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2024-10-06

典型经验(共11篇)

典型经验 篇1

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国内一流企业

于夏利

包钢党委宣传部 (企业文化部) 副部长

包钢于2001年自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包钢形成了“员工为本, 用户至上, 强企保国”的企业价值观;“建设一流企业, 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愿景;“坚韧不拔, 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打造特色包钢, 绿色包钢, 人文包钢”的企业宗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文化系列活动:以文艺作品为载体, 弘扬企业文化;以人文景观为载体, 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以展览馆为载体, 展示包钢业绩与文化传承。

二、创新管理文化。以管理文化理念为指导, 提升技术经济指标, 进行重点技术攻关, 同时加大考核力度, 实行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 厂区生产工作秩序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呈现出物流有序、秩序井然的新形象。通过创新管理文化, 加大了科技投入比例, 建设了新技术研发中心, 扩大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包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宗旨,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超值服务, 合同履约率连续6年达100%。包钢被授予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 两次次获得“全国售后服务行业十佳单位”称号, 并获得“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称号。

四、打造和谐包钢、绿色包钢。包钢不断践行“强企报国”的诺言, 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十多年来, 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扶贫物资和资金, 使近5万贫困农牧民受到救助。汶川地震, 捐款1172万元;玉树地震, 捐款200万元;雅安地震, 捐款200多万元。2011年, 包钢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爱心包裹项目突出贡献奖”, 荣获了“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荣誉称号。“十五”以来, 包钢在环保节能方面累计投资约60多亿元。总投资4.4亿元的包钢循环经济产业园, 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创效益达7亿元。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 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包钢将“1000万吨结构调整总体发展规划”及“包钢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从传统型工业向生态型工业转变, 使包钢走上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推进五大融合构建特色文化

蒋金芳

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近年来, 泰州供电公司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企业创新、安全生产、优质服务、队伍建设等“五个纬度”深度融合, 实现了企业文化内在品质与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一、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融合, 夯实发展基础。文化溶于管理才有根基, 管理融入文化才有灵魂。公司系统梳理全年目标任务, 合理安排时间节点, 制订加强管理的“二十四节气表”, 有效提高了公司工作的前瞻性和有序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跟班作业”制度, 定期参加一线班组施工作业全过程, 掌握第一手现场情况, 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引入对标机制, 与全省各供电企业进行“同业对标”, 发现薄弱环节, 提升管理水平。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竞赛, 以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推动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融合, 增强内生动力。公司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能手”的特色文化, 建立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14个, 累计技术创新项目154个, 群众性创新项目1063个, 职工合理化建议5347条, 创造经济效益2153.8万元。其中, 许杏桃的“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每年可实现全国节电近20亿千瓦时, 折合人民币近10亿元。

三、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融合, 构建平安泰电。公司认真落实“互相关爱, 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 长年坚持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日, 每月一次安全分析会, 每季一次安全例会, 每年六月开展安全月活动。通过召开“他的安全, 我的幸福”职工家属座谈会, 举办“小故事、大安全”漫画故事征集、“祝你平安”安全短信征集等活动, 引导职工“我要安全, 我会安全, 我能安全”。

四、文化建设与优质服务融合, 塑造服务品牌。公司提出“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坚持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广有线电视、手机、支付宝、商户POS机等新型交费渠道, 拓展非现金交费客户的电子短信、电子账单等个性化服务方式。推广电力QQ群, 进一步前移社区客户服务界面, 提高客户报修、投诉问题的解决效率。应用“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和“现场移动抢修管理终端”提高故障抢修效率, 缩短城乡居民停电时间。

五、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融合, 构建和谐家园。公司普及“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 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公司成立了14个职工文体俱乐部, 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 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和疗养, 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讲座活动;建成了5个全国和省级“职工书屋”, 藏书总量3万余册, 并举办了“品味经典、感悟人生”职工读书演讲比赛、职工生日送书等活动。

文化力助推企业发展

徐建东

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副处长

近年来, 吉化提炼形成了“与企业共谋生存, 与企业合力发展, 与企业同创价值”等具有吉林石化特色的理念体系, 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吉化精神, 先后荣获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十大贡献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十强单位”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吉化持续开展了“学习大庆精神, 继承吉化传统, 筑牢发展根基”系列教育活动, 逐步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增强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公司遵循年初评价、年中推进、年末评审的思路, 积极开展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年末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有力促进了基层工作水平的提升。公司倡导“终身学习, 不断超越”的学习理念, 全面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截止到2012年末, 公司培养博士20人、硕士363人;选派175名处级干部分别到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研修培训。为推动基础管理工作的提升, 公司从一台设备、一条管线抓起, 坚持做到装置“三清”、“四无”、“五不漏”。公司还坚持开展“创无事故工厂”活动, 每年第一个会议是安全大会, 第一份文件的主题是安全生产, 第一份合同是全员安全包保合同。公司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0年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中, 公司号召大家发扬“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 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中建设速度最快、开车时间最短、工程质量最好、项目投资最省的新记录。

公司积极维护内部稳定, 努力建设和谐企业,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使1.9万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并妥善解决了退养职工工资待遇等60个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中国化工集团的中国式管理

叶建华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立于2004年, 初期资产和销售收入不足200亿元。到2012年, 公司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 成功并购法国安迪苏、澳大利亚凯诺斯、以色列MAI等6家海外企业, 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任建新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注重中西管理融合, 培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和合管理、正己管理、无为管理, 对企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本管理。任建新自从1984年创建蓝星清洗公司以来, 就崇尚仁爱文化, 践行人本管理, 深深感染了企业员工、竞争对手乃至社会各界。从1996年开始, 蓝星公司先后兼并重组了一大批国有困难企业。很快使这些企业在兼并过程中, 他坚持微笑改革、人本管理, 不将一个职工推向社会, 注重处理好职工利益关系, 得到了职工群众的拥护, 这些企业很快就走出了困境, 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和合管理。中国历来崇尚“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理念,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培育的和合管理是中国化工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化工集团是在蓝星公司和昊华公司两家央企的基础上联合组建起来的。和合文化摒弃了狭隘观念, 体现了“五湖四海”的胸怀。实践证明, 公司内部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较快地形成了领导力和管控力。

三、正己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管理是一门“正己正人之学”, 管理始于“正己”, 终于“正人”。所谓“正己”, 就是修身, 提高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 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任建新堪称修身正己之楷模。1996年11月, 任建新以化工部驻星火化工厂改革与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进驻该厂。他来到厂里后, 自己购买了一套锅灶碗筷, 自己生火做饭, 不吃厂里的招待饭。南方的冬天, 室内比室外还要冷, 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任建新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厂办公室为他购买了一个电暖器, 但他说啥也不用, 实在冷得难受时, 他就用一瓶热水捂在心口取暖。为了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 任建新带头将自己的妻子从主业分流到马兰拉面公司, 这一举动使得8000多名职工顺利地分流到了辅业。

四、无为管理。老子为今天的企业管理留下了“无为”的命题。无为而无不为, 是道法自然, 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任建新在执掌蓝星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的二十多年来, 对无为管理的理念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早在蓝星公司创建初期, 他就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管理法, 即“一个责任”, 严格执行一份经营承包责任书;“两个管住”, 管住企业领导、管住财务;“三个控制”, 控制正式职工编制、控制生产成本、控制非生产经营费用;“四个放开”, 放开生产经营权、放开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权、放开内部分配权、放开职工奖罚权。从管理实践来看, 这种无为管理艺术地处理了控制与放开、重点与一

以文化力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张帆

北京市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工委书记

从2006年至今, 我们街道连续八年开展了“和谐你我他, 温馨千万家, 相识、相知、相助”社区邻里节系列活动, 从融洽邻里亲情、营造幸福社区浓厚氛围入手, 努力打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社会管理的平台和载体。

社区邻里节由街道主导、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协办、辖区全员参与, 采取“形式多样, 贯穿全年, 集中展示, 褒贬并举”的方式。贯穿全年的社区邻里节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街道重点文化活动, 比如今年的第八届社区邻里节, 围绕“美丽中国梦, 幸福邻里情”这一主题, 设置了合唱大赛、运动会、原创文艺作品征集评选、广场演出周、评剧大赛、社区邻里节汇演等15项重点活动和17场社区集中展示。二是“一区一品”特色活动, 辖区内17个社区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如永华南里的灯谜大赛、义和庄南里的美食文化节、车站南里的摄影展、林校北里的书画笔会、义和庄东里的端午诗会等。三是先进典型评比表彰活动, 比如评选“好邻里”、“文明楼院”、“和谐家庭”、“文明有礼林校人”、“优秀文体队伍”等。通过榜样引领, 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连续七年荣获“首都文明街道”称号。

社区邻里节活动构建起新型的邻里关系, 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进而增强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凝聚力。社区邻里节各项活动都以党小组、楼门院为单位进行组织, 促进了街道工委、办事处, 辖区单位党组织,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邻里节活动, 街道和社区了解到居民更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排忧解难, 170余家辖区单位也积极参与邻里节活动, 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外援团”, 有效促进了共建共享。

几年来, 林校路街道工委每年都制作一本宣传册、一部宣传片, 对本年度的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对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我们还制作了邻里节节徽, 创作了邻里节主题歌《一路有你, 一生有我》, 使社区品牌文化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前线》杂志以及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我们的邻里节活动, 提升了邻里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典型经验 篇2

资溪供电公司党总支始终把“三重一大”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狠抓落实,在细化、量化“三重一大”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做法是:

一、科学定位,在建立和完善 “三重一大” 制度上下功夫

“三重一大”制度实施以来,资溪公司党总支非常重视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2011年初下发的《中共资溪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实施细则》,明确了“三重一大”的范围、内容、额度等,实现从无到有,增强了“三重一大”的操作性,使企事业决策事项有章可循,在制定细则时主要突出“三性一化”:

(一)突出“三重一大”细则的严肃性。一是明确把坚持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一条重要纪律。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决策时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二是明确集体讨论必须按照规定方式进行,召开党总支会,经理办公会是决定企事业重大问题的基本形式,任何小范围的碰头会、意见传阅签字等形式不能代替集体决策。三是按照不同的议题,规定了不同的决策讨论形式。比如对企事业改革发展战略、重要管理制度审定修改等重大决

策,采取汇报、发表意见、举手表决形式;对中层以上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等重要人事安排,采取汇报、发表意见、票决形式。

(二)突出了“三重一大”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对“三重一大”实施细则的章节内容进行罗列和归类,把基本原则、事项范围、决策程序、组织实施、纪律监督和责任追究等章节的内容安排合理完整,增强了制度的可信性和完整性。二是对“三重一大”决策程序进行了规范。公司出台了《重大决策程序》,对重大决策事前、事中、事后作出了科学、严格的规定,为决策民主、规范、科学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对“三重一大”的实施进行了规范。公司根据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三重一大”会议记录等五个工作流程,从实践看成效比较明显。

(三)突出了“三重一大” 制度的关联性。公司相继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分别建立了《关于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程序的若干规定》(试行)、《重点项目和大额度资金管理意见》、《工程招投标实施细则》等干部任免、工程招投标、资金管理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防止决策失误。公司党总支通过深入调研,经过多次征求基层党委和分局机关各部门意见后,分别下发了《“三重一大”议

事规则实施细则》和《“三重一大”工作考核细则》两个文件;出台印发《重大决策程序》和“三重一大”五个工作流程。各单位也都能按照公司要求和单位实际,针对近年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多发易发的问题,制定了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相关决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了“三重一大”实施细则、重大决策工作制度、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大额度资金管理办法、企业管理干部任用的实施意见、重要干部人事任免票决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物资采购制度等。

(四)突出了“三重一大” 制度的细化量化。一是对“三重一大”决策内容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二是对“三重一大” 考核内容进行了细化和量化,明确了议事范围。三是对会前准备和会中决策进行了细化和量化,明确了公司凡是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必须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提供可选择方案。明确了会中决策。凡是参加会议人数不达到与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不开会,会议准备不足、提供材料不全不开会,会上有重大分歧不决策。

二、狠抓落实,执行“三重一大”规定上下功夫

(一)强化教育,统一认识,打牢了执行规定的思想基础。公司党总支高度重视“三重一大”教育,把它纳入年度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一是在舆论上弘扬正确的用权价值导

向。既要按照授权原则,支持领导干部秉公用权,依法履行职责,又要强化民主意识,强调主动公开决策事项,充分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运用职务犯罪典型案例,特别是违反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规定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领导干部执行“三重一大”规定的自觉性。三是把执行“三重一大”规定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考察和进行评选先进的必备条件,与经营者年薪挂钩。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为“三重一大”执行创造了条件。一是纳入重要日程。公司能把“三重一大”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决策,成立“三重一大”领导机构,建立党总支统一领导、纪检组织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责任明确。公司在认真学习分局“三重一大”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都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三重一大”实施方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跟踪问效。

(三)准确定位,突出关键,解决了执行中的倾向性问题。“三重一大”规定的核心是强化权力监督,重点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我们着力解决了两个倾向性问题:一是片面地强调经理主体地位,把集体决策的要求摆在一边,搞权力“短路” 的问题。二是片面地认为,只要集体讨论了,就等于合理化了,就是出了事,也没有责任的问题。应该看到,上述两种倾向性的问题,是“三重一大”规定执

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我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切实把好正确方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在下面宣传的同时,把规定执行的情况作为公司领导班子年底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并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主要领导个人先进的评选挂钩做到教育和考核双管齐下,这无异对落实“三重一大”规定直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注重实效,在监督 “三重一大” 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社会监督。凡是“三重一大”事项,会议决定后除需保密的,公司都能及时通过公示栏和内部网站向员工公开,广泛接受员工监督。二是实行职能部门直接监督。凡是“三重一大”事项,我们实行了“谁主管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督” 的办法,使职能部门真正担负实施和监督的双重责任。通过每年开展党风巡视,及时掌握公司贯彻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的情况和动态。

四、抓好“三重一大”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抓好“三重一大”规定的落实是企事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和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凡是“三重一大”工作做的好的单位,那里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意识都很浓厚,领导

班子科学决策水平也比较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比较强。

(二)“三重一大”工作做的好坏是领导班子团结与否的试金石。“三重一大”工作涉及着权力运用的再分配问题,如果领导班子成员不把自己的权力看得很重,那么思想和工作目标就容易形成一致,处理问题就容易形成共识,执行“三重一大”就没有问题。实践证明,领导班子比较团结的单位 “三重一大”工作做得都比较好。

(三)领导重视,放在突出位臵,是做好“三重一大”工作的关键。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对推动“三重一大”规定完善和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科学设计,注重制度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落实好“三重一大”规定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设计“三重一大”细则和相关制度时,十分重视“三重一大”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如:在重大项目和大额度资金等定义和定量方面,既要考虑到上会的事项不宜过多,否则会议太多,影响工作效率,又要考虑从严监督,从严治企。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思考论证,在监督和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再如:我们在设计“三重一大”五个工作流程时,既体现原则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做法更加实际。

(五)加强监督检查是抓好“三重一大”根本保证。在实践中,我们以 “积极参与、源头控制、加强制约”为工

作思路,在社会监督、直接监督、纪检审计监督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执行意识,由原来的“要我执行”变为“我要执行”,形成落实工作的习惯和风气。

典型经验 篇3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nlc202309040032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2]黄明钢,等.城市“保姆”巧手治“顽疾” [N].深圳商报,2009,6,10.

[3]陆云红.深圳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N].深圳特区报,2011,9,16.

(责任编辑:赵静)

推广典型经验,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篇4

据统计, 在粮食作物、制种作物、优质瓜菜、特色林果等高产高效作物上, 至2014年底, 河西、沿 (引) 黄及东部3大灌区48个县区 (含兰州5区) 及省农垦、有关农业龙头企业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016万亩, 占计划任务的102%,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4%左右。其中膜下滴灌累计达到202万亩, 垄膜沟灌658万亩, 垄作沟灌156万亩, 项目区平均亩节水80~100立方米、亩增收100元左右, 实现了年“节水10亿立方米, 增效10亿元”的目标, 示范推广成效明显,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成效, 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作出了有益贡献。2010~2014年甘肃省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达到3352.54万亩,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达到201.94万亩, 垄膜沟灌2413.78万亩, 垄作沟灌510.92万亩, 共实现节水35.72亿立方米, 增效30.90亿元, 年平均节水9亿立方米左右, 增效7.7亿元左右。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作出了有益贡献。

单位:万亩、亿立方米、亿元

技术体系先行

甘肃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 陆续从以色列、美国等引进滴灌技术, 并零星在大的农场试验推广, 2004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 开始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同时, 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入合作, 依托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土肥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 开展了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单方水产出率为目标, 以节水、节能、增产、增效为核心的相关试验研究, 着力推进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提升,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 (市、区) , 共开展各类试验1000余项次, 特别是自动控制测墒灌溉、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肃省试验成功, 在农田节水、节本增收、防止保墒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可缓解农村因劳动力缺乏而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管理的趋势;创新提出了密植作物 (如麦类、油菜等) 全膜微垄节水技术, 可有效防止春耕开沟起垄导致土地跑墒, 节水保墒作用十分明显, 解决了垄作沟灌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由于膜下滴灌投资大, 甘肃省财力有限, 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保墒又节水的垄膜沟灌技术, 同时针对小麦、大麦等密植作物, 提出了垄作沟灌技术, 并提出垄上中三行沟里种一行的种植模式, 保证产量不减或略有增加, 但节水效果明显。现在又探索微垄节水技术, 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甘肃河西及沿黄灌区的节水技术推广体系, 为甘肃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项资金是保障

甘肃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水利厅等省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协助配合, 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从2010~2014年, 甘肃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办共安排资金3.75亿元, 重点补贴了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面上推广和核心示范区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也安排了大量资金, 重点建设了滴灌设施;同时各市县也积极配套资金, 支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据统计, 各市、县共配套资金1500万元左右, 相关企业共配套资金10亿元左右, 用来购置节水所需的设备器材、地膜、机具、发放作业费补贴等。

领导重视是关键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近年来, 对全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 大力扶持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2010年、2012年甘肃省政府先后在敦煌、张掖召开了高效节水农业现场会, 201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武威召开了高效节水农业现场会, 大大促进了工作的有效推进。此外, 灌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加强组织发动和行政推动, 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整合筹措专项资金, 保证了推广任务的全面落实。各级农牧、水利、财政、发改、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形成了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合力推进的工作氛围。甘肃省农牧厅多次派出督导组和专家指导组, 到市县区督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 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与服务, 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水利部门以工程节水为重点, 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农田节水工程措施的落实。承担项目任务的市、县 (区) 由政府牵头, 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负责当地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 严格进行目标管理, 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各项工作逐级分解落实, 形成了领导重视、职责明确、上下齐抓、政技协调的工作格局,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示范带动是引领

各地加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紧紧围绕主要作物、优势产业, 根据当地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类等基础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 选择适合的农田节水主推技术, 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田高效节水示范区。示范、带动农民科学用水、规范种植, 把示范区建成了节水成果展示、农民现场观摩、技术集成转化的平台。目前全省灌区共建立核心示范点2000个, 示范面积200万亩, 其中万亩示范点50个, 千亩示范点600个, 千亩以下示范点1500个。同时, 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明白纸等方式, 为节水农业的顺利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的农业节水技术

按照“结构调优、科学用水”的原则和“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要求, 各地因地制宜, 在光热、水土条件丰富的灌区, 大力发展高效制种、特色林果及高效经济作物;在高海拔冷凉灌区, 大力发展以垄膜沟灌技术为支撑的高原夏菜及优质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的灌区, 培育发展中药材、饲料、制种、优质瓜菜、特色林果等产业。通过积极培育高效节水的特色优势产业, 初步建立了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结构, 形成合理用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开展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需要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逐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量化任务、细化目标, 层层考评,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通过技物结合、补贴物资等方式, 激发广大群众的节水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建立用水指标考核体系, 通过“倒逼”机制督促各级干部把解约用水作为战略任务来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 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 鼓励农民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鼓励用水者协会进行水权交易, 让利于民, 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

三是建立健全合作推广机制。将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作为确保全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点工程来抓, 逐步形成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以及行政推动、行政技术结合、示范户带动引导的推广机制。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搞好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加强农田节水机具的研发配套,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田节水投入机制。 (据《祁连山的呼唤》等资料整理)

附:甘肃省农田节水农业发展历程

2004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开始在棉花、加工型番茄、籽瓜、枸杞上推广膜下滴灌技术。

2006年:创新提出了保墒、节水、投资少的垄膜沟灌技术。同时针对小麦、大麦等密植作物种植中农民传统平作大水漫灌的习惯, 在借鉴永昌县经验, 规范了垄作沟灌技术。

2008~2009年:甘肃省农牧厅实施农田节水行动, 并作为“十大推广技术”之一和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8年,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9.22万亩。2009年, 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78万亩。

2009年:甘肃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科学构想,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三年规划”, 通过3年努力, 力争达到“累计示范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节水10亿立方米、增收5亿元”的目标。

典型经验介绍 篇5

开学以来,我园认真落实南宁市文明办、西乡塘区教育局要求,在全园开展了“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从接人待物入手,教育幼儿知晓礼节礼仪,养成谦恭待人的观念,活动自开展以来,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思想情操得到了进一步陶冶,极大促进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准确理解“洒扫应对”的内涵

“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洒扫应对”纳入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为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我园以幼儿热爱劳动、谦卑有礼的行为习惯,树立报效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道德意识为目标,从日常起居入手,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从待人接物入手,教育学生知晓礼节礼仪,养成谦恭待人的观念。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平台作用,把“洒扫应对”的要求贯穿其中,引导幼儿人人、时时、处处体验感悟,增强自觉性主动性,争做有道德的人。

二、建立领导负责制

万事开头难,巩固更不易。着眼于把“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做扎

实、做持久,我们十分重视机制建设,形成工作保障。

(一)、建立领导机制。成立“洒扫应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专门印发有关“洒扫应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组织教师学习“洒扫应对”有关精神及要求。

(二)、加强督查考核。把开展“洒扫应对”主题活动纳入学校一日活动常规中,检查各个活动开展情况,分享活动经验。

(三)、营造浓厚氛围。结合本园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有效提高了“洒扫应对”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组织幼儿开展有关“洒扫应对”谈话活动,开展“关爱亲人,孝敬长辈”感恩活动,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栏等宣传园地,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认真落实活动要求

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着眼活动易于开展、乐于接受,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一)、开展“微笑小天使”活动

讲文明懂礼貌不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传承,更是人们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为了让幼儿有更坚固的礼仪基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园长期开展“微笑小天使”活动,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小朋友身披绣有“微笑天使”字样的红色绶带,早早的站在幼儿园大门口,用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位来园的家长及幼儿,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们问好。“微笑小天使”的活动贯穿在本学期的每一天,由学前班、大班的小朋友轮流担任,让全园孩子养成懂礼貌、热情大方、主动积极的良好品质。本次活动赢得了广大

教师、家长及幼儿的赞扬及肯定,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从细节培养了幼儿的良好品格,逐步建立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加深了教师对幼儿文明礼仪细节方面的重视,营造了一个全园师生人人讲礼仪、处处讲文明的良好校园风气。

(二)、开展文明礼仪课题研究

经南宁市教育局批准,我园申报的《幼儿文明礼仪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立项为2012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C类课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形成理论成果,指导教师实践,促进我园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

(三)、劳动和礼仪教育贯穿一日活动

在活动开展中,我们坚持知行合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培育实际能力,增强生活体验,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认知生活、感悟道德,培养热爱劳动、谦恭有礼的好品德。

首先、以知为先,开展认知教育。我们坚持宣讲灌输、先入为主,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洒扫应对”的知识教育,结合谈话活动、课堂教学、国旗下的讲话等,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等宣传阵地,向家长和小朋友宣传“洒扫应对”相关知识,向师生讲解“洒扫应对”的基本含义和深刻内涵,宣传“洒扫应对” 的内容要求,为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以行为重,知行合一。

第一是开展“我是小能手”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如,小班孩子自己学着穿鞋子,脱衣服,学会来园离园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中班小朋友学习整理玩具、整理书包,大班学前班孩子学会叠衣服、小被子等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第二是开展“我是小帮手”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当“小老师”“小小值日生”等等,让幼儿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不同角色的劳动乐趣,如帮老师分发水彩笔,帮老师擦桌子,分筷子等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各班级我们还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每个月评出本班“文明礼仪小标兵”,发扬文明礼仪精神,让每个幼儿都以“文明礼仪小标兵”的榜样要求自己。

(四)、开展感恩活动月

近年来,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只知道索取。面对他人的帮助,连一声“谢谢”也不说,于是幼儿园老师们想到了借西方“感恩节”的机会开展“感恩活动月”的活动。把11月定为感恩活动月,以主题教育,特殊节日活动,感恩故事教育,家园配合等形式,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未来的生活!

(五)、通过区域游戏的角色表演,开展劳动和礼仪教育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设置一些情景表演区,如小舞台、爱心医院、理发店、超市等等,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劳动内容及文明礼仪要求,如在让幼儿扮演医生,她就会知道医生的一些工作职责,学会医生职业需要的一些接待礼仪,从而达到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的目的。

(六)、重视日常养成,多方合作共同成长。

加强社会、家庭与学校间交流互动和资源整合,使实践活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构建“洒扫应对”社会大课堂。

一是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组织社区幼儿积极参与绿地认养,争当楼道小卫士、卫生监督员,开展“当一天清洁工”、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社区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

二是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注重孝行感恩实践,开展“日行一孝”感恩行动,鼓励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养成勤动手、多交流,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美德习惯。开展“生日问候”感谢行动,引导幼儿在自己生日和父母生日当天,向父母说感谢话、打祝福电话、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通过与父母互赠礼物、接受老师同学祝福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对师长培养的感恩之情。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指导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把道德要求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灵种下了美好的道德根苗。通过参加活动,孩子培养了自理自立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文明、谦让、互助、孝敬蔚然成风。老师们普遍反映,“洒扫应对”易学易做,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贴近幼儿的实际,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教育孩子的好载体、好抓手。很多家长反映,活动开展后,孩子有了明显变化,懂礼貌了,爱和父母说知心话了,愿意主动帮家里做些家务活了。

我们深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反复抓、深入抓、长期抓。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会

典型经验 篇6

摘要:大连供电公司探索实施以单位培训需求、员工培训需求相结合和补充的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发展体系,以“三级评估”结果为指引,以《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教材》为基础,以“四个一流员工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公司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员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调考,通过制订员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工作能力标准,推行项目管理和员工培训积分,落实持证上岗和技师聘任,将培训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评估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渐进式教育培训闭环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和打造适应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员工队伍。

关键词:专业管理;渐进式;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卢海波(1960-),男,山东沂水人,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高级政工师;李高海(1976-),男,黑龙江萝北人,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工程师。(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12-03

一、专业管理工作目标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以适应公司改革发展要求为主线,实施各级单位的SG-ERP培训需求评估与调查;以《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各工种技能点及能力评价标准为基础,实施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个人能力状态评价,从两个层面综合评估出符合公司和员工个人双重需求的教育培训发展实施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基础制订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计划。同时规范、完善员工培训标准体系,实施培训计划(项目)闭环管理,推行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和部门相挂钩的培训考核体系,全面落实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等教育培训激励政策,提高员工适应岗位能力发展和岗位职务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逐步形成与公司改革和发展需求、符合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符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渐进式教育培训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员工教育培训就是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和改革发展需求,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过程。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员工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与单位对员工的培训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并互为补充。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力求针对性,将公司既定的培训标准分解为员工的能力素质培训模块,分布实施、逐年提高,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最终达到提高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值暨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目标。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和目标值

公司实行员工个人培训评价结果与员工岗位绩效考核和部门业绩考核双挂钩的政策。一方面是基层单位对每名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将培训评价考核结果与员工岗位绩效评价挂钩,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评价、分级兑现”。另一方面是公司组织的集中培训、调考和技术竞赛比武,重点对基层单位开展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验收,并将培训指标划分为同业对标指标、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三类,逐一进行量化,纳入到公司综合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使员工的培训考核结果与基层单位的综合业绩考核相挂钩(如表1)。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渐进式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流程

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包括培训标准制订、全员培训需求评估与评价、单位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订、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与成果转化等阶段,形成渐进式的人才培养循环周期(见图1)。

2.主要流程说明

(1)培训标准体系。流程节点1为公司培训标准体系建立环节。公司培训标准体系的建立主要参考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即公司层次,主要的依据为《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从公司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方面对培训标准进行了模块化的规范。第二个即员工个人层次,主要的依据基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和员工自主的岗位能力素质等级评价与评估结果。从相应的工种《规范》中提炼出符合公司改革与发展需求、符合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标准及具体培训内容,从而使培训标准落地于具体的岗位能力素质和员工的职业发展,既保证了员工发展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同时公司也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高度重视,确保了公司的和员工培训需求的协调一致。

公司近年先后组织征订了主营业务各工种的《国家技能鉴定规范》和《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通用教材等,做到全体员工人手一册;同时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实际,逐步组织编写《变电运行》、《装表接电》、《抄表核算收费》等工种的能力培训标准。

(2)培训需求与计划。流程节点2为公司年度培训需求与计划制订环节。公司年度培训需求与计划是以服从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也体现出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实时的员工岗位能力状态,从而使得培训需求与计划具备了广泛的实施性。

(3)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节点3是对培训计划的分解环节。每项培训计划转为具备实施性的培训项目。在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前,SG-ERP的辅助培训评价系统能够提供出针对该项目的员工能力评价结果,从而可以有选择性地提报出应参加该培训项目的员工名单;该项目实施后,在接受了参培员工的再次自我评价和培训项目考核评价结果后,能够针对该项目主要培训的能力模块进行再次的应培训名单筛选,以利于下阶段的培训项目开展。

培训项目来源于培训计划,每个培训项目设计都包含了培训标准体系中的岗位能力素质培训模块,同时也综合了公司发展战略等通用培训内容,从而使得培训项目的实施都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时性。依据公司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员工个人的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每个培训项目都和固定的待培训人群相适应,从而保证了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流程节点4是针对已实施的培训项目的评价。该评价为“三级评估”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培训项目的培训员工、培训实施的过程、培训实施的针对性、培训实施的效果等进行量化的评价,为培训成果的转化提供部分量化数据库。

流程节点5是员工再次的自我评价的一部分。该自我评价建立在年初员工自我能力素质评估调查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后的自我评价对照前期该项的评价找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点。

(4)成果转化。流程节点6是培训成果转化的环节。培训成果的转化环节在渐进式教育培训体系的闭环管理流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后的项目评价和员工的自我能力素质提升评价结果,成果转化的效能分别反馈至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和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际效果。

培训项目的成果转化从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和员工的实际工作两个方面直接体现,为下年度的培训需求和项目制订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一个从需求计划到成果转化,再到需求计划的一个渐进式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循环体系。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1)渐进性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组织保证。根据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公司自上而下,以公司教委会为核心,按照“四级”教育培训网络实施公司教育培训整体工作,即以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培训中心为主的公司级培训体系,以基层单位为主的专业技术技能应用培训体系,以班组为主的现场岗位技能培训体系,以员工个人为主的岗位能力自助学习和自我行为能力评价培训体系。

(2)渐进性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保证。为保证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定了《公司教育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等,从标准的建立、需求计划的制定、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培训成果的评价应用各环节予以职责和程序上的明确。

(3)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技术保证。以国网公司SG-ERP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培训网络为核心平台,搭建了《公司员工培训积分管理系统》、《公司员工培训需求与评价应用系统》、《华强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应用系统》等,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体系的各环节应用在信息化系统中,将培训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体系中,优化了操作实施流程,提高了培训实施与培训评价、管理效率。

(4)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来的重点工作。

1)加快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和向生产一线倾斜等激励政策,鼓励生产技能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进入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提高生产技能人员技术技能含金量和待遇标准,初步建立起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力量(生产岗位员工数量的18%)、以高级工为基础力量(生产岗位员工数量80%)的梯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加强新员工技术技能培训。结合省公司有关新员工培训制度,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安全培训、集中技能培训和见习培训等,并增加新员工生产岗位见习时间和技能培养力度,通过签订师徒培养合同、明确培养的技术等级目标和培养过程控制、考核等促使新员工理性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新员工技术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

3)结合公司生产岗位职级序列建设,实施生产岗位职务晋职资格培训。在持证上岗的前提下,理顺生产岗位层级和职务晋职发展通道,实施班长、技术员(电力调度、变电站值班员工种的值长岗位)岗位晋职资格培训,规范生产岗位、员工岗位职务发展。

4)实施持证上岗。结合公司人力资源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实施员工转岗培训。将转岗培训、技能鉴定前培训和渐进式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和技能鉴定,保证生产岗位员工的合理储备和有序流动。

5)加大公司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统一整合公司各类培训基地资源,重点完善培训中心主基地和建设中华路实训基地,先后建成送电、配电、变电检修、装表接电、抄表核算收费等工种实训室;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近1500余万元建设了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通信实训基地8个实训室。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评估

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不仅在公司的角度上解决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教育培训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时性,使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加有效,成果评价与转化更加客观,而且在员工的角度配合各项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实施,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努力提升个人岗位能力与业绩,其直接效果是不断提高了组织行为绩效。同时,员工与企业形成了效益共享的双赢局面,使员工在关心个人业绩、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改革与发展。

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也推动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与制度创新,形成了以ERP、人资管控、SG-ERP培训信息管理、远程培训、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培训积分与能力状态评估等为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营造了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教育培训质量,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在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1)加强单位“一把手”教育培训责任意识,确保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无论是从公司、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工学矛盾、培训需求不一致的矛盾、实施进程不统一的矛盾、发展不一致的矛盾等。因此,单位“一把手”必须要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起到“领军者”的作用,不仅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去,还要从行政上、组织上对所属员工的培训行为予以肯定和支持。

(2)制订科学的培训标准体系与员工状态评价体系。培训标准体系是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基石,而准确的员工能力状态评价则是体系实施的前提。这两个环节是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培训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上级部门、公司各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够建立起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培训标准,因此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等原则进行建立与完善;员工的能力状态评价是一项实时性的工作,依托现代化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随时组织员工或者员工自主的对自身的能力状态进行评级或评价,才能够以此为前提进行相应的培训项目的实施。

(3)有效的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成果的转化是体系实施的最终环节,也是开始的环节。只有将培训成果的转化真正体现在生产经营工作和员工岗位能力水平的提升中去,才能够为下一步(下年度)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培训成果的转化一方面要应用于部门的综合业绩(绩效)体系中,能够测评、体现出部门业绩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员工来讲,培训成果转化要体现在员工个人绩效评价的提升、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实施的状态评价提升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依据。

四、补充说明

1.人才当量密度(人才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指标显著提高

自2006年国网公司开展同业对标工作以来,公司2006年人才密度指标完成89.01%,高技能人才比例指标完成80.03%,在省内处于中游水平,在国网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处于下游水平。通过实施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以来,2011年上半年人才当量密度完成0.9156(高技能人才比例完成0.94,人才密度完成0.98),同业对标指标在省公司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名,在国网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排名第15名。

2.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高级技师由2006年的9人增加到目前的76人,增长744%;技师由2006年的117人增加到目前的670人,增长473%;高级工由2006年的936人增加到目前的2666人,增长185%。主营业务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辅助工种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85%。公司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3.以赛促培,检验全员培训成果

自2005起,公司每三年以全员技能大赛的形式组织开展各专业(工种)技术竞赛。在2011年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上,公司共656名职工参加了22个专业(工种)和6个集体项目的竞赛。公司先后在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有七人代表省公司参加了国网公司500kV变电运行、220kV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等工种的技能竞赛,分别取得变电站值班员工种个人第四名、第七名和变电检修工种个人第七名的成绩。在2011年省公司组织的第一届职工岗位技能大赛中,我公司参赛的12个专业34名选手中共26人次获得竞赛荣誉称号,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成绩。公司现有19人获得国网公司、省公司生产技术技能专家称号。

4.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公司自2009年开始逐步围绕ERP人资模块、SG-ERP培训信息管理模块、人资管控等国网公司人力资源应用平台,本着纵向贯通、横向推广的原则,开发辅助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和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管理应用软件,通过与国网公司人力资源应用平台的有效集成,于2011年实施了集教育培训管理、员工培训积分、渐进式培训评估、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应用等多项功能的集成应用系统,并获得了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成果奖和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大连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

典型经验 篇7

典型报道历来是《大庆油田报》的“重头戏”。多年来, 他们不断地进行不同时期“风流人物”的颂扬———从王进喜到王启民;从一次创业的“五面红旗”, 到二次创业的“十大标兵”;从昔日“永不褪色的红旗”1205钻井队和“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 到现在的“风展红旗如画”。尤其是2008年, 《大庆油田报》推出了“好工人”———朴凤元的系列典型报道, 在油田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老老实实地做工人, 勤奋而敬业的典型人物成为大庆油田职工学习的楷模, 有力地推进了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

仔细探究《大庆油田报》典型报道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是其遵循了新闻的三维价值。

导向价值

在新华社1996年出版的《新闻手册》中, 对新闻导向性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是指新闻宣传机构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 对广大读者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它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新闻必然的属性之一。

简言之, 追求新闻的导向价值, 就是在进行典型报道时, 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 是否符合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

当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朴凤元这个典型, 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是身心和谐, 心态阳光, 积极运动, 活力充沛;他物我和谐, 苦练技能, 精益求精, 成为工人“教授”;他人仁和谐, 善待同事, 关心集体, 忠诚企业;他家庭和谐, 孝敬母亲, 关心妻子, 爱护孩子。同时, 《大庆油田报》在朴凤元的系列报道中, 使用了平民化的视角, 选择职工群众最感兴趣、最易接受的内容来加以表现, 在报道形式上, 更是做到了求新求变, 通讯、消息、评论、连环画、小故事共同使用, 着力使朴凤元这个典型报道更富于人情味, 把典型人物人性化, 而不是英雄化, 寻找到典型报道高起点与低落点的最佳契合点, 使之能更最广泛地影响社会主流人群、干预社会生活, 将新闻的导向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闻价值

从目前很流行的对新闻价值认识的说法上, 都离不开新闻所具有的几个要素, 那就是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

提高新闻价值, 就是说应该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上入手, 努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提高新闻信息的有效到达率。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播, 而是双向的传播;受众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有选择和反馈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 受众的好恶和选择, 往往直接决定传媒的生死存亡。正如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所指出的:“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稿件仅仅只有宣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前一段时期, 大庆油田推出了以“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为代表的“新时期五面红旗”和以“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为代表的“新时期五大标兵”。报道新时期典型, 《大庆油田报》从“注重宏观”向“追求细节”转变。他们没有采取把新闻报道的来龙去脉一一展现, 而是深入挖掘典型成长背后的精神动力, 深入到典型的家庭、亲友中采访, 把典型的诞生放到大庆油田发展的大环境之中, 使职工群众感到典型可亲、可敬、可爱, 同时, 选取人物事件中有特色有趣味的一点一滴, 以新闻特写的方式来放大细节、展示过程, 极富感染力。

《大庆油田报》孙勇歧采写的环卫女工徐洪霞, 从细微处着眼, 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单身母亲、平凡的环卫女工, 人物饱满, 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感人至深, 彰显了新闻价值。

文化价值

拓展新闻的文化价值, 就是说在进行典型报道时, 要着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和积淀, 着力于文明精神和行为的传播与传承, 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展新闻的文化价值上下气力。

新闻报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时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应当着力于宣传代表先进文化的典型形象,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要倡导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着力弘扬和传承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 着力营造和培育一种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 以陶冶大众情操, 提升文化品格,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纵观《大庆油田报》的典型报道, 其中相当多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就拿“新时期铁人”王启民而言, 他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 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 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9项奖励。王启民的辛勤工作, 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王启民的典型报道, 是对大庆油田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的激励。

典型报道是社会主义新闻最显著的特征, 典型报道是增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13年的实践, 《大庆油田报》的典型报道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时代特征。

典型经验 篇8

贫困人群经济承受力和健康状况较弱, 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差, 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病交加”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病不能就医或就医后家庭无力承担的状况往往导致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发生, 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 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安排。医疗救助制度是整个医疗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2003年11月,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式开始实施。2005年3月14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从此, 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在实践中逐步改善。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3月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简称新医改方案)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从开始探索到现在不到7年的时间, 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借鉴国外成熟国家的医疗救助制度及其经验就显得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促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实施, 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 国外典型国家的医疗救助制度

2.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英国的医疗体制被称为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ystem, 简称NHS) , 这种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 公立医疗系统提供的服务覆盖99%国人。英国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规定, 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 无论个人支付能力的大小, 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国家办医院, 雇用医务人员, 免费提供门诊医疗, 住院医疗和药品, 贫困人口一般只能在国立的医疗机构接受服务。国家卫生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税收和国家税收保险基金。

英国的救助政策详细规定了享受各种资助的资格条件, “NHS低收入方案”可以为低收入者提供相关NHS自费费用资助, 资助数量取决于申请者的收入状况和应付费用, 有费用全免和部分免除两种形式, 如果家庭有成员享受收入救助、养老金补助或待业收入津贴则可以全部免除 NHS相关自费费用, 其他情况则部分免除。经常需要支付处方费者还可通过购买预付凭证节省费用。英国医疗救助有严格的审批机制和约束机制, 一旦查出弄虚作假者, 将处以费用5倍的罚款。英国医疗救助政策的总原则是:有能力承担费用者必须自己支付, 没能力承担费用的可以获得救助。人们的支付能力的标准除了收入等经济指标外, 还考虑居民的健康状况, 需长时间在家卧床护理的患者可享受救助的资产上限最高, 老年人其次, 其他人最低。

这种模式医疗保障水平高, 资金来源稳定, 管理方便, 服务提供的范围广。但这种模式要求国家较强的经济实力, 如果国家投入资金有限, 就难于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由于低收入者在接受卫生服务时选择性较小, 与高收入人群相比, 公平性存在一定问题。这种高福利的政策缺少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 容易造成由于资源的浪费而出现的供给不足。

2.2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储蓄计划

新加坡于1984年实施医疗保健储蓄计划 (Medisave) , 成为其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一部分, 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性居民及其雇主都必须缴纳公积金, 在他们的公积金账户下均单独设立一个医疗储蓄账户, 其一定比例的公积金供款 (目前为6%) 存入这一账户。1990年实施的健保双全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 是一项低保费医药保险计划, 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住院费和指定医药费。采用自愿参加原则, 按照共付线和共付比例制, 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

新加坡建立政府补贴和医疗基金制度相结合的医疗救助制度, 以保障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以个人健康储蓄账户为主, 是试图规避福利体制下道德风险以及市场失灵的一种尝试 。但使用个人储蓄应对疾病风险实质是一种风险自留, 不存在社会互助, 应对能力有限。新加坡政府对低收入者到特定医疗机构和特定级病房的就医行为予以补贴。公民到政府建立的18个联合诊所接受门诊医疗, 只需支付50%的医疗费用, 儿童 (18岁以下) 和老人 (60岁以上) 只需支付25%的费用, 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如果在C等级和B2等级病房接受住院治疗, 政府补贴80%和65%的医疗费用。新加坡政府建立医疗基金作为医疗保障的最后安全网。新加坡于1993年专门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 即保健基金 (Medifund) , 为没有能力负担医疗费用的穷人提供专门的医疗援助, 以发挥医疗保障安全网的作用。保健基金是一种信托基金制度, 由政府不定期从财政预算中向该基金拨款, 其利息用于医疗救助。

新加坡是采用医疗储蓄保险国家的代表, 医疗保险储蓄建立在公积金制度上, 以个人责任为基础, 筹资主要采取个人自我积累方式,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责任, 增强了个人的自我保障及费用意识, 可以激励人们合理利用医疗服务, 减少浪费, 避免了医疗费用代际转移问题。

2.3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

德国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特定群体的医疗救助采用政府资助其参加强制医疗保险计划和在其就医时减免自付费用相结合的方式。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 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用于雇员及家属看病就医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德国医疗救助主要针对加入医疗保险有困难的人群, 采用的形式是由政府资助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如失业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劳动局支付, 养老金领取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养老保险机构承担。雇员的子女和无工作的配偶不需要交保险费, 也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救助一样, 德国的医疗救助主要对一般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 对高龄、残疾、生育等特殊需求者, 救助标准比一般标准高 50%。投保人的收入一旦超过一定水平, 就将其从原来的救助名单中排除。

对于失业者和退休人员, 保险费用分别由联邦就业中心和养老基金为其缴纳。对于儿童则由政府财政预算资助, 因为儿童被认为是国家的财富, 其健康应由国家来负担。对于艺术家和学生, 联邦政府承担应缴费用的一半。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缴费, 则家庭中不工作的家属自动被纳入到医疗保险中来, 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德国自付费用的多少与个人的收入相关, 政府要求疾病基金在低收入者接受医疗服务时, 为其免除自付费用或设立自付费用的最高限额。这里的自付费用是指由于起付线、共付额和共付比例的设置, 而只能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在德国, 全额免除自付费用的人数比例由1990年的10%上升到2001年的47% 。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社会的团结与平等, 德国有统一的疾病基金最低福利标准, 患者只需支付很少的分摊成本。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投保人缴纳保险费主要取决于经济收入, 而享受的医疗保险服务却不因缴纳费用的多少而不同, 从而使得健康人与患者间、高风险者与低风险者间、单身者与有家庭者间、年轻与年老者间、高收入与低收入者间互助共济, 充分体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3 对完善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有益经验

3.1 制度设计层面的总体经验

尽管各国的医疗保健制度和医疗救助模式不同, 但是上述国家在医疗救助责任承担、救助对象、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特征:一是政府承担医疗救助的主要责任, 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救助标准的确定和救助对象的审核, 医疗救助的服务机构的选择和医疗费用结算等。二是医疗救助的资金多数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支出, 在多数情况下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救助对象一般不承担任何医疗费用或少量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三是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人群, 资格核定一般与救助对象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四是医疗救助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直接给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或由政府购买私人医疗服务提供给需要医疗救助的人群。五是医疗救助不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提供医疗保障, 而是按照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特殊人群提供医疗保障。六是保障水平是满足救助群体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3.2 以保证医疗服务的享有为目标

各国的医疗救助计划都以保证医疗服务的最终享有为目标。各国医疗救助计划采用对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服务或费用减免的方式, 尽量减少低收入者由于收入不足影响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可能性。新加坡对在C等级病房就诊的病人提供80%医疗费用的减免的基础上还提供医疗基金的援助, 使个人自付费用降到最低。英国、德国对符合条件的受助人群实行自付费用的上限限制和减免。德国在政府资助低收入者参保之后, 还通过疾病基金免除其医疗自付费用, 全额免除自付费用的人数比例一度达到就医人数的50%。在2005-2006年, 英国约有54.25万人享受到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 。

3.3 大多采用事先救助方式

医疗救助按救助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预先确定受助者, 在其遭遇疾病时由医疗服务机构同相应经办机构直接结算的事前救助方式。另一种是受益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 事先垫付全额医疗费用, 然后再向医疗救助机构报销的事后救助方式。事后救助方式较事前救助方式在医疗服务可及性上要差。从实践上看, 上述各国医疗救助计划除新加坡外多采用事前救助方式, 在疾病风险发生前, 依据收入水平或其他条件确定被救助者群体, 为其提供相应的证明, 该人群患病时直接在医疗服务机构享受相应的服务待遇, 产生的费用由医疗救助计划直接与医疗服务机构结算。同时, 这种事先救助的制度也有助于医疗救助机构通过身份准入方面的审核来控制医疗费用。

3.4 费用控制以控制供方为主

医疗保障制度为控制道德风险引致的过度医疗服务消费, 往往对供需双方进行费用控制, 对供方的控制手段主要是监管和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对需方的控制机制主要为起付线、封顶线和共付保险 。但是, 如果医疗救助计划使用需方控制机制, 低收入者就诊时产生的自付金额将降低其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这与医疗救助机制期望减少低收入群体出现自付费用的可能性的目标相悖。英国、德国等国的医疗救助制依附于主流医疗保障制度, 故多采用供方费用控制机制和身份准入机制相合的方式。对需方主要通过严格控制医疗救助享有资格的方式控制医疗费用。在美国, 采用综合医疗费用控制机制, 包括针对受助者的严格甄别, 提高共付份额和缩小医疗救助福利包, 通过管理型保健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等多种方式。但有证据表明, 这种比主流医疗保障制度更为严格费用控制机制有损于医疗服务质量。

3.5 关注边缘群体

边缘群体指家庭收入高于相应的医疗救助资格线, 但却高出不多的人群。这部分人群虽收入稍高, 但仍难以负担高额的医疗自付费用。从各国医疗救助实践看, 部分国家也对边缘群体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计划, 保证其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德国要求如果低收入者不满足免除医疗费用的条件, 则对其自付费用进行最高额限制, 一般是经过扣除后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变化, 城乡之间和内部的收入差距拉大, 形成了城乡贫困人群, 为保障贫困人群的健康, 国家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为更好地解决该制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分析了国外典型国家的医疗救助制度, 并结合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展提出了若干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英国,新加坡,德国,医疗保障,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1]郭威.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温州市水利普查典型经验浅谈 篇9

关键词:温州,水利普查,数据质量,部署,经验

0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为浙江省辖地级市, 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经济增长的速度, 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自我国水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 温州市围绕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这一工作重点, 积极筹划, 统一部署, 顺利完成了全市水利普查各项阶段的既定目标, 为温州今后的水利普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 温州水利普查工作经验交流

1.1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温州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紧紧围绕“一条主线, 两个阶段, 三大任务, 四个节点”工作要求, 全市各级水利普查机构按照市里统一部署, 严格按照水利普查相关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 严格按照普查各时点任务要求上报数据, 现已形成温州市的水利普查成果。温州市高度重视水利普查工作, 市分管领导彭佳学副市长担任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 亲自召开水利普查工作会议, 做好全面部署和动员。市、县、乡镇都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各县 (市、区)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都亲自部署和督查水利普查工作, 针对相关部门、乡镇撤扩并后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切实加大协调力度, 全力落实经费。

这次水利普查全市各地都投入大量人力, 市水利局专门抽调2位处长担任水普办专职副主任, 同时抽调市水利设计院一大批骨干人员到普查办工作。各县 (市、区) 也都抽调精兵强将具体从事水利普查工作。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一大批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据统计, 全市共选聘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共5784名, 这些人主要来自基层一线, 熟悉水利工作。

1.2 加强督查, 技术指导服务蹲点到县

一是突出抓好水利普查的督查工作。全市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进度要求, 形成了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态势。市水利普查办及时到县 (市、区) 进行工作督查, 特别是深入工作落后县 (市、区) , 及时与当地领导沟通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同时市普查办保持与省及县 (市) 区普查办的电话和网络沟通 (建立qq群) , 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确保了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技术服务蹲点到县、加强对县级水利普查的技术指导。市普查办专门设立技术指导服务热线, 随时接受县、乡镇水利普查的咨询。市水利普查办抽调专业技术骨干, 组成水利普查技术指导小组, 对11个县 (市、区) 的业务培训、初始名录确定、台账建设、机构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指导, 进行数据审核, 纠正数据排错、排漏、排重现象。

1.3 多措并举, 确保质量和进度

一是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温州市水利局与相应各县 (市、区) 水利局签订普查考核责任书。各级政府还把普查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 层层考核, 切实推进了水利普查工作。像永嘉县人民政府就以永政发 (2011) 77号《关于印发永嘉县2011年度水利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对各乡镇进行年度水利工作考核, 其中水利普查工作考核内容占考核权重比例的40%。二是严格做好质量控制。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我们牢牢抓住普查生命线, 扎实做好普查各项工作。在全面加强质量意识, 认真执行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相关规定的同时, 还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各级、各专项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严把质量关;二是将“五步审验法”根植于两员灵魂深处, 贯穿于日常全部工作;三是控制数据录入关, 数据处理人员先要对录入数据再次审核。三是及时做好技术交流。曾就取水口流量、上报系统使用、灌区名称、取用水平衡等共性问题多次组织讨论并交流经验。通过互学互评, 借鉴经验, 规范数据的录入, 增加了数据可比性, 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于工作中疑难问题, 还积极通过组织技术专家研究论证审查来解决普查工作遇到的难题。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提高单位办事效率的重要保证。出台了《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制度》、《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与工作计划安排和落实制度》、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保密管理办法》等十来项制度。五是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市水利普查办精心策划, 多角度多渠道开展较大规模的清查登记阶段水利普查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借助媒体 (温州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人民广播电台) 营造水利普查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 开展水利普查宣传进社区、进有关单位 (普查对象) 等活动, 形成持续、强大的宣传强势。在温州网和温州水利网站上开辟水利普查专栏, 对水利普查的目的意义、普查内容、普查要求等进行集中宣传, 并及时发布水利普查工作动态。

1.4 落实经费, 强化技术保障

一是落实水利普查经费。市水普办从建立普查机构开始就狠抓普查经费落实和技术力量的配备。精心编制市本级普查预算, 市级共安排水利普查经费1168万元。同时认真指导各地做好普查经费预算、督促经费落实, 起到了很好的成效。针对泰顺和文成属于国家贫困县, 无法解决落实普查经费的实际, 市水普办积极寻求支持, 市级财政共安排两个县200万的普查资金补助。二是强化技术保障。温州市及时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落实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为技术支撑单位, 由其副院长挂帅, 派出3位专职骨干技术专家、30多位兼职技术人员参与水利普查工作。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技术支撑单位不仅仅承担温州市级普查的技术支撑, 而且承担各县 (市、区) 的技术指导服务。技术支撑做法在国普办网站上有专门报道, 得到了国普办的肯定。三是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及时成立市水利普查经费检查领导小组, 抽取财务和纪检人员通过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县 (市、区) 水利普查资金进行监管, 提高了水利普查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 小结

温州市广大水利普查工作人员不畏辛苦、勤奋工作, 是顺利完成水利普查各阶段工作的最根本的因素。从省水普办数据录入系统显示, 温州市有些地方为了数据及时上报, 在凌晨三点还在录入数据资料。正是由于广大水利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 才得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目标。温州市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水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 做到责任明确, 制度健全, 谋划提前, 方式创新, 动态跟踪, 注重实效, 力争整个水利普查的各时段工作稳步地走在全省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谢秀永, 张文静, 赵利清.兖州市水利普查工作经验和体会[J].山东水利, 2013 (08) .

[2]杜向润, 李丽春.凝心聚力务求实效全力打好水利普查攻坚战——山西省水利普查工作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 2012 (06) .

[3]王继民, 赵运革, 徐波.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水利普查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 2012 (07) .

典型经验 篇10

政府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总体指导性加强

2004年出台的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 对于山东省乃至全国物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件对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 2004年开始山东省物流园区的发展因宏观上的调控力度加大而发展更为规范和有序。特别是从国家、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角度, 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总体指导下, 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确定将会更为明确, 对物流园区整体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有利影响。

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投资支持会更大

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出台, 将会明确对包括物流园区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企业的投资导向和支持, 对符合规划要求或纳入政府规划的物流园区的发展将较为有利。

首先, 在山东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后, 如何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和效能, 将会得到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物流园区对规模化、规范化组织运输服务, 以及提升相关设施的功能和效率的作用, 必然会受到交通运输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从而为运输枢纽型的物流园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其次, 山东省实施新的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和流通现代化是重要的产业发展导向, 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商贸流通中心的结合, 完全符合或与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 发展机遇不言而喻。

因此, 山东省各地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实施上能够紧紧围绕国家及地方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进行, 关于物流园区的功能、规模、空间布局等相关问题也很好解决, 山东省物流园区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机遇。到2010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 1 9 0亿元, 同比增长25.7%。其中交通运输101 0.4亿元, 同比增长29.9%;仓储邮政业284.5亿元, 同比增长24.3%;贸易业895.1亿元, 同比增长21.6%。

完善的物流综合运输网络

经过多年的建设, 山东省铁路、公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管道交通四通八达。“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 公路通车里程22.98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港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473个;铁路里程为3800公里, 专用线450余条;民航机场8个, 航线236条, 其中国内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全省四纵四横和城际铁路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纵贯南北、横跨东西, 布局合理、快捷高效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即将形成。各地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加大对物流园区 (中心) 建设的投入, 已建成物流园区245个, 在建园区94个, 规划新园区37个;在建和规划物流中心407个。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发展物流园区为依托的物流信息化进程

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或物流本身就是相关环节和过程的信息化的产物。2010年9月底, 由山东联通参与承建的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 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政府牵头、多个省级政府部门联合共建的省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础网络和信息服务的完美融合, 能够面向物流作业的全流程提供标准化、模式化、移动化的物流信息应用工具。山东联通依托公司全业务运营优势和上下游信息化服务厂商的整合能力, 积极参与建设工作。

据了解, 该平台采用先进的W CDMA、核高基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 中间件技术部署和实施, 广泛引入和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产品, 真正实现了基础网络和信息服务的完美融合, 能够面向物流作业的全流程提供标准化、模式化、移动化的物流信息应用工具。如针对配货环节提供了PC版和3G手机版配货通, 针对运输调度环节提供了车管家、GPS定位、联盟车库, 以及面向物流作业全流程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 为全省物流企业提供网上配货、网上交易、电子支付、在线保险等物流电子商务服务。

此外, 平台由山东省经信委主导, 交通、工商、国税、地税、海关、公安、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共建, 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化共享和交换;平台还可依托信息库开展物流企业信用资源整合, 结合诚信互评、电子商务、信息溯源等手段逐步构建平台诚信体系, 有效整顿物流信息服务和配货交易秩序。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稳步推进

大部分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 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上实施了物流服务外包。2010年,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 第一批已经启动40个项目, 制造企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物流业务剥离外包进一步推进, 物流企业承接物流外包的能力不断提升。

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8年开始, 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 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 开展了农村物流试点。目前, 参加试点的县 (市、区) 达到41个, 试点县 (市、区) 初步建成了由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构成的三级交通物流网络。邮政系统积极参与农资配送服务, 依托遍布农村的邮政物流网络, 建设乡镇农资配送中心, 大力发展三农服务站, 基本建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邮政物流网络体系。

初步建立了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在职技能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 全省各类学校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5万人左右, 其中, 高职专科3.8万人、本科0.5万人、中专技工0.2万人、研究生200人左右。

典型经验 篇11

一、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下五种类型:

按医疗服务项目后付费方式。该方式指参保人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时自己垫付医药费用,凭借缴费单据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报销。该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支付方便,易于操作。但是容易造成医院诱导需求,过度治疗。

按医疗服务单元付费方式。它是指医疗保险方与医疗服务方预先协商规定每日平均住院费用的标准或者每次平均门诊费用标准来支付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医生会诱导轻病患者以扩大收入推诿重症患者以减少成本,所以出现小病大治,大病外推的现象。

按人头预付费方式。该支付方式是指医疗保险方先确定人均支付费用的标准,然后根据医疗服务方所签约的注册人头数向医疗服务方支付费用。也就是说医疗保险方按照预先签约的人头数支付费用,而不是按照实际看病的人数付费。

所以医院会增加注册人头数以扩大收入,让人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对大病患者及时有效转诊以降低成本。

按病种预付费方式,全称为“诊断分类定额预付制”(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s)。该支付方式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ICD-10)将疾病分为不同组别,每组又根据病种病情轻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进行分类,测算不同类别的医疗费用标准,并预先支付给医疗服务方。这种支付方式使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态度,吸引人看病以扩大收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快点治好病人以降低成本。但是按病种付费方式对实施条件的要求极高,需要突破疾病分类和成本测算的技术性难题,管理成本较高。

按总额预付费方式。该支付方式是指医疗保险方与医疗服务方协商谈判年度预算总额,保险方根据年度预算总额向医疗服务方支付医疗费用的支付制度。这种支付方式使医疗服务方形成超支自负和结余归己的激励模式。但是这样就会造成医疗服务方在还没有达到预算总额前诱导患者看病以扩大收入在已经达到年度预算指标后推诿病人看病以减少成本的现象。

二、国外典型国家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差异,世界各国建立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设计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但是每个国家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比较分析德国、美国、英国这三个国家不同的医疗保险模式,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可以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德国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德国是属于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并由雇主雇员承担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用,我国与该模式极其相似。医疗费用实行总额预算制。同时,医生实行“积分”付费制度,各医学会在总费用移交医学会后,按“积分”付费给医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每一单项服务被规定为若干“分数”,每一“分数”的数值由某一类医疗费用预算和某一协会的所有医生在一年中的“分数”的总和的比值来确定。医生如果为了追求“分数”而提供过量的医疗服务,等到年终的时候,他们的“分数”就会下降,其“分数”服务的增加与其收入增加不成正比。

(二)美国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美国虽然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但是分别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提供了专门的Medicare和Medicaid公共医疗保险,其主要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还是以预付费方式为主。美国最早在医疗保健计划中,于1983年和1992年分别采取DRGs(Diagnosis-related groups)和RBRVS(Resources-based relative value scale)等支付方法。其中,DRGs是将国际上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所列的疾病诊断名称分为467组,按照医院费用相关资料算出每组疾病的标准费用,将此标准费用预先支付给医院,标准费用随物价指数、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每年变化调整;RBRVS是用“按资源投入为基础的相对价值费用率”制订的价目表预先支付给医生,由此制定医师服务及工资标准,规范医生的服务收费。

(三)英国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英国是典型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事业直接由英国政府举办,全体英国公民可以享受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医疗服务。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分为三个级别,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主要分为对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进行支付和对二级卫生服务机构的支付。对于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费用支付主要是按人头收费方式来进行分配,二级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多数是按结果付费、采取按服务单元付费的方式来支付。所以英国医生的薪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按人数付费的补偿机制,全科诊所的总额预付费用由注册居民的人数决定。二是开展一些特色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如外科手术、儿童健康、康复指导等;三是通过QOF(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质量与结果框架)考核后的额外奖励费用。QOF考核奖励约占全科医生平均年收入的20%。

三、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比较

(一)德国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效约束供方

如今,医生靠掌握着医疗技术,控制着医疗的主动权,使他们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甚至是达到了垄断的地步。疾病的发生有着不确定性,同时人们在疾病发生时寻求治疗又存在着迫切性。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由医生决定需求,并不是病人决定。通过制定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对医疗服务方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使卫生费用得到控制,这样的效果极为显著。德国的支付方式与美国的支付方式不同,德国实行总额预算和按点付费,同时医生与病人之间不产生现金流通,注重从供方入手,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而美国主要采取加强需方约束的支付方式。

(二)美国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控制了医院总支出同时规范医生的服务收费

在美国,根据疾病类型预付医疗费用,通过医院提供的费用资料,计算出每组疾病的标准费用,然后以此标准预先支付给医院相关费用。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实现医疗成本的降低,控制医院的总支出。同时美国根据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设置了医生的薪酬机制,这样避免了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影响医生的工作效率,规范医生的服务收费。

(三)英国实行人头付费制的同时设置了医生的激励机制

按人头进行付费的支付方式会促使医生希望注册人数越多越好,看病人数越少越好,容易造成医生推诿病人的现象,医疗服务质量的降低,所以英国设置了对医生的激励考核机制,医生除了从人头费中获取薪酬之外还可以通过考核获得额外的奖励费用,这样能够有效的规避这种付费方式的弊端。

四、对我国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经验借鉴

(一)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混合支付方式

根据对各个国家的支付方式进行比较,单一的支付方式并没有被大多数国家采用。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多种混合型支付方式,同时把控制总额预算作为前提。以收定支可以有效的防止医保基金的浪费,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所以一定要实行总额预算,同时再配以多种混合支付方式,每种支付方式都有其利弊,因此要加以结合起来。

(二)实行预付制的同时要考虑对医生的激励设置

实行预付制的支付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但是其弊端就在于会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许多医生会因为固定的开支所以减少相应的服务,我国进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可以借鉴英国的医生激励机制,拿出一部分奖金在考核后的作为附加奖励,激励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让医院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合我国国情建立DRGs

目前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推行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DRGs),国外实施DRGs付费制度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规范临床诊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三个方面效果比较显著。DRGs付费制度值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和研究。但是每个国家引用DRGs都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来制定的,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同时,要立足我过国情,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牢靠、精确的住院患者电子信息系统,规范临床诊疗常规和明确诊断标准,做好常见病、治疗程序相对稳定、治疗方法相对一致的疾病分组工作,加快建立我国的DRGs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晖,刘宗龙.世界各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之比较分析[J].天津社会保险,2012(5):42-44

[2]汪丹梅,王静.中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8):23-26

[3]王小丽.国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比较及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1999(4):10-12

上一篇:独立学院工程实训教学下一篇:PID可编程序控制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