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2024-09-19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白银区七小 高东钰

一、新旧教材内容的调整

北师大版教材02版分为七个单元,主要内容及编排分别是倍数与因数,图形的面积

(一),整理与复习

(一),分数,数学与交通,整理与复习

(二),分数加减法,图形的面积

(二),尝试与猜测,整理与复习

(三),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总复习。

北师大版教材03版也是七个单元,主要内容及编排分别是:小数除法,轴对称和平移,倍数与因数,整理与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好玩,可能性,总复习。

把原四下的小数除法后移到五上,把分数加减法后移到五下,保留了倍数与因数,图形的面积单元,增加了轴对称和平移这个单元,删除数学与交通(把方程思想后移),数学与生活(迎新年、铺地砖),分数单元增加了分数的再认识

(二),解决了学生对于分数单位认识不够的不足,让学生明白原来分数也是一个数,可以一个一个数的,就像度量面积的面积单位一样它们也是有单位的,在《分数与除法》中增加了“试一试”,通过两个量的比较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增加了公顷,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了以前学生对于这两个面积单位认识不够,无法理解的难点。

可能性单元的要求降低了,原来是要求用分数表示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按可能性要求设计活动方案,现在只是分《谁先走》(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规则)和《摸球游戏》(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两节。

把原来的“综合与实践”改为“数学好玩”,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原来的旅游费用改为设计活动方案,把纯数学化的、要求较高的,改为有趣的、综合性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删去了原来的看图找关系,把原来的点阵中的规律改为图形中的规律,增加了摆三角形。保留了以前的尝试与猜测,但是在设计环节上也作了很大的调整。

“整理与复习”以前是“你学到了什么?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两个板块。

而现在的教材分为“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和“巩固应用”四个板块(本册书中还有“我的数学日记”)。“我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来整理学习内容。“我的成长足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束后提出新的问题。“巩固应用”参照独立练习的设计,题目维度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解决问题和练习拓展。在表述上也由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以前是一个表格,现在都有学生整理的作品展现,对于学生自己整理与复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凸显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悟到的东西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样设计非常符合人的天性: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

总复习部分原来就只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个部分的习题,而现在把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名称上发生了变化,还增加“回顾与交流”的板块,“回顾与交流”设置了“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两个栏目:“独立思考”提出本册书相关知识的一些思考问题,供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整理所学知识:“相互启发”主要选择“独立思考”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对其余问题进行讨论,是合作学习、共同分享的过程。

保留了原有的“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问题银行”。“问题银行”是鼓励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发现和提出的但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入银行”,有些问题伴随着学习过程就得以解决了,有些问题将留待以后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的版面变化

原来一课时2页的内容是正文1.5页,练习题0.5页,现在是正文和练习各1页,原来2课时2页的内容是正文1.5页,练习题0.5页,现在是正文1.5页,练习题1.5页,正文与练习题的页码比例达到了1:1。增加练习题解决了我们以前一线教师觉得练习不够的不足。“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设计,题目比例大致为7:2:1.其中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练习为问号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更不做考试要求。变式练习从问题变式、情境变式、方法变式等角度设计。

三、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变化

每个教学内容都是按“情境+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编排,将思考、分享与提升体现其中。其中“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作用是“启学引思,导学引教”,我想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说整个教材都是以问题促进思考,通过交流分享,反思、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1、主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为此教材设计了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认识数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一节,原来的主情境是计算一张三角形彩纸的面积,现在改为“如何求出这面流动红旗的面积?”说一说你的想法。在试一试部分也有以前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改为“一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又如在《认识底和高》一节(以前叫动手做),现在是由“一条限高4.5米的隧道”展开的讨论,你认为限高是指的哪一条线段的长度?画一画。

2、问题串 教材围绕情境提出一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教材或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在“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这一主情境下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求这块空地的面积?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理由”。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教材先是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乘宽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用两个邻边长度相乘吗?引发学生的思考验证,可以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然后才提出“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这一问题,转化之后再探索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最后才提出问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序列问题(如认识底和高一节就是一序列问题,先初步感知梯形的高,然后说一说什么是高再认一认,最后是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目标);或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从头思考和由浅入深、由儿童粗糙的数学现实到数学王国的数学化过程。

3、分享和提升

教材在每个问题的下面,呈现了学生多种角度的思路,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到不同的想法,也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一节,第一个问题下面就有两种思路:

1、画方格,数一数;

2、能把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吗?第二个问题下面又有两种转化的思路: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通过画高转化为长方形。原来的教材就是拼,还有割补,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很难想到,通过画高转化为长方形学生倒是很容易想到。在这里部分学生通过探究没有想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享丰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把握本套教材的特点,一切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更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方法。

1、教材弥补了前面3版教材的不足,即:以前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还比较“粗放”,给教师预留的空间比较大,针对这两点,新世纪版教材加强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设计,这样就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很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一节中,新版教材就是先由“鸡兔同笼,有9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三个问题“

1、与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

2、笑笑是这么做的,你看懂了吗?与同伴交流;

3、从上面的列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鸡兔同笼,有9个头会有哪些可能,这么多可能怎么解决?引出列表法,然后展现逐一列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列表的好处,对照表格,学生还能发现一些规律,为后面的跳跃列举,折中列举奠定基础。然后才提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让学生解决,有了前面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这里做着做着就会发现如果逐一列举会很麻烦,因为情况比较多,可以跳跃列举,中间省掉一些情况,自然就会逐步优化列举的方法,这样处理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也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个问题学生会怎么想,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把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方向把握准了,才能够走进学生,这样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我清楚的记得在潘湾小学执教的《鸡兔同笼》一节,我的设计和新世纪版教材的这个流程差不多,课堂上孩子们表现非常好,整个课上下来非常流畅,期末考试题里面就有一道是考察鸡兔同笼的题目,孩子们答题的效果非常好,全班53人,答对的有49人,1人没做,3人做错,正确率达到92.5%,而在一小我自己班上的正确率只有36.5%。事实证明一堂好课能让孩子们终身难忘,受益终身。

2、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四个过程一致”,即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一致。为此,我们教师就特别需要给孩子空间,特别需要走进孩子,欣赏孩子们的创造,分享孩子们的智慧。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鼓励孩子们探究,只有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老师们在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想,我班上的学生想不到书本上提供的方法,怎么办?比如:在探究三角形面积时(学生就很难想到用两个三角形来拼,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拼),没有想出来也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达到目标,试想我们的学习除了直接经验也还有间接经验,很多都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有的是从书上学到的,有的是向别人学到的。还有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放手让孩子们提问题,有时候他们的问题会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比如有一个孩子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七巧板为什么没有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只有立体图形才能站稳”),我认为这都不要紧,可以让孩子们把这些问题存放到问题银行里面去,伴随着学习过程有的就可以得以解决。我要说的是学源于思,只要孩子有了提问的习惯,学生有了探究的意识,您的课堂有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时间长了您的孩子肯定就会有很多您意想不到的方法和思路。到那时候您的课堂上就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想不到。如果您让您的孩子们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信,愿意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思考,您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师!

3、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有趣。

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学习没有了兴趣,甚至厌恶,那是多么的可怕。本套教材也在培养学生兴趣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情境图尽量更贴近儿童生活经验,还兼顾了农村与城市,通话世界,儿童日常经验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等的平衡。比如在探索三角形面积中就增加了流动红旗河交通标志牌,认识高的时候也增加了隧道限高的情境图,还专门增加一个数学好玩板块,目的都是为了激趣。

4、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孩子们向往的课堂要有“掌声,笑声,辩论声”,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探究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他就很想和同伴分享他成功的喜悦,这时候老师应该给他机会,同时要送给他掌声;当孩子们对一个知识理解了,悟透了,他会很开心,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理解,这样才会让孩子感觉到轻松,这就需要老师幽默、风趣,还要微笑,这是对孩子的鼓励和呵护,只要老师这样做了,孩子们会感受到数学老师很有魅力,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当孩子们有不同的见解时,他们就会争辩不休,知道自己能够解释,心理得到了澄明和慰藉才肯罢休,这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种天性。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孩子们的争辩正是他们思维激荡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在辨析中就越来越清晰了,孩子们心理就越来越明镜了,以后他向别人讲解的时候就更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了。所以我们建议教师要构建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的助学课堂。事实证明精致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亲自的实践,教师的教学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帮助、催化的作用,要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2

一、解读新教材———教学内容对比与变化

1. 新旧教材教学内容及课时对照表

从上表中, 我们发现在一年级新旧教材里共同的内容有: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 (一) 、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认数 (二) 、加法。但部分单元的名称有所更改, 《认数 (一) 》改为《认识10以内的数》, 《认数 (二) 》改为《认识10-20各数》, 《加法和减法》改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认识物体》改为《认识图形》, 不难看出新教材的单元名称更为具体、指向性更强。

2.减少

通过比较, 旧教材共用了60课时, 新教材共用了57课时, 比旧教材少了整整3课时。除了几个单元练习课时的细微增减变化外,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最大的变化就是删去《统计》和《认识钟表》两个单元。

教材将原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移至二年级, 与《时、分、秒的认识》合并教学。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统计》教学单元, 本册中《统计》内容与《分一分》单元进行整合, 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分类, 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为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打好基础。

3. 增加

细细翻阅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 在共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新教材在完成旧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还在练习中增加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

“思考题”原来从三年级开始安排, 本次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增设了思考题, 一年级上册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侧重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数学事实, 体会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数学文化一部分的“你知道吗”栏目也从一年级开始编排。本册新教材共安排了2则“你知道吗”, 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 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这将有利于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初步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 欣赏数学的美;也有利于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或实际应用, 进一步拓宽视野, 体会数学的价值。

4. 调整

在新教材中, 例题的教学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新教材努力呈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潜能, 较为充分地感受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例, 新旧教材对比如下:

这是新教材第一次呈现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式, 而没有给过明确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 新教材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之前, 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 并且在整理时注重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区别对待, 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填出得数。学生所经历的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经之路。完整地经历这一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无疑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像这样, 用图画、图文结合、对话、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比比皆是, 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从开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达到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进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体会新理念———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是数学活动最为本质的内核。修订后的新教材, 无论是新授例题还是课后练习, 都十分注重基本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不断积累和逐步提升, 让学生在获得数学显性知识的同时, 能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所关注的与小学数学知识及其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下面的三类: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抽象、推理、模型”这三大思想下, 新教材关注的具体的方法有:分类、集合、数形结合、对应、符号意识、归纳、演绎、转化和化归、类比、简化、方程与函数、随机等。虽然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不都处于同一逻辑层面, 但是, 它们应该是小学生需要感悟, 也是能够有所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主体, 是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1. 通过“抽象”产生数学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 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质之一。数学中的数、运算、概念、公式、定理等等无一不是抽象的产物。

在《认识1-5》一课, 以最简单的数字1为例: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从具体情境中, 先将一个人去掉其中的具体的质的内容, 用一颗算珠表示, 仅剩下“量”的外衣, 再抽象出数量“一”, 最后用数字“1”把它表示出来。

新旧教材对比中, 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增的场景集合图, 更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到表象, 最后抽象成数字的过程, 不仅如此, 茄子的追问“1还可以表示什么”又将1具体化, 进而向一般事物推广。

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一个已由前人经抽象概括而成的数学知识, 而且还能体会到形成这个知识的数学抽象方法。

2. 通过“推理”发展数学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单元《比一比》在教学了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如比较长短 (高矮) 时要把物体一端对齐;比较物体轻重时, 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与此同时, 新教材中增加的几道习题, 不仅需要正确运用基本的比较方法, 而且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的比较策略。

第3题可以让学生试着看图判断, 引出通过“数方格边的个数”比较长短的方法。第5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或者可以用实物演示, 引导学生从水面高度和杯子的粗细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思考题蕴含了丰富的推理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一次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幅图, 说说每幅图是比较哪两种水果的轻重, 比较的结果如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两幅图所表达的信息, 说清楚推理过程:因为1个菠萝比1个梨重, 一个梨又比1个桃重, 所以菠萝最重, 桃最轻。

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的形成既不是学生懂了, 也不是学生会了, 而是学生悟出了道理、规律或方法。

3. 通过“模型”应用数学

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面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 建立算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然后求出结果, 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加法这个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如何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成3+2=5的呢?新教材所增加的“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这个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场景图所呈现的信息, 使学生认识到:原来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 一共是5人;接着指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可以用加法算式3+2=5来表示。这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符号运算的过程, 正是加法模型初步建立的过程。

尽管小学阶段的解决实际问题不具有足够的原始性和复杂性, 但它们显然蕴含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 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材还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结合加减法的教学, 呈现用简单图形表示的算式, 让学生根据算式中图形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推算出不同图形所表示的数,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初步感受符号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这道例题所表现的, 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单一出现的, 各种思想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往往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 以密不可分的形式出现。像这样的习题教材中比比皆是。

与数学知识相比,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和普遍的实用性, 它更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3

【关键词】 苏科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解读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7-01

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颁布之后,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苏科版)新教材随之取代了旧教材,与修订前的教材(笔者着重关注的是2007年3月第3版的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修订内容有较多的变化。本次教材修订,仅从目录上看,有以下几个章节的变化:第一处第2章2.1节中“比0小的数”的标题改成了“正数和负数”;2.2节增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第三处第3章增加了3.6“整式的加减”;第四处第4章4.3节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标题改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处第5章5.2节中“图形的变化”的标题改为“图形的运动”;5.4节中“从三个方向看”的标题改成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从这些目录的调整变化不难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性上下了功夫,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目录上的调整,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安排上也有了不少的改进,增加了一些更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新栏目: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几何部分更关注动态几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使用新教材[3]的过程中,我格外关注了各章节新旧教材的对比,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有以下感受。

一、版面及栏目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更加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每章的章头都安排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一翻开教材就能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3.2代数式一节中将旧教材的【议一议】中四个小问题更换为一道统一的例题,峰谷分时电价计费问题,既贴近了生活实际,又囊括了本节“单项式、多项式、系数、次数”等重要概念,使得内容更统一、更完整。

二、强调了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目标,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教材之所以新,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前教师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现在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现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现实性,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经验,获得一定成功经验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中求较复杂代数式的值时,在旧教材呈现的“先化简,再求值”的方法旁边新教材加入另一种求法,即“直接将字母的取值代入到原代数式中求值”,加入另一种方法做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身感受到简便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三、创设简明的情境,引领问题探究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主题。注重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思考、创新。

例如在3.5去括号一节中,将旧教材中“农田周围修防护林带”问题更换为“假期勤工俭学购入卖出报纸”的问题情境,使用更加简明的问题情境作导引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新课知识的探究。

四、几何部分加强了规范的推理和计算,体现出严谨的几何逻辑关系

在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定义“线段的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在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后,用“因為……所以……”的表述方式通过简单的推理(此时只出因与果,不出由因得果的理由),证实这些性质。上好几何的起始课,既关注几何学习的方法,又要关注几何学习的规范。

五、例题的设置更注重梯度,并加强与小学内容过渡衔接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为学生考虑,能顾及到各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例习题的编排上更有梯度,更注重衔接,尤其在初一起始阶段关注学生对中小学知识的顺利衔接,思维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中【试一试】对方程2x+1=5的变形过程,左边列出的小学的“三数关系”的思维过程,右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变形的代数思维过程,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上是本人在初次使用《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的一些感悟和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只要教师不断钻研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多感悟新教材,一定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使得新教材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篇4

成都市华建学校学校

刘培中

整体把握: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单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序列。在第一单元“人生”单元之后,第三单元“大自然”单元之前,仍然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本单元诗文兼具,古今咸存,中外结合。

(二)、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与第一单元相比,本单元理性的成分更多;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为学生属于中学初始年级,而中学与小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学生也正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正是立志、励志的黄金时段,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融入中学生活和学习,学会用心用情体验人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理想追求,让学生深入思索、领悟课文深长意味,同时练习和掌握朗读技巧,学会课文的一些表达技巧。为学生在中学的学习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编者意图

对于刚进入中学的懵懂少年少女,方向感十分重要,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因为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形色各异,让学生确立好发展的方向,做足面对困难的思想储备,当是极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为跨进新学习环境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单元不足以让学生确立好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第二个单元继之,强化学生对理想的确立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四)、单元主要内容

第6课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打各种比方,用各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第7课《短文两篇》,一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一篇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抒写人生体验。第8课周国平的节选《人生寓言》,表达了人生中的好事和坏事可以互换的道理。第9课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表现了科学家目标如

一、信心满怀和勤奋坚韧的性格特点。第10课《论语十则》。既有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有谈修身做人的人生格言。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加之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本地农民洗脚上岸,使得我校多数班级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绝大部分,郊区农民占了一定比例,另有极少数搬迁厂矿子女,整体上看,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文化水平较高,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为数甚少。

虽然经过了六年的小学学习,但学生对理想信念仍缺乏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个别学生对学习以及其他人生困难准备不足,亟需我们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有益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基本知识和技能

识记字词,掌握诗歌及散文的朗读技巧,尤其是要培养新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文言文翻译技巧,练习归纳学习文言文方法。熟读背诵,努力将文言文的字词过关。

2、学会思考,明晰作者思路和写作目的。

《理想》一文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在朗读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学生当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张晓风的《行道树》,学生应能从行道树的自白中感悟到奉献的意义,并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认真阅读,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出自己的生活智慧。《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第8课周国平的节选《人生寓言》,表达了人生中的好事和坏事可以互换的道理。第9课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表现了科学家目标如

一、信心满怀和勤奋坚韧的性格特点。第10课《论语十则》。既有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有谈修身做人的人生格言。

3、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表达。

朗读是一门学问,需要练习者用心用情。对于诗歌,找准节奏,恰当停顿,合理重读才能更好地和诗人的心灵形成共鸣,达到情感上的感染和沟通。初一的学生对朗朗上口的诗歌朗读兴趣较浓,但普遍只是在音高上显得激情,疏于对诗句的顿悟和理解,更不善于在朗读中去联想和想象,需要我们教师恰当引导。对于小品文朗读,语调、语速、情感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给予学生扎实有效的指导。文言文,如果通过朗读能让学生热爱上祖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乃至个人修养。

在朗读能力得到加强的基础上,让学生能畅达地将内心真实感受表述出来也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既然理想对人生有如此重要的决定意义,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理解哲理的基础上,说出(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读了《短文两篇》,学生应能从对生活的观察中找到奉献者,应能说出感悟深刻的“第一次”。《论语十则》中大量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都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独特感受,练习将其表达出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4、学到有用的写作技巧。

这个单元除了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因为是外国科学家,行文笔法不为初一学生熟悉,以及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其余的几篇课文类型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屡见不鲜,学生对散文中托物寄情、言志、寓理的写法有一些感性认识,但还不善于去模仿,《行道树》是一个很好的范文,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中的其他植物,如竹子,腊梅,莲花等进行描写并寄托以情感,甚至可以模仿第一人称来表达,力争掌握象征、照应的一些写法。学会用心地体味生活并提炼生活,《第一次真好》可作范例。

5、学习玛丽·居里高贵的品质。

玛丽·居里之所以占据智慧的高地,在科学领域取得异乎寻常的成就,很大一个原因是她高尚的品德力量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她的那种沉静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对事业的那种执著和充满信心,加之勤奋和努力都是我们人类至为高贵的品质。尤其是她的淡薄,超然于尘世的洒脱,让后学明白了成功的钥匙所在,更让人明白了人生意义的所在。

三、重点教学内容

(一)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理想》这首哲理诗主要讴歌了理想的意义,从理想的历史意义谈到人格意义再谈到人生意义,目的是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奋斗。

《行道树》一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我们也应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第一次真好》通过介绍“我”第一次看见柚子树和回忆第一次养十姊妹的独特感受,得出第一次真好的结论,希望人们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写了一只白兔因具独特赏月之才得到诸神之王慷慨赐予,拥有了月亮之后产生了患得患失之感,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他不该拥有的东西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落难的王子》通过“我”叙述王子和“我”的际遇告诉人们: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这两则寓言告诉人们事情的好坏是可以转换的。

《我的信念》作者从宗旨,环境和工作几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追求和高尚情怀,表达了自己热爱科学,勤奋工作的人生诉求。

《论语十则》既有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介绍,也有对修身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学会朗读:诗歌朗读的技巧,散文、古文的朗读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内容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语句的停顿。

(三)品析词句:体味重要词语的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传达的感情,并对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行道树》中“神圣”“痛苦”“深沉”的理解;《理想》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行道树》中为何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何而忧愁?

(四)揣测写法:象征、首尾呼应的表现手法进行评价和赏析。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

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第一种,就是文章前后是说明同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作用: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好处:结构严谨,自然明确。

(五)感悟体验:结合课文,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理想》思考:(1)人为什么要有理想?(2)人要有怎样的理想?(3)(提升)怎样把远大理想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行道树》思考:(1)行道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歌颂什么精神? 《第一次真好》思考:(1)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2)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好的,坏的)《人生寓言》思考:(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2)如何把握寓言的寓意?(过程和方法教育)(3)寓言有什么特点?(4)这两篇寓言有什么特点?

《我的信念》思考:(1)居里夫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特点?(意在训练分析归纳)(2)我们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

《论语十则》思考:(1)每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从课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六)识记、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此类活用

《第一次真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赏析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把握文章主旨,学习第一段或第四段描写细腻、用词准确的写法,试着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9月27 日16:45时,神舟7号宇航员翟志刚出舱,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是中国继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后的又一突破。在历史上,在生活中我们曾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那这些第一次又有着哪些“奥妙”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朗读、整体感知第一次真好

1、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学生回答后明确:好在“奇妙”“喜悦与新奇”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低回品味”“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三、品味第一次真好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奇妙的感觉?用圈点勾画法划出关键词语说明。学生可能回答:看了柚子树和孵小鸟。

提示:

1、第一件事中作者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

喜悦和新奇(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种感受?或问她看到的是一棵怎样柚子树?)比较:A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B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挂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景画。区别加点字,体会描写细腻,用词的准确。“垂吊”突出果实之大之多,而“挂”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能看出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景画是以景为主,风情画是以情为主。

2、第二件事中作者的具体感受是怎样变化的? 先是急切的等待、然后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急切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眼巴巴)惊喜是因为?恶心是因为?喜爱是因为?比较雏形和具体而微,体会用词的准确。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用词的准确,同时可以积累词语。

3、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真好。作者经历过许多次难忘的第一次才有了“第一次真好”的感言。可课文只选取两件小事进行了详写,其余的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将这八个第一次全部详写或者全部略写好吗?)

详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为了更好的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

4、既然详写的两件事都体现了第一次真好,那么再去掉其中一个,让文章详略更加分明好不好呢?

不好,因为两件事是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第一次给人的感受。前者写的是静态的植物,后者写的是动态的动物。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即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所以第一次的感觉是不是一定很愉快呢?不一定。

四、探究第一次真好

1、师问:那是不是感觉愉快的第一次就去尝试,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要去尝试呢? 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有害的就不要去尝试,比如杀人放火等。也就是说不管愉快不愉快只要有意的都应该尝试。为什么呢?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2、怎样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交流理解后回答明确: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3、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第一次?为什么要珍重?(能用珍惜、珍视?)

五、体验反思

1、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好的,坏的)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第一次?要慎重,要鉴别,要珍惜。

2、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结合课文讨论后回答: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

六、仿写

1、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2、引导学生看图片后总结: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郎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给了她奇妙的感觉,她认为“第一次真好”。

3、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回答。

4、学生回答后小结,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

七、作业:写自己的难忘的第一次。仿课文第一段或第四段写一段第一次的经历。300字左右。

八、板书:

看柚子树 喜悦、新奇-----低回品味

第一次真好﹛

养十姊妹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5

——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建议 二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三维目标的价值观:

既然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三维目标:

1.通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一些数字等完成知识标。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完成能力标。

3.通过分析、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初步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完成情感标。单元目录: 我们的节假日 2 我的班级 3 我们在公共场所 4 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课题1.假期有收获 ■

用心过,有收获 ■

有打算,不忙乱 课题 2.周末巧安排

说说我的周末 ■

这样可以吗 ■

怎样安排更精彩 课题3.欢欢喜喜庆国庆

新中国的生日 ■

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 课题4.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 ■

中秋节,团圆夜 ■

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目地要求:

指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过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

认知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 的“国庆节”、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建议:厘清明暗线索,把握核心主题

明线:现实生活中的时空线索。是“学材”,实现与孩子的对话。暗线:道德生活中的成长需求。是“教材”,实现与教师的对话。编写目的:

理解国庆节的国家历史意义。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及有关法律内容。明确与国家象征相关的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

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课题5.我爱我们班

班级生活快乐多 ■

我为我们班点个赞 ■

团结友爱的同学们 ■

全班来跳集体舞 课题6.班级生活有规则

班级生活放大镜 ■

大家一起来约定 ■

把“约定”做成文明棋

课题7.我是班级值日生

今天我值日 ■

今天我值日 ■

这种情况怎么办 ■

夸夸我班的值日生

课题8.装扮我们的教室

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 ■

大家一起来动手 ■

我们一起来设计 ■

我们一起来设计 目的要求

培养基本的集体生活感 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自觉主动地承担班级岗位

积极地想办法完成岗位任务,培养基本的小主人意识 学会对同学的付出表达感谢

培养基本的公共生活意识 参与集体生活,协商集体事务 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课题9 这些是大家的

公共财物 培养对公物的共有、共享、共爱护的基本意识与习惯。课题10我们不乱扔

公共卫生

培养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课题11大家排好队

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课题12我们小点儿声

公共文明修养

遵守公共生活秩序,懂得文明礼仪。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校园里的公物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为大家服务的。引导学生走访校园,帮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

采用换位思考讲故事的方式,感受公物和“我”学习生活的关系;公物为我服务,我应该爱护公物 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校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了解学校的公物情况,对公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地爱护学校公物。课程标准

《这些是大家的》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爱护公物,是单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起着铺垫、引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如何将不同内容的绘本故事以最适当的方式呈现给低年级学生。如何与学生分享道德两难故事。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课题13我爱家乡山和水(可感的自然)

从可观可感的家乡风貌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热爱和依恋自己生活的地方。体现本土情怀。课题14家乡物产养育我(自然与人)

通过认识物产,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意识,升华到物产与人和文化的关系

课题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人的生活)

增进学生与家乡人的守望互助、共同生活的相依关系。怀着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建构榜样的引领作用。课题16家乡新变化(悦纳与责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观,发现家乡尚需改进的地方,产生让家乡更美好的责任意识。

总之 对于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菜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戳行核心价值观。2.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在 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范文 篇6

【教材背景】

为了更好的满足义务教育五四分段教学的需求,山东省教育厅决定以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改编,出版一套适合我省五四分段教学实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受山东省教育厅的委托,山东教育出版社承担了这套教科书中大部分学科的改编、出版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本书的改编力求全面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精神,符合山东教育教学实际,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体现学科教学的最新进展,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教材特点】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要求:高年级。

在教学中要紧贴教材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本年级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01个,其中18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体,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①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②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③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①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②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5、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1、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3、要体现上相互动。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的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教材内容及衔接】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感受自然”,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中国名典之旅”,第五组:“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走进毛泽东”,第七组:“异域风情”,第八组:“他们让我感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简称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第五组“走进信息世界”,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简称为“大综合”。

除去第五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度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后设“词语盘点”。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全册还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1个字。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80个字。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7

( 一)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大量的听说练习, 不断操练, 反复刺激, 从而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中每章的Section A部分都设有许多对话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两两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由浅入深, 逐渐增加对话的长度和难度,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 二)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这套教材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书中学生的操练部分明显比教师讲授的部分多, 且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经历, 将语言知识分为各个功能进行学习, 如讨论过去的事情、问路、对将来的打算等, 这些都符合学生的需求, 便于未来学生将所学内容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 三) 教学内容情景化

教材中无论是听力部分、对话部分还是阅读部分都给学生设置了语言的情景, 便于学生理解, 而且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中操练语言, 能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语言成功的进行交流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在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编写了本套教材, 竭力使其满足地方学生们的需求。这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 每一章都以某一特定的话题为主线, 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学会运用英语与人交流。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 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这本教材以话题为核心, 以功能为主线,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话题、功能和结构紧密相连, 交织在一起。教材明显的进步就在于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 它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 掌握技能, 学生应当在用中学。每一单元的设计都试图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形式, 设置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 如学习了相关的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学生用英语制作节日贺卡, 就某个话题向笔友发出邮件, 制作蔬菜色拉并写出制作的步;学习了有关摇滚乐队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喜爱的歌手, 并写一篇小短文, 上网搜寻有关某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的信息并写出报道等等。此外, 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活动, 如角色扮演、信息交流、解题、猜谜游戏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运用英语的语言情景,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会不同情景中的表达方式, 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这一类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 能够感受到成功运用语言的愉悦。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 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合作学习,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一层面上,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们的潜能.

( 二) 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切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本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取材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符合生活实际, 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形式多样, 对学生极有吸引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且复现率高,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跟上教师的思路。

( 三) 教材配套, 方便教学

教材系列化不仅利于教师的教, 也利于学生的学。有了视听教材的配合能够在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 使他们能够看到、听到、学到地道的英语。单单使用一本教材已经难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了, 需要用成套的教学包, 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辅助读物, 配套习题册, 音像, 视频, 配套的课件等。因此这本教材配有齐全的师生用书, 练习册, 试听材料甚至是做好的幻灯片。这些都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也能够节省很多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

( 四) 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套教材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帮助师生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 设计了很多交际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较充分地动员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这本教科书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们也普遍反映, 使用新教材,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后,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和说能力显著提高, 减少了以往学生们只会答题, 却不擅长听说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四、总结

《新目标英语》的编写者力图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现象。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加强英语学习活动的情景性, 强调英语的交际性。这套教材确实有许多优点, 但这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 它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不应该将它视为圣经, 照本宣科, 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适当的修改、删减教材, 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将弊端减到最小,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大、最全面的发展。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一套供7-9年级学生使全套教材。本文分别从教材的理念、编写思路、教材的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篇8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学雷锋义卖活动简报下一篇:桩基工程施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