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通用10篇)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篇1
为人民服务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⑴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注释
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
〔1〕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2〕司马迁,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此处引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原文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李鼎铭(一八八一——一九四七),陕西米脂人,开明绅士。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4〕 这是指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所拥有的人口的总数。
(5)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6)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7)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8)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9)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10)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篇2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具体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在1944年,但是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形成却是在早期就已经逐渐形成。首先,其为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是随着中国新文化思想传入中国的,结合中国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逐渐形成。其在多篇著作中肯定了农民和工人的历史地位,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其革命运动中,注重发动群众的力量,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解释“人民”的概念是在1942年延安,1944年,其在追悼张思德同志上,首次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为人民服务思想第一次提出,在其后的著作和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思想,同时在实践上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落实,在实践中不断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落实。
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容解析
所谓为人民服务,其价值主体便是人民,肯定了人民的基础性地位,这是毛泽东同志打破千年的传统的思想,中国历代都是以地主阶级为价值主体,一切统治都是以君王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因此在历代思想中,忠君思想一直是主题,“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等级思想便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在这个封建等级中,以广大农民为代表的人民阶层一直出于最底层,除了在经济上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同时在政治上一直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而毛泽东则打破了这一窠臼,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早期他的革命口号便是“打土豪、分田地”,保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争取人民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大典上,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万岁”的口号,体现出毛泽东思想中“人民”的基础地位,从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开始,人民的地位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这两千年之中,地主阶级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些统治阶层把自己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一切统治皆为保障本阶级的利益,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清朝末年,外患之下,虽有孙中山等有志之士为拯救中国引进资本主义思想,建立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权,实质上其价值目标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的地位,但是忽略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和地位,革命的目的在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忽略了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毛泽东统治则充分肯定了农民阶层的地位和力量,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动农民的力量。自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便一直是以维护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毛泽东同志的多次讲话以及多部著作中均有提到或论述“中国共产党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观点。
再次,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评价标准是人民的利益和好恶。“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是毛泽东同志的至理名言,体现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评价标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事业的评价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既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和好恶为评价标准。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人民公仆的干部理念无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体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地位的思想。
最后是检验形式。首先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而如何检验“真理”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思考主要问题之一,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他的群众路线中有体现“真理”的检验问题,他提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党的工作要体现群众的意见,必须在群众中进行调查,收集群众的意见以作为工作的参考,政策和工作制定后,要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让群众去实践,在实践中参考群众的意见,检验工作的正确性,不断的进行循环和修正。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真理是要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错误的,都需要进行修正。
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意义
首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实践的产物,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体现,尤其在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的土地路线帮助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在后期新中国的建立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创造条件去提高人民文化知识、医疗水平、政治地位和权利,改变了广大中国人民受压迫的历史地位,其扫盲运动改变了两千年以来特权阶层对知识的垄断,有名的“赤脚医生”走向农村,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在党和干部的理念上,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多次进行整风运动,保证党内干部的思想的纯洁性,在党内干部思想上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整改,让党内干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些政策都在实践上落实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下转第153页)
在中国当代,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人在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对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要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面对当代的现实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贪腐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继承为人民服务思想,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工作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以人民利益和好恶为评价标准,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检验工作,确保工作和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中国共产党及广大政府工作人员若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严格按照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工作,会对解决当代现实问题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本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毛泽东同志逐渐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长期的事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例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公仆理念等都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产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必须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新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1).
[2]朱仰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
[3]郭超.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研究综述[J].理论视野,2012(7).
[4]孙伟平.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J].毛泽东研究,2011(0).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篇3
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作了《为人民服务》报告,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为一个普通的战士张思德而作的悼词。《为人民服务》有个重要的观点: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后来“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写进了“七大”的党章,成了党的宗旨,成了共产党人生的价值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为人民服务”中的“为”即是给、替,“人民”是指大多数的人,“服务”即是为一定的对象工作,是依据对象的意愿要求而进行工作;“为人民服务”就是依据大多数的人(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而进行工作或做事。
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党员及领导干心中有民只有心中有民,方能亲民、为民、恤民,方能联系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方能谈得上为群众办事谋利,方能谈得上为人民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领导干部有为民干事创业之信念,有奉献之心,有为民之举,有求真务实之风。我们必须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自觉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老老实实把该管的事管好,勤勤恳恳为百姓谋福利,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带领人民群众去完成人民的事业。1
二、践行为人民服务要求党员及领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党在不同的时期对党员以及干部的素质能力,是有不同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道德操守的模范,不能停留在积极肯干上,而应同时表现在有较高的业务(技术)能力上。业务骨干不一定是党员,但党员应该是业务骨干。一个党员如果只有一定的学历和职称,而没有过硬的专长和本领,在实际工作中是不能服众的,“为人民服务”作用也是大打折扣的。如果你是领导干部,则要求你要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领,有领导带好队伍的本领,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所以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要注意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民主法制知识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党的战斗力,把党的先进性及创造力、号召力、战斗力寓于自己的职业活动之中。
三、践行为人民服务要求完善制度保障制度措施的落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自觉外,还必须通过制度的监督约束去保证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措施落实。必须完善民主制度,健全信息的畅通管道,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加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健全人民群众向政府表达意愿建议的管道,使不同阶层团体的要求实情及时上传反映,使上级的政策精
神准确及时全面下达,以便领导干部与百姓的沟通;必须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制度,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现象,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不作为及乱作为的查处力度,营造求真务实、为民办好事实事的环境;完善干部下访、下基层制度,使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到基层听民声、察民情,指导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帮助基层、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解答群众疑惑,解释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四、践行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党员领导干部日常的工作中“为人民服务”要求党员干部,首先是一个敬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做到恪尽职守,胜任本职工作。其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是一个创新的勤奋者。党员领导干部不仅干一行,爱一行,而且是钻一行,精一行。工作中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探索创新,工作中不仅勤奋刻苦,任劳任怨,而且在单位(同行)中做出较大成绩的人。在生活中是一个“好人”,在工作中是一个“能人”。如像张思德、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的敬业者勤奋者。“为人民服务”不单是我党的一句口号,不单是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我党生存的基础,是我党执政的基础,同时它也涵盖了共产党人的道德要求。在党与人民两者中,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承担者和主体,是党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人民
我看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 篇4
毛泽东时代,特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一段的中国历史时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的领袖是毛泽东,所以,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时代的成绩和灾难怎么看?
在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中,看到的主要是他的成就。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是在现在的红色经典中看不到的部分。确实,毛泽东的成就,没有人可以抹杀。毛泽东时代取得的成绩可以列举很多,其中一些是举世瞩目、很让这个被人欺压了一百多年的多灾多难民族骄傲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两点,第一,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特别是因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少、多大;第二,假如换一个人领导或是另一种情况会不会有这些成绩?甚至会不会有更大的成绩?同时,代价是不是更合理、科学一些?当然,这不是叫我们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成就,只是要全面的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
与此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对由于毛所带来的成绩进行全盘否定,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灾难是空前的,仅以文革为例,叶剑英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曾沉痛地指出:“文化大革命”死了2000万人,整了一亿人,占全国人口1/9,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文革”如此,那么“文革”前的历次运动呢,解放前毛泽东在根据地和党内发动的各种清洗呢。毛泽东时代的灾难从广度看,完全可以说是冤狱遍国中,凡是他影响所及的地方,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除他一人之外,人人自危,甚至包括被千夫所指的林彪、“四人帮”。从某种意义上说,林彪的叛逃和“四人帮”也是他过度放纵的后果。如果要追究文化大革命的责任的话,毛应该是最大的责任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没错的,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联合一下国内外的形式再下定论。
毛泽东时代给我们更多的灾难也好,是成绩也罢,因为那已经成为了历史。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教训。1.避免阶级斗争扩大化。
2.防止个人崇拜。
3.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了。中苏关系恶化就是主权之争,但是,中方有人却说成是主义之争,即“苏联变修”。结果,中国共产党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某些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做法也因此被联想为是修正主义。
4.严格掌握政策界限,避免打击面过宽,避免冤假错案。
任何政治活动都不能以打断正常的教育和生产、生活秩序来进行。
5.严禁打砸抢烧等社会破坏性行为。
6.经济建设要注意规模和适度发展,切忌急于求成和盲目攀比。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篇5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泽东论舆论 篇6
一、舆论的力量
了解舆论的特点并不是目的,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 重视的是通过做工作, 使舆论在某个问题上一致, 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1943年, 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 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动员当地舆论”, 制止内战。[2]在总结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时, 他又谈到舆论的力量:“仅因为国内外舆论的反对, 才把这一阴谋暂时搁下。”[3]在这里, 他对舆论的重视, 重心显然在于它的一致所产生的力量。
舆论在分散、自然的状态下是无力的, 一旦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又可以造成服务于某种目的的行动。利用舆论的这种特点本身, 是没有阶级性的。毛泽东很注意反动派对舆论的动员, 揭露他们在其中的欺骗行为。他谈到过帝国主义通过欺骗人民, “动员舆论”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也曾谈到国民党制造假消息、假报告、假文件、假决议“用以蒙蔽事实的真相, 企图造成舆论”的事情。他还提到国民党顽固派通过恶意的宣传家传播荒谬的理论, 实行投降日寇的“舆论准备”的事。他鄙视这类以欺骗的方法动员舆论的行径, 相信实际行动能够最有力地赢得舆论。当外国记者问及他中国抗日战争的成绩时, 他回答了五条, 其中第三条就是:“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过去鄙视中国不抵抗的, 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4]
以上是在对敌斗争中利用舆论。当谈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时, 涉及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于是舆论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外在力量看待的, 以它作为某种标准来解决问题。他说:“我们要把窗户打开, 让空气流通, 听听消息, 听听舆论, 有缺点有错误的改正一下。这一条搞不好就不行。”[5]
二、舆论的分类
舆论是分散、无组织的, 因而会自然形成各种各样的舆论群。毛泽东从不同的角度, 将它们分类, 以便于考察整体形势。1949年, 当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到“有见识的和批评性的舆论”时, 毛泽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将舆论分为两大类。他指出:“艾奇逊们对于舆论的看法, 混淆了反动派的舆论和人民的舆论。”[6]在另外的场合, 他还用公正与否来区别舆论。例如1943年在介绍塔斯社中国分社社长罗果夫的一篇文章时, 他说这篇文章代表了“国际国内的公正舆论”。[7]为了保障公正舆论发挥作用, 毛泽东要求扶植舆论。为此, 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开放党禁, 扶植舆论, 以为诚意推行宪政之表示”的要求。[8]
毛泽东、周恩来等在胡耀邦引导下参加舞会
三、舆论先行
毛泽东至少两次谈到舆论在夺取政权中的作用。1959-1960年间, 他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小组上说:“首先制造舆论, 夺取政权, 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 再大大发展生产力, 这是一条规律。”[9]1962年9月, 在八届十中全会上他再次谈到这个问题, 指出:“凡要推翻一个政权, 总要先造成舆论, 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 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0]这次是从推翻政权角度, 上次是从建立政权角度。舆论在旧政权被推翻或新政权建立的过程中, 总是走在行动之前。这是毛泽东对同类历史事实的一种总结, 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毛泽东当时出于反对“修正主义”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谈论舆论, 忽略了舆论产生的条件。
舆论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意见形态, 特别是全局性的政治舆论, 它不是当事人想制造就能够制造出来的, 需要有与推翻或夺取政权相关的某种舆论形成的客观原因。否则, 制造舆论的人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在政权更迭法治化的国家里, 这种推翻或夺取政权的舆论是很难形成的, 因为法治化的民主程序远比用阴谋和暴力取得政权要节省成本。关于夺取政权以后解决所有制问题, 就可以大大发展生产力的设想, 首要的前提是这个新政权的所有制理想, 必须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否则, 非但生产力发展不了, 还可能出现生产力的倒退。
四、“舆论的一律”和“舆论不一律”
毛泽东1955年提出“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论证, 是从人民民主专政对敌人和对人民两种作用的角度论述的。他谈到的“一律”, 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讲社会本身在舆论不一律和舆论一律的矛盾中前进。“有矛盾存在就是不一律。克服了矛盾, 暂时归于一律了;但不久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又不一律, 又须克服。”另一层即是对敌人的, “只许他们规规矩矩, 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这里不但舆论一律, 而且法律也一律。”[11]这种“一律”是国家职能在舆论问题上的体现, 毛泽东的通俗表述已为多数人所承认。但前一种意义上的“一律”, 我们曾长期忽略了。一般意义上的舆论一律状态, 其前提是要经过“不一律”这个阶段, 并且一律是暂时的、相对的, 新的矛盾产生, 又会不一律。所以, 希冀舆论一律, 借助舆论一律达到既定的目的, 必须要经过不一律, 并且只能通过不一律才能保持“一律”的暂时稳定状态。
毛泽东当时关于“不一律”的论述, 讲得相当明确和具体。他说:“在人民内部, 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 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 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12]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 他都谈到了, 有很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果排除他对胡风“反革命分子”的判断错误, 那么他的舆论观是全面而深刻的。
毛泽东与周扬、矛盾、郭沫若 (1949年7月)
舆论不一律是舆论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 采取什么政策, 都是如此。领导的艺术就在于如何使不一律的舆论达到某种程度的一律, 使它服务于中心工作。作为一种宣传上的策略, 保持一定的不一律状态也是需要的, 它往往能比坚持舆论一律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 这是传播心理的一条规律。提供选择性的内容, 只要引导得法, 效果比一面讲要好得多。
问题在于, 毛泽东讲的人民内部舆论不一律的种种可行的具体作法, 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实现。即使为了教育落后的人们, 我们的报刊上也没有出现过先进的人们同落后的人们在观念方面的自由竞赛, 人们只能从批判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被妖魔化的另一种意见。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报刊上的每句话几乎成了法律, 可以随心所欲地置任何与需要一律的“舆论”略有不同的意见于死地。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环境造成的。在对社会整体的认识上, 如果认定仍然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那么人们只能时时处于寻找敌人的心态中, 任何舆论的不一律都可能被视为敌情而不是人民内部问题。即使提出“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这个论证的毛泽东本人, 一旦这样确认形势, 那么他在行动上也就使自己很深刻的思想被扭曲了。
另一个问题是, 任何舆论的一律或不一律, 都要有稳定的可以度量的标准, 否则, 这样的提法再好, 也是无法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毛泽东在谈到对敌人的舆论一律时, 讲到“法律也一律”, 但对人民内部的“舆论不一律”, 标准则是含糊的。于是, 如何保持人民内部的“舆论不一律”, 执行起来就很困难。在一些意见的是非判断上, 往往错误的意见或落后的意见很容易被当成“反革命意见”, 发表意见的人当然也就成了“反革命分子”, 遭到种种迫害。长此以往, 人们以为媒体上的舆论一律了, 社会的舆论就会一律, 媒体的某种意见占的篇幅或时间越大越长, 群众就会接受得越广泛。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主观主义。而毛泽东关于“舆论不一律”的论述, 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基本上无法变成事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为贯彻毛泽东关于“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的论证,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逐步健全, 正在逐步保障人民内部的舆论不一律。“一个中心”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心态, 全力投入经济建设,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 积极进取。在新的环境下, 毛泽东关于舆论的论证应当重新被我们认识。在这里, 重复胡耀邦同志1985年讲的一段话是必要的:
“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写过一篇文章, 叫做《驳‘舆论一律’》, 那是在批胡风的时候写的。那时把胡风同志当作反革命分子, 这个判断错了, 中央已经为胡风同志平反。但是我认为, 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社会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的那些道理, 还是讲得好的, 至今仍然值得认真研究和领会。”[13]
注释
1[1][11][12]毛泽东.驳“舆论一律”[M]//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4:157-159.
2[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合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 1983:105, 110.
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16.
4[4][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82, 571, 685, 375, 723.
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344.
6[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02.
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M].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8[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1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篇7
在中国历史上可称得风华绝代的一位伟人,从20世纪20年代就在农民运动和工农武装割据方面出露头角,又在30年代的一次壮烈远征中确立了自己在红军中核心地位,继而在整个40年代先后与日本人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蒋介石的决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了自1840年以来一直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共和国新时代的毛泽东,以其丰富的才学和卓有成效的努力,被当代人和后人们视为同时兼有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马列主义者,学者,文学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世纪精英,而同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孙中山等这些历史名人共存青史.他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结合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同他的威名一起被后人缅怀和敬仰着.毛泽东是一座思想或智慧和富矿,他同时又是一个创造了赫赫功勋的行动者,他以他的言,文,行建树了如百科全书一般的丰富人生.他有多重身份.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这诗人之风加之于他在决策方面的行为特征.毛泽东是一位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一身的诗人.他的诗人之治,也是兼具了理想性和实用性,创造性与现实性,飞来之笔与实事求是,唯美浪漫与脚踏实地,乌托邦与桃花源(乌托邦言其虚,桃花源言其实)的治术和治略.不过,相对而言,诗人之治更似一种理想主义之治.试为君说之-
一.毛泽东是一位诗人
毛泽东既有诗人之名也有诗人之实.说他有诗人之名,是因为他有数十首名篇被人们传诵着,其中甚至不乏可与辛弃疾的豪放,柳永的细腻,朱熹的深沉,岳飞的血气的名句;说他有诗人之实,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血液中总是有着那种颇为浪漫,潇洒,大气磅礴的诗情诗意,这中诗情诗意也为他的一些人生决策提供了气质上的特征.在毛泽东的一生,他曾经写过不少于50首的诗篇.从可称名篇的<沁园春.雪>,<读史>到相对口语化,通俗化的<八连颂>,毛泽东尝试过古典诗词的多个诗词品种.毛泽东与当代诗人有过多次的唱和之作.毛泽东的诗词得到了一些大家的肯定.如郭沫若对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的评价,冰心对毛泽东活用“万”字的分析,一些汉学家(如竹内实)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都是对毛泽东诗人地位的认可.毛泽东还曾经用诗词作为武器进行政治警示.比如他的<鸟儿问答>,<吊罗荣桓>.毛泽东的诗词也是他的人生历程的写照.比如红军长征中的一些诗.毛泽东的诗词还是他的交往史的一种记录.比如他写给纵宇一郎,彭德怀,丁玲,李淑一,周世钊的诗.二.诗人毛泽东的特质
诗人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他在特定状态下相对于特定人事的激情和活力.用特里尔的话说:毛泽东很少表现出对事物的平和消极,他总是乐于和敏于对事物情事做出表态.终毛泽东一生,我可以看到他许多偏于“左”的行事,这和他的诗人气质有很深的渊源.从毛泽东的诗中探求毛泽东的性格,我们至少可以寻到这样十种秉赋或倾向.1.跳跃
表现在行文和行事逻辑上,诗人的思维不是平滑和线性的,而是突兀的,雄奇的,匪夷所思的.2.偏激
深刻的思想每每偏激的.剑走偏锋,也是毛泽东诗人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特定事物在某个侧面或局部的特殊规定性,并把这种规定性用一种选择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表达出来,3.浪漫
浪漫脱俗的诗情和浪漫美好的诗意,是诗的眼睛.它让人们在瞬间为之陶醉.4.浮燥
诗词意境里的反复表现在诗人的性格里,不免会有浮燥的因子.5.叛逆
诗人的反向,逆反思维里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他用自己的叛逆换取优美而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出神入化出类拔萃的诗句.6.敏感
诗人的敏感趣于常人.而这种敏感同时是构成洞察力明察秋毫的启动源.7.唯美
诗是一种在节奏,意境,文理,遣词等诸方面都比之通常的文体要美的文字形式,驾驭这种文字的人也必须是具有唯美想象和心境的人.8.狂放
诗词注重想象,有时甚至是完全挣脱了通常理路的狂放想象.想他人所未想,以奇制胜,这是毛泽东诗人性格的一个相当醒目的表现.9.孤僻
诗人有诗人自己的世界,寻常人等总是难于深入其内心.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人有时是不可理喻的,是孤僻的.这种孤僻,也是一种离群索居的自设空间.10.自负
许多大诗人都是自负的,他们也许自信有许多宏图大志不足与俗人道而表现出强烈的孤高自守.三.诗人之治
毛泽东的决策和行为主要体现在“治”上,具体可以表现在治军,治党,治国(注重外交),治政(注重内政),治人,治家,治学等方面.我们试图从他的治术上分析,他是怎样以诗人的方式,认识和改造他所掌近代的那个世界.1.治军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敢攻我,我必攻你.你攻我内线,我扰你外线.这是反映在毛泽东战略大局观上的一种跳跃思维.在中央苏区时期,针对敌人的多面围剿的紧张局势,毛泽东就曾经提出东出根据地,打到苏浙皖赣以调动敌人并发动群众并壮大自身的策略.这一主张因为被剥夺了兵权而没有实现.但在解放战争中胡宗南陕甘宁时,毛泽东则迅速地答以“你占我延安我就扰你南京”,调动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远离后方直出大别山进军鄂豫皖,又计划以粟裕率三个纵队以蛙跳战略渡过长江直向闽浙赣,以“长传冲吊”的占法偷袭敌人守备空虚的大后方.这是一种诗人气质的反击,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近身相搏.在毛泽东的大胆假设和刘伯承的小心求证下,成为一步妙棋.而蒋介石也曾经玩过下决心不要后方的万里赴戎机,在东北那个远离自己重兵集团的地区“空投”了几十万精锐,却在林彪的八次大规模吞食下,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血本无归.在全国战略布局上的失误让缺乏诗人气质的蒋先生捉襟见肘.2.治党
敏感和浮燥,一次次地表现在毛泽东对于党内同事的不信任上.偏激,孤僻和自负,也让他很轻易地把一些并无大过甚至干脆就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的同事送上审判席.如果说对高岗的处理是因为他过分夸张的穿梭拉票造成了人事上的混乱,则在反右之后对彭德怀张闻天两
大功臣的无情打击则明显有些小题大作.再到后来,对刘少奇因为某些观点大多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的争论提升到“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高度,也不免有些夸大其词.诗人的敏感成为磨刀霍霍对战友的性格渊源,也实在有些可悲.必须说,对每一位同事,他都很难有彻头彻尾的“喜欢”.按照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他喜欢过高岗,可在1954年高饶事件中被他“出卖”了;他喜欢过刘少奇,可刘的政治报告从7大到8大,作报告中对毛泽东的谦恭从提及105次到只提及4次,又开始有了一次次对他的顶撞,他也迅速地撤销了自己的喜欢;他更喜欢过林彪,甚至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到了建国后可剩不下多少了-他对林的喜欢甚至在他暂时没有战功时(比如说抗美援朝主要是彭总指挥的而林彪则据说称病拒绝)都未改这种喜欢,可是后来,二者的决裂却发生在那个寻常看来并不算什么大事的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发生在很玄虚的有没有“天才”上.毛泽东的敏感可见一斑..3.治国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样一句诗反映了毛泽东的一种“世界观”:不迷信,不恐惧,战略上渺视.他在国际关系上所走过的三步经典棋招,便表现出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胸襟和气度.一是抗美援朝.在国内战争还没有彻底结束,大陆敌人还没有彻底肃清,台湾还没有解放的情况下,近邻发生了有可能对我国构成战争威胁的事件.主导者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而美国当算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曾经答应出兵的苏联因为担心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而导引第三次大战而打了退堂鼓.对自己国土安全的珍视和邻国的求助让毛泽东义无反顾地决定投入一场并没有多少胜算的出国作战.在巨大的代价之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志愿军与不可一世的多国部队打成平局,美国人几乎是在一场并没有打胜的战场上撤军.二是中苏论战.两次赴苏的毛泽东,一次比一次体会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以其“父子党”哲学加之于自己的那种不快,反感甚至不屑.一方面撤回自己的专家一方面还在指责中国各项内政外交政策的作法,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愤填膺.期间进行的十年论战,虽然也有几多偏激在其中,却是将一身正气,一腔理义,一脉哲思,一轮朗月呈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既有气势又有智慧,既有破坏又有建树,实在当得是外交文化的一种绚丽出演.三是炮击金门.世界虽大,总有海沟相通.当中东燃起战火,美国人趾高气扬之时,毛泽东启动的金门炮击,却立时玩了一个围魏救赵.如此大的地球,也只需要在自己家门口放上几挂鞭炮便能洞彻.4.治政
在毛泽东的治国史上,几乎没有几件比大跃进和文革更有个人特点并激起万千毁誉的活动了.如放飞星一样夸张的大炼钢铁和农业高产,几乎把每一个人都施了魔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砸锅卖针也要让钢铁元帅升帐”,“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一类的豪言壮语,让整个世界的人们处在一种被集体催眠和麻醉了的状态中.而在文革中,期望借助“造反有理”,“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后来变成了一次失控了的全民动员,铲除一切牛鬼蛇神.一项项既定或既有的逻辑和秩序被打破,真得达成了毛泽东在其反右前就期望达成的对整个有嫌糟糕着的治理结构进行彻底的洗牌.直到今天,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洞若观火的领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图和最终指向.无论是说它“好得很”还是说“糟得很”,都不能客观深入而实在地把握毛泽东在晚年发动的长达十年的在他个人看来虽然有许多人不赞成但在他自己来说义无反顾的活动.他知道这场由他不顾惜同事们意见而单独发起,借助的又是最为基层的力量的运动对社会各个阶层都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坏,从而也对许多的既得利益集团有所触及,他为此做好了“在血雨腥风中交接政权”的准备.在他长达55年(1921-1976)的革命史上,他从搞农民运动起,到学生和工人运动止,其中又有过一次次不间断地放手发动群众,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他都算得上是
一位群众领袖.从具象和微观看来的这一场浩劫,也许有着他深深地谋划.不过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也使得后人对文革的解读变成一种单向度的猜测.也正因此,他的治政每每打下许多他个人的烙印.如同对他诗意的理解,人们不可能不走向偏差…
5.治人
知识分子一向是社会尊敬甚至敬畏的对象.可是,长期呆在农村的毛泽东,则是把越来越多的反感,不满,偏见加诸了他们.从1942年延安整风到1957年反右,先后有几十万条知识分子的肉体或精神生命被他的严格框框限定.仅仅从官方对反右中敲定的55万右派这个数额而论,相当于对一些手无寸铁甚至手无缚鸡之力的分子开展了一场淮海战役.在延安,对当时诸多事物分配严重不平等发出质询的学者王实味因其<野百合花>而触怒了老将军们,他在经历了康生们的刑讯逼供后变成了特务,又在贺龙的枪口下变成了敌人.而后来的资料显示,王实味的指责有许多是事实.丁玲则明显比王实味的名气要大得多吧?这位在延安被称为是最著名的作家,也因为对某些现象(比如男女关系)的不满,而被在延安加以改造后,又在解放后在他被广泛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了船,这样一位曾经被毛泽东用电报的方式赠诗的“女将军”,后来又几乎与胡风齐名,变成了“丁陈反党集团”的一号人特,而和她并列的那个陈,却又是延安时期的同事陈企霞.偏激而又唯美的看人观,用人观,一次次地促成了毛泽东待人接物上的突出感觉.6.治家
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把二个弟弟都带了出来参加革命.毛泽民在理财方面的独到,毛泽覃在军事上的天赋,都曾经是毛泽东的骄傲.虽然他也曾经动用家法对毛泽民们进行休罚,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毛氏三兄弟绝对是不亚于林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的家族奇观.但毛泽覃和毛泽民先后牺牲在了苏区和新疆.毛泽东没有多少机会对他们进行耳提面命的教导.享受这一荣耀的是他的长子岸英.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岸英,在来到延安后又被父亲吩咐着去做了农民和工人.这样的根红苗正,将是一个活脱脱的革命接班人的胚子.并不怎么限制自己心性的毛泽东,却要刻意地整肃儿子的外在形象,这样的作法肯定是颇有深意的.毛泽东娶杨开慧和贺子珍时,二位女主角是不是足了岁数都是很可疑的.但一来当时的规则不是现在的规则,二来,已经在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的他不会再受到这类小节的影响.可毛泽东的儿子则不同,他必须以几乎没有多少瑕疵的表现来制止人们的挑剔.于是,当毛岸英希望与刘松林结婚时,他的父亲以女方年龄没到为由严格地限制了儿子的强烈愿望.当中央决定了派部队赴朝参战时,他的儿子十分为他争光地成为“第一位志愿军战士”.一旦立功回国,领袖的这位儿子定将以其丰富的阅历和资历成为共和国将帅第二代中的翘楚.当然,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毛泽东在儿子身上所花费的功夫除了反映了他在治家上的一点精心策划和高风亮节之外不再具有典型意义.但这样几乎近于完美的教子之道,不也很清楚地反映了他一个诗人的那种对极至的迷恋么?
7.治学
毛泽东概论 篇8
暨暑期实践报告相关要求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
2014年5月
一、《概论》课暑期实践环节的目的与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马克思墓碑上的墓志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再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青年大学生作为“早上七八点的太阳”,是国家发展之栋梁、社会建设之中坚,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社会调查,对于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回应社会难题,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人做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通知和江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规定,特制定2013年《概论》课程实践环节相关要求。
二、《概论》课暑期实践环节形式
1、实践课程性质:必修,实践报告计入课程总成绩
2、完成形式:书面调研报告。通过内在自觉,围绕相关选题,利用暑期时间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或开展社会调查,完成一份有实地调查、有真实数据、有内心思考的暑期调查报告。严禁抄袭或网络复制粘贴,如发现将判低分甚至不及格。
3、报告总结:开学之后,任课教师将评阅实践报告给出分数,并将在课堂上随机组织暑期实践报告交流会。
三、《概论》课暑期实践报告参考选题方向
1、经济建设
当地个体经济发展、私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家庭收入情况、贫富差距情况、当地三大产业发展情况、当地信息化建设、三农问题、地方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区域发展问题等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经济”的选题。
2、政治建设
当地农村村民自治情况、基层换届选举情况、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基层政府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情况、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地方法治建设、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当地司法建设、居民权利义务观念变化调研、当地西方社会思潮影响情况、当地干群关系、大学生村官、当地社会阶层情况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政治建设”的选题
3、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考察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百姓宗教信仰问题、居民文化生活、居民娱乐生活、居民精神生活、婚恋家庭情况、地方文化(传统习俗、信仰)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调查、居民文化团体建设、居民道德观念、传统风俗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文化”方面的选题
4、社会建设
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城市社区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老龄化问题、乡土教育、“校漂族”、新农村建设情况、土地流转、城镇化战略发展、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医疗状况、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选题。
5、生态文明建设
当地生态环境调查、当地的环保政策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水污染情况、环保建设情况、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美丽中国建设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选题。
6、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等其他问题。大学生关心的经济社会问题,但不能脱离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框架。
四、《概论》课暑期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建议选题小切口,“小题大做”,有真正的一手数据分析或者实地访谈材料等。
1、报告格式:A4纸双面打印或手写;标题:三号黑体;班级、学号、姓名:四号宋体(非加粗);正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5倍。如果打印稿不按此格式将影响评分,请力争做到形式与内容俱佳。
2、字数:2000以上。
3、提交时间:开学第二周课堂
毛泽东的“三农”情结 篇9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长期的乡村环境熔铸了他农民本色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心理。父亲为他设计了人生,让他耕田管家记账承祖业,毛泽东放了学下田务农,晚上帮父亲记账,同时坚持读书,从此使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15岁时写了杂诗《耕田乐》“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水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1910年秋,毛泽东写了七绝诗《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于1911年10月离开韶山,参加了推翻封建专制的新军。1926年至1927年,深入农村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以张国涛为代表的“只注意工作运动,忘记了农民”的左倾机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现代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只有二百万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的伟大理论。
1926年前后,毛泽东分别在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人才。1927年8月,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前委书记,领导了湘赣边界农民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1928年同朱德、陈毅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革命第一个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战略思想。
1947年9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土地法大纲》,在广大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运动,提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打土豪分田地,发动农民减租减息,在农村确立了贫雇农的领导地位。接着,在农村逐步搞了变工队、互助组、初级合作、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提出了巩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5年4月,在国民党三次围剿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生产自给,号召军队开荒种地,在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当牛”拉犁耕地,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他还在自己门前种瓜种菜,做到了军队生产自给,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全国大生产运动。在阜平县城南村政治局会议上,他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提出“将农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去,组织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提倡选种,共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1951年9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批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毛泽东《农村调查》一书就有21万字,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的序言和按语有100多篇近100万字。还制定了《农业十七条》、《农业六十条》、《二十三条》等,提出了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1958年,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改良土壤)、肥(合理施肥)、水(共修水利)、种(培育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等增产措施。还题写了“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动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
在毛泽东眼里,农民夏日田野里带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热风,肩头铜钱厚的老茧,脚上洗不去的牛屎,以及老农旱烟袋上吊着的一串串天文地理,掌故逸事,不但是人间的宝贵财富,更是使人脱胎换骨的不二法门。农民是民族民风淳厚的源泉,更是江山稳定的磐石。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同工农相结合道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就把他交给了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同志,到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山沟里种地、养猪、挑大粪,劳动锻炼受教育。
走近毛泽东 篇10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却又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连串的来描述那个“他”,“他”究竟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创造者——毛泽东。
毛泽东,一位从小就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名人。记得小时候就学过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就知道是毛主席让我们有了当时幸福的生活。如今看了《走近毛泽东》后更是感受颇深。
记得在开始时有一个画面:毛泽东已是八旬老人了,和友人的交谈还需将头靠在沙发上,看上去体力明显不支,一句“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这让我感受到这位老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傲。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毛泽东八岁启蒙,对《四书》、《五经》不大感兴趣,反倒对当时比较进步的古典小说颇感兴趣。表现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热爱阅读的他,床边床上放满了书,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他说“不读书,不看报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读书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学习的。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志悼念;在他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受血吸虫困扰的村庄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他处处体现了关爱人们的态度。
作为9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浅谈推进我国全方位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着重大战略抉择——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经济领域的调整,仅靠大量投资拉动、天量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手段,显然力有未逮,也无法持续。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已无法就经济谈经济,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推动。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并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调整,使各项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加快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不仅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也将创造巨大内需,为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制定实施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重建国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重建国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制度
促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力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稳定投入机制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成效
教育事业改革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任务,主要是“五句话”。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五个必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突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从内而外系统设计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六项改革任务。
法制大于德治
“德治”与“法治”之争在中国与西方很早就有了。在中国,其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与“法家”之争。这两家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针锋相对,见仁见智,古代中国的“法治”学说与“德治”学说就诞生在这场纷争的硝烟之中。在西方,法治与德治最早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治国方略”的争论。我方认为当代社会发展法制大于德治。原因如下:
1、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民族浩劫,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痛感“文革”期间“无法无天”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人们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中国应当如何从“人治”过渡到“法治”。人们在提出“官大还是法大”、“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时,呼唤的是“依法治国”,所以法治建设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法治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毫无疑义。
2、随着我国社会近年来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按过去的说法是人们应当有物质条件来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了(“知耻”),但是近来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反而有不断增加之势。现在无论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还是新闻媒介的报道来看,对于社会上普遍的道德水准均有“世风日下”之议。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很有一些人坦然地以“只要我不犯法,就无可指责”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如看到路边有人受重伤须送医院抢救,许多过路车辆就是不停车;有个别过路人好心把伤者送到医院,反被伤者家属讹诈。遇到歹徒行凶,许多人畏缩躲避;如偶有勇者挺身与歹徒搏斗,其余的人仍大多袖手旁观。公园里儿童落水呼救,可以聚集到数千人围观而无人下水。至于制造伪劣商品、伪造证件文书、在经营交易中的损公肥私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推荐阅读: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05-14
设计为人民服务05-13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06-16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06-09
为人民服务先进事迹10-23
干干净净为人民服务10-10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案06-27
《为人民服务》有感5则范文11-03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学设计10-11
第三课教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