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浒的歇后语

2024-09-20

与水浒的歇后语(通用11篇)

与水浒的歇后语 篇1

与水浒有关的歇后语

1.  骑毛驴看《水浒》____走着看热闹

2.  水浒里的时迁____贼星下界

3.  水浒梁山的兄弟____越打越亲热;越打越亲

4.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____负荆请罪

5.  宋江的绰号____及时雨

6.  李逵打宋江____过后赔不是

7.  李逵大闹忠义堂____分不清真假宋江

8.  李逵骂宋江____过后赔不是

9.  宋江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10.  宋江的眼泪____假仁假义;虚情假义;虚情假意

11.  宋江怒杀阎婆惜____逼出来的;逼的;迫不得已

12.  宋江三打祝家庄____里应外合

13.  宋江下梁山____及时雨来了

14.  梁山泊的吴用____足智多谋

15.  保温瓶的塞子____堵气;赌气;无用;吴用;睹气

16.  晁盖的军师____吴用;误用;无用

17.  梁山泊军师____无用;吴用

18.  梁山泊上的`军师____无用;吴用

19.  梁山泊有吴用____足智多谋

20.  梁山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1.  梁山的智囊____无用;吴用

22.  梁山军师____吴用;无用

23.  梁山里军师____无用;吴用

24.  梁山上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5.  粱山军师____吴用;无用

26.  宋江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7.  公孙胜开口____真人不说假话

28.  关胜战李遣____大刀阔斧

29.  卢俊义上梁山____不请自来

30.  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绝处逢生

31.  林冲看守草料场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32.  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上当受骗

33.  林冲上梁山____逼出来的;官**反

34.  林冲棒打洪教头____专找破绽下手;看破绽下手;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35.  林冲看守草料唱—英雄无用武之地

36.  林冲买宝刀____中了诡计;哪知是计

37.  林冲捧打洪教头____看破绽下手

38.  林冲上山____官**反

39.  林冲误人白虎堂____上当受骗;祸从天降

40.  林冲误入白虎堂____祸从天降;有口难辩;上当了;上当受骗

41.  林冲造反____梁山;逼上梁山

42.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____别有用心

43.  武松打店____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44.  武松打虎____一举成名;艺高胆大;气概不凡

45.  武松打兔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46.  武松看鸭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47.  武松卖刺猬____人强货扎手

48.  武松绣花____胆大心细

49.  帮武松擒方腊____助一臂之力

50.  打虎英雄____吴淞;武松

51.  见了武松问妻歇—没话找话

52.  景阳冈上的武松____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53.  景阳岗武松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54.  武松打猫____小意思

55.  武松大闹十字坡____英雄不打不相识

56.  武松斗杀西门庆____扔出去

57.  武松放鸭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58.  武松赶会____为打不平

59.  武松喝啤酒____不过瘾

60.  武松景阳冈上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61.  武松景阳岗上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62.  武松买肉____挑肥拣瘦

63.  武松闹十字坡____不打不相识

64.  武松请老大____不怀好意

65.  武松请乡邻____勿是好事体

66.  武松衙门里去自首____好汉做事好汉当

67.  武松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便是人伤

与水浒的歇后语 篇2

一、女性代表形象分析

(一) 貌美侠义的女英雄——扈三娘

扈三娘初次出场就很美, 《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写道:“天然美貌海棠花, 一丈青当先出马。”[1]然后我们看到, 后来扈三娘无论是作为主将身份迎战北京大名府两大将之一的李天王李成, 还是撒出她的红棉套索, 一个回合就把关胜的副将郝思文擒拿捉等行为, 她都为梁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是在三位女英雄中唯一美丽与英勇并存的人。然我们却清楚看到扈三娘的“委屈”。“委屈”有二:首先, 梁山排座次竟把她排在地煞星第23位, 丈夫王英——她的手下败将, 也竟在她前面。为什么扈三娘比她丈夫厉害, 排名却在后面呢?其次我们看, 她的婚姻也是极其不幸的。“本来是扈家庄的千金大小姐, 原许配对象祝彪也勇武年轻, 最终的结局竟被宋江极“仗义”地分配给了色狼“好汉”王矮虎。”[2]

我们说扈三娘的不幸在于她的婚姻悲剧, 她自己没有独立人格, 婚姻也可以说是宋江收买人心的交易, 是牺牲品。我们看到的扈三娘, 是美丽勇猛的巾帼英雄, 书中结局却是死的惨烈。对于这样一个女人, 我们怎能不心生同情呢?

(二) 貌美贞洁的好妻子——林娘子

林娘子虽在书中分量小, 其命运却是中国古代恪守妇道女性们的悲剧命运典型。她长得美, 被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 有好事之徒设计想让高衙内强占林冲娘子, 结果却被林冲救了下来。这样林冲就与高衙内有了过节, 高太尉设计陷害林冲, 将他发配沧州牢城。从此, 林冲受尽折磨, 很快从八十万禁军教头成为刺配沧州的“贼人”, 再沦落为梁山草寇, 几个月内经历了人生的“乾坤大挪移”。[3]林刺配沧州后, 林娘子受不了恶人威逼而悬梁自尽。

中国传统礼教对于女性的基本要求为“三从”“四德”, 被高衙内父子逼上绝路的林娘子遵守妇道, 恪守礼教, 却没有一个美好结局。[4]她确实是个符合封建社会女性标准的贞洁女子, 在我们看来也算是嫁得好 (林冲为八十万禁军的头, 两人感情好) , 但最后却是自缢而亡。她的死是悲哀的, 是封建社会礼教制度杀死了她。

(三) 貌美恶毒的荡淫妇——潘金莲

潘金莲颇有姿色, “纤腰袅娜, 拘束的燕懒莺慵, 檀口轻盈, 勾引得蜂狂蝶乱”。西门庆一见潘金莲, 便“先自酥了半边”。张大户想占有她未成, 恼羞成怒, 便把她嫁给“面目生得狰狞”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她的劣行广为人知, 经王婆搓合与西门庆成奸, 并毒死了亲夫武大郎。后事情败露, 被武松“双手去斡开胸脯, 取出心肝五脏, 供养在灵前, 胳查一刀, 便割下那妇人头来, 死状惨不忍睹。

潘金莲放纵情欲, 追求性爱, 这就违背了封建礼教强调的妇德。我国自古有“红颜祸水”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说, 作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 在身心双重煎熬下, 不得不走上邪恶的道路, 不得不说其命运是悲惨的。

(四) 貌美多才的名妓女——李师师

李师师是一个侠肝义胆、高雅有才, 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名妓。书里写她是:“芳容丽质更妖娆, 秋水精神瑞雪标。凤眼半弯藏琥珀, 朱唇一颗点樱桃。” (第七十二回) 此处可知, 师师长的很美。

因她在当时名气大, 所以在她帮助下, 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招安, 宋江完成一生心愿, 这里显出她过人智慧、优雅形象。然我们看到师师心里对于自身处境其实不情愿, 她心里是寂寞的。对于皇帝, 她并没太多倾心, 对于浪子燕青倒是钟情一些。事实上她出身名妓, 对于自己幸福婚姻是没资格提要求的。她的悲剧在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 没有转身的可能, 也自然就没有幸福的可能。

二、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

有人曾总结过《水浒传》中英雄好汉对女性的态度, 即对母亲:尊敬, 欲报母亲生养之恩;对女神:敬重, 把它看作梁山事业的领路者和守护神;对女色:漠视, 认为女人是祸水。我对此持认同态度。[5]

漠视女色在梁山泊三个头领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以宋江为例, 书里说“宋江是个好汉, 只爱学使枪棒, 于女色上并不十分打紧”, 所以书中才会有了阎婆惜勾搭张文远的情节。[5]扈三娘“一丈青”美貌与战功并举, 赫赫威名, 其婚姻也不过是被安排, 被利用。林冲的娘子美貌, 却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源头, 冥冥中仿佛认定了“女人祸水”的说法。而行者武松杀“淫妇”潘金莲的场景如此凄惨, 却依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可见不近女色的品质在当时社会盛行。李师师面上是得到了好汉们的认可, 可风尘女子, 找个真正的心上人结婚, 在当时是要备受舆论压力考验的。

因此我们认定, 梁山好汉的这种“红颜祸水”观念, 就导致了他们“不近女色”的行为, 从而形成对身边女性普遍的“漠视心理”, 这种态度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直接原因。

三、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

西蒙娜·德·波伏瓦说:“有时, 女性世界被用来和男人的宇宙相对照, 但我必须再次强调, 妇女从未构成一个和外界隔绝的独立社会, 她们是团体的一部分, 被男性统治着, 处于从属的地位。”[6]长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使得女性自身地位一直低下, 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 女人却必须在婚姻中严守“三从四德”, 否则就会被休掉。这样就使得女性丧失了自己追求幸福自主, 独立自由的意识, 而这是酿成她们悲剧的自身原因。。

一旦谈婚论嫁须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自己以“孝” (或者扈三娘以“义”) 为先要听从。一旦失去名誉受损或贞洁失去, 必须为了贞洁像林娘子一样选择死亡。一旦为自身追求情欲便为社会所不齿, 其下场必是如潘金莲一样凄惨, 书中其他女性像潘巧云等亦是如此结局。一旦陷入风月场中, 尽管有天子的宠爱也未必幸福, 杜绝了“走正道”的可能。

封建文化下的明清社会, 对于女性的态度是不宽容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水浒传》作者所反映的女性命运也只是整体中国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此时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 依然在男权的压制之下, 控制之下, 没有独立人格与操守, 所以造成命运的不幸和悲剧。

综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水浒女性的美丽与哀愁。这里折射出明清时代, 中国女性仍生活在男权之下, 依然是男人的附属品, 没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红颜祸水”观下的好汉们的女色漠视, 另一方面是女性本身女性意识的缺失。再者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人丧失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水浒传》作者的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探讨, 对于今天社会的女性观有一定史鉴意义。

摘要: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塑造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绿林好汉形象, 如豹子头林冲, 行者武松等。长期以来, 人们关注豪侠们行侠仗义, 劫富济贫的行为, 然而对其女性人物形象的关注却不多。本文着重探讨美丽女性悲剧命运, 从绿林好汉们对女性的态度 (直接因素) 、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自身因素) 、小说创作社会背景的角度 (社会因素) 来探讨书中美丽女性形象, 寻找造成她们命运悲剧的原因, 挖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浒传》,美丽女性,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全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陈洪、孙勇进.《漫谈水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李秋晨.《男权视野下的<水浒传>女性形象》.[J].菏泽学院学报, 2009 (4) .

[4]王同舟、陈文新.《水浒传:豪侠人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

[5]杨广岳.论《水浒传》梁山英雄对女性态度及其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解读水浒女人的情欲与命运(上) 篇3

现在回想起来,《水浒传》既有粗旷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在描写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同时,实际上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众多女人的情欲细节,而这些女人偷情的根本原因也跟好汉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在封建社会,人的本性被禁锢到十八层地狱,女人有婚外情,不管是真爱还是被逼无奈,都会唾骂得惨不忍睹。所以书里的女人一旦有点私情,都没有好下场。

仔细解读《水浒传》的女人情欲之事,可以发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男人被压抑得普遍变态,女人也基本都人性扭曲,原著作者对女人的态度、以及读者对女人的态度,都有严重的性别歧视。

潘金莲:被变态男人折磨而死的美丽女人

首先来谈谈《水浒传》里知名度最高的女人潘金莲。这个女人说用现在的话来说,恰恰是一个“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上得了床”的百里挑一的女人,如果她生活在当今社会,不混个世界小姐,至少也能在大陆混个名模,四处代言化妆品广告,将来不是高官的妻子,就是富商的爱妾,命中注定出门有名车,回家有众多人伺候。可惜潘小姐生不逢时。

记得小时候,看过《水浒传》的人都骂潘小姐淫荡,现在想起来,其实不能这么简单下结论,为什么?我有证据在此:她在张大户家做使女的时候,因为“颇有些颜色”,张大户便想强占她,她不从,奋里抗拒,“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可见,潘小姐一开始是纯真而干净的。只是这个张大户男人变态,“记恨于心”,倒赔嫁妆将她嫁给了卖烧饼的街头小贩武大郎。这里不难看出,张大户得不到就想将之毁灭,其人性问题有待探究。

潘美人嫁给武大郎后,虽然鲜花插在牛粪上,但并没有因此而寻死寻活,还是很守妇道,跟着武大郎搬了家,天天待在家伺候他,好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

有一日,潘美人见了英俊高大的武松,突然脸红心跳,蠢蠢欲动,一颗平静的心起了波澜。按理,这是人之常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雌雄动物对雄壮的异性都会产生性冲动,何况人乎?所以我认为,潘美人说的“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正表现了其真性情的一面,毫不虚伪。可惜,他偏偏遇到了一个变态男人武二郎,当她对武二郎表示好感时,这个处男不解风情倒也罢了,还恶言恶语相加。

潘金莲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一个妻子。她有本能的性欲,需要男人的拥抱和疼爱,每天夜深人静之时,每当她欲火焚烧之时,躺在身边的人,不仅不解风情,还是性无能,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悲哀至极。她还经常因自己男人的低贱而被别人歧视和欺负。潘金莲作为女人的真情无处归依,作为雌雄动物的性本能无处满足,在压抑得实在憋不住之下,巧遇了西门庆。而西门庆恰恰是一个有钱有闲又善于讨好女人的成功商人,用当今女人的审美观来看,西门庆即便不是好丈夫的人选,也具备最佳情人的条件。美貌多情的潘金莲与之接触之后,一个痴情,一个怀春,实在是没什么可痛骂的地方。

本来,武大郎如果有自知之明,放爱一条生路,一纸休书,最多再痛哭一场,就可以解决这场无性的婚姻,可是,他偏偏变态,说要把此事告诉那个几拳就打死一只猛虎的弟弟。这还了得,此事如果让老处男武松知道,性命难保,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潘金莲这才被逼走上绝路,在西门庆的怂恿下,决定杀人灭口。于是,一场情爱大悲剧就这样上演了。武大郎因心胸狭窄,终于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潘金莲和西门庆因为真爱而遭变态男人的杀害。正因为中国古代人有畸形的审美观,才把卤莽的性格扭曲的男人视为英雄,而把在追求正常情爱和性福的女人视为大逆不道。

李师师:风情女子在社会中的人脉效应

想起李师师这个人物,突然想起大学毕业时一位老师亲口告诉我的一句话:“你走上社会后,不管在哪个单位,都不要得罪漂亮的风情女人,你可以得罪领导,但得罪不起漂亮的风情女人,因为不少风情女人的背景,非常神秘,关系非常硬,有时连你的老板都得罪不起。”当时年轻气盛,不信这个邪,工作了这么多年后,才知道这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算金玉良言了。李师师与当今许多漂亮女人一样,是一个背景非常神秘的人物,尽管她只是风月场的名妓。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3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之后,她父亲因罪死于狱中,小女子被迫流落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有一天突然看见她,觉得是个美人坯子,知道她将来可以为自己的企业产生经济利益,便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后来,李师师果然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堂堂大国的一号人物宋徽宗也慕名而来,与之多次私会。

男人都有个怪癖,总是觉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皇帝拥有的美女,已经排队都轮流伺候不完,可是,他也一样喜欢偷。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宋徽宗见李师师是隐瞒身份的,高俅是中介人。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她看见这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他带来的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她猜想,这不是皇帝老爷,也是宰相级的人物,得罪不起,于是,使出浑身绝技,殷勤侍奉,百般温柔。

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使出浑身解数!被皇帝超度后的李师师,身价直线上上升,远远超过如今娱乐场的天后的出场价,谁还能请得她出场?这就使她几乎成为宋徽宗的独家秘密情人。

女人一旦成为大人物的情人,其社会作用就不可小看。中国落马的贪官,几乎都有情人,其情人都是神通广大。老百姓的眼睛是贼亮的。梁山那群性压抑的男人,虽然卤莽,也有个别智商高的,他们整天想被招安,正苦于找不到人脉关系,知道了李师师这个人物及其背景后,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腿一拍,有了,只有这个女人能在宋徽宗床上吹枕边风。于是,梁山泊首先派出了第一帅哥燕青出马。燕青拿了公款去做事,倒也大方,上下打点银子。在钱财的诱惑下,李妈妈带他引见了这位才色兼备的美女,而大帅哥也有非凡的魅力,三两下就把李师师的身体和心灵给捕获了,这场有阴谋的情色交易,很快发展成了宋朝最引人注目的姐弟恋。

按理,李师师这时候并不缺钱,金银财宝可以论箱计算,但人心是永远不满足的,被财色引诱的李师师,冒着杀头之险向皇帝引荐了燕青,报告了宋江真心想招安一事,宋江被招安的愿望才得以实现。梁山108将的命运,也因此走向了没落的拐点。后来的评论家和读者普遍认为这是红颜祸水造成的,不少人都认为梁山泊诸好汉的命运最终败在一个女人手中。其实,这对女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李师师只是世俗中的女子,她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有追求金钱的欲望,就算她有一颗贪婪的心,也不能因此而把108条好汉的命运嫁祸给她。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整天千方百计想被招安,李师师只是被利用的一个棋子而已。

阎婆惜:情妇寂寞出轨的现实写照

阎婆惜在《水浒传》里是什么人物?很多人误以为是宋江的老婆,其实,她只不过是宋江半路拣来的妾,宋江把她供养在乌龙院。用现在的话说,阎婆惜其实就是宋江包养的情人或二奶。

阎婆惜的偷情悲剧,也是比较有争论的。她的命运也掌握在宋江手里。《水浒传》中的宋江本为郓城县吏,为人行侠仗义,整天爱结交酒肉朋友,四处游荡。某日,阎婆惜一家逃难途中因父病逝,她被迫卖身葬父,宋江路过,看见美色,遂动恻隐之心,慷慨赠予银子。后来,宋江动“同情”(其实宋江狡猾,没有表露出色心)之心,迎她们母女两人进乌龙院居住。从此,阎婆惜成了宋江未正式婚娶的情人。

最初,因阎婆惜漂亮又新鲜,宋江倒也十分怜惜,将她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还“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极尽云雨之事。然而,激情过后,性的保鲜期已经过了,宋江“渐渐来得慢了”。这个时候,宋江“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而女人普遍比男人慢热、慢退潮,此时的阎婆惜还是个“水也似女人,十八九岁,正在妙龄之际,如何忍受得了寂寞?现代女人可能理解不了这种寂寞,要知道,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孩子,无所事事,被包养着,而男人又不来作陪,这是何等的寂寥?!要让一个女人就这样度过一辈子,是何等残忍!

巧的是,此时宋江带一个朋友来家里喝酒,自己引狼入室。他这个朋友叫张文远,是他的同行,又是帅哥。跟现代文学一样,几乎所有的偷情都与外貌有关,丑人总是没人要。《水浒传》这样描写他:“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平昔只爱去三瓦两舍,飘蓬浮荡,学得一身风流俊俏;更兼品竹调丝,无有不会”,阎婆惜一见到他,本来已经荒凉的心开始盟动,“一见张三(张文远),心里便喜,倒有意看上他。那张三亦是个酒色之徒,这事如何不晓得;见这婆娘眉来眼去,十分有情,便记在心里。向后但是宋江不在,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儿只说来找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谁想那婆娘自从和那张三两个搭识上了,打得火块一般热,并无半点儿情分在这宋江身上。”

男人薄情,女人变起心来也非常可怕,两人一下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宋江已经对阎婆惜没感觉,不想因买了她这支股票而成为股东,虽然她与张三的事他早已有耳闻,但却故意装笼子,他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情人的态度:“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这话足以看出他只把情人当成点心,或者是性饥渴时的发泄对象,一旦吃腻了,只要不是原配的妻子,管她喜欢跟谁。

宋江对阎婆惜视而不见,让阎婆惜产生了报复心理。情人有时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人,一个能做初一,另一个就要做十五,阎婆惜发现到他与梁山“贼寇”有来往的证据时,便拿来做要挟,而宋江怕事情败露,只好杀人灭口,一刀解决了这个女人的生命。

水浒传108将的歇后语 篇4

好汉上梁山 —— 逼出来的

假李逵碰真李逵 —— 冤家路窄

孔明会李逵 —— 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李逵扮新娘 —— 装不像

李逵穿针 —— 粗中有细

李逵断案 —— 强者有理

李逵开铁匠铺 —— 人强货硬

李逵抡板斧 —— 以势压人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 负荆请罪

李逵卖煤炭 —— 黑对黑;黑上加黑

李逵绣花 —— 力不能及;力不从心

梁山泊的军师 —— 无(吴)用

梁山泊的王伦 —— 容不得人;不能容人;谁都容不得

梁山泊的吴用 —— 足智多谋

梁山泊的`兄弟 —— 不打不相识;志同道合

林冲到了野猪林 —— 绝处逢生

林冲看守草料场 —— 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 —— 逼出来的

林冲误闯白虎堂 —— 上当受骗

鲁智深出家 —— 无牵无挂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 好大的力气;蛮劲十足

潘金莲熬药 —— 暗中放毒

潘金莲的裹脚布 —— 臭货;肮脏货

潘金莲的信条 —— 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有关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大 篇5

1、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2、李鬼的板斧——冒牌

3、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4、武大郎吃豆腐——软的欺软

5、李逵卖煤——人黑货也黑

6、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7、武松绣花——胆大心细

8、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9、潘金莲的脚趾头——一个好的没有;一个好的也没有

10、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11、林冲捧打洪教头——专看破绽下手

12、武松买肉——挑肥拣瘦

13、李逵扮新娘——装不像

14、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15、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

16、武大郎跳舞——抱粗腿

17、李逵大闹忠义堂——分不清真假宋江

18、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19、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20、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21、张顺浪里斗李逵——以长攻短

22、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23、宋江下梁山——及时雨来了

24、武大郎踩高跷——取长补短

25、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26、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27、李逵装新娘——人粗心细

28、景阳冈上武松遇大虫——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29、潘金莲上庵堂——假正经;假装正经

30、林冲误入白虎堂——上当受骗

31、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32、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33、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34、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家伙笨

35、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36、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37、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够义气

38、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39、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40、李逵学绣花——试试看

41、林冲误入白虎堂——有口难辩

42、李逵打宋江——过后陪不是

43、李逵穿针——粗中有细

44、武大郎叫门——熊人到家

45、武松打猫——小意思

46、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47、李逵卖炭——人黑货也黑

48、林冲误入白虎堂——单刀直入

49、武大郎上吊——上下够不着

50、潘金莲敬酒——丑话说在前

5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好大的力气

52、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53、武大郎的扁担——长不了

54、武松打店——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55、武大郎放起花——散烟

56、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57、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58、鲁智深醉打山门——个个都怕

59、潘金莲上庵堂——假装正经

60、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61、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62、李逵捉鱼——一条不得;一条得不到

63、时迁偷鸡——不打自招

64、武大郎抱石柱——毫不动摇

水浒传中人物歇后语 篇6

2.(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3.(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4.(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5.(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6.(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关于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关于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

7.(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8.(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9.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10.林冲上梁山——(官逼迫民反)。

11.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12.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13.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14.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关于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汉语词典。

15.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16.张天师捉妖——(拿手好戏)。

与水浒的歇后语 篇7

谚语的极大部分是人们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汉语和英语分别为东西方语言, 不同的地理、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形成了不同的言语表达。然而人类社会的共性, 如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说法在内涵、语法功能及其出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直接借用英语的idioms。

1.1 汉语谚语的特点

1.1.1 比喻生动, 寓意深刻, 用词精炼, 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如: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A fire on the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狗窝

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1.1.2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讲究对仗, 便于流传记忆, 文体口语化。如:

不知黄连苦, 怎知蜂蜜甜

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

1.2 汉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1.2.1 由于大多数谚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直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 即可采用直译方法。如:

不雨则已, 下则倾盆

It never rains but pours.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

The full moon smaller grows, the full water overflows.

1.2.2 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无法进行直译。

如果这部分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 或者根本没有比喻, 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采用意译的方法会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例如: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What on loses on the swing,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1.2.3 一些谚语在英语和汉语中有非常相似之处。

对于这样的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 可采用套译的方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 另一方面更容易未译文读者所接受。例如:

英雄所见略同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Once bit, twice shy.

总之, 汉语谚语承载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采及语言的民族特色, 在翻译成英语时, 一定注意要注意这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汉语歇后语的翻译

歇后语为汉语所独有, 属于俗语的范畴, 是人们交往中广为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的结构较为特殊, 类似于谜语, 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后半部的一个较为抽象的道理,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问题。歇后语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语言。

2.1 汉语歇后语的特点

2.1.1 生动形象, 比喻贴切, 诙谐幽默。

几乎所有的歇后语都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问题的。大部分歇后语在比喻上都生动形象, 后半部做出的解释说明同前半部的比喻完全一致, 例如:

瞎子点灯———白费蜡

Like a willow tree in blossom———it will never bear fruits.

竹篮打水———一场空

To carry water in a basket———all in vain.

2.1.2 一语双关, 或用同音或近音表示引申意义。

双关是指用一个词, 一个语言片段或一个句子同时兼顾两种食物, 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表面的, 一个是隐含的, 往往以隐含的意思为主。双关有两种:谐音和寓意。歇后语往往采用谐音双关, 例如: (1)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very clearly

(2) “我是想:咱们是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 (输) , 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

“Only I feel bad when we lose every fight.“

2.2 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2.2.1

大部分采用直译法, 并尽可能在译文中体现汉语歇后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直译法意义含糊时, 再辅以意译法或加注说明本意;当歇后语中的比喻无法译出时, 采用意译法;所有比喻一律译出, 在其比喻意义不清或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其比喻意义较难理解时, 再意译补充说明;对双关语的翻译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例如:

(1) 别狗追耗子———多管闲事!

Mind your own business!

(2) 他是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2.2.2

一些歇后语尽管原文很形象, 但由于汉语与英语两种文字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 不得不改变一下原来的形象, 用一种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进行翻译。例如:

(1) 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头啊!

A dog given a bone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2) 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It was as if the word of Damocles hung over..

(3) 王八看绿豆———对了眼了。

When Greek meets Greek.

2.2.3

因为有不少歇后语带有浓重的, 有的包含着中国古代人名、地名、典故, 有的涉及到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佛教等, 这些都无法直译, 因此只能意译, 否则外国读者就会不知所云。如: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to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Each of us shows the true worth.

总而言之, 歇后语翻译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歇后语本身的特点。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 对一些歇后语可采用改换形象、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的套译。对那些带有浓厚的中国民族色彩的歇后语以及双关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法, 省略前半句的比喻部分, 译出后半句的实际意思。切忌死译、乱译或不负责任的全条漏译。

摘要:谚语的极大部分是人们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歇后语为汉语所独有, 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语言, 有着类似于谜语特殊结构。因此, 谚语与歇后语的英译往往成为翻译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汉语的谚语与歇后语有哪些特点, 在英译的过程中如何能既使译文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 又能保留汉语的文化内涵, 就是本论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汉语谚语,歇后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袁颖, 李华钰.跨文化翻译多元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12.

[2]黄新渠.汉译英基本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8.

《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与“报” 篇8

施舍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更不期待回报;“义气”却不是单向的奉献或救助,它是有来有往的。于是,这里就要涉及“义气”的另一面——“报”。

“报”这个词在殷商就出现了。 《史记·殷本纪》 就有“报丁”、“报乙”等人名,其义含有回报之意。《诗经·周颂·丰年》 的“小序”说此诗是写“秋冬报”的,也就是说在丰收以后向上天报恩祭祀而作此诗。“报”的概念出现得很早,但是它并未被春秋战国时诸学派吸纳,作为伦理道德中的一个范畴。当时的人们只把“报”看作一种客观或必然出现的现象,《荀子·在宥》 中说: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这种“报”不是人们期待的结果,而是必然的结局。那种施恩望报、锱铢必较是为舆论所鄙视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有“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的句子,就是批评“有劳者望报过甚”的。佛教的传入,引入了因果报应说,报应在佛家看来也是一种必有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必刻意地去追求。而游民却是把“报”看作行事立身之本的,并作为他们奉行的重要道德之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也是与“出门靠朋友”一样流传广远的走江湖的人们的口头禅。

闯荡江湖的人们讲究“义气”,不是单纯的奉献,而是一种投资。虽然它并不希望具体的受施者的回报,却希望得到江湖——游民群体的认同,得到他们的赞许,为他开辟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对头多一道山”,就是这种意思的明确表达。具体的受施者如果能够回报施予者,当然更是施予者所热望的了。《水浒传》 中连宋江这样有眼光有气度和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在其心中对于自己在江湖上的投资也是有明确的计算的。这正像钱锺书先生评价杨万里的诗所说的,他是“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也不含糊”。宋江论身份只是一个郓城小吏,通过正常途径很难发展,爬上高位;可是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的志向与他的社会地位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他要发展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混在黑白两道之间,广泛“结交天下豪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正像皇权专制时代的武将们养寇以自重一样。这一点在 《水浒传》 中有非常具体的描写。例如,他在家里挖了地窖, “又恐连累父母,叫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官给执凭公文存照,不相来往”。可见他结交江湖朋友不是由个人性格所致,更非偶然的兴之所至,而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他为干非法活动所做的周密的准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说明宋江非常懂得为谁投资和怎样投资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而又避免风险。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不仅款额巨大,而且背景通天,是关系极其重大的案子。当案发之后,宋江得知,马上通知晁盖。他说,“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的确不是虚语。但这也是他在江湖上的一笔最大的“义气”投资,是指望回报的。晁盖、吴用这些江湖上的精英是完全懂得这一点的,他们在梁山上立住了脚以后,马上就想到“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以报答他的搭救之恩。宋江作为一个小吏之所以那样有钱,不知道收到过多少笔这样的回报。我这样分析,是不是诬蔑了梁山好汉们的“义气”的纯洁性了呢?不是的。宋江曾多次向江湖朋友宣扬此事,以梁山的恩人自居。在江湖上,他向人表白:“晁盖是我们的心腹兄弟。”在发配江州的路上,他更是把“救晁盖一节备细”地说给与他邂逅相逢的每一个江湖好汉听。论者或不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或认为这是在刻画宋江的“虚伪”和“权诈”,殊不知 《水浒传》 作者在写到这些时并无贬斥之意,他是认真地把宋江当作有情有义礼让谦虚的君子来写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评价的分歧,是因为作为游民知识分子的作者,和受了现代教育的评论者或旧日文人士大夫读者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缘故。文人士大夫认为君子施恩济人不能期望报答,如果期望报答则近于市侩小人;今日的评论者则以为“农民起义”的领导就应该正直无私,一心为了起义事业;而 《水浒传》 的作者认为,期望回报是完全合理的,这是“以利为义”思想的延伸。林冲、武松都是书中着力歌颂的“义士”,他们都是主张有恩必报、有仇必复,决不含糊的。对于那些不知报恩,甚至是恩将仇报的人,作者是深恶痛绝的。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妻子和李鬼夫妇都是这种不知报恩,甚至是恩将仇报的丑类,最后都极悲惨地丢掉了性命,这正表现出游民对于忘恩者的深恶痛绝。

“义气”在江湖上是联结游民群体的纽带,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艰危与共,彼此关照。在江湖游民们的眼中,梁山的生活是极幸福的,梁山是他们向往的圣地。第十五回阮小五赞美在王伦统治下的梁山时说:

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

nlc202309082245

谁说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就没有对自由的追求呢?游民所向往的梁山不仅解决吃喝问题,又有自由,这样才“如何不快活”。心胸狭隘的王伦被火并以后,梁山上的头领采取开放政策热诚欢迎江湖好汉入伙,他们称之为“聚义”。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正义”聚在一起,实际上是游民们把单个力量合在一起,相当于现代的“集资”,有了雄厚的资本才能干更大的买卖;“聚义厅”也就是买卖得手之后,“论秤分金银”的地方,相当于当时商号的账房,不要把它想得过于神圣。如果哪位兄弟蒙难,他们也会舍命相救。宋江陷在江州,梁山好汉不避危险长途跋涉数千里到江州冒死去劫法场,救下了宋江、戴宗,大败了江州兵马,梁山的“义气”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个大动作也等于一次广告宣传,说明梁山是游民们可以信赖的地方,可以成为他们的归宿。

我们说,“义气”的本质是游民求生存的道德,因此对于一无所有的游民来说,这种道德真实的内涵就离不开实际利益。可是像其他许多阶层的最被尊崇的道德一样,它既然为众多的遵奉者长时期地崇拜,也必然会产生出超越性的一面。“义气”也是如此,它也可能在少数游民心中从实际利益中超脱出来,表现为对同命运者的关爱。《水浒传》 中也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这一点。许多江湖好汉之间也存在着感人的“义气”,如宋江与武松,戴宗与李逵,武松与张青、孙二娘,解珍、解宝与顾大嫂、孙新、乐和,石秀与杨雄,朱仝与雷横等等。特别是写鲁智深与林冲,在他们相识结拜以后,林冲屡遭劫难,最后发配沧州,鲁智深暗中千里相随以保护林冲的安全,他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对此作者赞美说:

最恨奸谋欺白日,独持义气薄黄金。迢遥不畏千里路,辛苦惟存一片心。

这是 《水浒传》 中在描写“义气”时最少与实际利益相关的篇章。它表现出游民道德也可能在少数人身上与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结合起来,显示出其超越性,尽管它不会在游民中形成主流。

“义气”是江湖好汉们的粘接剂。因为“有情有义”,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有了“义气”名声,便可以走遍天下,畅通无阻;如果不讲“义气”,在江湖上则寸步难行。江湖好汉在“义气”的感召下到梁山入伙。如杨林所说,公孙胜因感“梁山泊晁、宋二公,招贤纳士,如此义气;写下一封书,教小弟自来投大寨入伙”。樊瑞也认为“既然宋公明如此大贤,义气最重,我等不可逆天,来早都下山投拜”。可见梁山泊的兴旺发达是由于它的主持者注重“义气”,再加上一些策略与手腕,这样就能把江湖好汉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社会的力量。与此相对照的是梁山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因为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能容人,将他的恩人柴进推荐并主动要求入伙的林冲都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不能使梁山泊发展,自己也终于被火并掉,连强盗也做不成,为后人所笑。这是不讲“义气”不能立足江湖的铁证。

(选自《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水浒传中歇后语 篇9

水浒传中歇后语大全

1.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2.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3.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5.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8.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9.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0.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1.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4.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5.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6.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8.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9.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

20.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1.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2.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3.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4.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5.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6.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8.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9.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0.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1.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2.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3.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4.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5.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6.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7.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8.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9.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0.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1.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3.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4.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5.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6.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7.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8.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9.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50.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1.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2.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3.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4.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5.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6.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7.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58.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读后感)

59.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好词好句)

熊南沙与《水浒传》 篇10

《文史杂志》1988年第5期曾发表了李朝正的《熊南沙的文学活动及其对四川文化的影响》,综述了熊南沙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活动,肯定了熊南沙的学术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想就几则文献资料所反映出的熊南沙与《水浒传》的关系,对其文学思想与活动做一点补充。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钱谦益的诗文总集《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序五‘王元昭集序》载:“昔有学文于熊南沙者,南沙教以读《水浒传》。有学诗于李空同者,空同教以唱《琐南枝》。”对《水浒传》相关资料的辑录,目前当推马蹄疾所编《水浒资料汇编》与《水浒书录》、朱一玄与刘毓忱所编《水浒传资料汇编》最为完备。而《牧斋初学集》中的这则资料,在以上三种著作及目前其他《水浒传》研究论著中均未辑录和提及。钱谦益不仅诗文兼备,而且博通经史。清代大学者黄宗羲及朴学家阎若璩都对其赞誉有加。从钱谦益治学为文的态度与功底来说,他在《牧斋初学集》中提到的这则材料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这则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熊南沙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文人学士对《水浒传》的接受与传播情况,值得重视。

资料中提到的李空同,即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明代中期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七子领袖人物。《琐南枝》(又称《锁南枝》),是明代中叶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歌曲调之一。关于李梦阳教学诗者唱《琐南枝》之事,李开先《词谑·时调》中亦有记载:“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一’可见钱谦益所说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歌与散文所代表的是雅文学,向为正宗,《水浒传》和《琐南枝》所代表的通俗小说与民间俗曲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鄙野之辞。而留心经学的熊南沙教学文者读《水浒传》,诗文名家李空同教学诗者唱《琐南枝》,则反映了他们对通俗文学的接受与欣赏,反映了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喜爱、重视和学习通俗文学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熊南沙研究经学多不主旧说而自为新说,其教学文者读《水浒传》,既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超越,也反映出他对《水浒传》人际传播有推动之功。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还曾高度评价熊南沙日:“往余搜采国史,独《儒林》一传,寥寥乏人。国初则有赵子长,嘉靖中则有熊南沙。”

同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同是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的明代文学家李开先(1502—1568)在其《词谑·时调》中记载了熊南沙与唐顺之等名士在一起评论《水浒传》的情况:“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李开先显然认同熊南沙等人对《水浒传》的评价,况且他是在高度评价民歌时调的价值时提到《水浒传》的,有类比论证之意;因为上文之后紧接着说到:“若以李、何所取时词为鄙俚淫亵,不知作词之法、诗文之妙者也。”李开先把《水浒传》与当时流行的民间歌曲相类,把《水浒传》中的“序事之法,史学之妙”与民歌时调中的“作词之法、诗文之妙”相比,反映出他对通俗文学的肯定与欣赏。这与熊南沙的《水浒传》接受观念及通俗文学思想是一致的。

熊南沙、唐荆川等人把《水浒传》与《史记》相提并论,赞誉有加,这是从历史演义、史传叙事的角度来接受和高度评价《水浒传》。它反映出以熊南沙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文人学士对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与史传艺术价值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视野。无独有偶,明代钱希言《戏瑕》也说:“微独杂说为然,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明代《水浒传》三大评点本中的小说批评也往往将《水浒传》与司马迁、《史记》相联系和比较。例如: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回评曰:“说淫妇便像个淫妇,说烈汉便像个烈汉,……何物文人,有此肺肠,有此手眼!若令天地间无此等文字,天地亦寂寞了也。不知太史公堪作此衙官否?”壤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眉批日:“三段叙得详略虚实不同,亦是史笔。”《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眉批日:“以上情事不曾说,都将一笑字托出,真史迁之笔。”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三《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些评点反映了明代后期小说批评家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况。他们已经认识到《水浒传》小说叙事与《史记》史传叙事的不同,而更多地着眼和侧重于对《水浒传》人物塑造、叙事方法等艺术创作层面的总结与评价,高度评价了《水浒传》依托史实进行艺术虚构而又形象逼真的艺术成就。

此外,熊南沙在其为杨廷和所写的《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中也提到了《水浒传》:“或说七等《水浒传》宋江赦者,遂阴结上所幸通事王永,彦明遂潜见上豹房。”这则资料在马蹄疾、朱一玄所编的三种《水浒传》资料著作中均未辑录。不过《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的刘知渐《<水浒)的书名及其所谓“真义”》一文曾经引用它来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萧相恺、苗怀明与石昌渝讨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两篇论文也运用过,但双方对这则资料的理解不一致。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杨廷和(1459—1559)是熊南沙的忘年知交杨慎(1488—1559)的父亲,武宗、世宗两朝叱咤风云的宰辅。其扶危定倾、改革弊政的政治功绩,为朝野上下所称颂。熊南沙能在为杨廷和所写的墓表中提到《水浒传》,也可见他对《水浒传》的熟悉与欣赏。

与水浒的歇后语 篇11

一、写形与写意

乍看起来, 歌川国芳画的水浒人物也许更接近于绿莽原形。他们个个五大三粗, 蓬头垢发, 或赤膊或半裸, 加上密密麻麻纹身, 俨然一副黑社会打手的扮相。在他的刻刀之下浪子燕青 (图1) , 已然成了“浪人”燕青。浪人和草莽同属江湖, 亦可一类。

而相比之下, 陈老莲绘的梁山好汉, 看上去却要“赢弱”些, 至少不是个个魁梧、肌肉发达, 且动态舒缓自然, 欲行又止, 欲静亦动, 不露声色, 不张扬跋扈, 却似功力深厚。鲁智深被陈老莲画成这样 (图2) , 似乎早已没了拔刀相助, 快意恩仇的血气方刚, 而多了份虚怀若谷的沉稳。

歌川国芳的画的是“大张旗鼓”:表情怒目、造型夸张、动态生动, 画面颇有东瀛戏剧性, 极具艺术张力。而陈老莲的画的是“深藏不露”:不画场景, 专攻神韵, 于微妙之中要见性格, 所谓“颊上风生, 眉尖火出, 一毫一发, 凭意撰造, 但有昂藏伟岸之气” (汪念祖《水浒叶子引》) , 十分得道。

歌川国芳喜画“形”, 而陈洪绶善画“意”, 各有所妙。

二、精致与精到

两人画技皆为精湛, 却风格迥异。歌川国芳画工“精致”, 陈老莲画法“精到”。

看歌川国芳的几个梁山好汉, 线条流畅生动, 色彩瑰丽且层次丰满;画得是一丝不苟, 事无巨细, 细节处更丝丝入扣, 精益求精。精致, 这既是国芳“武者绘”基本画风 (为此, 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 , 又体现了集大成的浮世绘“歌川派”特质 (晚期“歌川派”作品, 画、刻都越来越精细) , 更是反映了日本艺术的一条风格主线:精美致极。

再看陈老莲所画《水浒叶子》 (所谓“叶子”, 是流行于当时民间的酒令牌子, 始于宋, 晚明时颇为盛行) 里的好汉, 仅了了数笔, 简明意赅, 但却栩栩如生, 气宇不凡。白描线条“高古”, 雕刻刀法也浑厚 (《水浒叶子》有若干版本, 主要是黄肇初和黄君蒨两个刻本) , 深得陈洪绶的笔墨精髓, 画得“精到”。陈塑造人物是不求精准摹写的, 但求“神似”。“形到”不如“意到”, 中国文人画画向来追求的是点到为止, 不求形之“极致”。

三、画“恶”与画“善”

人都有善恶两面, 梁山好汉更是这样。比较而言, 歌川国芳主要画“恶”, 而陈老莲却画“善”的一面。

例如同样是“浪里白条张顺”, 国芳画的是涌金门外, 张顺口衔刀剑、击毁水闸, 行将战死的场面, 然而, 此时的这个悲情英雄, 却被他描绘成一个气势汹汹、大有杀人越货之嫌的凶神恶煞 (图3) :这是画人“恶”的一面。而老莲《水浒叶子》上的张顺 (图4) 则要清秀得多, 浓眉大眼, 面相平和, 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是画人的“善”的一面。

其实无论善恶, 都是人的本性。但画得太“恶”, 就不像人了, 而像“神”或“怪”;反之, 画得太“善”, 也不像人, 倒像“仙”或“道”。歌川国芳画的是日本能剧里水浒, 因为能剧里多神和鬼怪, 而陈洪绶画的却是中国评书里的, 因为评书里有“义”, 也有“春秋”, 更似“人”的故事。

四、市井文化与文人志趣

有段话讲得好, “从没有一种文化模式能用这么静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趣味和品味。浮世绘表达了在这个极度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中迅速扩大的社会阶层的趣味、欲望还有快乐” (《非西方艺术》奥利雷) 。

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浮世绘是纯日本的, 二是说浮世绘也是纯平民的。

浮世绘, 顾名思义, 浮华世间风情之绘 (题材多为美人、武士、风景、名所、春宫、鸟羽等) 。它的创作者来自民间, 主要绘市井喜爱事物, 且衣食于民, 体现了平民性, 反映了德川晚期日本江户出现的所谓的“町人文化” (即市民文化) 的欣欣向荣。而其间, 歌川国芳 (本名井草孙三郎) 出生丝绸染坊之家, 拜师歌川派, 自立后, 迎合市井审美意识, 绘《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 实为“市民的艺术”。

而“陈章侯 (老莲) 精墨妙笔, 不以表著忠良, 而顾有取于绿林之豪客” (《凌烟阁功臣图·自序》刘源) 绘《水浒叶子》, 却有着不同的志趣。一是文人之“趣”。酒座之上, 觞羽之间,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得“母夜叉孙二娘”叶子, “惧内者饮”, 得“神行太保戴宗”, “步健者饮”, 好生快活。二是文人之“志”。陈老莲生逢乱世, 天资聪颖却仕途无门, 命运多舛;到头来成了遗民。他题“九纹龙史进”叶子, “众人此顾杀, 吾意独怜才”, 舒怀才;题“呼保义宋江”叶子, “刀笔小吏, 尔乃好义”, 乃赞其忠义;题“赤发鬼刘唐”叶子, “民旨民膏, 我取汝曹。泰山一掷等鸿毛”, 实表气节。晚明的优秀文人, 多半是这样:有雅趣, 但不失宏志, 离经叛道, 却仍然忠义正统。

比较两者, 《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画的是市井, 而《水浒叶子》绘的是志趣。这里不需要有孰高孰低之分, 只是要明白:市井文化属流行文化, 画到底终归都是画“偶像”, 而文人画, 画的是志趣, 画什么都总是在画“自我”。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刘健下一篇:星星四班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