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2024-10-21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共12篇)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1

人生类高考命题作文:出色人生的定义

一、故事里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跋涉于人生之路上。在一次船行中小舟遇险,他被迫要放弃一只背囊。在美貌、健康、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之中,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诚信。

于是小舟继续前行。

二、故事背后的沉重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隐约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悲哀。是的,悲哀。

为了那只轻易被放弃的背囊,更为了那轻易放弃“诚信”的年轻人。

或者说,为了所有漠视“诚信”的人。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以为诚实守信于己无关,但我知道,拒绝诚信的人生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人生。

三、故事外的生活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用坚墙固壁将自己“安全”地囚禁在一方小小的水泥笼子里。是为了防范什么?或者是为了隐藏什么?当人们残忍地践踏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友好时,究竟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多疑与善嫉?当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旋转着生存时,他们会不会担心自己的眼睛有一天会变成没有情意的金属质?当人们戴着精心打造的假面在人前假笑着走过,他们,又有没有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一点什么?

诚信呵!那只被遗弃的背囊。

四、故事里看人生

前几日偷闲翻了翻报纸。有一则消息说,个人信用不佳者三年内拒绝注册公司、担任企业法人或应聘高层管理人员。

好!

看来诚信并不总是被遗忘的角色。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所谓人生,即是周而复始的诚实、友好、信任的给予与被给予。

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我的偶像———告诉我:诚信是人生的立足点。

于是,今天我在这儿写下:诚信是人生的支点,亦是我为人的准则。

所谓出色人生,即是诚实守信、热爱生活。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2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大学生在分析自身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的前提下, 引导其确定自己的职业志向, 并指导大学生通过提升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人职相配, 并完成其就业目标的过程。因此, 就业指导首先是一个就业理念教育的过程, 应突出大学生就业品质的塑造, 使其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韧刚毅的意念,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就业指导还是培养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 要使其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具备求职就业过程中克服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当前, 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世界工厂地位逐渐衰落, 大量外资陆续撤出, 金融危机不断侵袭。作为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主体, 诸多企业面临着现实的生存困境, 许多企业被迫缩减规模、停产甚至破产, 由此导致国内经管领域的人才及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特别是经管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就业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越来越多的经管类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

(一) 就业指导与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联系不紧密。虽然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但都只是独立课程或选修课程。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没能将就业指导融入体系中, 没有发挥“嵌入式”就业指导课的优势, 就业指导课体系架构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相应的厘清。在对就业指导课的理解与接纳上, 部分学生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等混淆起来, 就业指导课修读质量不够理想, 引发了好似是“空壳教育”的突出问题。

(二) 教师求职就业实践性缺乏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从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都仅具有从学生时代直接跨入教师职业状态的单一就业经历, 自身缺乏在经管领域求职就业的经历和经验。许多高校将辅导员聘为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 但高校专门针对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的计划与实施却是微乎其微。部分高校尝试开设选修课程来开展就业指导, 但学生的读修率不高, 且选修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因此选修课的指导形式对经管类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及效果明显不佳。有些高校邀请经管领域的行业精英及人事负责人通过举办讲座等开展就业指导, 但这种指导方式没有系统规划与整体设计, 更没有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 指导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泛化性。现实的情况是, 既拥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经管领域求职就业经历的“实践性教师”匮乏, 这必然在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训实践的实施等环节缺乏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促进的体系性规划。

(三) 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过程流于形式。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关键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的专业实习是提升学生求职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但复杂的现实状况却与理想的目标大相径庭, 所有学生虽然迫于获得相应学分的压力都参加了专业实习, 但绝大多数的实习岗位都是学生自行联系和确定, 专业指导教师无法对其实习全程予以严格监控和实时指导, 学生的专业实习过程往往只图于考核任务的完成, 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没能起到关键性利好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的诸多社会实践, 绝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 缺乏资金的支持、平台的搭建及专业的指导, 因此学生参与的多数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式的, 无法真正触及与就业能力提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一) 与专业课程结合, 建立具有经管专业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 要强化学生专业入门指导课程的就业指导作用, 利用针对新生设置的“专业导论”课程, 使学生在大学生涯之初便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经管领域的地位及其将来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帮助其分析和确立未来择业的目标。

其次, 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应突显专业课程在求职就业中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业课教授的同时, 应不时地将相关求职择业的策略与技巧引入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一是能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以后的就业方向相契合;二是能使学生涉猎具体的专业技能应用领域, 对学生将来在择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

最后, 围绕学生求职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开设诸如“求职简历设计与制作”、“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心理”等辅导内容, 指导学生研习与驾驭求职就业的技巧与途径, 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

(二) 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体系。首先, 努力实现校内培育, 使现有在校专业教师成长为具有经管专业知识和求职就业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要适时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 鼓励其经常参与企业的现场招聘及就业培训等活动, 使教师成为专业教授、就业服务及就业指导的“多面化”人才, 从而为实现对学生开展有效地就业实践性指导打下坚实的根基;其次, 聘任经管领域职场领袖及企业人事精英等担任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辅导老师, 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具求职就业实践性的学习和培训;最后, 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细则, 建立兼职导师智库化体系, 使就业指导人才的流动化服务成为现实, 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得到制度化保障。

(三) 建立复合式结构的就业指导实践平台

1、深化就业实践化辅导, 使求职就业指导形式更结合学生实际。凸显“案例”辅导的重要性, 通过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事例提高学生实现满意就业的条件辨析能力及求职失利的预见性认知能力;通过剖析身边人的典型事例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其迫切感;通过剖析校友类典型事例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 将求职就业经验交流嵌入辅导体系, 通过“求职+”等形式, 共享杰出校友求职就业的成功经验, 使指导内容更具激励性和效仿性。

通过制定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要求学生明确就业志向并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 同时努力汇集各类就业信息, 通过模拟求职就业过程掌握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通过激励和帮助学生参与诸如省市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引导学生增加求职就业的知识储备并树立竞争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报考相关专业从业资格证书, 提升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 实现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较高成功率。

2、深化经管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与企业共同构建人职匹配的双向培养机制。就业指导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拥有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锻炼的机会。于是, 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融合各自的人才培养优势, 共同致力于构建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人职匹配的双向培养机制已成为现实的必要。此外, “顶岗实习”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在差异化实习岗位上的专业性锤炼, 学生能直观体验求职就业的流程, 感受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 “顶岗实习”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发展潜质, 为学生未来的择业提供参考依据, 减少学生求职就业时的随意性。

3、建立模拟实践就业指导平台。随着模拟求职就业软件、网络化通讯和远程遥感等技术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求职就业具有了在线模拟化的操作功能, 这不仅能使经管类大学生快速熟知相关业务的具体运行流程, 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作为“应聘者”和“企业员工”去感知和体验求职及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3

【关键词】观察类作文 指导 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列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与2001版的实验稿相比,它明确提及了“观察”二字,进一步强调了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的确,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是获取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觅得写作灵感的必由途径。正如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所写“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而是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源泉”的那双慧眼。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习作中,学生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大多是生活中极常见的事物。不少学生误将“日常所见”等同于“细致观察”,自以为“经常见到”便等于“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去刻意观察。忙碌的学习已将儿童的大部分时间禁锢于书桌之前校园之内,他们所谓的观察,也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由于缺乏观察的敏感,他们往往只能察觉“轮廓”,而无法发现细节。以蚂蚁搬家为例,他们往往只关注到蚂蚁搬家是“成群结队”的,至于这“搬家”队伍如何庞大、每只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往往未加留意,待到写作时,便将人类搬家的生活经验迁移至蚂蚁,于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另外,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看、耳听、鼻闻、口尝、手摸、心觉,都是观察的有效方式。但在大部分儿童的意识中,观察就是看,目不斜视仔细地看即是观察。这样的误识,窄化了观察的内涵,也必会导致观察结果的片面性。而缺乏观察技巧的儿童,即便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所见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看点”何在。同样以蚂蚁搬家为例,会观察的人,往往是多角度观察,他们会关注蚂蚁的数量,蚁群的外观、长度、动向;会关注蚂蚁个体在“搬家”过程中的表现;甚至还会挖掘蚁穴一探究竟。他们也许会进行持续的观察,将“蚂蚁搬家”看成一个事件,将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察”明,这样便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所得极为有限,在无话可写的情况下,也便只能急中生智,以丰富的联想建构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他们并不明白,真实客观是观察类作文的灵魂所在,这类习作的言语表达需要真诚真切,过于夸张的与事实不符的想象,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对提高观察类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并据此在班中开展了一次“给蚕宝宝写成长日记”的充满童趣的观察写作活动。

一、“小蚕客人天天见”——培养观察主动性

欲使学生具有观察主动性,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充分感受观察的趣味性和必要性。趣化观察对象和观察情境,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观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观察的主动性。蚕,憨态可掬,短暂的一生会经历由卵—虫—茧—蛾的四次巨变,其可爱多变的形象,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笔者将数十条大小不一的蚕“请”进教室,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教室里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它们是天生的魔术师,每天去看望它们,会收获很多惊喜。”于是,看望(即无意观察)小蚕,便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每日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插曲。

二、“小小蚕儿大特写”——培养观察细致性

无意观察往往是比较笼统的,真正利于写作的应该是有意观察。要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细致性,就必须在观察活动中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如目测法、耳听法、抚触法、测量法等。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可以是事物的外形(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颜色、状态(静态、动态)、质地、结构、变化等。还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有序性:或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或仰望,或俯视;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在学生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后,再组织观察竞赛:将蚕分发到各组,进行零距离观察,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观察中的发现最独特最有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小蚕儿大特写”的观察陈述。

“我们组分到的蚕宝宝真不讲卫生,一来到我的课桌上就放下了一个长3毫米,宽1毫米的小‘地雷’——粪便。它的尾端有一个小小的大约长3毫米宽2毫米的小洞洞,它的‘地雷’就是从那里放出来的。如果用人类的身体名称来讲,就是肛门。”如此准确传神、充满童趣的语言,便是在上述观察活动中诞生的。近在咫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也赐予了学生丰富的表达灵感,使他们拥有了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认知和感受,形成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三、“每日播报新发现”——培养观察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让学生明白: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会始终处于“发现”的状态中。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立的“发现”。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我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环节——“每日播报新发现”,由学生上台描述自己发现的蚕的新变化,然后全班投票评选“每日慧眼奖”。

“吐丝时,蚕宝宝的下半身牢牢地趴在盒子上,头高高扬起,从嘴巴里吐出一根根晶莹的丝,把丝从盒子的这边拉到盒子的那边,渐渐地,盒子的一角出现了一张白色的丝网。”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学生拥有最为热切的情绪和最为清晰的记忆,当他们的兴奋点处于最高潮时,思想、情绪、语言便会合在一条直线之上,形成了一组合力,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的欲求就自然迸发。于是,蚕儿吐丝、结茧、化蛾的种种变化,都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并化以富有童趣的形象化语言,描摹得跃然纸上。

四、“成长日记我叙写”——培养观察持续性

持续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持续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充实的写作素材。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持续性,使学生不断巩固观察的基本方法及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笔者在班级博客中专门开设了一个专题帖,在班上发起了“成长日记我叙写”的系列写作活动。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单独为领养的蚕宝宝撰写“成长日记”,上传至专题帖,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并供大家阅读评点。令人欣喜的是,两位学生的蚕宝宝观察日记还发表在了报刊上。

一次以蚕宝宝为观察对象的系列写作活动,拉开了观察类作文写作的序幕。此后,笔者又创设了多个贴近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观察主题,如,“老师的喜怒哀乐”“四季银杏树”“家乡风景连环画”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一次次观察写作活动中去。这正如作家方伯荣先生所说的:“高高兴兴看,勤勤恳恳记,开开心心玩,真真切切写,欢欢喜喜做,快快活活练。”学生在一次次观察与写作的历练中,逐渐将原本蒙蔽眼睛、思想和心灵的不良习惯一一摈弃,不断在新发现中获得言语思维、言语心态的调适,使言语生命逐渐强大起来。■

高考人生类材料作文:我的时间 篇4

时间之门敞开了,我“融入”了隧道。顷刻,我来到了1945年美国的一幢普通的楼房前,这里住着爱因斯坦。

敲门,没人,我焦急的等待着。

我的眼前掠过他的身影,他低头沉思,脚步匆匆,目不斜视。“先生——”

“噢,对不起,我不会客。”

“我是 和平的使者,来自21世纪,超越时空,与您相见……”在他要推开我关门之际,我情急的喊道。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为了世界,请您不要在总统信上签名!”我请求道。

“我来自21世纪,那里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真可谓是烽火四起!我不禁坦然泪下。”

“可怕的战争——”爱因斯坦一声长叹。

“先生,请求您不要签名!”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5

Topic 3:persistence/ perseverance 坚持的意义

The cartoon aims at informing 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ersistence. Definitely, no onc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it. Persistence can help us carve out a way to success. Although the way to success is bumpy and filled with inevitable setbacks, it is persistence that lead us to the destination we are eager to reach.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ersistent, I would like to take Thomas Edison as a case in point: how could he,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ntor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ho experienced numerous unsuccessful attempts, invent the first electric lamp without persistence ?

人生思考作文 篇6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思考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思考作文 篇1

有些事注定只有一次。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

以前的记忆力,现在无法努力收回。以前的小城街道,黑夜里已不再唯美。以前写诗词的那个心,生的疮孔泄了福气。以前考试遐余写的字条,大概尘封了好久。

那些卖我的恩情,我什么时候能感念。那些赚我的眼神,还思念多久不放。那些匆匆忙忙吞掉的一碗炒面,在纱窗上虑得干净。那些求佛的日子,还有多少了五百年。

过去的无能,现在依旧无能。过去的美梦,早已狠狠地拍醒。过去画室门缝里的偷看和忿忿,安静地不曾看见。过去一堆人挤一台车,试卷上不知道写了喜悦或是涂乱了绝望。

有些事注定只有一次,强迫也无济于事。有些事看不到第二次,即便临了也是悲伤。有些事有重来机会也不敢碰触,怕被无情宰割。有些事真的还可以,原来无情的是我。

世事捉弄,人最没用。来去蓬松,痛依然痛。

人生思考作文 篇2

命运和我开了个玩笑,与同龄人相比,我的一切都逊色于别人。

我没有灿烂的笑容,也没有秀美的身影。我的右腿,天生的跛,一高一低的走路,对我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总有一些人,喜欢拿别人的缺点取乐,开始我会与他们争辩,但见多了,我也不当一回事。对指指点点的人,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嘴长在别人那里,要吃要说,随他去。

天下着雨,寒冷的北风呼啸着。我撑着伞彳亍而行。远山如抹,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几点山尖。我未来的前途就如远山吗?可望不可及,而且渺茫。我有时非常自卑,总抱怨命运。连肢体都不健全,还谈什么未来。我一步一滑地前行着,身边疾驰而过的车辆浅起的泥水,飞扑着我。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无助,就像这落地的泥浆,飞过一回,又被人重踩着。想着想着,在心中憋了十三年的内痛,就在这一瞬间爆发了:滚烫的泪水,唰唰流下。我想到了辛劳的爸妈,他们为了这个不争气的我,起早贪黑,节衣缩食,整天的操劳。也想带着我远走他乡,远离嘲讽。可是故土难舍,我更离不开与我朝夕相伴的同学伙伴。有一回,他们真的走了,不是弃我而去,而是外出打工。他们一走就五年。除了电话和寄钱,只能在逢年过节才难得见上他们一面。

“嘀——”一辆黄色的“TAXI”,唤醒了我的思绪。我不小心在泥潭上跌了一跤,小伞被风吹到了一边,脸上满是水,我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抬头望天,天依然是灰沉沉的。

有一回,我爬上高高的阳台。俯瞰脚下,人行如蚁。我想早早结束这弱小的生命。这时,脚下街上,一位盲者,手扶着竹条,摸索而行。站在生死线上的我,蓦然醒来。人生本来不尽完美,只有强者,才能笑傲人生,摸索着自己前行的路。我不能自暴自弃,我以后的路还很长。

又是一个雨天。我一高一低地向学校走去。

人生思考作文 篇3

今天我躺在床上,想我的作业有没有少写?我的明天过得好不好呢?我以后的未来又怎样呢?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思。

我在心里默默地回答道,我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我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未来呀!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呀!我何必现在在这里猜想未来呢?当我们在羡慕别人过得好的时候,在羡慕那些名人和明星的时候,又何曾思考过那些成功人士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呢?他们在背后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有些成功人士或者大明星学习也不好呀!比如马云学习就不好,爱迪生学习更差。那我们学习不好是不是也可能成功呢?我只会告诉你三个字——不可能。

爱迪生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试验了上千次,失败了上千次,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像爱迪生这样不怕失败,坚持不懈,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你有吗?有些大明星为了拍好一部戏,一个镜头就要重复无数次,这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你又有吗?

而你呢,从来看不到他们在背后的付出,从来不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所以就不要痴心妄想不努力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我们想要未来过得更好,那么每天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与汗水,只有这样,将来才可能活得更轻松,更惬意。

我在心里解答了这些问题后,顿感轻松。但我又一想,我该怎样努力呢?

经过思考,我决定以后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说一句废话,更不能发呆;走路时可以想想将要干什么,并总结一下目前哪门学科没有学好,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多做一些练习题;要把时间放在该用的地方,不随意浪费时间,珍惜每一天。

我相信如果我按照计划去做,那么我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学期过后,我们就要小升初了,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马村实验学校。

嗯,就这么做,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更优秀的,加油、加油、加油!

人生思考作文 篇4

人生中处处需要思考。思考,伴学子灯下苦读;思考,使学者神思飞扬;思考,使商家商海运筹……

因为思考,我们跨越了一道道难关;因为思考,我们感悟了真挚的情感;因为思考,我们读懂了认识的大书。

思考,你横跨在成功与失败的门槛;思考,你面对困难时的绊脚石;思考,你何时浪费金钱和时间;思考你是否在寻找优美的风景、聆听美妙的足音?

知识的思考很深奥。

“知识有限,学海无涯,学习靠珍惜时间。”思考人生中你学到了什么?思考人生中你明白了什么?思考人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思考人生青春的短暂,时间的流逝。

人生的思考很顺利。

深刻的思考人生,犹如花儿成长中少不了枯萎,只有适应环境,才不会被大自然淘汰。

深刻的思考认识,犹如树木成长中少不了裁去多余的枝条,才不会做蒸腾作用时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能量。

人生的思考很漫长。

漫长的思考人生,找出疑难问题中的破绽,思考解答问题的思路,这样才不会中途而废,放弃思考的能力。

漫长的思考人生,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思考人的内心的问题,找出光明之路,沟通“心灵之桥”,只有这样才不会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克制沟通的行动。

人生的思考如风,清风拂过面颊,淡淡的青草味,让人有一种心醉的清香。

人生的思考如水,洗涤了人类的灵魂,感受水的甘甜与清凉。

思考,思出成果,思出智慧。思考,推动了历史的年轮,思考;打开了探索之门。

人生的思考要深刻、要坚持,在不懈努力下思考;在成功的时候思考;在困难的时候思考……

世界因思考而清晰,生活因思考而从容,人生因思考而精彩。

人生思考作文 篇5

喜欢淡淡的感觉,夜的静美,雨的飘逸,风的洒脱,雪的轻盈。此时的淡淡,是一种意境,不是淡而无味的淡,是人淡如菊的淡,是过虑了喧嚣纷扰后的宁静,是心静如水的淡然,就这样淡淡的感受一份属于自已的天地。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纯静。

喜欢淡淡的人生。淡淡的愁不刺心却千丝万缕,淡淡的寂寞不放纵却独品生命里的无奈;淡淡的思念不纠缠却绵长浓厚,淡淡的牵挂不强求却悠远永久。淡淡的红尘,淡淡的岁月,淡淡而来,淡淡而去。淡淡的人生,巧声吟唱着淡淡的天籁之音。

喜欢淡淡的音乐。那美妙动听之音,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任情思长上翅膀,飞舞在那片音乐的空灵里。轻柔的歌声如清风,如流泉,如白云,如初春的.鹅黄,如仲夏的荷碧,如秋空的明净,如曼雪的轻舞,如梅子时节的细雨。那凄美的乐曲,滤过心尖,丝丝切切,百般悱恻,淡淡绵绵,揉动着多情多感的一怀心事。那一怀淡淡的心事,在歌声中浸染,滋润,在歌声中翩翩起舞。

喜欢淡淡的生活。就让这一份淡淡永远陪着我,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就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给生活以一丝坦然,给生命一份真实,给自已一份感激,给他人一份宽容。如此,也许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喜欢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赏旅途中的风光,淡淡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淡淡地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淡淡的,所以我快乐着。

人生思考作文 篇6

正处在高三的日子里,以前心中藏着的那些萌生的花朵也差不多都凋零了。奇怪高考二字的魔力,竟可以让那么多青春的躯体和灵魂全身心的投入去完成同一件事。

我坐在夕阳照不到的空旷教室里,没有煕熙攘攘的人群或者密密麻麻的黑色人头。几个勤奋的女生靠着走廊读语文读英语读政治历史。木然看着斑驳的黑板,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老者,笑看着一群群孩子在书中在习题中带着微笑或忧伤慢慢老去。

20xx年秋天的某一个清晨,阳光灿烂明媚得有点不像深秋。手中两个耳机,左耳男声,右耳女声,同一首歌,一起听混起来的音乐。脑子里闪出的一些事俨如冬日未归巢的小雀灰飞烟灭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再也不会回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幸福鸟窝在掌心死去。没有呼吸,尸体冰凉。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说什么有或者在挽回什么。尽管你有着清澈的眼神,跳动有力的心脏,却似乎被一双手在迷雾中紧紧扼祝

我知道这只是一段旅途。伤口却是一直累积的,积聚了好久,连树的胡子也长了好长好长,洁白如雪。

高考是两个人的战争,三个人的战争,无数个人的战争。没有硝烟,没有胜者。只有一个个年轻的,苍白而美丽的身躯。又开始迷惑了,一向自诩聪明的我竟是如此容易迷失。每次这个时候我总会告诉自己,亲爱的,你要考大学。大学。然后便独自笑出声来。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7

体育科学包括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3个部分。[5]体育院系的课程开设也基本按照这3个学科进行。由于每个学科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基本属性尚未统一、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指导纲要》的情况下完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1对《指导纲要》的思考

1 .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类相关课程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根据《指导纲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的表述为:“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4]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3]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组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6]《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有: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根据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指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校教育、教学”、体育社会学指向“社会体育指导”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所涉及到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科研方法以及体育管理学也应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设立的标准与依据还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 2教材选用参差不一, 教学内容陈旧、重复

教材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也即教科书。它是以直线式或者螺旋式的排列方式对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及原理直接呈献给学习者。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7]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翻译和学习苏联的《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教科书被认为是最早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随着教育主管部分对于教材建设的重视以及体育学科的不断壮大发展,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作为二级学科进入到体育科学之中,在近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教材的跨越式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其一,教材选用参差不齐。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选用流程是: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把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以院(系)为单位报送给学校教材科,然后由教材科统一采购,发放给学生。由于现在教材选择余地较大,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再是教材选择的唯一出版社,同一教材可能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版本,上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喜好来选择教材。甚至出现用任课教师“自产自销”的教材。为评职称所编写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当然有待商榷。

其二,教材内容陈旧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文学和社会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更新周期较之于其他自然学科本身就要短。《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代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并能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4]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大都是在近10年前出版的,如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2005年7月出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7月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第二版只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修修补补,甚至还不如第一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较之于第一版在某些章节上进行了删补,增加第六章体育教学,但是增加的体育教学中的内容与《体育教学论》完全重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由各院校专家分别对具体章节进行撰写,最后由主编统一校对合并。这样难免出现各章节逻辑层次的脱节。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在第14章项群理论中提出了项群理论的新发展,但是在其他各章节中出现新旧理论同时出现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重复还体现在不同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之间内容的重复、《体育学概论》与《体育社会学》内容的重复等。

1 . 3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

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教学效果差已是不争之事实。对于知识抽象、操作性不强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来说,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现象出现由来已久,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试问一节课当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听课,做笔记。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处于隐形逃课的状态。只怕是那些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有发言权。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在学分制的前提下,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到教室来听课。学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强卖强买”的现实面前,《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集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等教学基本要求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1 . 4学习评价名不副实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是在完成具体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掌握该类课程的整体情况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它是检验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常见、有效手段,与学生的学分直接挂钩。《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学科知识传授断裂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上面来,至于学科知识无非是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一划考试的重点。学生也心领神会地淡漠学习过程,而重视重点的突击。至于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学习评价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症结之一。

1 . 5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现如今均较难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同时身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疲于在各门丧失活力与热情的教学中,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配备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缺少师资力量与条件的前提下,“创编网络教学课件”更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要成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配套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门课程相关的试验设备,恐怕在很多重点师范大学里都较为少见。

2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 . 1以课程群的观点改革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纲要》所规定的5门主干课程,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期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之后是一套线性结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宏观把握。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外在的相关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把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以便在统一框架统领之下,规划、互补各门课程,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体系。

2 . 2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实践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采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是不理想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身,为“枯燥、乏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添加了“生气”。

2 . 3提倡“小班化”教学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大班化教学,一个教学班好几个专业班做组成,人数少则40~50人,多则上百人。一个任课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管理近百人的课堂纪律,其教学难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实施“小班化”教学,对规避学生隐形逃课、体现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 . 4严格规范考核环节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重点、难点知识深入讲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困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指导纲要》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教材选用参差不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学习评价名不副实;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5个基本问题,并提出相应4条建议。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互换人生的思考 篇8

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火爆,《变形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爸爸去哪儿》由《变形计》团队打造),但两者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前者是小清新,传递温暖与正能量,那么后者就是“重口味”,彰显生活的五味杂陈,苦痛、泪水、欢乐都在其中,用最真实的感动触碰内心。

作为湖南卫视推出的全国首档生活角色互换类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禀承“换位思考”理念,定位于青春期的农村与城市少年,聚焦他们最典型最突出的“现代病”,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通过一对一的互换方式,使“变形”主人公在互换的过程中,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

尽管当下明星亲子节目扎堆,但制片人梁书源表示不会邀请明星子女参加,这档节目就是记录普通人的故事,帮助需要帮助的普通人,《变形计》会一直坚持自己朴素的风格。另一位制片人罗旭明也表示,《变形计》的团队在湖南卫视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仅要帮助城市问题少年获得新生,也要给农村贫苦孩子更多帮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档公益节目,有着浓厚的公益氛围。

Q:影视圈

A:《变形计》宣传负责人

Q:《变形计》是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栏目,号称“新生态纪录片”,如今被众多媒体称作国内“真人秀鼻祖”,在制作团队眼中,它到底是纪录片还是真人秀?

A:在互换角色真人秀领域,湖南卫视是第一个尝试的。《爸爸去哪儿》出来以后大家说我们是真人秀的鼻祖,确切说是户外真人秀的鼻祖。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它与综艺真人秀的确有很大不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用最原始的方式真实记录不同环境下孩子们的生存现状,既是真人秀又是纪录片。

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唤醒大家对城市问题少年的反思,主要是心理上的关注,而非物质上的。同时让外界了解偏远的农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通过对这两类人群的关注,让类似的家庭变得更加和谐温馨。

Q:《变形计》已经做到第七季,那么与以往相比,这一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从形式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跟拍形式。没有炫技的东西,用最原始、最有诚意的镜头语言记录,不说教。

不过在节目的剪辑上,有一点微微的变化,就是在不影响大体氛围的情况下加入了一些字幕,作为调剂,总体基调不变。我们做它的初衷一如既往,不管你看或不看,我们对社会的关注、对大山的关注都在那里。说是七天的互换体验,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素材,最长的时候要拍摄一个月。

Q:与普通真人秀相比,《变形计》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A:突出城市少年毛病与农村孩子懂事善良,这不是《变形计》的节目初衷。一周的人生互换,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远不止是孩子的“变形”,更是家长和孩子的一起成长,来帮助一个个迷途的孩子,让更多的家庭幸福,这无疑把亲子教育从娱乐推向了另一个更为引人深思的高度,节目的教育意义也由此更为凸显。让社会大众感受到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借鉴别人,审视自己,这才是《变形计》真正的目的与价值。

Q:作为“草根真人秀”的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为什么把目标锁定为青少年,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群体其实有很多的?

A:我们最早的创意是叫“城市之痛”,因为那几年网瘾少年特别严重,我们当时是想挽救这样的孩子。我们做过这样的对比,农村的孩子更积极乐观,如果让城市与农村的孩子互换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给他们带去的是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而他们又能给城市人一种来自大山深处的力量,所以节目的初衷是挽救更多的孩子让更多家庭幸福。

Q:如何去寻找这些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少年呢,选择上有什么的标准?

A:参与节目的孩子到底有哪些标准一直是大家最关注的。寻找孩子是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把全国的重点地方列出来,一一寻找。我们要找的孩子一定是有代表性的,这样才有关注度。城市里的问题少年要求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普通家庭的孩子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富裕家庭可能问题更为突出一些。找起来还是挺难找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推至台前,况且可能还涉及到隐私。有些父母答应了,往往是这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头痛到一定程度了,抱着索性尝试一下的目的同意的。而农村的孩子大多是通过走访当地学校了解情况,寻找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Q:每季节目要提前多久开始运作?

A:第七季第一集《山路弯弯》其实是2012年暑期拍摄的,筹备了一年多近两年的时间,不同的线索,不同的故事,筹备期也不一样,但至少也要三至六个月。

Q:拍摄团队规模多大?拍摄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最多的时候有90多人在全国各地工作。今年这期节目,光编导就有30多人。因为是24小时跟拍,出于安全考虑,晚上也必须有人监控,避免孩子不适应逃跑什么的。

我们的拍摄地都比较艰苦,比如这次在云南拍摄,遇到大雪封山,很多村庄没有通公路,导演组所有的拍摄设备都只能依靠马运送进去。居住条件更不用说,农民家阁楼里简单搭建的地铺,还经常会被跳蚤咬出了“北斗七星”什么的。 因为水资源紧缺,二十几天没有洗澡也是常事。

可以说,《变形计》团队是确确实实带着媒体人的理想在做节目。这样一群人特别了不起,今年是梁书源和罗旭明两位老师的团队在做。罗旭明以前是做《背后的故事》的制片人,他说就是冲着《变形计》留在湖南卫视的,这是他的新闻理想所在。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他们不图名不图利的,非常不容易。

Q:经过《爸爸去那儿》之后,整个团队是不是被关注得多了?

A:的确是吸引了一些关注的。其实,《变形计》早在第一季、第二季的时候连冠名都没有,后来才慢慢有了赞助。但节目一直受到业内认可,也拿了亚洲最真实电视纪录片奖,是中国最早获这个奖的,还有其他一系列奖。有媒体在点评湖南卫视的时候说,从《变形计》到《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无不充满着人文关怀。以前团队没有这么出名,但是在业内口碑非常好,只是不卖座。

Q:据了解,《变形计》在策划之初也借鉴了英、美真人秀的一些经验。在你们看来,引进模式的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时,有哪些障碍需要跨越?

A:早期的《变形计》借鉴过国外类似《穷爸爸富爸爸》小孩互换的形式,但发展到今天,形成城乡孩子的互换,专门关注青少年,也是经过尝试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很接地气。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此有共鸣,因为它反映了各个阶层的生活,现实性特别突出。中国地大物博,在偏远的地方,生活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记录他们的变迁是十分有意义的。

Q:为什么把播出时间由周六晚改成周一,这样的变动对节目的收视率会有影响吗?

A:这是频道编排的整体需要。从“快乐中国”来说,我们希望周六大家还是快乐一点,《变形计》可能有点儿沉重。其实无论周几播,节目都在起着传播、警醒、教育青少年的作用,网上也在传播,央视二套也在进行二次播放,效果非常不错。相比收视率,我们更看重它的现实意义。

思考人生作文 篇9

这次语文考试,我就因为没有深入思考而吃了大亏。前面的背诵之类的,我才扣了三分,作文扣了半分,而最让我吃亏的就是阅读题了。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多书都没有深入去思考,而是囫囵吞枣的去读,并且读一遍就觉得非常无聊,就会去看其他书,所以家里除了凡尔纳三部曲之外,其他都没有细读。

做阅读题的时候,我在心里面想到:阅读题肯定分数很大,我一定要做好阅读题。虽然我是这么想的,但是事不遂人愿,阅读题上面的很多题目,老师平常都讲过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做某种题目。但是,由于我没有深入去听,并且做每课一练的时候,就抄抄答案,一点儿也不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就是因为没有这样做,导致我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差,阅读题上面叫我们写答案的题目,一看见我就头疼,有的时候胡乱写了一点,分数被扣的很大;而那些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认真思考的同学,就是写地滔滔不绝,写完以后,还有一点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还没有深入思考去研究出卷老师这道题到底叫我们写什么,为什么要让我们写这个。我而是稍稍读了一遍之后,就立刻在那边“下笔如有神了”,但是我却没有“读书破万卷”。当我全部写完,考卷发下来的时候,我这才看清题目,万分的后悔为什么在考试的时候,没有认真审题、深入去研究题目,不过考卷发下来,后悔也来不及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面没有后悔药的。不仅在语文考试,在数学考试上面,我也因为没有深入研究题目,而被扣了整整两分,本来我是可以考九十八分的,可发下来以后,只拿到了九十六分。

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懂得思考了,才能够懂得怎样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懂得思考了,才能够懂得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面,应该如何选择;懂得思考了,才能够懂得什么是错误的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决定。我要懂得思考,把所有看过的书再看一遍,深入去思考书中的故事与内容。

人生思考作文 篇10

阳光透过窗户斜射在桌面,使整个桌面明亮起来。翻开书,打开第一页,我便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群蚁排衙的文字,如美妙的音符,在翩翩起舞,同时将我带进特别的境界。

滚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蠢货!随着椅子被推倒,夹杂着严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看到四个微小的身影缩在一起,而说话的是一个身穿长袍,脖子挂十字架的病态胖子。他背对着我,而我却似乎能看到他狰狞的面孔以及恶毒的眼神。对话仍在继续,四个男孩儿胆战心惊、心生恐惧。神父还是对他们动手动脚起来,在搜索什么呢?

然而却一无所获,最后将其矛头指向了第四个男孩,神父讥讽的话,难以入耳,拳脚相加的画面,让我不忍直视。

画风一转,来到了另一个情节。我来到了老战场上,周围一片喧嚣,炮火连天,到处弥漫着黑烟,一个英俊的身影在战马之上,威风凛凛,向前线冲击。他在艰苦卓绝的生活道路上,受到各种各样严酷的人生考验。得到像朱赫来那样的革命家的帮助和教育。逐渐懂得许多人生道理。以前那个手无寸铁,不堪一击,爱打架的孩子形象全然消失。

突然,一团绿色的火光向它冲去,耳边一声巨响,灼热的弹片击中他的头部,他如一颗稻草从马背上飘落,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的心咯登“一下,那画面让人心惊肉跳。

这真是一段特别的旅程,当我读完这本书真是百感交集,感受甚多。他说过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是啊!经过这段旅行,我也该去思考我的人生

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 篇11

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最可靠的护照。就像某个皇帝出生时天降瑞兆,或者类似马云当时如何面试都找不到工作、南怀瑾在藏区深山打坐多少年、李嘉诚年轻的时候遇到什么奇人。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不只是对那些英雄如此,对自己也不例外。

小时候看见老人拜菩萨,我也跟着拜菩萨。当时来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大师,会算命会看上辈子的事情,他给每个人都会说上一说。轮到我,我特别期待他跟我说:“天啊,你是观音菩萨转世的。”那得多厉害啊。他说的什么我已经忘了,但肯定没有说我是某某菩萨转世的。

后來这个愿望一直在,但终究没有大师过来说这句话。也不要紧,我自己偶尔还会找一些无法重现的经历和巧合的事件试图证明自己的不平凡。虽然我和其他人比,没有什么不平凡,但总希望有人说我多么不平凡。

活到快四十岁,才真正明白,原来这些都是扯淡的。几乎所有人都差不多,无论一个看上去是多伟大或多平凡的人,一样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样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等于把英雄拉下了神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原来一样不平凡。如果有上帝,上帝造出一个马云和造出一个自己,一样的不容易,一样的伟大,也一样的平凡。

再回头看看自己过去一二十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要么好高骛远,要么自怨自艾,要么从书本里或网络上喝一大碗被人勾兑过多次的鸡汤,要么躲在被窝里深深地自责反省后又踌躇满志地制订貌似合理但不可能实现的长远计划。只是一千万次前思后想,也赶不上一次说干就干。

于是我对自己说:做自己,爱生活!还对自己说:没事儿别随便思考人生。

思考人生类作文指导 篇12

一、重视引入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又注重贴近学生, 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 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 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 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 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允许发表不同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 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 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 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 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 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 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 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 开展电化教学, 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 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 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总结过程中, 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 又要指出不足之处,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 演讲的内容, 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 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 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 而没有机会演讲, 他们觉得很遗憾, 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通过学生演讲, 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 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 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 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 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 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 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 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 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 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 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 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 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 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 失去作业的意义, 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 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 这样的教学实践, 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9.

[2]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009.

上一篇:绿荫教案下一篇:盈科投资业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