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2024-07-09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共9篇)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1

前509名解放军提前入港 时任谈判官揭内幕

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曾被外媒称为“香港回归中方第一谈判手”的陈佐洱,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透露了当年鲜为人知的谈判内幕。

陈佐洱档案

1942年12月生,祖籍上海。

曾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社长、总社港澳台部主任。

1987年底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工作,1994年3月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起,先后任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正部长级),全国人大香港特区筹委、澳门特区筹委,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

23年前的3月11日,陈佐洱一家三口从北京登机,飞向正成为世界焦点的香港。当时,距离7月1日香港回归,还有将近3年4个月。他的使命是,赴港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负责磋商香港政权交接的具体事宜。

后来,每逢香港回归的纪念日,便是这位当年谈判高手的忙碌期。

陈佐洱是半路出家。他生在上海,长在厦门,伯父陈伯吹和父亲陈汝惠都是知名作家,堂兄陈佳洱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三弟陈佐湟是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指挥博士。

,陈佐洱在上海老家20,陈佐洱在上海老家

“台湾记者李永得和徐璐与我握手,歉意地说:“让你们久等了。”我迎上前说:“欢迎,欢迎,等你们38年了!”

高渊:你的港澳台工作经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佐洱:那是1987年9月,当时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台湾《自立晚报》派出两个记者取道东京前往大陆采访。这是两岸隔绝38年后,第一次有台湾记者来公开采访。

做梦也没想到,协助他们采访的任务会落在我肩上。当时,我刚从福州到中国新闻社总社工作,职务是福建分社社长兼总社港澳台部主任,一面工作,一面熟悉总社的运作情况,准备去中新社一家驻外分社工作。

高渊:为什么会派你出面接待?

陈佐洱:记得那天是中新社王士谷社长找我谈,郑重其事地说,有两位台湾记者要来大陆公开采访,中央对此很重视,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负责。考虑到台湾《自立晚报》是民间媒体,而中新社也是大陆民间性质的媒体,实行对等接待。

王社长告诉我,《自立晚报》派出的李永得和徐璐两位记者,李永得是一位部门主任,而我正好是负责对台新闻的部门主任,所以由我作为中新社的代表。

高渊:当时接待有什么必须遵守的原则吗?

陈佐洱:有两条。一是确保自由采访,李、徐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开放和满足;二是确保两人的人身安全。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邓小平同志定的。

高渊:过程还顺利吗?

陈佐洱:他们是9月14日下午3点50分,从日本东京登机出发的,途经上海再飞北京。因为机上有重要旅客,所以这个航班在上海多做了一次客货安检,一直到15日凌晨0点56分才抵达北京。

我和中新社的同事是当天傍晚就到首都机场等候了,还来了很多国内外媒体。子夜时分,机舱门一打开,李永得和徐璐与我握手,歉意地说:“让你们久等了。”我迎上前说:“欢迎,欢迎,等你们38年了!”

高渊:这句“等你们38年了”,是事先想好的,还是当时脱口而出?

陈佐洱:是脱口而出的,我根本没有细想。因为已经等了4个多小时,加深了焦虑和期待,的确是久等的感觉,飞机晚点嘛。

但这话一出口,立刻被世界多家通讯社援引,很多报刊以显著版位报道并加以评论,国内各大媒体在内部也炒得很热。

高渊:听说还引来不少批评?

陈佐洱:当时,中新社在宣武门新华社大楼里办公,中午去食堂吃饭时,就听到有人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个人说等台湾人等了38年,是什么阶级立场?”中新社里面也在议论,我内心忐忑不安,只想埋头工作,帮两位台湾记者联系好采访。

后来听说,邓小平同志肯定这句话说得好,我悬在半空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高渊:那次台湾媒体的“破冰之旅”,是否客观上也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

陈佐洱:台湾记者采访结束后,一下子北京有好几个单位要调我,中央台办要我去负责宣传,当新闻发言人。但我最想去国务院港澳办,因为香港还有就要回归了,我工作到退休年龄前还赶得上全过程。1987年底就去了,1988年1月正式上班。

高渊:当时鲁平在港澳办?

陈佐洱:对,我去港澳办跟鲁平很有关系。我在中新社总社的时候,宿舍对面就是鲁平的家,他当时是港澳办秘书长。有时候我去他家串门,就认识了,他也知道我怎么接待台湾记者,就向港澳办党组推荐了,请党组书记李后专门来考察我。

我去了之后,是一个处级干部,没有具体职务,在基本法草委会秘书处工作,实际上负责秘书处。几个月后,任命我为副司长。

“英国“玫瑰园计划”投入过于巨大,倾尽香港财力,留给未来中国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只有50亿港币。还要大规模举债,让特区政府偿还。中央高层的意见很明确,不能“你请客,我会钞”。

高渊:第一次参加中英谈判是什么时候?

陈佐洱:是1990年下半年开始的香港新机场建设谈判,一直持续到1991年。当时,我先后担任港澳办一司副司长和司长,这个司负责经济事务和调研工作。

这项谈判起初是由中英双方派出专家组、政府工作小组出面谈,英方谈判组长是外交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次官伯恩斯,相当于司局级,跟我对等。这是我第一次担纲谈判首席,不敢有丝毫懈怠。

高渊:当时,为何中方反对港英当局的建设方案?

陈佐洱:香港原来的启德机场地处人口稠密的市区,中方在80年代就建议港英当局择址建设新机场,但对方并不积极,可能不想种了树让后人来乘凉。

但到了1989年后,英方处心积虑“光荣撤退”,抛出了一个所谓“玫瑰园计划”,主要就是建设机场和港口。

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是,投入过于巨大,可以说是倾尽了香港的财力,留给未来中国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只有区区50亿港币。不仅如此,还要不封顶地大规模举债,让特区政府偿还。对此,中央高层的意见很明确,建设香港新机场不能“你请客,我会钞”。

高渊:和伯恩斯谈了几轮?

陈佐洱:和他谈了两轮,地点都在北京,但双方分歧严重,没有谈成。分歧的焦点是,英方坚持认为,就跨越回归的重大事项和中方磋商,会损害英国对香港的有效管治。所以,虽然双方谈判人员都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大原则定不下来,协议依然遥不可及。

伯恩斯人高马大,一脸营养和修养都很好的样子。他有一次以近乎恳求的口吻跟我说:“后天是我太太的生日,孩子们都会回到伦敦,我们能不能互相让一点,让我回去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一天。”我当即表示会尽力,但遗憾的是,没能缩小彼此的分歧。

高渊:怎么打破僵局呢?

陈佐洱:到了1991年6月,双方提升了谈判级别。英国派出首相外事顾问柯利达,中方是鲁平,他当时已经是国务院港澳办主任,我作为鲁平的助手参加会谈。

柯利达是从第三国绕道来北京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钓鱼台国宾馆见不到一个记者。他是位瘦瘦高高的老者,开谈前他用冷峻的目光直视鲁平,一语不发达几分钟。鲁平也是高手,迎着柯利达的目光相视而坐,也一语不发,直到对方收回目光。

高渊:无语对视更考验谈判双方的心理吧。

陈佐洱:谈判是一门学问,讲究以逸待劳,使对方疲劳或不适。这次,柯利达带来了新方案,同意就跨越19的重大事项听取中方意见。这是谈判前提的重要转折,中方当即也作出让步,接受了英方提出的为特区政府留下250亿港币财政储备的建议。

我遵照指示,立即动笔起草协议草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中方的坚持,协议名称定为《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及有关问题”五个字是有深意的。就是说,从今往后,过渡期里但凡跨越年的事项,中英双方都要商量着办,不能一家说了算,这样就把英方制约住了。

其实,在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较量中,一共就达成两个协议。一是广为人知的《中英联合声明》,第二就是这个新机场备忘录。这个文件非常重要,不仅解决了新机场建设问题,更为后来的谈判定了基调。

高渊:谈判完成后,中英双方是怎样的心情?

陈佐洱:都很高兴。鲁平连夜写了一首“卜算子”,最后一句是:只见青遍柳树梢,方晓春之到。柯利达也第一次露出笑容,他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外交家。令人感慨的是,据说柯利达爵士的晚年生活艰辛,得了糖尿病,还失去了双腿,和老伴居住在伦敦租来的公寓,没有人看护照料。

“港英的各项社会福利开支突然变成了一辆在崎岖道路上飞奔的高速赛车,如果继续这样往前开,不用多少年,将会车毁人亡,而车上坐的正是600多万香港老百姓啊!

高渊:中英谈判中,你经历的最跌宕起伏的谈判是哪一次?

陈佐洱:我担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后,就常驻香港,在香港回归谈判的最后阶段,代表中方主谈了除法律适应化以外的几乎所有议题。

要说最跌宕起伏,还是财政预算案编制谈判。

按香港的惯例,每个财政年度从当年的4月1日起,至次年的3月31日止。97/98财政年度将跨越香港回归,理应由中英双方共同编制。而且,由于财政政策有连续性,之前一个财政年度的预算案也应由双方合作完成。

英方却想独自把握,以配合其“光荣撤退”方案的实施。所以阻挠中方参与预算案编制,还急功近利、不负责任地做大开支粉饰政绩。中方为了给未来特区留下一个好家底,坚持要在预算案编制中发挥应有影响力。

在这过程中,我个人多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可以说终身难忘。

高渊:在谈判中,你那句“车毁人亡”曾在香港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佐洱:对。背景是这样的,从1995年3月起,中英启动专家小组会谈,首要议题是中方必须参与95/96和96/97预算案的编制。一开始,英方明确反对,表示要到才会就预算案咨询中方。当时,曾荫权是英方组长,我是中方组长。

经过4轮艰苦谈判,英方终于作出让步,首次允许中方旁听高层资源会议,并就重要资源分配问题与中方讨论。但我们参与得越多,发现其中的问题越大。

1995年11月,港英政府社会福利署署长冼德勤发表公开演讲,表示要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当时已连续5年以27%的增幅增长了社会福利开支,居然声称还要按此增幅再干5年。

对此,中方认为,应该在财政稳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断提高社会福利,而英方的做法严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国香港基本法规定,是在给即将成立的特区政府埋钉子,哪个政府吃得消这么高速的刚性的福利增长?

高渊:当时具体场景是怎样的?

陈佐洱:那天,中外记者照例围在钓鱼台国宾馆7号楼门口,然后尾随双方代表进入谈判大厅。等双方坐定后,我用手指轻轻弹了弹话筒,开始发言,表示不赞成港英当局的赤字预算,更不赞成用这样高的速度持续提升香港社会福利。

我打了个比方,“港英的各项社会福利开支突然变成了一辆在崎岖道路上飞奔的高速赛车,如果继续这样往前开,不用多少年,将会车毁人亡,而车上坐的正是600多万香港老百姓啊!”

我的意思很明确,这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企图在一日内把所有好事都完成的哗众取宠做法,要么是居心不良,要么是政治上的不成熟。

我这番开场白暴露了英方临撤退前卖好又埋钉子的一个阴谋,英方专家组始料未及,现场气氛迅速凝固。

当晚,香港总督彭定康亲自出马,率领一众高官隔空对我发起声势浩大的攻击。他把我形容他驾驶“高速赛车”,偷换概念成“港人是最好的司机”,称“香港的社会福利开支完全是香港事务,中国任何官员都无权理会!”甚至造谣称中方“把所有福利开支计划削减得体无完肤”,“港人对此决不受落(接受)!”

高渊:把你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吧?

陈佐洱:彭定康的这番言论虽然经不起推敲,但在当时具有很大蛊惑性,一下子将我推到漠视港人利益、干预香港内部事务的孤立境地,迅速成为香港“主流舆论”。短短一个多星期,上千篇五花八门的文章,通过文字、电波、视频铺天盖地地对我声讨谴责。

高渊:你的压力有多大?

陈佐洱:当时我身在北京,香港的信息来得晚。

在翌日专家组会议结束后的吹风会上,有记者问我对彭定康那番谈话有何看法。我回答,港督是英国女王派来集大权于一身的英国人,跟未来由港人选举产生的特区行政长官相比,他是一个独裁者,他不仅没有资格跻身“港人”,更不会领到未来香港特区的“驾驶执照”。

我这话又被渲染为“大独裁者论”,英国外交部因此约见中国驻英使馆代办,指责我对香港社会福利开支的言论以及针对彭定康进行人身攻击是“不能接受的”。

我回到香港住处,见到小别一周的太太,她好像一下子憔悴了很多,因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甚至不愿上街、上班,害怕背脊后有人窃窃私语。

但我不管压力多大,仍必须一如既往地做好每天的工作,出席各种公开活动,从容面对传媒。为减轻舆论误解,最大限度争取支持,继续不卑不亢地进行一些针对性解释。

高渊:这段难捱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

陈佐洱:香港是个快节奏的大都市,再火爆的新闻也难有持久的生命力。大约半个月后,舆论对我的注意力渐渐移散了。这的确是段不容易的日子,我也为此付出了一定代价。

若干年后,是非对错终于被香港发生的许多大事验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董建华、曾荫权以及梁锦松、唐英年等要员都曾动情地当面感念我,表示中英共同编制跨九七的财政预算案为香港的未来把住了关,他们都还记得并赞赏当年“车毁人亡”那句警示。

我说,我真的希望那仅仅是一句警示,甚至是说错的话,就当作我敲了一回木鱼吧。

1995年,中英关于香港财政预算案编制专家小组会议上,陈佐洱批评英方持续高福利政策。

“最后的焦点是驻港部队派多少人提前入港。中央给我的底线是不少于500人,我想到9是最大的数字,一咬牙说:“509人,这是中方所能作的最大让步了。”

高渊:财政预算案是让你最着急上火的谈判吗?

陈佐洱:还不是,最紧迫、最惊险的是解放军先头部队提前进驻问题,因为启动这项谈判时,香港回归已经倒计时了。

就在1997年6月16日中午,我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重要电话。电话里传来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的声音:“陈佐洱,我正在钱其琛副总理的办公室里给你打电话。”这句话,立刻让我感到了急迫与分量。

王英凡副部长指示我,立即带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与英方开谈驻港部队先头部队提前进入香港问题。他说,北京已组成专家组,傍晚就飞抵香港,配合你的工作,来人将会传达具体方案,只要是在底线范围内,授权你可以当场决定。

说到这儿,他加重了语气:“时间不多了,一定争取在一周时间内与英方达成协议。关键是快!”

高渊:为何临近回归前夕,突然要谈判先头部队提前入港?

陈佐洱:一般的理解是,解放军驻港部队应于7月1日零时开进香港,此前已派遣196名以技术和后勤人员为主的先遣人员分三批不带武器进入香港,为驻港部队开进预作通信、交通、后勤等方面的必要准备。

但中央领导在听取有关汇报时发现,假如携带武器的驻港部队在7月1日零时才进港,从北到南抵达全部营地需要两到三个小时,这就意味着在驻港部队到位前,香港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防务真空。

而此时,中英两国领袖正在进行庄严盛大的香港政权交接,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绝不能有一分钟不设防。所以,驻港部队必须有一支先头部队,携带武器装备于7月1日零时以前进入香港,确保零时开始有效履行防务责任。

高渊:这项谈判有多难?

陈佐洱:英国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在英方管辖的最后几个小时,中国军队就荷枪实弹开进来,这怎么行?

一开始是中国外交部在北京和英国大使馆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在伦敦和英国外交部谈,但都是僵局。就在这时,英国政坛发生变动,工党取代保守党上台执政,钱其琛副总理亲自致函英国新任外相库克,希望推进谈判工作。双方最终决定,还是由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负责谈判。

接到任务后,我当晚就和专家们关进屏蔽保密室里彻夜研究方案。第二天上午开谈,整个谈判持续了五天五夜。

高渊:你的任务是在一周内完成这项谈判,时间非常紧迫,当时得到中央多大授权?

陈佐洱:谈判一开始就僵持,第一天不欢而散,直到第3天依然缺乏实质性进展。那天会谈结束时,我和英方代表包雅伦不约而同地走在最后。走到楼梯口时,我们对视了一下,收住脚步。他说,我们两个人再谈谈吧?

我点点头。正好旁边有一个小房间,是堆放杂物的储藏室,三四平方米,有一张条凳。我俩把门虚掩,坐在条凳上,没有灯光,没有译员,谁也看不清谁的脸,但彼此能感知对方的气息。

包雅伦直截了当问我,中方还能作哪些松动?

我说,中方可以再作两个重要让步:第一,可以放弃开进位于九龙闹市区的枪会山军营,但港岛的英军总部和港岛南的赤柱军营一定要进;第二,可以再调减些先头部队的人数,具体数字没透露。最后,我用诚恳、严肃的语气说:“前提是英方也必须持灵活态度!”我听见包雅伦吐了口气,拖长声调“嗯哼”了一声。我们都知道,谈判还有戏。

最后的焦点是驻港部队派多少人提前入港。中央给我的底线是不少于500人,我想到9是最大的数字,一咬牙说:“509人,这是中方所能作的最大让步了。”英方最终接受了这个方案。

高渊:你在香港谈了五天五夜,是怎么和北京保持沟通的?

陈佐洱:谈判桌上风雨变幻,第一时间向北京汇报和请示是夺取胜利必不可少的要素。广州军区来的专家给我带来三部可以漫游的手机,在1997年手机还是很新奇的。那些天,这三部手机都放在我桌子上,哪部响了,我就抓起来跑到外面去接。

中英谈判楼在坚尼地道28号,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意大利式小楼。我每次都到外面花园接电话,是担心楼里面有窃听装置。当时经常和我联系的外交部王英凡副部长和港澳台司司长等,都是上海人,我们就说上海话。这样即便被窃听,对方还要找懂上海话的人来破译,得多费不少力。而且,我们之间的通话还有暗号。谈判的进展通过他们报给钱其琛副总理,再报给江泽民同志,北京的指示也通过这个途径及时下达。

那五天五夜真的没怎么睡觉,白天谈得唇焦口燥,晚上回中代处还要开会、发电报、等批复,再根据北京指示商量明天如何对阵。即便是抽空眯一会儿,脑子里想的也全是先头部队提前进驻的事。

高渊:在你亲历的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里,接触了很多英方人士。你对末代港督彭定康印象怎样?

陈佐洱:应该说,在香港回归的整个后过渡期,彭定康的主要形象和实际作用就是个搅局者。他以说话尖刻辛辣、文字功底老到著称。1992年一上任,就抛出了一套背信弃义的三违反“政改方案”,随后才傲慢地动身北上,企图以既成事实压中方接受。最后,当然碰了一鼻子灰。

高渊:对哪几位英方谈判对手印象深刻?

陈佐洱:1990年香港新机场建设谈判时,我的对手是伯恩斯,他没谈成,英方临阵换将。香港回归后,他出任首任英国驻香港澳门总领事。那天,我应邀出席他的上任酒会,他对我非常冷淡,装作不认识,可能觉得当年丢了面子。

但不打不成交的也有,英方代表包雅伦、戴维斯等就是这样。包雅伦后来担任第二任总领事,在底澳门特区成立庆典上我们相遇,欢喜合影,百感交集。戴维斯后来下海经商,曾担任英中商会会长。我去伦敦的时候,他非常热情地主持我的演讲会。

高渊:你在这些谈判对手眼中,是什么形象?

陈佐洱:英方代表曾对媒体说,陈佐洱一是强硬,二是讲道理。

高渊:中方谈判阵营中,你对谁印象最深?

陈佐洱:印象最深的是鲁平,他可以说是我后半生的导师之一,是他把我领到谈判桌边的。

鲁平担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时,每天要读十几份立场不同的港澳中英文报纸,往往能从字里行间敏锐地发现对手的新动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教导我说,和老谋深算的殖民主义者打交道,就像下象棋,走一步要看三步。

也许正因此,对手们都对他心生敬畏,连被他斥为香港“千古罪人”的彭定康,也在回忆录《东方与西方》中欣赏他的聪明、出众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中国的政治让我们之间只能拥抱像默剧一样的敌意”。

工作时,鲁平总是不苟言笑,批评人不留情面。下了班,回到侨办和港澳办干部合住的甘家口塔楼公寓,他又变得十分和气,见人笑吟吟地打招呼。

多年来,港澳办上下都叫他“鲁平同志”。每天早晨八点前,他必定踏进办公室,无论做到多晚,下班时办公桌上一定干干净净,没有一张积压的文件纸。

中方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成员在谈判大厅的合影中方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成员在谈判大厅的合影

“外交谈判的根本目的不是争出彼此高下,而是在不同利益的争执中搭桥,寻求在满足我方主要关注前提下的统筹兼顾之道。

高渊:你亲历了中英谈判的最后几年,期间波折不断。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那一刻,是怎样的心情?

陈佐洱:我没有热泪盈眶的狂喜,站在中英政权交接仪式的会场,目视国旗冉冉升起,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不辱使命,我做到了!

高渊:你领衔的谈判涉及方方面面,像军事用地、移动电话专营权、排污等都很专业,你对这些都内行吗?

陈佐洱:我是学外语出身,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贫乏,主要靠各有关专家支持,自己也恶补,但也不可能全懂。一旦上了谈判桌,就只能由我一张口来谈,专家们可以递条子,我指定谁发言谁就发言。谈判桌上的每一句都有录音,“军中无戏言”。

高渊:香港回归后,一位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曾对中国驻英大使说,陈佐洱最难对付,但又是达成协议最多的对手。在你看来,外交谈判的关键是什么?

陈佐洱:在我去香港上任前,向老外长、港澳办老主任姬鹏飞辞行和请示,他对我说了一番鼓励的话,特别提到,外交是妥协的产物,政治也是妥协的产物。

在香港那几年,我还牢记两点,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是弱国无外交,我所有奉命谈判成功的背后,都是国力的支撑和人民的支持。

外交谈判的根本目的不是争出彼此高下,而是在不同利益的争执中搭桥,寻求在满足我方主要关注前提下的统筹兼顾之道。“一国两制”方针本身,就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举世无双的桥。我在谈判中坚持这个理念,不仅完成了多项任务,后来还与很多昔日的对手成了朋友。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 篇2

2012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同胞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香港居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一直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继续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并从祖国内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香港同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感情与日俱增,在各种严重灾难面前与祖国内地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充分体现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香港对外交往更为活跃,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知识链接】

一、管辖香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队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秦朝版图,属番禺县管辖。从那时起至鸦片战争前,香港地区一直在中国管辖之下。

二、屈辱历史

步入近代,香港地区一步步被英国侵占。

1.英国割占香港岛。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市场,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于1841年1月7日突然指挥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即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逼迫琦善于1月20日接受了英方的议和条件,即所谓的《穿鼻草约》,将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英军不等草约签字批准,于1月26日强行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英国割占九龙。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隔海相望,中间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人对这个优良的海港图谋已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于1860年3月强行在九龙半岛的岬角——尖沙咀一带登陆,占领了九龙。10月,中英双方正式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即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3.英国强租“新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1898年7月1日起,将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即所谓“新界”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即到1997年7月1日止)。就这样,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从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英国统治香港达150余年(其中1941年12月-1945年8月香港被日军占领)。

三、“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1982年9月,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邓小平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四、回归祖国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界”99年租期的日益临近,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经过了两年、共22轮的艰苦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不仅包括“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五、美好前景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以《香港之死》为题,作出了对香港未来的悲观预测。然而,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尽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但從2004年到201 1年的8年问,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两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评选中多次名列榜首。

15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强大的生命力随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日益彰显,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香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两制”构想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2.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 )

A.1979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3.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祖国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C.中国完成了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

D.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中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中英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5.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各自权限不同 D.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6.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际问题

C.前者自治权较小,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D.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

材料四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作出宣布。”

——周南《他才是中英谈判的首席代表》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图一中的A地区在哪一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中被迫割让给了英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依据。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材料四中邓小平所说的“单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有可能单方面作出宣布?

(4)材料一中的图二见证了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指的是何时?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D 5.B 6.D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3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更好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发展。希望广大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心、开拓创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永远不能忘怀那个激动人心,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景象。人们相聚在一起,只为了见证这一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年7月1日,这个值得让每一个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骄傲的日子,从此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分离了一个多世纪,盼望了一个多世纪,那祖**亲的温暖怀抱一直敞开着,那祖**亲的深情眼眸一直张望着,张望着香港这骨肉早日回来,张望着香港这骨肉回来再也不分离。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4

红旗飘扬,紫荆绽放。XX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喜庆的日子。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依照中国的传统,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今天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正所谓“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当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要坚定方向、踩实步伐,就如同青少年成长一样,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既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更不能违背发展的规律。总书记在讲话中还两次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刻表明“一国两制”事业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要守护好青少年。

毋庸置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香港澳门等地政府的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更离不开内地以及港澳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接力传承。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工作,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心智还没有完成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蛊惑。故此,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不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不被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蒙骗,成为有理想、负责任、明是非,有益于国家与特区发展的新一代,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定不移落实“一国两制”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新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如此等等,必须切实增强内地与港澳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认同感、责任感,廓清他们思想中的疑虑和迷雾,而这都离不开宣传教育、感化引导。回望澳门回归17年、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的教育方针、教育方向,保障了澳港同胞爱祖国爱澳港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也让敌对势力、反动分子的妄想屡屡失败。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丝毫不能放松教育这一有效手段,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广大青少年不迷失方向、不踌躇彷徨、不做“客里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而这里所说的“强”,就是要广大青少年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香港澳门的繁荣与兴盛,是伟大“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离开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民族伟大复兴就不完整。青少年要想在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中有所作为,必须志存高远,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特别行政区的发展结合起来;了解国家历史,弘扬中华文化;做“一国两制”事业的传承者、建设者。这是时代赋予港澳青少年的光荣职责,也是青少年可以发挥所长,梦想成真的机会。要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祖国和谐稳定;要有法治意识和参与司法的能力,始终将宪法和基本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能游离于、偏离于法治之外;要勤奋学习,具备真才实学,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不能让自己成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过客;要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正能量,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和港澳特区长期繁荣稳定,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渗透和干扰,巩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更是最佳的互助。“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和不断推进,正是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共进共荣的。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后,港澳地区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从走马观花的内地旅游,到愈发深入的交流行程,如今两地青少年的交流已经从个人或者青少年团体之间的交流,扩大到了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体育、文化、慈善、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品牌交流活动”层出不穷,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内地和香港的大学校园,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大学生通过学术、艺术、文化、体育等各种项目进行交流;在电影院里,仅去年一年,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数量就达54部。这些都充分说明和印证了交流的魅力。怀揣梦想、筑梦中原,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遇中,内地和港澳的青少年交流将在未来结出更加丰盛的果实。今后,内地将要为港澳青少年到内地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出台政策,港澳青少年应该有坚定的理念,在面对学业、就业、置业等问题时候要看到国家的发展一定会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要更好地从知识、做人做事等方面充实完善自己,要加深与内地年轻人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国情,更好地报效祖国。

中学生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 篇5

听妈妈讲,儿子成长的十年,是在风雨中走过的十年,他经历了亚洲经融风暴,趟过了两种体制磨合的长河,如今,他背靠母亲,面向世界,正昂首挺胸,走在世界经济的最前沿。有母亲支持的力量,什么困难都不怕!

听妈妈讲,母亲和儿子之间总是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儿子病了,母亲总是第一个知道,母亲有困难,儿子总会倾馕相济。有一个故事让我很感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的教授梁沛景爷爷,1996年到广东省的一个乡村考察,那是一个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很差,这件事情震撼了梁爷爷的心灵,也让他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在心中建立了努力的目标——要捐款为内地贫困地区建立100座医院。祖传下来的古董总共有1000多件,为了给内地偏远贫困山区的同胞治病,他卖掉自己家里的所有古董,把钱全部捐献给内地建医院。如今已经在内地建立了65家医院,他组织捐助的医院遍布全国,都是在祖国最贫困的地方,也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很简单。他是一个多么孝顺的儿子!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6

香港长沙联谊会(湘都同乡会)于12月21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厅举办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暨成立周年庆典。外交部香港特派署副特派员杨义瑞,香港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中联办协调部副巡视员罗智毅,中联办社团联络部副巡视员郑战良,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谭小平,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环,香港长沙联谊会名誉会长、绿之韵集团董事长胡国安,香港长沙联谊会执行会长、绿之韵善德国际创始人张晓琴等出席活动。香港长沙联谊会会长刘启东致欢迎词,香港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致辞。

2016年11月,百余名关心关注长沙的在港长沙籍、湘籍和外省精英齐聚香江之滨,成立香港长沙联谊会(湘都同乡会),吹响了奉献自我、推动交流,促进香港、长沙合作共赢的集结号,在港的长沙乡贤从此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成为旅港乡贤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一年来,我们怀揣乡情、激情与梦想,稳步前行,挥洒了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香港长沙联谊会会长刘启东在致辞中介绍,这一年,香港长沙联谊会广纳贤才,社团影响力逐步提升,目前会员已逾1500名,跃升为爱国爱港阵营的骨干社团。举办了“亲情中华、慈孝中国---庆香港回归20周年,湖湘文化进香港大型慈善公益汇演”“香港青年大讲堂”等活动,推动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今年湖南洪灾期间,联谊会积极开展赈灾捐助活动,帮助受灾乡亲渡过难关,得到广泛赞誉,团队凝聚力通过多措联谊不断增强。联谊会勇于担当,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在香港重大事务上主动发声、积极作为,彰显爱国爱港贡献力。

香港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致辞中对香港长沙联谊会成立一周年表示祝贺。香港与长沙两地的合作在过去已取得丰硕成果,香港不仅是湖南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也是湖南对外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16年,在湖南省的港资企业比2015年增加超过25%,合同投资同比增长接近90%,实际使用投资同比增长20%。去年五月,特区政府在湖南省开设了联络处,这个安排有助推动湖南和香港两地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并为在湖南工作、读书和生活的港人提供更合适的服务。陈百里认为,两地未来在经贸、创新科技、专业服务、文化产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期望湖南湘友继续利用香港多方面的平台和优势,与香港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并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为两地创造商机,达致互惠共赢。

晚会上,香港长沙联谊会为会长、副会长、理事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颁发任命书,并颁发了这一年的特别贡献奖、贡献奖、优秀理事、义工奖等奖项。来自湖南演艺集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们,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台主题为“湘情港韵”的专场文艺演出。花鼓戏、桑植民歌、杂技等湖湘特色浓郁的节目,表达了对香港同胞、在港各界人士、特别是在港长沙同乡们的问候。

长沙联谊会执行会长张晓琴对过去一年的会务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她表示,长沙联谊会2018年工作将从培养骨干人员、发展会员、成立义工团、妇女团、青年团、每月生日会、回乡探访、探访老人、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公益慈善等方面做规划和拓展。

香港长沙联谊会名誉会长、绿之韵集团董事长胡国安表示:湘都同乡会成立一年来在加强台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桑梓等方面所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并希望在港湘籍乡亲团结协作,努力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在为香港发展服务的同时,取得个人事业发展的双赢,充分展示湘乡人在港的良好形象。也要心系故里,常回家看看,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才智,为家乡开放开发、引资引智牵线搭桥,举荐有识之士到湘投资创业;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凝心聚力这一目标,以服务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把同乡会真正建成温馨和谐的“在港湘籍乡亲之家”。作为香港联谊会名誉会长,他将以身作则,带领同乡会会员企业,共同团结在港湘籍乡亲携手共进,为香港繁荣稳定及家乡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庆典期间,为进一步促进长沙市与香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团结爱国爱港湘籍人士,由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谭小平带队,中共长沙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主席王国平,中共浏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郭瑞,中共长沙市委统战部联络处处长李烨,长沙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湘都同乡会名誉会长、绿之韵集团董事长胡国安等一行赴霍英东集团参观交流。霍英东集团在香港工商界享有盛名。香港霍家在大家长霍英东先生的带领下,积极投身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长期致力于香港繁荣稳定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创造了华人家族的一个传奇。绿之韵集团董事长胡国安与与霍英东集团董事长霍震寰先生,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政策、香港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双方共叙友谊、相谈甚欢,希望未来有进一步深化合作。

图注:

1、出席庆典的领导嘉宾

2、香港长沙联谊会成立一周年庆典现场

3、香港长沙联谊会会长刘启东致欢迎词

4、香港特别行政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博士致词

5、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谭小平致词

6、香港长沙联谊会名誉会长、绿之韵集团董事长颁发荣誉证书

7、现场为会长、副会长、理事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颁发任命书

8、香港长沙联谊会执行会长、绿之韵善德国际创始人张晓琴作主题报告

9、理事成员大合影

10、胡国安董事长出席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暨香港长沙联谊会成立一周年庆典

11、胡国安董事长与霍英东集团董事长霍震寰先生深入交流

12、赴霍英东集团参观交流

13、胡国安董事长与中共长沙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国平(中)、澳门湖南商会会长李红(左一)

14、胡国安董事长与香港中小企业企进联会会长林国雄博士

15、胡国安董事长与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孙勇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7

习近平表示,此行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表达祝福。热烈祝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衷心祝愿香港再创辉煌。二是体现支持。20年来,中央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三是谋划未来。将与香港各界一道,回顾这20年非凡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0年来,内地与香港共同经历了太多太多,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和困难。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和内地实现了繁荣发展。香港和内地,是情感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年来风雨同舟的经历,彰显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是与祖国的繁荣和稳定,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香港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一场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吸引了大批观众。展览入口处,一个名为“同心圆”的体验装置令很多人驻足。有小朋友踮起脚尖,把手放在感应器上,将自己咚咚的心跳,变成计数器上不断攀升的数字,象征着内地与香港同胞血脉相连、心心相通。“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这次香港回归成就展的主题,也正昭示着20年来的内地与香港,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8

“离家四百余载,归来仍是少年。”回到祖**亲的怀抱后,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总是担心家中被盗,现在不再担心路遇黑帮火并;从前,澳门制造业已看不到发展希望,现在澳门博彩业为他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从前,亲身骨肉也只能隔海相望,现在60%的游客都来自中国大陆;目睹南中国海的百年沧桑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通车首月,澳门口岸出入车辆便超过80万人次。

曾几何时,中国还饱受欺辱,任人宰割;而如今的中国,已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G20峰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拉动了四十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航空母舰成功起航。如今的中国,已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举得傲人成绩;如今的中国,已有足够的资本让每个中国公民为之自豪。如今的我们,可以响亮的拍着自己的胸脯和别人说“我,是一名中国人!”

历史的书籍仍在不断翻动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在古老的版图上回荡不息,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在未来的雄谱上写出无愧于千秋万代的新 篇章吧!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祝福语 篇9

用海峡的风把归期寻觅?

此刻,我持枪伫立,一只手抚在心口,思绪依然沉浸在共和国50华诞的喜庆之中。军旗猎猎,战车隆隆,伴着铿锵有力的军歌,意气风发地从天安门前通过。人民为之欢呼,世界为之瞩目。试想没有这强大的人民军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今天,我们怎么可以站在跨海大桥上俯视归土,指点江山?!

沧海万里,长风浩荡,我听到一声声的冲锋号角从天而降,历史的悲恸在军人犀利的目光中定格,我愈来愈感到肩膀上的重量与责任,握枪的手沉重而灵敏。

上一篇:中班语言活动:树真好下一篇:过水路面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