采用电缆引自室外箱变低压220/380V母线。

3)低压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采用TN-C-S系统,大容量及重要的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线路,小容量及非重要的用电设备采用树干式配电线路。配电线路采用铜芯绝缘电缆或电线穿金属管暗敷设方式。4)计量

照明、动力负荷在各配电箱内设表分别计量。5)功率因数补偿方式:

本工程要求荧光灯、气体放电灯单灯就地补偿,要求补偿后的功

率因数不小于0.90。6)电缆选型及敷设:

10kV系统电缆选用8.7/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钢带铠装铜芯电缆。低压系统电力电缆选用0.6/1kV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室外电缆选用0.6/1kV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



烯护套钢带铠装铜芯电缆。控制电缆选用450/750 V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特殊环境须选用阻燃型电缆。室外敷设时采用直埋方式,进出建构筑物、穿越道路及与其它管线交叉时穿镀锌钢管保护。各建构筑物内部采用穿钢管明(暗)敷。

7)设备的选型及安装:

(1)照明开关均为250V,10A,暗装,安装高度均为底边距地1.3米。插座均为单相两孔+三孔安全型插座。根据安装位置及使用要求选用250V,10A或16A。暗装,安装高度均为底边距地0.3米或根据使用要求确定。

(2)照明配电箱均为标准箱,除竖井内部分剪力墙上明装外,其它均为暗装;安装高度均为底边距地1.5米。应急照明配电箱应有明显标志。

(3)动力箱,控制箱均为非标箱,除在竖井、机房明装外,其它暗装,箱体高度0.6米及以下,底边距地1.5米;箱体高度<0.8米,底边距地1.3米;箱体高度<1.0米,底边距地1.2米;箱体高度<1.2米,底边距地0.8米;箱体高度1.2米及以上的,为落地式安装,下设0.3米基座。

四、照明系统

1)照明种类:本工程照明分为一般照明、应急照明、疏散照明。2)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值:

本工程照度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设计,并参考国际同类建筑的照度指标,规定如下:

办公室 300Lx] 餐厅、大厅200Lx 教室 300Lx 教室黑板 500Lx

宿舍 150Lx 实验室 300Lx 3)光源及灯具

(1)照明光源:教室、实验室、办公楼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走廊等场所采用小功率节能灯。(2)灯具:教室、实验室、办公楼等采用开敞式灯具,潮湿场所采用相应防护等级的防水灯具。荧光灯等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4)照明线路的选择及敷设:

(1)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的支路供电,照明为单相二线,BV-3X2.5mm2;插座为单相三线,BV-3X4mm2,所有插座回路(空调插座除外)均设漏电断路器保护。

(2)灯具高度低于2.4米时,需增加一根PE线。

五、建筑物防雷、接地及安全:

1)建筑物防雷

本工程为三类防雷建筑物。本建筑的防雷装置应能满足防直击雷、雷电波的侵入,并满足总等电位联结的要求。采用避雷带(网)作为建筑物防雷接闪器,在屋顶沿女儿墙、屋檐、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设置避雷带,避雷带与柱内两根引下主筋可靠焊接,并与接地网可靠连接。

2)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1)本工程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消防控制室等的接地

共用统一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实测不满足要求时,须增设接地极。(2)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底端及顶端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

(3)本工程采用(TN-C-S)配电系统,其专用接地线(PE线)的截面规定为:

当相线截面≤16mm2时 PE线与相线相同。

当相线截面为16—35mm2时 PE线为16mm2。

当相线截面>35mm2时 PE线为相线截面的一半。

(4)凡正常不带电,而当绝缘破坏有可能呈现电压的一切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均应可靠接地。(5)在浴室、有淋浴的卫生间、消防控制室、监控机房、广播机房、实验室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联结,具体做法参见《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6)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总等电位连接板(MEB)由紫铜板制成。应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进出建筑物的设备金属管、建筑物金属构件进行联结,具体做法参见《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6)在各楼总配电箱处、通讯机房、监控机房、消防控制室及室外设备的供电电源处均装设电涌保护器。

(7)有线电视、电信线路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六、有线电视

1)教室、办公室有线电视系统,接受城市有线电视网节目及视频会议信号源。2)有线电视机房位于2#楼,由市政管网引入进线,从弱电机房至各个单体楼穿钢管埋地.七、综合布线

1)本工程按综合型配置,由市政引来外线电缆及中继电缆,进入2#楼通讯机房。机房由电信部门设计,本设计仅负责总配线架

以下的配线系统。

2)系统总体分为两个物理结构相对独立的网络即:数据网和语音网络。系统采用符 合六类标准的非屏蔽水平电缆、六类跳线、六类信息插座模块、六类配线架、配 线柜、多(单)模光纤、光纤跳线、光纤配线架、大对数三类电缆、双芯语音跳 线及其它配套设备和辅材等对系统进行设计、施工。八、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保护等级及系统组成:本工程为一类防火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等级按一级设置,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专用电话系统;电梯运行监视控制系统;应急照明控制及消防系统接地。2)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设在5#楼一层,其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消防控制室内设有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台、应急广播设备、消防广播设备、消防专用电 话总机及中央电脑、CRT显示器、打印机、UPS电源设备等。在 消 防控制室内设有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3)本工程为集中报警系统,对火灾信号和消防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在大厅、走廊、办公、教室等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在厨房等平时烟尘较大的场所设置感温探测器。4)消防控制室内设置联动控制设备,其控制方式分为自动/手动

控制、手动硬线直接控制,通过联动设备可实现对消火栓系统等的监视和控制。5)火灾应急广播

火灾应急广播兼做校内广播,广播室位于5#楼一层。采用定压输出,广播系统按建筑物或防火分区分路,每层或每个防火分区分为一路。在教室、走廊、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广播扬



声器。火灾时强制切入消防应急状态。

7)消防电源及接地:

消防用电设备采用专用回路供电,并配备UPS做备用电源。系统利用建筑物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设单独引下线,引下线采用BV-25穿硬质塑料管保护。8)线路选型及敷设方式:

电话线选用NH-RVVP-2x1.0,广播线选用NH-RVV-2x1.5,传输干线采用防火金属线槽信号干线选用NH-RVV-2x1.5,电源干线选用NH-BV-2x4,电源支线选用NH-BV-2x1.5,九、视频监控系统

1)本工程视频监控室集中设在5号楼首层。其他楼视频信号经室外管井引至监控室。2)在本建筑的各个教室及公共走廊等需要设防的部位设置摄像机。摄像机的具体安装方式均由设备厂家确定。3)电源线选用BV铜线,耐压不低于AC500V;视频线选用SYV同轴视频电缆。由监控主机至摄像机的线缆穿PVC管暗敷, 本设计仅考虑管线路由的预留,系统深化完善由相应承包方根据用户要求完成。

十、节能

1)照明灯具采用节能产品,并配备相应的节能镇流器。2)电气产品选用部推荐的节能型产品。3)走道灯采用声光控制。



中学初步设计说明 篇2

自主学习模式框架:学生:有效预习———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归纳总结———应用创新;教师:精心准备———答疑解惑———梳理要点———巩固提升———激活思维。

二、适用范围

本模式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实施精细化教学, 提升教学实效, 培养出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学生。适用各年龄段各个学科的教学, 但对刚升入小学的同学需降低难度,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 教师要尽量放手,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设计好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建议使用学案完成本模式, 教师要在以往集体备课形式上有所突破, 使其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最终目的在于集体备课后形成能够引领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

三、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

1. 有效预习

(1) 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通过感知,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总结概括出基本知识, 找出不懂的问题, 提出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操作建议。预习应由教师部署逐步变成学生自觉。预习提纲应提前下发给学生, 保证学生在课前或上课后几分钟内完成预习内容, 建议给出专门时间预习。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是: (1) 浏览教材; (2) 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 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 (3) 编写本书的内容提要———做预习笔记; (4) 确定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5) 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可用彩笔勾出。 (6) 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筛选出不懂的题目。对于不懂的问题, 可以在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不是抄袭) , 如果不能解决就等待老师上课讲解。

(3) 实现途径。 (1) 编制预习提纲。预习提纲需要教师把握教材, 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编制出适合孩子的、有特色的预习提纲 (导学案) 。预习提纲的编写要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在预习课上, 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 掌握到什么程度, 完全以问题的形式编在预习提纲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纲可依, 而不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自学。关于预习问题的设置, 可根据内容的特点, 设置成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证明、作图、阅读理解等多种形式, 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 (2) 老师要做好预习指导。当学生们进行预习的时候, 老师要参与到各小组中去, 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 通过观察、提问、询问, 了解孩子们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 并及时予以解决。遇到共性疑难时, 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 帮助学生渡过预习难关, 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3) 预习的效果要反馈, 老师要搜集好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预习中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进行检查, 如果教师不管学生预习结果如何, 顺其自然, 结果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反而会使学生认为预习是多余的, 产生消极情绪。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预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 另一方面, 对学生预习的结果做出肯定的评价。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这些内容将是讨论交流中的重点, 使我们的课做到有的放矢。

2. 交流展示

(1) 意图。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解决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反思补充知识, 有助于使认知较全面、准确。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深挖掘, 巩固和提升。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升华, 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2) 操作建议。这是教师有目的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 一定兼顾学生的充分思考和教师的高效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案上记学习笔记和重要的学习过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情况汇报, 提出自己的困惑, 全体同学深入思考一同解决,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担任起主持者、指导者、督导者的角色。教师要推动交流深入持续下去, 要清楚讨论交流的内容, 把握学生与小组交流的质量与水平, 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方向, 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化思维, 全员参与。通过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 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 感受交流, 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最后达成共识。

(3) 实现途径。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讨论、演示等达到学习目标。

3. 检测反馈

(1) 意图: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梳理要点, 查漏补缺, 使全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2) 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教师要在学案中精心设计活动或练习题, 引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本环节要突出基础性, 在演练中进一步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通过学生说、写、做实验、演示、完成题签等方式实现。教师要在学生的活动中充分参与其中,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及时反馈, 及时点评, 对出现的问题, 再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特殊说明的是检测反馈环节在课堂上可以分阶段实施,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环节, 可根据每个学习目标机动安排。

4. 归纳总结

(1) 意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增强记忆;知识系统化, 能承前启后。 (2) 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在学案中为学生留有归纳总结和质疑的空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收获及质疑。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 使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总结, 将知识点与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板书。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记忆和理解, 包括记录、画线、口述、做笔记、选择要点、列提纲等方法。

5. 创新应用

(1) 意图。具有触类旁通、综合联想, 有拓展延伸的广迁移和远迁移的功能, 创造性应用的功能, 具有创新学习的属性, 是最有力有效的潜能开发, 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不但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综合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应试能力。

中学物理合作学习的初步研究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涵、实施、体会、关系。

在“杜郎口旋风”狂刮教育界的时候,我们学校应时而动,全面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学校这场教学“革命”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了初步探究,有了一点的体会和认识。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在国外也同样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苏联的“合作的教育学”所涉及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美国等国合作学习所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美国新近倡导的合作授课所涉及的主要是师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共同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应当讲,合作教学论代表当代合作学习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是种理想、高效和最高层次上的合作学习形式。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进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使用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理论为先导,落实措施,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校上下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业务学习时间和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到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到兄弟学校学习。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导处组织制定了学校推进合作学习模式的计划,一场课堂模式的改革浪潮席卷全校。

1.学生座位变了。学生座位由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小组围坐式” 。我们摒弃了“秧田式”这种呆板的、单一的,不合理、不平等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座位排列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个性特长,好中差搭配,建立了五至六人一组围坐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改变了教师一言堂、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了平等的、互助的、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2.讲台没了。讲台,在传统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模式中象征着教师的权威。我们撤走了讲台,教师上课时无讲台可依,也就无法定位了,只能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答疑,这种变化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而是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统治者和主播,而是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有老师听课的时候,不知谁是上课的老师,谁是听课的老师。

3.教室环境变了。“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 、“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等等这样的大字教室内随处可见。

三.合作学习中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1)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被一个个固定在固定的座位上,前后左右整齐排列,这是一种制度、一种规矩,还是一种礼节,讲究的是规范、统一、整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端坐、面对老师,不得随便讲话,发言要举手、回答问题要经过老师同意,更不能随便下位置走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和争辩,可以随意交换位置,甚至可以与别的小组的同学交流,课堂形式看起来很乱,有的老师总是感觉到对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总是担心长此以往课将不课,班将不班。

(2)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拼命地讲,恨不能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全讲出来,而学生们是被动地听,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也几乎没有争辩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兴趣,没有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争论,学生们可以不在乎老师的存在,甚至可以与老师争辩。教师的作用在于在各小组间穿梭,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反馈学生们学习的情况。这个课堂是老师围绕学生转,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老师们好像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和尊严,没有了往日的一言九鼎。

(3)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满堂灌。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时间被严格控制,不得超越。因此老师们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不放心学生、讲授的时间降不下来,总是想主意讲,虽然穿了新鞋却又走上了老路。

解决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意义和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高。

(2)行政推动。由教导处、教研组和备课组组织随堂听课活动,强势推进,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2.课堂容量与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时,学生们课堂讨论时间多了,因此老师们普遍感到原定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了,也就不能完成教学计划。无论是我们自己上课还是外出听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解决策略:

(1)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2)教师加强备课。课前,老师们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3)初期可不拘泥于教学计划,逐步适应。待教师和学生都适应了该模式后,逐步增加课堂容量。

3.学案与教案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花在课前的时间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案。两案同时要完成,教师们显得紧张。

解决策略:

(1)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备课组教师分工完成。

(2)发挥现有《自主练习与检测》的作用。《自主练习与检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第二部分是课堂练习部分,第三部分是课后作业部分。可以将第一和第二部分有选择的作为学案内容和课堂反馈内容,既解决了学案的编写问题、印刷问题,又提高了《自主练习与检测》的利用率。

4.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老师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对学困生是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学优生没有作用。

解决策略:

这是个认识和实施的误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发挥学优生的作用,让他们“好带差” ,在他们帮扶学困生的时候,他们必须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要考虑如何把学困生讲懂,这样他们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同样得到有效的提高,无疑对他们是一个最有效的促进,会使他们比原来更优。

四.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体会

1、理顺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地位。

课堂上,学校根据市局教研室的要求,严格教师的讲话时间,通常教师连续讲话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一堂课的讲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主要靠“学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们在自学、讨论、自主练习、小组交流、完成课堂反馈作业等。学生的活动在课堂里是主要活动,教师的活动就是围绕学生的认知情形来展开和深入。学生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平等的课堂参与机会。

在小组内,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渐渐地学生们的胆子大了,敢讲话了;热情高了,课堂上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论;兴趣浓了,一部分学困生渐渐地抬起了头,露出了自信。

3、营造了一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

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听到的是各个小组的同学们的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声音,这种气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去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还能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使他们对问题理解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同学们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小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交流,逐渐达成较为正确和全面的答案。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5、在否定和肯定中,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收获。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少老师多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只对学困生有效,而对学优生起不到什么效果。

进一步研究发现,学优生在小组活动中,要把学困生教懂,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思路进一步理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在教学困生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正确判断学困生所提问题正确性并进一步加以解答。在他的活动中,他会得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许多方面的不断的锻炼和提升,从而更优。

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在周围的积极的带有激励的气氛的带动下,逐渐加入进来,逐渐开始动起来,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甚至是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变成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知识,再加上在取得成功以后的那份喜悦和兴奋更激励着他去不断学习,由原来一点不懂到有点懂了,到渐渐的懂多了。

总而言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过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初步探究,对合作学习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校不少学科的教学成绩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的继续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城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王坦,中国人事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湖北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7-9年级)学习读本》 。南通市教研室,江苏教育出版社。

(4)《构建分组合作尝试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赵怀兵。

(5)《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和学新。

宁波中学方案设计说明 篇4

1、工程概况

1.1 项目名称:宁波中学

1.2 项目性质:本项目是宁波高等教育园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园区内拟建本科大学三所,大专两所,中专一所,全日制重点高中一所本项目是整个园区内一所中学,新校区的规划是依据宁波市政府“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以“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全面规划、分片实施”全新思路的办学道路指导下进行的。它是高等教育园区中的第一年进行规划设计的校园,园区的规划要达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有利服务、便于管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目标,作为园区内的 一所学校,具规划的质量及对整体园区的控制执行将对园内的环境有着先导性的影响。

2、主要设计依据

2.1主要批文。

2.1.2 用地红线图:宁波市(鄞县)高等教育园区总体规则设计文件及用地红线图

2.2 甲方要求

2.2.1 设计任务书

2.3 有关规范

2.3.1 国家、浙江省、宁波市有关现行规范、规定

2.4 气象、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2.4.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

基地主要为农田和农民住宅,有若干小河溪纵横分布,地势平坦。(更详尽资料待初样结果)

2.4.2 本工程所在地地震烈度6度。

2.4.3 基本风压为0.50KN/m2,雪压0.25KN/m2

2.4.4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历年最高气温摄氏38.8度,全年风向为东南,平均风速2.9m/s,年降雨量1444.3mm,最大雨量235.09mm,宁波市历年最高洪水位(黄海高程)为3.08。

2.5 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

2.5.1 根据鄞县中心区和高等教育园区总体规划,基地周围燃气、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设施主要考虑考虑从鄞县大道接至学校用地红线边,(待补充提资料后,确定接入基地的方法及位置)。

2.5.2根据园区整体现划,进入园区的主要入口为园区林荫主干道路

3、设计的规模和范围

3.1 规模

总用地面积158000平方米(不含共公绿地);

总建筑面积53470平方米;

3.2 范围

总平面含建筑总平面布置、道路、广场绿化、水面设计,室外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综合教学楼、宿舍食堂、风雨操场,校大门及其他附属用房。

4、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4.1.交流空间对于特殊的设计意义,学生生活最大的知识渴求除了在教室外,更多地在于与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学区整体布局利用外廊和天桥把教室连接起来,在结点处放大,附之于特定的交流空间。

4.1.交流空间对于特殊的设计意义,学生生活最大的知识渴求除了在教室外,更多地在于与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学区整体布局利用外廊和天桥把教室连接起来,在结点处放大,附之于特定的交流空间。

4.2.行列式布局,保证所有教室都朝南,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局部东西风的房子,作为洗手间和部分教师休息室。同时也加强了院落的围合性。

4.3.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在整齐有序的教学用房的背景下,行政办公楼与图书馆,在总体布局上附以特定的建筑造型,图书馆是学校 的中心,作为中心广场的背景,端庄、含蓄、优雅。行政办公楼以椭圆的建筑造型斜插入中心广场,活跃了中心广场。

4.4.游泳馆、体育馆等运动区内的建筑。在遵循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倾斜的墙面增加了建筑的动感。

4.5教学区内含校中心广场,其轴线从校门主入口到图书馆,两侧是教学楼,实验楼和阶梯教室,东西两侧布置洗手间和教师休息用房,建筑围合成了教学区多种性格的内庭院,广场中心是以硬质铺地为主,间以带状绿化,延伸至河边。教学楼与图书馆、行政办公楼之间围合成独特的内院空间,使学校的空间有秩序的变化。教学区西面,结合河面,布置了一植物园,使其成为校园的自然绿地。

4.6生活区集中布置,中间为学生生活广场,西南角为餐厅。东南端为新疆楼,使新疆学生既独立又与其余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运动区由篮球馆、游泳馆、400m标准田径场和篮、排球场组成,另设一投掷区.5.交通系统

根据规划要求学校主入口设在用地西北角,入口前有与卫生学院共享的大面积绿化.学校次入口(后勤入口)设在学校南面的规划道路上,符合高教园区的总体规划。道路的设计满足使用及消防要求。

6.学生宿舍

围合式的院落布局,让学生更多的有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每层宿舍都设有满足普通生活需要的用房,盥洗间,洗手间等.

●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15.8公顷

总建筑面积53470平方米

建筑密度10.33%

绿地面积62000平方米

田径场34200平方米

容积率0.34

绿地率43%

3、配套工程

3.1 所有市政管线均通过周边道路进入,并在红线边缘安排接口。

3.2 电力分两路进线,待详尽资料定。

3.3 上下水(待详尽资料定)

3.4 煤气(待详尽资料定)

3.5 通讯、有线电视、网络

3.6 校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敷设

4、消防

4.1 消防车道在街区入口间距,基本控制在150m以内

4.2 整个园区内消防车道均为环路。环路内的消防补救,通过消防龙带解决。

5、环境设计

5.1 节能设计

5.1.1 日照间距:基本满足1.1m的要求,所有朝西之外窗均采取固定式遮阳措施并遍植攀援植物。

5.1.2 围护结构:墙体,外端均为砼空心气块,其中东西墙为三排孔,南北墙则为双孔或单孔。屋面:倒置式;PVC卷材防水加40厚挤塑聚苯板及浅色保护面层。全部屋顶上人.绿化;绿化层面设置陶粒滤水层。

5.1.3 宿舍朝向、通风

宿舍大部分取南北朝向;少量东西朝向者,采取固定遮荫措施。宿舍尽量考虑冬季获取日照,夏季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5.2 绿化

5.2.1 校园环境的关键在于其对地面的处理,该项目地面构成以四部分组成:

1、是集中的中央绿地,分自然植被及种植物与抽象的广场设计相互交织;

2、是庭院内部以安静优雅自然景观或抽象的人工空间交替处理;

3、是以水面河道以益于漫步,休息的风格处理;

4、主要建筑门前广场,提供足够的硬地,以保证交通量及烘托建筑的纪念性为主旨。

5.2.2 —层架空部分绿化重点为花地,并设置坐凳、灯光光明设计。

5.2.3 屋顶绿化:本项目在屋顶考虑部分,并结合屋顶花园,拟带休息廊、棚架、灯光,为顶层或近顶层人员提供休息场所。

5.3 环保、卫生防疫

5.3.1 实验废水处理:分类集中,按环保要求处理或稀释达标后排放。

5.3.2 生活污水处理:经化粪分流排入城市污水管(或暂时排入雨水系统),食堂设除油池。为方便及时陈油,保持环境卫生,拟将除油池开口设置在封闭的室内小间内。

5.3.3 食堂、厨房卫生环境,食堂燃料为煤气,污染轻;但油烟废气须经不锈钢管道送至屋面经处理后排入大气或灶上安装油烟收集装置。食堂副食进货拟为半成品,故取消粗加工,不设杂物院。

2.3.6 通用构造

2.3.6.1 墙体材料(在西墙隔热外墙防水内墙轻质)

2.3.6.2 屋面(倒置,屋顶花园)

2.3.6.3 地面楼面水磨石

2.3.6.4 门窗(外:塑钢,内塑钢或铝合金或木)

2.3.6.5 顶棚、平顶涂料或轻钢龙骨石膏板

2.3.6.6 内装修(非燃料体)防火石膏板

2.3.6.7 楼梯间防滑地砖

2.3.6.8 卫生间(开水间)沙浆防水,防滑地砖墙面瓷片

2.3.6.9 垃圾井,垃圾处理间,垃圾外运

陶土釉为成品垃圾井道,整体耐冲洗防水墙地面(人工分拣后,由环卫装车外运

四、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1.1 工程设计采用的国家及浙江省颁布的现行主要标准,规范,规程如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及1993,1996年局部修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修订版)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11—89)(修订版)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0—1—90)(浙江省标准)

烧结多孔砖及烧结空心砖房屋建筑构造(浙J20—95)(浙江省标准设计)浙江省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勘)

2、自然条件

2.1 基本风压:0.50KN/m2

2.2 基本雪压:0.25KN/m2

2.3 基本地震烈度6度,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按6度抗震设防

2.4 工程地质土层分布(略)

3、设计要求

3.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2 结构设计永久荷载及楼,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

3.3 按规范要求设变形缝

4、结构设计:

4.1 上部结构体系

4.1.1 风雨操场:普通钢筋砼楼面,钢网架屋盖。

4.1.2 行政办公楼:普通钢筋砼楼层盖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4.1.3 教学楼,计算机实验楼,留学生楼:普通钢筋砼楼屋盖框架结构。

4.2 基础结构体系

4.2.1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初勘),本工程基础除局部单,二层结构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外,其余均采用桩基础,桩型基本可采用φ400~φ500预应力砼管桩局部可为沉管灌注桩。

4.3 墙体材料除砌体结构墙采用承重粘土砖外,其余填充墙均采用轻质隔墙。

五、结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

1.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97版)

1.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97版)

1.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97版)

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规范GBJ84—85

1.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1.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1.7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设计资料

2、给水

2.1 用水量估算: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4000m3/d,最大小时用水量为400 m3/h;

2.2 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

2.3 给水方式:1层、2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3层及3层以上由变频调速供水系统供水。

2.4 贮水装置及计量:学校分为教学行政区和学生生活区二个部分,独立计量,各设一套生活供水系统,教学区设变频供水系统二套;成品生活水池一座,容积为200 m3,生活区设变频供水系统一套;成品生活水池一座,容积为600 m3。公寓式学生宿舍均设水表单独计量。

热水、饮用水:

3.1 热水用水量估算:最高日用水量1000 m3/d(60度/摄氏),最大时用水量150 m3/h。热水系统设于学生公寓,公共浴室,食堂等生活区。教学区行政区需用热水由电热水器供给。

3.2 热水供水方式:供水方式同冷水供水方式一样。生活区设集中换热机房,由

容积式热交换器提供150 m3/h的生活热水。

3.3 教学行政区饮用水由电开水炉供给,开水炉均布在教学、行政、实验室及图书馆等处。生活区饮用水采用集中供应系统,最高日饮用水量为30 m3/d。

排水系统:

4.1 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排水,污、废、雨、含油及实验室污水分流排出。

4.2 排水量:本程最大日排水量为1800 m3/d。

4.3 排水方向:排至校区西侧,南侧市政污水管网和校区东北角市政污水管网接入口。

4.4 排水方式:烘便污水先经室外的粪池腐化处理后排放;厨房、食堂含油废水经室外隔油池隔油处理后排放;物理实验室排放废水经室外沉砂池处理后排放,生、化污废水经室外地理式处理设备处理后排放。

雨水排水

5.1 设计暴雨重现期为二年。

5.2 雨水排水方向为池洪道。

5.3 雨水排水方式:由于池洪道常水位较高,雨水排水采用,暗沟,管道相接合的方式。

5.4 各单体雨水系统均为内排水系统。

6、消防设计

6.1 设计原则:整个校区设一套消防供水系统。

6.2 设计水量:室外消火栓25l/s。

室内消火栓20l/s。

甲醇制烯烃项目初步说明书 篇5

万吨/年甲醇制20 万吨/年烯烃项目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万吨/年聚乙烯装置 组长:杨昆霖

组员:黎晓娟 黎雪松 温春燕 赖小蓉 杨成宏 向明华 2011 年5 月

编制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级化工班 项目总负责 赖庆柯

工艺流程 杨昆霖 黎晓娟 给排水 温春燕 设备 黎晓娟 机泵 杨成宏 总图 向明华 结构 杨昆霖 建筑 杨昆霖 电气 杨成宏 仪表 向明华 暖通 赖小蓉 环保 赖小蓉 市场经济 温春燕 经济核算 黎雪松

过程计算:黎晓娟 赖小蓉

黎雪松

目 录 概述......................................................................1 1.1 编制原则................................................................1 1.2 装置规模及开工时数......................................................1 1.3 工艺路线................................................................1 1.4 装置范围................................................................1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 2 原料及产品性质............................................................4 2.1 原料规格................................................................4 2.2 辅助原材料..............................................................6 2.3 产品规格................................................................7 3 市场分析..................................................................9 3.1 我国聚乙烯供需分析及预测..............................................9 3.1.1 供需概述............................................................9 3.1.2 国内生产状况分析....................................................10 3.1.3 国内进口状况分析...................................................11 3.1.4 高密度聚乙烯国内消费市场分析........................................12 3.1.5 国内市场供需预测....................................................13 3.2 聚乙烯价格分析及趋势预测..............................................15 3.2.1 我国市场价格走势分析................................................15 3.2.2 价格变化趋势测......................................................16 4 工艺技术路线选择........................................................17 4.1 HDPE 工艺技术简介.....................................................17 4.2 各种工艺技术特点......................................................18 4.3 工艺选择结论..........................................................23 4.4 工艺流程..............................................................23 4.4.1 催化剂配制及加料....................................................23 4.4.2 聚合部分............................................................23 4.4.3 分离和干燥..........................................................24 4.4.4 造粒................................................................24 4.4.5 粒料掺混、包装与码垛................................................24 4.4.6 己烷蒸馏............................................................24 4.5 主要操作条件..........................................................24 5 物料平衡及产品流向......................................................25 6 主要设备选择............................................................26 6.1 设备概况..............................................................26 6.2 主要设备特点及主要设备表..............................................26 6.2.1 主要设备特点........................................................26 6.2.2 主要工艺设备表......................................................28 6.2.3 超限设备表..........................................................33 7 总平面布置及土建........................................................34 7.1 总图布置..............................................................34 7.1.1 总图布置原则........................................................34 7.1.2平面布置............................................................34

7.1.3 竖向布置............................................................34 7.1.4 装置区道路及绿化....................................................34 7.1.5 主要工程量..........................................................34 7.2 装置平面布置..........................................................35 7.2.1 装置工艺特点........................................................35 7.2.2 装置布置说明........................................................35 7.2.3 装置布置设计一般原则................................................35 7.2.4 标准规范............................................................36 7.3 土建..................................................................36 7.3.1 建筑................................................................36 7.3.2 结构................................................................40 7.3.3 采暖通风空调........................................................43 8 自动控制..............................................................48 8.1 概述................................................................48 8.1.1 设计原则..........................................................48 8.1.2 采用的标准、规范..................................................48 8.2 自动控制水平及方案..................................................48 8.2.1 自动控制水平......................................................48 8.2.2 自动控制规模......................................................50 8.2.3 自动控制方案......................................................50 8.2.4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51 8.3 控制室..............................................................51 8.4 仪表选型............................................................52 8.4.1 温度仪表..........................................................52 8.4.2 压力、压差仪表....................................................52 8.4.3 流量仪表..........................................................52 8.4.4 液位仪表..........................................................53 8.4.5 执行器(控制阀).................................................53 8.4.6 分析仪表..........................................................53 8.5 消耗指标............................................................55 9 电气..................................................................56 9.1 概述................................................................56 9.1.1 设计范围及分工....................................................56 9.1.2 用电负荷及负荷等级................................................56 9.2 供、配电系统设计....................................................57 9.2.1 电源情况..........................................................57 9.2.2 供电电源电气参数、配电电压等级....................................57 9.2.3 供电方案..........................................................57 9.2.4 继电保护和测量仪表的配置..........................................58 9.2.5 功率因数补偿原则和方式............................................58 9.2.6 配电设计规定......................................................58 9.2.7 照明设计..........................................................59 9.2.8 防雷、接地........................................................59 9.3 节能措施............................................................59

9.4 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59 9.4.1 电气设备材料......................................................60 9.4.2 选型原则..........................................................60 9.4.3 电气设备材料选型表................................................60 10 消耗指标及节能.......................................................62 10.1 装置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原则.........................................62 10.2 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62 10.3 节能措施...........................................................62 11 环境保护.............................................................64 11.1 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处理方法...................................64 11.1.1 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64 11.1.2 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处理措施...................................66 11.2 环境管理与监测....................................................68 11.3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68 12 安全卫生............................................................69 12.1 概述..............................................................69 12.2 生产过程中主要物料的危险、危害分析................................69 12.2.1 危险物料........................................................69 12.2.2 噪声危害........................................................70 12.3 主要安全卫生措施..................................................71 12.4 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72 12.5 安全卫生专用投资估算..............................................72 13 装置定员............................................................73 14 概算................................................................74 14.1 投资估算范围......................................................74 14.2 编制依据..........................................................74 14.3 需要说明的问题....................................................74 14.4 投资估算..........................................................74 附图: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供电系统图...............................78 概述

1.1 编制原则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华能满州里煤化工有限公司60 万吨/年甲醇制20 万吨/ 年烯烃项目中一套9 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项目针对国内聚乙烯市场、产品应用以及生产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及研究,并对Ineos 的淤浆双环管工艺、Univation 的气相流化床工艺、Borealis 的淤浆环管+ 气相流化床工艺以及中石化科技开发公司CX 淤浆搅拌釜聚乙烯技术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在充分了解各家技术的先进性、业绩及操作经验、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编制了可 行性研究报告。

该项目充分贯彻国产化原则,在保证装置安全稳定运转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引 进,降低投资。

按照“三同时”的原则进行设计,搞好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尽量减轻操作员 工的劳动强度。项目的实施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 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装置规模及开工时数

装置规模:年产9 万吨聚乙烯粒料; 开工时数:年操作8000 小时。1.3 工艺路线

采用国产化“淤浆法HDPE”工艺。1.4 装置范围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HDPE 装置的主要生产单元及其辅助生产设施。

装置的主要生产单元包括催化剂配制、聚合、分离干燥、挤压造粒、掺混风送、低聚物处理、溶剂回收,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共八个工段。各工段编号如表1.4-1 示:

设计界面与分工:

(1)本装置所需循环水、消防水、生活水、生产给水、蒸汽、仪表空气、装置 空气、氮气、冷冻水等由全厂公用工程系统供给。

(2)装置所用催化剂、添加剂主要贮存在PE 和PP 设置统一的化学品库房内。(3)装置排放的可燃性气体送往火炬系统。2(4)分析化验室及仪器由总体统一考虑。表1.4-1 项目主项表及设计内容 工段号 工段名称 100 催化剂配制 200 聚合工段 300 分离干燥工段 400 造粒工段 500 掺混风送工段 600 低聚物处理工段 700 溶剂回收工段

800 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分子筛再 生气,密封油,蒸汽凝液回收,火炬气凝 液罐等系统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5-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数 量 备 注 一 原料量 乙烯 万吨/年9.4 2 丁烯-1 万吨/年0.0513 3 丙烯 万吨/年0.04225 4 氢气 吨/年 67 二 化学品及催化剂 1 三乙基铝 吨/年 18.2 2 BCE 催化剂 吨/年 10.1 3 稳定剂 吨/年 270 4 己烷 吨/年 2137 三 产品及副产品 高密度聚乙烯 万吨/年9.1235 2 低聚物 万吨/年0.25 四 公用工程 循环冷却水 吨/时 3000 4000 最大 2 脱盐水 吨/时 1 2(最大)3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数 量 备 注 3 电 kWh/h 9000 4 高压蒸汽(3.8MPa)吨/时 2 3.2(最大)5 中压蒸汽(1.0MPa)吨/时 4 6.4(最大)6 低压蒸汽(0.35MPa)吨/时 6 9(最大)7 氮气 Nm3/h 800 1500(最大)仪表空气 Nm3/h 1200 2000(最大)9 装置用空气 Nm3/h 0 1600(最大)10 高压消防水 吨/时 0 1000(最大)五 定员 人 40 注1 六 占地 万平方米1.908 七 运输量 产品 万吨/年9.1235 八 三废排放物 废气 Nm3/h 5950 5975 2 火炬气 吨/年 1200 3 废水 m3/h 2.2 75(最大)4 废渣 吨/年 0 26.5(最大)九 建设投资 万元 48842 其中外汇 万美元934 注1:仅为操作人员。

注2:火炬系统最大排放量。4 2 原料及产品性质 2.1 原料规格

(1)乙烯

表 2.1-1 乙烯规格表 组 成 规 格 备注 乙烯 99.9%vol 最小

甲烷,乙烷 0.1%vol 最大 丙烯和重组分 50ppm vol 最大 乙炔 5ppm vol 最大 一氧化碳 1ppm vol 最大 二氧化碳 5ppm vol 最大 氧 5ppm vol 最大 氢 10ppm vol 最大 水 5ppm vol 最大

含氧有机化合物 5ppm vol 最大 总硫 1ppm wt 最大 供应条件

来源:上游MTO 装置 状态:气体 温度:环境温度 压力: 最小3.0MPa 正常 3.2 MPa 最大 3.5 MPa(2)丙烯

表 2.1-2 丙烯的规格表 组 成 规 格 备注 丙烯 99.6%vol 最小

甲烷,乙烷,丙烷,氮 0.4%vol 最大 乙烯 50ppm vol 最大 丁二烯 10ppm vol 最大 丁烯类 15ppm vol 最大 乙炔类 3ppm vol 最大 5 丙二烯 10ppm vol 最大 一氧化碳 1ppm vol 最大 二氧化碳 3ppm vol 最大 氧 1ppm vol 最大 氢 10ppm vol 最大 水 5ppm vol 最大 总硫 1ppm wt 最大

醇(以甲醇计)1ppm wt 最大 氯(以HCl 计)1ppm wt 最大 供应条件

来源:上游MTO 装置 状态: 液体 温度: 环境温度 压力: 最小 2.5MPa,正常 2.6MPa,最大 2.7MPa(3)丁烯-1 表2.1-3 丁烯-1 规格表 组 成 规 格 备注 丁烯-1 99.0%wt 最小 水 25ppm wt 最大

总硫 10pp wt 最大 正丁烷 0.3% wt 最大 异丁烯 0.5% wt 最大 异丁烷 0.1% wt 最大

1,3-丁二烯 200ppm wt 最大 供应条件

来源:外购 状态: 液体 温度: 环境温度 压力: 最小 0.4MPa 正常 0.5MPa 最大 0.6MPa 6(4)氢气

表 2.1-4 氢气规格表 组 成 规 格 备注

氢气 99.9%wt vol 最小

甲烷和比甲烷重的烷烃 0.1% vol 最大 氧 10PPM vol 最大 水 5PPM vol 最大

一氧化碳 5PPM vol 最大 二氧化碳 10PPM vol 最大 总硫量 1PPM wt 最大 供应条件:

来源:总体管网 状态: 气体 温度: 环境温度 压力: 最小 4.4MPaG 正常 4.5MPaG 最大4.6MPaG 2.2 辅助原材料(1)己烷

表2.2-1 己烷规格表 组 成 规 格 备注 外观 无色透明

比重(15℃/4℃)0.673±0.01 铜片腐蚀试验 无颜色变化 反应 中性

蒸馏试验 5~95%的馏出物需在 66~70℃之间蒸馏出,并 且最好的温度范围是2℃ 溴指数 100mg Br/100g 最大 苯 100ppm vol 最大 水 200ppm vol 最大 供应条件:

压力: 最小:0.35MPa 正常:0.45MPa 最大:0.50MPa 7 温度: 环境温度(2)其它

其它辅助原材料有分子筛等。2.3 产品规格

(1)各种牌号产品的主要规格见表2.3-1。

表2.3-1 产品规格表 牌号 熔融指数 g/10min 密度 g/cm3 分子量 分布指 数NNI 粉料中灰 份 wt% 屈服强 度 kg/cm2 1300J 12~17 0.963~0.967 20~32 0.04 最大 240 最小 2100J 5.5~7.5 0.955~0.959 20~32 0.04 最大 200 最小 2200J 4.4~6.5 0.966~0.970 20~32 0.05 最大 250 最小 2208J 4.4~6.5 0.966~0.970 20~32 0.05 最大 250 最小 5306J 15~20 0.951~0.955 20~30 0.04 200 5200B 0.25~0.45 0.961~0.965 30~50 0.04 最大 230 最小 5301B 0.5~0.8 0.958~0.962 >50 0.03 250 最小 6003T 0.15~0.35 0.956~0.960 >70 0.04 230 6200B 0.30~0.50 0.957~0.961 >60 0.04 220 最小 8200B 0.020~0.04 0.953~0.958 >70 0.04 3300F 0.90~1.3 0.952~0.956 20~30 0.02 190 最小 5000S 0.80~1.1 0.952~0.956 20~30 0.03 190 最小

5200S 0.25~0.45 0.961~0.965 30~50 0.04 最大 230 最小 6100M 0.10~0.17 0.952~0.956 >70 0.05 最大 180 最小 7000F 0.03~0.055 0.949~0.953 >90 0.04 230 4803T 0.02~0.04 0.948~0.952 >70 0.04 230 注:每个项目的分析方法如下:

熔融指数: GB/T 3682-2000 密度: GB/T 1033-86 粉料中灰份: GB/T 9345-88 屈服强度: GB/T 1040-92 NNI: Q/SH 039.03.01-1998 8(2)副产品规格 低聚物规格:

形态:片状固体 熔点:60~115℃

粘度(厘泊): 150℃ 30 ~ 3000 200℃ 20 ~ 900 灰份(wt%): 0.005~0.03 分子量: 1000~10000 含硫量(ppm): <1 燃烧热(kJ/kg):41868 ~ 46055 9 3 市场分析

聚乙烯是一种通用的聚合物产品,目前最大的聚乙烯单体装置已达到48 万吨/ 年,平均装置规模也达到了18.6 万吨/年。

到2007 年底,全球聚乙烯生产能力已达到7812 万吨/年,产量6736 万吨,消 费量6597 万吨,是五大合成树脂中消费增长较快的品种之一。

线型聚乙烯是用低压液相法工艺或气相法工艺生产的。低压液相法有两种工艺: 浆液法和溶液法,其中溶液法工艺可交替生产HDPE 和LLDPE,工业上称为可转换 装置。浆液法工艺主要用来生产HDPE。

华能满洲里项目拟采用淤浆法国产化专有技术,通过催化剂配制、聚合、分离干 燥、造粒、掺混分送、低聚物处理、溶剂回收等过程生产HDPE,可生产牌号为: 注塑成型:1300J、2100J、2200J、2208J、5306J 吹塑成型:5200B、6200B、8200B、5301B、6003T 挤塑成型:3300F、5000S、5200S、6100M、7000F、4803T 3.1 我国聚乙烯供需分析及预测 3.1.1 供需概述

2002-2007 年,国内乙烯生产能力从365.8 万吨/年增长至709.6 万吨/年,年均 增长率达14.4%。其产量从355.2 万吨增至715.3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5.0%。由于近年我国聚乙烯需求旺盛,聚乙烯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5%;近年随着新建聚乙烯项目增多,产量逐年上升,自给率明显回升,从2002 年42.8%上 升至2007 年的71.7%;也导致进口增幅有所下降,到2007 年进口量已开始减少,进口量低于2006 年约36 万吨。10 表3.1-1近年我国聚乙烯供需状况 万吨/年,万吨,% 年份 能力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2002 365.8 355.2 455.9 1.1 810.1 43.8 2003 389.8 413.0 469.0 1.5 880.5 46.9 2004 400.3 432.3 479.7 2.0 910.0 47.5 2005 552.1 503.5 526.0 5.73 1023.8 49.2 2006 684.6 607.8 489.2 3.96 1093.0 55.6 2007 709.6 715.3 453.4 6.04 1162.7 71.7 年均增长率 14.4 15.0-0.1 40.6 7.5 10.4 3.1.2 国内生产状况分析

截止2007 年底,全国共有聚乙烯装置41 套,能力合计709.6 万吨/年。其中高 密度聚乙烯装置14 套,生产能力合计248.5 万吨/年。2007 年,全国聚乙烯新增能 力25 万吨/年。

2007 年国内聚乙烯产量为715.3 万吨,较2006 年增加了17.7%。除新建装置 外,其它绝大部分装置产量都突破了其设计能力。11 表3.1-2 2007年我国聚乙烯装置(HDPE)生产情况一览表 万吨/年,万吨 产品 生产企业 生产能力 产量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 7.0 5.0 中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 22.0 20.3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 30.0 28.7 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6.3

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 54 盐水泵 离心式 2 C.S SS304 √ 55 乙二醇给料泵 气动式 2 SS304-√ 56 冷凝液输送泵 离心式 2 铸铁 铸铁 √ 57 去过热泵 离心式 2 SS304 SS304 √ 58 废己烷输送泵 离心式 1 C.S C.S √

第1 聚合釜釜底过滤器 漏斗式 1 SS304 √ 60 第2 聚合釜釜底过滤器 漏斗式 1 SS304 √ 61 粉末旋转阀 1 SS304 √

旋转阀 1 SS304 √ 63 旋转阀 1 SS304 √ 64 添加剂加料器 1 √ 65 滑板阀 1 SS304 √ 66 滑板阀 1 SS304 √ 67 混炼造粒机 1 √

热水过滤器 箱式 1 SS304 √ 69 颗粒振动筛 1 √ 70 滑板阀 1 SS304 √ 71 颗粒旋转阀 1 SS304 √

己烷过滤器 立式 2 C.S/SS304 √ 30 设备来源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材质 国内 进口

倒袋站/料斗 1 √ 74 添加剂缓冲料斗 1 √

BCE 稀释罐 立式 2 SS304 √ 76 AT 稀释罐 立式 1 SS304 √ 77 AT 稀释副罐 立式 1 SS304 √ 78 密封罐 立式 1 CS √ 79 排出罐 立式 1 CS √

第一聚合反应器 立式 1 夹套:SS304 √ 81 第一淤浆稀释罐 立式 1 壳体:SS304 √ 82 第一闪蒸罐 立式 1 SS304 √ 83 第一己烷收集罐 立式 1 SS304 √ 84 第一闪蒸气密封罐 立式 1 SS304 √ 85 第二聚合反应器 立式 1 SS304 √

第二淤浆稀释罐 立式 1 夹套:SS304 √ 87 第二闪蒸罐 立式 1 壳体:SS304 √ 88 第二己烷收集罐 立式 1 SS304 √ SS304 89 压缩机吸入罐 立式 1 壳体:SS304 √

第二闪蒸气密封罐 立式 1 壳体:SS304 √ 91 中间排出罐分离器 立式 1 夹套:SS304 √ 92 排液分离罐 立式 1 SS304 √ 93 丁烯-1 贮罐 卧式 1 √ 94 母液罐 立式 1 CS √ SS304 95 干燥气洗涤器 立式 1

SS304 √

净化气除雾器 立式 1 SS304 √ 97 净化气密封罐 立式: 1 SS304 √ 98 压缩机吸入罐 立式 1 SS304 √ SS304 99 干燥气除雾器 立式 1 SS304 √

干燥气密封罐 立式 1 SS304 √ 101 低聚物储罐 卧式 1 壳体:CS √ 102 汽提塔接受罐 卧式 1 盘管:CS √ 103 已烷干燥器 立式 2 CS √ 104 闪蒸罐 立式 1 CS 内件SS √

脱活器 立式 1 CS √ 31 设备来源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材质 国内 进口

烃分离罐 立式 1 CS √

排放罐 卧式 1 壳体:CS` √

排放罐 卧式 1 盘管和夹套:CS` √ 109 已烷汽提罐 立式 1 壳体:CS` √ 110 已烷接受罐 立式 1 盘管:CS` √ 111 高压密封油罐 立式 1 CS` √ 112 低压密封油罐 立式 1 CS` √ 113 返回密封油罐 立式 1 CS` √

中压蒸汽冷凝液罐 立式 1 CS`(去雾器SS)√ 115 低压蒸汽冷凝液罐 立式 1 CS √ 116 火炬分液罐 卧式 1 CS √ 117 已烷汽提塔 立式 1 CS √ 118 已烷脱水塔 立式 1 CS √ 119 粉料料斗 立式锥顶 1 铝 √ 120 粗已烷贮罐 立式 1 CS √ 121 纯已烷贮罐 立式 1 CS √ 122 补充已烷贮罐 立式 1 CS √ 壳体

排出冷凝器 管子 1 CS

CS √ 壳体

第一釜顶冷凝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1 CS √

第一闪蒸气冷凝器 管子 SS304 √ 壳体

第二釜顶冷凝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第二闪蒸气冷凝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闪蒸气冷却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中间冷却器 管子 1 CS SS304 √

管子 1 SS304 √ 130 后冷器 壳体 CS √ 壳体

排出气冷却器 管子 1 SS304 CS √ 32 设备来源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材质 国内 进口 壳体

乙烯预热器 管子 1 CS √ 管子

干燥气冷凝器 壳体 1 SS304 CS √ 壳体

干燥气加热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吹扫气冷凝器 管子 1 CS SS304 √

壳体 CS 136 蒸汽冷却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净化气冷凝器 管子 1 SS304 √

壳体 CS 138 净化气冷却器 管子 1 SS304 √

壳体 CS 139 干燥气冷却器 管子 1 SS304 √

壳体 CS 140 水冷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41 己烷预热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42 粗己烷再沸器 管子 2 CS √

壳体 CS 143 己烷塔顶冷凝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44 脱水塔再沸器 管子 2 CS √

壳体 CS 145 脱水塔塔底冷却器

管子 1 CS √

管子 CS 146 放空冷凝器 壳体 1 CS √

管子 CS 147 闪蒸预热器 壳体 4 CS √

壳体 CS 148 低聚物预热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49 放空气冷凝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0 放空冷凝器 管子 1 CS √ 33 设备来源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材质 国内 进口 壳体 CS 151 己烷冷凝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2 排空冷凝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3 再生气体加热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4 高压密封油冷却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5 低压密封油冷却器 管子 1 CS √

壳体 CS 156 蒸汽冷凝器 管子 1 CS √

157 颗粒料仓 立式 5 铝 √ 6.2.3 超限设备表

本装置中可能的超限设备如下 表6.2-2 超限设备表

序号 名称 规格(mm)重量(kg)1 第一聚合反应器 φ5000×5000 82000 2 第二聚合反应器 φ5000×5000 82000 3 已烷脱水塔 φ2100×14300 19000 4 粗已烷储罐 φ8200×8300 18300 5 纯已烷储罐 φ9200×9800 26200 6 补充已烷储罐 φ8200×8300 18300 34 7 总平面布置及土建 7.1 总图布置

7.1.1 总图布置原则

(1)满足国家有关的防火、防爆、安全等规范、规定的要求;(2)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避免工艺流程迂回往复;(3)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

(4)总平面布置充分考虑与现有设施之间的结合,靠近公用工程供应中心,节省 能耗;

(5)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以节约用地。7.1.2平面布置 万吨/年聚乙烯装置(HDPE 装置)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重化工基地内,即华 能满洲里煤化工有限公司厂区预留地内。其东面为甲醇制烯烃装置(DMTO 装置),南 面为厂前区,西面为预留地,北面为聚丙烯装置(PP 装置),该装置占地19080平方 米。其变配电所、中央控制室采用联合集中布置,置于装置内西面,为本装置配套的公 用工程设施及罐区等由总体院统一考虑。7.1.3 竖向布置

聚乙烯装置区内原场地标高在622.5~637.5 米。经过前期的场地平整,确定标高为 633.1 米。地块周边的主要道路标高在632.0 米至632.7 米之间变化。装置区内的竖向 设计采用平坡式的布置方式,场地雨水排入总体雨水管网。7.1.4 装置区道路及绿化

装置内消防检修道与装置周围道路连成环形道路,以便于消防和检修。新建道路需 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荷载并满足行车安全条件,道路宽度不小于6m,转弯半径不小于 12m,路面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30。

绿化布置与厂区已有绿化风格协调一致,合理配植绿化树种,使装置区绿化率达到 20%。

7.1.5 主要工程量 35 表 7.1-1 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数量 备 注 1 装置区用地面积 m2 19080 2 场地平整 m2 31200 3 装置道路及承重铺装面 m2 13700 4 人行道及非承重铺装面 m2 4000 5 绿化面积 m2 6250 7.2 装置平面布置 7.2.1 装置工艺特点

本装置主要涉及物料,工艺原料有乙烯、丁烯-

1、丙烯、氢气,主要化学品有已烷、三乙基铝等,产品为高密度聚乙烯。其中乙烯、氢气在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中属 甲类;丁烯-

1、丙烯在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分类中属甲A 类,己烷属甲B 类; 其产品聚乙烯在甲、乙、丙类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中属丙类。此生产装置涉及的原料 与主要化学品均属易燃、易爆介质。7.2.2 装置布置说明

本装置长212 米,宽90 米,总占地面积为19080平方米。

本装置原则上除挤压造粒区置于厂房内,其余所有设备均为露天布置。将聚乙烯装 置按工艺要求分成若干单元,各单元根据工艺流程分别布置,并以主管廊与副管廊相结 合的原则,合理的联成一体。这种布局有利于设备检修,而且管线顺而短,占地面积少。详细布置见附图 2“装置总平面布置图”。7.2.3 装置布置设计一般原则

(1)装置布置和设备布置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 年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和《石油化工

工艺装置布置设计通则》SH3011-2000 相关条款规定;

(2)装置布置应满足防火、防爆、安全、健康卫生、检修和操作等要求;(3)工艺装置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4)装置内道路、通道和消防设备的设置应考虑安全空间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撤 离;

(5)设备布置设计应满足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考虑以下 各方面的需要: 36 a)工厂总体布置;

b)操作、维护、检修、施工和消防; c)节省用地、减少能耗和节约材料。(6)设备布置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a)根据自然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b)根据气温、降水量、风沙等气候条件和生产过程或某些设备的特殊要求,决 定设备是否采用室内布置;

c)根据装置竖向布置,确定装置地面零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 d)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重荷载和振动的设备;

e)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宜布置在同一地平面上。当受地形限制时,应将控制 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生活间等布置在较高的地平面上;装置储罐宜布置 在较低的地平面上。7.2.4 标准规范

装置平面布置符合下列规范: 表 7.2-1 执行的标准规范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备注 国家标准 GB 50058-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2 GB 50160-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 版)3 GBJ 1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 版)行业标准 SH 3010-2000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 2 SH 3011-2000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通则 SH 3043-2003 石油化工设备管道钢结构表面色和标志规定 4 SH 3047-1993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7.3 土建 7.3.1 建筑(1)概述 37 a)设计范围及分工

本装置的建(构)筑设计主要有挤出机厂房、变配电所及现场机柜室、压缩机棚、低聚物处理厂房、雨淋阀门室、聚合反应框架、回收框架、掺混料仓框架及主管廊。b)建筑设计概况 挤出机厂房

挤出机厂房为四层(各层层高分别约为10m、7.1m、7.3m、8.2m)钢筋混凝土框

架,填充墙结构建筑物。按照工艺需要,本单体主体建筑1~4层均为挤出机厂房。建筑

长38m,宽27m,高为39m。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026m2,建筑面积为4104m2,生产的 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

变配电所及现场机柜室

控制室及变配电所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其中控制室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框

架/剪力墙结构,装置变配电所为二层(含电缆夹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建筑 长90m,宽27m,建筑总高为7.5m。建筑物占地面积为2430m2,建筑面积为4050m2,生

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丙(变配电所)/丁类(控制室),建筑耐火等级为一(变压器室)/二级(其他),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

压缩机棚

压缩机棚为单层轻钢结构建筑物。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20m2,建筑面积为120m2,建筑层高为15m。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 为Ⅲ级。

低聚物处理厂房

低聚物处理厂房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建筑物。建筑物占地面积为 144m2,建筑面积为432m2,建筑物总高为24m。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丙类,建筑 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

雨淋阀门室

雨淋阀门室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建筑物。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0m2,建筑面积为40m2,建筑层高为3.8m。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戊类,建筑耐火等级为 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

聚合反应框架

聚合反应框架:地上12m范围内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2m以上采用钢结 构框架。38

回收框架

回收框架采用钢结构框架结构。

掺混料仓框架

掺混料仓框架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顶层采用厚板结构。

主管廊

主管廊采用纵梁式钢结构管架,局部跨越道路大跨度桁架。(2)建筑设计原则

a)遵守国家及地方规范、规定及标准,在满足生产管理及操作要求的同时,力求 美观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b)厂房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生产的条件下,使平面布局整体而合理,立面造型 简洁而明快,同时积极控制内装修的设计标准。

c)建筑单体力求联合设置,以加强各部分的联系,节约用地,节省能源,并有利 于形成较完整的建筑体量和较丰富的空间环境。

d)针对石油化工生产装置介质的易燃易爆、高压、腐蚀及有毒性,对建筑物采取 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注意劳动和环境卫生。

e)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标准、规范应尽量与当地建筑环境及建筑标准相适应。f)根据功能需要,合理采用新材料及新技术。(3)技术标准规范

a)《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b)《建筑制图标准》 GB/T50104-2001

c)《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d)《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92(1999 版)e)《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2001 版)f)《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04 g)《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37-96 h)《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08 i)《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 SH3017-1999 j)《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k)《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JGJ113-2003 l)《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 39 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n)《石油化工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453-2008 o)《石油化工控制室和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范》 SH 3006-1999 p)《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4 q)《石油化工企业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分类标准》SH 3049-93(4)建筑设计要求

a)建筑布置及高度合理,满足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

b)建筑布局考虑到人员安全要求,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保障。c)建筑设计应为使用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d)进行抗爆设计的建筑物,应为内部工作人员和设备提供安全保障。e)建筑物设计应满足国家、地方、行业的规范、规定及标准。(5)主要建筑材料

外墙面:采用丙烯酸弹性外墙涂料

屋面:钢筋混凝土屋面的防水层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保温隔热层采用60 厚自熄

型挤塑聚苯板保温;半敞开式厂房不设保温层。屋面一般采用有组织排水,防水材料采 用新型柔性防水卷材,防水等级为II 级。半敞开式厂房屋面采用单层彩色金属压型板。对温度要求高的建筑物设架空隔热层。

墙体:框架结构填充墙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外墙300 厚,内墙200 厚。中控室、机柜室采用钢筋砼抗爆墙。半敞开式厂房局部围护结构采用单层彩色压型 钢板。有空调、采暖、保温等特殊要求的房间,外贴50 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楼地面:控制室、机柜室等选用石材、中档地砖;生产用房选用普通地砖、水磨石 或水泥砂浆楼、地面;控制室、机柜室局部采用抗静电活动地板,有防火、防爆要求的 建筑物采用不发火花水泥地面,钢格板楼面。有酸碱浸蚀的房间采用耐酸碱瓷砖楼、地 面。有防油污浸蚀的化验室采用环氧砂浆自流平楼、地面。顶棚:主要采用矿棉板吊顶、铝合金板吊顶、乳胶漆饰面等

内墙面:一般抹灰、喷(刷)浆或内墙涂料,有防水、防潮、清洁要求的内墙面,应按使用要求的高度设置墙裙。有较高洁净要求的房间,可选用中级涂料、油漆墙面。门窗:有抗爆要求的建筑物外门采用抗爆门,其余建筑均采用单框单(双)玻铝合 金门窗、钢质防火门窗或钢百叶窗;内门窗宜选用木门窗或铝合金门窗。(6)主要建筑设计标准 40 a)《平屋面建筑构造

(一)》 99J201-1 b)《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

(一)》 02J121-1

c)《铝合金、彩钢、不锈钢夹芯板大门》 03J611-4 d)《特种门窗》 04J610-1 e)《防火门窗》 03J609 f)《压型钢板、夹芯板屋面及墙体建筑构造》 01J925-1 g)《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构造》 03J104 h)《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建筑构造》 05J102-1 i)《钢梯》 02J401、02(03)J401 j)《楼梯 栏杆 栏板

(一)》 06J403-1(7)建筑物一览表

表7.3-1 装置主要建筑物一览表 序 号

建(构)筑物名 称 生产 类别 耐火等

级 建筑结构型式 占地面 积(m2)建筑面

积(m2)备注 1 挤出机 厂房

丙 一 钢筋混凝土框架1026 4104 按轴 线计 算 2 变配电 所及现 场机柜 室 丙/ 丁 一/二

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 2430 4050 按轴 线计 算 压缩机 棚

甲 二 轻钢结构 120 120

按轴 线计 算 4 低聚物 处理厂 房

丙 二 钢筋混凝土框架144 432 按轴 线计 算 雨淋阀 门室

戊 二 钢筋混凝土框架40 40 按轴 线计 算

7.3.2 结构

(1)结构工程地质条件

厂址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化工能源基地西区,距离扎赉诺尔 老城区约5km。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高低起伏不平,标高560.25m~592.99m,相对高差30m。本设计地质情况参考60 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可研报告地质情况进行设 41 计。

地质情况:①植土:黑褐色,含植物根系。一般厚度0.4m~0.6m。②角砾:黄褐色,中密~密实。一般厚度1.0m~2.10m ③闪长岩:黄褐色,密实,中等风化,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一般厚度2.10m~2.70m ④闪长岩:浅褐色,密实,微风化,粒状结构。块 状构造。揭露厚度一般为10.70m~26.00m。不考虑液化问题;在场地范围内没有发现 塌陷、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最大冻土深度3.89m。各工程地质层的 分布及层位变化在工程设计阶段见详勘报告。勘探期未见地下水。

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场地地震安全性 评价报告),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50 年考虑(3)荷载条件

a)最低日平均温度-24.6℃ b)基本风压 0.3kN/ m2 c)基本雪压(50 年)0.65kN/m2 d)最大冻土深度 3.89m(4)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

一般建筑物和小型构筑物如控制室及变配电所、雨淋阀门室、压缩机棚、主管廊及 乙烷回收罐区及小型设备基础拟采用天然地基,地基持力层的选择依据地质详勘报告确 定,如遇不良地质情况(如液化等)必须采用可靠的地基处理(置换、复合桩基、桩基

等)。

其他建(构)筑物均采用桩基,桩基持力层选用④闪长岩。a)挤出机厂房

挤出机厂房拟采用桩基,桩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尖进④闪长岩。b)控制室及变配电所

控制室及变配电所采用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基础。c)低聚物处理厂房、低聚物处理厂房拟采用桩基,桩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尖进④闪长岩。d)雨淋阀门室采用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基础。42 e)聚合反应框架

聚合反应框架拟采用桩基,桩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尖进④闪长岩。f)回收框架

回收框架采用桩基,采用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基础。g)掺混料仓框架

掺混料仓框架拟采用桩基,桩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尖进④闪长岩。h)主管廊

主管廊采用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基础。i)污水池

初期雨水池6mx9mx4.5m,地下4.3m,有盖,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冻土层1.8m 以上须保温处理。(5)需要注意的问题

a)所有的钢结构均应进行防腐处理,防火处理则根据需要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 b)设计、施工需要考虑冻土的影响。(6)主要技术标准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50135-2006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2002 年版)GB 50003-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钢筋混凝土承台设计规程》 CECS 88:97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石油化工企业落地式离心泵基础设计规范》 SH/T 3057-2007 《石油化工企业压缩机基础设计规范》 SH 3091-1998 《石油化工企业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 SH 3030-1997 《石油化工企业冷换设备和容器基础设计规范》 SH 3058-94 《石油化工企业球罐基础设计规范》 SH 3062-2007 43 《石油化工企业钢储罐地基础设计规范》 SH 3068-9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石油化工企业钢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H/T 3083-1997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 年版)GB 50160-92 《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 GB 50046-2008 《石油化工管架设计规范》 SH/T3055-2007 《石油化工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 SH/T 3132-2002 《石油化工企业钢筋混凝土冷换框架设计规范》 SH 3067-2007 《石油化工企业钢结构冷换框架设计规范》 SH3077-96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 7.3.3 采暖通风空调(1)设计范围

PE 装置和变配电、控制室等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调设计。采暖热水、蒸气管以建 筑物外墙外1 米为交接点。(2)室外设计参数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1 ℃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 ℃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4 ℃ 冬季空调相对湿度: 71 %RH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28.4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24 ℃ 夏季空调日平均干球温度: 23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19.3 ℃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 3.6 m/s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3.4 m/s 冬季大气压力: 988.7 hPa 夏季大气压力: 975.1 hPa 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 210 天 44(3)室内设计参数

序号 房间名称 冬季 夏季

温度℃ 相对湿度% 温度℃ 相对湿度% 备注 挤压造粒厂房 5 NC NC NC 2 变配电 5 NC NC NC 3 压缩机房 5 NC ≤35 NC 4 泵房 5 NC ≤35 NC 5 变频器、UPS、控制室 NC ≤28 NC 控制室、机柜室 20±2 50±10%RH 26±2 50±10%RH(4)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

一、采暖

该工程所在地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210 天,属严寒地区。生活设施、厂房、仓 库及生产辅助房间均需设置采暖。

挤压造粒厂房为粉尘防爆区,室内设光管散热器采暖以承担室内热负荷。厂房主要 进出大门上设热风幕机。

压缩机房、泵房、催化剂储存房处于防爆区,室内设光管散热器采暖以承担室内热 负荷。

采暖面积共计6400 m2,采暖热负荷为3000 KW(包括送风补热的热量)。

采暖热媒为厂区采暖供热站提供的110/70℃热水,热力入口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部分位置较偏僻的建筑采暖热媒采用0.2MPa 的饱和蒸汽,凝结水考虑回收,或采用电 暖气片采暖。

二、通风

对自然通风不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场所考虑机械通风。为改善工作环境,对挤压 造粒厂房、压缩机房、泵房、催化剂储存间、变配电站等产生有害气体或余热余湿场所 设置机械通风。

挤压造粒厂房按6 次/小时设机械全面通风,排风采用防爆壁式排风机,室外新风

采用空调机组送入室内,冬季补热。空调机组设有初效过滤、加热、加湿功能,空调机 组设在每层专用空调机房内。45 压缩机房按 12 次/小时设机械全面通风,排风采用防爆离心风机箱,室外新风采用 空调机组送入室内,冬季补热。空调机组设有初效过滤、加热功能,空调机组设在专用 空调机房内。

泵房按8 次/小时设机械全面通风,排风采用防爆壁式排风机,室外新风采用空调

机组送入室内,冬季补热。空调机组设有初效过滤、加热功能,空调机组设在专用空调 机房内。

催化剂储存间按6 次/小时设机械全面通风,排风采用壁式排风机。室外新风采用

空调机组送入室内,冬季补热。空调机组设有初效过滤、加热功能,空调机组设在专用 空调机房内。

变压器室、配电间夏季按8 次/小时设机械全面通风,排风采用壁式排风机,室外

新风采用空调机组送入配电间内。配电间冬季采暖由空调机组承担。空调机组设有初效 过滤、加热功能,空调机组设在专用空调机房内。1)空调

联合装置控制室和机柜室为抗爆建筑,采用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加独立新风系统以满 足室内温湿度要求,室内保持正压。新风系统设初效、中效过滤和新风化学过滤机组以 保证室内空气品质。新风口、排风口均设有抗爆阀、电动密闭阀,接室外可燃气体和有 害气体报警,新风、排风口电动密闭阀自动关闭,空调系统以内部循环方式运行。2)消防排烟

配电间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机设在配电间屋顶。(5)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及规格 台数 备注 壁式排风机 L=5600 m3/h,ΔP=100 Pa 43 33 台粉尘防爆 2 壁式排风机 L=2700 m3/h,ΔP=120 Pa 15 4 台防爆 3 防爆离心风机箱 L=6000 m3/h,ΔP=420 Pa 2 4 化学过滤机组 L=3000 m3/h,ΔP=200 Pa 1 5 化学过滤机组 L=600 m3/h,ΔP=200 Pa 1 6 新风热交换机 L=600 m3/h,ΔP=60 Pa 1 7 新风热交换机 L=3000 m3/h,ΔP=160 Pa 1 8 空调机组 L=54000 m3/h,ΔP=500 Pa 1 9 空调机组 L=35000 m3/h,ΔP=500 Pa 2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及规格 台数 备注 10 空调机组 L=25000 m3/h,ΔP=500 Pa 3 11 立式空调机组 L=12000 m3/h,ΔP=350 Pa 2 12 立式空调机组 L=6000 m3/h,ΔP=350 Pa 3 13 恒温恒湿空调机 制冷量26 KW,制热量 18KW 2 14 恒温恒湿空调机 制冷量63 KW,制热量 36KW 3 15 光排管散热器 D133*4-4*3 81 16 热风幕机 L=12000m3/h,供热量 151KW 4 粉尘防爆 抗爆阀 L=3000 m3/h,ΔP=100 Pa 2 18 电动密闭阀 L=3000 m3/h 2 19 消防排烟风机 L=45280 m3/h,ΔP=542 Pa 1(6)消耗量

采暖用热水(110/70℃): 90 t/h; 蒸汽(0.2MPa): 360 kg/h 电(380V,50Hz): 400 KW。(7)设计执行标准

GB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J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SH3004-1999 石油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160-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年版)GB50067-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8-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47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8 8 自动控制 8.1 概述

8.1.1 设计原则

9万吨/年聚乙烯装置是60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的下游装置。装置采用国产淤浆法 HDPE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复杂,要求对过程变量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产品的质量、产 量、品种及能量消耗都依赖于仪表及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等,在世界上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8.1.2 采用的标准、规范

(1)《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GB2625-81(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92(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年版); GB50160-92(4)《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SH3005-1999(5)《石油化工控制室和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范》; SH3006-1999(6)《石油化工仪表管道线路设计规范》; SH/T3019-2003(7)《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3063-1999(8)《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 SH/T3081-2003(9)《石油化工仪表供电设计规范》; SH/T3082-2003(10)《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 SH/T3018-2003(11)《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隔热设计规范》; SH3126-2001(12)《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 SH/T3104-2000(13)《炼油厂自动化仪表管线平面布置图图例及文字代号》;SH/T3105-2000(14)《石油化工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SH/T3092-1999 8.2 自动控制水平及方案 8.2.1 自动控制水平

聚乙烯装置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为先进、可靠、安全、分散控制、集中操作、集 中管理,并在过程控制层设置与工厂管理层的实时数据通讯接口设备。工厂管理层将逐 步实现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一致,使生产操作自动化和工厂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实现数字 化、网络化,实现全厂控制、管理、经营一体化的目标。

根据聚乙烯装置工艺过程对自动控制系统的高水平要求,本装置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对生产进行集中操作、数据采集、过程检测和控制、趋势记录、超限报警、49 信息处理等。DCS 具有显示全面、直观、精确、控制可靠、操作方便等特点,它利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等高科技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数据实时、集中、快速处理,为 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满负荷、高质量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证。

为保证装置的安全生产,根据设计相关标准,设置与装置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仪 表系统(SIS),用于装置的紧急事故切断和自保联锁控制。安全仪表系统独立于DCS 系 统单独设置,SIS 系统按故障安全型设计,SIS 系统与装置DCS 进行通讯。

本装置压缩机部分不设独立的机组操作室,为保证压缩机安稳运行和远程操作,设 置机组监测和控制系统(CCS),完成机组的调速、防喘振控制、负荷控制、过程控制、联锁保护等功能。CCS 系统与装置DCS 进行通讯。

为确保装置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根据安全规范要求,在装置存在易燃、易爆或有毒 气体的危险场所,设置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GDS)采用DCS 系统,但接入信号的卡件或控制站将独立设置。除了装置的DCS 显示操作站可监视装置内的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外,同时,在控制室设置一个独立的显 示终端,用于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信息显示、报警等。

操作控制相对比较独立或特殊的设备包的控制监视和安全保护功能原则上采用独 立的设备包PLC 控制系统。与DCS 系统进行数据通信,操作人员能够在DCS 操作站 上对设备包的运行进行监视与操作。设备包的现场仪表设计原则应与主装置保持一致,现场控制盘的功能尽量少。应统一设备包PLC 系统的制造商,以降低备品备件和维护 的费用。

本装置的变送器和信号转换类仪表选用本质安全型,远传温度测量选用智能型一体

化温度变送器,各类变送器、阀门定位器选用智能电动型并配用隔离安全栅,当仪表无 法实现本安型防爆时,采用隔爆型防爆。

本装置采用仪表及控制设备维护系统(AMS)进行现场仪表的管理,自动地为检测和

控制仪表建立应用及维护档案,进行预测维护管理,以保证仪表的可靠运行、减少维护、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

为满足全厂分级管理的总体需要,在过程控制层的DCS 上,设置与工厂网相连的 硬件通讯平台OPC 接口,为建立全厂生产信息的实时数据库,逐步实现工厂管控一体 化,收集工艺过程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实时优化、调度、排 产、计划、决策等,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最终实现全厂管控一体化。50 8.2.2 自动控制规模

控制室内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对本装置各单元以及该装置包装仓库的相应 仪表实施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DCS 的硬件配置如下:(1)CRT 操作站: 5 台;(2)报表及报警打印机 2 台;

(3)冗余控制器、模件、机柜、安全栅柜及辅助设备等; DCS 规模:

控制回路: 140 个;

输入输出点数: 2220 点; 其中: AI 4~20mA 650 点; AO 4~20mA 150 点; DI 1000 点; DO 420 点;

8.2.3 自动控制方案

聚乙烯装置的主要设备有聚合反应器、已烷汽提塔、闪蒸气压缩机、尾气压缩机、冷冻机、离心机、挤压造粒机等。自动控制的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限 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装置中凡重要的工艺参数均集中在中心控制室的DCS 中显

示、自动控制,对一些重要的操作参数设置超限报警,以确保工艺生产安全和稳定运行。一般的工艺参数在现场指示,为保证装置生产安全,设置用于紧急联锁停车的安全仪表 系统。

本装置控制回路以单参数控制为主,根据工艺过程控制需要采用串级控制,分程控 制、均匀控制、选择控制等复杂控制:(1)主要自动控制方案

反应原料进料流量控制;

反应器夹套水温度控制;

反应器压力与氢气流量串级控制;

汽提塔液位与进蒸汽流量均匀控制;

设置在线循环气浓度分析的工业色谱分析仪,原料精制的微量水、微量氧分析 仪,指导生产操作,提高装置生产和管理水平; 51

在可能泄漏和易聚集可燃气体地方,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测量变送器,并集中在 控制室指示、报警。(2)安全停车联锁保护

反应进料联锁保护系统;

聚合反应停车系统;

闪蒸气压缩机紧急停车系统;

离心机停车系统;

干燥部分顺序停车系统。8.2.4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现场仪表一般选用本安型,并采用隔离式安全栅;(2)安全检测及保护

在装置区域内设置必要的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器,并在控制室对可燃(有毒)气 体的浓度进行集中监视。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系统(GDS)采用DCS 系统,其信 号接至DCS 独立的控制站或独立的卡件。(3)安全仪表系统

设置与装置安全等级相适应的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机组监测和控制系统

(CCS),用于完成工艺过程的安全联锁保护和氮气、循环气压缩机等控制及联锁。重 要联锁系统的检测元件按冗余或三取二方式设置。SIS 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按故障安 全型设置,即线路或一旦能源中断,执行机构的最终位置应能确保工艺过程和设备处于 安全状态。SIS 设置事件序列记录站(SOE 站),用于记录设备状态和联锁事件,以便 事故原因的追溯。

(4)控制系统及现场仪表

控制系统及现场仪表选用技术成熟、先进可靠的产品。DCS 系统的控制单元冗余

或容错配置;电源单元、通讯模块、多通道控制回路的I/O 卡等冗余配置;冗余设备可 在线自诊断,出错报警,无差错切换等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及现场仪表等采用UPS 电 源。

8.3 控制室

9万吨/ 年聚乙烯装置和11万吨/ 年聚丙烯装置以及两聚包装仓库共同设置一个联 合控制室,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操作将在该控制室内实现。

聚乙烯装置控制室设置:操作室、机柜室、工程师站室、仪表维修室、仪表值班室、52 空调机室及必要的管理和生活设施等。控制室里安装的仪表设备有 :过程接口单元、控制系统机柜、辅助机柜、电源分配柜、操作站、工程师站等。控制室采用抗爆型结构,布置在安全区域内;控制室与电气变电所毗邻;控制室内设置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考虑 正压通风。

UPS电源安装在电气变电所内。

联合控制室面积为:24m×30m=720m2。8.4 仪表选型

仪表选型以选用产品质量可靠、性能好、精度合理、维护方便的电子式仪表为原则。现场仪表选用本安智能型电子式仪表,信号为4~20mADC信号叠加HART通信协议。8.4.1 温度仪表

温度测量选用带弹簧铠装热电阻/热电偶的一体化温度变送器,特殊场合或安装位置 不易观察的场合,采用分体式温度变送器。

现场温度指示通常选用万向型双金属温度计,安装位置不易观察的场合可采用毛细 管式现场温度计。8.4.2 压力、压差仪表

一般选用普通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粘稠介质多采用隔膜压力表和法兰式变送 器。腐蚀介质选用特殊材质的压力仪表。

现场压力﹑压差指示通常选用弹簧管压力表、压差表,微量程及绝对压力测量选用 膜盒式压力表,粘稠介质选用隔膜压力表。

压力表、压差表外壳材质为不锈钢,带安全玻璃。压力高于10.0MPa场合,压力表应考虑安全设计。8.4.3 流量仪表

对流量的检测通常以选用节流装置及文丘里配套差压变送器为主,一般用于过程控 制的场合亦可采用涡街流量计,对于有腐蚀性场合则采用电磁流量计,在测量大管道流 量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或均速管流量计配套差压变送器。

要求对进出装置(工厂)界区的液体及气体原料和产品进行计量时,应选用高精度质 量流量计,或选用高精度容积式流量计,并要求进行温度﹑压力补偿。

要求对进出装置(工厂)界区的水﹑蒸汽﹑气体等公用工程系统进行计量时,可采用 节流装置仪表或涡街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气体及蒸汽场合还需考虑温度﹑压力补 偿。53 根据工况要求,小流量检测及现场指示可选用转子流量变送器及现场转子流量计。8.4.4 液位仪表

液位测量优先选用法兰差压式液位变送器,根据工况要求,可选用电容式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雷达液位计,浮筒液位变送器。

当选用浮筒液位变送器进行液位测量时,亦采用侧-侧方式,量程范围不大于1米。当测量小于或等于1米的界面时,可采用浮筒液位变送器。

现场液位指示,根据工况要求,一般选用玻璃板液位计和磁性液位计。8.4.5 执行器(控制阀)

执行器(控制阀)部分选型主要为气动薄膜调节阀、气缸执行机构切断阀。过程连 续控制场合选用气动薄膜调节阀,具有联锁要求的场合,则配套电磁阀;联锁控制场合 选用气缸执行机构切断阀,根据工艺流程要求,分别选用气缸切断阀(以全通径型为主)等。

8.4.6 分析仪表

根据工艺要求,选用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氧气分析仪、氢气分析仪、水分析仪、放射性仪表、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器等在线分析仪表。

工业气相色谱仪(PGC)应随现场分析小屋成套供货,现场分析小屋应包括在线分

析仪表、采样探头、采样预处理单元、带微处理器的信号采集和处理单元系统、显示器 或打印设备等。分析仪系统应具备与DCS系统通讯功能,如有重要的参与控制或联锁的 信号,应以硬接线方式连至DCS系统。气相色谱仪选用隔爆型。

气相色谱仪等应与相应的在线分析小屋成套供应,并配套必需的电源系统、载气系 统、标准气系统、防爆空调、照明﹑水及气源系统等。

分析小屋内应配置有毒气体、可燃气体和氧气检测器,在分析小屋外应设置相应的 声光报警系统。

分析小屋采用不锈钢材质。

其余在线分析检测的仪表如氧气分析仪、水分析仪等,则直接在现场工艺管道分析 检测点附近采样,分析仪表应包括采样系统和信号变送单元,控制机柜。54 表8.4-1 主要仪表清单 仪表类型 单位数量备注

标准节流装置 台 30 阿牛巴流量元件 台 4 楔形流量计 台 5 金属转子流量计 台 65 涡街流量计 台 11 电磁流量计 台 2 质量流量计 台 25 差压流量变送器 台 35 浮筒液位(界面)变送器 台 2 差压液位变送器 台 29 毛细管隔膜差压液位变送器 台 15 音叉料位开关 台 88 磁性液位计 台 36 压力表 台 155 隔膜式压力表 台 35 压力变送器 台 44 隔膜压力变送器 台 5 差压变送器 台 7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台 88 热电偶(带套管)台 16 热电阻(带套管)台 77 双金属温度计 台 80 称量仪 台 2 气动调节阀(带智能定位器)台 124 气动开关阀 台 27 自力式调节阀 台 15 分析小屋 个 1 工业气相色谱仪 台 4 带采样预处理 微量水分析仪 台 4 氧分析仪 台 5 可燃性气体检测变送器 台 46 隔离安全栅 台 800 浪涌保护器 台 500 辅助仪表盘(柜)个 30 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套 1 安全仪表系统(SIS)套 1 仪表安装材料 批 1 称量仪 套 24 55 仪表类型 单位数量备注

气动调节阀(带智能定位器)套 124 气动ON—OFF 阀 套 87 自力式调节阀 套 25 辅助仪表盘(柜)套 30

安全栅 只 800 浪涌保护器 只 500 特殊维修仪器及专用工具 批 1 仪表安装材料 批 1 注:本仪表清单中不包括随设备包供货的仪表和控制系统。8.5 消耗指标

仪表用电:UPS(双路冗余配置)AC220V 50HZ 50kVA×2(与聚丙烯装置、两聚 包装仓库共同设置,共计120kVA×2)。

仪表净化风:0.6MPag,1200Nm3/h(正常),2000Nm3/h(最大,不包括工艺用 气)。56 9 电气 9.1 概述

9.1.1 设计范围及分工

(1)聚乙烯装置界区内的变配电、照明、防雷、防静电接地的设计;

(2)由上级变电站引至PP/PE 装置联合变电站的10kV 电源线路及其相关的控制 线路以装置界区为设计工作分界点,界区内的电缆走向和敷设方式由本次设计负责确 定,电缆材料不属本次设计范围。9.1.2 用电负荷及负荷等级

聚乙烯装置的总计用电负荷需要容量约为9600kW。具体见下表。表9.1-1 装置用电负荷表

序号 负荷名称 装机容量(kW)需要容量(kW)装置负荷(主要如下)挤出机主电机 4200 3570 第一循环气鼓风机 540 306 第二循环气鼓风机 540 306 离心机 200 170 脱水塔进料泵 400 170 闪蒸罐进料泵 400 170 颗粒输送风机 744 384 粉料输送风机 264 112 其它 3812 1 小计 9000 2 照明 80 50 3 仪表用电 100 50 4 空调 600 400 5 其它 100 100 全厂合计 9600 由于聚乙烯装置属于连续生产工艺过程,一旦中断供电需较长时间恢复生产,会带

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中的有关规定,其主要工艺生产装置用电负荷的等级基本上为一级负荷,其中重要仪表电源、应急照明、57 火灾报警等属于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

9.2 供、配电系统设计 9.2.1 电源情况

本工程二回路10kV 进线电源引自临近装置DMTO 35 kV 变电所10kV 两段母线,该35/10kV 变电站二回35kV 电源引上级220kV/35 kV 总变电所,电源可靠,满足工程 需要。

9.2.2 供电电源电气参数、配电电压等级(1)供电电源电气参数

10kV 三相三线制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7%;

380/220V 三相四线制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7%; 频率范围:50Hz±0.5Hz。

三相最大短路容量:待定;(装置变电所10kV 电源侧)三相最小短路容量:待定;(装置变电所10kV 电源侧)(2)配电电压等级:

150kW≤P<4500kW 中压电动机 AC 10kV; 0.2kW≤P<150kW 中压电动机 AC 380V; P<0.2kW 低压电动机 AC 220V; 中压开关柜控制电源 DC 220V;

低压进线和母联柜控制电源 DC 220V; 其它低压开关柜和MCC 控制电源 AC 220V; 一般照明/应急照明(EPS)AC 220V; 检修电源 AC 380/220V;

仪表电源(UPS)AC 380/220V; 9.2.3 供电方案

聚丙烯装置和聚乙烯装置拟新建PP/PE 联合10kV 变配电站一座,建筑面积24 米

X 60 米,上下二层(设备层和电缆层)。10kV 变电站内将设置10kV 配电装置一组、10kV/0.4kV 电力变压器六台和0.4kV 低压配电装置三组。其中10kV 配电柜若干、10kV/0.4kV 电力变压器四台和0.4kV 低压配电装置两组为聚乙烯装置服务。10kV 和 0.4kV 配电系统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母联设自投的供电系统,详见附图3“聚丙烯聚乙烯 装置联合供电系统图”。58 10kV 变电站的两回路进线电源引自临近装置MTO 装置35kV 变配电站的10kV 不 同母线,每路电源线的容量都能承受100%的用电负荷。

10kV 变电站内设直流电源装置;聚丙烯装置内自控仪表将设不停电电源装置 UPS;火灾报警系统由设备自带的UPS 供电;应急照明采用EPS 供电。9.2.4 继电保护和测量仪表的配置

10kV 进线: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电流、有功电度、无功电度测量与显示。10kV 母线分段: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电流测量与显示。

10kV 电动机:差动(P≥2000kW 时)、电流速断、单相接地、过负荷、低电压保 护。测量电流、功率因数,有功电度和无功电度。

10kV 变压器出线柜:过电流、电流速断、单相接地保护、瓦斯、压力保护、温度 保护。测量电流、有功电度和无功电度。

400V 电源进线和母线分段:设短路短延时保护。测量电流、电压。大于30kW 的电动机现场设电流表。9.2.5 功率因数补偿原则和方式

在各电压等级母线上进行集中功率因数补偿;补偿后,使变电所10kV 进线侧功率 因数不小于0.90,0.38kV 侧功率因数也不小于0.90。9.2.6 配电设计规定(1)装置环境特征

本装置内主要介质为乙烯和氢气(局部区域),部分属于2 区IIBT3 或IICT3(氢 气区域);另外还有部分区域属于粉尘爆炸危险区域22 区,T11。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应按照爆炸危险区域要求来选择设备和材料。(2)电缆敷设

动力和控制电缆采用电缆桥架沿管架敷设,出电缆桥架处穿镀锌钢管保护。(3)检修电源

检修电源分为二种,一种为方便插座,220V/16A,服务半径为20 米;另一种为焊 接插座,380V/63A,服务半径为50 米。(4)特殊传动、控制和联锁要求

a)电动机在机旁设操作柱,两地控制的电动机应设就地/远方选择开关;

b)对于有工艺起动联锁的电动机,其联锁信号来自于仪表机柜室,且在配电室设 仪电交接柜。59 9.2.7 照明设计

(1)在现场设照明配电箱;

(2)照明方式包括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3)照明种类包括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4)照明供电及控制:

本装置设照明智能型节能控制器;生产装置区集中控制;控制室、配电室、办公室 等区域设就地控制开关,分散控制;户外区域采用光电控制。(5)照明线路:

照明线路采用铜芯电线或电缆穿管敷设,生产装置、罐区、管廊及装卸区内选用电 缆,建筑物内选用塑料电线。9.2.8 防雷、接地

装置内采用共用接地网,即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连接在同 一接地系统,形成闭合的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4 欧姆。装置内作总等电位连接。所有用电设备其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应可靠接地。仪表的工作接地按仪表专业要求设置。9.3 节能措施

采用低损耗节能型电力变压器,采用高效率的电动机,采用节能灯具,采用功率因 数补偿电容器。

9.4 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中学初步设计说明 篇6

双河中学心理咨询室布置的初步方案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心中的块垒,荡涤心灵的尘埃,扫除前进中的障碍,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心理潜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心理咨询是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教育的极好形式。而心理咨询室则是进行心理咨询的主要场所,它直接影响着咨询的效果,因此,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初步拟定的较完整的心理咨询室布置如下:

(一)、个体咨询室

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在一间,中间用档案柜或挂布隔断,分为两个较为安静独立的区域。其中个体咨询室的室内色彩基调为粉色(壁纸),再配上柔和的窗帘,给学生以温馨的感觉。进门处放上几盆常绿的植物,室内放上两张椅子、一张矮桌子(若放上两张舒适的沙发,两个靠垫,一张小茶几代替,效果更佳)上面放有纸巾盒和一小盆栽。墙上贴一幅浪花画,一挂钟,一排字“不要说没有快乐,其实快乐就在你的身边。”给来访者赏心悦目的感受。

(二)、教师办公室 教师办公室兼做接待室和学生等候室。门上张贴有动感的“欢迎您”字样,旁边贴有镜框式的咨询室开放的时间,挂上“心语”信箱。在进门处放上一张教师办公桌,配有电话,墙上挂有心理咨询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工作宗旨等,明确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规则。一套桌椅、签字笔、A4纸,供等候的学生使用。墙上挂上一些与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咨询室使用的各类记录如咨询室日记、咨询记录簿、事例集、来访者登记表、记录表等,以做好心理咨询接待的记录。

总之,心理咨询室是接待来访学生和老师,给他们以指导、启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专用房间。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应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温馨舒适的原则。心理教师则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责任心给需要帮助的老师和面临成长困扰的学生以及时的心理帮助,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笑容更灿烂。

关于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初步研究 篇7

2001年起,我国正式对化学学科进行关注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化学这个学科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还存在许多缺陷,但若是将化学学科观念和教学融合到一起,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基本含义

中学化学学科观念主要是在学生本身累计的化学知识储存基础上,正确反映中学化学特点和本质的综合性认知。中学化学学科观念是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只是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也是对化学本身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化学进行深化理解,从而产生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它具有概括性、层次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多个特点。同时,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和对化学的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也是培养化学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

二、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形成流程

经研究表明,要形成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大概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形成知识素材和认知的结构化。知识素材来源于中学化学的教科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中,最稀缺和最珍贵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素材,毕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才是最生动形象的。而最具有形成价值的素材,则是典型的、多元的、可探究的,这样的素材有助于学科观念的形成。

其次,应有问题产生以及解决问题的观念。问题产生主要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反思时形成,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为了令学生更好、更精准地理解知识时所提出的。这样的问题通常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但一般来讲,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在知识结构的层面上优于学生自己反思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更应该注意把握学生的进度和特点,要适度的、层次的、开放的引导学生。

最后,核心概念的升华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在对学生学习时的指导作用是存在差异的,但它们在形成和构成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核心概念有可能升华为基本观念,而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正是升华观念的途径和方法。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化学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上辨别该学生的基本观念是否足够完善,因为中学化学观念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在化学学习时的表现。解决问题越熟练,问题的搜索与素材的收集越广泛,代表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越完善,反之亦然。

三、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形成的途径

(一)知识素材的选择和习得

化学的知识非常复杂,如果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地全部教授给学生,学生是没有办法一口气吸收完整的,甚至有可能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方向。要形成化学学科观念,首先要求学生理智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正确反思,因此需要合理选择知识素材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将复杂的素材资料进行分类和清点,对素材分类结束后,应该对素材进行筛选。将同一类别、有观念形成价值的放在一起,将繁杂、老旧、偏门或对观念形成没有促进作用的素材剔除掉。教师再将这些有用的素材用语言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吸收。但只是仅仅让学生单一、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脑海中呈现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也不利于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利用素材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经过习得过程。充实了脑海中的“知识库”之后,进一步的对习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科观念的形成。而习得的方式有很多,如听讲、阅读、自学和体验。听讲就是听教师或专业人员演讲的方式,阅读自学是通过自己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则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些是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课堂成效性

课堂的成效性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想要提高课堂的成效性首先要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而如今的课堂上,实际进行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性的教学方式不论从哪个方面都存在有巨大差异。

因此,在提高课堂成效性之前要先理清并理解知识和观念的区别。知识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这个公式是固定的,这就是知识。再比如。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它会有多种结果,但是每种都是固定的。观念不一样,一个人在学习了一种知识之后,脑海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念和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具有不可迁移性,但观念却具有强大的可迁移性。现今社会,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和观念的差异。因此经常出现“轻知识论”,过分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忽视了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知识就没有观念,观念是从知识中衍生的。脑海里没有接收到知识,就不会有观念的产生。只有真正认识到观念和知识的关系,才能有理清化学知识和化学学科观念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化学观念。

四、结束语

现阶段的中学化学课程还有不少没有走基本观念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科观念会是传统知识习得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和更新。对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来讲,观念的形成、知识素材的选择和习得以及提高课堂成效对于中学化学学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但因只是理论思辨的层面,在许多方面还欠缺完成,在未来,相信对于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研究会不断被强化和完善。

摘要:有分析和研究表明,在学科内容、方法、价值三个维度基础上构建出的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囊括了中学化学的知识。化学学科观念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学化学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其形成流程,最后探讨了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形成途径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04:76-83.

[2]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9,02:17-19+42.

上一篇:原来孩子读不读名著的差别这么大!下一篇:马原期末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