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古诗

2024-06-11

惊蛰的古诗(共13篇)

惊蛰的古诗 篇1

有关于惊蛰的古诗

小时候总觉得“惊蛰”个名字念起来甚美,春雷乍响谓之惊,万物复苏谓之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这是一个预示萌动的.节气。那么,你知道关于惊蛰的古诗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惊蛰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市饮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秦娥月/忆秦娥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元·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游景仁东园

宋·苏辙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

宋·曹彦约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游玉泉

宋·朱翌

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奉引有春扶屐去,送归生月带星稀。

一时花木助欢笑,四雇风云入指挥。

是日乃书惊蛰节,鸣蛙已傍小池归。

蚊雷

宋·赵时韶

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惊蛰的古诗 篇2

可是,如今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词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词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文本本身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从形象中观察美

诗词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词所追求的是生动而美妙的艺术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创造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创造的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感受诗词的形象美。如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全诗连用多个意象,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二、从意境中感知美

意境是古诗词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的基础。

三、从语言中品味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典型而精美的语言艺术的存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同样也能从诗词的语言中品味美。首先从韵律上来看,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抑扬顿挫、平仄中清晰的音乐美。

四、从情感中体悟美

诗词是诗人用自己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感悟生活后,呈现出的产物,所以诗词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阅读诗词,我们要通过解读诗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他们别样的人生,从而感悟作者的人格美。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发掘审美因素,能够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更是应该得到重视,更多地应用到课堂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惊蛰的眼睛 篇3

溪水化开,溪石上的涡虫们呆呆地望着天空。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样子真的像扁片儿,喜欢在清水中生活。当它们趴在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头顶有两只“眼睛”,细看如同“斗鸡眼”,就凭这双眼睛,把涡虫叫做萌物毫不夸张。不过对于涡虫来说,“眼睛”的称谓还真不够格:这双眼睛只有简单的感光功能,虽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反射望远镜,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根本看不清东西。这种结构叫做眼点还差不多。

大地渐暖,土壤中的另一种萌物开始舒展身体——鼠妇,也就是那种遇到危险团成球,被叫做“西瓜虫”的小东西。鼠妇属于节肢动物,喜欢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活,它们的眼睛比起涡虫来说要高级不少。如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在它小小的脑袋两侧各有一个黑点,每个黑点由几个更小的黑点组成——这就是复眼结构。复眼通常来说不仅能够感光,还可以成像,但鼠妇生活的环境阴暗,用不了多少感光能力,一双最为简单的复眼,足够了。

不少人会问,这些蜂或蝇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首先它们看到的影像非常快,另外它们看到的世界颜色并不与人类相同——昆虫能够感知到更多的紫外线,花朵中有很多紫外的花纹,只有它们才能看到。为何有此等优待呢?这也没办法,花朵们还巴望着蜂、蝇们为它们传宗接代,于是用紫外波段的花纹标记了劳动的奖赏——蜜源所在,蜂、蝇们看到后欣然赴宴,当然也顺便完成了花朵们交给的任务。如此心有灵犀,可是历经了千万年才达成的默契。

与生活在黑暗中的鼠妇不同,频频访花间草的昆虫们需要非常发达的复眼,比如膜翅类的蜂类,通常长有两个巨大的黑色复眼,如果用显微镜拍摄,形如头戴黑墨镜的特工。与之类似,也喜欢访花的双翅类比如蝇类,也拥有巨大的复眼,但复眼的颜色多样,有果蝇那般鲜红的,也有食蚜蝇那般暗红的,还有虻类那般绿色带花纹、黄色带黑斑的。这些复眼各有特长,但有个统一的特点:可以高速处理图像。

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四句 篇4

[宋]彭龟年

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物方全性命,如我爱吾宫。

《清溪松阴图》

[明]唐寅

长松百尺荫清溪,倒影波间势转低。

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蚊雷》

[宋]赵时韶

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惊蛰》

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二十四节气惊蛰相关的故事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 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 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 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古诗

1、轻雷隐隐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2、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3、一雷惊蛰始(唐·韦应物·《观田家》)

4、深虑惊蛰虫(宋·彭龟年·《燕居十六首》)

5、早雷惊蛰户(南北朝·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

6、恰似春雷未惊蛰(明·唐寅·《清溪松阴图》)

7、何得龙蛇已惊蛰(宋·黄庭坚·《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轴》)

8、春雷惊蛰余(唐·贾岛·《义雀行和朱评事》)

9、雷动风行惊蛰户(宋·陆游·《春晴泛舟》)

10、春雷惊蛰户(宋·陆游·《市饮》)

11、雨催惊蛰候(宋·陈棣·《春日杂兴五首》)

12、雷雨还惊蛰(宋·宋无·《蕃厘观感琼花》)

13、新春甫惊蛰(宋·苏辙·《游景仁东园》)

14、新雷惊蛰龙(宋·张栻·《寒食前三日野步乌龙山中石上往往多新芽手撷》)

15、苍龙惊蛰背磨空(宋·杜德源·《安济桥》)

16、百虫误惊蛰(宋·杨时·《冬至日闻雷》)

17、惊蛰已数日(宋·赵蕃·《闻蛙》)

18、春雷已惊蛰(宋·方回·《修石山》)

19、只恐挥毫惊蛰龙(宋·王炎·《魏倅同杜仲高游黄龙洞次韵》)

20、是日乃书惊蛰节(宋·朱翌·《游玉泉》)

21、安得如今便惊蛰(宋·吴可·《夜闻警》)

22、堪笑不能惊蛰户(宋·赵时韶·《蚊雷》)

23、划若震雷惊蛰户(宋·孔武仲·《次韵酬昌秋侠见贶之句》)

24、君壮雷惊蛰(宋·刘克庄·《答陈珽主簿》)

25、已过惊蛰日(宋·陆文圭·《骤雨》)

26、冷泉二月雷惊蛰(宋·释绍昙·《贺洪锦溪出世雁山能仁2》)

27、连皷将惊蛰(宋·杨亿·《奉和御製中和》)

28、初惊蛰龙蛇(明·邵宝·《冬夜观树影》)

29、雷霆未惊蛰(元·谢应芳·《卢□□尹宜兴秩满以兵乱久寓无锡今知昆山州》)

30、杏花惊蛰寒(宋·萧汉杰·《菩萨蛮》)

31、数声惊蛰雷(宋·陈允平·《山房》)

惊蛰的古诗 篇5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具有一般中国传统古诗文基本特征, 即是擅长创造和运用形象鲜明而意蕴悠长的艺术画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向是诗、画不分。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 又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苏轼之后, 元杨维桢又提出“诗画同体”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 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 画者心画, 二者同体也。” (《东维子文集·无声诗意序》) 但凡流传久远有生命力的作品, 尤其是诗歌, 往往借助于极富典型意义的能起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而又极其有限的景物, 与另外的人、物进行高低、左右、前后、远近的搭配, 去创造一个个或广阔深远或精致玲珑, 或优美明净或苍凉灰暗的艺术画面, 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艺术作品, 莫不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而形诸笔墨。例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雄奇想象, 如果没有曹操对大海博大景色的审美发现, 如果他没有豪迈辽阔的胸襟, 他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画面。

诗文中的艺术画面, 来自于作者思想感情与外在自然的有机结合, 作者的情感不同, 即使是面对类似的自然景物, 最后形成的艺术画面也可能呈现为不同的色调。我们试以教材中杜甫《春夜喜雨》与杜牧《江南春》作个对比分析。

因受“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的杜甫, 虽已安身于草堂之中, 仍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诗人由好雨的画面联想到“野径云俱黑”的战乱经历;继而又因好雨而萌生出热切的希望, “江船火独明”, 这是诗人胸中燃起的一星和平安定生活的希望之火。诗人希望那漂泊流离、饥寒交迫的日子永成过去, 他憧憬着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的生活伴随着浓丽的春色永驻人间。最后, 诗人通过结联中一个瑰丽的画面, 更进一层表达自己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和热烈憧憬:“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中的春雨、野径、渔火、春花等画面的转换, 使诗的意境逐步展开、不断深化, 同时形成结构上的起伏抑扬和曲折跌宕,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那分欣喜与希望。

而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则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与诗人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样, 都是由虚至实, 画面由远至近, 在朦胧背景映衬下, 勾画出清新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但由于诗人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末代唐朝, 诗人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感, 因此这鲜丽的春日景物还是充满了掩盖不住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忧伤之情, 而这份忧伤反过来使画面变得更加朦胧, 明丽的色彩上则涂抹了一层黯淡。

可见, 同为“春景”画面, 只是由于诗人心中的不同情感, 就在读者面前呈现为不同的艺术色调。

艺术画面在创造中, 常常受时空限制。所以要做到思连千载事, 视透万里物, 把广阔空间的客观景物熔铸到有限的艺术画面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很不容易的事。如对上面所提的杜牧的诗, 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 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村郭、楼台、酒旗皆在其中矣。”这就关系到艺术画面创造的技巧问题。诚然, “十里莺啼”或“十里绿映红”, 是从听觉与视觉可能感知的, 但形象的价值却大大逊色了。“千里莺啼绿映红”, 高度浓缩了辽阔的江南原野春天的景色, 色彩鲜明, 意境深远。就艺术形象辽阔深远来说, “十里莺啼”、“十里绿映红”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十里绿映红”接近生活上的描写, 而“千里莺啼绿映红”却是对生活的更形象的浓缩。从审美角度说, 后者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想象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善于营造作品的艺术境界。诚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穷情写物”、“因物喻志”, 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統一,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文学作品是否有境界, 或者境界是否深厚, 不能只看它是否有形象, 是否情景交融, 还得看它是否有“境界”。

所谓意境, 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概念。按王国维的论述,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原质”……“景”和“情”, 即“境”和“意”结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景” (境) 的描写是以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情” (意) 是“吾人对此种现实之精神的态度” (见王国维《文学小言》) 。简言之,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这是因为“意”与“境”的结合有其特殊的方式, 不是凡做到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作品都有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的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两句诗, 一句用“闹”字, 一句用“弄”字, 就把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给“意会”而不是“言传”出来了。若换成别的相近的字, 当然仍会有形象, 仍可能是情景交融, 因它仍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只不过在艺术上, 很可能会在形象性和情感性上大打折扣。

可见, 意境理论与典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典型理论侧重于再现客观, 而意境理论主“情”、主“意”, 侧重于表现主观, 强调自我表现。它要求创造一个能使人驰骋想象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意味的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是立体、动态和传神的, 它既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本质, 又能够反映主观真实并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如《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前段借景抒发处于逆境中的“迁客骚人”的伤感情怀, 后段也是借景抒情, 却是处于顺境中的人因得志而表现出得意忘形的状态。但这些都不只是实景, 更是作者在艺术现象中的“真实”之景。最后, 作者直抒胸臆,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而其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正是由于作者营造了如此的艺术意境, 才使得作品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成为千古名句。

意境的构造侧重面不同, 有“物境”、“情境”、“意境”三种 (见王昌龄《诗格》) 。物境即以景写情, 王国维所谓的“以境胜”。如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歌》:“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辽阔无垠、生机勃勃的草原图画, 又似一曲欢快而优美的牧歌, 表现了牧民生活、劳动的欢乐与美好。情境则是以人的感情空间来构成, 其所写之物均是人物心情的表现, 如《岳阳楼记》所表现的即是。意境亦是诗人的主观境界, 它与“情境”其实难有分別, 均是写“情中景”, 被王国维称为是“以意胜”。如屈原的《涉江》描绘的山景:“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其承宇。”其实这是在写诗人孤独不平的情绪, 营造了一种“幽独处乎山中”的意境, 来抒发诗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政治抱负, 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古诗文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美感的角度来鉴赏这些作品, 可以达到对诗文另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赏析标准是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立足点。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 较为统一的就是“真、善、美”。而文艺作品体现其自身特征美的规律的程度, 则是判断其艺术性高低的标准。中学古诗文中写景抒情的作品很多, 现试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加以分析。

首先, 它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论, 艺术审美也不例外。这两句诗如白话一样浅白, 看似是顺手写来, 帆影、碧空令人心旷神怡,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

其次, 它具有动态传神之美。“孤帆”句, 寥寥七字, 写了风帆行驶的过程, 先是“帆”, 次是“影”, 后是无踪无影;又通过对风帆渐驶渐远, 最后消逝过程的细腻描写, 曲折地反映诗人昂首遥望, 注视风帆直至不见帆影的目送过程, 使人依稀见到“久伫凝望”的诗翁一往情深的生动神态。这正是动态美和传神美的生动体现。

再次, 它具有含蓄深厚之美。读这两句诗, 令人想起诗翁与其所送之人的生平际遇:都是怀才不遇, 志向高远, 志趣相投, 不合流俗等等, 一个“孤”字便概括了多少内容, 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仅着一字, 尽得风流。这正是一种含蓄美的艺术境界。

最后, 它又具有声韵格律美。古人鉴赏诗文, 不仅强调从语言、意境去理解其思想感情, 而且从声韵格律去体味其意趣。这两句诗的平仄运用交错自然, 读来朗朗上口。上一句, 仄声表现诗人因友人离别所带来的惋惜悲壮之情;下一句平声, 则体现了诗翁与友人一样, 才志高远连接天际的慨然激昂之情。

惊蛰以后接着发情 篇6

作家、艺术家、资深编辑;著有《乱房间》、《青岛蓝调》、《设计生活》等多部;推出个人画展、多次参加联展;新书《青岛腔调》即将推出。

我一直对凉蛰怀有固执的偏爱。虫子们搞起把戏,大地深处充满了性欲。十年前的春天,我的荷尔蒙还在高峰,还具有雌性动物怀春的典型特征,惊蛰夜浓,我一脸闷骚地端坐于台灯前,写了篇《王小资的阳春》,里面有这样几句被各位友好传为佳话——“春风渐软,王小资那如水的心事起了波澜。草地像一天天长大的床,小虫子拱来拱去,阿猫阿狗在上面忙不迭地操办婚事,王小资也决定委身于这大好时光。”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指天气转暖,春雷初响,蛰伏中的昆虫和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惊蛰之后,我的嗅觉灵敏起来,我断定,原汁蛤蜊是海风的味道,大田菠菜是泥土的味道,晒过的被子是阳光的味道。那些红尘未曾动的早晨,推窗便可以嗅到空气中流动着簇新的甜。

A、把每个春天当作青春开始

我老了。我撒娇地说。我希望对方接住这句话的时候,会快速而激烈地反应:“你老了,我们怎么办”,或者“你没老,和十年前比没有变化”。哪怕装一装,客气客气,都是好的,都充满了绅士或淑女的善良。

其实,老与不老,人人冷暖自知。当风向转南,海雾时不时地造访,晚上斜倚床头翻看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膝盖泛起隐隐酸痛,比天气预报更准确地预报着阴天将至——这种时候,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衰老,神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又与我何干。只有这春天触手可及,脱去厚重衣物,穿戴第一缕春风,世故了不是错,只要还记得给妄想留一个房间,哪怕几平方,哪怕只有一扇朝北的天窗,却也能透进星光。

每个春天都是青春的开始。这样骗自己挺好。杜拉斯曾经说过,“爱隋于我不是一菜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不死的欲望,一种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套用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春天当作不死的欲望,一种倾倒之后无案底的干净,断章取义的新篇章。

窗外,野猫们叫得很高潮,把放肆的情爱招摇在人类的天空下,冒着被毒食毒死、被汽车碾死等种种危险,得过且过地,享受着春天。

B、跟埃贡·席勒一起发情

在画室里,在原版画册之间,我更多地流连于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918年的瘟疫,斩断了他28年的生命长度,他的艺术密度却从19世纪末的欧洲覆盖至今,强悍有加。

席勒活着的时候,过得并不好。他炮制的人体,几乎个个都怀有神经质,且都是炽热和不安的色情题材。1912年,席勒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短期坐监,对于这些诽谤,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席勒的线条,抽搐的硬冷的,是他潜意识的物化。他将线条的敏感和洗练推到了极致,色彩、光彩依附于线,色调起伏与矛盾对比依附于线——线是他的艺术语言,情欲出口,是他的命。表面上可以看到女人自慰、男女做爱,实质里却纠结着他强烈的自负与自卑,羞涩,惶恐,那么坚强地挣扎着,如同与死抗争,瘦弱却坚毅。

一个世纪以来,席勒的线一直在发情,充满了喘息感,它们真切地指向生命本真,毫无造作。在乍暖还寒、骚动暗涌的早春,翻看席勒的画册,寻找一些真理,倾听他对现实不屑所做出的宣誓,与画中之人彼此对视,直到洞察到自我灵魂深处的不安与狂躁,然后对自己说:神经质的情绪也曾让我痉挛,无论是席勒、画中人还是苟蝇苍孙,都曾在每个春天来临的时候紧张、冲突,情绪反复无常。

C、时间面前一切无处可藏

“蛰伏”与“惊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便可发现它们的互为相背,一个要“想尽办法藏起来”,一个却“怎么藏也藏不住”。

最近接到了两个与“女人节”有关的邀请——“青岛最女人”评选颁奖晚会,主办方有意让我做主持人,与电台的某知名男主持搭档。我在第一时间回绝了。回绝的理由很坚定也很复杂:不够专业;线条不完美衬不起晚礼;聚光灯下自卑于不是标准美女。言语之中全是自我否定。关于“她视界”主题画展的邀请,我则立刻着手整理资料、删选作品,一幅非我莫属的样子。

其实,从小“人来疯”的我怎会惧怕一场主持,之所以拒绝,是不想放大自己的缺憾,万众瞩目之场合,一个女人的形态容貌将成为作品本身,雅俗共赏之下来不得瑕疵。而参加画展,一个女人的思想成了作品,形而上的她骄傲地悬挂在高处,不食烟火是她的气质,画中情境足以扮尽生命游戏中的所有角色,每一笔小心安放的颜色也许恰恰是她针对天生不足的补偿,仿佛幻觉中的完美,充满了洁身自好的偏执,赢定了。

惊蛰的含义 惊蛰节气的农事概要 篇7

惊蛰节气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农事习俗

东北地区

全面开展耙压整地工作,秋翻地碎土耙压耢地,顶浆塌垄,春趟沟,秋挑茬地春合垄。山坡地和不宜保墒地顶凌播种谷子、春小麦、大麦和油菜。起粪、送粪和拍坷垃。山林防火。

华南地区

“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解冻后抓紧耙地,多蓄水分。冬小麦普遍返青,追肥、浇水。早春作物播种,山药育苗。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西北地区

“过了惊蛰节,耕地不停歇”。春麦播种,春玉米耙耱保墒。冬麦田防禽畜为害。

西南地区

春收作物追施穗肥,加强薅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南部和北部河谷播第一批双季早稻,其余地区播早玉米。甘薯育苗。抓紧翻犁板田板土、整理秧田、积肥造肥、处理种子等工作。

华中地区

麦田肥水管理,看苗追拔节肥、看墒、看苗、看天浇灌拔节水。中耕除草壅根,防治病虫害。甘薯温床育苗。准备早稻育秧,春马铃薯切块催芽。油菜叶面追肥,防治病虫蔓延。棉田整地进粪。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成年茶园轻修剪,防治虫害。继续植树造林。加强畜禽防疫。

华南地区

继续播早稻,培育壮秧,整理本田。中玉米播种,间苗、定苗。早玉米中耕、培土、迫肥。小麦收割。早黄豆播种,种春植蔗,春植蔗收获,处理宿根,秋植蔗中耕追肥。

华北地区

惊蛰春分,补脾润肺 篇8

惊蛰过后,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春季流行病也开始增多,如流感、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水痘、带状疱疹、风疹等。这个季节应注意预防各种流行病的发生,做好个人卫生,室内多通风,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另外,此时肝气旺盛,人容易动怒,是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多发季节。因此,中老年人在这个季节应注意自我调摄,保持心气平和,轻松乐观,不急不怒。

这个月为大家介绍的粮食是粳米,蔬菜是山药,水果是梨,并介绍几款美味的保健食谱。

粳 米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粒比较短圆,是禾本科植物稻(粳稻)脱壳后的种仁。粳稻分布广泛,各地均有栽培。粳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粮食,大部分地区几乎每天都在吃,正因为太常见,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粳米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中医认为,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脾胃、和五脏、除烦渴、通血脉的功效,适用于呕吐、泻痢、胃气不足、食少、倦怠乏力、口干渴等症。可见为了减肥而不吃米饭是不可取的。

粳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约占75%以上,还含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经常食用可减少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食用粳米还对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在我国,粥疗的历史悠久,而粳米是药粥的主要成分之一,清代《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最宜。”可见粳米在食疗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粳米一般人都可以食用,但注意不要只食用精米,也要适当吃些糙米,因为精米在加工时损失掉了很多营养成分。在煮粳米粥时注意不要放碱,以免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

1.粳米粥

原料:粳米30~60克。

做法:粳米淘洗干净,加适量水煮粥。

功效:健脾胃,补中气。适用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病后体虚等症。

2.红枣粳米粥

原料:红枣50克,粳米100克。

做法:红枣和粳米淘洗干净,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补虚,养血安神。

3.枸杞粳米粥

原料:枸杞子、菟丝子各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菟丝子洗净、捣碎,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枸杞子同煮至粥熟,加白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视力下降、两眼昏花。

山 药

山药又名薯芋、薯药、玉延等,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在我国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以河南焦作境内所产最为名贵,被称为“怀山药”。山药的食用和药用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被历代医家誉为补虚佳品。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虚咳喘、腰膝酸软、消渴、肾虚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等症。山药平补气阴,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所以常用来作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补益之品。

山药含有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山药中的黏液蛋白能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且山药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所以,减肥者可以把山药作为主食,这样不用节食即可达到减肥目的。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和过敏性疾病多发的季节,此时多吃山药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那些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的人,更应该多吃一些。山药有很好的滋养皮肤的作用,春季气候较干,吃山药可以防止皮肤干燥。

山药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但体内有实热实邪者忌食。山药养阴而兼涩性,能助湿,所以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使用。山药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1.山药粥

原料: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70克。

做法:鲜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丁,糯米淘洗干净。将山药丁、糯米加水共煮粥,至粥熟时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

2.山药大枣粥

原料:山药3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粳米、山药、大枣(去核)洗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再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补气血,健脾胃,抗衰老。适用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病后体虚、羸瘦衰弱等症。

注意:痰湿较重者忌食。

3.滑炒山药

原料:山药、盐、味精、料酒、淀粉各适量,鸡蛋1个。

做法:山药去皮,切成斜片。湿淀粉中加入鸡蛋、盐、味精、料酒调匀,放入山药片,使之沾匀。在锅中加入清水烧热,待水大量冒泡时,将调好的山药入锅内“滑”住外层,清炒即成。

功效:调气养胃,补虚抗衰。脾胃虚寒、身虚体弱者可经常食用。

梨是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的果实,品种很多,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梨果肉多汁,酸甜可口,有“百果之宗”的雅称。果实成熟后除可以鲜食之外,还常被制成梨干、梨膏、果脯、果酱、果汁、果醋、果酒、罐头等。

梨味甘、微酸,性凉,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解酒毒的功效,用于热病津伤、心烦口渴、消渴、大便干结、肺燥咳嗽、目赤、饮酒过多等症。

梨含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及多种维生素,有降血压、增强心肌活力、祛痰止咳、清热镇静、护肝、助消化等作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的人经常吃梨,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惊蛰时节气候干燥,且各种细菌开始活跃,容易引起外感咳嗽、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等症,此时应吃些梨来润肺止咳、滋阴润燥,并能预防感冒。也许因为这个缘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性偏寒助湿,生吃过多会伤脾胃,故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者应少吃或煮水食用。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频的人最好不要在睡前吃。梨中含有较多的果酸,不应与碱性药物同服。梨与螃蟹同吃会引起腹泻,注意不要同时食用。梨含糖量较高,故糖尿病人应少吃。

1.秋梨白藕汁

原料:秋梨500克,白藕500克。

做法:梨洗净,去皮、核,切碎;白藕洗净,去节切碎;分别以纱布绞汁,混合二汁即成。每日1剂,分3~4次服用,连服5~7日。

功效:润肺止咳。适用于咽痒咳嗽、发热烦躁、口渴喜饮、痰稠不爽等症。

2.蜜饯雪梨

原料:雪梨500克,蜂蜜250克。

做法:雪梨洗净,去柄、核,放入锅中,加水煎煮至七成熟烂,水将耗干时加入蜂蜜及适量水,再用小火煎煮至熟透,收汁即可。待冷后,装入瓶中储存在冰箱里,随时取用。

功效:润燥,生津,止渴。

3.鸭梨薏苡仁粥

原料:鸭梨500克,薏苡仁100克,冰糖50克。

做法:鸭梨洗净,去皮、核,切成小丁。薏苡仁洗净,加水浸泡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放入梨丁、冰糖共煮成粥即可。

惊蛰的古诗 篇9

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其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对于诗词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实际上, 就古诗教学而言,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关注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古诗讲究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落实语用,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湖南省怀化市古诗词教学比武中,向君叶老师在执教唐代张志和写的 《渔歌子》一词时,就是用一个“读” 字贯穿始终。“读”虽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常用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君叶老师将这一传统学习方法赋予新意。初读、趣读、听读、诵读、拓读,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在每个读的环节。初读时,向学生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读正确。趣读时则要求读出节奏,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听读时,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体会词所展现的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诵读环节,老师与学生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读,“以诗词解诗词”的方法,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

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用”,“读”占鳌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达到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之功效。

二、关注选词,感验用词之妙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诗向来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诗人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只一个“绿”字,就先后用了“到、过、入、 满”等字,一番推敲之后,才最终选定 “绿”字。就如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话语悟其神。”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关注选词,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做到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暮江吟》 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诗句前两行描写了一幅斜阳照水,波光闪动, 半江碧绿,半江红色的日暮景色,如一幅油画。作为前两行诗中的唯一一个动词,“铺”字用得精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暮江吟》 一诗时,笔者就是先抓住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通过观察画面、 替换字词、动作演示感悟“铺”这一神来之笔,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学生课内或课外读的一些古诗,通过活动“炼字会”让学生填写诗句中所缺的字,进一步巩固认识。最后再出示教师所写的一句诗,让学生帮忙填写一个字,尝试学习“炼字”。

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句中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而且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三、关注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 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 那颗心、那种味,在文本解读时,我们需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风花雪月”是古人最喜欢也最擅长描写的四种景物,因此成为古诗文中经典的四种意象。《江雪》是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它描绘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 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 后两句是小焦点:江面上有一小渔船, 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诗人怎样的情怀呢?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一静一闹,形成鲜明对比,虽文字中没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无形中感受到了“无雪”胜“有雪”的孤寂与冷清。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体会老渔翁的孤独寂寞,发现诗歌的奥秘,这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咏三叹”,体会诗人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 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 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就是抓住“钟声” 这一意象,反复吟咏,带领学生穿越千古,与诗人对话。

“诗言志,歌咏言。”教学中,我们关注意象,把学生引入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 “活”起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四、关注想象,感悟情感之真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人的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的。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 让学生弄清诗的大意和人物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问了什么?假如你是书童会怎么回答?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一一作答,然后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在对答如流的对话中,感悟诗的意境。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 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随诗补白,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表达惊蛰的诗句 篇10

1、轻雷隐隐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2、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3、一雷惊蛰始(唐·韦应物·《观田家》)

4、深虑惊蛰虫(宋·彭龟年·《燕居十六首》)

5、早雷惊蛰户(南北朝·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

6、恰似春雷未惊蛰(明·唐寅·《清溪松阴图》)

7、何得龙蛇已惊蛰(宋·黄庭坚·《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轴》)

8、春雷惊蛰余(唐·贾岛·《义雀行和朱评事》)

9、雷动风行惊蛰户(宋·陆游·《春晴泛舟》)

10、春雷惊蛰户(宋·陆游·《市饮》)

11、雨催惊蛰候(宋·陈棣·《春日杂兴五首》)

12、雷雨还惊蛰(宋·宋无·《蕃厘观感琼花》)

13、新春甫惊蛰(宋·苏辙·《游景仁东园》)

14、新雷惊蛰龙(宋·张栻·《寒食前三日野步乌龙山中石上往往多新芽手撷》)

15、苍龙惊蛰背磨空(宋·杜德源·《安济桥》)

16、百虫误惊蛰(宋·杨时·《冬至日闻雷》)

17、惊蛰已数日(宋·赵蕃·《闻蛙》)

18、春雷已惊蛰(宋·方回·《修石山》)

19、只恐挥毫惊蛰龙(宋·王炎·《魏倅同杜仲高游黄龙洞次韵》)

20、是日乃书惊蛰节(宋·朱翌·《游玉泉》)

21、安得如今便惊蛰(宋·吴可·《夜闻警》)

22、堪笑不能惊蛰户(宋·赵时韶·《蚊雷》)

23、划若震雷惊蛰户(宋·孔武仲·《次韵酬昌秋侠见贶之句》)

24、君壮雷惊蛰(宋·刘克庄·《答陈珽主簿》)

25、已过惊蛰日(宋·陆文圭·《骤雨》)

26、冷泉二月雷惊蛰(宋·释绍昙·《贺洪锦溪出世雁山能仁2》)

27、连皷将惊蛰(宋·杨亿·《奉和御製中和》)

28、初惊蛰龙蛇(明·邵宝·《冬夜观树影》)

29、雷霆未惊蛰(元·谢应芳·《卢尹宜兴秩满以兵乱久寓无锡今知昆山州》)

惊蛰的诗词 篇11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古人于惊蛰时节,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有关惊蛰的诗词,欢迎大家来欣赏!

1.《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2.《燕居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彭龟年

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物方全性命,如我爱吾宫。

3.《安济桥》

年代: 宋 作者: 杜德源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

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

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4.《夜闻警》

年代: 宋 作者: 吴可

几年官军破郡邑,远客孤村谁脱急。

卧听邻鸡三鼓鸣,流言敌骑一宵及。

抱衾携幼强趋走,复岭重山且深入。

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长秋南奔苦岚瘴,翠华连巡犯卑湿。

顾我飘零岂足念,注目寒江忘久立。

5.《冬至日闻雷》

年代: 宋 作者: 杨时

土圭日已南,百年生有期。

新阳潜地脉,惨惨群阴微。

尚觉云气昏,严飚弄寒威。

狂雷与骤雨,奔逐如喧鼙。

百虫误惊蛰,生理亦已亏。

向晚怒声息,散雪交余辉。

凌寒山驿孤,持盃空自疑。

6.《惊蛰日雷》

宋 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7.《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

元 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

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

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8.《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9.《秦楼月浮云集》

宋 范成大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10.《闻雷》

唐 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11.《春晴泛舟》

宋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12.《拟古·惊蛰》

东晋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古诗中荷花的寓意 篇12

一.用绿叶衬红花之美

宋朝诗人王月浦的《荷花》诗云:“雨馀无事倚阑干, 媚水荷花粉未乾。十万琼珠天不惜, 绿盘擎出与人看。”这首诗写诗人一场雨后, 清闲无事, 倚着阑干观赏荷花, 只见美丽媚人的荷花, 满脸脂粉尚未晾干。为了衬托荷花之美, 还用绿叶作陪衬, 写绿叶上粘满雨滴, 宛如玉盘盛满玉珠, 擎出水面, 给人观赏。全诗抒发了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写六月西湖的荷花与其它季节的花大不一样, 那无边无际的莲叶一碧千顷, 一直绿到天边, 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特别鲜红。诗歌末两句用绿叶衬托红花, 赞美了荷花的美艳迷人。

二.将荷花比作红霞

清朝诗人曹寅的《荷花》诗云:“一片秋云一点霞, 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 夜夜凉风香满家。”这首诗将荷花比作红霞, 这是写花之色;又写在湖边居住不用关门, 可以享受凉风带来的荷香, 这是写花之味。全诗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 夸赞荷花的美好。

元朝诗人何中的《荷花》诗云:“曲沼芙蓉映竹嘉, 绿红相倚拥云霞。生来不得东风力, 终作薰风第一花。”这首诗写弯曲的池沼开满了荷花, 绿叶和红花相互依偎, 就像绿云拥抱着红霞。虽然荷花没有得到东风力量的帮助, 没在春天开放, 却在南风到来之时, 成为夏天百花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三.将荷花比作美人

宋朝诗人苏泂的《荷花》诗云:“荷花宫样美人妆, 荷叶临风翠作裳。昨夜夜凉凉似水, 羡渠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将荷花拟人化, 她将自己打扮成皇宫中的美人妆, 用荷叶作为自己绿色的衣裳。她开在绿水中央, 真是令人羡慕。

宋朝诗人杜衍的《咏莲》诗云:“凿破苍苔涨作池, 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 似画真妃出浴时。”诗中的“芰荷”指的是莲花。“真妃”指贵妃, 因赐名太真, 故称真妃。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铺满绿苔的地面开凿一个水池, 荷花长得长短不齐, 一片碧绿。有一朵白莲开在雾气笼罩的水面, 这个画面就像杨妃洗浴完毕, 露出水面时一样。以贵妃出浴比拟带露初开的莲花, 活现出莲花的风姿。

四.将荷花比作宫女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红白莲》诗云:“红白莲花开共塘, 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 半是红妆半淡妆。”这首诗的意思是, 红莲花和白莲花开在同一个池塘, 颜色不同, 香气一样, 她们就像是汉朝宫殿三千宫女, 一半是浓艳的红妆, 一半是淡雅的素妆。这首诗借人喻花, 用浓妆的宫女比喻红莲花, 用淡妆的宫女比喻白莲花, 不仅形似, 而且神似, 赞美了莲花的倩姿丽质。

宋代诗人邵雍的《并蒂莲》诗云:“汉室婵娟双姊妹, 天台缥渺两神仙。当时尽有风流过, 谪向人间作神仙。”这首诗的意思是, 水中的那朵并蒂莲, 宛如汉朝的赵飞燕, 赵合德姊妹二人, 到了天台山上当了神仙, 也许她们在汉宫犯下风流的过错, 如今被天帝贬谪到人间来。

五.将荷花比天上仙子

宋朝诗人白玉蟾的《荷花》诗云:“小桥划水剪荷花, 两岸西风晕晚霞。恍似瑶池初宴罢, 万妃醉脸沁铅华。”这首诗意思是, 在小桥下摇小舟分开水中的荷花, 西风吹来, 两岸荷花满脸晕红, 犹如晚霞一样。那些荷花宛如天仙, 刚从瑶池赴宴归来。她们满脸飞红, 像施过铅华一般。诗人想象奇特, 描写了荷花的瑰丽。

宋朝诗人杨公远的《月下看白莲.》诗云:“十里荷花带月看, 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 宫女三千下广寒。”这首诗的意思是, 诗人在月下观赏荷花, 白莲花的颜色和月光是一样的。那些白莲宛如广寒宫的仙子, 舞着霓裳曲子来到人间。用月色用广寒宫女比喻白莲花, 可见其是多么的洁白无瑕。

六.将荷花比作水中仙子

宋朝诗人释仲殊的《荷花》诗云:“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 双魂化作好花来。”这首诗的意思是, 那朵并蒂莲花, 伫立水中, 宛如两个红腮并在一起, 她们该是两只鸳鸯鸟死了, 魂魄化成的花朵。这首诗把并蒂莲想为水中仙子, 又想象为白头鸳鸯的化身, 真是想象丰富。

惊蛰春分节气,如何养生防病 篇13

——惊蛰篇——

今年3月6日为惊蛰,它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本义是指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从气候特点看,惊蛰后气温明显上升,是全年回升最快的节气。这时气候虽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降雨量也偏多,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较强,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乍暖还寒”是本节气的典型特征。

惊蛰前后,养生保健的主旨应从顺应气候变化、规避患病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着手。在防病保健方面应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养性摄神,气血平和

按五行学说,春与肝相应,惊蜇时春阳上升,易致人体肝阳偏盛,若不注意滋肝养血,可导致肝火过旺,由此易引起易怒、眩晕、目胀,以及发生血压波动和中风等疾病。此时应避免太过急躁,别为小事生气动怒,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工作之余,可闭目养神,或多做深呼吸,以利身心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郊外踏青,以涵养性情,舒肝理气,使气血平和,情绪不易波动。

早睡早起,常动肢体

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早睡早起,能迎合春天之朝气,令人精神焕发,这样既能缓解“春困”,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消除成年人的暮气。惊蛰后宜常动肢体,可打打太极拳、散散步、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活动对增强体质、畅达心胸、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但要注意,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太过激烈。

饮食宜“清补平淡”

惊蛰前后,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宜多吃的食物包括: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初春肝气盛易伤脾,适量多吃大枣、山药等可以养脾,最好做些大枣粥、山药粥等食用。惊蛰后野菜多,如荠菜、苦菜、马兰头等,可适当多吃。野菜大多营养丰富,还富含维生素C及大量解毒消炎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抵御细菌和病毒侵害。但要注意,惊蛰时应少吃酸,因为酸涩伤肝。另外,要少吃油腻和过辛过辣食物,如辣椒、香菜、胡椒等。

祛火清脂,晨起1杯水

惊蛰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如遇上少雨干旱,体质更易偏燥。此时最好能“晨起1杯水”。饮水可帮助排除毒素,还能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喝水首选白开水,晨起空腹喝点蜂蜜水也不错,可以帮助排便,清除废物。另外,像绿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饮品,可以去火、清脂,也可酌情多喝。

——春分篇——

3月21日为春分。春分前后,春阳之气上升快,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增强,情绪波动大,加之气温经常骤变,容易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以及眩晕、失眠等病症。另外,春分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弱者易生病,旧病者也容易复发。加之各种细菌、病毒繁殖较快,各种传染病也多发。所以,春分时节一定要重视养生保健。

大致说来,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调摄情志,疏肝为要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调摄情志,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病来。因此,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这就要求做到自我调控情绪,学会戒急戒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些兴趣爱好。可经常抽片刻时间闭目养神,调息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等,涵养性情,消除春困,以利“春夏养阳”。

饮食调理,宜甘少酸

饮食调养总的原则是以清淡为主,宜甘少酸。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脾虚易致疲乏、四肢无力等。此时当多吃甘平补脾之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多吃时令蔬菜,如豆芽、莴苣、黄花菜等,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滋肝益肾之品,如枸杞、花生、大枣、桂圆,以及时令的樱桃、草莓等水果,均可多食用。“酸伤肝”,像羊肉、狗肉、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要尽量少吃。

调适寒温,以防感冒

春分后气候仍然多变,稍不注意容易感冒。所以,遇有大风大雨尽量不要外出,应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增减衣服。体弱多病者,穿衣可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和脚部保暖,能感觉到微微汗出为佳。老人可适当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走出户外,疏泻肝气

春光明媚,草木葱郁,正是健身好机光。此时最好能常到户外活动,如踏青、登山,以及做操、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能使人体气血通畅,吐故纳新,强身健体。运动时,呼吸清新空气也有利肝气疏泻,起到护肝养肝的作用。

早睡早起,精力充沛

每年的3月21日被定为“世界睡眠日”,这并非巧合。因为睡眠充足能助人心情平和、提高免疫力。春季睡得好有助身心健康,也有利于血压稳定、心脏健康。春分后早睡早起,保证6~8小时睡眠为宜。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门窗多开,杀菌防病

室内要多开门窗,使阳光多照射,可保持空气新鲜且能杀菌。保持室内外卫生,把不起眼的角落和阴暗死角的污垢清扫干净,减少空气污染。到梅雨时节,可不时用艾叶燃熏,能够消毒除湿。此外,常开窗还能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人会感到更舒适、更愉快。

上一篇:增值业务开发部项目开发主管(智能网)岗位职责下一篇:摄影心得s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