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2024-09-25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通用7篇)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2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3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如;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与其他国家比较;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4

三单元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应用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3=(千克)÷3=(千克)÷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 =,每份就是2个。

B、÷2=×=,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3 ÷3 ÷20 ÷5 ÷10 ÷6

四、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后反思:

(2)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

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

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1)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个分数的倒数。

×3=2×

2、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

3、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4、回顾整理,总结反思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教学追记:(3)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4(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少朵花。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2-4题

(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

(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B、可以先求装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教学追记:

2、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②算术解: 35÷=75(千克)

χ=35 χ=3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教学追记:

(2)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1+)χ=25 χ=25÷χ=20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教学追记:

3、比和比的应用(1)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回顾整理,总结反思: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 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2. 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 2=3÷2=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a)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写成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分数 比 被除数 分子 前项

÷(除号)

除数

商,读作15比10。

-(分数线)分母 :(比号)

后项

分数值 比值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做一做”。2. 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1.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2. 补充:求出比值。

0.375∶0.875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 0.75∶ 2.6∶3.9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除法 分数 前项 被除数 分子

:(比号)÷(除号)

后项 除数

比值 商 分数值

-(分数线)分母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 =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教学例1(1)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 0.75∶2(2)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追记:(3)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12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③ 水的体积:500×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教学追记:

4、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整理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

(3)做第52页“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2题。(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2)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3∶2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值

(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还是整数。而比所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如3∶2,虽然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分数 比,但仍读作3比2。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被除数 分子 前项

÷(除号)除数 商 分数值 比值

-(分数线)分母 :(比号)

后项

2、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概念及化简方法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 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2)学生做P52“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3题(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所用算法是否简便)

4、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 整理复习(2)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一堆煤,用去了,还剩下()。

3、今年比去年增产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

1、2两题有什么异同?

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习:

1、第53页“整理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 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2、练习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数除法

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生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验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简捷性。

3.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

4.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会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教学难点: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采取的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该单元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2、在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时,应多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4整合学习内容,强化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及学科间的融合。

5恰当确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树立单元教学思想,在重点例题上下功夫。

6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7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12课时

1.分数除以整数2课时

2.一个数除以分数2课时

3.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2课时

4.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4课时

信息窗1给小猴做衣服--分数除以整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操作、实验、类推、猜想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

2、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预习设计

1.仔细观察信息窗1,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9-22页内容

课时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操作、实验、类推、猜想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

2、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2、谈话:说说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谈话:要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应该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10÷3=

(2)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整理。

(2)谈话:请各小组代表把小组同学的意见都展示出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说的有价值的方法板书出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比如:

把910米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1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110米,即310米,使学生看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如果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时,可以直接去除。

910÷3=9÷310=310(米)

②画线段图910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就是910米,平均分成3份就是310米。

③910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910米的13,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910×13=310(米)。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910÷3=910×13=310(米)

④学生把910米化成小数0.9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3)谈话: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3、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1)谈话:同学们,对于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你能独立解答吗?

(2)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交流算法,师板书。

910÷2=910×12=920(米)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谈话: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

①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②本来是“除”怎么变成了“乘”呢?

(2)总结: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对简捷。

2、自主练习2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限时作业:

自主练习4、5、8

六、作业:课本22页第12、13、14、15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数学信息:

数学问题: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一道:把9/1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9/10÷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7/8÷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7/8÷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0页

课时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1、谈话:昨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小组,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帮他们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你还记得用分数除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

2、小竞赛

完成4道计算题,看谁又对又快

910÷3=815÷4=910÷2=815÷5=

二、基本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3判断题。

第(1)小题不应该用分母除以5;

第(2)小题把“每段长320米”与“每段占全长的320”让学生比较判断,情况好的班级,当学生判断此题可让学生改错,情况差一些的班级可让学生画图,明确每段是320米是一个具体数量,每段占全长的13是一个比率。可结合分数的意义来理解,也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

第(3)小题不应该把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3。

第(4)小题是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应用。原题是错误的,应改为

15÷a=15×1a。在判断时注意引导学生对15÷a转化,用字母a代替了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然,可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加以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讲清“为什么”。

2、自主练习6直接写得数。

练习题把分数乘法与除法混合出现,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把分数除法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计算时,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35×15,不要与35÷15混淆。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适当增补口算的题量,以提高学生口、心算的技能。

3、自主练习7填表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然后再计算填表。

4、自主练习11解方程

在这里安排解方程,意在借用“解方程”的形式,让学生巩固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熟悉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学习方程法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自主练习第9、10、12、13、14、15题,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除法的价值。

1、自主练习9

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应该用乘法计算,注意区分。

2、自主练习10、12、13

这三道是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加深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14填表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要求谁的效率高一些实质上是看谁每周的工作效率高,让学生先说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表。

4、自主练习15

这是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冰箱容积与耗电情况,介绍一下千瓦时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度,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纠错之后再处理第2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作业:自主练习:4、5、8题

用布艺做书信袋和小裙子--一个数除以分数(信息窗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3、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难点:利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仔细观察信息窗1,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课本P23-24

二、课时目标:

1、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3、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布艺手工劳动吗,会做什么呀?看我们布艺小组同学做的书信袋,既环保又实用,多么有创意。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第一幅图:兴趣小组的同学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米。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问: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能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出算式2÷,想一想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学生明确:要求能做多少个小书信袋,就是把2米布按米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2、师:可以先通过画图的方法来思考。

出示:

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从画图中可以看出2米分成了10个米,所以2÷=10.

生2:可以根据1米布可以做5个小书信袋,想到2米布可以做10个小书信袋,2×5=10,所以2÷=10.

生3:还可以这样思考,1里面有5个,2里面有(2×5)个,2÷=2×5=10

谈话: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2÷=2×5。这个等式中的5与有什么关系呢?从这个等式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1:我发现5和互为倒数。

生2:我发现2除以等于2乘的倒数。

生3:我猜想在算整数除以分数时可以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谈话: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但是,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具有普遍性吗?我们通过解决第二个问题进一步验证。

多媒体出示: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学生列出算式:2÷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进一步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生1:我通过画图的方法看出2米有5个米。

生2:2里面有10个,每两个看做一份,2里面就有(2×5÷2)个,写成算式2÷=2×5÷2=2×=5

生3:通过同学们的计算过程,看出除以等于乘的倒数,所以同学的猜想是对的。

4、谈话:我们通过解决这个问题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那么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各自在教科书上填写,再指名口答。

2、自主练习第3、5题

这两道题都是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3题学生可以利用数量关系长=面积÷宽,列出算式2÷进行计算。第5题通过看图理解题意,明确求一瓶水能倒多少杯,就是求2升里包含多少个升,用2÷=8杯。

3、自主练习第6题

这题是一道简单的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注意说明“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作业:课本第25页第2、3、题

六、板书设计:一个数除以分数

2÷=2×5=10(个)2÷=2×5÷2=2×=5

七、教学反思

1.教学中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索新知识;运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她们主动探究,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探索交流机会,有利于他们不断积累学习的经验,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有层次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25-26

课时目标:

1、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3、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明确要求

1、谈话:同学们,洋娃娃的裙子多漂亮!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给洋娃娃做几条美丽的裙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米布给洋娃娃做小裙子,做一条需要米。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师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生1:看看米布里有多少个米。

生2:用除以可以算出来。学生列式:÷]

2、师: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呢?将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里。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和大家说一下?

[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理解明确:根据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用乘的倒数。师板书:÷=×=5(条)]

3、谈话:回顾联系以前学习的2÷=2×52÷=2×,再观察今天学习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1:被除数是分数和整数。生2:除数都是分数。

生3:计算时都把除法转化成了乘法,都要乘除数的的倒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能说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1: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生2: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谈话:同学们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还有补充吗?

[生:甲数除以乙数要0除外,因为0不能做除数,0没有倒数]

师生共同将计算法则补充完整。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组计算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注意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典型错误及时进行指导。

2、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辩对错题目,其中的错误也是学生在计算分数除法中易错的地方。练习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错。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分数乘除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还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自主练习第8题

这是学生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即同学的速度,走路程多的同学较快。也可以求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用时少的同学较快。教师要提倡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4、自主练习第9题

这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旨在打破学生的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的整数除法运算使学生认为商一定小于被除数。这个定势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已得到修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讨论,如情况允许,最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最后得出答案:如果除数小于1,商就大于被除数;如果除数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数;如果除数等于1,商就等于被除数。从而加深对除法算式具体含义的理解。

5、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分数连乘应用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找准单位“1”的数量,然后再列式计算。注意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不要和刚学习的分数除法混淆。

6、自主练习第11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在第8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熟知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限时作业:自主练习4题

六、作业:自主练习10、11题

七、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正确分析题意,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课时分数除法练习课

内容:自主练习:25-26页

课时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练习题第1、2、4、5、11题,以计算为主,并且呈现由易到难的梯度,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并交流结果。

2.第6、7、8、10题是考查平均分的问题,学生掌握较好,让学生先看清题意,掌握分析题的方法,进行列式,并计算。在此强调做应用题的规范性。

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交流

3.第9题,规范做题思路。先写出你要求出什么?

4.第3题,先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说出已知面积和长或宽,如何求宽或长的公式。充分理解除法的意义,是乘法的逆运算。

5.第10题,根据题目第看清第一天的是以谁为单位“1”,第二天是以谁为单位“1”,然后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列式。

作业:

做蝴蝶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信息窗3)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并正确解决题目

二、教学准备

预习设计

1.回顾并说出分数乘法的意义

2.说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说出方程的解法以及检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3-26页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人数×=女生人数,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画一个线段图帮助同学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仿照上面列几个等量关系式吗?

①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

②大熊猫的寿命约,想当于猩猩的。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看看布艺兴趣小组在活动中遇到那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2.解决问题

(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画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尝试画图,找出不同同学的线段图进行展示据线段图,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写下来,并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在等量关系式中,谁是未知的?所以这个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4)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集体交流,你是根据什么设的?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怎样检验?

三、作业:配套练习册第13页第11题、课本第29页第2、3、11、12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数学信息:

8个

占计划的2/5

数学问题:2/5X=8

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检验:

第二课时

继续上节课的知识:

1.学生尝试解决第二个红点。

2.集体交流:

(1)交流分析的方法,展示画图法。

(2)交流解答的步骤:

分析数量关系(画图)----找等量关系----根据单位“1”的已知与未知确定解决方法---如果单位1未知就用方程法解答比较简便。

(3)交流答案和检验。

5.谈话: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6.比较两种解决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3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手骨的数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作业:自主练习2、3、5、6题

六、教学反思

1.探究计算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问题上,从实际情境的问题入手,引出要探究学习的计算内容,借助实际问题来理解算理、探明计算方法。

2.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中明确解题思路,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三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设计意图:

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创设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数学对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学生自己经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过程,总结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3)借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也逐步地缩小(扩大)这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小数,已经对小数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小数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多少呢,不明确。因此,我借助了计算机课件来辅助教学,借用 小数点搬家这个情境,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总结质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探索、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知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

结合几年来教学新教材的经验,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自己总结出的设疑引趣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发现、巩固内化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的四步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设疑引趣。

通过动画:小数点在285之间跳来跳去,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小数点的作用。小数点的`移动究竟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呢?这正是学生这个时候想知道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对感性材料快餐价格变化的观察、比较、交流、探索,经历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也逐步地缩小这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积累了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归纳发现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同时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归纳发现、巩固内化。

这一环节,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辨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为了使学生能准确牢记小数点左右移动的变化规律,我让学生采用构思数学日记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总结,整理并理解探索出变化规律,让他们编成儿歌。在小结时我建议学生课后到社会中去调查,给山羊快餐店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既经济实惠,能吸引顾客,又能赚钱。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渗透一些商业性经营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上一篇:责任导演简历下一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