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教学设计

2024-06-03

《暴风雨》教学设计(共12篇)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1

佚名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教学重点: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夏季暴风雨前后的景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分小组进行学习

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作顺序。

3、检查第一次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成员任选一部分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后评议。

(2)讨论每段内容:

①暴风雨之夜的情景(时间先后顺序)

②黎明雨过天晴的景象(由近及远)

4、第二次进行小组学习:

要求:

这一次主要是品位、感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几点在讨论时师注意点拨:)

①第一自然段写雨前,突出“闷热”“闪电”“雷声”

②雨来时的势头。

“瓢泼”“撕开”“倾注”等写出了雨势之凶猛。

③写狂风

声音—力量(震撼人的心灵)

④写雨(有何不同?)

由惊恐—放松、舒展。

⑤将雨后的景色与雨前相比较来学习,讨论

5、进行朗读比赛:

①小组开展自读比赛,读好每一句话。

(根据课文景物环境氛围和人物心情的变化,采用合适的语调)

②班级比赛,每小组推出一名代表。

6、作业

①背诵文中的优美语句。

②阅读一篇同类文章。

《暴风雨》教学设计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2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是全面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元素,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 笔者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 引发学生内心颤动, 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导入设计:播放视频《狼和小羊》, 播放完毕后让学生说说小羊为什么会被大灰狼吃掉?如果你是这只小羊, 你会怎么办?

设计理念:盲生由于视觉缺陷, 对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音视频材料兴趣浓厚。上课伊始采用此方法, 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而且,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会引发内心的感触, 在潜意识中埋下“我不愿做最弱小的”的种子, 激发视障学生潜在的自我保护、自我成长意识。

二、从课题入手, 引发质疑, 强化自强意识

教学设计: (1)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课题, 并围绕课题提出相关问题。如谁说我是弱小的?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我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等等。 (2) 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 在大人的眼中, 我们是弱小的。大家看, 我们班谁是最弱小的?然后提问被指认为最弱小的学生:大家认为你是最弱小的, 你承认吗?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

设计理念:“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通过阅读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强化“我不是最弱小的”主题。在学生中找弱小的, 可让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再次拨动学生心弦。学生通过讨论思考, 明白了:我弱小的是身体, 可是我完全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变成内心强大的人。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美感体验中培养爱心

教学设计: (1) 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 播放森林美景及美丽烂漫的铃兰花和野蔷薇花图片, 引导低视学生进入情境, 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美丽图片的样子;全盲学生在音乐声中, 倾听着低视学生的描述, 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 理解画面所呈现的情景, 感受一家人郊游中的幸福和谐场面, 体验生活的美好。 (2) 播放闪电阵阵、雷声隆隆、大雨倾盆的视频, 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 教师指名让学生在此情境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至课文结束, 感受在恶劣环境下一家人传递雨衣过程中的温暖与爱心, 也从小主人公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决心与行动中, 激发学生的爱心与自强之心。

设计理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 83%来自于视觉。让低视学生充分运用残余视力, 能有效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与数量, 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此外, 由于视觉缺陷, 听觉成了全盲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渠道。所以, 运用声音信息教学是全盲学生学习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运用两组对比鲜明的声音信息, 先让全盲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用心想象视觉所不能及的美丽风景, 体会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温馨, 触动内心深处的美感体验;紧接着播放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声音, 使徜徉在温馨环境中的人突然陷入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中, 引发内心的畏惧感, 体会在恶劣环境中温情的巨大能量。

这时, 教师应及时抓住环境骤变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萨沙披上由妈妈传递给哥哥、又由哥哥传递给他的雨衣时, 他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即由最初的疑惑不解, 继而不甘弱小, 最后证实自己不弱小的言行举止等内容;懂得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是弱小的, 但是“雨衣”的传递又显示了人类巨大的内在力量———亲情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这样, 创设情境教学,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顺利有效地解决重难点内容, 而且能在情境再现中,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意识。

四、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情商

教学设计: (1) 分角色朗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所读角色的情感。 (2) 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由选择角色, 在模拟情境中, 表演家人传递雨衣、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而为野蔷薇花遮雨的情景。

设计理念: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 利用移情作用, 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在活动中, 不仅是角色扮演者, 包括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剧中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高语文素养。此外, 学生通过这次情感体验, 形成活动记忆, 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 会下意识地再现这些记忆, 引发类似的行为出现。而且, 学生爱与奉献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并会逐渐形成习惯, 从而对提高学生的情商大有裨益。

五、知识拓展, 反哺社会, 培养感恩心理

教学设计: (1) 每当助残日、盲人节的时候, 我们常常会得到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助;双休日的时候, 附近学校的学生也会来我校跟学生结对子, 搞联欢。你能说说一下这些活动的意义吗? (2) 你打算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知识从生活中来, 终将要为生活服务。两个片段的设计, 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在人们眼中, 盲校的学生是弱势群体, 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社会上的热心人士, 真诚地为弱势人群奉献着爱心。而作为被社会上视为弱势群体的盲生, 是否甘心做弱小的, 理所当然地接受人们的奉献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停留在此处, 教师应再通过“教学设计2”,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消除依赖心理, 培养自立自强意识, 懂得只有用感恩的心回馈社会, 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风雨 以读促品 以品促写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8-02

《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的文章,隶属于第三单元——写景散文。它不仅是写景文,更是一篇美文,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狂暴的力量和别样的风情。作为刚刚踏入初中的孩子,有着对大自然天然地亲近与热爱。教师若能因势利导,将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品读散文的热情,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富有特色的语言,进而领悟文章的妙处以及对于生活的启迪。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品析风雨。

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春风的温柔,湿润,春雨的细密、连绵不绝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节奏、不一样的体验和不一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进入贾平凹的风雨世界。

一读:读准字音

检查学生字词情况

先点一位学生读拼音,若有错误,教师补充。

特别是葡萄蔓(音同万),贾平凹(音同挖),撩(liao一声)起,是学生容易犯错的读音,教师要特别强调。

在掌握易错读音后,全体学生齐读三遍读音。

二读:整体感知

生字词梳理完毕,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希望同学们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呢;其次,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思考一下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什么描写对象呢?

老师示范:第一段写了树林子。

剩下的内容全班集体回答,不足之处再补充

给这些内容归类?(师:原来写了这么多内容啊,看得老师眼花缭乱啊,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归归类呢)

植物,动物,人,物品

这篇文章题目叫风雨,却写了很多植物、动物等,这种通过其他事物刻画主要描写对象的手法是?

侧面描写(学生齐声回答,因为在此之前曾以白居易的《雪》对正侧描写进行特别讲述。)

2.想一想: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老师示范: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倒伏,断茎,斜插,破裂的颤声等描绘出芦苇在风中飘摇的场景,体现了风的猛烈。(板书:猛烈)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生:忽大忽小,飘忽不定,从第一段风摆弄树林子的状态中看到了风这个特点。

师肯定:这位同学真是仔细,而且不跑题。回答问题,立足于文本,仔细观察,细心分析,很棒!

师引导:若是你身处其境,看到了猛烈的风刮倒了芦苇,听到了呼啸的风声雨声,你能感受到风雨的什么特点?

生:惊恐,害怕(师板书:惊恐害怕)

师再引导:之前,我们都是从风雨带给我们的负面感情来说,那风雨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正面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呢?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气吞山河,磅礴大气,壮美的风雨图。(师板书:气吞山河磅礴大气壮美)

师肯定:这位同学用词精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一颗心。可见积累颇深。原来美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小桥流水是一种美,登高远望万里河山是一种美,风雨交加又是一种美。

小结:贾平凹笔下的风雨让我们感到惊恐,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巨大的力量和壮美的风姿。它不仅让我们发现,美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而且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三读:品读风雨

既然我们总结了这么多风雨的特点,那不妨试着读一读,任选一个喜欢的角度,把你的感受,情感,大声地朗读出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

1. 点一位同学朗读,等会让其他同学评一评。

例如第五段描写鸟儿被风折腾的样子。

我们先想象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鸟儿想去守住鸟巢,怎么都守不住,反而被强风吹到地上。我们再想象下会听到什么声音,鸟巢突然掉落在地上的破碎声,鸟儿拼命守护鸟巢发出的尖叫声,无情狂风的呼啸声。我们看到了这幅画,听到了这些声音,那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我们读出那种鸟儿心中的急切、紧迫感和惊恐感。动词要重读,语气、情感起伏要大。

再例如第八段描写小屋内部情况。

我们看到了小屋外面是狂风暴雨,但小屋里面有一位老爷爷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幅特别温馨可爱的画面。我们不仅听到了老爷爷捶腰腿的哎呦声,还听到了孩子嬉戏的笑声。

所以呢,我们要读出那种温暖和游戏的快乐感。语气舒缓些,轻柔些,把这幅美好的画面读出来。

2.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你们说好不好!

(把最后一段齐读一遍,因之前分析过文本和朗读注意事项,这一次学生会更加投入地读,更加大声勇敢地读出来。)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朗读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多多运用这种朗读方式,以品促读,以读促品。

本节课主要描述了自然的风雨,实际上,风雨不仅存在于自然,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碰到风雨。同一场风雨,有人看到的是惊心动魄,有人看到的是壮美风光;同一场风雨,老人体会到的是痛苦折磨,孩子体会到的是新奇快乐。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老师希望大家能勇敢地面对人生风雨,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

四写:写一写冷

这篇风雨,主要是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来刻画无形的风。

不妨我们也来运用该手法写一写无形的东西,例如冷。

近日南昌突然大幅度降温,我们明显感觉到一个字,冷。那像冷这样的无形东西,我们不妨也来写一写。

要求:不少于50个字,不出现冷字,使用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等手法写一写冷。

提示:可从植物、动物、人、物品四个角度来写。

参考文献:

[1]余宏辉,高小东.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板块式结构[J]. 中学语文,2015,12:111-112.

[2]谢显辉. 关注风雨中的生命——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增课文《风雨》助读[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0:25-26.

音乐暴风雨教学反思 篇4

这一篇课文,作者抓住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的极有特点的景物来表现这场暴风雨。课文顺序清楚,观察细致,描写优美,是鄂教版教材中一篇难得的范文。

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中的“暴”入手。首先,我出示“暴”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供学生进行选择,知道“暴风雨”中的“暴”猛烈的意思。那么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暴风雨的猛烈?学生都能抓住“如同大炮轰鸣”、“撕开”、“倾注”、“咆哮”、“摔在”“激动人心”等词语来体会。在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时,我不露痕迹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听到狂风把门摔在墙上,你是怎样想的?”“当大雨打在窗玻璃上啪啪地响,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由文字进入想像,最后再带着感受来读语段。这样既进行了语文文字的训练,又发展了想像。最后一个问题收拢:为什么作的语言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那暴风雨中?由此体会要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才能写得真实,生动和吸引人。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最后的一句话“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却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我从“和谐”二字入手,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为什么暴风雨这样猛烈,可是却说这是一种美呢?”从而体会这是大自然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暴风雨的狂暴,让人感受到到力量,体验到激情,这也是一种美,与雨后的柔美一起构成一种和谐与平衡。结合上文“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体会经历了洗礼,经历了考验,才能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学生似乎更容易接受第二层意思,在联系生活谈的时候,大部分谈的都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风雨》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会细腻的观察和描摹。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简析】: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一,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文章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赏析文章的步骤,对于散文,他们第三单元才开始进行接触,《春》和《济南的冬天》一个专注比喻,一个专注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学生已经不太陌生,而侧面描写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因此本科的重点是在赏析文章的语言时渗透侧面描写的概念,从而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运用。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看图片,导课激趣。

情景导入:媒体呈现几幅暴风雨的图片,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绘。导语:你能用简单的句子描绘你所看到的图画吗。大风暴雨中的景物也许我们不知见过多少次,但我们总是很难将它用语言来描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作品《风雨》看看这位文学大师是如何给我们描绘风雨的。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便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简要实录:几位同学分别描述图片上的内容,一位学生说,感觉风很大,雨也很大。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风雨》,美文就要在诵读中感受它的美,那么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自己自由诵读课文。

环节三:读一读,感受画面,梳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画面。

(要求:给易错或不会读的字做标记,读完后同桌交互补充。)

2、试读课文,任选一段或两段。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按顺序依次画出。

设计理念: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纠正,将字词教学融入到文章中,便于学生理解积累字词.通过反复读课文,想象文章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侧面描写这种写作手法。

简要实录:1.学生交流字词后,教师重点指导难写难记的字。如“裹”让学生自己观察此字,学生可总结出衣服的衣拆开,里面写一个果字。师解释字意,加强学生的识记。

2.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极高。能够读出文章的美感。

3.生:作者依次写了柳树、羊、女孩、动物、纸船、瓦片......一些列景物来表现风雨的。

环节四:品一品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此高明,让人怕案叫绝!除了侧面衬托还用到了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你能从找出文中这些语言并简要分析吗?

1、2、教师先示范如何赏析句子。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理念:写景散文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句子的品味赏析,精彩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赏析。简要实录:ppt出示: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将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一头断了纤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连用“跑”、“撑”、“撞”、“滑”、“跌”、“失去”,几个动词,很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纤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选择两个例句,分别从修辞手法和动词两方面进行赏析,先给学生例句,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赏析文章,再让学生进行一个反馈。在学生自己赏析的过程中我给了5分钟的时间,有些孩子完成比较快,写了1-2个句子,于是我让四人小组顺时针交换自己赏析的成果,并进行讨论,这样每个人就能看到更多的赏析,从1-2个变为4—8个句子,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成果。

王一婷:我赏析的是“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葡萄蔓比作死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雨之下的葡萄蔓的样子,突出了风雨之大。

房子琪:“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这句话作者写了猫和瓦片,瓦片本来很重,但是在这样的天气下确像树叶一样飘起来了,可见作者的用词很准确,突出风雨很大。

过渡语:从刚才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风雨却未写一个风和雨字,这种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同学们能举一个侧面描写的例子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理解侧面描写的含义。简要实录:学生能列举出自己以前学过的课文《王几何》中的情景,以学生的反应侧面表现老师的性格。

环节五:写一写。请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写你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100字左右。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是输入与产出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精彩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简要实录:

夏佳佳:下雪了,那白茫茫的一片简直像一片汪洋大海,雪花大片大片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好像天空中舞动着无数雪白的小精灵,将大地装点得更加漂亮了。

卢永正:鱼肚白的天际突然出现了一抹红,淡淡的,随后愈来愈深,像一团儿火了,越烧越凶,最后一个大火球跳了出来,整个世界仿佛都涂了一层淡淡的金色,人们的脸也红彤彤的,花儿也笑了,草里的露珠也慢慢的蒸发了。

教师总结:无风无雨二字,作者却生动的再现了风雨来时的画面,这和他细心地观察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动物

侧面描写

植物

修辞

《写风雨景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和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下我们走进风雨的世界,去聆听风雨的声音,去感受风雨的魅力!

二、述说风雨

(一)引导学生述说观察到的景象与感受。要求如下:

1、抓住特点

2、有序表达

3、大胆想象

4、语言生动形象

(二)拓宽思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风雨现象。

三、拟写初稿

师: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四、确定内容,编写提纲

1、想一想,你想写什么景象,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自拟习作提纲,围绕“抓特点、有顺序”进行指导。

五、动笔习作

/ 3

1、想一想写风雨景象的要求。

2、学生自读文章,然后自主修改。

3、同桌互改习作。

六、欣赏习作,师生评议 出示例文互读互评

例文:春天的雨

听,那淅淅沥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雨所演奏的交响乐。春雨,给予了我们勃勃朝气,它给予了世界以活力。

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

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大地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花季。在这牛毛般的细雨中,柳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也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许多生机;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他的舞姿。

在这晶莹剔透“珍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这针细般的春雨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滚动着,不禁让人们端目详观。

松衫这些四季长青得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他们换上了新的绿装,严肃的面对着前面,自己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粉色给了桃树,粉色的桃花像一个个女孩的脸,在那微笑。它把白色给了梨树,白色的梨花像一个个很小的白手绢挂在那里。迎春花姑娘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金黄的、淡黄的、橘黄的„„漂亮的迎春花姑娘在春雨里频频点头。

第二课时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回顾习作要求。

2、小组评改。

3、班级交流。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4、提出修改意见。

/ 3

5、学生修改。

6、学生互改作文。

二、抄写到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赏析习作

1、选几篇好的习作赏析。

2、指名读习作。

3、欣赏好的写法、词句、片段。

二、点评

三、不满意自己作文的学生可再修改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7

拉萨站风雨棚北侧紧邻拉萨车站站房主体, 风雨棚东西长544.5 m, 南北主体跨4个站台, 宽度110.2 m, 雨棚最高部分标高18.8 m, 风雨棚总建筑面积55415 m2。

2 总体布置

风雨棚以拉萨车站站房主体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延伸对称布置, 第一跨横跨一、二站台, 宽67.2 m, 第二跨横跨三、四站台, 宽43 m;第一跨与第二跨相互穿插, 形成富于韵律的整体, 总长度544.5 m。

3 造型与用材

风雨棚与拉萨火车站站房主体融为一体, 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体型相互穿插形成有节奏和重复韵律的统一整体。高低错落通过风雨棚不同部位不同高度得以体现, 体型相互穿插通过不同高度的雨棚有机结合得以实现。

鉴于拉萨特殊的气候环境和雨棚的特殊性, 实体部位外包抗紫外线、强度高、耐久性好、防火性能好 , 采用独立锁边铝镁锰合金板, 室内雨棚梁的下部、两侧及纵梁两侧外包格雷板, 虚部即采光部分采用无色加胶玻璃, 以充分体现设计意图并与站房主体融为一体。风雨棚纵向柱距为24 m, 柱子为珍珠白色。接站房二层的进站天桥采用桁架结构, 宽度8 m, 两侧设1.5 m金属栏杆, 面层采用塑胶地板。屋面排水采用有组织虹吸排水。 室内其它装饰构件, 力求与站房室内装饰协调一致。

4 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拉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严格控制污染源, 达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三者统一。

选用建筑材料、添加剂等均为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建材产品, 风雨棚考虑吸声、减震措施。

5 结构设计

拉萨车站站房与站台风雨棚为拉萨市标志性建筑, 两者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浑然一体。为实现风雨棚开敞轻巧美观的建筑造型, 要求屋面梁的截面高度不超过跨度的1/30, 即67.2 m跨截面高度≤2 m, 45 m跨截面高度≤1.5 m, 且为平板型造型, 尺度的限制使屋面结构跨高比等值超出了合理的取值范围, 结构设计的难度非常大。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大跨度钢结构车站雨棚、体育场馆、机场候机厅等工程, 采用的结构型式多为空间钢管桁架结构。此种结构型式的大跨度无站台柱风雨棚为目前国内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跨度最大的风雨棚。

1) 大跨度造成钢梁竖向挠度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加之钢梁由于跨度超长严重影响了钢梁构件的稳定, 多种不利因素及技术难题使得拉萨风雨棚的设计成为目前国内设计难度最大的大跨度钢结构风雨棚工程, 也是我院承担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钢结构工程。

从风雨棚结构形式的确定到结构构件的断面选择, 结构设计经过了多达十种以上的方案比选及优化过程, 在建筑既定方案苛刻的限制条件下, 最终确定了以横向为变截面工字形组合简支钢梁、纵向为箱型钢梁与钢管砼钢柱组成的钢框架为结构受力体系, 屋面简支钢梁采用变截面形式为同类结构中首次采用, 它的优点在于通过改变截面高度形成自然坡度有利于大跨屋面的排水, 同时对于简支梁增大跨中截面高度提高了截面刚度, 有效减小荷载作用下的竖向挠度。采用有限元程序分析, 钢梁的竖向挠度计算值达到380 mm, 大于规范要求限值, 经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挠度产生主因为构件自重及屋面恒荷载, 其中屋面钢梁自重挠度占总挠度值的40%, 根据这个特点确定对钢梁进行预起拱处理, 起拱值为250 mm、钢梁在加工时反向微弯, 待安装就位后在自重及恒载作用下钢梁恰好达到平直状态。经计算, 以上各种措施的实施使得屋面钢梁竖向挠度δ≤150 mm, 控制在了规范限值的170 mm之内, 成功解决了雨棚设计中屋面结构系统竖向变形超限的结构难题, 为设计的继续深入奠定了基础。

2) 不同于常规的钢结构工程, 当结构跨度超长时, 钢结构在温度作用下的效应比较显著, 在计算中发现, 由温度控制的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柱顶端、底端内力远大于由地震或风荷载控制的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柱内力值, 可见解决由温差形成的温度作用成为影响雨棚钢结构体系正常使用及安全的重要因素。结构计算中温差的取值大小直接决定着温度作用效应的大小, 同时温度荷载作用效应如何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是正确计算温度作用的关键。为此, 项目成员多方收集气象资料, 得出近45年最大温差, 风速等重要参数, 合理确定了计算温差值为“±30℃”, 并查阅有关的资料文献, 参考类似工程在计算温度荷载与其他荷载的组合系数, 确定温度荷载组合系数0.6。

大跨度超长的结构形式不利于消除温度应力的不利影响, 设置伸缩缝是减小温度应力的有效措施, 但由于伸缩缝处的双柱影响整体建筑景观, 伸缩缝设置间距必须超越常规的标准, 本工程在充分考虑建筑整体外观效果的前提下结合风雨棚平面采取对550 m长风雨棚设置两道温度变形缝的方案, 将整个结构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结构计算单元, 从两侧向中部建筑屋面高低跨交接处各设一道温度变形缝, 这样既保持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自然地划分了结构单元。设缝后中部单元长度仍然超长, 但若再设置温度缝会极大地破坏建筑效果, 并且考虑到中部金顶为平面钢管桁架结构, 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 对两侧的结构约束程度也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可充当结构可变形带, 能够释放一部分温度效应, 因此从理论上认为可行, 经计算得出的结果和理论假定也是吻合的, 证明了设缝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整个风雨棚最大温度区段长度144 m, 突破了规范对于常规结构120 m的设缝间距限值,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纵向框架柱柱底的弯矩值很大, 远远大于在地震荷载下产生的弯矩值。这就给柱截面及桩基础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有可能无法设计或增加很多桩数。因此必须优化柱截面刚度以期达到在相同温度变形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柱底弯矩。调整的原则是保证柱在地震及其它水平荷载、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强度满足要求;变形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柱截面大小, 降低柱的抗弯刚度。首先是将原钢管柱截面由1.5×1.0 m变为1.0×1.0 m,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柱底弯矩显著减小, 但是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不满足要求, 其次将柱形式由钢管柱改为钢管混凝土柱, 钢管砼柱由于其很高的轴向承载能力和良好的延性, 同时截面刚度提高不是很大刚好适合本工程的结构特点。由于柱底弯矩较大产生的偏心距部分柱在1.0 m以上, 针对此问题通过调整钢管砼柱钢管壁厚、进一步增加了柱的弹性变形能力, 达到了柱同时满足大轴力、大弯矩、大偏心距的要求下的截面设计要求。

3) 本工程屋面钢梁最大跨度分别67.2m, 采用单个工字形截面简支钢梁可以解决荷载作用下的强度, 但钢梁的自身稳定远远不满足要求, 这就意味着钢梁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已经失稳破坏, 无法承受其他的荷载。变截面简支钢梁的稳定问题设计规范中没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查阅文献资料中也鲜有此类问题的提及, 因此解决稳定问题是钢梁设计成功与否另一个关键性问题。结合建筑造型, 风雨棚屋面为条带划分形式, 其中实体部分的尺寸较宽达到3 m, 若采用3 m宽的箱形截面梁则截面效率很低, 大部分钢材处在低应力状态下, 造成材料的很大浪费, 很不经济。受箱形截面简支梁整体稳定性好的启发, 试图通过将两根钢梁通过支撑形式连在一起, 这样既保证了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又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通过反复试算调整支撑形式及截面最终确定采用双角钢十字形、三角形支撑形式。计算中对每一榀组合钢梁采用板单元建立精细分析模型, 中间的支撑采用空间杆单元模拟进行弹性屈曲分析, 使得弹性屈曲分析的临界荷载系数达到9, 高于一般的通用规定5。在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NSYS程序进行考虑初始缺陷及材料的弹塑性性质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 最大程度模拟真实情况, 以期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计算结果。

4) 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特点给结构设计带来的困难为风荷载效应显著, 对于屋面钢结构构件有时起到控制作用。由于受到建筑要求的约束屋面钢梁较柔, 从计算结果中可看出钢梁的变形对竖向荷载敏感, 属于风敏感性构件, 因此计算时对风荷载的准确取值十分重要。由于风雨棚为平板简支梁屋面形式, 而且三面开敞一面紧贴站房造成风荷载体型十分复杂, 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风振影响很大。为此首先认真分析气象资料, 根据近40年来日平均最大风速导出风压值与规范中取值进行比较后确定基本风压, 参考规范中相似体型的建筑确定体型系数, 同时结合考虑到风雨棚所在场地为拉萨河谷狭长地带, 对体型系数进行相应的的调整, 对风振系数的选取规范中无任何资料可查取, 为此专门咨询规范编制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专家认为充分考虑风振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最终确定风振影响系数的取值为2.0, 同时考虑到屋面坡度很小在风荷载作用下有可能出现变号的情况, 即有可能出现风吸力变为风压力的情况。计算中对两种情况分别考虑确保屋面钢梁在风作用下的强度及变形满足要求。

5) 风雨棚与站房紧邻, 在中部左右各有5榀组合钢梁的支座设在站房的钢筋混凝土柱顶, 组合钢梁在柱顶的支座形式对站房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影响很大, 若考虑固结形式, 梁端巨大的弯矩和剪力是混凝土构件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考虑铰接连接、而且支座可以实现滑动, 以达到只将竖向轴力传递给站房混凝土结构柱, 而不传递弯矩和剪力的目的, 充分发挥混凝土构件抗压性能强的特点。同时也能够消除温度荷载作用下膨胀、收缩变形。为此专门构造带销轴可滑动的板式支座, 以实现雨棚与站房相互可独立变形的目的, 各构件受力明确简单合理, 实现了雨棚与站房既有联系又相互不干扰的合理关系。

参考文献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 篇8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自由奔放,善于运用色彩和表现幻想。在法国,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这两位浪漫主义画家更喜欢用煽情的题材来表现。《美杜莎之筏》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1816年法国军舰“美杜莎号”在前往西非的途中沉没,船长和高级军官乘小船逃命,抛下的150多名乘客和船员只好用临时扎成的木筏逃生,他们在大西洋漂泊半个月后得救(生还者只有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席里柯愤而挥笔创作:远处,一叶小舟为遇难者带来了希望,他们挥舞衣衫奋力呼救。金字塔型的构图气势磅礴,严谨且充满律动,光影对比强烈,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艺术道路。一位青年画家在欣赏画作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我观摩这幅画的时候,我感觉震撼不已,以至于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人一样一步不停地奔跑回家。”这个青年就是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狮的德拉克洛瓦。我们不难在他的作品《自由领导人民》中看到前者的影子:也是以现实为主题(画作表现的是法国七月革命时一次有名的街垒战),也是稳固的金字塔型构图,也是光影对比强烈。

米勒的作品没有蜂拥的人群,没有戏剧性故事,没有美丽优雅的人体。一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充满玄机——安定、平衡中透出韵律之美。1855年,库尔贝在巴黎举办了《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他的作品没有优美的线条,没有动人的色彩,他高呼着“不以别人为师,只以大自然为师”。他与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等文学家一样,与传统格格不入。

不得不提的是,在遥远的俄罗斯,以列宾和苏里科夫为代表的巡回画派也在进行着现实主义探索,并成为中国美术界长达半个世纪顶礼膜拜的对象!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十九世纪的美术在乱象丛生中酝酿着更大的暴风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风雨景象》教学反思 篇9

阿城区料甸联合小学

关海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关海龙,来自料甸镇一所村级小学,今天我反思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写风雨景象》,结合课标要求和本课的习作内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观察风雨中的景象,在观察、体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使学生乐于习作,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材的习作内容共124个字,其中3次提到观察,可见只有会观察,才能会叙述,那么会描写自然水到渠成。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观察。教学难点就是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一、教学流程:结合教学重难点我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二)、抛砖引玉,拓宽内容。

(三)、自读要求,明确思路。

(四)、仿中学写,激发创作。

(五)、情境创设,自主感悟。

(六)、确定主题,回顾方法。

(七)、拟写初稿,真情表达。

(八)、指导评改,完善初稿。

二、教学策略:基于《课标》理念,我体现以下教学策略;

1、贴近生活,引导实践法。

《课标》强调引领学生贴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说说你见到过的、感受到的风雨景象。学生汇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风雨景象。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调动学生的已有积累,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习作的活水源泉就是生活。

2、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的具体方式除了实物还可以运用图片、电教媒体、表演、语境等方式设置情境。如,学生回忆完了风雨景象,老师也回忆起了风雨景象,那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老师正在家里看书,忽然窗外风声大作,狂风敲打着窗,你们听(老师播放课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形容你听到的声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景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风声音的特点大胆想象:(有的同学会说;狂风碰撞着窗,发出呜呜的响声,如同一头野兽在低吼,绵长而凄凄,令人心烦意乱。/就像有人在吹口哨一样…………)老师相机板书:风

声音

这就是老师把实景拍成照片,录成音频,制成课件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来感受风雨的魅力,聆听风雨的声音。老师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风雨景象,引导学生观察不仅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

3、仿中学写法。“读写结合,相似迁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于习作起步的中低年级或开始进行某种文体的训练之初,我用的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写景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我是把我的下水文融入到情境之中,在孩子说不好甚至说不来的时候我相机进行情境描述,但是我把引导的侧重点放在方法习得、思路拓展上,给学生多方面自由选择创新的机会。我是遵循着由扶到放的原则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抓特点并且有序的观察雨前的景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雨中和雨后的景象。

4、自主拟题法。一般说来,学生“自主拟题”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比如当学生观察并且叙述完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时,引导学生从内容素材中拟定习作题目,再组织学生评比,看谁拟定的习作题目新颖,让学生从中初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拟题的能力。

5、重点突出法。因为我用的是四年级学生,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写景物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观察。至于材料选择、主题突出、语言形象生动之类的要求就一带而过了,留待以后再训练,就能保证习作教学重点突出,训练扎实,收到实效。

三、教学思考:

针对本次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妙笔为何不能生花?源泉为何没有活水? 生活就是源泉,文章就是活水,思想就是妙笔,真情就是生花。孩子有生活但写不出文章,孩子有思想但表达不出真情。我觉得我的作文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策略有待提升。

1、《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但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有些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而忽视了说话以及写话的训练,应多多指导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说完整话,说三素句的训练,如果到三年级才开始抓习作教学,有些起步较晚。

2、应注重孩子的生活积累。如:观察积累,体验积累,活动积累等。让学生坚持写积累日记。但让学生观察也不要盲目观察,学生观察不得法,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应引导学生观察景和物要目的明确,所以在观察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和重点,比如引导学生观察雨前景象,要抓特点观察,有序观察,可重点观察天空的颜色变化、树木行人小草的动态,地面的变化,听风声,听雷声。尤其要固定观察角度,或拍照观察,避免观察的随意性,提高观察积累的效率。

3、注重写前指导,忽视写后评价。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要对“低”“中”的学生应该多“寻宝”少“挑刺”,重在使他们看到希望;对“高”的学生应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以防滋生骄傲情绪。应多“纵比”少“横比”。最后评选好的作文张贴在“习作园地”进行展览。这样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提高习作兴趣,激发习作激情。

4、关注学生多读书,加强课外读书指导,指导学生多做积累。要求学生对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之类的语言精华进行摘记,反复记诵、灵活运用。为他们的佳作放异彩奠定坚实基础。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以贴近儿童的生活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挫折,勇敢生活的乐观情绪。挫折教育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力求把教学内容与儿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自然现象、同龄人、名人身上感受勇敢与乐观,学会不怕挫折、勇敢生活。

(一)说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生活中难免有风雨(一课时完成)

接受风雨的洗礼(二课时完成)迎来美丽的彩虹(三课时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知道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与失败;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适;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视和直面身边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难点:遇到挫折时,能学会勇敢面对。

二、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开始出现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人、事也逐渐有了一定的思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来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在此阶段,我们应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事,能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树立自信心,又能不怕困难,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因此,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知道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是:遇到挫折时,能学会勇敢面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创设情境)师:生活的天空会有雨有晴,因此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化。播放歌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谈谈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认知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生活中难免有风雨

2、说一说:生活中,你或家人的遭遇到的挫折或烦心事。

3.小结:大家的生活都很幸福。父母的爱温暖着我们,伙伴的友谊滋润着我们。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一帆风顺。然而,生活中难免有风雨,我们的天空不可能每天晴朗。

4、谈谈:如何面对我们生活中的烦心事?

5.小结:大家会发现人人都会有烦恼,说出一个烦恼,就如同丢掉了一个包袱,你会觉得轻松一些。

感悟明理,体验情感

1、自主学习课文:接受风雨的洗礼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让我们难受,令我们沮丧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该事情的看法与态度。

2、分析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1)琳琳在歌唱比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该怎么办?

(2)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

(3)运动会中,同桌比赛失败,我该怎么安慰她? 合作探讨:我们如何迎接生活中的风雨?(1)用名人名言激励自己;(2)多想令自己快乐的事情;(3)使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的实际。总结反馈 情感升华

1、学生自主学习:迎来美丽的彩虹

不要怕风雨无情,风雨之后才会有美丽的彩虹。也不要怕困难与挫折,因为对与成功这来说,困难与挫折只是到达终点前必须经过的中途站点。

学生合作探究:收集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1)海鸥在空中搏击;(2)破蛹而出,羽化成蝴蝶;(3)邓亚萍经过奋力拼搏成为冠军;(4)霍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实践活动: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怎样面对困难的,又取得了那些进步? 请学生试着将自己的成长足迹画出来。

4.小结:

我们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学做家务……漫游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接受风雨的洗礼,迎来美丽的彩虹

五、板书设计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生活中难免有风雨(如何面对烦心事?)

接受风雨的洗礼

(怎样迎接风雨?)

迎来美丽的彩虹(取得了那些进步?)(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清晰简洁,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通过情感体验来升华学生的情感。总之,通过感悟明理,合作探索,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师生之间愉快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篇11

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的。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那一瞬间,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3000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作家名片

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中年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从事医务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已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她的短文《学会看病》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2010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放了她主讲的《破解幸福密码》。读其作品,犹如吃一剂良药,能够使我们豁然开朗,心明眼亮,从中获得力量。

作品赏析

《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12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好学,数学感性经验不断积累

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应注意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推理,主动参与学习。

1. 情境应有趣又有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一种氛围。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做足“有趣”字而不失“有效”。福建省特级教师李培芳老师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创设了“比一比,哪只鳄鱼的嘴巴张开的更大”这一情境,巧妙地吸引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渗透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这一知识。接着张老师通过“比一比,哪把剪刀的张口大”的情境,引导学生用线画出张口,从而抽象出角。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将生活经验加以提升,形成有效的数学经验,为更深入地认识角积累了表象。

2. 情境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的情境创设要依托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再好的情境脱离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是失败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时,提出了以下问题:一个点移动朝着一个方向形成什么图形?直线平移又形成什么图形,从点到线,再到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了平面的表象,为后续学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

3. 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都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愿和过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个手上的游戏,进而让学生说说猜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猜测、交流,使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可能性,教师进一步提问:关于百分数,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百分数是什么样的一种数,它表示什么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一样?”“既然有了分数表示可能性,为什么还用了百分数?”……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全课教学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为此,在情境创设中,学生的感性经验的积累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素材,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素材,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将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数学的思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

二、高效的活动组织,学生身心参与,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丰富

在课堂教学环节应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方案,科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实验等活动,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

1. 观察与思考。

小学数学学习中,必要的观察与思考贯穿于小学任何学段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中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或思考。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教师们往往按照教材呈现的步骤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认识一度的角,然后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介绍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学量角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读角的度数,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最后是画角的教学。按照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往往学生容易出现把60度的角读成了120度。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缺失,对角的感性认识不够?1度角那么小,学生根本无从感知。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先引导学生从半圆中认识一度的角,然后让学生认识5度、10度的角,接着出示一些角,请学生来估计度数,看看每个角中大概包含着几个10度的角,在不断估算中,学生建立对角的度数感性的认识,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能够通过估计得到角的大致的度数,那么把量角器放在角上时,只要简单的介绍使用方法,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估计,建立了度数的基本经验,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上再学习量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2. 操作与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不断完善认知系统;而要将新知纳入原有体系中,学生的感性经验非常重要。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些必要的动手操作与活动探究也是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插入这部分教学活动环节。

例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推导时,如果已有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后,学生就会利用以往的经验中进行探究,从而实现新的建构。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是积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形成更多、更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3. 交流与讨论。

在课堂中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交流彼此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经验。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引入新课后,老师提出“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的问题。学生马上回答: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其实,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计算公式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并不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即使知道一些,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感知,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清晰的认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这时教师就需要提问的过程,即“同学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了,这节课还要不要上?”教师又问道“我们虽然知道计算公式,但还不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乘宽乘高呢?”教师这时又提出:你们想不想自己来研究研究?想怎么研究?学生提出可以用摆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到了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包含体积单位的个数,而长乘宽乘高正好等于长方体所包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不能局限在“学生已经会了”“会使用公式计算”这样的浅层次的要求上,不能满足于学生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应该渗的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三、合理的作业设置,学生学以致用,数学能力素养逐步提升

将学生的数学活动拓展到课外,是丰富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手段。在课余时间,应布置合理的课前、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新课前的实践作业。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百分数,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思。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建立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再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找一些圆形的物品,量一量它们的直径与周长,再想想有什么发现?通过新课前实践作业,将学生操作时间前移,节省了新授课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又很好地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2. 课后的实践作业。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后,布置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你在哪还见过圆?”“思考他们为什么都是圆的或者为什么把它做成圆形的?”下节课进行交流。再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后,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个月里的天气情况,进而求出晴天、雨天天数分别占本月总天数的百分之几……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得到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不断深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深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只有经历学习历程,才能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理解问题的广度、深度、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让学生课堂上在这个舞台上,求得新的发现,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领悟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

[2]张奠宙.需要研究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数学教学.2007(5).

[3]张天孝.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河南:小学教学,2009(3).

[4]生艳,刘成新.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应用案例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1).

上一篇: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感悟与笔记下一篇:文艺部2011——2012第二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