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18

《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读中感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志者事竟成的品质。

2、创设情境,劝劝吴王,学习勾践。

3、听写词语,帮助复述,抓住重点,变序学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默写词语

1、勾践报仇雪恨亲自柴草苦胆尝苦味提醒

2、检查

师述: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漂亮,学习语文更是如此,不光要写会,更要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好卧薪尝胆好不好?(好)有志者,事竟成!

二、学文(第四自然段)

1、看着这些词语,听老师讲故事,待会儿老师请你也来讲讲,看谁能更老师讲得一模一样(师讲故事,放音乐)

2、练讲一下,然后再指名讲,要求:(1)讲得正确(2)有感情

3、这就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出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读好这一段,想想怎么分配最好?

4、指名小组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的段落,这样读可以读出段落结构来)

5、从哪里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引读

他这么做不是故意折磨自己吗?他想干什么?(板书:奋发图强)

6、出示“雪”,理解“报仇雪恨”。快速朗读法读其余段落。

(默读全文,思考)

(1)勾践的耻辱是什么?(第三自然段)

A、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是十分自然的事,为什么对于勾践夫妇来说,却是受尽了耻辱?这不是他自找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B、这屈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三年。

指名读,齐读。(板书:忍辱负重兵败求和)

C、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国王?(引读课文)

D、他如此忍辱负重,如此奋发图强,结果怎样?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A、怎样才能读好,提提建议。

B、指导读(二十多年,终于)

C、理解“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是吴王夫差(板书:转弱为强)

D、吴国怎么会转强为弱的呢?

出示:

_____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_灭掉越国

______________不听大家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一演:群臣提建议:“启奏吴王,……”

E、吴王怎么也没想到,后患未除,竟让他灭国了。这真是后患无穷!

F、想象越国的奇兵兵临城下时,吴王会怎么想?你有什么话对吴王说?

三、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联系学习说一说)

2、齐读全文。

3、说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4、夸夸越王勾践。

板书设计:

兵败求和

忍辱负重

26、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

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三、教学建议

1.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呢?一是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二是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2.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思考练习”第三题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3.“思考练习”第一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和第四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之所以不做具体规定,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背的部分和摘抄的词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学习课文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丰富日记的材料。可选择部分做了这个题的学生的日记读一读,以示提倡、鼓励,但不要当作学生必做的作业。

4.课文中有几个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可引导学生提出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有所领悟。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5.本课的生词较多。对这些生词,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个别词语,教师可适当指点。下面的提示,仅供教师参考。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四、参考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者邮箱: NHM36@126.com

《卧薪尝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 呀!)

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出示课件)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

(1)学习读画

(2)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1、指名读: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2、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你再读读。

点出重点词 指名读,还有谁来试试

师:是呀!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3、带着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再回过来读读刚才画出的那句,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3)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大儿子杰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学法指名读:自由读(知情节)

默读(划句子)

品读(说体会)

师:我们在自学时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二)第五自然段

1、学习自学

2、交流:

1)你划的什么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还有谁想跟他比比的?指名读

师评:你读得真好!好像杰克一样,内心紧张外表镇定!

2、你还划出哪些句子?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这么深刻,你定会读好的,多么深刻的感受啊!你学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坐待什么?(机会、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 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谁再读读这一句?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烛焰摇,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叙述: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谁通过朗读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评价: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种情境中去了。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让我们再来细细地体会一番吧,你再来读读,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请同学自由读读6。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5、指名分角色

6、评价“娇声”

(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1)练笔

小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会写8个生字,会认8个生词。正确读写本文的词语

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德育 培养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重点 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方法

难点 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大家看过小虾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虾?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小虾的有关资料,相互交流一下收集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小虾的文章《小虾》。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请学生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家的一口大缸里养了一些( ),通过观察,我发现它们( )、( )。突出了小虾( )、( )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A、重点字音:搏 卵 甚B、多音字:撒 翘 苔 C、生词:空隙、撒落、追逐、立即、猛烈。(一) 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小虾是怎样进入作者视野的?2、学习第一自然段。A、生自读,读懂了什么?

B、师质疑: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回答,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漏过葡萄架空隙的洒在水面上的阳光比作圆镜。)请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并把它转化为陈述句。并试着说一说这样用的好处。(我想这正好用来养小雨小虾。)(加强语气)3、学习第二自然段。A、生自读,读懂了什么?B、师质疑:小虾的年龄是靠什么来识别的?(颜色:通体透明---才长大;稍带灰黑---老、千年虾)这里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描写小虾请你完成以下的练习:a草地上有许多狮子,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描写动作)b、海洋里鱼的种类很多,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样子。)三、随堂小节

板书设计

作业 拼音田字格

后记

课题 小虾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会写8个生字,会认8个生词。正确读写本文的词语

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德育 培养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重点 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方法

难点 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写重点词语: 空隙 撒落 追逐 立即 猛烈2、回忆并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二、学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小虾真有趣。)2、小组讨论:这一自然段是怎样根据这句话写具体的?3、交流汇报,师点拨。4、抓重点句,理解句意。小虾吃东西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没有危险,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才”有顺序地把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生动,说明小虾吃食很小心。5、请你模仿这一段,用上这几个词,描写自己吃东西 时的样子。交流汇报好的作品。(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轻声读文,同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写出了小虾什么特点?

(小虾脾气不好。)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把能表现出小虾脾气不好的词语找出来。(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眼珠“一突一突”把小虾受干扰的神态写的栩栩如生。)4、小组诵读,要求读出小虾的凶猛。 5、读,3、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向大家介绍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6、学习第5、6自然段。齐读课文,读中体会新出生的小虾时的惊喜之情。三、总结感悟本文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生气时的神态,表现了小虾机灵可爱的特点。字里行间透漏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四、创新拓展我国有许多画家擅长画动物,如:齐白石----虾,徐悲鸿-----马,请你利用手中的资源再查一些。

板书设计

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2个生字。认识“逶、迤、礴”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长征组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简要介绍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由于王明错误路线,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红军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失败走向胜利。长征可以说历经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毛主席欣然作诗,表达内心的喜悦。

二、 初读诗文,感受大意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诗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由读文

三、 展示课件,学习诗文

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探究诗文,完成以下任务:

1:你学会了哪句话。

2:重点理解: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尽开颜

3:“暖”与“寒”在此的意思。

讨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第二句:明确“五岭、逶迤、磅礴、走泥丸”及全句的意思。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句:多媒体展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经过及成功后欢庆胜利的场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说说“暖”好在哪里

第四句: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困难险阻,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四、读诗文,读出情感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诗意、巩固所学字词

二、 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在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哪些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这首诗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的敬仰。

三、 观看长征地图,三读诗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可以从一张远征图看出。

长征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十一个省

经过大河二十四条

翻过险峻高山十八座

男女生配合读,女生读每行的前四个字,男生读每行的后三个字。读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四、 观看视频,再读诗文

1:长征故事感人肺腑,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电视剧《长征》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前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牺牲。

2:学生自主观看,然后诵读诗文。

五、 聆听赞歌,五读诗文

1:让我们再聆听一首英雄的赞歌,感受以下革命年代英雄们的气概。

2:把自己的情感用朗读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

六、总结

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

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

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摘自:伯通科技 (作者:郎老师)

学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本内容

1、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老师先说一个:古时候,有两个学生跟秋学棋。

2、专心致志 能手 用因为……所以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3、指名读,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做动作来解释给大家看。什么时候会走神,因为他走神了,所以老师――提醒他要注意听讲。

二、学习第一段

1、(直接出示内容)指名读。

2、第一段的内容老师觉得太长了,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帮一帮老师,用一句话把这一段的意思说出来。(用因为……所以……复述内容)

出示:因为秋______,所以有两个学生______。多指名说

3、过渡:说得真是太棒了!不知道你们的眼睛亮不亮?

看图:两个学生开始学下围棋,你觉得他们学得怎样?看看哪位同学的眼睛最亮。自主看图

三、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学的(指导注意观察眼神、动作、表情)。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2、轻声读第二段,用你聪明的脑袋,灵巧的小手,找出你认为能反映他们学习情况的地方(先找出表现那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学生的词语)

专心致志 一边一边 问上几句(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眼到耳到心到)

(1)谁能读出一个学生学棋的认真劲儿,指名读,师生评价

哪儿读得好,哪个词,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再读,品读,齐读

走了神 想 拉弓射箭 只听了一会儿(三心二意、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又去想别的事了

指名说为什么

(2)能不能读出另一个学生走神的感觉,如果你愿意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加上一些动作,因为是走神嘛,动来动去是正常的。同桌练一练,一人读,一人演,看谁练得最像那个走神的学生。

指名练,(脱离书本)评价眼神、动作、表情。

3、轻声连起来自读,老师巡视

4、小结

农民伯伯有一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汗水,就会有丰收的喜悦,你心不在焉、上课走神,不付出努力当然什么都得不到。现在,老师请你猜一下,这两个学生最后会是怎样的呢?指名说(说出理由)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一下子就猜到了他们的结局,果然如此(出示)齐读

四、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就像那个专心致志学棋的学生一样,个个很认真,看来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大收获,是不是?你能勇敢地举起你的手,向我们大家说一说你心里的话。注意表扬评价

出示:

一个学生因为___,所以后来成了(出色,了不 起、独一无二)____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因为___,所以棋艺_____。看来,学习、读书时都要___,不能____。指名说(还有不一样的吗?)

秋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四川蓬溪常乐中学    何运通

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蕴涵的哲理

2:学习精练而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标题所揭示的中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自古悲秋多寂寞”,“秋风秋雨愁煞人”,所以许多人认为秋天是萧杀的、凄凉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秋,看一看他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齐读文前题记,齐答秋有一个丰厚收获的原因?(秋有一个成熟的头脑)

2:阅读全文,同桌交流:各部分写了秋哪些品质?

注:(1)阅读包括齐读、散读、默读、个人读、个别范读、读重点句子等,总之,要有感情地读,要从读中体会感情。

(2)允许同学有不同的见解

(3)同桌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发言,最后用四字词语归纳(见板书)

3:讨论课后练习一

三:讨论课后练习二

(问题和参考答案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四:体会文章语言

1:修辞手法及作用?请学生举例说明。

2:文章结构、语言的变化?请学生举例说明。

五:作业,写一段话来赞美冬天

板书:

秋魂

成熟的头脑

秋实   秋色   秋味  秋风   秋叶   秋土   秋景

虚怀若谷  五彩缤纷  酸甜苦辣  慈母柔情  无私奉献  播种真情  博大仁慈

(拟人)                                                               (排比)

太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太阳》第二课时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8人,男女生各半。学生思维活跃好表现,半数以上的学生会用网络搜集信息,全班学生都会摘录知识小卡片。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太阳》的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分清了课文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设计思路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2.运用网上资源补充课内知识,体现现代教育信息特点。

3.运用知识抢答的形式巩固本课内容,掀起本课高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并知道是用哪些方法来说明的。

(2)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太阳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并利用网络收搜集有关太阳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背诵自选段落。

教具、学具准备

1.师:电脑、实物展示台。

2.生:两人一台电脑、空白小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2分钟)

师:老师小的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那时我就想,要是有一天我能同样登上太阳,那该有多好啊!你们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前课时摘录、整理的有关太阳特点的知识小卡片,说说我们人类不能登上太阳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生:……

师:对!看来同学们前课时学习得不错,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太阳》这一课是个很好的开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太阳》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部分,知道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5分钟)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是用“列数字”、 “举例”、“比较” 、“比喻”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一)师: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勾画有关内容。

2.合作学习: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讨论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3.大屏幕出示,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用哪些方法来说明的?

①“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列数字说明)

②“到太阳上去,如果……二十几年。”(举例说明)

③“……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列数字、比较说明)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比喻说明)

4.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到用这些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用数字说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十分明确。如果不用数字,只是说很远,就给人以笼统、模糊的印象。

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才让人感到十分具体。

用人们知道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大火球”作比喻,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

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老师板画:

远、大、热

太阳 地球

(二)小结。

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方法,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学习第二部分,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15分钟)

(设计意图:以总述句、总结句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内知识。)

(一)找出文中总述句和总结句。

师:同学们,太阳几乎天天和我们见面,也许你很少想过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的第二部分中有两个句子对这一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请你找一找,画一画,是哪两句?

1.默读课文,勾画句子。

2.谁来读一读,是哪两句?

大屏幕出示句子,读一读。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谁能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第1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是过渡句;第2句是总结句。)

(二)抓住总结句,引导学生质疑。

师:读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前文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生:……

根据学生质疑点击大屏幕,展示相似问题。

读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我想知道:

1.我们的世界上有些什么美丽可爱的事物?

2.这些事物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3.这些事物跟太阳有什么关系?

(三)自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能解决它们。请同学们在课文里去找答案。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或作文字批注。

2.汇报学习结果。

根据生说师板书: 关系密切

3.引读、引背第4段。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2)我们人类生活中哪些跟太阳有密切关系?(吃的……穿的……)

(3)埋在地下的煤炭跟太阳有什么关系呢?(……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能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不仅限于书本上的事物,你还想知道哪些事物能说明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吗?现在,请你们利用电脑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来说明,并把有关信息填写在空白小卡片上。同学们可以自选合作伙伴,两个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最后推出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情况。

师: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你从网上了解到还有哪些?能模仿书上的说法说一说吗?大屏幕出示句式:

1.有了太阳,才有 。

2.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

3. 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 变成的。

3. 学生说,老师相机点击出有关内容。

如太阳与石油的关系,可以这么表达:

1.有了太阳,才有埋在地下的石油。

2.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理在地下的石油。

3. 埋在地下的石油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地下的石油是由远古时代的动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四、知识小抢答(4分钟)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知道了不少有关太阳的知识。我想利用知识抢答的方式来探测同学们大脑中的知识宝藏。以大组为单位,在老师的问题提出之后最先举手的获得抢答权。答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卡通太阳神头像图。完了之后看哪个大组获得的太阳神最多,哪个组就获得优胜。愿意吗?

抢答题:

1. 太阳的大小相当于多少个地球?

2. 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多少度?

3. 为什么有云、雨、雪等自然现象?

4. 太阳跟植物有什么关系?

5. 人们为什么利用太阳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6. 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从地球到太阳要走多久?

7. 太阳中心的温度估计有多少度?

8.为什么说煤炭跟太阳有关系?

9.人们怎样利用太阳来杀菌?

10.太阳跟动物有什么关系?

11.风是怎样形成的?

12.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13.我们人类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是跟太阳有关系的?

14.如果坐飞机到太阳上去,要飞多长时间?

15.石油跟太阳有什么关系?

16.我们乘坐宇宙飞船能登上太阳吗?为什么?

五、课堂练习(5分钟)

1.自由朗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抽读听背。

3.鼓励学生踊跃背诵。

六、师生总结(3分钟)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同学们学习得很主动,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对在网上查阅信息很感兴趣。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同学们,浩瀚的宇宙处处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让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长大后探索科学的奥秘作好准备吧!

七、课后练习

太阳的知识很丰富,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通过网络或阅读图书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并大胆地介绍给同学们,品尝资源共享的乐趣。

板书设计: 29 太阳

远、大、热

太阳 关系密切 地球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摘掉“有色眼镜”

歇台子小学 毛永红

[案例]

两年前,我接任了一个六年级新班的班主任工作,王翰是班里的一名后进生。他属于那种烦躁型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喜怒无常,常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同学们没有一个敢惹他,就是老师批评了他,他也要寻机报复--恶作剧,同学们都讨厌他的那些坏习气。林雪松是班长,学习成绩好,而且很有正义感,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接班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刚打上课铃,我像往常一样去教室,刚跨上三楼走廊,就听见一个声音大吼道:“你给我擦了!我再说一遍,擦不擦?”这是王翰的声音,带着很浓的火药味,一场“战争”就要爆发。不容我多想,另一个声音又响起:“不是我踩的!”这是林雪松的声音。我马上判断这是王翰和林雪松发生了纠纷。我心里第一反映就是王翰又要耍霸道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教室,争吵马上停了下来。王翰说:“别人看见他踩了我的凳子,他却不承认!”我问林雪松是否属实,林雪松坚决否认。我更相信林雪松,因为他平时处事一贯率直,在老师和同学当中都有很好的印象。“这不会是林雪松干的,一定是王翰不想上课而无理取闹罢了。”我心里想。于是,我向王翰作解释并找来抹布给他擦了凳子,请他坐下上课。王翰虽然坐下却并没表示对我的感谢,而且嘴里还嘀咕了一句:“还优秀教师呢,这点是非都不能断!”听着这话我感到震惊,我看着王翰,他的眼里充满了对我深深的怨恨。

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完了那堂课。回到办公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王翰的话老是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我决定去教室找同学了解情况。因为同学们讨厌王翰,开始的时候没一个愿说真话,都说没看见。我严肃地说:“同学们,老师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不喜欢王翰,所以不愿意说实话,我也讨厌王翰平常的不良表现。但是请大家想一想,王翰同学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如果今天这件事处理不好,不能让王翰心服口服,我们班永远都有这么一个差同学,直到毕业。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能没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诚实!”听了这些话,同学们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两个同学站出来证实是林雪松踩了王翰的凳子。

我立即单独找到林雪松,我对他说:“人无完人,人人都会犯错误,关键是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仍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的好班长。”听着这话,林雪松低着头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是我踩了王翰的凳子,我一定在班会上向王翰同学道歉,加倍地扣我的操行分吧,我一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在班会课上,我也向王翰同学道了歉,表示自己不应该偏听偏信,只相信好同学的话,对每件事情都要调查研究,不能妄下结论。每个同学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的话迎来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王翰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感受到自己和林雪松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给他找回了尊严。

从那以后,王翰在慢慢地发生变化,逐渐地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那么反感了,对同学友善多了,在学习上也开始努力了。在期末操行评定时,全班同学一致同意他为“良”。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作教师的特别是做班主任工作的,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评析〕

在普通学校里,后进生存在于任何普通班级,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持久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好学生与后进学生,要求我们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在优生与后进生发生冲突时,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以一颗公正的爱生之心,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处事,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决不能只听好学生的片面之词,要充分调查研究。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成人要犯错误,何况是小学生。通过这一偶发事件的处理,我转化了一个后进生,而且及时地发现了优生的某些缺点并给予了纠正,也更加树立了班主任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思考]

如何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转化后进生?

6月17日

夕照(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佳句,理解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教师备注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推敲词句的阅读习惯。

2.运用本课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

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训练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

自然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夕阳西下时那种如诗如画的美,学会欣赏美的自然景物。

二、学法引导

先留心观察一下夕照的情景,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

的哪些景色,把自己的观察与课文做对比,把稳重喜欢的句子读

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的办法

(一) 重点

了解日落的全过程,体会其如诗如画的美。

(二)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夕照的景物是什么样的。

(三) 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的突破应注意引导学生读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同

时图文对照,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夕照如诗如画之美,把自己观察

到的夕照景物与文中描写作对比。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录象带

二、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交代学习任务和方法,总结学习情况。

2.学生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七、教学步骤

教师备注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 导入:上节课 我们领略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像,这一课,

作者又将把我们带到夕阳西下的神奇境界中。(板书:夕照)

2.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么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简单描绘)

2.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夕照景象?(指名读,注意正音)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地点--小屋(窗子朝西开)说明看夕照很方便;

周围环境--一排整齐的红砖瓦房,挺拔的钻天杨]

2.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写因小屋的窗子朝西开,便有机会尽情

地欣赏那米人的夕照,及小屋周围的环境。

3.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夕阳消失了,

预示着一个美丽的黎明)

出示:“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了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

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看完夕照的美景之后,作者内心有说不

出的喜悦,这句话就是他当时心情的流露。)

4.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结构图示:

欣赏迷人的夕阳--油然而生

黄昏时分--如诗的夕照

“波纹”

刺眼的光--柔柔的光--红润的光[

夕照 调皮 一种感慨

颜色 一种激动

泛出微红--渐渐变红--一团烈火[

变化

夕阳--消失--带来--美丽的黎明

全文可分三段 教师备注

第一段(1、2)写“我”有机会尽情地欣赏如诗的夕照。

第二段(3~7)写夕照时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8)夕阳消失,迎接一个新的黎明。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条理清晰,可让

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组词。

1. 读词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裹(ɡuó ɡuǒ)着 泻(xié xiè)下来

红润(rùn yùn) 杰(jié mù)作

一则(zé zhé) 燃(ránɡ rán)烧

镀(dù duò) 宛(wǎn wán)然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脉络。

2.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

(二) 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和记叙的?(事情发展)

2.默读课文,勾画出夕阳西下时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语。

(①太阳被裹上了橘黄色 橘黄

① 太阳的脸开始泛出微红 板书{ 微红

③可爱的脸渐渐变红 变红

④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 越发的红

(从色彩变化让学生体会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

3.细究,体现夕照下景物的美

(1)当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时.周围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勾画句子)

(重点写了房屋及屋顶在夕照下的样子)

①雀跃的“波纹”和平静的“湖面”指的是什么?

(雀跃的“波纹”指夕阳用田瓦片形成的情景。[光的折射作

用]平静的“湖面”指房顶。)

②“被它踩脚了”,“它和我们一样调皮”中的“它”分别指

教师备注 什么,(夕阳、夕阳)

这里把夕阳当作什么来写了?(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

找一找本段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体会其好处。

(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来,旁边加以批注)

(2)当太阳脸开始泛出微红时是什么样的?

(读第5自然段,体现这里“小姑娘”指谁?)

(3)读第6自然段,体会美景。

①“大石榴”指的是什么?

②出示“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

天杨矫健的身影。”(看投影片,感受其壮观)

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体会其好处。

(重点体会“溢”一词的好处。)

(4)黑色渐渐来临,这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歌读课文体会

(太阳越发的红,宛如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

(5)看到达如诗如画的夕照你有何感受’

(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在作者的心中油然而升,作有为大自然

的神奇而感慨,为夕照迷人的景色而激动,表现了作者欣喜

并为之欢呼的感情。)

4.指导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激动胁心情。

(三)总结、扩展

1.课文中把夕阳都当作了什么?找出有关句子,再如下来。

2.作者为什么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这样细致传神呢?(总结扩展)

(由于作者善于观察,并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文中采用了拟人、

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而且富于丰富的想像)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归纳)

(四)指导背诵

1. 投影片出示夕阳西下的全过程,边看图边说,教师引导学生

记忆。

2.按原文多读两遍,试背,教师引读。

3.全班齐背。

(学生边背诵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八、布置作业 教师备注

1.背诵全文。

2.把自己观察到的夕阳景象写下来。

3.预习〈古诗两首〉

九、板书设计

2 夕 照

橘黄--调皮

微红--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

变红--大石榴

越发的红--燃烧的烈火

十、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上一篇:小学名师培养帮扶计划下一篇:虎年元宵节传情手机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