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分类

2024-11-16

能源的分类(通用6篇)

能源的分类 篇1

能源的分类

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

(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

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1)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2)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早期、风能。

3、按属性分类:

(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2)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4、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

(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

(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能源的分类 篇2

对于专利文献中涉及的技术主题, 一般从功能分类和应用分类考虑, 给出相应的分类位置。功能分类是指与物的本质属性或功能相关, 不专门适于在某一领域内应用。应用分类位置则包括专门适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或目的的物, 某物的特殊用途和应用以及把某物加入到一个大的系统中。当按照以上定义不能明确确定按照功能分类还是应用分类时, IPC使用指南规定:如果提到了某种特定的应用, 但没有明确披露或确定, 则按照功能分类;如果技术主题既与本质属性或功能有关又与特定应用有关, 则既按功能位置分类又按应用位置分类。可见, IPC分类体系总体上倾向于功能分类位置优先的原则。

众所周知, CPC分类体系是以ECLA分类为基础, 同时部分融合了UC分类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联合分类体系, 而ECLA则是在IPC基础上的细分。CPC分类原则与IPC存在着一些差别, 因此研究CPC分类体系的分类原则对于正确获得CPC分类位置和利用CPC进行检索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下面,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分类过程, 介绍CPC分类体系对功能分类位置和应用分类位置的处理原则。

案例介绍——一种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燃气轮机的定子叶片, 其中基材40 在长方体形本体41 的上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突起42。长时间使用后, 突起42 的上面造成磨损, 需要修补磨损的部分 (参见附图1 (a) - (b) ) 。现有技术通过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但由于堆焊而受到的热影响及残余应力的作用, 容易导致定子叶片产生变形。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修补方法, 对部件进行钎焊时, 可使熔融的钎料留在接合部位, 不会引起部件变形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弊端。

技术方案:不是对磨损的部分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而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1) 将被磨损的突起42 进行切削而形成槽43 (参见图1 (c) ) ;

(2) 将多孔的钎料保持体44 插入基材40 的槽43中 (参见图2 (a) ) ;

(3) 按照与钎料保持体44 的侧面相接的方式将钎料45 载置于本体41 上 (参见图2 (b) ) ;

(4) 加热:钎料45 通过加热而熔融, 且浸渍于钎料保持体44 的孔隙内。熔融的钎料45 的进入并填充于槽43 内的钎料保持体44 和本体41 之间的间隙, 形成新的突起 (参见图2 (c) ) 。

技术效果:避免堆焊引起的热变形。

分类过程

(一) 确定待分类的技术主题

1. 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

根据对上述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案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不是对定子叶片的磨损的部分实施堆焊来进行修补, 而是通过切削加钎焊的方法来达到修复突起的目的。因此, 从整体上确定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是:“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然后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该案例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否存在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 本案例的修补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切削形成切槽;使用钎焊形成修补等步骤。通过理解发明, 本发明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叶片的修补、叶片具体部位 (即突起42) 的修补、通过钎焊修补、切削与钎焊的组合。

2. 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从整个申请文件看, 除去上述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外, 还多处提到燃气轮机, 因此“燃气轮机部件的焊接”是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综上, 最终确定的技术主题如下。

(1) 涉及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a. 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b.涉及叶片的修补、c. 叶片具体部位的修补、d. 通过钎焊修补、切削与钎焊的组合。

(2) 涉及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燃气轮机部件的焊接。

(二) 针对待分类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

I.发明信息的技术主题:用于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1、选择可能涉及的分类位置

针对上述技术主题“燃气轮机定子叶片的特定部位--突起的修补方法”, 通过粗略阅读分类表, 本领域分类员容易确定F01D是关于汽轮机和叶片的集中分类位置;而钎焊属于焊接的一种, 分类在B23K中;关于组合加工, 则涉及B23P。综上, 初步得到可能涉及的分类位置:F01D、B23K、B23P。

2.分析并选择分类号

(1) 选择大组

如上所述, 可能的分类位置涉及F01D, B23K , B23P。在CPC分类表插入版分别浏览相关位置, 根据F01D, B23K , B23P下各大组的组名进行浏览、本领域分类人员容易将本申请的定位到以下相关的大组:

F01D 5/00 叶片;叶片的支撑元件;B23K 1/00 钎焊, 如硬钎焊或脱焊; B23P 6/00 物品的修复或修理;而关于叶片的具体修补部位, 则根据对技术方案的理解, 突起42 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工作流体的内部泄漏, 应分在大组F01D 11/00 。

(2) 选择小组

针对上面初步确定的大组, 再到CPC分类表 (以2014.07 月插入版为例, 有删节, 中文译文部分参考了IPC高级版第8 版分类表) 的相关位置进行查找其进一步的细分, 从而确定小组。

(a) 阅读F01D 5/00

F01D 5/00 Blades; Blade - carrying members叶片; 叶片支撑元件

F01D 5/005 . Repairing methods or devices修理方法和设备

F01D 5/02 . Blade - carrying members, e.g.rotors叶片支撑元件, 如转子通过查看F01D 5/00, 仅有一个涉及修理方法的一点组细分F01D 5/005 . 修理方法和设备, 而除此之外, 没有更细的分类, 因此对于上述发明信息a, 分类位置选定为F01D 5/005。

(b) 阅读F01D 11/00

F01D 11/00 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 - fluid, e.g. between stages防止或减少工作流体的内部泄漏, 如在两级之间

F01D 11/08 . for sealing space between rotor blade tips and stator ( specially - shaped blade tips therefor F01D 5/20 ) 转子叶尖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密封

F01D 11/10 . . using sealing fluid, e.g. steam使用密封流体, 如蒸汽

F01D 11/12 . . using a rubstrip, e.g. erodible.deformable or resiliently - biased part利用磨损带, 如易受侵蚀的、可变形的、有回弹力的偏压零件

F01D 11/122 . . . with erodable or abradable material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

F01D 11/125 . . . .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具有加强结构

F01D 11/127 . . . with a deformable or crushable structure, e.g. honeycomb具有可变形或可压碎结构, 如蜂窝

通过浏览F01D 11/00, 并结合对技术方案的理解, 突起42 (被修补的部位) 的作用是使用可磨损的材料 (钎焊的材料比较软, 是可磨损的) 来形成密封, 避免内部泄露。进一步的, 根据技术方案的理解, 其适用于转子叶尖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密封, 因此排除了其他的一点组, 而选择F01D 11/08。接着浏览F01D 11/08 的细分, 发现其下位二点组F01D 11/12·· 利用磨损带, 如易受侵蚀的、可变形的、有回弹力的偏压零件, 对本发明是适合的。继续浏览三点组, F01D 11/122 . . . 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 也是适合的, 而其四点组则不适合。对于其他的三点组, 也不适合。因此, 对于此点发明信息b, 分类位置确定为F01D 11/122 。

(c) 阅读B23K 1/00

B23K 1/00 Soldering, e.g. brazing, or unsoldering钎焊, 如硬钎焊或脱焊

B23K 1/0008 .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特别适用于特定部件或工件

B23K 1/0018 . . Brazing of turbine parts汽轮机部件的硬钎焊

经浏览:B23K 1/00 涉及钎焊, 其一点组有更细的应用分类B23K 1/0008 .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特别适用于特定部件或工件, 而且在B23K 1/0008 之下, 还有更细的二点组的细分B23K 1/0018 . . 汽轮机部件的硬钎焊。因此, 对于发明信息c, 分类位置确定为B23K1/0008, B23K1/0018。

(d) 阅读B23P 6/00

B23P 6/00 Restoring or reconditioning objects物品的修复或修理

B23P 6/002 . Repairing turbine components, e.g. moving or stationary blades, rotors涡轮部件的修复, 比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

B23P 6/005 . . using only replacement pieces of a particular form仅使用具有特定形状的替代件

B23P 6/007 . . using only additive methods, e.g.build - up welding仅使用附加方法, 如堆焊

B23P 6/04 . Repairing fractures or cracked metal parts or products, e.g. castings断裂或有裂纹金属部件或产品的修理, 如铸件

B23P 6/045 . . of turbine components, e.g.moving or stationary blades, rotors, etc. 涡轮部件的, 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等

经浏览:B23P 6/00 涉及部件的修理, 一点组有更细的应用分类-- B23P 6/002 . 涡轮部件的修复, 比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 对本申请特别适合。而其下面的二点组不适合, 因此不予考虑。

而对于其他的一点组B23P 6/04, 虽然其二点组B23P 6/045 . . 涡轮部件的, 如转动或静止的叶片, 转子等, 也涉及涡轮机转子或定子的修补, 但由于其上位的一点组涉及的是断裂部件或裂纹的修复, 而本申请是磨损部件的修复, 因此, 予以排除。因此, 对于此点分类信息d, 分类位置确定为B23P 6/002 。

综上, 确定发明信息的分类号:F01D5/005, F01D11/122, B23K1/0008, B23K1/0018, B23P6/002

II.附加信息的技术主题

附加信息涉及汽轮机的焊接, 因此浏览B23K的2000 系列

B23K 2201/00 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通过钎焊, 焊接或局部施加热量的切割而制造的物品

B23K 2201/001.Turbines涡轮

经浏览, B23K的2000 系列通过细分进一步给出了应用分类, 由于汽轮机属于涡轮机机械, 因此确定B23K2201/001 为涉及附加信息的分类位置。

(三) 最终确定本案例的CPC分类号如下

发明信息:F01D 5/005, F01D 11/122, B23K1/0008, B23K 1/0018, B23P 6/002

附加信息:B23K 2201/001

总结

通过以上本案例的分类过程,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CPC分类倾向优先给出应用位置, 即应用位置优先

本发明中涉及的功能分类包括B23K1 (钎焊) , B23P6 (组合加工) , 应用分类涉及F01D5 (叶片) , F01D11 (防止内部泄露的密封部件) 。而从本申请的分类过程来看, CPC中更倾向于从应用优先的角度考虑分类, 即首先应考虑该修补方法应用的场合——叶片, 以及叶片的具体部位——防止内部泄露的密封部件, 从而首先从这两个地方寻找分类位置。而反观IPC, 则倾向于从功能位置给出分类。

(2) 应用位置尽可能的细分

与IPC相比, 对于应用位置:F01D11/00, CPC通过细分给出了更详细的分类位置, 比如给出了三点组F01D 11/122 . . . 具有易受侵蚀的或者可磨损的材料。对于应用位置F01D 5/00, CPC通过细分给出了更详细的分类位置F01D 5/005 . 叶片的修理方法和设备。而IPC中, 对于上述两个分类位置则没有进一步的细分。

(3) 功能分类中通过细分给出了应用位置

如上所述, CPC倾向于应用位置优先的原则, 但对于功能分类, 则通过细分给出了更具体的应用位置, 这一点也反过来印证了应用优先原则。在本发明中功能分类B23K1/00 (钎焊) , B23P6/00 (组合加工) 中, 都通过细分给出了涉及应用领域 (涡轮轮机、叶片等) 的细分, 如B23K 1/0008, B23K 1/0018, B23P 6/002。

(4) 只要对检索有利, 要将所有的应用分类位置全部给出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多个应用分类、功能分类都通过细分给出了更细的应用位置, 这些位置都指向了本申请涉及的应用场合——燃气轮机、叶片、叶片的具体位置等。可见, 只要对检索有利, 要将所有的应用分类位置全部给出, 而不是只要给出了一个应用位置, 其他分类的就不用再给出。除此之外, 附加信息的分类, 通过2000 系列进一步给出了涉及应用的分类。这样, 最终所有的分类号都涉及应用位置。

综上, CPC分类体系通过应用位置优先原则, 对应用位置的细分以及在功能分类中给出应用位置的细分等途径, 使CPC分类更加详细, 包含了更多的分类信息, 使其更有利于检索。

观点建议

1.科研人员应养成检索各国专利文献的习惯, 避免重复研究, 并规避他人的专利陷阱。

2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科研人员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简化维权程序, 减小维权成本,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新能源车型六大分类及优缺点介绍 篇3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优点: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缺点: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2、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缺点: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试用结果比汽车贵,有些结果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单个的燃料电池必须结合成燃料电池组,以便获得必需的动力,满足车辆使用的要求。

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厂,如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和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宣布,计划在2004年以前将燃料电池汽车投向市场。目前,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北美的几个城市中正在进行示范项目。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提高商业化电动汽车燃料处理器和辅助部汽车制造厂都在朝着集成部件和减少部件成本的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1、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2、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

3、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4、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5、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6、运行平稳、无噪声。

4、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随着“汽车社会”的逐渐形成,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而石油等资源却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吞下大量汽油的车辆不断排放着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质。最终的解决之道当然不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而是开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燃料电池车的四轮快速又安静地滚过路面,辙印出新能源的名字——氢。

几乎所有的世界汽车巨头都在研制新能源汽车。电曾经被认为是汽车的未来动力,但蓄电池漫长的充电时间和重量使得人们渐渐对它兴味索然。而目前的电与汽油合用的混合动力车只能暂时性地缓解能源危机,只能减少但无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这个时候,氢动力燃料电池的出现,犹如再造了一艘诺亚方舟,让人们从危机中看到无限希望。

以氢气为汽车燃料这种说法刚出来时吓人一跳,但事实上是有根据的。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释放的能量足以使汽车发动机运转,而且氢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水,没有污染。因此,许多科学家预言,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是21世纪汽车的核心技术,它对汽车工业的革命性意义,相当于微处理器对计算机业那样重要。

优点:排放物是纯水,行驶时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缺点:氢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nlc202309012243

5、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

目前,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在我国代用燃料汽车中占到90%左右。美国的目标是,到2016年,公共汽车领域有7%的汽车使用天然气,50%的出租车和班车改为专用天然气的汽车;到2016年,德国天然气汽车数量将达到10万至40万辆,加气站将由目前的180座增加到至少300座。

业内专家指出,替代燃料的作用是减轻并最终消除由于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近期,中国仍将主要用压缩天然气、液化气、乙醇汽油作汽车的替代燃料。汽车代用燃料能否扩大应用,取决于中国替代燃料的资源、分布、可利用情况,替代燃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替代燃料的生产规模、投资、生产成本、价格决定着其与石油燃料的竞争力;汽车生产结构与设计改进必须与燃料相适应。

以燃气替代燃油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尽快组织力量,制定出国家级燃气汽车政策。考虑到我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的状况,发展包括燃气汽车在内的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根据国情应该做到:

一是要限制燃气价格,使油、气价格之间保持合理的差价,如四川省、重庆市的油、气差价,即可保证燃气汽车适度发展;

二是鉴于加气站投资大,回收期长,政府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在加气站售出的气价和汽车用户因用气节省的燃料费用之间,调节好利益分配;

三是对加气站的所得税,应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采取免二减三的税收政策;

四是将加气站用电按照特殊工业用电对待,电价从优;另外,对加气站用地,能按重大项目和环保产业对待,特事特办,不要互相推诿、扯皮,积极采用国外先进建站标准,科学确定消防安全距离,节省土地资源。

6、生物乙醇汽车

乙醇俗称酒精,通俗些说,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

在汽车上使用乙醇,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增加氧含量,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可以降低尾气的害物的排放。

乙醇汽车的燃料应用方式:

一、掺烧,指乙醇和汽油掺合应用。在混合燃料中,乙醇和容积比例以“E”表示,如乙醇占10%,15%,则用E10,E15来表示,目前,掺烧占乙醇汽车占主要地位。

二、纯烧,即单烧乙醇,可用E100%表示,目前应用并不多,属于试行阶段;

三、变性燃料乙醇,指乙醇脱水后,再添加变性剂而生成的乙醇,这也是属于试验应用阶步;

四、灵活燃料,指燃料既可用汽油,又可以使用乙醇或甲醇与汽油比例混合的燃料,还可以用氢气,并随时可以切换。如福特,丰田汽车均在试验灵活燃料汽车。

能源的分类 篇4

公务接待是一项极其琐碎的工作,每一次具体的接待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次。从信息管理的角度考虑,建立公务接待信息的事务处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次具体的接待都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事务单元,在系统数据库中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

每一个事务单元都可分为开始事务、提交事务、执行事务、结束事务四个环节。在这个单元里,信息的数据流是连贯的,一致的,从开始事务到结束事务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

一、事务处理系统

1.开始事务:开始事务包括一次具体接待工作的接待计划、接待方案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在接待计划中需要收集的信息数据有:接待通知、团队成员名单、计划访问时间、计划访问内容、接待工作方案、经费预算等。当接待工作方案得到通过,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向接待部门(处室)提交接待事务。

2.提交事务:把接待工作任务提交给具体接待部门后,具体接待部门将在接待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增加的数据包括:主接待人、接待工作人员及分工、具体接待活动的时间及地点、细化的日程安排、具体事项的责任人以及正常情况的预案等。当接到被接待团队启程通知后,将进入执行事务阶段。

3.执行事务:接待工作一旦进入实施,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进入了一个频繁的更新期,各种不可预见性的行程变更,使这个阶段的信息管理工作出现大量的数据调整。为真实反映接待工作的全过程,任何一个数据的变更都不能简单地将被变更的数据覆盖,应该采用注明的方法。比如:原定团长更换,不能用现团长的名字将原定团长名字直接换掉,而应该在原团长名字后注明现团长为xxx;原定到A单位考察,后改为到B单位考察,则应保留A单位考察的内容,并补充实际到B单位考察的内容。

4.结束事务:一次接待任务结束后,要对这次任务做全面总结,包括任务的评价、形成的文件(会议纪要、签约文本等)、经费结算单、团队的反应等,将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汇总前三个阶段的所有信息数据,最终形成这次接待任务的全部资料。结束事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把全部资料整理、存储、归档。

事务处理系统的处理是整个接待信息管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最琐碎的部分。在处理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在将这些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时,要做好数据的备份,以保证历史数据的完整和安全,有利于下一步对这些信息的应用。

二、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所说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信息理论学所说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公务接待信息管理中的一个方面,是有关部门职能管理信息的汇集,是为公务接待工作服务的管理信息的总和。

l.工作机构:工作机构信息包括公务接待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以

及与接待执行机构有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的工作机构。公务接待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系统工作,工作进程中要和多个部门单位发生业务联系,这些部门单位都应列入工作机构信息中,并应包含各个机构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点,一套明晰可行的管理流程,可使接待工作的各个环节连贯顺畅,减少差错,提高接待质量和效率。工作流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同时要明确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信息传递方式,各环节的责任人,各相连环节之间的职责范围及时限要求等。接待工作所涉及到流程大致有:团队管理流程;接待任务流程;问题处理流程;服务质量管理流程;费用结算及账务处理流程等。工作流程一旦制定,要求流程中各环节的责任人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所规定的职责和时限开展工作,并接受流程管理办法的约束。

3.管理表格:管理表格是管理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工具,统一的管理表格是接待工作规范化的基础项目。系统的标准的表格,是接待工作管理中简洁高效的文件处理模式,为整个接待工作提供准确、迅速、及时、详细的信息和资料。

表格化管理的特点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直接参与填写、核对、确认,使管理更加有效:与计算机化管理紧密结合,所有上机管理的文件形式几乎都以表格形式出现;清晰、简洁,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接待工作所需要的表格很多,基本的表格包括:会议管理表格;文书档案管理表格;接待任务管理表格;车辆管理表格;住房管理表格;费用管

理表格;接待日程管理表格等。

在具体工作中,很多表格需要我们自行设计。设计表格时,应充分考虑所设计的表格和接待管理制度的配合关系,以便能更好发挥表格的功能。

表格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表格应有具体明确的功能;表格应力求清楚、简单、迅速;表格格式应简单、统一、易看、易填、易懂;资料力求完整;方便资料填写;减少书写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文字书写;避免资料重复;表格便于套写,减少同一资料两次以上填写;简化表格装订工作,减少不必要重复工作;格式统一,便于归类。

在运用计算机处理表格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重点:确立格式及流程。计算机代替人力制表,首先必须妥善安排表格的格式,同时对于整套表格的流程也必须确定,并且表格格式及流程均无矛盾存在;确立表格名称及编号。在执行表格的计算机工作中,可将管理表格大致分为两类,即记录表格与报告表格;确立表格名称及序号。在用计算机处理表格过程中,为设计程序的方便,每一个表格都应该有一个序列编号相对应,以方便管理,简化工作步骤;确立输入程序。这项工作主要包括设计输入资料的格式,储存位置的选定等;确立表格的处理程序。处理程序包括表格的储存、更新及日常计算机化处理。

三、政策法规系统

公务接待工作既是事务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政策性很强的工

作。在实际的接待工作中,可能运用的政策法规涉及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接待工作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都铭记于胸,倒背如流,这就需要有一个便于查询又相对完整的政策法规数据系统,以便于在运用时及时查到并参阅。按照接待工作的实际,建立政策法规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国家法律库;行政法规库;经济法规库;地方法规库;专用规章库;常用法规条文:接待工作规定。对政策法规系统的维护,要做到经常化,条理化,分类要明晰,更新要及时,应注意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对常用法规条文要注明摘自哪部法规,并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分类目录。对接待工作的规定,除收集本地、本系统的以外,还应注意收集各地的其他行业的相关规定,使之既可为调整本单位的接待规定提供借鉴,又可为本地区领导同志出行安排提供参考。

在接待工作中,有一些同志对政策法规系统的建立重视不足,其思想根源是认为接待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一般不会涉及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其实,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接待工作也必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运用也会成为接待工作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之一。

四、资源信息系统

资源信息是接待工作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接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资源信息按地域分可分为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按种类分可分为交通资源、饭店资源、景点资源、商务资源、人力资源等。

1.本地资源:包括所在地的各种接待设施及条件。

2.外地资源:包括有业务关系和无业务关系的城市、地区的各种接待设施及条件。

3.交通资源:包括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资源信息,如航班时刻表、铁路时刻表、长途汽车线路、城市公交线路等。交通信息还应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标准。

4.饭店资源:包括饭店宾馆的星级标准、地理位置、接待能力、附属设施、服务质量、就餐条件、通信条件、特色饮食等。饭店资源信息最好有实景照片作为附件,并有相应的联系方式。

5.景点资源:包括景点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点介绍、收费标准、景点特色、接待水平、讲解员资料、交通条件、附属设施条件等。景点资源信息应该附有实景照片。

6.商务资源:包括主要商业网点、金融机构网点、邮政电信网点、文化娱乐网点等,以及当地特色商品、纪念品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要特别注明各主要网点的地理位置、交通线路、主要纪念品的参考价格。如果能有照片和实物样品则更好。

能源的分类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在节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即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是企业和政府进行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是能源统计和能源管理的基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的配置与管理,完善企业的能源统计管理工作,建立地区和国家能源数据中心等措施,对当前的节能工作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关键字:节能 能源计量 能源统计 能量平衡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万元GDP能耗下降20%,并于2006年开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分别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同时各级政府也与中央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而言,节能量的完成一方面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完成,另一方面依靠企业的节能技术进步。而无论以什么方式节能,最终都表现为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的变化和汇总。所以对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是政府节能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近期快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包括千家企业在内的众多高耗能工业企业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节能协议。该协议一般规定的是一个定量的节能量指标,并没有规定这个节能量是如何计算得来,也未明确是五年环比累计还是2010年当年与2005年对比形成的能力。此外,即便有的规定了计算方法也不尽合理和完善,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计算方法。

企业节能量的计算无非3种方式:(1)单位GDP能耗的变化与GDP的乘积;(2)企业产品综合单耗的变化与产品产量的乘积;(3)各工序单耗的变化与工序产品产量的乘积之和。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指标数据的关联支持而用某单一指标来计算节能量,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无法考核、弄虚作假的情况。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而且行之有效的节能量计算方法是目前节能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企业节能量的计算必须以大量的能源统计数据为基础,故建立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用能情况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与数据分析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而企业的能源统计数据的全面与准确程度取决于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可以说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是企业和政府进行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是能源统计和能源管理的基础。

1.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现状与评价

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又是一个能源紧缺大国,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战略地位极其突出。采取强有力的节约能源措施势在必行,而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计量。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学科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涵盖了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包括能源的购销库存、加工转换和能源的终端消费。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也缺乏相应的数据基础。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其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建立完备的能源计量监控管理体系,对加强生产经营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众所周知,严格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在发达国家,通过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直接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行业都不惜把大量资金投入计量领域,以期获得高额经济回报。在我国,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能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行业一直非常重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能源计量体制,也是各工业行业中能源计量管理相对完善的,而其他行业的能源计量工作相对薄弱。

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在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企业的一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与管理方面由于涉及企业间的贸易结算,所以配置和管理相对完善,但在一些流体计量方面由于技术原因仍存在因计量器具不准确而产生贸易摩擦的情况。如一些热电厂向多个蒸汽用户供应蒸汽,当冬季总蒸汽需求量大时,蒸汽总管的流量计准确而各个用户的个别流量计可能处于非设计负荷区,使得各个用户的流量和有可能小于总管流量;当处于夏季时,有可能出现用户少,用蒸汽的企业根据工业生产需要蒸汽需求大,流量计能够准确计量,但总管的流量小于流量计的设计工作范围而导致流量测量不到,从而出现各个流量计的和大于总管的流量。类似的情况在很多行业和地区多有发生,这需要在流量计的设计选型和系统配置方面系统考虑加以解决。第二,企业的二级能源计量器具一般指的是能源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分公司或各个车间及各个工序之间的分配和互相输送。目前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几个行业二级计量的配置和管理是相对完善的,而在其他行业则相对较薄弱,很多企业能源购入以后认为内部“一勺会”无所谓,根本不去管理,尤其是对工艺产出能,仍存在没必要进行明确计量的认识误区。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导致无法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这需要企业首先在认识上加强能源管理,改变“重节能项目轻能源计量”的认识,并树立通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加强能源管理的投资要比一般的节能项目投资的效益要明显的意识。第三,企业的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一般是指企业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情况,企业的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情况普遍较差,即使是能源管理情况比较好的行业中的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按照GB17167即《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要求,企业在计量方面的投资将可能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也使得一些仪表无法安装上去,但是在一些重点装置和工序方面,企业对其能源计量应当加强,尤其是根据工艺的需要已经配置了一定量的能源计量器具、只需适当加一些仪表就可以完成能量平衡监测的装置和工序。如按照GB/T16614企业能源平衡计算方法,一般企业在6kV和10kV的风机和水泵的电机的配电柜上会配置电度表,如果在风机或水泵的进口或出口配置相应的流量计和压力表,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对风机和水泵及其适配的电机进行效率考核。第四,企业能源计量仪表采集的能源数据管理方面相对薄弱。企业的计量器具一般由设备或仪表车间管理,能源数据的月报数据有能源统计部门管理,而能源的采购和消费调度由生产和运行管理部门管理,能源计量、能源数据统计、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分析等相关工作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所以导致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也是能源计量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些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比较被动,认为能源计量是政府要求,是“不得不做”的,因此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开展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在管理层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领导层片面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能源计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企业计量基础薄弱,企业计量设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投入不足导致计量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三是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计量管理制度或不严格执行。四是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计量人员缺少技能提高的机会且待遇较低,人才流向其他生产部门。五是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没有完全到位。这些原因导致企业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促进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做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计量的法制观念。做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政府要通过制定国家能源节约技术政策,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走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强化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应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共同研究探讨如何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在自愿的基础上,帮助重点用能单位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细化考核要求,指导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增加效益。组织国家节能监测管理中心等单位制定“企业节能监测与能源计量管理规范”,以此作为实施以上意见的技术指南。建立企业节能评价体系,提倡节能生产。依据《企业能源计量仪器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标准,对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率和完好率进行检查。

其次要引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工作。要加强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计量协会、节能监测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和计量技术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企业应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模型化、精细化、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计量是提供企业资源数量化管理的依据,要依靠能源计量管理降低企业的资源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

四是开展信息交流,加强能源计量合作。要积极开展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提高本单位能源计量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国外发达国家把原材料、工艺装备同计量称为现代化生产的三大支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计量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量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量值溯源,出具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计量完善才能有能源统计。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与评价

虽然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制定了工业能源消费统计指标的标准、计算口径及考核办法,但随着90年代末政府机构调整和当时的能源相对过剩,节能工作一度被忽视,企业能源管理和统计人员部分流失,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到目前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统计数据失真、指标不完整、指标不统一,缺乏科学性和综合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的能源统计现状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20%的节能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能源统计体系弱化

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调整以来,原来的工业部门变成了行业协会,行政管理职能随之消失。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机构调整中撤销(或合并)了能源管理机构和精简了能源统计人员,过去形成的能源管理机构和统计机构逐渐弱化,能源统计人员大量流失。目前我国在能

源统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去形成的国家、行业、企业三级能源统计机构有所弱化,导致能源统计资料缺乏和公布滞后;过去制定的能源消费报表中的部分重要指标,如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按地区和企业分类的工业主要经济及效益指标、主要耗能设备指标等基本没有按既有渠道上报,数据指标不完整。

在各工业部门撤销后,原有的行业节能机构随之取消或弱化。统计部门简化了能源消费的统计指标,削减了能源统计人员,削弱了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公布制度,造成能源消费统计资料缺乏、失真和滞后。目前的节能管理部门无论从定位还是人员构成,都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节能形势的需要。

2、统计功能与目前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国家、地方、企业等各级系统所具有的能源统计功能,仅仅是反映能源的综合平衡,即能源资源与使用的平衡,不具备反映和监测能源动态供需、能源市场运行状况的功能。

目前企业能源统计不具备反映能源利用效益的功能。反映能源利用效益方面的指标主要是与经济产出相关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如万元总产出能源消耗、万元GDP能源消耗等,过去企业的能源平衡表中没有此项指标。关于产品单耗指标,以前在工业经济技术指标中有比较完善的统计,但受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影响,一些工业行业协会已无法通过既有渠道获得资料。在国家统计方面,1992~1994年国家统计局曾经建立了产品综合能耗指标统计内容,但在以后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取消。

目前的能源统计还不具备为能源排放统计提供具体服务的功能,其原因:一是目前能源消费的行业分类方法不适应能源排放统计的需要。能源排放统计需要的能源消费行业分类方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活动为原则来进行行业分类,而现行的能源消费行业分类方法则是以“工厂法”为原则进行行业分类。二是目前的产品分类太少、太粗,远不能达到能源排放统计对产品分类的要求。三是缺少按耗能设备划分的消费分组。燃烧方式不同、设备不同,则排放因子不同,因此能源消费按耗能设备分组,是一项重要、不可缺少的指标分组。

3、统计范围和内容可比性差

目前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分析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的指标体系。过去规定的产品(工艺或工序)统计范围、统计口径、折标系数等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目前电力折标系数(电力折标系数过去统一采用0.404kgce/kWh)使用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机构的认证。由于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计算方法的不统一,企业能够拿出的能源消费数据往往不够完整、准确,集中汇总误差很大。目前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电力折标系数统一采用0.1229kgce/kWh在企业的能源统计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的统计混乱。另外,由于企业报表多,概念又不一致,其计算的综合能耗指标在企业之间的可比性比较差。

综上所述,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的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综合能耗指标如吨钢可比能耗、炼油吨因数能耗等指标基本与国际上的指标可比。当时建立的能源统计体系,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指导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各行业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如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在能耗统计方面做的较好,其他行业较为一般。另外,过去各工业企业填报的企业能源平衡表均靠手工计算和填报,随意性较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考核和监控,且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软件程序和数据库,缺乏对历史数据的连续记载。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的建议

企业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编制企业能源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监管企业能源使用、进行企业能源审计和企业能量平衡的基础和依据。

企业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1)便于国家对企业用能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编制和检查能源计划、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依据;

(2)调查企业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3)加强企业能源管理,挖掘节能潜力,制订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为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

根据统计学原理,能源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可划分为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进行能源统计.根据企业能源系统确定企业能源统计系统边界。划定的某一边界线独立核算的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投入产出统计分析,其物理模型要求输入的能源品种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中的规定确定,可以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耗能工质和体系内的自产能源,如化学反应热等;产出项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和价值量两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表示;划定的边界即:投入产出分析的体系,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段或者一台设备。但不管体系划定的范围如何,应符合投入产出这一要求。如果要进行能源经济方面的分析,其最小单元即分析的体系,应为经济上独立核算的“单位”。按照国家要求和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由企业投入能源开始,沿着能源流向进行能源统计与综合分析,每一个环节中可以分为许多用能单元。如果把企业用能系统看作一组电路,各个用能环节是串联的,而在每个环节内的用能单元又是并联的。企业用能系统可以看做一个混联的系统,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流程和流向,这将有助于我们对用能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统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并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搜集统计指标的数值以及分析其数量关系,以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所达到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效益等。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那么统计也就可以达到正确反映社会情况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所以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统计工作的中心问题之一。

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的建立过程是对企业使用能源可观物理过程的描述,它既反映企业能源利用的能源流程同时反映企业用能的流向及能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它是企业能源统计报表基础表,把企业能源利用的全局全面的反映出来。

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描述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根据能源平衡表资料,结合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可以分析能源利用状况及节能潜力,考核能源经济效益,研究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平衡表的数量关系,还可以验证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根据能源平衡表,还可以推算和预测有关能源资料。

确定统计目标。首先是企业的能耗数据报表,其次是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流程的全面的能源平衡表,第三是与能源消费分析相关的月报的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各工序的产品产量,能源的这标系数和能源价格。

建立以各省和各行业协会为数据中心的能源数据中心,及千家企业直报的中央能源数据分析中心。利用行业协会的专业知识,和各省政府的政府职能,加强数据收集、分析、汇总。建立晚上的基础能源数据库,使数据全国全行业共享。

在建立的各能源数据中心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加工,进行对比汇总等一系列的专业分析与计算,并在行业能源经济专家的分析整理基础上建立行业的能耗标准和能源状况分析。总结

能源的分类 篇6

资深能源研究专家西蒙教授认为, 在众多解决能源问题的思路之中, 深化中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机制体制改革, 理顺价格机制, 最为关键。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当中, 如果能够控制住能源价格, 就会合理调整能源使用的结构, 促进能源的节约, “如果要改革能源使用结构, 我们需要向着价格方向改革。”西蒙认为, 短期来讲, 价格上涨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但实际上将会提高生产效率。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也认为, 中国的能源价格机制不能正常传导, 终端用户不能感受到上游能源成本的变化, 大家没有节能意识, 整个产业链被阻断, 对节能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没好处。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来提高我国能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控制消费总量, 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

大量研究也表明能源价格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Fisher-Vanden (2004) 对中国2500多家能源密集型大中型工业企业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 上调能源价格、加大研发投入和变动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导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中, 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 这一贡献的比例达54.4%[1]。Paul Crompton等 (2005) 认为技术和结构变化、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是引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的主要因素[2]。杭雷鸣和屠梅曾 (2006) 指出能源价格的上升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积极的贡献, 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3]。Hang (2007) 分析了中国在1985~2004年之间对能源价格撤销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发现各类能源的高价格都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Ying Fan (2007) 利用价格弹性方法, 得出自1993年以来, 加速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强化能源价格的调整作用, 是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5]。

本文将根据中国能源价格和能力效率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验证中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为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提供参考。

2 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

短期来说, 能源价格上涨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但长期来说, 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大量研究已证明资本、能源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的关系,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 生产要素中能源要素的成本份额将会增加, 这将促使人们投入更多的资本或劳动力来替代能源成本的上涨, 以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6,7]。其中包括投入更多的资金更新耗能设备以及加大节能方面的研发投入。增加耗能设备更新的投入资金, 将会提升耗能设备中新设备的比例, 从而提升整体的能源效率。加大节能方面的研发投入, 一方面可以逐渐提升设备的能源利用或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将会促使人们更有效的管理与规划能源的利用与生产, 从而提高能源的整体效率。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能源价格将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真实的使用价值。能源价格的调整将会直接导致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逐渐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 增加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从而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3 实证研究

3.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本文用到两个变量:一是能源价格变量, 用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衡量, 记为NP;二是能源效率变量, 用总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衡量, 记为ETE。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以1988年为100, 逐年累乘得到,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8]。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采用总效率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用的时间区间是1989~2010年。本文利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6.0。图2反映了1989~2010年间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

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对任何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时, 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否则可能造成一个随机游走变量对另一个随机游走变量的“谬误回归”。应用协整分析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为同阶差分平稳过程, 因此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一般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变量ETE与NP进行ADF检验得到表1中的结果。

注:Δ为一阶差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变量ETE与NP都是非平稳变量, 而其一阶差分变量的ADF统计量都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所以拒绝变量ETE和NP具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ETE与NP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3 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ETE与NP不是平稳的, 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 则变量ETE与N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检验方法,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首先必须确定VAR模型的结构。VAR模型除了需满足序列的平稳性要求外, 还必须正确确定滞后阶数。为了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时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 首先选择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 然后依次从3阶逐次降到1阶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对滞后阶数的选择根据LR统计量、AIC准则和SC准则综合确定。若AIC值和SC值同时达到最小, 则直接可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否则, 就要引入LR统计量进行综合考量。本模型中AIC值和SC值在滞后阶数为1时同时达到最小, 并且滞后阶数为1的VAR模型, 拟合优度较佳, 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因此, 可在此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VAR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上述无约束的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 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 因此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0。变量ETE与NP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迹统计量与临界值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 变量ETE与NP具有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协整方程表明, 从长期来看, 变量NP对变量ETE具有促进作用。在1989~2010年间, 能源价格的上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协整检验确定了变量之间具有一种长期关系, 但变量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具有何种因果关系, 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表3给出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ETE不是NP的Granger原因, 即ETE的滞后变量是NP方程的外生变量;但是NP是ETE的Granger原因, NP的滞后变量是ETE方程的内生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说明, 在1989~2010年间, 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其因果关系方向为: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这说明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当然, 这种结果只是一种短期的因果关系, 并不能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

3.5 脉冲响应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反映出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函数进一步分析该因果关系的具体作用效果。图3给出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脉冲响应。从图3可以看出, 能源价格的正向冲击会促使能源效率提升, 这种效应在第2期之前增长较快, 在第2期之后逐渐缓慢地增长。

3.6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是为了追踪各变量对系统中某一个或若干个变量冲击的效果, 而方差分解法会将系统中某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由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部分, 记录系统中每变量冲击对该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的贡献, 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9]。下面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能源价格和历史能源效率数据对能源效率变动的贡献率, 分解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开始, 能源效率的均方误差主要是由能源效率的历史值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能源效率历史值的贡献率成指数形式下降, 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率成指数形式增长, 在第9期附近两者的贡献率趋于相等。也就是说, 短期内能源效率的变化主要受其历史数据的影响, 而长期内受能源价格的影响较大。

4 结语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对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并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式表明变量NP对变量ETE具有促进作用, 即在1989~2010年间, 能源价格的上涨能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其中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

(3)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正向冲击会促使能源效率提升, 这种效应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并能够长期的保持。

(4) 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短期内能源效率的变化主要受其历史数据的影响, 而长期内受能源价格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Fisher-Vanden K.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77~97.

[2]Paul Crompton, Yanrui Wu.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Energy Economics, 2005 (27) :195~208.

[3]杭雷鸣, 屠梅曾.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2) :93~100.

[4]Leiming Hang.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 2007 (35) :2978~2988.

[5]Ying Fan.Can Market Oriented Economic Reforms Contribut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 2000 (35) :2287~2295.

[6]杨福霞, 杨冕, 聂华林.能源与非能源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 2011, 33 (3) :460~467.

[7]Thompson, H.The applied theory of energy substitution in production[J].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410~42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上一篇:铁血铸军魂的事迹下一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41212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