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共6篇)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1
南安中学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稿
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
7.1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2.认识灭火的原理。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故事为载体,创设情境]
[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学生提出问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
[设问]问得好。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 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到一艘宏伟的战舰在大火的作用下付之东流。2.能够想象出全舰官兵、战马当时的求生欲望有多强。3.想知道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4.想到大火是多么的无情。„„
[新课引入]通过刚才的故事,大家感觉火是无情的,但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化。在日常生活中,火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我们第七单元就给大家介绍“燃料及其利用”。[板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可以被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讲解]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设问]为什么草料成了“纵火犯”? [学生猜想]1.有人故意把草料点着了。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扔进草料里了。„„
[过渡]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草料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板书]
一、燃烧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先检查实验台上的仪器,两个人一小组进行探究。
活动与探究 燃烧的条件
1.器材:500 mL烧杯一个,100 mL烧杯一个,一片薄铜片,硬纸圈,热水,白磷、红磷。2.方案: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
烧杯上盖一小片薄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如课本P124图。[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设问]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 [学生汇报交流]
[结论]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1.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达到的。这二者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
[评价]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思考的热情。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大家动动脑子想想,怎样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学生讨论]
[结论]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最后得出的方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
[教师追问]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和不通入氧气的条件下,现象是不同的,这样的事实再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说明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评价]非常好,那么到底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1)可燃物 2.条件(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教师补充]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
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时,才可能有燃烧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燃烧,一是有氧气,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1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下去仔细思考一下,怎样来灭火?
第二课时
[以“趣味实验”为例,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演示实验]实验用品: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教师补充]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引入新课]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学生接着叙述)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同学们面前都有已经准备好的蜡烛和烧杯等一些用品,请你们用蜡烛和烧杯自己设汁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第一小组,我们组只用了蜡烛进行实验。我们点燃了两只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
[老师追问]你们选用了哪种方法“灭火”呢? 第一小组:降低温度。
第三小组:我们组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我们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而熄灭。
第四小组:我们和第三小组的原理相似,但我们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
第五小组:我们组选取了两只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只蜡烛首先熄灭了。
[教师追问]那你们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第五小组:我们主要是从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
[评价]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家的一个优点,希望以后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保持。
[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板书] 清除可燃物 1.原理 隔绝氧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设问]那么,在生活实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灭火的实例,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投影]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答案]1.隔绝空气。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它们 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讲解]看来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2个问 题:灭火的方法。[板书] 2.方法:
[过渡]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所以,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 [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设问]为什么在这些场合容易出现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 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P128实验做实验。[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延伸]通过这个小实验,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
[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过渡]所以,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板书]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设问]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场所应该加贴一些防火图标呢? [学生讨论]
[小结]这节课,我们针对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注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2、3、4、5题。
7.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化石燃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课时: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
[学习情景]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实物。[设问]看到这些实物,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如:1.它们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2.它们在外界条件,如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3.想告诉大家,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至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燃料和能量。[板书]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设问]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回答、交流]
[讲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在使用燃料,正是因为燃料的燃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火,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起初,当他们面对熊熊大火时,祖先们不知所措,惊恐万状。但原始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战胜了恐惧和胆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用火来烧烤食物。熟食增强了入的体质,为身体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熟食使咀嚼机能减退,于是牙齿变小,颌部短据,面貌变得愈来愈像现代人。
[过渡]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以煤、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常见。因为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化石燃料。下面,我们就以天然气为例,来对化石燃料进行学习。[“煤和石油”放在拓展性课题中] [板书]
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讲解]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下面,同学们注意按照课本P134页[实验7—4]进行活动探究,做一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总结、思考、讨论] [结论]1.甲烷是无色气体。
[思考]1.甲烷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呢? 2.甲烷的密度和空气比较起来怎么样呢? [答案]1.甲烷极难溶于水。2.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设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特点,给我们在收集甲烷气体时,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呢? [回答]收集时,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评价]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板书]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结论]2.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可以看到,烧杯内壁上有水滴生成。[设问]有水滴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说明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氢元素。
[结论]3.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发现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设问]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说明甲烷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说明了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
[教师讲解]甲烷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CH4。它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板书]2.甲烷的燃烧
CH4+2O2CO2+2H2O
[结论]4.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都很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要先验纯。[延伸]煤矿的矿炕里经常有甲烷逸出,由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矿里必须采取通风设施。2.煤矿里一定要严禁明火。
[结论]5.“冷而干燥”是这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冷”有利于水汽的凝集,“干燥”可以判断是否有水滴生成。6.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 [学生讨论,举例]
[介绍]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总体来讲,如果我们能提高煤等燃料的燃料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煤的使用期限。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们还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
热现象发生。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介绍]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作为重要的能源,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天然气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板书]拓展课题 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活动与探究] 讨论或思考:
1.你家中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追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煤气、汽油等作燃料,那么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回答]1.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就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其中就有煤气。2.如果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就可得到不同的产品,比如汽油、煤油、柴油等。
[评价]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下课后再多查点,开阔视野。
[介绍]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由于煤和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人们常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过渡]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32、P147内容,你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学生阅读] [设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其中,焦炭可以冶金,煤焦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则是重要的燃料。这样煤就能被综合利用了。
[教师补充]黑糊糊的煤焦油是一个大宝库,已经从它里面分离出了上百种化合物,又进一步做成了各种有用的物质。
[过渡]我们接着进行刚才的内容。
[回答]3.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又称原油。原油通常显深棕色或黑色,常有绿色或蓝色荧光,有特殊气味,不
溶于水,密度比水的稍小,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4.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它也是一种混合物。
5.石油和煤一样,给它加热后,同样能得到很多产品。人们利用这些产品的燃烧,给工厂、农村、汽车、轮船、火
车等提供所需要的动力和热量。
6.在20世纪兴起了综合利用石油产品的工业——石油化工。科技工作者把燃料油中较大的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然后把它们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例如塑料、合成纤维、染料、洗涤剂等。„„
[教师补充]石油已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已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石油。我国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煤也是世界上蕴藏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解放后,我国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和一批煤炭基地,近年来在我国海域和西北部也开发出了新的油田。[小结]煤、石油等燃料虽然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人类一定要记住它并不是无限的。
[布置作业]教材P133讨论题1、2。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2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3
教研组活动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是教研组活动的一项主要任务。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顾名思义,即是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情况、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析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并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的活动。集体备课让教学资源得以在教师之间实现“共享”。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不仅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还能借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如何通过集体备课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各个学校一直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学校单元集体备课流程,与大家一起交流如何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如何抓实抓好备课工作,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好充分准备,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每学期学校教学部门工作计划中要有安排,有检查,有评比。这样才能为抓实集体备课这项工作保驾护航,促使每个教研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二、计划要早,实现“四定”
每项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就必须先做好详细周密的计划,单元集体备课也不例外。开学初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安排单元集体备课任务时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定内容”,做到早计划早行动。
“定时间”即学校分学科每周统一定出一次教研组活动时间,在此时间内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单元集体备课。
“定地点”即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备课地点,要有多媒体体设备。因为在办公室内教师可能会做其他一些工作,如批改作业,写学习笔记,不利于专心投入集体备课中,所以要在其他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保证人人参与,而且使用多媒体体设备利于提高集体备课的时效性,做到边研讨边定稿。
“定主备人”即在开学初的教研组计划中安排出每单元的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时,组内教师根据主备人的初案一起研讨出共案。这样既分散了备初案的任务,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又能实现共同研讨时主备人作为中心发言人能总揽全课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共案研讨。
“定内容”即每次教研组活动时要研讨哪个单元的内容一定要在计划中详细制定,这样组内教师根据每次要研讨的内容提前准备研讨,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一起研讨出共案,保证研讨共案的质量。
三、规范流程,确保质量
如何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实现真正的互动教研,集体教研,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每个教研组按学校规定步骤完成,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单元集体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解读教材 分解目标
单元集体备课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教研组活动时间,全组教师通过提前准备,认真分析单元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中的地位,解读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然后在集体备课时通过交流研讨将单元目标与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分解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细化每一课时的重难点,使组内教师都能找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二)集体备课 寻找策略
本组教师在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研究每课时用什么教学方法或策略才能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每单元再挑选一课时进行细致研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集体备课过程中要重点研讨关键知识点的教学措施,确定学生学习重点内容时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研讨利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单或小组合作要求,及怎样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小组汇报时教师抓住哪些难点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或点拨要重点研究。
集体备课时对巩固练习也要进行细致研讨,做到练习形式多样,内容有递度,检测内容全面,能及时检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并进行纠错。
每单元集体备好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范本,使组内每一位教师都明白如何使用研讨好的教学策略进行上课。这样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大家的思想与行动保持一致。
总之,单元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这样的集体备课吹绿了教学效果,润红了教师的智慧之花。
(三)课堂教学 检测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体备课效果到底好不好,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证明。这也是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的一种检验办法,既关注集体备课的过程教师人人参与研讨,也要关注教学效果人人看到。
因此,每单元集体备好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后,都要由教研组内安排一人执教,其他人参与听课,观察课堂上的教与学,检验教学设计的落实效果,通过研究预设与生成,检测备课效果。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思考教学设计,从而产生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也使关注备课效果成为全教研组教师的事情,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总结反思 提升质量
组内教师经过课堂实践后,再集体反思、研讨,总结方法,改进教学措施,从而为今后更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更恰当选择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做参考,这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次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突出教后反思的撰写,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4
2010-11-18 13:32:00| 分类: 语文教师 |举报|字号 订阅
主备人: 朱崔完小
于文聪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整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12岁的周恩来的故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能认会写的字有25个,只要求充分调动的字有28个。
2、能用上单元学习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逐步形成自我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自我阅读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朗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注意重音和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法与学法】
先讲讲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有教育意义的事等,再参观一些当地名人的纪念堂(馆),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然后回到课堂,逐课学习。按照“口语交际——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单元总结”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间】 12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六、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第一部分,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评
指点鼓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27*《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并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自主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板书设计:
乌塔
1.打工挣钱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自立自强
3.懂得自保、自救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平时交流中常用什么方式呢?(谈话、电话、收发信息,还有书信。)是啊,书信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的例文,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学习提示:
自己小声读课文,用铅笔划出
1、来信中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在回信中柯岩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深入思考并讨论,探究文中道理
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四、对比着两封书信,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比来信和回信的写法及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五、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1)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2)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2、给王虹写回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人也像张国强一样遇到一些烦恼常常不知怎样解决,这里知心姐姐给我们转来了王虹的一封来信让我们帮助她跟王虹写封回信,我们能做到吗?
请打开课本,看看王虹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商量一下该怎样给她写回信。
六、自己根据口语交际的情况,写回信。
必修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5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备课时间:2012-10-7 执笔人:尹赛华 单元: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单元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单元作业安排:
1.熟读三篇课文并背诵相关文段。
2.完成三篇课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3.翻译第一二篇文言文。
单元课时分配:7课时 教学安排:《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2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 教学过程(以《兰亭集序》为例)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诵中,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
蓝天下是崇山, 崇山上是绿竹, 绿竹间是清流,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修、期、致、临、次”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
句式:
①省略句:“映带左右” ②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③介宾后臵句:“当其欣于所遇”
六、品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引入
昨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精读这篇美文。
二、结构化问题
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
3、说说 “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
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
人生之大雅也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三、探究学习
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 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四、朗读
五、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 书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篇6
年级组: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9课—语文园地三 主备课人:杨家旺 周次:第四周 集体讨论时间:2012、9、27 课时:14课时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9、鲸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1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2、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3、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4、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2、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A、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B、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C、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D、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E、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F、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四、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五、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六、全班交流,试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重点读出难读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2、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3、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4、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5、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不同点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6、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7、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1、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2、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3、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三、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知道两种鲸鱼的生活习性。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出鲸鱼的生活特性。
二、复述课文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鲸鱼的生活习性。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不同点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三、板书设计
9、鲸
体形:大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深海(哺乳动物)
分类:须鲸和齿鲸
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繁殖生长
四、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知道鲸鱼吃食、呼吸、睡觉、生长的特点。
10、松 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6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了解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检查。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
1、熟读课文。
2、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
三、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四、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1、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五、板书设计:
10、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繁殖 生长 生活习性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3、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师生搜索的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2、“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9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三、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1、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大概知道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查看读课文的情况。
二、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1、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新型玻璃名称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特点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非常坚硬藕断丝连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使房间冬暖夏凉 消除噪音
作用 防盗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调节室内光线 阻挡强光和冷气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2、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三、小组汇报交流
1、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2、别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3、教师给予概括总结。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能概括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概概括出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体会自己不明白的句子意思。
3、理解主要句段。
二、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2、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3、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了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由于金属丝网和电源相接通,同时又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才使得它有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4、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5、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三、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用分类说明法将新型玻璃分成哪几种;介绍每种玻璃时,又采用描述说明法.)
四、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小结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课前作业:
1、预习生字。
2、熟读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二、生字卡片.三、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四、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五、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1、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A、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B、全班交流汇报.a.灰尘的特点:(1)小.(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3)在空中飘浮.b.灰尘的作用:(1)反射光线.(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六、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二、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三、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四、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16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2、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第二、三、四课时习作 讲评作文
一、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2、确定习作内容.二、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4、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五、教师给予写得好的给予表扬,并在班上作范文。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成果共享: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第五课时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说明的方法,你能填写一下这张表格吗?(课文中涉及到的尽可能都填上.)说明方法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课文中的例子
二、除了课文中的,在其他的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你还能找到吗?
三、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你还发现什么好方法了吗?试着填一填.说明方法 举例子 用数字 做比较 打比方
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四、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五、日积月累
1、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2、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3、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六、课外书屋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2、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教学意见及建议: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推荐阅读: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方案11-23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讲解稿05-26
第3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7-28
第4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1-04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7-30
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讲稿07-21
第4单元集体备课09-22
唐诗宋词单元教学集体备课10-08
四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