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管理(精选11篇)
水价管理 篇1
一、加强对漳河上游水价管理的必要性
漳河位于海河流域南系。发源于山西省境内, 分浊漳河、清漳河两条支流, 流经晋冀豫三省边界地区, 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干流, 经岳城水库出山入卫运河, 全长460km,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68亿m3。漳河上游流域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漳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较早。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修建了引漳十二渠;唐代修万金渠;明代凿永惠渠;清代筑公益渠;民国时期开民有渠等。近代, 八路军129师于1942年开凿的“将军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凿的穿越重重山岭的红旗渠、跃进渠、大跃峰渠、小跃峰渠四个大型灌区享誉全国。
1993年4月,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成立, 对浊漳河侯壁水电站、清漳河匡门口水文站以下至漳河干流观台水文站以上河段实行统一管理, 解决漳河水事纠纷, 保持漳河上游水事秩序稳定, 取得了显著成效。漳河上游争水、争地、争水能, 核心问题是水资源匮乏。而加强漳河上游水价管理, 发挥水价在漳河上游水市场和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对促进漳河上游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注重水价在水资源中的杠杆调节作用。
目前漳河上游大型灌区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如果将其转换为农业科学节水灌溉方式, 如采用较先进的喷灌、地下渗灌等方式, 同样的用水需求就可节水30%~50%。经估算, 基本可缓解漳河上游水资源缺短矛盾。为推动节水进程, 在市场条件下, 制定合理水价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水价的提高, 就会迫使使用者放弃大水漫灌, 树立节水意识, 减少农业用水中的浪费行为。再者, 水价实行适度提高政策, 也不是大幅提高, 也不会过多增大农业支出, 加重农民负担, 减少农民收入。由此可见, 合理而适度的水价提高能促进漳河上游的节水运动。若全流域实施节水,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农业灌溉保证率要比原大水漫灌时高, 可为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 对农业增收有一定效果, 因此, 提高水价不会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漳河上游引水工程水费由漳河上游主管部门直接向灌区所在地的政府收取, 列入地方财政, 不直接增加农民负担。同时, 提高水价,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投资搞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如对渠道进行衬砌、渠系配套, 采取整理土地、覆盖地面等节水措施, 提高水的灌溉利用率。
2. 合理制定水价是确保水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
通过有效产权制度, 确定流域来水与地下水的产权配置, 以实现水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 进而建立市场化的水产权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应该是分级的, 有省际间的、市际级的和县际级的。水市场的健康运行, 基础的就是靠水价杠杆调节的作用。由此积极摸索和探讨各用水户的用水量与产生用水效益之间发展过程的动态轨迹, 寻找最佳效果。当然, 水市场应注入竞争因素, 没有竞争就滑向垄断, 市场程度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水价的制定, 以及交易过程中的规则, 都应由政府制定和监管。
二、漳河上游引水渠首工程概况及现行供水价格
漳河上游管理局河段内共有水利工程37座 (包括渠首引水工程6座、分水工程4座、国家级水文站1座、水情测报站10座、水情自动测报遥测站16座) 、河道堤坝工程0.9KM、河道整治工程22.98KM, 都直接或间接为分水、供水服务。
漳河上游引水工程水价为工业用水1分/m3, 农业用水0.4分/m3 (《国家计委关于漳河上游引水渠首工程供水价格的批复》 (计价格[1999]1981号) 。现行的供水价格极低, 即使与同一流域的岳城水库水价相比 (农业水价6分/m3, 非农业水价41分/m3) 仍然十分悬殊。过低的水价制约了漳河上游管理局在水资源管理、水事纠纷调处、水量调度与分配、水环境保护及水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工作。
三、制定水价遵循的原则
漳河上游全流域年降水量平均为570mm, 然而, 各河道径流量全年分布却极不均衡。一年中约73%左右集中在汛期的6至9月间, 即使是这期间也不均衡, 8月逢遇一、二场大雨降水就能约占到全年雨量的40%左右。这样问题凸显, 全年内径流分配与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用水所需彼此不协调。灌溉高峰季节的4至6月间正好是枯水期, 而汛期到来时上游又多余产生大量弃水, 这种情况必然是沿河各市、县和乡间供需用水矛盾较大。故在制定漳河上游引水工程水价时, 应遵循一定原则:
1. 水资源稀缺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流域根本上总体水资源缺乏, 依工程措施解决用水问题作用有限。在制定水价时, 必须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水价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使用成本和外部成本。使用成本指将来使用此资源者所放弃的净效益, 外部成本指目前或将来所造成的损失。如调水可能影响和造成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2. 回收成本和获取合理利润相结合。
供水单位作为企业要考虑继续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主要还是依赖水费收入。供水价格高低自然也就影响其生存与发展。制定水价就要考虑其生产成本的回收及适当利润,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价格运行机制, 既能起到调动供水单位供水积极性, 又能有效遏制其粗放式管理行为的产生。
3. 适当向农民弱势群体及当地基层政府承受能力倾斜。
必须充分考虑到农业用水户的承受能力, 如直接向当地政府收取水费, 也要考虑当地财政能力, 制定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
四、漳河上游供水年成本费用
1. 供水生产成本。漳河上游引水工程供水价格生产成本包括公用经费财政缺口、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及其它直接支出。 (1) 漳河上游管理局为差额事业单位, 公用经费中有一定比例需要创收来弥补, 用经费差额只能通过计收水费来实现。2010~2012年平均公用经费差额为236.82万元。 (2) 直接材料费包括水利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和其它直接材料等费用15.93万元。 (3) 制造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监测费及其它制造费用1427.04万元。
2. 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中销售费用未发生、管理费用已在其他制造费用中统计, 财务费用忽略不计。
3. 年成本费用。年成本费用=弥补公用经费+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236.82+15.93+1427.04=1679.79万元。
五、核算各类供水成本水价
漳河上游引水工程供水包括农业和非农业供水。
1. 确定各类供水分配系数。
根据《核算规范》第17条, 对于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应分别计入各类供水生产成本。不同供水对象的共用资产和共同费用, 应综合考虑收入、成本、供水量及供水保证率等等因素, 按照一定方法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合理分摊。漳河上游引水工程农业和非农业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分配采用供水保证率法。非农业供水保证率取98%, 农业供水保证率取50%。计算公式如下: (1) 非农业供水分配系数= (非农业年供水量×非农业供水保证率) / (非农业年供水量×非农业供水保证率+农业年供水量×农业供水保证率) ) =1.052×98%/ (1.052×98%+4.442×50%) =1.031/ (1.031+2.221) =32%。 (2) 农业供水分配系数= (农业年供水量×农业供水保证率) / (非农业年供水量×非农业供水保证率+农业年供水量×农业供水保证率) =4.442×50%/ (1.052×98%+4.442×50%) =2.221/ (1.031+2.221) =68%。
2. 核算各类供水成本水价。
非农业供水成本水价=供水年成本费用×非农业供水分配系数/非农业年供水量=1679.79×0.32÷1.052=0.051 (元/m3) 。
农业供水成本水价=供水年成本费用×农业供水分配系数/农业年供水量=1679.79×0.68÷4.442=0.026 (元/m3)
综上, 漳河上游引水工程非农业供水成本水价51分/m3, 农业供水成本水价26分/m3。而漳河上游引水工程供水不分工农业用水一直按照农业用水价格0.4分/m3计算。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漳河上游水事秩序持续稳定, 实现河段内水量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在没有足够财政资金保障的情况下, 调整水价刻不容缓。
六、对漳河上游农业用水水价合理结构的建议
漳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稀缺, 且来水量枯丰严重不均。对农业用水水价, 建议采用季节性水价与累进制水价相结合的结构原则。季节水价随季节不同上下波动。当在丰水年的丰水季节, 水价在基本标准上向下浮动, 满足和鼓励农民用水;在枯水年或者枯水季节, 水价在基本标准上就向上浮动, 提示农民节约用水。累进制水价也是这个目的。它也称分级差递增水价, 以不同水量级别阶梯式级差增减用水价, 用量突破一定阶度水价增减梯级式增减变化。制定时, 坚持将枯水且用水高峰期水价与丰水期水价想区分, 确定枯水期且用水高峰期的基本用水定额和相应水价, 再考虑每增加用水量的进级梯度标准与相应水价。基本用水定额以外可分为2-3个等级的额外增加标准。水用到一定量, 突破级梯, 再增加用水价格明显高于定额内水价。对丰水期用水水价确定与枯水且用水高峰期水价确定方法以此比照。
七、对漳河上游水价管理合理区划
漳河上游流域内区域划分、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状况、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条件、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等情况参差不齐, 且差别较大。从方便水价管理出发, 应对水价管理合理区划。建议制定两个层次水价管理区划:一级水价管理区即为上游管理区, 负责制定水价管理目标, 统一水价管理政策;二级水价管理区为上游管理局下属的三个河道管理处。在上级管理目标、政策的指导下, 结合本地地域特点制定相应、具体的水价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 包括水价结构、标准范围等。相同二级区划, 同一类用水户实行统一水价政策。制定水价还要注意将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多种水资源结合考虑, 这样制定的水价才更科学合理。
总之, 水价管理, 对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要我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不断研究和解决水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水利产业化目标。
摘要:文章分析了水价在漳河上游水资源管理和建设水市场中的作用, 提出了制定漳河上游引水工程水价应考虑的原则, 并针对漳河上游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稀缺和水量丰枯不均的特点, 建议漳河上游引水工程水价采用季节性水价与累进制水价相结合的水价结构, 分两个级别水价管理区进行管理。
关键词:水价调整,水价结构,水价管理,漳河上游
水价现状透视 篇2
我国水价现状
我国的水价形成机制,大体上经历了公益性无偿用水、政策性低价供水、按供水成本核算计收水费、商品供水价格管理等阶段。
现行的水价标准是政府批准定价,采用一般商品价格的核定方式,即按照成本加利润核定,并没有考虑水的资源特性。例如1998年发布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城市水价,为城市供水企业通过工程设施,将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必要的净化、消毒处理,使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后供给用户的商品水的价格。城市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管网费、水处理费、排污费以及利润等部分组成。
截至目前,在定价机制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改革:水资源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使用水资源要缴纳水资源费;确定了水价制定原则;对水利工程供水,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水商品的属性得到确认。
不断推进的水价定价改革带来了较大的成效,水资源的商品化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体现,水价持续提高,节水、回收利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正逐渐建立。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水价逐年提高,供水单位成本费用得到一定的补偿。由于地域条件、历史、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地区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差异较大,北方的水价普遍高于南方;就总体而言,我国水利工程水价仍普遍偏低,现行价格低于供水成本。我国的城市供水基本完成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转变,节水型的水价形成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城市供水价格也逐年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城市水价管理体制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体制影响和制约,一直沿用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多头管水体制,使得水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被人为地阻隔和破坏,导致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许多工作存在矛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着竞争性开发、掠夺性利用、粗放管理、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了很多的浪费。
由于水利工程供水单位和自来水生产单位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造成经营管理制度落后。而产权不明晰、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技术创新,造成了生产领域的浪费。体制的落后使得对水利工程投资单一化,即以国家投入为主体,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极大负担。
废水处理和排污处理在我国长期得不到重视,这使得污水处理技术严重落后,不利于水资源的再利用,对于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是极为不利的。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价改革尚缺少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分散进行的状态。城市水价改革快于农村水价改革,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快于水利工程价格改革,缺水地区水价改革快于丰水地区水价改革。在改革措施方面,则着重于提高水价,普遍存在以调代改甚至只调不改的情况,现行水价形成机制与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首先,水作为商品,还没有按价值规律定价。其次,目前的水价水平和水价结构既不利于供水工程和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又不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现行的水价形成机制不能正确处理供水单位、用水户、投资者及相关各方的利益。用水户无法对供水单位的支出进行监督,因而无法有效地约束供水成本。偏低的水价无法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不能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投资。
水价是城市用水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只有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才能够充分发挥水价在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对供水水源的优化、利用、保护、配置、节约和治理等方面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水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价的构成
水价上涨是和老百姓直接相关的。都说目前的水价低于成本,但水的成本怎么个算法呢?公众普遍认为水价是 “自来水本身的价格”。实际上不然。
现行水价理论将水价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组成部分。资源水价是体现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包括水资源耗费的补偿、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促进节水、保护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投入等;工程水价即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包括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环境水价就是经使用的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水环境,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
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由合理的制水成本、输配成本、期间费用构成。其中,制水成本包括原水费、水资源费、原材料费、动力费、制水部门生产人员工资及福利、外购成品水费(馈水费)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城市供水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供水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业务招待费、取暖费、会议费和差旅费等,均可计入管理费用项目中。
在《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七项“不合理费用”不能计入水价成本,即经营者非持续、非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合理费用;与城市供水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费用以及有专项资金来源予以补偿的费用;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闲置和出售的净损失;滞纳金、违约金、罚款和公益性捐赠;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对外投资等支出;超出管理费范围却以“管理费”名义列支的各种费用,包括向行政主管部门上缴的费用、向出资人支付的利润分成和明显超出正常需要的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不合理支出。
上述办法同时对计入成本的人员工资和业务招待费进行了限定。企业的人均工资原则上据实核定,但最高不能超过当地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当地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按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确定,最高不得超过当地社会平均职工工资的1.2倍。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业务招待费不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5%;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业务招待费不超过该部分的3%。
水价的制定原则
有关专家指出,制定水价,应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成本回收原则及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进行。
一般来说,城市水价不仅包括加工处理自来水的成本,还应包括管道运输成本、原水成本以及污水处理成本等。此外,还有自来水企业应获取的利润、政府的税收以及相应的水资源缺乏系数等。鉴于此,水价的制定原则必须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效益具体反映在:其一,经济效益。水价应使企业既要弥补自来水的供给成本,又能促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其二,环境效益。水价应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使污水经过处理后接近自然水的状态,通过水价调整促使人们节约用水。其三,社会效益。水价应使社会保持稳定,供水应保质保量,且要确保贫困人口也能够饮用到清洁水。显然,三大目标间存在冲突,这也正是政府制定城市水价管理政策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水价的制定基本上都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算,报经物价部门核定批准后执行。一般来说,供水企业向有关部门提出水价(指原水费单价、自来水单价、污水费单价)调价申请或定价建议,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走完价格调查、专家论证、价格听证、成本监审等程序,报政府批准公布后执行,并报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目前,调水价听证工作从无到有,大多只是按照规定走过场。公众对价格听证会有关事项在互联网、报刊公开质疑,并发出主体消费者不同声音,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民主正向前良好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说明有关水价信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同的人与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来看水价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水价是水业企业、公众(消费者)与政府三方就资源占有及利益分配的博弈问题;从经济法学角度来看,是关于各经济主体是否能公平交易问题,它涉及市场经济是不是法制经济的问题;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掌握信息绝对优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进行欺诈、掠夺的问题;从国民经济学角度来看,它是企业、政府与民众利益分配计划的安排问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为谁和如何服务的问题,等等。
水质与水价是否相称?水业领导、职工收入是多少?职工总数与企业规模是否相称?水价成本构成说明书是否经过专家论证?水价成本能否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价格“逢听必涨”政府监管是否到位?公众有如此多的质疑,有力地说明了公众与供水企业、政府及其部门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只有减少公众、供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能解决好三者间的信任问题。这也是做好水价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水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和利益,大家无疑很关心和支持。水价问题是事关民生、民心的问题,它与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发展紧密相连;这表明彻底解决好水价问题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也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公众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意识,如可把水价听证作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练习和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参政议事能力。这既是自己履行权利和义务的需要,也是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准备坚实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社会各界要为推进水业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平时,各种媒体要积极报道公开信息,既让大家共同关心水事业的发展,又要让企业及有关人员感到有媒体在监督,从而约束其行为。互联网、报纸杂志等传媒既要积极为公众争取合法、公平、合理的权益摇旗呐喊或提供舆论、智力和知识支持,又要用自己的传播阵地进行公民教育,唤醒公民责任感,让大家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公共利益要靠公众积极去争取。
水价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解决好水价问题,社会意义重大。虽然水价问题是社会热点和“老大难”问题,但本着公开、民主、权责均衡和利益共享的原则,相信经各方共同努力和平等协商,水价问题最终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问题研究 篇3
村镇供水工程是北京市郊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不仅对保障郊区居民和常驻人口的饮水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郊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力度;从2005-2008年连续4 a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农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任务。截至到2009年底,全市村镇供水设施共计3 240处,设计总供水能力约156万m3/d。其中:集中供水厂144座,主要有公司化管理、水务站管理和乡镇政府管理3种模式,设计总供水规模为96万m3/d,控制实际受益行政村689个,实际受益人口147.5万人;村级供水站3 096个,主要由村委会管理,设计供水总能力为60万m3/d。
目前,村镇供水逐步由以工程建设为主的阶段转入到以运行管理为主的阶段。水价是村镇供水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水价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水厂的运行、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1]。如何做好水价管理工作,实现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确保农民用水安全已成为今后村镇供水工作的重要议程。
1 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现状
(1)供水单位运行成本构成情况。
供水单位运行成本是指为制水、供水及维护组织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是核定水价的重要依据。
目前,各区县集中供水厂的运行成本主要由电费、人工费、维修费、药剂费、水质检测费、水资源费及其他办公费等构成。在这些成本费用项目中,电费和人工费两项占了较大比重。由于各区县集中供水厂普遍执行的是工业或商业峰谷电价,导致电费支出较高且在总运行成本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其中部分水厂占比达到50%左右。许多水厂把“利用低谷电价时段(夜间)蓄水”作为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措施。人员费一直是各区县集中水厂重要的支出项,其占总运行成本的比重在20%~30%左右。单村供水站运行成本主要由供水电费、维修费、消毒药剂费等构成,几乎没有人工费的支出,因为供水站的运行管护由村管水员负责,其劳动报酬由市财政承担;电费支出仍占了绝大部分,这种现状导致,村集体在制定水价时,往往把弥补电费支出作为定价目标;维修费在运行成本中也占有较大比重,根据对怀柔区随机抽取的15个单村供水站进行统计,维修费用占水站运行费用平均比重为15%,而且随着供水站工作年限的增长,这一比重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2)水价制定情况。
目前,各区县集中供水厂均执行差别水价,即针对不同用水户或不同性质的供水,分别执行水平高低不同的水价。例如,昌平区乡镇供水服务中心下辖的16个集中供水厂统一执行如下的分类水价标准:企业生产用水水价4.44元/m3,机关事业单位用水水价4.12元/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水价2.96元/m3,村民生活用水在居民生活用水水价的基础上减免水资源费,为1.70元/m3。
单村供水站主要向村民供应生活用水,因水价主要由供水电费支出构成,因此水价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水价,带有明显的福利性质,水价在0.5~1.8元/m3之间。
另外,不同区县之间、不同乡镇之间水价构成及水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北京市尚未出台统一规定;二是不同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三是水价构成不同,有的包括水资源费;有的包括污水处理费。总体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水价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水厂水价略高于其他水厂,大部分不收费的水厂是由政府或集体管理的[2]。
(3)水费征收情况。
目前村镇供水收费机制还不健全,水费收取方式多样,水费收取率偏低。根据对乡镇水务站的问卷调查,在北京市各区县集中供水厂覆盖的行政村中,实行按户水表计量收费占36.7%;实行按户包费制的占5.9%;实行按人头包费制的占6.5%;由村委会代交水费的占38.8%;完全不缴费的占12.0%。2 779个单村供水站中实行用水收费的行政村只占30%左右。
2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村镇供水工程供水成本偏高的原因
(1)供水规模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北京市2006年对村镇85座集中供水厂调查统计,水厂使用率(实际规模/设计规模)小于10%的有38座,占水厂总数的45%;低于50%的有69座,占水厂总数的81%;大于80%的有8座,占水厂总数的10%。调查结果说明,实际供水规模还远没达到设计供水能力,已建成的供水设施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3],造成设施闲置、资金浪费,而固定资产折旧等与设计规模相关的成本却没有相应减少,而且运行费用增大,增加了供水成本。造成集中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小于设计供水规模问题的原因包括工程规划设计时对需水量的预测偏高、人口流动变化等方面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水厂管网规划覆盖范围内的部分村庄因不愿交水费而使用原有自备井、拒绝使用集中供水。村民不愿交水费的原因复杂多样,与政府、供水工程管理主体、村委会、村民都有关系:工程建成后,没有及时推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收费政策,特别是工程管理主体或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就水费征收方案及时、深入地与村民进行沟通,导致村民缴费不积极;村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尚未养成缴费吃水的习惯,水商品观念尚未形成;一些行政村村干部竞选时承诺村民不收水费等等都是导致村民不愿交水费的原因。
(2)维修费用呈增长趋势,占总运行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维修费用增长的原因主要是:①工程建设中,因设计问题或其他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在运行中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例如,2010年冬季因气温低于常年,加上埋深不够,导致北部山区县许多饮水工程管网冻裂。②随着供水工程运行时间的延长,消毒、变频等设备设施出现问题越来越多。
另外,供水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小、管网漏损等也是导致供水成本偏高的原因。目前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在落实优惠电价政策,由原来的工业峰谷电价改为执行农业灌排电价,所以电价将不再是导致北京市村镇供水成本偏高的因素。
2.2农民用水水价偏低,水费收缴率低,不利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而且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供水设备设施折旧和大修理费尚未列入供水成本,水价构成中的供水成本低于实际成本。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通过一次性投资而形成的厂房、水泵机组、蓄水池、消毒设施、水质化验设备、管道等固定资产应按会计准则及实际需要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这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转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集中供水厂均未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并列入总运行成本,致使水价不能完全反映总供水成本。从短期看,未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对水厂的运转影响不明显;但从长期看,会导致供水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或维护保养缺乏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工程的可持续运转。
(2)农村供水具有准公益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用水量小,经济承受能力弱,安全用水意识淡薄,因此,水价核算中,由于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农村供水工程一般只能执行运行成本水价或者更低一些[4]。
(3)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供水单位没有实现单独核算, 收入全部上交,缺乏水费收取的积极性;另外,一些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本身的宣传和服务不到位,不能及时处理供水事故,农民对水费用途不明确,影响了农民对交水费的积极性。
(4)农民的水商品观念尚未完全形成,长期以来,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对供水事业的性质也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只注意到它的公共福利性的一面,忽视了其具有生产企业特性的一面,受传统喝水不缴费意识的影响,农民不愿交水费。
3 完善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水价管理经过多年摸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面临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加强供水单位成本管理,适当提高水价,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提高水价管理水平,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促进节约用水,将是北京市村镇供水工作的重要任务。
(1)推进适度的集约化供水,实现规模效益,降低供水成本。
适度的集约化供水,是降低单位供水分摊的固定成本的重要措施。北京市大部分集中供水厂的实际供水规模远未达到设计规模,供水能力利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北京市郊区推进适度集约化供水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集中供水厂供水规模的实际利用率:①通过建立健全水费收缴机制和积极宣传安全饮水来激励覆盖范围内的行政村使用集中供水;②通过管网延伸扩户,提高供水覆盖面,推进集约供水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限制村级供水站的发展:集中供水在成本控制、水质保障、供水设备设施维护、节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能够充分实现专业化管理,进而提高运行效率。
(2)实现供水单位自主经营,有效约束服务成本,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建议集中供水工程借鉴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效约束服务成本,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建立村镇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一方面在明细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与政府、乡镇水务站脱钩;另一方面,建立集中供水厂经营者选聘机制、经营绩效考评机制和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目前,因供水规模小、用水户结构简单以及对村集体的依赖性强,单村供水站实行自主经营尚缺乏可行性,由村委会或用水者协会管理仍是可行的办法,但也要明确责任人和考核机制,并努力实现单独核算,以加强成本管理和供水管理。
(3)合理制定水价,完善水费征收机制,并对贫困人群建立补贴机制。
村镇供水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公共服务,但不是普遍公共服务,要遵从受益者支付原则。用水收费是规范用水行为、调节用水量的有效经济手段。建议尽快制定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的相关政策,在合理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的基础上,按供水单位完全成本进行定价,形成村镇供水定价机制,为郊区供水提供指导水价,使各区县有据可依,根据各地区已运行供水工程的供水成本核算数据和对农民水费承受能力的评估,分区域、分类别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水价体系[2]。
完善村镇供水水费征收机制的关键:①各级领导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供水的属性,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客观需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②实现供水单位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调动供水单位收取水费的积极性;③实现按户计量收费,条件允许时,要尽快实现水表升级,采用IC卡预付费方式。
村镇供水本身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在制定水价、收取水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贫困弱势群体的保护。最有效的补贴方式就是发放用水补贴,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用水,降低他们的支付压力。
(4)加大宣传,提高群众水素养,引导群众参与。
加大对农民用水户的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用水、水与健康、饮用水卫生、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水商品意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水素养;同时,由于村镇供水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供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商品,供水价格也不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广大村民作为工程受益主体,自然拥有参与定价权;但村民参与定价权如何实现,值得研究和在实践中摸索。从当前情况看,成立村民用水户协会,让用水户协会代表参与到定价过程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另外,供水单位也要实行供水水价的测算、水费收缴与使用公开制度,切实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用水户的责任感。
4 结 语
村镇供水是农民饮水安全、村镇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支撑,新时期建立和实施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是村镇供水工程的工作重点,其中水价管理又是关键问题和核心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结合北京村镇供水工作实际,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水价管理之路,为北京村镇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目前,北京市村镇供水工作逐步转入到以运行管理为主的阶段,其中水价管理又是运行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从供水单位运行成本构成、水价制定和水费征收情况3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水价管理现状;指出了供水成本偏高、水价低、水费收缴率低等水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水价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供水成本、制定合理水价和完善水费征收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村镇供水,供水成本,水价制定,水费征收
参考文献
[1]SL308-2004,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
[2]裴永刚,李爱杰,肖华.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与改革探讨[J].水利经济,2009,27(4):37-39.
[3]魏向辉,单军,刘海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6):104-109.
水价管理 篇4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严重。推进水价改革,简历科学的水价体系,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水价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很多城市通过召开水价听证会对水价进行调整。但在水价改革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保持它的公益性的特点,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将水这种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垄断利润的工具。但是,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目前我国的水价标准较低,不能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和稀缺程度,导致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因此,我国对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科学的水价格体系,做到既不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又能改变因低水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的现状,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的水价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各地方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用水情况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水价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水价体系。目前我国水价总体水平较低,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要从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出发,统筹考虑,在适当调整水价标准的同时,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合适水平。同时,要不断细化水价调整的对象,将水资源的收费名目、价格等作更加明确的划分,实现水资源收费的正规化管理。例如在工业用水户实施阶梯水价,并不断将该水价标准推广。
三是要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特别是要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水价政策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作为特殊商品,还具有公益性,因此,水价不能超过居民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必须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
水价背后,我们付出了什么 篇5
是不是只有涨价,才能让供水企业扭亏为盈?
是不是只有涨价,才能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
《望东方周刊》记者搜索了《城市供水统计年鉴》、世界银行报告、国家统计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情况是:
10年来,全国除拉萨以外的35个重点城市水价,年涨幅达7.14%,而单位制水成本上涨接近10%。
水价的涨幅为何追不上成本的蹿升?难道涨得还不够?
也有一组数字能够部分观察个中原因:
在上述时间段,全国自来水厂由1450座增加到1852座,增加了27%;漏损率由16.7%升至17.61%。
前者在各地听证会中计入增加成本,成为涨价的理由;后者,令消费者在负担自用水之外,还要为从管道中跑冒滴漏的自来水埋单。
这让人发现了一种现象: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倾心于干净、现代化的大型厂房,有谁会在乎那些黑糊糊、长满青苔的管道?
世界银行围绕中国供水项目贷款所做的报告曾有这样的描述,“因为大部分管道都埋在地下,而且即使急需更新,短期内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早在4年前,中国城市的设计制水能力,已达到日均供水量的2.5倍。
还有,由于最近10年来节水制度的生效和经济增长趋向平稳,相当一部分崭新的自来水设备,也许在未来几十年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提出了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发改委委托,正在制订《城市水价成本监审办法》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目前由供水企业提交、物价部门审核的成本报告虽然都“合法”,但是却未必合理。
住建部城市水资源中心主任邵益生告诉本刊记者,水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成本,在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的前提下,如果把固定资产投资折旧从供水成本里剔除,那么水价不仅不会上涨,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
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应该负担这部分成本?或者该负担多少?
企业亏损不仅因为水价太低
作为早期水价改革研究的直接参与者,邵益生对于“改革就是涨价”的说法并不认可。虽然他也承认,目前提价已成为企业扭亏的主要手段。
但他认为,如果不遏制投资规模的过度膨胀,避免供水设施建设的过度超前,水价的上涨压力就难以消除,除非政府为此埋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和供水成本增加。一些大城市在此前后进行了1949年后第一次调价,比如太原、北京、大连等。
但出于控制物价的考虑,水价仍被严格限制在较低水平上。而由于经济改革要求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结束了企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这样,供水企业可能面临既无水费补偿,又无政府支援的境地。
“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企业大面积亏损,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补偿成本。”邵益生解释说。
在整个90年代,全国城市水价平均增长了363%,年均增长率高达16.5%。
然而,10年内城市售水成本增加了6倍,年均增长20%。供水企业亏损额在1999年达到5亿多元。
90年代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曾在中国援助了“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和“城市供水价格”两个项目,为进一步推进供水行业和水价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中方专家组组长,邵益生在“城市供水价格”的项目报告中曾提出,供水企业亏损不仅是水价太低的问题,“同样有部分供水公司未能有效控制其成本的因素”。
报告同时认为,供水公司的报表中并没有反映所有供水成本,“另一方面,与制水无关的成本和收入也常常被包括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亚行认为,中国的供水设施能力“在80年代就已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当时提高水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低水价带来的浪费。”但邵益生认为,在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等“水价”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价格弹性已经很小了,由提价带来的居民节水空间十分有限。例如在全国5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居民生活用水只占100多亿,只有1/50。
世界银行的报告分析,因为水价持续上涨以及节水、工业结构的调整,自1995年以来,城市工业用水下降了约30%。虽然1991年来城市生活用水总量翻了一番,但同期城市人口增长了1.8倍,即人均生活用水增长幅度有限。
遗憾的是,90年代的改革经历和数据并没有被充分重视。不仅提价仍作为企业扭亏的主要手段,对未来用水量的预期,还导致了后来外资水务与地方政府屡屡发生争端,地方政府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
基础设施猛增,还要给外企“保底”
2004年前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城市水业改革进入高潮,国有供水企业转让股权、整体出售等产权改革模式层出不穷。
改革使大量资本得以进入供水行业,其最为明显的结果是基础设施猛增。
从2002年至2007年,随着自来水厂的增加,综合生产能力由每天1.22亿立方米增加到1.54亿立方米。管道总长从19.4万公里增加到33.6万公里。
在北京,自来水厂由2002年的19座,增加到2007年的35座;天津由4座增加到25座;上海由16座增加到45座;江苏由86座增加到127座。
不过据清华大学的傅涛估算,10年来政府投入一般保持在总投资10%左右,“这不包括将国有资产作价投入新企业,而是指从财政划给企业作为补贴、用以维持企业运营的资金份额”。
其他受访者也认可国家投入比例保持较低水平的说法。
这样,剩下90%的资金无论融资渠道如何,几乎都要遵守市场规律: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利润,然后偿还。涨价看起来就成为必然。
傅涛说,自来水厂猛增,有保证供水安全的考虑。
与整个社会10多年来如潮的基建规模相似,供水行业中的不合理建设也显然存在。
在2004年用水高峰时,全国设计供水能力与用水量的比例仍为1.5:1。世界银行认为,这种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并没有考虑到90年代以来整体需求的减少。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热衷自来水厂建设,原因诸多。比如拔地而起的厂房和显著提高的供水数字,创造了引资、招商环境等等,更能显示一个地方市政设施水平的提升。
外资进入以及在引入外资中的预判之欠,则可能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本刊记者了解的情况,9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外资供水项目都签订了保底协议。它集中体现在,代表政府的自来水集团或自来水公司,需要从外资水厂购买定额自来水,从而变相确保外资水厂赢利。
比如在成都,市自来水公司需要向法日合资的自来水厂每天购买40万立方米自来水,即使需求达不到,也需按此支付。
然而,该自来水厂建成后,成都市的整体供水能力大大超出实际需求。为给外资水厂“保底”,成都市自来水总公司不得不将具有6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的自有自来水厂的产能,降低到20万至50万立方米。
后来,“保底”也成为一些国内自来水厂的建设模式。
在沈阳,市自来水公司需要每天从上市公司“沈阳发展”购买15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而实际用水量仅为130万立方米,在维持设计水价的情况下,最终导致市自来水公司亏损。
无论投资是否合理,消费者关心的是,谁来偿还。
显然,对公益事业的判断,不在于政府的干预程度,而在于它是否会拿出钱来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从而使市民以相对低的价格享受相对高的福利。
钱没花在该花的地方
不过,世界银行在判断中国供水行业的情况时还这样表述:尽管很多城市在制水能力方面投资过度,然而其在输配管网方面的投资明显不足,这也带来了提供服务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
根据《城市供水统计年鉴》,2002年至2007年,漏损量从42.37亿立方米增加到59.5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几乎恰好等于2005年原建设部公布的全国城市缺水总量——
60亿立方米。
但傅涛认为,实际漏损数字应该再增加50%,“这在行业内并不是秘密”。
国内供水的产销差在不断扩大,而产销差的主体就是漏损。2002年时这个数字是每年约49亿立方米,2007年达到87亿立方米。
这些,几乎都要计入成本。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的绩效能力低下有很多原因:管网陈旧,需要修复;很多1990年以前建成的管网,材质差且建设方法不合理,等等。
事实上,由于90年代以来政府投入减少,加之资本涌向自来水厂,积累数十年的管网维修欠账,一直是整个供水行业的软肋。
所以,如果没有强制力量,消费者将面临这样的悖论:为跑冒滴漏付费。
当然,在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对产销差也作出严格要求。不过在傅涛看来,听证并不能真正解决水价问题:报表都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都是合法的。“但一方面,即使物价部门也不一定了解内情,此外,合法未必代表合理。”
以产销差(主体为漏损)为例,数据失真已成行业公认的事实。一个例子是,一座北方大城市在申报节水城市时的数字低于20%,但在国家分配维修资金时,上报数字超过40%。
为了使涨价合理,企业普遍存在虚报假报数据的情况。虚报的方法有三类:一是低估供水总量,目前供水公司水表计量缺失较为严重,部分关键点水量主要依靠企业自己估算;二是高估未计量的收费用水量,企业对定额付费的市政用水和不付费的消防用水,由于未装水表,而高估用水总量,降低产销差;三是部分城市调低用水单价,加大用水总量,间接降低产销差。
“数据失真已经成为行业的最大问题之一。”傅涛说,目前他们正在制订行业绩效标准:要计算成本是否合理,就要了解全行业的绩效情况,确定标准,然后衡量合理性。但了解真正的数据,已经成为这项工作的难点,专业人士尚感头痛,何况普通公众。
利益集团深入供水企业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来水公司人均收入较当地人员普遍高出20%,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甚至高出2至3倍。
早在90年代末制订水价改革策略时,亚洲开发银行“城市供水价格”项目报告就表明,在没有外部审批的情况下制定预算,结果是成本几乎不能控制,特别是对工资和其他福利的控制,更显软弱无力。
不过,在企业权利上,供水公司处于矛盾地位,“许多机构在供水企业中存在既得利益,没有一个机构有权或极力去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
这一情况到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
原因是多样的。比如由于传统的国管属性和好福利,供水企业的大量富余人员源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性安排和人情安排。
由于存在大量“背景人员”,供水企业的福利“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好的水平上。同时为了保证便利畅通的安置渠道,地方政府往往也不愿意与供水企业在福利造成的成本问题上“较真”。
此外,还有每年估计达数亿元的政策性减免水费,这虽然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但成本却被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此外,按照《城市供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2年,供水行业利润总额为负1亿元,净利润负1.9亿元;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负3.21亿元和负5.96亿元。
利润总额是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净利润则需要再减去其他各种开支和税费。
可见,2007年较2002年,供水行业的非成本消耗和税费增加,接近2亿元。
而在2004年,两项利润数字的亏损曾达到历史峰值:利润总额负9.67亿元,净利润负12.53亿元。
事实上,通过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少量城市供水公司迫于政府城市建设的压力,为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担保,部分亦间接进入了水价成本。
无论何种原因,水价都是最后的出口,水龙头和水表,在承担着一切。
据本刊记者了解,为实现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关方面正在酝酿一项投资达1000亿元的管网维修改造计划,以使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大型维护的管网,达到高质量的可饮用水的输配标准。这些欠账是早该补上的。
水价管理 篇6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在全力保证城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用水的同时,加大了郊区村镇供水工程建设力度;2005年又连续4年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对于提高首都郊区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然而大部分已建村镇供水工程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水价制定与水费征收制度,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能力较差,如何做好水价管理工作,将成为今后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重点。
2 北京市村镇水价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供水成本及水价制定情况
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的供水成本主要包括动力费、维修费、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医疗费、租地费及其他费用;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水资源费和排污费。根据供水地区、供水对象、水厂运行管理情况及投资主体的不同,北京市村镇供水生活用水水价及收费方式主有以下几种:
a. 不同用水对象不同水价。从用水对象来看,农民生活用水水价一般在0.5~1.5元/m3之间;居民生活用水除经济条件较落后和偏远山区与农民相一致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与中心城区居民相同,为3.7元/m3;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用水价格与当地居民基本相同或略高于当地农民。
b. 不同地区不同水价。从供水地区来看,近郊区高于远郊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县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县。如昌平区规定农民生活用水价格应在居民生活用水价格2.80元/m3的基础上,减去水利部门免收的水资源费,即:自来水公司供应农民用水价格不超过1.70元/m3;自备井供应农民用水价格不超过0.80元/m3。大兴区规定农民饮用水实行限价和定额管理,各镇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核定运行管理费,农民供水运行管理费实行限价(不高于1元/m3)。
c. 多种管理模式。从管理情况看,集中供水厂主要有公司化管理、水务站管理和乡镇政府管理3种模式;村供水站大部分由村委会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水厂水价略高于其他水厂,大部分不收水费的水厂是由政府或集体管理的[2]。
2.2 水费征收及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已建供水工程90%以上装有计量设施,但真正实行计量收费的不到50%,表现在水费征收方式的多样性和水费上缴的不平衡性:有的按人或户收费;有的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大部分供水单位没有公开水费的收缴和使用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
a. 供水成本中未考虑水资源费和排污费,不利于节约水资源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排放,影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b. 供水成本中未考虑固定资产折旧费,这部分费用由政府和集体负担,不利于工程的运行维护。
c. 供水成本中动力费占主要部分,而且大部分水厂动力用电采用工业用电峰电价格,还有部分水厂供水成本中包括了税费。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水厂的经营成本及农民的负担。
d. 大部分农民用水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且水费收缴率低,不利于工程良性运行。
e. 水价制定标准不一,收费方式多样,水费用途不明,不便于全市统一管理。
3 影响供水成本和水费征收的主要因素
3.1 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未达到设计规模
a. 供水工程未发挥预期效益。根据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供水量越大,水厂单方水的制水成本也就越低,但是目前很多水厂实际供水规模都没有达到设计规模,已建成的供水设施还没有发挥预期的效益。
b. 预测需水量偏高。2005年前所建水厂,设计人均用水量偏高(120L/d以上),而实际上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普遍偏低,他们的节水意识远高于消费意识,装表计量后,即使不收水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使用,实际用水量也就较小。根据2007年调查,全市农民生活用水量平均约90L/d,最少的约40L/d。
c. 供水范围未达到设计目标。有些村庄在设计时被列入水厂覆盖范围,但在水厂建成后,因为不愿意缴纳水费(有些农民还在使用原来的自备井),造成水厂的实际供水规模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工资福利、租用土地、固定资产折旧等与设计规模相关的成本却没有相应减少,给工程的运行维护带来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供水成本。
3.2 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到位
目前很多工程在运行管理方式上,还拘泥于政府主导公益事业的传统思路,体制创新不足,基于改进的空间很大[3]。
水厂的运行管理机制影响着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及职工的工资、福利,最终也将影响供水成本。根据调查,公司化管理与政府管理模式相比,职工工资水平普遍较高,而供水成本却低的很多。如昌平区村镇集中供水厂由北京燕龙供水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其供水成本要低于其他区县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管理的水厂,运行效率更高、可持续性也更好。同时,一些由水务站管理、制度健全、服务到位的供水工程其供水成本也较低。
3.3 缺少指导农民生活用水水价制定与征收的政策文件
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的“关于全国性及中央部门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免收“涉及农村中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水资源费”。
北京市部分区县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但还没有出台针对农民用水水价制定和水费征收制度的全市统一标准,没有明确供水成本包括哪些内容,特别是供水成本中电费和税费交纳标准没有统一,而且比重较大。
3.4 农民的水商品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的水商品观念尚未形成,长期以来,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对供水事业的性质也存着片面认识,只注意到它的公共福利性的一面,忽视了其具有生产企业特性的一面,水资源被无偿使用[4]。当然,农民是否愿意缴费还要看农民对水价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及对水价的承受程度,看管理单位的政策规范性和服务意识。如果供水单位在水价制定、水费收缴和使用方面公开透明,在处理供水事件和维修服务方面及时到位,农民对供水工程了解增多、参与的多,缴费积极性也就上去了。
4 水价改革与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北京市郊区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村镇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水费收缴机制经过多年摸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区县水管单位的水价改革步伐快慢不一,做法不尽相同,成效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当提高水价,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合理利用势在必行。
4.1 推进村镇供水集约化,合理配置水资源
打破行政区界,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统筹考虑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整合城乡现有供水设施,进行区域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村镇一体化或城乡一体化的集中供水单元,以城带乡镇、以乡镇带村。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发掘供水能力,实现规模效益。在城市水厂供水能力覆盖范围内,充分利用市区供水能力,向周边区县扩网供水,充分利用各区县城区供水能力,向周边乡镇扩网供水;进行扩网和联网,必要时对现有水厂进行扩建,统水源地和水厂尽可能相对集中[5]。
4.2 引入社会投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后,各区县政府应突破传统模式,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投资,并根据集约化供水单元类型(新城扩户供水单元、跨乡镇的供水单元和乡镇级的供水单元)、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受益村和企事业单位资金)等具体情况,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可成立专门的村镇供水公司对全部或部分村镇集约化供水单元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一个或几个供水单元分别成立供水公司或供水站;市场融资的供水单元,可按股份制组建供水企业;集约化单元外的村级供水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村分会管理。现有的政府或水务站管理模式应逐步向企业管理迈进,努力降低供水成本。通过以上多种模式实现责、权、利统一、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保证工程可持续运行。
4.3 加大对村镇供水工程的扶持力度,减免税费和电费
针对当前农村供水中存在的电价高、收取水费缴税增加供水成本和农民用水负担的问题,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台有关农村供水优惠政策,如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农业电价、免除农村供水企业税赋、对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实行财政补贴、疾控中心降低水质化验费用等政策,以利于农村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6]。
4.4 制定村镇供水管理相关政策,合理调整供水价格
尽快制定北京市村镇供水水价管理的相关政策,为郊区供水提供指导水价,使各区县有据可依,根据各地区已运行供水工程的供水成本核算数据和对农民水费承受能力的评估,分区域、分类别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水价体系。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用水对象和管理单位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水价,但是定价种类不宜太多。现阶段,可以用工业、服务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水费反补农民生活用水水费,减轻农民用水负担。今后,对农民要逐步收取水资源费和折旧费,对流动人口、居民逐步实行与中心城区一样的水价。目前,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水价为3.7元/m3,2009年还将进一步上调,因此,北京市郊区大部分地区调整供水价格还有一定空间,但需采取综合措施,配套改革。
4.5 加强宣传,引导群众参与
各供水管理部门应加大“资源有价和节约用水”的宣传。一方面,要让用水户知道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号召珍惜每一滴水,把水当成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还要让人们了解相关供水知识,明白水是要经过多道工序处理才能饮用,供水厂需要维护,而这些都是有成本的。同时,各供水单位也要经常实行水费收缴及使用公开制度,让农民清楚自己交上来的水费如何用和用在哪。
参考文献
[1]裴永刚,田海涛.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5):39-42.
[2]杨进怀,裴永刚,杨峰.北京:重视建立保障体系与建管机制[J].中国水利,2007(10):42-44.
[3]李仰斌.改革管理体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J].中国水利,2007(10):23-25.
[4]游春炎.福建乡镇供水水价形成机制的探讨[J].水利经济,2002,22(4):40-43.
[5]田海涛,裴永刚.探索集约化供水模式,科学推进北京市村镇供水工作[J].北京水务,2008(6):15-17.
水价管理 篇7
喀什噶尔河流域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属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域。流域内分布有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依格孜牙河六条独立河流,统称为喀什噶尔河。流域出山口以上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44. 05亿m3,其中克孜河21. 73亿m3、盖孜河11. 52亿m3、库山河6. 41亿m3、恰克马克河1. 873亿m3、布谷孜河1. 58亿m3、依格孜牙河0. 97亿m3。
流域内涉及农业供水的喀什、克州、兵团第三师灌区包括:喀什地区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克州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兵团第三师伽师总场、四十一团、四十二团、红旗农场、东风农场,共计7县2市5个农牧团场。流域内耕地面积400万亩,灌溉面积550万亩,总人口190万。
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简称喀管处) 是自治区水利厅派驻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机构。2007年,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喀克两地州、兵团第三师7县2市5个农牧团场及疆南电力公司工农业用水水资源分配及水事协调和水费、水资源费征收工作。目前,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内,除流域管理机构喀管处外,喀什、克州在流域内还分别设有水利管理机构,喀什地区设有盖孜库山河流域管理处(简称盖管处),克州人民政府设有克州水管处,三方共同行使流域管理职能,使喀什噶尔河流域层面上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处于分割管理现状。
2 流域水价和供水成本分析
喀什噶尔河流域在水资源配置上,主要负责全流域400万亩耕地的农业供水及总装机10万k W发电企业的发电供水,其中农业供水占水资源供水总量的97% 。由于流域内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偏低,根据2010年统计,流域农民平均年收入为2800元,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因此,造成流域水价偏低,水价改革滞后,也从未开征过水资源费。目前,流域管理机构执行的农业水价仍然是喀署发[1996]50号文确定的水价标准,喀管处的水价为1. 42厘 /m3(水价的构成:地区1996年定价0. 01元/m3,其中地区提取30% 作为工程前期及基本建设补足费,剩余70% 中流域管理机构收取35% ,县(市)收取65% ,而流域管理机构收取的35% 中喀管处和盖管处按58∶42分配,喀管处为1. 42厘/m3)。从1996年执行至今,已经18年未作调整,该水价仅占2010年供水成本的20. 35% ,严重背离供水成本,造成流域管理单位经济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使水利工程维护、防洪投入、项目前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工收入减少,严重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2010年度总供水量43. 24亿m3,其中喀什地区38. 15亿m3、克州3. 82m3、兵团第三师1. 04亿m3。喀管处2008—2010年水费总收入2392. 14万元。其中,农业水费2087. 80万元,年平均水费695. 93万元;非农业水费304. 34万元,年平均水费101. 45万元。喀管处2008—2010年供水总成本7992. 33万元,年平均供水成本2664. 11万元(见下表)。
3 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a.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山区控制性工程建设滞后。目前流域内没有一座山区控制性工程,在原本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又要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加的压力,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更显不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灌溉保证率低的现状亟待改变。
b. 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比重过高,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重小,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呈恶化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已接近了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新的压力。
c. 国家、自治区资金及流域水费对关系民生的灌区工程、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等关系民生工程的投入明显滞后于民生需求,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水价改革严重滞后,造成水价长期不能按供水成本到位,使工程项目前期经费、防汛抗旱、水利基础设施维护、水利信息化发展、水管单位特别是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经费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流域管理机构职工收入与财政预算拨款单位相比严重偏低,经测算偏低超过40%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同时流域低水价运行,客观上造成灌区节水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水资源浪费,也助长了灌区盲目开荒,扩大灌溉面积,使掠夺地表水的现象十分严重,侵害了流域生态用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无法做到统筹兼顾、科学配置,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e. 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因为在流域内,不但有流域管理机构喀管处,同时喀什、克州在流域内还分别设有水利管理机构,三方共同行使流域管理职能,使喀什噶尔河流域层面上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处于分割管理。受这种分割管理的体制制约,使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度汛、抗旱跨流域调水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不能有效开展。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能有效地贯彻“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的原则,经常发生流域与区域、整体与局部、区域与区域在水资源配置方面不协调问题,流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制定与实施困难重重,直接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使喀什噶尔河流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
4 对喀什噶尔河流域水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为确保流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制度,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必须严格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行流域管理、灌区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应对目前流域水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化流域管理。建议如下:
a. 进一步完善喀什噶尔河流域管委会机构,充分发挥管委会在流域管理中的作用。由于流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工业、农业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生态保护、防洪排涝、河道治理等水行政管理方面,均涉及喀克两地州、兵团第三师、疆南电力有限公司等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地州级单位,因此,在喀什噶尔河流域继续实行民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委员会于199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水行政法规批准成立,是流域民主管理的最高组织形式,应继续发挥该组织的作用。其机构设置建议今后管委会主任委员仍然由水利厅一名主要领导兼任;管委会副主任委员仍由喀克两地州、兵团第三师、疆南电力公司主管水利的领导及流域管理处主要领导担任;委员成员单位不变。
流域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决定流域规划及专业规划工作,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水事问题;讨论通过流域水利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办法,流域水价标准等。管委会仍然下设办事机构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它既是管委会办事机构,同时也是唯一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的流域管理机构。
b. 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是流域唯一的水行政管理机构,喀什噶尔河出山口以下各河道内涉及水资源配置的骨干水利工程和重要的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公益性工程以及今后新建的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均应由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统一管理,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和承担公益性管理职能。不征收水费,但根据授权,负责流域水行政规费征收,形成流域的第一级管理。
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应由现在的准公益型水管单位改为纯公益型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其机构经费按照全额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管理,不再收取水费的方案执行。实行纯公益性流域管理,将使流域管理单位更好地全面履行流域管理职责,改变目前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喀管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征收水费,因此在流域管理上必然受到缴纳水费的灌区单位经济约束的影响,使流域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二是水价经常受到国家关于农民减负政策的影响,使其很难按成本到位,而不能到位的水价成本部分,目前均由流域管理单位自己承担,自治区和地州财政未给予任何补助,因此使流域管理机构长期处于经济困难的局面,造成职工收入低,从而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三是流域管理机构不征收水费,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农民减负政策,同时又可确保流域管理机构基本运行管理所需经费,使职工收入稳步增长,避免因水费提价、征收而与灌区单位产生矛盾。
5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水价标准、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等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流域管理的要求,为保证流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制度,对流域现行水价标准、水利管理体制等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摘要: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多年来一直没有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多个水管单位共同行使流域管理职能,使流域水资源管理仍然处于分割管理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流域水价标准、供水成本及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流域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水价管理 篇8
去年年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等领域的价格改革, 业界对推动多年却进展缓慢的水价改革预期加大。进入今年, 继年初发布《关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在日前宣布, 2015年年底前, 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以往推行阶梯水价每每遇挫, 原因究竟何在?这次两部委联合出手, 阶梯水价改革真能顺利推开吗?如何才能避免改革走弯路?
(一)
节水形势严峻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 到2030年, 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上承认的标准, 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 我国节水形势严峻。合理的水价机制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最佳方式, 阶梯水价因此备受青睐。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 城市供水作为一种基于水资源的公共服务, 如果价格太低, 人们就不懂得珍惜和节约。“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已经十分紧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却十分严重。”
记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调查发现, 当地很多居民节水意识较为淡薄, 没有间断用水的习惯, 在洗碗、洗澡的时候水龙头也一直开着, 水哗啦啦白流现象随处可见;同时, 居民家中循环用水、节水型生活设施的普及率也非常低, 水资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
当地一位市民说:“我们也知道要节约用水, 但在现实中却很少刻意去这么做, 一个可能是还没有真正体验过缺水的生活, 另一个就是觉得不方便, 而且多用点也花不了多少钱。”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水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下, 实行阶梯水价是一种必然趋势。
阶梯水价推广多年
其实, 阶梯水价并非新鲜事物。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阶梯水价推广工作, 在众多节水措施中, 阶梯水价是较早提出的措施之一。
从1998年开始, 我国就明确提出推进阶梯水价。2000年10月, 有关部委就明确提出要“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 适时推进阶梯式水价和两部制水价制度, 促进节约用水”。此后, 从2006年起, 宁波、南京、苏州等城市陆续实行了阶梯水价改革。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深化价格改革, 涉及电、成品油、天然气、水资源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2月开始, 国内多个城市公布或准备听证水价上涨方案, 水价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30%。
不过, 节水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江西省南昌市是目前全国众多推进梯度水价的城市之一, 然而, 实行前后对比, 居民的用水状况并没有发生显著的乐观变化, 南昌依旧面临用水紧张的难题。业内人士指出, 阶梯水价在短时间内很难切实冲击市民陈旧的用水观念, 并不“狠”的价格杠杆只能缓步促进全面节水意识的提高。
而且近年来全国还有很多城市也纷纷表示将推行阶梯水价, 但到目前为止, 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真正实施了。究其原因, 则在于阶梯水价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二)
改造成本是瓶颈
要执行阶梯水价, 前提就是“水表出户、一户一表、计量到户”, 也就是说每户都要有一个抄字收费的表, 行业里将其称为“抄表到户”, “抄表到户了, 才能实现阶梯水价, 不然就不能知道每家用多少水。”
因一户一表推行过程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全国仅部分城市执行阶梯水价,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其中水表出户费用较高、抄表难以及时准确、户均人数差别太大等成为主要问题。
比如, 郑州原本计划在2007年底前实施阶梯水价, 却一直未能真正实施。据悉, 郑州市现在仍有30万户居民未能完成一户一表改造, 无法实现抄表到户, 成为郑州实施阶梯水价的最大障碍。
而在兰州市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 水务部门有关人士透露, 兰州市需要进行户表改造的居民有52万户, 改造完成共需要9.6亿多元。这笔钱该由谁出?政府、企业和用户该怎样分担?这都成为目前制约兰州实行阶梯水价的最大困难。
南昌市节水办副主任卓鸿飞也坦言, 目前, 各地推行阶梯水价最大的障碍就是用水“一户一表”改造还没有全部到位, 有些没有改造过的水表, 显示的是一个单元十几户居民共同用水的总数量, 要是把“大水表”也按阶梯水价来收, 每家每户的水费都要因此上涨。
“如果全面推行阶梯水价, 就必须进行‘一户一表’改造, 但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让供水公司承担比较困难, 而广大居民肯定不愿意承担这额外的费用。”卓鸿飞说。
除了节水, 执行阶梯水价的另一个使命是为水价市场化改革进行铺垫。由于调价后会涨价, 地方政府需考虑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财政压力、对招商引资带来的影响等方面, 除非到了用水十分紧张的时候, 否则地方政府都不愿意调整水价, 担心由此带来舆论的声讨。
此外, 与现行的水价征收方式相比较, 阶梯水价的抄表和收费均需更多工作量。目前, 自来水公司可以每两个月抄一次表, 而阶梯水价就需要更加严格和准确地抄表和收费, 成本自然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 公开资料显示, 国内第一家实行抄表到户的银川自来水总公司目前还背负着沉重的财务包袱。业内人士称, 抄表到户的改造意味着改造过程中的漏损得由自来水公司承担。
自来水厂入不敷出
面对政府提出的调整水价问题, 供水企业往往面临公益行业和收入自负盈亏的两难境地, 性质定位模糊不清, 很多涉及成本与责任的问题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的统计, 中国现在城市自来水厂中, 约有30%是亏损的, 与水费附加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也不到位, 全国大概有1/4的污水处理厂正面临亏损问题。
根据广州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出具的《2008年~2010年广州市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报告》 (简称成本监审报告) , 2008年~2010年,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核定年供水量为11.87亿立方米, 单位供水成本为2.016元/立方米, 远高于广州市物价局2005年批复的1.69元/立方米, 导致企业连续3年亏损, 主营业务2010年亏损接近4个亿。
水价与成本倒挂也成为很多地方水务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不仅是企业亏损, 各地每次上调水电油气等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 有关方面虽然召开调价听证会, 但每次听证会总会引来多种议论。其核心原因在于, 听证对象的成本构成不透明, 不少公众怀疑其成本构成存在造假问题。
比如, 广州市价格成本调查队在对广州市自来水公司2008年~2010年的供水成本进行监审时发现, 广州每吨自来水的成本被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多报了0.35元, 虚高比例达17.26%。
业内人士表示, 水价应该上涨, 但上涨的前提必须是公开和透明, 并且在上涨之后能够提高供水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
把涨价的合理性说清楚
“主管部门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 这一次在水量和价差上都只做了适度调整。”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在这次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 (下称《意见》) 中提出, “各地要按照不少于三级设置阶梯水量, 第一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80%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 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95%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原则上, 一、二、三级阶梯水价按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
据介绍, 按照调研阶段的建议, 第一、第二级水量应覆盖90%的居民家庭用户, 而《意见》则将这一比例扩大到了95%。一、二、三级价差安排应为1∶2∶5, 比《意见》中的1∶1.5∶3的价差要大。“这次是根据上一轮阶梯水价实施后发现的问题进行些调整, 以后在实践过程中如果节水效果不明显的话还要继续调。”前述负责人说。
“我们很早以前就讨论过这个政策的影响, 基本是正面的。”某水务公司人士说。他表示, 阶梯水价对公司业绩影响短期内不会太明显, 总体上是利好的。同时, 政策也带来了双向变动, 如果确实做到了节水, 那么居民用水量就会减少。
“还是要把涨价的合理性跟民众说清楚。”另一位水务公司人士说, “有的地区水质差, 老百姓不敢用自来水做饭, 需要自己买净化水。如果把改进水质的投资计入水价, 其实是更便宜的。”
作为一种重要民生必需品、公益品的自来水, 其价格显然主要应由其成本来决定和衡量。但在现实中, 自来水的成本到底包括哪些, 事实上一直都没有被厘清。而为充分体现自来水的公益属性, 其价格中的各项成本究竟该怎样分担——哪些该由居民埋单、哪些该由政府和自来水公司埋单, 长期以来, 更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实行阶梯水价固然是水价改革的有效手段, 但绝不能变成“借梯涨价”, 必须科学透明地制定阶梯调价方案。该人士认为, 要破解水价改革的“阶梯难题”, 首先要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其次要对水价成本进行彻底审计;最后, 要对阶梯水价改革效果建立评估机制, 即确保“八成居民生活用水支出不增加”这一承诺落到实处。具体说来, 既然公众对基础资源产品价格如此敏感, 那么调价听证会就应该透明公开, 在每一轮水价调整中, 水厂应该厘清成本, 让民众知道为什么要调价, 这次调价成本上升在哪儿, 而唯有做到明明白白, 民众对基础资源产品涨价怨气才会消弭许多。
办法应升级为法律
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能以节约资源作为提价的理由, 而且“拧紧”龙头, 促进居民节约用水,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涨价上。
“水价上调并不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单单一个涨价并不能彻底解决节水难题。”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唐明认为, 节约水资源不能够一味依靠价格上涨来实现, 而是需要社会、企业和市民一起努力, 通过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节水工程, 提高节水能力;通过加强宣传和管理, 提升市民节水意识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来实现。
在这其中, 最重要的是, 要理顺水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把阶梯水价纳入到《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 并把该办法“升级”为条例或法律, 让水价改革从行政化推进真正走向制度化。
改良需注重人性化
前述水务公司人士表示, 供水、污水处理方面, 国家补贴的力度非常大。其中, 管网建设国家全额补贴, 管网运营由各地政府补贴80%以上。近三年来, 国家对水质的要求提高, 污水处理的标准从原来的1级B类水提高到1级A类水, 这需要对现有的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 但投资约为2000元/吨。近几年中国水务行业逐步往市场化方向靠拢, 否则已无以为继。目前大城市的市场化程度还高一些, 但全行业仍然只有20%左右的水平, 要靠政府补贴。
“政府对水务的管理, 企业只是中间的一环, 相当于是向政府提供服务, 不会是暴利, 但也不能赔本。”该人士说, “要让企业有利润, 不要多, 合理就可以。”
有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人士也表示, 水价改革推进较慢, 并非因主管部门不努力, 也有消费者接受程度的问题。从水务企业的角度来讲利润越高越好, 但水不是简单的商品, 不能完全按市场化的原则思考改革。
在傅涛看来, 通过实行阶梯水价, 居民可能会支付更多的水费, 但这绝不能成为供水公司的“福利”。涨价部门的获利分配需依据供水公司的成本和服务水平确定, 并接受政府监管, 其中更多的应作为水资源公共基金, 由政府应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网的更新、以及弱势群体的补贴等方面。因为这种阶梯水价改革的幅度虽然不大, 也可能会伤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 “资源类价格改革方向应该是市场化, 通过稳步提高价格来实现资源价值, 配以资源税改革和资源补偿费改革同步实现。”所以, 有关部门要对困难群众进行适当补贴, 满足群众的刚性需求的极限。让改革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打好这个“攻坚战”。
质量和维护尤其要跟上
结合目前我国居民生活供水的具体现实, 显然必须意识到, 仅一味盯着“阶梯涨价”, 而忽视其他许多配套的改革方案, 实际上又是相当片面、偏颇的。比如, 与水价密不可分、相互配套的水质问题、供水成本问题。
傅涛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水质仍存在一定差距, 城市自来水离直饮水的标准仍相差甚远。尽管我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在2012年7月正式实施, 并“与国际接轨”, 但现实的供水质量却完全不容乐观。这正像此前有业内学者透露的, “我国自来水实际合格率只有50%左右”、“由于 (新标准) 没有实质性惩罚措施, 并不为地方政府和水厂所惧”。另外, 在自来水供水时的损漏方面, 不少城市自来水供水损漏率高达20%, 而一些发达国家供水损漏率可以降到3%左右。很明显, 按照最基本的市场经济逻辑, “优价”对应的必须是“优质”。
骆建华认为, 要想确保阶梯水价改革特别是其中“阶梯涨价”得到有效推行, 必须至少同时推进这样两个“阶梯”配套:一是“水质”上的阶梯配套, 确保自来水水质也能同时达标、上台阶。二是“供水成本”上的阶梯配套, 即必须充分彻底厘清水价成本,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公平合理地划分该成本的分担“阶梯”。
此外, 还有专家建议拉开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的价差。资料显示, 居民用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40%左右, 工商业用水占60%。显然居民用水并非水资源消耗的主体, 也不该成为水价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可考虑将工商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上涨价格拉开一些, 不仅符合“多用多付费”的原则, 而且居民负担也将大幅降低。
(四)
赢得民众支持才能不走弯路
可以说, 实行阶梯水价是大势所趋, 它之所以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水价征收方式, 源于其具有两大特色:一方面, 阶梯水价制度所具有的引导节约用水作用, 也已被一些先行先试的城市证实。另一方面, 阶梯水价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业内人士普遍表示, 通过普及阶梯水价, 建立政府与公众在水价问题上的良性互动, 对下一步水价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但显而易见的是, 要想2015年底之前在所有城市实行阶梯水价, 首先要破解阻碍阶梯水价改革的种种难题。
比如说, “九龙治水”的水务管理体制需要理顺;实行阶梯水价需要完善相关制度, 而《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并没有把阶梯水价改革纳入其中。
即使是众人皆知的一些难题, 也很容易成为阶梯水价改革的“拦路虎”。例如, 对实行阶梯水价的个别城市用水的前后进行对比, 居民的用水状况并没有发生显著的乐观变化, 像南昌依旧面临用水紧张的难题。显然, 要想改掉很多居民已经养成的用水习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也不是每个居民都能很快接受阶梯水价改革。一些公众质疑借“阶梯水价”之名行涨价之实也不易消除。尽管有关部门表示, 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后, 各地80%的居民生活用水支出不会增加, 其余约20%的居民家庭用水基本生活需求部分价格不上涨。但客观而论, 仍有一些公众对此持怀疑态度。
那么, 拿什么来破解水价改革的“阶梯难题”呢?仅靠两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恐怕难以破解。譬如, 关于“一户一表”改造, 《意见》中指出:国家对户表改造资金实行支持政策, 各地列入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管网改造项目, 可将户表改造工作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地方也要加大力度, 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限期完成“一户一表”改造。看上去已经明确了“一户一表”改造的资金来源, 但是, 并没有明确地方财政究竟投入多少, 如何进行多渠道筹集资金。
要想改变用水陈旧观念, 不仅要通过舆论引导, 更需要各级政府或者政府主要官员扮演阶梯水价的“推广大使”, 比如, 在政府机关率先实施阶梯水价, 并公开实施的效果;或以政府主要官员家为推行阶梯水价的范本。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公益活动促进公众改变陈旧的用水观念。尤其是, 要把原来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作为推广阶梯水价的重点。
要想改变技术瓶颈, 必须要明确“一户一表”改造的资金由地方政府和供水企业来承担, 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资金投入比例, 不给居民增加负担。甚至“一户一表”改造时的相关采购标准、施工标准、监督措施等, 也要一一明确。只有如此, 技术瓶颈才不能成为“瓶颈”。
总之, “阶梯价格”固然是改革突破的有效手段, 但水价阶梯如何搭建, 如何减少阶梯水价制度对民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影响, 需要周到的制度安排做支撑。所以, 必须科学透明地制定阶梯调价方案, 做到公开透明、即使涨价也要有理有据, 向公众摊开账本, 讲清道理, 依法听证, 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任何水价政策, 都要考虑自来水的公共属性, 因此, 至少普通家庭用水, 只要在一定的用量内, 水价再怎么提高 (阶梯水价) 都不能过高。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在这一点上, 公众的博弈能力不够,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坚定站在公众一边, 稍微妥协吃亏的必定是公众。
水价管理 篇9
基于三元水价构成理论,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是农业水价的重要构成部分[1,2]。目前水资源费作为水资源权益收入,具有资源水价的部分职能[3]。已有研究都是基于城市水价调整的水资源费调整模型研究[1,3],基于农业水价调整的水资源费的计量研究较少[2,3]。目前环境水价研究主要是以城市污水处理的费用作为环境水价的计价依据[2,4]。农业用水中环境水价并未作为水价的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环境水价主要是原因生态环境用水及其破坏损失的计量,相对比较困难[4,5]。这使目前在行政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无法发挥资源与环境水价地调节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作用[3,4]。为此,尽管农业水价对灌水量的节水效应研究是国内外水价效应研究的主要方面,但是目前国内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研究主要以工程水价的需求效应研究为主,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研究尚较少[6]。其中,裴源生(2003年)黄河流域研究表明,当水价达到成本水价,灌水量下降了24%[7];贾绍凤等(2000年)得出在水价上升到成本与微利价时,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数量将减少25%~50%[8]。塔河流域农业用水占98%以上,主要以灌溉用水为主,而且近年来农业水价不断依据工程水价进行调整[2,3,4];因此,随着未来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在塔河流域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模型和未来农业水价水平研究基础上[3,4],进一步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对今后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1 未来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灌水量效应分析的模型和基本思路
1.1 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对灌水量的需求弹性效应分析模型
基于詹姆斯和罗伯特.李的水价需求弹性效应模型,依据源流和干流的农业水价P(0.001元/m3)和灌水量Q(m3/hm2)资料,本文构建了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的需求弹性效应模型(表1)。
依据表1,随农业水价的不断提高,灌水量是不断降低的,且降低强度是减弱的;但是,水价需求弹性系数(Ep)很小,极为缺乏弹性;而且,Ep在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干流下游较小,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干流上游相对较高。
1.2 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1)基于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假定基于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是在工程水价基础上的调整,且工程水价已达到供水成本水价。而且,根据已有水资源费计量研究[3,5],在成本水价基础上增加各流域水资源费的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仅考虑水资源费中绝对水租、级差水租和稀缺价值的粮食作物水价分别为0.927 3、0.228 1、0.241 3、0.142 4、0.145 6、0.143 5和1.331 6元/m3;仅考虑粮食作物转换为经济作物的选择价值,经济作物水水价分别为0.983 0、0.283 8、0.297 0、0.198 1、0.201 3、0.199 2和1.387 3元/m3;如果进一步考虑水资源的超定额价值,经济作物完全水价分别为1.430 4、0.374 8、0.396 1、0.251 9、0.252 4、0.249 4和2.249 6元/m3。
(2)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
假设环境水价是在水资源费与工程水价基础上的水价调整。而且,如果进一步基于塔河流域环境水价研究,在各流域成本水价和水资源费基础,加上纳入农业水价的环境水价,则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粮食作物水价分别为0.953 3、0.254 1、0.267 3、0.168 4、0.171 6、0.169 5和1.357 6元/m3;经济作物水价分别为1.009 0、0.309 8、0.323 0、0.224 1、0.227 3、0.225 2和1.413 3元/m3;经济作物完全水价分别为1.456 4、0.400 8、0.422 1、0.277 9、0.278 4、0.275 4和2.275 6元/m3。
2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2.1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利用塔河流域的灌水量与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模型,采用两种Ep,即既定Ep(模型中需求弹性系数)和调整的Ep(1985-2005年水价弹性系数:阿克苏河流域0.253,和田河流域0.130,叶尔羌河0.154,开孔河流域0.291,干流上中游0.218,干流下游0.178),计算了流域农业节水水价的需求弹性效应(如表2)。
在既定Ep时,较成本价,经济作物的完全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粮食作物水价的灌溉节水量分别为2 441、2 696和2 999 m3/hm2;叶尔羌河流域节水量(2 987 m3/hm2)>阿克苏河流域(2 837 m3/hm2)>开孔河流域(2 560 m3/hm2)>和田河流域(2 011 m3/hm2),干流下游(3 704 m3/hm2)>干流上中游(2 174 m3/hm2)。调整Ep的不同未来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既定Ep的2.54、2.41和2.27倍;阿克苏河流域(7 343 m3/hm2)>叶尔羌河流域(7 000 m3/hm2)>开孔河流域(65 06 m3/hm2)>和田河流域(5 512 m3/hm2),干流下游(7 347 m3/hm2)>干流上中游(5 338 m3/hm2)。因此,随着未来农业水价的不断提高,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大幅增长,约为成本水价节水量的10倍左右;而且,调整Ep的节水效应高于既定Ep;粮食作物水价低于经济作物水价;尤其是,塔河干流下游、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流域相对较高,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
在既定Ep时,经济作物完全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率从20.00%~24.62%,需要一定的节水技术实现;在调整Ep时节水率从50.74%~55.80%,需要高效节水技术才能达到相应的节水效应,尤其是干流下游、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否则作物的基本灌溉用水需求难以保证。
2.2 塔河流域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
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的需求效应与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结果和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如表3)。而且,基于水资源费调整的各流域粮食作物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完全水价的节水量在既定Ep时分别是基于水资源费和环境水价调整的未来农业水价的96.96%,略低于调整Ep的97.74%,因此水资源费是今后促进塔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经济手段,环境水价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成本补偿,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重建。
3 主要结论和讨论
(1)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大幅提高了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但环境水价更侧重于实现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的经济补偿。在既定Ep时,仅农业水价调整到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成本水价的5~53倍,平均21倍;在调整Ep时,仅农业水价调整到粮食作物水价的节水量分别为成本水价的15~144倍,平均54倍;而且,除和田河和干流上中游节水效应较低外,其他源流和干流下游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都较高。因此,基于资源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大幅提高,能够充分发挥水价调节塔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这成为未来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较粮食作物水价,经济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完全水价仅提高节水率2%~4%,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水资源费中选择价值和超定额价值较低决定的。再者,较只考虑水资源费的未来农业水价,考虑环境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仅提高了不到2%,这表明水资源费是未来农业水价优化配置的主要经济手段,而环境水价主要作用是通过生态用水的经济补偿,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当然,这与环境水价调整仅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维护目标有关[4],如果考虑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则环境水价的水平将会大幅提高,相应的节水效应也会大幅提高。
(2)未来农业水价调整与高效节水技术的结合是促进塔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节水效应的关键。在调整Ep时,开孔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的毛灌溉水量与田间作物净灌溉定额的接近度(D为田间净灌溉定额/毛灌水量)D>1,干流下游和阿克苏河流域的D分别为0.966和0.996,基本达到1.000,干流上中游和叶尔羌河流域分别为0.745和0.805基本接近1.000,作物的实际灌溉用水保证已很困难;但是,调整Ep的和田河流域和既定Ep的D相对较小(0.400左右),灌溉用水相对较容易保证。未来要提高Ep必须采用高效节水技术,也就是说塔河流域的农业水价管理必须与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和管理相结合,否则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随农业水价的大幅提高,既定Ep时农业水价调整的节水效应较低更证明了在塔河流域节水技术应用对农业水价调整的节水效应的重要作用。这是塔河流域农业水价的节水效应的内在作用机制。但是,未来农业水价大幅提高和高效节水技术应用会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和水价负担,降低用水户的水价承受力,影响未来农业水价的调整;实际中塔河流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孙建光,韩桂兰.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进一步调整的理论分析[J].水利经济,2008,26,(2):37-39.
[3]孙建光.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调整中水资源费计价模型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4):76-79.
[4]孙建光,韩桂兰.基于生态用水的塔里木河流域环境水价及其计量模型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50-152.
[5]孙建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与农业水价管理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6]孙建光,韩桂兰.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对农业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效应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6):4-6.
[7]裴源生,方玲,罗琳.黄河流域农业需水价格弹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6):27-30.
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 篇10
与此同时,水利部提出2012年要重点建立农业灌溉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推进农业灌溉定额管理和计量收费,稳步推进城市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不管你愿意与否,伴随着水价改革深入的“涨价”浪潮已经来临(当然,涨价并非水价改革的全部)。在这个资源领域的改革中,行业内专家持论当前水价不能完全反映水的资源属性,应该提价以促进节约用水。水企业则以“亏本说”力挺涨价。而众多的媒体则挟公众群体意志对水价成本构成以及企业报表等表示质疑。每一个“涨”字,都会触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它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要求水价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设计,以此从根本上统筹水的资源属性和市场要素相统一。同时,水又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社会稳定必须有水保障。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纯市场化绝不是灵丹妙药。我们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过前车之鉴,既要防止“抓得过死”,也要避免“一放就乱”。
有了科学的制度化设计,才能更好地兼顾提价与惠民的关系,协调好保护水资源与放活水市场的关系。按市场供求来看,当前并不存在供求失衡或者买不到水的问题,“市场影响价格”的作用不明显。但从水资源的宝贵程度或者预期短缺状况来看,水是无价之宝,确实需要通过提价来抑制浪费、促进节约。但高价并不直接促成珍惜水资源的“高意识”。就如名酒茅台价格一直在涨,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消费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欲望,茅台依然是供不应求。这一点从北京的用水状况上也可略见一斑。北京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以色列人均水平1/3的城市,水资源极为紧缺,水价也一直领先全国走高,但它的用水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仅贵族运动高尔夫球场每年就消耗掉几千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所以,价格杠杆能否一用就灵,不是简单化的问题,“提价”不是万能的。
倒是有一种假设让人担心:水价的上涨利益过多地流向市场化的水务企业,随着水务企业的壮大,有朝一日出现资本决定水价的状况。到那时恐怕就如当前的金融、石油、电信等诸多垄断行业中,百姓成了乖乖就俘的“上帝”。因此,涨价之后的收益用于哪里,也是群众对水价改革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水价提升带来的效益能更多地体现在改善供水条件、供水质量上,用在更好地保障群众饮水健康上来,想来群众也没有理由不同意。
由政府主导的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呵护民生。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把握改革时序,及时自我纠偏,避免急于求成、步入误区。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篇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解决农业灌区水利民生问题,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 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 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 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1)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不配套。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 设计标准低, 工程质量不高, 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 大多数灌溉工程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 工程破损严重, 运转十分艰难。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 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肠梗阻”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等原因, “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20.73万hm2。
(2) 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 以户为单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全建立, 乡镇、行政村等基层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没有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 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 处于“农民管不了, 集体不愿管, 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主体, 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量急剧下降, 进一步加剧了工程的损毁, 使原本落后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破旧。
(3) 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境, 水费实收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水价改革难以推进, 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水费收入锐减使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欠发, 职工队伍不稳定, 人才流失严重, 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2 改革措施
当前农田水利运行机制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用水管理体制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等体制性改革严重滞后;三是农业水权制度尚未建立且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 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积重难返、管理主体缺位、用水浪费和水资源配置效率低[2]。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 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 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 推行农民用水管理自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 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 明晰权利和义务, 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2) 建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明确归其所有。利用财政投入, 引导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组织、水费计收等与末级渠系有关的用水事务由组织起来由农民自己管理。
(3)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 慎重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 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 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 推行计量收费, 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 减少农民用水成本[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 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 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4) 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工程改造和机制创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 推行农民用水自治。通过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 划清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义务, 既有利于调动和鼓励灌区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也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明确了对象。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 要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用水短缺和浪费并存、农民用水成本沉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 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状况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这是灌区和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4]。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 没有水费的保障, 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 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 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分析了农业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强水价的改革措施, 以为建立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延禄.浅议乐都县农业水价改革措施[J].陕西水利, 2009 (8) :139-140.
[2]杨进伟, 朱焕丽, 周和平.农业水价经济杠杆及其综合作用的发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226-228.
[3]李鹏, 汪志农, 李强.大型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4) :6068-6070.
【水价管理】推荐阅读:
供水水价06-13
水价承受能力06-23
水价水权10-07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05-22
南京市水价08-12
农业水价改革系统09-03
多措并举 水价改革08-11
农业水价改革调研报告08-21
水价调整听证会发言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