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通用12篇)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1
********司法局
信访工作实施方案
各司法所、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形成“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根据区委政法委关于印发《***********信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司法局信访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政法和全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工作措施,把做好信访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力做好信访工作,努力维护我局信访工作形势的正常秩序,促进龙华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以“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为工作目标,努力解决容易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事件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长期积累的重信重访问题,影响日常工作的信访案件。通过“大
接访、大化解、大宣传”,全力化解信访案件,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上访人员的问题解决在当地,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龙华区司法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安排
(一)各司法所、机关各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深入贯彻今年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要求,把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抓好、抓落实。
(二)每天坚持值班制度,及时做好来信登记、处理、回复工作。热情接待来访群众,一般问题当面答复、办理;复杂问题,按职权职责请示办理;特殊情况一时不能办理的,要认真、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对特别防护时期重点人员的每天动向要及时掌握,并及时向上报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认真把息访工作落实到位。
(三)信访案件登记造册。各司法所、各部门对2010年底以前的信访案件进行排查,彻底弄清底数,并进行登记造册。
(四)定期上报信访工作情况。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领导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由组长亲自研究部署信访工作,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副
组长具体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我局负责的信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化解,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二)及时化解,做到案结事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本着为民服务的精神,做好信访问题化解工作,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只能缓解矛盾,决不能激化矛盾,主动沟通,融洽感情,尽力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和困难,尽量让来访群众满意而归,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重复和越级上访。
(三)加大工作力度,化解突出信访问题。加大信访案件的办理力度,对尚在办理中的信访案件,要一一列出清单,说明情况,并答复上访群众。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案件原则上以当事人签订书面承诺意见作为结束标志。终结案件要按照程序办理,且要落实责任单位,继续做好教育稳控和困难帮扶工作,在没有新的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当事人又继续闹访、缠访的,要依法处理,不能纵容迁就。
(四)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源头治理。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本单位,做好息访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2
去年, 天津市东丽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二三三五五”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自觉把司法行政工作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 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了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积极推进法治东丽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治区办和法建办的职能, 将“法治东丽建设”纳入区绩效考核, 推动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二是全方位推动东丽区各层次、各方面的法治建设, 东丽区流芳台村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创新载体, 完善“五位一体”媒体法制宣传格局, 依托津塘公路车站宣传橱窗开展常态化法制宣传, 此举系全市首创。四是高标准推动“六五”普法中期检查, 在市检查督导组对东丽区“六五”普法工作视察中, 东丽区考核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并已被推荐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
狠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
一是以创建“五好司法所”为契机, 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二是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设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3个专项组, 明确了各专项组的职责任务。三是深化人民调解工作, 完善人民调解纠纷受理、审查、登记等工作流程, 依法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东丽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一是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 建成东丽区社区矫正申心, 为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以无瑕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为载体, 依托相关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18个。三是组织召开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 部署工作任务, 推动各单位职能发挥。
深化为民法律服务举措
一是推进村 (居) 法律顾问全覆盖项目民心工程的开展, 依托司法所稳步推进村 (居) 法律顾问全覆盖, 已实现全区村 (居) 聘请法律顾问达到70%的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成立法律知识讲座讲师团, 组织律师深入所有各村居、学校、驻区部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200场。三是积极服务民生, 配合军粮城、金钟、新立3个街道做好分房选房工作, 充分发挥了公证处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职能。
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上海公布司法改革方案 等 篇3
上海公布司法改革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大会。上海市司法改革方案规定,将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分成三类:法官、检察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等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类人员占队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3%、52%和15%,这样就有85%的司法人力资源投入办案。同时上海市将推行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文化部禁止艺术团出外镀金
近日,文化部发文明确规定,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监管和引导,对国内各级各类艺术团到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镀金”现象予以坚决制止。文化部在《关于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的通知》中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规范和加强外事管理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着力纠正因公出国团组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加强出国艺术团组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坚决阻止各类“镀金”活动。
检察机关加大追逃贪官力度
7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近年来,检察机关运用劝返、引渡、移民遣返、执法合作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的追捕追逃力度。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抓获4831名潜逃境内外职务犯罪嫌疑人。
香港拟修改歧视条例
7月8日,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宣布,将就歧视条例检讨展开3个月公众咨询,内容包括建议扩大保障范围,为新移民及内地游客提供较理想的法律保护。日后,向内地新移民员工给予较低工资、店铺只向内地旅客提供折扣、团体骂内地人做“蝗虫”或内地人骂港人“英国狗”等,均可能涉种族歧视。现有四条歧视条例,分别涵盖性别、残疾、家庭岗位及种族歧视。
标题党
数据库
30%
7月13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称,方案明确2014年至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2400万
7月10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南开大学教授原新指出,我国持续30多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经测算,已累计多出生2400万至3400万男孩,这样导致先天性、原发性的性别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到未来整个中国人口的婚配、就业方面的性别结构。
60亿
7月13日,为抗日战争索赔诉讼提供援助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透露,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某村当年遭日军杀害的村民遗属正在准备集体提起诉讼,向日本政府索赔约60亿日元(约3.67亿人民币)。原告团中包括约30名村民。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4
一、推进法治建设
(一)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做好申领、换发和年审行政执法证件工作。(责任部门:依法治市秘书科)
(二)加强合法性审查
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力度和备案工作,切实纠正乱发文,从源头防止违法文件出台。加强行政文件备案审查,做好规范性文件报备工作。加大行政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力度,严把合法性审查质量关,坚持职权法定,确保程序、内容合法。(责任部门:法治科)
(三)切实加强行政复议应诉
加大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按照相关要求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做好《行政复议法》及相关法规学习和运用。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不断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做好依法应诉工作,对行政行为不服提出行政诉讼,按照“谁审批、谁担责、谁承办、谁应诉”的原则,确定应诉承办单位,指导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并在法定期限内提交法院,指导和解决在应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责任部门:法治科)
二、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
(一)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抓好“七五”普法验收工作。围绕脱贫攻坚、风险防控、优化营商环境、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等政府中心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责任部门:普法和法制宣传科、各司法所)
(二)持续开展宪法学习、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良好局面。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拓展法治宣传传播路径,提升传播效果。(责任部门:普法和法制宣传科、各司法所)
(三)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贴心服务群众,补齐普法短板,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开展法律服务,增强服务针对性、吸引力。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园区、进政府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理程序,优先办理农民工讨薪、维权案件,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事项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条件。(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法律援助中心)
(四)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贴近民生,开展好人民调解、以案释法、法律解读等法治课堂、法律咨询。(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基层工作指导科、公证处、各司法所)
三、抓好特殊人群的监管
(一)推进社区矫正标准化建设,按照主管部门工作部署,进一步规范完善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等工作制度。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做好刑满释放人员身份核查、信息对接和衔接管理等工作,落实救助安置和帮扶教育方案。(责任部门:社区矫正中心、各司法所)
(二)做好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动态化、常态化管控,防止二次犯罪。(责任部门:社区矫正中心、各司法所)
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县司法局工作品牌年动实施方案 篇5
品牌年活动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充分发挥社区矫正服务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的要求,以“工作品牌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宣传推介为手段、以干事创业为目的”的总体原则,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一四五三”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按照“社区矫正重在规范”和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着力在健全组织、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执法、落实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规范中提升改造质量,不断创造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业绩。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力争实现下列目标:1、有效增强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意识。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执法理念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要求得到深入贯彻。
2、有序推进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建设。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力量配置和保障措施更加到位,职能得到有效落实。
3、有力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教育矫治制度、帮扶解困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各环节不断规范。
4、有目的地加强社区矫正保障措施。在全面试行社区矫正的基础上,争取各项经费得到落实。
5、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加强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主要制度,使矫正措施更加有力、手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力争全区不出现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
三、方法步骤
“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主要分宣传发动和调研论证、强化措施和扎实推进、考核评比和总结完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是:(一)宣传发动和调研论证阶段(2010年4月1日至4月30日)
1、宣传动员。召开全局“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大力宣传活动意义、内容、要求,形成宣传声势、营造舆论氛围。
2、学习讨论。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相关制度、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开展以“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夯实活动思想基础。
3、制定方案。成立“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制定“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二)强化措施和扎实推进阶段(2010年5月1日至11月30日)
1、树立样板。选择确定一个镇(街)司法所为“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的样板建设单位,制定创建方案,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探索有效帮教,规范考核档案,提高矫正质量。适时组织创建单位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一线的专职人员赴外地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有益方法,使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排查摸底。对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次全面调查,对照名单逐一核查,掌握动态。
3、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寒亭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寒亭区社区矫正组织工作制度》、《寒亭区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一系列规定,认真落实日常管理措施,重点是规范收(解)矫程序、脱漏管对象查找、健全监管帮教组织、定期报到、教育劳动、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加强纸质和电子档案建设等工作。
4、查摆问题。认真对照社区矫正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全面查找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各司法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5、整改落实。针对自查和征求意见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按照“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及时规范”的原则,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及时限。镇(街)矫正办结合整改工作,组织力量着力在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社区矫正规范执法的长效机制。
(三)考核评比和总结完善阶段(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
1、认真总结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形成书面总结材料。
2、适时组织召开工作例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树立一批规范管理好、社会反映好、矫正质量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在全区范围内不断总结推广,引导共同进步。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做好“社区矫正规范建设年”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等工作,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2、落实责任。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等形式加强对活动的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活动的进程,及时上报各个阶段的进展情况,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法履行职责,兼顾日常工作,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有所侧重。重实践、重效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社区司法工作活动方案 篇6
全面完成17个乡(镇)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计划,千方百计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活跃基层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组织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三、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进一步加大法律“六进”力度,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形式和手段,扎实抓好各类民主法治示范点建设,加强各类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和宣传。
四、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7
聚焦依法治区 强化法治津南建设
津南区司法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主管部门, 坚持贴近基层, 融入法治,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打好“法治”这张牌。
加快推进法治津南建设。深入贯彻《深化法治津南建设实施意见》, 制定《法治津南建设工作制度》, 组建法治津南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 举办“深化‘法律六进’推进法治津南建设”和“法治津南宣传周”专项宣传活动以及法治津南建设征文活动, 建立双港鑫港园社区、八里台小黄庄法制宣传街、咸水沽普法宣传栏等普法宣传阵地, 完成了“一镇一阵地”、“一镇一特色”的工作目标,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四多、三性”普法工作方法, 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三横六纵”普法网络格局, 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以津南区“新风尚大学堂”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为载体, 每年集中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不少于2次。实行普法考试无纸化。积极拓宽学法渠道, 把法制教育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妇女、青年干部、新任科级干部等培训中, 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深化具有津南特色的青少年“七个一”法制教育模式。把法律知识作为“开学第一课”和“开学首日礼”的必学内容, 编印普法书籍挂图, 强化青少年学法用法。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法治街镇”、“法治机关”、“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 ”、“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打造依法治区典范。津南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津南治区办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普法办。4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5个村 (社区) 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村 (社区) ”。
聚焦和谐稳定 强化平安津南建设
津南司法局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 改进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筑牢“稳定”这座堤。
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制定了《津南区人民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联动调处矛盾纠纷实施细则》 (试行)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职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探索建立津南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工作中心, 形成交通事故纠纷多元化联合调处工作机制。截止2014年10月, 该中心共接待案件781件, 受理调解申请212件, 联合调解达成协议186件, 调解结案案件赔偿金额达2400余万元。积极构建由法院、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组成的“津南区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四方联动调解机制”, 实现诉、裁、调对接功能。截止2014年10月, 津南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353件, 调解成功347件, 成功率达98.3%, 排查矛盾纠纷54次, 预防纠纷51件, 防止群体性上访24件, 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的管理措施要求, 社区矫正工作开创了“7541”工作模式, 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管理、重点监控、重点教育, 运用感化手段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 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局面,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同时, 大胆创新实践, 形成了“队伍建设专业化、衔接解矫程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思想教育经常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帮困扶助人性化”的具有津南特色的“六化矫正法”, 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积累了经验。
不断深化安置帮教工作。积极做好帮教安置基础性工作, 采取“面向全区, 镇镇督查, 村村排查、户户走访”的工作方式, 深入到村、落实到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打造务实帮教“安心工程”。在全区建立21个过渡性安置基地,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0场次, 推荐就业1144人, 为9人发放救济金, 申请低保5人, 安置率达100%。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 定期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辅导, 为其迅速融入社会扫除心理障碍。
聚焦法律服务 强化职能作用发挥
津南区司法局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明确服务对象, 改变服务方法, 创新服务机制, 写好“服务”这篇文章。
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律师参加区领导接访日工作制度, 积极推荐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 为党委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法律咨询, 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各社区、未整合村, 建立95个司法工作室, 有效承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社矫安置、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工作, 形成零距离司法为民服务体系, 达到小事不出社区 (村) 、大事不出镇的效果。
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开辟特殊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 扩大法律援助受理范围。积极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使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援助服务。2014年初以来, 共代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30件, 代写各类法律文书560份, 提供法律咨询1990次, 为群众挽回各项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津南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做强做大法律服务超市。在全区基层司法所内建立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技能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超市, 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法律服务超市创立以来, 已有4000人次的居民走进“超市”享受服务, 共进行普法活动190场次, 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 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该创新做法已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内推广。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视察津南区法律服务超市时, 对该局立足基层、创新品牌、延伸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聚焦素质提升 强化干部综合能力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8
关键词:信访;信访条例;职责;依法治国
近年来,群体信访和个体信访量逐年上升,信访不断升级,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而且愈演愈烈,已形成了“信訪洪峰“。如此庞大的信访量,已经对社会的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国务院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
新条例与原条例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增设了法律责任一章。该章共有9条内容,其中8条是规定各级政府信访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既有行政责任,又有刑事责任。这足以证明行政立法机关对做好信访工作,为民排难解忧的决心,从而使信访这一政治任务与法律正义达到有机的统一。同时,为了规范信访人的行为,维持正常的信访秩序,新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要求信访人在信访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并规定了“六个不得有”。第四十八条还规定“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但从接待涉法信访和接待一般信访的情况看,仍然存有两种现象,一是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接待人员对来访群众不热情,甚至态度冷漠,工作敷衍、推诿,信访人的合理要求迟迟不能解决;二是信访人信访无序,随意性很大,甚至扰乱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工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为此,信访制度亟待完善。
一、校正信访观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尊重公民、法人的信访权。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这五项权利可归纳为公民的信访权。信访是公民行使上述权利的主要方式,又是公民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不良行为、不法行为进行斗争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善待公民、法人的信访。
其次,要明确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的法定职责。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这是法定的义务,必须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尽职尽责,自觉接受群众监管。否则要依照《信访条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要加大对《信访条例》的宣传,明确信访人的权利义务。信访人必须依法信访,自觉服从和规范信访行为。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也必须依法办事,既不能一味迁就,也不能该办的不办。
二、严格各负其责
新《信访条例》再一次明确了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在接待信访中的职责范围和处理原则,其中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又明确规定了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信访事项的分工。一是凡应由司法机关处理,或已由司法机关处理的信访事项,一律归口司法机关,为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作了努力,同时也可避免以往用行政处理代替司法处理的不正常现象。二是凡是应通过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信访事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克服了以往的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这样不仅可提高解决信访的效率,而且也可降低社会负担。三是坚持属地管理,就地解决问题原则。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1.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切实依法履行职责,不推诿,不敷衍;2.上级机关领导不应充当“救世主”,不能也不要越权作出批示,更不能把批件交给当事人传递。上下级之间应当相互支持,共同维护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三、构建司法终极机制
党的十五大以来明确规定要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更加强调,从现在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只有8年期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重大意义所在,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社会矛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始终存在,有矛盾就可能有信访,在对待信访问题上也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要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就必须将其纳入法制轨道,构建司法终极机制。一是要树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二是要维护司法机关裁决的既判力;三是严格依法执行生效的裁判所确定的内容;四是要及时依法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法律应具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高效力,权力机关应加强对司法的监督,但不应代替法院行使审判权,也不应当干预司法机关的正常运作。清华大学的张卫平教授认为“司法信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发现司法的不足,有助于纠正司法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司法的正法实践运行,影响司法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信访权是我国宪法和信访条例规定的一项公民政治参与权,公民通过信访权的行使主张权利的存在并寻求司法救济。如果简单取消信访,不仅将严重侵害公民的宪法权利,而且也无视了信访其背后的传统习惯和现实需求,不利于于民主社会的建设。但如果过度强化信访,当事人可以任意申诉翻案,党委、人大、政府等部门可以越俎代庖,将对法院的审判独立造成严重的冲击。因此必须将信访逐步纳入国家的正常法治轨道,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信访问题,使防控信访与审判独立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 .
司法所工作考评方案范文 篇9
为出色履行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着力提升基层司法所建设、管理和履职水平,全面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现各项工作在省市有亮点、有精品、有位次的目标,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奖惩分明的原则,制定本考评方案。
一、考评对象
各司法所
二、考评期限
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考评内容
1、特殊人群服务管理,40分(其中社区矫正20 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20分);
2、创新社会治理工作,40分(其中人民调解25分,普法依法治理 10分,法律援助 5分);
3、队伍建设,20分(其中群众满意度10 分,所务管理6 分,信息宣传4分)
四、考评办法
1、考评实行日常督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日常督查、年终检查各占总分值的40%、60%。日常督查结果由基层股、法宣股、社矫股、律师工作股、办公室、法援中心按季报局机关办公室(上季度结果在下季度首月10日前报)。
2、为避免多个考评组考评的弊端和不足,确保考评结果公信力,年终组织1个考评组逐一对各所进行考评。
五、加分项目
1、工作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县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或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推广或在相关会议作经验材料推介或经验转发或被召开现场会的的分别加8分、6分、4分、2分,作现场典型发言另加1分(取最高奖项,不重复计分)。列入国家、省、市、县、县局现场会观摩点的依次减半加分
2、集体或个人因司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县以上党委、政府和市以上司法行政系统表彰奖励的,给予加分。其中:获得省部级表彰的,加3分;获得市级表彰的,加2分;获得县级表彰的,加1分。个人受表彰的对应减半加分。同一工作项目分别获得各级表彰的,只取最高分。跨的表彰,在表彰决定下发的该加分。
3、在各项目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分别加0.6分、0.4分、0.2分,县局举办的减半加分。
4、承接了省、市司法行政工作检查或调研并获肯定、好评的每次分别加1分、0.5分。
5、司法行政工作被上级部门通报表扬的,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5分、市级加1分。
6、被评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十大法治人物的,每个(人)分别加1分;省厅“五好”司法所挂牌的,加1分。
六、扣分项目
1、各项日常工作或临时性工作任务完成不及时或不规范的每项次扣0.1分;未完成的,每项扣0.5分;发现数据、信息虚假的,每项次扣0.1分;
2、承接省、市司法行政工作检查或调研时因工作不到位导致检查组或调研领导不满意的,每次分别扣1分、0.5分。
七、考评结果运用
(一)奖励
1、综合奖
从总分80分以上的司法所中取前三名,第一、二、三名分别给予工作目标奖5000元、4000元、3000元。
2、单项奖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队伍建设等三项单项工作考评奖励取前二名,第一、二名分别工作目标奖2000元、1500元。
3、从每个司法所中评选先进个人1,给予表彰。
4、考评结果与司法所工作人员考核挂钩。优先在获得奖励多的单位工作人员中评定优秀等次。
5、对连续两年被评为综合奖的司法所,在司法部、省市级“五好”司法所评比中优先推荐。
(二)处罚
1、对单项工作考评不达标的单位,须向县局作出书面检查,并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通报批评。
2、对总分低于60分的司法所进行通报批评,由该司法所负责人在全系统总结表彰会议上作表态发言;同时,对通报批评的司法所扣除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
公司法务工作实施方案 篇10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公司依法经营,加强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明确法务工作意义、内容、性质、原则及方法,根据公司会议决定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法务工作实施方案。
一、法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与公司法务工作相关的公司法律顾问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此制定了若干管理规定。在发达国家,大型企业普遍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组建成立自己的专门法律顾问机构。这类法律顾问机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追求最大效益、最小风险和最少纠纷为目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外聘律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各类公司根据自身的需要,分别设置专门法律机构或专兼职的法务人员从事公司事务的法律工作。然而由于各行业的差异和每个公司具体实情,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公司的法律服务需求更是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必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法务工作实施方案。
二、法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生产经营,包括法务工作在内的一切管理工作应当以一切服务于公司业务、服务于生产经营为根本宗旨,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作为根本任务。
法务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公司的决策以及业务活动提供法律支持、清除法律障碍。
三、工作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管理。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
2、企业利益至上原则
绝对忠诚地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把企业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3、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
积极参与决策活动,为企业领导在决策前提供“事前法律服务”,对决策项目的风险和法律保障等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和对策措施,保证决策项目的合法性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有效的预防潜在的风险和纠纷的发生。参与重要项目的谈判和合同的签订活动,保证决策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赌塞漏洞,预防纠纷。
4、保守秘密原则
在处理大量法律事务工作中,接触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技术等很多信息,甚至企业的核心机密,企业法律顾问应当严格保密,决不允许泄密。
5、协助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原则
在处理法律事务中,无疑会涉及到公司部分待改善的问题,法务人员提交的法律建议会有助于改进企业内部和外部管理。
四、法务工作主要内容
1、负责公司的合同文本的制定、修改,参与公司重大合同的谈判、签订,对各类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负责对公司合同档案的管理;
2、为公司重大决策性事务提供咨询和法律意见书;
3、参与起草、审核公司重要的规章制度;
4、参与公司的合并、分立、破产、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招投标、公司改制等涉及公司权益的重要经济活动,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5、办理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
6、接受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代理公司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
7、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8、开展与公司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
9、负责公司外聘律师的选择、联络及相关工作;
五、实施方法
1、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和法务存在问题,及时处理遗留问题,保证公司的运营畅通。通过了解包括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管理架构、部门结构、业务流程等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对历史遗留问题加以梳理,重点解决突出的法律问题。
2、解决公司法律顾问团队建设问题。稳定现有人员,招聘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员工,合理界定法律顾问在公司中的地位问题,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的同时,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3、理顺法务工作流程
法务工作特殊职能要求法律人员需要相对独立对外开展工作,团队应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日常合同审查、公司对外行文把关、公司涉讼案件处理、诉讼文书领取与提交、诉讼卷宗的整理与归档、外聘律师的联络与沟通等都要职责到人;合同审查做到严格把关,决不让风险出现在审查环节中。
4、根据公司需要,规范各类合同文本,加强合同管理,建立重大合同履行监管制度。针对公司原有的合同文本,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规范合同的各项要件,对原合同中欠缺之处加以修改和审定,协助制定标准的合同文本。
5、与公司业务、研发部门沟通,找出公司在生产经营中的主要法律风险,有针对性地专题研究解决。
6、定期对行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法律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素养和意识。
7、协助完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公司知识产权的管理
和保护,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制度。
8、逐步建立与外聘律师、司法机关、知识产权机构等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利用外部资源为公司服务。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11
关键词:司法救助 检察环节 现状 对策
2014年1月,《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司法救助意见》)出台,两年来,国家司法救助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为维护司法弱势群体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从某市检察机关救助案件管窥检察环节司法救助现状
近年来,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工作虽有一定进步,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为此,我们选取了中部某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实践为样本加以分析。该市两级检察院2015年共对9名当事人及其家庭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资金38万元。基本特点如下:
一是救助案件不多,救助资金短缺。该市共有两级检察院10个,但一年来仅救助9名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平均每院不到1个。9件救助案件中,有5件案件因基层检察院救助资金短缺,而告知当事人向市检察院申请救助,且市检察院司法救助资金缺口也较大,救助工作与当事人司法救助的需求不匹配。
二是涉案罪名相对集中。5起系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案件,2起系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案件(其中1起系检察机关支持交通肇事民事侵权诉讼案件),1起系抢劫致人死亡案件,1起系盗窃致人重大财产损失案件。总体来说,人身权利受到损害的案件为主,也涉及财产重大损失的案件;刑事犯罪案件居多,但也涉及民事侵权案件,救助范围逐步扩大。
三是救助对象多为申诉信访人。9件救助案件中,6件案件当事人因不服法院判决向检察机关提起申诉,2件因当事人不服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提起申诉。司法救助案件多因申诉、信访而发现、提起,均由检察机关告知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权利后提出。可见,救助工作中化解矛盾的目的性较强。
虽然该市的司法救助实践不能广泛代表我国司法救助的总体情况,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司法救助工作的大致样貌,可供研究参考。
二、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检察环节司法救助的范围、对象不明确
现行规定对检察环节司法救助的案件范围未能明确统一,是否包括所有检察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司法实践中认识也不统一,从而影响到司法救助工作的广泛开展。在涉检涉诉信访人这一对象的适用上也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其“花钱买稳定”的导向,可能造成更多缠访案件的发生,因此不宜随意扩大适用。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之后,更多类似案件将进入检察视野,需要明确界定其适用范围。
(二)司法救助程序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
申请程序规定不明确,材料核实难。当事人申请救助所需提供的生活困难证明应由何种机关出具,如何证明该生活困难系案件原因所致等问题需要明确解决。以书面审核为主的方式难以查实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于户籍在异地的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更难核实,无法排除一些证明材料系虚假提供的情况,对相关开具证明的单位也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三)救助金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
《司法救助意见》中对救助金拨付的标准、程序、预算等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因素,救助资金的拨付数量、拨付方式等受地方政府态度、经济水平等影响较大,许多地方司法救助资金存在较大短缺,难以保障到位。管理、监督方面也缺乏比较统一的规定,救助金的使用存在随意性。
(四)检察司法救助与其他救助工作机制衔接不畅
司法救助制度遵循“一次性救助原则”,以现金救助为主,但这种救助方式只能解急困,难以解决长期生活困难,且对一些当事人来说,因自身身体受伤或亲人死亡而造成的心理创伤的修复等问题,更需要加以关注。因此,需要社会救助、保障等其他机制配套。此外,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工作与法院民事诉讼费用减免等衔接不够,因民事诉讼费用难以支付而无法通过诉讼索赔,从而向检察机关申请司法救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工作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明确界定检察环节司法救助的对象和条件
1.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检察环节的救助对象范围,从检察职能全面履行的角度,对因民事、行政判决、裁定不服等而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的申诉人,也应纳入救助范围。同时严格把握救助条件,尤其对涉检信访人适用司法救助时,除应符合“诉求合理”、“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生活困难”、“愿意接受救助后息诉罢访”等几种条件,还应严格参照《司法救助意见》中排除式列举的几种情况予以把关。
2.救助职责分工。按照及时性救助原则,检察机关对正在办理的案件涉及的司法救助申请均应受理,不因案件所处阶段而有所区分。但考虑到司法机关各自职责划分、承担的义务及监督履职的需要,笔者认为,除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外,原则上仍应加以区分阶段划分职责,即检察机关救助的重点应是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等终结性处理决定的案件。对因犯罪嫌疑人未能抓获、公安机关撤案等情形而提起的救助案件由公安机关办理;对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阶段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阶段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提起的救助案件则由法院办理。这种职责分工可能更利于各司法机关积极履职,避免推诿扯皮,也能够与法院诉讼费用缓减免等救助方式实现较好对接,也有利于办案机关案结事了,做好息诉罢访工作。[1]
(二)细化完善检察环节司法救助规范高效的程序
1.明确告知义务,加强内部衔接。将申请司法救助的权利纳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内容,并写明申请的条件范围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平台,及时发现案件线索,确保应当救助的及时给予救助。
2.证明材料的提交及核实。检察机关有责任指导申请人相关证明材料的获取途径,必要时帮助申请人做好与相关证明机构的沟通工作,并同步履行审查核实和监督义务,确保司法救助资金依法发放。
3.申请不予受理的说理及救济。“无救济则无权利”,目前我国并未对申请人司法救助申请不予受理或被驳回后的救济权利予以规定。我国可借鉴日本相关法律规定[2],要求司法机关就不予受理决定作出解释说理。申请人不服决定,且确有证据证明其符合司法救助条件,而司法机关不予受理的,可以向其提出复议或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申诉。
4.后置督促、追偿程序。《司法救助意见》中规定,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渠道解决”,主动放弃或拒绝赔偿,以及通过社会救助已经得到合理补偿、救助等情况不纳入司法救助范畴。因此需要考虑是否设置司法救助的前置或后置程序,以及是否需要追偿的问题。前置程序要求先通过诉讼途径向加害方索赔,无法获取的情况下方可申请司法救助,这显然不符合及时救助原则。因此建立后置督促、追偿等程序较为适宜,即申请人获取司法救助资金后,应积极通过诉讼向加害方索赔,并根据获取赔偿金情况,扣减已发放的救助金。同时,检察机关加强监督、督促或支持起诉,法院通过缓减免诉讼费、设立简易程序等形式提供便捷诉讼途径,并加强判决执行。
另外,对涉检信访人的司法救助应坚持“息诉罢访在先,救助在后”的原则,应加强对其息诉罢访情况的监督,申请人获取救助后仍以同一事由缠访闹访的,对已发放的救助资金应予以追缴。[3]
(三)规范司法救助资金的管理监督制度
1.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筹集管理模式。司法救助资金的筹集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捐助为辅。近两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拨付的司法救助资金逐年上涨,2015年财政拨付司法救助资金达30亿之多,[4]但根据基层检察机关的统计材料等显示,资金短缺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笔者认为,顺应司法改革后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变化,可建立以省级财政部门为责任单位的司法救助基金统一管理机构,将中央及地方财政拨付的资金统一由省级财政部门管理,由各地每年申报预算,根据各地司法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予以审核下达指标。
关于社会捐助募集的资金,笔者赞同一些学者观点,可通过鼓励慈善组织建立司法救助慈善基金的形式出现,以吸引更多的法律志愿服务者、慈善人士参与,从而弥补政府司法救助机构资金不足,也是提升司法救助工作群众知晓率,加强宣传的较好途径。[5]
2.严格审批发放标准,探索“绿色通道”、“先行救济”机制。要严格把关审批发放标准,认真审核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原件、复印件等,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明确司法救助审批、资金支付、实际发放、项目决算等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确保救助资金依法审批、专款专用。同时,尽可能的简化审批流程,可区分一般救助和紧急救助设置不同流程。对因需要紧急治疗支付手术费、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等情况,可以探索推行“绿色通道”、“先行救济”等机制。对确有证据证明系紧急案件的,也可由受理申请的检察机关先行垫付部分救助资金,事后补充完善审批手续。
3.加强救助工作及资金使用监督,以公开促公正。加强内部监督,对司法救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项目结算的同时,同步提交检察机关监察部门监督审查备案,严格审查资金审批、发放程序是否合法,对违规违法行为严肃责任追究。
接受外部监督,将司法救助工作纳入检务公开范围,定期向社会公示工作开展、救助资金使用发放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探索司法救助公开听证等制度,就申请人是否符合救助条件、救助资金的发放标准、发放救助金的流程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执纪监督员、社区群众代表等实时全程监督。
(四)畅通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工作与其他机制的衔接
1.实现各司法机关之间无缝对接。司法救助工作是一个整体系统性工程。首先明确司法机关责任分工,前文已有所论述,不再赘述。其次要加强各司法机关沟通,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救助案件线索、救助情况等录入网络平台,实现信息高效流转,让各司法机关均能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情况,作出处理预案,保证救助措施的连续性,简化审查、审批手续。[6]
2.加强与社会救助、保障等工作的有效衔接。一是物质救助与心理抚慰相结合,联系安排心理专家对心理受到创伤的被害人及其亲属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二是与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相关工作相结合,对于暂时未纳入司法救助范围的或者实施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困难的申请人,通过申请发放困难补助、补贴、办理社会保险、提供公益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申请人解决长期生活困难。
3.推行跟踪回访机制,提升救助社会效果。对给予司法救助的申请人,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采取电话、上门回访等方式了解其生活、工作状况,为其提供尽可能的持续帮助,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帮助受害人及时走出困境。同时,通过跟踪回访,加强司法救助工作调研总结,通过了解实际情况、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促进司法救助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注释:
[1]参见孟克那顺、王浩然:《关于完善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几点思考》,载《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9期。
[2]参见李艳:《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与日本司法救助制度的比较》,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参见《安徽省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实施办法》,该办法第23条、第24条对司法救助资金的追偿、追缴等内容加以规定,值得全国统一立法时借鉴。
[4]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14年、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下拨7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分别安排救助资金17.7亿元、22.4亿元用于国家司法救助资金,仅2014年就救助了80042名当事人。而同一时间的报道统计,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1.3万余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发放救助金1.2亿元,这一数字相较全国各系统的司法救助数字显然占比偏小。http://news.youth.cn/sh/201512/t20151209_7398113.htm,访问日期:2016年1月12日。
[5]参见徐盼:《完善我国司法救助机制的路径选择》,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 篇12
天津市宁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六五”普法工作,把“六五”普法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及时调整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机构,召集专门会议,把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宁河建设工作纳入了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和本地区本部门党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评定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党委、政府有规划,人大有决议,年度有计划,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对“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程推进,并进行严格考核,指出发展方向,总结经验。
普法依法治理机制健全
宁河区目前已经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每逢相关法治宣传日、节假日,相关职能部门的法治宣传教育从不缺席。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各项基础制度基本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深入
以“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活动。
以学习宣传《规划》和《决议》为重心设立了法治宁河网站,在宁河政务网开办了“六五”普法专栏;举办了普法骨干培训班,印制发放宣传提纲。
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宣讲。以“税收、发展、民生”为主题开展了“税企座谈会”、“税法进校园”、税法知识征文,演讲等活动。
深入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一是组织有关区直委局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真正把法律送到群众手中,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司法局与乡镇联合,在集市开展大型的宣传咨询活动,律师、公证、法律工作者一起到集市上宣传法律知识、解答群众咨询。各乡镇组织计生办、土地站、公安、民政等部门有的在集市,有的进村入户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区新闻中心记者全程跟踪报道,在第一时间向全区播放宣传活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依法治理蓬勃开展
通过深入开展“法律六进”,使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法治区县创建”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
深化“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我们按照治市办的工作要求,组织全区处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在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法治辅导站,法律图书角,法治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每月更换一次法治板报,使普法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提高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力。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六落实”,深入开展“三位一体”法制教育,在重点社区开办家长学校,在重点学校成立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依法管理能力。组织县工会、工业经委等单位利用各种宣传日、宣传周联合开展了“法律进企业”活动,深入车间向职工发放安全生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提纲。
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宁河区普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学习培训,专兼职普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工作开展良好,定期为各单位企业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普法服务。普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
普法成绩突出实效显著
经过“六五”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宁河区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六五”普法期间领导班子成员没有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本地区、本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没有发生其他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
【司法局信访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区司法局司法行政宣传工作方案11-18
兰西县司法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20110-23
安达市司法局开展政法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09-11
司法所三项制度建设工作方案08-09
“司法局的计划”司法工作计划06-26
司法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实施方案10-24
“区司法局总结和计划”司法工作计划07-19
司法计划司法工作计划05-31
司法局2010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11-09
司法局外宣工作要点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