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水价改革(通用10篇)
水权水价改革 篇1
关于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一、河灌区供水管理现状
2002年,河灌区作为全疆的试点灌区,制定并执行由国有水利工程水价0.054元/立方米和末级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0.02元/立方米构成的末级终端水价的试点工作。2004年河西岸的三工镇相继成立三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了国有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协会的供水管理模式。
二、市河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河流域管理处《关于确认市河灌区用水比例和用水总量的复函》(新水头函〔2014〕64号),明确市2015年在河灌区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7610万立方米,2020年7040万立方米,2030年6880万立方米。
三、改革内容
(一)确定初始水权
登记核实农户二轮承包土地面积和二轮承包土地10%的机动地面积,2015年按照市综合灌溉用水定额425立方米/亩赋予农户初始水权,并发放水权证。
(二)执行差异化水价
二轮土地定额内收取0.074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执行2倍水价,即0.128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
(三)征收水资源费及水资源补偿费
从2015年起,对农业灌溉用水从量开征水资源费。
1.地表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用水,2015年起按照0.1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2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过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2.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2015年起按照0.25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5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工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四)水费的收缴及票据使用
水费收缴到户,二轮土地定额内用水水费由河流域管理处按目前立方米式收缴,开具河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专用发票;二轮土地定额外及二轮土地以外用水由协会或水管站收缴上交市水管总站账户,开具市地税部门提供的水费票据。
(五)超定额加价水费和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留存
超定额加价水费及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50%留存市财政水费专户,50%返还河流域管理处,作为河灌区骨干工程的维护建设费用。
(六)地下水管理
三工镇和六工镇地下水管理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落实井电双控控制取用地下水实施方案的通知》(昌市政发〔2014〕66号)执行。
(七)供水管理模式
河灌区在控制乡镇用水指标的前提下,供水计划、用水需求、水量调度等管理工作由河流域管理处和乡镇水管站按照既定供用水关系运行,模式不改变。终端水价管理形式也不发生变化(即: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乡镇水管站,由乡镇水管站给村组和农户供水;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给农户供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改、经信、水利、财政、农业、电力等有关部门和三工镇、六工镇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力做好我市河灌区乡镇农业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化配套政策制定等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工作。(二)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部门和六工镇、三工镇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科技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农业综合水权水价改革宣传工作,保障农业综合水权水价改革平稳有序实施。水权水价改革 篇2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 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 流经青海省天峻、甘肃省肃北、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 干流全长670km, 多年平均径流量10.4亿m3, 流域面积4.13万km2。疏勒河管理局辖有昌马、双塔、赤金峡3座水库和昌马、双塔、花海三大灌区, 承担着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玉门市、瓜州县22个乡镇、6个国营农场896.1km2耕地的农业灌溉, 以及甘肃矿区等单位的工业用水、流域生态输水及水力发电供水等任务。目前, 疏勒河干流辖区内每年工农业用水总量已达到了9.38亿m3, 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已高达91%;流域内地下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 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地下水也处于超采状态。在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仍有火电等工业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申请供水, 总需水量在1亿m3以上。同时, 《敦煌规划》要求到2015年从双塔水库断面向敦煌西湖下泄生态水量7800万m3以上, 扣除沿线水量损失, 从上游昌马水库下泄的生态水量需要达到3×亿m3以上,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 疏勒河灌区的水权制度建设、水价形成机制还不能适应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节约用水和生态保护, 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调节水资源供需关系, 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2 实施意见
2.1 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权制度体系
根据推进水权制度建设的要求, 在已初步完成农业用水五个层级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更加完善的水权制度体系, 为全面推行差别水价政策奠定基础。
2.1.1 合理确定行业用水定额
以《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为基础, 细化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行业用水定额。其中农业灌溉定额, 要综合考虑本地水资源和土壤状况、田间工程配套、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等因素, 深入调查, 精心测算, 既要保证农业的合理用水需求, 又要有利于节约用水。
2.1.2 明晰初始水权
严格遵照《水法》、《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市制定的有关水权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依据行业用水定额, 核定各行业用水户初始水权。
2.1.3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制度
按照“优化配置、节约有奖、市场交易、有序转让”的原则, 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流转和运行机制, 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 健全水权登记、公示、调整、中止等管理制度, 建立由政府主导、各行业用水户和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的水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水票在水权回收、交易、流转中的媒介作用, 对农户节约的水量由供水单位按不低于现行水价1.5倍的价格有序回收, 组织交易和转让;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新上工业项目及现有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需申请水权的, 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下,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进行水资源论证, 并签订水权转让协议书, 制定《水权转换实施方案》, 办理取水许可相关手续。
2.2 实施以“差别水价”为重点的水价政策
2.2.1 农业用水
综合灌区水价成本调查情况, 合理调整农业灌溉水价。2012年, 省发改委对疏勒河管理局农业供水运营情况、供水成本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了成本监审, 经监审核定, 2009~2011年加权平均农业供水运营成本为0.132元/m3, 其中:昌马灌区为0.134元/m3、双塔灌区为0.119元/m3、花海灌区为0.162元/m3。从2013年3月1日起, 按照省发改委甘发改商价[2012]1979号文件《关于调整省疏勒河灌区农业供水价格的通知》精神, 在局属三大灌区执行的水价为:昌马和双塔灌区0.11元/m3、花海灌区0.12元/m3 (均含水资源费0.001元/m3) 。目前, 现行水价执行良好。但与2010年省发改委核定的农业供水每立方米加权平均完全成本水价0.24元差距甚大。
2.2.2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实行定额管理, 超定额累进加价。
2.2.3 生态用水
基本生态用水、灌区所在地城区绿化用水、重点风沙口治理用水等使用地表水不收取水费, 使用地下水水资源费按现行标准征收。其他造林绿化用水水费由县政府根据用水需求会同流域管理机构或建设、水务部门协商确定。
2.3 认真贯彻执行水权制度建设和水价改革的相关政策
2.3.1 落实水资源论证和水权转让制度
水资源论证是水权交易的前提条件, 跨行业的水权交易, 特别是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水权交易转让, 要科学论证, 既要确保农业灌溉用水, 又要兼顾二、三产业发展, 实现双利双赢。当地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变化情况, 在初始水权使用期限内, 可对各行业用水户水权按依法有偿转让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
2.3.2 完善水资源调查评价体系
定期开展水资源的调查评价、水资源可利用量测算、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水价的核算评价等工作, 适时对水资源的经济、环境和生态价值进行评估,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核算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结合灌区实际, 分灌区定价。
2.3.3 加强水费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
加大水费和水资源费征管力度, 做到政策执行到位、征收监管到位, 应收尽收, 不留死角。农业用水水权向二、三产业转让, 水权转让费要严格按照水资源论证报告确定的补偿方案, 用于相关节水工程建设和第三方利益补偿。
2.4 保障措施
2.4.1 加强领导, 靠实责任
当地政府与省疏管局加强配合、通力协作, 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和推行差别水价工作。
2.4.2 落实经费, 提供保障
深化水权制度改革, 推行差别水价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必须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2.4.3 规范程序, 加强监督
深化水权制度改革, 推行差别水价是一次生产要素和经济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 涉及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灌区内深入开展“阳光水务”活动, 坚持“四公开、四到斗”制度, 通过建立水务公开栏, 发放用水交费明白卡, 实行“水票制”、聘请“用水户监督员”, 坚持“十日会”制度, 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建立和谐的用水关系。
2.4.4 积极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
灌区内现有10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 已基本实现了对所有农民用水户的全覆盖。继续发挥协会自我管理为主, 乡镇、水管单位监督指导, 村两委协调管理的体制, 充分发挥协会在水量调配、水事管理、末级渠系维护、推行节水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2.4.5 推动水权制度建设
按照《敦煌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水利厅的安排, 向省水利厅上报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 (草案) 》、《疏勒河干流地表水水权分配方案 (草案) 》、《疏勒河干流地表水水资源分配方案 (草案) 》、《疏勒河干流地表水水事规约 (草案) 》等制度, 待水利厅审查。通过实施农业节水项目, 把水资源从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业生产中节约出来, 引导用水向高效益的工业项目等方面发展。
3 结束语
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保限结合、价格调节, 水权交易、节约补偿”的总原则。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 进一步明晰各区域、各行业水权和用水总量;建立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为核心的水价调节机制;优化供用水结构, 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前提下, 增加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用水, 逐步提高工业用水、生态用水比例, 到“十二五”末, 城乡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比例更加趋于合理。
摘要:深化水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以“差别水价”为重点的水价机制,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疏勒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关键词:水权制度,差别水价,水权机制,疏勒河灌区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与创新[J].发展, 2010, 23 (2) :62-63.
[2]代正强.敦煌市水权制度改革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25 (22) :36-37.
水权水价改革 篇3
由于自身行业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用水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农用水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用水的使用时间依赖于当地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和然气候条件,表现为用水相对集中,如农业用水在这一时期得不到保障,农民半年的辛劳将付之东流,因此这一时期的农用水又称“救命水”。②用水量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由于自然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用水量的随机性大等特点,特别表现出“水多少用、水少多用”的一种“逆消费”特点,导致农业灌溉取水量也相应地具有随机性。一般地,在丰水年份,河流、水库和湖泊来水量较大,农业灌溉需水量反而减小;而在枯水年,河流、水库和湖泊来水量小,但由于降水量较小,农业灌溉需水量反而大,这就是农业用水的“水多少用、水少多用”的“逆消费”特点。③管理难度大,成本高。截至2005年我国乡村总户数为2.52亿,构成我国数量庞大的灌溉用水户群体。由于各地的灌溉条件和灌溉制度、耕作制度差异大,要对他们的用水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庞大的人力,还需要支付高昂的物质成本。④目前采用的多为大田漫灌的用水形式,这也是地下水、地表水的重要补给形式,其渗透、蒸发和蒸腾对水循环有重要的作用。⑤用水效率低下。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治理不善,工程输配水造成水资源损失,另外,用水观念的落后也是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⑥农业用水被其他用水侵占。由于我国水权市场建设的不完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在水资源的初始分配上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农业水权遭到侵占却得不到有效补偿。
农业水权是水权在农业领域具体体现,是一种初始水权,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结合流域水资源的情况分配给农业用水权利。农业水权的形成或产生有历史因素、自然因素和生产因素。如过去多年以前最先引水的,就成为历史遗留的水权,居住在水源边的,首先使用了水面就获得了部分水权,以及生产的实际开发取得的合理用水水权等。清晰界定和分配农业水权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灌溉用水权,并促使其节约用水,然后把节约下来的水资源使用权通过水权市场转让获得收益,从而实现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为了确保“小农水”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必须明确界定和分配农业水权。
所有权属于集体的水塘、水库。根据新《水法》第三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这些规定表示农村集体建造并拥有所有权的水塘、水库之水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属于集体。所有权属于私有的塘坝、水库或水窖等面上工程的“小农水”。虽然水法没有规定谁是私人所有的“小农水”之水的主体,但是《水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说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而根据“小农水”的定义,私人拥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规模都比较小,并用于少量灌溉的水,因此,私人所有的“小农水”之水应该属于私人所有和使用,地下水抽取设施。由于水的流动性,没有办法对地下之水进行固化和分配。因此,不管工程的产权属于私人、私人群体或者集体,所抽取的地下水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属于所在地区的集体或政府,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并且缴纳水资源费才能使用。
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篇4
水价改革情况汇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4号令和黑价联字[2004]73号文件的要求,按照**省物价局、**省水利厅统一部署,根据《**省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细则规定,我市的三个灌区于2006-2008年先后进行了水价改革。**灌区是我省水价改革第二批试点灌区。当时我市每亩20元的计费方式,即0.024元/立方米,没有达到实际成本,使灌区经济一直处在亏本运营状态,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工程折旧费零积累,工程维修养护不到位的情况日益严重,水田供水也难以进行,生存面临着考验,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水价远远低于供水生产成本造成职工工资开不到位,工程状况恶化,难以持续运行。因此也急需调整水价。**灌区的水价改革工作于2006年开始,历时3年;**、**灌区的水价改革工作于2008年同步开始,历时1年;三个灌区的水价改革于2009年7月同时完成。
按照《**省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要求,灌区是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构成不计利润和税金,只是核定成本和费用。成本测算不包括提水动力费(即提水电费)。水价改革主要过程:
一、水价测算工作情况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为了加强水价测算工作领导,我市成立了水价测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水务局局长和物价局局长担任。成员由计财科、工程管理科、人事科、办公室等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水价测算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工程、成本、综合三个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使水价测算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二)明确水价测算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将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入,充分体现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价值,以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提高灌区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三)精心测算,严把质量关。我们在水价测算具体组织工作中抓了以下几项工作:、培训骨干,提高水价测算人员业务素质。搞好水价测算,人员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测算出高质量测算成果。因此,我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以老带新等方法提高水价测算人员业务素质。
2、认真审核,科学合理核定水价。水价核定的关键是水价核定方法,我们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核定水价:
第一步,搜集、调阅、对比、分析、审核2005、2006、2007年三年的各年生产成本、生产费用等支出情况。我们采取“五看、五审”的方法。一看财务决算报告,审核财务决算报告编制的合法性;二看财务账簿,审核成本、费用、利润、税金、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审核各项支出的真实性;三看工程维修养护支出情况,审核列支是否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通过对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三年支出的审核,将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支出剔除。重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保证其合理性。
第二步,核定供水量。我们在工作中认真核定2003--2007年供水量,确定合理计费水量。
二、效益调查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儿,进行详细的比较,确认农户的承受能力。经过调查水费支出占各项比例均不大,适当提高水价不会给用水户增加负担。
三、成本监审 **灌区是大型灌区,供水价格需由省物价局批准,**、**分别为中小型灌区,其水价可由我市物价局直接批复。因此**灌区的成本监审由省物价局成本监察队于2008年12月完成,经过成本监审小组的细致审核认定,最终核定富锦市**灌区2005—2007年平均农业供水定价总成本为495.84万元,2005—2007年年平均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为0.0753元/立方米,按2003-2007年五年农业供水量计算,年平均每亩用水量为774.7立方米,即亩成本水价为58.33元;**、**灌区的成本监审由我市物价局委托**省 新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核,于2009年4月完成。核定**灌区的农业成本为132.86万元,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为0.064元/立方米,成本水价54.23元/亩; **灌区的成本为56.55万元,农业供水定价单位成本0.069元/立方米,每亩定价成本为62.14元/亩。
四、召开听证会 **灌区的水价调整听证会由省物价局委托我市物价局主持召开,**、**灌区由我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与会代表由农委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务局、各乡镇、村负责人、村民代表等参加,与会代表全部同意灌区的农业水价调整。
2009年7月省物价局、省水利厅联合以黑价联字【2009】48号文批复了**灌区的水价为0.05元/立方米,以黑价联字【2009】62号文批复**灌区的提水动力费由灌区代收统一交纳。2009年7月富锦市物价局以富价发【2009】20号文批复**灌区、**灌区(包括**灌区)的农业供水价格加提水动力费最高限价750元/垧。
广西农业水价改革的思考 篇5
全国水价改革已进行10多年,广西现行农业水价及费用回收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为此,通过现行水价与供水成本的比较和水价调整对农民可承受能力的分析,进一步论证调整现行水价的必要性,提出了水价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 者:黄启灿 黄子宇 作者单位:黄启灿(广西水利学会,广西,南宁,530023)
黄子宇(广西水利工程管理局,广西,南宁,530023)
水权水价改革 篇6
轻松申报几十到几千万政府资金的信息服务平台
附件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参考提纲)
一、基本情况
试点县地形地貌、耕地面积与有效灌溉面积,试点核心区面积、作物类型、种植结构、农业供水成本、改革前后农业水价等情况。
二、组织实施
试点工作组织机构设立、职责分工及履职等情况。
三、任务落实
(一)农业水权分配。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明晰农业水权、确权发证、水权交易等情况。
(二)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供水成本、改革前后执行农业水价标准(说明执行水价与成本的关系,是否达到运行成本、全成本水价或适当盈利水平),以及农业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落实情况等。
(三)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系统梳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情况,包括奖补对象、奖补方式、资金来源及规模等情况,对奖补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对奖补的可持续性进行论证(说明试点区折合每亩或每方补贴多少,全县推进需多少资金,是否有相应资金来源等)。
中小企业获取国家资金补助
轻松申报几十到几千万政府资金的信息服务平台
(四)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登记注册、建章立制、履行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协商定价、水费计收等职责情况。
(五)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程产权主体、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等。
(六)工程建设。计量设施配套、末级渠系完善、节水设施建设、农业节水措施推广情况等。
四、资金筹措和使用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资金来源及规模,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预算执行是否与批复一致等。
五、政策措施
梳理试点期间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说明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等。
六、存在问题
试点推进过程中及今后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难点。
七、政策建议
进一步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政策建议。
农业水价改革问题探析 篇7
1 主要问题及影响
1.1 水费计收难, 收取率下降
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收入减少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水管单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 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 导致职工队伍不稳, 管理服务不到位, 农民群众的意见很大。二是管养经费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状况日趋恶化。据统计分析, 一般情况下, 水费收入的70%~80%用于供养人员, 20%~30%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 而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就微乎其微, 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 工程状况下降。税费改革以后, 一些财力较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水管单位的方式, 对农业水费实行减免, 农民不再缴纳农业水费。这种做法在农村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不论是地方各级政府, 还是农民群众, 都希望国家出台免收农业水费的政策。而这对于财政收入薄弱、难以实行水费减免政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 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同时, 也加大了水管单位水费计收的困难。
1.2 截留挪用水费现象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 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手段。据了解, 税费改革后, 基层截留、挪用水费用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情况不断出现, 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与不满。灌区大多数农民都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 但对于县、乡 (镇) 、村以种种理由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 从而导致水费被层层截留挪用。类似现象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引发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不满情绪。
1.3 末级渠系不配套, 测量设施不完善
我国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 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致难以实行计量收费, 许多省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 按耕地面积 (亩) 计收水费, 用水多少一个样, 用和不用一个样, 喝的是大锅水。另外, 由于渠道损坏, 水损大, 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 一些地方将这些损失分摊给农户负担, 导致水费过高, 由此产生了拒交水费的现象, 激化了供、用水双方矛盾。
2 原因
2.1 投入不足、欠账太多, 末级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
水费实收率是水价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角度分析, 较高的水费实收率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较好的工程状况;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让农民“全程参与”和“自主管理”供水的合理供水管理体制;科学的计价方式 (如终端水价制、两部制水价等) 来“规范”水价秩序;较好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服务质量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能“浇上水”。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个条件即“要有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 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 “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以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 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 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 工程状况日益下降。
2.2 配套改革滞后, 导致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管理缺位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资源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供水过程的监督和民主管理。但是, 从现状看, 三项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 总体滞后于税费改革的进程。
3 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水价改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是“抓投入”、“抓改革”、“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3.1 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对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支持
在政策上, 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加以布置和强调。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 对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 加大配套建设田间工程, 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 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我国有利于农业灌区的政策并不少, 解决的思路也很清晰。关键在各级政府如何抓落实。从现状看, 创新投入机制是落实政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应该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在农民普遍贫困、基层财力不强的条件下, 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投资与支持。这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3.2 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水利管理体制
农村供水管理体制特别是末级渠系管理缺位是当前农业水费滑坡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价改革提供载体, 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事务和工程维修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才能提高末级渠系的供水服务水平, 增进供水管理者与用水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积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引导社会投资, 促进产权流动。
4 结语
以提高水费实收率为核心, 继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在逐步完善计量设施的基础上, 建立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制度, 严禁截留、挪用和搭车收费。大力推进农业末级渠系水价改革, 规范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秩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逐步将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 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这是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减轻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国英.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2) :63.
水权水价改革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即“一个价计费”、“一张票送户”、“一只手征收”。“一个价计费”,即以斗渠口计算水量,水价是最终水价,价格不准加码,水量不准变更。其构成包括国有水管单位水电费、基层管理费、村组浇地费等三种费用,由政府定价,直接与农民见面。其中,基层管理费是末级渠系维修管护费用,村组浇地费是末级渠系经营者供水直接费用。同时,还建立了农业水价明码标价制度,要求全省所有的灌区通过印制价目表、标价卡(牌)等形式标明价格。没有明码标价的不准收费,群众有权拒绝交纳。目前,关于农业水价标准,灌区农民已基本上家喻户晓,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灌区到农民田头水价每立方米最低0.12元,最高0.45元,一般在0.20—0.25元左右。
“一张票送户”,即水费票据实行全省统一监制,废止各灌区管理单位及乡镇村组自制的票据。1997年7月,陕西在省属五大灌区推行了全省统一票据,实行开票、送票、公布“三到农户”,改变了开票、送票到村组的老办法,使农民对水价、水量、水费一目了然。2000年,又研制开发了微机开票系统在全省逐步推行。微机开票系统实行以后,有效避免了开票作假现象,实现了灌区国有水管单位收费建帐到户管理,使收费环节真正做到公开、透明。
“一只手征收”,即对水费的收取实行“统征、统管”。“统征”是指将水费征收权集中到灌区国有水管站,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得到国有水管站委托方可向农民收取水费,否则农民有权拒缴水费。“统管”是指将统征的水费放在国有水管站管理,并按不同性质分别建账。国管水电费上交到灌区管理单位;基层管理费由国有水管站按开支管理办法监督审批;浇地费实行报账制。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水价管理的意见》、《农业供水价格收费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水价管理,坚决制止乱加价、乱摊派、虚加水量有关问题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就水费“统征、统管”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二)制定基层管水组织水费开支管理办法,防止水费流失和挤占。开票到户制度实行以后,水费的收缴、管理和监督成为灌区水管站的主要任务。为防止管理站胡支乱花,影响合理开支,特别是水费分解过程中相互挤占,最终向农民伸手多收费的现象,陕西省先后制定了《基层管理费、浇地费管理办法》和《改制渠道基层管理费、群管费开支使用管理办法》,要求管理站分别建立“国有水费”、“基层管理费”、“浇地费”和“水量、水费到户花名册”四本账,国有水电费上缴到管理局,浇地费返还给村组管水组织使用,基层管理费由站监督段斗使用。同时,还规定了国有水费、基层管理费制定的原则以及审批程序。
(三)适时调整农业供水比价,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世纪90年代,为扶持粮油作物生产,考虑到农经作物价格较高的实际,陕西省对省属灌区粮、果、经作物实行了分类水价制度。但是,近年来果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收益锐减,这一政策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也不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为此,陕西省逐步将各灌区的分类价改为综合水价,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重新核定了部分灌区的水价标准。
(四)制定水价等级管理办法,建立灌区水价管理激励机制。陕西省从2002年4月起对全省12个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价格实行了等级管理,主要按照灌区供水设施的完好程度、管理人员的素质、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和用水户对水费征收的满意程度,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视等级情况,授予灌区管理单位10—15%价格上下浮动权,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使价格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由灌区管理较好的单位灵活掌握,缓解缺水时期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把灌区治理“三乱”与企业效益挂钩,有利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遏制“三乱”的自觉性。
(五)聘请农民水价监督员,不断完善水价监督体制。为使农民的意见及时得到反映,同时提高农民抵制“三乱”的自觉性,在加强水价专业监督力量的同时,大部分灌区在乡、村聘请了水价义务监督员,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执法检查为主、舆论和农民监督为辅的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群众反映较好。
(六)加强监督检查,整顿中间环节收费。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水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大中型灌区坚持开展年度大检查和灌季专项稽查工作,物价、水利等部门每两年组织力量对灌区水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水费廉政工作进行大检查。
(七)建立价格双向补偿机制,提高灌区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目前,一方面,全省灌区水价仅能达到成本水价的40%左右,另一方面,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500元左右,处在全国的后几位,灌区水价调整空间较小。为此,陕西省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供水生产价格补偿和价格政策性倒挂财政补偿的“双向”补偿机制,并由省政府印发各地执行。这项政策的出台有着双层意义:一是解决了灌区的后顾之忧,保证灌区可持续性发展,间接扶持了农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区分灌区管理单位经营亏损、政策性亏损,促使灌区约束成本,加强管理。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水费负担明显降低。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收费公开、透明等办法,整治中间环节乱收费,灌区每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约3600多万元。
(二)灌区管理单位水费回收率提高,收入明显增长。落实“终端水价制”等政策以后,农民用上了放心水,缴了明白钱,灌区水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水费回收率提高,收入增加。2004年省属5灌区水费回收率达到97.1%,较1997年增长了4.8个百分点,基本保证了灌区正常生产和运行。
(三)节约了水资源,保证了水的合理使用。按亩收费时,由于不计用水量,不少地方还是大水漫灌。实行按方量计费“一价到田头”以后,不仅节约了用水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据统计,2004年省属5灌区平均亩次用水量为98.8立方米(以斗口计量为准),较改革前的1997年平均亩次用水量122.3立方米下降了19.2%。
三、几点体会
第一,遏止乱收费,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价格管理和收费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工作是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正常的价格制定和调整,更重要的则是“定规则、当裁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必须通过调查寻找出解决灌区水价偏低和降低农民水费不合理负担一对矛盾的结合部,从矛盾的结合部入手,整治乱收费,规范水价形成,约束收费行为,建立灌区加强管理的激励机制、全方位网络化的监督机制以及保证灌区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价管理制度化,二是各项措施系统化,三是监督体系网络化。
第二,水价改革与灌区体制改革政策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水价改革与灌区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灌区发展,约束供水成本,提高灌区效益,减轻农民不合理的水费负担,所以在政策上应该相配套,相互支持和促进。首先,价格政策的制定要与灌区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如灌区推行“终端水价”制的政策就符合灌区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与新型供水管理体制相适应。其次,要坚持价格政策,促进灌区体制改革工作健康发展。如在制定“一价到田头”的政策时,为防止乱收费,坚决抵制了乡镇行政管水组织参与供水,取消了其收费权。
第三,要注意保护其他经济成分的经营者供水成本得到完全补偿。农业供水涉及灌区管理单位以及其它成分的经营者和农民利益。现阶段受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的制约,农业用水价格还不能够实现成本价。核算供水收费标准时,价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政策,坚持农业水价按成本定价的方向,视经营者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作价原则。国有水费按成本核算,根据农民负担能力确定;基层管理费按管理成本平均测算、确定;浇地费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算、确定。在水费收入不足时,不得将基层所有的水费收入抵顶国有水费,要注意保证其它经济成分的经营者供水成本得到完全补偿,并取得合理利润。要坚决反对暗地里默允或纵容基层管水组织私自加价、加量补充经费的乱收费行为。
水权水价改革 篇9
“意见最大的亮点是综合施策,即通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管理节水、价格节水、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以及技术节水等手段的协同推进,来共同促进农业节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相关工作人员说。
意见提出,用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六成以上。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2,与发达国家已达0.7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有一定差距。”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差距的背后,一方面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分不开。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但由于相当多农田水利缺少计量、水权制度缺乏,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机制还不健全,造成我国一些地方农业用水“水龙头拧不紧”的后果。记者在采访中就发现,由于目前全国农业水费平均每亩地不到0.1元,只是成本的1/3,而且实收率不到一半。偏低的水价,带来很多地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不心疼”的心理。
针对这一现状,意见提出,要通过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等手段来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提出要通过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
此外,针对地下水超采现状,意见还特别提出对地下水超采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当地地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生态改善。
记者了解到,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地表水利用状况趋于紧张,地下水超采现象日益严重。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由此带来地面沉降、房屋开裂、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已达深层承压水,这类地下水回补需要很长时间,极难恢复。
附:《意见》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
国办发〔20xx〕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价格杠杆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难以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施策。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供需统筹。既要强化供水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供水服务效率,也要把需求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做法,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三)总体目标。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二、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四)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抓紧改造。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限期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使用地下水灌溉的要计量到井,有条件的地方要计量到户。
(五)建立农业水权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按照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把指标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落实到具体水源,明确水权,实行总量控制。鼓励用户转让节水量,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可予以回购;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推行节水量跨区域、跨行业转让。
(六)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提高管理单位运行效率,强化监督检查,加强成本控制,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有效降低供水成本。加强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建立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激励机制,重点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性高、工作有成效的地区倾斜。
(七)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度调减存在地表水过度利用、地下水严重超采等问题的水资源短缺地区高耗水作物面积。选育推广需水少的耐旱节水作物,建立作物生育阶段与天然降水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深松整地、覆盖保墒等措施,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技术水平。
(八)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将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三、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九)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农业水价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农业水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具备条件的可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协商定价;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农业水价,可实行政府定价,也可实行协商定价,具体方式由各地自行确定。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充分利用节水改造腾出空间,综合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合理制定供水工程各环节水价并适时调整。供水价格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确有困难的地区要尽量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紧缺、用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农业水价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
(十)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统筹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等,合理确定各类用水价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可高于其他用水类型。地下水超采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当地地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生态改善。合理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税)征收标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十一)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阶梯和加价幅度,促进农业节水。因地制宜探索实行两部制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用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可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用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区,可实行丰枯季节水价。
四、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十二)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标准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确定,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补贴的对象、方式、环节、标准、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各地自行确定。
(十三)建立节水奖励机制。逐步建立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根据节水量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节水的规模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给予奖励,提高用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十四)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统筹财政安排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调水费用补助、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有关农业奖补资金等,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
五、保障措施
(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和分步实施计划,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总结改革经验,具备条件的要适时予以推广。
(十六)加强指导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大对各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进展情况。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水权水价改革 篇10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新党发[2011]21号)和《中共喀什地委、喀什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喀党发[2011]17号)精神,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稳妥推进我县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发挥水价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根据《关于推进自治区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水价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生产主要引用叶尔羌河水。叶尔羌河属季节性河流,年内径流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来水季节分布不均,致使农业灌溉用水春旱、夏涝、秋缺、冬枯的特点十分突出。灌溉管理粗放,田间节水措施力度不大,大水满灌、串灌等现象仍然存在,灌水均匀度差、质量不高,农作物灌溉定额居高不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农业用水效益低下,每方水生产的农业生产总值不到3.5元。农业用水比重占总用水量的98%以上,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意识、水商品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水价运行机制不合理,水价不到位,水利工程管养维护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大量水利工程长年老化失修,末级渠系“有人用,无人管,建管脱节,责任不明,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严重制约着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是促进节约用水,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转,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用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对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价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水利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健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节水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按照“一次定价、分步到位”的原则,农民承受能力和促进节约用水“两兼顾”的原则,水资源公益性、商品性实行差异化水价政策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三)目标任务。农业水价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农村二轮承包地、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实行资源水价。工业和服务业实行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农业节水补偿水价的完全水价制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三、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步骤
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将根据中央、自治区、地区的要求,按照自治区、地区即将出台的水价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稳步推进。
(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以2010年为基准年,在地区核定的农业成本水价的基础上,确定***的执行水价,通过地区行署审核备案后,分步执行到位。全面推行水管单位水价加末级水价的终端水价政策,末级水价由农民用水者协会“一事一议”自行确定,报县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执行。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制度,超定额50%以内(含50%)的,超过部分按照成本水价的1.5倍计收水费;超定额50%以上不足1倍(含1倍)的,超过部分按照成本水价的2倍计收水费;超定额1倍以上的,超过部分按照成本水价的2.5倍计收水费。
根据农业水价“十二五”末达到水成本价的70%的目标要求,成本水价确定后,现行水价与70%的成本水价的差额部分,从2012年起分四年到位,每年调整幅度为差额部分的25%。成本水价剩余30%的部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到位,到2020年达到成本水价。
农民定额内用水实行成本水价,超定额实行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部分的水价,按照确定的超定额水量级数和相应的加价幅度计收。
农村二轮承包地、粮食生产、牧民定居饲草地之外的耕地
定额内用水实行资源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资源水价的具体计收标准、每级超定额用水水量和加价幅度由县物价主管部门会同水利部门按照自治区、地区有关规定,结合***水资源量实际拟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超定额部分水费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管理,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自来水水价改革
农村自来水水价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原则,实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保本微利)和工业生产用水(成本加合理利润)分类计价,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偏远贫困乡村的自来水厂给予电费补助,农村人畜饮水(用水定额为40-60立方米/人·天)逐步实现成本水价,执行水价与成本水价差额部分由县乡给予补助。
工业生产用水按照成本水价加合理利润的原则核定。农村自来水基本定额、具体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县物价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水利等部门根据自治区、地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拟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对于农村公共供水管网供水、城镇规划区外使用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延伸供水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暂不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三)城镇公共供水水价改革
城镇公共供水价格分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三类。其中:非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工业、经营
服务业用水和行政事业用水等;特种用水包括宾馆(饭店)、洗浴(桑拿)、游泳池、足浴、美容美发、洗车行业等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用水。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适时逐步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在基本定额标准以内的部分,按照基本水价交费;超过基本定额标准的,加价收费。用水量在基本定额标准以内的(用水定额为80-120立方米/人·天),供水成本计收(不包括生活类污水处理费用),用水量超出定额标准20%以内的(含20%),按2倍成本水价计收,超出定额标准20%以上的,按3倍成本水价计收。具体收费标准由县物价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城建、水利等部门根据自治区、地区相关规定拟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同时,要兼顾城镇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可实行优惠水价政策。
对非居民生活和特种用水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定额用水量以内部分执行综合定额水价(包括资源水价、环境水价、工程水价、农业节水补偿水价的完全水价制度,完全水价根据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容量确定),超定额用水量部分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火力发电、化工、纺织、果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超定额用水量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综合定额水价的4倍执行。
其他非居民和特种用水超定额用水部分按最高不超过综合定额水价的3倍执行。
积极推进城镇绿化、公共基础设施用水(包括工矿企业绿化用水和行政事业单位用水)计量计价制度,参照非居民生活
用水确定的综合定额水价执行。
具体收费标准和加价幅度由县物价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城建、水利、税务等部门根据自治区、地区相关规定拟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同时要妥善处理招商引资用水优惠与水商品化利益补偿的矛盾,对国家、自治区明确的收费项目要做到严格征收,应收尽收。
超过基本定额标准加价部分的水费,由供水企业在收取水费时代收,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纳入水利建设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供水、节水的相关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以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城建等部门和各乡镇场为成员的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工作,负责做好水价综合改革中协调、监督和考核工作。同时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把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抓好、抓出成效。
(二)高度重视,密切配合
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艰巨,涉及面广,社会敏感度高,因此,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场务必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做好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各项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努力形成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党政大力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
围,为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创造条件。
(三)加快推进用水计量管理
加快推进农业用水计量点的延伸工作进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量测设施和计量点,确保水量计量的规范、准确。加快居民生活用水一户一表改造,严格落实一户一表计量用水制度。积极推进工业、服务行业用水计量管理。
(四)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改造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化建设 末级渠系是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必要保证。农民用水户是水价改革的主力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规划》、《***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化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审查,在抓好2011-2013年度中央小农水项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林业等涉水项目实施的同时,依托规划,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加大对末级渠系改造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化建设力度,确保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顺利推进。
(五)扎实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做好调查摸底是确保水价科学、合理制定,顺利推进水价综合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县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开展,各成员单位务必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为水价综合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基础依据。
(六)把握政策,严格运作程序
【水权水价改革】推荐阅读:
水价水权10-07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05-22
农业水价改革系统09-03
稳步推进水价改革11-15
多措并举 水价改革08-11
农业水价改革调研报告08-21
南漳县水价改革报告01-08
水价改革保障水资源实施措施12-14
供水水价06-13
水价管理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