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

2024-06-05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精选8篇)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 篇1

丰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丰县生态环境局

一、方案编制依据

《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生态环境部环办土壤函[2019]756号

二、术语定义

1、农村生活污水:

农村居民生活动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冲厕、洗涤、洗浴和厨房等排水,不包括工业废水。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

3、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输送的管道及附属设施,如户内管路、入户支管、村级干管、收集井、沉砂井、消能井和泵站等。

4、集中处理:

通过较大范围内管网,对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并建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的方式。

5、分散处理:

对单户或多户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采取就地就近利用或处理的方式。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治理方式的选择

1、具备条件的镇,可将周边村庄居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由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2、已改造完成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雨污分离管网已建成的,可采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方式,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

3、位置偏远、居住分散、地形复杂铺设污水管网的老旧村庄,可采取

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方式。

(二)、分散处理方式中单一农户的污水处理模式:

1、将厕所污水单位收集处理,可利用农村改厕现成处理装置。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的基础上,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

2、将洗浴、洗涤、厨房等排水集中收集,收集管网可采用白色PV管即可,收集容器可用砖砌集污池,也可统一购买集污桶。容器大小测算:以每个农户4口人测算,每人平均每天用水40公斤,产污系数70%,除去化粪池污水,每个四口人农户每月产生污水3000公斤左右,每个农户可建一个3立方集污池,也可统一购买2只1.5方三格化粪池,每户(4口人)造价约1000元左右。经过收集储存氧化后的污水,可就地就近用于绿化带、树林、院内绿化灌溉,多余污水由村委会用吸污车集中抽运,异地处置。

(三)、分散处理方式中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的处理方式。

1、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必须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做到雨污分流。化粪池污水单独收集转运,其余污水收集管网出口处建一个收集池,可用砌砖、水泥浇灌方法施工,污水由村委会用吸污车定期抽取外运至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也可用于村绿化带、树林灌溉这种方式,经测算平均每户(4口人)造价4000左右。

(二)设施布局选址

1、新建集中收集处理设施的选址,不能建设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内。同时应考虑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便利性,污水收集的便利性,不对居民生活产生或造成影响等。

2、已建设施符合选址要求并能够正常运行的,应纳入本方案统筹考虑并充分利用,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对不能正常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应根据情况进行修缮改进。

(三)污水收集系统

1、具备直接纳入镇区管网的村庄,采用在村内铺设管网的方式收集生活污水。管网铺设要做到雨污分流,尽可能用重力自流的原则布置。

2、具备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方式的村庄,适合铺设管网的,按重力自流的原则布置管网。已建成集中处理设施,管网铺设较为困难的村,可采用分户建设收集池(桶)进行污水收集,利用吸污车集中转运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采用分散处理的村庄。农户单独建设厕所污水收集管道,化粪池内污水可就地就近用作农田、绿地施肥。其他洗浴、洗涤、厨房等生活污水用单独管道收集,污水池(桶)收集的污水可用于树林、绿地、院内树林灌溉,也可用于道路及院内降尘。化粪池内污水和污水收集池(桶)多余的污水,用吸污车定期转运,吸污车抽取污水时采用小型水泵和塑料软管。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的,由村委会用吸污车定期将污水转运到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或用于绿化带、树林灌溉。

4、已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的村,多数因为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使用,本次方案可统筹考虑,可用吸污车将附近村庄的生活污水转运过来,集中处理。

(四)设施出水排放要求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出水排放应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严格按照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执行,确保不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田灌溉区以及受纳水体水质等造成影响;用于农田、林地、草地等施肥的,应符合施肥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参考«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对满足标准的污泥、粪污,采用自然干化、堆肥等方式就近利用,也可采用与农村固体有机物协同处理或进入市政系统与市政污泥一并处理。

四:

实施步骤

本方案经研究确定后,将首先在全县选择6-1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后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具体时间安排为:4月—6月,试点阶段;7月—11月,全县推广实施阶段,确保在2020完成84个行政村的治理任务。

五:长效运维机制

(一)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

(二)合理确定设施运维模式。

根据各村位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工艺和分布情况等,确定设施运维分区范围和管理模式。对镇区周边直接接管的村,采用镇村一体化运组模式;对距离镇区较远,改造后的新农村集中居住点,适合建集中污水处理站的,鼓励第三方运维机构以镇域总承包托管方式开展运组管理服务;对所处地区偏远、布局分散、运维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采用分散处理方式的村,可采用自行运组方式,也可委托运维机构开展运维管理。运维管理的设施应包括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转运车辆,不宜拆分管理。

(三)规范设施运维服务。

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专业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服务能力。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建设和运维机制:

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工程建设以镇政府为主体,各镇成立专职工作组,负责工程设计、报批、招标、监督等职责;各村至少明确一名有组织能力的村干部全面负责本村工程施工,并明确至少一名群众代表监督工程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权及运行维护责任归属村委会,镇政府统一组织运维管理,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受益农户交一点,县镇两级财政各补一点的办法,保障运维资金需求。

六、资金筹措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费用,主要来自于江苏省2020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资金中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新建及改造项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资金,配套资金由镇财政出一点,县财政以奖代补拿一点。在项目资金没到位之前由各镇政府先行解决。

七、组织领导

县生态环境局牵头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县水务局配合做好技术指导,并做好业务移交工作;县财政局要确保专项资金及县以奖代补资金足额到位;县行政审批局指导做好项目审批及招标工作;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2020年3月19日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 篇2

1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及技术方法标准

监测数据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依据,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针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技术及方法, 虽然我国目前对此也做过试探性研究, 但是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方法, 建议为了使监测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及科学性, 专门成立农村环境监测机构, 固定监测人员, 合理布置采样点位及采样方法, 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方法, 建立农村环境质量数据库, 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规律, 为更全面具体的了解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制定改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规划农村布局及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农村作为我国的粮食储备库, 其环境质量关系着全国人民的饮食安全, 因此建议对我国农村在进行普查, 并统一监测标准及评价机制, 根据普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及监测结果, 对其环境质量进行分级, 并将我国农村分为传统作业型农村、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养殖型农村、工业生产型农村。其中传统作业型农村主要是使用绿色肥料、基本上不使用农药, 其水质、土壤、空气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农村, 这是我国应该大力保护及提倡发展的农村;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是使用化肥、农药及机械作业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 也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为了提高粮食质量与产量, 建议对农药化肥制定合理的使用标准, 统一生产作业, 定期对该地区的土壤、水质、空气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调查, 以此为科学依据, 进一步改善其环境质量;养殖型农村主要从事家禽、家畜养殖为主, 提供肉类及蛋类的主要产地, 也是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贡献较大的地方, 由于家禽及家畜的排泄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 建议养殖型农村与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能够穿插布置, 以便于农作物秸秆及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工业生产型农村主要是指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 随着城市的扩大, 工业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占用大量的耕地及对农村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污染, 特别是有毒、有害、“三致”物质、易于在生物体内累积的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议严格控制工业向农村的扩展, 对于现有的对耕地很近的工业的污染物排放严格管理, 确保达标排放, 加大对该农村区域的工业及环境质量的监测频次, 防止农村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3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规范化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任重而道远, 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任务。建议专门成立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加大对硬件的投资及人才的配置, 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的管理、监测、污染现状及其规律研究、环境的修复方案等等, 为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农村的现状及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4 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环境生态恢复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地域差异很大, 农村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生态环境方面。目前,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生态问题, 特别是西部草原的退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林地无节制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的土壤质量急剧下降及盐碱程度加剧、农副产品的安全等等生态问题, 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农村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急需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生态问题是个历史积累的结果, 因此生态的改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国家在改善农村环境、恢复生态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农村的环境安全问题及生态问题仍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甚至有些居民喝不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安全的食物。

本文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恢复, 在农村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对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其规律进行研究, 进而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态恢复计划及方案, 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环境。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的发展, 所以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居民集中有利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垃圾的收集及清运。但是与各方面发展都很成熟的城市相比,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处于起步状态, 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垃圾随意排放而引起白色污染, 农作物秸秆得不到有效处理致使每年收割季节因秸秆焚烧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居民及家禽排泄物直接排放引起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问题等。根据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建立起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清运及处理系统,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及中水回用系统,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农作物秸秆及排泄物, 尽量变废为宝, 将其资源化、无害化。

结语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任重道远, 首先应制定针对农村环境质量统一的、科学的、合理可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监测技术方案, 建立起农村环境质量污染数据库, 探索其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为污染质量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原则, 合理规划农村布局, 建立有利于资源循环使用的农村生态园区, 保护未被污染的、生态良好的农村区域, 限制污染较为严重的农村的发展, 逐渐淘汰在农村地区建高能耗、高污染、有毒性的工业项目, 并加强对这些区域定期监测, 随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加强及规范农村环境的管理机制, 加大资金及人力的投资, 确保农村环境改善有序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新农村建设, 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逐渐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摘要: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建议统一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及标准, 并以此为科学依据, 从合理规划农村局、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规范管理机制、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提出中国特色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改善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污染,监测,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魏晋, 李娟, 冉瑞平.等.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9) .

[2]黄季焜, 刘莹, 等.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学报, 2010, 7 (11) .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浅议 篇3

一、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路线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处理方法及维持治理意义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可分为软、硬两类方法。软方法主要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处理外,还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与社会互动等层面对垃圾处理的作用,软方法虽然不能引起量变,但对后续回收、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列入垃圾治理方法之一;硬方法主要指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传统上,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指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三类,没有包括分流分类与物质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纳垃圾为首要目的时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后者因物质回收利用权属经贸部门而未被垃圾处理管理部门纳入垃圾处理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应综合评估的垃圾治理方法有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乡镇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准则依先后顺序为无害化、资源化、节约资金、节约土地、居民满意和减量化6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无害化和资源化,尤以无害化处理最为重要;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解决垃圾处理资金短缺需要节约资金;资源节约与保护及经济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土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居民满意;循环型社会系统建设要求资源化和减量化。在此先后顺序条件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治理方法的权重,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四种硬方法的权重相当,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好谁差的选择问题,只要能落地,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都可选用。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分流分类应优先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考虑到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需要举国机制及配套政策,非一座城市更非一个乡镇可以独立推动,当地政府仅能选择性地落实此制度,因此,当地政府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推动垃圾分流分类,为提高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的效率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是最为优先选用的治理方法,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出台垃圾收费、奖励与惩罚等经济措施,出台政策鼓励垃圾治理科技创新与进步。

综上所述,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大力善用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优先推进垃圾分流分类,因地制宜地推进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

二、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

垃圾治理过程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流动就有方向,有必要理顺流程。尽管从处理效果来看,一些治理方法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选择问题,但从物流角度来看,还是存在排序问题的。根据上述综合治理方案,可给出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见图1),该治理流程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明确垃圾治理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关系,二是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作业主体,没有给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

垃圾治理流程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政府是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同时也可参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等垃圾处理作业。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是垃圾治理的主要作业主体,应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涵盖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垃圾收集与转运、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处置五个环节,可能的物流共十八种方式(见表1)。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建立专门的收运队伍,定时定点收运,大件垃圾及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也可采用电话预约收运方式。垃圾收运由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和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三类承担。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资垃圾包装物和失效农资产品的收运;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无毒无害的一般废弃物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及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

区(县级市)应合理规划乡镇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宜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服务区域,宜以中、小规模为主。热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设施宜以一个或几个镇为服务区域,宜以大、中规模为主。乡(镇)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正常营运,区(县级市)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热转换与填埋设施正常营运。填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具备一定的填埋库容。

三、落实乡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的重点工作

(一)建章立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垃圾管理机构,编制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规划和管理办法、乡镇保洁与垃圾处理经费管理办法、垃圾计量管理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需求执行办法、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监管办法、垃圾处理考核办法等,完善乡镇垃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理顺区(县级市)、乡(镇)、村委会和居民联动机制,建立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机制,建立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考核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设施监管机制,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推动乡镇垃圾治理稳步发展。

nlc202309040031

(二)因地制宜,推动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具体化

一是建立农资垃圾收运队伍。供销社下属农资公司专营农资,有能力承担农资垃圾的收运,这是农村地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有利条件。农村地区应理顺城市管理(环卫)部门与经贸部门(供销社)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引导供销社代表农资生产者回收利用农资垃圾,鼓励供销社代表村民回收利用农产品垃圾。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生物转换方法。可供选择的生物转换方法有饲料化、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蚯蚓(蟑螂)堆肥、堆肥和厌氧发酵制沼。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技术较成熟,机械化程度高,占地较小,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具有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但生态风险难以预测。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对原料成分、操作参数等进行系统研究,商业化用于餐厨垃圾处理还有待时日。蚯蚓堆肥投资少,简单易行,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餐厨垃圾分散处理,1亩地每年只能处理100t有机垃圾,生产2-4t蚯蚓和37t高级蚯蚓粪,蟑螂堆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好氧堆肥技术简单、成熟,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垃圾、秸秆等农林垃圾的处理,但占地大、周期长、臭气难以控制、产品销路不畅,宜控制在中小规模,缺氧堆肥(沤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厌氧发酵制沼占地小,资源化与减量化效果好,臭气易控制,具有推广前途。各地可根据有机垃圾的产量、性质、土地及资金等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转换方法,对于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行政村或更大服务区域,可采用厌氧发酵制沼,对于人口稀少或偏远乡村,可采用沤肥或蚯蚓堆肥等适合于小规模处理的方法。

三是建立与治理流程相适应的资金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控制资金投入,确保资金链环环相扣。

(三)创新突破,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

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工程,探索垃圾处理各环节及其组合方式的优化,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及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与开放乡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创新垃圾处理服务模式,积累产业化经验。由试点晋级示范,再到推广,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一乡(镇)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案例

(一)长沙市乡镇垃圾治理模式

长沙市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在偏远山区、经济实力差的乡村,实行分类收集、就地填埋模式。要求农村做到“三有”: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做到“三无”: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为了强化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长沙市决定每半年组织评出“十佳乡镇十佳村”和“十差乡镇十差村”,评比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不讲卫生的乡镇,在评选中将被“一票否决”。

(二)江西省“3+5模式”

江西省在52153个自然村、564个集镇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成功创造了破解农村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难题的“3+5”模式,并初见成效。这是一种多主体参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适合乡镇特点的就地处理模式。“3”指3个主体:农户(分类主体)、保洁员(回收处理主体)、理事会(管理主体);“5”指5种垃圾的处理方法:湿垃圾沤肥处理、干垃圾回收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封存或焚烧处理、建筑垃圾铺路处理、其他垃圾入灶焚烧处理。

(责任编辑:赵静)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 篇4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这些用水分散,农村没有任何收集的设施,随着雨水的冲刷,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其中有机物含量大是其主要的特点。

各种农村污水处理方法的比较及优缺点

1高效藻类塘

高效藻类塘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BOD,氨氮和病原体去除效率高,但是它易受温度和ph等环境因素影响。2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耐低温,无污泥膨胀,可避免微生物流失,保持较高的微生物量,日常运行管理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工艺简单,基建费用低,受气温影响小。由于生物滤池为半封闭或全封闭构筑物,其生化反应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小,因此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3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具有一系列的显著优点,适合不同的处理规模,基建费用低廉,处理构筑物由各种天然生态系统或 经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表面流人工湿地成熟期短,只需要3个月~4个月。表面流人工 湿地通常是利用天然沼泽、废弃河道等洼地改造而成,因而其建设费用较低,根据当地地形落差采用合建式污水处理系统,池体采用砖混结构,可减小占地面积,节约成本。4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无日常运行费用,适宜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分散处理。反应系统对大水量冲击敏感,暴雨对其的影响极大,北方建设项目需要考虑防冻,增加投资成本。5净化沼气池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是在化粪池和沼气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服了化粪池处理效果差、沉积污泥多、沼气池沼气回收率低的弊端。6土壤渗滤系统污水处理工艺

该技术利用土壤的自然净化能力,具有基建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等优点,而且还能够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把污水处理与绿化相结合,美化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厂家

农村污水处理体系构建方案 篇5

一、工作目标

全面启动四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完成镇和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农村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3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农村行政村比例不低于35%;分散农户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比例达到60%。

二、治理方式

用化粪池的方式治理无畜禽养殖的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用沼气池的方式治理有畜禽养殖的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用人工湿地的方式治理集镇生活污水。

三、工作思路

(一)建设三格、四格式化粪池。一般来说对无畜禽养殖的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用三格、四格式化粪池进行治理,粪液用作农肥。此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改水改厕来实现,建造标准与农村改厕标准相一致,由区爱卫办解释。

(二)建设沼气池。对有畜禽养殖的分散农户生活污水一并通过沼气池处理,沼液、沼渣用作农肥,建造标准与农村沼气池补助标准要求相一致,由区农林水利局解释。

(三)建设人工湿地。对于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沼气池初步处理后,出水再经氧化塘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确保达标排放至水体。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7月底前四镇要制定农村污水处理专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运作模式和保障措施。

(二)宣传发动。7月底前四镇要召开一次农村污水处理专项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农村污水处理工作。

(三)实施建设。8月至11月为实施阶段,11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目标。

(四)全面验收。12月底前对各镇农村污水处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岳麓区农村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于新凡同志任组、苏春光同志任副组,区政府办、区财政局、区农林水利局、区环保局、区爱卫办以及四镇行政正职为工作小组成员。工作小组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监督。

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专项资金;区农林水利局负责抓好沼气技术指导,沼气池资金申报,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区政府办、区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的申报、监督、指导工作;区环保局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全区农村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

(二)资金保障。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经费通过申报改厕、沼气池补助、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等措施筹措资金,区财政按照改厕和沼气池建设的补助标准提供资金配套,并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各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加大对各级下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三)考核保障。农村污水处理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内容纳入区绩效考核范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项目实施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工作小组对农村污水治理实施情况按月督查通报,年终统盘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在项目支持和资金安排上予以限制,并不予评优评先,降低考核等次,给予通报批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明确由行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并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办公室。村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第一责任人,并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 篇6

为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进一步优化人居条件,营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庭院卫生脏、乱、差问题得到全面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村民文明卫生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助推形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美丽新毕节。

(二)阶段目标。到 2018 年,农村庭院“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得到初步治理,文明卫生素质得到提升,60%以上的成为“卫生户”。到 2019 年,全面开展农村卫生整治活动,农村庭院“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庭院实行绿化、美化,文明卫生素质得到显著提升,80%以上的成为“卫生户”。到 2020 年,全市农村庭院卫生脏、乱、差问题得到全面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村民文明卫生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95%以上的成为“卫生户”,农村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舒适宜居。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庭院环境卫生治理

1.开展房前屋后清扫活动。落实住户环境责任包干制,各村、组要督促、动员农户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和积存垃圾,清掏阴阳沟,清除门上破旧对联、画报,清除墙壁涂污,及时清扫 畜禽粪便,保持庭院清洁干净。

2.开展庭院外杂物清理活动。各村、组要开展庭院外杂物清理活动,要督促农户清理院落杂物,修复残旧的墙体,做到 家庭院落物件有序摆放。

3.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活动。镇创卫办要及时启用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箱清运效率和中转效率,各村、组要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及时处理生活垃圾,引导村民将 垃圾倒入指定的垃圾池,集中处理。

(二)实施厕所圈舍卫生治理。各村、组要开展厕所卫生和圈舍卫生治理活动,引导农户清理圈舍杂物,规范柴草堆放,搞好圈舍卫生,适时做好消杀工作,减少畜禽疾病发生。同时,镇危改办要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充分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户 实施改圈、改厕、改灶“三改”工程,搞好厕所、圈舍卫生管理。

(三)实施农村庭院绿化美化。各村、组要动员农户绿化美化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修建花池、种植花草,对已有的花台杂物杂草进行清理,适时修整花枝树叶,打造环境优美、花果飘 香的卫生庭院。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8 年 4 月 1 日至 2018 年 4 月15日)。各村要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村大喇叭、院坝会议、专题培训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卫生专项整治的意义、目标及要求,提高广大村民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村民参与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2018 年 9 月30日)。镇创卫办要对所辖区域内农村院落环境行认真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在整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工作。

第三阶段:检查评估阶段(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2018 年 11月30 日)。镇创卫办要积极开展“卫生户”“文明户”“环境优美院落”等评选活动,对达到要求的挂牌表彰。要认真开展“回头看”,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整治效果。

第四阶段:建章立制阶段(2018 年 12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月31 日)。镇创卫办要积极探索,做好农村卫生专项整治总结,在示范村、示范户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检查、评比、考核等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和推进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促进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2019 年、2020 年,按常态化推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站所股室负责同志、各村支书主任为成员的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及时研究推动落实;要整个各方资源,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卫生知识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卫生创建等各项 工作的推进力度,确保农村卫生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二)提升卫生素养。要将农村居民文明卫生素养的提高纳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内容;团委、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以“小手拉大手,清洁跟我走”“弯弯腰、伸伸手、美化环境”等校园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抓手,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引导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个个讲究卫生”的良好氛围。妇联要以“妇女姐妹齐上阵,生态家园显身手”等活动为抓手,发挥妇女主导作用,开展“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等培训活动,传授清洁家园的技巧和知识,有效提高村民文明 卫生素质,逐渐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开展庭院治理。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开展家庭卫生大扫除。通过开展“清洁环境,美化家园”“最美家庭”等活动,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净化;杜绝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和家庭室内环境卫生脏、乱问题;实现庭院环境良好、美观舒适,家庭室内物件摆放 整齐、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开展评选活动。要开展村民行为规范评比竞赛,促进其行为自觉;要指导开展“卫生户”和“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各行政村要将农户庭院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建立“清洁文明户” 评选机制。

(五)建立长效机制。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各行政村要建立卫生保洁机制,落实院落环境农户包干责任制;要积极探索创新整治机制,形成农村卫生整治新常 态。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 篇7

1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需求与现状

1.1 农村污水治理的需求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居住区范围内产生的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综合排放污水。农村污水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中等发达社会特征的需求。从内部需求来讲, 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 在生活上以管道供水、水冲厕所及大量用水洗浴设施为标志, 在生产上人畜粪尿基本上不再作为农肥使用, 因此农村居民要求通过改善公共排水设施条件, 改善家庭生活卫生和居住区环境卫生;从外部需求上来讲, 如果大量农村污水直接排放, 必然会污染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因此要求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以削减污染负荷。

1.2 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

1.2.1 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需求高。

从技术系统组成上看, 完整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系统包括室内排水系统、室外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亏欠, 因此很多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项目不仅要建设污水处理的设施, 而且要涉及大量的室内、室外管道修建, 工程量大, 结构独特, 施工复杂。

1.2.2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

农村人口规模与居住密度大大低于城市, 除土地成本以外, 相同技术水准下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于城市。很多情况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是对现有村庄的改造, 涉及对道路和绿化等设施的破坏与恢复, 从而也会大大增加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造价。

1.2.3 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成本高。

农村污水处理需要大量采用分散污水处理的方式, 对组织实施的要求高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而且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成熟的经验。与城市相比, 农村居民的个体素质和基层干部管理水平也不占优势, 这些都会增加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的难度。

1.2.4 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保障能力低。

首先是资金总量不足, 影响到农村污水治理的整体推进速度;其次是资金供给强度不足, 农村污水治理普遍存在追求不切实际的低成本、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被任意截留等不合理现象由此导致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和无效建设;再次是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差, 治理投入缺乏制度性的、可持续性的安排。

2 国外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与启示

2.1 美国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

美国分散污水处理系统是指对不便于纳入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所适用的系统。美国乡村居民是污水治理的出资主体, 联邦、州或地方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乡村污水处理负有组织实施和监管责任, 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美国的乡村居民、建筑物业主、社区或其它由法律授权承担管理职责的实体都可以作为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体, 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项目计划予以资助, 资助的形式以贴息 (或无息) 贷款为主, 但也有多种形式无偿拨款。

2.2 日本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

日本农村地区的分散污水处理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户用型净化槽方式, 另一种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的小型集中处理方式。无论哪种方式, 居民都是排污的责任主体, 需要承担建设与运行的资金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 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污水治理给予了大量补贴。以设立户用型净化槽为例, 如果家庭作为建设的主体, 则个人负担60%的建设费用, 其余40%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予以补贴, 但净化槽的日常运行费用由个人承担;如果市町村 (相当于我国镇村) 作为建设主体, 则个人只需负担10%的建设费用, 中央政府负担1/3费用, 其余的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负担, 但居民要在交纳的污水处理费中负担50%的地方债券还本付息费用。

2.3 启示

发达国家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 一方面强调排污者的主体责任, 即乡村居民承担污水治理的主要资金责任 (建设与运行) , 另一方面则通过全社会统筹的方式对农村污水治理给予多种形式的补贴, 即政府在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资助。

3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设定

3.1 自然人的治理责任

《民法》规定的自然人, 是指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农村污水治理中自然人的治理责任包括农村居民的治理责任和城市居民的治理责任。

3.1.1 自然人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内部需求论。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及其运行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农村污水治理首先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改善卫生排水和人居环境卫生的需求, 农村居民是农村污水治理的直接受益人。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 农村居民理应为自身环境质量的改善支付相应的费用。 (2) 排污责任主体论。农村污水治理的第二个任务是通过污水处理, 削减农村污水向公共的外部环境排放的污染负荷, 保护流域或区域水环境。农村居民作为向外部环境排污的责任主体, 有义务按照有关的法规标准要求, 通过污水处理削减向外部环境排放污染负荷。 (3) 城乡环境正义理论。城乡环境正义关注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农村污水治理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共同努力, 其根本目的在于全社会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全社会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这就需要合理分配城乡居民间的治理责任, 平衡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 保证城乡居民所享有环境权利与所履行环境义务的统一。

3.1.2 自然人治理责任的种类。

研究表明, 我国居民最高水费 (含污水处理费) 支付能力上限为其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家庭纯收入为6695元, 则其每年可承受的最高水费为334.8元。2013年全国共有农村人口62961万人, 农村户数为18144.4万户, 农村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47人/户。根据农村居民用水特征计算人均日用水量为80L, 则家庭年均用水量为80*3.47*365=101.3t, 农村家庭可以接受的最高水价为334.8/101.3=3.3元/t, 减去平均用水收费2.0元/t, 农村家庭可以承受的最高污水处理收费为1.3元/t, 与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居民所交纳的污水处理费相当。根据以上推算, 农民应该且完全有能力负担一定的污水处理费用。因此, 应尽快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征收程序, 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费征收长效机制, 落实农民的污水治理资金责任, 并引导该项资金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筹集的重要来源。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除资金投入的需求外, 还有土地等资源投入的需求。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虽然为集体所有, 但是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占地仍可能涉及到部分居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因此, 农村居民集体或个体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具有投入土地等资源的义务。此外, 还需要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 或直接采取政府统筹的方式, 用于包括农村污水治理在内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3.2 法人的治理责任

《民法》规定的法人, 是指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农村污水治理中法人的治理责任包括具有法人资格营利性企业的治理责任和其他类法人性质营利性组织的治理责任。

3.2.1 法人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发展补偿理论。在传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 农业通过税收、剪刀差、存贷差等方式,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以工补农”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提供了思路与政策支持。得益于传统体制的工业企业和其他组织,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取得相当发展后, 有责任、有义务分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部分责任, 对农村和农民提供发展补偿。 (2) 损害补偿理论。损害补偿是对因环境问题引发的财产与人身健康损害的补偿。财产损害补偿的实质是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过程, 也是一种通过帕累托准则, 比较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收益与环境问题外部性损害, 以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实施财产损害补偿就是在明确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福利总值增加的条件下, 实现帕累托最优。 (3) 生态补偿理论。生态补偿的实质, 从价值理论角度看, 就是对环境资源参与新价值创造中所发生的折旧与损耗的补偿;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角度看, 就是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的成本, 正视保护资源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重建需求。

3.2.2 法人治理责任的种类。

营利性法人企业或类法人组织应承担相应的农村污水治理费用, 这可以通过行政性途径和市场性途径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性途径主要表现为环境税收和环境费用。市场性途径则通过运用并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等市场性环境管理手段, 获取环境补偿费用, 并将其转化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除此之外的其他责任主要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具体治理工作。

3.3 政府的治理责任

3.3.1 政府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政府职责本位理论。就政府而言, 政府治理职责就是政府治理责任。治理职权则是治理职责的衍生, 是履行治理职责的手段和保证, 政府治理职权就是政府治理权力。政府职责本位理论要求重视农村污水政府治理责任, 通过享有一定的权力履行职责、解决困扰村民的环境问题。 (2) 公共需求理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与日俱增, 农村污水治理已成为农村居民的共同追求。现阶段的农村污水治理已从最初的将污水排出庭院范围以实现个人生活卫生良好的初级目标, 上升为追求舒适、适宜、高品质人居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需要。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改善农村环境。 (3) 责任政府的确立。依法行政、权责统一是责任政府的本质和核心。环境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 要求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做到依法行政和权责统一。因此, 加强政府责任, 积极回应农村居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合理诉求, 积极履行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活污水治理的义务和职责, 无疑就成为客观的要求。

3.3.2 政府治理责任的种类。

政府资金责任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包括:国家扶持资金、国家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金、农村污水治理滚动基金等。政府组织实施责任主要为:各级政府是治区内农村污水治理的行政责任方, 有义务建立高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体系, 有效推进并保证农村污水治理的实施绩效。要根据污水治理的行业与功能特点, 按照监、办分离的原则,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环境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其它职能部门分工配合, 理清部门职责, 建立高效的组织实施的执行体系。

4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追究

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追究, 应当通过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形式予以明确, 使之规范化、详细化, 具有可操作性。

4.1 对自然人责任的追究

4.1.1 追究行为与追究对象。

具有承担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而拒不承担、具有缴纳农村污水治理费用义务而拒不缴纳、具有让渡土地使用权义务而拒不让渡、具有阻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与维护行为的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

4.1.2 追究方式。

追究方式可分为财产型责任追究和惩罚型责任追究。前者包括限期缴纳、加征滞纳金等;后者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4.2 对法人责任的追究

4.2.1 追究行为与追究对象。

具有承担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而拒不承担、具有缴纳农村污水治理费用义务而拒不缴纳、具有配合相关部门治理义务而拒不配合的营利性企业法人或类法人组织。

4.2.2 追究方式。

追究方式同样可分为财产型责任追究和惩罚型责任追究。前者包括限期缴纳、加征滞纳金等;后者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法人或类法人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拘留等。

4.3 对政府责任的追究

4.3.1 立法机关的问责。

听取和审议。立法机关对政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报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需求总量预算、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核算标准及收缴方法制定、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需求计划编制的听取和审议;询问和质询。立法机关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追究;罢免和撤职。立法机关在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有关人员存在不履行职责的情况, 对其进行罢免和撤职。

4.3.2 司法机关的问责。

机关诉讼。行政机关之间因权限的存在或者行使而发生纷争, 纠纷双方诉诸法院, 通过法院的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的诉讼类型。增设机关诉讼的作用在于加强法院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监督和追究;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是针对国家公权力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提起的诉讼, 法院由此可以加强对政府是否履行相关环境责任的监督和追究。

4.3.3 行政机关的问责。

政府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 一是对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进行监督, 促进治理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的监督和追究予以纠正。

5 结语

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设定与追究是保证治理工作快速、高效、有序推进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寻找理论依据, 为治理主体的确定及其责任的承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而且要使所确定的各项责任清晰、明确, 能够落实, 易于评价, 便于追究。总的来说, 农村污水治理过程复杂, 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 只有进行责任的合理设定与有效追究, 才能为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必须分析治理需求, 考察治理现状, 借鉴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责任设定, 明确自然人治理责任、法人治理责任和政府治理责任的理论依据及其种类, 形成完整的、清晰的、合理的治理责任体系, 并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方式和途径, 以此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 保护农村环境,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设定,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范彬, 武洁玮, 刘超, 等.美国和日本乡村污水治理的组织管理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 (10) :6-10.

[2]范彬.美国乡村污水管理经验与启示[J].水工业市场, 2009 (10) :30-33.

[3]李冠杰.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晋海.城乡环境正义的追求与实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57-60.

[5]李利军, 李艳丽, 刘霖, 等.环境补偿制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3:81-82.

[6]苏丹, 李志勇, 冯迪, 等.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实证的比较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9) :93-100.

[7]方炳南.农村生活污水区域集中处理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73-80.

[8]李冠杰, 等.基于环境需求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11) :6-9.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案 篇8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治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55-05

一、引言

基层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大国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目前,由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市场化不断深入、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基层治理面对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将过去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扶助作用欠缺而对其活动干预过度,再加上农村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它如何运行?作用机制是什么?治理结构如何?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较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和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与存在的问题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力和未来,将治理职能重新回归于民,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社会的治理秩序,实现善治。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云浮乡贤理事会的案例分析,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简介:云浮乡贤理事会

云浮乡贤理事会最早兴起于云安县。在探索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石城镇留洞村、横洞村等一些自然村自发成立乡民委员会,乡贤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基础,把农村经济文化能人、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老以及热衷本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乡贤吸纳入理事会,通过乡贤理事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村委会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云浮市地方政府看到了创新的契机,在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培育乡贤理事会。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三级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指导意见》,以点带面,进一步在全市推进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理事成员73330人,其中外出乡贤和经济能人达36257人,占49.5%。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

三、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模式

(一)纵向到底——“组为基础,三级联动”

2011年,云浮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镇(街)组建乡民理事会,行政村(即村委会)组建社区理事会,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其中尤以自然村为基础,逐步形成“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和治理格局。“组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单元由村向下延伸到组,解决了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級的问题;“三级联动”将村民自治机制由村向上扩展到乡镇,解决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1]。以自然村为基础组建乡贤理事会,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能够充分发挥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等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谋家乡建设。与此同时,三级乡贤理事会的换届以及任期均与镇(街)、行政村、自然村的换届和任期相对应,使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落实并且维持政策的延续性。在这种互动机制中,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纵向不到底的难题。

(二)横向到边——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横向不到边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推行并没有在乡村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陷入“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困境[2]。村委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大打折扣,在村民眼里成为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政府机关”,导致很多工作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乡村治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基层事务繁多,情况复杂,单纯依靠基层政府和村委会难以实现农村的良好治理。云浮乡贤理事会虽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但是它在组织运作、人员产生、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凝聚社会资源的作用,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弥补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解决了横向不到边的问题。

(三)依托项目——以奖代补,一事一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实现全覆盖,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引导和扶持。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来源于乡贤捐资、村民筹资和政府资助,其中政府资助这一块非常重要。政府并不是直接拨款,而是向乡贤理事会提供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理事会申报成功后先自筹资金开展建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完成验收后才下拨相应款项。对于政府而言,通过“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项目得以引导乡贤理事会完善自身建设并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乡贤理事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既“有钱可花”又“有事可干”。据统计,2013年以来,理事会共协助自然村以座谈会形式研究申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6424场次,协助入户发动村民申报项目9.2万户次,协助自然村申报项目3054个。环村道路、路灯、乡村公厕、农村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序展开。

nlc202309020651

(四)联结纽带——企业+理事会+农户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空心化的外在特征表现为村庄的人员减少、大量的房屋人去楼空、土地的荒废以及周边的环境荒芜等现象[3]。其中,土地荒废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荒废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承包制度,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生产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环境。然而把众多农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绝非易事。乡贤理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扮演“中间人”角色,通过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协助农业龙头企业解决一些与农民合作之间难以解决的土地集约、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4]。

四、乡贤理事会的作用机制——协同共治

(一)填补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口,助力政府职能转型

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单靠基层政府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乡贤理事会是以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利用亲缘、人缘、乡缘等优势,借助外出杰出乡贤和经济能人的力量,凝聚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协助村委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填补基层政府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缺口。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发动外出乡贤以及社会捐资达100多万元,现已基本完成雨污分流、人畜分離、环村路硬底化、垃圾处理工程、文体广场、农民公寓等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乡贤理事会提供“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资助平台,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变过去的“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乡贤理事会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在“公司+理事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中,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联结纽带,克服了企业自己找农民谈的过程中融入难、效率低、成效差等难题。例如罗定市海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理事会协助之下短短2个月时间就整合租赁到当地村民800多亩土地,凭借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通过聘请当地农民耕作的互惠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双赢”,在这一过程中,理事会的联结纽带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强调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实现“善治”。

(三)协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乡贤理事会有助于调和邻里矛盾,平衡村民利益。杰出乡贤、经济能人、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宗族长老是理事会主要成员,能够利用人情面子以及威望调节一些政府无法用行政力量很好解决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通过以身作则,主动让地,解决了久拖三年的村游泳池建设用地问题。理事会组织群众归纳、提炼、总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把“和谐、包容”等文化元素和“尊老敬贤”文化传统转化为村规民约,利用杰出乡贤、经济能人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四)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混乱,价值认同多元化;农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薄,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尚未完善等[5]。调研中发现,为了改变这一困境,良洞村乡贤理事会在村内张贴各类标语,向村民宣传“勤劳务实,团结包容,崇善厚德”的良洞精神,同时协助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大稳村乡贤理事会则非常重视奖教助学,为了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拼搏升学,协同村制定“大稳奖学奖教方案”,设立各项奖项对村内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对贫困家庭给予特殊资助,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引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乡贤理事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尚未具备明确的法律身份,乡贤理事会难以独立走向社会

毫无疑问,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全面覆盖,并且有序地发挥着自身职能,离不开云浮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对乡贤理事会行政性干预过大的问题。某官员袒露政府在给乡贤理事会定性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虽然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从这一层面而言,乡贤理事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农村社会组织,因此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些乡贤理事会只能将资金账户挂靠在村集体经济上,不利于独立发展,走向社会。

(二)试点推广过快,难以避免“一刀切”现象

2011年,云安县在已有基础上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全市推广乡贤理事会,2014年,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试点,两年推广,前后三年时间左右,全市范围内基本村村有乡贤理事会。培育成效显而易见,然而也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很多村庄由于自身的因素难以适应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即使建立了乡贤理事会的制度框架也难以发挥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因为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村庄主姓、村庄人口以及乡贤资源等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某社工委领导也坦言,成熟程度能达到像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那样的非常少,很多自然村的乡贤理事会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项目式”资金管理不利于乡贤理事会长远发展

乡贤理事会并没有稳定的运转资金,开展公益活动只能以建设项目为抓手,依靠乡贤捐资、村民集资和“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等获得资金保障。这种项目式资金筹集方式最大的好处也许是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及预算虚报的现象,资金往往在项目工程完成后通过评估才能得到拨付,但是资金到位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乡贤理事会要想开展一个新的建设项目,首先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如何筹集资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理事长都强调筹钱非常困难,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资金支持对于乡贤理事会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所调研的乡村中,乡贤理事会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开展各项有益于家乡发展的公益事业、经济活动、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在有效筹集资金和有效管理资金方面取得更好的权衡还需要更多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创新。

nlc202309020651

(四)对理事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除了个别富裕村庄乡贤理事会理事有工资外,绝大部分乡贤理事会中的理事是无偿为村集体服务的,很多经济能人和外出乡贤甚至是捐资捐物的主力军。理事们之所以能够无私付出,多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通过造福乡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但是在这种内部激励的基础上,辅之以对理事们的外部激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侧重在名誉以及荣誉的褒扬上。目前来说,虽然政府文件上主张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长”给予适当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应以村歌、村史、功德榜等形式,把乡贤理事功德载入史册,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并不多见,需要乡贤理事会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并长期执行下去。另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制度。乡贤理事会要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立体的激励体系来保障大家对家乡做贡献的热情。

六、启示和建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通过集聚杰出乡贤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无论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还是协调邻里矛盾纠纷以及促进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等层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历史治理经验的一种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实践。在推进培育乡贤理事会的过程中,有很多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充分认识存在的不足,对于继续完善乡贤理事会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好政府与理事会关系

虽然云浮乡贤理事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是大部分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例如部分地区只是简单复制组织架构,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导致乡贤理事会浮于形式。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采用各种配套措施,为乡贤理事会的深化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環境。在资金支持上,既要提供更多样形式的竞争性奖补项目,也要加强指导乡贤理事会申报奖补项目的工作。乡贤理事会发展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的支持对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提供理事会发展所需资金以及理事会成员本身对于乡村的热爱而维持乡贤理事会的发展远远不够;在合法性认同支持上,民政局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考虑实行“基金式”资金管理

当前,云浮乡贤理事会采取的是“项目式”资金管理方法。在“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以及专项资金筹措的帮助下,每一建设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但是这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适合常态化地开展乡村建设项目,这样不利于乡贤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借鉴融合“基金式”资金管理方法。“基金式”资金管理与“项目式”资金管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乡贤理事可以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资金库,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在规范资金管理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乡贤捐资、村民集资以及村集体经济抽成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建立乡贤理事会自身运转基金,再通过争取政府的“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补充,实现长远发展战略。

(三)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云浮市对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支持除了“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固定模式以外,缺乏其他激励机制。在我们看来,任何一个模式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衡量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理事们更加积极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比如考虑授予杰出乡贤“乡绅”称号,对于有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我们还可以通过修族谱、立功德榜、取路名等接地气的方式,形成相对制度化、符合理事心理需求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只有从激励机制上去长远经营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这样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才能让其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勇,周青年.“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

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2]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与实践[J].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

2008(02).

[4]马健,李姗.云浮农业经营体制三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14(23).

[5]蔡大明,廖提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四川

党史,1996(05).

(责任编辑:肖训生)

上一篇:安阳市第十一中学开展道德讲堂的信息报道下一篇: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