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电影

2024-10-24

虚拟现实电影(共12篇)

虚拟现实电影 篇1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影视娱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的火热上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熟悉虚拟现实技术。当人们以为3D特效是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时, 转身却会发现这不过詹姆斯-卡梅隆建立一个虚拟星球的工具。《阿凡达》不仅给世人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同时在电影世界刮起了一场虚拟风暴。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是1989年由美国的兰尼尔 (J.Lanier) 最早提出的, 兰尼尔将虚拟现实定义为: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 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 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1]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它涵盖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学、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技术, 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多感知性、自主性、构想性等特性。“虚拟现实技术是由交互式计算机仿真组成的一种媒体, 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 替代或者增强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反馈, 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沉浸于或者出现在仿真环境 (虚拟世界) 中的感觉。”[2]

2 电影制作中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

CG (Computer Graphics) 动画。随着利用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 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现代电影中为了充斥观众的视觉效果, 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使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等视觉艺术上的创作。

2.1 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

为了创造出具有立体实感的环境, 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 (Fusion 3-D Camera System) 诞生了, 这种系统是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HD摄像机进行拍摄的, 呈现出更强更动感的立体效果的同时又不会令观众感到头晕。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电影是《深渊幽灵》, 随后绝大部分的3-D立体电影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拍摄的, 比《非常小特务3D》、《立体小奇兵》、《地心游记3D》和《麦莉·赛勒斯演唱会纪实》等。

2.2 实时预览技术

当电影画面中应用了大量的CG效果, 为了让真人表演与最终的CG画面完美的契合在一起, 卡梅隆专门开发了一种虚拟摄像机。

虚拟摄影机, 可以实时地将演员的动作与虚拟世界背景交互, 并呈现在LCD显示屏上。在拍摄真人表演时能够更准确的进行预览, 这种摄像机可以实时观察演员的动作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例如, 电影《阿凡达》中, 在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时, 除了需要演员在拍摄时穿上布满捕捉点的紧身衣裤外, 影片摄影棚内还同时架设有一套“协同工作摄像机 (Simulcam) ”来完成此工作。这套系统由布满在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 形成一个捕捉舞台。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 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 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 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之后, 这些数据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计算机处理, 从而令CG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

2.3 动作捕捉技术

CG动画大都是采用动作捕捉 (Motion Capture) 技术。这种用于动画制作的运动捕捉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迪斯尼公司曾试图通过捕捉演员的动作以改进动画制作效果。1988年, SGI公司开发了可捕捉人头部运动和表情的系统。典型的运动捕捉设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传感器、信号捕捉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在捕捉技术上主要有机械式运动捕捉、声学式动作捕捉、电磁式动作捕捉和光学式动作捕捉。

2.4 表演捕捉技术

表演捕捉 (Performance Capture Workflow) 技术, 与“动作捕捉”非常相似, 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完全捕捉演员的肢体动作甚至于面部表情, 将真人演出影像与电脑动画结合, 令动画人物的造型与表情更接近于真人。演员甚至可以自由套进不同角色中, 与不同身份的角色结合, 创造更广阔的表演空间。面部捕捉头戴设备 (Facial Capture Head Rig) 在每个进行“表情捕捉”的演员头上佩戴一套摄像装置, 用微缩高清摄像头将演员95%的面部动作传送给计算机里的虚拟角色。该技术对演员面部表情捕捉的清晰精确度是传统技术的6倍, 甚至连眼神上的细微变化都不会错过。

3 电影表现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3.1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能够表现水平360度范围内的全部景物, 这种特殊形式的电影萌芽于20世纪初期。在观看这种电影时, 观众站在圆形观众厅的中央区域, 四周环绕着广阔的画面, 配合着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方位立体声效果的音响效果, 人们就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

目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环幕电影大都是采用多胶片的电影系统。摄影时, 需使用专门的能保证多条胶片同步运行的摄影机;放映时, 需使用多台放映机, 并通过电子连锁同步系统保证多台放映机及1台 (或多台) 还音设备连锁同步运行;环幕电影的录还音系统将立体声多路声迹 (通常为9-11路) 记录在单独运行的磁带 (或光盘) 上, 放映时, 磁性还音机 (或光盘机) 与多台放映机同时起动、同步运转、同时停机。

3.2 球幕电影

球幕电影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大银幕电影。其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放映时, 动感球幕电影厅采用70mm放映设备, 半球形银幕趱直径达18m, 观众观看电影时, 整个画面布满球体, 透射型的金属银幕, 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 使观众享受变化万千, 栩栩如生的万千气象。影厅内的动感平台, 是集液压、电器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动画为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当观众坐在平台载体上, 整个载体能上下升降, 左右倾斜, 前后俯仰, 不仅可以摸拟航天器去邀游太空, 也可摸拟潜水器, 饱览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 随着逼真的画面和平台载体的活动, 让人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 造成十分真实和惊险刺激的特殊感觉。

我国已有几座球幕影院, 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国科技馆穹幕影厅, 该影厅建成于1995年8月, 厅内放映银幕直径达27m, 设有500个座位。已放映的影片有著名的《大峡谷》和《飞向太空》等。

3.3 激光3D放映

激光3D放映将是未来影院影片播放的主流形式。

激光显示是继黑白显示、彩色显示、数字显示之后的新一代显示技术。激光显示能达到传统显示所具有的所有先进技术指标, 如大屏幕、高分辨率等。而激光显示被应用于数字3D放映, 则是因为其具有下面几个优点:

第一, 光能量利用率高。激光是高纯度的光, 在数字电影放映机上, 激光的光能量100%被利用, 在同样一台投影机、同样的光通量输出下, 使用激光光源产生的视觉亮度是灯泡光源的1.3倍以上。

第二, 色域覆盖范围广, 带来更真实的光影感觉和立体效果。以往使用的传统投影机对自然界中人眼可识别的色彩只能表现出30%左右, 这样观众在传统显示设备上观看影片时就无法感知另外的70%色彩。激光的光谱带宽窄, 若采用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光源, 可以实现自然界中60%以上的人眼可识别色彩, 是传统投影机的2倍以上, 能够再现最真实、最丰富、最鲜艳的色彩。同时, 由于激光光源具有卓越的灰度表现方面能力, 在放映3D时能更加突出图像的层次感, 带来更强的3D立体效果。

第三, 有利于降低影院成本。激光光源属于新一代冷光源, 不存在发热量过大而使其温度过高的因素, 使用光功率总计约150W的红、绿、蓝激光器就可以很轻松地将激光投影机单机的光通量达到10 000~50 000流明以上, 而且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万小时至2万小时以上。使用该技术投影机的影院, 在大大降低影院的长期成本同时, 还能够提升影院的档次和性价比。

第四, 能够大大提高安全性。激光光源的使用安全性也大大高于氙灯, 无高压结构, 无炸灯危险, 无汞污染。

第五, 兼容性好, 方便影院更新换代。采用新一代的激光3D电影放映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在升级改造过程中, 无需更换设备与屏幕, 光通量可提高至30 000流明。

参考文献

[1]刘向铜, 熊助国, 曹秋香.基于3Dmax的虚拟现实的建立过程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2) :31.

[2]舍曼, shermanw, 等著.虚拟现实系统——接口.应用与设计[M].魏迎梅, 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9.

虚拟现实电影 篇2

刘淑欣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一部中国的“天堂影院”(《新天堂影院》,1989年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执导)。影片从一个电影院入手展开故事:时值文化大革命当中,一个正在读初中的14岁的男孩吴晓东产生了对于电影的向往和迷恋,这个少年为了看电影想尽一切办法:逃学、跳墙,钻窗,甚至画假票,从“工农兵电影院”,到内部放映厅,“是电影就爱看”。为了看电影,他多次挨父亲的打。期间邂逅了一位中学毕业待业在家的姐姐。孤独的姐姐把他当作亲弟弟一般疼爱,千方百计带他看电影,并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许多电影杂志,这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深深体会了纯真的姐弟之情,在一系列的误会与沟通以后,吴晓东逐步获得了父母亲的宽容和谅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重建,这一切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影片的表层结构叙述的是一座小城市一个电影院所发生事情,以及一个孩子对电影的迷恋的故事,实则展现了特定历史年代的人在文化荒漠的迷失与突围。

时间的叙事------关于电影的记忆

《划痕的岁月》描述了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电影文化在中国电影院的几度变迁。展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巨大而又深远、细微的影响。表现了编导者对于特定年代的历史文化反思与批判的精神。

影片故事的语境是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整部影片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轨迹。在文化大革命的严肃的年代,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均被认为是“封、资、修”的垃圾而加以“横扫”,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次大的断裂。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还活跃着的所谓的文化,就是流行的各种口头传闻、笑话,以及编织而成的各种自我膨胀的社会主义神话。由于电影被看作是“最有战斗力的最具大众性的革命武器”,因此,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被使用,成为那个逝去的年代的人们近乎奢侈的精神、文化享受,甚至说的上是“精神盛宴”。几部战争题材的教育片在全国上下反复播映: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到《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董存瑞》,人们反复观看;在正式放映故事片以前,搭配播放的是当年的新闻简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从阿尔巴尼亚影片、罗马尼亚影片、南斯拉夫影片,到朝鲜影片,也在那个时候为我国观众所了解。到了文革后期,随着政治方面的微妙变化,一些“内部片”(主要是苏联和日本进口的二战题材的影片)、“批判片”(文革以前的优秀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青春之歌》、《海鹰》)、逐渐开放,同时文革后期一些新拍的国产片(《闪闪的红星》等)也开始上演。这些影片如同甘霖滋润着一代人的心灵,孩子们(包括成人)在电影的故事里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精彩,电影成为他们陶冶人性、丰富人生的重要一课。影片中许多台词,人们耳熟能详,成为生活中普遍流行的话语。生活困窘了,人们会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需要帮助了,人们会说“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电影人物的台词浸润到我们的生活。那时候,作为公众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电影院,人们进入其中各取所需,或者看电影、或者会朋友、或者谈恋爱、或者就是消磨时光,在这里男女老少同一刻开怀大笑或者伤心流泪。电影院也是一个人生舞台,人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在表演自己的人生悲喜剧。发生在影院的种种细节,令人捧腹。在小城的人们来说,电影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只要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谁不记得关于外来电影的著名的“概括总结”?“苏联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莫名其妙”,“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影片题为“岁月”,历时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它纵向展现了电影在中国足迹,其间折射了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微妙变化的过程,映射了时代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观念的变化。

应该说对文化的迷恋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千百年来,人类无时不在追求着精神的充实和升腾,一旦被逼迫到狭窄的空间,精神的翅膀更是飞得高远。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人的心灵被挤压到一部棋盘上,但却在有限的棋盘上千回百转,生发出无限的空间。正是由于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人类才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文化。在这部影片中,电影成为文化的载体,在国门紧闭、传统断裂,文化几乎灭绝的年代,是电影为人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户,开启了人们的一片精神家园,向渴望探求未知世界的人们展现了一个奇妙无比、魅力无穷的天地。电影从各个侧面,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吴晓东因为偷画假票,被父亲痛打以后,一段时间内,他遵守对爸爸的诺言,不再去电影院,于是在家里面壁而坐,只是他并没有“思过”,而是对着墙上挂着的废胶片发呆,其实他的心早已经飞到电影的世界里去了。影片所讲述的这个少年在封闭中寻求精神突围的人生体验,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突围的人生经验。本片诚如杰姆逊所说:“讲述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整个集体本身的经验和艰难的叙述”([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这使得此影片能够超越电影文化的局限,唤起人的广泛共鸣。

空间的诉说------关于生活和人的命运

《划痕的岁月》以电影在中国的历程为线索,纵向展现了文革中后期我国电影文化的历程,横向旁及到社会生活许多侧面。在时间叙事的同时,注意拓展空间叙事的手段,以简单的故事承载了丰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正如《新天堂影院》里那个老放映员所说:“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要困难多了。”影片一开始就呈现给我们一个混乱、贫穷、萧条、疲惫的视觉空间----一座中国北方的小城。在这里,“有的人被打倒了,有的下放了,许多房子空着,没有人住”。工厂家属区是一排排简易的平房,陈旧而破败,未成年的孩子们四处游荡,一些不良少年更是招摇过市,他们寻衅打架、偷鸡摸狗。此时虽然那些政治原因的打、砸、抢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是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冷落萧条景象。人们生活在贫穷当中,物质困顿,气氛沉闷,隐隐的信仰失落,精神无望,麻木疲惫,看不到未来。影片通过人物的对白,仿佛不经意间交代了吴晓东的爸爸妈妈的命运、林洁姐姐的命运,乃至林洁姐姐的爸爸、妈妈、弟弟的命运和遭遇。爸爸的脾气越来越坏,喝酒、打孩子发泄内心的苦闷。善良的妈妈只有事事迁就,息事宁人。而美丽聪慧的姐姐则是家破人亡,孤独一人待业在家。

影片在表现吴晓东追求电影,实现精神突围的同时,还着力表现人情的美好与善良,刻画了吴晓东和姐姐林洁结下的一段深厚友情。细腻地表现了姐姐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以及姐弟二人重情义、重然诺,为了践约不怕牺牲不顾一切所采取的行动,并以此推出影片的高潮。画外音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只要说出的保证、做出的承诺,就一定得做到”,一个孩子为了践行诺言的执着与付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理性说教和情感教育,这些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是涉及人性深处的某些东西,感人至深。

影片注重空间画面基本元素的造型,看过这部影片几乎可以断定,本影片的编导一定就是少年时代经历了文革的人,否则不可能把时代特征以及少年的记忆和心理特点表现得如此细腻动人。导演着意设计使用了大量真实的细节:工人居住区的低矮的房屋、简陋的居室环境、质地粗糙的电影票,喝水的搪瓷缸子,墙壁上挂的照片、标语,爸爸破旧的自行车、排队买粮、买菜、买煤、推车、托煤坯等,都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表现了特定年代物质匮乏、生活贫困;反映了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困乏的年代,人性中美好的天性,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少年吴晓东在强烈的看电影的欲望的驱动下所作所为,无异于是一次次精神的突围,在今天的少年观众看来,吴晓东追求电影简直不顾一切。他左右奔突,找寻的是一片精神的家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表现了一代人的情感与梦想。影片中的“工农兵电影院”院实际上是文革期间社会的缩影。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折射了人物的命运。影片唤起人们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它会触及人内心某个地方,让人会觉得软软的痛,熟悉而遥远,亲切而陌生,它属于整整一代人。

电影语言分析以及电影的话题

应该说,文以载道这一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大多数导演是影响至深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电影追求视觉刺激方面走得更远。对于中国大多数导演来说,电影语言毕竟是一种语言,如果语言手段不是服务于目的,为了手段而手段,那么无论如何是有问题的。

本片带有编导者的成长经验,映射了编导的特定时期的心理路程,通过写一个少年的理想、追求与奋斗,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录。与此相适应,编导努力使电影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通过影片的叙事和镜头语言,传达作者的感受与认识,体现了鲜明的非商业化价值观。风格朴素无华,格调统一。在电影语言方面,叙事手法简洁明了,选用非专业演员,使用自然光效,精心选择场景实地拍摄,多用同期录音而较少使用背景音乐,使影片逼近自然真实。吴晓东家中以及教室多用自然光效,表现物质生活的贫乏困苦和精神空间的狭小沉闷,电影院门外则空气清澈,阳光明媚,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以及获得自由的欣悦。“路遇姐姐和小狗”、“和姐姐一起放风筝”等几场戏,画面非常美丽:在旷野里,身着红衣服的姐姐哼着优美的曲调旋转起舞,轻盈飘逸,作为唯一观者的小弟弟看得如憨如痴,姐弟俩一起描绘美好的未来,细腻地传达了人物的心态,十分感人。“姐姐给弟弟看电影杂志”一场戏,光线从窗户打进来,柔柔地泼撒姐弟身上和满桌摊开的旧杂志上,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似乎告示着一个真理:文明、理性、艺术,永远是沐浴人类成长的光明。作品使用各种手段表现了人物对践踏文化的现实的大胆反抗,以及对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影片结尾部分,表现姐弟二人在电影院门前的约会,一方面是姐姐焦急地等待、一方面是弟弟不顾一切地赴约,此处使用交叉式蒙太奇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把影片推向了又一个高潮。直到电影结束,弟弟才见到一直等待他的姐姐。看完电影的人们从电影院涌出,姐弟俩隔着人流相望着,此情此景,故事中的人物和观众并不因为他们耽误了这场电影而感到遗憾,而是为他们收获了友情和重建信任而感到欣慰。在这里凸现了创作者对于人情美的崇高礼赞。另外,以黑白色、高光、以及空间回响表现孩子梦境的不真实感,手法相当熟练。娓娓的画外音的述说、舒缓的音乐、偏暗的光线和色彩营造出画面的老照片效果,构成一种童年不再的怀旧情调,淡淡的感慨和怅惘。影片采用以客观视点为主的叙事方法,多使用客观镜头,具有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慢镜头表现摔爸爸酒壶,则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吴晓东的反抗之激烈和爸爸的震惊,为片中父子关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只要稍加留意,可以看到影片的许多地方处理都很细腻,例如大雪以后,北方城市马路覆盖了厚厚的大雪,孩子们走在路上,“吱吱”的踏雪声,使用同期录音,很是真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片在仿佛无技巧之中自自然然地完成了艺术传达的目的。

影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员的造型和表演,亦可圈可点。姐姐林洁的形象美丽、气质清纯淡雅,虽然历经磨难,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美好的天性;少年吴晓东勇敢善良、性格倔强、质朴憨厚、聪明内秀、信守诺言、渴望知识。这些年轻演员担纲本片,以自然本色跃然于银幕之上,几乎不露表演的痕迹,十分可喜。另外几个人物形象也都塑造得生动感人。慈善的母亲、正直的父亲、宽厚的老师,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弹指间三十年时光流转,世界变化得太快,电影似乎已经风光不再。各种视听手段给人的文化生活带来的是过去的年代的人们不可想象的奢侈和豪华。科学技术、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在已逾不惑之年的吴晓东们的孩子们的面前,摆放了一个目不暇接的万花筒般的绚丽世界。人们不必再为了看一场电影而付出太多,同时也仿佛越来越不愿意为了其他的东西付出太多。出于商业目的的需要,凭借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大众传媒为了满足受众的口味的感官而极力营造过剩的多样性的视听产品,人们早已不再在文化的沙漠里跋涉,但是如同每天面对着豪华铺张的大餐,人们的食欲会越来越麻木和迟钝;面对着五花八门的音像世界,人们面临的是选择的困难和许多新的困惑:在摆满豪华大餐的桌前,如何取舍?与此同时,简约便捷的复制条件和现代生活理念,使得人们更乐于选择快餐式的生活方式。需要时间酿造的永久魅力让人觉得不耐烦,生活似乎越来越平面化。然而,手段的多样一定要以审美疲惫的为代价?物质的扩张一定以压缩人类的精神空间为代价?好在《划痕的岁月》中那浓浓的人情,那坚定执着、追求理想、信守诺言的品质,仍然会使我们感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不会变,那么电影也应该不会消亡。正如那些著名的导演所说:“只要还存在想象力和记忆,人们就会努力铭记,并在某处记下这段记忆。”(加斯顿、卡波雷)

悠扬的鸽哨划过小城的天空,象征了时光的流转,在急切的期盼中,少年已经长大。一切都进入了历史。“时间难以触摸”,而电影是人类触摸时间保留记忆的最好的手段。《划痕的岁月》正如同一部历经岁月河流磨砺的拷贝,记下了中国社会的印记,也刻画了电影在中国历史上的年轮。吴晓东在封闭中寻求精神突围的经验,是一代人成长的生动的记忆。

注:《划痕的岁月》

编剧:金作人

导演:高

峰 摄影:王卫东

主演

木易其斤(饰林洁)

雪(饰吴晓东)

张兆北(饰吴父)

从电影走进现实 篇3

祝愿(真名),自由职业者,现居美国。

热爱旅行,喜欢用单反去记录旅途中的一切经历。

在她看来,美食和美景是生活的必需品。

旅行的意义是去探寻生活中一切微小的美好,相机记下的笑容则是旅途最珍贵的纪念品。

在美国生活了两年多,看过了各种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我更喜欢去探寻那些带点历史气息的古老小城。抽出一个空白的周末,打点好简单的行李,带着度假的心情,让自己陶醉在一花一草都有故事的地方。不用花很多钱,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带来另外一种生活体验,感受别样的旅行经历。背上相机,美好的风景永远能给我提供丰富的思考与灵感。旅行,不应只是发生在那几天的事情。

轻吻斑斓阳光

这次的目的地是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海滨小镇——查尔斯顿。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小镇,查尔斯顿虽然人口仅八万,但是却是很多富豪豪宅的集聚地,同时也是很多明星举办婚礼的场地选择。而这个带有贵族气息的优雅小城,还是著名电影《恋恋笔记本》的拍摄地。漫步在海湾大道,潮湿的海风吹来,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碧蓝大海,另一边则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度假别墅。仅是第一眼,便让人有了“流连忘返”的感觉。

查尔斯顿最美的季节当属春天和夏天,亚热带的气候使阳光充足的小镇成了度假胜地,百花争奇斗艳的时候也正是游客络绎不绝的时候。海湾郁郁葱葱的椰树和挺拔青翠的棕榈树争相辉映,每一片树荫下都是一个呼吸阳光的好地方。

美国人很享受阳光,他们追求健康的小麦肤色,很多美容沙龙里面的美黑服务一到夏天就特别受欢迎。我有很多美国朋友都难以理解为什么亚洲人在大晴天也要打伞,美国人的标准夏日装扮就是一副雷朋墨镜,度假的时候会戴上一顶宽檐草帽,剩下的就让“sun kisses your skin(太阳亲吻肌肤)”。经常能看到美国人在公园草坪铺上一条毯子,一边野餐聊天一边晒着太阳,惬意之情溢于言表。来美国之后,我也封藏了曾经夏天出门从不会忘记的太阳伞,突然发现炙热的阳光能把人晒出好心情,而腾出的手,终于可以捧起单反来捕捉夏日的旖旎光景。

尽享海滨假日

有海的地方各种海上、海边活动也是种类繁多,来到海天一色的海滨小镇,你的选择不仅仅只是看看天看看云看看海,还可以脱下鞋光着脚丫在沙滩上毫无忌惮地尽情狂奔,像个孩子一样踏着海浪欢笑雀跃。

或者是选一个心旷神怡的地方, 挑一本云淡风轻的好书,坐在柔软的细沙上,一边聆听海浪,一边享受流淌的文字带来的畅快感。不经意间,你或许就成了别人镜头下的一道风景。

又或者是来一次海上探险,坐上快艇感受在浪尖上驰骋的刺激。

当然,小船垂钓也是当地人享受大海的好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美国人钓鱼纯粹是重在参与。通常情况下,他们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海鱼后并不会扛回家煮了吃或者卖到海鲜市场讨个好价钱,相反,他们经常是抱着刚钓到的大鱼“咔嚓”一声拍照留恋,然后再把鱼儿放回大海。而他们的钓鱼方式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如忍者一般端坐静候,他们会站着走来走去,甚者还会欢快得蹦跶两下,享受的从来不是结果,而是娱乐身心的全过程。

慢步街头巷尾

在这个白昼长得过分的小城,人们总不禁感叹查尔斯顿是受太阳眷顾的,或者说,太阳从来不舍得离去。漫长的夏日总能让假日过得悠闲、再悠闲一点,沿着老城市场慢慢闲逛,走几步便会有路人向你微笑着打招呼,即使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那纯真的笑容也定会让你倍感亲切。而广场喷泉边嬉水的老少,一定会让你重拾内心珍藏已久的未泯童心,不自觉地加入嬉水的行列。

有统计说美国人是世界上工作最卖力的人民,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但你若因此认为他们不重视家庭,那可就是对他们天大的误会了。实际上,美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也不会去牺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旅行自然成了全家出游的好时刻。美国的父母们可是一点都不嫌累,一对父母通常是爸爸提着婴儿篮,妈妈推着婴儿车,身后还会跟上两三个孩子,一大家子是其乐融融,旅行的乐趣不正在于和家人一同分享么?

懒懒的午后不妨在悠闲的街道上做一个暴走族,沿着南北走向的约会街可以一路看到各式尖顶教堂,查尔斯顿有一个奇特的别称——“尖顶之城”,因为这个城市里所有的教堂都是尖顶的。既然到此一游,又何妨不在教堂前拍一张文艺气息的照片留恋呢?

和约会街平行的国王街是位于市中心的购物街,虽说是购物街,但却一点也没有披金戴银的物质感,与之相反,所有的品牌店都由别具一格的石砖堆砌而成,当时髦的商品陈设在古老的门店里,相映成趣的别致感使得游客纷纷驻足,带一个纪念品回家也是不错的旅行记忆。

恋恋查尔斯顿

看过《恋恋笔记本》的人一定对影片中浪漫唯美的自然景色印象深刻,诺亚和艾丽在林中小湖上划船的一幕不知道拨动了多少人记忆的琴弦。而这部经典的美国爱情片正是在查尔斯顿拍摄的。男主角的扮演者高司令(Ryan Gosling)当年为了更好地演绎诺亚一角,于影片拍摄前就在查尔斯顿定居了两个月,还亲自打造了电影中别墅小屋里的餐具。

诺亚和艾丽第一次约会,诺亚躺在地上假装卧轨的夜幕街道;艾丽穿着印花比基尼在海浪里挥舞双臂大叫“I’m a bird”的广阔大海;诺亚为艾丽亲手修建的度假木屋……走在电影的场景中,街道的风景似乎也温柔了许多,而我们此行不失时机带上的Rollei 35相机(六十年代德国出产的胶卷机,禄来35),正好把这盛夏光年的缱绻柔美定格在了记忆的胶卷上。

在你的日程本上马克一个晴好的双休,穿上衣柜里为度假准备的连衣裙,提上复古旅行箱,只需两天时间,就会让你恋上这个南方小城——查尔斯顿。

旅行小贴士

气候:查尔斯顿位于南卡罗来纳州,属于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春夏两季是最美的时节,但是游客也多,而秋冬的南卡气候依然相对温暖。一月是最冷的时候,此时来当地游玩,需要多备御寒衣物。不过美国的室内空调冬天温度很高,在室内只需穿单衣,而在炎热的夏季,室内空调大部分都控制在68华氏度(约合20摄氏度),可能会需要披一件薄开衫。

交通:初到查尔斯顿,可以先去游客中心拿各种免费的旅行小册,也可以在大厅咨询处询问住宿和交通情况,这里还能领到各式景点优惠券。在游客中心巴士站可乘坐免费巴士到约会街或者老城市场,然后下车步行观光。查尔斯顿面积不大,很适合徒步或者租个自行车骑行。老城特色的马车行也是不错的选择。

吃住:小费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吃饭、住酒店、坐出租车都一定要给小费。美国的服务生通常时薪很低,要靠小费来维系生计,这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午餐的小费一般为账单的15%或以上,晚餐为18%—20%,可根据满意程度来增加。住酒店的话可在早上出门时放几美元在枕头旁边,留给打扫房间的服务员。

虚拟现实电影 篇4

AR Interactive documentary是由AR系统衍生出来的一个手机应用软件,通过在博物馆或者移动端下载软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通过AR系统,把虚拟的画面和现实画面在手机应用中同时展现出来,同时可以通过扫描特定的建筑、图片、商标和地标展示出更多的信息、视频和图像。在应用中打开手机的镜头,可以拍摄出虚拟世界中的画面与现实世界中的风景的紧密结合,给用户带来崭新的手机应用体验。其中不仅仅只用到了AR技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业技术。该项目是由加拿大Concordia大学著名教授和其他几位高级软件工程师亲历研究开发,并在Concordia大学中进行实物测试。

目前AR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海外科技产业中,及越来越多应用在艺术创作展示中,然而在中国市场中较为少见。深入研发的AR项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AR手机软件开发和头戴式显示器的研究。AR手机软件将于2017年在蒙特利尔旅游业和娱乐业首先使用起来,已有成品在加拿大Concordia大学测试中。头戴式显示器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以应用在各个产业中,而AR技术是作为软件开发应用的核心技术。将此技术融入在头戴式显示器当中,给使用者带来虚拟世界信息与现实世界信息的无缝结合。

虚拟现实电影 篇5

所以,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完成,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才真正获得了比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真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十年。首先是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渐渐息声,代之而起的则是关于审美日常化、日常审美化的研究和讨论。这可以说是学界对大众文化的一次正面认同,也意味着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肯定压倒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不再以遮遮掩掩的姿态出现,也慢慢褪掉了自上而下的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文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乐的特点更被上升为一种审美标准,日常性和世俗性都成为文艺作品可以公然表现的东西。

伊利:将电影搬进现实 篇6

这场营销活动中,伊利似乎忘了自己是一个品牌,反而更像一个孩子,乐在“怪兽大学”之中,这种有趣的营销模式,在赢得了消费者们的心的同时,也启示了广告主——品牌想像媒体一样去影响消费者,本质在于内容营销,就电影、视频植入而言,精神上的高度融合比硬性的产品、Logo植入更行之有效。

一场有趣的营销

这次活动,伊利让它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且不说“伊利工厂怪兽欢乐吓令营”里究竟有什么,就如何加入“吓令营”的申请过程就十分有看点。

基于《怪兽大学》中的校园概念,伊利策划了基于校园特色的营销活动,首先,想要参加“吓令营”,必须先通过“入学考试”。从8月20日至9月3日,伊利在活动官网、唱吧设置了“测试你的尖叫指数”招生测验活动,想加入“吓令营”的粉丝们必须在网上展示你的尖叫声,通过测试的前30名优胜者,才有机会进入伊利工厂进行体验。如果想得到影片里那张代表怪兽最高学府的“MU”学生证,除了“尖叫”游戏外,还可以参与“伊利‘怪兽宿舍’”游戏。活动报名期间,伊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十家一流影院设置3D互动大屏,供粉丝们参与“怪兽宿舍”游戏娱乐。所有互动情境都与电影高度契合,从报名阶段消费者就开始进入《怪兽大学》体验模式。

“考试”合格后,粉丝们就可以入学了。9月1日,“伊利工厂怪兽欢乐吓令营”首场活动中,伊利竟然将全球唯一的一对同比例版的怪兽人偶搬到了活动现场,这让前来参观的影迷们兴奋不已,仿佛置身在真的“怪兽大学”里。当天粉丝们不仅可以和《怪兽大学》的人气明星拥抱、合影,还能参与“皮克斯抢答”、观看《怪兽大学》电影专场等活动。

最有趣的是“吓令营”也像学校一样,设置了“考试”环节。在参观过自动化、全密闭的伊利牛奶流水线后,粉丝们进入终极大测试的环节,通过回答主持人提问,来获得相应的奖品。从粉丝们踊跃表现来看,这种将产品知识融入到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显然更深得消费者心。

伊利得到了什么?

回顾整个案例,从线上到线下,伊利整合了手机、PC、电影院线3D互动大屏三大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跨屏传播,但在电影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传统思维下的产品、Logo露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伊利收获了什么?

答案是:理念上的高度契合,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伊利之所以选择与《怪兽大学》合作,原因就在于电影中所传递的合作、专注精神,以及皮克斯公司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细节的把控、对品质的苛求,都与2013年,伊利全年的品质营销的主题——“态度,决定品质”高度契合。活动现场,伊利特别设计了主题为“致敬迪士尼·皮克斯”的电影海报展,回顾迪士尼·皮克斯20年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辉煌历程,“要做,就做到卓越,态度决定品质”这一共同的理念将品牌营销与电影内容巧妙嫁接。消费者虽然没有看到伊利的Logo,但是却深深的感受到了伊利的精神,显然二者相比,后者更是品牌营销的核心所在。

所以,总结伊利的这次内容营销行为,最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摒弃了简单的电影广告植入模式,一句“态度决定品质”的深度挖掘,将迪士尼·皮克斯和自身形成了自然的关联和过渡,并通过营销细节上的巧妙设计、新媒体手段的极致运用,将营销声量不断升级。跟单纯的产品、Logo植入相比,貌似伊利更懂消费者的心。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刍议 篇7

一、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危机

创作电影作品, 包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和类型电影两个大的主要形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是把反映时代特点和客观生活作为主旨, 类型电影是创作者以某种固有模式为模板, 创作出带有某种非常典型特征的作品。这两种模式, 从创作形式上看, 虽然有很大不同, 可是我们在创作中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分割。现实主义作品要求非常高的艺术性, 可是也有可能因此影响了观赏性和娱乐性;类型化的电影往往能更好的迎合观众的口味, 但是另一方面, 很可能会减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影视作品始终是凭借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反映时代风貌、现实生活的艺术载体。电影是现时代最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自身拥有的群众文化的特点, 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应该是展现时代风貌、展现群众生活、表现百姓酸甜苦辣的最鲜活、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可是, 我们认真审视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具体情况, 就不难发现, 对于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关注, 对时代的关注, 恰恰成了一种缺憾。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有违于电影艺术的传承, 另一方面又不适合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对于电影发展的要求和呼唤。

二、中国电影要在不断创新中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

从我国有电影的那一天开始, 一直延续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 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好像是火把, 一代代传承下来, 发展下去。尤其是近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展开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伟大宏图, 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 这样如火如荼的时代强音, 却没有相应产生出大量反映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作品, 不能不说, 这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不管是思想匮乏, 还是题材距离现实太远, 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思考其根本缘由, 经常发现一样的困惑, 那就是缺乏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和探索。

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风靡全球, 但是, 全世界最著名的奥斯卡奖往往把最高奖项给予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据统计, 近八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都是关注现实社会的佳作, 美国是全世界电影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全世界商业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 却不断产生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好作品, 这也提醒我们认真思考。

产生的无穷微妙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意象通过有机整合超越象外从而构成画的深刻意境。

对“意境”美的普遍关注和探究, 使得传统绘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 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各方面探研, 绘画创作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表现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 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 笔与墨的经营, 实与空的置换, 心与物

现实主义是完善的创作思想, 其最主要的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创作诉求、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从创作诉求方面来看, 以美国导演摄制的《华尔街》来分析, 奉行现实主义精神, 就使创作电影的人, 无论编剧、导演, 还是演员, 都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要在深入生活, 思索生活的前提下, 认真遴选现实主义的题材。据说, 《华尔街》导演的父亲就是一个经纪人, 所以他常年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 并在作品里展现了对拜金主义的批判。

从创作思想的方面看, 有很多低级仿效, 面对丰富而鲜活的生活, 不去挖掘和思考, 或者归根结底就没有这种思想。举例来说, 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因为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思想, 认真的体察生活, 思索人性, 从而产生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 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汇聚在这个国度里, 各种矛盾和纷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 观察社会, 深入思考, 从而产生了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彼此仇恨、彼此攻击的人, 在遇到了一次车祸以后, 形成了互相理解和包容。

三、现实主义创作和商业化并非完全矛盾

电影走到这个时代, 已经形成了很庞杂的体系,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某一模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些人提出, 现实主义是唯一高明的创作观念, 其实这种提法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并不是只要提到现实主义, 就一定是艺术家。电影发展到现在, 各种表现形式百家争鸣, 包括摄制的方法, 都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所以说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电影, 都适应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都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甚至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商业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 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面临困境, 票房惨淡, 成本都无法回收。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有人提出现实主义和市场是根本性的分歧, 难以融合、共存。可是, 这两种因素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而且假使能够理性驾驭, 现实主义同样可以赢得市场, 赢得票房。以国产电影为例, 《钢的琴》《孔雀》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品, 也很好的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喜爱。《秋菊打官司》等电影, 也很好的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商业化, 既具有思想性, 又具有观赏性, 既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又能深入浅出的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例子的告诉我们, 现实主义和商业性是可以融合、互补的,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灾难片的融合, 《金陵十三钗》和战争题材的互补, 都运用得十分成功。

人民群众永远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甘泉, 创作者如果背弃了社会现实这一根本道路, 是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生动、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不应该背离的方向。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电影、电视剧, 这是广大观众的需求, 也是中国电影通向发展繁荣的道路。

的文化背景的交融。这与禅的“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相一致, 它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1. 刘永济《文心雕龙-附微引文录》中华书局.2007.6.

2. 唐·王昌龄《王昌龄·诗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8.

美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 篇8

1 美国电影现实主义倾向

1.1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怒火之花》讲述了30年代经济萧条的美国,乔德一家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一家人的梦想被残忍吞噬,在一辆破旧不堪的卡车上,一家人的精神、思想在“沿路风光”的一步步侵蚀下,逐渐被摧毁。这部影片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元素深沉、矛盾、富有冲击力,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引起以战争悲苦为核心的情感共鸣。《史密斯先生进华盛顿》《公民凯恩》等影片开始转变社会视角,将美国民主自由、政治当做调侃的对象,并融入了艺术的笔调,将现实主义元素的社会矛盾问题发挥的淋漓尽致。

1.2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二战以后,现实主义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因为国家主权的阶段性分裂,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反法西斯思想开始爆棚。《卡萨布兰卡》这部立意正向的影片,将现实主义由被动、负面中解脱出来,并注重烘托了爱国精神的主导作用。片中将美国人民不畏战争凶险、直面战争的精神表达的十分细腻,既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人与战争的激烈冲突。此后,《上帝是我的副驾驶员》《太阳下的步行》《百战英雄》等影片皆采用了这种新形势的现代主义论调。经过二次发展和后天修饰,影片由最初的单一批判、揭露,到后来的理性分析、情感引导。可见,当时美国电影在表达现代主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1.3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三次高潮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严重下滑,电影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期间,商业元素电影呈消弭之势,而以阿瑟·佩恩指导《邦尼和克莱德》的现实主义倾向电影又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片中讲述了银行窃贼劣迹斑斑在社会底层干的“有血有肉”的事迹,树立了“反英雄人物”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创造模式的突破,能够充分展现出社会暴力产生的根源性问题,揭露了人性在现实压迫下的一种畸形变化趋向。这种“反其道而行”的现实主义渲染方法对电影状态的多角度描述更加到位,使观影者陷入人性最深处状态,被反面现实深深感染。自此,现实主义倾向电影进入了“鼎盛期”,《母女情深》《现代启示录》《克莱默夫妇》《生于七月四日》等大量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佳作问世,将美国电影推向了世界艺术文化的顶峰。

2 美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呈井喷式发展,据统计,当时美国电影制造厂——好莱坞,其工作人员多达14万人。在商业经济的推动下《泰坦尼克号》《黑衣人》《蝙蝠侠》等商业娱乐大片开始侵入美国电影行业,占据头筹,自此,现实主义电影逐渐淡出主流历史舞台,变成一种元素在电影中呈现。

现实主义在美国电影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呈现出来的文化类型、状态皆不同。在理念、观念、思想的相互冲击下,美国电影在创作上并不拘泥于某种风格,而是选择叛逆、打压、批判的方式,表达现实社会人性的丑恶、贪婪和残暴。深受了一、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和洗礼的美国,将大量战争写实元素融入电影作品中,久而久之,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已经成为现实主义的标志。

通过对上文三个时期美国电影中现实主义内容的描述可知,现实主义电影的感染能力很强,能够将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情景当中,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社会、情感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而生活在“虚拟”当中的人们,会将自己屏蔽掉,去迎合社会去做一些看似华丽却违心的事情。现实主义就是利用了这一人性的矛盾点,将“社会现实”放在电影中,以达到警醒世人、正确评价社会负面观念状态的作用。

3 结语

现实主义元素不会在美国电影中消失,它的发展倾向也会因不同时代、不同电影需求、不同社会观念的转变而变化。总之,美国电影在艺术创造上大胆、前卫,能够挖掘现实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敢于将这个问题“翻译”进电影中,这种创造和发展精神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借鉴。

摘要:现实主义在美国电影艺术领域留下了很深刻的烙印,它是将正视现实、忠于生活的内容浓缩到电影里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在时代的推动作用下,美国电影对现实主义元素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透彻、更加理性。这种认识的成长在不同时期美国电影影片中皆有所表现。基于此,结合美国电影中现实主义内容,深度分析其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美国电影,现实主义倾向,现实主义元素

参考文献

[1]张辛.从剧本到电影——试论《欲望号街车》的现实主义倾向[A].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仇华飞.美国电影与越南战争——评介几部反映越战的美国影片[J].当代电影,1988,11(6):121-127.

虚拟现实电影 篇9

欧特克电影之旅通过世界顶级电影制作实战专家的讲解, 带领与会嘉宾走进传媒娱乐行业最佳电影作品幕后的世界, 展示了一系列精彩镜头的创作方式和欧特克2011版数字娱乐创作软件所提供的全新三维立体工作流程。欧特克传媒娱乐业高级产品市场经理Rob Hoffmann介绍说, 欧特克2011数字娱乐创作套件将为电影制造商提供显著改进的性能、生产力、创意功能和制作流程效率, 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 并为制作团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制定更好的创意决策。影全字了

此次欧特克电影之旅最受关注的当属两位重量级电影制作人就行业最新工作流程及技术实践的演讲。曾荣获奥斯卡奖的ILM公司是《钢铁侠2》的主要视觉特效制作工作室。作为工业光魔 (ILM) 新加坡的数字艺术总监, Brennan Doyle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创意, 共为该影片制作了堪称完美的530个视觉特效镜头。而光风暴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公司因《阿凡达》的制作, 与导演卡梅隆进行了讲加长达四年多的密切合作。该公司运用Autodesk Motionbuilder等产品在基于运动捕捉和虚拟现实的数字电影制作技巧 (即“虚拟摄影”) , 把视频游戏技术、特效后期制作和实拍电影制作的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 大大增强了导演在制作早期阶段控制数字视觉特效的能力, 从而允许艺术家在后期制作公司参与之前就对镜头合成、动画、特效、环境布局和灯光做出最终决定。这一努力使得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因其恢弘的影像画面、神奇的后期制作、完美的数字特效被观众深深铭记。

欧特克公司中国区传媒娱乐行业总监姜洪表示, “欧特克公司致力于以数字技术之力为全球用户提供行业内最先进的数字娱乐创作工具和优化的流程解决方案, 来自世界一流大师的实践经验分享恰如其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虚拟现实电影 篇10

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标志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1989年由张元导演自酬资金拍摄的影片《妈妈》为标志,这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影片在1991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大奖和公众大奖。后又在瑞士、英国、柏林获三项大奖,前后共参加了20多个电影节。一种说法是从摆脱体制束缚的彻底性上来看,以王晓帅拍摄的《冬春的日子》为标志。这部影片在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部佳片之一,也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影片。这部影片的影像所呈现出的残酷诗意,几乎是对先前所有中国电影视听语言的反驳。随后,何建军,贾樟柯等导演用同样的自酬经费的方式拍摄了《悬恋》、《小武》等影片,这些电影以新颖的写实手法,独特的观察视角,甚至全片不用一个专业演员的制作方式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这些电影在国际各类电影节上展露头角,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几十部中国独立电影在国际影展上入围,获得各类奖项(包括几项金奖)的已达20余部,将近占独立制片总数的一半,给中国电影带来无限生机。

中国独立电影的资金由自己去筹集,剧本也由自己去创作,一切有可能的迎合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由于这些独立电影所涉及的题材关注边缘人群,所以他们的电影大都只能独立制作,潜伏表演,国外发行,地下放映,因此又被称为“地下电影”。这就促成了他们几乎倔强地想打破中国电影体制的束缚,争取中国电影严格意义上的解放,哪怕是其作品在国际获奖归来却被国内禁映的无奈结局,这似乎有些悲壮的色彩,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只因为中国的这批独立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对艺术的执拗,对底层生活的关照。

中国独立电影在中国电影体制外生存了下来,并在国际影坛绽放了夺目的光彩,但无奈“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与伊朗新电影的成功形成了不约而同的契合。

伊朗新电影所散发的人文关怀和美学思想使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伊朗。从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伊朗新电影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受到世界电影界的肯定。例如:1997年,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伊朗的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凭借影片《樱桃的滋味》获得了“金棕桐”大奖;2000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年仅20岁的伊朗年轻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凭借电影《黑板》一举夺得了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贾法·帕纳赫凭借影片《生命的圆圈》夺得了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金狮奖;其它如《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等十几部伊朗新电影也都前前后后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伊朗新电影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现象,这是令全世界为之惊讶的。在特定的电影审查制度下,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伊朗新电影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影片中不断深化的主题与简洁洗练的成熟为全世界带来了惊异与神奇。

多数中国独立电影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国内上映,惟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国际电影节,这与伊朗新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传播策略形成了一种契合。同时也是二者在本国同样面临的尴尬处境。中国独立电影和伊朗新电影大都很推崇纪实美学,大都喜爱启用非职业演员作为影片的人物,这是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接近生活真实的一种共同的追求。由此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体制外的生存与绽放成为中国独立电影与伊朗新电影在一般现实逻辑比较层面上的共性。

二、个性:相异的关注焦点

虽然中国独立电影与伊朗新电影在一般现实逻辑上拥有很多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影片相异的关注焦点上。由于中国和伊朗两国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对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达策略。

伊朗新电影侧重于用简约和抒情的电影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它立足于伊朗的现实,反映伊朗人民的真实生活,朴素而真诚。影片的许多人物体现了当代伊朗鲜明的民族特征,他们作为当代伊朗人,同样面对诸多的问题,面临生活的考验,但他们体现了顽强的民族活力,体现出伊朗人坚韧的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理解。中国独立电影侧重将生活的真实展现给大家看。苦难、挣扎、隔离,这是青年人最敏感的情感角落,对中国历史变革的思考——这是当代青年人的心之所系,中国独立电影涉及的题材更加大胆,进而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反思和人文关怀,而这些题材和人物在伊朗新电影中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高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高科技水平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伊朗新电影带给中国电影的启示——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生命、友谊、亲情、人间真情、民族精神等主题进行深入开掘,进而让中国独立电影拥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人性具有共通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伊朗新电影找到了一条进军国际影坛的独特道路,而这条道路在当今世界影坛具有自身独特的认识与推广价值,对当下中国独立电影的创作和面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希望中国电影管理部门能尽快建立起相应体制,例如中国始终没有全面建立起不同于商业影院模式的艺术影院的运营机制。或许,今天我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中国式的大片来挽救电影市场,小成本影片以其资金投入少、创作灵活等优势已渐成为主流电影制作外的有益补充。希望通过体制的改革能让中国国内小成本艺术影片的前卫创新和艺术上的独立精神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新旧世纪更替的历史时期, 世界艺术电影的格局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亚洲电影的一代新人点燃了全球化空间里新的人文火种。中国独立电影与伊朗新电影犹如两把新兴之火照亮了亚洲电影希望的土壤。中国独立电影与伊朗新电影清晰而雄辩地昭示了东方镜像的苏醒。由此我们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对中国独立电影与伊朗新电影进行一番对比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体制外,生存,绽放,共性,个性

参考文献

[1]王纲著.伊朗电影在崛起.大众电影.1998年.第3期.

[2][美]戈达弗雷-切西尔著.林茜译.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提出问题的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

[3]刘立滨主编.江晓雯著.当代世界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年.

[4]刘立滨主编.张巍著.外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年.

[5][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年.

[6]邵牧君著.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年.

[7]周宁主编.尹鸿、邓光辉著.世界电影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

[8]蔡贻象著.影视文化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当电影照进现实 篇11

我们从电影电视里看到太多想象中的大事件,各种“大难”多少都已植入思维,编剧们撒开膀子去设计各种惊天动地的故事,观众看过之后觉得“很娱乐”,但当现实真的摆在面前,我们能否坦然去接受?

本期编辑部没有去整理“灾难片大观”,一是怕刺激到现实,二是怕整理出来的结果会太“真实”:世间的恶都已投射在银幕上,随便伸手捞一把,就是现实的头条。想到当年会有人去模仿电影《出租车司机》去刺杀美国总统里根,就觉得电影也是造孽的一种,虽然很武断很绝对。

电影照进现实的残酷有时让人思维紊乱,方向尽失。比如看过《极品飞车》后觉得困惑,炫目无比的镜头固然满足了感官刺激,但全片被美化的复仇主题、以暴制暴的价值观、对触犯法律、惩戒犯罪的处处轻蔑,却让人感到隐隐不安。票房越高,寻求刺激后被默默认同的概率也就越大,何况电影改编自青少年用户为主的著名电脑游戏,它的影响力之广,哪个好动的男孩没有为其疯狂过?你接受了EA的游戏,或许就能接受梦工厂的价值观。

《极品飞车》这样的电影,至少应该考虑提示观片禁区,心智不够成熟的少年以下免看,没有分级制度,舆论也可以帮忙,但是没有。

所以当很多人在表达马航事件可以拍成大片的时候,我的态度是:日后只需做个纪录片,用真实代替演绎,用客观代替导向,让全世界被骗、被吓的人们,从事件本身去判断是与非。一旦变成故事片,真的很难说会是怎样的基因,除非让每个参与搜救的国家都拍一部,以正视听。不过,随着事件的发展,也许真相永远不得而知,再隔几年,负责艺术化“猜想”的电影,真会按捺不住了。

虚拟现实电影 篇12

人们崇拜英雄品质, 需要通过崇拜“英雄”的品质而反过来强化为自己身上的英雄品质, 从而使其内化成为自身固有的品质, 能够去迎战生活的艰难。也正因为如此, 美国电影将完美英雄情结一直为贯穿美国各类题材电影之中的突出的精神价值取向, 并且与生活的社会百态和人情世事相交织, 创造出一种深入到现实和人性层面的、生活化的大众英雄的电影文化价值观, 仿佛英雄无处不在, 仿佛英雄就是身边的普通人。

一、个人价值与英雄情结的结合

美国电影将现实环境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与英雄情结的表现合二为一, 塑造出真实感很强的很具生活色彩的现实感英雄风格, 这些色彩既反映出崇尚个人和独立, 追求正义和尊严价值观念的心理积淀, 也体现了美国电影英雄情结的一种纪实主义的美学风格。美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 它是一种植根于多个民族文化基础之上, 探索新型民族思想及自我生存的一种独特的拓荒文化, 所以强调个人价值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其核心是强调个人奋斗, 崇尚天道酬勤, 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美国这一主要谚语就说明了个人价值的主要内涵。

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使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美国电影作为传播美国文化的大众媒介, 在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语言, 宣扬美国式的个人价值取向。在美国电影中, 将这种个人价值的追求同英雄情结相结合, 并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现实复杂社会秩序的矛盾或困境之中, 在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激化的暴力内, 使这种美国式的英雄情结式的个人价值观在其中无限放大, 从而达到动人心魄的震撼效果。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 不仅更加体现其历史的真实性, 人物的现实化更加突出地提高了艺术的真实化。这种具有很强现实色彩感的英雄情结, 典型的是风靡一时的西部英雄, 西部影片中的英雄们大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一个人单枪匹马打天下。绝对自信的独自一人面对困难, 解决问题, 最后功成身退。西部影片成功塑造了令人魂牵梦绕的西部英雄的独特英雄风格, 尽管西部英雄的产生, 是特定历史时期造就的, 这种典型的现实英雄是因为当时的法律不能够保护善良人, 所以孤独的骑士拔刀相助成就了英雄。但这种风格成为代表美国人独立进取, 百折不挠的“牛仔精神”, 是典型的美国式英雄情结。西部英雄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励志偶像, 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提供了内在动力。

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现代版美国影片中的大众普通英雄们, 也同样有着淋漓尽致的现实感和个性精神, 尽管它们都反应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不完美, 但它们所演绎的个人精神价值却完美的填补了人们精神和情感的巨大空洞, 并由此实现了西部英雄向现代英雄的转型。诸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正是通过塑造普通的平民英雄, 来见证美国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主流观念, 并肯定他们的个人品格及奋斗精神。

二、英雄情结中的乐观精神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 不是以孤立的、个别作品的形式来记录一段历史或表达某种思想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与观众的关系绝不是个人的、单向的孤立模式, 而是一种大众性的、互动性的、可以共同分享的、不同阶层与人群构成的多样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美国电影的这种现实色彩感的英雄情结, 把抽象的英雄概念变奏成为富于生动色彩和乐观的自我激励精神的大众英雄情结, 成为美国电影精神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管体现在什么样的人物身上, 向西部英雄一样, 也有着一种相似的特征, 就是现实的神话色彩, 即历尽曲折艰辛而无往不胜。这种特征的是有着积极地意义的, 它使观众一方面迷失在所讲述的故事中, 一方面又从对这个故事的讲述中得到对正义和公正的满足, 这就体现了英雄情结的乐观精神。

首先, 个性化幽默色彩减少悲剧情结, 无论生存于怎样的现实环境, 悲情和错误是完善自我的前提, 必须给人们树立一个乐观态度, 而不是摧毁人们积极性的一个手段。

美国电影的英雄情结一方面在侧重现实, 突显社会背景的严肃主题的同时, 也生动地将具有个性化的幽默色彩移植在情节或人物的性格塑造中,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们同样都有美国人一向为之骄傲的美国式幽默色彩, 它同样是美国个人价值观念中尊重个性、自信和平等的外在表现。即使电影情节的展现设计得极尽纠缠或者惊险, 不断地处于矛盾的冲突甚至残杀之中, 观众也总是会在情节激荡跌幅、绝处逢生之时, 享受到幽默轻松的快感, 对正义和美好的希望感到并不遥远。这种幽默的乐观情绪也是贯穿于美国电影英雄情节的特征之一。从无声到有声时代, 从小人物到大人物, 我们记住了许多真切而幽默的具有英雄情结的银幕形象, 卓别林的流浪汉, 西部牛仔, 即使是黑帮英雄, 也被渲染上令人亲切的幽默色彩, 不但减弱英雄人物的悲情一面, 而且增添了与人们之间的亲和力。

由此可见, 美国电影的英雄情结的价值观念, 是一种, 用我们的话说即就是复合性的审美价值观。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人物, 都体现着幽默的人性特点, 也正因为这样, 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可以让人感轻松和愉悦。

其次, 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的艰辛。美国电影中为穿着现代服装的英雄们, 赋予一种生活化、现实化、大众化的色彩和不可战胜的现代神话, 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对现实和建立未来的乐观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的体现。

实际上,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喜爱满足于那些只是存在于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某些神性话的英雄人物, 人们需要的是现实中的榜样, 英雄情结现实化、大众化, 实际上正是美国电影对英雄主题的扩展。把抽象化的英雄概念, 变成现实中的各色各样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 在各个侧面深入到人性的层面来激发现实人们, 使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把乐观和自信的英雄品质内在化成自身的人格品质, 乐观的面对现实。既使蹒跚在厄运之中, 压抑在失落之中, 都会萌动追求与寻找希望的激情, 没有迷悯和感伤的情绪, 依然乐观的坚守而不放弃的信念。

现实化、大众化的现代英雄, 增加英雄情结的生活化色彩, 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各具特色, 最大范围的展示其伸张公正和正义的乐观精神的价值观念。西部片、史诗片、警匪片、谍战片、战争片、科幻片和生活片等各类题材当中的英雄情结, 虽然体现了同样的现代神话色彩但也避免了单一的程式化, 原因就在这些英雄情节的都体现其特定的阶层和环境, 避免了模式的雷同, 又都具有战胜不公伸张正义的智慧和胆量, 为人们提供了广大的精神需要, 在意志上慰藉人们, 相信正义和公正的力量, 乐观地面对现实错综复杂。

美国是一个倡导独立和自由精神的社会, 鼓励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创造自由美好的生活并且造福社会。美国人从小推崇的就是个人奋斗, 在激烈无情的社会竞争中取胜, 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必须面对隐藏在每一个人人性中的善恶之分, 艺术的典型性只能在心理上给予人们的一种精神安抚, 要获得现实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拥有将困境转变成为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英雄精神, 比起无法实现的社会规则的完善, 还是值得信赖的。

第三, 以乐观精神逃离现实的苦海。在现实的平铺直叙无法引起挑剔的现代观众更多兴趣的时侯, 超现实的超人英雄情结, 以同样的乐观入世精神将现实的人物故事、社会理想、主流价值观, 升华出理想的精神翅膀, 将心灵与现实的矛盾融化为绝对的超越, 在恢弘的历史与现实的绵延大陆之上腾空飞了起来。

在社会发展方面, 太多的缺憾使单纯的现实感英雄情结, 已无法适合于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的时间概念的商业化艺术需求。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咀嚼玩味, 去细细品尝、推敲和思索那些潜藏在现实感英雄情结背后的所蕴含的世事情怀, 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英雄情结的魅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支配生活在现实境遇中人们的思想情感的, 它不可能是说教, 它不是说明书;同时它也不是胡编乱造, 即使是科幻片, 它的内容和结构也必须是合乎人们所了解的情理脉络, 既就是如何编撰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反主体的交融情境, 也需要对生活的筛选和提炼。

电影中的“超人”形象, 在身体的内在外在都实现了对现实的绝对超越, 这一特殊的英雄形象不但身体不同于普通人的肉身, 还具有超能量、超能力的特性。在经典超人系列中, 在诸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X战警》《神奇四侠》等各种超人英雄中, 无不具有上天入地、隐形变身、巨大能力的超级能力。这种让现实的大众望尘莫及的超凡能力, 代替了人们对现实感英雄的情感寄托, 同时也更加反射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 成为渴望超越凡尘俗世的一种心理投射, 以一种超人力量颠覆现实的种种不理想不完善, 其仍然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念的英雄本色, 英雄情结得到了升华和延续。

超人同样寄托了人们对英雄情结主题色彩的绝对期望。这种超现实的英雄情结并不会扭曲历史真实的丰富多样性, 它是人们超越、摆脱现实中某些普遍性人生难题和困境的最乐观的理想化方式。为电影提供了覆盖了历史史实、英雄情结, 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等各个方面的创造空间, 也绝对不难想象它不会构成其影片在艺术上的思想空间和商业上的上座率。

三、英雄情结理想的人性化特点

电影作为一种审美方式, 与现实生活有着质的不同。虽然人们并没有因为时空的距离而抽身其外从而持冷静的态度, 但是由于影片的真实而更使人们如临其境, 所以, 当电影能把最凝练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同时, 它还必须调动人们的审美情绪。英雄情结契合人性情感的理想意识。

人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 不分国界, 不分意识形态, 相对于那些政治信念以及在历史条件中形成的价值体系, 人性的丰富内容更具有最直接和最广泛的感染力。而对人性的真实还原和深刻剖析正是英雄情结屹立在滚滚历史浪潮和茂密民族之林中不朽的根本原因, 它历经峰回路转最终还要回归社会主流。

美国电影中虽然很多展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 但很多时候是超现实的, 比如“007”的角色, 他只能在电影里具备飞檐走壁的能力和现代英雄的不死神话色彩。但是和现实的英雄一样的是, 他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性特点, 比如好色、寻觅真爱等。各路英雄似乎同样存在人性中的弱点, 才令人们更加喜爱这些非凡的英雄们。

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的英雄, 每人都希望自己是英雄, 都希望电影中的英雄有自己身上的影子, 当然只能依赖于电影来得到慰藉。在这一点上, 美国电影确实做到了, 即使是美国的黑帮片, 也把阳光背后的黑帮们演绎成电影王国里令人既痛又爱的淋漓尽致的现代神话。究其根本, 就在于对人性的深入渲染是美国电影最高级的娱乐程式。而英雄情结则完全契合人们理想人性化的模式。英雄情结中的人性色彩更是专门迎合人们的心理理想。所以, 在美国的英雄情结中最突出的人性特征主要就是运用爱情这一元素, 英雄美人有谁不爱呢。

宽容人性的丰富多姿不是娱乐片的想象, 也并不单单是影视界用作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 而是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向人们传播美的理念, 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的高尚追求。

四、结束

上一篇:期待市场下一篇:心灵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