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

2024-09-05

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精选10篇)

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 篇1

一、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9年8月27日)

土地调查条例(2008年2月7日)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2009年6月17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2002年4月30日)

二、土地承包与宅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9年8月27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2009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7月29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2004年11月2日)

三、土地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90年5月19日)

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3月8日)

划拨用地目录

(2001年10月22日)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

(2007年9月28日)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

(2006年5月31日)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2003年6月11日)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

(2006年5月31日)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2008年11月29日)

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999年3月2日)

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

(1999年10月28日)

报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开发用地审查办法

(2001年12月31日)

四、土地权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录)

(2007年3月16日)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995年3月11日)

土地登记办法

(2007年12月30日)

在京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土地登记办法

(2000年10月23日)

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1993年2月23日)

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年1月3日)

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

(2002年]2月4日)

五、土地征用与安置、补偿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2001年6月13日)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2006年7月7日)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2001年10月22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4年11月3日)

六、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复垦规定

(1988年11月8日)

退耕还林条例

(2002年12月14日)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8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2008年8月29日)

七、土地使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19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2009年2月4日)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19日)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

(1999年4月28日)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8年12月27日)

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2006年6月16日)

实际耕地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办法

(2007年9月5日)

八、土地税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2007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8年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2,006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13日)

九、争议与救济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

(1995年12月18日)

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

(2005年8月31日)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2003年1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5年6月18日)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2004年1月9日)

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规定

(2001年7月17日)国土资源信访规定(2006年1月4日)

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 篇2

起诉———指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请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

应诉———指被告针对原告起诉, 提出答辩的活动。

撤诉———指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撤销已经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包括撤回起诉上诉。

胜诉———指诉讼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得到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败诉———指诉讼活动中, 一方当事人得到法律不利于自己的判断。

上诉———指当事人对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在法定期限内声明不服, 依法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申诉———指诉讼当事人、被害人或者其他公民, 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进行不服, 依法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

投诉———指当事人为解决纠纷, 寻求诉讼的行为。

公诉———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机关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抗诉———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断或裁定提出重新审理的诉讼要求, 是检察院对法院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关代孕问题的法律浅谈 篇3

关键词:代孕;法律问题;立法完善

一、代孕的概念

代孕,俗称“借腹生子”。目前在医学界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其基本概念是明确的,即指将受精卵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子宫,替代妻子对受精卵进行孕育,或者是将丈夫的精子植入非妻子的女性的行为。广义的代孕一般可以被划分为四种情况:1.丈夫提供精子,妻子提供卵子而委托他人实施代孕;2.丈夫提供精子,由第三人提供卵子,再由其他人实施代孕;3.丈夫提供精子,由代孕母亲提供卵子进行代孕;4.由夫妻外的第三人提供精子和卵子委托他人实施代孕。

二、代孕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关于代孕,仅以卫生部的规章形式标明了我国目前禁止的立场。卫生部2001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卫生部2003年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准则和伦理道德》也明确禁止代孕的实施。总体说来,关于代孕的有关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上难以覆盖周全,法律效力也较弱,难以起到应有的制约和保障作用。

(二)代孕子女亲自关系的确定问题。

代孕子女,是指经过代孕而出生的下一代。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则是指代孕子女与其父母的法律关系。如上文的分类,代孕子女的父母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基因父母”,即提供精子和卵子的男女,也就是代孕下一代的基因提供人。其二是孕育母亲,即为代孕子女提供孕育条件的妇女。其三则是养育父母,顾名思义,是抚养代孕子女长大的人。此三类父母的角色会有相互重叠的可能,因此也会引发道德和法律上的冲突。按照法学界的传统学说,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确定原则是“谁分娩谁为母”,父亲的确定则是按照母亲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来推定的。这样的判断方法是基于传统时代孩子出生的唯一途径就是从受孕者(此时也是孩子的基因母亲)的子宫中出生的。那么,在代孕的语境下,应该如何合理的判断代孕子女的法律父母呢?目前理论界对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确定主要有分娩说、血缘说、合同说、子女最佳利益说几种观点。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代孕的立法态度不同,故立法安排也就各有特色。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采分娩说,禁止代孕,代孕母亲是法律承认的代孕子女的母亲,被代孕的夫妇可以通过收养等程序与代孕子女建立亲子关系。第二,采用其他三种学说,适当开放代孕,以被代孕父母为孩子的法律父母,一般由法院颁布“亲权命令”建立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有关代孕的法律各国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缺乏,亲子关系难以认定。

(三)代孕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

代孕的显示关系存在。“代孕”商业化不az可否认。但是我国对于代孕协议是否合法?代孕主体、代孕双方的权利义务、违反代孕协议的法律责任、终止妊娠的法律责任、因必要费用和合理报酬的给付二产生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亟待立法的解决。

三、代孕的立法完善

(一)确定“代孕”的法律性质

确定代孕的性质是代孕相关立法的基础。本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适当的开放代孕的相关规定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进行严格的规定,不能使代孕利益化,违反公序良俗。

(二)对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进行规定

代孕子女是现实的存在,不管“代孕”如何被法律规定,代孕子女的权利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代孕子女的亲子关系的规定势在必行。

(三)保障代孕子女知情权的实现

代孕子女式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相关法律的出台,是对其基本尊重。同时也有利于避免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

(四)确立非商业化的原则。

代孕的出现之时满足人们能够拥有子女的美好愿望。各国允许代孕的存在也是为了人们的幸福。确定代孕的非商业化原则,才可以使代孕的开放有价值。同时对追求利益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惩治。

“代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育观念同时,其带来的价值冲击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对“代孕”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民法学》(下),四川大学出版社

[2]杨芳.潘荣华.台湾地区代孕合法化之争.台法研究论坛.2006(3)

[3]李志强.代孕生育的民法调整.山西师大学报.2011(5)

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 篇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一号,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

四、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关于办理危害矿山安全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高法、高检2007年2月28日颁布,3月1日起施行)

第六条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一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三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事故抢救的:

1.决定不报、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串通有关人员不报、谎报事故情况的;

2.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3.伪造、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的;

4.毁灭、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记录、计算机数据等资料以及其他证据的;

(三)其他严重的情节。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万元以上的;

(二)采用暴力、胁迫、命令等方式阻止他人报告事故情况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

第七条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实施本解释第六条规定的相关行为,帮助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的,对组织者或者积极参加者,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的规定,以共犯论处。

第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一)对不符合矿山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对于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矿山生产经营单位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对于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矿山生产经营单位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强令审核、验收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本条第一项行为,或者实施其他阻碍下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行为的;

(五)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行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

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七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十一条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四、《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296号,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六条煤矿发生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煤矿事故的;

(二)伪造、故意破坏煤矿事故现场的;

(三)阻碍、干涉煤矿事故调查工作,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2001年4月21日起施行)

第十六条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县(市、区)、市(地、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并应当配合、协助事故调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

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违反前款规定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降级的行政处分。

六、《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三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九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七、《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2006年10月30日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9月26日第23次局长办公会议通过,2006年11月22日起施行)

第八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申报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组织审查验收的;

(二)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按规定采取措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瞒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组织、参与瞒报、谎报、拖延不报的;

(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

有关法律的文章(定稿) 篇5

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敬畏,一是我们头顶上璨灿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祟高的法则。法律时时刻刻都在塑造着社会,规范着公民行为。无法,则无以立国,有法,国则昌盛民则安居。

前一些时日,沸沸扬扬的“文强”案告一段落,重庆黑社会保护伞终于在法律面前倒下。身为人民公仆,不仅未将人民赋予的权利造福万民,反而为官不仁。贪污受贿,纵容黑势力,生活放荡,对于这样的人,只有用法律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只有用法律才能让正义重建光明。2010年7月7日上午9时许,文强在重庆歌乐山某刑场被执行死刑。那一天,群众拉出“文强死,百姓欢,重庆安”的横幅并燃放鞭炮以示庆祝。文强一案,警示了其他官员,为官者该造福一方,走出法律的轨道,最终必然受到制裁。

桃源仙境,天上人间是多少人的向往之所,那里清新淡雅,陶冶心脾,世间佳境。然而北京的“天上人间”却向世人展现的是世间的丑恶,龌龊。天上人间的神秘,朝阳警方为我们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个卖淫嫖娼豪华娱乐场所展现在大众前。警方的果断出手,将几家豪华夜总会一举拿下,击碎了坊间诸多传闻,同时也显示了治理涉黄的示范意义。古人所说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都是守法经营,一切须在法律范畴内才是正道。时刻谨记法律,依法经营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时代的发展也注定了法律必须与时俱进。2010年夏季,全国人大对法律做出了合理的修改,比如废除13个犯罪死刑、75岁以上老人犯罪禁用死刑和增设醉酒驾驶、恶意欠薪等罪名。刑法的这次修改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承载了一个社会法治文明进步的期待。我国的法律需要走科学民主之路,将理性与情感、法治与国情充分结合,从而寻找到真正符合法律规律、体现社情民声的结合点。

有关法律的名言中国的 篇6

2)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3)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4)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5)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6)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7)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8)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9) 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0)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1)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2) 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3)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4)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5)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6) 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7)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18) 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19) 事断于法。——邓析

关于涉及建设用地的有关法律问题 篇7

关键词:建设用地,依法行政,管理

建设用地涉及诸多法律问题, 因专业性强且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之中, 为行政机关的宏观管理和依法行政带来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建设用地纠纷会大量出现。因此, 通俗而又系统地分析设计建设用地的有关法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建设用地的依据———规划和“三证”

1.1 规划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协调省域内各城镇发展, 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综合安排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未在限期内完成的省、自治区, 不得进行各省、自治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这表明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要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不一致的, 可以适当调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般而言, 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 而城市详细规划、农村及镇规划又分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细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这些不同位阶的规划, 不仅编制和实施主体、审批和修改程序不同, 而且法律效力也不同, 低位阶的规划非因特殊情况在一定期间内不得与上位阶的规划相抵触。所有不同位阶的规划均为建设用地的基本依据, 也就是说, 不符合规划要求, 不在规划范围的不得不申请建设用地。

1.2“三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用申请用地的, 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 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 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批准证明 (批准文件)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 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行文后, 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它工程设施, 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证”是建设用地合法化和开工建设的必备要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 批准文件无效, 已占用土地由政府责令退回;凡在城市规划区内, 未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的, 属违章建筑, 予以处罚。

2 建设用地的前提———土地的征用和申请取得

2.1 征为国用土地

土地的权属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因此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须先征用为国有, 使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批准权限上, 一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大型项目和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涉及农用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另外征用基本农田, 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或者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也由国务院批准;二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及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 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以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 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三是一二项规定之外的农用地转用,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当然, 批准农用地转用后, 是否另行办理征地审批手续, 也有明确规定。

2.2 征用土地的公示

国家征用土地的, 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 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2.3 征用土地的补偿

征用土地的, 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其中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主要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 其标准均有明确规定。

2.4 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

建设单位持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文件向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经审查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建设单位以出让 (如招标拍卖) 等有偿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属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或者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等法定情形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可以划拨给建设单位使用。一因此, 建设用地的取得主要包括出让和划拨两种形式, 具体的操作要求有明确规定。

3 建设用地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诉讼

调解、仲裁、诉讼时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途径, 而诉讼则因最据权威性和中局性, 被法制社会普遍接受并广泛采用。人民法院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涉及建设用地的诉讼, 主要有以权力制约为根本目的的行政诉讼和以权益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最为常见。

3.1 行政诉讼的管辖

行政诉讼法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 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 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规定, 由管辖权的人们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 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对于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且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 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为由直接作为一审行政案件管辖。

3.2 行政诉讼的应诉与举证

人民法院立案后将在5日内向行政机关送达起诉状副本, 送达可以采取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法定方式, 均合法有效。行政机关应在10日内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 并提交答辩状。行政机关积极主动的应诉答辩将减轻对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 有利于行政诉讼的解决, 被动消极不仅不利于解决行政纠纷, 而且会处于被动, 因为不提交答辩状, 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行政诉讼有别于其它诉讼, 举证责任由行政机关承担。行政机关必须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后果。行政机关不应诉, 或者不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视为没有举证;行政机关经两次合法传唤, 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这些应引起重视。

3.3 行政诉讼的结果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将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如下四种处理:

一是判决维持。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 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符合法定程序的, 予以维持。

二是判决撤销或是部分撤销。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违反法定程序, 超越职权以及滥用职权, 符合其中之一情形的, 将被撤销或者部分撤销, 并可以判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三是判决限期履行。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的, 将做如此判决。

四是判变更行政处罚。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应当注意的是,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 一则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有损行政机关的执法形象;二则增加了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难度;三则容易引起行政赔偿。因此,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一定要慎重从事, 依法进行。

医院有关的法律法规 篇8

关键词:民商分立;民商合一;法律探讨

民事和商事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民商事立法模式融入了法律上的思考,情况较为复杂,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不同的权衡,采取的立法模式见仁见智。我国现阶段的民商事立法模式是有些许调整的民商合一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也越发暴露出各种问题和不足,对国家未来经济走向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商事立法模式就要对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在这方面采取的法律法规足够的合理,保证民商事的发展更加完善和稳定。

一、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简介

民商分立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民事与商事自成体系,分别进行立法,并分别对应于社会经济中的民事和商事关系,也就是说确立出相互独立的民法典和商法典。商法是于中世纪形成的一种概念和体系,当时主要是用于地中海沿岸商业贸易发展中一些商业交往或商业纠纷的处理。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壮大和加强,多个国家将一些国际性的商业规范纳入国内法中,从而初步形成了商事立法。历史上记载,民商分立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法国先后颁发实行了民法典和商法典,使得民事和商事开始了相互独立的运转。民商分立模式的出现是有一定理由的,坚持这一主张的学者认为,商法在对象调整、价值取向、立法技术等方面都与民法存在明显的差别,仅靠一部民法典是难以实行全面又完整的调控的。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法学理论自成一套并不断的成熟和完善,对商事的发展也显示出足够的优势。

民商合一体制,则相对于民商分立,是指将民事、商事不加区别,进行统一立法,换句话说就是将商法典融入到民法典之中。坚持民商合一主张的学者认为商人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慢慢降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现代社会对商人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制定单独的商法显得没有必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事和民事越来越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愈发密切,进行民商合一既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全面和规范。

目前,虽然世界民商事立法模式因国而异,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受到110多个国家青睐的民商分立。推行民商分立的国家大多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具有丰厚的财力基础;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则多见于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大多表现为市场经济不够发达,领土面积较小。其实,关于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的争议问题,一直以来只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而且从总体角度看,民商分立模式是当今世界立法的主流。

二、我国现阶段有关民商的立法模式

当前在我国实行的民商事立法模式是经过细微调整后的民商合一模式,即以《民法通则》为主导,以商事法典为辅助的立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利用《民法通则》作为主力来全面调控我国民商事关系确实对经济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后来,这一模式的不足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在民商合一的模式下,《民法通则》统领全局,但其在商事方面的理论却十分有限,涉及的范围不全面,对商业方面的行为类型的处理缺少系统的规范制度。如此长期下去的话,不仅会造成商法理论的缺失、法律系统的不完善,更严重的还会阻碍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法通则》是在市场经济初期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明显表现出欠缺和不足。因为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局面更加复杂,公司之间的关系、证券交易活动等情况也更加复杂,单靠这一个法律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商业的发展,也难以控制整个局面。综上所述,已有的立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的发展水平,虽然之前产生过一定使用价值,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这一模式继续使用下去很可能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所以说,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寻求新的合理的立法模式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三、在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方面应该采取的法律法规

我国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不仅关系着商法的存在及形式,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很多研究者目前提出的各种立法模式,我认为最合理的就是根据中国国情为依据的中国特色民商立法,尝试将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结合起来,也就是以民法作为基本私法,以单行民法和商法作为立法的主干支架,以民事、商事特别法作为辅助工具。这一模式简单易操作而且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民法和商法不存在合理的区分标准,是无法做到完全独立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民商法之间相互渗透和关联,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不能完全等同。我国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而且长期以来实行计划型的市场经济政策,使得市场观念和商人意识难以定型,继续实行民商合一是行不通的。如果选取这种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而又有效的调整,民商立法模式也会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当然,想要实行这种新的立法模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进行充分的考察。首先,我们对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的理解要到位,进行相结合就要保证商法必须存在而且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这就是说民商合一并不能取消商法的存在,同样民商分立也并不是将民法和商法完全区分。不同学者持有各自不同的理论无非是因为他们更多的从自己国家情况考虑,所以我们的国家将要执行的立法模式当然也要基于国情选择最合理的方案,不一定是已经存在的政策,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对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后,有利于完善我们将相其结合的工作,从而找到最佳政策。其次,我们要全面认识到民商法关系密切、密不可分,无法用一个标准进行区别,但这两者又不能融为一体。最后,民商法是现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动摇。

四、总结

进行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法律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对民商事立法模式有了整体的掌握。然后对于我国现阶段有关民商立法模式暴露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实行模式存在不足的原因和以后将会产生的后果,将立法模式与实际国情相互结合了起来。最后,我们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民商立法的新一代模式,当然,这一模式在理论和应用中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没有进行详细的规范或规定,需要随着以后的发展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但是这一新模式的提出对我国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相信未来肯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晶,徐姣.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模式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2,S2:177

[2]郭锋.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J].中国法学,1996,05:42-50

[3]徐浩.对我国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性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6:277

[4]程喆,王文荣.民商法的立法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4,13:114+113

有关辞职的法律问题 篇9

试用期3个月虽然是口头约定,但只要你主张,公司要想否定必须拿出确着证据(公司负有举证义务)。显然公司是无法举证的。

《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注意法律规定的是“通知”而不是申请,即无论公司同意与否,也不需要公司批准,既可以离职。

我国的劳动法律,认可你介绍的“有偿培训协议”之类的协议效力。如果协议中约定了单位出资培训,而员工需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员工提前辞职,应作出赔偿,这类协议是有效的,辞职报告《有关辞职的法律问题》。

关于辞职而又不违约或不赔偿的情形,只有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你们的劳动合同规定的条件才可以,前者例如出现不适宜从事该工作的疾病,单位又无法调整或无其他岗位等,后者如单位违约在先:克扣工资,违法加班等。

法律上承不承认口头辞职?

口头辞职的说法,法律是承认的,但是很难证明,即使有证人在也很难保证证人的话会被法院采信,更别说证人可能不按事实作证了.所以还是建议以书面方式提出辞职.当然,如果口头辞职时有录音就好了.相关专题:

危机下:企业不裁员 千金一诺 共渡难关 // 职场人都该看的:09就业政策及影响

企业裁员减薪方案、补偿金计算误区和劳动争议防范 // 辞职报告范文

有关法律的英语演讲稿 篇10

有关法律的演讲稿

其实在座的各位,每时每刻在考虑很多的事情,尤其是工作方面的事情,我组要谈得内容肯定也在诸位的思考范围之列了,但是为了很好的把本次作业完成,只能先把我组不成熟的点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互帮助共同进步。大家都知道大多的说法都是基于某种前提展开的。我组的这点小想法也不例外。我们的假设是,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了充足的法律等理论知识。问题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需要学习些什么?

一、先看案例和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首先是,我们上周看到的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那个《谁来帮帮我》,我们撇开很多东西,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是不是乡村的“无法”社会造成的? 第二是,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农村,尤其是偏僻的,比较落后的西北和西南的农村,宗教观念,社会分化,面子观念等等特别的严重。比如,在村庄修的最好的建筑是庙宇或者是教堂,比如家族修家谱、建祠堂而要游街,然后引起另姓家族的不满引起的群殴,比如,异姓村子间的群殴,或者家族与家族因为前辈子说不清楚的土地引起的斗殴等等。

例子很多,时间关系不细展开。

二、通过分析,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应该:

费孝通说过,“中国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护的原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护礼这种规范。”

很显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只用法律理论跟农村当事人理论是理论不来的,尤其像我们大都在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工作同志来说,我们还要掌握更多的“社会常识”。我组先列举几点:

一是,若我们在工作中考察宗教因素,将宗教的代表人物正确引导,让其树立对我们工作有利的态度,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纠纷就可以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认同和责任感来维护秩序。

二是,面子观念和熟人社会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假如,我们把“长老统治”遗留下来的老人代表道德权威和舆论权威,很灵活的运用这对于我们工作中也是有利的。

三是,中国人是有很大的从众心理和随大流的心理,用梁漱溟的话说,“中国人彼此互以对应为重,一个人不以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时候在工作中可以利用。

三、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了,但是在以血缘、乡缘、学缘、业缘为基础的人情文化传统深厚的中国社会中,大多说的单个个体在面对利益采取策略时,往往选择了潜规则而不是法律,尤其在农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我们要依法,但也要依情理,让法律慢慢深入人心,这个过程无疑是很艰难复杂的,需要过程。谢谢!篇四:与法律有关的演讲稿大集合在成长中与法同行

正如我们所知,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绳,依法治国也是我们国家坚持的治国政策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专门为我们青少年所设立的。

那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请问,如果法律作用甚微,为什么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因他的《石柱法》——即众所周知的汉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请问,如果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为什么拿破伦会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历史不会说谎。法律,无疑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先决条件。它的重要性更是无庸质疑。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的规定和精神。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经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开始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社会的秩序。纽约,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却也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犯罪,无疑永远在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的是正义。

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为的只是金钱,只是一个“利”字。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中。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这也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作为中学生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的受约束到主动的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才悔恨呢?因此,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让我们大家共同携手,在成长得到律上与法同行吧!

高一二班

2009年12月21日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办法”,“身法”,“写法”??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法。法制生活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么,什么才是“法”呢?

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法律时刻提醒着我们,约束着我们,衡量着我们的行为。

有些“法”是需要强制执行的。这里有个例子。南京有一家鸭店,生意是红红火火,正当人们蜂拥而至购买鸭子时,一队城管队员却冲了进来。人群迷惑不解,但很快就知道了答案,原来,黑心老板不仅收购的是病鸭,而且又在鸭子里注水,这种“注水鸭”外表看来白白净净,嫩嫩滑滑,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吃过鸭子不多久,就会出现腹泻、头痛症状。在执法队员取证过程中,另外也发现了贩卖病鸭的基地,并一并“端掉”。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所以同学们,身处其中的我们,不仅要懂法,还要学会对一切触动法律的陷阱与诱惑说:“no!”

有些“法”是没有确切规定的。只是当你捡起一片纸屑时,别人会用赞许的目光望着你;当你扶起跌伤的孩子,孩子会永远记住你一辈子??因为有法可依,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法律却像捆仙索,时常动用它的咒语,让人们尝到它的苦涩,有些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只顾物质上的享受,一次又一次淡忘法律,漠视法律,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受到了法律的审判和制裁,以致在牢狱中浪费了太多大好光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思考: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藐视法律而犯罪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杭州5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少男少女因“口角之争”,将一名17岁少年杀害并分尸。2006年8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2人被判死刑,2人无期,1人有期徒刑15年。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把青春和生命交付给监狱和惩罚,谁愿意呢?同学们,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世上,那么就有义务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你们说呢?

因此,作为社会的小公民,我们更要遵纪守法。其中,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千万不要认为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请你快点打消这种念头吧!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尊严才悔恨呢?所以,同学们,请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让我们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吧!

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长路上与法同行。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的有序。正是由于有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请问,如果法律作用甚微,为什么公元前18世纪古巴伦王国国王汉穆比因他的《石柱法》——即众所周知的汉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请问,如果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为什么拿破伦会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历史不会说谎。法律,无疑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先决条件。它的重要性更是无庸质疑。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的规定和精神。

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也许有些人又会问:法律既然是为了保障我们的权利而存在的,那我们什么也不用做么?当然不,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回报与付出。法律为我们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给予了我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但法律同时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必然的要履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义务。例如,我们有劳动的权利,同时相应的有劳动的义务。我们中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9年的受教育义务。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经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开始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社会的秩序。纽约,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却也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犯罪,无疑永远在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的是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为的只是金钱,只是一个“利”字。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中。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这也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作为中学生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的受约束到主动的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与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请你快点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才悔恨呢?所

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作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合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篇五:与法律有关的演讲稿大集合 在成长中与法同行

正如我们所知,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绳,依法治国也是我们国家坚持的治国政策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专门为我们青少年所设立的。

那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请问,如果法律作用甚微,为什么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因他的《石柱法》——即众所周知的汉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请问,如果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为什么拿破伦会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历史不会说谎。法律,无疑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先决条件。它的重要性更是无庸质疑。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的规定和精神。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经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开始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社会的秩序。纽约,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却也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犯罪,无疑永远在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的是正义。

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为的只是金钱,只是一个“利”字。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中。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这也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作为中学生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的受约束到主动的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才悔恨呢?因此,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让我们大家共同携手,在成长得到律上与法同行吧!

高一二班

2009年12月21日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办法”,“身法”,“写法”??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法。法制生活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么,什么才是“法”呢?

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法律时刻提醒着我们,约束着我们,衡量着我们的行为。

有些“法”是需要强制执行的。这里有个例子。南京有一家鸭店,生意是红红火火,正当人们蜂拥而至购买鸭子时,一队城管队员却冲了进来。人群迷惑不解,但很快就知道了答案,原来,黑心老板不仅收购的是病鸭,而且又在鸭子里注水,这种“注水鸭”外表看来白白净净,嫩嫩滑滑,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吃过鸭子不多久,就会出现腹泻、头痛症状。在执法队员取证过程中,另外也发现了贩卖病鸭的基地,并一并“端掉”。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所以同学们,身处其中的我们,不仅要懂法,还要学会对一切触动法律的陷阱与诱惑说:“no!”

有些“法”是没有确切规定的。只是当你捡起一片纸屑时,别人会用赞许的目光望着你;当你扶起跌伤的孩子,孩子会永远记住你一辈子??因为有法可依,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法律却像捆仙索,时常动用它的咒语,让人们尝到它的苦涩,有些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只顾物质上的享受,一次又一次淡忘法律,漠视法律,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受到了法律的审判和制裁,以致在牢狱中浪费了太多大好光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思考: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藐视法律而犯罪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杭州5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少男少女因“口角之争”,将一名17岁少年杀害并分尸。2006年8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2人被判死刑,2人无期,1人有期徒刑15年。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把青春和生命交付给监狱和惩罚,谁愿意呢?同学们,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世上,那么就有义务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你们说呢?

因此,作为社会的小公民,我们更要遵纪守法。其中,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千万不要认为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请你快点打消这种念头吧!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尊严才悔恨呢?所以,同学们,请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让我们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吧!

成长路上与法同行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成长路上与法同行。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的有序。正是由于有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请问,如果法律作用甚微,为什么公元前18世纪古巴伦王国国王汉穆比因他的《石柱法》——即众所周知的汉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请问,如果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为什么拿破伦会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历史不会说谎。法律,无疑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先决条件。它的重要性更是无庸质疑。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的规定和精神。

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也许有些人又会问:法律既然是为了保障我们的权利而存在的,那我们什么也不用做么?当然不,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回报与付出。法律为我们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给予了我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但法律同时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必然的要履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义务。例如,我们有劳动的权利,同时相应的有劳动的义务。我们中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9年的受教育义务。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经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开始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社会的秩序。纽约,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却也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犯罪,无疑永远在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的是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为的只是金钱,只是一个“利”字。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中。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这也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作为中学生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从认真听课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自习课纪律开始。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能够做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的受约束到主动的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抄袭作业开始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与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请你快点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才悔恨呢?所

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作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合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上一篇:食品企业整合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新农村帮扶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