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12-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精选8篇)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1

乐山市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一条 为了促进乐山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精雕细刻乐山山水园林城市,结合乐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制定本规定的依据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三)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四)《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

(六)四川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的通知》(川交公路[2001]132号);

(七)《乐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八)《乐山市城镇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九)《乐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十)《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50180-93.(十一)《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为乐山市规划委员会和乐山市规范管理局直管的城市规划区。

乐山市中心城区分旧城区和新城区,其他区、市、县、自治县所辖城市的新旧城区由当地城市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乐山市中心城区早城区范围为:肖公嘴滨江路南段旧大桥滨江路中段长江市场嘉定北路牛耳桥嘉定中路凌云大厦青果山路市委党校人民西路新村广场人民南路新村游园海棠路乐山工业学校—乐山师院滨河路肖公嘴。其余范围为中心城区新区。

第四条 本规定有关术语含义为:

(一)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二)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化、风景林地;

(三)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四)绿化覆盖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覆盖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五)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六)开敞式绿地:是指居住区绿地直接为当地居民享用的“福利型”绿地,并在居民视野高度内不能“隔断”;

(七)开放式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第五条 乐山市规划管理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乐山中心城区和各区、市、县、自治县的绿化规划管理、审批,负责划定“绿线”。乐山市风景园林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绿化规划的实施,绿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六条 城市绿化必须符合下列措施要求;

(一)乐山市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区11m2以上,城市绿地率38%以上;

(二)城市新建住宅区:旧城区绿地率应大于25%,新城区绿地率应大于30%.其中集中绿地面积不得小于建筑基地面积10%;

(三)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

(四)快速通道:乐-峨、乐-沙、乐-

五、乐-夹、乐-井五条组团城市间快速通道上的绿带总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且通道两侧设置不小于15米的绿化带(或防护林)。在快速通道两侧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其建筑设施边缘与通道的边沟外缘的间距不得小于50米;

(五)城市沿江、沿河及沿铁路旁的防护林宽度应不小于30米;

(六)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疗养院、休养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门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第七条 第六条规定中第(二)、(六)款内绿地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降低5个百分点:

(一)建筑基地内设置开敞式绿地;

(二)基地内建筑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空间;

(三)建筑场地内绿化覆盖率大于45%

第八条 项目业主在报批规划时,必须同时报批绿化平面图,绿化平面图的比例与总平面图比例、道路线型方案一致。大型建设项目必须报批绿化方案。其绿地指标必须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否则报批方案不予签批。

第九条 绿地率指标达不到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报批规划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规划可以审批:

(一)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异地绿化手续,异地绿化后绿地指标达到

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审批时,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时呈报异地绿化方案。

(二)确属城市功能需要的停车场(库)、市场、公共厕所、垃圾库、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项目;

(三)广告牌、宣传栏、各类岗、亭;

(四)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或城市规划委员会决定的可以降低绿地指标的特殊建设项目。

第十条 城市重要建设项目和重要地段的绿化建设用地,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绿线,予以严格控制。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的绿化建设,必须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绿化建设规划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予以验收。

对于城市建设项目分期实施的,分期验收的,在后期实施的建筑基地内,业主必须先期实施临时绿化,临时绿化与前期建设工程同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社会开放。

经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出让。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上的各类违法建筑,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业主必须原样恢复绿地。

第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以下计算方法:

(一)建筑基地面积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建筑在基地面积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划定的用地范围内面积。

2、建筑红线内基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场地,基地面积算建筑红线的范围内面积。

3、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基地面积,算单位总用地面积。

(二)绿地面积(绿地率)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面积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计算。

2、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绿地面积算单位用地范围内的总绿化面积。

3、建筑基地地内的水域面积算绿地面积。

4、出让、转让所得地块内因市政建设需要而无偿退让的部分面积,按该部分面积所占建筑基地面积比率,在规划要求的绿地率中扣减相应的百分点。

5、位于城市旧城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F=M×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见下表)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

有效系数(N)

小于、等于1.5 1.0

大于1.5,小于、等于5.0 0.70

大于5.0,小于、等于12.0 0.50

大于12.0,小于、等于18.0 0.30

大于18.0 垂直绿地不算绿化面积。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乐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2

1 建设现状

公园始建于2001年, 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约占地177 hm2, 其中水面58 hm2, 滩涂面积10 hm2。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鱼塘、低洼地、荒地, 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维护生态平衡与昆山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公园规划建设, 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造园, 尽量减少人工景观, 从近自然风景入手, 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 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 营造富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根据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进行功能分区及设施配套, 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乡野趣的水禽观赏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等。公园完成前期建设后, 经近几年的管理、保护, 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 形成集湿地保护、展示、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雏形, 植被茂盛、环境优美,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特别是野生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湿地景观特征日益明显。园内主要植物品种有57科、98属, 共131种;湿地鸟类70余种;水生动物种类丰富, 生存状况良好, 传统特色水产丰富。

2 设计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 高要求;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 (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 ;突出生态、现代观点;“以人为本”原则[1,2]。设计指导思想为:整体性原则;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营造交流氛围, 满足市民的游憩;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3 整体规划方案

3.1 规划背景

根据昆山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 西部城市副中心以打造生态居住区为重点, 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城市副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 定位为:纳入昆山市城市绿地规划, 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 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3.2 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应用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湿地水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 构建类型多样、格局合理、功能优化的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 保护乡土物种、丰富生物种类, 展示、传承江南水乡的湿地生态文化积淀, 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休闲紧密结合, 创建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城区水源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模式, 形成“城区水源、湿地乐园, 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城市湿地景观, 奠基山水型生态共生城市。

3.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突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 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及其公众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优先原则:以湿地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及其保护、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 在此前提下, 适度规划湿地展示、湿地生态休闲及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长期持续原则:遵循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 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技术可行性, 并从区域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 促使规划有利于建立城市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地域特色原则:在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保持地域特色[3,4]。

3.4 要点和策略

湿地生态恢复: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 注重水陆关系, 改善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恢复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 重视乡土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水源地保护:遵循水环境策略, 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保护生物学原则, 规划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湿地文化展示:挖掘特色主题“江南鱼米之乡”, 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地域物产及地域文化特色;湿地生态管理:突出科技支持、社会参与对湿地建设及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

3.5 规划目标

近期规划目标:重点调整园路系统, 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与控制;适当改造地形、岸线, 构建“水—岸”复合生态系统, 恢复水生—湿生—旱生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建设生态岸线、自然与人工湿地生境类型和湿地水处理系统, 形成湿地游览、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和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区域, 创建城市水源地、城市湿地保留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模式, 建立政府、社会参与多渠道合作的城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机制, 为市民提供科普休闲、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中长期规划目标: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 形成新时期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的模式范例 (保护—产业互动模式) ;园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提供城市湿地水处理、水源保护的技术经验与示范;建成区域湿地物种库, 利用湿地公园自然调蓄功能及其控制系统, 实现相对可控条件下的湿地资源保育;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

3.6 规划总体布局

按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以及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的需要, 遵循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根据公园地域及周边道路、水系、用地格局, 进行功能分区并规划隔离缓冲带或连通廊道, 形成功能斑块—节点 (生物通道) —隔离连通廊道镶嵌的网络布局模式。规划6个功能区即管理服务区、游览活动区、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科普教育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区。

3.7 分区规划指引

功能服务区:位于主入口区域, 面积21.15 hm2。通过现有多媒体展厅展示昆山总体规划、湿地生态知识、经典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案例和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情况, 提供、增加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 为湿地资源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教育培训场所。游览活动区:位于主入口北部中心地带, 面积21.51 hm2。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规划游览活动区, 开展湿地为主的家庭式休闲、游览活动。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东部, 面积14.16hm2。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展示、湿地体验、特色水产及生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与湿地生态保护区之间, 面积16.18 hm2, 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 配以说明牌、图片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西北部, 面积41.30 hm2。湿地自然生境重建及以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区:位于公园东部, 面积62.70 hm2。自然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及湿地水处理展示。

4 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建设中, 与区域自然湿地的相关关系应进一步强化;应适当扩大水陆过渡带的湿地面积;原规划道路系统不利于湿地生物的保护;湿地植被的水平空间梯度有待丰富、乡土植物比例需进一步增加;与城区水源地保护、湿地生态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主题不够紧密、不够突出;应提高湿地类型多样性、完善科普设施。

5 对策

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及《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由昆山市人民政府引导, 昆山市园林局实施, 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管理, 采用分期建设, 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 逐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符合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方向,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了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以银川市大西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3, 10 (5) :54-57.

[2]周灵国, 张新兵, 冯宁.湿地公园考察成果与规划设计建议[J].陕西林业, 2008 (6) :10-11.

[3]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J].福建建设科技, 2005 (5) :37-39.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3

关键词:三角镇;房地产;城市规划

前言

根据《2014年4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深圳市房价排第一,样本平均价格31155元/平方米,中山市房价排第十,样本平均价格6403元/平方米,是珠三角东西两岸城市中房地产价格最低的城市。然而中山市的房价与他的经济实力不相当。2013年,中山市的经济生产总值是2638.93亿元,在全省排第六,人均GDP是83642.79元,在全省排第五。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分析,中山市的房地产价格涨不起主要有几大原因,一是中山的外来人口收入低,支撑不了高房价。二是中山市每个镇区都有房地产,购买力分散。三是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建设项目对中山市虽然有利好,但短时间内难以体现等等。

随着珠三角地区交通设施的完善,在中山市置业的人群不再仅仅限于本市的常住人口,周边地区的城市人口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邻接的广州市。以中山市三角镇为例,其邻接广州市南沙区,两者之间有京珠高速东段(G4W)直接联系。随着广州市“南拓”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南沙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使得南沙区的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均价达到1万元/平方米,不少广州市民进一步往外到中山市三角镇置业,推动三角镇的房地产均价升到4000-5000元/平方米之间。本文将以中山市三角镇为例,采取个人体验的研究方法,以城市规划的视角,试图探索中山市房地产价格偏低的规划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便捷的对外交通,不完善的公共交通

广州市东部的东圃客运站设置有大量前往中山石岐的巴士——中山东快线,从早上的6点50分到晚上的8点40分,每40分钟一班,共29班,票价45块,均经过三角镇路口停车下客。从东圃客运站出发,经广州环城高速和南沙港快速,全程高速,大约50分钟后到达三角镇路口,交通极为便利。然后从三角镇路口进入三角镇区,则需要换乘三角镇的公交,仅有208路,或者摩托车,大概十五分钟才能达到三角镇区。可见,在公共交通的接驳上,弱化了广州市民到达三角镇区的便捷度。而从三角镇出发回广州,则半小时一班车,到达的车站是广州东站客运站,位于广州市的中部地区,与东圃客运站的直线距离为10公里。因此,尽管三角镇与广州市的联系极为便捷,但在交通组织上却不能满足上班族的日常需求,对广州市的白领阶层吸引力不大。

2 宜居的生活环境,工业化的城市形象

中山三角镇以打造宜居城镇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城市门户地区的建设方面却不重视,设置了大量的工业园区,降低了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尤其是外来高收入人口。从三角路口到三角镇区的金山大道沿线两侧分布着大量的二类工业企业,如生产电器为主的小霸王,导致大量的货车在金山大道行驶,塑造了一个工业化的城市形象。尽管三角镇区内没有工业企业,生活环境较为舒适,但门户地区的建设失败也给镇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 完善的公服配套,相对不高的服务质量

按照《镇规划标准》,三角镇区内设置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三角医院、文化广场、商业中心、集贸市场、幼儿园、小学等,这些设施能为收入较低的居民提供日常的生活需求,如购物、基本教育和休闲。然后高收入居民的一些消费需求需要前往中山市区石岐才能实现。目前,前往中山石岐的公交车有2班,每半小时15分钟一班,交通联系相对较弱。因此,三角镇区的生活环境对大部分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导向的高收入居民缺乏吸引力。

4 郊区化的生活节奏,平庸的城市空间

中山三角镇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适合小汽车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成为广州市郊生活区的潜力。然而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三角镇则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整个镇区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城市环境一般,没有形成营建具有特色的生活空间,倡导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镇区内也没有大型的公园或者旅游景点,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名片,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5 城市规划方面的思考

目前,居住在中山市三角镇区的人口主要以本地人口、工业区人口以及外地人口为主,其中外地人口约占20%,外地人口又以广州市人口为主。综合上述分析,三角镇区尽管拥有了邻接广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但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设施配套以及城市形象营建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吸引力,成为影响地区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那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未来的改善方向如下:

从功能布局方面,中山市三角镇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居住与工业相对分离的城市格局,这有利于营建良好的镇区生活环境和高效的工业生产环境,然而城市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上被工业园区占据,不利于宜居城市形象的营建,未来应加强与广州市的交通衔接,结合新的对外交通通道塑造一个新的门户区,形成城市生活与城市交通相互分离的空间和交通组织。

从交通组织方面,在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是加强镇区与广州市区以及中山市区之间的公共交通衔接,尤其是与广州市地铁站点的交通衔接,促进公共交通同城化。

从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如果三角镇区的发展建设要跳出镇域的影响范围,那么建设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则成为必然,尤其是在医疗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方面,建成健康疗养专业镇或者教育特色镇,提升宜居环境的品质和吸引力。

从城市形象营建方面,除了上述的城市门户区以及宜居环境品质方面的打造外,三角镇区还应在城市空间营建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重点是加强建筑特色的管理,按照特色小城镇的理念,营建不一样的生活空间,成为城镇对外宣传的名片。

6 结语

中山市成为珠三角地区房地产价格洼地,原因有多重,城市规划方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山市提出了“一镇一品”的发展策略,成为了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因此,各个城镇的城市建设也充分体现了工业经济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特色,这也为后来打造宜居城市环境的城市形象建设制造了困难,降低了城市吸引力。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中山市的城市建设应注重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以专业镇为基础,倡导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4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说明

[小字体] [大字体]

日期:2010-01-04 来源:佛山市规划局 阅读:1550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6年5月8日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后,为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平台,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公平和公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规划管理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已废止,《规定》制定的重要依据已发生了改变。同时,近三年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等一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需对《规定》进行调整衔接。

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城市轨道、加气站、超高层建筑等新的设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以指导其建设。

三是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出现一些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规划控制性要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对《规定》进行完善。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市规划局开展了《规定》的修订工作。《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已于2009年11月27日由市府办颁布,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关于“总则”

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关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原来的四个阶段调整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并要求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明确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关于“城市用地”

1、参考建设部2008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137-90)》的基础上,对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调整。区别于原先的10个大类,48个中类,80个小类,新的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沿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分为10个大类、47个中类、71个小类。

2、针对土地使用兼容性的问题,明确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只适用于规划条件出具前,规划条件出具后的用地功能调整按相关规定执行。明确所有兼容的建筑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30%,计容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独立占地的两个指标要同时满足,非独立占地的按计容建筑面积控制)。

3、对于用地内配套设施的设置制定了用地面积和计容建筑面积双控指标,如工业项目所需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之外,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12%;物流仓储用地内所需管理或办公用地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3﹪,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用地等用地内所需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2%,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

4、对规划编制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设用地绿地率等指标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平台绿化以及停车场的绿化率折算方法,并增加了滨河绿化带宽度控制要求。

四、关于“建筑容量 控制指标”

1、明确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时,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2、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增加了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设置要求。

3、取消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章节,但在附录三中补充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的指标计算方法。

五、关于“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优化了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医院、幼儿园等特殊非居住建筑的间距需满足日照要求。对于超高层建筑,可进行日照分析后合理确定间距,但需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程序进行确认。

2、超高层建筑、城市重点地区和特定区域建筑的退让应综合考虑交通影响评价专项研究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退让距离。

3、增加了建筑退缩地下轨道保护区的要求,其范围由规划部门确定后公布实施。在地面轨道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两侧退缩轨道交通距离,应满足《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要求。

4、根据建筑高度进一步细化了面宽要求,规定城市滨水地区的民用建筑物的面宽要求应按照城市设计要求执行,并在附录3中增加了建筑面宽控制示意图。

5、规定了住宅、办公、商业三类建筑的计算容积率的层高标准,如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3.6米,超过时需用建筑面积乘以相应的倍数纳入容积率的计算。

六、关于“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分级在原先四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组团级,自此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和组团级共五级配置,划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社区服务、商业服务等六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中增加了服务规模(万/人)一项,配置级别由两级增加为四级,新增了区域统筹和组团级别,配置标准也有较大调整。

七、关于“道路交通”

1、根据《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佛山市道路交通形式由原先的四级变更为六级,且要求各类道路设计与建设应按《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求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由建设单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技术审查后,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审查的依据。

3、规定新建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桥梁主体须与悬挂绿化一体设计(包括种植槽、喷淋系统、排水系统等),同步施工。桥梁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管线布置通道(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流)。

4、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要求与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相结合,协调和处理好现状和规划的地下管线关系;地面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60米,并与相交道路相协调;高架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40米,并与规划道路网、交通设施相协调,注意城市景观设计和与环境的结合,做好环保措施。

5、根据城市建设需求,增加了国家铁路章节,提出了铁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形式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

6、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对多种建筑类型的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进行了调整,如住宅统一下限为0.8个车位/10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综合性医院由0.5提高到1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小学提高到3车位/百师生,幼儿园提高到2车位/百师生。同时,规定人行道不得设置停车位,建筑退缩的公共空间在不影响景观、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可设置停车位,但不能计入应配建停车位。

八、关于“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1、增加了供水加压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求和用地控制指标,调整了雨水、污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同时,明确了城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规定城市雨水规划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的重要性选用1~5年。

2、增加规定变电站的设置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还应符合城市景观要求。同时,增加了电力线路保护区的概念及范围。

3、增加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区内进行铁路、交通、能源等国家、省、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建设,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确定需要治理的,应拟订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该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步进行设计、施工、竣工验收。

九、关于“景观与环境”

1、鼓励建筑物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要求相关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建筑主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2、要求规划应尽量保留现状水体,充分体现岭南水乡特色,不得减少城市水面率。应保护城市水体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保持水体沿岸用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水体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公共场所的警戒水位、潮差和绿化。

3、规定围墙不得设置广告、防护网、广告栏(牌)或悬挂布幔、横幅;已经修建的实体围墙应改造成透空透绿围墙,因特殊情况不能改造的实体围墙,应进行垂直绿化。

4、增加了风亭的建设要求,明确风亭应当尽量与邻近建筑物结合设计或合建,且不应妨碍公共通道或行人出入口,不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关于“特定区域”

将地铁出入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定义为地铁上盖物业,并纳入特定区域管理范畴,十一、关于“附录三计算规则”

1、明确净用地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不计入净用地面积的用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高速路、城市河涌及其他有关控制线范围内的用地。

2、明确了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对于场地相对平整的一般建设项目,可按照地块周边城市道路中心线交叉点规划高程的算术平均值增加0.2米作为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特殊地块建设项目(如山地、坡地等地形起伏较大建设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规划论证后,另行确定建设项目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5

乐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关于印发乐山市建筑工程重大生产

安全事故约谈制度的通知

各区、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境内各相关企业:

现将《乐山市建筑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约谈制度》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事故结案批复上报备案;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约谈无效的有关单位,将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O一O年一月六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建筑业

安全生产

通知

乐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办公室

2010年1月6日印

乐山市建筑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约谈制度

为全面加强我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做好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防范各类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四川省建筑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约谈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约谈事故范围 在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凡发生死亡1人及以上或一次重伤3人以上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力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约谈的其他情况,均属约谈范围。

二、约谈目的

(一)详细了解建筑施工生产安全生产有关情况;

(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明确事故责任;

(三)督促事故发生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安全生产主体,切实落实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强化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四)帮助事故相关责任单位深刻吸取教训,做好下步工作,遏制事故发生;

(五)督促事故发生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依法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三、约谈时限及人员要求

凡出现约谈范围内事项的,有关责任主体应在7个工作日内,到乐山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进行约谈述职。

(一)发生一次死亡1人或重伤3—5人的重大事故,施工企业法人、主管安全经理、项目经理、现场安全负责人、监理企业法人、项目总监须参加约谈。

(二)发生一次死亡2人或重伤6—9人的重大事故,区、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科(站)主要负责人、施工企业法人、主管安全经理、项目经理、现场安全负责人、监理企业法人、项目总监须参加约谈。

(三)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伤10人及以上的重大事故,区、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法人、主管安全经理、项目经理、现场安全负责人、监理企业法人、项目总监须参加约谈。

(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力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约谈的,由乐山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视具体情况通知约谈。

四、约谈主要内容

(一)听取重大事故发生的过程和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履行等相关情况,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采取的应急救援和整改措施的汇报;

(二)帮助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初步分析事故责任,确定整改方案,对施工和监理企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相关要求;

(三)督导事故发生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出强化监管和严格依法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罚的具体要求。施工与监理企业应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五、约谈时相关责任单位应提供自查报告及相关资料

(一)施工企业

1、自查报告

报告须经当地建设行政主管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确认并应包括:①事故及隐患情况详细说明、善后工作情况;②从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查找出事故和隐患出现的原因;③针对突出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及整改自查报告;④企业下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算及安排。

2、相关资料

资料应包括:①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②企业法人、主管安全经理、项目经理、现场安全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的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③项目经理证书;④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检查记录、安全教育资料及事故相关照片、音像资料等。

(二)监理企业

1、自查报告

报告须经当地建设监理主管部门确认并应包括:①从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中查找出事故和隐患出现的原因;②针对突出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及整改自查报告;③企业下步安全生产监理工作打算及安排。

2、相关资料

资料应包括:①公司资质证书副本;②项目监理机构人员汇总表及人员上岗证;③监理合同、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监理日志、通知单、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

(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

1、建设主管部门应提供有关事故初步调查分析与处理意见的报告(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经过与相关情况、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界定、对责任单位和人员处理意见与建议等);

2、针对当地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突出问题,下步加强监管的具体工作措施。

六、其它要求

(一)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约谈无效的有关单位,将进行全市通报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二)区、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事故结案批复上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区、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参照本制度建立相应管理规定。

唐山市荒山绿化工程规划方案 篇6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我市北部良好生态屏障,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绿化攻坚安排部署,立足我市北部山区生态、经济现状,本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制订唐山市荒山绿化工程规划如下:

一、工程区概况

(一)工程区位臵

我市荒山绿化工程位于长城以南,京山铁路线以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0′--118°55′、北纬39°32′-40°27′之间,分布于低山与丘陵地带,工程区范围涉及玉田县、丰润区、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滦县、古冶区、开平区,共计三县、两市、三区,约 45个乡镇,一个国营林场。

(二)工程区自然环境

1、自然现状

唐山市山区,系燕山东段,地势北高南低,按海拔高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和山间盆地,山地总面积394.27万亩。其中北部低山区,海拔高程多在300—500米之间,占山地总面积的30.7%;丘陵区海拔在100—300米,分布在低山区以南的山地河谷两侧或山地余脉的延伸部分,分割零散,占山地总面积的36.2%;山间盆地,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间,占山地总面积的33.1%。北部低山区岩石以片麻岩为主,南部丘陵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裸露荒山多集中于南部石灰岩 1 干旱阳坡。(山地地类情况详见表一)

2、气候:我市山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6℃,最冷季节一月份,平均气温-6.5℃,极端最低气温为-18℃;最热季节在七月份,平均气温25.4℃,极端最高气温为40.5℃。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无霜期约180--190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干寒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雨量偏小而集中。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温降、冬季寒冷高燥少雪。

3、土壤:我市山地土壤种类,主要类型有山地棕壤、褐土。其中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呈酸性至微酸性,植被以松、柏、橡、栗及小灌木为主,植被覆盖较好,土壤肥力较高;褐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及山前平原,PH6.5—7之间,山地分布粗骨褐土和淋溶褐土。粗骨褐土成土母质为片麻岩、花岗岩,土层比较深厚,肥力较高;淋溶褐土成土母质为白云岩、石灰岩,土层较浅,地力瘠薄;潮土分布在山前平原和河岸地带,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以“夜潮”而得名,土层深厚,土体潮湿,物理性状好,比较肥沃。

4、森林植被:我市属温暖带半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区,处于华北、东北两植物区系的边缘,东西部植物区系的各种树种兼而有之,树木种类繁多,涉及到的生态林达47科,67属,147个种,涉及到的果树8科,14属,120种,尤其 2 九十年代后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俱多。水果有苹果、梨、桃、杏、李、柿、樱桃、葡萄等;干果有板栗、核桃、红枣等。山地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侧柏、柞树、椴树、栾树、胡桃楸、桦树、板栗、核桃、柿子、枣、红果、花椒等。

(三)工程区林业生态现状

1、建设现状

我市八个山区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222.84万亩,有林地面积445.57万亩,平均林木覆盖率为36.4%。其中山地总面积346.2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8.3%。在山地总面积中,山地有林地面积211.36万亩,山地疏林地面积31万亩,山地宜林地面积88.5万亩,其它地类面积53.3万亩。山地林业资源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远山高山有近百万亩的油松和侧柏生态公益林,多为天然次生林。长城沿线有109.5万亩板栗,丘陵、山脚沟谷及山前平原地带多为水果经济林,苹果、梨、桃、柿子占大宗。自1986年列入三北二期工程以来,特别是自2002年我市新列入退耕还林工程以后,这八个县(市、区)的林业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仅2001年—2008年间,八个县(市、区)就新增林地109.41万亩,封山育林59.8万亩,绝大多数荒山荒坡、河滩河荒、沙化耕地、主干道路两侧得到了绿化,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得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个别地域已经形成晴天云雾遮、小雨不下山、暴雨缓出川的区域性小气候,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明显减小。(各县(市、区)林业资源现状见表二)

2、存在问题

我市山地从成土母质来分,基本有以下三类:片麻岩山地、角砾岩山地和石灰岩山地。其中片麻岩山地、角砾岩山地因适生板栗,在京东板栗市场得到有效开发后,除小部分深山、远山以外,已基本实现了绿化。剩下的山地基本上都处在南部石灰岩地区,造林绿化效果一直不好,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地条件极差,造林不易成活。该区域属石灰岩母质,土层薄、裸岩多、降水少、植被稀,适生树种缺乏,造林后即使当年能够成活,如果冬天不下雪,第二年即旱死,所以经多年绿化,但是效果一直不好;二是造林经济效益低,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立地条件限制,该地区荒山(绝大多数为阳坡)按常规造林方法只能栽植侧柏等生态林树种,其它树种根本无法成活。而柏树生长极为缓慢,三十几年也长不了锹把粗,除生态效益外,经济效益甚微,农民没有造林积极性;三是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绿化进程。在上述情况下,这些地区绿化,多年来大多局限于灌草封育形式,在人工促进不足的情况下,绿化效果得不到明显改善。

二、工程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大打一场绿化攻坚战,用现代的林业科技手段,彻底解决我市山地绿化难题,为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遵循的主要原则

社会集资、政府投入、科技领先、全民动手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1、建设期限:2009--2013年。

2、建设任务:总任务为104.5,其中荒山人工造林52.9万亩,封山育林51.6万亩。

3、建设目标:用五年时间对全市所有荒山进行绿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山地森林生态体系,构筑唐山北部坚实的生态屏障,达到为京津唐保水源、增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山区农民致富的目标。其中2009年人工造林13.9万亩,封山育林10.8万亩;2010年人工造林10.9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2011年人工造林10.1万亩,封山育林10.5万亩;2012年人工造林9.1万亩,封山育林10.5万亩;2013年人工造林8.9万亩,封山育林7.3万亩(任务安排详见表三)

三、工程建设内容、布局与治理模式

(一)建设内容:开展荒山水土保持林、水保经济林工程建设。

(二)建设布局:玉田县、丰润县、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滦县、古冶区、开平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

(三)治理模式

工程造林与封山育林。

1、人工造林 在荒山、荒坡开展以人工造林为主的工程造林,在山地疏林地进行以封育为主、人工造林为辅的人工促进。

1)、整地方法。按照山地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根据不同坡度及坡面破碎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25°以上的山坡地段,采用穴状整地,规格:穴径40—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对 15°-25°之间的山腰坡地,视母岩而定,如母岩为片麻岩,则采用“围山转”工程整地,即沿等高线,按3—4米的行距,开挖成1米深,一米宽,回填后呈两米宽的环山水平梯田;如母岩为石灰岩或角砾岩,则采用大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大鱼鳞坑长径与等高线平行,长100厘米,短径与等高线垂直,长60—70厘米,上下行距2—3米,坑深50厘米,用土填坑2/3,坡面外高里低呈反坡状,土不足时,从坑的上方客土,并在地基较牢的一端,留一个溢水口;水平阶整地,宽1-1.5米,深30-80厘米,长度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外埂以石块砌成;对15°以下的山脚坡地,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5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于土层薄、裸岩多的山头地块,要采用专业绿化队整地,对用石块垒埂建成的大鱼鳞坑,实行客土上山;对有经济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保水剂造林 2)林种与树种选择。对25°以下的石灰岩地区近山缓坡,以营造核桃、柿、食用杏、花椒等水保经济林为主;北部片麻岩地区近山缓坡以营造板栗水保经济林为主;对25°坡以上的地段以营造油松、侧柏、山杏、火炬、黄栌、柞树、臭椿等水源涵养林为主。苗木选用原则为低山缓坡选大苗,高山、陡坡栽植1-2年生容器苗。

3)造林密度。对25°以上的山地,以营造生态混交林为主,造林密度220株/亩;对25°以下的缓坡地带,如土层较厚,可优先栽植经济林,造林密度55株/亩。封山育林中每亩按30—40株栽植人工促进。

4)造林方法。春、雨、秋三季均可栽植,山地容器苗造林多在阴雨天栽植为宜,不管在什么季节植苗造林,都要进行工程招标,实行工程队造林,严格造林标准,确保成活率。

5)抚育管理。(1)、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起到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作用。(2)浇水整穴: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确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应及时修筑好。(3)松土除草: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2、封山育林

对于25度以上陡坡不宜进行人工直接造林的区域及一些郁闭度小于0.2的疏林地,要及时进行封山育林管护,利用乔、灌、草天然下种和根蘖或地下茎萌蘖能力,通过封禁排除一切人为干扰破坏,使疏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地演替为森林或灌草植被。

可采取封育类型有:

1)封山育草育灌类型:推广灌草丛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为荆条、酸枣、大果榆、白草、绣线菊等,适宜荒山荒地为主的封育区,封育方式为全封,封育年限3----5年。

2)封造成林类型:推广灌木林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皂角、荆条、酸枣、山杏等为主,封育方式 为全封,封育年限4----6年,适宜灌木林地为主的封育区。

3)封育造结合成林类型:推广乔(阔叶)灌结合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椿树、栎树、皂角、荆条为主,封育方式为全封,封育年限8年,适宜疏林和未成林地为主的封育区。4)封山成林类型:推广乔(针阔混交)灌草结合型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油松、柏树、山杨、刺槐、酸枣、山杏为主,封育方式为全封,轮封或半封,封育年限为10年,适宜在立地条件较好,但人工难至的疏林地。

四、工程投入概算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造林立地条件,综合各县造林费用摸底情况:25度以上宜林地人工造林,整地费220元/亩,苗木费200元/亩,造林费300元/亩,抚育管护费150 8 元/亩,共计每亩造林成本870元左右,全市25度以上山地共计66.6万亩,安排人工造林32.5万亩(余下安排封山育林),管护期三年,约需投资2.83亿元;25度以下宜林地人工造林,没有绿化的基本都属土层较薄、干旱瘠薄地带,根据我市造林投入的实际,每亩整地费1500元/亩,苗木费800元/亩,造林费600元/亩,抚育管护费300元/亩,共计每亩造林成本3200元/亩,管护期三年,全市25度以下山坡地共计20.4万亩,全部安排人工造林,约需投资6.53亿元;全市疏林地封育共计15万亩,采取封山育林方式,管护费150元/亩,人工造林促进1400元/亩,每亩需投资1550元,按五年管护,共需投资2.33亿元。宜林地封山(25度以上陡坡)共计36.6万亩,封育管护费150元/亩,管护期五年,共需投资0.55亿元。

整个山地绿化项目共计投资12.23亿元。(投资情况详见附表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立组织。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总指挥,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推进荒山绿化工作指挥部,负责全市荒山绿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对推进荒山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一把手为推进荒山绿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将推进荒山绿化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并加大权重,签订责任状。

明确部门分工。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宣传部门及各新闻单位负责舆论宣传。财政、审计部门负责资金拨付与监管。林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其他有关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做好推进荒山绿化的相关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检查验收。

2、保证投入,确保造林所需

财政投入。荒山绿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生态防护,保障社会整体经济运行,对于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荒山绿化,各级财政都要加大投资力度,将绿化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投入不断档,造林不停滞。

设立绿化基金。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地方政府可把企业污染环境、采矿破坏地表和资源开采量量化为份额,筹集治理资金,初步建立采矿绿化基金和钢铁绿化基金,用于荒山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3、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严格检查验收。实施五年限期绿化,在限期内将绿化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对各地造林绿化任务完成情况、造林质量状况,每个造林季节搞 一次检查,年终验收,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认真执行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质量跟踪监测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对于造成造林质量事故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严格奖惩办法。市政府根据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奖惩。对于完成任务的县、乡予以表扬,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县乡予以奖励;对年度未完成任务的县、乡领导班子予以通报批评。

4、深化林权改革,完善政策

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林主绿化责任,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严格兑现林地承包合同,对限期内不能完成绿化任务的,收回林地使用权,另行发包。

深化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评估、交易、抵押、质押、担保等组织机构,促进林地、林木流转,逐步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采伐制度,落实林主的处臵权,保证林主的收益权。

完善造林资金补助政策。对于营建生态公益林的地区、个人给予资金支持。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造林,经验收合格后,造林补助资金直补到户。对于新营造的干鲜水果等经济林,可按有关政策享受林地经济发展的有关待遇。

实行征占林地、采伐限额与工程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政策。未完成造林任务的乡镇,原则上不审核、审批下一年度征占林地和商品材采伐。

5、广泛宣传,强化绿化氛围,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植树造林的宣传力度,宣传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表彰奖励造林大户,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热情。大力贯彻执行《森林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增强干部群众依法治林观念,使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义务植树、爱树、护树、管树的伟大事业中来。

6、加强管护,确保成活。“三分造,七分管”,造是基础,管是关键。为此,对全市新造林地,要实行3—5年的“死封”,死封期间,严禁打柴毁林、开荒、采石、采矿、取土、放牧等行为,采取“封、管、造”并举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山区植被。同时,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重大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盗伐、滥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林木资源。

2008

平顶山市城郊森林绿化规划初探 篇7

1 概况

城郊森林绿化规划区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交接的过渡地带, 北纬33°39′~33°05′, 东经113°04′~113°28′, 为伏牛山余脉浅山丘陵地貌,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 平均日照时数2094 h, 全年无霜期215 d, 年平均降雨量736.1mm, 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砂姜黑土3个土类, 褐土占53.7%。区内南北植物交汇, 植物群落多样, 动物资源丰富, 有乔、灌木等各类植物130多种, 陆栖动物近百种, 森林覆盖率22.3%。

2 规划设计依据

规划依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试行) , 《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平顶山市道路交通规划》、《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实施意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成果》、《平顶山市矿区本底调查成果》。

3 建设目标

3年内完成城郊绿化0.242万hm2, 植树402.72万株。通过点、线、面的生态建设, 初步建立城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为平顶山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基础。

4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 以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通过构建城郊一体化的城市大绿化格局, 建立完备的城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最终将平顶山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林城相拥、绿色充盈的园林之城、森林之城, 为打造实力鹰城、和谐鹰城、生态鹰城、魅力鹰城提供生态保障。

4.2 建设原则

4.2.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平顶山市城郊绿化建设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环境, 其服务和受益对象是全市人民, 其最终目标是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宜于人居的现代都市。要在强调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人”的欣赏性、舒适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4.2.2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平顶山市城郊绿化建设要与平顶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平顶山在中原城市群中地位和作用相适应, 其建设要以森林城市为标准, 坚持绿化、美化相统一, 树立城市新的形象, 成为城市绿化新星。

4.2.3 坚持生态学基本原理

充分利用造林树种资源和生态区位原理, 以生态多样性为基础, 以植被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 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 适地适树, 合理规划, 自成风格, 构建具体本地特色的乔、灌、藤、花、草复合生态系统。

4.2.4 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城郊绿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市人民利益的系统工程, 要强调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整体效果, 以路、山、水为重点, 讲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森林生态群落相融合, 实施整体绿化, 竭力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相拥、城郊一体的绿化新格局。

5 总体布局及造林规划

根据城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 从城市的绿化防护需要和景观建设要求, 以山、水为依托, 以道路为基干, 以城市主要出入口为引线, 讲风格, 讲特色, 讲规模, 填漏补缺, 广植密造。构成“一环、一湖、二带、二区”的总体布局。

5.1 一环 (环城通道防护林景观)

主要是指新建的南环、西环、北环路和许南公路市区段, 这些路段是我市外围防护的重点区域, 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路段, 其自然条件较差, 门店、厂矿密集, 粉尘污染严重, 脏乱现象突出。这些路段的绿化, 以形成防护作用又有景观效果的林带景观为主, 每边向外扩展100~200m作为防护绿化带。栽植树种, 根据不同路段和景观要求, 连片栽植杨树、柳树、雪松、大叶女贞、栾树、广玉兰、银杏、五角枫等。在环城路与进出城市的交叉路口, 建设园林景观, 主要以常绿和花灌木等风景园林树种为主, 规划树种有:香樟、石楠、雪松、紫薇、紫荆、樱花、紫叶李、红叶碧桃、银杏、桂花、红瑞木、月季、连翘、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等。根据树种的特性, 通过观叶、观花、造型等合理配置, 形成游园景观。在紧邻道路的门店、厂矿前因地制宜, 增建花坛, 栽植观赏树种。通过合理规划, 建园植绿, 获取最佳景观效果, 最终形成完整的环城通道立体防护景观。

5.2 一湖 (环平西湖水域森林景观)

平西湖地处市区西南部, 水域面积70 km2, 东靠风凰山, 北依新城区, 是市区人民最主要的水源地和省级湿地保护区。应站在保护水源和景观建设的双重角度进行环状绿化, 建成集山、水、林、城于一体的环湖水域森林绿色景观。绿化时要注重湿地核心区的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在西部沙河上游等缓冲区着重建设水源涵养林, 少建永久性人为建筑。部分纳片规划的耕地可通过政府补偿适当退耕还林, 增加森林绿化面积。东侧凤凰山重点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建登山园路和观湖凉亭, 使之成为市民观赏湖光山色的最佳去处。从凤凰山沿湖向北同新城区滨湖公园相通, 向南同南部低洼的农田林网相连, 形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环湖特色风光, 吸引周边地区的旅游人群。同时也为白龟山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奠定基础。

5.3 二带 (北山、沙河林带)

北山、沙河是平顶山城市依托的主要的山系和水系, 也是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区域, 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使之成为城市的主要生态屏障。

5.3.1 北山绿化--平顶山省级森林公园绿化。

平顶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平顶山北部近郊山区, 东西全长17 km, 公园总面积2 811.5 hm2, 其中有林地145.7hm2, 占51.2%。平顶山森林公园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森林景观和地貌景观, 是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生态野营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此区域内应大力造林, 搞好封山育林, 增加森林植被。沿焦赞山、马棚山、金牛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山、龙山和香山南麓, 以抗旱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 多树种混植。树种主要选择五角枫、侧柏、刺柏、石榴、麻栎、油桐、刺槐、黄连木、乌桕等, 株行距1×2m, 三角定植, 增大造林密度, 早见生态成效。龙山附近是市区秋冬季节主要风口, 风力大, 扬尘多, 对市区环境影响很大, 树种以选择雪松、侧柏、刺柏等常绿树种为主, 形成防风滞尘林带。工程完工后与平煤集团林场、金牛山公园、山顶公园等一起成为全市最大、防护功能最强、最具观赏性的城北绿色景观防护林体系。

5.3.2 沙河林带--沙河森林游园。

沙河位于市区南部, 平西湖下游。沙河绿化以速生丰产林为主, 栽植107、108、2025等速生杨树, 同时在产地条件较好区域适度建立特色果园, 形成桃、杏、李、枣、柿子、核桃等专类果园, 既增加观赏性, 又能形成不同季节观花采果旅游, 增加林农收入。规划林带总宽度500~1 000 m。建成市区南部集生态防护、休闲郊游、果品用材为一体的绿色景观带。此区域可引导发展水域特色餐饮, 接纳和疏散现平西湖周围的众多鱼馆, 既能有效破解市区水源地保护治理难题, 又增加了旅游项目, 成为融森林、水量为一体, 纳生态文化和餐饮文化于一身的南郊沙河游园。

5.4 二区 (西郊塌陷区、北郊矿区绿化治理)

西部塌陷区、北部矿区由于长期发展工矿业, 开采地下煤层, 土地蹋陷严重, 坑塘众多, 污染严重, 生物多样性差, 农作物产量低, 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劣。北部矿区堆积大小矸石山四十多座, 是我市粉尘的主要来源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的释放地, 严重影响着市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市容环境。此处应通过生物技术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恢复, 重点进行矸石山绿化。西部踏陷区由于处于新老城区之间, 应在土地复垦的基础上, 建立平顶山生态园, 成为城市绿肺和氧吧。根据“二区”现状, 以踏陷区、沙河、路渠、矸石山和荒芜地为重点, 合理规划, 大量植树种草, 消灭宜林裸露区域, 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形成相对完善的绿化网络体系, 达到美化环境、减少粉尘、净化空气、降低污染的目的。

6 结束语

平顶山城郊森林绿化工程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差, 生态绿化比其它城市难度更大。在工程建设中要先易后难, 典型引路, 先重点后一般。注重林木管护, 在造林中明确林权, 巩固造林成果。同时, 还要在市区大力建设游园, 提高街道绿化水平, 推动园林小区、学校、工厂的创建, 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氛围, 把所居住的城市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摘要:简述了平顶山市城郊概况, 提出了城郊绿化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 规划出了城郊造林绿化“一环、一湖、二带、二区”为构成的总体布局, 为平顶山市城郊绿化进行了有益探讨。

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8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树种;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3-0057-05

收稿日期:2014-01-02

修回日期:2014-03-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signing, constructing,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greening in Foshan City, building correct concept for urban greening,strengthening the space design for plants and selecting native tree species for key species were established. This countermeasure highlight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greening construction in not only Foshan City but other area in south China.

Key words:Urban greening garden; Tree species;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城市绿化建设是优化生存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城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当前,佛山正处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借助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城市管理的契机,掀起了城市绿化美化热潮。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的需要,促进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自然观、资源观、文化观及坚持生态学原则等理念[1],本文对佛山市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城市绿化现状

2007—2009年佛山市实施“三年促变,绿地佛山”行动,完成绿化总投资22.37亿元。三年来全市新增绿地面积913万m2,改造提升绿地2147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2.18 m2,道路绿网、河道绿网建设雏形已形成,城市出入口绿化效果提升明显,全市绿化景观大为改善。

2 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化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建设理念问题

1)单纯的美学观。设计过于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具体表现在精美的平面构图、大量修剪植物、追求诗情画意等;过于注重装饰美,大量应用装饰性的构筑物、小品、时花以及饰物来装饰绿地;忽视绿地功能,欠缺活动交流空间、树荫、健身器材以及适宜各类人群活动的差异化空间。

2)片面的生态观。认为自然式的种植就是“生态”,且绿量大,而规划式种植就绿量少,不生态,具体表现为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叶面积系数就是生态(多层次种植、大密度种植、多品种种植)、绝对的免修剪种植模式、自然式的种植模式。

2.1.2采用单一的自然式种植 部分道路不分宽度大小,绿化均采用大规模自然式密植配置形式,造成树丛过密,部分树木生长不良;地面太荫,草皮等地被植物无法生长,以及黄土裸露问题如东平路南海实验中学车站后面绿化带(图1),且管养难度大;无论何种类型的道路(主干道或次干道或支路,快速路或普通路)均用同样种植模式,如大部分的重点示范路段,基本采用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加上使用的树种大同小异,导致各镇街道路绿化风格同质化,缺乏应有的景观标示功能和特色如锦园路中间绿化带(图2)。

2.1.3种植密度过大 植物种植追求即时视觉效果,要求立刻见绿量,而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生长稳定性及养护成本的大小,缺乏科学性。目前,部分路段种植密度过大如宝翠南路中间绿化带(图3),乔木的种植密度通常都是2.0~4.0 m(无论大乔木、中乔木或小乔木;无论树形如何;无论前景树、中景树抑或背景树);灌木通常是1 m左右(无论大灌木、中灌木或小灌木);竹类的种植密度通常是9株/m2(无论散生竹或丛生竹)。

2.1.4树种选择不当 大量应用外来树种,却没有充分认识外来树种的属性和对本土气候的适应能力,佛山虽地处岭南,属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园林植物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冬季气温虽有所上升,但极端天气反而日益频繁,2008年的冬季低温更是对佛山的园林植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综合佛山及周边城市的调查结果,重度受害的植物种类主要有: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爪哇木棉Ceiba pentandra、雨树Samanea saman、油棕Elaeis guine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 、酒瓶椰子Hyophorbe lagenicaulis、垂叶榕(粤北)Ficus benjamina、火焰树Spathodea campanulata.、芭蕉Musa basjoo.、软枝黄蝉Allamanda cathartica、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绿苋草Alternanther payonychiodes、红苋草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垂序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洋凤仙Impatiens walleran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四季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等。中度受害的植物种类主要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榄仁Terminalia catappa. 、柚木(粤北1~2年生植株)Tectona grandis 、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国王椰子Ravenea rivularis、三角椰子Dypsis decaryi、翅荚决明Cassia alat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烯茉莉Hamelia patens、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蒲桃Syzygium jambos等。轻度受害的植物种类主要有:吊瓜树Kigelia atricana、白兰(粤北)Michelia alba、波萝密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红刺露兜树Pandanus utilis、红桑Acalypha wilkesiana等。虽然经过几年之后,佛山市的一些树种如非洲楝得到恢复,长势良好,但也有的树种如紫檀、油棕等几乎消失。因此,在选择应用低温敏感的外来植物时应慎重[2]。

nlc202309011616

2.2绿化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苗木质量不达标 最突出的问题是苗木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表现为:乔木的冠幅、胸径不达标,同时树种属性也难以满足设计要求。

2.2.2种植土质量不过关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土质差,施工时采用半风化土、底层土、盐碱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种植土,并且对土质差的基地没有进行种植土改良。

2.2.3施工质量不达标 施工过程对地形的营造达不到设计要求;栽植不符合美学规律;监理不专业,对园林施工的主控项目把握不准;施工后期的养护阶段管理不到位。

2.3城市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植物修剪不当 许多地区的园林绿化管理中,只重视种植,而忽略园林植物的修剪,任其自然生长,或者修剪不当,主要表现为修剪不及时、修剪时机以及修剪方法不正确如东平路怡翠馨园段行道树(图4),致使城市行道树和景观植物观赏价值大大降低。

2.3.2土壤肥力不足 土壤长年难以得到改良。部分管养单位偷工减料,不施或少施肥,造成苗木营养不足,生长不良,极大影响绿化景观效果。

2.3.3水分不足 水分管理不到位,苗木缺乏生长所需的水分如松岗镇石泉桥上簕杜鹃(图5)。目前佛山园林绿地灌溉绝大部分仍采用地面漫灌、人工洒水或水车浇灌等形式,灌溉效果差,草坪、苗木等常因浇水不及时、不均、不足而发生枯死现象,既影响了绿化美化效果,也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不相适应。

3 解决对策探讨

3.1 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

3.1.1道路绿化 道路的功能首先是交通,一切道路绿化都要以不影响行车安全与畅顺为前提,道路绿化在城市生态中主要起到通畅气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行道树在岭南地区还特别起到了遮阴防晒、减噪滞尘等作用。

3.1.2 公园绿化 公园作为风景优美的环境,为市民提供游憩的场所。所以,公园绿化需要诗情画意,需要意境的创造,需要运用各种造园手法来精雕细刻。

3.1.3 绿化要有特色 就像不同的道路要有不同的特色,或不同的镇街要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公园也要有不同的特色。将城市园林与绿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系统[3]。如南海区狮山镇可以利用源远流长的中国桃花文化传统,大力培植桃花Amygdalus persica这个特色品种,特别是重点场所、主要道路和出入口的设计要突出桃花主题,同时建设桃花谷、桃花园,营造桃红柳绿的生态景观,展现桃花文化。

3.1.4 正确处理短期与中长期效果的问题 选择规划树种时考虑速生、中生、慢生种类的合理配搭,使绿地前期能快速达到一定的绿量,中后期又有稳定的绿量,从而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2 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

3.2.1选择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 随着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园林建设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所选择的设计团队首先要有丰富的绿化设计经验,并且要熟悉佛山本土气候,即需要的是本地化团队,这样能使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3.2.2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 道路绿化时,若绿带宽度不超过5 m则不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特别是中间绿带);在快速路或交通性的干道,中间绿带最好采用规整式种植,路侧绿带则自然式和规整式皆可;种植模式还应根据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业态等来确定;每条道路都应有主调树种,主调树种一般1~2种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种。

3.2.3选用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城市绿化基调树种是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风格、成为城市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2]。从佛山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实际出发,规划时建议大量选用本气候带内的植物种类构建城镇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骨架,凸显本气候带平原、台地及山地自然植物景观特色,具体基调树种种类详见表1。10个基调树种中,常绿树8种,落叶树2种,常绿与落叶树种之比为4∶1;观花树种6种,色叶树种4种,叶色变化较明显的树种有2种。速生、中生和慢生树种的比例为5∶3∶2。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之比为7∶3。有板状根或气生根的3种,棕榈科植物1种。这些基调树种能较好地反映佛山所处的南亚热带地区的地方特色和风貌。

3.2.4强化植物空间设计 树木生长需要地上和地下空间,如果得不到满足,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死亡。因此,可对现有的植物进行疏植,减少不必要的配植,体现出层次和色彩、韵律与节奏,对于种植过密的树木,应该及时抽疏;并清理底层长势差的植株;结合上层乔木的修剪工作,改善底层植物的光照条件。

3.2.5选择合适的植物规格 常绿树规格通常胸径不大于25 cm,落叶树不大于30 cm;另外,对于大量使用的树,常绿树规格通常胸径9~18 cm,落叶树11~20 cm。这类中成苗恢复、适应及成形都比较快,抗外力破坏强,容易达到绿化效果。

3.3加强施工管理

3.3.1加强施工图纸审查 掌握设计意图和要求,了解现场的地上地下障碍物、管网、地形地貌、土质、控制桩点设置、红线范围、周边情况及现场水源、水质、电源、交通情况,对树种、密度及树木规格严格按标准进行核对。

3.3.2提高种植土质量 土壤是植物生长之本,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对绿化苗木的成活、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绿化栽植或播种前应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用相应的土壤改良、施肥和置换客土等措施,掌握绿化种植土的质量要求,是开展绿化施工、养护工程的关键工作。通用种植土的基本理化指标应符合:有机质含量(g/kg)≥17.6;土壤容重在0.9~1.45g/cm3;Ec值(ms/cm)0.16~0.60;pH值5.5~7.5[4]。

3.3.3严把苗木质量关 根据不同植物种类,重点对树形、树冠和根系进行把关,植物材料的种类、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带有明显病虫害或有害生物,乔木应至少保留三级以上自然分叉,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得使用截干苗,灌木须采用壮苗期苗,草花须采用初盛花期苗。

3.3.4大树移植问题处理 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大树预掘、大树修剪、编号定向、清理场地、安排运输路线、支柱、捆扎和工具材料的准备,另外大树移植的时间,应根据树种的特性,选择其最佳的移植时间。一般应在落叶树木休眠期进行,常绿树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但应避免在盛夏或新梢生长旺盛期移植大树。

3.4把握养护管理重点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良好养护管理工作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观赏性与品位。要使绿地发挥应有的功能效益,后期养护管理是关键。针对目前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几个养护管理重点问题,对土壤、水分、肥料等问题逐一解决落实。

3.4.1草坪管养 根据草坪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浇水和施肥。在气温达到25℃以上时,种植不满一年的草坪安排每天(晴天)浇水一次;种植一年以后,连续5天不降雨的干旱天,每周浇水1~3次,每周须至少补充水量达0.05m3/m2;草坪施肥宜在每年3月至10月结合浇水进行。施肥以复合肥、尿素为主。秋、冬季节结合浇水适当追肥,以确保草坪植物保持青绿,夏季宜少施氮肥,以钾肥为主。

3.4.2灌木和花卉管养 根据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特性进行合理灌溉。干旱天气下,灌木、遮阴的地被植物,每周应喷淋2~4次,浇水应湿透表层10 cm以上,无遮阴的地被及盆栽草花应每天浇水1~2次,雨季时,可视天气情况需要安排浇水;一般可结合除草松土进行施肥。肥料不能裸露,可采用埋施或水施等方法。埋施要先挖穴或开沟,施肥后要回填土、踏实、淋足水,施肥应避免在雨天进行,施肥后应加强浇水。

nlc202309011616

3.4.3乔木管养 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不同树种和不同树龄适当浇水,干旱季节,种植1年内的乔木,每周浇水1~2次;种植1年以上3年以内的乔木每两周浇水1~2次;种植5年以上乔木在连续三周无降雨情况下,需浇水1~2次;每次施肥量如下:胸径在10 cm以上的乔木为(N∶P∶K=8∶8∶9)复合肥1.5kg/株或有机肥4kg/株;胸径在10 cm以下的乔木,每次施肥量为(N∶P∶K=8∶8∶9)复合肥1kg/株或有机肥2kg/株。

3.4.4推广节水型灌溉 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善和提高灌溉条件,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绿地灌溉条件,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建设节水型园林城市[5]。

参考文献:

[1]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中国园林,2003(4):44-47.

[2]周贱平,张方华,余凤英,等.佛山市城市绿化应用植物规划(2011—2020)[EB/OL].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2012.

[3]柳小妮,刘小静.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与现代城市建设[J].草业科学,2003,20(11):69-71.

[4] DB440100/T 106—2006,园林种植土 [S].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5]王 霞,孙仕军,于 威.关于发展节水型园林绿地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4(2):71-72.

作者简介:

周焯辉(1989-),男,广东佛山人

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E-mail:467269002@qq.com

简讯:

香港园艺专业学会到华农林学院开展园林植物

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

2014年6月7—8日,香港园艺专业学会李贤祉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朱利民教授一行9人访问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并进行了以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筛选及应用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包括专家报告和研究生座谈会两个部分。7号下午,专家报告会在华农林学院716会议室举行,林学院副院长庄雪影主持了会议,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黄妙贞应邀出席了学术报告会。参会者不仅包括香港园艺专业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华农林学院的师生,还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100多名青年学者,报告厅座无虚席。

香港园艺专业学会李贤祉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朱利民博士和香港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钟焰兴先生分别作了题为“香港具观赏价值的草”“垂直绿化品种及系统选择”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园艺植物在扩展区域的应用”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新颖,且均为华南植物应用中的热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纷纷踊跃提问。随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刘念教授和庄雪影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姜科植物资源创新及应用”和“华南乡土树木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两所高校园林专业师生在姜科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华南乡土树木筛选方面的研究成果。穗港两地学者于是就乡土植物的创新与应用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希望日后能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华南地区园林植物研究及其应用。报告会结束后,香港园艺专业学会分别为华农林学院、广东园林学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庄雪影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当天晚上,华农林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继续开展了以园林植物研究为主题的研究生专题讨论会,报告内容新颖,互动交流活跃。香港园艺专业学会的专家和导师们也列席了讨论会,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气氛轻松、愉快而融洽。

这次学术活动不仅为穗港两地园林植物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也有利于推动两地学者今后在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机关单位七五普法工作规划下一篇:最新低碳环保手抄报内容漂亮又大方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