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典型经验(通用8篇)
村典型经验 篇1
创先争优做表率强村富民争先锋
XX村地处肃州区东城郊,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XX户,XX人,耕地面积XX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元。村党支部共有党员XX名。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明确活动主题,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明确主题,分类指导,夯实创先争优基础
村党支部明确活动主题,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典型带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分类确定主题。村党支部紧密结合实际,将党员划分为村组干部党员、产业党员、创业党员、老龄党员等4个层次,分类确定主题,村组干部党员以“亮身份、提素质、强服务”为主题,产业党员以“兴产业、增收入、促帮带”为主题,创业党员以“创佳绩、争一流、促发展”为主题,老龄党员以“扬正气、保稳定、促和谐”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各层次党员争创标准,确保了活动全覆盖。二是选树典型带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选树了村党支部书记XX等4名党性强、讲奉献、威信高、能力强的优秀党务工作者,XX等9名品行正、创业好、能带头、发展快的优秀共产党员,使全村党员学有标杆,赶有目标。并通过板报、公示栏、简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典型事迹,营造创先争优活动“比、学、赶、超、帮”的浓厚氛围。
二、丰富内容,细化目标,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紧紧围绕党组织“五个好”和共产党员“五带头”标准,村党支部立足全村实际,贴近党员需求,认真组织开展了4项活动,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是开展承诺制活动。按照党员申诺、组织定诺和公开承诺的程序,开展了村党组织和党员承诺活动。村
1党支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4—5件实事,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通讯难等实际问题。党小组紧紧围绕先锋基地建设和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开展承诺,XX个党小组承诺创建先锋基地5个,落实重点工作任务8件,XX名无职党员全部上岗理事,XX名党员共承诺实事XX件,履诺XX件,履诺率达到95%。至目前,村党支部为农户新打机井1眼,补修道路XX公里,落实日光温室打建,塑料大棚搭建,经作制种引进、养殖小区建设等6项重点工作。二是开展党员带头创业活动。针对农村党员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三缺”创业瓶颈,村党支部采取思路上引、政策上扶、资金上帮的办法,以党员带头创业、引导和联系创业、捆绑连锁创业等为基本形式,建立创业技能培训平台,实行党员“点单”培训,使每名党员都掌握了1-2门创业致富技能,提高了党员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协调创业贷款XX万元,引进致富项目XX项,扶持XX名党员走上了创业致富道路。三是开展“六个一”党性实践活动。结合全村党员实际,开展了以“提一个发展金点子,参加一项义务劳动,参与一次便民服务,化解一项矛盾纠纷,抓好一项重点工作,帮扶一户困难群众”为内容的“六个一”活动,使争先创优活动内容具体化,形成“工作往前赶、党员往前站”的工作氛围。至目前,村党组织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6条,使XX名党员与XX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扶XX户困难党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XX件,帮助XX户脱贫党员找到致富项目,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顺利开展。
三、争创先锋,激发活力,提升党组织创先争优动力
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过程中,积极争创先锋村,创建党员先锋岗,培育先锋基地,在创先争优中提升了全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争创先锋村、增强党组织发展经济引领
力。多方筹资XX万元,建成了集干部群众议事中心、党员学习活动中心、远程教育信息中心、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购臵了电脑,开通了网络,建成XX户党员信息示范户。健全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制定了《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推行了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积极组织村干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村党支部书记挂任乡党委副书记,推行兼职加薪制和结构工资制,村干部年均工资达到XX万元,建成了精干高效的村干部队伍。二是争创先锋岗、增强党员致富带富能力。村党支部按照党员认岗、公示明岗、指导履岗、民主评岗、挂牌亮岗五个步骤,精心培育蔬菜产业先锋岗XX名,养殖产业先锋岗XX名,二三产业先锋岗XX名,增强了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使党员处处走在前,事事干在先。先锋岗党员吴培玲带头种植钢架大棚蔬菜5座,年收入突破8万元,带动七组党员群众立足调结构增收入,建设成钢架大棚蔬菜示范小区,为全组党员群众增收找到了新途径。三是争创先锋基地、增强党建与经济结合力。村党支部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创建蔬菜种植、设施养殖、劳务输转等XX个先锋基地,形成了党支部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创建先锋基地的党群致富共同体。五组6名党员带头搞专业养殖,带动XX户农户建成年饲养肉牛XX头、肉羊XX只的产销一体、人畜分离高标准设施养殖示范基地,畜禽饲养数量达到XX万头只,全村农户来自养殖业的收入达到XX元,年输转劳务XX人,创收XX万元,率先实现了户均XX亩万元田、户均输转一名年收入过万元劳动力的目标。
四、以创促干,兴办实事,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不放松,在全村广泛开展以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典型带动,比发展、比致富、比服务、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三带四比”致富竞赛活动,形成了以蔬菜产业、畜牧养殖产业、劳务经济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在XX组钢架大棚遭受几十年不遇的风雪灾害后,村党支部发动党员义务救灾,帮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全区首个以钢架大棚为主的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搭建钢架大棚XX座,亩均实现收入过万元。新建以五组日光温室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发展日光温室XX亩。XX组党员干部积极为群众引进制种,联系订单,落实各种经济制种面积XX亩,以蔬菜产业为主的经济收入可达到XX万元。劳务输转新增XX人,全村达到XX人,年内可新增收入XX万元。同时,村党支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思己责、察民情,解民忧”为主题的困难排查活动,通过走访慰问贫困户,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解决具体问题等形式,先后协助XX名贫困党员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了“千亩科技大棚”示范园区中部分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党员干部引领下,全村2010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动物防疫、卫生精细化管理XX项重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村典型经验 篇2
然而, 城中村改造要怎么改, 要改成什么样子?这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与考量的问题。目前, 在进一步的城市化的推动下, 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启动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在这里, 本刊记者对这些城市的改造经验作了一个整理和总结, 希望以此对后来者有所借鉴或启示。
广州“猎德模式”:“都市病”的止痛片
2010年, 广州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但同时广州市又是城中村问题最突出的代表性城市之一, 在其385平方公里的市区内, 分布着139个城中村, 并且以处于发达市区, 且已经完全没有农业用地的城中村为主。
猎德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 南临珠江, 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村庄。而从90年代开始, 当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珠江新城核心区域的楼盘均价也随之达到3万元/平方米时, 彼时猎德村内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 其中74.8%来自集体经济分配, 25.1%来自于出租屋收益。猎德村改造前租金大体上仅为10—20元/平方米, 基本未出现租金高于800元的住房。由此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开始竞相入住猎德村。村域土地被大量征用, 村民将征用土地的补偿款进一步用于改建房屋, 为了争取更大的建筑面积, 原有的天井和院落被新房子填满, 原来两三层的房屋进一步改建成五六层甚至更多层数的住宅, 以此满足廉价住房的广泛需求。但由于村民对集体土地进行无规划、超负荷的无序开发, 脏乱差成为猎德村的典型特征, 一些专家把它看作广州“都市病”的典型病症之一。
2008年, 广州开始筹办亚运会, 城中村改造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改造, 给猎德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甚或形成猎德模式, 成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一套可推广使用的有效方法。
猎德村的相关做法如下:
1.政府主导, 开发商参与的改造模式。猎德村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 资金用于改造旧村, 而政府不出资。通过引入市场参与主体“卖地筹钱”的“猎德”模式, 解决了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资金难题;同时拆迁由政府完成, 又避免了在开发商直接介入的情况下, 难以建立与村民的合理的协调机制, 使改造不能继续。
2.猎德村的改造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村民房屋回迁安置原则上采用阶梯式安置方法, 以四层为界限, 四层以上的按证内合法面积安置回迁。方案还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规定, 一是村民需要增加安置面积, 将按3500元/平方米的计算标准来购买;二是村民也可以选择放弃部分或者全部安置面积, 村集体将按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偿。此外, 针对城中村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的特殊情况, 虽然按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区政府的批示, 违章建筑的拆除均不予补偿, 但是猎德经济发展公司对于违章建筑中的超建房屋仍然给予1000元/平方米的补偿, 超建面积每月还有10元/平方米的临时安置补偿。
3.实现集体经济的成功转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为此, 就要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强化经营管理, 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猎德村而言, 为了稳定物业经营, 防止产业空心化, 在猎德村的规划中, 进行土地功能的置换, 预留出桥西南地块用于建设星级酒店并安排部分物业, 并通过改善物业结构, 提升物业经营档次, 提高集体资产增值能力。
尽管猎德村的改造也遇到了非常重大的问题, 猎德村的拆迁并没有在保留城市记忆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之间取得平衡, 但是它的模式却为农村的改革与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可行性。
杭州梅花坞村:让传统在城市中延续
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1998年起实施撤村建居改造试点以来, 杭州城中村的改造主要坚持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改造模式, 通过民生项目的建设带动整个城中村的改造。
梅花坞村位于杭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梅家坞村的区位优势明显, 是杭州城郊最富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休闲旅游区。由于梅花坞村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加上它地处偏远, 与城市用地发展并未构成显著矛盾, 在改造模式上便采用了就地综合整治的模式。即在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对违章建筑进行改造、对村庄道路两侧的主要建筑进行整体的改造, 完善公共设施的配套。梅花坞村的改造主体以政府为主, 在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 由村集体采用自主的方式进行改造。梅家坞村这种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景中村”不应推倒重来, 而应在保持其村落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对其局部不合理部分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模式的优点是, 它能保留村民原有的邻里关系, 同时又注入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新文化, 表现出一种既有历史演变的足迹又赋有时代特征的新景象, 并使城市传统文脉在地域上得以延伸。
西安李家村:将“村”改建成“城”
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安, 城中村的数量在全国副省级以上的城市中属于较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 西安城中村与城市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不良影响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西安提出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以后, 西安城中村的改造再次步入快车道。据资料显示, 西安目前共计有326个城中村, 人口约有46万, 各类土地21.6万亩。西安市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期间, 将再建16.6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 建设公共租赁住房9.95万套, 同时完成二环以内85个城中村的整村拆除改造任务, 拆除面积1610万平方米, 涉及4万户、15万人, 土地18000亩。
改革开放以来, 碑林区的发展一直走在西安市前列。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历史的原因, 城中村成为碑林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碑林区需要改造的城中村有22个, 涉及16579多户村民, 5.3万多人, 流动人口多达30余万人。2005年12月6日, 作为国务院和省、市挂牌督办的重点安全隐患单位——碑林区开始了对李家村的改造。李家村占地88亩, 是一个服装制作、批发和零售集散地, 流动人口特别多, 加盖起的违章建筑达到了25万平方米, 平均高度为5.5层, 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十大消防安全隐患市场, 也成为了碑林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
对于李家村的改造, 改建者采取了综合改造、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相结合。综合改造中李家村实行改制先行、改建跟上的原则, 首先实现把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 将农村集体经济转为混合经济或股份经济;在顺利完成改制的基础上, 城市建设加步推进。2008年5月16日, 在拆迁后的李家村建起一座35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集大型百货、超级市场、国际影院、数码城、电玩城、高档公寓和写字楼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万达广场。在碑林区22个城中村改造后, 也配备了设施齐全的社区办公室、现代化的学校以及固体垃圾流动站等, 现在的李家村已完全是现代化都市的模样。
昆明郑家河村:市场为城中村“做东”
昆明被称作“春城”, 但是也有人称其为“村城”。作为西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 相比其他同等级的城市, 昆明的城中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不仅数量大、分布广, 而且承载的人口众多。据调查, 截至2007年底, 昆明市主城规划区内共有城中村336个, 总人口约76万、城中村居住用地面积19.5平方公里, 占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的7.8%, 人口密度约为3.9万人/平方米, 城中村居住建筑的平均容积率为1.59%。昆明市的城中村大多位于二环内, 地段优良, 土地升值空间很大。2008年, 昆明城中村拉开序幕, 提出用5年的时间完成城中村的重建改造。
以村集体与开发商合作的郑家河村改造为代表。郑家河村位于昆明主城草海东区内, 地处昆明市南郊与滇池旅游度假区结合部。有人口678人, 老村房屋占地及宅基地面积为124亩。在“开发商+村集体”共同开发模式下, 让一方出资一方出地, 参股经营的方式取得共赢。村委会通过国土资源局将土地招拍, 选定取得旧村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商, 并捆绑运作新村建设和旧村开发, 即用拆迁后土地的实际价值等价交换开发商对新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村民并不需要资金的投入, 利用市场运作便可以通过城中村的改造获得巨大的利益。
昆明宏仁新村:把城中村改建成保障房
2010年, 昆明官渡区宏仁新村出现在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上, 这源自其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独特做法。据称在改造中, 该村村民自发向政府提出, 可以将宏仁新村村民多余房屋以“趸租”或群租等方式纳入国家的保障房系统, 以村民们自愿参与的形式, 登记将自己的空余房屋纳入保障房 (公租房) 范围。事实上仅宏仁新村一处就能够提供近2600间条件良好、设施齐全、防火防震和安全可靠的廉租住房。基于村里住房的原有条件, 政府只需很少的资金投入, 就可以使宏仁新村达到公租房的标准。在昆明类似宏仁新村的地方还有不少, 如滇池沿岸的洪家大村、九甲村的新村等。此外, 该市还有形态完好的城中村, 例如北郊的王家桥等。对这些地方的改造和更新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
城中村不是保障性住房, 但却一直担当着障性住房的作用。早在国家障性住房相关政策、举措没有出笼之前, 城中村就一直在为广大的中下层城市移民提供着最基本的住房保障。以深圳为例, 深圳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先生撰文称:“在整个深圳崛起过程中, 最大的秘密就是农民村。政府不用花一分钱, 就能提供低廉劳动力的居所, 政府还不用管理。农民自发地就管这事儿。农民一看, 需求巨大, 就开始加建, 越来越高, 有的农民房建到了12层, 带电梯。整个深圳就是这么逐步走过来的。”而今城中村面临改造, 城市又普遍要面对巨大的住房保障等民生压力, 如何通过改造使城中村成为更好、更完美的城市保障性住房, 无疑是城市建设者、领导者们值得动脑筋的问题。
当前, 国家不断强调保障房建设乃民生之重, 而过去多年以拆平房屋和征地—卖地为主的城中村改造已越来越难推行。以现存城中村为基础, 以村民自主改造为路径, 引入“区段征收”等办法, 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中政府和村民 (居民) 双赢的道路, 利用城中村之便加大保障房建设, 既能完成改造, 同时也可解决民生问题, 这无疑是走出城市改造和城市化困境的一个新选择。由北京、深圳和昆明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乐观预计, 这一尝试将是中国城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一个新起点。
城中村改造问题之复杂, 难度之大, 绝对不是推倒重建那么简单。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所说, 城中村的改造和重建涉及的是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问题。特别是产权问题, 是政府在改造中首先面临的要妥当处理的关键, 这关系到种种政策的制定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的问题。所以说, 城中村改造的大问题不是房子怎么改造、街道怎么建的硬件建设事务, 更多的应该是政策制定、文化梳理等软性的现实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 城中村充斥着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房之类的建筑, 是脏、乱、差的象征, 治安状况恶劣, 人员素质低下, 是落后生产力的象征, 与现代化都市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形象和区域分工明确的规划太不相称, 必欲拆之而后快。但这其实是种不健康不科学的“城市洁癖”心理在作怪, 是在用静态的阳光看城市。
正如前面所说, 城中村一直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广大的中下层城市移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住房保障, 使他们得以在城市里立足, 城市的发展也因此得以注入力量, 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城中村改造不可忽视它的这个贡献, 反之, 如何通过改造更好更大化地发挥它的这一作用, 才是城中村改造应该走的正道之途。
视点链接
专家谈城中村改造:没有灵丹妙药, 只能因地制宜
【专家档案】
彭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长期关注城市化进程研究。
蓝宇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 多年实地研究城中村, 著有《都市里的村庄》, 发表城中村相关论文30余篇。
问: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多种模式, 你是否是某种模式的支持者?
蓝宇蕴:我觉得可以分两大类, 一个是渐进式的, 一个是激进式的, 猎德村的改造就是激进式的, 整个推倒重建, 渐进式的就是哪部分条件成熟就改哪部分。我觉得这两种当中, 渐进式的会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以遵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做的, 政府投入的成本也相对小一点, 也容易平衡各方的利益。
彭澎:最先是忽略、放任;后来是尽量保留原状, 不让其恶性膨胀, 让后代来解决;现在则是不能拖下去了, 硬着头皮也要上, 利用亚运会举办之机, 在猎德村改造试点的基础上准备大兴土木, 实施攻坚战。广州的显著特点就是要么犹豫不决, 要么一旦下定决心, 全力以赴, 显然优点与局限都与现阶段中国式政府行为方式有关, 慢则拖拖拉拉, 快则雷厉风行。我个人认为, 现在既然决心已下, 就应该利用亚运会之机, 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 起码把中心城区的几个主要城中村改造整治好。
问:“一村一策”的改造计划是最合理的吗?在每“一策”上面, 是否需要一个更为宏观、更为基本的计划, 来保证城中村改造中各种问题的基本处理依据以及底线?
彭澎:“一村一策”是早就定下来的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猎德村改造时, 政府就表示其经验不可复制, 关键是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而且该村地理位置好, 改造又正值房地产发展高峰期, 土地出让收入高。这些因素显然很多城中村并不具备, 但我认为其“三三制”的内核是可以借鉴的—一部分给了开发商, 换取部分补偿;一部分分回住房, 可自住可出租;一部分建设酒店商场等物业, 成为集体经济收入依托, 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三三制”让集体经济、居民、开发商、政府等各方都取得了利益平衡,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具体如何平衡, 就要“一村一策”去研究、商讨、谈判了。
蓝宇蕴:我觉得“一村一策”特别好, 我们国家的体制背景还是大一统的色彩比较重, 而“一村一策”则尊重多样性, 城市社区本身的性质就是多样化的, 因为广州尊重这种渐进式的改造路径, 所以它能比较充分地考虑市场的灵活性, 另外, 这样做也能考虑基层甚至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村民的群体利益。
问:城中村改造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原住民。城中村里的大部分原住民, 靠自建房屋收租为生。一旦城中村被拆建,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面临哪些改变?广州的几百万外来者中, 有70%居住在城中村, 拆迁之后, 这些租客该如何容纳?
彭澎:城中村改造目前是改造和整治并行的两种思路。就整治来讲,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大, 还是靠集体经济的物业出租为主, 自己宅基地住房出租为辅。就改造来讲, 以猎德村为例, 实行“三三制”, 一部分给了开发商, 换取部分补偿;一部分分回住房, 可自住可出租;一部分建设酒店商场等物业, 成为集体经济收入依托, 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他们的生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关键是第二代要转变身份, 通过受教育来实现城市化的就业。
城中村形成与改造经验研究 篇3
关键词:城中村 改造政策 改造经验 广州
改革开放以后,“城中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城市[1,2],2001年广州市开始着手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3],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制度逐渐完备和成熟,研究广州城中村形成与城中村改造实践,对其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具有借鉴作用和示范效应。
1 广州市城中村基本情况
仅考虑登记在册的138个城中村,广州市城中村分布在越秀区(4个)、萝岗区(13个)、黄埔区(16个)、海珠区(20个)、荔湾区(20个)、天河区(23个)、白云区(42个)。其中越秀区所辖4个城中村都处于越秀区与其他区交界的边缘地区,是因为2005年5月的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时从其他区划入的,这也验证了城中村是城市城区向外围扩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城中村可分为急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与需要综合整治的城中村两类。
①以杨箕村为代表的城中村,位于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夹缝中或比邻城市核心区,村内被“握手楼”所充斥,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此蜗居,犹如鲠在不断东扩广州“巨鲸”咽喉的“硬骨头”,对杨箕村这类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城中村,只能采取全面改造的方式,一切推倒重来。②以小洲村为代表的城中村,区位上远离城市中心区,也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村内建筑也出现密集化的趋势,对小洲村的改造不能采取推倒重来的全面改造方式,只能从优化和完善小洲村现有功能出发。
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实践
2.1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优惠 梳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可见,最新的2009年12月由广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如下优惠:①土地利用政策优惠①。允许全面改造项目在旧村用地的基础上,整合周边土地进行连片整体开发改造;允许集体土地登记为国有土地;允许按建设用地现状确定地类,保障现状为商业用地的获得合理补偿;允许按现状出让土地融资。②财政支持政策优惠②。广州市各区政府设立“城中村”整治改造专项资金,为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改造,全面改造项目可以通过土地公开出让进行融资,土地纯收益的六成将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③拆迁补偿安置优惠③。原有合法产权的房屋,被拆迁人可选择复建补偿、货币补偿,或二者相结合的多种补偿安置方式,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允许根据改造范围内村民现状住房面积、整治改造成本等因素由区政府或其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确定。合法住宅物业,选择复建补偿的,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在基准建筑面积以内的按“拆一补一”给予安置,不足部分可以按安置住房成本价购买,超出部分不再实行安置,按被拆迁房屋重置价给予货币补偿,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超出基准建筑面积部分的货币补偿可折算成股份参与集体物业收益分红。被拆迁合法的非住宅物业原则上由改造主体按“拆一补一”进行等面积复建补偿。④安置房上市交易优惠④。复建住房和非住房都可以办理国有房地产权证,安置房交易转让时,房屋业主应当按照基准地价的30%缴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猎德村、琶洲村、文冲村及广州大学城的贝岗村这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研究,以总结改造经验,具体如表1所示。
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都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并且针对“城中村”不同的改造条件,各项目选择的改造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对村民的拆迁补偿方案都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即对村民住宅的合法部分的“拆一补一”保障了村民的利益,而对违章超建部分仅给予适当的货币补偿保障了开发商的利益,也有助于推进改造的顺利进行;回迁或货币补偿等多样化的拆迁补偿方案也满足了不同村民的需求。
3 结语
“城中村”作为我国大中城市里的独特“景观”,它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未来也将因为城市的建设而消失终结,它形成的现实根源在于城市空间发展对城市周边农村土地的依赖和侵蚀。假若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继续缺位,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村庄后继续“征地不征村”,还将产生更多新的“城中村”,增加城市化的难度。城中村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发现和解决,只要改造实践者一步一步地向前推动,城中村改造将会不断取得成功。
注释:
①参见《意见》第八条、第十二条。
②参见《意见》第九条、第十三条。
③参见《意见》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④参见《意见》第二十三条。
⑤资料来源:彭美,陈捷生,吴志玲.猎德村拆迁补偿:拆一补一http://news.sohu.com/20070607/n250439126.shtml(2007/06/07).
⑥资料来源:广州市规划局.琶洲村改造用地(除地块十一)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示意图,(2010/08/24).
⑦资料来源:刘静.广州琶洲村改造补偿标准4500元/平方米,
http://www.chinanews.com/estate/estate-gdls/news/2010/03-24/
2187201.shtml (2010/03/24).
⑧资料来源:关丽.文冲村创新旧改模式整体动迁分片实施,http:// news.dichan.sina.com.cn/2011/01/21/267802.html (2011/1/21).
参考文献:
[1]刘梦琴.村庄终结: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建设部课题组.城中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庞永师,蒋雨含,韩斯斯,李水源.大学城提升计划中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北亭村为例[J].广州建筑,2013(06):39-42.
[4]袁征,卢道典.广州猎德城中村改造模式思考[J].中国名城,2011(12):18-21.
[5]周伦府,邓晓羚,张宁渤.广州大学城贝岗村治理调研——社会变迁与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J].现代物业,2009(05):67-
村典型经验 篇4
**村是全县有名的涝区之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5.2亩,且绝大多数为旱田),十年九涝,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村里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不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劳
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乡名列前茅,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的表彰和奖励,支部书记**个人还获得了乡“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全村转移劳动力13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占富余劳动力的107%,创收547万元,人均创收3988元,拉动人均增收14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3.2%,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和家属的“三满意”。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
村里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村两委班子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了群众主动找村里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
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支部书记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屯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群众也投亲靠友纷纷找门路了,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
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管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管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诚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如果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
村典型经验 篇5
作者:贺东升刘军萍卢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北京郊区农村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郊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在北京郊区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他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典范。该文通过对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典型进行深入具体调研,了解和掌握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总结他们的共同经验,希望为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
一、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2006年初,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成立组织机构、确定折子工程(指由北京市主管副市长分工负责,相关委、办、局及承办单位协调配合的重要工程项目,它要求做到任务、时限、责任明确具体到位,确保落实。是政府批准并亲抓亲办的工程。)、开展试点、资金投入等多种途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北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政策支撑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总的指导意见,采取了“1+3”的文件架构,“1”就是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布局。“3”就是针对当前“三农”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了3个配套文件,即《关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
(二)成立组织机构确定新农村建设的108项工程
北京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30多个市直成员单位组成。2006年,北京市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共确定了108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涉及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培训及就业、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建设等12个方面,并明确了主要责任单位、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北京市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确定了8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加以推进。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制定了《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
(四)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在保证本级教育等经费依法增长的基础上,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2006年市政府对农村投入111.8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城区与郊区的比例达到了52:48,教育、文化、卫生等新增事业经费投入农村的比例高于70%,继续实施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实行村级干部工资补贴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金。
二、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和富裕村调研
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北京市各部门、各区县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开局良好。在郊区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他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典范。
2006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郊区选取了12个典型村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对其建设和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这12个典型村分属12个不同郊区县,其中近郊3个:朝阳区的高碑店村、丰台区的南宫村、海淀区的车耳营村;远郊平原2个:通州区的小堡村和顺义区的北郎中村;远郊山区、半山区县7个村:密云县的蔡家洼村、怀柔区的北宅村、昌平区的西辛峰村、延庆县的小鲁庄村、平谷区的将军关村、门头沟区的樱桃沟村和房山区的四马台村。这12个村类型丰富,代表性强,其中有4个村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5个村曾经是旧村改造的试点村。12个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快,集体经济实力较强。12个村的村级集体净资产平均5866.56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6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875.7元;12个村都具有较强的主导产业支撑和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产业结构整体上已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其中第三产业平均占54.8%,第二产业占40%,而一产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2%;12个村中,有6个村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不同程度地整合了集体、社员、社会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007年,根据北京市农委的部署,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又对郊区40个富裕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按照以城市化带动发展的村、以产业化带动发展的村和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村3种类型,对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途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三、共同经验
(一)好的基层班子
在调研中发现,经济发展、社区和谐、村民满意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村支部班子,村级领导班子普遍战斗力强,带头人能力出众。他们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坚定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了很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对于引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通州区大稿村的支部书记邢仲山,自1984年担任村支部副书记负责全村工业发展,20多年来,他把自己事业与大稿村发展紧密相连,与大稿村领导班子一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在集体企业的发展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求变。从普通的村办企业,经历农工商公司、京洲企业集团,一直发展到实行现代企业管理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飞跃。同时,支部书记刑仲山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民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区以上荣誉称号40多项。在郊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较快的村庄,都有同样的带头人。这些同时具备了与时俱进精神、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无私奉献品质的带头人,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基层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和谐乡村的组织保证和主导力量。
(二)好的产业选择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和基础,而正确的产业道路选择足村庄生产发展的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不断壮大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找准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朝阳区高碑店村是近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三无”村,即“叫农村务农少、称农民无耕地、农转非无工作”。高碑店村根据本村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正确选择并成功打造了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三街、两区、一园(即古典家具老街、古典艺术新街、水乡茶楼一条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医药批发物流区,华夏民俗文化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村域经济发展构建了一个坚实的产业载体。2006年高碑店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4.38亿元,总利润7000万元。同样,顺义区北郎中村是以自己养猪产业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创新,调整品种结构,通过产业链条延伸,逐渐做强,实现分散饲养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形成了村民生态养殖园、定点屠宰厂、肉食制品厂、饲料厂、生物有机肥厂、动物营养液厂、生猪交易市场、生物有机肥交易市场,一个比较完善的养猪产业链,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好的政策支撑
根据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除上文提到的作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的“1+3”的政策文件外,各区县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办法、政策。通州区草场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设施农业,是以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大背景的,对形成一定规模的实施农业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通州区财政局、区农委、区经管站、区种植服务中心等部门,在及时拨付支农资金、实施基地项目规划和立项、协助建立规范的合作社、培训蔬菜种植技术等方面,认真落实政策意见,为草厂村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好的组织载体
一个适合本村农业生产特点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帮助农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建没和谐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农户商品经济发展为有效的组织经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州区草厂村根据本村发展设施农业的需要,发起成立了“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已发展会员80多户。合作社通过聘请蔬菜专家对入社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蔬菜品质和产量;通过联合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为入社农户降低了采购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统一为会员提供销售服务,先后与多家公司签订常年订货合同,并根据订单安排农户种植,降低会员市场风险。截至2005年底,合作社已为入社农户销售蔬菜700多t,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在合作社的巨大作用下,草厂村的设施农业已走上大规模、产业化经营道路,现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66栋,仅种植蔬菜一项就人均收入5610元。
四、几点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要善于承接城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
在大城市、小郊区的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交织进行是城市近郊农村特点。这些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郊区化发展和城市功能扩展效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主动接受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扩散,特别是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会展等产业的转移,形成郊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位于北京城市规划新城中的村庄,更是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城市化,承接城市产业和功能的转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的发展,尽快实现由传统乡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首要任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展生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竞争实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有利于拓宽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有利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城市和工业资源进入农业和农村的有效载体,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组织形式,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这里的组织化指两方面,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二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推进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联合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解决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对接问题。通过深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变为真正由农民群众当家做主和投资持股的经济实体,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新农村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为主体,确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确保广大农民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党委、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听民意、赋民权,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调动农民建没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村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以和谐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
民主法治村创建典型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民族村
富吉村是一个以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共有905户村民,人口3140人,其中少数民族1112人;耕地25084亩,村两委成员8人。几年来,该村以加强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形成了南瓜、马铃薯、奶牛三大主导产业,2006年,该村仅种植南瓜、马铃薯及其初加工两项收入达1100万元,养奶牛奶资收入达到11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560元;因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起,该村连续四年被呼伦贝尔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8月20日,该村将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唯一的农村现场迎接现场会召开。几年来,该村委会凝聚力不断增强,农民精神面貌变化巨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村两委班子带领着全体村民走上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几年来,富吉村党支部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载体,在创建民主法治村的同时,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要想富,靠支部”,群众能否致富,村党支部是关键。为此,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部先后制定了两委联席会议、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村委会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党支部定期向全体党员通报工作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村民议事、支部定事、村委会干事的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党支部切实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把农村党员分为普通党员、老年多病党员、流动党员、村组干部党员四个层次分别制定了严格的党员考评办法,并先后开展了“双培富民”、“党员形象”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四民工程”、“双链双推双提”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增加工作透明度,今年,富吉村党支部还建立了村级网站,通过各项措施,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情系民,利为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不断增强两委班子威信。在两委班子成员的心中,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事,不管大小都要坚决做好。今年,富吉村的南瓜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为提高授粉率,在南瓜开花季节,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成员起早贪黑把守道口,见到蜂车就拦,请他们进村,并承诺为其提供养蜂场所,村里出资帮助平场地,找人卸车,并提供烧柴和蔬菜等优惠条件,就这样,一箱箱蜜蜂搬到了田间地头,目前,全村引蜂7户共2000余箱蜂,满足了南瓜授粉的需要,保证了南瓜产量。长发组人畜饮水困难,收看电视频道单一,党支部经过多方沟通,争取项目,为他们陆续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彻底解决了“喝水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今年,村党支部实行了村干部代办服务制度,凡是群众的要求,村干部能办到必须代办,据不完全统计,今春以来,村组干部为群众代办事项达100余次,通过为群众办实事,拉近了党支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进民主建设进程 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经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后,在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采取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措施,推动了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一是由村民会议选举了一些懂财务、善管理、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关心集体、坚持原则的人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赋予小组“五权”,即预算审议权、会计帐目审查权、违纪纠正监督权、财务问题解释权和不合理开支否决权,并在每月25日开展一次理财活动,遇有重大财务事项随时活动;二是加强宣传,设立阵地,通过广播、板报、标语、电教等手段,宣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目的、意义,增强村民民主监督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在设立永久性的公开墙之外,利用临街房屋山墙、围墙作为公开的阵地,按照规定的八大项内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每个季度初月的10号进行公开,对财务收支帐、宅基地审批帐、民主选举的选票及结果、重大事项村民代表研究的结果、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农村低保对象的评定结果、每年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评议表、村干部每人的述职报告以及村干部任职及离任时的审计报告书等,在公开的同时
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监督,为了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按章理事”,该村先后制定并落实了财务管理办法、财务收支审计制度、借款制度、财务监督制度、财务人员考评、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村干任期及离任审计制度、信访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农民无负担管理办法、“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管理办法、土地承包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充分保障了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程 在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过程中,他们以创建“平安村屯”为载体,以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村民自治为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取得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首先,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学法,自觉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两委在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优先将学法内容列入计划之中,不仅在之中按照计划开展普法活动,两委成员还带头学法,几年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老年人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婚姻家庭法》等一些常用法律法规两委成员早已烂熟于心,这一方面保证了两委决策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法调解纠纷的能力,同时带动了村民学法用法的热情。其次,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该村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电教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在交通中心地区设置普法宣传栏,宣传常用法律法规、周边案例、方针政策等,每半个月更换一期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普法氛围。再次,注重抓好村
民的普法教育。他们每年都要组织村民学习《宪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等内容,明确权利和义务。为使村民的法制教育家庭化、经常化,他们还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编印不同的普法宣传资料发到农户手中,如结合全村草地、山地的开发利用,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司法解释等内容。此外,注重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提高了法律宣传教育的效果。比如,在这个村组织的老年秧歌队等各种老年文艺队伍中,经常编排一些涉及日常生活中涉法内容的家庭、邻里纠纷方面的文化娱乐节目,在开展活动时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教育的内容传输给了群众。在法律学习中,广大村民明确了法律赋予给他们的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活动,积极参加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积极投入村里的各项工作。几年来,村委会就收到村民各项建设性的建议达100多条,被村采纳的就有60多条,一个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风气逐渐形成。
加大矛盾调处,构建良好的治安环境是这个村的另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区划调整、国家惠民政策的加强,平时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磕磕碰碰的矛盾也时有发生,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都和其他村队一样,或多或少的存在。但近几年来,由于加大了村级调解组织的建设,使各种矛盾都得到了及时化解。全村1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到旗级以上部门上访的案件。村有调委会,自然村有调解小组,同时,全村还聘请了10多名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老政法为调解顾问,组成了一
支村级调解顾问团,随时参加各自然村的矛盾化解工作,全村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自然村,使群众生活安逸。在抓好矛盾调解的同时,他们还注重抓好村级治安防范工作,开展了治安承包制的尝试,组织了村级昼夜巡逻队。几年来,虽然全乡的集贸市场设在本村,但从来没有出现严重的刑事案件,村风正、民风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转化率达100%,重新犯罪率为零。
四、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的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始终不忘各项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此,该村在发展地域经济上下了大力气,并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发展公益事业。
第一,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为中心,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亮点。在发展经济方面,该村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经济三部曲,形成了以奶牛、南瓜、马铃薯种植加工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
通过培植经纪人队伍,畅通销售渠道,推动了南瓜产业的强力发展。富吉村每年种植南瓜1万亩左右,每垧地南瓜籽平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同时南瓜瓢可作为奶牛的精饲料,实现了农牧互补。在富吉村的带领下,全乡年种植南瓜6万亩以上,成为全市最大的白瓜籽经销集散地。为了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该村特别重视经纪人队伍的培植。目前,该村现有白瓜籽收购经纪人60 6
余人,其中较大规模收购的经纪人就达24家,注册公司1家,每年收购农副产品一万吨以上,年营销额约8000余万元。为巩固和培育这个市场,该村将农民经纪人组织起来,借助经济人队伍资金充足和信息灵便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市场,以产业优势,拉动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经纪人的带动,富吉村白瓜籽每公斤比周边乡镇高出0.2元以上,并已成为岭南最大的白瓜籽交易市场。
发展奶牛产业,形成农牧优势互补,增加村民收入。为了使奶牛产业形成规模,这个村先后建成三个奶牛小区,借助阿荣旗扶持奶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旗乡干部为群众担保奶牛贷款之机,通过宣传引导,使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仅今年春季几个月,就为群众办理奶牛贷款达80余万元,新购进优质奶牛达168头,使全村奶牛数量达到4500头,人均1.4头,全村每天产奶20吨,日均奶资收入3万多元,每户年增收1万多元;新入住奶牛小区养殖户92户,养殖奶牛536头,每头牛的平均日产奶量均在60斤以上,每头奶牛仅奶资一项年收入5000元以上。为了实现鲜奶增值,奶牛协会集资26万元购买了一辆收奶车,并在长发组建立了一个10吨奶站,保证了鲜奶的及时贮存和运输。此外,通过改良和更新品种计划正在实施中,预计2-3年时间,将淘汰所有劣质奶牛,提升奶牛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积极引导农民进行马铃薯种植、加工。种植马铃薯,每
垧地可产4万斤左右,如卖菜薯纯收入可达6000元,如加工淀粉,纯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如深加工成粉条、粉丝效益可达8500元以上。为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今年,该村协调引进优质种薯180多吨,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余亩,加工作坊达到54家,其中中型加工厂1座,每年增收60多万元;注册了“纪万佳”粉条粉丝商标,产品畅销各地;同时,“纪万家”手工粉条加工厂二期扩建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厂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办公室120平方米,总投资达25万余元,产品突出了“绿”和“无”,即绿色纯天然和无任何添加剂。目前,该产品已远销黑龙江哈尔滨、海拉尔等地,并成功进入周边市区的部分超市。此外,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资100万元,在长发组闲置村部建了一个年加工约4000吨(可消化200垧地)规模的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现机械设备已全部到位,将在8 月未正式投产使用。
依托协会,助推产业发展。由于有效解决了奶资拖欠问题,采取到信用社直接领取奶资的方式,并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养牛技术服务,奶牛协会得到健康发展,会员发展到586名,覆盖到周边7个村,最远到霍尔奇镇大兴村,并成功地在奶牛协会中建立了党组织,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村建设的有效对接和优势互补。
第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部建设,投资3.1万元修建了青年书屋、农民信息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在农民信息服务室建设工作中,富吉村走在了呼伦贝尔市的前列。目前,投入30台微机和建室外大屏幕电视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供村民免费上网查询文化、科技知识和农畜产品市场信息,室外大屏幕电视可在平时或集贸日播放科技知识宣传片,把集贸市场办成科技大集,把科技文化信息辐射全乡乃至周边乡镇。
——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结合村屯绿化工作,全村退耕还林150亩,植树达45000株,发动群众荒山荒坡植树26000株,四旁植树2000株,总投资8万余元。
——实施了好清洁能源建设项目。为消除污染、美化环境,防止疫病传播,借助国家新型能源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项目支持和农民自筹,投资75万元建沼气池300个,主要分布在三个奶牛小区;结合沼气池建设和自来水工程,实施了农村改厕、改水、改厨,目前部分沼气池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沼气池建设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实现了环保,保障了群众的健康。
——建设了九三站人畜饮水工程。九三站地表水缺乏、水质差,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通过争取380人畜饮水项目,借助项目支持和农民自筹,完成了九三站居民自来水工程。
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连续十年来,富吉村社会稳定,从未出现过重
大刑事案件和封建迷信活动;社会风气良好,无邪教、赌博、吸毒等丑恶现象;家庭和谐,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适龄儿童就学率为100%;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民空闲时间读书学法、思谋发展经济成为富吉村的一道靓丽的景观。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的典型经验 篇7
1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的目标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包括对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等全过程管理, 最终目标为及时保障电网维修和电网建设的物资供应, 同时确保公司库存周转率, 有效控制积压物资的形成, 达到合理储备、加快周转、保质可用、永续盘存的库存管理目标。
2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物资需求计划管控机构
成立物资需求计划管控小组, 明确各个专业对口部门需求计划编制人员和工作职责。发展建设部为物资计划管控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基建工程项目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申报工作;组织公司预审会议;实施对各个专业对口部门考核工作。运维检修部是物资仓储盘活利用的落实部门, 负责生产运维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申报工作;负责加快库存周转、减少积压物资工作。营销部负责营销专项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申报工作。办公室负责办公用品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申报工作。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各个专业对口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财务资产部负责提供各个专业对口部门物资资金来源与资金到位情况。
2.2 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就是从源头上审核和控制物资申报计划, 与发展建设部、运维检修部、营销部、办公室等各个专业对口部门密切配合, 遵循“规范准确、及时高效”的原则, 加强各个环节的管控。物资计划管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 主要流程说明
(1) 根据每年年底省公司下发的第二年物资申报总体安排和总体采购目录, 公司组织召开下一年度物资计划申报工作会议, 各个专业对口物资需求部门必须结合本专业物资需求计划, 合理安排物资申报工作。
(2) 各物资需求部门要根据项目投资计划和建设节点计划, 统筹安排年度物资需求总体计划, 并详细分解和落实。一是发展建设部负责基建工程项目物资的计划申报工作。由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一般都在第二年的6月份竣工验收, 接着新一年度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在6月份又将启动, 发展建设部必须考虑到招标采购和生产制造周期 (一般至少为3个月) , 在1, 2月份的批次计划中主要申报已经实施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缺少的物资, 在3, 4, 7, 8月份的批次计划中主要申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物资。二是运维检修部负责生产运维物资的计划申报工作。制定计划时, 结合招标和生产周期, 1—4月主要申报备品备件及“迎峰度夏”的物资, 9—10月主要申报“迎峰度冬”的物资。三是营销专项方面,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落实物资资金来源, 坚决禁止无项目、无资金申报计划。四是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公司所有部门、二级单位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全年计划, 与财务资产部落实资金总额, 分批分量在超市化采购批次中申报。
(3) 物资需求部门在每批次申报时间截止10日前必须编制出物资需求计划, 计划专职组织各个专业对口部门进行预审, 主要审查关键点:落实物资资金来源, 是否立项批复, 是否超预算申报;核对申报物资与仓库库存物资, 是否遵循“先利库、后采购”的原则;核对交货日期, 是否在3个月以后, 是否具备收货条件;审查技术规范书, 技术ID号挂接是否正确, 规格参数是否符合网省公司要求;核对物料单位, 如kg与g是否弄混;检查申报物资是否允许在本批次申报等。
3 评估与改进
3.1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的评估方法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具体的评估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物资管理同业对标。是否发生因物资需求计划申报方面的纰漏导致指标被考核, 同比去年发生的次数是否减少, 同时要分析计划管控是否到位, 后续工作如何持续完善;二是仓库物资积压情况 (这里指的是真实的积压情况, 不是ERP系统的) 。梳理统计当年项目结余物资、生产运维积压物资, 与前几个月横向比较, 与前几年纵向比较, 是否逐年减少。
3.2 物资需求计划管控存在的问题
实行物资需求计划管控,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系统账面与真实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只要有资金, 仓库物资在系统上完全可以出账, 但是往往会导致系统显示已出库但实际物资未领用的问题发生。所以在评估管控成效时, 要确保实际数据真实可靠, 真正达到“既要同业对标, 也要经济效益”的目标。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村典型经验 篇8
关键词:调控中心;电网;调度员;值间竞赛
作者简介:崔鸣明(1975-),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王立新(1970-),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怀柔供电公司,工程师。(北京1014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9-02
一、值间竞赛实施背景
供电公司调控中心是地区电网运行的中心枢纽,担负着指挥地区电网的运行操作、许可调度范围内设备的停用、检修及临时检修、同时负责电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重要工作,对整个地区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怀柔供电公司调控中心采取甲、乙、丙三值轮流值班制度,如何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激发岗位责任心和学习热情,打造学习型、素质型班组以更好地执行电网调度任务,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随着电网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电网运行方式越发复杂,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标准。为适应当前形势,提高调度员的日常和应急工作能力,保证电网调度的安全性和科学性,调控中心开展了以调度运行值间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经验探索。
二、值间竞赛目标及管理流程
1.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值间竞赛本着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日常工作的理念,带动调度运行工作提升到较高层次。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值间竞赛的范围是调度运行值班人员,也可推广到变电运行等采取值班工作制度的部门。目标是提高调度运行管理水平,提升调度值班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为全公司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怀柔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调度运行值间竞赛目标包括操作票填写、反事故演习、实时方式分析、运行日志发布、批准书执行情况、故障简报填写、安全日记录、其他调度运行日常工作。
2.管理工作流程
(1)调度运行值间竞赛管理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主要流程说明。
1)调度运行管理每月检查调度工作,参考评比标准进行评比,制作评比记录;
2)按照评比结果进行打分,同时把发现问题列为待整改问题进行备案,着手解决;
3)组织调度员季度考试,考试内容紧扣调度规程及日常实际工作;
4)按照日常评比(80%)和季度考试得分(20%),计算综合成绩,年终评出优秀者;
5)调度所主任和监督人员(监察网员)进行公正性监督;
6)调度主任认定评比结果,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并敦促整改问题落实。
3.值间竞赛机构组成
组长:调度所主任;
监督人员:调度所监察网员;
成员:调度运行管理人员、调度值班员。
4.竞赛规定与评分标准
(1)竞赛规定。
1)竞赛项目、操作票按月度、按值进行评分;
2)倒闸操作票中出现原则问题不得参加评分,并取消其本年度竞赛优胜资格;
3)评分在每月初的第一个周五进行,由运行班长组织三值调度值长、安全员、培训员共同完成;
4)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报调度所监察网员审查;
5)月度评分结果由调度所主任在每月第二个周五例会上公布;
6)季度考试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举行,综合季度日常工作得分计算季度综合成绩;
7)年度评分完成后,由运行班长汇总、监察网员审查后,上报调度所;
8)对年度优胜值,将给予奖励,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加内容。
(2)评分标准。
1)日常工作考核项目每项内容50分,合计400分;专业考试成绩满分200分,两项成绩按照比例(80%:20%)计算综合成绩。
2)操作票:无任何差错,合格率100%,得满分。存在差错不得分;错别字每处扣5分;格式不合格每处扣10分。
3)反事故演习:有针对性,事故处理方法得当,评价完整(含不足之处或实际处理的注意事项)。每值一年之内不得有重复题目。每缺一次扣25分;错别字每处扣5分;事故处理方法不正确扣15分;重复题目每次扣5分。
4)实时方式分析:每月至少发布2次,遇有重大检修工作、恶劣天气、重大方式变更必须进行实时方式分析。每缺一次扣25分,分析不够详细酌情扣分。
5)运行日志发布:运行日志发布不及时每次扣10分,缺少发布不得分。
6)批准书执行情况:格式填写不正确扣10分,未归档扣25分。
7)故障简报填写:上报不及时不得分,处理过程不正确不得分,过程填写不详细扣10分。
8)安全日记录:每周一次不缺次,发言齐全,字迹清楚工整,不得潦草,发言要有针对性。每缺一次发言扣15分;错别字每处扣5分。
9)其他调度运行日常工作:针对实际情况酌情扣分。
三、值间竞赛的过程管理和实施成效
值间竞赛工作开展后,经过两年多执行的情况来看,提高了调度运行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了调度运行人员的技术能力,促进了电网运行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1.过程管理科学化、实用化
值间竞赛的开展就是要在调度员中间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格局,创造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调度工作万无一失,确保整个地区电网优质、经济、安全、可靠运行。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有效的评估体系,实现管理工作的闭环控制,做到持续改进。
(1)丰富安全分析会内容。在每月的安全分析会上,由每值值长对本值的理论学习、培训情况、现场学习等活动重点进行总结,供所有人员学习,提高全员业务水平。由调控班长提出一项课题或典型案例,开展广泛讨论,做到提前预防,提高调控人员的理论水平。
(2)理论结合实践,深入现场和变电站调研。鉴于调度员工作的特殊性,调度员岗位流动性较小,一方面思想和工作模式容易固化,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现场工作及当前设备运行等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给调度员的日常调度带来挑战。针对这种情况,调度所组织各值调度员深入生产现场和变电站调研,全面了解生产和设备实际运行情况,收到很好的效果。
(3)挖掘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整改解决。通过日常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及上月调度运行工作的指标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提炼、总结,发现问题,立即组织整改,并形成月度分析记录。每季度组织召开调度运行会议,总结调度工作情况,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对于调度运行工作中暴露的问题采用专项分析、专项整改的方法来解决。
(4)强化竞赛实效,考核评比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就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按照评比标准执行。调度所主任和监察网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公平性监督,确保大家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确保竞赛氛围。竞赛结果不但作为年度优秀调度员的评选标准,同时也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值间竞赛取得的成效
值间竞赛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调度员工作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显著增强。
(1)找差距、强素质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在值间竞赛过程中,每名调度员通过比较、学习、实践,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能力上的不足,逐步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氛围,调度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热情显著提升。
(2)日常工作日益标准化、精益化。通过制定标准,细化工作内容,调控中心日常工作日益精益化,安全日记录、调度操作票和故障简报的填写更加规范,日志发布和运行方式实时分析均实现快速、准确,调控中心的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
(3)事故调度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夏季大负荷期间,雷雨天气频发,怀柔电网配电线路跳闸和接地故障均达到历史最高点,一个时间段内要处理多起故障,调度方式极其繁琐和复杂,这给调度员的事故调度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在平时的竞赛过程中加入了复杂故障调度能力考核,使得调度员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多次顺利完成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合理调度。经受住夏季雷雨的考验,调度员的事故调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值间竞赛工作的提升方向
“值间竞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方面评分标准过于简单,另外现有的考核指标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评比工作完成后考核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奖励资金缺乏,需要上级领导给予资金支持。
“值间竞赛制度”是调度闭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调度管理持续优化的指导,该制度施行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其可行、有效,具备实用和推广价值。怀柔调度所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细化指标,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优化调度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各类技术和标准,促进怀柔调度由经验型向分析型、智能化、精益化转变。进一步深化各项指标的分析与提炼,强化考核评估,促进思路转变,结合调度管理中出现的具体管理要求,拓展“值间竞赛制度”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为调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责任编辑:刘丽娜)
【村典型经验】推荐阅读:
软弱涣散村转化提高的典型经验和做法10-12
典型经验10-06
德育典型经验12-16
驻村典型经验08-21
典型经验撰写10-24
继电保护典型经验10-21
绩效考核典型经验05-31
国家电网典型经验06-26
农发典型经验材料07-29
典型经验案例材料格式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