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爷爷的故事

2024-10-31

听习爷爷的故事(通用13篇)

听习爷爷的故事 篇1

习爷爷与少先队员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爷爷是做什么的吗?对!习近平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习爷爷和我们少先队员的故事。

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习爷爷去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了他们学校的入队仪式,重温了入队誓词。习爷爷是这样说的:“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听到这,孩子们笑了起来。总书记笑着问:“是不是没出息啊?”一些孩子说:“是。”引得全场哈哈大笑。习爷爷还说,他上学的时候也当过“一道杠”、“二道杠”,后来当中队旗手、中队组织委员、中队长。他说,“‘一道杠’是一种责任,‘二道杠’就是更大的责任。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将来要接班。”习爷爷的期望就像我们队歌里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015年“六一”儿童节,习爷爷也是和我们少先队员一起过的哟!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习爷爷说: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也属于你们。

2016年的六一节前夕,习爷爷给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12位少先队员写了一封信,这12位队员曾经以大陈岛老一代垦荒队员后代的名义给习爷爷写信。大陈岛原本是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的荒凉海岛。1956年,这些队员的爷爷奶奶就是参与大陈岛垦荒建设青年志愿者。习爷爷在回信中说,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同学们,习爷爷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国内外事务要处理。但这几年来,他都一直关注着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习近平爷爷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都参加了少先队的活动,今年又给我们少先队员写回信。

这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谨记习爷爷的教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好珍惜童年时光,好好学习知识,好好学习做人,不辜负父母、老师和祖国对你们的期望,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爷爷故事

(一)习爷爷曾说:“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少先队员要利用假期,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小学习习爷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3 月1日,中国水利博物馆与杭州惠兴中学一起开展了“沿着习爷爷的足迹 寻访美丽浙江”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总书记早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认真抓好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5年他还专门到中国水利博物馆建设工地,听取博物馆筹建情况汇报,指导中国水利博物馆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博物馆的展览活起来。习近平治水思想成为浙江省开展“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实践的源头活水,中国水利博物馆专门增设了浙江治水馆,对浙江治水成就进行了展示。

活动当天,杭州惠兴中学的少先队员们走进中国水利博物馆,跟着博物馆老师,开始探索治水故事。少先队员们参观了“水与人类文明”展区,认识了水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后,走进“水利千秋”展区,穿越五千年中华治水文明史,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和辉煌璀璨的水利成就。最后,在馆中馆“浙江治水馆”,学习了浙江从5000年前良渚大坝到当今的“河长制”治水历史,感悟到浙江在习近平治水思想指导下,以治水为突破口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水秀景美的新变化。

杭州惠兴中学的带队老师表示,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新时代美丽家乡,增进了对党和习爷爷的热爱,这是一次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习近平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l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父亲讲的团结方面的道理,当我们后来生活在集体环境时,体会就很深刻了。无论是上寄宿学校,还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特别是后来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我姨姨、姨父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父给我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人家当作流窜人口?

当时的国庆节经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但清理完后,又不让我们回去,先关在派出所,一进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关进去不是让你白坐着,还要让你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

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l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我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我在村里有了威信。我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我商量。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大概到了l973年,我们又集中考大学,像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录取的。后来我又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搞社教很有意思,我当时是团员,不是党员。

县团委书记也是北京知青,清华附中的,他把我拉到他负责的赵家河大队后说:让你到这里“整社”,你就整吧,整得怎么样我都认了;整好了算你的,整坏了算我的。我那时候才20岁。赵家河大队在整社中换了一个30多岁的人当支部书记。那个村整得好,群众也信任我,要求留我在村里工作,而我插队的梁家河大队也要我回去工作。要留在村党支部工作,就有个是不是党员的问题。我已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原因都不批准。这次公社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

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本地人很难处理得好,确实需要他回村里主持工作。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并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让原来的大队支部书记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在此之前,入团也费尽了周折,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

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我把大队支部书记请到我的窑洞来:一盘炒鸡蛋,两个热馍。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你该递了吧?他说,我怎递?上面都说你是可教子女。我说,什么叫可教子女?他说,上面说你没划清界限。我说,结论在哪?一个人是什么问题,得有个结论。我父亲什么结论?你得到中央文件了?你说,真没有,递,那就往上递。从公社回来之后,他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你还敢递?说,我是什么人?我干了什么事?是写了反动标语,还是喊了反动口号?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我毫不气馁。过几天,又写了两份申请,请支书又给递上去,就这样一直写到第八份。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让我入。当写到第八份时,终于批下来了。当然,这是得到公社团委书记的支持后才批的。团委书记到我那里,跟我聊了五天,最后就成为“死党”。后来也就是他接任公社知青办主任后,一手把我的“黑材料”付之一炬的。那次,他把我拉到一个小山沟的青石板上坐下,说,我把你的所有“黑材料”都拿出来了。我说,“黑材料”拿来有什么用?他说,烧了吧!我说,你敢啊?掉脑袋的事。他说,怎不敢,我看这材料不是你学校寄来的。因为我那时是中学生,我的材料不是八一学校给的,是中央党校写的,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文革”中我们家被抄之后,搬到党校里去。到党校后,因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有什么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都认为我是头儿,我就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作为“黑帮”的家属揪出来了。

那时,我15岁都不到。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但是,当时连送派出所都没送,只是在威胁我,说专政机关对你实行专政,再给你5分钟。之后,念毛主席语录,天天晚上熬夜。我说,我只要在那能睡觉就行,别管去哪。我被送到派出所门口就又被拉回去。后来决定送我去少管所,当时少管所设有“黑帮”子弟学习班。在要我去的时候,床位满了,大概要排到一个月才能进去。就在这时候,l968年12月,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我马上到学校报名上山下乡,我说,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经过这么多的周折,“文化大革命”的周折,上山下乡的周折,最后,这个村子需要我,离不开我,我当时的感觉是在农村好,如果当个工人或当这个、那个,越是这些地方“文革”搞得越厉害,少不了天天要挨批判。在陕北农村也要搞大批判,批刘少奇、邓小平在西北的代理人“彭、高、习”和刘澜涛、赵守一等,“彭、高、习”即彭德怀、高岗、习仲勋。搞大批判还是由我来念报纸,当地有几个识字的?天天念得司空见惯,也无所谓了。但当地的老百姓非常理解,毕竟是我父亲过去的根据地。我父亲那时是“陕甘边”的苏维埃主席,当时才19岁。有这个背景,就有很多人保护我、帮助我,再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坚强,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些东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后才了解的差距,有很多感慨;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想着有机会还是想上学深造一下,因为读书读得太少了,这与我理想的目标并不违背。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l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

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那些知青也都没得说,一恢复高考,都考上了学,还都是前几名。

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1993年我应邀回去了一次,当时我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延安行署专员给我讲,你们知青来了2万6,号称3万。现在出了省部级干部八个,厅局级干部大概二三百个,处级干部有三千多个,这是一笔大资源。在八个省部级干部里,我了解的有王岐山。

此外,还出了一批作家,像陶正,写《魂兮归来》、《逍遥之乐》,他是去延川的知青。还有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还有个作家叫史铁生,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个清平湾就是过去他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另外出了一批企业家。前几年,延安搞了一次聚会,大概回去了上千人,拖儿带女的让下一代去体会一下,还拍了个片子,他们送了我一套。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我插队的那个村不通电,我走了以后帮他们搞了个变压器,通了电。前几年,又帮他们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这些都不是我出的钱。有的是我介绍去的帮扶项目,有的是我请求当地领导给予帮助,引起重视后解决的。我在的那个村绝对是个贫困村。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习爷爷的故事

听习爷爷的故事 篇2

故事一:火辣辣的“钉子户”奶奶

代表语言:“老师, 你也来夸夸我吧!”

故事描述:初看这个题目您会觉得这句话是谁说的?———孩子!这样的称谓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答案。而对我说这句话的是一位老者, 年近花甲。班上有一位航航小朋友, 每天接送并且晚上陪航航睡觉的都是奶奶。有一天离园活动时, 航航和一位小朋友争抢玩具被奶奶看见, 当我走过去制止时, 却未想护犊心切的奶奶态度异常凶狠地用脏话骂了那个欺负她宝贝孙子的孩子, 被骂的孩子吓得呜呜哭。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和这位奶奶沟通, 至于效果如何,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当航航和别人争执又一次被他的奶奶看见时,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正准备冲过去, 没曾想奶奶却说了一句:“小孩子要好好玩, 不兴打架的!”我如释重负地笑了。第二天早上, 奶奶把航航送进活动室后并没有立即离开, 而是向我走了过来, 对我说:“郝老师, 你也来夸夸我吧!”“啊?”我懵然。却见奶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昨天我不是改了嘛。”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奶奶说的是那件事啊:“对了!真的应该表扬, 奶奶, 我应该给你一朵小红花呢!”说完, 我便转身进活动室拿了一朵我们手工自制的玫瑰花送给奶奶。

我的感悟:看着她离去的身影, 我的眼睛竟有些湿润, 我早就从心底认定她是一位难以沟通的“钉子户”, 那么早就对她不负责任地“定了性”, 这不是和我们常说的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如出一辙吗?可是刚才这一切触动了我。我想, 我不该漠视了她的进步, 更不该轻易地就对她失去信心。奶奶的话使我意识到每一个老人其实都是孩子,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别人的肯定, 这不分年龄。对于每个家长来说, 教师的肯定对他们的意义非同寻常,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故事二:戴着面具的“怪人”

代表语言:“老师, 我不放心……”

故事描述:午餐前, 孩子们正有序地洗手, 我挽着袖子擦洗桌子做着餐前准备, 突然有孩子叫了起来:“老师!有人!”“老师, 有个戴面具的人!”“老师, 面具人!”一个胆小的女孩子被吓得哭出了声。我吃了一惊, 循声望去, “老师, 人不见了!”果真见一个人影从窗前掠过, 这引起了我的警觉。于是我赶忙把门窗关好, 立刻招呼配班教师照顾好孩子之后便协同另一位保育员阿姨走出去一查究竟。在教室的后窗边, 我们果真见到了一位“面具人”!“他”头上罩着用报纸简易做成的一个面罩, 只留了两个眼睛的空洞, 蹲在后窗边还不时向教室里张望。说实话, 这样的情景让我始料未及———是谁?头脑中第一个反应是:会不会是有精神障碍的人?可仔细一看, “他”的身形和衣着又似曾相识, 好像……于是, 我大着胆子询问:“金奶奶?”只见那人转过身来, 摘下了报纸面罩———正是朱康康的奶奶———金奶奶!虚惊一场!看到是我, 金奶奶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老师, 我不放心, 我来看看康康吃饭, 他在家都是我喂。”似乎害怕我的责怪, 她随即又解释道“我怕他看见我就要和我回去, 所以才……”

我的感悟:可怜天下奶奶心呀!孩子一朝入园, 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奶奶顿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生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睡不下。于是, 我将康康在园午睡和吃饭的情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请奶奶观看, 并时常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和她交流康康在园的表现, 让奶奶感到老师在了解孩子, 关注孩子, 她的宝贝孙子在老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此以后, 那个面具怪人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空去跳秧歌的金老太了!

故事三:没有原则的好脾气爷爷

代表语言:“老师, 不怪孩子, 都怪我!”

故事描述:“郝老师早啊, 我们家的陈李玮来了噢!”伴随着厚重的大嗓门, 戴着一副大墨镜的陈李玮的爷爷走进了活动室, 而陈李玮呢, 今天则换了一个姿势, 骑在了爷爷的肩膀上满脸兴奋, 而爷爷则有些气喘吁吁。

“玮玮, 你看爷爷多辛苦啊!我们上小班了, 要自己走。”我说。

“没事, 只要他高兴!”———爷爷的回答。

“玮玮, 你的方便袋呢? (前两天通知幼儿带袋子来园做手工的) ”我问。

“哎呀老师, 不怪孩子都怪我, 今天早上走得急, 忘了拿了。”———爷爷的回答。

一旁的陈李玮早就和同伴去玩玩具了。

我的感悟:这样的对白已不是一次了, 玮玮爷爷生怕我会责怪孩子, 于是常常把所有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虽然玮玮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交流过, 但常常是一分钟热度后就没有原则地重蹈覆辙了。我也和玮玮的爷爷交流过, 但收效甚微。心病还需心药医,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 把目光转向了玮玮, 因为矛盾的中心点就是这个让家人倾注了太多关爱的小不点, 我们要让玮玮对爷爷说“不”!晨间谈话时, 我在大家面前夸奖了自己上幼儿园不要大人抱的小朋友, 并且给了小红花的奖励。之后问玮玮:“为什么玮玮没有小红花呢?小红花喜欢和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的小朋友做朋友。你是不是?”虽然之后的几天玮玮还是会要爷爷抱, 但是次数明显少了。经过不断地正面强化和“双管齐下持久战”的策略, 情况得到了改观。当玮玮的爷爷牵着玮玮的小手走进活动室时, “嗯, 郝老师……嗯, 谢谢你啦!”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嗓门, 只是似乎多了一些腼腆。我迎上去接过玮玮, “玮玮真棒!自己走路不要爷爷抱。爷爷, 你也要坚持下去哦!”

故事爷爷的故事 篇3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对于上个世纪50到8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多的还有对孙敬修爷爷的怀念。

故事爷爷是怎样走上这个岗位的?他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一切都鲜为人知。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故事爷爷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北京,一起重温他的那些动人的故事……

东城区西镇江胡同:

幼年的孙敬修出身贫寒

9月的北京,暑气已渐渐消退,北京站西街上,车水马龙。沿着这条街,手拿地图,慢慢地行走、寻找,很快,就到了路西的西镇江胡同。

这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民居,可能是因为毗邻北京火车站的缘故,其中一部分改作了旅舍。几位拎包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很快就消失在胡同口。一只小鸟飞过,在地上蹦了几下,一跃而起,转眼就融化在蓝天之中。一种无言的宁静拥抱着这里,使我仿佛忘记了刚才还身处闹市。

一百一十一年前,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划破了小巷的宁静。孩子的母亲却愁眉不展,看不出新生命带给她的喜悦:“咱们穷人就是命苦呀!前面几个孩子都‘走’了,不知道这个怎么样?”“你看这孩子,活泼泼的,将来肯定错不了!”丈夫用手掌拍着妻子的肩头,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于是,父亲给孩子取名叫孙得宠,希望他能在大人的宠爱下健康成长。

孙得宠,就是日后被全国的孩子们尊称为“故事爷爷”的孙敬修。全家人只靠父亲当人力车夫来养活,镇江胡同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母亲粗通文墨,读过些书,常给儿子讲民间故事。几十年后,孙老在回忆录中写道:“《狼来了》让我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孟姜女哭长城》让我恨透了那些专横跋扈的坏蛋;《牛郎织女》让我懂得了勤劳善良的可贵……”就这样,在年幼的孙敬修心中,播下了一颗“故事”的种子,渐渐生了根,发了芽……

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带着9岁的孙敬修住进了伯父家,可是年幼的孙敬修在伯父家被当成了“使唤小子”,受尽了伯母的责骂和折磨。1909年孙敬修到以美会办的蒙学馆上小学,把名字改为德崇,从“敬业”、“修身”两个词中选了两个字,起了个别号“敬修”。

丰台区卢沟桥岱王庙:

师范的求学让生活发生转机

卢沟桥头,游人如织。沿着古桥,一直向西,下了桥,往前走几步,路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旧的建筑,它就是岱王庙。1910年,岱王庙内开办了一座新式学堂——京兆师范学校。

1916年的一个夏日,岱王庙外人头攒动,上千的年轻考生,围在学校门口看榜。突然,一位中年妇女兴高采烈地拉着自己的孩子:“德崇,考上了!”顺着母亲的手指看去,少年在榜中央找到了“孙德崇”三个字,下面点着大大的红点,表示考上了。少年就是孙敬修。15岁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兆师范学校。告别了在伯父家六年噩梦般的生活,他在岱王庙开始了新的征程。

对于家境贫寒的孙敬修来说,京兆师范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在卢沟桥头的岱王庙,孙敬修读了五年书,悄然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位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逐渐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石景山区衙门口:

求职经历并不顺利

离开卢沟桥,我转了一趟车,最后乘坐327路来到了衙门口村。这里属于石景山区,扼守着前往山西的京原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清代,村中设有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村子因此得名“衙门口”。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后,第一个教书的地方,就在衙门口小学。

当时的衙门口小学,教师只有两位,孙敬修和一位四十多岁的李老师。然而,衙门口的教师生活,很快就急转直下。看到孙敬修那么受学生欢迎,李老师有些不高兴了,好几次找到这位同事,批评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太孩子气,根本不像个当老师的样子”。这还不够,李老师还时常跑到校长那儿告状,说孙敬修“年轻无知,学问太浅,不能胜任教学”。他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孙敬修在衙门口小学只教了一季便被辞退。

刚走入社会,就尝到了失业的苦果,对年轻的孙敬修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后来,他听人说,李老师之所以那样做,是为了让马上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儿子可以顶个缺。许多年过去了,年近九旬的孙敬修爷爷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想当老师,光凭一股子热情不行,光搞好师生关系也不行,还得好好学学为人处世的本领才行啊!”

无论如何,在衙门口,孙敬修磕磕绊绊,走上了教师之路。当年的衙门口小学,现在又在何方呢?我打听了半天,顺着一条街往西走,到了村民指引的位置,却怔住了——眼前只有宽阔的五环路,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又问了附近的村民,才知道,在兴建五环路的时候,原来的小学校已经被拆除了。在夕阳之中,我望着眼前的公路,默然无语。衙门口小学,留给孙敬修的,是一段苦涩的记忆,现在,就让它随着北京的发展,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西城区六部口:第一次与“讲故事”触电

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西步行一公里左右,就是六部口。从老地图上看,路北某单位对应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北平广播电台。人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在广播中讲故事的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离开衙门口小学之后,孙敬修曾在灯市口大街的华语学校、钓饵胡同小学工作,不久,钓饵胡同小学并入了丁香胡同的汇文一小。1932年,当时的教育局听说汇文一小的学生会唱“抵制日货、消灭日寇”的歌,让学校组织一期节目,到电台去广播。可是,到电台演出的时候,学生们因为情绪激动,歌唱得快,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几分钟就演完了。因为是现场直播,必须把这一时间段用完,该怎么办呢?孙敬修灵机一动,走到话筒前:“我们北平市第一汇文小学同学们的节目演完了,现在,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狼来了》……”他讲完了,节目时间刚好也到了。电台的领导很高兴,力邀孙敬修来电台讲故事。从此,孙敬修除了在汇文一小教书,每周都到电台讲一次故事。

1937年,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孙敬修在电台播讲的内容,抗日题材的故事和歌曲一律被禁止。尽管如此,他仍想方设法通过电台,向家长和孩子们传达爱国的热情。有一次,他讲了一个《大象过河》的故事,大意是:英国殖民军队侵略印度,逼着大象为他们运送军火物资。可是大象不听英国兵指挥,走到河边,站着不动。英国兵用枪托打大象的屁股,大象火了,用长鼻子卷起英国兵,扔到了河里!通过这个故事,他巧妙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5月1日,孙敬修走进了新成立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儿童节目“小喇叭”中继续讲故事,成为了全国小朋友们熟悉的“故事爷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每当开场白一播,小朋友们都收起淘气,捧起心爱的收音机,如痴如醉地听孙敬修爷爷用他那亲切、和蔼、感人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或是捧腹大笑,或是受益匪浅的故事。除了中国传统的故事,如嫉恶如仇“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等故事之外,外国童话故事像《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小朋友们。

这一句清脆爽朗的童声开场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晚年的孙敬修常说:“我是个小蜡头儿,它烧了八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这点儿光去照亮儿童们的心。”

听习爷爷的故事 篇4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一生离不开两样东西:旱烟,罐罐茶。再三思量决定以爷爷的罐罐茶来谱写他苦涩的人生。

我的家在西海固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有粗旷而悲壮的黄土高坡,正是这贫瘠的黄土地养育着一辈又一辈的庄稼人。每当踏上这片黄土地,我总会想起这片土地上坚强不屈的庄稼人,想起爷爷深邃的眼神、佝偻的腰背以及爷爷每天早晨坐在炕头熬罐罐茶的情景,还有他那走了一辈子的苦涩人生。

爷爷是庄稼人里最最普通的一个,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很少能看到他有笑容,脸上的皱纹总是拧成一个又一个麻花。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爷爷为什么不苟言笑,那一个又一个麻花里隐藏着的是深深的苦涩,就像他的罐罐茶的味道。

儿时的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第一眼总是看到爷爷坐在炕头熬他那一辈子也熬不完的罐罐茶。那时爷爷用来熬茶的茶叶都是很便宜的“砖块子”茶叶,爷爷说好茶叶熬不出那个味道。

爷爷熬茶喝茶是很享受的一个过程。爷爷首先在茶罐里倒进凉水,放在火炉子上面煮,等水煮开了捏一块“砖块子”茶叶放进滚烫的茶罐里继续熬,便能听到茶罐里发出“滋滋”的响声,不断往外冒着香气,直到白色的茶沫翻滚起来,爷爷提起茶罐摇一摇,再在炉子边上抖两下,把茶沫摇下去,再放回炉子中央接着炖,直到第二回冒起白色的茶沫,爷爷才会小心翼翼地往他早已准备好的小茶杯里缓缓倒入,然后再往茶罐里添水,放回炉子炖第二罐。

我走近一看,熬了老半天,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茶杯里才只有少半杯,要是给我喝也不过一口,可爷爷并不急于一口气喝下,他轻轻地抿一小口,然后咂吧着嘴巴,好像喝的不是茶,而是一杯陈酿的美酒。我很好奇,究竟这茶有多香呢,把你美成这样。于是央求爷爷给我喝一口,等舌尖刚一沾到,马上皱眉眯眼吐舌头,那真是一个苦啊,我想那是我这辈子喝过最苦的茶,而爷爷却不以为然,继续抿一小口茶说道:“罐罐茶喝的就这个苦的味道,如若没了苦,便不能称之为茶,连续喝三罐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味。”爷爷么有很大文化,我知道他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在其中,若干年后我才懂得爷爷的人生就如同他的罐罐茶,在苦涩不堪的人生里寻找着黄土地赋予他们的甘甜,或许这也是西海固的庄稼人喜欢罐罐茶的原因吧。

爷爷对他的罐罐茶很上心,早上喝完茶,给牲口套上笼头,背着木犁,向遥远的山地里走去。中午回到家,他又会端上他的罐罐茶。爷爷说喝茶解乏,喝了茶之后人便一下有精神了。有亲戚来,第一件事就是脱鞋上炕喝茶,其实这也是所有西海固人招待亲戚的一种方式。

如今,再也看不见他那熬了一辈子的罐罐茶了,不再品那苦涩的罐罐茶,是否苍凉的黄土地从此也不再苍凉。浇灌着贫瘠的黄土地,朴实的庄稼人在黄土地上寄予了厚重的希望。

我想现在只能做到就是每年清明回家给您坟墓奠上你爱喝的罐罐茶……

作者|张小强

爷爷的故事 篇5

我也在电视上看过解放战争的电影,如:红军过草地、井岗山会师等等;也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写以前年代的作文;还有每年都会看《开学第一课》,但是从来没有爷爷给我讲的记忆深刻。

爷爷和奶奶说他们小时候没饭吃,生活特别困难,吃不上饭就吃树皮、野菜,还有很多人连树皮野菜都吃不上,就会被饿死。爷爷奶奶还说,那时候从来没有新衣服穿,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能穿好多年。我便想到奶奶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想:爷爷那个年代也太惨了吧,想想自已现在的生活,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我自已吃,吃不完还浪费了。

爷爷还说,以前的路都是泥泞小路,到处都是尘土飞扬。你看看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平坦整齐的油柏马路铺到家门口。可不是吗?马路两旁都是平坦的人行道,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人如在画中行走。晚上,大街小巷的路灯把整个夜晚照着如同白昼,车辆如马龙,不再像以前一样,去个远一点的地方都很困难。电灯、电话、互联网各种高科技产品,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别提有多惬意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也感谢那些为改革开发做出贡献的战士们,他们为了自已的子孙后代,打拼出一片天地,是他们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是伟大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生活。

最后,爷爷开始沉思起来,像把思绪又拉回了以前的岁月。我想:爷爷应该是为那些解放军战士的生命感到惋惜吧。

过了好一会儿爷爷才说:“孩子,你看看,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是新中国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你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的事业献上自已的微薄力量。更好的把解放精神传承下去。”

爷爷的故事作文 篇6

今天我和爸爸去爷爷家玩,刚进门我看见爷爷正在修理鱼竿。我问爷爷:“爷爷您要干什么?”爷爷回答说:“爷爷去钓鱼,给你做鱼汤喝,你去不去啊?”我高兴的说:“去”。我看见爷爷还拿着鱼篓和太阳帽子,我们一起出发了。

到了湖边,爷爷和我坐在石凳上钓鱼。他把鱼篓放在身旁边,然后拿出鱼竿钓鱼。爷爷把鱼钩,鱼饵摆好后,然后把鱼钩甩进湖水里。我学着爷爷的样子,把鱼钩也摔进到河里。不一会儿爷爷就钓到了一条半尺长鱼。又过一会儿爷爷又钓到了一条鱼。我却什么也没钓着,一无所获。我现在坐在石凳上耐心地待,不一会我也钓到了一条鱼。我继续保持这个状态。又过不一会儿我又钓着了一条鱼。而且是一条草鱼。当我钓完草鱼时已经是中午了。正在爷爷收起鱼竿时,我的鱼竿线又在湖水里抖动着。我立即抓住鱼竿,费了好一把劲才提了上了。我一看一条又大又肥的鱼钓上来了。我和爷爷拿着鱼篓和鱼竿高兴的回家了。

到家后,爷爷拿出一条大鱼上厨房,让奶奶给我们做了一大碗鲜鱼汤。我们美美包餐了一顿。

爱讲故事的谭爷爷 篇7

谭爷真名叫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房乡太平庄人,今年虚岁84,非常会讲故事。他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这样一来,不光孩子们喜欢,就连大人们也很爱听他讲的故事哪。辽宁大学有一位民俗学教授叫江帆的知道了这事儿,便开始跟踪研究谭爷爷,一跟就是20年。江教授发现,谭爷爷一共能讲1040个民间故事,全国没有一人能跟他比,就是在全世界都难找对手。那么,谭爷爷为什么能讲这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呀,谭爷爷从小就特别爱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而且听过一遍就能记住。祖母的鬼狐故事,继祖父的精怪故事、生活故事、风物传说,三伯父的风水故事、乡野奇闻,乡邻沈斗山的帝王将相传说……谭爷爷的故事来源特广,真有点儿像蒲松龄爷爷听故事、讲“聊斋”的样子呢。有人对谭爷爷的记忆力特别赞赏,谭爷爷却说:“这也不用特意学,喜好这个就能记住,一听就忘不了;有些故事,别人讲得不老到,不生动,我再重新给它编一编,改一改,故事就更生动了。”瞧瞧,谭爷爷还能编故事哩,多能啊!

走出国门

谭爷爷14岁开始讲故事,到30岁出头时已经是附近十里八村的“文化名人”了。从1989年起,他还多次应邀到各中小学校甚至大学去讲故事。因为会讲这么多的民间故事,谭爷爷的名声传到了咱们的邻国日本。日本的朋友把他请了去,于是他就把咱中国的民间故事带出了国门,还大大地震动了日本学术界。

那是1992年7月,日本举办了一届“92世界民话博览会”,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谭爷爷是唯一被邀请去讲故事的民间代表。他三次登台讲故事,分别讲了《老龟报恩》、《洞房认义女》和《三忍救妻女》三个故事。据说,从没出过国门的谭爷爷讲故事时表现得非常轻松,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民间艺人和日本的民俗学者、政界官员,他一个人讲上足足70分钟不打结巴,使“中国故事”在国外大大地扬了名。日本远野的市长对他说:“从你讲的故事中能感觉到你们中国是个文明、仁义的国家,因为你们连小孩儿听的故事都是教人向善、知恩图报的。”日本国学院教授野村纯一评价说,中国的民间故事好,宣传的是道德仁义,讲的是真善美。

友情链接谭家故事后继有人

虽然早在1986年的时候,我国的民间故事家还有9900多位,但到现在大都已经过世,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许多专家担心高龄的谭爷爷会后继无人。著名作家冯骥才爷爷曾说:“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某种文化的消亡。”这话听起来很叫人伤感,不过最近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谭爷爷有接班人啦!这个接班人就是他的孙女,现年24岁的谭丽敏阿姨。

爷爷的教育小故事 篇8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的人的故事好多,很多我们都不易得知,只依稀记得爷爷说过的几件关于他小时候教育及受教育的故事,记忆有点模糊,不过大概就是如下那样。

我的爷爷,吴昆玉,今年已有85岁高龄了,身体还能走能动,还算健康,偶尔胃痛,要靠吃药来维持身体,偶尔需要住院,不过还好,有我妈妈在家的悉心照料,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经常我们聊天会聊到爷爷的很多心酸的经历,不过现在爷爷说的时候透漏着一股坚强的气息,也使我们坚强着。

爷爷以前小的时候很贫穷,好多代都是靠种田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是爷爷特别懂得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所以他小的时候很认真,很努力地读书,后来上了初中,遇上了大好时机,当时改革开放后特别需要一大批教师,才上初中就被委派到当地的中心小学任教小学,当时他想都没多想就接这份活了,于是自己就在那所学校里一边教小学,一边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爷爷说当时所有的老师中就我爷爷一个是最年轻的,也是资历最短的教师,当时小学也很贫穷,教师也没几个,我爷爷连教好几个班,也教的挺好的,还不错,到了后来,直接任教中学了,爷爷一干就是几十年的教书育人工作。

也是因为爷爷是教师,我跟我弟弟才有机会从很幼小的时候就接受爷爷的教育,虽然只是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但是也在后来的学习路上轻松了许多,当然会比同时期的同学有优势一些。

当时爷爷家的住所离学校也就一两公里,但是就以前的经济状况来说,那时还没有流行自行车,也没有像现在有各种各样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说实话,爷爷那一辈人走的路还比我们吃的盐多。当年他每逢周日下午从家里出发,徒步到离家快2公里的地方任教,那时的路也不像现在那么平坦,以前都是山路,黄泥路,陡陡峭峭,弯弯曲曲,从家到学校还隔着两座山,要翻越过这两座山的多走好多的路,走一下午才到学校,第二天就开始一星期的任教。每逢周五,爷爷就要从学校沿路走回家,一样的路,相当的时间。可想而知,以前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需要现代人的多少勇气才能走完那段不堪的路程,爷爷说的时候声音很低沉,从中我体会到了爷爷那时的艰苦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深切经历过的这样艰苦的人才会懂,才回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由于贫穷,爷爷每星期从家里拿够一星期的米还有一些晒干的菜,背到学校,每餐就煮少量的米,在饭面加上菜干,或者煮好粥,加一块腐乳,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吃餐好肉,每天就重复这几样菜,就算吃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穷人孩子早当家嘛,只有偶尔会受学生家长的恩惠,可以吃到不同的菜,换换口味。那时候工资也不多也就几十块,与现在的货币价值不一样,但能养活家里的老母亲,还有供自己的女儿上学。后来,随着家里的人口增加,大伯二伯等等的相继出生,要养活他们的同时还要供养他们上学,日子过得也还是拘紧。

奶奶只有小学文化,所以只好在家务农,那时放暑假的时候,爷爷为了教育他的第一个女儿(我大姑)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就在暑假时带她去学学种田,体会感受下当农民有多辛苦。经试验,这个让一个人能好好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的办法就是让他/她体会清楚辛苦的滋味。大姑第一次下田就有一条蚂蟥从不远处游来,听说这是一种依附在人体的身上会吸人血的虫子,吓得我大姑赶紧跑上岸去,自此都不敢下水了。大姑从那以后就发奋读书,不想将来自己要靠种田养活自己,就很勤奋用功地读书,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大姑就点着煤油在旁边看书。也是一个很苦逼的孩子,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考上一所大学,学了师范,后来也当了一名好老师。现在退休了还有退休工资几千块钱。

读习爷爷的故事有感 篇9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这则故事,从故事中我了解到习爷爷特别喜欢看书。

习爷爷为了看一本书,要走30里路去找同学借,习爷爷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读了这则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习爷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坚持读书,妈妈为我买了很多的书,可有很多我却没有认真读过,我想以后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过硬的本领,为今后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我和爷爷的故事作文 篇10

爷爷的爱是冬天里的太阳,温暖着我的心;

爷爷的爱是沙漠里的一把火,让我火辣的面对人生。

童年的梦由关灯声编织着。小时候的我胆小如鼠,怕黑,晚上不敢睡觉。所以爷爷总是习惯性的将风扇上的小夜灯开着。而半夜,便可以看见一个黑乎乎的身影,先是将我蹬掉的被子盖好,然后悄悄地向小灯走去,“哒”的一声,轻轻的,一会儿灯熄了,黑影也随之消失了。夜静了,可爷爷的爱却在沸腾着。有时我想,爷爷不就是后半夜的小夜灯吗?

那熟悉的身影,一直伴我快乐的成长着。

每天放学回家,远远地便可以看见爷爷门口守候的身影。有一天,学校排练节目,留了很晚。回家时,天空已经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墨色。夜色对我来说并不是太迷人,一路走来,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恨不得立即长出天使的翅膀,飞回家,可又能怎么办。

本指望路上行人能多些,可今天却少得出奇。过了好久,才看见一个黑影一瘸一拐地从迎面走来,这着实让我兴奋了起来。兴奋之时,黑影却停住了,我也蒙住了,这黑影不就是我那熟悉的爷爷吗,我这才发现爷爷的身影一天比一天弯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退休后的爷爷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我的身上,每天都会陪我一起学习,帮我扇扇子,递牛奶……有一次,我碰到一道难题,向爷爷投去了求救的目光,爷爷却不以为然,只是瞄了一眼,露出了诡秘的一笑,说道:“你换个角度想想看看。”唉,爷爷就是这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爷爷在我十三岁那年不幸得了肺癌。这对于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来这个家因为失去母爱就已经够悲惨的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放心,爷爷没事的。爷爷要多赖几年,看到我的孙女金榜题名。”

“爷爷,你可要好好活呀,我会好好努力的。”

可爷爷还是没有能斗得过病魔,无声无息地走了。他再也不会怜惜他的掌上明珠。

爷爷的故事作文600字 篇11

从我记事时起,爷爷的故事伴随着我成长,爷爷讲故事的情景也经常在我脑海中回放。

“1931年,日本鬼子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就攻占了东北三省。从此,日本对我国开始了长达的侵略、蹂躏、摧残……”爷爷深沉的语气犹在耳畔。

“我是1932年出生的,我的童年,是在日本鬼子侵略战争中度过的,颠沛流离,吃不饱,穿不暖,历尽苦难,真是苦不堪言啊……”

“面对日本鬼子的疯狂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像戴安澜,杨靖宇,赵尚志……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我也很想上前线去打鬼子,可是我还小,我就想认真读书,等长大后,努力为国家做事!我九岁才开始勉强读了四年零十五天的书,因为战乱、家贫,我不得不告别学校。”想到这里,我犹记得爷爷眼里噙满了泪水。

“经过14年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1954年成为土门河小乡的书记员,我边工作边学习,逐步获得了中专文凭,先后在税务部门、银行系统从事过会计工作,最后选择长期从事农村金融管理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啊!我见证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也见证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

“孙子,你要永远记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听爷爷讲党的故事 篇12

开发区内族学校 六年级 李林康

爷爷今年74岁了,听爸爸说爷爷是“哈工大“的高材生,还是学生会的主席,爷爷的党龄比爸爸的年龄还大!这时陈爷爷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们都坐下,听一听当年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打“鬼子”的”,爷爷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的抗战情节。

关于爷爷的故事随笔:温柔相待 篇13

“嘀嘀、嘀嘀”的声音一大早就开始不断的传来, “我带鸡回,就快到家了啊,准备好烧水咯!”“大哥,我们今天还要买什么菜?”……群里热闹不已,莫非今天是新年?

其实啊,今天是奶奶八十岁的生日。老人家不愿意隆重办,所以五个子女就在群里商量,请好假一起回家为母亲庆祝生日。

忙忙碌碌,一顿饭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最后一起来了一张合影,该走的也走了,该收拾的也收拾起来!可是,有的心情就没有办法再好好收拾了。

内心一股淡淡的愁绪弥漫心头,时间真快,一转眼,奶奶已经八十,爷爷早已离世多年。而幼小的我们也都长大成人、成家,岁月在不经意间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回忆。

那时候的我们天真无邪,爷爷奶奶还能种田,生活虽然简朴,却也乐趣无穷!几岁的时候去田里插秧比赛;收割稻谷时,看谁钻得最远,藏得最深,最后虽免不了爷爷奶奶的一顿责骂,却也快乐着。

还记得我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冬天围着炉火,一个一个的排排坐,爷爷坐在最里边,奶奶坐在最外边,我们都坐在中间,听爷爷讲孙悟空的故事,讲观音菩萨如何收服猴子,而奶奶总是给我们讲民间那些“鬼故事”,虽然害怕,却还乐此不疲的听着!偶尔,还会相互间猜谜语,那时候的我们,不会攀比,只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每个人的成绩都是他们的骄傲!后来啊,不知不觉就长大了,长着长着,这一切就成了记忆!可是不管时间怎么变化,养育之恩不能忘!

望着叔叔一边打趣,一边抹眼泪的画面,莫名的悲伤。叔叔曾说“娘在,我们尚且有来处,娘不在,我们只剩归途!”这就是他们内心所念的吧,只不过没有人会愿意过早的想起!

上一篇:两新党组织工作报告下一篇:公司访惠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