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观(共5篇)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1
在《水浒传》中, 作者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 他们受恩必报, 有仇必复,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劫富济贫, 扶困救危, 使性逞气, 好勇斗强, 追求类似手足兄弟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体现了一种“侠义”精神。而这种“侠义”精神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 又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这里我们例举一些“义士”和群体进行分析:
一、兄弟情深恩怨分明
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具传奇色彩和魅力的人物, 其侠义精神大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武松来自市民社会, 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市低层市民圈子里。城市平民家庭赋予武松一个超越平常人、甚至众多英雄的长处, 那就是对亲情的关爱和呵护。武松在柴进家中, 思念的是哥哥, 因为寻求武大, 才偶然打死一只猛虎, 成了天下闻名的英雄, 阳谷县的都头;在街上遇见人见人欺、“三寸丁谷树皮”的哥哥, 一往情深, 翻身便拜, 绝无“一阔脸就变”的恶习;潘金莲几次引诱武松不成, 不是因为手段不够高明, 而是武松对哥哥爱得太真太切;最后, 武松甘冒判刑斩首的风险, 剐了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完全出于手足情深、血脉相连。武松胸中所荡漾的人间至爱, 温暖的骨肉之情, 使这位冷面杀手的形象高大了许多, 使广大市民阶层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武松的另一特点是“有恩必报, 有仇必复”, 武大兄长抚育之恩要报, 县太爷的提拔之恩要报, 施恩庇护之恩要报, 凡是恩加于己者, 一律不忘, 甚至不分好坏, 上当受骗;潘金莲、西门庆害兄之仇必复, 张都监、蒋门神谋害之仇必复, 凡是仇人, 一个不漏, 斩尽杀绝, 甚至“城门失火, 殃及鱼池”, 无辜者也成刀下之鬼。
武松的“侠义”, 是以市民社会的道德伦理观为支撑的, 带有理性的江湖豪杰, 虽然他也有行动过头的地方, 但总的来说, 刀锋所向, 并无大错, 都是为了明确的恩仇目的, 他的忠和义更多的带有亲情性、友谊性、报恩性。武松身上散发着强烈的市民社会气息, 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追求, 是市民社会的理想英雄。
二、扶困救危伸张正义
武松是一位正义的复仇之神, 但他的“恩、仇”总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同样, 梁山泊大多数好汉都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 而步入江湖路的。但是, 有一个人, 也只有这一个人是因为助人为乐、仗义救人而被逼入江湖的, 他就是鲁智深。鲁智深官居提辖, 戎御边关, 地位特殊, 以他的能力和地位, 本可以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但他善良、伟大的心灵, 刚正不恶的个性却为他选择了另一条路。鲁智深与金氏父女毫不相关, 甚至还嫌金翠莲哭的烦人, 但一听说遭人欺负, 立即施以援助, 不仅送了十五两银子, 还三拳打死镇关西, 因此而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地位, 以及所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全部丢弃干净, 赤条条一人走入凶险的荆棘之路。至此, 我们不妨试问一下, 在此情况下, 我们又将会如何?救人于危急之中, 并非人人动机高尚, 有的是“施小惠而获大利”, 或“放长线钓大鱼”, 如梁中书不顾众怒, 破格提拔身为囚犯的扬志, 目的是让他去办别人办不到的事;有的是纯粹为了表现一下个人的英雄气概, 如石秀救扬雄。而鲁智深救人的动机绝对高尚, 毫无污染, 他的心就像九寨沟的水一样, 晶莹剔透, 一眼望到底。此外, 鲁智深救人的态度是倾心尽力的, 即所谓“杀人须见血, 救人须救彻”。鲁智深身为有身份的体面军官, 又是火急火燎的急性子, 可是为了让金氏父女有逃走的时间, 他居然耐住性子, 守在小店里, 不让店小二去报信;为救刘太公的女儿, 他可以拿自己的性命与桃花山几千人马抗衡;为救林冲, 他从东京跟踪而来, 大闹了野猪林不说, 还一路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地界, 才放心而去。鲁智深不仅救“急”, 而且救“彻”, 这是“施小惠而获大利”者所不屑, 也是逞一时英雄气概者所不为, 只有诚心实意助人者, 才有这份体贴、耐心和温情。
鲁智深一路“大踏步”走来, 成全的是别人, 牺牲的是自己, 从“人上人”变成“人下人”, 跌入社会最低层。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他从无怨言, 从不后悔, 没有一丝一毫个人恩仇的影子, 实可谓“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鲁智深的义是大义, 是崇高的义, 是发自人性深处, 未被尘世玷污的义, 其行为可真正配得上“替天行道”四个字。
三、杀人越货江湖义气
《水浒传》108将中并非个个都是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好汉, 这里还聚集着许多恶霸、强盗、杀人越货者。如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弟兄, 凭借家族财大气粗的势力, 血腥、残酷地统治着揭阳镇, 一声令下, 店铺关门歇业, 偌大的市镇居然无人敢吭一声;私设公堂于都头家中, 吊打薛永, 又驱使家丁, 追杀宋江, 为所欲为, 官匪一家, 比孟州快活林的蒋门神有过之而无不及。浔阳江的张横、张顺弟兄, 先做“本分”的事, 那便是在扬子江畔僻静处渡客, 到了江中心, 操起板刀敲诈乘客。由于敛财不够快, 于是张横干脆就在江上杀人越货, 张顺则到江州城外做起渔霸。还有开人肉包子的张青、孙二娘, 他们“经营业务”的范围绝对不属于英雄事业。这样一群十足的恶人为什么又能与宋江、武松、鲁智深等正义人士和平共处, 称兄道弟呢?说到底, 就是江湖帮派原则和江湖义气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江湖帮派原则可以简单地概述为几句话, 即:只要是入了这个圈子的人, 不管是好汉还是混蛋, 统统是好汉, 只要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不管是好汉还是混蛋, 统统是混蛋。江湖帮派原则说穿了就是利益原则, 凡是圈子里的人和事一概保护, 圈子外的人和事一概排斥;判断问题的标准不是以社会公正为前提, 而是以圈子利益为准绳。江湖帮派的形成和维持靠得是江湖义气, 圈子里的人大家皆以兄弟相待,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一人有难众人帮。在108位好汉大聚义时, 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八方共域, 异性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 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 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 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 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 富豪将吏, 并三教九流, 乃至猎户渔人, 屠儿刽子, 都一般儿哥弟称呼, 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 捉对夫妻, 与叔侄郎舅, 以及跟随主仆, 争斗怨冤仇, 皆一样的酒筵欢乐, 无问亲疏。
中国社会特别讲究人际关系, “义气”原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相互间的压力, 起着协调作用, 甚至有时还可抗拒外来势力的欺辱。但是, “义气”毕竟是以特殊集团利益为前提的, 并非真正社会公正的原则, 它与社会进步与文明有着一种离心作用, 而且人类越发展, 其离心的力量和速度就越加剧。
四、替天行道扶国安民
当英雄们聚集到梁山泊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 当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与黑暗腐败的官府去对抗的时候, 那一个个英雄具体的“义”字, 都被改造、包容成社会正义, 使英雄们变成了春秋大义的承载者、实现者和开拓者。这时, 他们的“义”, 已经表现为执行“替天行道”的政治路线, 体现为“损有余而补不足”, 体现为保国靖边、扶国安民, 体现为通过对贪官集团的打击而力求改变“大贤在下, 不肖处上”的畸形局面, 体现为实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清明、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这是水浒“义”字的最高层面。这个层面, 是在前面众多个体“侠义”层面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又对前面众多个体“侠义”据有指导和优化的作用。没有这个层面, 《水浒传》的思想性和认识价值就不会有这么大。“义”字在梁山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他起到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宋江、晁盖、柴进、卢俊义等梁山英雄们, 为人仗义, 扶危济困, 得到人们的好评和拥戴。由此获得良好的形象,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受人助, 感人恩。见人义仗, 赞人伟岸, 这是人间通则。在最讲义气的江湖, 这种情况就更具有加倍的效果。这也是宋江能在众多武艺高强、桀骜不驯的梁山好汉中成为统帅和精神领袖的原因。“义”不仅在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底层人物里得以体现, 就是在招降纳叛的过程中, 也是这样。一个个舍命也不肯投降的朝廷命官, 也是因为看到宋江的忠义才投奔到革命队伍中来。比如呼延灼就对宋江说:“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 实感兄长义气过人, 不容呼延灼不依, 愿随鞭镫。”正是这样的义气, 使得众头领死心踏地跟着宋江干, “水里水里去, 浪里浪里去”。征辽归来, 却受朝廷压制, 不准英雄随便进出京城, 众将皆有反心, 只碍宋江一个, 但他们还是全部听从了宋江的指挥, 这就说明, “义”字使他们化为一体, 不可分割, 谁也分化不了他们。
“义”在梁山事业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了英雄们的思想, 纯化了英雄们的道德, 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 升华了英雄们的境界。有这个“义”字在, 英雄个体就有了指路的明灯, 就有了精神的富有感和依托感。“义”字树立了梁山队伍外部的形象, 对同情起义、支持起义的人们产生有力的影响, 对不断壮大起义队伍, 形成反抗黑暗邪恶势力的统一战线,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忠义双全再看宋江
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 有两位人物性格最为复杂, 也最有争议, 一位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一位就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也是一个最特殊的人物。说他重要, 是因为作为起义军的首领, 亲手创建、发展了起义队伍, 并在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中不断壮大;说他特殊, 是因为他虽然投身于起义队伍, 但始终不忘对朝庭、帝王的耿耿忠心, 终因奸臣所害, 魂聚蓼儿洼。宋江原本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 刀笔精通, 吏道纯熟, 又仗义疏财, 专好结交江湖好汉。论其才能和为人, “刀笔敢欺萧相国, 名声不让孟尝君”。后来, 因义放晁盖而杀了阎婆惜, 被刺配江州, 又因醉提“反诗”被问成死罪, 被梁山好汉从法场中救出, 因实在走投无路而上了梁山。晁盖死后, 他坐上了山寨第一把交椅, 成为梁山义军首领。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 一贯地扶危济困, 救人之急, 有“及时雨”之称。因此, 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 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颂, 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因此而获得极高的声誉。在作者笔下, 忠义思想成为宋江性格的核心, 在他身上具备了儒家高度评价的“忠、孝、信、义”的美德,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忠”和“义”。宋江的“义”是尽人皆知的, 且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一丈青”本不愿与王英结配, 但感于“宋江义气深重”而“推却不得”。彭玘投降宋江时说:“素知将军仗义行仁, 扶危济困, 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留微命, 当以捐躯保奏。”宋江给李逵喝了毒酒, 而李逵却折服于宋江的义气, 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 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宋江死后, 吴用、花荣闻讯在宋江墓前双双自缢身亡, 也是因为“念宋公明恩义难舍, 交情难报。”
宋江不仅“义薄云天”, 同时又有很强的传统“忠君”观念。他忠于天子, 忠于朝廷, 有雄心壮志, 他的雄心就是为朝廷尽忠, 加官进爵, 他自始到终都没有造反的想法, 在他看来造反是大逆不道, 是“灭九族的勾当”。晁盖等人犯下了惊天大案———劫取生辰纲, 宋江出于“义”私放了晁盖, 事后, 从内心又觉得对朝庭不忠, “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当“忠”与“义”发生冲突时, 宋江为何会舍身取“义”呢?这得从宋江忠义思想的本身来分析。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自幼学儒, 长而通史”, 深受儒家传统道义思想的影响;在郓城做押司期间, 又了解百姓的疾苦, 洞悉社会的黑暗, 痛恨贪官污吏的横行, 一心报国忠君而不得。恰逢这生辰纲原本就是梁中书搜刮百姓的不义之财, “劫富济贫”本是江湖道义;从社会层面来讲, 贪官污吏横行, 百姓民不聊生。铲除社会疾瘤, 还百姓以清白,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道义, 也是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追求。“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始终贯穿着宋江的一生, 宋江的“忠”也并未因此而改变。宋江对帝王的“忠”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在杀了阎婆惜, 发配江州的途中, 其多次拒绝晁盖的邀请, 不肯入伙, 宁愿去江州入狱, 也不肯落草为寇, 在宋江的心中“官”与“寇”的界限一直划得清清楚楚, 不到万不得已, 是绝不会走向朝庭对立面的。他上梁山, 不是“被迫”, 而是出于“无奈”。他总是以受奸臣排挤的忠良自居, 并一再强调“宋江等本无异心”, “权借水泊避难, 专等朝廷招安”, 并时时告诫兄弟们“归顺朝廷, 与国家出力”, 真可谓身在水泊, 心在朝廷。宋江一心谋求招安, 是否只顾自己的“忠”而不顾兄弟的“义”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传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宋江, 其最大的愿望就是为自己和众位兄弟寻求一个报效国家, 封妻荫子, 青史留名的出路。在他看来, 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 才是寻求“忠”与“义”统一的最佳途径, 既效忠了天子, “尽忠竭力报国”, 又可以使兄弟们“日后但去边上, 一刀一枪, 博得个封妻荫子, 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 也不枉不为人一世”。受到招安后, 他率众兄弟征辽、平方腊, 为了效忠天子, 冲锋陷阵, 尽心竭力, 即使是他的“忠”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同, 也仍不改初衷, 直到喝下毒酒, 生命垂危, 还不忘表白自己的忠心:“宁可朝廷负我, 我忠心不负朝廷!”从宋江的身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施耐庵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深沉思考。在封建社会里, 黑暗的现实有失天道, “忠”和“义”难以两全, 甚至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这就是造成宋江悲剧性结局主要原因。
通过对《水浒传》中上述个体和群体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表现出来的“义”有多种多样, 但他们体现出来的“忠”却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体现在梁山好汉对宋江的“忠”, 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宋江等人对朝庭、对皇帝的“忠”。他们的整体忠义观是“忠”在先, “义”在后, “忠”是凌驾于“义”之上的。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2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历来倍受大家的欢迎和推崇,许多师生都在共读《水浒传》,本期湿地阅读推出的是龚静娟老师的《水浒传》共读材料。
读水浒
悟忠义
抒真情
文/龚静娟
金圣叹曰:“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之右者。”“大河向东流,星星参北斗。豪侠仗义情,除暴安良好。”读《水浒》,悟忠义,抒真情。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书写心中的水浒情。【读水浒】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 《水浒传》名字的由来,便是出自《诗经 大雅 緜》中的一句。《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起义为题材,叙述了起义的发生、过程和结局。这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这是一本充满生动、活力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十分感人,情节耐人寻味。它塑造了许许多多伟大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潘菲)
《水浒传》中梁山108位英雄好汉,从最初的敢于起义反抗腐败、无能的朝廷到抵抗外族侵略,最后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这些好汉在忠于国家中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这是一部有尊严,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忠义的史诗。无形中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张舒愉)师评:
潘菲和张舒愉从《水浒传》名字的由来、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思想内容等方面来介绍《水浒传》,让我们从宏观上对水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话忠义】
作者的爱憎熔铸在人物身上,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令我,令读者完全身临其境。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可乱世出英雄,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在梁山起义了。一次又一次的艰苦战斗,为的不仅仅是“忠义”二字,更是为了人民。因为朝廷昏暗迂腐,官官相护,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艰苦。好汉们实在是无法忍受,决定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他们明白这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可他们为了兄弟,为了百姓,愿意赴汤蹈火,即使起义的路上再多困难,他们也会披荆斩棘,保护他人。书中的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都令我印象深刻,急公好义的宋江,足智多谋的吴用,豪迈爽朗的鲁智深,武艺高强的林冲„„他们用行为让我明白了何为“忠”,何为“义”。他们对祖国忠心,同时还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可这样忠心耿耿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在百经沙场之后,他们死的死,散的散,如同一场悲剧,结局时惨淡收幕。即使他们屡立战功,却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腐败之人逍遥法外。北宋末年的腐败成就了他们,却也给予了他们毁灭。在我看到吴用、花荣随宋江自杀时,眼中不禁蓄满了泪水。他们将满腔的热血洒向战场,可收获的却又是什么?我为他们的结局而叹惜。(张舒愉)
“义”包含了太多的东西,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都是为了一个“义”字,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也是为了一个“义”字。我想:“义,在生活中太重要了,朋友需要友‘义’,亲人需要情‘义’,社会需要正义,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吧,为他人打开一扇窗吧,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林思文)宋江为人仗义,对陆谦——他自幼的同窗,没有怀疑,可陆谦却算计他,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与人串通好,害得他误闯白虎堂,落了个罪名,发配到沧州牢城。还有鲁智深,在路上遇见有人被欺负了,行侠仗义,虽然引祸上身,仍乐于此,不亏是个明事理的人。(许凯诗)
师评:《水浒传》虽然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它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义”字来表现它的主题。书中描写的“义”主要有三种:忠义、聚义、侠义。张舒愉和许凯诗分别从忠义和侠义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喜欢的英雄人物。【抒真情】
花和尚”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在潘家楼时,他得知金家女子被镇关西欺负,他就送银两给金氏父女,让他们逃走,之后三拳打死镇关西,为民除害。读到这,我不禁为鲁智深的真情性而鼓掌,为镇关西的霸道而咬牙切齿。武松,刚正不阿,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为哥哥武大报仇,杀死了风流淫荡的潘金莲,之后他将潘金莲的人头拿给西门庆,西门庆想逃,却被武松摔下楼,最后被武松取了人头,武松也到衙门自首了。武松,他的敢作敢当,刚正不阿让我敬佩,使我赞叹:他直面自己的过失,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品质教会我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不逃避,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林思文)
师评:真侠义,真性情,是水浒英雄人物的真实写照。林思文喜欢的鲁智深和武松都是真性情的典范,他们重情、重义,他们“路见不平时,该出手就出手”,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做。
附读后感:
雾里探水浒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初三(8)班
蒙娜路莎
雾里探花花正盛,日光熹微亦青春。夜阑人静雨丝润,浅谈雾中水浒情。
—题记 时光荏苒,儿时的我并不钟情于江湖英雄的侠肝义肠,若不是那日信手翻开《水浒传》,水浒情如云似雾般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
【兄弟情】
隔着迷幻的云雾,我看到贯穿整部《水浒传》的感情线索——英雄好汉的兄弟情:水浒中的兄弟情深,莫过于鲁智深之于林冲。某天林冲陪娘子去庙里烧香还愿,恰好看见鲁智深当众耍功夫,相见恨晚的两人长谈阔论、把酒言欢起来。林冲一时忽略了娘子,给了高衙内可乘之机,祸端自此始;鲁智深怕林冲被衙役陷害,一路护送其至沧州,沧州到后,又立马赶回东京,照顾林冲妻子,无奈因喝酒误事,林冲全家遭高衙内所害。其后,鲁智深再未沾酒,先前施耐庵写其倒拔杨柳,大闹寺院把鲁智深写得何等嗜酒成性,可见,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为林冲上刀山下火海,完全是因为彼此间的情义。读《水浒传》,让我体会到了深厚的兄弟情。
【夫妻情】
透过迷雾的缝隙,我发现除了兄弟情之外的夫妻情谊,在全书的大背景下显得愈发珍贵:张青自那日见到“眉似翠羽,齿若含贝”的孙二娘便渐生了情愫,在来而不善的和尚与孙二娘及其父斗武比试之时,救下了这对处于危机的父女。最后两人结成金娈之好,更成了《水浒传》中的一段佳话。虽说这段夫妻情却因张青在征方腊歙州一役的战死划上了句号,可最令我敬佩的是孙二娘和张青一样,有着一身的义气,为了拜把子兄弟武松,他们夫妇二人能舍弃自己的家业,上了梁山。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对夫妻能够拥有如此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呢?读《水浒传》,也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夫妻情。
【作者情】
拨开缭绕的云雾,映入我眼帘的是作者施耐庵在书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感情:不满——蔡京父子代表着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在皇帝的宠信下肆意妄为。即使在偃武崇文的宋朝,作者也借钦宗之手处死了这一对奸臣父子,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腐败制度及佞臣昏君的愤恨不满;希望——宋江等好汉的行为在某一程度上也代表着作者本人的心境,《水浒传》的最后结局是一百零八位好汉接受了招安,表达了作者虽对当局抱有不满,但仍希望皇帝和臣子们能够积极改革内政,造福人民。即使全书充满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作者从小受到的儒家教育的熏陶也使他有着一定的思想局限。读《水浒传》,更让我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文章,读懂作者真正的感情。
白驹过隙,如今的我已在这本宣扬大男子主义和反抗精神的《水浒传》中悟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拨云见日,我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水浒情”。
雾里花谢花零落,掩卷沉思情醉卧。窗外洬洬几时休?水浒情义心中留。
——后记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3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分量是举重若轻的。我们要想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 就必须理解“忠义”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
“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义者, 度也, 宜也”, 指的是我们为人处事要有一个度, 要正确妥当, 也包括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第二层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就是与“利”相对应的“义”。因此, 在封建社会“义”也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总规范。那么,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忠义”思想也是这部小说所宣扬的中心思想。下面围绕 《水浒传》中最突出的 “忠” “义” 观念, 对 《水浒传》思想倾向做进一步阐释。
一、《水浒传》中的“忠”
对《水浒传》中“忠”的思想众说纷纭, 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忠”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如家伦理观念的“忠”的重要范畴, “忠”是相对于君臣来说, 主要表现为对皇帝的忠诚, 甚至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武装反抗, 包括征方腊、打田虎等等一些斗争, 也被看作对皇帝“忠”的表现。这种思想也可以从阮氏兄弟唱的两首渔歌中看出来:一首是——“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这里的“赵官家”指的就是宋大皇帝赵匡胤。另一首是——“老爷生长石碣村, 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头, 京师献与赵王君。”“赵王君” 在这里同样指的是宋代君主赵匡胤。以此来看, 梁山英雄对大宋的忠心耿耿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也认为, “忠”就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理解。众所周知,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虐待平民百姓的坏人, 可是他排除异己、打压平民百姓不等于说他就对皇帝不忠。每个人都言论自由, 我们尊重每个人发表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水浒传》中“忠”的思想。
宋江自认为是朝廷的忠臣, 觉得自己一生行事, 最讲究的就是忠义, 他对于朝廷没有半点负心。哪怕到最后临死之前, 他还说:“宁可朝廷负我, 我忠心不负朝廷。”既然如此, 他为什么又会落草为寇、落得最后如此下场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宋江的“忠”:
( 一) 宋江的“忠”
在我看来, 上了梁山之后的宋江与上梁山之前的宋江所表现出来的“忠”是不一样的。自宋江当了梁首领后, 他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在这里, “厅”和“堂”没什么区别, 何况还是原来的地方, 重要的是把“聚”改为“忠”了,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宋江看来, 梁山“聚义”的目的是为了“忠”。他把梁山好汉都聚集在“忠义堂”里, 就是为了以后的招安, 能够做个小官, 为国家卖力, 保国安民, 封妻荫子。这难道不是宋江对宋王朝的忠诚吗?宋江的忠君思想可谓日月可见。
(二) 宋江的“愚忠”
然而, 还有些人认为宋江的“忠”有点过分, 以致有些奴性, 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文面小吏, 罪恶弥天。比如:《水浒传》第七十五回中写道, 由于陈太尉的那些手下个个横行霸道, 不知天高地厚, 智多星吴用就想率众兄弟给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们一些教训。然而却被宋江制止。此时的他显得奴颜婢膝, 这和他在江州题反诗以及在李师师那里题词说:“天南地北, 问乾坤何处, 可容狂客?”时判若两人。还有, 当实力非凡的梁山好汉已成气候的时候, 在宋江的说服下, 勉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着就为朝廷打田虎、征方腊, 却没有让他们直接进京, 这时他就应该意识到朝廷治世为了利用他们征讨反贼, 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并不是真的招安他们。对于吴用和林教头对宋江的多次劝阻, 他却充耳不闻, 一意孤行, 依然不肯背叛朝廷, 最后落得被毒酒赐死, 害了自己, 也枉送了众位英雄好汉的性命。他的这种不顾自己和兄弟的利益与尊严, 一味地对朝廷卑躬屈膝, 这样的“忠”不是“愚忠”是什么?
二、《水浒传》中的“义”
《水浒传》里的众位好汉用“义”字来叙述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集体行动叫“聚义”, 个别结盟叫做“结义”, 互助的精神叫做“义气”, 这个“义”字很值得推敲。一般读者都觉得, 水浒世界里的义气是从孟子那得来的。众所周知, 宋江有一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 就是根据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 他对自己家里父母亲的一个态度, 最突出的就是“孝”。这里的“孝义”即是合乎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下面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来具体分析一下《水浒传》中所表现的“义”:
(一) 宋江的“义”
首先拿宋江来说, 在他上梁山之前, 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仗义的英雄。比如第十八回写道, 宋江首先听说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了, 这时的他却选择立刻通风报信, 私自把晁盖等人放走。要是一般人知道的话, 要么向上面汇报以赚取钱财, 要么装作不知道以明哲保身。然而他却不顾这些, 毅然决然把好兄弟放走, 这难道不是兄弟之间的仗义之情吗?宋江还有个绰号叫“及时雨”。也就是说他扶人之困, 仗义疏财, 普降甘霖, 就像一场及时的雨一样浇灌着人们的心灵。李逵就是多次受宋江支援, 多次给他解围, 才这么拼命地为宋江卖命的。这就是宋江的“义”。
然而, 笔者觉得宋江也有“不义”的时候。比如:慕容府得知清风寨告急, 派霹雳火秦明前去围剿, 俩人却分不出胜负, 花荣便卖个破绽。然而, 秦明还是没有摆脱押往清风寨的命运。宋江等人好心劝秦明留在此地, 但秦明不答应, 他们就趁秦明喝醉时骑上他的马, 杀进青州城, 引起慕容府对秦明的怀疑, 断了秦明会青州的后路。太守一看秦明投降了, 把他全家杀了。秦明看事已至此, 也只好不再做什么。后来, 宋江还为秦明做媒, 把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 秦明这才上了梁山。你看, 宋江为了把秦明弄上山, 手段是多么恶劣。为了他小集团利益的统一战线, 扩大进来的人, 往往这时候采用先陷害后施救的方式, 把你强行拉拢过来。在笔者看来, 这不是真正的“义”。
(二) 鲁智深的“义”
毋庸置疑的是, 鲁智深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义气的人, 他也是“义”的典型代表。他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俩出水火, 自掏腰包帮助饱受欺凌的弱女金翠莲与她的老父, 三拳打死地方恶霸镇关西。还有就是, 鲁智深在菜园舞起六十二斤水墨禅杖的时候, 林冲从墙外走, 一声喝彩——好武艺, 很是欣赏鲁智深的能耐。后来鲁智深发现林教头能耐也大, 两个人彼此欣赏, 这才彼此结交, 即认为是知己。后来, 鲁智深一听说林冲老婆被侮辱了, 就要去打高衙内, 以至于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 刺配沧州。然而, 走到野猪林时, 董超、薛霸等人罪恶的爪牙暴露无遗, 想置林冲于死地。鲁智深却在暗中一路保护, 林冲这才被鲁智深的铁禅杖救了一命。鲁智深为了安全起见, 又直送林冲到沧州。鲁智深真正做到了“义以为上”, 这种“义气”可以说林冲是他的知己,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嘛。
(三) 林冲的“义”
林冲同样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仗义是林冲, 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 家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 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 威震泰山东。”这是他喝醉酒后再墙上写的八句诗, 也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毋庸置疑的是, 林冲的性格有其软弱性的一面, 对于上级的压迫和欺侮, 他总是在忍, 直到上了梁山, 风雪山神庙之后, 心中的怒火才得以释放。然而小说中描写的他与王伦的冲突把林冲“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的是, 王伦也是个忘恩负义、心胸狭窄之人。他在做梁山首领的时候, 与朝廷重臣一样用拥有很大权力, 在梁山简直就是占山为王, 专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 正好应了那句“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梁山, 林冲初来乍到, 面对王伦的欺侮和无义, 他只好忍了下来。因为这时候林冲如果把王伦杀了, 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 肯定无法显示他的义举, 反而还会引起众位英雄的不满, 他的形象也大打折扣。等到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 林冲就坚决不再忍耐, 果断把王伦给火并了。王伦的死, 暂时让梁山没有了头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坐梁山第一把交椅, 才有了下面这样一个细节:当智多星吴用用试探的方式让林冲当梁山首领的时候, 林冲断然拒绝, 坦露心迹:“今日为众豪杰在此相聚, 怎奈王伦心胸狭隘, 嫉贤妒能, 推故不纳, 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林冲的一番话不仅让吴用感到羞愧, 无地自容, 还把众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 深深为林冲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后来, 他把晁盖推上第一把交椅, 吴用和公孙胜分别坐第二和第三把交椅, 第四位才留给自己, 一切以未来“大业”为重, 这就是林冲的义。
(四) 武松的“义”
武松也是“义”的典型, 他自诩“平生要打尽天下不明道德的人”。他为了帮助施恩父子而醉打蒋门神, 替施恩夺回“ 快活林” 酒家。这些都是“义”的表现。
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忠义之比较
分析和探讨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之后, 忽然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忠”“义”思想。在此, 就对比一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忠义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 《三国演义》主要表现的是“义”, 其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君主的“义”表现在爱民上;臣子的“义”表现在忠君上;朋友的“义”表现在对朋友的知恩图报上;兄弟的“义”表现在与兄弟患难与共上等等。刘备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 他把“义”的各种含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张、关桃园三结义是兄弟之“义”。
他仁政爱民, 还获得了“自到此, 民丰足”的称号,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后爱戴, 这是君主之“义”;对汉室忠心耿耿, 是臣子之“义”。正是刘备做到了这些“义”, 才兴复了汉室, 创建了他的蜀汉事业。“义”高于江山, 高于一切。由此看来, 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水浒传》中的“忠”和“义”在不同阶段, 其侧重表现的“忠”“义”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各位英雄把宋江推上第一把交椅, 就是因为他的“义”, 而宋江最后接受诏安, 为大宋朝廷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 选择了“忠”。因此, 水浒英雄的“忠”“义”两难全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总结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被人们传颂至今, 尤其对宋江这个核心人物历来褒贬不一。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水浒英雄的“忠”和“义”。“忠”“义”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生活中, 我们也要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人。
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它的主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其中之一就是忠义思想, 也是这部小说表现出来的几个主题中最突出的思想。本文将围绕“忠”“义”思想展开讨论。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核心人物,宋江
参考文献
[1]丛彬彬.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11) :109-111.
[2]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8.94-95.
[3]庆啟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中国教育, 2008, (4) :24-25.
[4]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01-112.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45-4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沈阳:辽沈书社, 1994.422-431.
忠义——《水浒传》读后感 篇4
我对中国古典名着《水浒传》情有独钟。他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只需随那一百零八个好汉一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的威猛仗义,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浪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的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有一种原意为兄弟两面插刀的仗义,那就是忠义。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永远体现着自由与无拘无束。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然而,他一生追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满,最终仍然选择服从,因为在他心中宋江永远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的小鬼。”施耐庵将自己对于正义不得伸张的现实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自己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
忠与义在《水浒传》中是作者竭力歌颂的,更是贯串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他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忠义似乎已成了古董,成为了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成为了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的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高尚品质?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回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碎的情谊呢?
《水浒传》的忠义观 篇5
百回《水浒传》中集中详写宋江的只有三回:二十回“宋江怒杀阎婆惜”,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四十一回“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其他的如“宋公明攻打祝家庄”等,宋江在其中只算是一个配角,而不是一个主角。但不论是主写还是略写,只要是他出现的地方,李贽兴致所至都会说两句。宋江第一次出场是在十七回“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当何涛拿着公文告知宋江协助捉拿盗取生辰冈的一伙贼人时,宋江以口头安抚为假,以骗得公文为晁盖诸人通风报信为实,放走了晁盖等人。李贽在其中夹批:“梁山泊祸苗,全在此处,宋江非罪之魁,盗之首而何?”[2] (331) 又在回末总评讲:“梁山泊贼首,当以何涛、宋江为魁。”[2] (340) 从贼魁角度定性宋江,这是宋江形象的第一条标签。
对于宋江到底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现在有很多争论的观点,李贽的“假道学真强盗”的评价是振聋发聩的,它颠覆了之前作者对宋江英雄式形象的美化塑造,将宋江从圣坛拉下来变为凡人。李贽在五十四回回末总评中说:“宋公明凡遇败将,只是一个以恩结之,所云知雌守雄也,的是黄老派头。吾尝谓他假道学真强盗。这六个字,实录也,即公明知之,定以为然。”[2] (1016) 李贽所说的假道学是什么呢?他认为表面是儒家的仁义道德,礼数娴熟,而实际却是言辞修饰,藏头盖尾,口夷行跖。宋江在李贽的眼里就是彻头彻尾一个假道学的小人,他还举出他最喜欢的李逵做对称,以李逵的童心直率、心无城府反射宋江的虚伪。四十回宋江文绉绉邀众人随他上梁山,李逵云:“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了。”李贽眉批:“毕竟宋江假,李逵真。”[2] (762) 李逵在看到宋江把自己的老父亲接上山后,也想接自己的老母亲上山,在回末总评李贽评:“李大哥是个天性孝子。宋公明取爷有些道学气味,亦算计厉害耳。”[2] (787) 李贽对宋江的假道学行为应该说是非常厌烦,评点也是十分辛辣。六十三回关胜准备迎战林冲时,宋江喝住林冲对关胜道:“郓城小吏宋江谨参,一惟将军问罪。”李贽眉批:“奸诈。”[2] (1165) 并在此回末总评补充宋江缘何奸诈:“宋公明只是一个黄老之术,以退为进,以舍为取。”[2] (1172) 六十七回,宋江让梁山泊主位于卢俊义时讲了自己三件不如卢俊义的地方,李贽似乎迫不及待地在眉批直接指出:“都是假话,独有吴用知之。”[2] (1237) 在宋江讲自己“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时,李贽又夹批:“胡说。”[8](1237)回末总评又辛辣地指出宋江谦让主位的原因:“要知宋江之让,只为中心有愧于卢俊义耳,非真让也。原与吴用妆成局面,了却此件。不然,其中可让者尽多,何急急让此一人哉!平白地引诱他上山,到底良心过不去也。”[2] (1238) 此处评点既辛辣又幽默,宋江内心的那点小算计被李贽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宋江的神圣形象也就轰然倒塌。
虽然宋江的假道学面目李贽是不喜欢的,但他还是能客观地评价宋江的孝道。宋江是个孝子,李贽在《水浒传》中并没有指责其孝为假,而是赞赏他的孝行。四十一回宋江在筵席上对众好汉道他在此连日饮宴快乐,不知老父在家,正是何如。李贽夹批:“孝子。”[2] (773) 宋江事不宜迟要回家,晁盖说如果路中有疏失,无人可救。宋江道:“若为父亲,死而无怨。”李贽眉批:“模写孝子,便是孝子。”[2] (773)
宋江又叫“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在《水浒传》中有多次这样的叙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义”的英雄本色。李贽对此是怎么看的呢?十九回阎婆没钱买棺材,宋江不但送了具棺材,而且给了十两银子做使用钱,李贽在此夹批:“宋江只是轻财,所以做得来。”[2] (372) 三十七回宋江借李逵十两银子,李贽眉批:“只这十两银子,便买了李逵,真是大贼。”[2] (699) 三十八回宋江当着戴宗等人的面给了宋老儿小银二十两,李贽眉批:“把这二十两银子与他三人看样,贼,贼。”[2] (714) 李贽既肯定宋江轻财重义的性格,但同时又将宋江轻财表面之后的心理用心看透。他认为宋江是舍得花钱,但更善于花钱,钱总是花在刀刃上,花在别人看得见之处,花很少钱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论宋江是以假道学蒙骗他人,还是以财笼络人心,宋江的领导才能李贽都是不得不服的。六十九回梁山好汉逮了张清后,宋江取酒奠地,折箭为誓:“众兄弟若要如此报仇,黄天不佑,死于刀剑之下。”李贽眉批:“宋公明最善用人,若有片长寸艺,无不留心,所以一百单七人死心塌地,如七十子之服仲尼也。试想官天下者,有如是之人,更当何如?”[2] (1260) 李贽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感叹天下为官者都能如宋江这样识人用人,天下又该是如何呢?肯定不是他现在所处的那么昏暗。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李贽也说:“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矣。”[2] (26)
整体上讲,李贽并不反感宋江,但他对宋江的认定多少还是有脱离作者愿意之处。现在有观点说施耐庵对宋江的态度是明褒暗贬,但我认为作者对宋江还是持赞扬态度的,他并没有正面写宋江任何“阴险奸诈”之处,那些“不择手段”,有些不是宋江亲为,有些放在当时甚至现在也不能算阴险,只是计谋而已。这样一个作家一直在褒赞的英雄人物,李贽却看出了其中的“小”来,不能不说是对作家意图的误读。为什么李贽会有误读的结果呢?这就涉及他自身的思想与感情因素。
李贽最反感宋江的一点是他的假道学气。这与李贽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痛恨假道学相关。李贽批评当时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3] (P48) “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3](P49)有这样“异端”思想的李贽,在看到宋江“文绉绉、假惺惺”的言行时,自然一针见血指出宋江本质是个假君子真小人。这与后来金圣叹评价宋江为奸诈之雄相应合。
李贽虽说以反抗儒家道德的“异端”自居,但是对于儒教中的合理成分他还是非常认可并力行,所以对于宋江的孝行他是赞同的,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看重孝行的人。李贽家道衰落,他的祖先三代五口灵柩已经停放了五十多年,直到他祖父去世,他才在上司和朋友的丰厚资助下回乡安葬了他们。不能早早安葬祖先灵柩,对李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曾对朋友孔若谷有一段心理自白:“吾先曾大父大母殁五十多年矣,所以未归土者,为贫不能求葬地;又重违俗,恐取不孝讥。夫为人子孙者,以安亲为孝,未闻以卜吉自卫暴露为孝也。天道神明,吾恐决不不肯留吉地与不孝之人,吾不孝罪莫赎矣。” (《卓吾论略》《焚书》卷三) 虽然境况使得李贽最终迁就现实,没买一块风水宝地好好地安葬自己的祖先,但是让自己的祖先们先入土为安,这一问题的解决,李贽还是颇感安慰,觉得自己为人子的责任得到完成。
对于宋江如“及时雨”似的轻财散财,李贽半赞赏半讥讽,这也是缘于他一生很多时候都是靠友人或者达官贵人的资助生活的,如他晚年创建芝佛院,其创建和维持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他一人向外界的捐募。“他常常写信给朋友,要求得到‘半俸’的援助,或者以‘三品之禄,助我一年’”。[5](195)因为李贽认为朋友施助或接受朋友的资助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对于宋江仗义散财的行为他还是称赞的。但李贽还有一个尴尬处境,因为他有“狂狷”好辩论的性格特征,即使对朋友也是不留情面地进行抨击,与耿定向兄弟的矛盾就说明了这点,正如黄仁宇所指出的那样:“李贽的难言之隐在于他强烈地抨击了这些人物以后,他还是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5](199)对宋江的疏财仗义李贽所以讥讽,或许是他觉得宋江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有欲盖弥彰之嫌疑,将赠予做足了面子活,而李贽喜欢君子式的坦荡荡地赠予和坦荡荡地接受。
《忠义水浒传》中李贽从细读文本出发,但又结合自己的人生遭际与思想特征对宋江形象做了随兴而发的评点,他的一些言论在当时看来有很大的创新意义,也为后世读者阅读《水浒传》提供了一种阐释的可能。
摘要:李贽在《忠义水浒传》中对宋江形象略有点评, 但处在读者鉴赏地位的他对宋江形象的解读有异变现象。不同于传统看法和作者本意的理解, 李贽重点是从宋江假道学面目对其进行评定, 认为其行事表面仁义道德, 背后却有自己的利害打算。但从客观立场出发, 李贽还是肯定宋江对父行孝、对友散财的性格及行为, 并认为他是一个善于领导, 有益于社会朝廷的良丞形象。纵观全书, 李贽对宋江形象的评点或多或少受到他个人身世遭遇、性格特征诸因素影响。
关键词:李贽,《忠义水浒传》,宋江,评点,异变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曦钟, 侯忠义, 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水浒传》的忠义观】推荐阅读:
忠义乾坤——读《水浒》有感06-02
水浒传的总结08-09
《水浒传》的读书体会08-09
水浒传的故事内容10-08
与《水浒传》有关的问题06-07
水浒传的优秀学生笔记08-01
水浒传的好段摘抄06-28
初一水浒传的读后感07-31
关于水浒传的歇后语09-02
水浒传的初中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