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停车位申请表

2024-10-31

申请停车位申请表(精选7篇)

申请停车位申请表 篇1

关于向福建日报社申请取消停车位的请示

福建日报社后勤服务中心:

我单位办公室位于XXXXXXXXXXXXX,现因公司人事变动,故向福建日报社后勤服务中心申请取消三个临时停车位,申请车辆信息如下:

1、车牌号:闽XXXXX,车主: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

2、车牌号:闽XXXXX,车主: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

3、车牌号:闽AXXXX,车主: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 妥否,请批复!

福州XXXXXXXX有限公司 2017年X月XX日

申请停车位申请表 篇2

一、抵触申请抗辩成立是因为其破坏专利技术的新颖性

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承认抵触申请抗辩,是因为抵触申请和现有技术都可以破坏涉案专利的新颖性。抵触申请不同于现有技术。现有技术是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而抵触申请所载技术方案是在申请日之后才公开,才为公众所知。但是,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抵触申请和现有技术一样可以破坏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在“乐雪儿提审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指出:“由于抵触申请能够破坏对比专利技术方案的新颖性,故在被诉侵权人以实施抵触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主张其不构成专利侵权时,应该被允许,并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抗辩的审查判断标准予以评判”。

本案表明,现有技术抗辩本质上是赋予法院审理专利技术新颖性的权力。根据我国专利法,只有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宣告专利无效;没有一个法院有权宣告专利无效。这种制度安排容易导致侵权诉讼冗长。一旦被控侵权人向专利复审委员提起专利无效请求,法院往往需要中止审理侵权诉讼,使得被告长期处于侵权嫌疑的不堪状态之中。不可否认,专利权效力评判需要相当的技术知识背景,由专利复审委员会统一行使专利无效宣告权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判断和相同侵权判断的法律标准相同。既然法院有权审理专利侵权,也理应有权审查专利技术的新颖性。这样,被告只要证明使用现有技术,就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等待若干年才能证明自己不侵权。

由此观之,抵触申请抗辩显著区别于专利法第六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先使用抗辩。在先使用抗辩是指“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构成专利侵权。可见,被告援引在先使用抗辩须要证明自己在原告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使用或做好准备使用涉案专利技术,而且被告的技术来源须要合法,或自己研发之技术,或他人技术而自己经许可使用。然而,被告援引抵触申请抗辩,法院并不关心被告是否就是抵触申请的申请人,或者被告使用之技术是否经过抵触申请的申请人的许可。于抵触申请抗辩而言,被告只是找到一个可以破坏涉案专利新颖性的参考文献而已,法院可以据此认定涉案专利不具有新颖性,本应被宣告无效,故而不应裁判被告侵权。假如被告据其援引的抵触申请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就会宣告涉案专利无效。于是,法院承认抵触申请抗辩就可以免除被告经历专利无效宣告程序证明自己清白的制度成本,而同时又不会损害原告专利权人任何正当的法律利益。

二、境外在先专利申请不可比照抵触申请抗辩

“郭其伟案”中,原告专利申请日为2007年1月20日,授权公告口为2008年4月30日,而被告不侵权抗辩的依据是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简称“台湾专利”),其申请日为2006年9月6日,授权公告日为2007年8月11日。法院比对被控侵权产品设计与原告专利设计,认为二者近似,被控侵权产品落入原告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法院又比对被控侵权产品设计与台湾专利,认为二者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无实质性差异,并因此提出“被控侵权产品使用了申请在先的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利设计,被告不侵权抗辩成立。”让人震惊的是,法院对此创新居然没有论证!

本案看似抵触申请抗辩的简单延伸,实则不是。本案被告所援引的台湾专利并不是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抵触申请,而只是貌似,应称之为“假抵触申请”。此专利的申请目的确在原告专利之前,但经我国台湾智慧财产局公告于原告专利申请日之后。因其并不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的专利申请,依照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不可以援引来破坏原告外观设计专利的新颖性。为此,“郭其伟案”关于涉外在先专利申请可比照抵触申请而适用抵触申请抗辩的判决意见并没有“乐雪儿提审案”的法律基础。

被告援引在先申请的台湾专利设计抗辩不侵权,不是主张原告专利效力缺陷,而是主张自己所使用的技术虽然不是现有技术,但具有“合法来源”,毕竟台湾专利公布于原告专利授权公告日之前。这无疑深深地打动了本案的审理法院。然而,“技术合法来源”并不是专利不侵权的抗辩事由。实际上,即便本案被告在申请日前自己研发出同原告完全相同的产品外观设计,其使用行为仍然构成侵权。专利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被告最多可以主张专利法第六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先使用抗辩”。但本案被告无法证明在原告专利申请目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或者已经做好准备制造相同产品,故不能成立在先使用抗辩。

专利法之所以否认技术合法来源可以作为专利侵权抗辩事由,这是因为专利权取得奉行申请在先原则,而非发明在先原则或者发明使用在先原则。为了鼓励公众尽早公开新技术知识,避免科技研发无谓的重复劳动和投入,浪费社会整体资源,我国专利法对先发明人不仅不给予任何财产权利,而且不给予其实施自己发明创造的自由。赋予先发明人以任何法律保护都可使得先发明人对抗先申请人,均可能妨碍技术及早公开,激励先发明人将新技术知识秘而不宣。对于先使用人,我国专利法只给予有限的保护,即承认在先使用抗辩。先使用人和先发明人一样,都没有及早公开新技术,导致科技研发无谓重复劳动和投入,对整个社会而言造成严重浪费。但是,先使用人比先发明人对社会贡献要略大,先使用人通过使用新技术使公众享受到新技术成果的福利。故而,在先使用抗辩只是保护先使用人在原有范围内的实施自由。为鼓励新技术及早公开,我国专利法对在先申请人予以全面保护。一方面,专利法使其可以对抗在后申请人,排除在后申请人而自己取得专利授权,并依专利权排除任何人未经许可使用其专利技术。另一方面,专利法使其可以自由实施自己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即便其申请公开的时间比在后专利申请的申请日晚,不构成现有技术,也可以构成抵触申请而破坏在后专利申请的新颖性,维护先申请人实施自己专利申请所载技术方案的行动自由。可见,虽然先发明人或先使用人均能证明技术来源合法,但他们选择压制新技术知识,这不符合专利制度鼓励新技术知识传播的宏旨,故专利法不承认他们可以自由实施合法来源的技术。

申请,再申请 篇3

都说加拿大读大学不用高考,很简单方便,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父母亲再三对我说,他们对这里报考大学的程序一无所知,要靠我自己多多关注,多多了解信息,所以凡是学校里可以拿到的资料我尽量收集,有什么讲座我也尽量去听。一段时间下来,大致上也有一些了解了。

总体来说,这里上大学的所有事宜,都要通过申请来完成,包括申请大学录取、申请奖学金、申请大学住宿、申请选课等。对我而言,第一步先要确定的是想上什么大学,只有把这个定下来了,才能开展接下去的一系列工作。理论上说,我可以申请加拿大的任何一所大学,连美国的大学也能申请。

说心里话,原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读哈佛大学。不记得从何时起我就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哈佛,我确信,进哈佛就意味着顶级的成功。到加拿大以后,我慢慢地发现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理解似乎跟国内不太一样,哈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神圣。他们认为,本科阶段上名牌大学并没有多大意思,不但学费贵,而且授课时多半是上百人的大课,学生根本没法与教授交流,徒有虚名而已。

自从了解了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看法以后,我也觉得不一定非得上美国名校了, 我决定申请加拿大的学校。第一,申请加拿大以外的学校,经济上的压力会比较大,而我在加拿大就学的话,学费是与加拿大国内公民一样的。第二,加拿大的公立大学总体水平都不低,而美国除了一些私立名校,总体排名还不如加拿大。第三,我可以到攻读硕士和博士的阶段再去美国或欧洲,这样不仅经济压力小,还同样能实现我游历世界的愿望。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该选择加拿大的哪所大学。我了解到,这里的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虽然都颁发学位,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像国内都差不多。大学是综合性的,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学院是比较专业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往往不设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如果想读完大学就找工作,还是上学院更好,因为从学院毕业的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受雇主们的欢迎。然而,我决定要读大学,因为我的目标是拿到博士头衔。

问题一个接一个,我要在本地读还是到外地去读?温哥华本地有两所比较好的大学,一所是综合排名稳居加拿大全国前五位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另一所是排名在十五位左右的西门菲沙大学,但它的强项是理工科专业,与我想上文科的要求有些距离。在温哥华所在的BC省范围内,还有一所维多利亚大学,也是我考虑的大学之一,它坐落在美丽的省府维多利亚。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这所学校,我和父母还专程去考察过,它美丽的校园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可爱的兔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但是,我觉得这些大学对我来说都不是很完美,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全国。通过反复比较,再与父母协商,我最后确定了多伦多大学、女皇大学、阿尔伯塔大学、UBC和渥太华大学五所大学。前三所大学与UBC同属排名前五的一流大学, 渥太华大学属于准一流的。

确定大学以后,接下来就要确定专业方向。我们了解到,这儿的大学在一、二年级是不分具体专业的,到第三年开始才确定专业,但由于一些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需在前两年修完,所以大的专业方向还是要考虑清楚的。

从我的实际成绩和多数华人学生的选择来看,我应该选理科或工科。相对而言,我的数理化生的成绩比文科成绩更好,在年级里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多数华人学生都认为读医科、计算机、工程学等专业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高。这些专业我也都有兴趣,但我认为我更大的兴趣在文科,比如历史、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我对经济学也很感兴趣,曾在网上读到过一位大经济学家的一段话。他说,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哲学家、一个社会学家。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正好,经济学也在文科的方向中。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亲笑呵呵地说,你外公让我转告你,选择专业时一定要选个有真本事的行当,将来才不会吃亏。我理解,所谓的“真本事”就是那些理工科类的专业。我相信这是父亲借外公之口在婉转地表达他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显然与我的愿望不一致。父亲紧接着说,我尊重你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不过你也要考虑未来的实际生活,不能单凭兴趣。

他这番话我当然听进去了。一方面我很庆幸有一个开明的父亲,看来他是不会竭力反对我自己的选择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不能太理想化了,必须考虑将来的谋生问题。最后,我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兼顾兴趣与谋生两个方面——那就是先学经济学,然后再攻读法学。将来也许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或在大学做一个经济学方面的学者,不行的话,就做律师,专门办理经济案件的律师,收入一定不会少吧。这个方案得到了父母亲的认可。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一切进行得比较顺利。我按照每所大学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准备好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然后寄出去。其中有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网络搞定的。由于网络的健全,申请过程中我感觉很“通气”。每所大学,只要我申请了,便会有一个账号。我随时可以进入账号了解申请的进展情况,校方要求我进一步做什么,也通过这个账号传达给我。

在等待录取的时候,我从学校的职业中心了解到,可以开始申请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了。奖学金不但能减轻我读大学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一种荣誉。能得到某一种奖学金,就意味着你在某个方面得到了认可。这里的奖学金真是五花八门,有各级政府提供的,有各种组织设置的,有各大学推出的,也有个人捐助的。不同的奖学金都有不同的要求,奖给不同的人。经过筛选以后,我选择了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由政府、组织和我申请的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共同点是不针对特定人群,几乎人人都能申请,但往往要求较高,一般对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都很看重。

申请奖学金并不是填一张表格那么简单。通常都会要求你提供简历,简历要能反映你的各方面能力和成果,还会要求你回答几个问题。说是回答问题,其实是针对它的要求写小论文,这也是考察你真实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这还不够,通常还需要一到两位老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写的推荐信。总之申请奖学金是一件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每申请一项,就相当于完成一项复杂的作业。当然,如果你确有优势,而且作业又完成得好的话,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从陆续获得的奖学金来看,我的回报还算丰厚,已经足够我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了。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奖学金,虽然这个奖学金的奖金额度并不高,只有2000加元,但它的意义不同。它只针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而且每年只有两到三个学生能获奖。

那天,我第一次穿上那套有些偏大的西装,与母亲一起去出席颁奖仪式。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成人组织的学术会议。在听了一位教授的学术报告后,接下来便是颁奖。与我一起得奖的还有两位女生,一位来自俄罗斯,一位来自阿富汗。我们每人都上台致答谢辞,这是我第一次对着台下一大群教育专家演讲。奇怪的是我并不紧张,连事先准备的稿子都没用,脱稿讲了几分钟,中间还被他们用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两次。显然,我的演讲比另外两位女生都好,从主持人介绍的情况来看,我的各方面成绩也比她们优秀。这样说来,这一年所有中学的所有ESL学生中我是最棒的,我暗自得意。

申请停车位申请表 篇4

致 物业公司:

本人,于 年 月 日在北京首资环耀4S店购买了一辆电动汽车,汽车型号为比亚迪秦EV,需在贵公司所管辖区域内,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一台,安装位置为:

停车位,望贵公司予以批准。

申请人: 物业公司意见: 物业公司签章(公章):

车位证明

小区业主,在 小区有停车位,车位位置为。

兹证明,该用户对此车为有使用权。

(备注:该业主相应国家号召购买新能源汽车一台,现需证明安装充电设备,望批准。)

用户签字:

车位租赁申请(共享) 篇5

致南塘金茂府物业管理中心:

金茂街商铺 号,店名称: 为解决停车需求,向南塘金茂府物业服务中心租赁共享车位一个(租金360元/月)。

1、租赁地面车位属不固定共享车位先到先停,但租车期间保障在此区域内有位可停;

2、租期至少6个月起租,一旦起租不存在个人原因的退租;

3、续租提前一个月向物业提出书面申请;

4、付费后的一个工作日金茂物业通知共享公司开通扫描平台;

联系电话: 车牌号:

申请人:

店铺号:

店铺名称: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 篇6

相关立法

在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试行办法) 中没有使用工伤认定申请的概念, 而是针对企业和职工采用不同表述:“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 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 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 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30日。”对于试行办法中这些时限规定的法律属性原因, 试行办法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但是作为该试行办法的立法者似乎有将时限认定为时效的倾向。

虽然试行办法针对申请时限法律性质不明, 甚至没有使用申请工伤认定的字眼, 但不可质疑, 该时限是《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雏形。《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规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享有工伤认定申请的权利, 并对两者申请工伤认定时限做出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 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遇有特殊情况, 用人单位应当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延长时限, 经同意的可以延长, 延长时间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情况酌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工伤认定, 从事故发生之日至事故发生1年内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之日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 由用人单位负担。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及时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 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保险条例》使用了“工伤认定申请”一词, 并对申请时限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该时限是否可以像民法中的时效一样有中止、中断和延长的可能, 条例本身并未给出答案。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设定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是立法上的进步,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看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劳动者工伤认定申请权, 设置了劳动者实现工伤保险权的制度障碍, 但是, 该时限的设计具有保障制度运行和促进权利实现的实质意义。

首先, 减少行政和司法成本。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 证据相对容易找寻, 事故的性质也相对容易确定。随着时间的流逝, 事故的性质会随之暗淡不清, 证据有可能灭失, 如果这时再进行工伤认定, 不利于确定事故的性质, 当事人通常会对认定结论质疑, 导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引发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

其次, 督促劳动者积极行使权利, 防止因用人单位破产等变故, 引发劳动者工伤保险权的无法落实。

最后, 符合权利实现的法理。权利虽然不是慈善施舍, 也不是恩赐赠予, 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就应在那里静待实现。权利的实现需要斗争, 至少需要权利人积极的行为, 如果权利人自己怠于行使权利, 法律完全有理由因为他的怠惰, 将他所应得的权利作为其“抛弃物”处理。因而, 工伤认定申请设置时限是必要且合理的, 但由于申请时效对劳动者权利的实现设置了一定障碍, 如果设置不当, 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侵害劳动者权利。

存在的问题

除了《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法律性质和是否能够适用中止、中断规定的不明之外, 由于制度设计的疏漏, 法律规范之间的纠葛和现实情况的纷繁复杂,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设置还存在以下问题。

1.工伤认定申请起始时间确定。

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有时是个比较难确定的时间点。通常, 工伤事故与伤害相继出现, 但是在有些情况中, 事故发生了, 伤害却姗姗来迟, 这时应当以事故发生之日, 还是伤害发生之日作为工伤认定申请的起始时间,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比如, 在“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中, 法院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第2款的规定,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算。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包括工伤事故导致的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 工伤职工在伤害结果实际发生后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不属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情形。因而, 从合理性角度出发,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起始时间应当是伤害发生之日, 条例应当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2.超工伤认定时限的补偿负担期间。

用人单位没有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职工工伤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负担, 还是由工伤保险基金负担,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对明确, 应由用人单位承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第4款规定:“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但是, 对于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期间, 条例语焉不详, 仅使用“在此期间”一词。“在此期间”的起始时间显然是用人单位应当申请工伤认定而没有申请的时间, 终止时间又是什么时候?是劳动者、其近亲属和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之日?如果劳动者、其近亲属和工会组织没有在法定的事故发生1年之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是否还需继续支付;如果还需支付, 将支付到何时?该条例的“在此期间”, 模糊了这些问题。

3.超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权利救济程序和实体法适用。

该问题非常复杂,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立法主旨和法条规定, 如果当事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工伤认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各地针对《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办法做法大致相同。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受理工伤认定,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仲裁委因工伤保险争议没有经过工伤认定, 通常也不予受理。法院受理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应当如何处理, 适用什么实体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工伤保险条例释义》中, 有这样的介绍:“职工在申请期限以后才提出申请的, 不再适用工伤认定的行政程序, 而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工伤保险的诉讼请求。”但是, 实际情况远比理论来得复杂。

实践中, 不同地方法院对该问题主要采取3种态度:有的法院将该类案件定性为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直接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结合具体案情确认职工遭受的事故伤害是否为工伤。如果确认为工伤的, 根据工伤保险的待遇规定, 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有的法院没有将该类案件定性为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而是将该争议作为人身损害赔偿争议进行处理, 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审理案件;有的法院认为职工没有在规定时间申请工伤认定, 虽然不丧失工伤保险权实体权利, 但是由于工伤认定在性质上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法院无权确认, 因而不予受理, 导致工伤职工投诉无门。因而, 在实务中, 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限, 劳动者救济途径和适用的实体法存在较大争议。

4.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法律属性。

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期限是一般期限、时效, 还是除斥期间的问题争论不休。

时效是指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 从而产生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制度。时效一般应当具备两个要件:其一, 要有法律规定的一定事实状态的存在;其二, 事实状态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在西方民法理论中, 时效分为取得实效和消灭时效, 两者缺一不可。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时效仅是诉讼时效, 是对前苏联法学理论的沿袭, 即超过时效, 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丧失, 仅丧失胜诉权, 无法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

除斥期间, 又称预定期间, 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 预定期间届满, 便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民法中的除斥期间主要针对撤销权等形成权而设立, 其目的在于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 或是确认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有较多区别,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法律效果不同, 超过诉讼时效, 当事人实体权利没有丧失, 但是丧失胜诉权, 超过除斥期间, 实体权利随之丧失;诉讼时效是可变期间, 能够中断和中止;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 不能中止、中断和延长。

期限是指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时间, 分为期间和期日。期间是指有始有终的一段时间, 而期日是具体的某个时间。期间按照强制性可以分为:强制性期间和任意性期间。强制性期间是由法律规定, 当事人不能随意更改期间;任意性期间是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的期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时效和除斥期间都是民法中的基本概念, 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而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涉及的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限, 显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中与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之间形成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 不能简单套用民法中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概念。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本质区别:时效是可变期间, 并不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权利;除斥期间不仅是不变期间, 而且超过期限, 当事人权利灭失。蒋双生在《浅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一文中介绍:“向工伤认定机关申请工伤认定并不是劳动者的实体权利请求和救济, 仅仅是请求相关认定机关对是否属于工伤而进行的一种程序性行为。”因而,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不应当类似于除斥期间, 而应当是一种时效, 属于行政时效范畴。

所谓行政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法定的期限而产生某种行政法律后果的程序法律制度。”设立行政时效制度就是要求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 在一定的时限内积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否则就会带来相应的法律后果。但是, 我国行政时效制度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是行政时效“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 而忽略行政相对人利益。并且在行政时效的适用问题上, 往往体现出明显的不平等。只方便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并实施有效的管束, 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方便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利。”该问题在《工伤保险条例》对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设置中有明确体现, 职工申请时限没有延长的规定, 但是对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时限却可以延长。

亟需完善

由于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设置不足,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又与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制度衔接不畅, 加剧了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对于当事人, 特别是劳动者权益造成的损害。实践中, 一旦工伤认定申请超时, 劳动者丧失工伤认定申请权。虽然该权利仅是程序性权利, 但是没有工伤认定, 劳动者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就十分困难, 司法实务中法院的不同做法和实体法适用的不一致, 又会将工伤者置于尴尬境地。因而, 我国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制度亟需完善。

首先, 应当合理设置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始时间, 对尚无法在事故发生当时或此后1年内确定伤害后果的, 应当从伤害后果确定之日为工伤认定申请的起始时间。

其次, 明确规定超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救济程序。

最后, 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在诸多措施中, 合理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是当下最为迫切的完善措施。

建议

1.设置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延长的合理性分析。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属于行政时效, 时限延长符合法理。通过对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法律性质的分析已经得出,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是一种行政时效, 应当可以延长。现有规定肯定了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国务院法制办在《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限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9号) 中指出:“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应扣除因不可抗力耽误的时间。”该复函肯定了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此外, 赋予工伤者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延长制度, 符合制度公平性原则。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认定办法》第4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 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 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 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 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该办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遇有特殊情况, 可以申请时限延长。对于处于弱势的工伤者, 虽然申请认定的时限较用人单位的长了许多, 但实践中仍然会有特殊情况阻碍工伤者申请工伤认定, 因而从公平性角度出发, 应当在工伤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 工伤者遇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

2.工伤认定申请时限的中止制度建议。

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但应如何延长, 有的学者建议采用民法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制度。所谓时效中断是指因法定事由的发生, 使得以开始计算的时效归于无效, 重新开始计算时效期间。而时效中止是指由于法定条件满足, 暂停时效的计算, 待法定条件消除后, 继续计算时效期间。

笔者认为工伤认定申请时限中不宜采用中断制度, 而应采用中止制度, 主要原因是:其一, 工伤认定申请虽与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的实体权利密切相关, 但是就其本身内容而言, 只是程序性设置, 理论上并不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权利, 因而结合具体情况设置中止, 完全能够起到保护劳动者的作用;其二, 《工伤保险条例》已经考虑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 给劳动者设置了相对于用人单位较长的申请时限, 如果采用中断可能会使得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无限延长, 破坏制度设置的意义。

“申请表”防“白变黑”骗术 篇7

毫无疑问,这个经理被“变白为黑”骗术所骗了。这种骗术的特征,是经济骗子以与其它企业联系业务为名,骗取本企业的盖章空白合同后,填写上有关内容,“变白为黑”,骗取货物或货款。如某市郊区土产公司曾聘用农民李某当业务员,但李某工作吊儿郎当,供销任务完成,一年后被公司解聘。然而,土产公司没有收回李某在上半年领取的公司盖章空白合同一张,有关领导也记不起有这回事。1997年2月的一天,李某利用这张盖章空白合同填上有关内容,与某农场签订了价值15万元的鸡蛋供销合同,双方商定,鸡蛋运到某市郊区某村后才付款。某农场业务员把鸡蛋运到某村后,李某说:“本周我公司流动资金紧张,过一星期后准时划款给你们。”业务员想,土产公司信誉好,一星期后取到款是没问题的。可是,出乎意料,一星期后李某杳如黄鹤,方知有诈,打电话到土产公司询问,李骗子的真相才暴露在阳光之下。为了挽回损失,某农场凭着盖有土产公司公章的合同书诉诸法律,要求土产公司支付15万元货款,法院认为这份合同是有效合同,判决土产公司败诉,支付某农场15万元的货款及利息。因此,李骗子的“变白为黑”骗术使土产公司被骗得一塌糊涂。

怎样才能对付“变白为黑”经济合同骗术?笔者认为,企业建立“借用盖章空白合同书制度”,防骗效果会相当显著,就能避免这种诈骗案的发生。

“借用盖章空白合同书制度”,是企业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一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国“入世”后,企业之间生意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上市场,合同是桥梁”己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合同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骗子也瞄准这一点,“变白为黑”骗术无缝不入,企业采取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其方法有:

首选,制作《工厂(公司)借用盖章合同申请表》,此表应有六方面的内容:(1)经办人的“申请理由”及签名、日期:(2)部门负责人意见、签名及盖章日期;(3)合同管理员意见、签名及日期;(4)工厂主管领导意见及签名、日期;(5)借出盖章空白合同编号(注明一式几份共多少份);(6)备注(注明借出盖章空白合同的用途)。

上一篇:给人生有启示的句子下一篇:职业病卫生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