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共10篇)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习篮球基本技术中的移动技术为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合作、探究、互助的意识,关注个别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让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中学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的体育教材中也有涉及,在初中部分主要以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学习为主。本课主要以篮球基本技术中的移动为主。移动教材的内容价值是作为攻防技术的基础在篮球比赛中被广泛运用,实用性强,对于提高篮球攻防技术、提高神经灵活性和神经肌肉反应速度以及发展身体素质都有很大作用。移动在篮球中主要指脚步移动,本年级只选了移动中的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滑步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形式都是迅速改变身体位置、方向和速度,更好的转移身体重心和保持身体平衡。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9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的身体素质,帮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将本次的重点设置为侧滑步和侧身跑的练习,难点:移动时重心的控制。为以后学习篮球的其他技术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像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星加入NBA后,篮球比赛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篮球比赛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喜爱篮球运动。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加速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篮球亦早有了解,并在小学阶段对篮球教材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篮球比赛但他们对于篮球的技术掌握却不是很多,很多学生渴望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安排采用语言启发激励以及形式多样趣味性、集体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也真正的落实了课标中的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的课程理念。
四、教学模式:新授课模式
五、教学设计:
(一)、启迪激趣阶段 8分钟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精神集中以快乐饱满的状态进入课堂
(2)、自我检测游戏7分钟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灵活性做一下评估和自测,关注个体差异。
(3)、集体练习
此环节是为了讲授动作,加强动作质量。
(4)分组练习
此环节是为了巩固提高所学动作。
(5)拓展提高
教具准备:篮球27个 录音机1台 皮筋2条
本课的练习密度适中,预计心率为120-135次/分左右,预计密度45%左右。
本课的特点是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最终达到了课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六、课堂评价
师评:在各个环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完成情况、学生表现情况、学生掌握程度等方面给予评价。
自评:学生在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距离时对自身的素质进行自我评价,如测试游戏和拓展中。
互评:让学生同组间评价。
七、资源开发
本课主要是进行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篮球进行球操的练习,即能实现器械的高利用率,又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 篇2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处理
“工业与我们”标题下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宜采取“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如下调整: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类型→工业的地位、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1. 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 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工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1. 学会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互动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归纳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 学会探究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课件。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数码相片,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引入新课]课前老师请大家拍了自己房间的工业产品的照片,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而由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下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房间的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工业产品?
[小组讨论交流]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自己房间有哪些工业产品,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教师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大家了解了自己房间有各种工业品,那么在我们的教室又能找到哪些工业产品?[小组抢答]
[教师追问]这些工业产品又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的?我们以电视机为例,仿照P109图4.24“追根寻源”。
[小组抢答]参与电视机制造的生产部门。
(采用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承转]通过对我们房间及教室的分析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播放视频]“汽车工业的生产过程”(视频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活动]结合视频介绍及图4.23“什么是工业”,讨论交流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体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以课桌为例说明工业生产的过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课件出示多种工业部门]哪些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哪些是提供生活资料?引出轻重工业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课件下表]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工业部门是由众多的工厂组成,你知道镇江哪些工厂属于重工业,哪些属于轻工业呢?[学生抢答]
(列举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谈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加深了对工业生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的认识。且表演比课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较易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出示“2008年国内三大产业比重”图]结合刚才同学的表演,我们再看一幅三大产业比重图,这些都说明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工业占到了48.6%,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农业、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巩固]完成教学案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落到实处。)
[课外探究]安排探究内容:工业在镇江市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初中物理《杠杠》的说课稿 篇3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杠杆》是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即便是在科学知识的考察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社会。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念。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教师将下载相关素材、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以备教学使用。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思维分析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
生们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的学生思路不够宽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知识储备 :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学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杠杆②解剖杠杆—展现新知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④课堂实验—得出结论⑤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
⑴.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通过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机械变迁,向学生展示机械历史发展的历程,反应人类对机械的不断探索,这对于杠杆概念的引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重要意义。
⑵.解剖杠杆—展现新知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杆的本质特征。
这个教学片段从一些较复杂的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图片来认识杠杆。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跷跷板、船浆、抽水机、撬棒等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诉同学:他们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与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同学掌
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进入问题教学。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仔细观察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练习,教师监控,予于指导。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练习1:撬棒撬石头的杠杆五要素图。练习2:跷跷板的示意图。
(4)课堂实验 增强体验
用秤杆称说称平了,过渡到杠杆的平衡。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的设置是为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这类认识上的问题,仅靠讲解很难达到要求,需要提供适当的实践体验机会。
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长短可能有关,动力臂越长动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出二者是反比例关系,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猜想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猜想到可能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加减乘除,找规律。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5)接下来是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时的两个问题。
最后,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本节课过程过于平淡,学生的实验速度缓慢,导致时间不够,本来让学生找规律的,结
初中芦花荡的说课稿 篇4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平。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初中英语5分钟的说课稿 篇5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Li Yi Cai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LiYiCai. I come from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in Nanjing.
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What should I do?”
I will divide the instruction into seven parts: they ar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eaching aims, Teaching emphasi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period is from Unit 3 of 9A Oxford English. First of all,I’d like to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lesson.We have learned Star sings in Unit 1 and Colours and moods in Unit 2.We have also learned how to write a formal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the moods of people in last two units.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wo letters to a famous youth worker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So this unit link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of Unit 1 and Unit 2.This period is the first lesson of Read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topic is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ask for advice.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ways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tress in following lessons.So this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1.Aims of the knowledge:
(1)To know the spelling of some words and usage of some phrases.
(2)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
(3)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Reading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o talk to others about one’s problem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2.Aims of the ablilities:
(1)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2)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telling the story.
3.Aims of the emotion:
(1)To understand how to write about problems and to express feelings.
(2)To ask for advi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3 Teaching emphasis
1.To master the ‘to’-infinitives and ‘wh-’words+‘to’-infinitives.
2.To get the ability of general reading and getting information.
Part 4 Teaching difficulties
1.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vocabulary about problems.
2.To ask for advice
Part 5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topic,I will us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I design some tasks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I think if I wa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ral English,I should give them enough chances to practice and I will use pair work,group work to let the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That is “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using”.Let the students be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 teaching,thus,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is well shown.
Part 6 Teaching aids
Projector,slide show,tape recorder and blackboard
Part 7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Ⅰ.Lead-in
The purpose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of study.
Let’s have a free talk.
Txx:Have you got problems?
Sxx:Yes.
Txx:What is it?
Sxx:Eating too much makes me unhealthy.
Txx:What about you?
Sxx:……
Step Ⅱ.Presentation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kimming and how to g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ad two letter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What is Millie’s favorite hobby?(Painting)
②What is Millie’s problem?(She doesn’t have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and home work.)
③When does Simon play football?(After school until late)
④How do his parents feel about it?
(They don’t like this and ask him to go home before 6 p.m.)
2.Ask students if there are words that they do not know.
Explain some new words briefly.
deal;choice;complete;refuse;accept;spare;doubt;whether;
Step Ⅲ.Practice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canning and how to gain the details from the articles.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 about “True”or“False”.
2.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s again and explain some important phras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hand in;on time;at the moment;can’t find any time for my hobbies;feel bad;give up;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hear form;make unhappy
Step Ⅳ.Retelling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retelling with the key words
1.Ask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phrases that we have learned.
2.Try to retell the outline of the articles.
3.Encourag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selves.
Step Ⅴ.Summary and homework
The purpose is to give the students a clear idea of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revise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vi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2.Ask students to write a letter about himself after class.
During my teaching,I’ll try my best to get my class alive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in English. I think the general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And I’ll use this to guide my teaching.
初中物理电功率的说课稿 篇6
初中物理电功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学习作理论上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部分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一些解决电学问题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学习,也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大小,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电子计时器,空调机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铸就良好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电能。(类比于功率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计算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灯泡比25W灯泡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灯泡比25W灯泡亮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用电器上铭牌,请
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电功率最小?③谁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电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关系,有利于知识掌握。并且明确所求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电功率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收获,体验学习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等用电器铭牌,解它们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3.功率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1KW=103W.4.电功率表示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 篇7
一、说教材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安排1个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三、说学情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精讲释疑――巩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学媒体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准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文具店的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文具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文具店》是北师大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初步认识小数。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所谓初步认识小数,就是主要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对元、角、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也学习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为本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作出了铺垫。同时本单元也为以后的教学中,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的继续学习作了铺垫。2.教学目标
(1)在的情境中,通过“填一填,说一说”,借助元角分体会小数的意义,正确说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2)通过自己的试读和小组的互读、交流,会快速准确的认、读、写简单的小数。(3)在“猜一猜”的活动中,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的币值改写成以元为单元的小数,知道1角=0.1元。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启发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标。同时也会采取直观演示法、尝试法进行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中走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2.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将通过生活情境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最终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达到创造性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超市为了庆祝开业20周年,举行了文具大促销活动,我们一起去文具店买些文具吧!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板书课题:文具店。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活动一:在独立思考、交流碰撞中,能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活动二: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知道小数和小数点,能正确的读出小数。
活动三:在独立思考,反馈交流中,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改写成小数。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结合元角分的知识,体会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练习。)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一和练一练二。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设计意图:1.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2.巩固学生对小数读法和写法的的理解;3.检查所有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在生活中寻找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小数。)
(五)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1.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自主探究学习;2.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学习;3.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应用多媒体,实行高效课堂。
谢谢大家
说课人:刘小凤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 篇9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对连乘的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原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买矿泉水”,在“试一试”中有一道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正是因此所得到的灵感。备课时我考虑到估计学校约有学生多少人,必须基于学生对学校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恰逢我校正在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教学的具体内容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题材,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征对具体题目进行正确估算,哪种类型的`题目要用连乘来计算。
教学关键
找关键字句解决连乘问题。估算找类型。(看哪个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整百:一类要多估,如:带钱买东西,买布做衣服等;另一类可少估,如:计算题。)
教法
分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倾听等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目的以“了解学校”为主线,使学生被熟悉的校园景象所吸引,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中。)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在杭西小学学习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你们对我们学校都有哪些基本了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们的学校很大。
生2: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旧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还有一栋“逸夫楼”,里面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和( )老师办公室、校长室以及学生教室。
师:同学们对学校的建筑了解得真清楚,旧楼就是我们的教室所在的教学楼。(小黑板出示:旧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盏灯。)
师:看了这段话,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那些数学问题?
生1旧教学楼一共有48盏灯,我是用乘法算出来的。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相关信息板书)
(继续出示小黑板:三(2)班教室,老师说道: “欢迎参观三(2)班教室,我们的教室里有4组,每组有5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148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展示出来。)
师:估计一下,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评析“了解班级”的教学情境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板书学生对自己班级所在教学楼进行了解所发现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目的解决“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1.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估算“我们班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让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
2.全班交流,请代表说说自己小组的估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估算的,一组有5套课桌椅,4组就有20套课桌椅,我们把每套课桌椅148元看作150元,20×150=3000元。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 篇10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复习内容可分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形(三角形、四边形)与圆两部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运动和变化,把圆与直线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深化和延伸,是研究直线形与的有关性质的基础。其中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尤为重要。(2)直线形与圆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圆内接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等,不仅对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切线长定理等知识点进行了复习,还为将来复习正多边形与圆作了铺垫。
依据教学大纲和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确定本单元的复习目标为:(投影)
认知 三角形的内心、外心的概念,切线的定义
掌握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切线长定理
应用 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
会用本单元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智能 通过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分类,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 通过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渗透运动观点
布鲁纳说过:掌握数学思想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本单元复习过程中,注重分类讨论思想和运动观点的渗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这些想法,我确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切线长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投影)由于学生如何从图形中观察、分析出比较隐蔽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较弱,且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本单元的难点有两个:一是领会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二是综合运用知识解题。(投影)突破难点一的关键在于抓住分类讨论思想,通过动画发挥直观到抽象的支柱作用;突破难点二的关键是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沟通,形成知识本质上的融合。
二、教法、学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在数学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也是教师应当掌握的一门艺术。为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法。具体是用题组或基本图形网络知识点,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之;教师必要时进行引导或点拔;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中做到:
动:教师精心备课,使用多媒体动画,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变:教师设计变式题组,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 刻性;
点拔: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予以点拔;
渗透:渗透分类讨论、观察猜想等数学思想和运动观点;
5、小结: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小结,以及学法的小结。
三、教学程序分析
本单元复习预计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复习直线形与圆的有关性质,另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补充适当的综合训练题。
教案基本按以下流程设计:(投影)
教案设计流程图
复习目标 — 基础过关 — 小结 — 能力提高 — 小结 — 达标训练
基本题组 基本图形 引申变式 综合运用 分层练习分层指导
教案的处理:1、可提前将教(学)案发给学生,题组一可安排在课内或课前完成;题组二由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完成;题组三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视情况予以点拔。2、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并结合学生实际和中考要求作了适当的补充。
现就主要环节说明如下:
关于复习目标
数学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要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早知道的。不必转弯抹角,应当直接
了当地进入主题,点明复习目标。并指明复习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始点。教师在提出复习目标时应注意:第一,目标要全面,既要注意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落实,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第二,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第三,目标要具体。(投影)
教学目标做到: 全面 准确 具体
教师在提出单元复习目标后,对于每一课时应有更详细、更具体的目标,甚至可以具体到题组或题型。例如在复习“直线形与圆”时,我将知识要点整理成基本题组,让学生课前完成,这样做复习目标明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很好。
关于基础过关
复习目标的提出从心理角度讲,激发了学生“认识、理解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的需
要,又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选择代表性的例题十分必要。例如复习“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可选用下面的例题:(投影)
C
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O过BC的中 D
点D,DE⊥AC。E B
求证:DE是⊙的切线。A O
A
已知:如图,AB切⊙于A,CD切⊙O于C,且 B
AB∥CD。 O
求证:AC是⊙O的直径。(至少用三种方法)
C D
对于例1主要是复习切线的判定定理,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证明。学生完成后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切线的判定方法;教师强化,视情况让学生回答教材P95—例4、L1、2各用何种判定方法,并加以区别。
例2主要是复习切线的性质及推论。考虑证明中要证三点共线,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处理时可将三种证明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指出划线处分别应用了切线的什么性质。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就起到了“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减少了题量,提高了复习效率,实现了复习目标提出的要求。
此时,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体现在多“讲”、多“议”上面。例如对上面的例题,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得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只重点讲清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以及常用的辅助线作法这类学生较模糊的内容。所以使学生越听越专心,越听越有劲,这样上课效率会倍增。
数学复习课的另一个特征是回忆。回忆,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常用的办法如独立默写、同桌互说、启发得结果等。但回忆往往造成知识不系统、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梳理。例如复习“切线长定理”及相关结论时,学生印象较深的只是定理本身,而对基本图形的识别和相关结论的回忆则显得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处理时设计这样一道多结论的开放题加以梳理。(投影)
DMC
例3、如图,⊙O为等腰梯形ABCD的内切圆,M、M、P P
为⊙O与AB、CD、BD相切的切点,由这些条件, O
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要求:结论不添加字母和A
辅助线) N B
此时,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早的把结论告诉学生,而采取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上例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稍加思考也能说出二、三个正确结论。这样可以扩大参入面,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必要时,教师进行分类提示。(投影)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回忆是实现复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关于能力的提高
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沟通是数学复习课鲜明的特征。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的泛化。沟通不同于知识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有异中求同,而且也有同中求异,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沟通,选题应具有层次性。一是题目应有一定的“坡度”,对一些难题可以增设一些“台阶”;二是选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层次,更须定准的“难度”,恰当的难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为沟通圆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同时训练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投影)
已知点A(0,6),B(3,0),C(2,0),M(0,m),其中m﹤6,以
M为圆心,MC为半径作圆,则
(1)当m为何值时,⊙M与直线AB相切?
(2)当m=0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当m=3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第二题的验证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在什么范围内取值
时,⊙M与直线AB相离,相交?
本例是为沟通圆与平面直角坐标系而设计的。第(1)(3)问属条件开放,(2)属结论开放。三个小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1)(2)两小题是(3)的铺垫,(3)是对(1)(2)的引申和抽象概括。
分析时引导学生画出图形,找出关键是确定⊙M的半径和直线AB到⊙M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从而引出辅助线,方向已明。
考虑学生识图困难,用多媒体动画演示m在范围内移动,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演示)可见相切是各种位置关系的界点,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把m值进行正确全面的分类讨论,进而突破了难点。
复习课上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选题要有思考性。思考性强的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例如教案中对题组一的第2题进行变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本例的原型来自书本)(投影)
原型(A2):如图,AB是⊙O的直径,⊙O过BC的中点D,CD
DE⊥AC,求证:DE是⊙O 的切线。
变式(一):若∠ACB=90°,其他条件不变,除上述结论外,E
你还能推出哪些正确结论?请画出图形。 A B
变式(二):若点O在AB上向点B移动,以O为圆心,OB
长为半径的圆仍交BC于D,DE⊥AC的条件不变,那么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三):如果AB=AC=5cm,sinA=,那么圆心O在AB的什么位置时⊙O与AC相切?
三个问题的结论未定,有待探索,而且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形。这无疑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个挑战,正因为结论不定,才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在设计中注意与教材的呼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动态地演示出问题原形经过平移、旋转形成变式题的全过程。(动画演示)通过动画让学生对图形和图形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知识本质上的融合。
4.关于归纳与小结
复习完本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布置学生进一步在课后写出单元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形成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复习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教师应及时将其置于“圆”这一知识系统中,认清“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其它图形与圆位置关系的异同及相互关系。进而得出运动变化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分类讨论是研究图形运动变化的基本思想方法。
5、关于巩固训练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各种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数学复习课的训练,不是知识的被动再现,不是让学生扎进题海,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审视,思考学过的内容,达到深化认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设计了:A组,教材跟踪训练题;B组,综合应用创新训练题。
四、教学评价分析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内容】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说课稿《除法》10-19
初中优秀数学说课稿08-27
初中数学说课稿合集08-29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说课稿01-11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范文10-16
初中数学《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07-31
初中数学轴对称说课稿12-29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08-21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的说课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