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退休规定

2024-09-24

人社部退休规定(通用9篇)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1

近期延迟退休消息频发,这被业内认为是人社部在为推进延迟退休铺路。关于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延迟退休最新消息一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近期关于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6又有什么新进展呢?

尹蔚民在发布会上表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已拟出,“今年肯定会拿出方案。”尹蔚民举例说:“5年后你如果是60岁退休,方案实施后,可能是 60岁零3个月;另一个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根据这个举例,我们可以推算出延迟退休方案的具体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

之前网络上传播很广的退休时间表

都是错的

女性延退年龄是多少?2016广州市女性延迟退休最新方案

由于现行退休年龄并不统一,延迟退休必然面临着一个难题:是选择不分先后同时启动,还是分人群先后启动?

“可以分先后,也可以不分先后,但节奏会有快慢。”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如果同时启动,那么现在退休年龄早的步子要快一点,退休年龄晚的步子要慢一点,这样最后才能统一到一个退休年龄。

“如果分人群启动,那么退休年龄早的可以先起步,晚的可以等几年再起步,这也是一种选择。但具体如何选择,需要等中央制定方案出来才知道。”苏海南说。近期有媒体报道,未来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将按照人群进行划分,其中55岁退休的女干部、女白领有可能是第一批执行延迟退休的人群。

对此,苏海南认为,从女干部起步,女干部肯定没意见,身体也能承受得起,社会上也不反对,应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更能够取得共识,遭到的阻力也最小。

有何影响?――专家称不会加剧就业难

延迟退休会带来哪些影响?《绿皮书》认为,测算表明,延迟退休年龄可有效改善城镇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增加城镇适龄(退休年龄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延缓其比重下降趋势。

报告还指出,延长退休年龄的确能够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按照相关研究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少支出160亿元,减小基金缺口200亿元。

除了改善劳动力供给、缓解养老金压力等有利影响外,不少人担心,在经济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是否会影响年轻人就业,从而加剧就业难问题?

“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应该不大。”苏海南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总量自开始逐年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在这个背景下,工作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在减少过程之中,所以现在不少地方都出现招工难。让50、55、60岁的人逐步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减少的压力。

苏海南还指出,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与岗位和按现行规定快退休的人有很大不同,两者之间的就业岗位不具备直接的替代性,所以不会因这些人延迟退休影响年轻人的就业。不过,延迟退休后,用人单位需要调整用人结构,既把“老人”留下来,还能开出新口子、新岗位,让新人进来。

链接多重压力倒逼延迟退休

苏海南表示,退休年龄延迟是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逐年减少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5%,总数超过2亿,65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0%。到,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将近19%,65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将近13%。

苏海南表示,目前,我国正进入延迟退休深入研究并作出决策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多年前全国妇联等部门,就女干部包括女知识分子比男同胞早退休5年,提出过建议,以往的政策实际上也明确了县处级是可以到60岁退休的。

我国人均寿命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5岁左右。现行退休制度未能考虑寿命的变化,造成大批人力资源的浪费。

“除了劳动力总量开始逐年减少和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这些因素外,排在后面的因素还有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苏海南同时强调,“但是,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常常被认为是延迟退休的最重要的因素,实际这只是排在后面的因素。

延迟退休方案最新消息:延迟退休会带来哪些影响?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今年出台。那么,我国为何要推进“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制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

延迟退休方案四步走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将会小步慢走、逐步到位,区分对待、分步实施。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首先,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其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少子化(人们生育意愿下降)”与“长寿化(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同期并行,相对日、韩等国达到中等收入时的锥形结构,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很多,老龄化的高峰正在加速到来: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8.6%,老龄人口总量将超4亿人,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世界各国法定退休年龄一览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不到55岁,而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

延迟退休对三类人影响最大

如果“延迟退休”于2022年落地实施,那么以下三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由此可见,受到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是“70后”和“80后”;而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90后”到退休时可能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

延迟退休会影响养老金么

养老保险目前总体运行平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均收大于支,不仅确保了待遇的发放,而且还略有结余;此外,财政补助是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筹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延迟退休方案【最新】

2.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6人社部

3.延迟退休方案时间表

4.人社部:20内出台延迟退休方案

5.20人社部延迟退休方案

6.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6

7.延迟退休2016新政策

8.2016女职工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9.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6文件

10.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6【解读】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2

问:制定《暂行规定》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

答:2012年底,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订。为增强法律的操作性, 更好地推动法律关于劳务派遣规定的贯彻落实, 我们制定公布了《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是规范劳务派遣的一部重要规章, 它的颁布实施, 对于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 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的权利义务, 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暂行规定》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

答:在起草过程中, 我们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书面和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 反复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同类型所有制企业、劳务派遣单位以及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 并将《暂行规定》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一个月内, 共收到3万多条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汇总梳理、深入研究并充分借鉴吸收。2013年末,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暂行规定》, 决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依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暂行规定》主要对适用范围, 劳务派遣用工比例,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和终止, 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 法律责任以及用工比例调整过渡期等作了具体规定。

问:《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以及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适用《暂行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问题将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法律的不断完善逐步加以妥善解决, 本规定没有将其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纳入适用范围。下一步, 我们将统筹考虑, 协调推进, 逐步予以规范。

问: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应如何计算?对于目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比例较高的部分用工单位, 应如何处理?

答: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暂行规定》明确,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 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 (指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的10%。为加强对用工单位执行比例要求的监督管理, 确定用工比例的责任主体, 《暂行规定》对比例的核算问题进行了明确, 即用工比例的计算单位为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为使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较多的用工单位能够平稳地将用工比例降至规定比例,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劳动者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 《暂行规定》给予了用工单位两年的过渡期, 即用工单位在《暂行规定》实施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 可以在《暂行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逐步降至规定比例。但同时要求, 在未达到规定比例之前, 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超过比例的用工单位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用工方式, 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问:辅助性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履行什么程序?

答:为增强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关于辅助性岗位规定的操作性, 防止用工单位在辅助性岗位上滥用劳务派遣, 《暂行规定》明确, 用工单位拟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

问:《暂行规定》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对被派遣劳动者平等权益的保障?

答:为切实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暂行规定》在新修订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用工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比如, 在福利待遇权益方面, 明确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不得歧视被派遣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权益方面, 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开展跨地区派遣业务的, 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这些新规定, 从保险福利待遇上体现了同工同酬的要求。

问: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职业病后, 应如何处理?

答:劳务派遣是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 它将传统的“用人”与“用工”一体的两方法律关系转化为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三方法律关系。在劳务派遣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责任主体不清, 经常相互推诿, 导致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鉴此, 《暂行规定》明确, 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 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同时, 《暂行规定》明确, 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 用工单位应当负责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事宜, 并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提供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问:《暂行规定》对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为防止劳务派遣单位侵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跨地区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职工的“同工同保”, 《暂行规定》明确了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参保地区、缴费标准和缴费主体。具体规定为,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 由分支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 由用工单位代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 缴纳社会保险费。

问:用工单位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哪些被派遣劳动者不得退回?

答:为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 防止用工单位无正当理由随意退回被派遣劳动者, 《暂行规定》在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用工单位可以退回劳动者的情形。即, 用工单位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方可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一是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情形的;二是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三是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但是, 如果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以及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情形的, 在派遣期限届满前, 用工单位不得依据《暂行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派遣期限届满的, 应当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时方可退回。

问:被派遣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回后, 劳务派遣单位应如何处理?

答:被派遣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回后, 劳务派遣单位应区分情形依法妥善处理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一类是, 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 劳务派遣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另一类是, 用工单位以《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如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 劳动者不同意的, 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 劳动者不同意的,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此外, 在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无工作期间, 劳务派遣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问:实践中, 已经有部分用工单位将原劳务派遣协议改为业务外包协议或承揽合同, 以规避法律责任, 对此应如何处理?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 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公布后, 有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采取劳务承揽、业务外包的方式应对法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为防止这种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 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 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 按照本规定处理。这一规定将有效遏制用人单位“假外包, 真派遣”的现象。

问:下一步, 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人社部:延迟退休方案年内推出 篇3

“十三五”期间就业总量压力大

谈到就业问题,尹蔚民说,我国“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镇新就业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大约为15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同时,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他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低端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对此我国政府主要采取四个方面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问题。

—是努力增加适应的就业岗位。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保留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保障中低端就业岗位;同时,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在服务业增长过程中容纳就业困难人员。

二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提供更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扶持政策方面,包括采取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给予相应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鼓励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包括就业资讯、培训资讯、兜底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

三是鼓励引导自主创业。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资金担保等方面,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创业项目,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并通过他们的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四是加强职业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并依据实际情况,在培训项目选择、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补贴等方面采取一定措施,使他们能够通过培训寻找到更适合的培训岗位和就业机会。

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

尹蔚民在发布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52%。在此基础上,在今年年底之前,要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达到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70%以上。

尹蔚民说,职业资格制度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以后,对于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职业资格设置过多、过细、过乱。本届政府成立以后,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清理、规范职业资格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为了降低就业门槛,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下一步,人社部将继续精简、合并、撤销一批职业资格。对确需保留的职业资格,也就是有法律法规、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的职业资格,要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动态进行调整,接受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和长效机制。”尹蔚民说。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年内推出

在回答有关延迟退休政策制定进展的问题时,尹蔚民说,按照预定工作计划,人社部将会在今年年内拿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并经过履行审批程序后,适时向社会公布。

尹蔚民说,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考虑,是基于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更加公平可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建设。制定这项政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则:一是小步慢走,逐步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经过若干年后达到最终法定退休的年龄界限;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针对不同退休年龄群体有区别地对待;三是事先预告,做好公示。政策制定出来以后,要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再修改完善。同时,政策推出之后会有一个过渡期,让社会有心理承受和准备的过程。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4

摘 要: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对于65岁退休年龄的这一说法,参与退休年龄研究的人社部下属机构否认了这一说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一席退休年龄应延至65岁的发言,引发舆论讨伐。然而实际上,人社部对延迟退休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从未具体到某一年龄。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置于阶梯式退休方面。

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这种退休方式的优势在于,在统筹使用当期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加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更具人性化。

对于65岁退休年龄的这一说法,参与退休年龄研究的人社部下属机构否认了这一说法,“这是外界的误读,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到具体的退休年龄。”人社部相关人士处透露:“几年前,部里的社会保障研究所就接到了关于退休问题的课题,但是目前还没有结论指出最终的退休年龄应该在哪个节点上。”

未来,真正能够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人社部的研究。据了解,人社部还在参考社会舆论,下半年发改委、教育部、总工会等都有可能会参与其中,进行讨论。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5

新京报讯(记者魏铭言)昨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延迟退休年龄,考虑的不仅仅是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更大的背景,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已开始减少。

胡晓义在昨日下午由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梦’与社会保障”中外媒体新闻茶座上做出上述表示。虽然没有明确“延迟退休年龄”已是国家即将实施的新政,但此番表述,亦表明人社部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态度。

上周,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设计者之一,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就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是迟早的事;而且,(政策实施)越早越好。

■ 焦点

1、延迟退休可节约劳动力资源

昨天,面对媒体再次抛出的“中国是否要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胡晓义详细阐述了目前官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考虑。他表示,有媒体将“延迟退休年龄”解读为政府是为了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这是一个考虑,但仅仅因此而延迟退休年龄,这个诠释太狭隘了”。

胡晓义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劳动力已经结束了无限制供给的时代。“去年,中国的新增劳动力首次出现下降,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无限制地使用劳动力,要节约劳动力资源”。

据胡晓义的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将是中国今后节约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说,“如果我们在劳动者还有足够劳动能力的时候,就中断了市场链条,切断了人力资源运转的效应,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不过,胡晓义同时强调,在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国家应该出台配套政策,着力开放实施中年及更大年龄段劳动力适合的工作岗位,以保障这部分人群充分就业。

2、养老保险缴费规则还需研究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在养老体系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针对延长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目前最低为15年),多部门已经达成共识。

昨日的座谈会上,胡晓义指出,上述报道并不准确。他说,几天前,人社部确实就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召开过内部成果交流会,探讨7家平行研究机构(包括4家国内机构和3家国际机构)改革研究方案。“这次会议上,只有成果交流和专家观点交锋,出席的相关部门对具体问题没有发布任何意见。因此,称‘多部门就延长养老缴费等达成共识’不准确。”

那么,延长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到底有无必要?胡晓义说,目前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都是15年。同时,每多缴一年,养老金就相应增加。但是,多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还存在宣传不足,激励性不够等缺憾,让不少参保者只愿意缴足最低缴费年限。

综观其他国家,胡晓义介绍,有些国际规定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门槛,是要缴费满30年、37年,甚至40年,否则,获得的养老金水平将递减。“对比我国现行制度,有些国家是在40年以下做减法,我国则是在15年以上做加法,其实机理是一样的”。

中国要选择哪种养老保险缴费规则?胡晓义称,这个问题很敏感,要考虑现有制度本身的发展历程,也要考虑中国人的接受习惯,还需深入研究。

3、“以房养老”不会取代养老保险

胡晓义昨日意外回应近期引发全民吐槽的“以房养老”话题。

虽然,首先强调人社部并不负责“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但胡晓义表示,愿意发表一下个人对“以房养老”引发社会热议的看法。“国务院提出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主要目的可能帮助老年人手中的不动产增强流动性,变成可支配的资产。”胡晓义指出,“以房养老”,仅仅是给有房产有条件的老年人多一种选择,并非基本或主流的养老方式,更不会取代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所以,‘以房养老’不应持续成为社会对养老问题关注的焦点”,胡晓义说。

■ 相关新闻

将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新京报讯昨天,胡晓义明确,我国将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目前,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公民从一个城市移居至另外一个城市,常面临基本养老保险无法转移接续等困扰。

胡晓义说,要实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可靠运行,持续发展,就要推进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总结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的经验,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增强分散和抵御风险的整体调剂能力,既注重全国的统一公平又兼顾地区发展和生活水平差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被视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双轨制”等问题的“根源性问题”。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已列入今年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计划。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制定全国统筹的方案,同时也在听取各地方的意见。

跨省报销方便异地安置老人

新京报讯针对社会关注的异地就医报销不便问题,昨天,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已经实施和准备推进3项解决措施。

胡晓义进一步强调称,正在探索的跨省就医费用即时报销的便民政策,主要针对异地安置的退休老人,不主张提供给所有人。其中原因,就是医保报销政策,要引导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医疗资源,不鼓励所有居民都涌入大城市看病。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的新农合制度,也开通了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首期试运行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河南等9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方便参合农民今后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点对点的即时报销。■ 数说

根据现行《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做到全民覆盖。不过,昨天,胡晓义介绍,到上个月底,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16岁以下少年儿童和在校学生无需拥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8.06亿人,依然有约2亿人未覆盖;同时仍有几千万人,游离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

胡晓义分析称,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亿人中,大部分是就业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还有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和城市无业及灵活就业居民。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6

717823004/2014-00112 分 类:

其他;部发文

发布单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

发文日期:

2014年06月27日

名 称: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全文)

文 号:

人社部发〔2014〕45号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全文)

浏览次数:50713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4〕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为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制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4年6月27日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申诉,促进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依照本规定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依照本规定提出申诉、再申诉。

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级党委管理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申诉,依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应当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及时的原则,依照规定的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出申诉,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五条 复核、申诉、再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因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而被加重处理。

第六条 复核、申诉、再申诉应当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本人申请。本人丧失行为能力、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死亡的,可以由其近亲属或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章 管 辖

第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人事处理不服申请复核的,由原处理单位管辖。

第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和地方直属事业单位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主管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县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市级、县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上一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第十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上一级机关管辖;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作出申诉处理决定机关的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机关管辖。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

(一)处分;

(二)清退违规进人;

(三)撤销奖励;

(四)考核定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

(五)未按国家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人事处理。第十二条 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为三十日。复核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人事处理之日起计算;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收到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规定的时效期间内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经受理机关批准可以延长期限。

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再申诉,应当提交申请书,同时提交原人事处理决定、复核决定或者申诉处理决定等材料的复印件。申请书可以通过当面提交、邮寄或者传真等方式提出。

申请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受理单位应当场出具收件回执。第十四条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单位、岗位、政治面貌、联系方式、住址及其他基本情况;

(二)原处理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三)复核、申诉、再申诉的事项、理由和要求;

(四)申请日期。

第十五条 受理单位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复核、申诉、再申诉,应予受理:

(一)申请人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的规定;

(二)复核、申诉、再申诉事项属于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受理范围;

(三)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四)属于受理单位管辖范围;

(五)材料齐备。

凡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不予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应予受理。

第十七条 在处理决定作出前,申请人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出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申请。

受理单位在接到申请人关于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书面申请后,可以决定终结处理工作。终结复核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终结申诉处理决定应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和原处理单位;终结再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申诉受理单位和原处理单位。

第四章 审理与决定

第十八条 受理复核申请的单位应当自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维持、撤销或者变更原人事处理的复核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受理申诉、再申诉申请的单位应当自决定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十九条 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应当组成申诉公正委员会审理案件。

申诉公正委员会由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吸收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申诉公正委员会组成人数应当是单数,不得少于三人。申诉公正委员会负责人一般由主管申诉、再申诉工作的单位负责人或者负责申诉、再申诉的工作机构负责人担任。

第二十条 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有权要求有关单位提交答辩材料,有权对申诉、再申诉事项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有配合调查的义务,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证据。

第二十一条 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根据调查情况对下列事项进行审议:

(一)原人事处理认定的事实是否存在、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二)原人事处理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是否正确;

(三)原人事处理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四)原人事处理是否显失公正;

(五)被申诉单位有无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

(六)其他需要审议的事项。在审理对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再申诉时,申诉公正委员会还应当对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进行审议。

审理期间,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允许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陈述或者申辩。

第二十二条 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按照客观公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出审理意见。

第二十三条 受理单位应当根据申诉公正委员会的审理意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下列申诉处理决定:

(一)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正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的,维持原人事处理;

(二)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不存在的,或者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做出处理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原处理单位撤销或者直接撤销原人事处理;

(三)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清楚,但认定情节有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有错误,或者处理明显不当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原处理单位变更或者直接变更原人事处理;

(四)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和权限的,责令原处理单位重新处理。

再申诉处理决定应当参照前款规定作出。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重新处理后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或者再申诉。

第二十四条 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后,应当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诉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单位、岗位及其他基本情况;

(二)原处理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人事处理和复核决定所认定的事实、理由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

(三)申诉的事项、理由及要求;

(四)申诉公正委员会认定的事实、理由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

(五)申诉处理决定;

(六)作出决定的日期;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内容。

再申诉处理决定作出后,应当制作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除前款规定内容外,还应当载明申诉处理决定的内容和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日期。

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加盖受理申诉、再申诉单位或者申诉公正委员会的印章。

第二十五条 复核决定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单位。

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申诉受理单位和原处理单位。

第二十六条 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按照下列规定送达:

(一)直接送达申请人本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申请人本人不在的,可以由其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视为送达,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申请人或者其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到场,见证现场情况,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处理决定留在申请人的住所或者所在单位,视为送达。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日期为送达日期;

(四)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通过邮寄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五)上述规定的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在相关媒体上公告送达,并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二十七条 原处理单位应当将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存入申请人的个人档案。

第五章 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 处理决定应当在发生效力后三十日内执行。下列处理决定是发生效力的最终决定:

(一)已过规定期限没有提出申诉的复核决定;

(二)已过规定期限没有提出再申诉的申诉处理决定;

(三)中央和省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

(四)再申诉处理决定。

第二十九条 除维持原人事处理外,原处理单位应当在申诉、再申诉决定执行期满后三十日内将执行情况报申诉、再申诉受理单位备案。

原处理单位逾期不执行的,申请人可以向作出发生效力的决定的单位提出执行申请。接到执行申请的单位应当责令原处理单位执行。

第三十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第三十一条 参与复核、申诉、再申诉审理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

(一)与申请人或者原处理单位主要负责人、承办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

(二)与原人事处理及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申请人或者原处理单位主要负责人、承办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有前款规定的情形的,申请人、与原人事处理及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复核案件审理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受理复核单位负责人决定。申诉或再申诉案件审理工作组织负责人的回避由受理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其他工作人员的回避,由申诉或再申诉案件审理工作组织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前,相关人员应当暂停参与案件的调查和审理。第三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对相关责任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岗位或者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二)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或者违反规定程序的;

(四)在复核、申诉、再申诉工作中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五)拒不执行发生效力的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的;

(六)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 申请复核、提出申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机关工勤人员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参照本规定执行。

人社部印发“三医联动”指导意见 篇7

《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三医联动的重要意义,以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要积极探索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体系统筹、管理服务统筹。

当前要按国发[2016]3号文件要求,重点推进城乡医保统筹。同时要把支付方式改革放在医改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进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积极推动按病种分值付费(DRGs)的应用。

《意见》还提出要统筹推进医疗行业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要尊重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同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

人社部养老金 入市 篇8

第一是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性文件。李忠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围绕投资的相关配套文件,包括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委托投资资金归集管理办法,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托管机构和投资机构的选聘办法,还有一些财务会计核算细则等。目前这些文件都已取得明显进展。下一步,人社部将突出重点,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文件。

第二是做好与地方的对接。李忠介绍,人社部正在向各省了解情况,主要是了解地方委托投资的意愿,具体的投资计划等情况。目前,一些进展较快的省份已经制定了投资计划,表示出了非常积极的投资意愿,其他地方也在抓紧摸底,进行相关的论证。对此,人社部也在加强对各地方的指导,主要是让地方摸清家底,搞清楚各地基金存量、收支情况、基金存储结构等情况,才能确定地方委托投资的具体安排。

第三是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投资的策略。李忠透露,为了保证地方资金归集到中央层面后能够及时投入运作,正在协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制定相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策略,对短期、中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管理政策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确定相应的资产配置方案,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今年能够顺利启动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办法》所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基金。《办法》明确,养老基金投资应当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原则,确保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养老基金限于境内投资。

将尽快出台养老金投资运营配套政策文件

昨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6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的情况。在谈到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时,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为了贯彻这个《办法》,人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工作,在前期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抓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性文件。李忠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围绕投资的相关配套文件,包括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委托投资资金归集管理办法,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托管机构和投资机构的选聘办法,还有一些财务会计核算细则等。目前这些文件都已取得明显进展。下一步,人社部将突出重点,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文件。

第二是做好与地方的对接。李忠介绍,人社部正在向各省了解情况,主要是了解地方委托投资的意愿,具体的投资计划等情况。目前,一些进展较快的省份已经制定了投资计划,表示出了非常积极的投资意愿,其他地方也在抓紧摸底,进行相关的论证。对此,人社部也在加强对各地方的指导,主要是让地方摸清家底,搞清楚各地基金存量、收支情况、基金存储结构等情况,才能确定地方委托投资的具体安排。

第三是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投资的策略。李忠透露,为了保证地方资金归集到中央层面后能够及时投入运作,正在协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制定相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策略,对短期、中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管理政策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确定相应的资产配置方案,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今年能够顺利启动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0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办法》所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基金。《办法》明确,养老基金投资应当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原则,确保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养老基金限于境内投资。

人社部退休规定 篇9

一、就业

工作进展情况: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7%。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保持在较低水平。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启动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5月20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稳定。开展粤湘劳务协作试点,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中略增,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09万人,同比增长0.4%。人社部对10省500个行政村的监测情况显示,二季度末500村外出务工人数29.7万人,同比增长1.2%。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劳工就业部长会议,通过《2016年二十国集团劳工就业部长会议宣言》以及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高质量学徒制倡议,推动各国根据国情采取相应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稳妥有序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统筹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创新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水平。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工作督导,推动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二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认证许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通过政策落实、培训提质、服务增效、活动助力等措施,推进创业创新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以重点群体为对象,实施专项职业培训计划。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推动“互联网+”在就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四是切实防范失业风险。密切关注经济和就业形势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测,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和储备政策,努力防范各类风险。

二、社会保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扩面征缴工作稳步推进。加快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地区。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63亿人、6.93亿人、1.77亿人、2.14亿人、1.80亿人。1~6月,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总支出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8.7%。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按照国务院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部署,有序推进实施工作。研究起草企业年金规定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深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工作人员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推进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制定印发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和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失业保险条例》修订工作。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做好2016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各地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去产能职工安置过程中社会保险待遇的衔接。四是基金投资管理进一步加强。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政策,研究投资策略,起草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并征求地方意见。五是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6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9.19亿人,覆盖66.9%的人口。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各地抓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落实,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深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及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完善个人账户政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和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研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政策,启动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推进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研究制定职工非因工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加强工伤预防费管理。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积极实施推进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提高新开工项目的参保率。三是加强基金投资管理。加快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政策,尽快启动养老基金委托投资。修改完善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完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四是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工作。

三、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万人计划”,遴选确定第二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开展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选拔工作。经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决定取消第六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取消了319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占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52%。加快推进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工作。启动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知识更新工程中期评估。二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做好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相关准备工作。启动10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工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待遇课题研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宣传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推荐选拔工作。下半年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使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点引才目录,指导地方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修改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稳步开展新疆、西藏特培工作。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研究制定国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技能扶贫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国家基本培训包、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政策,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和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工作。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和变更工作有序开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出台促进事业单位创业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五、劳动关系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制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职工安置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继续推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稳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定印发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印发中央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基数认定暂行办法,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审核和薪酬信息披露工作。健全工资宏观调控指导制度,指导各地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6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时间间隔为18.7个月,平均调增幅度为11.1%。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的21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的19元。9个地区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在8.5%左右。二是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不断完善。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天津、湖北、云南等地将专业性调解纳入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评范围。启动第二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三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进一步加强。截至6月底,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5.4万件,主动检查用人单位93.6万户,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275.4亿元。四是为农民工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十三五”时期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综合计划。出台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工程实施方案。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加强对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中劳动关系处理的指导,确保平稳有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关工作,开展国有企业负责人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开展2016年度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地方探索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二是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制度。研究制定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的意见,修订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处理工作。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开展专项督查。制定出台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办法。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制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推广“双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双随机”抽查。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扩大监察执法日常巡视检查覆盖范围,积极预防和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四是加强为农民工服务工作。贯彻落实《居住证管理条例》,推动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持居住证享受规定的公共服务。加强家庭服务行业规范化和诚信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家政服务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指导意见。

发布会问答

《新京报》记者: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人社部多次表示目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就业问题,尤其是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们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目前2016届高校毕业生已经陆续毕业了,请问目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人社部会有什么措施促进他们在毕业离校后的就业,今年下半年会有什么就业措施保证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目标的实现?

李忠:就业问题确实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社会各界也非常关心就业形势到底怎么样。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也就此做了专门解读。现在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是受益于整个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上周在国新办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公布了我国GDP增量6.7%,经济增长仍然处在合理区间,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也在持续发力。受益于这些因素,我们对现在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总体平稳。这也可以从多个数据来看。

第一,从就业核心指标或者关键数据来看,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1.7%;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二季度末为4.05%;从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来看,6月份的数据是5%。这些就业核心指标或者主要指标都说明我们就业总体是稳定的。

第二,从重点群体来看,各地都在积极稳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从部分已经启动的地区来看整体平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今年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应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第三,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来看,目前市场求人倍率是1.05,应该说也是在合理的范围,总体来说招聘的岗位数大于求职的岗位数。

第四,从监测数据来看,人社部对33635家企业岗位月度监测的数据显示,监测岗位总数6月末比上年末减少了2%,虽然说岗位还是在流失,但是相对于去年同期来说这个幅度是在收窄。

综合这么多指标和监测数据,结合我们到地方调研实际来看,综合判断就业总体形势稳定。当然,就业确实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压力也很大。比如一些传统行业用人需求在持续下滑,有一些行业企业减员压力也比较大,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还有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这方面压力都还是比较大的。

刚才也说了,现在经济发展总体在合理区间,而且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就业方面还会有一些新的政策出台,重点关注就业人群就业,完善就业政策。同时我们还会在创业方面有一些举措,对于职业培训方面我们也会加大力度,同时通过进一步关注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防范各种风险,来确保民生底线兜牢。

基于这些判断,对于全年完成1000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刚才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是765万高校毕业生,是历史新高,压力比较大。从积极方面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这么多应该是一件好事,这对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的支撑、对经济的转型升级非常有好处,但毕竟数量比较大,对就业有一定压力。

现在已经进入7月份,高校毕业生开始集中进入市场,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继续找工作,这时候我们以统筹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为抓手,采取综合措施,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够同去年水平相当。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将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一是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精准帮扶。通过建立实名库,对那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我们进行摸底登记,进行有针对性帮扶。

二是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开辟绿色通道、降低门槛、提供相应小额贷款支持、创业培训指导等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近期将下发一个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文件,提出专门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发挥作用,同时也充实基层的人力资源队伍。

四是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活动。今年9~11月份我们还会开展多项专门服务,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服务月,还有一些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等等。我相信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和管理服务手段,能够保证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经济日报》记者:去年这个时候,在这个发布厅,人社部发布了2014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这也是人社部首次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保险专题信息。请问发言人,今年或者以后我们会每年按时发布这个报告吗?

李忠:非常感谢你对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工作的专注。人社部对信息披露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包括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坚持例行季度发布会,这是及时公布信息的重要手段。

大家对社会保险方面的信息格外关注,我们按照《社会保险法》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些规定,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比如去年就在这个时候专门发布了《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坚持这种做法,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还没有正式发行,刚才来之前我拿到了一本样书,这里面对社会保险数据做了详细披露,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基金运行状况、管理服务等都有一些全面的分析。这个报告分九部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还有机构建设和管理服务、补充保险以及2015年发布的社会保险重要文件目录。我翻了翻,内容很详实、很详细,有大量数据,光图表有110多张。这个报告和去年有所不同,去年是第一次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今年的发布是第二次,今年把“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险数据做了归纳,并且做了一些具体分析。今年还首次中英文同步发行,便于国内外更大范围都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保险发展状况。

这项工作我们会坚持下去,涉及重要民生的信息我们会尽可能多向社会公布,保证人民群众和广大参保人员对这项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今年的报告8月份大家就可以看到了。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有关退休年龄延迟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对延迟退休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请问人社部对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进行到哪种程度?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哪类人群影响最大,人社部是怎么设计的?有人担心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会对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产生大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延迟退休会使自己的养老金待遇降低,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李忠: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提出是基于人口老龄化这样大背景的。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6.1%,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还在持续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怎么样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怎么样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向前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研究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有这样一些考虑:

一是小步慢提,逐步到位。坚持每年只延迟几个月,经过相当长一个时间逐步达到目标年龄。

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我们会选择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从这部分群体开始逐步实施。

三是预先公告,做好公示。因为这个政策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是涉及重大民生的政策,都要广泛充分地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我们目前在政策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之后会把这个方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地汇集民智,凝聚共识。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上确实有一些议论。我们也都注意到了,前一段大家比较担心的问题是,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就业压力这么大,如果延迟退休,有一部分岗位可能会被占据,这对于青年就业有什么影响?应该说,延迟退休年龄这个政策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我们是高度重视对就业的影响,用了大量数据进行过多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论证,结论是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是有限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就业总量来看,大家知道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峰值,当时是9.25亿人,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下降345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预示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快要结束了。2011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为9.11亿,还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到203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过程,平均以每年760万人的速度减少。到2050年,我们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会由2030年的8.3亿降到7亿左右。从长远看,宏观数据分析表明,我们必须着眼于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怎么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大家不用担心到时候是不是岗位没有了、就业压力更大了。我们从劳动年龄人口趋势可以看出,到时候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有很多岗位需要你去干。这方面,大家从宏观数据特别是从老龄化趋势状况就可以看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大的人口趋势和劳动力变化状况,我们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时候要把握起点和节奏。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现在,需要很多年以后,而且节奏是比较慢的,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和我们的人口变化、劳动状况变化的过程是相应的。总体希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和劳动力状况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二,从就业结构上来看,将来延迟退休应该说有一部分岗位是会影响到年轻人,但是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很多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的岗位是将来退休岗位里的多数。而现在新兴产业在不断崛起,将来年轻人更愿意去的岗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延迟退休占用岗位和将来年轻人需要的岗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加减关系。比如第二产业制造业煤炭钢铁工人退休之后,新的年轻人就业,并不是要去那些岗位,可能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这些岗位中。所以从行业类型来看,并不是简单的延退的岗位就会影响到年轻人新的就业岗位。

刚才问到延迟退休是不是养老金的待遇少了,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做过深入研究。基本结论是:延迟退休并不会减少个人养老金的待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养老金的待遇无非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的计发办法是长缴长得、多缴多得。

基础养老金的确定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缴费的基数;二是缴费时间长短。从缴费基数来说,延迟退休后,工资上涨的概率大。从缴费时间来说,延迟退休后缴费时间延长,基础养老金数额自然是增加的。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说,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缴存额的多少、月除数(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多少。养老保险有关文件规定,50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90,55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75,60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39。假如一个人5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是10万,我们可以算出他每个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大家可以看出,月除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小的,越推迟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就越会增加。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个人养老保险待遇不会有大的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现在全国各地整合工作进展如何?

李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也一直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年1月份国务院专门下发了文件,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出了专门部署,这个文件下发之后人社部专门开了会议,下发了文件,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目前看,这项工作整体进展是顺利的。

截止到目前,已经有北京、河北、湖北、江西、内蒙、新疆等省区市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都划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还有一些省已经召开相关会议,相关文件也即将下发,加上国务院文件下发之前,已经有天津、上海、重庆、山东、浙江、广东、宁夏、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9个省区市,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整合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从目前整合的情况看,应该说整合之后效果还是非常好的,确实打破了城乡体制机制障碍,把制度统一起来了,管理效率更加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基金共济能力。

对参保人员来说,通过制度整合能够提高参保人员待遇,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待遇。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地方抓紧开展这项工作。没有整合的加紧整合,已经整合的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确保广大参保人员待遇在制度整合过程中不受影响。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上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过16个省市陆续下调了社保费率,请问目前工作的进展如何?政策的效果怎么样?以及下降费率是否影响基金的安全?

李忠:按照国务院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总体部署,今年4月份人社部和财政部下发了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文件。文件下发之后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目前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政策落实。在养老保险降低费率方面,有21个省市符合这个条件,目前有17个省已经出台了方案。在失业保险方面,除了有五个省以前已将费率下调至1%~1.5%,这次不再降低费率外,其余27个省市都符合条件,也确定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已有22个省份出台实施办法。

这次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和失业保险费率效果应该说还是非常明显。据我们测算,仅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就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约380亿,失业保险部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约300亿,加上去年我们降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费率政策,也有降低企业成本600亿的效果。总体来说,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约1200亿。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指导地方进一步做好降低费率相关工作。同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基金状况,你刚才谈到是不是会影响到基金可持续的问题,应该说在降低费率政策出台之前,我们就做过充分测算。第一,我们只是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来降费;第二,是阶段性降费。所以,对于基金的可持续性没有大的影响,当然我们还是会密切关注基金状况,确保基金能够可持续运行,特别是确保参保人员待遇不降低。

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现行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已经实施了七年,请问今年有没有调整目录的打算?

李忠:药品目录管理是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参保人员待遇、保障基金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专门文件,对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纳入的条件、评审程序、调整机制等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而且为了适应临床医药科技发展和更高地保障参保人的待遇,我们对药品目录实行了定期调整机制。分别在2000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对药品目录进行过调整。应该说,这些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制度健康发展和参保人员待遇维护。现行药品目录是2009年制定的,原来叫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后来扩展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药品目录,收载了2196个品种。从目前效果看,总体上这些药品是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用药的需求。

随着形势的发展、医药科技的进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为了更好地保障参保人权益,我们把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作为今年重点工作。我们将坚持专家评审,药品目录调整不是行政决定的过程,是专家来决定这个目录该如何调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工作方案制定时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也会向社会公示。总之,我们会积极研究有关问题,力争早日启动实施调整。我们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把这项工作做好,从而保证药品目录调整过程更加公平、公正,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更好地保证医保基金安全。

《工人日报》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劳动合同法》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灵活性,请问发言人,现在会修改《劳动合同法》吗?

李忠:《劳动合同法》是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前段时间围绕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些问题,社会关注比较多,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部法律实施八年来,在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社会法,在对劳动者利益进行倾向性保护的同时,也对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护做了一些制度性安排和设计。比如说《劳动合同法》里规定了,对于受过一些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企业可以和他们约定服务期和违约责任,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稳定这些骨干。再比如,虽然用人单位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符合法定情形的,用人单位也可以在适当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确实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在制定《劳动合同法》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是新情况。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前段社会议论比较多的,法律对企业和劳动者保护程度不均衡、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更应该保护谁,大家有不同认识。

下一步,我们会对这部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梳理,进行充分论证调研之后,适当时候提出对这部法律的意见建议。

上一篇:南和北的约定的小学作文下一篇:《秋天的图画》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