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中位线教案

2024-06-19

梯形中位线教案(共7篇)

梯形中位线教案 篇1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证明方法,教师总结).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求证:.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 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证明:连结an并交bc延长线于点e.又,∴mn是 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

因为梯形中位线 所以有下面公式:

例题: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分析: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作适当的辅助线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然后利用这些较熟悉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解:,答:这块地的面积是 182 .

说明:在几何有关计算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

(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

(同一个题没下有两个结论,一是中位线与底的位置关系;二是中位线与底的数量关系).

(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

学过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

8、p189中10、11. b组2(选做)

九、板书设计

利用梯形中位线解题 篇2

例1 (201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

①EF∥AD;②S△ABO=S△DCO;③△OGH是等腰三角形;④BG=DG;⑤EG=HF。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由梯形中位线性质,可知EF∥AD∥BC,则可得G、H分别是BD、AC中点,因此①、④、⑤正确,由同底等高可得S△ABC=S△DBC,则②正确,若③成立,则可推出梯形是等腰梯形,而梯形ABCD并不是等腰梯形。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涉及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判定及性质、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的变换等知识点,考查了同学们简单的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例2 (201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题)如图2,已知:AA′//DD′,B、C是AD的四等分点,B′、C′是A′D′的四等分点,AA′=28 cm,DD′=36 cm,求BB′和CC′的长度。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要求BB′和CC′的长度,需要找到BB′、CC′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注意到B、C是AD的四等分点,B′、C′是A′D′的四等分点,联想到梯形的中位线,可取AD的中点E和A′D′的中点E′,连接EE′,则EE′是梯形ADD′A′的中位线,且EE′的长度易求出。由于B′B和C′C分别是梯形AEE′A′和梯形EDD′E′的中位线,从而可以根据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求出BB′和CC′的长度。

解 取AD的中点E和A′D′的中点E′,连接EE′,则EE′是梯形ADD′A′的中位线,所以EE′= (AA′+DD′)= (28+36)=32 cm。

又BB′是梯形AEE′A′的中位线,CC′是梯形EDD′E′的中位线,

所以BB′= (AA′+EE′)= (28+32)=30 cm,

CC′= (EE′+DD′)= (32+36)=34 cm。

点评 解答本题要构造梯形中位线,熟练掌握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3 (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我们知道“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类似的,我们把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如图3,在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那么EF就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通过观察、测量,猜想EF和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 连接A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则△ADF≌△GCF,可以证得EF是△ABG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

结论为:EF∥AD∥BC,EF= (AD+BC)。

证明 如图4,连接A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

因为AD∥BG,所以∠DAF=∠G,

在△ADF和△GCF中,∠DAF=∠G,∠DFA=∠CFGDF=CF。,

所以△ADF≌△GCF。所以AF=FG,AD=CG。

又因为AE=EB,所以EF∥BG,EF= (BC+CG),

即EF∥AD∥BC,EF= (AD+BC)。

点评 梯形问题通常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来解决。常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1)平移一腰;(2)过同一底上的两个顶点作高;(3)平移对角线;(4)延长两腰。

例4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如图5,在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BD交于点O,AC⊥BD,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2)若AD=2,BC=4,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

分析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借助梯形中位线得到EG的长,可求出四边形EFGH的面积。

解 (1)因为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所以EF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所以EF∥AC,EF= AC,

同理可得,EH∥BD,HG= AC,EH=FG= BD,

所以EH=FG=EF=HG,所以四边形EFGH为菱形。

因为EF∥AC,EH∥BD,AC⊥BD,所以∠EHG=90°。

所以菱形EFGH为正方形。

(2)在梯形ABCD中,因为E、G分别是AB、CD的中点。

所以EG为梯形ABCD的中位线,所以EG= (AD+BC)=3,四边形EFGH的面积等于 EG2= ×9=4.5。

三角形的中位线 篇3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我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把自主探索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乐于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定理为基础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学好本课不仅为下节梯形中位线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了铺垫,而且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课是通过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通过本课教学,对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会运用定理进行论证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定理证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渗透对比转化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定理,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由于本节证明定理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况且学生对辅助线的引法、规律还不得要领,不易发现和理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4、教材处理

①练习第3小题改编后作为引例,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遵循理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②改变教材由例题证明之后发现概念和性质的编排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③补充并改编了课后习题,形成新的练习题组。

三、教法与手段

依据本书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八年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尚需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动愉快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运用幻灯片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解题思路的蒙发。

四、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演示引例,创设悬念——如何测算被池塘隔开的A、B两地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课题。

从而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得到自然的衔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2、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学: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演示问题2: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联系?由学生讨论,在问题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给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并完成其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定理教学:

演示问题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过o作BC的平行线,分别交AB,CD于E,F两点.(1)请你找出图中的三角形中位线,并说出它和三角形的第三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2)请你总结出一个关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

②证明猜想(定理)。能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吗?

问题4:

怎样证明你所总结的命题?

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写出已知,求证。

在问题3的基础上,学生容易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思考,评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鼓励创新,同时我参与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证法的探究并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同时概括证法(演示),发现构造辅助线的方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

③总结应用定理:

问题5:

(1)通过对命题的证明,你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什么性质?

(2)你能用这个性质解决前面的引题吗?

让学生总结定理,(教者强调)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或构造出)结合定理条件的基本图形,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定理应用:分小组完成。每组请一位代表板演,引入竞争,调动不定积极参与,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进一步强调重点,达到教学目标。

3、反馈训练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为检测学生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进一步巩固定理,加深对定理用途的认识,并熟练定理的用法,加强对定理的应用训练。

4、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演示本节知识总结。

5、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继续探究本节课未完的问题。

6、板书设计:除投影显示外,其余由学生板演,练习使用。

五、设想

《三角形中位线》教学设计 篇4

顺德区乐从镇沙滘初级中学 刘福斌

教材分析:

“三角形中位线”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证明

(三)》第三课时。这一节的内容非常重要,它既是上节“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对于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猜想问题的结论;鼓励学生通知对旧知识的迁移,用化归、类比等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本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今生后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但对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地方,当需要迁移这部分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时,学生便觉困难。教学目标 :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 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教学准备:

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1:你能将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由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通过巡堂发现,展示学生中出现的方法: 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图:

引出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如上图中:DE、DF、EF分别是△ABC的中位线。

二、齐齐动手,探索新知。

问题2:下图中的DE与BC在位置上、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请通过如下活动找出答案。

1、画△ABC;

2、画△ABC 的中线DE;

3、量出DE和BC 的长度,量出∠ADE和∠B的度数;

4、猜想DE和BC 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DE∥BC,DE= BC

2三、合作交流,学习新定理

1如图△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证明:DE∥BC,DE= BC。2 2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方法通常有两种:

1、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

2、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出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ADE∽△ABC 且相似比为 1:2得DE=得 DE∥BC。(此种方法不用作任何辅助线)

2、延长 DE 到 F 使 EF=DE,连接 CF 由 △ADE≌△CFE(SAS)得 AD=FC 从而 BD=FC 所以,四边形 DBCF 为平行四边形 得 DF=BC 可得 DE=1BC,且DE∥BC。21 BC,由∠ADE=∠ABC2

3、将△ADE 绕 E 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得点 A 与点 C 重合,即△ADE≌△CFE,可得 BD=CF,得平行四边形 DBCF 得 DF=BC,可得 DE=1BC,且DE∥BC.2学生可能会用其它方法,可作适当鼓励表扬。结论: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四、应用巩固,熟悉方法。

1、课本P91随堂练习1

2、利用上述定理,证明刚才分割的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

3、课本P91做一做: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新的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后交流意见,然后由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完成此题目。)

五、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再做一次回顾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 篇5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此外本节内容在今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将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数学的求知欲旺盛,学生已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及性质,也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会利用性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运用数学的思想。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由于本节定理证明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而学生对辅助线的引法、规律还不得要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对结论的感知。并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生活情景

A、B两棵树被一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之间距离呢?

巧用多媒体展示出实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①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板书):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请学生自己在座位上做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并提出疑问: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它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让学生熟悉图形特征,加强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感知,并通过与已学的三角形中线概念作比较,加强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观察前面画出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并回答问题: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各边又有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

紧接着,我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

②活动(板书)

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种组,每组同座位之间合作,每组分别进行一下两个活动。

A活动一(测量)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量出所画图形中一组同位角的度数。DE4、你发现了什么?

B

CA活动二(裁剪拼接)

1、剪一个三角形,记作△ABC。DFE。

2、找到边AB和AC的中点DE连结DE。

3、沿DE把△ABC剪成两部分。

4、把分割开的两部分重新拼接。BH。

5、新拼接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拼剪、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

经过以上的探究和讨论,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它的一半的结论。

紧接着我将继续提问:“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得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为了突破难点,借助于我将借助于多媒体和几何画板直观展示,进行完整地证明展示,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几何图形,证明方法是将问题转化到平行四边形中去解决。这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归纳的重要思想。

思路: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F,连结AF、DC,去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AD//FC且AD=FC。

实验先行,证明完善后提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让学生学会科学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回归到一开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今天的所学,想出办法来解决之前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并反过来作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本课重点,我会设置一组有层次的习题,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掌握。

我将利用多媒体,先出示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抢答。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气氛,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接着再给出以下的练习(板书)

①已知三角形三边分别为6、8、10,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C’、D’分别是AO、BO、CO、DO中点,证明:则四边形A’B’C’D’是梯形。

若梯形ABCD周长为10,求四边形A’B’C’D’的周长。学生在做完的同时学生引发思考:这两个三角形及梯形周长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板书)

利用多媒体,放出作业三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

作业分层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角形的中位线观课报告 篇6

张老师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平分蛋糕入手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讲课充满激情,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一、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实现三位一体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1、通过画图、剪拼三角形等活动,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并能画出给定三角形的中位线。

2、经历动手-猜想-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针对每一个目标制定了一个评价方案:①通过提问,评价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为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并利用练习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②通过第二环节的个别提问和小组展示评价学生能否探究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③通过第三环节,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感受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本质,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每一个目标,设计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二、以活动为主线,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设计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节课设计分蛋糕的情境,并将蛋糕抽象成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并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通过动手量、拼等活动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并尝试用几何推理进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具的实物演示,也有结合图形的具体分析;既有学生方案的投影展示,也有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既有学生的板演,也有课件的呈现。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三、这节课的不足在于学生动手剪、拼时由于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耽搁了一点时间,以及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合理,导致当堂检测没有完成。几个小建议:⑴对学生今后的小组探究活动,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指导,在小组活动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课堂探究的最大效益。⑵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⑶老师少讲,少包办,多让学生展示,学生在回答时老师不要迫不及待地打断、重复或提示。⑷合理分配时间。⑸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上要动一番脑筋。

总之,本节课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教

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通过数学活动与小组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鼓励。

三角形的中位线》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课前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下面我针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学生能够能用自己的语言为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99%的同学能够完整准确地找出给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完成练习一,个别同学找得不全。2学生能够通过拼、量等方法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关系,并在拼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思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部分同学能够给出证明方法并在全班范围分享,99%的同学能够能整理出证明的思路。3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简单问题,90%以上学生能完成抢答练习,但是对于第(1)小题的几何语言表述不是特别规范,通过练习,到第(5)小题表述较为准确,对于四边形中点所构成的形状证明问题,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80%以上同学能灵活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独立完成

本课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学好本课不仅为以后梯形中位线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了铺垫而且为今后证明

线段平行和线段倍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今天王老师、郑老师和吴老师共同展示了同一节课,三位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或字体潇洒流畅,或充满激情,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时,三位老师没有直接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王老师:测量池塘的宽度,郑老师:测量校园池塘两点之间的距离,吴老师:测量和平中学食堂两个入口的宽度)自然呈现;再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深的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很真实,很自然。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三位老师都让学生和初一(下)学过的三角形的中线作比较,其中吴老师采用表格的形式,更是直观,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郑老师和吴老师提供三角形纸片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4、重视几何语言的描述。在讲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三位老师在板书上都做了几何语言描述,但如果能要求学生在书本上也这样记录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这种好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以后上几何知识的学生中收益匪浅。

5、要机智、智慧地利用好课堂生成。华东师大教育系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三位老师在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做得还不到位,还有待提高。

6、教师的作用在这节课得到很好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点拨到位、引导恰如其分、评价恰当

7、几个小建议:

1、对学生今后的小组探究活动,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指导,在小组活动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课堂探究的最大效益。

2、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3、老师少讲,少包办,多让学生展示,学生在回答时老师不要迫不及待地打断、重复或提示。

4、合理分配时间。

5、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上要动一番脑筋。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一节课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或许算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了:

(一)有反映数学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索、尝试探究。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你的数学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期待你数学课而不是一种折磨,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手段,比如:个人魅力,语言幽默、风趣,气质高贵;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但怎样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又要提高成绩,恐怕我们得在每节课的引入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突破学习难点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实现有意义学习。比如: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处理。(打台球)

(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上有吸引人的亮点或创新,能引发同行思考、学习借鉴。亮点能吸引人的眼球,理想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亮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之处其实就是亮点,如果这个亮点一般的人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但没有实施的行为,他做了,而且做得较为成功,那么这个亮点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引人思考,这就是创新,可以供同行学习借鉴。

分享:

本节课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第1课时,主要研究的是: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重要命题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中具体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首先,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如图(两个三角形):有位幼儿园的教师给四个小朋友分一块三角形蛋糕,要使得分成的四块蛋糕面积相同,你有哪些方法?”这里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其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探求新知、合作交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完成.活动1:探究中位线性质:

请同学们自己用手中的直尺作任意一个三角形,并作出一条中位线,仔细观察图形中的边和角,你发现了什么?请借助你手中的直尺和量角器验证你的发现?

为此我设计的学生活动是:

1、个人独立观察,测量,猜测得出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

2、小组为单位交流结果.通过这个环节,对提出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揭示三角形中位线与底边的关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良好习惯,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我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边的长短和角的关系.针对中位线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演示分为两步:

1、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即改变角的大小

2、改变底边的长度.两步演示,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变化过程.数学实物或教具做实验和几何画板做实验,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紧接着我提出疑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只是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总感觉到有点不敢相信,能不能让我们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的正确性加以验证呢?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论证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活动2:证明中位线定理

为降低问题难度,我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图片,通过剪拼、旋转等方式,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思考辅助线的做法,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思考,评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引导学生进行证法的探究并及时表扬、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生讲解过程,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分析辅助线添加方法和理由即延长和截取,帮助学生理解添加辅助线的技巧.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接受新知识的意识较强,对于本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掌握较好,证明过程比较顺利完成.证明过程之后对定理内容我让学生总结定理,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结合定理的基本条件,并思考更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中位线定理.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问题”为出发点,再以已学的定理为桥梁,探究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在本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说理”的探究过程,体会了说理的必要性和说理方法的多样性.我深深地感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听到孩子们心声的课堂.因为只有融入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爱,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梯形中位线教案 篇7

数学教育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教育,数学教育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直觉的形象思维、分析的逻辑思维、灵活的创造思维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这些思维能力呢?由认识论我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可知:“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知识心理过程的学习程序。所以数学教学应围绕认知迁移的四个环节展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我以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一、感知阶段:引导学生猜想分析,注重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思考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之思路开阔,联想广泛,通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命题提出这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探索定理的多种证法,开阔思维广度。例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可按课本的探索式方法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猜想发现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填加辅助线完成此定理的证明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定理的证明方法,加以总结。

二、理解阶段,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注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表现为思维流畅通顺,减少阻碍,能准确迅速地感知和提取信息。要想思维流畅顺利运用所学知识,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熟记定理的基本图形是前提。要结合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本质属性,强化定理的表达式,以便运用时思路畅通,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完后,可结合图形强化帮助同学记忆定理的条件结论。

三、巩固阶段:引导学生变式训练,是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上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和改变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在定理运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把练习、习题、复习题中有共同特点的题目融会贯通,变分散为集中,设计一图多问题,一题多变题,对比分析题和逆向运用题,让学生进行变中位线定理的运用可举以下题让学生训练。

四、运用阶段: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注重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活动中的反映速度和熟练程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能作出快速敏锐的反应。敏捷应以准确严谨为前提,只有准确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做到真正的敏捷。故在运用这一环节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把本节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不断充实扩展已有的知识体系;同时总结一般解题规律,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抽象出某种数学模式,形成较为明确的解题思路,使学有“法”可依,有“路”可走特别是注意归纳解题的技巧,使学生思维技能得到发展。

例:三角形中位线一节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归纳:

(1)证两线平行的常见方法;

(2)平行线的三条基本判定方法;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的判定方法

(4)特殊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五、证线段的二倍关系的常见方法

(1)截长法:取长线段的中点,证长线段的一半等于短线段

(2)补短法:延长短线段一倍,证延长后的总线段等于长线段

(3)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短线段相等转换

(4)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位置变换

上一篇:高一足球课教学计划下一篇:元旦猪年新年短信祝福语 元旦贺卡贺词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