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

2024-06-17

《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共8篇)

《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 篇1

虚拟现实初探 设计者:李瑞玲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北中学 案例名称:虚拟现实初探

适应范围(标明年级和模块):高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2)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第四章第二节,以制作校园全景图为例,通过两个任务:校园场景全景制作和评选最佳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虚拟现实,学习虚拟现实的基本知识及简单虚拟现实作品的制作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虚拟现实及虚拟现实技术。

2、拍摄和制作全景图作品。教学难点:全景图照片的拍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电影、电视和游戏中,学生接触过虚拟现实,但是对虚拟现实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学习虚拟现实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虚拟现实。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初步形成协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拟现实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应用前景。(2)掌握全景图照片素材的拍摄技巧。

(3)掌握用Ulead COOL 360制作简单虚拟现实作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软件拍摄和制作全景图,并根据全景图的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科学技术的求知欲。

四、教学策略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自尝试全景图照片的拍摄,以此突破本节的难点。结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过程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教师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五、教学媒体选择

1、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相机,三角架

2、软件资源——全景图制作软件(Ulead COOL 360),“虚拟现实初探——全景图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模块包括:引言、任务、资源、作品上传、作品评价、学习指引、讨论社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2分钟)

展示两个全景图作品《校园》、《河边》。一组静态的照片经过加工后,就成了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实场景,这就是虚拟现实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引出本课课题。

欣赏作品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认识虚拟现实(8分钟)

指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学习虚拟现实的基本知识,包括:虚拟现实的含义、特征和应用前景。

浏览专题网中的学习指引部分,学习虚拟现实知识。

学习虚拟现实知识,加强对虚拟现实的理解,体会虚拟现实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策划全景视图(5分钟)

虚拟现实包括许多方面,本节课只以电脑房全景视图为例学习简单虚拟现实作品的制作方法。

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具体化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全景图?全景图是如何制作的?用什么工具软件?需要哪些素材?如何获取素材?

思考、讨论

为全景图拍摄照片是本节的难点,对全景图素材进行分析,为后面的拍摄做好准备。

分析制作全景图的一系列照片,和全景图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全景图照片的特点:

1、朝一个方向旋转,保持旋转角度均匀。

2、照片之间有一定重叠。

了解全景图的制作原理、制作全景图照片的要求。

拍摄全景视图照片(5分钟)

让学生自荐小摄影师,现场拍摄全景图照片。

教师指导学生选好拍摄点,强调拍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将照片导入服务器。

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拍摄技巧。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欣赏照片。

虽然这一环节比利用现成的图片要费时费力,但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能更好地掌握拍摄技巧。

制作全景视图(15分钟)

指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进行探究学习,掌握利用Ulead COOL 360制作全景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比较生成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文件。

学生边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探究学习,边进行同步操作。制作完成后输出全景图。

Ulead COOL 360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交流评价(8分钟)

指导学生上传作品,指导学生在线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照片拍摄质量对全景视图的制作有何影响,如何进行调整。

通过网络提交作品。在线欣赏、评价作品,修改完善作品。

通过评价,使学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结拓展(2分钟)

1、全景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利用课余时间尝试拍摄照片,制作自己的全景视图作品。

展开讨论,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的设想。

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WEB在线作品量化评价表 评价指标

具体指标

分值

项目

自评

互评

师评

创造性

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30

艺术性

构图完美、稳定,色调和谐

技术性

进行素材加工,画面平滑、流畅

总评

你认为作品最具特色之处:

作品还有哪些有特改进的地方:

该小组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WEB在线个人目标自评表 班别:

姓名:

自评目标

具体目标

自评等级

欠佳

一般

优秀

知识与技能

对虚拟现实有更好的认识

理解了全景图的制作原理

知道全景图照片的拍摄技巧

能利用Ulead COOL 360制作简单虚拟现实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专题学习网的支持下,亲历简单的虚拟现实全景作品的制作过程。

能与其他同学开展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感受到虚拟现实技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希望进一步学习、探索虚拟现实技术。

八、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需要为全景视图拍摄照片,要用到数码相机和三角架,由于设备和操作熟练程度等原因学生可能会在这一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曾考虑过将自己准备好的照片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但相片与学生本人毫不相干,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提升学生的创作欲望,相片最好进行现场拍摄,让学生来担当摄影师,捕捉他们真实的瞬间。这堂课的尝试是成功的,现场拍摄为课堂增添了活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时间,使用时因人而异,有快有慢、可跳跃、或重复地进行。改变了“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学习少,不管会不会,大家齐步走”的现象。由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机会。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反馈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和个别辅导;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评价中学习,运用WEB在线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交流和修改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 篇2

1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教育、艺术、游戏、旅游、医学、传媒、军事等各个领域。最贴近生活的增强现实技术要数实景导航,传统的导航软件都是通过绘制的2D地图进行导航,后来发展到3D模型、卫星地图导航,360度全景导航,但这些导航方式本质都还是通过图片进行导航,存在画面不直观的问题。增强现实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实景导航软件会自动打开手机摄像头,像拍摄一段视频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眼前的实景,增强现实技术会直接在手机屏幕中的道路上叠加路线指示图标,用户只要跟着路线指示图标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该软件还可以通过实景查询附近的饭店、加油站、银行等地点,可以说是走不丢的导航。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精准定位手术部位、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训练等。

2 增强现实技术的在教学软件中应用的优势

目前的教学依然属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状态,缺乏交互性,而如何更好的实现交互性正是现在新媒体领域最重要的议题,交互正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改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实时同步,可以完成演示、练习、测试等教学任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把被动接收改为主动选择的方式,拓展思维,培养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3 增强现实技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软件中的功能设计

3.1 模拟展示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模拟演示的部分,比如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以往讲照相机内部结构以及成像原理的是一直在使用平面图的方式去展现设备内部结构。这种方式很不直观,由于每个组成部分分开讲解,有的学生想象不出来这几个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演示设备内部结构能克服一般演示方法的缺陷,如在讲相机工作原理时,学生通过拍摄教科书上的相机图片,手机软件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平面图上显示3D动画进行演示,学生还可以单独放大某一个组成部分,查看单独的某一部分的工作方式,这些部分在相机的什么部位,如何协同工作,这种方式非常直观,画面感强,印象深刻。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问题,通过这种增强现实的自助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没明白的地方单独查看、学习,达到高效,精准的教学效果。

3.2 模拟练习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需要实践的教学内容,比如练习摄像机的使用、焦距的调整、拍摄运动镜头等。由于设备有限,不可能保证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人手一台,而且在课后设备也不能让学生带回寝室随时练习。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针对某些特殊的操作,增加相应的练习模块,在手机屏幕上实时进行模拟拍摄,不但可以练习设备的操作,还可以在讲到某些拍摄手法,或者镜头运用的时候及时的使用手机进行模拟拍摄练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记忆。课后学生还可以使用软件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减少了硬件设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使拍摄练习变的十分简单轻松,减轻负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3.3 测试

利用模拟练习系统进行知识点的测试,如一些操作步骤的测试,拍摄方法的测试。做完测试后,通过网络学生把答案从手机终端传到教师的电脑中,通过软件自动打分,汇总成绩。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复习、强化、提高,改善了以往作业必须课下评阅,信息回馈不及时,不能及时修改教学内容的问题。

3.4 信息的标注

教师可能都面临这样一个困扰,无法准确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信息,不便于进行教学管理和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添加信息标注的方法帮助教师高效的进行教学工作。

4 结语

虽然目前相关技术在不断成熟,开发难度也在逐渐降低,但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不能满足的教学需要,增强现实技术通过集成虚拟与现实的信息,可以满足对复杂抽象教学内容的展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协作方式,有效地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性,提高教学质量。

《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及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近年来在教育培训、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游戏娱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并根据我国国情制订了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计划,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863计划等都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列入了研究项目,一些重点院校也已积极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尽管如此,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人才的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创意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培养具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人才的高校,如何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深化实验改革,开拓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实验手段进行观察、探索和创新,从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过程。它借助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及创新能力,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尤其重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日益受到重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培养学生验证理论、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验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教学方法历来由学生按照指导书上所给出的实验方法与步骤获取数据和得出结论,对实验质量的评价也是以结果是否与答案一致为准。整个实验过程中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循规蹈矩,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更谈不上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然而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往往是课堂上不同知识点的简单拼凑,缺乏系统性,无法使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基本的认识,更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3.实验以验证型为主,综合设计型实验少。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验证型为主,缺乏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索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验证型实验作为理论验证的手段,其内容大多是对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的验证,只适用于对于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致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三维虚拟环境并提供与之进行自然交互手段的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使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构建三维虚拟场景并与之交互。实验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建三维虚拟场景的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根据实验目的,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理念。不再把实验的目的定位于验证已有理论或加深对已有理论的理解,而是将其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手段,重视对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实验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将实验质量的评价标准定位于实验技能的提高与否而非实验结果是否与答案一致。实验中教师更注重以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自主思考和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角色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其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目的,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将实验设计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拓展实验三个递进的层次,构建立体化、模块化,各层次互相渗透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并据此重新修正了实验指导书,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及整合,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确定了“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体系化、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理论基础着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对于实验内容的设计更注重系统性及创新性,重视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实验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实验内容整体划分为三维环境建模及虚拟交互两大模块,建模部分进一步细化为简单场景设计、复杂场景设计及动态场景设计三部分实验内容,每一实验都以上一实验的知识点为基础加入新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又相互融合。实验题目的设计结合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同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划分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知识点的运用也由简入繁,并将最后一道实验题目交由学生自由发挥,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自拟题目,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自主完成实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虚拟交互实验部分设置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发挥其特长。

3.构建虚拟现实作品展示平台。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实验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实验时间及地点相对固定,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同学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或者局限于实验小组内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网络元素,通过构建虚拟现实作品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作品的空间和舞台,并实现优秀资源共享。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运用该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学习的资料和帮助,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虚拟现实作品展示平台的开发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两大使用群体,其主要功能包括:

通知公告。教师或者管理员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发布课程的通知公告、布置作业、或者发布和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赛事信息,加强学生与外界的沟通,鼓励学生设计优秀作品参与比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热情。

优秀作品展示。通过在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高质量的虚拟现实作品,耳濡目染,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VRML中一些高级功能例如脚本程序的应用,拓宽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出,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作品管理。通过网站的个人中心,用户可以对于个人的基本信息进行设置,可以将网站中的学习资料或作品下载,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学习交流。平台中的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的空间,在平台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经典案例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进行作品的评析,取长补短,促使大家共同进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平台的构建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氛围良好的交流空间,鼓励他们超越课堂的局限性自由发挥所长,自主或者以团队的形式创作高质量的虚拟现实作品,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参加各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单一知识教育到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激励,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优化师资结构。为了保证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更好地实施,我们对于师资结构进行了调整,组建了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科研氛围浓郁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团队。团队中不仅包括专业的虚拟现实技术教师,更引入了主攻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师全程指导,在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开发功能相对完善的虚拟现实系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推动本科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丽,刘永臣,常绿.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

[2]马映君,焦玉国.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

[3]白广梅,王小逸.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教学中的应用 篇4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满足学习媒体的情景化及自然交互性的要求,从而在风景园林教学领域内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变高校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实验环境,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也将不断的拓展。

(一)促进教学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它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即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以讲授引导思维,以教导激发创新,并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虚拟现实教学有利于创造这样的环境,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虚拟现实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从多媒体虚拟现实系统的组织形式看,虚拟现实是非线性的网络结构,逼真的虚拟环境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将特别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结构,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的意义也将由传统的“教材控制”转变为“学习者控制”,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生动化与内在结构的科学化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环境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观念发生变化。

(二)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是在实验、实训中培养出来的,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实验课内容主要是学科性的理论验证和学会使用设备、仪器,并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这些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从原来只是用录音、录像来辅助文字教材进行教学的方式发展为使用具有人机交互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信息类型有静态的、运动的、超级链接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提供了超文本、图形、图像、图表、音频、视频和动画。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括的概念和原理,除了用文字和语音协同描述以外,还可以用三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对于不可视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或有危险的场所,甚至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多媒体技术存贮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同一教学内容还可以用多种信息形式来表现,这就有利于克服单一媒体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虚拟现实所提供的人机交互的特点尤其适用于个性化教育,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景观设计人才。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虚拟现实的应用将带来教学内容结构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教材及实验指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的,知识内容的结构及顺序都是以教为主,教学顺序性很强,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得正确的概念、原理及逻辑关系。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教材也只是一种教授材料,学生利用它学习的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难以促使学生从已建立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迁移。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后,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网络化超链接,就可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去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这种网状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链是知识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虚拟现实与普通多媒体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它既包括了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了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凭借视觉、听觉、触觉信息的协调作用使教学内容的统一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虚拟现实的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三)促进教学手段的变化

1.互动启发式教学

虚拟现实有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在演示教学内容方面能以一种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亲临其境的、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觉、听觉、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展现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等,形成知识点。学生则从思维、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2.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虚拟现实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入问题存在的环境,有针对性地建构虚拟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虚拟现实教学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还允许学生出错时,自行了解错误的根由及后果,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协同工作式教学

虚拟现实教学不受空间位置和相互距离的限制,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共处于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共同参与,且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练。

4.情境式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动画虚拟现实的能力,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

(四)实际使用

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场景的模拟与再现,一旦场景建成,不再受地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已有场景信息。运用在景观教学上,主要可以用在:

一、古建、古典园林教学板块(适用课程中西方古典园林史、西方现代景观的理论与实践)

实用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分布广泛,各有各自的特色。包括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皇家园林、等众多形式。但是由于地域原因、实地考察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费时费力费钱,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实地考察,也不是所有人一次考察就能体会到精髓。

软件功能构造

通过虚拟现实模拟可以

1)模拟现场建筑、植物、四时、季相变化,现场实际模拟出全部景观。

2)顶视图搭配结构分析、交通分析、功能分区、区域划分、建筑名称分布等。3)同时软件搭配讲解功能,讲解现场石材、建筑由来、古建结构、园林造景手法讲解(全面展示园林造景中的借景、透镜、框景、障景等)、现场全景图展示等。4)使用者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各个方向进行观赏。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观赏不到的地方(比如鸟瞰、四时变化、)

优势分析

1)可以经常性的游览园内场景,体会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往讲解仅仅局限于图片展示,我们可以模拟现场实际景观,感受体量关系)

2)模拟现场的四季,实时变化。感受阴晴雨雪、感受植物生长对整个环境空间带来的改变。

3)恢复已被破坏的景观,提高人们的参与性,提高可到达性。使人们不仅仅局限在人视点的观察。

4)形象生动的讲述平时口述难以讲清的课程内容。如古建中的斗拱形式,就可以简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

5)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提高课程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景观案例学习

实用意义:

现代景观大师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而以往我们对这些案例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平面图、CAD、以及部分的效果图。很难感受到实际的比例关系、尺度、景观效果。更感受不到一个方案从其设计构思、到场地周边环境分析、到基地分析、功能分区、再到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软件功能构造:

1)将完整的方案信息进行展示,以二维或者三维的方式。介绍场地周围的大环境。同时可通过文字或者动画形式展示整个方案的历史环境,政治背景、以及其历史意义。2)将整个设计的骨架信息一层一层展现,包括道路、水体、节点、植物、功能分等。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

3)方案经典介绍。将方案的经典之处进行展示与介绍。同时进行季相、时间变化。4)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之后与经典案例进行比较。优势分析:

1)将经典案例通过三维方式进行展示,直观形象。

2)整合资料,将案例周边环境、历史环境进行详细叙述。3)深入的剖析方案的设计构思与形式。加深理解。

三、植物认知

1)通过动画形式对植物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包括树叶、树皮、树干形式名称介绍。2)建立植物库,模拟植物的的生长过程,対植物的科属,生长习性,搭配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3)对不同科属的植物进行分类,以便植物认知。

4)按照季相分类,常绿,落叶,观花、观果等进行详细分类。以便植物认识学习,同时便于设计中随时调取使用。

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辅助设计

1)在设计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抽象思维与其所产生的实体间的联系问题。设计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更能够在前期设计阶段就与实际相结合,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可应用于建筑和艺术信息模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2)协助设计师科学准确分析设计信息可快速获取复杂建筑模型进行分析,为建筑师提供全局、客观的设计信息理解。

3)辅助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会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的设计形象做多种设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全面、直观、可交互、如实反映设计的三维虚拟模型,便于设计者更直观、全面了解设计,也方便设计师对某个设计细节作局部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2.探索学习

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模拟,直接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虚拟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的探索学习,从而分析城市建设对周边环境以及园林绿地和水体对城市小气候的相互影响,探索景观建筑设计新的研究方向。

3.实验实训

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城市与风景园林技术平台,进而方便地创建如规划、建筑、照明、水景、工程机械等各种虚拟实验室,方便师生实验实训。

在虚拟景观建筑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对自己设计的景观建筑进行反复的修改和论证,并研究加入“时间因素”后的四维模拟,真实感受时间的艺术,也可以进行建筑环境的分析以及建筑物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在虚拟照明实验室里,学生可以研究不同电光源在不同配光方式和投光方法下的照明和景观效果,进行道路、广场、建筑、庭院、水景、树木、雕塑、溶洞等各种照明实验。在虚拟的水景工程实验室里,学生可以组装水循环系统,了解工艺流程,研究不同流量和扬程下各种喷头组合的水型效果以及配上灯光后的夜景效果。

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这非常有利于诸如园林工程机械操作、园林栽培和修剪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虚拟的园林起重机训练系统中,学员可以反复操作仿真控制设备,练习在各种用地环境下操作园林起重机的驾驶、起吊和准确落点等,达到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而虚拟修剪系统也可以低成本地模拟修剪,掌握各类植物修剪的关键,并可直观地评价修剪后的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的运用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建模、可视化表达以及技术运用的介绍性研究成果。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研究中,景观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最终都通过人们的感知而传递。作为一种利用人们的感知和构想,具有三维表现力并且富于交互性,从而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实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将会是激动人心的。

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人们只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感知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感知,从而制造一个虚拟世界。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了人们的感知能力,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则增加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约束,提供人们逼真体验的手段。从时间上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现在存在的,再现以前有而现在不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构想,模拟以后可能有的,甚至可以构造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现象和体验。而从空间上来说,虚拟现实可以在甲地模拟乙地的风景,从而用户在甲地就可以体验到身处乙地的感受。这使得人们生活的空间扩大,可以得到的实践和体验增加,如果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一种实践和体验,这无疑增加了人生所具有的价值。虚拟现实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分布式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与来自地球另外一端的用户相遇在一个虚拟世界中,看到彼此的表情和动作,相互进行语言沟通等。

《虚拟现实初探》教学案例 篇5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和全息性,使它在实验教学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会展实验教学中,改变了传统会展实验教学的模式,给教学过程带来划时代的变革,这为培养专业的会展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会展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A29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JGA29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5-02

一、引言

会展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会展实验教学是会展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拥有自己的会展实训室外,很多高校的会展实验教学还只是局限于教师讲解、幻灯片演示、视频播放和实地参观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而会展业的竞争对会展从业人员的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校中的会展专业学生都偏重于书本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如何更大、更好地发挥会展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出真正的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会展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不断成熟和完善,这是一门利用计算机对真实世界进行仿真的一项技术,用户借助一些专业设备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融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实时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一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学生处于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课堂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虚拟的多信息的环境中主动探索,能够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1]。

二、虚拟现实技术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最早由美国学者J.anier提出,他将虚拟现实定义为:用计算机运算生成一个逼真的鼠标、键盘等设备“进入”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浏览和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是融合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综合性高新技术,虚拟现实系统应具备与用户交互、实时反映所交互的结果等功能[2]。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1.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最主要特点,是指使用者利用交互设备能够沉浸到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所体验到的真实程度。在虚拟环境中用户不但能够听到和看到,还可以触到及嗅到这个虚拟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如同真实的世界一样,这是虚拟现实的最主要特点。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计算机构建的虚拟场景进行交互,产生一种参与感。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使用鼠标、键盘、立体显示头盔、数据手套、立体眼镜、嗅觉传感器等设备进行交互,依据用户的头、手、脚等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变化,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给用户呈现出不同的声音与图像,同时用户通过调节自身动作和语言,就可以轻松实现对虚拟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观察与操作。

3.构想性

构想性是指用户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感知使抽象概念具像化的程度。例如在要建造一座体育场馆或博物馆,那么首先在设计阶段要对外形和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的构思,如果让一般的外行人来读懂复杂的设计图纸是非常困难的,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建筑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这比看图纸更加形象和生动。

4.全息性

全息性是指虚拟现实系统能提供的感觉通道和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虚拟现实旨在提供多维感觉通道和类似现实的全面的信息,让参与者通过全息传感及反应装置,在虚拟环境中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息性是人们全身心沉浸到虚拟现实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基础[3]。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实验中的应用形式

(一)构建了虚拟会展知识学习系统

虚拟会展知识学习系统是指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虚拟环境中,学生进行会展相关知识学习的系统。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网上学习的服务技能,学生可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课程学习,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分析检验,课上实践不了的内容可在课下通过网络继续完成。

(二)构建了虚拟会展实验教学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的实验场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走进”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和展览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像在现实中一样,与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进行交互;教师可以像在真实的场景里上课一样,进行课程的讲解和布置作业。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节省教学成本

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这样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深刻体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以往的会展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到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和展览馆等去实地上课,但受到教学经费,以及各种天气、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上这样的实验课,特别是外地以及外国的会展中心等场所那更加是不能去的,这严重制约了会展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环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走便可以“走进”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和展览馆,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虚拟的场地和虚拟的设备可以重复使用,而不会产生损耗,虚拟的实验地点可以随意前往,这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学成本。

(二)实现体验式教学

目前国内高校会展专业实验教学中,大多还是采用单一的图像、视频展示和走访参观的教学手段,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向互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协同工作式教学发展,从而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智能化。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完全沉浸到教学所需要的会展场馆和会议室中去,实现“体验式”学习,身临其境地熟悉整个会展场馆和会议室其周围环境,从而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体验学习。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的声音、图像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知识、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展现了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4]。

如图1所示,在模拟回旋式会议室与课桌式会议室布置中,学生可以全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两种会议室的区别,不仅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这两种会议室的构成,而且可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从而全方位地了解两种会议室中桌子和椅子摆设的位置等。这种类似于游戏式的沉浸感会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记忆深刻。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适合其他学科领域推广。

(三)实现互动式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和全息性等特征,可以使学生融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图2特装展台

在如图2中所示的特装展台布置课中,通常情况下,老师只能告诉学生如何布置展台,但在虚拟现实中,学生可以根据身临其境的体验,自行设计布置展台,然后在计算机上共享,教师和同学之间还可以就此方案进行讨论。在这样实验教学环境中,从而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五、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会展实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虚拟现实技术将展览馆、会议室等“搬进”了教室,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实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省了教学成本。目前已有一些院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会展实验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为培养专业的会展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高瞩;吉晓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方法论的探寻[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1).[3]丛海勃.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张玉茹,杨镜.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3(2).作者简介:

《把梦想变成现实》教学案例 篇6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中心小学

陆燕青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设计与制作》中的关于制作的一课。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尝试把上节课设计的小船制作出来,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把梦想变成现实”制作是关键的一步,并学会一些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这些目标。在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已经了解了设计的含义,并组织了学生进行亲自设计一辆小船,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将小船的话题延伸,引导学生将纸上的小船变成现实的小船。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迁移理论,本课拟在前一课学习“设计一只能跑又开得稳的小船”的基础上,来延续小船的话题。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把课文中关于制作小车,用自制小车进行比赛的这一教学内容改为制作小船,然后来试行,最后再对小船进行改进。这样,研究的主题就很明确、集中,学生也不会一会儿被船,一会儿又被车的一些因素所干扰了,使得上节课设计小船的兴趣对本节课制作小船的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材料设计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学生自备与教师提供相结合的方法。上节课结束时,一方面请大家回去完善小船方案,另一方面请大家回去找一些自己组需要的组成小船的基本材料。本节课学生制作时,老师可提供一些制作小船常用的、必备的材料(竹、木、布、卡纸、塑料纸、胶带、粘合剂、剪刀、钳子、小刀、锯、锉等)供学生选用和备用。这些丰富的材料为梦想变成现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实验指出,大多数学生欢迎那种既含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又含有可能遭到失败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就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合作、制作,绝不包办代替,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才伸出援手。学生就这样在明确的活动目标引领下,自主设计并制作完成小船。只要学生经历了,不管成功与失败,学生一样都会有收获的。

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上,既呈现了以某一主题引领下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了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小组内部交流小船的设计方案,形成共识。第二,讨论制作小船的具体步骤及列出材料清单。第三,讨论并交流制作小船的关键点与难点。第四,提供材料,学生制作。第五,小船试行,修改并总结。本课着重对小船制作的前后过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过程,相信也体验到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艰辛,就会感激设计的人们,从而也激励他们去设计一些东西去改善人们的生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设计图,完成对小船的制作。

●能在小船试行的过程中,发现小船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方法。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制作的一些基本方法。●理解设计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方案、形成共识

1、讲述:上节课,我们每一小组都设计了“一只能跑又开得稳”的小船,是吗?你们的小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使组里面的每一个学生都对这只小船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再交流一下小船的设计方案,好吗?交流时也可对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2、提问:你们的心中都有一只清晰的小船的方案了吗?心中有了方案,那怎样让心中的小船变为现实呢?在动手之前,对自己要制作的东西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的效率。

3、提问:在刚才的交流中,设计方案有改动的组吗?请你们把修改的地方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

4、总结:考虑得越周到,修改的次数就越多,制作出来的东西也就越完善。

【评析】: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很快得到提高的,并且通过讨论与质疑,使得小船的方案趋于完善。

二、制订计划、进行预算

1、提问:要使图上的小船变为现实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2、讲述:是啊,事情的成功取决于完善的计划。下面就请每组制订三份计划:①小船的制作步骤;②所需材料的预算;③小组成员的分工 【评析】:研究的问题有了,但怎么样去研究,这是非常关键的。让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设计方案,交流自己的制作计划,并修改完善,以进一步明确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的成功制作打下了基础。

三、认清关键点与难点

1、讲述:对于怎么样制作小船,思路明确了吗?为了使我们动手操作的成功率更高,请大家再次思考:制作你们组的这只船,你们认为关键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困难吗?

2、小组轮流交流制作小船的关键点与难点,交流时可说说这个关键处存在的问题与制作小船的困难本组是否已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马上请大家一起帮着来出点子。

【评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具备了制作小船的一些基本技能与知识,但要让学生来制作完成自己的设计的小船,可能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点距离。发展性教育强调要不断地提供和创造“最近发展区”,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通过关键点与难点的自我分析,就使得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不至于眼高手低做不成事了。

四、同伴合作,制作小船

讲述:把梦想变为现实,制作是关键的一步。每一个小组可以根据你们列出的材料清单,看一看你们自带的材料里有没有,没有的话,可以来看看老师的“百宝箱“,如果老师这儿也没有你们要的材料,小组可以互助一下。总之,现在就请大家赶快制作小船,来实现你们的梦想,好吗?

【评析】: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促成了学生的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一些制作的基本方法,也获得了关于制作与船的一些知识,更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

五、小船试行,修改总结

1、讲述: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每组都制作出了一只小船,这样,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吗?是呀!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不试怎么知道你们小船是不是符合老师的要求呢?

2、提问:那怎么来试你们的船呢?请大家讨论小船试行的方法及比赛要求:

①在教室里一个长约3米的洗手池里放满水后让小船试行; ②所需的动力自己想办法(如用吹风机,垫板、扇子等);

③老师看时间,小船跑完3米的水池需多少时间,比一比哪组小船最快; ④看看小组制作得比较精致; ⑤小船有创新之处吗?

3、每组的小船试行、比赛。

4、讲述:在刚才的试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船的好的地方,同时也看到了一些船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一点,你们是否想改进一下呢?怎样改进?

【评析】:研究表明,合作性学习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外,还能提高学生由成就感所带来的自尊。这一环节中,无论小船试行方法与要求的制定,还是让小组的小船试行,或是总结小船的试行情况,并加以修改完善,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又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六、畅谈体会,激励创新

师生共谈经历了“设计——制作”这一完整过程后的体会,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

【评析】:常言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对“设计与制作”的体会就更深刻,将操作层面的“设计与制作”提升到精神的层面,激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设计、去制作、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这种科学的感召力是无穷的,意义是很深刻的。

教学片断赏析:

一、交流小船方案

师:在刚才小组交流小船方案时,我看到有的小组把原先的方案稍微修改了一下,能说说你们改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

生:我们组把原先设计的二层楼的轮船,改为小船,因为我们考虑到了二层楼的制作比较麻烦、耗时比较多,或许我们课外会考虑完成“二层楼”的轮船的。

生:我们组把帆的位置改了一下,本来三个帆我们想把它们竖排成“1”字,后来想到这种排法,三个帆其实只起到了一个帆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们的方向改了一下,变成横排的“一”字形。

生:我们组本来打算用三只小气球的,后来我们想三只小气球虽然力量足够大了,但持续的时间短,又要一个个吹气,麻烦。所以我们就想改装一个大气球上去。

生:我们本来设计的小船是方形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小船很“酷”,但考虑到水的阻力问题,还是把船改成了“流线形”的了。生:我们觉得我们的图纸中的小电动机装的位置太高了,起不到划水的作用,因此,将它的位置降低了一些。

生:我们本来将马达装在船尾,但考虑到平衡的问题,所以我们又在船头加装了一个重物,以保持平衡。

„„

师:大家考虑得都很周到,小船的方案也随着大家思维的成熟,越来越完善了。

【评析】:陶行知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本环节让学生在以前设计的小船的基础上再来认真斟酌小船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性如何等等,给了学生极大的思维、想像的空间,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的创造力会在思想的互相碰撞中迸发。

二、试行后总结

师:在刚才的试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船成功之处,也暴露了一些小船的不足之处,针对刚才的试行情形,分析一下,你们的小船有何成功与不足之处,想想该如何来对它进行再次修改?

生:我们的小船是硬板纸做的,比较轻快,但容易打湿,我们想到了给硬板纸的四周打蜡的方法。

生:我们的船是二层的,由于我们把电动机装在上层,把电动机当风扇来用,因此,小船不仅跑不快,而且还发生了倾倒,所以我们想把电动机装在舱底。

生:我们制作的电动船只会原地打转,我们猜想可能是浆叶装的位置不对,所以我们想从这方面入手重新研究。

生:我们的的帆是用布做的,但布料的“眼”太大,而且帆的面积太小,起不到帆的作用,因此,我们想改进帆。

生:我们的船舱太小,可容纳的“人”或“物”不多,因此,我们想扩充船舱的容量。

生:我们的船是用废旧的船的模型做的,效果很好,但自己动手的地方不多,我们想重新做一只属于自己的船。

生:我们的船是双排的小木船,船舱容量很大,但行使起来很不方便。生:我们的船在试行时,不是直行的,而是“横冲直撞“的,可能动力部位的方向没掌握好,我们试图从这方面修改。

„„ 师:大家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还善于观察,在刚才试行中,大家发现了船的很多优点与不足,还提出了很好的修改设想。我想,如果大家再按照你们刚才说的去修改小船,那你们的小船就更会受到大家的喜爱的。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初探 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移动Web

0 引言

伴随着全球范围的无线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手机、Pocket PC、PDA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移动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实现,把人们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远程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1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而随着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学习社区产生了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数字化学习时代迈向了移动学习,同时也催生了新型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支撑下的移动学习环境--移动虚拟学习社区。

从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解及移动学习的特征出发,我们不难把握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涵义。可以认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就是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新型移动学习环境支撑平台。在这种学习环境支撑平台上,拥有共同学习目标、兴趣的学习者可以形成新型的学习组织,建立学习共同体,突破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采用交流、讨论、互动、协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移动学习。

2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原应用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以组织绩效为出发点,强调的是一种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智能型组织,能够快速地将智能与经验传播到整个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动机是内驱的,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美好憧憬,并且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学习型组织”不应只是新能力的发展,而应是本质上,个体与整体之心智思考的转变。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奠定了思想统一的基础,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信任以及对学习社区的认同。这种信任与认同有助于学习社区的和谐与发展,有利于社员个人的成长和集体的进步。

2.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和加涅等为代表的认知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的有力批判和扬弃基础上,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社会建构主义的最大共同点出发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它是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演化出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部分主张不是各自独立,零乱组合,而是相互依存地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有一主导思想贯穿其中。这一主导思想是: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主客体间的互动),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或个体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理论基础。学习强调知识经验的建构,移动学习更加强调基于社会、文化、情境的学习构建环境,而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正为这种社会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为移动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虚拟情境。

2.3 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和培训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广泛存在,它满足了大部分的学习需要,具有如下特点:

(1)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不依赖他人的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产生的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全责。

(2)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非正式学习不像正式学习那样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电视、网络等大多媒体,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

(3)非正式学习强调协作。在努力创造一种自我发展和探究氛围的同时,鼓励团队通对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绩效。因此,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协作,更强调交流共享。

移动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移动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非正式学习的过程,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为这种非正式学习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交互环境,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保障,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开展。

3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3.1 突破时空的高度互动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有效的交互方式,互动性也最高。在交流互动的时候,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如果在师生地理位置分离的情况下,这种面对面的直接交互不复存在,一种方法就是通过Internet架设虚拟学习平台,组建虚拟学习社区,产生一定的交互,但是这种方式交互程度或多或少受到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不能随时随地的产生交互。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架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完全突破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会员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交流与互动。

3.2 个性化学习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社区里的资源,通过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定制符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自由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和地点。通过移动终端学习设备,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里实现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3.3 社会建构化知识共享

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是建构在“虚拟世界”的环境中的,但是这种“虚拟世界”又是现实世界和真实情境的再现。由于移动学习所实现的时空突破,学习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学习,通过特定的社会情境,将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即时地在呈现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其他学习者可以在社区里分享这种真实的社会建构的知识,加深彼此间的交流和经验共享。

可以看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可以实现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有利于社会建构的知识经验的产生和分享,实现会员个人能力和社区集体智慧的共同提升。

4 结束语

Web2.0应用的普及,移动与互联网跨平台应用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向3G的过渡,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构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利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开展移动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与交流方式。然而,如何设计开发有效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以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刘柳.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学科学版),2006(6).

[3]柴晋颖,王飞绒.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J].情报杂志,2007 (5).

导游虚拟社区初探 篇8

【关键词】虚拟社区;导游虚拟社区;发展原因

虚拟社区的概念最早由霍华德·莱因古德(HawardRheingold)提出,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成员之间有情感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的网络”[1]。虚拟社区形式主要包括BBS、聊天室、社交网络、博客、贴吧等,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牌、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2]。导游虚拟社区是虚拟社区的一种,它是以导游职业为特征的,是指从业导游或具有从事导游职业取向的群体依托网络平台沟通交流的公共领域。随着导游群体规模和导游职业影响的不断扩大,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开展导游虚拟社区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导游虚拟社区类型

(一)导游BBS

BBS是英文BulletinBoardSystem的缩写,中文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3]。导游BBS,又称导游论坛,是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类型,可细分为全国性的导游论坛和地方性的导游论坛。

1、全国性导游论坛

目前国内全国性导游论坛有导游栖息地和同程网的导游天地版块。

导游栖息地(http://bbs.dy7cd.com/)成立于2002年10月7日,是我国最早的导游虚拟社区,现有注册会员20多万人,论坛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5232人,最高日发帖数为16996个。设有导游考试培训年审等信息分享、知识学习、业务交流、娱乐消遣、地方版等板块。导游栖息地属非商业性网站,最大的特色是自由、民主,倡导“天下导游是一家”,会员可以畅所欲言,仿若小型“天涯”。由于非营利性经营,其发展历经周折,几近濒临关站境地,但凭借其创办人和一干版主的聪明才智、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社区凝聚超强的人气,并形成社区成员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使社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一直发展到如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

同程网的导游天地版块(http://www.17u.net/bbs/ list_14.html)比较特别,它下辖于同程旅游网,导游天地是同程大学版块下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导游词、笑话游戏、外语导游、地方导游等子版块。导游天地版块有效地将同程网站的旅行社、景区、导游、酒店等资源整合,走商业运营道路,对从业导游来说,不仅可以交流导游经验,还可以获得大量业务信息。

2、地方性导游论坛

全国各地地方性导游论坛数量众多,但真正做得比较好的论坛有第一导游网、四川导游网和张家界导游论坛等。

第一导游网(http://www.dy1dy.com/)开站于2008年2月2日,建站虽晚,但发展快速,网站会员以华东地区导游为主体,网站信息内容立足华东旅游。在运作模式上,既具有其他导游论坛非营利的信息内容,又较好地与商业化相结合,比如网站与宾馆、酒店、购物店进行合作,为网站筹得发展资金的同时使合作单位在网站上得以展示,实现双赢。网站版主大多来自导游栖息地论坛的华东导游版块,大多是华东地区一线的导游,丰富经验加上骨子里的商业意识,让第一导游网极富生机与活力。

四川导游网(http://www.520sc.com/)和张家界导游论坛(http://bbs.33519.com/)都是发展较好的地方性导游虚拟社区,注册会员多为当地的地陪导游员。两家网站版面简洁清新,保持了导游论坛基本风格,属于非营利性运营模式。

总的来说,地方性导游论坛有区域性优,但又受区域性限制。同一地方的导游,生活中彼此交流,线上相互探讨,线下联络感情,有利于进一步的合作。但是在论坛发展的“质”上,还是欠缺,论坛中有些人不是做导游的,有些真正属于导游的问题得不到深入讨论,一些同样的问题在不断重复,新鲜感一结束就销声匿迹,这时再由新人补充进来,接着进行一轮一轮的循环。目前地方性论坛在发展的同时,逐渐都建立了内部保密论坛,通过审核导游的真实信息来组建实名论坛,以供内部交流。

(二)导游贴吧

贴吧,来自百度公司的独立品牌,它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与搜索紧密结合,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发布自己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如果有用户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立刻可以在贴吧上建立相应的讨论区,贴吧的使命是让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

百度导游吧是导游人员与对导游职业感兴趣的人群在百度贴吧中建立的一个虚拟社区。社区人口较多,帖子不少,本质上与导游BBS类似,但缺乏明确版块细分,显得杂乱无章,另外社区中流动人口及非导游人员居多,帖子讨论交流深度不足、专业性不强。

另外,国内知名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中国导游吧(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1118578/board.asp?sort=date)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导游贴吧之一,西祠胡同是南京的一家网站,中国导游吧上的信息交流主要在南京导游间展开。

(三)导游博客

“博客”源自英文weblogger(blogger),正式出现于1998年的美国。它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表达和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知识传播和知识管理的新途径,是新型的虚拟社区。博客(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3]。一个导游博客往往是由从业导游建立的职业博客,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帖子都是按年份和日期有序排列。导游博客上帖子同样包括其他导游虚拟社区上的导游知识、导游技巧和原创导游词等内容,但它们往往是以游记和导游经历的形式写成,另外,带团日记、导游随感、日志图片等是导游博客与其他虚拟社区显著区别所在,这些让它由虚拟变得更加“真实”,更有人情味。博主撰写博文的动机抑或是传播知识追求自我实现,抑或是表达情感追求放松身心。博客具有独立评论、个人性强、信息质量高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最大的空间、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博客的内容中客观性成份要多一些,表达富于艺术性,信息质量高,可信度也很高。一些导游博客吸引了众多同行与拥趸前来阅读、留言、评论与引用,人流出现、信息流出现,个人领地向公共空间转变,虚拟社区形成。

导游栖息地网站上有导游博客专栏(http://blog. dy7cd.com/index.html),上面汇集了三千多博客,七千多博文。另外,一些资深导游在新浪等网站建立自己的博客。

二、导游虚拟社区快速发展原因

(一)管理与服务导游的相关部门的机构职能履行不充分

在我国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导游资格考试、年检和培训等管理与服务导游的工作,但由于政务信息公开不充分、旅游信息化建设滞后、“官本位”、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工作绩效上并不尽如人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导游资格考试信息披露上不充分,报考、招录、辅导资料等信息获得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具有自由、公开、即时、免费等优势的民间网络平台的信息流成为考生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国近60万执业导游,约有七成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和导游公司等机构。绝大部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办证领卡、年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政府职能和组织培训、为导游介绍业务等的社会或中介服务职能,主要靠向导游收取管理费(挂靠费)、年审培训收费等维持运行。由于导游服务公司性质、经营服务内容及设立条件和程序、监管责任和方式等不明确,大量通过导游公司取得导游证并实际从事导游服务人员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监督考核、管理服务等严重缺位[4]。

现实中对导游管理与服务的缺位,促使导游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进行补位,导游们在网络上聚集,交流信息,获得资讯,业务咨询,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比如,全国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导游栖息地,由成立之初的导游资格考试信息分享的单一公告板(BBS)功能,历时8年发展成目前集导游考试培训年审等信息分享、知识学习、业务交流、求职就业和娱乐消遣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虚拟社区。另外,导游栖息地和第一导游网还先后举办了三届华东地区导游大会,在交流带团经验的同时,针对导游行业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很好地发挥了导游培训的作用。

(二)导游生存缺乏保障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民间大使”、“旅游业的灵魂”之称的导游员功不可没。导游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导游的社会地位却日渐下降,很多导游成为工资低甚至无工资、无“三险”福利、无最低保障、买团带、工作强度超负荷、身心压力大的自由职业者[5],在与行业内的旅行社、导游公司、游客、司机等利益相关方共生中落入弱势,社会大众也开始带上有色眼镜审视导游这一职业,导游常常与“导购”、“欺客”、“宰客”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导游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在2005年底,深圳导游邬敬民在网上以真名发表文章《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大胆披露旅游界存在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和导游的无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7年4月1日在丽江,来自吉林的全陪徐敏超因利益争端,与地陪发生冲突、情绪失控用刀疯狂砍伤20名游客。2009年5月25日到29日间,江西吉安导游因《旅行社条例》实施后收入减少而采取罢工形式向旅行社要求上涨带团工资,甚至发生旅行社经理殴打导游的恶性事件。导游事件频频发生折射出导游对现实生境的无奈与困惑。导游生境困境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由此导游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聚集,在虚拟社区中发出群体的声音,比如在社区中建立“导游诚信联盟”版块以及对新出台《旅行社条例》的热烈讨论等,这些表现出导游们对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渴望,对自身生存现状的改变的渴望。导游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导游虚拟社区发展。

(三)导游归属感缺失

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由于我国旅行社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客源,旅行社只能低价竞争,降价,零负团费现象出现。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导游工资,没有“三险一金”,甚至让导游买团带,为防止导游违规还向导游收取带团押金,经常出现导游圆满完成带团任务仍被扣押金的现象[6],导游与旅行社关系异常紧张。导游为了创收,无奈将导“游”变成导“购”,“加点”、“换点”,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和参加质次价高的自费项目,擅自变更行程计划、压缩计划内项目的游览时间,从购物点和景点拿“回扣”。导游不能从旅行社获得应得的物质报酬,也很难从游客收获精神慰藉,在如此的产业环境下,导游显得格外孤独。归属感的严重缺失,“天下导游是一家”已被导游群体共识,也成为众多导游虚拟社区的立站根本,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同病相连,惺惺相惜,渲泄情感,互诉衷肠。

(四)导游协会空位

随着导游与旅行社分离,其在利益上与旅行社的不一致出现并不断扩大后,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来代表、维护其利益,同时发挥桥梁、纽带、规范、服务等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旅游城市,导游协会开始逐步建立,但还有很多地方急待成立导游协会,另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导游协会并未实现成立协会的初衷,导游对导游协会的认知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导游协会真正当成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导游利益受损或身陷困境时,导游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发挥帮助导游的作用。导游的苦大概只有导游知道,于是,在导游虚拟社区中,诸如“号召导游们为生病导游募捐”和“为某某导游维权出谋划策”的帖子受到了极大关注。

三、结语与展望

导游虚拟社区是导游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导游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对导游群体知识与信息分享、学习培训与求助维权、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通道,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导游虚拟社区也可成为了解“导情”与“旅情”的窗口。导游虚拟社区与导游现实生存之间必将展开更为深入的互动,这些互动也必将影响我国旅游业,笔者将会对此进行后续研究。关于导游虚拟社区的研究,尚未有学者关注,谨撰此短文,权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M〕.London:Minerva,1994:5.

〔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30.

〔3〕张发亮.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7):11-14.

〔4〕国家旅游局监管司.导游体制改革调研报告〔EB/OL〕.(2010-5-10)〔2010-7-12〕.http://www.cnta.com/html/2010-5/ 2010-5-7-10-5-46940.html.

〔5〕陈乾康.导游人员生存状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88-591.

上一篇:应急预案演练培训计划下一篇:失落心情差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