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古诗的

2024-08-25

春节的古诗的(共12篇)

春节的古诗的 篇1

春节的诗句 古诗-关于春节的诗句古诗精选

春节的诗句 古诗: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以上这篇春节的诗句 古诗_关于春节的诗句古诗精选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经典诗歌,古诗尽在:www.xhxsw88.cn/sjdq/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春节的古诗的 篇2

可是,如今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词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词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透过文本本身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一、从形象中观察美

诗词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词所追求的是生动而美妙的艺术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创造出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创造的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在鉴赏诗词的同时感受诗词的形象美。如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全诗连用多个意象,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二、从意境中感知美

意境是古诗词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但意象的选择只是诗歌的基础。

三、从语言中品味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典型而精美的语言艺术的存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同样也能从诗词的语言中品味美。首先从韵律上来看,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抑扬顿挫、平仄中清晰的音乐美。

四、从情感中体悟美

诗词是诗人用自己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感悟生活后,呈现出的产物,所以诗词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阅读诗词,我们要通过解读诗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他们别样的人生,从而感悟作者的人格美。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发掘审美因素,能够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更是应该得到重视,更多地应用到课堂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重庆春节的古诗 篇3

一、过秦岭

千古流传蜀道难,万山雪松隐云端。

今天蜀道变通途,高速公路遂道连。

二、游成都武侯祠

人间最崇三顾事,成都更重武侯祠。

游人细读出师表,流溪争论平五路。

茅庐未出三分定,赤壁挥扇起东风。

联吴拒曹终不变,祁山七出盖世功。

三、登峨眉山

盘旋崖上密密松,遥望葱茏云海中。

金顶高耸十面佛,春节人涌普贤惊。

一元复始春光明,万里上香心虔诚。

佛前万灯祈福禄,崖边七彩照仙梦。

四、蜀南竹海

忘忧谷

竹海归来已无忧,看破红尘七贤有。

世人难改贪心欲,忘忧老人已发愁。

仙寓洞

云游竹海仙寓洞,竹林仙景多留影。

索道凌空白云低,悬崖登险拜观音。

五、游重庆市

两江汇山城,轻轨穿楼群。

山间松映楼,夜景洪崖洞。

区分二十四,区区有奇景。

参观白公馆,又览渣滓洞。

六、车过阆中

归程过阆中,乘晚游古镇。

耳闻“醋泡脚”,家家有古风。

张飞府难寻,却见袁李坟。

此地风水好,多出大将军。

古诗中的春节 篇4

郭关艺术 2017-01-29阅读原文 春节的典型意象古代有关春节的诗很多,其中“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算是最有名的诗句之一。我们讲唐诗,不妨从这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开始———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朴朴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我要先说说“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年”。“岁”是更为古老的说法,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对一年的时光变化有清楚认识之后,最早在传说的尧舜时代以“载”来称呼它,“载”是“始”的意思,取其“物终更始”之意;之后的夏人,根据后代文献记载,称之为“岁”,是指岁星(木星)运行十二次之一的时间;到了商代,殷人多称“祀”,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就是祭祀与兵戎,祭祀活动每年都有;而周人称其为“年”,本义是“谷熟”(《说文解字》),有收成的意思。《元日》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涉及了古代春节习俗里很重要的三种典型意象,在新年来临的前后,王安石在诗中提到了爆竹、屠苏和桃符。首先是爆竹。直到今天,爆竹仍然是很流行的东西,但准确地说,应该改称“爆纸”了,因为它不再是用火焰烧灼以爆竹筒,而是外裹重重纸衣。我们今天关于过年的传说大多是名为“年”的怪兽,但这是后来演变出来的,爆竹最初是为了吓唬“山臊”。相传西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声,而山臊惊惮。”山臊会使人发寒热病,以竹放在火中,竹子爆开可以吓走山臊。《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一日……鸡鸣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里大家可以注意,爆竹燃放的时间是天明鸡鸣的时候,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午夜来临之刻,因为古人通常将新年来临的时刻定在天光明朗之时。上面“千门万户朴朴日”也体现出天刚亮的情景,太阳刚出来,光还不是非常亮。其次是屠苏,这是一种酒,混合了大黄等多种药草,据说喝了可以祛病避疫。古代在不同的时节饮不同的酒是常事,比如端午节就得喝雄黄酒。屠苏酒,据后代记述是除夕将内含多种药草的布囊悬入水井之中,到元日时取出浸酒而成的。关于屠苏酒的诗很多,我们来看唐代卢仝的《除夜》诗:“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酒色迎春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其中“最后人”不是指善酒最后不醉的人,而是最后持杯喝酒的人,即最为尊长者。这体现了年节时喝酒的习俗和讲究,一般是年少的敬长者酒,但饮酒时则是年少者先饮而长者后饮。最后是桃符。桃符的历史追溯起来极为久远,我们来看这段话:“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段话出自《山海经》,但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文本里并没有,而是东汉王充在其《论衡·订鬼》篇中引用自《山海经》的。这里面可以看到神荼和郁垒两个非常古老的形象,他们是驱鬼的神人。古人相信桃木有驱邪的功用,或许就是由此而来。最初是将桃木刻削成一个大致的人形,可称为桃木俑;然后是在桃板上画神荼和郁垒,渐渐成为门神的形象;再后来除了图形还书写门神的名字;门神到五代以后渐渐发展为钟馗,大约到宋代以后又为秦琼、尉迟恭所代替;桃木也渐渐为纸所代替,在五代的时候大致已出现了书写吉祥意义的对联,即所谓春联。严格地推究起来,王安石诗里的“桃符”究竟是门神还是春联,其实颇难定论。可见,我们所有的年节民俗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是经过历史时段发展而来的。除夕的呈现王安石《元日》诗虽然是写宋代的情形,但这些春节的习俗和情景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可以看到了,上面提到的“爆竹”、“屠苏酒”、“桃符”等大抵都有远古以来避邪驱鬼的意味。如果我们看年节前后的习俗和风尚,首先可以谈谈非常典型的“驱傩”这一环节,现在一些乡村里还有傩戏的习俗。傩戏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乐舞形式,远古时在不同季节都可能举行,而年末的仪式,汉魏时代多于腊日举行,“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逐恶鬼于禁中。”(《后汉书·礼仪志》)这与《周礼》记载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类似,驱傩的人要戴黄金面具,身上披着熊皮,穿黑衣红裙,多人一起舞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我国民众过年流行的娱乐观赏方式,中古时期的中国没有春晚,但在除夕夜,大到皇宫,小到山村,人们都会看驱傩表演。很有意思的是,驱傩这种最初宗教色彩浓厚的仪式,其发展过程又有变化,体现出民俗的演变。《魏书·礼志》里提到,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的岁除大傩之礼,由军队分列两阵演出,一方为骑兵,一方为步兵,分别代表北方与南方。“各令骑将六人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南败北捷,以为盛观。”最后北方胜利,南方失败,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到了唐代,驱傩已经非常普及,大傩之礼在形式上与前代差不多,但更进一步世俗化和娱乐化了。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百姓亦入看,颇谓壮观也。”与春晚类似,大傩之礼在正式举行前也要彩排,由太常卿先审阅,老百姓亦可参与。驱傩在唐诗里颇有写照,比如王建的《宫词》曰:“金吾除夜进傩名,画绔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这首诗中展现了皇宫中傩戏的情形。民间也有驱傩场景,比如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敲鼓在驱傩仪式中非常普遍,扮演鬼的人要把脸涂成各种颜色,只有牙齿是白的。鬼被茅草做的鞭子、桃木做的弓箭吓得号叫乱跑,围观的人看了大笑。除夕夜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守岁,通常是灯火通明的场景。前面王建的《宫词》说“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那一晚,皇宫里面是彻夜通明的,亮如白昼、歌乐升平的景象呈现了宫中的非凡热闹。据说隋代以奢华著称的隋炀帝除夕烧沉香木,火焰烛天,香闻数十里,一夜烧去二百余车。唐时想也不逊色,《南部新书》记载“燃巨烛,燎沉檀,荧煌如昼”。那时的诗人有不少除夕守岁的诗作留存下来,其中也多提到这一情节,比如在近体诗声律定型过程中有积极贡献的沈佺期《守岁应制》诗曰:“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在守岁光明热闹的场景之中,君臣欢聚,除了观看傩戏如同春节联欢晚会外,还有更高雅些的活动,比如作诗。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那时候作诗之盛行是历代罕见的。前面提到的沈佺期的诗是“应制”之作,也就是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而那些富于文采的帝王本人也会自己书写诗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梅花经常出现在宫廷守岁诗作中,再来读一读杜审言,也就是诗圣杜甫的爷爷的《守岁侍宴应制》,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除夕守岁之时,带着梅香的风吹进来,歌舞升平,人们下棋、游戏、喝酒。此诗将宫中的氛围、人们欢愉的心情连贯地传达出来了。这类诗大抵写得典雅端庄,环境和意象也都相仿。宫廷是中国中古时代诗歌产生的最主要的场所,它决定了诗歌的许多基本成规,不能说里面没有好的作品,但要期待普遍的佳作是很难的事。同样写到梅花,如果不在宫中,或许就可以颇有情味,比如王諲的《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大意是说,今年在这个晚上结束,明天明年就来了。寒冬暖春随夜转换,这些变化人是感觉不到的,但在后院的梅花身上却可以看到。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全诗着力渲染的时光流转最后落在了小小的梅花上,旨意一时突显。就像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样,从大的场景开始,最后落到一个小的形象上。守夜不眠是除夕的基本生活习俗,在宫中自然是欢娱非常,超出宫苑,情境就有另外的可能。自然,世间平民也可以有自家的欢聚,但并不一律如是。有一类除夜诗比较有意思,跟欢快、团聚、温馨的氛围相反,体现了诗人孤单抒怀的感受。孟浩然有一首《除夜有怀》曰:“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诗人是著名的隐居者,过着平淡的生活,这个除夕也没有太多的亮色,灯方灭熄,香气渐消,但还是透露出春暖悄悄临近的消息;然而这样一个欲暖还寒的夜晚,诗人与他暧昧不明的所怀之人,终究是无缘梦会了。诗里面随着季节轮转欲欢还忧的情绪纠结,显露着特别的韵味。孟浩然还有一首写于除夕的诗,是他漫游越地,在乐城也就是今天的温州乐清遇到故人张子容而作的《除夜乐城逢张少府作》。“云海泛鸥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团聚日子里一个人在外,遇到故人当然很高兴,但两人皆是天涯失意人,那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愉悦,最终也落入生命苦短、相逢实难的感喟。如果孟浩然还能在除夕夜遇到自己的故友,算比较幸运,其他不少唐代诗人就不如他了。我们看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在柳家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还有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可以看到,孤独的人在旅途,面对的往往只有寒灯,照见的是自己的霜鬓。这些诗体现了泊中诗人共有的感受:远在异乡、孤身只影、寒灯相伴、衰老愁苦、悲往忧春……他们对于新年的到来有某种愁绪,不是欢欣鼓舞地迎接,而是瞻前顾后。诗人是最敏感的一群,在新旧交接、众人欢聚的时刻,不如意者必定发出他们的叹惋,而穷苦之词易好,许多作品就此流传下来。或许他们的悲情是被放大了的,但这恰恰从反面折射出年节时分正是骨肉相亲、欢聚团圆的日子,应当有欢愉的氛围和情绪,当他们不能拥有的时候,就把这种伤心的情绪表现出来。元日迎新除夕之后便是元日,新年元日对古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经过一夜的守岁,朝廷上还要举行隆重的朝会仪式,文武百官要向帝王朝贺。这样的正旦朝会,从汉代就开始了,唐代的阵势当然甚是宏大。比如王建有诗《元日早朝》:“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六蕃陪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天还没完全亮,众人已到宫门等候朝贺了,这里面不仅有百官,还有地方官员以及外邦远客。朝会上,官衔和年辈高的大臣带领拜贺,很是庄重,但也会有纰漏发生。根据《东观奏记》的记载,大中十一年元日,太子太师卢钧80岁了,却“声容朗缓,举朝服之”;而第二年的太子少师柳公权也80岁了,远远走到殿下已精疲力竭,称皇帝的尊号发生了口误,被御史弹纠,“罚一季俸科”。大家议论纷纷,为柳公权可惜,“七十致仕旧典也,公权不能克遵典礼,老而受辱,人多惜之”。朝贺仪式结束后,皇帝会赐宴群臣,饮酒、作诗等依例进行。比如唐睿宗景龙四年元日,臣下多赋柏叶诗,当时有名的才子武平一之作如下:“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这类诗作辞藻规整华丽,书写隆重的朝会场面,表达祝寿祈年的愿望。到了元日,除了宫廷里的朝贺,平常世间,人们相互之间也有往还拜贺、表达新春祝福的习尚,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拜年。不过,迎来送往通常是很累人的,比如白居易就有《元日对酒》:“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衰。”白居易在元日发现,如果不是因为过年,都不知道自己身体日渐衰弱,侧面反映出拜年的辛苦。大约宋代之后,投刺之风盛行,由专人送去拜年名片,而不是自己躬亲登门了,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大概就与今天送贺卡的意思有些相近。总体来讲,虽然如上面所提及的,在除夕元日除旧迎新的年节里,会有仕途失意者或天涯沦落人的哀音,但总的来说,积极正面的情绪还是主要的,这似乎在元日诗里更为显著。放眼众多名家的元日诗,都洋溢着快乐的、积极的气息。有边州的,如张说《幽州新岁作》:“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嗟人事常无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也有乡间的,如卢照邻《元日述怀》:“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即使感到日渐老去,在新年的时候,也不会一味地低徊,如顾况《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少年”的出现,让诗人坦然面对生命的代序和流转,体现出一种除旧迎新的正能量。公众平台简介此公众平台由禅艺国际艺术机构主办,为签约画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关道长设置公众平台号,欢迎关注。本平台发布郭关道长艺术创作内容之外另涉及书画、音乐、艺评、哲学等文化艺术类内容,您若有好文好画欢迎来稿,请先关注此公众平台,再投稿至邮箱:ybbud2008@126.com郭关简介:出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装置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后于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韦编三绝》 古琴演奏:郭关道长

00:00 / 05:07

8.8M

重新播放

05分07秒 8.9M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秒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可 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我知道了!

分享

春节的古诗的 篇5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具有一般中国传统古诗文基本特征, 即是擅长创造和运用形象鲜明而意蕴悠长的艺术画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向是诗、画不分。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 又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苏轼之后, 元杨维桢又提出“诗画同体”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 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 画者心画, 二者同体也。” (《东维子文集·无声诗意序》) 但凡流传久远有生命力的作品, 尤其是诗歌, 往往借助于极富典型意义的能起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而又极其有限的景物, 与另外的人、物进行高低、左右、前后、远近的搭配, 去创造一个个或广阔深远或精致玲珑, 或优美明净或苍凉灰暗的艺术画面, 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艺术作品, 莫不是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而形诸笔墨。例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雄奇想象, 如果没有曹操对大海博大景色的审美发现, 如果他没有豪迈辽阔的胸襟, 他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画面。

诗文中的艺术画面, 来自于作者思想感情与外在自然的有机结合, 作者的情感不同, 即使是面对类似的自然景物, 最后形成的艺术画面也可能呈现为不同的色调。我们试以教材中杜甫《春夜喜雨》与杜牧《江南春》作个对比分析。

因受“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的杜甫, 虽已安身于草堂之中, 仍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诗人由好雨的画面联想到“野径云俱黑”的战乱经历;继而又因好雨而萌生出热切的希望, “江船火独明”, 这是诗人胸中燃起的一星和平安定生活的希望之火。诗人希望那漂泊流离、饥寒交迫的日子永成过去, 他憧憬着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的生活伴随着浓丽的春色永驻人间。最后, 诗人通过结联中一个瑰丽的画面, 更进一层表达自己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和热烈憧憬:“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中的春雨、野径、渔火、春花等画面的转换, 使诗的意境逐步展开、不断深化, 同时形成结构上的起伏抑扬和曲折跌宕,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那分欣喜与希望。

而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则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与诗人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样, 都是由虚至实, 画面由远至近, 在朦胧背景映衬下, 勾画出清新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但由于诗人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末代唐朝, 诗人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感, 因此这鲜丽的春日景物还是充满了掩盖不住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忧伤之情, 而这份忧伤反过来使画面变得更加朦胧, 明丽的色彩上则涂抹了一层黯淡。

可见, 同为“春景”画面, 只是由于诗人心中的不同情感, 就在读者面前呈现为不同的艺术色调。

艺术画面在创造中, 常常受时空限制。所以要做到思连千载事, 视透万里物, 把广阔空间的客观景物熔铸到有限的艺术画面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很不容易的事。如对上面所提的杜牧的诗, 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 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村郭、楼台、酒旗皆在其中矣。”这就关系到艺术画面创造的技巧问题。诚然, “十里莺啼”或“十里绿映红”, 是从听觉与视觉可能感知的, 但形象的价值却大大逊色了。“千里莺啼绿映红”, 高度浓缩了辽阔的江南原野春天的景色, 色彩鲜明, 意境深远。就艺术形象辽阔深远来说, “十里莺啼”、“十里绿映红”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十里绿映红”接近生活上的描写, 而“千里莺啼绿映红”却是对生活的更形象的浓缩。从审美角度说, 后者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想象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善于营造作品的艺术境界。诚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穷情写物”、“因物喻志”, 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統一,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文学作品是否有境界, 或者境界是否深厚, 不能只看它是否有形象, 是否情景交融, 还得看它是否有“境界”。

所谓意境, 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概念。按王国维的论述,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原质”……“景”和“情”, 即“境”和“意”结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景” (境) 的描写是以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情” (意) 是“吾人对此种现实之精神的态度” (见王国维《文学小言》) 。简言之,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这是因为“意”与“境”的结合有其特殊的方式, 不是凡做到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作品都有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的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两句诗, 一句用“闹”字, 一句用“弄”字, 就把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给“意会”而不是“言传”出来了。若换成别的相近的字, 当然仍会有形象, 仍可能是情景交融, 因它仍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只不过在艺术上, 很可能会在形象性和情感性上大打折扣。

可见, 意境理论与典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典型理论侧重于再现客观, 而意境理论主“情”、主“意”, 侧重于表现主观, 强调自我表现。它要求创造一个能使人驰骋想象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意味的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是立体、动态和传神的, 它既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本质, 又能够反映主观真实并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如《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前段借景抒发处于逆境中的“迁客骚人”的伤感情怀, 后段也是借景抒情, 却是处于顺境中的人因得志而表现出得意忘形的状态。但这些都不只是实景, 更是作者在艺术现象中的“真实”之景。最后, 作者直抒胸臆,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而其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正是由于作者营造了如此的艺术意境, 才使得作品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成为千古名句。

意境的构造侧重面不同, 有“物境”、“情境”、“意境”三种 (见王昌龄《诗格》) 。物境即以景写情, 王国维所谓的“以境胜”。如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歌》:“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辽阔无垠、生机勃勃的草原图画, 又似一曲欢快而优美的牧歌, 表现了牧民生活、劳动的欢乐与美好。情境则是以人的感情空间来构成, 其所写之物均是人物心情的表现, 如《岳阳楼记》所表现的即是。意境亦是诗人的主观境界, 它与“情境”其实难有分別, 均是写“情中景”, 被王国维称为是“以意胜”。如屈原的《涉江》描绘的山景:“深林杳以冥冥兮, 乃猿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其承宇。”其实这是在写诗人孤独不平的情绪, 营造了一种“幽独处乎山中”的意境, 来抒发诗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政治抱负, 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古诗文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美感的角度来鉴赏这些作品, 可以达到对诗文另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赏析标准是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立足点。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 较为统一的就是“真、善、美”。而文艺作品体现其自身特征美的规律的程度, 则是判断其艺术性高低的标准。中学古诗文中写景抒情的作品很多, 现试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加以分析。

首先, 它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论, 艺术审美也不例外。这两句诗如白话一样浅白, 看似是顺手写来, 帆影、碧空令人心旷神怡,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

其次, 它具有动态传神之美。“孤帆”句, 寥寥七字, 写了风帆行驶的过程, 先是“帆”, 次是“影”, 后是无踪无影;又通过对风帆渐驶渐远, 最后消逝过程的细腻描写, 曲折地反映诗人昂首遥望, 注视风帆直至不见帆影的目送过程, 使人依稀见到“久伫凝望”的诗翁一往情深的生动神态。这正是动态美和传神美的生动体现。

再次, 它具有含蓄深厚之美。读这两句诗, 令人想起诗翁与其所送之人的生平际遇:都是怀才不遇, 志向高远, 志趣相投, 不合流俗等等, 一个“孤”字便概括了多少内容, 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仅着一字, 尽得风流。这正是一种含蓄美的艺术境界。

最后, 它又具有声韵格律美。古人鉴赏诗文, 不仅强调从语言、意境去理解其思想感情, 而且从声韵格律去体味其意趣。这两句诗的平仄运用交错自然, 读来朗朗上口。上一句, 仄声表现诗人因友人离别所带来的惋惜悲壮之情;下一句平声, 则体现了诗翁与友人一样, 才志高远连接天际的慨然激昂之情。

赞美春节的诗句古诗 篇6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奉和元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敬宗。

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

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

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武帐临光宅,文卫象钩陈。

广庭扬九奏,大帛丽三辰。

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

德辉覃率土,相贺奉还淳。

《除夜宿石头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寄弟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新年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翻译】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彦伯。其古诗全文如下: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

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

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如梦令·元旦》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翻译】

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径直奔向武夷山下。就在那里的山下呀,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立春日游苑迎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治。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阎朝隐。

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

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

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

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適。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早梅·迎春故早发》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燮。其古诗全文如下: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翻译】

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守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春节的古诗的 篇7

一、“对读式”古诗教学的缘起

古诗词美在用词, 美在意境, 美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一直以来, 教学古诗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解释题目, 了解诗人;理解难字, 翻译全篇;感悟情感, 背诵全诗”。教学中如果把工夫都放在逐字逐句机械的解释上, 既费时又破坏了意境, 而且忽视了古诗词的文化营养和民族情怀以及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在诗境中触类旁通, 学得灵活又趣味盎然呢?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试图改变传统古诗学完一首接着一首教学的做法, 进行“对读式”古诗教学的尝试, 初步形成“对读式”古诗词教学的操作模式。所谓“对读式”, 即以课文中的古诗为主, 链接一首与之有内在联系的诗,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主带次穿插学习。

二、“对读式”古诗教学的操作模式

1.想象画面, 进入诗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借助想象在诗与画之间建立一个通道, 是进入诗境的最佳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 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也认为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 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 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

教学时, 我们应把握住古诗词“精练、跳跃、浓缩”的特点, 从诗词中的字、词、句生发开去,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把诗词读“胖”, 在头脑中再现逼真的情景, 进入诗的意境, 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在何处展开想象呢?笔者认为要在诗句的精妙之处, 所谓“一字风流, 境界全出”。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教学《如梦令》这首词的时候, 就让学生根据“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些词语联想画面, 在词语引领下, 学生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 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学生言说的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 那风景, 已不纯粹是客观的、物化的, 而是主观与客观融合的结果。这一板块设计, 唤醒了学生所有的器官: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 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 进入词境。

笔者教学《牧童》时, 在学生初步读通古诗之后, 抛出一个核心问题:“边读边想象画面, 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然后就围绕核心问题, 抓住“铺”“弄”“卧”对原野、弄笛和卧姿让学生展开想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 让他们的情绪与诗人产生共鸣, 感悟牧童的悠闲自得。学生通过想象, 用心灵感受诗的意趣, 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慢慢将古诗读丰厚了, 获得了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2.聚焦诗眼, 对读诗 (词) 文。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聚焦诗眼, 对读诗文, 引导学生推敲体会, 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早已指出:“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 就难免化不开, 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读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见一斑。

两首诗的对读, 不是学完一首诗再拓展学习另一首诗, 而是将两首古诗交融在一起, 在过程中展开。

例如笔者执教的古诗《牧童》, 教学过程中共进行了三次对读:

第一次:学习了吕岩《牧童》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 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

第二次: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 引入栖蟾《牧童》中的中间两句:“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通过诗句对读进行补充, 使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牧童傍晚这样“卧月明”是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辛苦了一天啊。

这两次对读是诗间互补的读。

第三次:悟诗情, 思考兵荒马乱中的吕岩为什么会写《牧童》诗的时候, 学习栖蟾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发的感叹:“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非。”

这种“对读”不是平行式的, 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式, 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对读比照, 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3.统整全诗, 比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一回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话说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古诗词教学, 也应该顺应这个道理, 在整体观照下, 走一个“合—分—合”的过程。在聚焦诗眼、对读诗文后, 统整全诗, 就像画圆收口一样, 让课堂结构呈圆融之势。这也是对整节课学习的两首诗最后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如果说前几个环节是为了“跳进去”, 去品读、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 那么“统整全诗, 比读感悟”这个环节就是“跳出来”, 在两首诗的比较中发现异同。

例如, 笔者在古诗《牧童》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把之前教学中陆陆续续出现的栖蟾的《牧童》诗句连起来完整地读, 然后与吕岩的《牧童》进行比读, 学生首先发现了相同处:这两首诗都提到了小牧童、笛子、老牛, 写的都是牧童悠闲的生活;还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格式不同, 情感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也进一步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不管是间接表达, 还是直接抒发, 生活在兵荒马乱的诗人们都渴望过上牧童那种悠闲安然的生活。

二、“对读式”古诗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这也是古人早就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对读式”的古诗教学模式, 追求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化为己有。它主要体现了诗与诗的交融, 诗与文的挂钩, 内与外的链接。

1.诗与诗的交融。

诗与诗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整节课的古诗两首对读、比读上, 教学吕岩的《牧童》时对读、比读同时代诗人栖蟾的《牧童》, 教学张籍的《秋思》对读、比读孟郊的《归信吟》, 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对读、比读同一课文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除此之外, 诗与诗的交融还体现在某个点上的对学生古诗积累的唤醒。比如《乡村四月》中以“绿遍山原”这个词组的词境创设为依托, 盘活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一组描写“绿”的诗句。以及在学完后, 畅想丰收美景时引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

教学《牧童》时, 引导学生想象:“牧童这一整天在原野上会怎么玩?”学生在想象中读出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又在诗句的提示下想象牧童还有哪些玩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古诗积累,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同时课堂弥漫着诗香、诗味。

2.诗与文的挂钩。

“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 诗、文各有自己的语言个性。诗、文挂钩, 可以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盛老师在执教《春日》和《游园不值》时, 起课就是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 既联系新知, 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 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在学习《游园不值》体会满园春色时, 让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的满园春色, 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 调动了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 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又如笔者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 “雨如烟”这个语言点的学习, 在学生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后, 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雨的一段文字。诗与文的挂钩,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量, 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

3.内与外的链接。

内与外的链接, 就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侧重学习一首, 以主带次地带读与之相关的一首, 拓展一组同题诗, 通过阅读感悟, 将课内外学习的内容整合, 从而摆脱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 走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道路, 使古诗学习走向更开放、更主动的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欢度春节的古诗词 篇8

1、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2、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3、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4、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5、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8、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9、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0、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11、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3、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14、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6、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8、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9、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20、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2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22、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23、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24、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5、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26、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27、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28、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2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0、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31、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古诗中荷花的寓意 篇9

一.用绿叶衬红花之美

宋朝诗人王月浦的《荷花》诗云:“雨馀无事倚阑干, 媚水荷花粉未乾。十万琼珠天不惜, 绿盘擎出与人看。”这首诗写诗人一场雨后, 清闲无事, 倚着阑干观赏荷花, 只见美丽媚人的荷花, 满脸脂粉尚未晾干。为了衬托荷花之美, 还用绿叶作陪衬, 写绿叶上粘满雨滴, 宛如玉盘盛满玉珠, 擎出水面, 给人观赏。全诗抒发了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写六月西湖的荷花与其它季节的花大不一样, 那无边无际的莲叶一碧千顷, 一直绿到天边, 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特别鲜红。诗歌末两句用绿叶衬托红花, 赞美了荷花的美艳迷人。

二.将荷花比作红霞

清朝诗人曹寅的《荷花》诗云:“一片秋云一点霞, 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 夜夜凉风香满家。”这首诗将荷花比作红霞, 这是写花之色;又写在湖边居住不用关门, 可以享受凉风带来的荷香, 这是写花之味。全诗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 夸赞荷花的美好。

元朝诗人何中的《荷花》诗云:“曲沼芙蓉映竹嘉, 绿红相倚拥云霞。生来不得东风力, 终作薰风第一花。”这首诗写弯曲的池沼开满了荷花, 绿叶和红花相互依偎, 就像绿云拥抱着红霞。虽然荷花没有得到东风力量的帮助, 没在春天开放, 却在南风到来之时, 成为夏天百花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三.将荷花比作美人

宋朝诗人苏泂的《荷花》诗云:“荷花宫样美人妆, 荷叶临风翠作裳。昨夜夜凉凉似水, 羡渠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将荷花拟人化, 她将自己打扮成皇宫中的美人妆, 用荷叶作为自己绿色的衣裳。她开在绿水中央, 真是令人羡慕。

宋朝诗人杜衍的《咏莲》诗云:“凿破苍苔涨作池, 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 似画真妃出浴时。”诗中的“芰荷”指的是莲花。“真妃”指贵妃, 因赐名太真, 故称真妃。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铺满绿苔的地面开凿一个水池, 荷花长得长短不齐, 一片碧绿。有一朵白莲开在雾气笼罩的水面, 这个画面就像杨妃洗浴完毕, 露出水面时一样。以贵妃出浴比拟带露初开的莲花, 活现出莲花的风姿。

四.将荷花比作宫女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红白莲》诗云:“红白莲花开共塘, 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 半是红妆半淡妆。”这首诗的意思是, 红莲花和白莲花开在同一个池塘, 颜色不同, 香气一样, 她们就像是汉朝宫殿三千宫女, 一半是浓艳的红妆, 一半是淡雅的素妆。这首诗借人喻花, 用浓妆的宫女比喻红莲花, 用淡妆的宫女比喻白莲花, 不仅形似, 而且神似, 赞美了莲花的倩姿丽质。

宋代诗人邵雍的《并蒂莲》诗云:“汉室婵娟双姊妹, 天台缥渺两神仙。当时尽有风流过, 谪向人间作神仙。”这首诗的意思是, 水中的那朵并蒂莲, 宛如汉朝的赵飞燕, 赵合德姊妹二人, 到了天台山上当了神仙, 也许她们在汉宫犯下风流的过错, 如今被天帝贬谪到人间来。

五.将荷花比天上仙子

宋朝诗人白玉蟾的《荷花》诗云:“小桥划水剪荷花, 两岸西风晕晚霞。恍似瑶池初宴罢, 万妃醉脸沁铅华。”这首诗意思是, 在小桥下摇小舟分开水中的荷花, 西风吹来, 两岸荷花满脸晕红, 犹如晚霞一样。那些荷花宛如天仙, 刚从瑶池赴宴归来。她们满脸飞红, 像施过铅华一般。诗人想象奇特, 描写了荷花的瑰丽。

宋朝诗人杨公远的《月下看白莲.》诗云:“十里荷花带月看, 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 宫女三千下广寒。”这首诗的意思是, 诗人在月下观赏荷花, 白莲花的颜色和月光是一样的。那些白莲宛如广寒宫的仙子, 舞着霓裳曲子来到人间。用月色用广寒宫女比喻白莲花, 可见其是多么的洁白无瑕。

六.将荷花比作水中仙子

宋朝诗人释仲殊的《荷花》诗云:“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 双魂化作好花来。”这首诗的意思是, 那朵并蒂莲花, 伫立水中, 宛如两个红腮并在一起, 她们该是两只鸳鸯鸟死了, 魂魄化成的花朵。这首诗把并蒂莲想为水中仙子, 又想象为白头鸳鸯的化身, 真是想象丰富。

鼠年春节的优秀古诗词 篇10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新年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古诗如下: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翻译】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彦伯。其古诗全文如下: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

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

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立春日游苑迎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阎朝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

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

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

古诗词的春节祝福语 篇11

2、春节到了,新的一年里祝你:穿新衣,戴新帽,天天快乐冒个泡;新形象,新心情,心中所想事都成;新一年,新篇章,事业发展这就成!

3、年之初,信息传。性质好,拜大年。字不多,情无限。事业兴,家美满。身体好,多挣钱。敬长者,爱少年。朋友多,结善缘。欢笑声,到永远。

4、除夕腊酒暖堂屋,新年贺岁鸣爆竹。门披春联映红日,户挂彩灯纳瑞福!

5、寒冬过尽有春光,雪霁山青日色长。待到新更交替后,梅花谢幕杏花昌。

6、又是新春,又是春天。那盈盈的绿意,那醉人的芬芳,那明媚的阳光,令人为之心动,为之神怡。我为所有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送上春天的祝福。

7、我们满怀辛勤耕耘的丰收喜悦,迈着奔向新征程的豪迈步伐,迎来了新世纪又一个新年。

8、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羞插鬓边。

9、鞭炮噼啪,打破昔日的烦恼;焰火升空,迎来今日的美好;灯笼高挂,把快乐喜庆映照;喜气盈门,短信来凑热闹,愿您:新年吉星高照,快乐没有烦恼,日子越过越好,幸福自在逍遥!

10、辞旧迎新新年到,祝福赶忙报个到,快乐进入人生道,幸福惬意心里倒,事业登上好运岛,生活舞出吉祥蹈,新年到,愿你福到,运到,开心到,新年快乐!

11、适逢佳日,难与君聚,幸纸帛传书,表相思之意,盼重逢之期。久相知,勤共勉,朝露曾观日,雪月亦看花。虽无金涂四壁,但有君伴身旁。勿忧伤,莫彷徨,风雨携手过,坎坷齐量商。不求金玉食,但谢有情郎。

12、人生一世多凌坷,自有援兵竟相帮。但愿祀福国宁定,家和兴旺世安昌。

13、大地回暖春节来,小桥流水百花开。大红灯笼挂起来,笑迎宾客喜迎财。过年红包快拿来,姑娘漂亮小伙帅。烦恼忧愁不再来,福星财神相对拜。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14、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把我最真诚祝福献上。愿您年年都有鸟语花香,天天都有玉液琼浆。

15、新年好,新年好!给您拜年了!祝您猴年吉祥如意,如意吉祥!年拜完了,有没有红包啊?

16、秒秒快快乐乐,分分平平安安,时时和和睦睦,天天得意洋洋,月月身体健康,年年财源广进。盼你新一年心情日新月异,快乐如糖似蜜,朋友重情重义,爱人不离不弃,工作频传佳绩,万事称心如意!

17、在新的一年里,祝您天空晴朗,心情愉快,风中飘扬,尽力而为,努力工作,热情并在梦想中取得成功!

18、空中烟花舞,地上爆竹歌。新年春如锦。全家福禄多。

19、床头历日鬓丝丝,懒倦慵吟守岁诗。宜入新年须吉利,明朝把笔写门楣。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篇12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 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 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 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两者要求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 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 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 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 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 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 要做到抑扬顿挫, 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 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 诗题便是内容的眼, 如李白的《静夜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 语调可略微低沉些, 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 体会到河山的壮丽, 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 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 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 是较为朦胧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再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 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 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 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 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 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 或抒发个人胸臆, 或痛斥朝政腐败, 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 理解诗的表现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插上想象的翅膀, 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 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 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 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 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 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 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 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 不是光把诗背熟, 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 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 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 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 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 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 看到这一切, 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 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 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 他眼见报国无望, 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 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 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 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 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 所以,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 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 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 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 拓展思路, 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 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 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当时的情境, 要按一定的顺序, 内容具体, 语言通顺。改写时, 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 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上一篇:组工信息员如何写好信息下一篇:《蜀道难》扩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