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谚语或俗语

2024-12-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清明节的谚语或俗语(精选6篇)

清明节的谚语或俗语 篇1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

清明刮动土,泌尿科厉害。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清明暖,寒露寒。

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清明有霜梅雨少。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节的谚语或俗语 篇2

1 文献综述

在口译研究方面, 前人以俗语和谚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 更多的是对习语 (含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俚语等) 、古诗词和中国特色词汇等“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针对“文化负载词”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别, 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入手, 如从释意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关联顺应理论、图式理论等角度, 探究口译的原则与策略 (陈飞虎, 2007;李楠, 2011;宋华, 2012;陈康, 2013;张薇, 2013;杜羽洁, 2014) 。

总的来说, 前期学者对各类“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原则或策略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程度的研究, 但表现为三大趋势:第一, 研究对象多为上一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对于本届领导人的研究尚待充实。由于两届领导人的讲话风格差异较大, 因此针对本届领导人讲话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研究关注点多涵盖多种类别的“文化负载词”, 范围有时过宽, 研究结论对俗谚语的针对性相对较弱。第三, 前期研究多基于一篇或数篇领导人讲话, 在全面性上不占优势, 且语料来源涵盖多位领导人, 不利于体现口译情况和策略的连贯性。

针对上述不足, 本文将以习主席外交讲话中的俗语和谚语作为研究对象, 以释意理论为指导, 探究一系列实用的口译策略。此外还将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以得出不同策略的运用情况, 为俗谚语口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

2 研究理论

释意理论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 主要代表是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和玛丽安·勒代雷。该理论认为, 语言分为词义、话语和语篇三个层次, 而只有结合语境的语篇翻译才可真正实现翻译目的。释意学派认为, 翻译即释意, 提出了三角模式 (图1) , 表明口译过程不仅是简单的代码转换, 而是译者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包含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再表达三个阶段, 实现“意义对等”, 是翻译的首要目的。

释意学派另一代表学者安帕罗·阿尔比指出, 要实现“意义对等”, 就必须遵守“忠实”原则 (faithfulness) , 即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译入语表达习惯和译入语受众, 只有同时满足三方面的“忠实”, 才是合格的译文 (Lederer, 2003:69-70) 。换言之, 释意理论对译文的标准是:准确传递原语信息和作者意图、符合译入语表达形式且便于目的语受众把握信息。

3 翻译策略

依据释意理论, 译员应将原语的“意义”按照“忠实”的原则进行传递。本节将结合习主席外交讲话中的例子, 介绍几种常见的实用策略。

3.1 直译

直译策略于译员而言最省时省力, 但对于常含生动意象或形象比喻的俗谚语而言, 其适用的前提是原文意象便于传递至译入语中, 且原文表意清晰易懂。如:

例1:任何一项事业, 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Killing the hen to get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catch fish is no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例2: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4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

译文:As we in China like to say, many people adding fuel to the bonfire will raise its flame…

由上可见,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和“篝火”等意象在中英文化中并不鲜见, 且清晰易懂。直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形象、生动的特点, 体现中国文化思维和意象,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3.2 舍形取义

俗谚语中包含的意象, 有时为中国文化所特有或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密切相关, 若要“翻译”, 不仅对译员而言费时费力, 也可能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此时可舍弃原语形象, 进行释意翻译。

例3:只要我们双方坚持相互尊重、聚同化异, 保持战略耐心, 不为一事所惑, 不为一言所扰, 中美关系大局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

译文:As long as…we will be able to keep the overall ChinaUS relations on a firm footing despite the ups and downs that may come our way.

例4: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 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

译文:Instead of undercutting each other's efforts, countries should reinforce each other's endeavor and make greater common progress.

例5: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 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译文:While tackling the immediate security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gion, we should also make plans for addressing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 and avoid a fragmented and palliative approach that only treats the symptoms.

例3的俗语来源于“姜子牙钓鱼, 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 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表示任何险恶情况下都立场坚定、信心十足。如保留“钓鱼台”意象, 必定涉及大量解释, 不利于翻译的效率和听众的理解。例4中, “搭台”、“拆台”、“补台”等意象在具有浓厚的戏曲表演底蕴的中国很常见, 但西方听众却未必能迅速理解, 与其进行繁杂的解释, 舍形取义更能简洁高效地传递意义。例5中,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是对重局部轻整体、重症状轻根源的做法的批判,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全局性的思维, 如果直译, 这种貌似“对症下药”的做法也许在西方听众看来并无不妥, 不利于传递讲话人的批判意图, 舍形取义能确保信息和情感的准确传达。

3.3 省译

有时俗谚语会与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相伴使用, 其作用往往是增添趣味, 锦上添花, 但对意义的表达却无实质贡献。在高压的口译现场, 译员可选择省译策略, 以在减少精力负担的情况下实现“翻译信息而非字词”。

例6:我的想法是, 为了推动中墨关系加快发展, 必须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2013年墨西哥参议院

译文: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build on the positive momentum to boost the growth of China-Mexico relations.

例7: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起做好事、做大事。

——2014年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译文: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

上例中, “乘势而上”其实已完全表达了“趁热打铁”的意思;而“一个好汉三个帮”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在后文的“一起”二字中也已得到充分显现。选择省译策略, 一来是考虑到汉语重气势、英语重简洁的区别, 体现对译入语忠实的原则;二来也利于译员节省精力。

3.4 等效翻译或套译

英汉语中意义相近或相等的习俗语并不罕见, 如转换得当, 能帮助译员快速找到译入语中的现成译法, 且表达地道, 也能快速引起英语听众的共鸣。如没有现成译法, 在条件允许时套用英语中某些习俗语的表达句式, 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例8: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The problems we face in the current phase of reform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They are hard nuts to crack, so to speak.

例9:独木不成林。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 金砖国家发展不能独善其身……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译文:On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

例8译文中, hard nuts to crack是地道的英语习语, 表示“棘手的问题”, 正好对应“硬骨头”这一俗语。例9中, “独木不成林”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谚语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套用该句式后译成one tree does not make a forest, 可谓简洁又地道。

3.5 句式重组

在句式结构方面, 汉语重意合, 有时相对繁杂;英语重形合, 且更强调逻辑关系的彰显。译员往往需要实现这种“由繁至简”、“由隐至显”的转变, 采取句式重组的策略, 使英译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10:朋友越走越近, 邻居越走越亲。

——2014年“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

译文:Friends and neighbors become closer when they visit each other more often.

例11:中国有句谚语, 叫做“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2013年墨西哥参议院

译文:As a Chinese proverb goes, "Just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time will reveal a person's sincerity."

例12:“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

——博鳌论坛2015年年会

译文:Close neighbors are better than distant relatives.This is a simple truth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got to know in ancient times.

例10原语中两个分句其实意思相同, 只是主语发生了变化, 体现了汉语典型的重对仗和排比的风格, 翻译时要考虑到英语重简洁和逻辑的特性, 进行句式整合。例11中, 原语中两个分句在结构上并列, 但熟知这类谚语的汉语听众知道, 前句往往在于铺垫, 后句才是意义的重点。因此, 译员通过添加just as将前句转化为状语从句, 使这种逻辑关系外显化。例12中, 汉语的重点在于“近邻”二字, 译员将其提为主语, 更符合英语“重点信息作主语”的表达习惯, 也更好地传递了讲话人的用意。

3.6 语境翻译

俗谚语来源广泛, 通用性强, 如在英译过程中一成不变, 不利于与上下文连贯, 甚至可能稍显突兀。相反, 如果结合语境, 对其中意义相对灵活或模糊的词语进行语境翻译, 就能很好体现“释意”原则。

例13: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欢迎和鼓励各经济体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译文:More friends, more opportunities...

例1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中国和拉共体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 都是中拉论坛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

——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译文:Countries big and small all have their own merits...

例13“路好走”的指代意义比较灵活。此处, 习主席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将继续与工商界的新老朋友维持良好关系, 并欢迎他们来华投资。因此, “路好走”此时侧重表示商机多, 前景广。通过语境翻译, 译成more opportunities, 意义传达准确, 且与上下文非常连贯。例14中, 对语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是把“尺”和“寸”等指代的一般事物译成“国家”;二是译“长”不译“短”, 即把重点放在各国优点而非不足之上。本例中, 讲话人旨在强调各国平等, 突显各国在合作中可作的贡献, 此处译出“大小各国均有自身优势”之意, 符合原语信息。

4 翻译策略的运用

上述翻译策略在习主席外交讲话中俗谚语的口译中均有体现, 本节将通过量化分析探讨它们的实际运用情况。本文从中国外交部官网上收集习近平同志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发表的外交讲话, 截至2015年4月22日的亚非领导人会议, 共选择26篇讲话作为语料。这些讲话都是习主席作为国家元首在他国国会或议会、联合国、重要外交事件纪念日、国际高层会议或论坛等重要场合所发表 (不包括在国外大学面向普通青年团体的演讲) 。此外, 为确保权威性和真实性, 本文只采取了外交部官网上同时具有中英版本的讲话。从26篇语料中, 我们共收集俗谚语41个 (其中俗语24个, 谚语17个) , 各策略的分布情况如下:

表1中, “其他”策略有一个例子, 表现为“直译加解释”, 但由于该例在意思传递上存在偏差, 且该策略只占一例, 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由上表可见, 6大策略中, “直译”策略虽占比最大 (24.4%) , 但其余涉及信息加工和调整的5种策略共同占比高达73.2%, 表明释意理论对俗谚语口译有较强指导意义。释意理论认为, 译员不必拘泥于原语的表达形式, 而应注重信息的传递, 可灵活选择最恰当高效的翻译策略。

表1显示, 除直译外, 句式重组、语境翻译和舍形取义等是最常用的策略, 这也为俗谚语口译提供了有益启示。英汉语的表达习惯差异较大, 英译时要注重语言结构的整合与逻辑关系的外显化, 进行句式重组。同时, 俗谚语的应用范围广, 英译时结合语境, 利于上下文连贯, 有时甚至能帮助译员巧妙解决原语个别字词意义宽泛模糊的问题。此外, 对于多包涵生动比喻的俗谚语而言, 意象的传递也是一个关注重点。当原语意象过于依赖文化背景或必要阐述, 不便于传递至译入语中时, 译员可灵活舍形取义, 以传递信息为首任。

5 结束语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 本文结合习近平主席外交讲话中俗语和谚语的口译实例, 总结出6大翻译策略, 即:直译、舍形取义、省译、等效翻译或套译、句式重组和语境翻译。此外, 通过对较多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对各策略的运用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分析表明, 直译、句式重组、语境翻译和舍形取义等策略运用程度较高。

俗谚语在外交讲话中的使用能增加演讲的趣味性, 也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 俗谚语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 在英译过程中也应体现其便于听众理解的一大优势。这种“达意为先”的原则, 正体现了释意理论对于译员的指导, 也符合高压的口译现场对译员的现实要求。希望本研究能为职业和未来译员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讲话风格朴实, 善用俗语和谚语等民间常用语表意和明理,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外交讲话中, 这种情况也很突出。该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入手, 以习主席多次外交讲话为例, 探究俗语和谚语的英译策略, 并通过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得出不同策略的运用情况, 以图为俗谚语的口译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俗语和谚语,外交讲话,释意理论,口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飞虎.汉译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从图式理论的角度阐释[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陈康.会议口译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归化和异化[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窗体顶端

[3]杜羽洁.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的释义论视角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窗体顶端

[4]李楠.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5]宋华.关联顺应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 2012 (1) :54-59.

[6]张薇.目的论观照下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3.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篇3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    谚语英译    直译    意译

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谚语所傳递的文化信息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若不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则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这些背景和特点同样会影响谚语的措辞和表达,并且经常使谚语翻译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都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谚语的背景和特点。因而怎样体现谚语的这些背景和特点是一个急需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分析英汉俗语差异的一些主要表现:

1.历史背景的差异

汉语里的“挥金如土”常被中国人拿来形容大把花钱、浪费金钱,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实上,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此意。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历史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前文所说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是其一。此外,还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谋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人与中国人对不同的事物、动物、习惯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印记。在中国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义的事物或动物在英国人眼里可能根本毫无寓意或者寓意着贬义,反之亦然。

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松、柏”夸赞一个人坚毅、顽强的品质,因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而在英国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种树叶不会枯落的树而已,并无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他像松柏一样坚强”,如果在交际中直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会给外国听者造成很大困扰。在动物形象上,文化习俗的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国的谚语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幸运日。),“Lucky dog”(幸运的人)等很多俗语都用狗这个动物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在英国,人们普遍爱狗,很多人甚至把宠物狗当成自己的儿女,所以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且表示褒义。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贬义色彩,如汉语的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国、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两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历史故事。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根据特定的时间、背景及历史事件,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其中大多数谚语都出自这些历史典故。不深入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典故,是无法正确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谚语中的思想内容的。如汉语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弃笔从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这些典故的出处,要翻译则有相当大的阻碍。同样,英文中的戏剧、歌剧,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难翻译成汉语的。

4.部分词汇表达的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2015年春节是中国羊年,春节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体搞疯了!究竟是哪种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语里,关于羊的表达有ram,sheep,goat,而中国羊年只是简单的一个羊字,并未细分哪种羊,这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非对应现象的表现。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因此,正确翻译谚语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将汉语谚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绍英汉互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汉语谚语的英译。

1.直译法

翻译中,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并非取决于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可以说,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直译法的必备条件。直译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对等。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如许多汉语谚语中“形同意合”的情况都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情况下使用直译法,不仅能形象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容易给听者造成困扰。

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可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总有个开头”,可以直接翻译“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译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译法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译的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译也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是会缺乏源语的那种感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2.意译法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有时使用直译法翻译后的译文会使听者无法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使用直译会给翻译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在此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免产生诸多障碍。

“一寸光阴一寸金”,其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很珍貴,如果直译,就必须把一寸翻译出来,在英文里比较难找到对应的词,所以使用意译翻译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简单又贴切,关键是听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译,可译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译后的英文根本没有表达出此谚语“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译后的句子并不妥当。因此可以意译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这样一来,既能正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又能让听者一听即明了。

翻译谚语,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完全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只要谚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就应该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原句的损失并确保语言的活力。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后,译者也难以理解,则应该使用意译。需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应该充分地理解源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孙桂玲.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李迎春.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报,2009,10.

[3]魏军梅.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10).

有关孝顺的俗语或谚语 篇4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慈爱如海洋,浩瀚无边;孝心如太阳,温暖世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爱子女慈怀捧旭日,孝父母人间重晚晴。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子爱如诗,女爱似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地之性,人物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夫,止于慈。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孝治家,家和万事兴;文明兴邦,邦盛千古长。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爹养儿小,儿养爹老。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

父母惟其疾之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报父母恩。

爹养儿小,儿养爹老。

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内睦者,家道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惟其疾之忧。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艺。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报父母恩。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入田观察,从小看大。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

久病床前无孝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

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娇生惯养,没有好儿郎。

言教不如身教。

千里烧香,勿如孝敬爹娘。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

父母者,人之本也。

老受夸奖的孩子,最容易放任自流。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月里婴儿娘引坏。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久病床前无孝子。

树杈不修要长歪,子女不教难成材。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

娇生惯养,没有好儿郎。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月里婴儿娘引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关于夏天的俗语或谚语 篇5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

立夏北,无水通磨墨。

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

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鹿港一带海域,芒种前后会出现鲨鱼。

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夏至雨点值千金。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

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孙。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

干锄湿,湿锄干,不干不湿锄个暄。

猫怕过冬,狗怕过夏。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牛房牛房,冬暖夏凉。

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苗子补严,间定莫慢。

小满谷,打满屋。

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不雨天要旱。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

小满谷,打满屋。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田园里受熬煎。

夏至有雷三伏热。

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

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

大麦黄,钓鱼忙。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小满不种花,种花不回家。

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春天恋了苗,秋后收得薄。

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

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立夏栽棉花,谷雨种甘蔗。

日打中,两头空。

牛房牛房,冬暖夏凉。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夏至的,无处走。

有关小动物的俗语或谚语 篇6

蜻蜓低,带棕衣,蜻蜓点水,连续阴雨。

鸭子回笼早,雨天将来到。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大水无雷,浸崩屋。

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

蜘蛛结网准送晴,蜘蛛收网准阴。

蚂蚁搬家有雨。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弯脚黄牛直脚脚猪。

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腿短身子大,还要小尾巴。

蚂蚁搬家有大雨。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飼鳥鼠咬布袋。

鸡晒翅天将雨。

蝼蛄叫,晴天到。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泥鳅静,天气晴。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蜻蜓成群飞,雷雨要来临。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蚊子见血,麦子见铁。

蜘蛛高挂忙结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蚁搬家天将雨。

日垸长江水,夜垸草头枯。

蜻蜓飞得低,快快备雨衣。

喜鹊洗澡,雨要来到。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鹁鸪叫两声,有雨不肯晴。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蜘蛛高挂忙结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到处都有害群之马。

鸭子潜水快,天气将变坏。

鸡不安,爱阴天。

池塘雨打花,天天有雨下。

狗泡水天将雨。

蜘蛛张网天气好,蜘蛛收网天落雨。

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燕子高飞晴天靠,展翅低飞雨天报。

蚯蚓封洞,有大雨。

黄鹂来,拔蒜薹;黄鹂走,出红薯。

蜘蛛预报天气法。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燕子低飞狗吃草,这场大雨小不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爱叫的狗不咬人。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蚂蚁垒窝要下雨。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瓦块云,晒死人。

青暝貓拄著死鳥鼠。

布谷布谷,赶快种谷。

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燕子钻天,下满了湾。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龟背潮,下雨兆。

蚂蚁垒窝要下雨。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乌鸦唱晚,风雨不远,乌鸦头顶风。

冻惊蛰,晒清明。

蜻蜓低飞江湖边,必定大雨雷闪电。

蜻蜓飞得低,出门要带笠。

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

燕洗澡,天将雨;燕趴地,大雨到。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蛇过河,大雨滂沱。

家鸡晒翅膀,到不了后晌。

燕子低飞狗吃草,这场大雨小不了。

狗泡水,天将雨;鸡晒翅,天将雨。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狗卧灰堆,天阴雨催。

蜘蛛添网主天晴,蜘蛛悬吊雨蒙蒙。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鳅静,天气晴。

猫儿不在,老鼠成精。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泥鳅跳,雨来到。

牛嚎猪吃草,雨下小不了。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蚂蚁成群,明天不晴。

母鸡背雏鸡,后天要有雨。

野鹅南飞有寒潮。

蚂蚁搬家,天将雨。

蚂蚁成群,明天勿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文秘述职报告下一篇:民警正风肃纪剖析材料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