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

2024-08-23

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通用14篇)

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 篇1

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

一.《种子》

1.小女孩儿交上来的树种子有什么特点?

一般大小,饱满,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2.为什么小女孩儿交的树种很少“我”却很感动?

因为那一颗颗树种是小女孩儿精心挑选出来的,体现了小女孩儿做事认真,把交树种当成一件神圣的使命去完成,所以“我”被她的精神感动。

二、《只拣儿童多处行》

本文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尤以散文见长。代表作有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樱花赞》。“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写出了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到哪儿就会给哪儿带来生机和快乐,跟着他们的足迹就能找到春天。也表现冰心对儿童的喜爱。

三、《钓鱼》

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我”得到的启示是:面临诱惑,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诱惑人的鱼”指的是诱惑人的财物、名利等。

四 《爷爷的芦笛》

“生长在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只有从小接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

五 《古诗三首》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首诗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表现出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诗中“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体现出花很多。

2.《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这是一首政治讽刺的诗。这首诗讽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宦官专权。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按风俗这天禁火。《寒食》这首诗通过民间禁火而朝廷以及王侯大臣点燃蜡烛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王侯贵族的强烈不满。尤其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写出了社会的不公平。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桂林山水》

这篇课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述,分别介绍了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和人们对它的喜爱。《桂林山水》采用总分总结构。

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对比,写出了漓江的水独具特色。用泰山、香山来和桂林的山对比,是为了衬托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在写山水特点的时候、均用了排比和比喻。

七、《走进丽江》

神奇而美丽的丽江其名的景点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等。

八、《五彩池》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答:因为池底长着许多石笋,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透明的石粉。阳光被石笋折射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所以水色不同。

九、《卫星比武》

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以观看电影的方式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九、《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赞扬了巴斯德为造福人类,刻苦、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十、《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1.这篇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的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这五个部分。

2.小树非正常死亡原因有4条。大量事实证明,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十一、《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1.“五岳”是指我国的五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

十二、《陈嘉庚办学》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叙。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大实业家。

2.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都为了哪些学校?

答:陈嘉庚为了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他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和厦门大学。

十三、《舞动的北京》

奥运会是国际性的综合运动竞赛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以后每四年在会员国轮替举行。

十四、《大使馆妈妈》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李同成。文章讲的是一名叫“李小龙”的中国年轻人要去荷兰找舅舅,在布拉格机场要逗留一天一夜,后来在大使馆人员帮助下,来到大使馆,感受到“家”的温暖,表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照应。

十五《莲叶青青》

家里的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走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念念有词的意思是:

前一个“一物”指的是:荷叶

后一个“一物”指的是:暑气

“派上了大用场”指的是:荷叶对制服暑气很有帮助。

从祖母的话中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关心他人,心地善良的人。《萧山杨梅》

在文中,老师推荐了两本书是《寄小读者》和《爱的教育》。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这位坚强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不惜一切。

儿子的了不起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十分坚强,还鼓励同学不要害怕,并且先人后已。21 《爬山》

“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父亲一面说着,一面脱掉湿透了的外衣。我似懂非懂地听着。

“征服”可以换成战胜。“征服山”的意思是爬上山顶。“征服自己”的意思是有自信心,尽最大的努力爬山。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这句话父亲告诉我做事要有决心,信心,要努力地去做。

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学到了沉静”指的是像山一样坚定,不动摇。

“学到了智慧” 指懂得了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赏大自然的方法。若隐若现: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露着。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慢吞吞,不慌不忙。

一五一十:比喻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无所遗漏。《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可是”加上这几个字后,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

精彩广告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

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如果肆无忌惮地破坏水资源,我们最后看到的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别忘了,你休息时,我也要休息。

带走的花儿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

天真热,可是我仍然得在太阳底下工作。

花儿真漂亮,可是我没有时间去欣赏。

23《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自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邯郸学步: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活学活用。《鸟的天堂》作者:巴金

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叙。写大榕树的美丽属于静态描写,写众鸟纷飞的情景属于动态描写,本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朋友的话,指的是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适合鸟儿生长的理想环境。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大榕树由衷的赞美。《鲸》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准确、直接、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鲸用肺呼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都说明鲸是哺乳动物。27《麋鹿》

《麋鹿》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麋鹿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它的特点有:1 外形很奇特。2 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3生活在沼泽中。4 自然繁殖力低。

27《孔子学琴》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孔子学琴》中,我们见识了一个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孔子。

28《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下插艾叶、佩带香囊、在手腕上缠红丝线。

31《西门豹》

这是一个剧本。讲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

32《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结构: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

记叙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按参观浏览顺序记叙。写作方法:首尾照应。

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 篇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课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笔者认为,全篇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该文层次清楚,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步步递进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顺序如下:

先记长廊的景色,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写廊内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写廊外的宜人风景。

再描万寿山上的景色,写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

结尾昆明湖,重点介绍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总之,课文由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拉开序幕,结尾和开头呼应,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练习表达的好文章,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一篇非常好的范文。

二、传统教法:找景点、游画面、用动词,讲体会。

在传统授课模式里,设计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点,用括号标出来。

第二步,教师借助音乐画面,让学生在颐和园的画面中游览这些景点,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步,学生在感受了颐和园景点的美后,让学生找作者游览颐和园顺序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他们是过渡句、景点与景点间用了连接动词。

第四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练习具体游览长廊,抓住词句学习长廊这一段,体会长廊的美。

三、问题反思:时间不足,学用不一,缺乏共鸣。

依据以往传统教学的相关经验,教师遇到的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是时间不够。学生找出的景点比较分散,不够集中。较多景点的出现,学生不易把握。由此颐和园的整个面貌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感性认识,整个游览的顺序只流于学生对文字较浅的理解。

其次是移步换景这种写作手法也并不能深入到学生实际的运用中。授完课,有老师反映孩子并未真正理解移步换景的概念。虽然老师在授课时,文字表达上清晰明确地指出了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游,真正要学生实际运用时,学生还是难操作。

最后是整个课下来,这有着悠久历史的颐和园并未带给学生有情有味的美,教学目标也未落实。课堂缺少生气,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教授出贴近学生心灵的语文味。

四、教改浅探:品读导入,认知把握,学以致用,善于想象。

依据新课程教改的主旨精神,通过教改课题的行动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问题解决方案。相关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达到了教改的预期目的。

教改步骤一:导入“美得有味”的品读基调。

颐和园历史悠久,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在授课《颐和园》时,如何将颐和园放入历史背景中,能让学生从颐和园的历史遗韵中生发出对美的整体的感知,是教改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

教改方案重点强化了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特别在设计导入时对颐和两字进行了释义。学生从“颐养天年、和平、和谐”中了解到了改名颐和园的历史意义及其美好期望。

重点阐明颐和园的前世今生后,鼓励学生带着美好理解去有情有味地读课题。笔者发现,相比传统教学认知,教改后的导入可以在更宽广的意境中为整堂课奠定一种品读的基调,突出了“美得有味”。

教改步骤二:把找景点标出来的忙乱改为游览顺序的认知把握。

教改后把传统教学初读课文要完成的找景点,标出来改成: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这不仅对应了课后思考题的要义,还使得原先分散无序的景点有了清晰的先后顺序。

具体提问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到的景点有的放矢加以引导:课文里哪句话告诉你的?从而直接引出了表达游览顺序的这些关键句。从这一句的提示中找到其他带景点的关键句。

当学生正确地给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游览顺序时:教师应该以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板书,有字有图。要让颐和园的景点非常直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当抽象的游览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颐和园景观图时,游览的顺序也立刻变得柳暗花明,清晰明朗了。

教改步骤三:用上合适的动词走颐和园,实现学以致用。

传统教案也有让学生从关键句中找句子特点的做法。有些学生能说出是过渡句、景与景之间的连接用了动词。但是,学生对写游记时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仍然茫然无知。学生的相关理解也如空中楼阁。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这是本文教改的重中之重。笔者先给出一个便于操作的填补方式:隐去句子中的连接动词,让学生用合适的动词也来走一走颐和园。借助这种方式加上黑板上的简图提示,学生从文字与画面中迅速得出清晰的游览思路,

指着黑板游览简图。学生由此理解并学会了边走边游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变得简单了。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就可以隐去所有文字,在一张空白幻灯片上,让学生通过简图,用说话的方式顺利地游览颐和园的景点。同时,还用上了过渡句、连接动词。这样设计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流于知识性层面上的阐释和传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改步骤四:唯美画面配置浓郁音乐,有意想象美不胜收。

在学生清晰了游览线路,并知道了颐和园的整体方位后,新教案保留了原设计中的图片欣赏,将音乐改成了《庭院深深》的背景音乐。通过对文字进行了完整及抒情化的修改,图片及解说内容均按照游览的顺序得以逐一呈现。学生在浓郁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为后续的长廊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走进长廊的教学要找美的句子,抓住句词进行品读鉴赏。在品读廊内横檻上的画面这一句时,设计的小练笔及播放图片等环节应予以适当调整。为了排除廊内的画产生的无意想象,笔者特地向学生介绍乾隆皇帝下江南留恋江南景致让画工在长廊作画的一个历史典故。该故事引出了两千幅画,都来自各地锦绣风光、花鸟山水,或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由此写出了符合颐和园特色的人物、花草、风景画。

之后,再推进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豁然开朗,帮助他们依据的合理想象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五、教改体验:目标设定明了,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教改实验和行动研究,笔者体会到不仅游览颐和园的教学要强调写作顺序,由此以点带面,就是教其中的一个景点———长廊,也要它的顺序,从长廊外写到长廊内,由此纲举目张。

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的绩效评估来看,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深入。基于传统教学的问题提出和教改步骤的行动研究,教改推进使得整个课堂的版块和教学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对问题再次反思时,相关教学目标尤其凸显,在授课中,师生顺利完成了(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学写“廊”字。(2)通过找过渡句及句子中的动词,体会句子的作用,从而知道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3)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词句品读颐和园长廊的美等相关任务。

参考文献

追寻常识性课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现在……”的句式说话,并理解“不断提速”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初步运用生字组词法理解“创举”“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等词语,了解“绿色环保”“海拔”“世界屋脊”三个词语。

3. 会写“晚、新”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车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大家将书翻到第150页,“我会读”中的词语,你能一组一组地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叫一组一组地读。学生拍手一下,示意老师已经读完。)

师:谁来读第一组?

生:速度、快速。

生:提高、提醒, 梦想、做梦……

师:你们读得可真好!上节课,我们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列、弄、创、速、提、名)你们能不能也来给这些生字组组词?(生开火车组词,小老师带读)

师:上节课,大家还用了换一换的方法学了这四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断、梦、郊、查)你们也能组词读吗?(生组词,小老师带读)

师:我们还用组词的方法学习了这两个词语。(课件出示词语:世界、修建。生读。个别读、两人一起读、齐读)

师:学习汉字时,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一组组字。上节课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们还知道一节一节的车厢是靠谁带动的?

生:机车。(齐声回答)

生:原来,一节一节的车厢是由机车带动的。

师:我觉得你们把“原来”这个词读得慢慢的,我仿佛真的明白了。

二 、感受并运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的句式

师:其实机车还有不同类型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找找有哪些机车,用横线画下来。

(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出第一个机车。再启发学生读读找找)

生:磁悬浮火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电力火车。(学生汇报时,教师在课件中相机画出对应的机车名字)

师:你们读得很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机车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大家看看图,读读文,为它们找到自己的名字,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

生:电力火车在最后一幅图,因为在图上我看到有电线。

生:我觉得第二幅图是蒸汽机车,因为它上面有一根管子在喷蒸汽。

生:我觉得第三幅图是磁悬浮火车,因为它下面有根钢管,也许可以悬在上面。

生:还有图上这个火车造型也能看出它速度快。

生:污染小。

师:哪里看出来污染小?

生:蓝天白云,这火车看起来也很干净。

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图文对照、查找资料了解了这些机车的模样和特点。你们还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给这四个机车排排队吗?再读读这段文字,圈一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完以后在认真地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圈完以后再读读课文,这样做真好!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注意听清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先请组里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机车,尝试排顺序,再找到对应的图片,最后借助书本介绍一下这些机车。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师巡视,进行指导。)

生:最早是内燃机车。(课件出示“最早”)

生: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制成了内燃机车。(课件出示“后来”)

生:再后来,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课件出示“再后来”)

生:这样的火车速度快,污染小,真称得上是“绿色环保型”火车了。

师:用上了这几个词呀,不仅清楚地介绍了有几种机车,还能明白它们发明的先后顺序呢!像这样四人小组分工再来介绍介绍。(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介绍)

师:其实我们中国的火车不仅污染小,而且速度快。(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哪两个词语让你们感受到速度快呢?

生:不断提速。

生:夕发朝至。

师:我们先来看“不断提速”。在预习时,有28位同学提出不理解这个词语。(出示图表)过去我们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22个小时,后来直达车加快到14个小时,现在动车组只要10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高速列车6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就叫作不断提速。请大家用上“最早、后来、再后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分小组看图用上连接词说话)

师:还有一个词语“夕发朝至”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你们知道“夕”和“朝”分别是什么时候吗?

生:夕是晚上,朝是早上。

师:(课件出示相应图片)你们可以想象,从北京到上海夕发朝至的情景吗?

生:一个人晚上出发,在车上看会儿电视,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三、借助微课,理解词语“创举”

师:其实中国的火车不仅速度快,而且铁轨也很先进。我们班有23个同学提出对“屋脊”不理解。(出示房屋图片)看屋脊在哪里?点给我看看。

生:(学生用手指点屋脊)就是房子最高的地方。“世界屋脊”就是我们的青藏高原。

师: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呢?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介绍的。(播放微课)

师:你们能不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学生轻声自读第5自然段,接着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读中感受“创举”。)

师:了解了火车和铁路建设的这一切,小明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呀也是他的一个美好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

四、学写生字“晚”和“新”

师:(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中的“晚”和“新”)通过了解,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字特别需要老师指导一下。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是还要注意穿插。(师引导学生发现“晚”的撇,“新”的横和撇在书写时要注意穿插)

(师范写生字,生各写一个生字。师相机巡视指导并进行书写展评,总结在书写时与横中线、竖中线重叠的笔画要特别注意。)

【评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与发展的科普小品文,文中具有常识性知识的词句较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常识性课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性,娄屹岚老师巧妙地以多种形式的词语理解为切口,来统领全文学习,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词语理解的形象性、具体化。整堂课,充满趣味,扎实有效。

一、 图文对照,了解“火车种类”

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火车发展不同时期的四种机车,有的已历史悠久,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有的虽有乘坐的亲身经历,但缺乏观察与了解。因此,教师将学词与认知结合起来。在圈圈读读机车的名称基础上,出示四种机车的图片及简洁的补充文字,以学生预习中最想了解的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为例,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了解特点,说说是怎么认识这种火车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图文对照、整合信息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又了解了相关的常识性知识, 很好地体现了常识性课文立足于语言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 摆摆说说,感受“火车发展”

在了解“火车种类”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让学生感受“火车发展”。借助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先自主读文,圈一圈表示机车发明先后顺序的词语,再通过小组合作摆摆说说的方式来介绍机车发明、发展的历史,从火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中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展开合作学习的原则,要求清晰、分工明确、分步落实。

步骤一:自主读文,圈画表示顺序的词语,为分工介绍做好铺垫。

步骤二:布置要求、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尝试合作学习。

步骤三:一个小组示范展示,进一步明确学习流程。

步骤四:再次实践,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由于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在合作中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相互调整,学习成果有了新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质量。

三、 拆字解词,想象“不断提速”

“不断提速”“夕发朝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让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教师通过补充资料,并以数轴显示的方式将数字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再小组合作运用上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来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在运用句式说话中理解了所需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断提速”,从而感受我国火车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然后,教师又从“夕发朝至”入手,采用拆字解词的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的对“朝阳”与“夕阳”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义,并引导学生读读句子,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读句子想象,学生就将“夕发朝至”转化为具体的情景画面了。

四、 寻找联系,感知“世界屋脊”

借助图片演示让一年级学生具体感知“屋脊”是房屋的最高点,那么“世界屋脊”又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说青藏铁路建成后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上了?教师不是自己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从文本中去提取有关信息来加以说明。学生找到了文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句子,教师再补充:“青藏高原离海平面可高了,有我们杭州20多个玉皇山那么高呢!” 从而具体感受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 这样,不仅学习了常识性知识,更突出的是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着去依据上下文寻找联系,利用关联信息解惑,提升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五、借助微课,感叹“伟大创举”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修成的高原铁路。一年级儿童由于生活经历少缺少体验,因此对于“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了不起的创举”难以理解。教师在拆字解词、具体理解什么是“创举”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图片、藏族的民族音乐和简单准确的讲解,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景,制作成精简的微课。借助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修建青藏铁路的背景知识——天气恶劣、生态脆弱、高原缺氧和土质特殊,深切感受建成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有效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篇4

1、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3、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4、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5、有他的示范,我们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朗读接力赛,女士优先。(女生读)

6、男孩子,不甘示弱。(男生读)

7、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也来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吧(师范读)。

8、孩子,最高境界的朗读是能与作者心心相通。这些文字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

9、学生齐读第一、二、三小节。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篇5

2、《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指(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第二次指(做生意讲实在),第三次指(做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父亲是一个(认真、实在)的人。

3、《尊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哈默(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特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四单元作文 篇6

这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上海火车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突然,天空传来“嗡嗡”的飞机声。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地面上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那声音响彻云霄。不到三分钟,火车南站就像变魔术似的变了个模样:倒塌的楼房,炸毁的铁轨,无助的孤儿,无不述说着侵略者的残暴、凶狠,偶尔还能听到医生微微的呻吟,四处充满了悲惨的叫喊声。

其中,铁轨旁还做着一个幼小的男孩,他似乎在呼喊着什么。哦,我知道了,同学们也知道了,全世界谁都知道了,他在喊:“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妈妈!妈妈!”小男孩脸上布满了晶莹的泪珠,像珍珠一样滚落在地上,述说着侵略者的自私、残忍,也述说着战争的残忍、无情。

这时,谁也不知道,这孩子的母亲到哪里去了。被炸死了,跑了……这都不能说明孩子母亲到底哪里去了。

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 篇7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称赞》一课,他们的风格迥然,解读不一,分别演绎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分别用A和B代表这两位教师)A教师的恬静传递着《称赞》一课暖暖的爱,让孩子们在赞美中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谁赞美谁,赞美给人什么感受?然而,从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课堂的落实上评价,A教师紧紧围绕着的是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课堂缺少扎实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指导,不符合低段语文教学的特点。而B教师淡定而大气,更深层地挖掘了教材,真正实现了“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虽有所“拔高”,但凸显了“语文本位”的特征。综观这两堂课,有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都关注了文本语言,抓住了文本语言文字的特点及现象,实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

[案例1]抓住题眼——“赞”

课伊始,B教师就板书繁体“赞”字,从“赞”的字理上解读,让学生明白“赞”的本义是指进献“宝贝”(钱财),以求谒见。由此引申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揽于一身,从而受人称道。因此,“赞”为夸奖、表扬之意,如“称赞”。课堂尾声,教师再次重温“称赞”之意,提升文本内涵。

[评析]B教师站在“赞”这个字理上来解读教材,理解称赞的含义,然而,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这似乎有所拔高。依笔者之言,可以适当渗透字义,无须过深解读,故事传达给孩子的是称赞的魔力之大,它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增强自信,给人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读,更适合7-8岁的孩子。

[案例2]关注时间诵一—“清雇”与“傍晚”

B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辨“清晨”与“傍晚”,找出写“清晨”和“傍晚”的段落。

师:让我们先走进清晨的森林。(理解“清晨”)

师(出示清晨图片):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清晨是怎么样的?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温暖地照射在森林里,早起的小鸟偶尔叫几声,森林里很安静,这就是清晨。

师:带着安静的感觉,带着阳光的味道,一起来读第一段。(生读)

师:真是个美好的早晨!小刺猬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了。

......

[评析]“清晨”与“傍晚”这两个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清楚,B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这一语言现象,利用图片让孩子知道了“清晨”和“傍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词,并提示学生为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A教师的课堂上也出现多处,如利用图片区别“板凳”与“椅子”,比较“板”与“椅”的写法等等。

[例3]抓住窗语特点,进行言语训练——“一个比一个好”

在A教师的课上,教师先从图片入手,让学生看看小獾的小板凳做得怎么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粗糙)理解“粗糙”之后,教师又一次追问:“虽然粗糙,但是做得一个比一个()。”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式:“一()比一()()。”孩子们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下,一下子就掌握了“一个比一个好”这样的句式。

B教师的课上,教师带着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填空句式:“______称赞______。”或“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这两个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语言现象非常关注,言语训练做得扎实到位。不足的是:B教师偏离低段语文课堂的特性,过度开发教材,拔高了学习要求,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中缺少朗读,缺少低段语文课堂的童真、童趣。而A教师设计得过浅,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仅限于课文学习之中,语文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

鉴于两堂课的优缺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再次对这两堂课的设计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对《称赞》一课的教学设想。

[《称赞》教学重构]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书写“板、椅”,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4次对话。

③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快乐。

二、教学预设

(一)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上课前的好表现,说说听了老师的称赞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称赞老师,给老师带来快乐与自信。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

2.齐读课题,正音。

3.给“称赞”找近义词。

(三)初读感知,读准生字字音

1.课文讲了谁称赞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树叶上的拼音宝宝帮忙,争取把它读正确、流利。

2.句式练习:______称赞______。/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板贴刺猬和小獾图)

3.叫叫“刺猬”和“小獾”的名字,认识“刺、猜”两字。(课件出示生字)小刺猬和小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朋友,你们看看,都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开火车读,及时正音;齐读。

●指导书写“椅、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木字旁,看看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生书空一次,再在本子上写一个;展示优秀的字。

师:小刺猬看到你们写得这么棒,给我们送来了大苹果呢!准备一下,看你能得到几个?

●摘苹果:刺猬板凳粗糙但是傍晚椅子瞧留下(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谢看图,区别“板凳”和“椅子”)

(四)细读课文,体会“称赞”的魔力

1.分段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师:我们把苹果上的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谁愿意试试?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话。

●齐读句子。

●谁想来做小刺猬夸夸小獾?(生读第一句)

●听了她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再请一名同学当小刺猬,其他同学当小獾。

●采访:小獾,你的心情怎么样?最想说什么?

引读第5、6自然段,过渡。

3.出示小獾的话。

师:是啊,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高兴极了,他拉着小刺猬的手,说——

●读句子。

●理解“泄气”。

师:小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泄气了?

●学习第2自然段。

用上“虽然……但是……”说话,抓住生成,体会小刺猬真诚的称赞作用之大。

●理解“粗糙”。(他做的板凳可能是……可能是……非常粗糙)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刺猬还称赞了小獾,使小獾有勇气继续做下去,不泄气,不放弃。

●再读句子“在我最泄气的时候……”体会小獾受到称赞后的快乐、自信。

过渡:小刺猬不但没有嫌弃小獾的板凳做得粗糙,反而称赞他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小獾带来了自信。(板书:带来自信)

4.体会小獾称赞小刺猬的真诚之情。

师:那么,小獾又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多么真心诚意的称赞啊!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出示)

师:小刺猬得到小獾的称赞,又收获了什么呢?

想象:清晨,小刺猬出门摘苹果,傍晚,小刺猬才背着苹果回家。整整一天,你看他有多疲劳啊!(随机理解“清晨”和“傍晚”。师板书:消除疲劳)

师:瞧,称赞多神奇啊!它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建立自信、消除疲劳!

(五)拓展延伸,巩固识字

师:同学今天学得真好,希望在生活中,每个同学也能多多称赞别人,因为赞美能带给人神奇的力量!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赞美》。

赞美

小小刺猬心意诚,故事虽小启发大,

板凳粗糙赞美真。暖人的称赞嘴边挂,

小獾听了更自信,自信涌,疲劳除,

傍晚时分椅子成,小事大事都能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朗读 篇8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

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

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片片枝叶对是快乐的音符,

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

让每个人对健康、幸福。

多栽一棵树,

就多增添一片新绿;

亿万棵树连起来,

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

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

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

叫风沙乖乖低头

让百鸟翩翩起舞。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

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原文 篇9

1.走,我们去植树

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

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

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2.第一朵杏花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

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出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

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3.燕子

一声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灿烂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4.古诗两首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读读背背

春深似海风月无边世外桃源山外有山

飞瀑流泉古木参天诗情画意蔚为壮观

5.苹果里的五角星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

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像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6.最佳路径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施工部打电报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大师,请他赶快定稿。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儿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回到住地,他马上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草种。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7.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读读背背

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浮光掠影不甚了了

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寻根问底无所不晓

真知

真知不像哗啦啦的小溪,它像美玉,深藏在岩芯,

俯身就能将溪水捧起;它像原油,奔涌在地底。

真知不像红艳艳的桃李,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

举手就可摘下它的果实。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8.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9.祁黄羊

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晋国国军悼公决定由祁黄羊担任中军慰,负责统领驾驭战车的士兵。几年后,祁黄羊要告老退休,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悼公说:“中军慰职责重大。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你觉得谁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主公让我推荐能代替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向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悼公于是决定由祁午继任中军慰。

当时的人都很钦佩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

公仪休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幕后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子明,烦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

【子明下,一会儿工夫领管家上。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

管家(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别

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

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

子明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

四年级语文课文文学常识 篇10

一、文章中出现多处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

文章的体裁为散文, 不是童话, 因此, 文章应该贴近生活, 不应该违背常理, 文章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贝是没有浮在海面上的。文中写道:“…… (贝在) 涨潮的时候, 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在水边生活的人都知道, 贝的密度大于水, 也不会象鱼一样通过调节鱼鳔中的空气含量来控制其上浮或下沉, 当然就更不能被海潮“送到海岸”了, 尤其是孕育“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的贝, 通常都生长在深海, 需要潜水员才能打捞上来, 采摘珍珠。

㈡、潮水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蚂蚁。“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 将它们的软肉吞噬掉”也就不可能了, 一个浪头, 蚂蚁就会全军覆没, 吃肉没吃到, 性命先丢啦。

㈢、贝壳的颜色基本没有差别。贝壳的生长线形状基本一致, 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贝本身的大小导致生长线的宽度不一样, 所以, “它不漂亮, 它在海里的时候, 就是一只丑陋的贝”,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 没有了图案, 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受到石子的折磨, 那也是内在的, 并不表露在外。

㈣、海底基本没有带棱角的石子。在水底的石子, 通常受到水流的冲刷, 一般都是鹅卵石形状, 所以, “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 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 又带着棱角”也不可信, 并且, 石子也是不可能主动“钻”进去的, 应该是被吸进去的, 并且不可能太大。当然, 在海边有可能有人的影响, 向海里抛洒带棱角的石子后恰好又被吸进去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也确实太小啦。

㈤、珍珠的形成是贝的分泌物层层包裹的结果。珍珠的形成是因为蚌壳张开的时候, 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壳内, 贝没办法把它们排出来, 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 贝类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们包围起来, 形成珍珠囊, 包了一层又一层, 久而久之, 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 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了, 所以,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 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虽然出自普通渔民之口, 也不是很妥当, 毕竟那不是文化人, 说话没有那么书生气, 也很难想象这么带有哲理的话出自一个普通人之口。而且, 贝有血吗?没人见过!

㈥、海水的压力和深度成正比。贝如果漂浮在海面, 则没有海水的压力, 肉体躲在硬壳里面不是因为海水的压力, 一张开贝壳, 里面的软肉必然承受相应深度的海水压力, 硬壳是用来防止外来天敌的伤害的。所以, 将“又有着风浪的压力”与“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放在一起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综上所述, 本文对于一只贝的描述, 是极其违背生活常识的, 可以看出贾平凹是没有多少海边生活的经验的, 对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 就容易将文中的描述理解为事实, 将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认知能力。如果告诉学生上述问题, 又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作家就是专业撒谎家”的偏见, 对作家体验生活的过程又不能正确理解。

二、关于这篇课文的思考

虽然《一只贝》语言精练, 文采优美, 寓意深刻, 但是, 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筛选应该考虑其科普性和文学性, 要么就是童话, 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是用来表述某种哲理的;要么就是贴近生活的散文或诗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本文的入选违背了上述要求, 并不可取。

教材的编撰者也有可能是因为对贾平凹的崇拜、或欣赏文章的文采与巧妙构思而采纳该课文, 也有可能编撰者本身就对海边生活的不了解, 又没有这方面的生活常识, 而采纳该课文, 不得而知。

笔者认为, 作为小学教材的编撰者, 知识面必须非常丰富而广泛, 文学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严把入选关, 入选的教材必须经过多方修订, 表述清楚, 语言丰富, 构思巧妙, 文学欣赏性较强, 然后在分别经过有关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科普专家审核, 保证文章的科普性之后才可以发行, 否则, 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常识性错误, 误人子弟。有关课文选择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在欣赏贾平凹作品的同时, 学会进行批评性阅读, 老师可以首先让同学们说课文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 以及画龙点睛之处, 然后再提示课文存在很多常识性错误, 让同学们寻找并发现各种不合常理的文字, 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并鼓励他们进行争论, 给著名的作家挑刺, 让同学们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并树立不迷信专家和学者的良好学习态度。敢于怀疑, 敢于提问, 敢于思考, 如此,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生。

以上只是就一篇课文《一只贝》所发表的具体的看法, 并不代表全部的课文都有问题, 当然, 其他课文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带有性别偏见, 通常都是男人知识丰富渊博、能力高强, 女人无知、低能, 主人公也通常以男人为主;再如, 描写伟人的比较多, 容易引导学生对伟人的不恰当崇拜, 将来不能脚踏实地学习科学知识, 安心做普通科学工作者或普通劳动者, “官本位”思想将荼毒儿童。再如, 高估学生的能力, 拔苗助长, 问题的成人化现象严重等, 如此等等, 都有待以后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翼健、张笑庸等.语文 (五年级下册)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8

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解析 篇11

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解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小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不断与课本接触,不断地与字词见面,能掌握正确的读音,读得流畅后增强语感。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朗读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爬山虎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由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阅读本课的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

课文的特点是: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本课训练重点是】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乡下人家》 篇12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 攀檐 鲜花 轮绽 雨后 春笋

鸡鸭 觅食 院落 晚餐 织娘 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篇14

1、《观潮》: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的。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重点写“潮来时”时,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

表示声音的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闷雷滚动、风号浪吼、震耳欲聋

2、《鸟的天堂》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分别是傍晚时候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时候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ABB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补充:黑乎乎、灰蒙蒙、蓝莹莹、红艳艳、白茫茫、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

事物特点的颜色:枣红、银白、雪白、墨黑、苹果绿、橄榄绿、百合色、古铜色、咖啡色、玫瑰色

4、《古诗两首》

1)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接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画杨桃》一样。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题:书写,题写。缘:因为。

2)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陷入困境,似乎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腊酒:腊月酿的酒。豚:猪 疑:怀疑 3)《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4)《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5、《巨人的花园》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代表作品有《快乐王子》

1)童话分为作家创作的和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集、整理而成的两类。前者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添翼、郑渊洁写的童话。后者是《格林童话》,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

2)从这篇童话中,我懂得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或是“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6、《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理解: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回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7、《白鹅》作者:丰子恺

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也是文章的过渡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8、《猫》作者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本册课文《母鸡》也是他写的。

1)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候特别老实,有时候又特别贪玩,有是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

9《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10《颐和园》

1)课文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

2)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1处,有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自然遗产共4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自然文化遗产共4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遗产景色”迷人,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通幽曲径。

11《古诗两首》这两首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其他的送别诗还有《山中送别》、《赠汪伦》等。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的故人是指孟浩然。全诗紧扣一个“送”字展开,送的时间是“三月”,送的地点是“黄鹤楼”,诗中最能体现依依不舍感情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之:去,到 故人:老朋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2)《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人送别友人是在春季。诗中“渭城”这个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朝”点明了道别的时间,从“更”这个词可以看出酒已经劝了多次,尽了多杯。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意思是: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香醇的美酒吧,等你西行除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使:出使 浥:湿润 更尽:再饮完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13《呼风唤雨的世纪》古时候的人们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地球也能被成为“村”的原因是:科学技术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越来越先进,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2)我还能举出一些现代科技成就:空调、冰箱、洗衣机、信用卡、微波炉、圆珠笔、磁悬浮列车、霓虹灯、彩色胶片„„

AAB:摆摆手 点点头 哈哈腰 挥挥手 散散心 ABB: 绿油油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呵呵 笑眯眯

上一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下一篇:关于雪景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