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24-09-2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共8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

论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

贸易经济系 08级 金融3班

徐彦哲(31号)

摘要

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经过二十年的培育,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定产业雏形。本文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入手,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在全球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现状;挑战;对策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1.1信用卡的消费日益活跃

信用卡作为个人消费信贷工具,在居民消费支付中的角色日益醒目,人们使用贷记卡的活跃程度大大高于借记卡。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卡发行量、交易额增长迅速,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较2008年年末增加2.7亿张。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28.1亿户,较2008年末增长17.2%。2009年全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约214.3亿笔,金额7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3.1%。其中,银行卡业务197亿笔,金额1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0.5%;银行卡消费额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32%,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

银行卡在商户中的销售而产生的手续费支出,也由原来的微不足道上升为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对银行而言,银行卡成为其业务发展和效益增长的新亮点。

1.2银联卡境外受理环境逐步改善

中国银联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银行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封闭发展的格局,使跨行交易成为现实,并增强了银行卡交换系统网络的稳定性、开放性、通用性。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依然保持增势,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达到69.4亿笔和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66.8%。中国银联对跨行交易资金实行两级清算和轧差清算,在两级清算下,设立银联分公司地区的商业银行分行通过银联分公司清算,其余由总行与银联总公司清算。

1.3银行卡市场品牌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于上海。目前已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系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积极配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

1.4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

2009年,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不断加强银行卡风险防范与应对。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和《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政策法规,为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打击、遏止信用卡违法套现等风险问题,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银行卡发展的主导权面临丧失危险

银行卡市场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权和品牌影响力上,在银行卡市场发展初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创建自主品牌、掌握银行卡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选择了依靠跨国银行卡公司的全球网络来实现银行卡受理的道路,其后果是境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和市场主导权完全被跨国公司控制。目前,VISA、万事达等跨国银行卡公司采取了发行其标准品牌的双币种卡、投入重金争夺发卡资源和商户资源等手段,已经在中国银行卡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

2.2银行卡发卡的覆盖面不广

由于不少中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全国只有300多个城市实现联网,严重影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后劲。欠发达地区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不足,对银行金融服务要求停留在低水平、低档次上是造成银行卡业务在当地发展缓慢的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由于结算类和代理类银行卡业务,银行一般不动用自己的资产,不为客户垫款,不参与收益分配也不承担损失,仅收取手续费,属于低风险的金融业务,且投入少、具体操作简单,因此,倍受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青睐。受该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银行卡业务档次提升动力不足,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后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些欠发达地区赢利能力差、高科技应用程度低、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等问题,极大的阻碍了银行卡业务在当地的发展。

2.3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一,营销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

“尽管近两年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说。我国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4.6,而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相应的比例分别高达63、55、27和35。我国持卡人的用卡频率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

一、韩国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的发卡总量与美国相近,但美国的商户几乎全部可以接受刷卡消费,而在我国消费者只能在大约2的商户刷卡消费。万建华说,“我国已发行的银行卡中95以上是借记卡,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确实不少,但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

2.4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用卡环境有待改善

有的客户把自助银行称作不睡觉的银行,想存就存,要取就取。在商业中心、较大规模的市场附近,自助柜员机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并成为市民新宠。银行卡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实惠,但银行卡业务的受理环境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用卡环境不佳是从银行卡问世就存在的问题。首先,市民刷卡消费常常遇到线路故障,每逢年过节的刷卡高锋期有时会出现刷卡延时、处理速度慢的现象,ATM、POS机上跨行交易也时有吞卡、死机现象。

2.犯罪分子和不法商户勾结诈骗。盗取银行卡密码的现象层出不穷利用废弃凭条来破取密码;媒体近日对“克隆卡”盗取银行存款一事的报道,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不少储户在ATM机前取钱后,将ATM机打印出的凭条不加任何撕毁等保密措施,就丢弃在地上或是垃圾筒里。这些凭条被在一旁等候的不法份子捡走,再以高科技手段克隆同一卡号的银行卡进行密码破译。盗取银行卡密码的主要方式有:①用假卡、空卡“调包”; ②ATM机假吞卡;③利用假工作人员来骗取;④网银大盗。

2.5银行卡业务受理市场的规模不足

这已经成为现阶段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银行卡是电子货币,广泛接受性是其发展的基础。全国仅有特约商户15万,只占商户总数的2左右;ATM机不足5万台在总量上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受理终端太少,大量中小商户还基本不能受理银行卡业务。银行卡业务受理市场不足,还会降低持卡用户用卡的积极性,阻碍银行开发新商家,难以吸引各方投资。解决银行卡问题的对策

3.1大力开发区域银行卡市场

全国只有300多个城市实现银行卡联网,许多中小城镇和农村还没有被覆盖。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开发程度,分别扩大当地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加快联网通用步伐显得格外重要,在发展过程中要科学配置机具,充分发挥现有机具的效用,改变银行卡业务多年发展中形成的各发卡机构间机具互不通用的现象,避免社会资源浪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银行卡业务计算机处理系统,加快软件开发,完善实时监测系统和网络清算功能,及时提供网上清算,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等一系列措施,把欠发达地区的潜在客户开发出来。3.2完善用卡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3.2.1改善银行卡系统

银联要提高银行卡的刷卡服务质量,尤其银行卡大部分网点休假,ATM取款、POS机刷卡消费将成为居民主要的支付方式。因此,为缓解消费高峰期刷卡难的问题,提高系统每秒交易笔数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所在。不少银行已经开始着手银行卡系统的改善工作,如2004年12月28日,中国银联长沙分公司进行了数据处理系统的切换工作,将数据处理系统从长沙分公司处理平台移入到中国银联总公司处理平台,新系统每秒钟最高处理刷卡交易的笔数从50笔提高到1万笔,全力保障了居民节假日刷卡的畅通。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卡产业和银行卡市场实现了飞跃发展。

3.2.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严格业务流程

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应从主要业务岗位和工作环节入手,防止和化解风险,保障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在内部管理方面,应当做好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的落实,严禁授权和会计、征信和催收等不能交叉的岗位交叉顶岗严格控制基础薄弱、内部管理混乱的分支行银行卡业务系统的上线,严格考核银行卡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知识和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精细化管理,使业务人员处理业务时有章可循。

3.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持卡人防范意识

3.3.1 银行卡业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业务人员应为复合型人才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分流国内部分优秀的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因此,要树立危机意识,重视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稳定银行卡从业人员。要建立竞争形势下新的用人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以适应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3.3.2持卡用户提高警惕

仔细检查柜员机表面各部位的颜色、痕迹和装置等有无异常后再进行操作。持卡用户不乱丢弃交易凭条,是对自己的存款安全负责所必须做到的。使用ATM机前,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看看身后以及旁边是否有可疑的人,ATM机一旁或上方是否有摄像头等多余装置,ATM机的键盘是否真实,ATM机取款是否正常。若有可疑现象,则应立即停止操作。而一旦银行卡被吞,千万不要离开现场,目光要紧盯吞卡处,以防一时疏忽银行卡就被不法分子抽走,然后拨打银行储蓄网点的电话,告知吞卡情况(不必告知密码)。若有同伴,应一人坚守现场,一人去银行办理取卡手续;若无同伴,应在确认是真吞卡(一般是多次输入密码错误)后,才能离开现场。在ATM机前,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能将自己的银行卡交给他人操作。ATM机取不出钱时,宁愿多走几步路,更换别处取款,切不可在该ATM机前执着地试卡。

3.4积极引导国民转变消费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银行卡进行个人支出的比例在美国为30,在香港为18,在国内仅为3.3,因而,要大力引导持卡人转变消费观念。第一,要在整个金融行业内部树立信用卡业务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不是国内同行,而是现金的观念,从业务经营指导方向上改变将现有银行卡业务作为银行传统业务附属品的思想,在产品设计定位上改变将现有银行卡作为存取款工具的做法;第二,加强舆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信用卡的知识,加强对年轻一代金融意识的培养,培育年轻人持卡人市场,调动年轻人刷卡消费的需求,带动整体消费意识的增强;第三,着力于进一步优化用卡环境,通过与特约商户联合开展优惠促销活动,以经常不断的消费积分奖励活动,刺激持卡人的刷卡消费行为;第四,通过细分市场需求,把握市场热点,借助产品创新,吸引不同类型的持卡人群,通过满足持卡人的习惯性偏好逐步培养其消费意识,并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3.5进行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丰富和发展银行卡功能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银行卡也应不断推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银行卡新产品和新功能。要以银行卡为载体,推动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发展。要以“新一代”推广为契机,以借记卡为基础,把现有个人银行产品改造创新有机归集到以客户为标志的一个综合账户上,方便客户使用,尽快实现针对同一客户的产品与服务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在外部形成个人产品的联动优势,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6政府应对银行卡产业给予充分支持

政府积极搭台,银行大力推动从现实角度出发,在现阶段,国内银行卡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大力倡导推动,才可能较快地发展。通过政策制定,明确银行卡产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各家银行根据国家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银行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政府拉动下,我国的银行卡业务才可能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如果政府财政政策如果能够遵循、看到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趋势,适当的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引导,那么,我们中国银行卡产业会发展的更快、更健康。”同时,“并不主张在银行卡产业当中政府有所作为,如果有所作为的话必须是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智.《中国银联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日报》2010-2-23 2.席华杰.《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消费导刊》2008-23 3.陈星.《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对策浅析》,《经济视角》2008-12(36)4.绍兴忠、金广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高颖.《欠发达地区银行中间业务为何发展缓慢》[N].中国经济时报,2008-08-23 6.张峰.《信用卡危机的反思》,《金融与经济》2009-12(27)7.王国敬,华伟,郭诚实.《利用银行卡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农村》[J].农业.农民, 2006-05 8.邱晓卜.《春节高峰刷卡不再难》[N].潇湘晨报,2007-01-02 9.任超锋.《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2009-10-24 10李伟.《央行将进一步落实银行实行制》,《新闻晚报》2010-2-1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2

中间业务是国内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说法,大部分学者认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电讯技术、机构网络、市场信息、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需要向外界借入资金,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进行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或佣金的经营活动。

这一概念的给出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即“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事实上,这一概念并没有全面涵盖各类中间业务的内容,不能准确地揭示中间业务的本质和特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暂行规定》

中强调的表外性只是部分中间业务的暂时性特点。银行在经办某些中间业务时,如贷款承诺等,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资金,但由于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将来随时可能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表外进行登记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控制和管理,而一旦风险成为现实,这类表外业务就转变为表内业务。具有类似特征的还有衍生金融产品,银行在经办这类业务即成为合约的一方时,也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或只是垫付少量保证金,但是新的金融会计准则要求将其由表外转入表内核算,以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2. 中间业务的创新已经突破商业银行中间人的身份。

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中,如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均以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服务者的身份接受委托,而随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使得银行中间人的角色发生位移,成为交易双方的一方,即成为交易的直接参与者,而不再仅仅作为中间代理人,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如开立备用信用证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对外付款承诺协议,由于在签订协议时没有发生备用信用证涉及的违约行为,也就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此时还是典型的“中间”业务,而当申请人违反了备用信用证的具体条款时,银行就必须要履行协议规定的向受益人提供付款的承诺,进而对申请人形成了贷款,使银行成为出售信用的一方,表内资产业务从而产生。

3.现行概念中回避了中间业务的风险。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不仅资产负债业务存在风险,中间业务也存在风险,甚至是高风险。银行不恰当地运用中间业务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2月英国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就是因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亏损10亿美元而宣告破产的。事实上,中间业务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由不运用资金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收客户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转变等,在这些转变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尽管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但是各种创新的中间业务都具有程度不等的风险,风险差异性是中间业务的显著特征之一。

根据上述对现有中间业务概念的缺陷分析,在此给出如下定义: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从事的在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旨在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各项业务。这一概念揭示了中间业务的实质,它是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出来的、风险程度不等的、对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各类业务,它与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风险交织。

二、理顺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与中间业务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表外业务,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相关法规中,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只是以其包含的内容来说明,使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两个概念使用混乱,造成银行业务核算界限不清,统计口径不一,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混乱。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理顺二者的关系,从而便于在实务中对这类业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范。

归纳我国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关系的不同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表外业务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一部分;三是二者业务相互交叉;四是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是同一类业务,只是不同叫法而已。在上述观点中,本文同意并采纳第四种观点,理由如下:

1. 巴塞尔协议与我国《暂行规定》二者的内容相同。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标准,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的业务,通常包括那些虽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即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

我国《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划分为适用备案制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前者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代理、咨询、保管类等业务,后者主要包括票据承兑、开发信用证、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业务等,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巴塞尔委员会的广义表外业务的内容基本一致,即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或有债权、债务类业务。

2. 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的分辨。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将银行业务划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一词的出现并非是因为所有银行业务可分为表内、表外两块,而是针对银行业务从表内向表外转移这一现实趋势而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银行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原表内业务的职能逐渐以某种形式脱离资产负债表,但银行的风险并不消失或减少,金融当局从监管角度出发,提出将此类业务按一定的风险权数转变为表内相应业务,并要求建立保证金来保证。可见,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分辨的需要。

3.“表外业务”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人们容易对表外业务产生误解,认为它是银行仅在表外核算和在表外披露的,是银行从事的不持有资产或吸收存款,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而表外业务的实质则是中间业务,它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潜在的影响,可视其风险程度按预定的权数转换成表内相当业务。所以,表外业务也需要根据其风险程度大小不同,纳入表内科目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地反映其信息。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大块: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无庸置疑,资产业务是建立在负债业务基础上的,因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没有资金的来源,自然就没有资金的运用。新中国银行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今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单纯依靠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这两架马车,忽视了中间业务这第三驾马车,不免显得动力不足。

一、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山西的票号应该算是其鼻祖了。票号是在货币经济发展、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活跃进而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诸如当铺的基础上产生的。票号是经营货币资本的服务型机构,而当铺是吃利差的高利贷机构。

如今国内商业银行更像“票号”还是“当铺”呢?历史是发展的,自然早已超越了那些历史的东西。但现今正是商业银行从另一个“当铺”发展成另一个“票号”的改革时代。商业银行本质上是服务型的企业,而“服务”二字正体现在中间业务上,这也正是发展成另一个“票号”的关键之路。

二、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经过2009-2010年总量超过18万亿元的巨量信贷投放,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资本消耗——上市圈钱”的模式走向登峰造极,而在这背后恰是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2009年以来,随着央行多次降息,商业银行饱受存贷利差收窄之苦,在强大的利润考核之下,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以量补价”的策略,为了做大规模,商业银行对分支行基层员工的考核手段无不用其极。2010年,存款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恰是一个缩影。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坦言,“去年完成存款任务的,年终奖励5万元,没有完成的只有8000元。”而2011年第一个月光一个柜台每月拉存款的任务量就有400万元。由此可见,存贷款业务仍是国内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三、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切入点

(一)银行卡类中间业务

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24.2亿张,以13亿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约为1.86张,可见平均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张多的银行卡,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只顾扩大发卡规模抢占市场,甚至降低授信审查门槛轻易向无固定收入群体发放信用卡,却忽略了银行卡的后续服务才是留住客户的关键。

商业银行在银行卡类中间业务上其实可以大做文章,银行卡主要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借记卡成功的关键应该在安全快捷的汇兑服务、成熟稳定的网上银行以及高效的后台服务上。汇兑服务重在“安全”二字,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ATM自动取款机和自助存款机都安装有后视镜,并且在深夜整个自助大厅内的灯光比旁边另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助大厅亮了不少,给深夜存取款的客户极为安全的感觉;网上银行是最能体现银行技术优劣的地方,况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稳定的网上银行将是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后台服务的关键在于对后台服务人员的培训,打造出一种某行特有的精神面貌,并辅之以强大的后台计算机系统,高效地处理各类情况。信用卡成功的关键则在种类繁多的消费选择上。信用卡因提前消费的观念而生,所以要自始至终围绕在“消费”二字上。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给客户提供了各类消费机会,包括节假日刷卡优惠活动和多达百家的特惠商户,针对客户不同需求发放旅游卡、加油卡、航空卡、汽车卡,对于授信额度较大的客户甚至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二)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

现今中国正处于“负利率”的时代,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过通货膨胀率,客户存在银行的资金不断贬值。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当是商业银行的责任与业务,理财规划师在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推出各种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喜好、不同承受能力的客户。

此外,目前国内部分企业缺少资本运作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机会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诸如为企业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结构、融资安排提供专业性方案;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过程;参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资本重新核定、破产和困境公司的重组等策划和操作过程;甚至可以长期为企业的各项经营投资活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三)交易类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应借助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优势通过对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来满足客户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求。商业银行应注重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凭借专业化人才来激活银行的创新能力,设计出符合客户各种需求的金融产品,然后打包出售。特别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相当多的客户有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控制的需求,就需要创新的金融产品。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商业银行创新的着力点就在金融产品上,拥有了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就拥有了客户,占领了市场。

四、结束语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了银行利润主要的来源,而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较小,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为了缓解资本金不足、信贷额度受控带来的压力,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将业务开拓重点由信贷转向中间业务。如某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贸易金融事业部全年7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存贷利差收入不到30%。可见,这场业务之变已经初现端倪,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而这场改革的主角将是政府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各中小型商业银行以及广大的客户群体,他们将共同导演和见证中国银行业又一次改革浪潮!

参考文献:

[1]曾志耕,何福章.商业银行的生存挑战与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3,(6).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审计初探 篇4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特点及风险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一般

不需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为顾客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广义上讲,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狭义上,表外业务仅仅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较高风险的中间业务;内容上,中间及表外业务具体包括九大类数十种产品,即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它类等。

目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大幅度增长,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代理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品种少,水平低,手段单一,在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等传统业务领域。二是制度规程缺失,业务操作难以规范。目前我国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只强调“开办”,中间业务零散地分布在对公信贷、个人信贷、国际业务、会计等不同的职能部门。没有一个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开展业务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特点,各职能部门往往各自开发、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之间难以衔接,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办过程透明度较低,业务操作缺乏公开性,难以规范。

虽然中间业务风险相对较低,但随着中间业务创新,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重大变化,同样也会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等多种风险。纵观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二是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这时商业银行办理中间业务就需要运用资金并承担风险,银行所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动补偿,还包含着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中间业务所蕴涵的风险也逐步加大。1.信用缺失导致道德风险加大。当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信用水平很低,且缺乏必要的惩戒机制,经济诈骗不断发生。为减少纠纷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采取的一些限制措施使得信用工具的作用和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与之相关联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发展受到影响。2.制度不键全导致操作风险难防。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直至近年才蓬勃发展,普遍存在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加之有些中间业务产品涉及几个相关甚至不相关部门,需协调的关系众多,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无专门部门对各项中间业务产品进行管理和指导,很多时间只是业务操作人员在办理中去摸索经验,缺乏统一标准。

二、对中间业务产品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由于中间业务产品审计目标有着不同于其他业务的特点,在审计时应予以特别注意。

(一)审查各项中间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完整性。审计依据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对中间业务的有关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审计时,要查明各项业务是否合法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其办理程序是否完整、记录依据是否完备。

(二)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账外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强中间业务收入审计可以有效地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以下介绍四种查找中间业务收入未入账的审计方法:

方法一:询问法。该法主要是走访、询问与中间业务收入有关的部门,查看有关业务部门的工作总结,重点关注业务人员、有关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数据的资料。如业务部门工作总结中的中间业务收入大于实际入账的中间业务收入,则可以断定有部分中间业务未入账核算。根据这一线索查找未入账的中间业务收入的明细项目。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只能发现部分未入账的中间业务收入。

方法二:核对法。该法主要是将业务部门的台账、有收费额的业务协议(或合同)、收款收据与有关账务进行核对,从中发现未入账的中间业务收入。如收据金额、业务部门台账中的收费金额和业务协议中的收费额三者之中有一项金额大于与此业务相关明细账中的中间业务收入,则可以断定该笔中间业务收入未入账或有部分收入未入账核算。

方法三:测算法。根据测算内容的不同分为三种方法:一是业务量的一定比例。这种方法适用

于按业务量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如支票、电汇等票据结算手续费、保函、银行承兑汇票、保管箱、个人存款证明、国际结算手续费等均适用此方法;二是完成一定工作量的一定比例。如审价类业务,理论中间业务收入=参与审价的银行员工数×员工的工作日×每天收费标准。如实际明细账入账中的金额小于理论中间业务收入,则部分审价业务收入未入账;三是按中间业务人

员收入的反比例测算。目前各行对中间业务均有一定的考核办法。一般规定按业务人员的一定比例发放工资。先从财务部门获取办理中间业务人员的工资额。再除以考核办法中规定的比例,即可得到中间业务收入总额。与会计部门入账金额进行核对,可以发现未入账的中间业务收入。

发展商业银行代理中间业务浅谈 篇5

1.发挥潜力,对效益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超过了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巨大的差距,让国内银行业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一块尚待深挖的“金矿”。

当然,由于利益的驱动,也给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了契机和条件。银行通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挖掘中间业务市场潜力,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就拿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广泛开展的个人理财这项中间业务来说,在我国有调查表明,80%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70%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中国工商银行杨百宁处长说,正是意识到个人理财服务潜存的商机,工行已经在全国160多个城市近700个网点开展了理财咨询服务,个人理财中心已达400余个,计划发展到1000个,为此将选配1万名高素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向社会推出个性化、专家型的个人理财服务。

回想当初,银行在开办一些免费中间业务的过程中,的确培养了不少客户资源。发展到现在,不断增加的成本支出,让银行的经营者们普遍感到不堪重负。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是“银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以往对业务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根本就没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和利润源去进行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少收费、免费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方式开展中间业务,以此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地使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间业务免费服务的观念。

2.必要性:WTO的承诺、同业竞争、混业的趋势,提高自身生存和竞争能力

入世五年后,国内主要城市必须全方位地向外国银行开放;五年至七年内,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必须有限度的开放,从而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硬通货。

如果国内银行的不健全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变,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就会得到推迟。而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开放,会加速资本外逃,导致人民币贬值;中国将重蹈东南亚和韩国的覆辙。若中国不按照世贸组织所规定的时间表履行其开放义务,外资的流入就会急速下降,直接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压力。近年来,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加大。因此,改革的挫折会使中国付出极大成本。在全球化如火如茶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者也不甘心永远做储蓄者。总之,中国的银行改革必须和时间赛跑。

综上所述,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为银行松绑,使银行从单一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增强其竞争力。国内银行应乘两岸三地统一市场形成的东风,做三地经济整合的中间人。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为国有银行全面迎接外国银行竞争提供了练兵的机会,中国的银行应走在世贸规定的时间表前,才能保持吸引外资的势头(“法国兴业银行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市场报》2002年04月22日第四版)。

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理念:效率、发展方向、前瞻性的眼光

专家分析,未来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客户竞争、业务竞争和人才竞争上,其中又以客户竞争最为激烈。外资银行在中国主要从事的是融资、贷款和外汇交易等业务,客户主要定位于进出口企业和需要资金量比较大的企业。今后几年,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将主要来自本地客户,中国银行业的优质客户正是它们的重点目标,尤其是像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这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将被它们首先“锁定”。

(二)队伍

“银行的日子越往后走越不好过了”,成都某银行一负责人在回味银行过去的无限风光之余感慨万千。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安无事”地过得有滋有味,“饭”也吃得很均匀。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2至5年内逐步放开金融市场,这种“衣食无忧”的好风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前段时间发生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可能狠狠地撞击了沉湎于安乐窝的国内银行的腰杆,让国内银

行有了那么一点点“痛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正开门纳客,30多家开始了人民币的业务试点。银行业人士认为,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市场份额仅占2%,但5年后外资银行的业务获得巨大发展,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将占据3%以上的份额。面对外资银行的剑气逼人,中资银行能沉着应战吗?

1.外忧:“大好河山”面临“蚕食”

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业的“跑道”,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面对面地“过招”了。那么,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中资银行如何应战,从而保护“大好河山”不致“水土流失”呢?金融遭遇战才刚刚开始,“爱立信熊猫事件”也不过是中外资银行“短兵相接”的一个信号。西南财经大学博土生导师李教授认为,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还有

一些限制,而且跨国银行本身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多家外资银行瓜分市场“蛋糕”是“多赢”还是“多亏”现在还难下定义。因为竞争本身是互动的,跨国银行在早期或某一个“时间段”发展中间业务可能是咄咄逼人,但国内银行凭借“土生土长”这一先天优势作出一些应对,更新在金融市场中的“打法”,守住既得的“胜利果实”也并非难事,国内银行的“水土”不会“流失”。需要直面的是,中资银行在银行服务及金融产品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中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做好服务。

四川省银行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在于“抢客”这方面,“爱立信熊猫事件”就充分揭示出外资银行的矛头直指高端客户,中国银行业60%的收入来自10%的客户,而国际银行业中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中资银行10%的优质客户资源将成为外资银行相互争夺的焦点。战火烧到门前,国内银行业奋起自卫,这从一些银行积极“备战”动作中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推广产品方面,已有不少银行“动”了起来。最明显的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日前宣布降低信用卡申请门槛。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也正式投入运行。而央行已批准工商和中信两家银行受理因私购汇业务,加上中国银行,人们可以选择的购汇渠道已增加为3家,其他几家商业银行也准备扩充自己的外币业务。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外资银行的兵临城下,中资银行已经开始行动了。

2.内患:如何让“水土”不遭“流失”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分为“两条战线”作战的方式,首先是在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如目前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开业之初就“捞”了3个亿的存款。其次是人才的竞争,据记者了解,浦东发展银行成都分行和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在筹备期间,人事框架已基本搭建完好,在招聘广告打出后,吸引了数千名应聘者前往应聘。其提出的应聘人员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重要岗位、部门骨干不可避免地流走了,而某国有银行一重要部门的人员几乎被“一锅端”。成都一银行人士提到这点时认为,对老银行而言,流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流失的还有一些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大客户。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国内银行业在紧张“备战”外资银行的同时,也在采取“御敌于门外”和“安内政策”,即做到优质客户不“另投他处”和人才不外流。可以这样说,国内银行目前像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银行号称钱老虎,总是抱着一种“莫奈我何”的姿态,“爱立信熊猫事件”无疑给国内银行的这个姿态作出回应的表示。前不久,国内一家媒体以“谁动了中资银行的奶酪”为题透析了在中外资银行的短兵相接中,中资银行丢失市场份额的时代已开始。据一次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结算业务、外汇贷款占中国银行界总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3%和22%,但在外资银行集中的上海,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0%和69%。目前外资银行代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到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所以银行业人土认为,在“狼来了”之时,中资银行要冷静,沉着应战才是致胜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中,中资银行不但要看紧钱袋子(优质客户资源),还要看住人才这块阵地。

四川银行行业协会负责人说,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能够给人才提供一种归宿感、成就感,更主要的是给人才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做到以事业吸引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同时,在外资银行兵临城下之时,防止简单的悲观和抱怨情绪在中资银行基层员工中的扩散。因为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职员的骄傲,如今可能荡然无存。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伴随银行裁员和效益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职员内部另一个极端的悲观情绪和对经营体制的简单抱怨,银行在

稳定军心方面应该做出一些“技术性”处理,因为有必要看到,银行“人才”还是短期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相对优势所在。

(三)合作联盟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银行一直作为金融业的老大,而今老大的位置已经远不如从前了,这样的日子将逐渐成为历史。

“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打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是说。

探索银证合作的过程,必将面临来自立法、监管以及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自身的很多的挑战,也面临着设置必要的防火墙,以隔绝证券市场可能的风险向银行业转化的挑战。但不管如何,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银行资金进股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实际问题也并非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而是银行资金缺乏控制地流入和无条件地流出。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没有有效对接,也没有较为周全的计划引导资金进入和退出。究其实,造成股市巨大波动的根本原因就是进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名不正,言不顺。“当我们严格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时,必须开通银行资金合法、合理、合规进入股市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银行界人土、相关官员对此达成共识:必须拓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渠道。当前,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有效对接渠道的是管理层一直坚持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大势所趋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已经提上日程。

而事实也表明,管理层正在做相应的探索。

(四)金融信息化

在传统的意义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因素,制胜的关键在于“

快鱼吃慢鱼”。在信息时代,金融企业要想成为“快鱼”,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如此说来,从金融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加速金融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金融企业使用的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这些比我们国内的金融企业更先进;而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为客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比我们更有优势;在加强金融行业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一般来说,国外金融企业使用更多、更全面、更成熟的现代化工具,包括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辅助金融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等,都比我们的先进、成熟、规范。而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的金融企业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装备落后的国内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年来,国内的金融企业在物理网点的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金融企业曾经把服务网点的多少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一旦外资银行使用网络技术,而且和国内的网络结成战略伙伴,建立共享的客户型战略联盟,那么我国目前现有的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物理网点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这种物理网点服务渠道很有可能成为包袱。当初,美资金融企业进入日本的时候,就曾通过与日本的邮政系统联盟,利用日本邮政已经具有的网络,迅速地占领了日本的金融市场;而后来美资进入香港,就和香港的房地产商和保险经纪商合作,克服了物理网点的不足,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

挑战固然迫在眉睫,但机遇也在身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金融企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创新机会。招商银行过去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地位与国内的“四大银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招商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招行获得了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在同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思路 篇6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收入来源单纯地依赖存贷款利差,发展中间业务是转变这种盈利模式的一个最佳选择。中间业务收入与依靠贷款资产来增加收入相比较具有风险小、收益大、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业务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银行卡的迅速发展,不但大大方便了国人外出旅游、探亲以及从事商务活动的资金结算,而且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中的一些问题表现的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银行为了占市场、上规模,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发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银行收入单一。一些商业银行不是依靠自身优势来开发具有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给客户提供差别性服务占领中间业务市场,而是奉行拿来主义,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它银行开发新产品,再抄袭模仿,推出类似产品,并辅之以低价策略。这种相互残杀的恶性竞争,严重破坏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指出,非理性、低层次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金融过渡期结束后,国外商业银行一定会在中间业务市场与国内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外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中的实力、经验以及强大的技术支撑,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是致命一击。

解决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需要遏制目前存在的非理性竞争的情况。除了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外,还必须出台一些规范竞争的法规性文件,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标准,规范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和行为,杜绝倾销性推介中间业务产品的行为。对于破坏中间业务市场的做法和行为,必须采取有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其次,必须加大研发具有竞争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上。要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提供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须进一步提高对于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资产业务劲大,发展中间业务劲小。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有很大差距。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认识应该再提高,步子再大一点,精力再多投入一点。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中间业务是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后最具潜质的业务,应将其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在转型时期银行提高了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表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产品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中间业务拓展提供智力支持,不仅注重银行卡、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网上业务的开拓,更要致力于各种服务性收费业务、国际结算业务、资产管理、代客理财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调整业务经营收入的需要,适应在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与大举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竞争客户的需要。

(二)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随着中间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的不断的提高,发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在中国范围内,2007年上半年,各家上市银行业绩均取得了大幅度增长,除传统的利息收入外,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提升成为各家银行利润突飞猛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以中间业务中最具代表性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例:2007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6.29亿元,同比增长124.01%;招行30.12亿元,同比增长127.84%;中信银行7.15亿元,同比增长77.86%。

另外统计表明,200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一半与基金代理业务有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带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占比的大幅提升。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招行为16%,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银行,为11.34%;中信银行为9.09%,深发展为9%,兴业银行为6.5%,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三)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如工商银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管理托管、农业银行的代理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的农卡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代理,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中信实业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和网上支付,光大银行的“一柜通”。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

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不高。从已开办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受到来自内外的约束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占比小,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已达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40%~50%,真正成为银行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在1 0 % 以内,平均在7% ~8% 之间,个别落后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间业务收益还不到5 %。从中间业务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 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多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代理、信用证、银行承兑贴现等劳务型业务上。不仅品种单

一、业务范围狭窄,而且发展空间限制多、批报程序复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二)中间业务收费状况混乱

1. 缺乏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除支付结算业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外,大多数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没有统一,商业银行开展这些业务是自行和客户协商收费。大多数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拉客户,争资金,常常免费提供服务,又是甚至贴费。例如商业银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代发工资、代收社会保障基金等业务,由银行利用其计算机网络、营业网点和人缘优势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本应收取费用,但由于各银行为了讨好客户,争取一块资金,不仅不收费,而且相互抬价向政府部门支付费用,以致出现了政府部门用代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代收社会保障基金等项目向商业银行公开招标的荒唐现象,既推动了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损害银行界的整体利益。

2. 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低。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对电子汇兑业务根据金额大小每笔收费只有0.6元,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与收入低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商业银行在支行结算系统建设上商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不断改进系统性能,提高结算服务水平,结算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商业银行还要为支付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支付网络运行、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等高额成本,结算业务收入远不足弥补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支出,商业银行几乎在为客户免费提供结算服务。

(三)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

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传统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人才的投入上往往摆在头等优先的位置,首先满足其需要。从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咨询顾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开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否则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而我国商业银行尚处在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换过程之中,缺乏机动灵活、适应金融市场化需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工资薪酬机制,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虽然大部分已经着手引进和培养银行中间业务专门人才,且现有的部分人员具备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发展。

(四)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与统一的部门协调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大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发管理。中间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中间业务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有些银行虽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但是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在业务运行中不能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标准考核的无序现象,特别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风险控制方面,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作指导,各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易发生业务操作风险;再者开办中间业务操作环节较多,需要商业银行会计、信贷、国际业务等不同部门协同“作战”,因各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间业务的管理上难以做到统一、连贯,易造成风险控制盲点。

三、解决现存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根据2003年5月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98%,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利差达3.33%。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对国外银行发展战略的借鉴,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充分到认识到中间业务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并且高利润的发展业务,逐步加大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保证为客户提供实惠、优质、快捷的服务,并建立了各种激励机制,予以物质补偿,吸引国内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其中,有了人才我国中间业务才能创新与发展,同时制定了各种中间监管制度、办法和条例,统一目标,促进商业银行合理有序地发展。

(二)规范中间业务收费

1. 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尽快改善收费混乱局面。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资源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商业银行为此付出了成本,所以应当合理收费,收费价格应稍高于成本。可以仿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率的产生机制,有商业银行相互或者由银行同业协会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并且对所有商业银行都应具有约束力,以避免随意收费损害银行业中整体利益。

2. 适当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应该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实际成本进行精确测算,以成本加合理的利润作为收费价格,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三)注重营销,加快发展速度

每一种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出来以后,都存在着市场营销问题。在中间业务市场拓展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促成各种中间业务产品迅速为市场所认识和接受。一是要用足现有的存、贷、汇业务关系,向广大客户积极推介中间业务新产品,巩固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扩大客户群体。要挖掘现有人员优势,广泛动员全员的同学、亲戚、战友等社会关系,进行全员促销和上门促销,发展新客户。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全新的现代商业银行形象,进行门市促销。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力宣传、推介各类中间业务产品,让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种中间业务产品让全社会的人士了解、认知、接受。可以聘请一些资历深的人士,担当业务顾问、公关员,深入机关、事业、企业实施公关和促销。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措施,广泛向社会各界宣传营销自己代理的各种中间业务品种。在营销中一要注意营销对象,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营销不同的产品,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营销方式,既可以采取上门营销,在服务手段上,不能仅局限于微笑服务、限时服务、上门服务等浅层次劳务性服务上,要尽力创造服务新品种,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让客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商业服务的优质、全面、便捷、高效。在品种创新上,要不断推出适合各种社会层次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并根据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改进,以优势高效和良好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忠诚度,扩大市场占用率。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其所从事的业务更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三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开发队伍中来。四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促进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规范管理,确保中间业务稳健发展

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管理战略,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使中间业务在全行形成开发、运作和管理相结合的系统网络,促进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各分支行应根据当地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中间业务的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中间业务的开发、推广和具体操作。在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要加强和防范中间业务的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创新思路

(一)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咨询业务。银行的咨询业务范围极为广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项目的投标、合作、建设和生产销售的机会愈来愈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咨询业务,以保证有竞争力的国内优秀企业不会因信息滞后或缺少国内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信用签证等原因而错失良机,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

2.信息咨询业务。开办信息咨询业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商业银行应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咨询业务。有偿提供可对外公开的金融情报,为客户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外汇、人民币价格走势、信息数据及金融市场方面的服务。开展咨询和市场调查,对企业资信进行评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等进行调研活动。银行受托,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参考。提供中介服务。即银行为客户进行经济合作和商品交易充当中介人,为客户牵线搭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收取中间服务费或交易中间费。

3.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付款单位的开户行督促付款单位按契约履行付款职责的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一是信用担保,即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保证和促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即为融通资金提供担保,如为借款、延期付款、海关免税、保释金、透支和补偿贸易等提供担保。

4.信用卡业务。银行信用卡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业务外,还可大力发展代客买票、预定酒店并预交定金、预定一些消费场所的场地等业务,使得信用卡同时具备一定的IC卡功能。

5.其他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如将贷款变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后采取多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再如可通过提供远期合同业务、货币期货合同业务、货币互换等业务来帮助外贸企业回避外汇风险。

(二)努力开拓优势业务品种和品牌项目

商业银行开拓其他银行尚未占领的中间业务领域,应最先推出具有独创特点的业务种类。首先不断拓展资金营销的渠道,赢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向证券业、保险业方面渗透,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业一体化的局面。在拓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应注重国情及自身的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业务。不同的商业银行,不同的经济区域,对不同种类的中间业务都应有所选择,各有侧重,以便形成自身特色的拳头品牌和品牌项目。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出精品,那么创品牌是当务之急。

(三)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设施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中间业务发展规模和规范程度。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结算速度慢、效益低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外银行的合作,依靠他们的经验来提高结算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增加设备、改善设施,加快现代电子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步伐,提高应用层次。同时,要吸取以往盲目上项目、上规模而不管水平高低的教训,做到高起点、高水平,要善于运用于现代化的手段,建立多功能的服务和业务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电子化应用水平。

(四)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做好中间业务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使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工作紧紧围绕银行中间业务拓展情况,与时俱进,长抓不懈,使银行经办员工及管理人员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熟悉与中间业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员工树立依法开展中间业务工作的观念,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帮助员工意识到中间业务中的法律风险,把握好中间业务开展中的法律界限,注意防患于未然,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确保实现既拓展中间业务,又切实防范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的目的。其次,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银行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其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功能。要让法律部门提前介入中间业务,充分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客观、公正、合理地设计和安排中间业务的法律框架;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法律专题研究,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并予以积极预防;要建立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后评价制度,研究、总结中间业务法律咨询中的疑难、有价值的法律问题,进行后评价,形成法律指引,规范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最后,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要认真对合同及合同性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在商业银行多数传统业务中,商业银行的总行或上级行制定了规范、缜密的格式合同文本。规范、缜密的合同文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规范了银行和客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防范了业务风险,减少或预防了纠纷。但在中间业务实践中,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且差异较大,同时客户需求也差别较大,而且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常常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较多中间业务没有也无法制定格式合同。在此情况下,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不得不根据客户的具体实际情况拟订合同。

(五)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

应采取有关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引导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一是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中间业务管理条例。建议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时,将中间业务有关内容列入。应探索建立相关机制,如中间业务创新、新品种审批、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机制等。二是商业银行要建立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三是建议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鉴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度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国外一般称表外业务),鉴于其有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又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戴国强,郝广才,田晓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 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 华庆山,商业银行发展与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其他:

[1] 冯彬.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金融与保险,2002,第二期.[2] 俞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第一期.[3] 张国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化比较与发展战略.金融研究,2003 [4] 欧阳世伟.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1 [5] 王世豪.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拓展收入增长空间.城市银行,2002,(3).[6] 林之诠,介长利.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金融时报,2001-09-01.[7] 绕元明,徐音.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问题.金融潮,2001,(10).[8] 孙 震,王利波,顾世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初探.世界经济,2002(8)[9] 夏令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与挑战[J ].中国金融,2003(14)外文著作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篇7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我国中间业务的品种以及收入总额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增加, 银行中间业务的输入比重也处于迅速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 我国工商银行新兴业务快速成长, 成为利润增长的新动力。银行卡发卡量超过6亿张, 消费额7.5万亿元, 领先同业。其中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 跻身全球前三大信用卡发卡行之列。私人银行客户数达到4万户, 管理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

然而,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内容、发达程度以及服务技术和设施方面。就业务内容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还常停留在只提供服务而不提供资金的阶段, 并且类似于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外汇期货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能够提供智力型服务的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还比较少见。在业务发达程度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都较低, 而且取得的效益还不是非常可观。在服务设施方面, 我国缺少先进的自助服务系统, 客户信息服务系统也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 目前已经发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就会随之进入收费时代。商业银行如果在这次机遇之下对中间业务进行大力度的发展, 就能够得到新的一个银行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受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的影响还比较深, 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没有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常常将中间业务放在从属的地位, 而将经营重点放在负债以及提高资产质量的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很少进行中间业务部的单独设立, 从而使得中间业务缺少统一合理的业务规划以及协调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的自主性都较差, 不同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工作协调, 没有很好的进行整体功效的发挥。目前商业银行常常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将中间业务当做挣揽客户的手段, 使得较多的中间业务都成为了银行的无偿服务。也有一些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的考核时忽略职员的业务工作量, 效益兑现难以实现, 就会导致银行职员产生中间业务干或不干都一样的想法, 使得职员缺少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二) 法律方面不完善, 不确定风险较多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中间业务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并且, 由于受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客户常常对商业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产品不予认同,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出现客户群匮乏的情况。并且我国群众普遍还不算十分富裕, 能够用来进行中间业务的资金还较为有限;其次不同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品种不一, 大多数客户对一些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都较为不足, 使得客户不敢轻易办理中间业务;还有的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中间业务的风险程度比较高, 会使得客户退避三舍。并且由于中间业务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就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杂乱的情况, 会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市场不确定以及传统、道德方面的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进行一定的改善, 目前正在推进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

(一) 建立对中间业务的监督机制, 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励制度

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收费的情况下, 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要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避免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价格战, 这样才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使中间业务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考核时应当放弃业务量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要将开展中间业务所获得的直接受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这样才能调动商业银行职员对中间业务种类进行选择性开发的积极性, 能够更好的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收益率。

要提高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 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将利率的决定权转交给各个金融机构, 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以及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来调整自己的利率水平。因此, 实行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自主经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银行的中间业务范围, 增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能力。

(二) 要解决发展中间业务具有不确定风险的问题, 就要求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 银行应当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态度

商业银行应当转变其传统观念, 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切实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从而将银行的经营重点放到发展中间业务上来。要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 对中间业务采用切实可行的发展实施方案, 使得中间业务能够更加稳妥的进行下去。

要降低中间业务带来的不确定风险还可以采取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障, 能够增强人们对商业银行的信任, 使人们愿意将钱花费在中间业务上。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要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竞争就需要尽快做到与国际银行业进行接轨, 要实现银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要确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将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主要的业务来对待, 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高度重视。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 也应当尽快地的转变发展观念, 使得经营战略能够更加深入发展, 采用有效的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要在银行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这样能够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中间业务的经营情况较为松散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改善作用, 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相对应的建立起财务管理体系, 使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的良好局面。

要处理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及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的关系。在银行业务发展时既要重视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也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这两者应当时刻处于共同发展且相互促进的关系。还应当处理好商业银行中劳动密集以及知识密集型业务之间的关系。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并且收益不够明显的因素就包括我国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发展较为不足, 要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就应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发展。

要加快银行电子化方面的建设。金融电子化技术也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种依托, 是使得金融业务处理能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岗位练兵等方式来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对人力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利用。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目前已经成为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做出更高的重视, 要在银行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并且加快银行在技术、设施方面的建设, 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才能够顺利的持续发展下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 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来。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不断扩大经营范围, 这也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将中间业务作为今后的主营业务方向, 以求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俐, 丁玲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 (4) .

[2][美]哈维尔·弗雷克斯, [美]让·夏尔·罗歇著.微观银行学[M], 刘锡良等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1) .

[3]钱燕霞等.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应稳中求进[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

[4]崔敬东.银行服务渠道多元化环境下的客户应为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8) .

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对策

一、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比较

(一)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收入占比约40%,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通常,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较差2004年上半年,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首位的中国银行集团中间业务净收入为75.53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9%。同期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为50.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2.6%。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42.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4%。西方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据FITCH银行评级公开网站数据,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8.9%;花旗银行为50.4%;JP摩根银行为66.0%。

(三)经营观念与管理的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将中间业务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而是把中间业务当作存贷款业务的“派生业务”。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依托中间业务的发展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上,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变成了免费“附加服务”,使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很低,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当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中间业务的迅速扩张,中间业务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适应了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减轻了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带来了稳定的高额收入,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竞争力,因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

(四)技术、服务手段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商业使用的优势。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代理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峨峰:《商业银行定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正刚:中美银行绩效比较及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0(7)

上一篇:关于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说课稿下一篇:反暴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