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总结

2024-08-09

水浒传的总结(通用8篇)

水浒传的总结 篇1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很有感触。

一百零八位好汉侠肝义胆,英勇机智。在佞臣当道,贪官横行的年代,他们齐聚梁山泊,杀富济贫,气势可吞山河。

你看,“及时雨”宋江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天王”晁盖执掌梁山泊,命丧曾头市;“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计取玉麒麟,这一个个故事都是那么有趣。

看的一个故事是“呼延灼梁山大摆阵”。呼延灼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徽宗皇帝让呼延灼去攻打梁山泊。得知此消息后,宋江布下连环阵,秦明打第一阵,林冲打第二阵,花荣打第三阵,扈三娘打第四阵,孙立打第五阵,就这样打了个天昏地暗。渐渐的,敌军人马打不过,便用连环马阵,那三千连环马军,所有的都穿着铁甲,排山倒海似的冲过来,梁山死伤无数。最后,宋江用钩镰枪破了连环马,把呼延灼活捉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们要学习宋江的仁厚;吴用的机智和林冲的勇敢……,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水浒传的总结 篇2

关键词:茅盾,《水浒传》,结构,人物

在浙江省北部, 京杭大运河南端西岸, 坐落着古老而秀丽的水乡——乌镇。当代杰出的文学巨匠茅盾就出生于此。茅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其成绩是多方面的, 除了最富盛名的小说、散文之外, 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也颇有成就。毋庸置疑,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以下简称《水浒》) 亦在其研究范围内。茅盾一生专论《水浒》的文章仅有两篇, 即1940年所作的《谈 < 水浒 >》和1950年所写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这两篇有关于《水浒》的专论文章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不论是对于《水浒》的研究, 还是茅盾的研究, 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窥茅盾先生眼中的《水浒》:

一、《水浒》的人物

向来喜欢《水浒》的读者, 对其中的人物描写多评价较高, 茅盾先生对此亦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水浒》的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 并直言“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生动活波,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中可见他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赞许之情。不仅如此, 他对《水浒》描写人物的手法及特点也有具体而精彩的论述。如:他对《水浒》中人物写法的论述,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将故事较长的人物分散在若干回目中去写, 直到故事结束, 人物个性也就完整且成功地展现完了, 在以后的回目中就很少再用正面的笔墨写这个人物, 即使有时还会提到, 也只是随手带过, 而非正面的笔墨了, 此其一。当然, 对于这种写法, 茅盾先生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 即:“这种写了一个再写一个的办法, 每个人物的个性只在专写那个人物的几章里跟着故事作‘有机的发展’, 等到他的故事一完, 他这个人物也就停滞了, 以后别人的故事中再见此人物时, 就毫无精彩”。其二是针对故事较短的人物而言, 在描写这样的人物时就选择在其出场的时候将其有声有色地表现一番,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这个人物还是会时时出现, 而且每次出现都是有声有色的,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并不会继续发展了。茅盾先生这种对待某一事物, 不仅能见其优势, 亦能见其不足的敏锐眼光是我们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所欠缺的,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也颇有研究, 我们约略可将其总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而《水浒》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非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三人莫属。此三人, 因其出身不同、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 故而思想意识亦不同。作为“三代将门之后, 五侯杨令公之孙”的杨志, 一心只想着做官, 哪怕只作梁中书门下的一个小军官也甘愿;而出身于枪棒教头之家的林冲, 可算得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 也是个有正义感, 安于现状的人, 故而凡事能忍则忍, 除非被逼到无路可走才能起而反抗;至于鲁智深则是一个无亲无故, “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的光棍一条, 因而他敢作敢为。其二是作者在描写人物时, “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作者绝不下一按语”。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 《水浒》中人物的出场都是毫无征兆的, 作者不会作丝毫的铺垫, 哪怕是人物出场后也只是对其作简短的外貌描写, 至于人物的身世和性格则无只言片语, 这些都是随着人物故事的不断发展而通过人物的行动逐渐表现出来。对此, 茅盾先生有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他说: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 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 最后, 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 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由此可见, 茅盾先生对此所作的概括还是极为精准、得当的。

当然, 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茅盾先生也不讳言《水浒》中描写人物的不足之处, 在《创作的准备》中他就说过:“《水浒》是以人物个性各各不同出名的, 但是细研究起来, 那么多的人物也只是分属于三四类, 每类中的若干人也还是彼此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妙在他们虽相似却仍然各有各的个性”。上述种种, 可谓对《水浒》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做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并未因其成功之处而掩盖其不足之处, 这是老一辈学者治学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 值得我辈学习。

二、《水浒》的结构

关于《水浒》结构的优劣就不像其人物描写那样可以得到众多人的肯定, 对此, 茅盾先生也有独特的见解。笔者将其对《水浒》结构的论述约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全书的结构来看, 《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因为茅盾先生认为, 其中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可以各自成为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值得一提的是, 茅盾先生的这一观点曾引起过一番争论。九十年代, 茅盾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也由此重新引起注意, 故而有人认为茅盾这样的说法“立论过于简单”、“不能证明论点”, 并认为他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 是不可取的。当然, 也有人为之“平反”, 称其论述是“著名论断, 是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 并认为那些对茅盾的“非难, 不是实事求是的, 而是有欠公正的”。这一争论已过去十几载, 笔者于此处只是提及有此事, 不作出评论, 孰是孰非, 亦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 茅盾先生作此文的目的是从《水浒》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入手而谈的。

第二个层面是从前七十回中看《水浒》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又要限定是“前七十回”呢?茅盾先生认为七十回以后的内容, “随处可以切断, 成为极糟糕的‘蛇足’”, 也因此称赞“金圣叹爽性将七十回 (梁山泊大聚义) 以后的, 统统删去”, “并斥七十回以后为‘恶札’, 其实是有眼光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水浒》中单个人物的故事来看, “《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从中不难发现茅盾最青睐于《水浒》中单个人物描写时所采用的结构, 那又是为何这一结构形式如此吸引着他呢?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连”而又“疏密相间”;其二, 这种变化错综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他在《关于文艺创作中一些问题的解答》一文中也有过这样的表达, 称:“《儒林外史》、《水浒》和《红楼梦》都不是平铺直叙的”。

总的来说, 无论“不是有机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 亦或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结构,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结构还是肯定的。他曾赞美过“《水浒》那样的结构, 实在已经颇见匠心”, 认为“最初编定《水浒传》那个人, 手段实在是高妙”, 并称赞《水浒》的作者为“天才”。不仅如此, 他还将《水浒》与《儒林外史》作比较, 从而得出“《儒林外史》的结构就比《水浒》松泛得多”的结论, 茅盾先生对《水浒》结构的态度及看法由此可明矣。同时, 不得不承认茅盾先生见解之独特、目光之锐利, 此乃我辈远不能及也。

三、《水浒》的发展、演变

同样作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与《红楼梦》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是“个人著作”, 而《水浒》则是在宋代梁山泊故事的“话本”不断流传的基础上, 由“说话人”不断地改编, 到最后经由文人之手, 完成了最终我们所见到的《水浒传》。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朝代以及多人之手, 因此, 在原始的“话本”与今日所见的《水浒》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茅盾先生认为, 在《水浒》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并认为梁山泊故事发展为《水浒》的第一个阶段, “大概只到了所谓‘受招安, 破辽’为止”, 而对于今日我们所见的平田虎、王庆、方腊等, 是统治阶级用来“减削《水浒》的‘革命性’所玩的把戏”, 是“压迫阶级给涂上去的有作用的白粉”。也因此称赞金圣叹将七十回以后统统删去的做法是“有眼光的”。对于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这一说法, 可谓是用最浅显的语言, 陈述了最真切的事实, 且发人深省。

除上述几方面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其他方面也有论述, 虽言语简短, 却字字珠玑, 如对《水浒》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他就认为这样的描写都“不以描写自然风景”为本身目的, 其目的是为动作的发展起到衬托、渲染的作用。而且写景时“笔墨亦极经济”, 只是“随时随地点染这么几笔”, 却可以让“你不觉得它是在写景, 景是溶化在故事的移动中”, 这样的看法, 可谓真知灼见;又如他对《水浒》人物对白中常常使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也是赞赏的, 认为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再如, 《水浒》中的动作描写, 他认为作者“只用很少几个字, 就做到了形象鲜明, 活跃纸上”的效果。虽然茅盾先生对《水浒》的人物、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 其中亦不乏远见卓识, 但平心而论, 茅盾先生所持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 不一定都是合适的。例如对《水浒》社会意义的认识, 他在1935年所作的《节本 < 红楼梦 > 导言》中曾将《水浒》与《红楼梦》做过对比, 认为《水浒》“在社会意义上, 比《红楼梦》还要伟大些”, 笔者以为这一说法不能算是公正、客观的, 是值得探讨的。

笔者乃一晚辈后生, 以上所论若有不足之处, 敬请方家批评赐教!

参考文献

[1][9][10][11]茅盾.茅盾全集 (2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39-144.

[2]茅盾.茅盾全集 (20)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05.

[3][4]茅盾.茅盾评论文集 (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13-14.

[5]茅盾.茅盾全集 (21)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40.

[6]许锡强.谈茅盾的《水浒》总体结构无机论[J].语文学习, 1988 (05) .

[7]陆精康.茅盾关于《水浒》结构的一个著名论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

《水浒传》的结构 篇3

《水浒传》的叙事布局,给人总的印象是一个乱。它既无《红楼梦》贾府那样井然的空间格局,也缺少类乎《西游记》的行旅主线,甚至连《三国演义》一分三、三合一那种相对松散的结构性叙述秩序也不具备。当然,梁山泊是个聚焦点,可叙述展开之时,它几乎是空寨一座,待到一百余好汉先后上得梁山,故事就戛然而止了。群豪上梁山如谷壑奔竞,众流归海,固然有迹可寻,但就各叙述单元而言,甚难找出其间的内在脉理。

金圣叹对《水浒传》研读之细,可谓四百年独步天下。他极言《水浒传》为文“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可是落实到文本层面,雄辩的他不免语焉不详起来。所举的“草蛇灰线”、“绵针泥刺”、“鸾胶续弦”诸法,计有十五条之多,讲的不外修辞和叙事技巧,属“字法”、“句法”,至多“章法”范畴,至于宏观“部法”鲜有涉及。谈到通篇布局,仅限于首尾呼应之类,如“石碣”三见,始于洪太尉放走妖魔,终于梁山排座次,中间石碣村三阮撞筹承前策后。凡此概论未免粗略,且与情节结构、文本肌理无太多关涉。

《水浒传》整体布局究竟如何?二十世纪以来,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不少。茅盾、聂绀弩等人认为《水浒传》由单篇故事组成,缺乏“有机的结构”,即使肢解成独立的中短篇小说也不会有“割裂之感”。后来又有人指出,全书以个人为线索的零散故事和梁山聚义大规模活动之间有着结构性关联。他们把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人的故事称作“局部”、“小情节”、“横向结构”、“折扇式的列传单元”,把梁山聚义称作“整体”、“大情节”、“纵向结构”、“群体性的战役板块”,认为两者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只是,一涉及故事比重與组接、叙事逻辑以及布局与主题的关系时,大都笼统以“缀段式”、“联珠式”、“瓜蔓式”或“散点透视”作解。不错,《水浒传》故事的穿插衔接确实用了不少黏连技巧,事实上,古人对此也多有言及。说到全书结构,需要澄清的则是: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其详略隐显、纵横断续与小说主题有无内在联系?

(二)

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从两个小角色入手:董超和薛霸。这两个人物无足轻重,但写得灵动难忘,作者显然是倾注了不少精力,其间似隐藏着某种玄机。

董超、薛霸暗害林冲未遂,被高俅寻事刺配大名府,后来卢俊义判流刑,又由两人解送。奇怪的是,董、薛押解林与卢,情节竟如出一辙:先是领取公文,押犯人至使臣房,回家收拾行装,接下来被请到酒肆密谈,收受银钱,答应取所押流徒的性命。押送途中投宿店家,恶意烫伤流徒双脚,摸黑起行,走到树林诡称想睡觉,将其缚于树干,临了说一通自我开脱的话,操起水火棍行凶。不单故事主线雷同,连支线也无二致:鲁智深和燕青得悉公人密谈,顿生疑窦,决定暗中护送,见机搭救。最后,鲁智深用禅杖隔开董、薛的水火棍,燕青则发短箭射死二人。两段文字,遣词修辞也多有重复,如“揭取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1981年版《〈水浒传〉会评本》页181/1136),“百沸/煎滚汤”(页182/1137),“明年今日是你周年”(页184/1138),“提/拿起水火棍(来),望着(……)脑袋/门上劈将(下)来”(页184/1138),不一而足。

《水浒传》中不难找出情节相似的段落,但像这两处细节和语言都一一复制,通篇可谓绝无仅有。作者在处理相似场景时每每别出心裁,换个花样,金圣叹就称许过作者有绝处翻新的本领。按说,解送卢俊义一节,想避免雷同,对施耐庵而言并非难事。但他何以偏偏不为呢?不仅不为,而且起用董超、薛霸,令其故伎重施。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在提醒读者关注两处情节的同构性。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对照一下林、卢故事的梗概,或可看出一些端倪来:

林冲和卢俊义为人安分守法,无奈被设局陷害,走投无路,最后上了梁山。读者恐怕会问,小说既已成功叙述了林冲的故事,何以还要拉卢俊义来如法炮制一番?金圣叹已经注意到两者的同构性,称之为“锁一书之两头”,惜乎他没有循着这一困惑追问下去,否则就会触及《水浒传》的核心问题。

《水浒传》始于放走妖气,终于罡煞排座,中间不外是各路好汉上梁山。人们习惯把落草笼统概括为“官逼民反”,但卢俊义不是,卢俊义和林冲的平行故事貌同实不同,从而点出了上梁山落草的异质性。

林冲是个端方慎行之士,与人为善,遇事克制。当高衙内非礼其妻时,他还劝鲁智深“权且饶他”。野猪林获救,反为加害于己的公人说情。尽管如此,还是步步见逼,不得不落草。林冲落草是因为社会剥夺了他甚至只是作为流徒的生存空间,梁山作为社会之外的飞地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林冲上梁山是他与社会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后果,他逃离无所不在的恶势力,赋予了梁山正当性。

林冲是逼上梁山,卢俊义则是赚上梁山。卢俊义处境优渥,与社会本无冲突。其上梁山既非个人所愿,亦非社会所迫,纯为山寨网罗所致。宋江的网罗理由是“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且不管这理由是否真实与正当(宋江压根儿未因兵马来临发过愁),单看其网罗手段,与高俅、陆谦设计陷害林冲并无二致。宋江先是放话,说他极为倾慕卢某其人,不得之而不快,然后,罔顾卢俊义本人的意愿,假官府之手逼其就范。这一做法不比高、陆人道多少,唯一的区别在于宋江不欲置卢俊义于死地。宋江旨在赚卢,一如高衙内欲霸林妻。高家要杀人之夫而夺其妻,宋江则要灭人之志而夺其身。

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是罡煞聚集的两极,一是因社会亟欲除之,一是因山寨必欲得之。林冲和卢俊义的命运正是这两极最具代表性的个例。林、卢遭遇坎坷相似,折射出的却是相反的梁山理念——消极梁山和积极梁山。消极梁山是接纳落难英雄,积极梁山是有目的地施行猎头计划。消极梁山接受投奔者,人们主动而来,庆幸被接纳;积极梁山罗致不愿来者,之所以罗致,是因为这些人有利用价值。消极梁山是一个与社会对立的世界,一个山寨化的社会;积极梁山则是社会的延伸,即社会化的山寨——当梁山的赚人手段与高俅之流不再有别时,梁山就不复为他者,成了社会的一部分。

nlc202309022256

在梁山重要人物中,林、卢分别是最初和最后上梁山的。一前一后,一逼一赚,作者花大笔墨(所谓“林十回”、“卢十回”,篇幅大率相当)以对比手法叙述两人上山的曲折故事,不仅深化了上梁山的主题,也给了通篇小说一个宏观框架: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作为罡煞聚集的两极,为审视各路好汉上梁山提供了一个坐标。逼上梁山的好汉有鲁智深、杨志、武松等,其故事大抵集中在前面;赚上梁山的好汉有李应、朱仝、徐宁等,他们的故事多在后面。从逼上梁山到赚上梁山暗示了一种发展趋势。如果追问,上梁山何以从“逼”蜕变为“赚”,就逼近了小说叙述结构的中枢。

林、卢故事作为外围大框架和小说中枢结构关联非常密切,因为林、卢二人不仅仅是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的代表,同时也是“造王者”。林冲火并王伦,推晁盖为尊,奠定了梁山事业的基础,这是一条明线。卢俊义造王则是沿着一条暗线,作者没有点破。卢俊义有造王之功,但初无造王之愿。事实上,他造王成功,全在于山寨中人对此毫无察觉,连他本人也懵然不知。

且看卢俊义是如何造王的。晁盖死后,梁山泊陷入了空前的政治危机。本来,宋江作为副头领已是山寨实际操权者,由他继位顺理成章,不会出现任何权力过渡的动荡。不成想晁盖临终撂下这么一句话:“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话太令人意外了。晁盖、宋江本是生死之交,彼此有救命之恩,宋江甫上梁山时,晁盖曾主动让位。晁盖临死遗嘱,其言不善,分明是在阻止宋江继位。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无可更改。以前宋江与晁盖意见相左时,每每径直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人附和,遂成定议。这次晁盖言讫而终,再无半点商量余地。

晁盖的遗命给宋江出了个老大的难题。试想,宋江被阎婆这样的老太太扭住都挣不脱,要捉史文恭,简直是闹笑话。于是,宋江远兜远转打起了卢俊义的主意。卢俊义一上山,看似多出一位竞争对手,实则不然。把卢俊义塑造成一个有争位潜力的假想敌,原来宋江与群雄之争的格局就转变为卢俊义与群雄之争了。如此一来,群雄的角色也变了。本来与宋相争,是各各为自己争,现在与卢相争,就莫名其妙沦为宋江的帮手了。群雄中不管哪位胜出,战果都会归宋江。卢俊义胜出也没用,他本无意争位,即使心存此想,群雄也不会臣服他的。议立晁盖接班人本是一件严肃的事,可凭空冒出个卢俊义来,身不由己充当了搅局解套的工具,捉拿史文恭确定寨主的既定方针遂变成无谓的走过场——不管史文恭落入何人之手,晁盖的遗愿注定要落空。

当然,没有卢俊义,宋江八成也会得位。他的所谓“权居尊位”,时间一久,“从权”之名自然而然会变成“行权”之实。届时,将无人撼得动他。问题是,有晁盖的那句话在前,总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作为造王者的卢俊义,其真实作用与其说是帮宋江得位,毋宁说是为他得位而正名。有卢俊义不自觉地唱双簧,宋江就可以大演谦让秀了。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宋江不是力主他上大位吗?卢俊义坚辞,宋江不是也并未顺势就位,而提议分打东平、东昌二府,以恭听“天命”吗?最后是“天命”让他先攻下了东平府——攻打东昌府的卢俊义知趣地按兵不动——没办法,他宋江只好勉为其难居尊了。七拐八绕,早把晁盖遗嘱丢到了脑后。最后碣石天魁天罡名次一排,宋江的地位有了上苍的加持,更加铁板钉钉了。

卢俊义虽没有像林冲那样直接造王,但在梁山权力过渡时起了关键的作用。就像林冲为晁盖清除了王伦一样,他为宋江清除了晁盖遗嘱。林、卢二人一显一隐,一主动一被动,为梁山完成了权力交替,从而决定了梁山的政治格局。从文本结构看,林冲奠定了梁山基业,卢俊义化解了梁山的合法性危机,一前一后,构成一个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小说的中心线索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伴随着晁盖影响力的式微,宋江迅速崛起。

(三)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有人甚至把《水浒传》称为“宋江传”。宋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所谓“宋十回”,这十回居于小说正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宋十回”可以视为宋江的江湖发迹史,从中可见其影响力是如何急剧上升的。作为江湖人物,宋江武功也好,品行也罢,了无过人之处,然而一回回下来,他声誉日隆,影响渐大,甚至在落草前已隐然成了江湖领袖。表面上看,这归功于他“赒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气,可是纵观宋江所作所为,殊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曾在《宋江这个人》(见《读书》2004年第5期)一文中提到,《水浒传》语涉宋江时,往往出现两个层次。对小说中大多数人物来说,宋江是个正面英雄,人们一听到“及时雨”的名号,无不拜服甘供驱使。然在元叙述层面,宋江却是另一副模样。就在各路好汉拜服宋江之时,作者时不时用冷幽幽的笔调提示一下这些好汉认知上的偏差。小说人物和宋江的交接限于一时一地,容易被“义士”名头瞒过,但读者知道前前后后更多的事,可以对照识别。此外还有另一个参照系,可以反衬宋江,这就是叙述武松故事的“武十回”。“武十回”和“宋十回”关系密切而特殊:从形式上看,文字两端互相穿插,仿佛打了两个结,把宋、武故事拧在了一起;就内容而言,两人的故事结构完全契合:

武松和宋江的故事,起承转合,形式上节节对应,铢两悉称。两人都是开头做了一件大事:一是打虎,一是放晁盖。打虎是英雄行为,武松乐得指认死虎,讲打虎过程;放晁盖是奸雄作为,做时偷偷摸摸,事后讳莫如深。打虎靠的是硬碰硬的拳脚功夫,所携哨棒一开始就折断丢开,凸显武松不讨巧、不假于物的壮士本色。而宋江放晁盖玩的却是花花太极拳。当他听到何涛要抓捕晁盖时,附和说晁盖是“奸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以骗取信任。再利用何涛的信任拖延时间,让官府的捉晁计划告吹。武松打虎是在无人处,但马上传扬开来,“哄动了那个县治”;宋江放晁是在人稠处,周旋于何涛、茶博士和伴当之间,骑马穿街,“慢慢地离了县治”给晁盖报信,做得密针细线,神不知鬼不觉。打虎在于行,放晁在于言,一实一虚。另外,打虎在景阳冈,放晁在东溪村,两个地名一阳一阴涉筆成趣,似在暗示两件大事本质上的不同。

打虎与放晁也体现出武松和宋江的禀性之别。武松打虎时,惊就是惊,慌就是慌,神威就是神威,手脚酥软就是手脚酥软,困乏就是困乏,无时无刻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宋江放晁时,骂晁是蒙,不引见知县是欺,说“分拨家务”是诳,让巡捕稍等是骗。为稳住何涛抽身去报信,他隐瞒了所有实情,所吐之言也无一句不假。待他私放晁盖回来,立刻做出一副慎之又慎的样子:把何涛直引到知县书案边,并叫挂上回避牌,让人觉得他最担心泄密。

nlc202309022256

宋江和武松命运的转折点是杀人官司。杀阎婆惜和杀潘金莲初看似无可比,实则暗合之处颇多。两个女人都好淫,阎婆惜向宋江输身,但鄙弃其人而另结新欢;潘金莲是勾引武松被拒,然后移情西门庆。宋江纳妾之初,“夜夜与阎婆惜一处歇卧”,比及杀人时,了无一丝念旧之情;武松在拒绝潘金莲挑逗时,当即正言相告,若让他遇上没人伦的事,“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宋江有始无终,武松则是一以贯之。

再看杀人过程。宋江、武松原本都无意行凶,盖因事由凑巧,最终闹出了人命。宋江的通匪物证被扣,情势虽急,仍无伤人性命之必要,只消夺回招文袋销毁证据便可化险为夷。无奈这个“学得武艺多般”的主儿“舍命的夺”也夺不回来,于是萌生了杀人之念。武松得悉潘金莲毒死乃兄,也仅是报官而已。只缘知县不准所告,念兄仇难报,才决定私了。如果说宋江杀人是怕惊动官府,那么,武松杀人却是因为官府不肯作为。前者是为躲避刑罚而更严重地犯法,后者则是因执法者枉法不得已自己执法。武松杀潘金莲,先收集证据,再诉诸官府,在手刃凶手祭兄时,有伏辩,有证人,而且事后立即投官自首。虽系越权私刑,但行事坦荡,有理有节。反观宋江杀阎婆惜,先是求情,求情不成,许诺,许诺不成,抢夺,抢夺不成,遂起杀机。也就是说,先耍嘴皮,再使拳脚,文武两招都不灵,最后只好借助凶器,行凶后急急逃避法网。阎婆惜即使通奸,也罪不当死,她偶获宋江通贼证物,借此要挟,充其量是想狠敲宋江一竹杠。宋江倘能使她相信自己会信守诺言,即使变卖家产也会交付所索黄金一百两,那么,他们约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证物,也不至于出事的。闹到争夺招文袋的田地,说穿了,是阎婆惜不相信宋江会兑现其承诺。对一个江湖人士来说,弄到连枕边人都不信自己言出必行,情何以堪,更不要说揎拳捋臂和一个弱女子争夺了。退一步讲,就算这是情急无奈之举,只消把证物抢来销毁,任阎婆惜去告官,空口无凭,也不足为患。要命的是,在这场不体面的抢夺战中,声称“爱习枪棒”的男子汉竟丝毫占不了上风,再无回旋余地,只好行凶灭口。仔细想想,阎婆惜之死无他,乃是须眉不敌巾帼所致。这般怪事,相较于武松杀潘时人神共鉴的坦荡,不仅窝囊,而且龌龊。

同是犯下命案,武松鸣官自首,宋江则销声藏匿。后来被捉,宋江和武松一样发配。到了发配地,宋江到处塞钱,武松不屑贿赂,反求速刑,不愿寄下棒杖。第二次下狱,武松因为打蒋门神,宋江因为题了反诗。同是酒后所为,情形也不一。醉打蒋门神是武松受施恩之请,且不管施恩为人如何、优待武松动机如何,至少他识英雄,敬重英雄,从武松的角度看,报答施恩乃义之所在,无可推托,虽则为此付出了遭陷入狱的代价。宋江题反诗却是酒后流露出“潜伏爪牙忍受”的内心纠结,宋江要报的是“冤仇”,与武松报恩大异其趣。宋江刺配他乡,是自作自受,不知这“冤仇”二字从何说起。他言必称忠君,潜意识里的“凌云志”却是要赛过杀人如麻的造反者黄巢。

最后的报复也有一定的可比性。武松血溅鸳鸯楼,除手刃仇人外,还有家属从人十余口,未免滥杀。宋江火烧无为军,说是“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吩咐手下不要与其兄“黄面佛”为难,也“不可分毫侵害百姓”,听起来似较武松人道。可就在那个月白风静之夜,宋江一帮人将黄文炳满门斩杀,断送了大小人命四五十条。既然报复与黄文炳之兄无干,那么,四五十口妇孺又何辜之有?再说,黄文炳与张都监不同,并未构陷害人,只是报告分析了宋江的反诗,其后拆穿其诈疯逃刑的骗局而已。宋江的死罪,这一次也纯系自找。己蓄异志,反诬他人,借言报仇,荼毒无辜,比之鸳鸯楼上的腥风血雨实有过之。

宋江和武松经历相似,但为人行事迥异。武松处处显露真性情,宋江每每遮遮掩掩,讓人捉摸不透。武松始终如一,宋江见风使舵。武松一诺九鼎,宋江多番食言。宋江的一大长处是乐施济众,然计其全部所施,也没有武松一次转手送给猎户们的一千贯打虎赏银多。那些如阎婆、唐牛儿被他坑害之人,理应救助,他却分文未给。唐牛儿和郓哥的情况有些相似。郓哥给武松作证耽误生意养活老爹,武松流配上路还不忘馈银,而助宋江逃身被当作替罪羊刺配军州的唐牛儿,其下落如何,有着“及时雨”美誉的宋江却不曾过问。宋江跟武松对应之多,连武松酒量大而宋江多吃几口鱼便“泻了二十来遭”的细节都兼顾到了。武松这面明晃晃的镜子,照得宋江无所遁形。

(四)

回到《水浒传》的结构。“林十回”和“卢十回”构成群雄上梁山的大框架,为检视落草原因和山寨性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张力场。有了这个张力场,读者目光就会聚焦在处于小说中枢的“武十回”和“宋十回”。这两段文字交叠而又彼此映射,阐明了什么才是好汉行径。《水浒传》是一部好汉史诗,但小说中找不到哪个故事可算作中心事件。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真正的中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而是武松和宋江的人格对比,两人截然不同的处事信条和行为方式,重笔勾勒出好汉与非好汉之别。出人意表的是,恰恰是那个各项好汉指标都远不及格、在武松光彩映照下甚至显得有些卑琐的宋江,反倒成了梁山群豪之首。这无疑是《水浒传》最为发人深思之处,这也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高中水浒传知识点总结 篇4

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2、《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3、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4、《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行者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呼保义(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

5、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

6、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在野猪林救林冲。

7、《水浒传》中吴用绰号智多星,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生辰纲。

8、梁山泊中的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是:

(1)“母大虫”顾大嫂 (2)“一丈青”扈三娘 (3)“母夜叉”孙二娘。

9、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

2)(李逵)打宋江 --过后赔礼

3)(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1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着《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鲁智深。

1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上段话中的字是宋江和卢俊义两位首领的称谓。

12、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 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13、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14、《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中共有108将,天罡是36人,地煞星72人。

1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武松打虎

1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17、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水浒传》,在这里指代现货。

18、《水浒》主要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

19、《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20、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水浒传读后感

“一朝皇帝,夜眠不稳,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却道蓼儿洼内聚神蛟。”这正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暗语。这一百零八将,正是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他们个个身手非凡,身怀绝技,成为北宋末年最强大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把朝政交给了蔡京、童贯、高俅。他毛报私仇,害得林冲、杨志等好汉有国难投,有家难回,不得已落草梁山。他们虽然都是犯下弥天大罪之人,但是他们劫不义之财,散给穷苦人民。尤其是为首晁盖、宋江、卢俊义,他们仗义疏财,接济乡亲,最后受朝廷招安,平定田虎,杀败辽国,打败王庆,活捉方腊,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一百零八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病的病,也有不愿受官的。最终宋江却被奸臣迫害,饮下毒酒,葬于蓼儿洼内。

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报效国家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郑成功。郑成功的父亲是个卑鄙小人,隆武帝给他那么大的官职,但是他却背叛了隆武帝,还想让他那精忠报国的儿子郑成功一起投降。但郑成功精忠报国,知道忠孝不能两全,拒绝了他父亲,打击了荷兰侵略者嚣张的气焰,拯救了台湾同胞,他对侵略者们宣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郑成功和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一样,除暴安良,精忠报国,他们让侵略者们知道中国人是不会屈服的!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深深的被梁山好汉们的忠义双全的精神感动了。人生在世无再少,莫将白发唱黄鸡。有生之年,我们即使不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应该珍惜生命,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水浒传中心主旨

水浒传的笔记 篇5

不必说林冲的忍辱负重,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和吴用的足智多谋,我就光光讨论“花和尚”就能说上三天三夜。“花和尚”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为智深,又因其天性不喜被拘束且好抱打不平,且又被人称作“花和尚”。鲁智深在上梁山之前是经略府提辖,因救民女金氏而打死当地恶霸镇关西,为避祸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在寺院因酒后闹事,在智真长老的推荐下携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在东京相国寺守留菜园期间偶遇林冲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在林冲蒙冤受难之际救下林冲,直到后来遇到杨志,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并做头领,在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其他人一起上了梁山。集聪明、善良、嫉恶如仇但莽撞于一身的鲁达,其实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鲁智深”永远是这么莽撞。我还记得有一个村子的黄甲因打不过对方黄乙,便打手机叫儿子前来帮忙,儿子当即操刀上阵,一刀将黄乙刺倒在地,黄乙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黄甲父子追悔莫及。这难道不是莽撞闯的大祸吗?所以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莽撞行事,要用大脑去思考,要三思而后行。其实人生也是一样的,我们都要用智慧小心翼翼的走出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不能意气用事,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想我们究竟该不该这样做,这样我们人生的棋局才能走出辉煌的每一步。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读了水浒传,我才知道古典名着的魅力。一部《水浒》显出英雄信念:替天行道,杀退朝廷官兵;一部《水浒》展示英雄气概:侠肝义胆,为民打抱不平;一部《水浒》现出英雄本性:同甘共苦,聚义梁山水泊一部《水浒》写出英雄精神:勇往直前,征讨江南淮西。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水浒传》相关的论文 篇6

《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

一脉相承的历史小说——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略论《水浒传》故事的形成过程

《水浒》的民间释读及意义阐述

酒、酒文化与酒的艺术——解读古典名著《水浒全传》

谈《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缺憾

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以《水浒传》为例

水浒:一个失衡的世界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从梁山泊与祝家庄、曾头市的同构关系说起论《水浒传》的双重文化品格

试论《水浒传》与苏中地区之关系

《水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水浒传》道德观个体价值取向的形成原因

谈《水浒传》中运用对照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水浒传》人物潘金莲形象评议

《水浒》中人物结局之类型

论金批《水浒》三种人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水浒传》的错位艺术浅谈

浅析《金瓶梅》的超越特征——《水浒传》和《金瓶梅》的有关比较摭论《水浒》潘金莲思想性格的抗争性与悲剧性

略论《水浒传》、《红楼梦》时间表达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侠文化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义”之比较

失落的感性与理性——浅议《水浒传》中的阎婆惜命案

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试论《水浒》系列中忠奸斗争的主题

历史的悲剧 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郭勋“移置阎婆事”考辨──论《水浒传》版本嬗递过程中一处情节的移动叶昼《水浒传》评点的通俗品格

论《水浒传》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甜梦与恶魇——论比较《红字》中海丝特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英文)《水浒传》人物的道德取向

《水浒》故事演变与农民起义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并陈善恶 美丑并举——摭论《水浒》潘金莲思想性格的矛盾对立

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

试论《水浒传》的阳刚之美

略论《水浒》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略论《水浒传》与道教

《水浒传》的思想性与逻辑性质疑

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现代阐释

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

“水浒英雄”形象指瑕

下降到物质——肉体形象——论《水浒传》中的英雄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

《新水浒》与清末民初的《水浒》批评

情与理的抗衡——从李贽、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析其妇女观

施耐庵《水浒传》独特的艺术匠心

论《水浒传》文化整合思想对宋江、吴用形象的影响

水火不能相容 忠义难以两全──试论《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矛盾

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论《水浒传》中关于“酒”的描写

《水浒传》形成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完善

《水浒传》招安问题辨析

鲁迅《水浒》研究的“精神说”试析

《水浒传》宋江“神道设教”故事嬗变考论

论《水浒传》的宗教文化意识

金圣叹批《水浒传》浅析之一

《水浒传》的女性景观

论墨家社会理想对《水浒传》的影响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淡彩浓墨总相宜:《水浒传》的肖像描写

《水浒》中的欲望与伦理──也论《水浒》的主题

座次表与《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

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

《水浒传》的艺术定位论

论《水浒传》中的“天人合一”观

谈《水浒》英雄的局限性

漫谈《水浒》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类型

从《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的消长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从梁山的三代首领形象看《水浒传》招安与反招安的主题思想x

论《水浒传》中的詈骂词“鸟”

“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试绎《水浒传》的整体结构逻辑

简论《水浒》的人物对话艺术成就

从《水浒传》中看“三”的运用

谈《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

早期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戏曲质素

论《水浒传》中的性格类绰号

小说《水浒传》与电视剧《水浒传》塑造的几个主要英雄人物比较

传神写照与写照传神——《史记》、《水浒传》人物塑造方法比较

失去自我的生灵──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

论谷斯范《新水浒》的批判意识与更新意识——兼论《新水浒》的文学历史意义痴情与梦幻──《水浒传》新解

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关于《三国》与《水浒》的对比和联想

《水浒传》与墨子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水浒传》叙事结构新形态

论《水浒传》的悲剧意义

论《水浒传》的叙事逻辑

从文化心态的层面看《水浒传》的造反与招安

《水浒传》的文化品位

古代水浒故事的主题演变探析

中华民族文学语言的瑰宝──论《水浒传》的文学语言

《水浒传》中的婚姻描写及其意义

《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

《水浒传》与《红楼梦》的特指问句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通俗小说

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价值

从《水浒传》看中国古典小说的梦幻性及其它

灵魂的畸变,人性的异化──《水浒传》女性透视

《水浒》女性形象漫说──兼谈《水浒》的“话语”

《水浒传》妇女描写之我见

关于《水浒》的结构艺术

浅谈宋江形象复杂性之成因

自觉的忧患与被动的毁灭——宋江的悲剧人格与命运

谈宋江的双重性格特征

一个超悲剧人物的审美意蕴——宋江典型性格解读

简论《李逵负荆》与《水浒传》七十三回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水浒》首领别议

《水浒传》与《聊斋志异》中复仇描写比较

从阅读妇女的视角论《水浒》之女性形象

《洪吉童传》简析及与《水浒传》的比较研究

《水浒》主题新论

论《水浒传》的“嗜杀”与化解

语用学与翻译——《水浒传》中粗俗俚语的翻译之管见

《水浒传》女性的悲哀

水浒戏中的搽旦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水浒传》出错原因分析

《水浒传》的早期传播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与明清书评家的点评

论《水浒》语境中“粗卤”的美学效果

论《水浒传》的多元婚姻文化

《水浒》与宋元杭州的说唱艺术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说再质疑

论《水浒传》中“将”的语义与用法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影视传播

《水浒传》市井文化的现象学阅读

论《水浒传》的市民文化色彩

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水浒传》中的乡村意象

《水浒》中群众文化的地方色彩

《水浒传》中独特的女性形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与“武松醉打蒋门神”之比较——谈《水浒传》的细节描写水浒英雄性质分析

审美回归与英雄失色——兼论《金瓶梅》中的“水浒”人物

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

谈《水浒传》的结构艺术

《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中的英雄人物比较研究

论《水浒传》的设色之道及其“五色”构图原理

从燕青形象之演变看《水浒传》作者的矛盾心态

《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

《水浒传》中的诗化意象

论金批《水浒传》对小说语言技巧的探索

从金圣叹评《水浒》看其创作思想

《水浒传》的女性价值评判体系

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

论《金瓶梅》对《水浒传》女性观的扬弃与超越

《水浒传》的公案叙事形态论析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谈《水浒传》对几个小情节的处理

《水浒传》“莫”字问句简析

论《水浒传》中的复仇描写

《水浒全传》选择疑问句考察

忠义难两全 水火不相容——试论《水浒传》中宋江忠义性格的矛盾

纵横刀笔趣 俯仰水浒情——论范正红水浒“印”、“话”的艺术特色

《棋王》与《水浒》

《水浒传》前两回是点睛之笔

论《水浒传》中蒋门神等次要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水浒》“杀嫂”辩

失落的世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描写的比较

《水浒传》的情节及其组合规律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水浒传》美刺说与《南总里见八犬传》劝惩说之比较

论《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水浒传》一百零八人的基本情况及其终局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念与道、释思想

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

《水浒全传》动量词“番、回、次”等刍议

毛泽东与《水浒传》

《水浒传》酒肉文化与北方游牧习俗的关系及其意义

李贽与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评之比较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中两类人物的双重审美标准

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

《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水浒传》尚侠思想的遗传与变异

《水浒传》与方腊明教起义

《水浒传》主题新探

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

论《金瓶梅》对《水浒传》的接受

试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性格的对照模式

《水浒传》中的指示代词与地点专有名词组合《水浒传》中一组用来量“人”的集合量词的修辞效果

《水浒》与当代文学

《水浒》作者施耐庵生平研究

《水浒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价值分析

《水浒传》——中国法制文学的典范之作

是忠良聚义而非农民起义——关于《水浒》的主题及其反传统价值

从宋江与李逵的关系看《水浒》主题思想的表现及其矛盾性

论金本《水浒传》的文体革新

《水浒传》的抒情艺术

《水浒传》的线性叙事

儒家文化人格与《水浒传》的创作

《水浒传》方言趣谈

论《水浒传》中“被”、“吃”二词用法上的异同

《水浒传》中的体育文化

浅析金批《水浒传》的叙事学理论

《水浒传》的被动句

《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

二十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

借勺水兴洪波——《水浒传》次要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辩证关系

论《水浒传》的遮掩性意蕴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水浒全传》中的“把”字句

论《水浒传》与英侠传奇的三种类型

缺席·物化·异化——《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性生存状况历史文化心态的裸露——略论《水浒》的历史文化意识

试谈《水浒传》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

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对《水浒》宗教

此儒家非彼儒家——《水浒传》和《荡寇志》文化价值取向之比较

论《水浒传》的结构艺术特色

试论《水浒传》悲剧人物林冲艺术形象的特点

论《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

《水浒新鉴》是一部有新意的好书

《水浒传》食人情节探析

试论《水浒》女性婚姻的新旧之争

现实与幻境——《水浒传》梦境描写的文化现象

《水浒传》英雄

朴野《水浒传》的审美追求

浅说《水浒传》中的蒙汗药

白描手法在《水浒传》中的运用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绰号小议

《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解析

从《水浒传》中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形象塑造来谈施耐庵创作的矛盾心态《水浒》的知识分子立场及其意义阐述

《水浒传》主题再讨论

《水浒传》叙事视角分析

《水浒传》中兵器描写摭谈

论儒、释、道对《水浒传》人格模式的影响

《水浒传》酒后诗的文化解析

《水浒传》中的称谓词

论《水浒传》具体性描写的话语意义

《水浒传》比喻的时代特征

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色

红水衣——根据《水浒全传》第四十五、四十六回新编

《水浒》对权威话语的认同、质疑及颠覆

从李贽评《水浒传》看晚明文人阅读视野中的鲁智深形象

道教与《水浒传》的整体建构

《水浒传》中三英雄女性说略

“水浒三序”与忠义之辨——重读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谈《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缺憾

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后三十回应为续书

释义与循环——金圣叹腰斩、评点《水浒传》的释义语境及历史后果《水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论道教文化在《水浒传》成书过程的作用与表现

《水浒》的民间释读及意义阐述

英雄、侠客情——《水浒传》与《神雕侠侣》比较

《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

《水浒传》中的怪绰号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7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分量是举重若轻的。我们要想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 就必须理解“忠义”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

“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义者, 度也, 宜也”, 指的是我们为人处事要有一个度, 要正确妥当, 也包括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第二层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就是与“利”相对应的“义”。因此, 在封建社会“义”也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总规范。那么,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忠义”思想也是这部小说所宣扬的中心思想。下面围绕 《水浒传》中最突出的 “忠” “义” 观念, 对 《水浒传》思想倾向做进一步阐释。

一、《水浒传》中的“忠”

对《水浒传》中“忠”的思想众说纷纭, 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忠”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如家伦理观念的“忠”的重要范畴, “忠”是相对于君臣来说, 主要表现为对皇帝的忠诚, 甚至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武装反抗, 包括征方腊、打田虎等等一些斗争, 也被看作对皇帝“忠”的表现。这种思想也可以从阮氏兄弟唱的两首渔歌中看出来:一首是——“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这里的“赵官家”指的就是宋大皇帝赵匡胤。另一首是——“老爷生长石碣村, 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头, 京师献与赵王君。”“赵王君” 在这里同样指的是宋代君主赵匡胤。以此来看, 梁山英雄对大宋的忠心耿耿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也认为, “忠”就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理解。众所周知,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虐待平民百姓的坏人, 可是他排除异己、打压平民百姓不等于说他就对皇帝不忠。每个人都言论自由, 我们尊重每个人发表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水浒传》中“忠”的思想。

宋江自认为是朝廷的忠臣, 觉得自己一生行事, 最讲究的就是忠义, 他对于朝廷没有半点负心。哪怕到最后临死之前, 他还说:“宁可朝廷负我, 我忠心不负朝廷。”既然如此, 他为什么又会落草为寇、落得最后如此下场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宋江的“忠”:

( 一) 宋江的“忠”

在我看来, 上了梁山之后的宋江与上梁山之前的宋江所表现出来的“忠”是不一样的。自宋江当了梁首领后, 他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在这里, “厅”和“堂”没什么区别, 何况还是原来的地方, 重要的是把“聚”改为“忠”了,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宋江看来, 梁山“聚义”的目的是为了“忠”。他把梁山好汉都聚集在“忠义堂”里, 就是为了以后的招安, 能够做个小官, 为国家卖力, 保国安民, 封妻荫子。这难道不是宋江对宋王朝的忠诚吗?宋江的忠君思想可谓日月可见。

(二) 宋江的“愚忠”

然而, 还有些人认为宋江的“忠”有点过分, 以致有些奴性, 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文面小吏, 罪恶弥天。比如:《水浒传》第七十五回中写道, 由于陈太尉的那些手下个个横行霸道, 不知天高地厚, 智多星吴用就想率众兄弟给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们一些教训。然而却被宋江制止。此时的他显得奴颜婢膝, 这和他在江州题反诗以及在李师师那里题词说:“天南地北, 问乾坤何处, 可容狂客?”时判若两人。还有, 当实力非凡的梁山好汉已成气候的时候, 在宋江的说服下, 勉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着就为朝廷打田虎、征方腊, 却没有让他们直接进京, 这时他就应该意识到朝廷治世为了利用他们征讨反贼, 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并不是真的招安他们。对于吴用和林教头对宋江的多次劝阻, 他却充耳不闻, 一意孤行, 依然不肯背叛朝廷, 最后落得被毒酒赐死, 害了自己, 也枉送了众位英雄好汉的性命。他的这种不顾自己和兄弟的利益与尊严, 一味地对朝廷卑躬屈膝, 这样的“忠”不是“愚忠”是什么?

二、《水浒传》中的“义”

《水浒传》里的众位好汉用“义”字来叙述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集体行动叫“聚义”, 个别结盟叫做“结义”, 互助的精神叫做“义气”, 这个“义”字很值得推敲。一般读者都觉得, 水浒世界里的义气是从孟子那得来的。众所周知, 宋江有一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 就是根据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 他对自己家里父母亲的一个态度, 最突出的就是“孝”。这里的“孝义”即是合乎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下面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来具体分析一下《水浒传》中所表现的“义”:

(一) 宋江的“义”

首先拿宋江来说, 在他上梁山之前, 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仗义的英雄。比如第十八回写道, 宋江首先听说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了, 这时的他却选择立刻通风报信, 私自把晁盖等人放走。要是一般人知道的话, 要么向上面汇报以赚取钱财, 要么装作不知道以明哲保身。然而他却不顾这些, 毅然决然把好兄弟放走, 这难道不是兄弟之间的仗义之情吗?宋江还有个绰号叫“及时雨”。也就是说他扶人之困, 仗义疏财, 普降甘霖, 就像一场及时的雨一样浇灌着人们的心灵。李逵就是多次受宋江支援, 多次给他解围, 才这么拼命地为宋江卖命的。这就是宋江的“义”。

然而, 笔者觉得宋江也有“不义”的时候。比如:慕容府得知清风寨告急, 派霹雳火秦明前去围剿, 俩人却分不出胜负, 花荣便卖个破绽。然而, 秦明还是没有摆脱押往清风寨的命运。宋江等人好心劝秦明留在此地, 但秦明不答应, 他们就趁秦明喝醉时骑上他的马, 杀进青州城, 引起慕容府对秦明的怀疑, 断了秦明会青州的后路。太守一看秦明投降了, 把他全家杀了。秦明看事已至此, 也只好不再做什么。后来, 宋江还为秦明做媒, 把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 秦明这才上了梁山。你看, 宋江为了把秦明弄上山, 手段是多么恶劣。为了他小集团利益的统一战线, 扩大进来的人, 往往这时候采用先陷害后施救的方式, 把你强行拉拢过来。在笔者看来, 这不是真正的“义”。

(二) 鲁智深的“义”

毋庸置疑的是, 鲁智深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义气的人, 他也是“义”的典型代表。他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俩出水火, 自掏腰包帮助饱受欺凌的弱女金翠莲与她的老父, 三拳打死地方恶霸镇关西。还有就是, 鲁智深在菜园舞起六十二斤水墨禅杖的时候, 林冲从墙外走, 一声喝彩——好武艺, 很是欣赏鲁智深的能耐。后来鲁智深发现林教头能耐也大, 两个人彼此欣赏, 这才彼此结交, 即认为是知己。后来, 鲁智深一听说林冲老婆被侮辱了, 就要去打高衙内, 以至于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 刺配沧州。然而, 走到野猪林时, 董超、薛霸等人罪恶的爪牙暴露无遗, 想置林冲于死地。鲁智深却在暗中一路保护, 林冲这才被鲁智深的铁禅杖救了一命。鲁智深为了安全起见, 又直送林冲到沧州。鲁智深真正做到了“义以为上”, 这种“义气”可以说林冲是他的知己,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嘛。

(三) 林冲的“义”

林冲同样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仗义是林冲, 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 家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 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 威震泰山东。”这是他喝醉酒后再墙上写的八句诗, 也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毋庸置疑的是, 林冲的性格有其软弱性的一面, 对于上级的压迫和欺侮, 他总是在忍, 直到上了梁山, 风雪山神庙之后, 心中的怒火才得以释放。然而小说中描写的他与王伦的冲突把林冲“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的是, 王伦也是个忘恩负义、心胸狭窄之人。他在做梁山首领的时候, 与朝廷重臣一样用拥有很大权力, 在梁山简直就是占山为王, 专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 正好应了那句“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梁山, 林冲初来乍到, 面对王伦的欺侮和无义, 他只好忍了下来。因为这时候林冲如果把王伦杀了, 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 肯定无法显示他的义举, 反而还会引起众位英雄的不满, 他的形象也大打折扣。等到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 林冲就坚决不再忍耐, 果断把王伦给火并了。王伦的死, 暂时让梁山没有了头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坐梁山第一把交椅, 才有了下面这样一个细节:当智多星吴用用试探的方式让林冲当梁山首领的时候, 林冲断然拒绝, 坦露心迹:“今日为众豪杰在此相聚, 怎奈王伦心胸狭隘, 嫉贤妒能, 推故不纳, 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林冲的一番话不仅让吴用感到羞愧, 无地自容, 还把众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 深深为林冲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后来, 他把晁盖推上第一把交椅, 吴用和公孙胜分别坐第二和第三把交椅, 第四位才留给自己, 一切以未来“大业”为重, 这就是林冲的义。

(四) 武松的“义”

武松也是“义”的典型, 他自诩“平生要打尽天下不明道德的人”。他为了帮助施恩父子而醉打蒋门神, 替施恩夺回“ 快活林” 酒家。这些都是“义”的表现。

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忠义之比较

分析和探讨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之后, 忽然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忠”“义”思想。在此, 就对比一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忠义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 《三国演义》主要表现的是“义”, 其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君主的“义”表现在爱民上;臣子的“义”表现在忠君上;朋友的“义”表现在对朋友的知恩图报上;兄弟的“义”表现在与兄弟患难与共上等等。刘备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 他把“义”的各种含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张、关桃园三结义是兄弟之“义”。

他仁政爱民, 还获得了“自到此, 民丰足”的称号,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后爱戴, 这是君主之“义”;对汉室忠心耿耿, 是臣子之“义”。正是刘备做到了这些“义”, 才兴复了汉室, 创建了他的蜀汉事业。“义”高于江山, 高于一切。由此看来, 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水浒传》中的“忠”和“义”在不同阶段, 其侧重表现的“忠”“义”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各位英雄把宋江推上第一把交椅, 就是因为他的“义”, 而宋江最后接受诏安, 为大宋朝廷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 选择了“忠”。因此, 水浒英雄的“忠”“义”两难全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总结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被人们传颂至今, 尤其对宋江这个核心人物历来褒贬不一。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水浒英雄的“忠”和“义”。“忠”“义”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生活中, 我们也要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人。

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它的主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其中之一就是忠义思想, 也是这部小说表现出来的几个主题中最突出的思想。本文将围绕“忠”“义”思想展开讨论。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核心人物,宋江

参考文献

[1]丛彬彬.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11) :109-111.

[2]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8.94-95.

[3]庆啟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中国教育, 2008, (4) :24-25.

[4]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01-112.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45-4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沈阳:辽沈书社, 1994.422-431.

《水浒传》中的是非立场 篇8

关键词 水浒传 是非 立场 利益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一部以描写北宋时期的一场农民起义为主线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对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做了详细的描写,从皇廷大事到市井民情,从地主豪绅到猎户渔民,小说中的数百人物和事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恢弘的场景。我们通过对书中作者对各种事件的态度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世界观。本文主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判定小说中的是非曲直,从而考察其是非立场。

一、认可强者为王的思想,而忽略其行为的正当性

除恶扬善,扶弱济贫是许多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然而在《水浒传》中我们却能够看到不同的一面。在乱世之中,人们的生存更适合于丛林法则,强者为王,适者生存。作者同样表现出了对强者的推崇。在李逵坐衙审案的环节就说明了这种强者逻辑:李逵赶走了寿张县知县,自己做一个县官进行审案。当两个人打架时,他审案子不问缘由,直接判决把打人的好汉给放了,把被打的在衙门前枷号示众,理由是被挨打的人不长进。这是明显的毫不讲理的强盗逻辑,他们更希望人们成为强者,而不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水浒传》中有许多关于地方一霸的描写,但是对于不同的派别,作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比如说,对于快活林的争夺中,施恩和蒋门神两个人对人民的盘剥同样毫无道理可讲,但是由于施恩结交了梁山好汉,所以作者就认为施恩的做法是正义的。同样,浔阳江三霸,因为后来都投奔了梁山,所以他们以前所做的欺男霸女、欺行霸市等是就成为了英雄行为,作者甚至对他们的霸气表现出称赞,对他们的行为的正当性却没有做出思考。想一想他们拦路劫货、图财害命等行径,欺行霸市、欺压百姓的行为,以我们当今的道德观来看,都不能苟同。如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施恩和蒋门神之间的争斗仅仅属于产权的分歧,他们对妓女、商贩的盘剥都毫无二致,张横、穆弘等人称霸欺压的对象几乎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并不是劫富济贫。

二、首领多为地主出身,使得他们反对的只是赃官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施耐庵所处的年代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并不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水浒传》的一大原则。当时的农民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的贫困的根源在于地主的剥削。比如在李逵的母亲就认为李逵的大哥李迪长期受到他所打工的财主的关照,对其感恩戴德,却没有思考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连母亲都养活不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本小说中所塑造的地主大都是善良、慈祥、乐善好施、随和谦逊的形象。他们待人有礼、愿意支持子弟上梁山造反,也正是这个原因,梁山的主要头领都是地主出身。在梁山兄弟的排序中仍然可以看得出他们对出身的认同。在三十六天罡中,论战功扑天雕李应远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但能排到他们之前,这与他出身豪族有关;燕青、石秀功劳不小,却排在倒数第一、第三,这都与他们的出身卑微有关。另外,从对各个阶级中的人物长相的描写也能看得出作者的褒贬态度。在这种背景之下,梁山好汉就只能反对见钱眼开、欺压百姓的赃官,而不会反对所有的地主阶级了。

三、强调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缺乏应有的道德原则

高尚的道德具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利他性,然而,《水浒传》中的主人公的表现却并不总是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上去处理事件的。他们更强调的是为何自身的利益。作者对梁山好汉的所有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比如在梁山建立之初,有三路与之对立的势力:祝氏三杰、曾氏五虎和后来投奔梁山的卢俊义。祝氏三杰、曾氏五虎和梁山之间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但是由于他们提出了要和梁山作对的口号,并进行招兵买马,因此就成为了梁山的对立面,宋江就决定要扫平二座山寨。而卢俊义虽然在上山之前也说过类似的大话,但是因为后来投奔了梁山而不构成任何罪名。同样是索贿的行为,文中对沧州牢城的差吏的描写令人鄙夷,而对江州两院节级戴宗对宋江的勒索的“常例钱”则赋予一种人之常情的喜剧色彩。忠义是《水浒传》所宣扬的主题精神,但是小说对忠义的解释则是站在了梁山的角度。比如收受贿赂、为梁山好汉办事的官员则认为是梁山的大恩人,比如说服皇帝招安梁山好汉的宿太尉。

四、宣扬豪爽的江湖义气,赞赏仗义疏财的行为

仗义疏财是梁山好汉的一大特点,在小说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比如晁盖就是一个仗义疏财,愿意结交天下好汉的英雄。只有到他门下的人,不分好坏,都会留以食宿,并赠以银两。投奔梁山之前,许多英雄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会到他的门下,比如林冲、宋江、武松等人。小说对宋江的仗义疏财描绘得淋漓尽致,因为其经常救人于为难,被称为“及时雨”。许多人在身处险恶之时只要说出宋江的名字就能化险为夷。这种仗义疏财的美德在小农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当农民处于饥饿线上的时候都盼望能够得到施舍,所以这种行为可以引起农民的赞赏。

參考文献:

[1]吴建华.《水浒传》中“义”之功过论衡[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3).

上一篇:校园回忆故事:同学下一篇:2008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