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通用12篇)
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 篇1
《赏识你的学生》读书笔记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摘录:
“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 篇2
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 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 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让我感悟的是, 斯宾塞在书中谈道, “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 的确得到的快乐比苦恼多得多。我一直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作为教师, 我们的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愉悦, 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愉悦。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培养探究的精神, 体验理性思考的乐趣, 这才是“快乐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一、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斯宾塞说,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 我认为,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快乐能使人情绪饱满, 快乐能让人精力充沛。只有快乐的学习气氛才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乐于求知。《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 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应积极营造快乐的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讨论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适用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技能及基本的思想方法。
我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分成两大组, 我告诉其中的一组: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在操场上跑两圈, 然后跑到教学楼二楼, 那里正在举行游戏活动, 越快越好。参加者有可能得到小奖品。另一组的孩子我则告诉他们:你们在操场上跑两圈, 然后尽快跑到二楼, 越快越好, 谁落后我就惩罚谁。随着一声令下, 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结果, 知道二楼有游戏做并有奖品拿的孩子, 先跑到的很多, 到了以后还很兴奋。而另一组的孩子, 有的掉队, 还有的停下来休息。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一组孩子把“跑到二楼”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因此跑得很轻松, 而另一组的孩子则把这件事当做了一个命令, 只是被动地去执行, 尽管有惩罚的威胁, 但作用却不大。这个实验带给我一个启示:培养孩子快乐的学习心态要比灌输知识重要的多。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二、激发兴趣, 为快乐求知引路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有了兴趣, 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机, 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便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1. 信任学生“能学”
信任学生就是让学生增强信心, 就是激发学生“我一定能行”的学习信心。有能学好的信心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精神支柱, 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对厌倦学习的学生, 教师要打开他们心理的“结”, 让他们想学, 就必须从增强信心入手。我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 发动学生参加朗读、书法、唱歌、演讲会等兴趣活动小组,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和展现自我。教师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时, 及时给以赞扬、鼓励, 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能行”的快感!这样, 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动教科书;学生就在活动中担当主角, 找回自我, 增强信心, 就会一心一意“思学”, 从而为快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 教会学生“会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地位, 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精神。我们要给学生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 去探究, 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只有给予这样的“生态关怀”, 学生才会在学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 是一个快乐的人。
3. 引导学生“品学”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多媒体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 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 把幻灯片、录像、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 我在听一堂课时, 教师让学生看画面、听录音和解说, 学生们个个全神贯注。随着一幅幅美丽画面的呈现, 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欣赏着, 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词语, 老师适时放录像, 当学生看到各种颜色的海底动植物、山崖、峡谷时, 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有的同学甚至脱口而出:“好美呀!我真想变一条鱼到海中遨游……”显然这时候的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早已心领神会了。是呀!学生在美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感受, 你说他们能不快乐吗?
三、多一些友好和鼓励
斯宾塞谈道, “爱, 我们人人都有, 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 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 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所以, 友好、鼓励就是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师或运用语言、或通过爱抚、或传递微笑、或耐心等待、或物质奖励……只有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 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兴趣盎然, 课堂教学才有情有趣、令人愉悦。在上课时, 教师听到学生的发言有时微笑, 有时点头赞许, 听到满意处走到学生面前拍拍学生的头, 在学生精心画的图上方画一颗“☆”, 毫不吝啬地翘起大拇指, 衷心地说一句“谢谢”……这些做法是自然流露的, 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名学生,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总是呵斥他的老师, 即使你是他的父母, 即使你真的在内心很爱他, 但他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但是,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位亲切呵护的老师, 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他会变得很快乐地发言, 喜欢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积极地干一些快乐的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 快乐教育效果却大大提高了。
要做到快乐教育, 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就远远不止这一些。我想, 作为教师的我们, 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成长的空间, 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那就
二、用耳朵倾听孩子的心灵
童心世界是一首歌, 虽然谱写的音符简单又简单, 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童心世界是一泓清泉, 虽然没有浓烈的芬芳与香甜, 但却纯净、透明而晶莹。据调查, 大部分小学生不爱听教材的内容。但曾有这样的调查“如果有两小时空闲时间你喜欢干什么?”调查结果中排位第一的就是听音乐。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课本上的音乐而喜欢听课外的音乐呢?据学生问卷调查和有关资深教师研究, 得出结论:课本要求欣赏的音乐内容空洞, 难以理解, 无法与现实生活挂钩, 而且漫无止境, 分不出章节。所以, 我在教学中尽量找准学生胃口, 并根据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音乐审美倾向的不同, 尽量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 也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 以此来为更高层的音乐欣赏做铺垫。例如, 低、中年级喜欢听流行歌曲《中国功夫》《流星雨》等, 在我的正确引导下,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消除对课本音乐的厌恶, 逐步喜欢上不同类型的音乐。又如在音乐课堂中, 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老师认真倾听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在我刚步入讲台时, 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音乐课, 有位小朋友报告说有人扔垃圾给他, 当时我看了他一眼没理会, 他可能是认为没有举手就说话, 老师不理他, 又举起小手, 可我还是不理他, 过了一会儿, 他的桌子底下传来嚓嚓的响声, 许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 并争着向我报告发生的事情, 我的课只好暂时停下来。这次教训我非常深刻。其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 会使孩子们产生满足感, 从而增强注意力, 课堂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三、用心去启迪孩子的心灵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曾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中, 班里有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 名叫赵昌伟, 在教学过程中, 当我刚点到他的名字时, 就有许多同学在偷偷地笑, 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我说:“老师, 他不行的, 别喊他了。”可我相信这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能表现自己。我就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他和我一起唱, 他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 然后按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结果是只有我的声音, 而他只是微笑地动了动嘴唇, 没等唱完,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 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 此景引来一片轰笑。这时候, 我就对孩子们说:“昌伟小朋友今天终于大胆地站上舞台了, 我们为他的进步感到自豪。掌声鼓励。”全班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 在第二节音乐课中, 我发现赵昌伟的手欲举又不敢举。我面带微笑边给其他同学讲课边不时地看他, 过一会儿, 他的手终于举起来了, 我立刻用赏识的目光示意他, 只见他小声说:“老师, 我能再来一次吗?”听到他的话, 我带头拍掌鼓励。昌伟小朋友带着羞涩终于又一次上了讲台, 这一次虽然他唱得不理想, 但是他已经从一定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了。在我的带动下, 全班小朋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 昌伟小朋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班里。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领悟到:用心去启迪孩子是多么重要。
(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让我们记住斯宾塞的话,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 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 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但愿经过我们的努力, 以爱和尊重的快乐教育, 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充分、更自由、更和谐地发展。
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 篇3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十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地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从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从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至少可以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
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煳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四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endprint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己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作为司机的你,作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他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定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读《藏獒》心得感悟 篇4
我们不妨换上一双獒眼去看世界,用藏獒一样的优秀品格和职业精神去面对社会,用藏獒一样的良好心态和强健体魄去搏击人生。记得有一次我去应聘家教。我被家长评价的一文不值。就因为我是学体育的,面对老人的如此评价我不能顶撞。但是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当我想到藏獒的精神时,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能行。藏獒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也给了我动力。当我们面对那些把我们体育事业打击的落花流水的人,我们一定要用自己实力作出名堂给他们看看人类帝王, 海中龙王,鸟类鹰王,犬中獒王。千金易得——元太祖成吉思汗说:“身经百战,雄当万夫,巨獒之助我,乃天之战神助我也。”
藏獒是凌驾于狼之上的“草原之王”。藏獒和狼在肉体上是天生的敌人。在青藏高原,狼生存的条件就是要逃脱藏獒的追杀,偷吃牧民的牛羊。而藏獒生存的理由就是要杀狼、吃狼、防范狼,保护牧民的牛羊。在一对一的厮杀中,藏獒是无敌的,但狼有群狼战法,藏獒的英勇总显得孤独。因此,在青藏高原,藏獒和狼能够共生。藏獒和狼同样是精神的敌人。狼自私、狡猾、残忍,藏獒忠诚、仗义、勇猛。 当我们走向社会时,面对的竞争也不过于此吧。面对那些狡猾的人,只要我们身经百战,我们就不怕失败。如果遇到残忍的社会现状,我们决不能妥协,我们要用真诚、勇猛去解决困难。
藏獒不仅集中了草原的野兽和圈养的家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而且集中了草原牧民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自尊自敬,自强自立;善解人意,感恩为怀;精忠报主,忠诚可靠;勇往直前,毫不畏惧;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而藏獒的这些良好品质和优秀品格正是现在的人们所需要学习的。 如果我们走向社会,我们一定有一颗善良的心。像藏獒这样拥有优秀的品质,我们
藏獒比狼更具“职业精神”,它们专注目标,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安守本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自动自发,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计回报;遵守规则,服从命令。我们要想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就要像藏獒一样培育崇高的职业精神。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篇5
按照宣传部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通过于丹的"心得",使我对<论语>精髓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从中知道它所蕴涵的真谛。它向我传递了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对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有感触的是于丹讲述的《论语》中的一个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她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工作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读《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篇6
《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丰富语感 篇7
如何让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基础上, 读懂、读出感情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 我特别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 抓住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并充分运用了形象、直观的板画和多媒体辅助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 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 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相结合, 力图用形象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细读课文中, 品味其中的内涵, 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 读出感情, 让他们在读中感悟, 又反过来以悟促读, 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月亮湾》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 贴近儿童生活的阅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图, 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其中二、三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了月亮湾景色的美丽, 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第二段时, 我先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 有不懂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上,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示课件:瞧, 美丽的月亮湾出现在眼前了。请你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照“小河、河上、河里、河岸”的顺序观察图画, 亲眼欣赏美丽的月亮湾哪儿最美?抓住“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树上开满了桃花, 远远望去, 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让学生通过想象, 感受到月亮湾美丽的景象, 看完后趁热打铁,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切身感悟,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桃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应该怎样读, 才能让人听了也好像亲眼看到桃花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呢?
学生置身于月亮湾那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中, 经验被唤起了, 情感被调动了, 思维被激活了, 怎能不为之深深赞叹, 为之动情呢?学生忍不住要把看到的、想到的表现出来, 这时我适当地组织、点拨、启发、鼓励。让他们畅所欲言, 反复诵读第三自然段, 而学生自己的表达受到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制约, 可能是零散的, 不太规范的, 可是书上的语言正是他们想说的, 所以神情并茂地朗读, 既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 又使他们找到了表达的凭借。反复的诵读中, 老师的引导、同学的评价又使他们的认识高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 读中体验到欣赏月亮湾美景之后的愉快心情。如此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 帮助学生品文, 以悟促读, 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读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我们只要听听学生读得怎么样, 就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感悟到句子所描绘的情境了。
自读感悟品味交流 篇8
关键词: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3.挖掘课文空白点(第19自然段),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段。
4.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课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探求欲望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彭为了革命需要杀了心爱的大黑骡子)
3.他那么爱大黑骡子,怎么又把他杀了呢?(板书爱骡子 杀)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彭德怀,去好好体会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体会爱骡情感
1.学生阅读感悟。请同学们捧起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把它找出来,反复读一读,品味品味。注意:读书时要关注细节,要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师:听明白了吗?读书吧。
2.组织班内交流。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学生汇报,抓重点词谈感受。(抚摸、念叨)
(抚摸:通常用于对待自己喜欢的小孩子等,充满爱怜;念叨:轻轻地讲话,像对待知心朋友)
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当彭德怀受伤时,只要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站起来。他们相依相伴走过了很多岁月,所以,彭德怀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指导朗读。
(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抓住“深情”谈感受。)
过渡:彭德怀深情的眼神里写满的都是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啊!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读)
(3)彭德怀背过脸去。
(他非常舍不得大黑骡子,他不忍心看着它在自己的面前倒下去。)
一个简单的动作那是爱的体现,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说话练习:彭德怀背过脸去,他不忍心 他不忍心 他不忍心 ……
一个小小的举动,包含着他的不舍与伤痛,一起读。
(4)枪声最终还是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军人只有在最亲密的战友牺牲时才会摘下军帽,此刻,大黑骡子已不再是一头牲口,在彭德怀的眼里,它就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谈感受。
生:“发火”说明他难过到了极点,已经控制不住了,火发的越大,越能看出对大黑骡子的不舍!
生: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那碗肉汤里散发出的都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啊!
师:他深深的爱着大黑骡子,怎么能喝下这碗肉汤呢?所以他发火道——指生读。
(6)学生再自由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三、深化理解,体会战友情感
过渡:彭德怀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最后还是把它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更爱战士)板书
同学们,我们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真正读懂一个人,就要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就要静下心来走近他。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彭爱骡子更爱战士,边读边想,还可以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
汇报:
1.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彭德怀那么爱他的骡子,但当他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为饥饿而昏倒时,他还是想到了杀它,可见他爱骡子更爱他的战士。)指导读。
2.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什么意思?文中的“燃眉之急”就是——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A.观看《过草地》视频,师描述。
(播放录像)师叙述:红军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一个不小心,就会陷入淤泥,被沼泽吞噬,彭德怀和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艰难地前行。
B.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野菜、草根、马鞍、皮带都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身体都很虚弱,有的战士倒在泥浆里再也没有爬起来,有的小战士临死的时候骨瘦如材。茫茫草地,渺无人烟,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晕倒在地。
作为红三军团军团长,他心急如焚,所以他决定杀骡子给战士们充饥。
C.我知道战士们不同意他杀骡子,可彭德怀坚决要杀,从这里我也能感受到他很爱战士。
读: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透过文字体会人物内心,真了不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他的内心很矛盾,因为他也舍不得杀,但终究还是要杀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战士们。
生:他不想再这样拖下去,这样只会让饥饿威胁更多战士的生命。
生:晚一分钟,就多一个战士倒下,彭德怀此时心里很挂念那些战士。(你说到彭德怀的心里去了。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评: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彭德怀担心的是命悬一线的战士啊!(读,齐读)
D.怒吼
过渡:他背过脸去,忍着心痛,等待着执行的枪声,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因此,彭德怀发怒了,他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你从“怒吼”一词中又读懂了什么?
生:他很生气,他知道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他在强迫方副官长执行。
生:他很着急,再不开枪,战士会倒得更多的。
生:他在向副官长下达死命令,态度非常坚决。
师:你读进了彭德怀的心里,真了不起,能用怒吼的声音读一读吗?
(生读,让学生评价: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评:是从内心吼出来的!)谁再来试试?一起试试。
(评:是啊,痛归痛,不忍归不忍,战士们的生命高于一切啊!)
师:让我们和彭德怀一起生气、一起着急,一起怒吼——(生齐读)
同学们,从这一声声的命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板书
小结: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一切以革命为重,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走出草地。这,是一个大将的风采!
E.分角色朗读3~19节(缓缓摘下军帽…)
四、练习写话,情注想象字符
1.布置写话。(音乐)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你能听到彭德怀将军此时此刻的心声吗?面对倒下去的大黑骡子,面对如同自己战友般的大黑骡子,面对立过大功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最想对它说的是什么?(写一写)
啊,大黑骡子, ?摇。
2.指名伴音乐朗读自己的写话。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中作者紧紧抓住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这根感情线索,细致描写了彭德怀命令杀掉大黑骡子前后感情的变化,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彭德怀一身豪气却又万般柔情,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为我们作了形象的刻画,写人物就该这样。
五、总结课文,提升情感基调
大黑骡子永远地走了,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引读最后一段)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自由读一读,看你从两个“融进了”读懂了什么?
(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2.引: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万险,战士们身无“御寒衣”,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晕倒了能勇敢地爬起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
(更来自: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
是的,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有了这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首长,有这样坚强不屈的战士,他们汇成了北上的滚滚铁流,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板书:同甘共苦)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课文链接,拓展阅读视野
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读《我是猫》心得感悟 篇9
书中三位最主要的人物,固执清高又自相矛盾的苦沙弥先生是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单纯又有点认死理的物理学士寒月代表了具有浪漫主义思想的社会改良派;玩世不恭的美学家迷亭很像《道利-格雷的画像》中那个充满邪理歪说的亨利勋爵,他的出场总是光彩照人,充满了欢声笑语与并不那么合理的格言警句。这三个人经常凑在一起,在苦沙弥先生清寒的客厅里畅谈时政,拼命引用着外国名人名言相互卖弄着,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们厌恶痛恨或者满不在乎的令人压抑的社会现实。资本家老爷金田仍然能够用金钱买通一切关系,给老实又古板顽固的苦沙弥带来个下马威。苦沙弥除了吹胡子瞪眼或者与迷亭寒月之类嘲笑抨击一番“万恶的资本主义”,也就别无他法——日子总还得按部就班,不是吗?
这一切行为都被苦沙弥家里的无名猫儿看在眼里,大大嘲讽了人类的自以为是和总在原地兜圈子的荒.唐行为。当然,这个猫还是很有眼光的,这些腐朽叼酸的书生们比较起满嘴铜臭的金田家及被收买的贩夫走卒们,书生们至少还有坚持真理的信念与勇气,尽管这个他们引经据典的真理自身究竟有多少值得信仰那还可以再商榷。书中很多出自猫口的犀利批评及幽默讽刺都十分精彩,很让人有掩卷称快的冲动。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夏目漱石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猫怎样“呼噜呼噜”的窃笑,怎样竖起尾巴踮着脚悄无声息的移动,怎样追着自己的尾巴像个傻瓜一样原地转圈…… 因为我们家的两只猫咪很多时候就是那样唯妙唯肖的形态。尤其老大,可能因为正在苦闷青春期的缘故,我常常觉得她在默不作声的观察着我们,观察着玻璃窗外的飞鸟、云朵和大海。她常常坐在同一个地方发呆,一思考就是半个小时。我很想知道,在老大猫儿的脑子里,是不是也像夏目漱石的猫儿一样评价着朝夕相处的人类,或者干脆就是嘲讽揶揄着呢?
至于有些评论所说的这本书“鞭笞资本主义的罪恶”,我倒很不以为然。诚然,这本书里的社会批判傻瓜也能读出来,可这种批判却未必是专一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田一家确实首当其冲:强横、不可一世、自作聪明、金钱至上……,但我看相对正面人物的苦沙弥、迷亭和寒月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苦沙弥暴躁起来不分青红皂白,但更大的毛病在于不求甚解,很是自满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那个迷亭对待一切都毫不在乎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胡搅蛮缠;而寒月呢就是个死脑筋,是单纯版的苦沙弥。其余的,什么诗人东风先生啦,悟道的独仙,还有疯子岛梅,他们尽管都有浪漫主义的可爱之处,但按照猫儿的说法,还不都是在原地兜着圈子。其实这个社会应该怎样发展,人类怎样获得解脱远离苦闷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己根本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是迷糊的,但为了卖弄,或者说,为了自我求证,还不都是把自己并不甚了解的东西拿过来做出一个貌似艰涩难懂的姿态,让别人去惊讶从而赞叹!所以这本书除了社会批判的方面的幽默与犀利,我更欣赏夏目漱石在人性批判上的尖锐与毫不留情,尤其最后一幕中,苦沙弥与迷亭的“未来论”,把人类个性的无限扩张与有限空间的狭小放到一起作比,写得真是妙哇。
书的结尾更妙。正因为关于人性与社会发展是无解的问题,就好比寒月永远也磨不圆的玻璃球,我们唯一清醒又敏锐的猫儿也只能喝个飘飘然,落到水缸中获得永生的太平去了。这么完美的结局,我笑了半天,又叹气了半天。是的,作为人类的我们,又有谁能跳出人的高度以外,具有神的眼光来洞察世事看穿无常呢?
读《红岩》感悟心得体会 篇10
---如山边的野草一样---
《红岩》是我们党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红岩精神,是先烈们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先辈们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当我看完《红岩》,心中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对书中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它是一部军事文学著作,其中描写了众多英雄:“我为党做的工作太少了!”这是成岗恢复地下党工作前的一句话,这个坚毅沉着,乐观机智的青年,时时刻刻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被关押到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后,他不惧敌人的威逼利诱,依然坚守本心,在狱中坚持出版《挺进报》,最终死在了敌人手中。他至死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无愧于党,也无愧于自己的信念。
这本书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是江雪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姐。她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被捕。在渣滓洞中,她受尽特务的折磨,除了老虎凳、电刑、带刺的钢鞭这些肉体折磨以外,凶残的敌人还给她及其他的人食用霉烂的食物,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他们的意志。然而无论是肉体折磨还是精神折磨,都无法让他们妥协。其中最让我愤慨的便是敌人为了从江姐嘴里套出情报,残暴地将竹签子钉进她的手指里。江姐面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依旧牙关紧咬,不对敌人透露一丝一毫的情报,展现了他们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意志。《红岩》中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许云峰。他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坚定果敢、沉稳老练的地下党,在被叛徒背叛的时候,是他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为掩护其他人而被捕入狱,他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献身的气魄令我为之赞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这是文中对许云峰的几段描写,也最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寥寥几笔,便将一个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本书中,还有无数为了理想为了党而前仆后继的人,他们便如山边的野草一样,不畏风雨,顽强生长,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党的机密,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深陷最深的黑暗中,他们也心怀烈火,期待黎明的到来。
过程重听读 感悟抓核心 篇11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反复听读 点拨释疑 激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如何轻负高效地达到教学要求,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我在多年探索中形成了“过程重听读,感悟抓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过程重听读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顺畅地朗读和背诵,听读是关键。听读什么?听读课文。谁读谁听?教师范读学生听,主要是学生自读教师听,学生之间互相听。如何听读?先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听,疑难句子要反复领读,然后指导学生自渎。教师巡回听学生读,主要听学困生读,并予以读法指导。听读内容可句、可段、可篇;指导主要在轻重快慢、节奏划分、抑扬顿挫等方面下工夫。
在听读过程中,对节奏划分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通常诗词节奏划分采用音节划分法。五言诗的节奏划分常用“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起来整齐和谐,又符合诗意;许多学生读成“二一二”式,则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尽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改变了句意。七言诗音节划分有三中情况:(1)“四三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2)“四一二式”,如“尚思为国|戍|轮台”。(3)“四二一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后两种是在第一种基础上的具体划分。文言文疑难句的划分采用成分分析法,依据成分确定停顿。如“余闻之也|久”,主语是“余闻之也”,谓语仅一“久”字,“也”即表陈述也表停顿,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但好多学生误划为“余闻之|也久”。又如“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分析的目的只在于让学生搞清语意与节奏的关系,不必在语法术语上下功夫。
以上过程以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敏锐感觉为着眼点,课堂教学过程表现为师生互听,主体是教师听学生读。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指导,初中文言文教学背诵的要求一般是可以当堂解决的。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然而串讲常使课堂气氛沉闷,耗时多,师生两吃力而效果不佳。怎样克服这一弊端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的做法是:在反复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附注,借助工具书,联系语境,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释疑并提问,教师适时适当点拨答疑,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对规律性的用法可通过比较拓展深化,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形成能力。这样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会打下学习文言文的坚实基础。
二、感悟抓核心
听读过程不仅是落实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而且是对诗文的初步感悟过程。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它所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一般属性,但它的特殊性恰恰是人文性,所以语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师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易·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应物斯感,感物咏志”的说法,都在强调着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发现。文言诗文文质兼美,是作者感悟的形象表达。因此,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是激趣的好办法。如教读温庭筠的《梦江南》,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的意境。以学生的感受为前提,学生就会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发生共鸣。如在教读《隆中对》时,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对策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即增强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在学生熟读和再现诗文画面后,教师可做精要的写作情境简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作者站于时代的高度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绪、思索感悟出来。如李白《望天门山》雄奇的画面,开阔的境界;曹操《观沧海》奇异的想象,博大的胸襟;岑参《白雪歌》逼真的画面,宏大的气魄;范仲淹《岳阳楼记》鲜明的对比,真挚的求索。这些作品情景交融,无不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高远的追求和博大的胸襟。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博大的胸襟,作者文笔再好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样,学生在感受画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感悟作者的情绪和思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为文之道实乃為人之道”的道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汲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健全的人格就会得到培养;对尖子生来说,通过情感陶冶,远大理想就会逐渐确立,有可能培养出开拓性的语文人才。
感悟以听说为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时要灵活处理听读和感悟的程序。可在听读中感悟,也可在感悟中通过听读加深感悟效果。从师生的地位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时间的分配说,过程重听读,目的为感悟,感悟抓核心。
参考文献
1.钟先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J].才智,2011(33).
2.胡金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苑教育,2012(24).
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 篇12
一、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也叫社会形态。因此,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要相互适当, 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 建设美好社会,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实现这一美好理想, 许多哲人、思想家不懈地为之勾勒和描绘, 然而,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 所有和谐社会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幻想和空想。
在中国思想史上, 有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中庸》讲“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太平天国时向往“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无邦国, 无帝王, 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所有这些思想, 都反映了中国先贤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 有“和谐最美”、“公正即和谐”的观点。从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 到空想社会主义, 其中, 19世纪法国的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提出“和谐制度必将代替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的欧文想通过实验来实现“和谐社会”;德国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这些也反映了西方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二、《共产党宣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中国的仁人志士、至圣先师, 还是西方的思想家、哲人, 对和谐社会都只是幻想和描绘, 是一幅美好的画卷, 都无法实现。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和谐社会思想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 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未来和谐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 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 同时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把财产重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 也日益显出其特有的先进性,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最终解放全人类。由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客观规律, 这使得未来建立和谐社会不再是一种幻想和描绘, 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今天, 中国共产党提出, 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不是偶然的, 存在着它的必要性。首先, 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发展持续高涨, 在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 又是各种矛盾凸显期。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 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其次, 从国际看,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为各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 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挑战和风险。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 更有悖于我党的社会主义宗旨。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实践, 即把我国构建成民主的、富裕的、文明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 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指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这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 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还指出, 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 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丰富的物质是人们生活的保障, 也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有丰富的物质财富,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才能使社会各方面和谐地发展。反之, 社会和谐发展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经过, 提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 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基本矛盾也不断发展并趋于激化;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 并在竞争中得胜, 总是极力加深对工人的剥削,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 从而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后必然造成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充满着各种内在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并日趋明显, 最后必然导致灭亡。这就告诉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 使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因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 没有阶级对立;社会关系和谐, 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消除差别;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得到解决;人们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具体而科学地讲, 就是建立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使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和谐社会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指出,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化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大工业的发展虽然为提高人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但同时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暴露。一方面, 由于社会分工, 造成人的身体“畸形”发展;另一方面, 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 因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 即资产阶级的发展以牺牲工人阶级为代价, 形成了社会两极分化, 其差距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加大。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达不到和谐社会中的“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目的。因此, 不能实现持续发展。
今天,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指构建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反过来, 人的素质提高了, 会更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提高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创造出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需求的物质文化财富。因此, 只有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才能激发整个社会活力, 才能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摘要:《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 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认真学习这部巨著, 可以使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深理解。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读《法制教育》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法制宣传日活动优秀心得感悟10-25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08-17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06-11
安全教育法制心得体会09-08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例09-24
优秀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17
2020有关法制教育的心得11-13
法制教育为题目心得体会08-26
情感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10-20
年禁毒法制教育心得体会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