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教案

2024-07-10

夹竹桃-教学教案(精选8篇)

夹竹桃-教学教案 篇1

小学夹竹桃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

2?能运用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夹竹桃的录像或挂图。

学生:向别人了解夹竹桃的有关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夹竹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交流对夹竹桃的颜色、样子等的看法。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篇文章(板书课文题目),看作者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

二、自学课文,讨论交流

自学方法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运用学会的方法和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和理解词语。

3?读课文,试着说说每段的意思。

4?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检查交流自学情况。(略)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采用“以自读自悟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相机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自读第2段后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如:本段中“融洽”一词在这儿指红白两色的夹竹桃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不抵触;“宛如”是“好像”的意思。

2?研读第3段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别的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吗”这一句话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看法,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所在,认识夹竹桃的特点。

3?阅读第4段。引导学生理解“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如此”这一过渡句的作用。抓住“妙处还不止如此”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勾画出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反复诵读,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再看课件或夹竹桃的图片,鼓励学生像作者那样想象一下,并鼓励学生学着作者的语气描述一下自己所产生的美妙的想象。

四、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课文哪些地方还能体会作者爱夹竹桃的感情?勾一勾、读一读、背一背。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比较记忆“洽”——“恰”、“宛”——“婉”。

2?书写时注意区别“衰”——“哀”。

六、完成课后练习

1?课后第3题。

①先读词语,再工整地抄写下来。

②鼓励学生任选两个词造句。

2?小练笔。

①先回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夹竹桃的方法。

②鼓励学生仿照课文说出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

③再把自己喜欢的理由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夹竹桃

夹竹桃-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及带给我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 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 (3) 由花及人,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培养其阅读力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锁定重点。

1. 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除了上节课我们学的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外(板书:花色有趣),还有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 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夹竹桃。

3. 在季老眼中,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之处就在于———(板书:韧性幻想)

【设计意图:课文末段中“这样的韧性……”一句,形象地点明了中心,紧扣这一句构建阅读问题,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引领学生透过纷繁的语言表象,悟到文本语言内在的东西。】

二、品读“韧性”,领悟写法。

1. 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 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的?轻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这份韧性?

3. 交流。 (1)自读品味,感悟韧性。 (1)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抓“又……又”,感受夹竹桃一朵接着一朵,常开不败、乐此不疲的韧性;抓住“嘟噜”感受每朵花都开得很饱满,一串花挨挨挤挤,热热闹闹的景象;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旺盛却毫不张扬。 (2)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抓“无……不”“在……在……在……”“一直……一直”,感受夹竹桃无论天气和季节如何变化,依旧安静从容、始终如一、锲而不舍绽放的韧性。 (3) 在夹竹桃身上,韧性是什么?(出示句式:韧性就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说话。)

(2)回环朗读,赞美韧性。引读: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设计意图:语文课关键是“读”,所以,我把读出夹竹桃的韧性作为目标,而且在以读为目标的同时又以读为手段,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读读品品,感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学生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之后,同样引导学生通过回环朗读表达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3)对比阅读,激活韧性。 (1) 课文共6个自然段,其中有5段文字描写了夹竹桃,而第3个自然段的一百多个字,描述了14种花的千姿百态,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 (2) 请把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字里行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对比、衬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联系的。) (3) 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这种韧性,出示课文一部分引读填空。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部分指出:在阅读文章中按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设计中,我将三四自然段联系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比、衬托”这种写作方法,而后又通过对比式的朗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效果的印象。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应凭借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既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又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

三、感悟“幻想”,启发想象。

(1) 季先生会爱上夹竹桃,还因为; (2) 让我们看看月光下地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奇妙的幻想?(生闭眼听老师配乐读)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种?谁来读一读?朗读过程中,你发觉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次次幻想的?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当学生头脑中能展现了一幅幅画面,再用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表达出来。经历了这个内化、外显的过程,我们的目的也应该达到了。所以,我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与文本对话,不断感受、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

四、拓宽延伸,引导读书。

(1)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打开课本99页,自己读读作家卡片。 (2) 季羡林先生一生学贯中西,被人称为“学界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著名作家宗璞称他“写活了夹竹桃”、“夹竹桃知己”。 (3) 课后请同学们读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去收获更多的感动。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季老先生丰富、博大内心世界的同时,领略其散文的淳朴恬淡。】

板书设计:

夹竹桃

《夹竹桃》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同学们,课文第4自然段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而第3自然段近200个字,却对夹竹桃只字未提,这一小节内容是不是可以省去不写呢?

生: 不能。

师:为什么?

生: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生:写别的花花开花落,更能体现出夹竹桃的花期长。

师:所以,作者在第4自然段一开头就说“然而,——”

生:(齐读)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院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师:(创设情境引读第4自然段)春天,院子里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

生: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夏天,院子里满园生辉,夹竹桃却在那里——

生: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秋天,院子里玉簪花、菊花迎风怒放,夹竹桃却在那里——

生: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迎过和煦的春风,送过盛夏的暴雨,度过深秋的清冷,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而夹竹桃——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这一点韧性——

生: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评析】教师在学生品悟了第4自然段的内容后,很自然地将思考的指向转到了写作手法的体会上,采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将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的特点以及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在反复的咏叹中愈加鲜明地呈现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片段2】

师:王冕爱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爱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看看他的经历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出示季羡林的生平文字)静静地看完,你有什么感悟?

生:季先生和夹竹桃很像,有着坚强的意志。在德国经受了战乱之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的迫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生:季先生和夹竹桃一样有韧性,他研究梵文,一研究就是半个多世纪。

生:季先生还很谦虚,就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不张扬。

生:我觉得季先生就是一株夹竹桃,经历坎坷的时候不退缩,取得荣誉的时候不骄傲,就跟夹竹桃看不出特别茂盛的时候,看不出特别衰败的时候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季羡林先生,他像夹竹桃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评委组给予他这样的评价:(课件播放颁奖词音频)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透过夹竹桃领略了一位智者、仁者、长者的风范,让我们也像他一样,成为一株有韧性的夹竹桃吧。

(师生深情朗读颁奖词。)

【评析】这个片段中,教师补充了经过精心筛选季先生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由花及人。当学生在看完季老生平谈感受时,很自然地就将花和人的经历,花和人的特点对照着分析,为季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当最后伴随着音乐朗读“感动中国”评委组对季先生的评价时,在场的师生都被感动了。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都涉及了“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片段1”是充分利用已有教材,有机重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片段2”中,教师对于繁杂的课外资源,没有简单地“拿来”,而是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发展。

夹竹桃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想象夹竹桃引起我的种种幻想,体会作者文字中所表现出的乐趣。

3、初步了解“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的起伏节奏,感悟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填空

(1)夹竹桃不是()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最值得()的花。(2)这样的(),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那个部分是具体写夹竹桃的“韧性”的,哪个部分是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的?

二、学习文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自学方法:

默读---划重点词句---批注---交流讨论

2、交流

(1)出示: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外,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然而,表示转折,这里指与其他花不一样,其他花是怎么开的? B、逐步出示

a、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得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其他季节呢?)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b、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其他季节呢?)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c、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其他季节呢?)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仍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C、同桌互读后再分男女生齐读,边读边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D、出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指名读 b、谈体会

c、指导用“无不”、“无……不……”造句 引导:

无不

听到他的英雄事迹,众人无不--------。

----------------------------,大家无不-------------。

„„

„„

2、无……不……

我们语文老师的课生动有趣、绘声绘色,全班问学无一人不--------。邻居王阿姨做的菜-------------------,无人不---------------。

-------------,-------。

提示: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3、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们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作者是怎么总结的?

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作者的总结用反问的语气,更加突出强调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1)第一遍默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梳理文字)

(2)第二遍小声读:交流,你又读懂些什么?(品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起伏与节奏)

(3)第三遍自由读:交流,悟:乐趣(4)出示练习:

A我幻想它是(海底世界),它居然就是(海底世界)----------B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5)第四遍读,想象幻想的景物,读出喜爱的情感。(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1、出示季羡林生平简介

2、小结出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五、总结全文,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带着对季老的尊敬之情,齐读。

2、出示第一自然段: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

3、讲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

写一种植物,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按总起、植物外形、性格特征、总结这样的结构,任选其中一个段落写下来。

2、推荐阅读:

季羡林

《清塘荷韵》、《牛棚杂记》

附: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

首尾呼应

《夹竹桃》教案-0123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理解“凄清、荇藻”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特点的;欣赏夹竹桃的美,学习对比反衬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增强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特点的;欣赏夹竹桃的美,学习对比反衬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增强审美情趣。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起期待

1、导言: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喜欢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美丽的植物,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花,看看哪位同学能有所发现。(出示课件)

2、过渡: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结合它的特征,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如此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齐读题目。

3、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就让我们一齐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嚼字品词

/ 5

1、导语:季老先生对夹竹桃也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来好好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2、出示生字及多音字。

过渡:识字习文,首先把生字掌握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谁来给大家读读下面的字词。(课件出示)

(1)指名读生字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课堂练习多音字读音与组词:参、差。

3、积累:学生勾画重点词,课件出示四字词语,选词释义。

(1)季羡林先生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家,本课在遣词造句上与其他课文相比四字词语应用得特别多,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什么特点?

(花色、百花争艳、花期、花香、花影)

(2)过渡:没有作者对夹竹桃独特的喜爱,我们怎么能欣赏到这么美的散文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看一看在季先生眼里夹竹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花?探寻他爱上夹竹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梳理课文的脉络。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第三部分(3~5自然段):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第四部分(6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3、小结:围绕夹竹桃,作者从不同层面进行描写,从喜欢到爱,情感不断地加强与升华。因为有幻想,因为有韧性,季先生如醉如痴地爱上了夹竹桃。

四、把握重点,品悟韧性

1、过渡:请聪明的同学们思考:如果提到韧性,你想到了什么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轻声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 5

3、再读读画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件相机出示各句。(问:请用一个你自己的词语来表达体会。)(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甘于寂寞,甘于平凡。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界,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师生共同点评后两句。(夹竹桃始终如一地开着,锲而不舍地开着,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它却开得最久最长。)

5、课件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1)指名读一读,小组间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两个都表示“全、都”)(3)练习改句子。

张如桦同学热爱体育,注重锻炼,每一次比赛都名列前茅。(无„„不„„)我们班夺得长跑第一名,每一个人都激动万分。(无不„„)

6、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讨论交流:此时在你内心,对夹竹桃有怎样的感情?(喜爱、敬佩之情)你为什么喜爱夹竹桃?(那一点韧性)是呀,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小组内朗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尝试背第4自然段。

五、由文及人,初步感知作者

/ 5

1、先听老师给大家讲段关于季先生的故事,然后讨论交流: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与花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报到,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爽快答应了,而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平凡、朴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朴素,能被别人认做守门人吗?然而就是这样的平凡愈加显出他的伟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一个大学校长给一位新生看行李,没有丝毫怨言,而且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即使有人想做,有谁能够做到他那么平静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恐怕没有几个人!

2、小结:季先生与夹竹桃一样,甘于寂寞,甘于平凡!这也正是季先生喜爱夹竹桃的原因所在。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老师引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2、过渡: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呢?

3、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文结尾,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4、学生质疑。

二、自主学习,讨论解疑

1、细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可以圈画、批注。

2、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

3、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哪些幻想?

三、感受“幻想”之奇妙

1、合作探究: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呢?

/ 5

(1)出示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月色、花香、叶影、花影)相机理解“袭”(花香之浓烈);“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2)指导朗读。

2、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幻想部分。同时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地图、荇藻、墨竹)(2)你喜欢哪一种幻想?能读好它吗?为什么喜欢?(3)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幻想。

趁着朦胧的月色,我们来到了作者的小院,站在夹竹桃前,让学生深呼吸,你闻到花香了吗?月光下你看到的夹竹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看着屏幕展开想象。

3、进行配乐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爱上了夹竹桃,一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后读一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3、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可以是一个片段)

《夹竹桃》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6

2、读词

(1)、再读“荇藻”,强调“荇”是后鼻音

(2)、“玉簪花”象什么?读黄庭坚关于“玉簪花”的诗

(3)、理解秋风乍起的“乍”(突然)

(4)、读“一嘟噜”

(5)、理解“熏透了”(香味很浓),理解“凄清”(凄冷、微寒)

(6)、“藻、凄”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3、欣赏夹竹桃的图片,夹竹桃顾名思义有什么特点?

(夹杂两种植物的特点,枝叶似竹,花似桃)读名,记住夹竹桃的特点

二、新授

1、季羡林老先生笔下的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用哪些语言可以来形容它?用文中的语言。

(十分奇妙、迎风吐艳、有韧性、一声不响亮、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无不奉陪……)

(1)、哪个词在季羡林心中印象最为深刻?(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2)、为什么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2、读文中的第2小节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融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这是什么样的景象?(融洽)平时我们会说什么融洽?(关系融洽)“融洽”让语言有了感情,这就是语言的精妙。

3、接下来,哪里写了夹竹桃?(第四小节)

(1)、你能看见夹竹桃在怎样开?读第四小节。

(在盛夏、清冷、和煦的春风里开,无日不迎风吐艳)

(2)、夹竹桃迎过哪些风?(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风、深秋的冷风)

(3)、那风仅仅是风吗?

(4)、无论环境怎样改变,夹竹桃怎么开?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5)、两个看不出提示了你什么?(夹竹桃始终如一地开)

(6)、夹竹桃迎风吐艳吐出的仅仅是枝头的花朵吗?(是那顽强的生命力)

读“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夹竹桃的生命力

(7)、为什么悄悄地,一声不响地?能读出言外意吗?(不张扬、含蓄)

(8)|能读出季老的言外情吗?对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怀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9)、“两个又”看出是怎么开?

用个词来形容。(生生不息、连续不断、接连不断……)

读“夹竹桃却……又长出一嘟噜)

4、“无不奉陪”一词看出夹竹桃都陪过谁?第几小节写的?(第四小节)

(1)、花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季节的特点)

别的花花开一季,夹竹桃却是花开三季,读出了什么?(夹竹桃生命力旺盛)

(2)、除了写花多,还有什么?(花美)

(3)、还写了什么?(熏透了整个院子)(花香)

(4)、这一小节,仅仅是写这些花吗?(为了衬托夹竹桃)(为了与夹竹桃对比)

所以季先生写到“然而…………”

一起来回味这些文字,读。

5、读到了这里,悟出了吗?什么是夹竹桃的韧性?

(连续不断地开、始终如一地开、花开三季……)

大声地读它的韧性

6、所以说“对我来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三、为什么季先生爱夹竹桃,看季先生的生平

夹竹桃-教学教案 篇7

一、从“怎样说”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夹竹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的教学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 学会仿写, 做到读写结合。显然, 这三项目标中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 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 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 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 看不出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它将把语文悄悄上成单纯认识花卉的“常识课”和“欣赏课”。

那么, 语文该怎么上呢?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 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即由理解“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这样看来, 该老师预设的三个目标就不准确了。

二、从“怎样说”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 特别是信息往来, 靠什么, 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 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 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 学会表达,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 在语文教学中, 理解与把握“怎样说”, 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 结构严谨。课文第2自然段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 一盆红色的, 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 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 宛如火上有雪, 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 十分有趣。”很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 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 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 有些话不说不明, 有些话说了也不明, 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 如何体会奇妙, 只可意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激发其想象, 借助想象, 体会奇妙, 感受奇妙, 才能读得入情。还要在学生感受奇妙之后, 理解作者怎样把它写奇妙, 并触摸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 从多个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 不管怎么变, 我们不难发现, 语文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 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 两者互为依存, 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 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 表现为有形的结构, 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 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 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 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 而正确运用祖国语文, 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所以,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说白了, 就是确切理解文章“怎样说”和提高自己“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一长一短, 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 花开三季, 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 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 花期漫长, 为什么不简洁明了, 直接说?去掉第2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 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依然宠辱不惊, 一如既往, 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 季老哪里是写花, 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 钻研梵学, 坚持一生, 文革遭难, 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 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里一字未改, 只是变换一下形式, 却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 季老不仅揣摩推敲, 注重遣词造句, 更注意内容上的把握, 同时留意段与段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近200字的描写, 只字未提夹竹桃, 细细品味, 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从“怎样说”学习文章的表达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 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 即“怎样说”, 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 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 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 把握这些,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既不是什么难事, 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作者诸多的幻想, 分别是第4、5自然段。“悄悄地一声不响”, 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 它不争春, 不闹夏, 不知秋, 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 花期之长, 多了不起。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月光下, 看不清花的样子, “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 更加突出了我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说来,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 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 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

白色夹竹桃 篇8

主演: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

爱莉森·洛曼Alison Lohman

罗宾·赖特·潘Robin Wright Penn

蕾妮·兹威格Renee Zellweger

帕特里克·弗吉特Patrick Fugit

发行:华纳兄弟公司

由获大奖的畅销小说改编 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部冲击奥斯卡类的力作

诗人的女儿走上了一段自我救援的旅程

阿斯特丽德今年15岁,母亲英格丽德是位诗人。她们的生活不同凡俗,也充满快乐,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男人来到她们的生活中,英格丽德狂热地爱上了他。在被抛弃以后,英格丽德用自己最喜欢的夹竹桃花毒死了他。阿斯特丽德目睹母亲被捕,英格丽德被判终生监禁。这个事件改变了母女俩的生命。突然之间,阿斯特丽德孤苦无依,一切只能依靠她自己。

在洛杉矶的若干个收养家庭之间辗转的日子里,阿斯特丽德明白,如果要在她所面对的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活下去,就必须努力掌握生存的本领,于是她不顾一切的用身边复杂多变的环境锻造自己的品性。而母亲的影响通过一封封信件,穿过铁窗传递到阿斯特丽德身上,这几乎是她生活中唯一恒久的东西。

这是阿斯特丽德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三年,在奥德赛一般的旅程中,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收养家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规矩,不同的危险,而她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教训。要摆脱过去,获得自由,她必须了解独立和勇气的价值,学会愤怒与宽恕,爱与生存。这是一段自我救赎和自我发现的旅程,痛苦换来的是成熟,欢乐和真正的独立。

关于原著

《白色夹竹桃》改编自詹妮特·芬奇的同名小说,经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读书俱乐部推荐以后,成为了热门畅销书。这也是米歇尔·菲佛继《失踪时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之后第二次出演这个俱乐部推荐图书改编的电影。1994年,小说的雏形,同名短篇小说获得了年度全美最佳短篇小说奖。詹妮特的小说,有一种诗歌的特质,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其中有大量意象派诗人庞德,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等等的诗作。电影也因此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光芒四射的诗人女儿

阿斯特丽德的扮演者爱莉森·洛曼经历了筋疲力尽的全国甄选,从400多年轻女演员中脱颖而出。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曾经传出蕾妮·兹威格将出演这个角色的消息,事实是蕾妮商谈的是扮演阿斯特丽德的继母之一。21岁的爱莉森·洛曼的年龄与角色更为相符。评论认为洛曼的表演光芒四射,几乎盖过米歇尔·菲佛,是影片当之无愧的主角。同时这也是洛曼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

“阿甘的女友”变身诗人的继母

罗宾·赖特·潘和蕾妮·兹威格与另外几位女演员在影片中出演阿斯特丽德的继母们,好莱坞的美丽老戏骨,为这部温情脉脉的电影增色颇多。罗宾·赖特·潘就是《阿甘正传》里面让阿甘魂牵梦绕的珍妮,那时候她还叫罗宾·赖特。现在她是坏孩子西恩·潘的妻子,和丈夫一起出演过《恋恋风暴》(She‘s so lovely)。1997年的《旧爱》(Loved)让她获得了西雅图影展的最佳女主角。而蕾妮·兹威格,则以《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的傻大姐形象深入人心。她即将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在黑帮片《芝加哥》中和凯瑟琳·泽塔·琼斯一起大跳艳舞。

这部电影还给MPPA分级制度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最长的分级描述语言,尽管影片的分级描述使用的句子越来越长了,但是这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长的一个。

媒体评论

“非同寻常的凄婉与美丽”——NW有线新闻

“心碎之后,会展翅翱翔”——波士顿环球

“爱莉森·洛曼放射出明星的魅力。”——Elle

“这很可能是米歇尔·菲佛一生中最难得的角色,和最伟大的演出。”——UPN电视台

上一篇:全域旅游创建自查报告下一篇:工作简历及声明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