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皇帝的新装有感(精选14篇)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1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100字
二三班张梦琪
我爱读书,更爱读童话故事。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了《皇帝的新装》,故事里的皇帝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就有两个骗子骗他说,他们能织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布,做成最漂亮的衣服。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衣服做成后,大臣们为了表示自己是称职和聪明的人,都撒谎夸奖根本不存在的衣服,只有一小孩和一些老百姓说出了实话。我看完这个故事,觉得做人要做像那个小孩和百姓一样实话实说的人。
读书不但使我获得知识,还让我明白道理,我爱读书。
(河南省新密市新世纪学校)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2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 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 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 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同时, 在这种情况之下, 教育不过是单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
所以, 林格认为, 在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他通过《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专著, 试图探寻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 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纯真, 使教育成为“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二、关于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
林格是我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 他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 1200多所学校调研、实验, 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人”。《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是林格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本专著, 他认为, 我们不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 而是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把教育当做道, 而不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 彰显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师生有效沟通的一项综合的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自成书以来, 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本书得到了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的联名推荐。笔者仔细阅读了林格这本专著, 并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 在结合林格的观点之上认为:全新的教育理念, 理应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纯真。那么, 这一种教育便是一种充满着人性的教育,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在人文关怀之下的和谐教育。
三、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1.激发主动性是核心
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 往往是扼杀孩子主动性为荣的。在该教育理念之下, 好动的孩子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孩子变成为了过错。其实,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 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应该去抹杀孩子的主动性, 而是要尊重并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为先导。所以说, 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便是尊重孩子这一天性的体现。
一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们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 他是不会去关心和了解的, 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之中总是表现出被动的状态, 最终陷入“填鸭式教育”的困境。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法宝。
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核心, 便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师的地位应该是最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 在新理念之下的教育, 老师应该尝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
2.互相沟通为本质
林格在《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书中认为, 教育应该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他觉得, 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所以, 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 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 它包括语言行动上的沟通与内心深处的沟通。
一是言语上互相交流和互相倾听。日本教育学家欢喜隆司曾经指出, “沟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基础、手段和媒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之前的前提是, 老师应该对学生尊重,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个体。只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老师尝试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 尝试和平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 那么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是心灵上的互相感应。在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 尤应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感应。林格认为, 要使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 那么, 老师要让自己变得柔软起来。教师所需要展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 而是温和体贴的, 这样才能缩小其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
三是老师角色的转换。传统教育理念之下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老师的角色不过是知识的传输者, 老师在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来到讲台, 单向地传授着知识, 一下课, 便匆忙地离开了。这样一来, 老师对于学生会显得较为陌生, 师生之间也将缺乏沟通的机会。所以, 老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 把自己当成同学中的一员, 和同学们平等讨论, 分享自己的心得。
如何在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 让学生在展现个性的同时, 又得到全面的提高?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是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目的, 也是当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个有创造性能力的学生?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牛顿没有想象力, 没有创造性思维, 就算苹果连二连三地打在他的头上, 它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这就是想象力在现实中的巨大魔力。
二是给予学生必要的激励。我们可以从“皮格玛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能量,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他从而会增强了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牛顿也说过, 他的成功,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 拥有更多的知识, 更能形成自己的心得和独到的观点, 具有创造性。
三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更能体现自主的个性, 更能顺着自己的道路达到学习的目的。林格认为, 每个学生都应该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这是个性化教育的进一步延伸。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之道, 要求在教育中更注重学生的地位, 给予学生更人性的关怀, 让学生更自主更独立地学习和思考, 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 在对《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书的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之上, 探究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之道, 对教育在新时期不断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大有裨益。
摘要:《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是当代教育专家林格探索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一本专著。受《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这一本书的启发, 通过探究在人文关怀之下的教育之道, 它便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核心, 互相沟通为本质, 培育个性为最佳的新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文关怀,主动性,师生沟通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是没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新描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美]琳达·梅特卡夫尔.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难题解决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陈占芳.浅谈小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小学学术研究版, 2008, (11) .
[4]陈宇珊.在成功教育中培养成功型教师[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09, (11) .
皇帝名字不易读 篇3
汉朝有几位皇帝把冷僻字嵌入了自己的名字,这些字后世很少用,以至于现代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认识它们了。汉元帝名刘奭。“奭”发shi(是)音。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名刘骜,“骜”发ao(傲)音,意为“千里马”。汉平帝名刘衍,“衍”发kan(看)音,意为“快乐”。可惜的是,他一生并不快乐:在位5年便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年仅14岁,连“英年早逝”都谈不上。汉章帝名刘坦,“炟”发da(达)音,意为“火起”。汉质帝名刘缵,“缵”发zuan音,在位时间不到1年,便被人毒死,年仅8岁,谥号孝质皇帝,葬静陵。
魏明帝曹龊乃曹丕之子,曹操之孙。“叙”发rui(锐)音,现代的很多书籍把他写成了“曹睿”。曹额在位13年,死时年仅36岁,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东晋穆帝名司马聃。“聃”发dan(丹)音,2岁即位19岁病死。葬于永平陵。庙号为孝宗,谥号为穆帝。
前凉高祖昭王名张塞。“寔”发shi(石)音。张寔于公元317年建立前凉,在位7年,被部将刺杀,终年50岁,葬于宁陵,史称昭公,也称元公、明王,张祚称帝后追谥他为昭王。
西凉昭武王名李暠,“暠”发gao(暠)音,是汉代名将李广十六世孙,称帝后定都敦煌,在位18年。李暠本人喜好读书,在位时注重文化教育,境内文风颇盛,死后庙号太祖。
南朝有两位帝王的名字很生僻,其一为齐武帝名萧赜。“赜”发ze(责)音。他是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在位12年,死后葬景安陵,年号永明。其二是文帝名陈蒨。“蒨”與“倩”同音。史载其“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在位44年。
前燕王朝因为是鲜卑族人所建,所以几位皇帝名字均出“冷门”。如前燕文明帝亦是开国皇帝名慕容鼽。“皝”发huang(晃)音。字元真,是鲜卑族领袖慕容鹿的第三子,史称他“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在位12年。庙号太祖,谥号文明皇帝。前燕景昭帝名慕容儁。“儁”发jun(俊)音,意为“才智超群”。在位13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龙陵。前燕幽帝名叫慕容暐,“暐”发wei(伟)音,他是慕容儁的次子,也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燕的最后一个君王,淝水之战后被苻坚所杀,谥号燕幽皇帝。
后秦武昭帝名姚苌。“苌”音chang(常),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他“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诸兄皆奇之”。病卒于长安。在位11年。
北周宣帝名字文赞。“赟”发yun(晕)音,意为“美好”。鲜卑族,在位只有1年。22岁去世。他是个暴虐荒淫的皇帝,即位后他沉湎酒色。又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帝为自己的名字生造了字,而且后世再没人用过这个字——她便是武则天武曌。“曌”发zhao(照)音,意为“日月当空,光芒万丈”。
唐代李姓皇帝中有几位的名字也很怪异,如唐懿宗李漼(发cui音)、唐僖宗李儇(发xuan音)、唐朝末代皇帝李柷(发zhu音)等,用名都比较生僻。
后唐庄宗李存勗(念xu,意为勗勉),在一些书籍中常常被误写成李存勖。
南唐高皇帝名叫李异。“昪”发bian(变)音,在位7年,因服丹药中毒而死。
宋朝有几位皇帝的名字也很特别,如宋孝宗名叫赵奋。“眘”发shen(慎)音,在位28年,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南宋度宗赵禥(发qi音),孱弱荒淫,“既立。耽于酒色。”南宋末代皇帝名叫赵昺(发bing音),在位2年,8岁的他便被元军逼得跳了海。
西夏末代皇帝名李睍。“睍”发xian(现)音。公元1227年,蒙古兵围西夏兴庆府,李睨降,被杀。
明代有两位皇帝名字用字生僻,一是明世宗朱厚熄。“熜”发zong(总)音,也有读作cong(聪)的。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在位46年,好方术,议大体,刚愎自用,奢侈腐化。二是明穆宗朱载重。“垕”发hou(后)音,是明朝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葬于昭陵。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4
看到这里时,我觉得人不应该说谎,要实事求是,有不同意见,一定要说出来,不能瞒着,或许自己的意见是对并且是好的。当然我认为那些说衣服漂亮的人是爱慕虚荣,没有自信的,他们也许相信自己是愚笨的,也习惯性的人云亦云,不敢说出心中的答案。
这让我联想到班级里,每当老师问到一个难题的时候,一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后,再问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时,就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举手了。但当那个学生回答错,老师说了正确答案后,很多同学会说:“我就是这么想的。”此时,我想这些人和那些大臣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的感触就是要说出真心话,不要爱慕虚荣,更不要说出违背自己心的话。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5
享誉世界的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孩子,同时也使成人受益的童话故事。其中《皇帝的新装》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沉迷于漂亮衣服的皇帝,整天只顾着要穿各种各样的好衣服,管理国家的事确是那样昏庸腐朽至极!他居然会相信“谁看不见漂亮衣服谁就愚蠢、不称职”这样的鬼话。那些大臣是多么地虚伪和愚蠢啊!倒是哪个无知的孩子更令人佩服些。皇帝后来颜面尽失威严扫地,究竟是骗子的错?是大臣的错?还是自己的错?我们不能只把错误局限于某些人,考虑得更深远些,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虚伪和阿谀奉承以及社会的不良风气在作怪。
《皇帝的新装》中的事情虽然未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但是其中的不良社会风气是比比皆是!特别是象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只求有利与己。 这个故事可以让小孩子们改正缺点,纠正错误。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不做一个虚伪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做一个半点虚假的孩子。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小皇帝”和“老奴隶”》一文后颇有感受。
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一天,“我”和伙伴们到游乐场玩,目睹了这样的一件事。“我们”正玩得开心,来了几个特显眼的人。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由妈妈抱着、奶奶哄着、爷爷逗着、爸爸开道。可是男孩还是大哭不止。两位老人就像两个“老奴隶”。这些人走到转椅和软梯前,两个“老奴隶”问“小皇帝”坐转椅吧!坐软梯吧!只听“小皇帝”哭喊着说:“不坐!不爬!”两位老人像接了圣旨似的赶忙说:“不坐,不坐。”“不爬,不爬。” “小皇帝”来到滑梯前,要玩滑梯结果摔倒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笑,可是又笑不出来。我问自己这是伟大的母爱、父爱吗?这些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了能成为合格的栋梁之材吗?他们能挑起时代的重担吗?特别是在如今经济时代,需要的是一大批建设者,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果家长都这样娇宠自己的孩子,这只是害了他们,给予他们的是健康的身体,而非健康的心灵!如果每个小孩儿都像这样,我们的祖国会成什么样啊!所以,我现在要发愤学习和同学一同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千万别做这样的小皇帝哟!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7
一、道士塔
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道士王圆箓的故事。
把所有的罪责全部归咎于他, 终究不是那么心安理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晚清黑暗的统治下, 政府没有能力保存敦煌石窟里那些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主管官吏所关心的, 只不过是不菲的运费, 或者是取出几件, 在官场上礼尚往来。即使运抵京城, 也在运送的途中或被随意地捆扎糟践, 或被沿途的官员们伸进去的手抢得七零八落。至于看管洞窟的王道士, 更不要指望他懂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桶石灰, 一只草刷, 在他“认真”地粉刷后, 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 都成了一片“亮堂”的惨白。在惨白的洞窟中, 中座的塑雕显得过分惹眼, 于是几锤下去, “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 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被王道士堆塑起来的天师和灵官, 像顽童堆的雪人, 总算有个鼻子和手脚, 总算也能稳稳坐住。幸亏王道士在计算了石灰的价钱后“达观”地停了手, 否则敦煌的石窟, 不知又要面临怎样的“灭顶之灾”。
然而愚昧的事情不止于此。几块银元, 一点随身的商品, 几乎等价于“两枚针换一只鸡, 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的交易便让外国的探险家们轻松地从王道士手里换走了一车又一车的经卷和雕塑。预先想好的说辞和攻伐都成了多余, 只要说自己是来中国取经的“洋唐僧”, 王道士便会爽快地开门, 恭敬虔诚的中国农民还频频点头、深深鞠躬, 尊称着“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 送出一程又一程。在世界的东方,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我们忍不住想与余秋雨先生一起抗争, 最终却也不免随他一起大哭一场。
不知先生在大哭一场的时候, 是否可曾想起过“穷途之哭”的阮籍。诚然, 我们曾因为那半个世纪的耻辱而积贫积弱, 但如今, 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黑暗的时代, 我们已经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化, 我们已经看到了愿意挺身而出的知识分子, 我们更可以用实力证明, 我们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可以达到世界最高的学术水平!
然而历史的车轮毕竟不会回转。决胜负于城下又如何?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又如何?沙漠里的车队早已远逝, 在一句“我好恨”的呐喊后, 满腔沸腾的热血终究还是化作了老泪纵横。
念及此, 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油然而生。作者的豪迈纵然于文字间力透纸背, 对时空的悲怆和兴衰的悯然感却也随之渗透出来。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种意味隽永的魅力。几处对比的运用, 于无声处, 却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欧洲探险家们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之时, 中国官员的客厅里, 也正茶香缕缕;在瑰丽壮美的敦煌石窟群中, 那几个被王道士粉刷过的洞窟里, 惨白的墙壁和惨白的怪像显得格外刺目。尤其在行文之末, 作者以这样一句看似平静的话语结束了全文———“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 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 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曾经的屈辱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已经被深埋在了塔下, 然而那些看不见的屈辱, 却要用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奋斗来弥补。且不论那些走过圆寂塔前的专家们是否曾在心中向王道士大声宣告过一代耻辱的终结, 但大音希声, 从他们走过的脚步中, 我们分明听到了, 那种坚定的力量响起在心里的声音。
二、白发苏州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面对沧桑了两千五百年的苏州, 不知王蒙先生在抒发感慨的同时, 心中涌动着的是怎样的情怀。是的, 苏州已经太老, 老得一提起他的名字, 便使人联想起斜倚日暮, 静看云卷云舒;老得一说起他的年龄, 便足以让那些庆祝二百周年纪念的后生们瞠目结舌。
入夜, 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 回到家里, 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 古城门藤葛垂垂, 虎丘塔隐入夜空。
苏州在清理河道, 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而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 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或许观看电视的人们, 心里羡慕着这些国家高度的现代化;但我宁愿相信, 苏州这座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却愿意守护这一方宁静与恬淡, 沉淀下浮躁了千百年的喧嚣。
余秋雨先生在阐述苏州“金陵王气”的缺失时说道:“这里没有森然殿阙, 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 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 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 这里的桃花太艳, 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 这里的女人太俏, 这里的茶馆太多, 这里的书肆太密, 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 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 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沙哑的喉音。”
我一直将这段文字奉为描写苏州自然以及人文风貌的圭臬, 也着实佩服先生的生花妙笔和洞若观火的观察力。但与先生相比, 我却宁愿将苏州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看作它最为珍贵的长处。虽然从未到过苏州, 但脑海中总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画面, 权当作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天堂;甚至生怕有朝一日真的“眼见为实”, 便会停下苏州在我心中趋于完美的脚步。古色古香的茶馆里, 檀木的香气随着缕缕的茶香共同袅袅, 斜倚的茶客品一缕齿间荡漾的芬芳, 顿时便有了与夕阳晚照同样醺然的醉意;身着掐牙窄裉旗袍的弹唱女子想必是有着古典精致的面庞, 吴歌吴语的珠圆玉润赋予弹词历久弥新的魅力;撑着油纸伞, 独自彳亍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纵然逢不见一个丁香一般的姑娘, 但两侧高高的墙檐下, 雨珠在墙角笑出的水花, 也必是结着丁香一般的芬芳;更不消说那斜风细雨中的蓑衣、金色河塘畔的垂柳, 使人一想起苏州, 心头便涌起微醺的感觉。真的, 你轻轻地念着这两个字———苏州, 从圆起的唇间飘出的, 也是融融的暖意。
若只用一个字来形容苏州, 我想那应该是“柔”:柔和的斜风细雨, 柔情的江南女子, 柔美的诗词华赋。提起苏州, 总会有才子佳人的传说在人们心中潜滋暗长, 苏州的柔情便在那些青砖石道上悄悄地蔓延了两千五百年。不知是否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汇聚而开苏州一代婉约之风的滥觞, 抑或是由于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汊和水网将全部的柔情与沉静注进了这吴侬软语之乡?古老的苏州不语, 只注视着眼前迎来送往的游客, 带着沧桑了千年的微笑。
然而, 柔弱并不是苏州的代名词, 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的义举, 苏州全城百姓的抗争, 使整整一部中国史都对苏州人另眼相看。时人盛赞五位普通苏州百姓的义举:“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苏州百姓的抗争精神令世人惊叹, 无怪乎张浦发出“凡四方之士,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斯固百世之遇也”的感慨, 死生之大, 亦能“屈豪杰之流, 扼腕墓道, 发其志士之悲”。但苏州不事张扬, 不慕煊赫。“正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欢呼谢恩的时候, 苏州人只把五位抗争时被杀的普通市民, 立了墓碑, 葬在虎丘山脚下, 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阳。”山峦依旧, 流水依旧, 唯有“夜深还过女墙”的淮水东边月, 见证着苏州千年的参差与坎坷。
……
我突然有点害怕, 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 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 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 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
我于是也随着先生迷惘且怅然。坚守着魏晋风骨抑或是老庄之道的苏州, 面对着崭新的浪潮, 是否还能安居于世界的一隅?老冉冉其将至兮, 苏州的古朴是否还能经得起新时代的胎动?但古风余韵已被狭窄成一个江南、一个苏州, 我固然有心一袭青衫布褂而隐居于此, 却终将流于虚妄的结局。余秋雨先生曾警觉而自诘, 何以二十来岁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我如今站在先生的回望之处, 却宁愿步先生的后尘, 只为那些曾经“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与村落, 只为那些已经远去的羽扇纶巾、指点山河, 只为那些醇酒般的茶香、那些吴侬软语的浅斟低唱……
何去何从, 我不知道, 在苏州苍苍的白发里, 我们是否还忍见那些旧貌中隐约的“新颜”?
读《凡.高传》有感 篇8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布拉邦特的格鲁特尊德特。一生中并未获得如同他死后出名的任何荣耀和金钱,在凡·高活着的时候,他是一无所有的,然而死了以后,他却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伟大人物。
在凡·高的作品中,你无法看见其他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中那种一毫一丝的细致,但是他所表达的心情和思想并不会因为这而有丝毫的减损。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对比色来表现,在他的数幅自画像中我们也不难看见他各个时期的心情。
在《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这幅画中,“凡·高把这幅自画像看做是自己神智正常的标志,同时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和后来的《献给高更的自画像》一样,脸上没有笑容,前者的目光坚定,然而背景中的绿色漩涡也表明了画家郁闷的心情:在这样的世界中,怎样才可以不被淹没?后者的目光更为犀利,也显得忧郁,在孔雀绿的背景下,画家的脸极为清晰的展现在面前。两幅画像都可以表现出凡·高当时的内心状态,而那副更为著名的割掉了右耳朵用白色纱布包扎后的自画像,凡·高看起来更为消瘦,不见他标志性的红色毛发。
凡·高最为众人所知的画作大概就是向日葵系列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单单用黄色橙色红色和绿色表现出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植物。凡·高画了包括复制品在内的大约十二幅《向日葵》,画中的向日葵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令人震撼的美。十二幅《向日葵》中每一幅都是特别的,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向日葵都表现出了画家对生命的感悟,表现出了凡·高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于是在凡·高死后,他沉睡的地方尽是金色耀眼的向日葵。他们独一无二,花朵是独一无二的,画家更是独一无二。在未来的世界里,注定不会再出现一个如此疯狂激情的画家。那同时也是凡·高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
《露天咖啡馆》是被众人所爱的另一幅画,在夜空中,你看不见任何的黑色来表现夜,整幅画呈现出比白天更加丰富的色彩,这幅画作于凡·高成熟时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比色更为明烈,露天咖啡馆在夜空下绽放着动人的金色,透露出它的繁华,也表现出凡·高有些不知所措的心情。
《丝柏》中,深绿色的丝柏和后面天空形似漩涡一般的云朵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确实,我相信凡·高此时的心情也是复杂和矛盾的。不仅是天空,连丝柏和下面的草丛都有卷曲纠缠的感觉。当时的凡·高多次发病,他对未来有些恐惧和绝望。丝柏经常出现在凡·高的作品之中,不是很阴郁,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
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他与其他病人一样被关在医院里不准外出,他只能从窗口看外面瞬息万变的风景。当时的凡·高为疾病所折磨而心力交瘁,色彩更为平和,不像《向日葵》中的热烈,也不像《丝柏》中的绝望。
《星月夜》中你可以看见天空中奇特的星体和月亮在天空中发出神奇的光彩,也展现出了画家内心丰富的想象,对星空的渴望和对自然的赞美,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体现变成了画布上精彩的夜空。你无法想象画家内心中的夜空竟是这样的完美动人。但是画布前面的黑色丝柏也透出一丝不安。
凡·高的弟弟提奥给他许多支持,金钱上还有精神上的,于是凡·高的天赋得以体现,也留给我们如此众多的杰作。可惜一个人的光与热有时候虽然在生前发光发热,却无法在茫茫宇宙中被人所察觉。一个人的一生也许颇不得志,但是至少要为自己而活,做一个不会后悔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梦想执着的追求,不论如何,不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应该执着的追寻,任何的失败都不能阻挡我们追寻的路,我们将为了自己的梦想如同向日葵一样从不绝望。我们也怀着对未来丰富的想象和希望,世界也许并不是那样完美,但是我们的心中自然有和凡·高内心对夜空一样的幻想。这种力量,将支持着我们,直到追到我们的爱。
死后的凡·高安睡的地方种满了向日葵,那些朝着太阳热烈的绽放的花朵,也是凡·高一生的写照。对太阳那样疯狂的追随和狂热的喜爱,正如凡·高对自己心中那片天地的忠诚,并通过他的作品体现。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的价值,将会在茫茫时间的洗涤中越发清晰的体现出来。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而要做一个如同莲花一般坚定的人。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篇9
暑假闲来读读班主任方面的书籍。一是为了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为自己充电;二也是为解燃眉之急,现在管理学生总觉力不从心,总想从中找到一些秘方。在读了《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一书后,我仿佛找到了灵丹妙药。这本书描述了新理念引导下的多姿多彩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绚丽画卷,让我领略了教育新理念的无穷魅力。全书共四章,分别从班主任角色定位、班主任班级建设、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班主任工作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用五十个新理念组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下面就谈谈书中的我感触最深的几点新理念。
新理念1 班主任是一名“学科专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那你就自然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面了。相反的,如果教师表现出无能和平庸,那么不论你如何温存,在说话时如何耐心,如何善良殷勤,不管你如何体贴关心学生,仍然不会博得学生真正的尊敬。”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首先要在学科教学或者专业技能上征服学生,要让学生迷恋自己的课堂。魏书生、孙维刚、窦桂梅......许多著名的优秀班主任同时又是教学艺术精湛的特级教师,他们首先是在课堂上赢得了学生的心,这是他们成为优秀班主任的必要条件。
新理念2 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校园父母”
学生在校时间长,在家时间短,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生病了,他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学生吃不饱了,他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学生受气了,他还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因 此,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校园父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
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表率、人们的楷模,更是父母的“替身”。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行为偏差生、生理心理特殊生、外来务工子女等,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尤其需要班主任的悉心呵护,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时时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温暖。
新理念3 班主任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去保护孩子的心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用“爱”去正面引导他们,要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浓浓的爱意。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则认为,只有建立在平等、谦恭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实现。教育应为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权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
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很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平等意识,而且还要有学习和探究的心态。因此,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变换角色,摒弃高高在上的高压管理模式,确立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
班主任只有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鲜活的生命来看待,来接纳,这种平等不会让学生在言语时感受到班 主任的居高临下,而是感受到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粗劣的老师把真理送给学生。”师生平等中的对话,不正是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吗? 新理念4 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开启他们的心灵,他们才愿意亲近你,愿意向你倾诉,愿意与你交流。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卓有成效。
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应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学生精神关怀的工作。既然我们面对的是新现象、新问题,我们就应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人文观去解决问题,达到沟通、理解,从而“治病救人”。那么这就首先要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放下老师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放下老师的身份,学生也能更好地放下自己的防备,把老师当作朋友,与老师讲知心话。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班主任应以博大的胸怀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操折服人;以榜样的示范直接影响和渗透学生 的心灵,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处世。
新理念5 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这短短一段话,充分说明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新理念6 班主任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状况,我们从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入手,改变传统的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本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引导学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构建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所谓多元主体,即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科任教师评价以及班主任评价等几个部分构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星级学生”(即诚实之星、团结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的评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明小组”、“先进小组”的评比与表彰,一方面调动全体学生“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班集体的荣誉感与责任感。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星级学生”评比使后进生产生进步的要求与动力)
通过新理念的学习,从今以后,我将用最新的理念去管理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善于欣赏学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将更多地去了解班主任管理的新理念,多读书,读好书。
读《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有感
开 发 区 二 刘 卫 国 2013-9-6
读《示儿》有感 篇10
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收复失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本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读完这首诗,其他爱国诗词又在耳畔响起,深深地震撼着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焦虑……
想着这些爱国诗词,我的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苏武牧羊十九载不辱使命,郑成功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台湾,王二小将日寇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些诗词、人物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读《老人与海》有感 篇11
半个世纪前,海明威《老人与海》行世,随即轰动文坛。一种人的孤独感和“硬汉”精神被视为这一作品的基本主题。本文试对此名作作重新解读。在这里我们看到,所谓孤独感、“硬汉”精神等,其实是从属于某些更深层、更背后的东西的,那生命意义的永恒冲动,那生的使命,那死的必然,那个体间的调和与不可调和,那存在本质上的悖缪性,以及最后某种神圣东西的存在,这些才是真正基本的。
文学是什么?那就是叙写生命的故事,显示这故事背后自在的人性和神性。一个作品一经诞生,若它足够成功,就将作为一项文化事件、一种精神事实而存在,在人类里获致其持久的生命。人们目睹它,感受它,解读它,以自身一种同质的生命主体去感悟作品中的生命事象。现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怎样一个原始的渔猎故事?这故事怎样一成不变而成了一切人类之永恒际遇和生命的写照?我们试翻开这故事,循着生命自己的路径看去。
一
墨西哥湾川流不息地行进,沉静而雄浑。“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时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在八十四天的连续出海而徒手空归后,他的意念就此倒下了吗?不,是第八十五回信念和希望的升起。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他以一双海般湛蓝而深邃的眼睛,炯视前方,永远胜利,这是常新的精神,不败的意志,然而,这又是怎样一个酸楚的躯身。它憔悴、瘦削,深刻的皱纹印划在它后脖与肩背,双手苍凉而衰老。
这个老人沉醉在最后的欢喜和骄傲里:“I think the great DiMaggio would be ground of me today.”是啊,伟大的迪马吉奥必将为他而骄傲的。潘多拉的大匣子里飞出了各种灾难,并迅速散播到大地,但是,匣子底还深藏着一件美好的东西———希望。正是这希望让老人勇敢地应对厄运。“...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躯体可以被摧毁、被消灭,但是精神将永远健在。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二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桑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这个身体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所有的困难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不轻言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困难是一时的,成功与失败只在一瞬间,就看你是否勇于挑战。只要不服输,就永远没有人能击败你。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但其精神永远不会摧毁。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12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篇13
蚌埠市审计局投资科 赵稳业
从局里开展《经典天天读》读书活动以来,我每天抽出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品读经典。品读经典如同与圣哲先贤进行对话,品读经典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人生的一次启迪。品读经典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我发现该丛书里面有很多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审计工作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主要谈一下四点看法:
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名言,它告诫人们“有志才能成学”的道理。只有有志气的人,才能坚持不断的去学习,并最终学有所成。当前,我国审计工作正处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工作,新问题,并且很多是前人未经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以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审计人员的神圣使命。我做为一名年轻的审计人员,更需要加强学习,我要向同事学,要向领导学,要在实践中学,要立志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个人的审计从业能
力。
二、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中国古代《礼记.学记》中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之间互教互学,相互讨论和借鉴,从而做到取长补短。政府审计工作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当前审计转型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一项审计工作,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工作方法,相应的审计工作结束后取得的审计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审计组的成员在审计工作前,在认真做好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成员先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就会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如果从事该个项目的审计组在审计前同其他的担任类似项目的审计组进行交流,那就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其实审计交流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不必只局限在审计组成员之间,审计组之间,本地审计局与外地审计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等之间都可以进行审计交流。通过审计交流可以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作用。
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在其《传习录》中推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认知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知的完成,即做到“知行合一”。政府审计的宗旨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政府审计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审计人员将学习到得各种审计理论知识,包括审计经验运用到审计实践中,为做好审计工作服务。联系到个人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更是如此。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审计工作往往涉及的资金多,涉及的单位多,涉及的工程专业类别多,并且在工程建设工程中变更签证多,工程竣工后造价难以核定等,这就需要投资审计人员积极投身审计实践,用自己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经验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难题解决的多了,审计项目自然而然就顺起来了。一个审计人员参与的审计实践多了,他的审计经验也就多了,他解决审计难题的办法也就多了,他审计工作能力也就强了,他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审计问题,他解决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四、廉者,政之本也。
“廉者,政之本也”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一句话。廉政即廉洁清政的行使执行权力。廉是权力正常运转的前提。“公生明,廉生威”,执政者只有做到清正廉明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政府审计人员手中一般拥有一定的权力,这是审计工作职责的需要,而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它能保证我们的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用的不好,它也会伤及自身。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一定要顶的住各种压力和诱惑,耐得住孤单和清贫,做好自身过硬,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做到廉洁从审,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做到依法、独立、公平、公正。
读《城市的印象》有感 篇14
如何去建立一种印象?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作为物质环境的控制者, 城市规划人员起初感兴趣的是产生环境印象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环境或支持或排斥印象的形成。在这时, 团体印象帮助城市规划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利于他们去创造一种供公共使用的环境。
环境印象可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针对这三方面, 可能识别和结构相对比较直观, 而意义就不那么能说的清楚了。对于识别和结构, 那就是既有实际意义又充分现实, 可以使人在环境中自由行走。
当识别和结构在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心理印象时, 将其称为“可印象性”。但这种可印象性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是可以接受新的感觉输入而不影响他的基本印象。
印象主要由道路、边沿、标志、结点、区域组成。
道路:沿着他移动, 联系其他要素的方式。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 而习惯性的路程则是具有最强的影响。集中沿街的活动和专门用途会对观察者思想产生显著特征。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印象。建筑立面、边缘作用的道路有惊喜之感, 不应缺乏特征容易混淆。特征要有连续性, 一条道路变成了两条都比较重要的道路会造成混乱方向性。通过梯度变化产生。终点起点明确, 用标志判断与终点的距离, 用来定位。有方向性不一定是笔直的, 这种曲线让人感到不可捉摸。为有特征的机构提供场地或者变化道路和环境不应隔绝, 从一地步行到另一地高速公路和地铁都是与外界世界的分离, 如何将其结合,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单项限制因为其不可逆而造成心理障碍。
边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面的边界, 如河岸、路堑、围墙、道路。
区域: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较大面积, 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可以内部认识。一般从内部观察, 外部作为标志。波士顿道路混乱, 但是每一部分都不同, 给人方位感。分区是按族裔阶级分的, 形体差别不明显。主题的连续性决定了区域的形体特征, 包括各种各样的构成因素, 如:纹理、空间、形式、细节、标记、建筑类型和用途、活动、居民、修缮程度、地形。波士顿立面的类似——材料式样装饰色彩轮廓尤其是窗的配合, 使主要区域有同一性的基本因素。一个强烈的印象需要适当的提示。社会内涵对区域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的阶级联想。但许多地区都过分注重此区域构成成分, 但特色还没有形成。一些较强的边沿影响了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过渡, 因而可能加强了这种无组织的形象。有较强的核心, 向外辐射, 有梯度变化的方式比较常见。
结点:进入城市的战略点, 交叉口。某些特征的集中, 中心和缩影——核, 如十字路口、广场、中心区, 因为人们必须在这里做选择, 所以集中注意力, 比平时更清楚的感觉周围的环境。德国的火车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是结点、中心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有些功能并不重要, 但是外形容易区分, 也有鲜明形象。最成功的结点应是既能以某种方式显得稀有和突出, 而且也能加强周围环境的特色。结点也像区域一样, 有内向和外向的。内向的只有朝向和背离两个基本方向, 之后又找到了这种简单的方向感。外向的可以解释总的方向, 与周围的联系。可以用意大利有名的结点——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来总结这些特性。这一广场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他与整个城市的特征, 与和他直接联结的狭窄蜿蜒的空间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又和城市的主要特色——大运河紧密联系。形状有方位感, 人们一进入其中便可以明了。内部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并有许多古迹 (总督府、图书馆、钟楼、主教堂穹顶) , 人们感到与他的关系很清楚, 也很精确的了解自己的方位, 一切似乎都十分自然。这个空间是这样的突出, 以至于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也能从照片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标志:只能从外部参考观察的外部参考点。对其向导性要求增加, 因此连续性的需求小于特殊性需求。空间的突出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 标志物在各个方向都能被看见, 或是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 如前后相错高度变化。偶尔有些建筑意义重要, 但是故意用不醒目的外形进行突出。波士顿议院的金穹顶视觉形象统一, 给人节奏感。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是最好的城市远距离标志。
一个熟悉的过程, 是从区域, 到道路, 到小标志, 构成要素的互相影响, 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复合, 许多时候造成心理距离的遥远。
印象深刻的景观应该是可见的, 连贯的, 清晰的。允许市民以各自的意义和联系去体验, 从而他就成为引人瞩目的、明确真实的信息。自然的力量在城市中被冲淡了, 一个特定基地的特点应该是原有地理特点与人类希望和努力的产物。天然的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展变得更基本, 这也应该是这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一个在广阔视野内掌握地形结构的最佳视点。良好的印象性可以使他们很迅速地熟悉环境而不用靠长期体验。当技术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城市环境本身急剧变化时, 常常扰乱了市民的感情, 瓦解他们的感觉印象。所以, 这里所探讨的设计技巧对维持视觉结构和连续性起很大的作用, 即使是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时, 一些标志和结构可以保存下来, 具有区域特点的主要单元可以带入到新的构成中去, 道路也要尽量的加以利用或暂时维持下去。
如何构建一个印象深刻的城市, 首先静态的分级系统, 三地区一层, 再次统治地位的元素的分法, 最后序列的网络。这些是可以被打乱的, 像爵士乐一般, 而不是古典音乐, 要多重高潮。在设计过程中, 巴黎形体环境的稳定, 巴黎人具有的共同回忆是使他们联系起来和互相交往的潜在力量。我们有了更多组织环境的方式, 反而失去了生动二字。讲的是印象, 所以主观感受很重要。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推荐阅读:
小学生读皇帝的新装有感作文600字11-18
《皇帝的新装》06-09
皇帝的新装教学05-28
皇帝的新装教案09-30
皇帝的新装免费课件05-23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08-28
皇帝的新装续写-初一作文10-24
续写《皇帝的新装》初中作文08-13
皇帝的新装动画片10-21
皇帝的新装续写七年级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