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

2024-06-15

农村污水治理(精选12篇)

农村污水治理 篇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的迅猛发展, 农村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 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目前, 农村生产水平低, 为了农业增产仍依靠农药、化肥等, 造成农村水体大面积污染, 由于农药毒性高, 而吸收率低, 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威胁村民健康。我国有250多万个自然村, 有8.88亿村民居住, 约占全国总人数的70.1%, 96%的村庄污水随意排放。据调查, 我国每年有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虽然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效果显著, 但未实现全国普及的程度, 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不成熟、资金投入不足。水环境污染不但影响百姓身体健康, 同时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农村地区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江河湖泊, 严重影响我国水环境。农村污水治理是我国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部分。

1 农村污水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农村有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和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随意排放。农村各村地理分布分散, 污水难集中收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污水不断增加。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有机物含量大COD浓度200 mg/L~300mg/L, 氮、磷浓度较高, 比较容易生化降解。农村污水主要含有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菌等污染物, 再生水主要用于各类作 (植) 物的灌溉用水、景观或环境用水等方面。

农村厨房炊事用水、洗涤用水、沐浴、冲洗厕所用水, 由于农村各户居住不集中, 用水分散, 没有统一收集污水的设施。污水随着雨水的冲刷, 通过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池塘、沟渠、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

2 农村污水的收集

农村与城市相比人口少、分散, 污水排放不集中, 不适宜采用污水集中的收集方式。

根据农村实际状况, 采用适合农村污水现状的收集方法。目前, 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方式分为镇村集中收集、市政统一收集、住户分散收集。集中收集法适用于密集村庄, 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分散收集法适合比较分散的村庄, 地形较复杂, 规模小, 不适宜集中收集法的村庄。

由于地域的原因, 农村采用传统的重力排水方法, 但由于我国南方农村地区河网比较发达, 采用重力排水方法局限性特强。借鉴于国外的研发技术, 真空和压力排水系统比较适宜。目前, 我国处于示范研究阶段。

3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方式: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未处理后循环利用、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

(1) 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包括随意泼洒、地沟或排水沟、排到附近水体。

(2) 微处理后循环利用包括容器收集, 以备养殖或还田等、进入化粪池、粪坑、倒入垃圾堆。

(3) 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渗水井或污水井, 倒入沼气池, 通过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寄生虫卵、肠道传染疾病) 。农村生活污水在排放前, 需要进行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工艺原理上分为两类:

3.1 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

自然处理系统也可称为生态处理系统, 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 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土壤过滤的原理。

3.1.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根据农村污水的污染特征, 应选择对氮、磷、有机物污染物处理效果好的植物构建人工湿地植物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能耗低、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精华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目前, 湿地淡水水生植物有宽叶香蒲、苦草、茭白、灯芯草、狐尾藻、芦苇、软水草。

一般我国北方四季分明, 而芦苇的生长期为3~7月份, 比较适宜北方农村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种植。芦苇属禾本科, 地下根茎发达, 生命力强, 高大挺水, 有较强的输氧能力。

3.1.2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农村分散的几户、几十户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其特点: (1) 系统位于地面以下, 臭气不会散发, 不影响景观的观赏;系统运行稳定, 抗冲击能力强; (2) 能高效同时去除BOD、氮、磷, 外界气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小; (3) 由于此系统是利用大自然的净化能力, 所以建设比较容易, 运行费用低, 维护简便。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对COD、总磷、总氮、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是84.7%、98%、77.7%和70.0%。

3.2 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

生物处理系统分为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

(1) 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包括 (1) 普通活性污泥法、 (2) AO法、 (3) 生物转盘、 (4) SBR法等。其中SBR法COD去除率达75%~85%、BOD85%~95%、ss85%~95%, 处理后出水满足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2) 厌氧生物处理包括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 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

(3)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通过污水输氧, 培养生物菌种、微生物, 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污染二氧化碳、水。如集曝气、沉淀、SBR法、排水于一体, 大大降低建设费用。生物处理法占地面积小外界环境对它影响小, 建设地点一般不受限制, 处理效率高而且稳定, 基础设施、运行成本比自然处理系统高。

(4)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包括无动力、微动力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无需专人管理, 不耗能, 全部埋于地下。采用无动力厌氧生物膜技术, 工艺流程简单, 但技术设备的基建投资略高于好氧处理。没有日常运行费用支出。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地大物博, 农村经济, 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富强的关键, 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某种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污水的无序排放, 直接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 农村污水的治理需持续开展。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克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模式与进展.中国农学报道, 2008年11月.

[2]朱亮.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水资源保护, 2002年.

[3]潘晶.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及应用.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年.

[4]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案例分析与难题破解.宁波大学学报, 2010年.

[5]彭举威, 王成文等.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分析[J], 2010年

农村污水治理 篇2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局的悉心指导下,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以建设“精致、人文、生态、宜居”新、扮靓“西大门”为目标,以“优环境、惠民生、促转型、谋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谋划、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成效显著。现将我县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县污水治理属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泾河支流源头保护区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的顺利实施可极大缓解因污水排放引起的城市周边环境恶化和水体恶化,切实改善县城及农村人居发展环境,对保护黑河、泾河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治理工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大投资、加快建设。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3个,拟建项目6个,分别为:

1、县城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35亩,厂区建筑总面积2572.25㎡,由县人民政府和大唐彬长发电厂共同建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4名。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立方米/d,其中一期处理能力6000立方米/d。服务面积:4.11平方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为6300m,一期工程于6月全面竣工,累计完成投资3510万元。

2、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20亩,厂区建筑总面积2782.75㎡,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0000立方米/d,服务面积:6.12平方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为8600m,总投资4470万元。

3、亭口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12.93亩,工程总设计处理能力为3000立方米/d。项目总投资2523.9万元,其中厂区建设投资1177.9万元,管网投资1346万元。污水管网目前11.2公里,十三五期间15公里。

4、各镇污水处理厂。结合我县“四大门”建设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拟在除亭口(已建有污水处理厂)和昭仁街办(在城区污水治理覆盖范围内)外的6个乡镇各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洪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2.3公里,十三五期间1.2公里,总投资1246万元;丁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3.3公里,十三五期间2.4公里,总投资2098万元;相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4.2公里,十三五期间3.0公里,总投资2118万元;彭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2.7公里,十三五期间3.1公里,总投资1885万元;枣元公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1.6公里,十三五期间3.5公里,总投资1808.2万元;巨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污水管网目前3.5公里,十三五期间2.4公里,总投资2061万元,以上项目的成功实施将真正实现城区和镇村统一规划、分布治理的目标,从而切实提升我县污水治理水平。目前,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已初步确定,投资概算已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快推进城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县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开拓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农村污水治理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污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01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环境,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发展的浪潮中,环境污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恶化,具有点面共存、生活和工业污染同在、新旧交织等特点,工业及城市的污染面逐渐加大,对农村的土地安全、水源安全、空气安全等都构成了威胁,加上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不力,一些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都不健全,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伤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的自身污染也十分严重,如生活垃圾、污水等不经处理随处乱泼、乱倒现象十分普遍,而对一些畜禽养殖及农业废弃物缺乏管理,杂草乱堆、秸秆遍地,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仍十分常见。

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2.1 对环境的治理宣传不够

环境保护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但在管理过程中,还没能形成整体整治的格局,只是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对于环境的治理工作也缺乏宣传力度,很多农民还没有对环境治理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不是十分重视,参与共同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老习惯、老传统、老思维仍然在部分地区存在,对于环境的自觉保护还未能形成普遍的行为。

2.2 城乡结合部成为治理难点

在城镇扩大化及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地方的城乡结合部都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这些地方由于人员混杂,基础建设落后,脏、乱、差问题是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废弃物遍布田间地头、沟渠水畔,这些污染物的处理耗时费力,但收效甚微。

2.3 工业及养殖业的污染更加严重

很多地方的农村,由于在土地及税收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一些工业企业及畜禽养殖业都会把场所设在农村,而且在建设这些企业时,选址布局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安排,多数都是依水而建,而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少投入,多数企业都没有废水及废物的专门处理程序,往往直接排入水体或弃到野外,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水体富养化及土壤重金属超标,空气中散发着有害气体。

2.4 农村的环境管理缺乏制度保证

当前农村环境的污染已到十分严峻的程度,但综合治理仍没有完全提上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改变这种现状与政策的指导及资金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项工作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及相关部门进行具体落实,这些都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3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要充分利用媒介优势,发挥高科技产品和手段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比如电子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提高群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引起对环保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学习科普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形成环保行为。

3.2 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用方针政策进行指导,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制定农村相关的配套机制,建立和长效的治理机制,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准绳。对于管理者要实行考核,把农村的环保工作同领导的目标责任结合起来,进行业绩挂钩,协同建设、环保、水利、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对于村民,要进行科学组织并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政府管理同村民自治相结合,完成农村环境的连片治理,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3.3 确保资金的合理投入

充足而有效的资金保证是决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管理时要结合本地的发展情况,立足于本地优势,对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形式进行创新,整合项目,同农田改造、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除国家的投入资金外,要广开渠道进行多方筹资,保证资金供应并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3.4 加强引导,促进农村环境整治有序进行

鼓励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向周边村镇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组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试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引导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农民集中创业点,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方便集中的治污设施。用好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政策,正确引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4 结语

针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应加强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及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在认真贯彻各项整治措施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排查主要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确保农村的环境绿色生态。

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 篇4

1 污水的治理模式

1.1 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农村污水

这种模式适用于靠近城镇或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 将农村的污水进行集中之后输送到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相对来说, 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方面比较规范、管理方面比较完善, 能够保障污水的处理效果并降低运行成本。针对与一些能够实现这种污水处理方法的村庄, 应该优先考虑这种模式。

1.2 村庄集中处理污水

如果离城镇的污水处理厂比较远或者接入需要的投资比较大, 那么村庄可以采用单村或者附近几个村庄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方法, 通过在当地建立污水处理池来完成污水处理。这种污水处理模式较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 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能够便于管理, 也能够节约处理的成本。

1.3 村庄分散处理污水

如果村庄处在山区, 那么村庄的地形就会呈现高低不平的情况, 或者是村庄虽然处在平原地区但是中心高四周低, 这些情况下污水的集中处理很难实现。这时, 就需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研究, 将污水进行分区处理, 实现污水的分散处理, 这样能够降低处理成本。

2 污水收集管网

2.1 管材的选择

近年来, PVC-U排水管由于重量小、价格低、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 因此在新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中应该选择PVC-U排水管。但是目前市场上PVC-U排水管的种类与质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 在选择管材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价格, 同样要重视质量。

2.2 排水管的埋深

在农村污水管网的铺设中, 埋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污水管网的施工过程中, 几乎都会对原本的设计进行修改, 主要是因为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时间及施工难度。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都不同, 有些村庄的道路特别窄, 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塌方的出现。因此在管网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污水管网深埋, 实现施工的可操作性。

3 污水处理技术

3.1 厌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技术

厌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技术适用于农村较小型的污水处理, 主要指的是厌氧沼气池+接触氧化池+复合型人工湿地, 主要的流程包括:污水与接触氧化池中的回流水一同流入到厌氧沼气池中, 一方面, 通过反应产生沼气, 另一方面, 通过反硝化脱氮进行污水处理;将厌氧沼气池中的水通过泵提升到接触氧化池中, 借助氧化池中的填料进行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去除污水中的有机质, 并将氨氮转化为硝氮, 在氧化池中的一部分回流水重新回到厌氧沼气池, 另一部分进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中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来实现污水的净化, 净化完成后将水排放到附近的水体。

3.2 A/O接触氧化法

A/O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流程大概为:污水经过调节池, 通过泵入的方式进入到A/O接触氧化法的设备中, 经过一级接触氧化池与二级接触氧化池, 在这两个氧化池中要利用鼓风机进行氧气鼓入, 还需要加入营养液促进微生物生长;然后进入到沉淀池中, 沉淀所得是污泥排入污泥贮池中统一外运;经过处理后的水流入消毒池中进行消毒, 完成消毒后进入清水池。

3.3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

地下渗滤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地下散水管将污水散布到一定的人工土中, 污水在土壤中能够将污染物通过土壤的截留、吸附与微生物的分解、转换而去除掉。整个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实现了高负荷地下渗滤与地下湿地的结合, 能够扩大地下渗滤的使用范围, 而且对于农村污水处理来说, 不需要占用地表面积, 污水处理系统上的土地依旧可以用来耕种等。这种方式体统投资不高、运行成本较低, 而且土地占用面积小, 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4 污水处理站设计

4.1 处理站规模

在污水处理站的整个设计中规模的设计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处理的污水量, 影响了成本与运行, 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够实现好的运行效果。有些村庄在设计污水处理池时没有经过详细的研究设计, 造成设计规模偏大, 处理站建成之后由于污水过少而不能够运行。

4.2 调节池

在原先的新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中, 很多污水处理站都没有调节池。农村污水的水量的变化非常大, 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时间点大都集中在白天, 晚上基本没有。调节池能够对污水的水量和水质都进行有效的调节, 是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污水水量基本一致, 这样就能够实现污水的完全处理, 而且污水水量恒定的基础上也不需要对运行的参数进行调节, 这样就减少的管理的难度。

4.3 污泥储存池

在农村, 大部分的污水处理站的规模都不大, 因此处理之后剩余的污泥也比较少。如果对着少量的污泥进行单独的脱水或者压榨的话不合理也比较浪费成本, 针对这些污泥应该储存到一定时间之后集中运走。通过污泥储存池的建立能够将污泥进行储存, 不需要单独进行处理与运输, 这种集中运输的方式能够节约运输的成本。

5 污水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5.1 加强污水处理的规划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加强制定综合性的规划与专业性的规划, 要根据农村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污水处理工作规划, 依照规划实现污水处理工作的系统化, 减少或者避免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后效率不高或不能使用。

5.2 污水处理运行费用

对于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市财政、区财政应该给予一定的运行费用补贴。绝大部分的村委会都不愿意承受这些费用, 很多区县的运行费用并没有明确的来源。其次, 市、区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排污收费与污水处理补偿方面的政策, 并对运行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此外还可以出台污水处理奖励政策。

6 总结

当前, 农村的污水处理工作属于初级阶段, 要对污水处理的治理模式、管网设计、处理技术、处理站设计及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 根据村庄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方法, 促进新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生, 杨晓仙, 陈宇辉, 陈和平, 朱建林.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案例分析与难题破解[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 11 (3) :123-133.

[2]郭思.关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供给主体的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 2011, 12 (23) :100-10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 篇5

(征求意见稿)

丰县生态环境局

一、方案编制依据

《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生态环境部环办土壤函[2019]756号

二、术语定义

1、农村生活污水:

农村居民生活动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冲厕、洗涤、洗浴和厨房等排水,不包括工业废水。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

3、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输送的管道及附属设施,如户内管路、入户支管、村级干管、收集井、沉砂井、消能井和泵站等。

4、集中处理:

通过较大范围内管网,对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并建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的方式。

5、分散处理:

对单户或多户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采取就地就近利用或处理的方式。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治理方式的选择

1、具备条件的镇,可将周边村庄居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由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2、已改造完成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雨污分离管网已建成的,可采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方式,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

3、位置偏远、居住分散、地形复杂铺设污水管网的老旧村庄,可采取

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方式。

(二)、分散处理方式中单一农户的污水处理模式:

1、将厕所污水单位收集处理,可利用农村改厕现成处理装置。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的基础上,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

2、将洗浴、洗涤、厨房等排水集中收集,收集管网可采用白色PV管即可,收集容器可用砖砌集污池,也可统一购买集污桶。容器大小测算:以每个农户4口人测算,每人平均每天用水40公斤,产污系数70%,除去化粪池污水,每个四口人农户每月产生污水3000公斤左右,每个农户可建一个3立方集污池,也可统一购买2只1.5方三格化粪池,每户(4口人)造价约1000元左右。经过收集储存氧化后的污水,可就地就近用于绿化带、树林、院内绿化灌溉,多余污水由村委会用吸污车集中抽运,异地处置。

(三)、分散处理方式中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的处理方式。

1、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必须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做到雨污分流。化粪池污水单独收集转运,其余污水收集管网出口处建一个收集池,可用砌砖、水泥浇灌方法施工,污水由村委会用吸污车定期抽取外运至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也可用于村绿化带、树林灌溉这种方式,经测算平均每户(4口人)造价4000左右。

(二)设施布局选址

1、新建集中收集处理设施的选址,不能建设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内。同时应考虑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便利性,污水收集的便利性,不对居民生活产生或造成影响等。

2、已建设施符合选址要求并能够正常运行的,应纳入本方案统筹考虑并充分利用,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对不能正常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应根据情况进行修缮改进。

(三)污水收集系统

1、具备直接纳入镇区管网的村庄,采用在村内铺设管网的方式收集生活污水。管网铺设要做到雨污分流,尽可能用重力自流的原则布置。

2、具备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方式的村庄,适合铺设管网的,按重力自流的原则布置管网。已建成集中处理设施,管网铺设较为困难的村,可采用分户建设收集池(桶)进行污水收集,利用吸污车集中转运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采用分散处理的村庄。农户单独建设厕所污水收集管道,化粪池内污水可就地就近用作农田、绿地施肥。其他洗浴、洗涤、厨房等生活污水用单独管道收集,污水池(桶)收集的污水可用于树林、绿地、院内树林灌溉,也可用于道路及院内降尘。化粪池内污水和污水收集池(桶)多余的污水,用吸污车定期转运,吸污车抽取污水时采用小型水泵和塑料软管。多家农户联建污水收集池的,由村委会用吸污车定期将污水转运到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或用于绿化带、树林灌溉。

4、已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的村,多数因为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使用,本次方案可统筹考虑,可用吸污车将附近村庄的生活污水转运过来,集中处理。

(四)设施出水排放要求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出水排放应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严格按照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执行,确保不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田灌溉区以及受纳水体水质等造成影响;用于农田、林地、草地等施肥的,应符合施肥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参考«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对满足标准的污泥、粪污,采用自然干化、堆肥等方式就近利用,也可采用与农村固体有机物协同处理或进入市政系统与市政污泥一并处理。

四:

实施步骤

本方案经研究确定后,将首先在全县选择6-1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后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具体时间安排为:4月—6月,试点阶段;7月—11月,全县推广实施阶段,确保在2020完成84个行政村的治理任务。

五:长效运维机制

(一)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

(二)合理确定设施运维模式。

根据各村位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工艺和分布情况等,确定设施运维分区范围和管理模式。对镇区周边直接接管的村,采用镇村一体化运组模式;对距离镇区较远,改造后的新农村集中居住点,适合建集中污水处理站的,鼓励第三方运维机构以镇域总承包托管方式开展运组管理服务;对所处地区偏远、布局分散、运维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采用分散处理方式的村,可采用自行运组方式,也可委托运维机构开展运维管理。运维管理的设施应包括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转运车辆,不宜拆分管理。

(三)规范设施运维服务。

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专业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服务能力。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建设和运维机制:

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工程建设以镇政府为主体,各镇成立专职工作组,负责工程设计、报批、招标、监督等职责;各村至少明确一名有组织能力的村干部全面负责本村工程施工,并明确至少一名群众代表监督工程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权及运行维护责任归属村委会,镇政府统一组织运维管理,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受益农户交一点,县镇两级财政各补一点的办法,保障运维资金需求。

六、资金筹措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费用,主要来自于江苏省2020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资金中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新建及改造项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项目”资金,配套资金由镇财政出一点,县财政以奖代补拿一点。在项目资金没到位之前由各镇政府先行解决。

七、组织领导

县生态环境局牵头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县水务局配合做好技术指导,并做好业务移交工作;县财政局要确保专项资金及县以奖代补资金足额到位;县行政审批局指导做好项目审批及招标工作;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农村社会治理困境 如何破解? 篇6

关键词:重心下移;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共治;创新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50-06

一、研究背景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困境:如农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两委治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经营体制滞后,生产经营方式缺乏转变和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空心化严重、不稳定因素多发等。清远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对农村社会治理困境如何破解?清远农村群众在自发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此为基础,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将广东省清远市等地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的批复》,将清远市确定为该办农村改革试验五大联系点之一,为创新农村各项制度提供实践依据。此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明确要求把清远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一个试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治理机制”。2014年农业部等13部委《关于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任务的批复》明确指出,清远所承担的试验任务是“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根据批复清远的试验任务有了明确时间表,即:要力争2016年底基本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相结合的设置合理、功能完善、作用突出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到2015年底,在全市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规范村民理事会的运作;同时,探索推进村委会规模调整,将现行的“乡镇—村—村民小组”调整为“乡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为核心,继续推进“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

清远市围绕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把英德西牛镇,佛冈石角镇,连州九陂镇作为先行试点。目前,石角镇全面完成村、社区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基层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下沉到自然村和村小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已基本确立,全镇形成了“乡镇—公共片区—村民小组”的基层治理架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清远的农村综合改革,对 “三个重心下移”提出的现实背景、具体措施、成效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挖掘典型,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探讨该模式有无可复制性与推广性,为其他地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借鉴。

二、调研基本情况

石角镇位于清远市佛冈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商贸活跃。全镇总面积388.5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6万人。全镇耕地面积28600亩,林地面积375452亩,山地面积374312亩,在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英佛公路沿线可供开发的土地3万多亩。龙塘村委位于石角镇的西北面。人口4320人,耕地面积4100亩。龙塘村委辖38个村小组,22个自然村。大田村隶属于石角镇里水平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30亩(其中水田180亩),林地550亩,生活区用地50亩。大田村一直以来就有自然村自治的传统,是石角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名镇名村建设示范村。小谭村辖红崩岗村小组有22户,93位村民,通过发动干部和群众整合村中土地及资金,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村中全部土地的整合,为走上一条“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和查找相关资料,总体把握国内专家学者对清远农村改革的表现形式的认识;然后广泛走访石角镇和水头镇的龙塘村、大田村、红崩村这几个“三个重心下移”实施效果突出的村子进行实地观察;在调研过程中尤其注重访谈调查法,深度访谈镇政府官员、村委会干部以及当地村民。收录访谈录音7段,整理访谈记录4篇。访谈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该地近几年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相关成果;农村“两委”、农村民间组织、农村精英和农村村民在乡镇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改革前后在农村治理上的改变有哪些;当地农村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方式和方法是否就有可复制性;改革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支持。此外,我们还获取了一些与该地改革相关的资料,例如《清远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60问》、“2015石角镇农综改革相关报道”等。通过调研对清远市实施“三个重心下移”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四、“三个重心下移”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

(一)村民自治下移:三级联动,协同共治

1.“组为单位,三级联动”。石角镇原来的架构是1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由于原17个村委会管理的范围过大,农村工作不能够很好的沉入一线,“脱节”、“悬浮”等执行问题明显,于是逐渐形成以“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单元,由原来的行政村延伸下移到村民小组。石角镇重新将自然村划分为106个村小组并形成村委会,缩小了管理的范围,减少村民事务处理的臃肿成度。

nlc202309091410

清远自治组织下移后的区域划分呈现出“整体上合并,部分中细分”的特点。即合并原有村委,使之整合变大,随后根据实际状况分化村委,使之小而灵活。在自然村变为村委会之后,它的自主权利仍和原先的村委会基本相同。这也就形成了从镇(政府)-片区(服务站)-村民小组(村委会和理事会)的“三级联动”基层治理架构,重新构建一个能够紧密联系、上通下达、执行到位自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的下移[1]。

2.“协同共治——理事会理村中事”。纵观我国基层治理历史,乡村治理显现“过度行政化”,单向行政力量疲软,治理普遍横向不到边。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3];秦晖在《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础控制》中把之经典的概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4]。乡贤理事会作为具有广州特色的农村治理主体之一,具有独特协同治理魅力和动员作用。通过理事会协同村委会处理村中事务,减少了行政下行的阻力,同时有利于团结村民,实现基层组织自治即“理村中事”。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优化整合,强化“末梢”治理

1.调整“政府—村委主任”关系为“片区党总支—村支部”。为更好地落实和贯彻三个重心下移,建设好基层党组织,石角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下移,将原来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调整设置为“乡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接轨镇(政府)-片区(服务站)-村民小组(村委会和理事会)的治理构架,基本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在这种治理框架下,各个村委设立的党支部,片区的17个服务站则相当于党总支。

现今佛冈县以自然村或村小组成立的党支部有489个。一些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村民小组,通过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或片区党总支临时下派党员来组成党支部,待村党支部自身党员人数超过3人且可以独立运作时,临下的党员即可将组织关系转回原党组织。在保证党组织对村民自治发挥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村与村之间可成立联合党支部,待条件成熟时再单独设立村党支部。这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别于之前政府—村委主任的关系,将党组织的力量下放到具体的村小组下面,发挥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强化“末梢”治理,村级党组织领导村级事务。为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的领导作用,治理好以“组”为单位的农村“末梢”,石角镇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党支部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5]。通过建立党群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组织在讨论决策涉及本村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导优秀的党员担任村委会、理事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职务,发挥党员们的带头、榜样作用,紧密联系群众,“落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通农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共建美好乡村。

石角镇小潭下联村红崩岗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多次召开了村民家长会,全村村民多方讨论、协商,从而提出解决方案,达成了统一意见,最后画押表决,对全村所有耕地归还集体进行再次分配。通过基党组织领导村级事务的方式,“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的土地整合在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提高了红崩岗村级事务处理的效率[6]。

(三)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政府引领、多元共建

1.政府引领,指导搭桥。“解民难、排民忧”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解决村民“办事难”为切入点,在解决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清远政府推行公共服务下移,在农村的体现则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开展。政府通过将公共服务的权力下移给地方的村落,转变职能,对村落进行指导和搭桥,发挥村落自行的力量建设本村的公共服务。石角镇通过在行政村一级搭建社会综合服务站,指导集中开展代办服务,为农民提供8大类108 项的便民服务。

龙塘便民服务中心是提供村务、商务、服务三合一的村级综合便民服务。政府通过指导村民通过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制定相关章程,然后按入股基金的多少,界定贷款的多少,成立龙塘便民金融平台。此平台只限定在本村的经济联合,并且以村民的诚信度和日常村生活表现作为贷款或者创业的基准,如果有村民有过黄赌毒等不良嗜好或者有其他不良品行,例如打架斗殴的,暂停其入股的资格。通过政府搭桥指导式的引领方式,让农村公共服务从内出发,迸发活力。

2.多方参与,多元共建。龙塘便民服务中心主要有9大模块:便民综合服务区;金融便利店;技术服务室;产业孵化室;勤廉监督室;青年创业中心;多功能室;农副产品服务以及农资服务站。通过集结邮政快递、电子金融、植物医院、农机服务、数字图书馆、合作社、企业和农民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一套由多方共同参与,多元共同建设的活力、有机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多方共建的平台为龙塘的村民提供缴纳电费、电表的报装和迁移、劳动就业信息咨询、邮政快递等服务,采用现代化的电子金融手段来改变农村传统的现金交收方式,规范农村的“三资”管理,开通数字图书馆,丰富广大农民群体的生活和生产,“农技宝”这个农业经验平台,更是为农民、合作社、基地、企业等传播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成功经验,使得农村在多方力量下积极、持续发展。政府统筹、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新农村建设合力得到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

(四)“三个重心下移”的作用机制

1.化解不安因素,促社会稳定。基层治理框架的重建过后,相比之前的村子规模和构成,现在的村子规模更小,熟识度更高,村子工作的安排和实施更有利于建立在村民信任之上的理事会进行管理或者干预。村委会承接片区或者镇政府的文件或者工作时,难免会因组织的原因下行不畅,理事会发挥其优势,召集各家各户当家人将工作、精神进行告知、商讨,便能很快的将事情很好的落实下去。同时理事会能够及时了解村民的问题、难题,在其疏导和缓和下,通过村民间自行的排解,大大降低上访机率,疏通村民内部的不安因素,将其转变为“好商好量”。

nlc202309091410

2.团结能人,催发正能量。相较于政府生硬的行政命令,理事会在动员群众和整合资源上能够弥补村委会的不足,在把握好村民的生存需求的共同利益下,催发和诱导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事会通过团结村子里走出去的“乡贤”、“农村精英”、“大老板”等的力量,以“能人治村”的理念为村子带来正能量,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利村制度。以黄花村理事会实行分红制度为例,将整合的本村涉农资金15%进行包含原村民的分红,团结迁出村民和本村村民,在利益上联成共同体。尽管迁出村民所获分红不多,但是心理层面的受到村子重视和关注的满足感促使行动上形成向心力,回乡建设,走出一条良性的村民自治之路。

3.传统创新,打造新制度平台。大田村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推进自治重心和机制的下移,将“队委”自治这一草根自治形式制度化、规范化,为大田村民自治打造新的制度平台。通过设置经济协调员、环境监督员、民事调解员、宣传员等具体的岗位,共同领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职责比较清晰,分工较明确。同时,大田制定了相关的章程、规划及村规民约、保洁制度等,并且张贴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村民自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性动力得到了挖掘。

4.打通“一公里”,农村工作沉入一线。(1)“农村自治下移”——打通农村工作沉入一线的“最初一公里”。农村自治下移,以组为单位的三级联动的协同共治模式使得基层农村工作“去悬浮”,“落地”基层,实现真正意义上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共同治理,把治理从官方沉入民间,让乡贤理事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参与治理,打通了这条通道的“最初一公里”,开启协同共治的格局。(2)“基层党组织建设下移”——打通农村治理“末梢”的“关键一公里”。农村作为我国组织建设的最末端,直通“末梢”,真正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制度。基层党组织从行政村下移到村小组,随着时代和局势的变化及时延伸,开展工作,体现了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把握好“末梢”,实现党组织联系群众,领导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关键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下移”——打通农村自我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正在转型中。在我们看来,一个好的政府并不是管的多的政府,也不是管的少的政府。政府不是单纯的划桨,也不是一味的掌舵,而是引导多元主体实现共建的政府。政府通过引导多元主体共建农村公共服务,形成一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了过去落后的经营模式,让村民共享时代进步的成果,打通了农村在方便的解决日常生活、推进城乡基础金融的不平衡、引导农业向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三个重心下移”仍需进一步探索

(一)如何进一步深化“三个重心下移”。随着三个重心下移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下移过程中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情况:一是随着前期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下一步计划开始模糊,陷入停滞;二是缺乏新的创新和动力机制。受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的束缚,不少地方在推行时遇到难题,例如村缺乏能人,能人贡献度有限问题;资金筹集不易,缺乏渠道和途径问题;缺乏平台技术对接项目,以致前景不畅问题。村和村之间差异大,镇和镇之间不平衡,如何全方位、宽领域地推行需要探索。

(二)如何将理事会类型的自治组织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农村精英、乡贤是没有正式权力管理村民的,支撑起这个阶层服务村民靠的是伦理。如何使这些“能人”有序地发挥着自身管理优势,离不开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组织纳入农村治理的社会管理体系,使之合法化、合理化。在清远大部分地区都覆盖有乡贤理事会,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缺乏国家法律层面的认可、授权和保障,协同共治的积极性会有所削弱。

(三)如何解决改革合法性不明和党建青黄不接问题。访谈中发现,由于当前处于试点阶段,佛冈改革的相关成果尚未得到法律层面上的认可,以致新成立的村委会,合并村后的新村名以及村民的身份证、户口亟需改动,合同方面也面临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青黄不接,党支部办事效率不高。欧阳委员在接受访谈中也表示“‘三个党员,两颗牙齿’缺乏战斗力。”

(四)如何连接传统跟现代治理。随着“政党下乡”和“政权下乡”,国家政权力量延伸到村户,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纵向治理关系,而传统村民之间的横向组织联系大大弱化,家族被视为“封建落后力量”受到抑制和防范,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弱。面对“一盘散沙”的农村基层社会,高度发达的纵向治理往往也无能为力,甚至处于被动和冲突状态。同时,我国的基层自治“行政化”严重,城市的吸引加上农村的自治活力不足,致使村民逃离农村成常态。因此,连接好传统和现代的治理需要引起学者和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以此重达自治,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对完善“三个重心下移”的建议

(一)政治上肯定,经济上支持,为“三个重心下移”夯实基础。为真正促进乡村的发展,提升村民自治体制发展,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政治上要肯定。民政部门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而非继续保持政府登记备案状态;二是经济上需支持。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无法实现农村改革和转型。为此可以推广清远的一些经验,例如黄花村的理事会分红制。政府要为改革开拓多一些渠道和途径,把好的经验提取推广,做好引导的工作。

(二)完善对乡贤的激励机制,为“三个重心下移”积蓄合力。对于条件允许的村庄,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兼职性的理事逐渐转变为专职性理事,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例如评选市镇“十大乡贤”活动进行公开投票,最后并对这些乡贤进行公示、褒扬。

(三)培养和引进技术网络信息方面人才,为“三个重心下移”储备人力。农村要实现要信息化,需要懂平台懂操作的能人,而这些人往往是农村欠缺的。因此可以通过类似“青年创业中心”等已有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或者通过理事会的力量从外面招募人才,发挥乡贤理事会的协同共治作用。

(四)吸纳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为“三个重心下移”提升战斗力。发展党员工作向农村倾斜,其重点在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成员、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以培养乡镇干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后备干部为重点,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能力,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2014年佛冈县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N].南方日报,2015-

02-0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5-293.

[3]黄杰.“双轨政治”: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尝试性解

释[J].太平洋学报,2011(05).

[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3-30.

[5]徐勇,吴记峰.重达自治:连结传统的尝试与困境——以广东

省云浮和清远的探索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04).

[6]周军宏,陆小玲.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机制探析——基于云浮乡贤理事会的调查[J].南方农村,

2015,31(06).

(责任编辑:熊 飞)

技术和模式创新助推农村污水治理 篇7

在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日益完善,同时村镇污水市场的商业模式也逐渐成熟。北控水务坚持技术和模式创新,采用先进的“第四代”村镇污水处理技术——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FM—DBR,Facultative Membrane Deep Biological Reactor)和项目“整体打包”的运作模式,陆续实施了位于北京、四川、江西、广东、山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的大量村镇项目,村镇业务已涉及农村的污水、供水、环卫等领域,集团也将村镇业务作为新兴重点业务来打造。

1 村镇水务技术创新

1.1 FM-DBR“第四代”村镇污水处理技术实现厂站无人值守

FM—DBR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有机物的降解主要通过形成较高浓度的污泥在兼性厌氧性菌作用下完成,在兼氧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使菌群适应能力和降解污染物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可同步深度去除污水中的C、N、P和异味,并在低能耗、低物耗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出水质量,对生活污水、高浓度有机污水、难降解有机污水具有非常高的处理效率(见图1、表1)。

FM—DBR技术具有“3高”“3低”“0模式”的工艺设施特点:

(1)“3高”

“出水质量高”:可根据用户要求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排放标准或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并能满足回用水标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运营可靠性高”:全自动化运行,运行过程中无需人工调整;无人值守、远程监管、网络化运维保障;一体化装置、流程简单,故障点少。

“技术适应性高”:生活污水、可生化工业废水、养殖污水均适用;南方、北方地区均适用;建设和选址灵活、方便。可根据规划要求采用地上、地下或半地下式安装方式。

(2)“3低”

“环境影响低”:无剩余污泥转运、处置的二次污染问题;无明显异味;占地小,低噪音,对环境影响低;工程施工影响低。

“综合投资低”:可减少用地面积,降低征地费用;可减少土建施工及措施费。中等处理规模的厂站设施建设投资约为4000~6000元/吨。

“运行成本低”:运行能耗低;无人值守,人工管理费低;近零排泥,无污泥脱水、转运、消纳处置及除磷药剂费用。厂站直接运行成本约为0.5~0.8元/吨水。

(3)“0模式”

近“零”排泥:有机剩余污泥近“零”排放;无污泥转运、消纳、处置问题;无需除磷药剂。

“无”人值守:设施自动运行、无需调节、无人值守。

“非”工地化:一体化设备,工厂化批量生产;现场建设管理简单;安装快,单个厂站建设周期2~3个月;现场建设可同时多点并行施工,可迅速大面积铺开实施。

1.2“系统优化技术”显著降低厂网比和总投资

传统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缺点是“厂网比”(厂站设施与管网的投资比例)高,造成总投资过高。北控水务利用其FM—DBR“第四代”村镇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友好、选址灵活、工艺超强适应性的设施特点,本着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的选址原则,采用近源分散式厂站布置方案,优化管网路由和厂站分布设计,有效降低管网投资占比,达到降低总投资的目的。通过系统优化技术,将相对集中带来的管网投资增加和过度分散导致的设施投资增加进行平衡测算,做到科学决策,彻底改变了传统技术路线缺乏系统思维,单纯依靠扩大规模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思路。

北控水务村镇污水处理技术体系可满足从乡镇到村庄、散户的农村全域污水治理需要。

2 村镇水务模式创新

2.1 投资模式创新

北控水务在村镇水务方面选择“五区”和村庄作为重点和关注范围:

城区:城市分散处理区(流域原位处理补水;内河分散排放口处理;分散居民小区处理);镇区:集中供水的建制镇、重点镇;园区:各类有机园区工业废水、小型产业园区(含农村养殖区);景区:景区重点地区;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环境敏感区;村庄:纳入省、市、县级政府“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范围的村庄。

根据项目特点灵活采取PPP、BOT、ROT、TOT、DBO、EPC、OM等业务合作模式(见图2)。

根据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特点,采取整县(市)村镇污水治理项目“整体打包”的运作模式,达到投资和运营的规模效应,北控水务目前在村镇业务上的项目基本都采取“整体打包”的模式,最大的“整体打包”项目包括了100多个乡镇的污水治理。

利用北控水务在城市水厂的优势和管理平台,采取“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建管一体化”等项目实施模式,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投资回报和专业管理。

2.2 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智慧化运营维护管理模式”:通过中央监管平台和流动运维站实现智慧化运营管理,具有无人值守、自动运行、中心监管、流动运维、快速反应的优点,非常适合农村情况,大幅减少了运维管理人员,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如4人的流动运维站,可就近管理100个厂站设施。

中央监管平台:在每个厂站设备上安装监管模块,通过互联网传送至中央监管平台,实时监管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有异常,可及时通知流动运维站前往处理。

流动运维站:负责指定范围内厂站的巡检维护和事故处理,全新高效的运维模式实现分散设施的集中管理。

3 项目案例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污水治理需因地制宜采取适用的技术和模式,下文选取代表性地域项目阐述。

3.1 北方农村污水治理厂站技术创新——北京门头沟中心镇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项目包括8个镇区的污水治理,总处理规模19500吨/天,采取BOT合作模式,污水处理厂站采用“第四代”村镇污水处理技术——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见表2)。

项目亮点:(1)出水水质要求高;出水标准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的排放限值A标准(见表3);(2)山区地形,要求厂站占地小(见图3);(3)处理工艺适应北方冬季寒冷气候。

3.2 西南山区农村污水治理厂网一体与系统优化——四川巴中市巴州区12场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项目总处理规模7900吨/天,配套管网30公里,采取BOT模式,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期为30年。出水标准执行《城市污水处理站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B标准(见表4)。

项目亮点:(1)采取“厂网一体化”模式,投资建设内容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厂站设施;(2)山区地形,要求厂站占地小,污水收集管网布置困难;(3)通过管网优化技术,降低了管网长度和投资。

3.3 东南沿海农村污水治理环境绩效付费机制创新——广东揭阳市9座镇区污水处理厂PPP项目

项目将9个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捆绑打包实行统一采购,包括厂站设施和150多公里的管网,总处理规模135000吨/天。项目为PPP合作模式,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近期总投资约11.65亿元。

项目亮点:在DFBO(设计—建设—融资—经营)模式创新之外,该项目最大的创新是建立了环境绩效付费机制,不设保底水量,根据污水处理厂月平均进水COD浓度,确定进水浓度系数,对各厂进水浓度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污水处理服务费计算依据。污水处理服务费采用“按日计量、按月支付、按月考核”的方式。企业的实际水费收入等于计算水费乘以进水浓度系数再乘以动态绩效系数,进水浓度和动态绩效指标又分别细分为很多级别,对应不同的分数和系数,其中动态绩效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与运营结果相关的硬指标,如出水质量、污泥含水率等,主要用以检验运行效果。二是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合规性指标,如运营制度是否规范、系统,构筑物是否完整等。三是考核企业综合的技术和运营经验指标,如节能降耗效果等。

4 结语

对于新型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 篇8

1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相关规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污水治理主要集中在城市, 然而, 却把农村的污水处理给忽略掉了, 致使我国大多数的农村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随着近年来, 农村污水排放量的逐渐增大, 再加上农村大多数公共设施比较落后, 导致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出现了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 我国大约有一半数量的人口在饮用不干净的水源。农村的污水乱排放既破坏了自身环境对又污染了流经的河流。乡村的沟塘、水库已呈相当严重的富营养化, 经常有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且, 我国的大部分水源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在郊区, 周边大都分布着农村, 因此, 这些农村的水环境的整治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 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采取控制措施时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而且, 还会使越来越多的用水方案失去效用。此外,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是长期、无法挽回的。

自从“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后, 农污水治理工作被提上日程。“十一五”期间, 我国已经加大城乡环保统筹力度,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十二五”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 从2010年起用大约30年时间, 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到2020年, 使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 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十二五”期间, 全国村镇污水治理率要提升10%。农村污水连片治理将进入攻坚阶段。

2 新型农村污水治理的模式

我国有着比较大的地理跨度, 农村地区居住相对较为分散, 同时, 不同的农村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所以, 我国的农村没有统一的污水治理模式, 但, 总结起来, 我国的新型农村污水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村庄污水分散处理。下面就对这三种模式进行阐述。

2.1 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这种农村污水处理模式比较适合那些离城镇比较近或靠近城镇污水官网的农村, 首先将村里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 然后将集中起来的生活污水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如此做的原因是城镇的污水处理系统比较发达, 在进行污水处理时, 既经济又有保障。这种污水处理模式对距离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农村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 将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 得不偿失。因此, 接入城镇污水处理模式一般需要离城镇污水管网五千米之内的才能符合接入要求。所以, 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污水治理模式。

2.2 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

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的模式比较适合那些距离城镇比较远或距离城镇污水管网比较远的农村, 主要是一个村庄或居住比较集中地两三个村庄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模式, 集中起来只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有一个较大的优点, 就是所需的投资较少。

2.3 村庄污水分散处理

坐落在山区的村庄, 前两种污水处理模式都不适合, 因为, 山区的地形高低错落不平, 并且, 村庄的分布较为分散, 在对污水进行集中时是比较困难的, 污水输送管道埋设起来比较困难, 此时, 就需要采用污水分散处理模式。例如, 北京市北部的山区, 2006年在进行新型农村污水处理时, 就采用的污水分散处理模式。这种污水处理模式主要使用较小的污水处理模式, 或是通过自然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

3 新型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在对具体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进行选择时, 切忌盲目攀比, 每个村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污水治理模式, 选择相应的, 既可靠又适合自己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目前, 我国主要有以下三种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3.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分为两种, 分别是自然湿地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自然的湿地处理系统主要是利用农村特有的荒地、沼泽池、废塘和洼地以及农田灌溉渠道等组成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也就是开挖一些渠道和池塘, 来对污水进行储存和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在自然生态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污水处理技术, 这种处理技术主要将生活污水有控制的投配到生长有香蒲和芦苇的沼泽生物土地上, 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处理, 再经过一层一层的过滤, 使生活污水得到净化。这种污水处理技术需要较低的投入成本, 但是却有着较为高效的污水处理净化能力。其缺点是: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

3.2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户型比较分散的村庄, 几乎或者几十户人家建造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这种污水处理系统其实也比较简单, 它也是在自然生态原理的基础上生成的, 将生活污水投放到距离地面约有半米深的坑里, 需要土层比较疏松, 这样就有较好的扩散性, 生活污水扩散到附近的土层中, 由于表层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 如此, 通过过滤、吸附和降解, 使生活污水得到净化。这种处理技术有着较为良好的净化作用, 并且相对稳定。

3.3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目前, 新型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中最为常用的就是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有着较为繁多的处理工艺, 其中各有优缺点, 在进行选用时,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则。好氧生物处理法就是通过好氧菌种和微生物, 来对污水进行处理,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 来使污水达到净化的效果。这种处理技术需要较小的占地面积, 受外界气候的影响较小, 净化效果较好, 但是, 其投资成本却要相对高一些。

4 结语

目前, 我国新型农村的污水治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些污水处理模式和技术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一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 力求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理农村污水,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东升, 贺永华, 冯华军, 等.农村生活污水地埋式无动力厌氧处理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7) :111-115.

[2]许劲.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 2011 (4) .

农村污水治理 篇9

关键词:安徽农村,公共治理,公共危机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农村社会存在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 特别是安徽农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方面引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不能够有效地消弭和化解, 则安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实现。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 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紧急状态和危险局势, 一旦出现和爆发, 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运作, 对涉及者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 超出了政府、涉及者和社会管理的常态能力, 这就需要政府、涉及者和社会能够调动特定时空区域内及其周围的一切力量, 共同应对, 尽可能的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一般会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呈现出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对抗性、关联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 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动公共资源去应对。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 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 必须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事实上, 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系统视角下来观察安徽农村公共危机问题, 其产生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社会运行结构当中。无论是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的自然因素, 还是社会因素, 都直接和间接地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公共政策有关。以自然灾害为例, 可以追溯到政府长期以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政策有关。社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 是与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失范有关。因此, 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前治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 危机意识淡薄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 属于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安徽年际间气候变化大, 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 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近五年, 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 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 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水灾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由此暴露出安徽省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 这是造成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 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安徽省粮食亩产为298.6公斤, 比全国低18.4公斤, 其中稻谷亩产410公斤, 低19公斤。”

“2006年末, 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48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1211.06万人, 占49.5%;女劳动力1237.42万人, 占50.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20岁及以下337.51万人, 占13.8%;21岁-30岁357.43万人, 占14.6%;31岁-40岁599.97万人, 占24.5%;41岁-50岁452.89万人, 占18.5%;51岁以上700.68万人, 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21.96万人, 占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 占44.9%;高中文化程度200.67万人, 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 占1.1%。”其中“2006年,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119.07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698.74万人, 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 占37.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20岁及以下占15.5%;21-30岁占34.2%;31岁-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由此可见,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基本上是老小和文化程度不高者, 加之安徽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进而导致整个农村社会缺少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意识, 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知识更为贫乏, 面对可能到来的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如以阜阳假奶粉事引发的公共危机为例, 在假奶粉事件爆发之前, 多家医院都接诊过来自于农村的“大头患儿”, 但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问题, 特别是在阜阳农村,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外出, “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加之农村老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未尝过奶粉是什么滋味, 因而无从鉴别奶粉的优劣。而一些劣质奶粉质量虽差但包装并不逊色, 有的甚至打着‘国家免检产品’、‘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标志, 更让他们真假难辨, ”加之“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维权意识淡薄, 也给不法经销商和厂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阜阳市区调查时笔者发现, 市民多少知道劣质奶粉害人的事。可在农村, 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而在已经发生的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 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的家长也少之又少。”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 错过了公共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机, 进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不断积累而爆发, 形成危机的叠加效应, 震惊全国。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 在追求GDP等过程中, 对政府本该履行的职能进行了异化, 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进而导致农村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 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 更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职能, 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 甚至当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后采取“内松外紧”的措施, 以防止出现社会恐慌为由试图慌报和回避进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 有必要在农村中, 提高危机意识强调危机观念, 加快农村中预警机制的建设。

(二) 危机预警信息滞后

尽管在“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加大财政支农扶农的力度, 为安徽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但比较而言, 安徽农村地区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农村信息沟通不畅, 潜在的公共危机险情难以及时动态的把握。尽管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从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 使得即使发现的公共危机隐患也难以及时的做到下情上达, 使得决策部门把那个适时了解、掌握, 进而导致决策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 延误战机。特别是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 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 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 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事实上, 在农村还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制定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 一旦危机临近, 这些地方往往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 只能被动地应付危机, 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 由于农民的相关知识的贫乏, 难以对危机的先兆作出识别, 对周围现实和潜在的危机知之不多。加之现行的农村政府工作机制:农村地区的工作长期靠上级政府指导, 各乡村条块分割, 不易形成互动。许多村委会干部都习惯于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 造成各村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 在出现危机苗头时, 先上报上级政府, 再由上级政府通知其他各村, 延误了预防的最佳时机。农村社会团体较少, 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比较畅通的信息通道, 使得即使发现公共危机苗头, 也难以及时地做到下情上达, 延误战机。

(三) 忽视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

尽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 应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多制定了自己的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能力。同时, 在相关培训过程中, 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缺乏, 进而导致对出现的公共危机苗头难以识别, 面对已爆发的公共危机往往又不知所措, 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本来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 但由于应对不当, 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危机事中治理问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差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来的冰雪灾难、阜阳疫情粉等, 都展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比较差。

(一) 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各级政府出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应急预案, 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的全国应急预案体系。但由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时间不长, 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形成合力。安徽农村虽然部分乡镇已有或正在着手制定应急预案, 但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形势所迫, 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 而并非从适合治理农村公共危机的情况出发, 甚至是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 最终成了面子工程。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了农村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效性, 甚至使得公众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如2008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公共卫生事件, 安徽阜阳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升至1199名2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导致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

(二)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亟待提升

在安徽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 由于通信技术和传媒和媒体方面的原因,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还很脆弱。事实上, 只要投入到位, 农村公共危机的信息, 完全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进行快速传播, 形成社会舆论, 影响公众的态度。如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报道。在地震发生后18分钟, 即5月12日14时46分, 新华网便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政府部门迅速启动信息发布机制, 通过新闻发布会、在权威媒体上发布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 保障民众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 使得政府、社会各界、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力量, 共同应对。

但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 安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对具有预兆性的事件麻木不仁, 对收到的危机信息也只在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理, 信息难以共享。一旦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以防止引起社会动荡为由封锁消息, 为了自身政绩拖延信息发布或隐瞒信息真相, 为迎合上级领导意愿选择性上报信息。如此等等行径, 不仅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而且延误了农村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 使事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 进而酿成更大的灾难, 引发基层社会的动荡。

(三) 应急机构应急效率低下

按照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的规定, “特别重大突发共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 现场应急机会机构予以撤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性质领导机构, 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纵向过度整合的现象:上级部门控制过于严格, 下级部门没有自主权, 层层上报的结果往往导致处置最佳时机的丧失, 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进而导致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横向上又存在欠整合的现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 管理体系通畅是的, 危机发生时, 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很难短时间内有效地调度和协调, 职能不清, 政出多门, 甚至相互等待、推诿甚至冲突, 使公共危机执行难以达到协调、高效的目标。如安徽农村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 严重威胁农民的身心健康, 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制约因素。安徽水污染背后则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羸弱和分裂, 目前, 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职能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政府集中了如此众多部门力量, 表明了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 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 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 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使得安徽农村居民长期不合格的水, 巢湖淮河水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有10多个癌症高发村。据《人民网》2001年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著名的“癌症村”, 在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 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 被称为“致命水”。

(四) 基层公务员和农民危机应对能力差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 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的知识。但在安徽农村, 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知识的培训, 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 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趋利避害, 不可能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 不可能能够有效组织协调可支配的资源等, 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由于基层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淡薄, 依法应对能力较差, 往往盲目的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 如在“非典”期间对“疑似”人员的强制隔离等问题反映出执法范围和权限的是否适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 乱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当, 源头化解不落实, 解决问题方法简单, 决策轻率造成等现象。同时, 由于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思想有些保守, 危机意识更加薄弱, 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 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 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 更易求助于迷信, 选择了宗教等。因此, 宗教和迷信在部分地区盛行。一旦发生危机, 农村社会就容易陷入恐慌和盲动之中。

(五) 忽视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在农村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往往出现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的缺位。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结束后, 经常出现“老子查儿子”、“婆婆查媳妇”等现象。如果出现调查程序、调查时间、调查组根本没接触患方当事人、调查结论避实就虚、语焉不详等现象, 其可信度自然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同时, 地方媒体一般都对当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回避报道的办法, 有时报道还采取失真。如上述淮河水污染问题产生的癌症高发村, 就是地方政府以环境换发展, 就等于是以老百姓的健康换发展!地方政府追求GDP, 地方媒体报道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 政府执法机关-企业-公众三方执法监督的工作机制的缺位, 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氛围, 癌症高发村居民的公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如在“非典”初期, 媒体只充当了公共权力的传声筒, 而没有以公民为本位, 产生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三、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治理问题——绩效评估缺失

(一) 农村公共危机善后重视不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安徽农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重视不够。众所周知, 农村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 危机处置阶段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结束, 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危机恢复期处理不当, 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发生。因此, 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危机涉及者等方面的通力合作, 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源, 力才能够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的不稳定, 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公众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 就是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只要把公共危机的爆发势头扼制及其消除, 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 进而使得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需要长期恢复的行动, 其时间长度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如淮河巢湖水污染导致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 往往只是在危机爆发的高峰政府才组织力量进行干预, 一旦爆发的高危阶段过去, 危机的善后恢复往往就没有可持续的行动了。因此,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多个癌症高发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二) 责任机制不健全

农村污水治理 篇10

1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需求与现状

1.1 农村污水治理的需求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居住区范围内产生的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综合排放污水。农村污水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中等发达社会特征的需求。从内部需求来讲, 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 在生活上以管道供水、水冲厕所及大量用水洗浴设施为标志, 在生产上人畜粪尿基本上不再作为农肥使用, 因此农村居民要求通过改善公共排水设施条件, 改善家庭生活卫生和居住区环境卫生;从外部需求上来讲, 如果大量农村污水直接排放, 必然会污染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因此要求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以削减污染负荷。

1.2 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

1.2.1 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需求高。

从技术系统组成上看, 完整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系统包括室内排水系统、室外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亏欠, 因此很多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项目不仅要建设污水处理的设施, 而且要涉及大量的室内、室外管道修建, 工程量大, 结构独特, 施工复杂。

1.2.2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

农村人口规模与居住密度大大低于城市, 除土地成本以外, 相同技术水准下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于城市。很多情况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是对现有村庄的改造, 涉及对道路和绿化等设施的破坏与恢复, 从而也会大大增加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造价。

1.2.3 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成本高。

农村污水处理需要大量采用分散污水处理的方式, 对组织实施的要求高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而且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成熟的经验。与城市相比, 农村居民的个体素质和基层干部管理水平也不占优势, 这些都会增加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的难度。

1.2.4 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保障能力低。

首先是资金总量不足, 影响到农村污水治理的整体推进速度;其次是资金供给强度不足, 农村污水治理普遍存在追求不切实际的低成本、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被任意截留等不合理现象由此导致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和无效建设;再次是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差, 治理投入缺乏制度性的、可持续性的安排。

2 国外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与启示

2.1 美国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

美国分散污水处理系统是指对不便于纳入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所适用的系统。美国乡村居民是污水治理的出资主体, 联邦、州或地方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乡村污水处理负有组织实施和监管责任, 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美国的乡村居民、建筑物业主、社区或其它由法律授权承担管理职责的实体都可以作为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体, 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项目计划予以资助, 资助的形式以贴息 (或无息) 贷款为主, 但也有多种形式无偿拨款。

2.2 日本乡村污水治理的责任管理

日本农村地区的分散污水处理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户用型净化槽方式, 另一种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的小型集中处理方式。无论哪种方式, 居民都是排污的责任主体, 需要承担建设与运行的资金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 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污水治理给予了大量补贴。以设立户用型净化槽为例, 如果家庭作为建设的主体, 则个人负担60%的建设费用, 其余40%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予以补贴, 但净化槽的日常运行费用由个人承担;如果市町村 (相当于我国镇村) 作为建设主体, 则个人只需负担10%的建设费用, 中央政府负担1/3费用, 其余的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负担, 但居民要在交纳的污水处理费中负担50%的地方债券还本付息费用。

2.3 启示

发达国家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 一方面强调排污者的主体责任, 即乡村居民承担污水治理的主要资金责任 (建设与运行) , 另一方面则通过全社会统筹的方式对农村污水治理给予多种形式的补贴, 即政府在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资助。

3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设定

3.1 自然人的治理责任

《民法》规定的自然人, 是指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农村污水治理中自然人的治理责任包括农村居民的治理责任和城市居民的治理责任。

3.1.1 自然人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内部需求论。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及其运行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农村污水治理首先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改善卫生排水和人居环境卫生的需求, 农村居民是农村污水治理的直接受益人。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 农村居民理应为自身环境质量的改善支付相应的费用。 (2) 排污责任主体论。农村污水治理的第二个任务是通过污水处理, 削减农村污水向公共的外部环境排放的污染负荷, 保护流域或区域水环境。农村居民作为向外部环境排污的责任主体, 有义务按照有关的法规标准要求, 通过污水处理削减向外部环境排放污染负荷。 (3) 城乡环境正义理论。城乡环境正义关注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农村污水治理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共同努力, 其根本目的在于全社会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全社会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这就需要合理分配城乡居民间的治理责任, 平衡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 保证城乡居民所享有环境权利与所履行环境义务的统一。

3.1.2 自然人治理责任的种类。

研究表明, 我国居民最高水费 (含污水处理费) 支付能力上限为其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家庭纯收入为6695元, 则其每年可承受的最高水费为334.8元。2013年全国共有农村人口62961万人, 农村户数为18144.4万户, 农村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47人/户。根据农村居民用水特征计算人均日用水量为80L, 则家庭年均用水量为80*3.47*365=101.3t, 农村家庭可以接受的最高水价为334.8/101.3=3.3元/t, 减去平均用水收费2.0元/t, 农村家庭可以承受的最高污水处理收费为1.3元/t, 与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居民所交纳的污水处理费相当。根据以上推算, 农民应该且完全有能力负担一定的污水处理费用。因此, 应尽快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征收程序, 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费征收长效机制, 落实农民的污水治理资金责任, 并引导该项资金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筹集的重要来源。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除资金投入的需求外, 还有土地等资源投入的需求。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虽然为集体所有, 但是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占地仍可能涉及到部分居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因此, 农村居民集体或个体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具有投入土地等资源的义务。此外, 还需要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 或直接采取政府统筹的方式, 用于包括农村污水治理在内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3.2 法人的治理责任

《民法》规定的法人, 是指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农村污水治理中法人的治理责任包括具有法人资格营利性企业的治理责任和其他类法人性质营利性组织的治理责任。

3.2.1 法人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发展补偿理论。在传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 农业通过税收、剪刀差、存贷差等方式,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以工补农”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提供了思路与政策支持。得益于传统体制的工业企业和其他组织,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取得相当发展后, 有责任、有义务分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部分责任, 对农村和农民提供发展补偿。 (2) 损害补偿理论。损害补偿是对因环境问题引发的财产与人身健康损害的补偿。财产损害补偿的实质是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过程, 也是一种通过帕累托准则, 比较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收益与环境问题外部性损害, 以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实施财产损害补偿就是在明确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福利总值增加的条件下, 实现帕累托最优。 (3) 生态补偿理论。生态补偿的实质, 从价值理论角度看, 就是对环境资源参与新价值创造中所发生的折旧与损耗的补偿;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角度看, 就是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的成本, 正视保护资源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重建需求。

3.2.2 法人治理责任的种类。

营利性法人企业或类法人组织应承担相应的农村污水治理费用, 这可以通过行政性途径和市场性途径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性途径主要表现为环境税收和环境费用。市场性途径则通过运用并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等市场性环境管理手段, 获取环境补偿费用, 并将其转化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除此之外的其他责任主要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具体治理工作。

3.3 政府的治理责任

3.3.1 政府治理责任的理论基础。

(1) 政府职责本位理论。就政府而言, 政府治理职责就是政府治理责任。治理职权则是治理职责的衍生, 是履行治理职责的手段和保证, 政府治理职权就是政府治理权力。政府职责本位理论要求重视农村污水政府治理责任, 通过享有一定的权力履行职责、解决困扰村民的环境问题。 (2) 公共需求理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与日俱增, 农村污水治理已成为农村居民的共同追求。现阶段的农村污水治理已从最初的将污水排出庭院范围以实现个人生活卫生良好的初级目标, 上升为追求舒适、适宜、高品质人居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需要。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改善农村环境。 (3) 责任政府的确立。依法行政、权责统一是责任政府的本质和核心。环境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 要求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做到依法行政和权责统一。因此, 加强政府责任, 积极回应农村居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合理诉求, 积极履行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活污水治理的义务和职责, 无疑就成为客观的要求。

3.3.2 政府治理责任的种类。

政府资金责任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包括:国家扶持资金、国家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金、农村污水治理滚动基金等。政府组织实施责任主要为:各级政府是治区内农村污水治理的行政责任方, 有义务建立高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体系, 有效推进并保证农村污水治理的实施绩效。要根据污水治理的行业与功能特点, 按照监、办分离的原则,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环境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其它职能部门分工配合, 理清部门职责, 建立高效的组织实施的执行体系。

4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追究

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追究, 应当通过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形式予以明确, 使之规范化、详细化, 具有可操作性。

4.1 对自然人责任的追究

4.1.1 追究行为与追究对象。

具有承担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而拒不承担、具有缴纳农村污水治理费用义务而拒不缴纳、具有让渡土地使用权义务而拒不让渡、具有阻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与维护行为的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

4.1.2 追究方式。

追究方式可分为财产型责任追究和惩罚型责任追究。前者包括限期缴纳、加征滞纳金等;后者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4.2 对法人责任的追究

4.2.1 追究行为与追究对象。

具有承担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而拒不承担、具有缴纳农村污水治理费用义务而拒不缴纳、具有配合相关部门治理义务而拒不配合的营利性企业法人或类法人组织。

4.2.2 追究方式。

追究方式同样可分为财产型责任追究和惩罚型责任追究。前者包括限期缴纳、加征滞纳金等;后者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法人或类法人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拘留等。

4.3 对政府责任的追究

4.3.1 立法机关的问责。

听取和审议。立法机关对政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报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需求总量预算、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核算标准及收缴方法制定、农村污水治理资金需求计划编制的听取和审议;询问和质询。立法机关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追究;罢免和撤职。立法机关在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有关人员存在不履行职责的情况, 对其进行罢免和撤职。

4.3.2 司法机关的问责。

机关诉讼。行政机关之间因权限的存在或者行使而发生纷争, 纠纷双方诉诸法院, 通过法院的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的诉讼类型。增设机关诉讼的作用在于加强法院对政府是否履行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进行监督和追究;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是针对国家公权力机关的作为或不作为提起的诉讼, 法院由此可以加强对政府是否履行相关环境责任的监督和追究。

4.3.3 行政机关的问责。

政府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 一是对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进行监督, 促进治理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的监督和追究予以纠正。

5 结语

农村污水治理责任的设定与追究是保证治理工作快速、高效、有序推进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寻找理论依据, 为治理主体的确定及其责任的承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而且要使所确定的各项责任清晰、明确, 能够落实, 易于评价, 便于追究。总的来说, 农村污水治理过程复杂, 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 只有进行责任的合理设定与有效追究, 才能为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必须分析治理需求, 考察治理现状, 借鉴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责任设定, 明确自然人治理责任、法人治理责任和政府治理责任的理论依据及其种类, 形成完整的、清晰的、合理的治理责任体系, 并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方式和途径, 以此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 保护农村环境,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责任设定,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范彬, 武洁玮, 刘超, 等.美国和日本乡村污水治理的组织管理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 (10) :6-10.

[2]范彬.美国乡村污水管理经验与启示[J].水工业市场, 2009 (10) :30-33.

[3]李冠杰.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晋海.城乡环境正义的追求与实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57-60.

[5]李利军, 李艳丽, 刘霖, 等.环境补偿制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3:81-82.

[6]苏丹, 李志勇, 冯迪, 等.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实证的比较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9) :93-100.

[7]方炳南.农村生活污水区域集中处理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73-80.

[8]李冠杰, 等.基于环境需求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11) :6-9.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篇11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54

近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染污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大问题。农村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也给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此,加大农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极为重要。

1 农村水污染的成因

1.1 化肥、农药等农资所造成的污染

一个时期来,种植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大幅度减少,而化学肥料用量快速增长,且普遍存在施用不科学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施用,但仍然没有从整体上缓解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同时,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上升,且农药废弃物处理不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这些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加之耕作质量差、药肥利用率低,导致大量化学成分因渗透、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此外,农用地膜因膜下滴灌、干旱地区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等因素,用量也不断上升,加之回收利用困难,导致大量残余化学品及分解产物进入水体,严重影响了水质。

1.2 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始终处于粗放型排放的状态。因为农村生活污水分布分散,排放随机性强,且单个农户所产生的污水量较小,不宜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往往随便在院落、沟渠、河道倾倒,而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氮磷物质和大量细菌、寄生虫卵,对农村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村呈集中居住的趋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加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将加大对水资源的污染。

1.3 企业染污物造成的污染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也加强了对工商资本发展农村产业的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监管不当等原因,企业污染物排放却成为农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农田质量的下降。

1.4 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禽奶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加,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但是,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和废水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养殖场往往把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当地的河流和水库。而养殖产生的废水更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细菌总量超标,从而造成养殖场附近的空气、水质恶化。

1.5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对水资源污染的认识程度低,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废水等对水体的污染认识不清。传统的生活习惯也导致了对上述污染源的随意处理性。此外,农村居民对水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环保意识淡薄,也是加重农村水污染的因素之一。

2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环保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建立农村水污染治理体系,并把治理效果纳入到考核体系。同时,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环保机构,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技术到位、宣传到位,为农村水污染建立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由省、市、县等财政部门设立农村水污染治理资金,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界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

二是加强企业污染源治理。科学安排企业布局,避免在河流、饮用水源等附近建设污染企业。要加大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严格环境保护评价制度,对造成严重污染、治理不善的企业予以关停处理。严格企业落户审批,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三是加强畜牧养殖业原规范化管理。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建立三级排污池等治污技术;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生产设施,使粪便、污水等化害为宝,提高畜禽养殖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有机肥加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集粪便收集、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有机肥生产体系,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四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铵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多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等,减少化学残留物进入水体;及时有效处理农资废弃物,如农药瓶、化肥袋、残存地膜等。

五是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农村的高效、生态化生产。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快速、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璐.浅析农村河流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7).

农村污水治理 篇12

1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1 指导思想

1.1.1 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思想。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构建既是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之一, 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来源, 两者的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农村污水治理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治理形势, 将治理目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满足农村居民污水治理的各种需求, 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 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 保护区域环境,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民生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

1.1.2 美丽乡村建设思想。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应有之义。农村污水自身特点、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特点以及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与治理技术能力的不足, 要求克服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 建设具有西咸特色的治理模式。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应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条件与政策环境,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着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进行顶层设计, 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

1.1.3“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是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以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为契机, 加强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 有利于推进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村污水治理来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和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 这也正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1.4 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和《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为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式和路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要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相适应, 要尊重农民意愿, 在科学引导乡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进行, 要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农村河道整治、农村水环境整治紧密结合。

1.2 基本原则

1.2.1 随机制宜原则。

在加强国家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宏观调控的同时, 要给予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业务主管部门更多的自主权, 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务实地开展本区域的治理工作。一方面, 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治理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 要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具体工作上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开创性地搞好农村污水治理。

1.2.2 能级分布原则。

能级分布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而言的, 是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的根据, 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组织的能级必须按照层次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不同能级的主体应被授予不同的权力, 实现不同的利益;不同专业岗位的能级必须动态对应[3,4]。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机构设置应当体现管理的能级分布原则, 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3 管理动力原则。

环境保护中的管理动力分为激励和惩罚2种。在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实践中, 刺激应以实现治理目标为标准。对不仅完成已有的目标, 而且于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有较大贡献的行为予以超常正刺激。对近期目标有贡献, 而对中、远期目标无益, 甚至有害的行为, 不予以刺激或予以负刺激。另外, 激励措施与手段要符合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需要, 惩罚措施与手段要健全、可行。

1.2.4 管理反馈原则。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 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措施和目标, 且需要不断调整和反复修正。为此, 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信息反馈机制, 以确保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 而且需要农村污水治理决策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制度条件

2.1 农村污水治理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

200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了法律规定;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宏观层面对水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定;2007年实施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 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2010年制定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旨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防治农村生活污染;2010年,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提出了“村镇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2010年, 环保部发布了《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 (试行) 》, 对生活污水防治的相关内容做出了规定;2011年,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2.1.2 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

西咸新区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多包含针对本地区的规划目标、实施的对象与原则、技术范围、工程管理的标准与措施、资金安排以及各方权责等, 相比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在涉及内容全面的基础上, 更注重本地区的现状与发展, 有关条文更具有针对性, 更详细深入, 更灵活多样, 操作性更强。

2.2 农村污水治理规划引导体系

2.2.1 国家层面的规划。

2007年,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发布, 提出因地制宜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2006年, 《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发布, 提出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处理方式,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010年, 环保部公布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 明确指出“推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 探索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强调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并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 (试行) 》, 以指导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2.2.2 地方层面的规划。

西咸新区管理部门在分散污水处理发展规划上强调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工程的重要性, 并根据环境敏感性、项目实施保障性等进行有所侧重的发展。相比国家规划, 其在指标制定上更加详细明确, 更有针对性, 且发展目标定得更为长远, 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 达标要求也更高。此外, 其还将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下级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

3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组织结构现状与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创新设计要点

3.1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组织结构现状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西咸新区水污染防治主要相关部门职责为如下。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西咸新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拟定有关水污染防治规划、政策、法规、规章和标准并统一监督执行, 统一负责水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相关的监测信息发布, 负责排污收费政策的制定, 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组织指导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指导西咸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指导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水利部门:负责审定西咸新区水域纳污能力, 提出限制排污问题意见, 指导农村的供水排水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西咸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控制。

发改部门:负责西咸新区水污染防治的产业政策, 负责与水污染相关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制定及其实施监督, 提出农村污水处理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 以及污染治理重点项目财政性补助投资安排建议, 审核相关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 组织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政策, 制定污水处理厂收费标准政策。

财政部门:参与西咸新区排污收费政策制定和资金管理, 参与污水处理厂收费政策制定。

3.2 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的创新设计要点

鉴于目前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中存在的相关部门职责不清、权责不对应及各部门间沟通失灵、协调不畅等问题, 应当改变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组织结构现状, 进行农村污水治理顶层设计, 建立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5,6]。

一方面, 在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责任分担方面, 构建“政府统筹下直接排污者 (农村居民) 投入为主体、累积污染贡献者 (生产性企业) 投入为重点、共同受益者 (全社会) 投入为补充”的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主体责任份额的划分, 使各项责任清晰明确、承担合理、易于评价。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模式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体制, 即基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所形成的, 以直接或间接排污者与服务受益者承担资金投入责任为主导, 其他资金来源为补充的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责任分担体制, 以及在该体制框架下所形成的能够有效、合理拓宽农村污水治理融资渠道并高效利用资金, 形成制度性的稳定资金供给的机制。

另一方面, 在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政府组织实施责任分担方面, 构建“政府组织实施责任+行政相对人支持与参与责任”双层责任分担模式。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政府组织实施模式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污水治理政府组织实施体制, 即基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所形成的, 以政府承担统筹、组织和管理责任为根本, 以行政相对人承担支持、协助、配合责任为条件的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责任分担体制, 以及在该体制框架下所形成的政府与排污者、受益者之间, 政府与社会组织管理者之间以及政府与参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的行业者之间, 就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责任有效落实所形成的责任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1]常杪, 小柳秀明, 水落元之, 等.小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24-28.

[2]方炳南.农村生活污水区域集中处理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19-22.

[3]朱庚申.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44-51.

[4]叶文虎, 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8-83.

[5]李冠杰.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 2015 (29) :8-9.

上一篇:网络成瘾障碍下一篇:液压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