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障碍

2024-06-15

网络成瘾障碍(精选10篇)

网络成瘾障碍 篇1

由于互联网在人群中的迅速普及,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又如饥似渴的想要了解外部世界,所以他们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互联网这个新生的事物,进而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Seher er(1997)的研究表明,13%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过度,有负面效应[2]。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从1997年10月-2004年7月,我国网络用户从62万猛增至8700万,大学生的比例每年都在50%以上,他们是网络成瘾的最大潜在人群。对大连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13.2%,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天津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有16.2%的被调查者存在着网络依赖心理[4]。广东医学院的803名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9.59%[5]。芜湖市三所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96.2%的大学生有上网的爱好,网络成瘾者占15.8%,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

1 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

所谓“人格”,一般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作为决定个体行为最基本的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毫无疑问是影响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的研究较集中于网络成瘾对于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成瘾对于人格有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导致人格异化,但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在青少年期定型,以后就不易改变。原本我们认为人格异化是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事实上人格障碍是网络成瘾的原因,长期以来将结果当成了原因。导致网络成瘾较为突出的人格特征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个体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卑心理,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个体在现实中更多地感受到孤独和无助,缺乏自信心,避免独立自主;而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总爱寻衅滋事,虐待他人,缺乏懊悔感及羞耻感。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而网络的虚拟特性更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从而实现现实中难以达成的目标或难以满足的需要,如友情、信任、冒险、爱情、支持、攻击等等。有研究证明[7],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对现实责任的逃避以及隐匿性的网络攻击是网络成瘾的重大原因。

2 异常人格网络成瘾的原因探析

2.1 回避型人格障碍产生网络交际成瘾

据韩国科学家的研究,从“网络成瘾倾向人群”的人格障碍种类来看,“回避型人格障碍”人数最多,且男性多于女性。而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看,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之所以男性容易对网络上瘾,是因为男性在成年生活中较少有机会表现情感,不擅于宣泄,时间长了就可能把这种情绪寄托在虚拟现实中。而拥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远离了父母,缺少感情的寄托,同时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祟,他们害怕与老师、同学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夸大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总是害怕冲突,一旦出现冲突,就会陷入深深地自责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回避现实的人际交流,而对于具备一定网络知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交际是他们最好不过的选择。由于网络的隐藏性和匿名性,一切都比现实自由,大学生可以在网络里毫无拘束的放纵自己的感情,可以自由地与人交往,趋利避害的与人交流,而不用担心会在现实交际中出现的一系列冲突。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挫折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一丝安慰,他们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这种强化作用,导致他们对网络依赖进一步加深,从而产生网络交际成瘾。

2.2 依赖型人格障碍形成网络关系成瘾

据韩国科学家的研究,从“网络成瘾倾向人群”的人格障碍种类来看,“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数仅次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研究发现,在人的成长期,心理上需要安全感、成就感、自信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但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孩子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很多网络成瘾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缺失。而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特别是8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不在少数,而“独生子女依赖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过度依赖父母,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父母的过分溺爱,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而大学生中不乏此类人,一旦他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就失去了靠山,有的把依靠转向老师,有的把依靠转向同学,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依赖是不长久和不现实的。随之而来的是他们会出现明显的适应不良,这种依赖性关系的破裂必然导致他们找另一个寄托来安慰自己脆弱的心灵。对于具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群体,他们一旦失去依赖,可能会出现酒精及药物依赖等问题。而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生活在校园里,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上网无疑是他们再好不过的选择了。而当他们一旦离开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回到现实社会中,就会出现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就会感觉好像生命中失去了支柱一样,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网络依赖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反社会人格障碍导致网络攻击成瘾

据华南理工大学的李薇菡教授[8]通过问卷对大学生的网上交往的道德研究表明:经常上网者在网上会讲淫语、秽语或骂人的占到了21%,经常使用一些不文明语言的占33%,攻占、侮辱或诽谤的占13%,有传播虚假消息的占20%,泄露他人隐私的竟然占到了35%,有过网络犯罪行为的(如网络欺诈、发布虚假消息、散布病毒、偷窃信息和数据等破坏活动)占2.4%。大学生群体,从道理上说经过层层选拔,应该个个是品学兼优、人格比较健全的国之栋梁,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多年以来形成的种种弊端,以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扩招,致使我们的考生参差不齐,我们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大学生中也不乏一批攻击型人格障碍者。他们生活在校园里,由于受自身身份的限制,受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以及老师和同学舆论的压力,他们的攻击行为只好收敛,但他们的这一行为并非真正受到了压抑,很多大学生把攻击行为转到网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藏性,网民无需对自己言行承担任何责任,他们一次次的对别人的攻击、侮辱以及偷窃没有得到别人及有关部门的制止和惩罚,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在现实中收敛的攻击行为,使他们在网上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这种反社会型的人格障碍使他们走向一个极端的网络成瘾攻击性的网络成瘾。一旦他们离开网络这个攻击平台,他们的攻击行为就会受到校纪校规的惩罚,受到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的舆论压力,他们不得不转向网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种攻击性的网络成瘾。

3 大学生异常人格网络成瘾的矫治

人格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人格障碍过去又称为病态人格或人格变态,这种人的人格某些特点过份突出,影响了生活的和谐。本人一般不能认识或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些缺点。现代研究也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在青少年期定型,以后就不易改变。所以要从根本上治愈人格障碍所致的网络成瘾,达到治疗目的,是一个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综合的解决方案。

3.1 消除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感是大学生害怕现实人际交流最主要的障碍,部分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原因,害怕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进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而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认识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冲突中悦纳的过程,而不是网络中的那种虚拟而完美地无冲突交流。网络的虚拟性、隐藏性淡化了人们之间的冲突,掩盖了人们之间的矛盾,但未能消除人们之间的冲突。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感。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份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而一味的沉溺于网络,除了加深自己网络的依赖性之外,还大大的摧残了自己面对现实生活的信心。

3.2 纠正不良习惯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对自己能作决定的事情,就继续坚持做下去,同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每天早上按自己的意愿大声的朗读半个小时的英语优秀散文,那么以后就坚持每天晨读的习惯,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改正自身不良习惯的突破口。对生活中自作决定比较弱的事件,实际上不应该是一味的想着这么难的事情自己怎么能解决呢?必须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当发现对别人的依赖是不可能的,希望能从网友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转向虚拟的网络关系平台。我们在诉诸网络这个平台的时候,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是不是这些问题自己就真的不能解决了,是不是这个问题必须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呢?是不是虚拟的网络关系真的能够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

3.3 认知领悟及行为矫正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大学生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网络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在网络上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大学生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网络攻击行为时,就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网络攻击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攻击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网络交流和交往。

3.4 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然,大学生沉迷网络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网络自身的特点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征是沉迷网络的主观原因,高等教育中网络教育的欠缺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源,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异常是最核心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矫治网络成瘾的关键因素。但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仅仅只依靠大学生自身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一个需要学校、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的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他们对自我人格特点的认识与反省,同时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交往,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网络的管理,从各方面去促成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绚晖,闫巩固.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2]Seherer.k College Life Online:healthy and Unhealthy Internet Use[J].Jour nal of Col l ege Li f e and Devel opment,1997,(38):655-665.

[3]刘琳,谢世荣,万晓晨等.大连大学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23-124.

[4]刘毅.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意识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2(8):167-169.

[5]雷鸣,陈晓光,刘卫燕.803名广东医学院在校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及人格障碍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1):84-86.

[6]芮光来,王伟,姚应水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33.

[7]沈模卫,李鹏等.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63-70.

[8]李薇菡,刘继红.大学生网络交际导致的心理障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3):235-237.

网络成瘾?该戒! 篇2

You need to know the warning signs.

你觉得与网络中的朋友交往比现实中的朋友更舒服吗?

Are you feeling more comfortable with your online friends than your real ones?

她一直忍不住查看她的智能手机!

She 1)compulsively checks her smartphone all the time!

他确实应该好好平衡网上和现实的生活。

He really needs to balance his life online and off.

多少才算太多?

How much is too much?

是不是几分钟的时间变得和几小时一样?

Does a few minutes keep turning into a few hours?

我觉得这真的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了。

I think this is really starting to become a problem.

她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She’s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to manage her stress and anxiety.

有更好的方法来控制艰难的情绪。

There are better ways to keep difficult feelings 2)in check.

你应该找另外一种方法来打发无聊。

You’ve got to find an alternate way to deal with your 3)boredom.

我觉得他就是太孤单了,他在努力摆脱这种状态。

I think he’s just too lonely and he’s trying to reach out.

如果有需要,寻找外援很重要。

It’s important to seek outside help if you need it.

试着把网络当作一种工具。

Try to treat the internet as a tool.

减少(上网时间)比一次斩断网瘾更容易做到。

Cutting down is easier than going 4)cold turkey.

你应该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

You’ve got to stay connected to the offline world.

你考虑过加入运动队或者读者俱乐部吗?

Have you thought about joining a sports team or a book club?

试着频繁地休息,这样你就能开始转变模式。

Try to take frequent breaks so that you can start to alter your pattern.

我告诉她列出那些因浪费时间上网而错过的事情。

I told her to make a list of the things she’s missing out on by spending her time online.

我们全都答应限制网络使用来支持他。

网络成瘾障碍 篇3

述情障碍 ( alexithymia) , 又称“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 最先由Sifneos阐述命名, 以不能适当表达情绪、缺乏幻 想和实用 主义的思 维方式为 特征[3]。述情障碍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 既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特征, 也可作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常见的心理特点或其继发症状。本研究在描述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特征的基础之上, 分析述情障碍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联性, 为干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循证依据[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通过方便整群抽样选择安徽省3所高职学校, 在知情同意自愿的情况下, 抽取调查对象共计4 261名, 于2013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 147份, 有效率为97. 32% , 其中男生1 289名 ( 31. 1% ) , 女生2 858名 ( 68. 9% ) ; 平均年龄 为 ( 19. 98±1. 39) 岁。调查中严格执行知情同意原则, 充分保护被调查者隐私, 调查信息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1. 2方法

1. 2. 1一般情况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大学类型、性别、年级、年龄、体质量指数 ( BMI) 、自评体型、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与父母的关系、父母期望值、对自己的要求、性格、自评学习成绩和学习负担等。

1. 2. 2网络成瘾量表[5]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试问卷 (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该量表共有20个条目, 每个条目采用5分计分, 1 ~ 5分分别表示“几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所有条目得分之和为总分, 总分为20 ~ 100分。根据判断标准, 20 ~ 49分为正常, ≥50分为网络成瘾。该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 85, 重测信度为0. 82, 效标关联效度为0. 70[5], 达到测量要求。

1. 2. 3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6]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 - 20) 共有20个项目, 分为缺乏识别感情能力 ( 项目1, 3, 6, 7, 9, 13, 14) 、缺乏描绘情感能力 ( 项目2, 4, 11, 12, 17) 和外向性思维 ( 项目5, 8, 10, 15, 16, 18, 19, 20) 3个维度。量表按1 ~ 5级评分, 其中项目4, 5, 10, 18和19为反向计分题, 得分越高, 述情障碍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中述情障碍分类按照总得分P90进行划分, ≥64分被判断为有述情障碍。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 82, 重测信度为0. 87, 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 72 ~ 0. 82之间, 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特征[7]。

1. 3统计分析资料采用Epi Data 3. 02软件录入, 对数据进行纠错和补漏后, 应用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检验水准为α = 0. 05。

2 结果

2. 1高职学生IA检出情况高职学生IA总检出率为8. 3% , 男生 ( 13. 0% ) 高于女生 ( 6. 2%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3. 80, P < 0. 01) 。不同年级、年龄组、性格、自评体型、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管教方式高职学生之间的I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IA检出率在不同大学类型、家庭居住地、BMI分组、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父母期望值、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高职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1。

2. 2高职学生IA与述情障碍的关联性网络成瘾组高职学生的述情障碍总分 ( 58. 88±8. 34) 和缺乏识别感情能力得分 ( 20. 75±5. 28) 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 ( 53. 35±8. 59) ( 68. 04±5. 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 - 11. 76, - 9. 17, P值均 < 0. 01) ; 网络成瘾组高职学生的述情障碍缺乏描述情感能力、外向性思维得分 ( 15. 05±2. 82) ( 23. 08±2. 86) 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 ( 13. 67±2. 85) ( 21. 65±3. 13)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 - 8. 72, - 8. 20, P值均 > 0. 05) 。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以是否网络成瘾行为 ( 1 = 是, 0 = 否) 作为因变量,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作为自变量,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进入方程的变量有性别、家庭居住地、对自己的要求、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学习负担和述情障碍。在控制上述相关自变量后, 有述情障碍症状的高职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风险更高 ( OR = 3. 85, 95% CI = 2. 93 ~5. 0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8. 3% ,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按大学类型、年级等特征分层后, 男生IA检出率仍高于女生, 证实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差异以及被期望的社会角色的不同, 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Kim等[10]认为, 男女间IA检出率的不同可能与不同的网络内容活动相关。

注: 性别以女为参照, 家庭居住地以农村为参照, 对自己的要求以很低或低为参照, 学习成绩以差或较差为参照, 学习负担以较轻或很轻为参照, 述情障碍以无为参照。

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学校高职学生IA的检出率有所不同, 其中医药类大学检出率最低 ( 5. 4% ) , 可能由于医药类学校学生和其他类学校相比, 课程设置和学习任务相对较重[11]。超重或肥胖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高 ( 12. 5% ) , 有研究表明, 超重和肥胖会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带来严重伤害, 使负性情绪增加, 造成如抑郁、自卑的心理倾向以及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12,13]。因此, 超重和肥胖的高职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通过上网来寻求缓解。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IA检出率 ( 11. 4% ) 高于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 ( 7. 2% ) , 可能是由于城乡经济的差别, 城市学生更容易且更早接触互联网。有研究表明, 某些家庭因素与IA的发生具有相关, 可能是IA的危险或保护因素。如父母对子女关注少子女更容易出现IA[14]。在本研究中, 父母期望值低、与父母关系差或较差、自评学习成绩差和自评学习负担重者IA检出率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 IA者述情障碍总分及缺乏识别感情能力分均高于非IA者。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述情障碍与高职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呈统计学关联, 有述情障碍症状的高职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风险更高, 提示网络成瘾者中述情障碍缺陷比较普遍。

述情障碍者的基本特征为情感识别缺乏、描述情感不能和局限的幻想生活, 反映了个体对情感认知过程和调节的缺陷[15,16]。由于难以识别自身感受和表达情感能力的缺陷, 述情障碍者在描述不适时更多谈论的是躯体不适而不涉及自身的情绪欲求, 造成在与人交流时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妨碍了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为述情障碍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使在现实中压抑而备受冲突煎熬的情感得以满足。网络成瘾者往往具备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17], 随着时间的延长会不同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 使情感表达能力、区分情感能力降低。因此, 网络成瘾行为和述情障碍两者之间呈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篇4

目前大学生中比较多见的网络成瘾行为有: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上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五类。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之后,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关注也就随之淡化,进而影响学习业绩和生活状态,首先在学习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经常想方设法逃课上网,结果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一些则无法适应学习生活,被迫留级或退学。有资料显示:大学生退学80%缘于网瘾;其次在生活上,和网络为伴,沉溺于网络,淡化与周围人的关系,并试图通过虚拟世界寻求心理上的安慰,遇到问题或困难也不与他人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缺少长远计划。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使高中生产生单一的目标——考大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再明确,学习强度也较高中明显降低。已经习惯于在老师的引领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这时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学什么,怎样学。宽松的大学环境、充裕的业余时间、旺盛的青春活力,更使得学生很难自觉地把自己固定在单调的教室里,这时新鲜、刺激的网吧就很有可能乘虚而入,成为许多学生打发青春的最佳场所。

自控能力欠缺,缺少自我约束。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也容易被网上的色情和暴力所吸引。不少网络成瘾者偶尔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危害性,企图通过缩短上网时间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但是总以失败而告终。

自我意识强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强烈,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被管得太紧,有逆反心理,进了大学,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沟通技巧的缺乏。人是社会性的,有交往的心理需要,大学生渴望友谊和交流,但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因人际适应不良,他们怀念过去,憧憬未来,对现实生活却感到悲哀、无助,因而到网上寻找支持和满足,与网友的交流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以致不能自拔。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具有社交焦虑的学生一般缺乏自信,回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他们进行深层次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慰藉,增强其自信心。

家庭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子关系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的大学生更易发生网络成瘾。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大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网络成瘾只是缺陷家庭内部问题在大学生身上的一种表象,存在家庭内部问题的大学生往往也容易发生其他心理问题。

许多父母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知道为子女指引一条什么样的成长道路,仅关注读书和考试,忽略了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如为人处世、做人的价值观、做事的原则等素养。家长一般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对其不加指导,对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可以视而不见,网络成瘾行为就是其中很严重的一项。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因素和网络自身的吸引力等。上网是时代的特征,但网络有其正负两面性。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扬长避短,但事实上许多网站为了吸引上网者,其内容不仅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有的還专门研究上网者的心理,让你欲罢不能。例如:网络游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交朋友、练功升级而已,但它却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人不由自主地玩下去。再有,高校周边成为网吧最集中的地方,这些网吧为了吸引学生,从试业期的免费到通宵优惠以及给老顾客留位等,用尽所能,吸引学生昼夜上网。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夜间12点以后照常通宵营业的网吧不在少数,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因此有人把网吧称为贩卖“电子海洛因”的场所。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来了诸多问题。

网络成瘾是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忽视了信息素养即学生收集、分析、运用、创新信息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精力投入不够,教育方式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某些高校也会在无意中把学生推向网络。如: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闲暇时间过多;教师的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有些高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做得还不够,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等。

网络是一个信息量庞大、内容复杂、虚拟的世界。网络信息量巨大,而获得所需信息也显得极为方便,是现代人们乐于使用的一种资料查阅工具。而且网络还能提供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使不少大学生迷恋其中难以自拔。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足够精神依托的大学生就将交际、精神寄托转移到虚拟世界中来,结果时间一长就无法正确地适应现实生活,出现一些人格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根治大学生网瘾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形成和谐共振。反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缺乏沟通和理解,势必会造成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互相抵消作用。但作为教育机关,高校应在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

网络成瘾障碍 篇5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当前中国网民人数达5.64亿, 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最大[1]。诸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对个体学业、工作、人际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3,4]。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5], 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表现出消极的特征, 则很有可能躲进网络世界中寻求安全感。从依恋的角度看,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是消极的。有研究者指出,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可以看作是一种依恋需求的转移和补偿, 是正常依恋受阻或未能获得满足的变形[6]。

述情障碍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是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潜在危险因素[7]。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述情障碍在多种成瘾行为中出现[8,9]。因此, 本研究将述情障碍纳入研究范围, 从成人依恋和述情障碍的角度对网络成瘾现象进行研究, 并考察成人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是否存在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 以期拓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研究, 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方便取样, 于2012年10—11月在深圳某综合性大学综合课上进行问卷团体施测, 共回收问卷936份, 得到有效问卷803份, 问卷有效率为85.7%。其中男生346名 ( 43. 1%) , 女生457名 ( 56.9%) ; 大二学生537名 ( 66.9%) , 大三学生220名 ( 27.4%) , 大四学生46名 ( 5.7%) 。年龄在18~24岁, 平均 ( 20.08±1.05) 岁。大一新生刚入校, 极有可能因适应新环境而遭遇更多心理应激, 为避免测验结果有偏, 故本研究未纳入大一被试。

1.2工具

1.2.1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 CIAS - R) 采用陈淑慧等[4]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共26个条目, 分为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人际与健康问题5个因素。采用里克特4点量表计分, 分数越高, 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越强, 分数超过67分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10]。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 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

1.2.2亲密关系体验量表 ( ECR) 采用李同归[11]修订的ECR中文版, 量表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 共36个条目, 采用里克特7点计分, 分数越高, 表明成人依恋越消极。修订后依恋焦虑分量表、依恋回避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0和0.89, 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和0.82。

1.2.3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 TAS-20) 采用袁勇贵等[12]修订的TAS-20中文版, 共20个条目, 分情感识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和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 采用5级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0.581~0.739, 本研究中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在0.398 ~ 0.806之间, 其中外向性思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

2 结果

2.1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组在成人依恋与述情障碍上的差异由表1可知, 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其中依恋回避得分差异的效果量较低, 依恋焦虑得分差异的效果量中等。另外, 网络成瘾组在述情障碍总分、情感识别困难因子、情感描述困难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 其中述情障碍总分上的差异有中等程度的效果量 ( d= 0.66) , 情感识别困难因子的得分差异效果量较高 ( d = 0.88) , 情感描述困难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效果量接近中等水平 ( d=0.47) 。两组大学生外向性思维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2.2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 除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之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之外, 依恋回避、依恋焦虑、述情障碍总分与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 ( P值均<0.01) 。

注: **P<0.01。

根据温忠麟等[13]总结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检验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 进行一系列回归分析, 见表3。第一步, 以依恋焦虑为自变量, 网络成瘾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二步, 以依恋焦虑为自变量, 述情障碍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依恋焦虑对述情障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三步, 以述情障碍、依恋焦虑为自变量, 网络成瘾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依恋焦虑和述情障碍对网络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由于3次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显著, 当加入述情障碍之后, 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系数从0.414下降到0.324。因为第4个t检验也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部分的中介效应。Sobel检验结果显示, 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 Z=5.99, P<0.01) 。述情障碍在成人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59×0.251 /0.414 = 21.76%。使用同样的检验手段进一步考察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由表4可以看出, 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和网络成瘾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且中介作用结果显著 ( Z = 6.81, P<0.01) ,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42×0.346 /0.169 = 49.46%。

注: **P<0.01。

注: **P<0.01。

3 讨论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 表明相较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 网络成瘾大学生一方面有较强的被拒绝、被抛弃的警觉和焦虑, 一方面在接近他人、依赖他人、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上有较强的不适感。同时, 网络成瘾大学生情感表达困难和情感描述困难得分高于非网瘾大学生, 与Dalbudak等[14]的研究一致, 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更多情绪问题。

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述情障碍与网络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谢晶等[15]、Yates等[16]、Craparo等[17]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表明, 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网络成瘾有正向预测作用, 成人依恋越消极的大学生其网络成瘾倾向越强, 可能和其采取的依恋策略有关。Mikulincer等[18]指出, 过度激活策略是高依恋焦虑个体的特征, 而不激活策略是高依恋回避个体的特征。采取过度激活策略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满足其寻求依恋对象的需求或者害怕遭到直接的拒绝, 极有可能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便利性, 转而在网络中寻求依恋对象, 且网络中遭受拒绝可以非常便利地寻找下一个对象进行人际交往; 而采取不激活策略的大学生可能利用网络的逃避现实性特征去逃避现实人际, 将原本涉及人际互动的活动通过网络来完成, 如网络购物等。述情障碍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越强, 这与情绪情感的表达和识别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有关; 述情困难的大学生可能会面对更大的人际压力和困扰, 而网络中的人际沟通多用图片或文字, 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沟通, 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在情绪情感识别和表达方面的不足, 而过度的依赖网络进行人际沟通, 则进一步加强了其网络成瘾的可能。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述情障碍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 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影响网络成瘾。成人依恋通过述情障碍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可能与依恋焦虑个体和依恋回避个体常使用的依恋策略及对压力事件的情感调节特点有关。Mikulincer等[18]指出, 高依恋焦虑者趋向于使用过度激活的情感调节策略, 高依恋回避者趋向于使用不激活的情感调节策略, 而这2种策略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消极的情绪或人际问题[19]。因此, 大学生中的高依恋焦虑个体与高依恋回避个体在压力情境中很有可能逐渐发展成高述情障碍者。同时, 大学网络使用的便捷性, 大学生中的高述情障碍者很有可能通过网络来调节自身情绪, 并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的倾向。

高校学生网络成瘾与戒除 篇6

1. 网络成瘾的概念和危害

1.1 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目前已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最早是由葛尔·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1]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其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2]

著名精神病学专家吉中孚教授指出,网瘾也像毒瘾。网络像毒品一样是通过消耗“多巴胺”(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扰乱平衡系统,造成网迷不断寻找提高体内“多巴胺”的成分,以至成瘾,形成迷恋网络的现象。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3]

1.2 网络成瘾的危害

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4]

1.2.1 危害身心健康。

长时间上网,首先对眼睛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对游戏的痴迷,达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从而对肠胃以及消化系统造成严重伤害。而玩游戏时精神又高度集中,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再加上荧光屏色彩、图像的迅速变幻,不绝于耳的机器、打闹、脏话等噪声,给沉迷于其间的人的视力、听力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使得人的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负,从而产生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病症,甚至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1.2.2 思维定势错位。

人类交流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而与电脑交流只需下达正确的命令,这样就容易使网络成瘾的学生养成要么坚持、要么放弃的思维定势,并推广到处理人际关系中,从而出现了“定势错位”。这种人容易丧失自信,工作难做好,因而加重了其内心的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对各种社交活动和学校的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从而造成远离集体、孤芳自赏的局面。

1.2.3 阻碍学业发展。

高校学生迷恋上网络之后,势必会在网络游戏等网络活动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转移,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对学习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和兴趣,以至旷课上网,考试挂科,甚至于退学,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1.2.4 引发犯罪活动。

高校学生一旦成为网络成瘾者,就会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在虚拟的暴力角斗中变得难以自拔,时时想表现“强悍的自己”,具有一种征服他人的强烈欲望。高校学生生活在虚幻的状态中,最终却演变成现实暴力的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高校学生一般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上网费用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一旦上网的费用来源被父母切断之后,造成的过激行为,如偷窃、抢劫等行为,不仅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而且会造成刑事案件的发生。

2. 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内因主要是指学习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2.1 外因

外因是网络成瘾的外在原因,也是诱发性原因。

2.1.1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方面主要包括高校附近网吧的出现、网络游戏的流行、同学之间的攀比从众等。随着高科技的出现,网络已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满足我们正常工作、学习、沟通交流外,开发者也始终不忘对游戏和娱乐项目的开发,因此出现了惊险的网络游戏、激情的色情电影和有趣的网络聊天等,最大地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鉴于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善于群体活动,他们会更多地相互模仿、攀比,参加团体性网络游戏,所以高校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1.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等。家庭教育是导致高校学生网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网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网的欲望。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孩子,实施打骂及家庭暴力,或是干脆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最终错过了戒除网瘾的最佳时机,毁了孩子的学业。

2.2 内因

内因是指网络成瘾的高校学生的自身原因,属于自发性的原因。

2.2.1 学习因素。

进了大学以后,面对全新的环境不适应,加之大学课程少,自己支配的时间多,高校学生一下子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空虚、无聊和交际困难等因素促使他们走进网吧,聊天交友玩游戏,以缓解各种压力。而所有网络成瘾的高校学生,起初只是散心和好奇,时间还能控制,但游戏越玩越想玩,越玩越上瘾,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至于没有时间观念,不知不觉上网成瘾。

2.2.2 个体因素。

网瘾的高发人群多为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1,而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大多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而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学生群体大都出现过学业失败,从而导致心理空虚,缺乏自信,长时间会有一种孤独感,经历这些情况的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内心,通常会选择逃避,最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满足的成就感。

3. 网络成瘾的戒除

关于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主动预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二是积极治疗,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和丰富人文关怀内涵。

3.1 预防

3.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戒除网瘾的前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要求“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和影响比网络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媒体资源,占领舆论阵地,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多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利用图书馆吸引上网的大学生来经常借阅各种文献资源,会有助于转变他们的注意力,重新确立他们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发挥理论研究型社团的学习研究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促使他们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抵制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帮助高校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1.2 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是高校学生戒除网瘾的保证。

首先,建立完善的住宿管理制度,杜绝高校学生夜不归宿,在外包夜的现象。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和考察学生的上网行为和内容。对于那些思想和行为有异常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其次,加强校园网路的监控,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严格管理,分年级地有区别地设置上网时间,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要,使得上网时间和作息时间得以保证。

3.2 治疗

3.2.1 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是高校学生戒除网瘾的关键。

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从上网成瘾的原因入手,有的学生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内心苦闷而迷上网络,有的学生则是由于学习成绩的下降,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迷上了网络。要从学生的上网原因入手,了解其心理动态。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帮助学生戒除内心的困惑,纠正认知的偏差,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从而摆脱上网成瘾的阴影,重新融入集体生活,转移对网络的依赖。

3.2.2 丰富人文关怀内涵,是高校学生戒除网瘾的重点。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除了营造温馨的住宿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之外,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的援助工作,也是帮助高校学生摆脱网络成瘾的途径之一。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完善学生的勤工助学制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由专业课老师和优秀学生组成“一帮一”的学习小组,带动其学习的动力,改进其学习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对于就业问题还没解决好的学生,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摘要:网络成瘾是当今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认为, 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丰富人文关怀内涵, 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着手, 戒除高校学生网络成瘾, 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戒除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45-47.

[2]方芳.网络成瘾被纳入精神疾病[N].北京日报, 2008-11-10.

[3]胡迎新.戒掉网瘾为何难[N].健康时报, 2005-05-26.

信息课堂PK网络成瘾 篇7

一、分析网络成瘾的根源, 抓住学生的兴趣, 有针对性地教学

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是源于其对电脑网络的肤浅认识和简单利用, 还有对学生网络负面影响的易接受性。

针对第一个原因, 我们必须认真备课, 上好每一堂信息课, 让学生愿意学好网络知识, 并能主动地认真学习。在课堂上, 我们应多增加一些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特别是我国的高科技成果, 让学生知道这些是增强我国实力必要条件,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第二个原因,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 激发激情, 培养兴趣, 系统学习, 使学生脱离网瘾, 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开发的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网络习惯。对于那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绚丽的场景、逼真的动画的迷恋, 激发学生自己创作场景、卡通人物与动画的激情,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网络收集、Flash动画制作的兴趣, 然后寓教于乐, 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以上知识和技能, 并及时地展示一些好的学生作品, 或让其发布到班级网站上、QQ空间里。这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功感, 从而能够保持他们创作、创新的激情。对于那些喜欢网络音乐、视频的学生,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让他们收集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视频, 并抓住他们的这种兴趣, 指导他们利用音视频处理软件, 进行编辑、剪辑, 融合成有意义的有个性特征的作品。有实力的学生还可以录制自己的歌曲。

学生有了兴趣激情主动学习探索, 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网络资源进行创作, 这样一定能从根本上治疗学生的网络成瘾。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作过以下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在“站点创建与首页制作”的教学中确定网站主题。

我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通过创建“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站, 使学生远离网络成瘾, 养成良好网络习惯, 树立坚决戒掉网瘾的信念。

本课主要学习FrontPage制作网页, 让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 以及一些成功戒掉网瘾实例, 亲身体会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从而有成瘾的防备之心, 有网络成瘾病症的学生定会下决心戒掉。此举不仅可以使学生远离网瘾,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技能的兴趣。

2. 为使“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作用的具有可持续

性,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各班都成立一个网络兴趣小组, 轮换负责设计、更新“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 并确立以下网络兴趣小组活动章程。

(1) 活动目的: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的正确网络认知和修养, 揭示网络成瘾的危害, 建立一个全体学生互动的平台, 鼓励学生创新, 积极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 参与者:A、有责任心、有带动作用的学生。B、尽可能鼓励有网瘾的学生参与。

(3) 活动内容:A、网页的更新、完善。B、问题的及时回复, 解决。C、跟踪和帮助有网瘾的学生。

通过每两周集中讨论一次, 大家相互探讨, 相互评比, 同心协力, 共同提高。这样一种形式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全体同学正确利用、开发网络资源的习惯, 而且团结了大家的力量, 有针对性地戒除网瘾。

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 篇8

一、网络成瘾

上网行为失控, 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的生理、心理功能损害。这种依赖网络的现象, 称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1、自身因素。

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如果缺乏应对压力的勇气和信心, 就会沉湎于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 最终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

2、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 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很显不足;加之学校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却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

3、社会因素。

网站建设和网吧管理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 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学校周围网吧林立, 学生白天、黑夜充斥期间。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便沉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1、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表现形式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睡觉, 各科成绩直线下滑。2、色情、暴力、黄色小说泛滥其间。学生涉世不深, 判断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感染。3、上网时间久了, 疲劳过度, 容易造成大脑缺氧, 精神萎靡不振和眼睛近视度的不断增大。4、容易患上孤独症, 性情变得孤僻, 遇事退缩, 不愿与人交往。5、会模糊现实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 在行为上常常会模仿游戏里的暴力倾向。6、浪费钱财, 没钱上网, 网瘾来了, 自控力不强, 不是去偷, 就是去抢。7、网吧人员成分复杂, 往往是无业游民、瘾君子、罪犯的藏匿地点, 待得久了, 会出意外。

三、防范和解决网络成瘾

1、自身方面。

大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会控制上网时间, 不浏览黄色页面, 还应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广交朋友, 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冲淡对网络的依赖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挫折时, 应主动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者发泄自己消极情绪的工具。

2、学校方面。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 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其次要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培养其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使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第三, 应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特长, 为学生营造一个成才环境, 开展多彩缤纷的校园活动, 包括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聘请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引导他们以健康的科学的态度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

3、企业方面。

应多开发一些相应的软件, 如一款名叫健康上网专家V3的免费软件, 这款软件通过自动防范黄色有害信息、控制上网时长、控制聊天和游戏的免费防沉迷软件, 适用于广大家长与教育工作者。适合家庭、学校机房, 教育相关机构使用, 也可以用于网吧和企业对上网的管理。

4、政府方面。

首先, 应该净化社会环境, 规范网吧经营活动, 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其次, 加快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而管理好网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而建立与完善网络管理法规及政策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最后, 政府还应建立一些心理学网站, 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 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帮助广大青年网民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 认清自身的需要, 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 认清网络是一个工具, 不是玩具。

因此, 大学生最终紧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保持健康的情绪, 唯其如此才能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给大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便利的同时, 也引发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和原因, 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 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危害,防范与解决

参考文献

[1]牛其然:《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体系探讨》, 《河南科技》, 2010, (3) 。

[2]李恩军:《大学生“网瘾”现象及应对措施浅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

不可自拔的“社交网络成瘾症” 篇9

日益普及和进步的移动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和交友的便利,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沉溺于其中,甚至因此荒废了日常生活,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耐尔提出的“社交网站成瘾症”。

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入社交网站,在拼命刷屏显示状态之余,也捎带着关注着朋友的动向;尽管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也要挤出时间在微博上徜徉,担心自己几个小时不上网,就被一波波的信息浪潮抛在后方;遇到网络连接出问题,或者现实生活中有急迫事情要办,上不了这些网站的时候,时刻都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满脑子想着网友们在网上又更新了什么好玩的内容……以至于日常作息制度被打乱,废寝忘食,生活、T作都一团糟,人际关系虚无化。当你出现上述行为时,当心,“社交网络成瘾症”已找上你了。

所谓“社交网络成瘾症”,简单地说,就是过分沉溺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并因此而荒废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社交网络成瘾症”还会导致无可挽回的脑衰老。国外专家早有“社交网络成瘾症”引发身体危害的研究,发现它有可能带来脑组织细胞萎缩的风险。美国心理学家耐尔曾对两组分别为18人的研究对象做研究,第一组只是偶尔上网和玩网络游戏,第二组则每天花上10小时、一星期6天的时间在网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耐尔通过脑部扫描,发现第二组成员的脑细胞中部分区域的“灰质”和“白质”萎缩了约20%。心理专家对此解释说,在得到适当的治疗后,虽然这些患者的脑组织细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已不可能恢复到100%的原生健康状态。不幸的是,许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患上网络上瘾症,依然沉溺于网上,导致该病症长期纠缠难清。

心理学家和成瘾研究相关方面的专家已经确定,随着社会上网络群体的日益扩大,网络成瘾症如今已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以Facehook(美国社交网站)为例,在海外,截止到2013年,全球共有5亿活跃的Facebook用户,也就是平均每13人中就有1人,他们当中半数以上一有空档,就拿起电子产品登陆Facehook。有48%的用户年龄在18-34岁,他们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甚至还未爬起身,就先查阅Facehook。在5亿Facebook活跃用户当中,亚洲的用户就占了15 180万人。

Facehook成瘾症正导致人们失去生产能力,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空虚,与社会隔绝,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混乱,即使在网络上,也只是与人建立了肤浅表面的友谊。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名叫志贤(化名)的比较严重的“社交网络成瘾症”患者。这位26岁的患者说:“一个人寂寞孤单的时候,最难熬的是没有网络,总是有一些感想要和社交网站的朋友分享,却无处发泄。”志贤每天上网的时间无法计算,只要一有空,无论何时何地,他就拿出智能手机,滑动屏幕,登入微博或QQ空间,关注好友的更新,或者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更新。“社交网站有很多熟悉和陌生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的分享想法、感受、情绪等等,而且透过网友的状态分享,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如果一天不上网,我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相较于志贤,24岁的以诺(化名)就能正确把握上网的尺度,他说:“沉溺网络,终难成功。”当然,网络已经成为以诺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感觉空虚时,社交网站更是他的精神粮食。但是,以诺不会沉溺进去,他认为,人生有太多的正事要做,“网络在接收和传送文件时非常重要。至于社交网站,我在感觉空虚时若不能上网,也会郁郁寡欢。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太严重,毕竟,我还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冲淡心中的缺憾”。在现实生活中,以诺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要关心的亲人、朋友。

询及每天上网多久,以诺说无法计算,因为无论是在公司或家里,以诺的网络都是全天候开着的,只是有事情做的时候不在网上。自称是“社交网站红人”的他自信地说:“若网友们没看到我在线上,都会以为我生病了或是玩自闭,纷纷给予关心的问候。”

通常,他一大早就登入社交网站,中间有事情要办时或许会离去,但直到晚上才关闭网络。除了在网上关心朋友的动向外,他也爱频频更新自己的“状态”和上传照片,获得大群网友的热烈回应,满足感由此而生,也令他一有空闲就待在线上不肯离去。

“网友在社交空间里总是爱贴一大堆的新闻,不必到现场就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且网友的恶搞把戏也十分搞笑。同时也可以结交新朋友,我的人缘还算不错,一班朋友在网上瞎扯的感觉也很过瘾,总比染上一些不好的恶习来得好。”有时,以诺会因沉溺于社交网络而忽略了某些事情,比如可怜的狗狗没洗澡、没定时用餐等;一旦他在网络上聊开后,整个人就黏在椅子上,动弹不得。但只要涉及自己在现实中的事业,以诺从来不敢忽视和耽误。即使放弃诱人的社交网站,也在所不惜。

以诺理智地认为,网络不能代替一切,更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为了让自己不要过于沉溺在网络的诱惑中,他取消了手机的上网功能,也算是一种自制能力。他也试过几天不上网,心里有种被网友挂念的“快感”,可以磨平他对网络的依恋。

针对那些怀疑或真的患上了“社交网络成瘾症”的网络用户,美国心理学家耐尔建议减少流连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你需要对自己说,我只能花30分钟在网上,然后要乖乖去做功课了,并且问自己:如果我今晚不上网,朋友是否会离我而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答案肯定是不会的。这说明你不需要为了维持网友而时时刻刻呆在网上,也证明了不能及时上网不会发生严重问题,当你再次登陆社交网站时,你同样会受到网友欢迎。像这样的事情多进行几次,你就会发现,没有登陆社交网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从而逐渐纠正离开网络就心神不宁的毛病。

五措并举预防学生网络成瘾 篇10

网络成瘾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某些人格倾向和心理缺陷的人群易形成网瘾, 另一方面网络的功能和特点易使使用者形成网瘾。网络往往被青少年当成娱乐和逃避学习的工具。因此, 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的上网动机和网络行为是消除网络危害的根本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肩负着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使命, 网络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意识地防止学生网络成瘾, 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预防学生网络成瘾。

●●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 确定重点关注目标

班主任是除学生家长以外,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 他们对学生行为的了解和掌握甚至超过大多数的家长, 要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 班主任无疑是最佳人选。信息技术教师要预防学生网络成瘾, 首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 了解该班学生的日常表现, 哪些学生存在上课打瞌睡、学习成绩下滑等现象, 共同判断有无网瘾倾向, 确定重点关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避免网瘾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合理安排学生座次, 尽可能多地认识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课时较少, 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也不太关注老师的评价, 长此以往, 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逐渐失去约束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也成为一盘散沙。要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生座次, 实行定人定机, 讲课间隙对照座次表, 观察学生的上机行为, 并借助课堂提问, 不断加强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让学生知道老师认识自己, 并在时刻关注自己, 从而避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出现行为失控。

●●科学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兴趣, 保证课堂教学的紧凑性

学生在课堂上网络行为失控, 产生网瘾倾向, 大多与教师课堂内容设计不合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节奏不紧凑、学生无事可做有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并应特别关注分层次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要以小组形式组成学习小集体, 集体对每个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集体成员存在相互监督和促进作用, 有益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减少学生孤独感和个人迷失状态等网络依赖的诱因影响。

●●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 使其发现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作用

中学生产生网络依赖, 与他们的学习压力大、缺乏成就感有关。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设置符合学生求知好奇心的内容和目标, 科学地转移兴趣点, 使他们在网络教学中各有所获, 发展和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普遍对网络技术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学习, 通过网络学网络。在教学中还应该着力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观与责任感, 让他们能够且喜欢将电脑作为工具, 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 搜集和处理信息, 形成合理运用电脑和网络的意识与习惯。这样, 信息技术教育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 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 又体现了科学精神。

●●巧妙控制网络游戏, 杜绝不良网站的侵袭

网络游戏、不良网站是信息技术教学两大主要干扰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技术手段, 控制网络游戏的运行, 杜绝不良网站对信息技术课堂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建议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技术手段净化信息技术课堂。

1.学生机安装网络净化软件, 有效屏蔽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 同时限制常见游戏软件和聊天工具的运行, 排除信息技术课堂干扰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学校的网络出口安装网络管理软件, 对不同微机室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 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灵活调整规则内容, 根据课堂需要设置限制上网、只允许上指定网站或限制访问某类网站, 从而实现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掌控。

上一篇:法律的冲突与协调下一篇:农村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