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2024-07-26

人与自然和谐作文(共12篇)

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篇1

“和谐”一词,词典上解作“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如图画的色彩,音乐的声调);“人际之间关系融洽协调”;“彼此友好和睦相处”等等。总之,是象征人类和平幸福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褒义词。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共创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其目的也在于此。

最近,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应用拆字格的修辞方法,对“和谐”一词作出了推陈出新的妙解,颇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

他把“和”字拆开来分析:左边是“禾”,禾本指谷子,泛指庄稼;右边是“口”,合起来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象征和平共处,安居乐业。“谐”字拆开来,左边是“言”(作偏旁时简化为“讠”),表说话和言论;右边是“皆”,本义是相同,引申为俱、全、都(副词),合起来就是人人都可以自由讲话,言论自由,象征民主平等。

他认为:“和”是管吃饭的,属物质生活方面;“谐”是管说话的,属政治生活方面。吃饭和说话是每个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权利,我们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并见诸行动,就是要用法律和社会舆论来维护和保障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即生存与生活)的基本权利,达到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平等互爱,和平幸福之目的

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篇2

1 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 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 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当生态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度。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价值观的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言: “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1]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2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类发展到今天,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到,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 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

3 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

3.2 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 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 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

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生态道德既包括人对自然的道德,也包括人对人的道德。合理调节与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全人类真正和平相处,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

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目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定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3.3 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

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

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3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森林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如果你想在这个新年去找寻这样一块乐土,那么去昆明吧。那里除了有如春的气候和热情的市民,还有着一群特殊的朋友在欢迎你,它们就是这座城市特殊“市民”——红嘴鸥。

很奇怪,这种看似应该在海边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昆明度过它们的新年,不过这的确已经成为昆明的一个标志。在城市中心,有一个名叫翠湖的公园,每年新春前后,上万只红嘴鸥会把这里当成它们过冬的家。由于多年来人们已经和红嘴鸥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关系,因此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地与它们接触。把松软的面包屑抛向空中,身边的鸟儿便会热闹的争抢起来,此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一幅精彩的照片就此诞生。无论是拿着卡片式相机的普通游客,还是那些端着长枪短跑的发烧级摄友,这里处处可见人们用相机捕捉美景的和谐场面。

拍摄

密语

无论你使用普通的卡片相机还是专业的单反,无论用广角还是长焦,无论你是一位摄影高手还是个只会按快门的家伙,在翠湖公园拍摄红嘴鸥都能有不错的收获。这里的红嘴鸥对人很友好,因此你可以离得很近进行创作。为了捕捉到好的瞬间,最好使用连拍模式,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录下鸟儿展翅嬉戏的瞬间。另外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要注意确保快门速度要在1/200秒以上。对了,记得一定在公园门口买上一包面包,它在你的拍摄中会大有用途。

尼康D9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篇4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牙签鸟与鳄鱼,犀牛鸟和犀牛,论体型,论种类,它们可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却零距离地全心全意为对方服务,与对方和平相处,是多么令人意外!连动物都能做到和平相处,何况我们呢?同学之间想请你帮个忙,借些东西,你能抛开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吗?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偶尔吵嘴,闹不愉快,你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遇到需要帮助的,你能扶老携幼,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小雷锋吗?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800字 篇5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800字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800字

新源是一个和谐地方,但也不免有自然灾害。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有哪些自然灾害。

风雨XX年以来正是巩乃斯草原的麦收季节,然而冰雹、暴雨、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持续交替发生,遍及全县乡镇,造成庄稼被毁、广电设施受损。7月1日凌晨,新源东部乡镇大雨夹杂冰雹,造成坎苏乡10000多亩亚麻全部倒伏。倒地亚麻有的已经发霉腐烂,麻农损失严重。7月12日,新源中部乡镇则克台大雨造成山洪暴发,镇区部分居民房屋被淹,有的企业厂房进水,自来水供水站和管道遭到重创。7月10日,喀拉布拉乡发生罕见雷击事件,镇区方圆3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不同程度遭雷击,广播电视接收和传输线路损害严重。灾情发生后,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调运物资抢险,同时组织绝收地块的复播,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为灾民送去温暖。这些灾害让我们措手不及,但又加强我们的团结。

新疆新源山区黄土滑坡十分发育,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和斜坡受力条件3种.在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受力条件的改变是导致黄土斜坡稳定失衡和发生滑坡的最根本原因,降雨和融雪水入渗是影响斜坡受力条件改变的主导因素.对黄土滑坡的防治,建议采取避让和以避让为主的防治措施.随着气温转暖,冰雪融化,阿热勒托别镇玉西开普特尔村路边大面积草场被洪水冲垮,造成山体塌方。险情发生后,县委副书记、县长立即带领安监、国土、畜牧等部门的领导赶赴灾害现场,查看灾情,立即启动了新源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一是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预案演练,增强应急处置实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灾害事故,立即分赴现场实施抢险救援。

二是要求各乡镇、部门、企业迅速组织对辖区内易被洪水袭击的地段和重点部位要用铁丝网进行围网和加固,防止垮塌或被洪(雨)水冲刷,减少灾害损失。

三是当前春耕期间事故频发率可能增大,要求全县各个行业(领域)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道路交通、水利、农机、农资供应、畜牧、森林防火、旅游、消防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县生产安全形势稳定好转。

人与自然和谐,靠大家。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800字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初中作文 篇6

自然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无法呼吸;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将饥肠辘辘无法生存。

最近我看了一篇科幻小说《喂——出来》,里面讲述了人类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后,人类就肆意将原子能废料、机密文件、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警察没收的假钞票、犯罪分子的罪证以及城市的废物污水等东西,统统都扔进洞中,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在人类愉快地享受洞带给他们的洁净与美好时,洞忍无可忍,欲将所有人类所给予的连同那句“喂——出来”统统还给人类……

我的家乡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我们这里的一条大河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以前外婆她们去长兴、湖州都从这条河乘船到达,随着交通发展,我们都已经不需要用这样慢吞吞的交通工具了,于是很多河道被填满后开发成工厂,余下的河边建造了很多房屋。非典那年,我们镇上发生了怪事,很多人包括我大姨妈莫名其妙得了伤寒症,久治不愈,防疫站的人对我们的`饮水检测时,惊恐地发现我们河里的水检测出居然含有大便,原因是检测的水段是河边居民密集居住区,这里的房屋下水道直接通向河里,大家都以为流动的河水会将所有脏东西带走,没想到深受其害的竟然是自己!后来这里整治好了家家户户建造了封闭的化粪池,门口安放了固定垃圾箱,可是由于通向大河的源头被填满了建造成很多工厂,这条小河变成一条死河,河水黑乎乎的,长满水草,河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我总觉得这河水会散发阵阵臭味可是我还没能证实。

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篇7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 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 蓑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有关, 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滥砍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 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在过去20多年中, 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但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 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个生活问题, 政治问题。有了金山银山, 却丢了绿水青山, 老百姓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历史发展来看,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 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 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 生态文明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 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它生命存在物的施舍, 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 把对自然的爱护和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 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预测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 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 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 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中应首先解决意识问题, 要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意识, 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只有形成社会生态意识, 政府、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才能以生态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 才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生态意识的缺失, 其危害比某次具体灾害的损失更大。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正确宣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国民经济和生态坏境的持续发展, 建立清洁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健全发展和高度文明的人类意识环境, 不断提高人们对坏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环境。对此我们应加大生态环境教育的力度, 全社会第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 都应接受生态环境教育, 增强社会生态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一)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 我们的家底并不厚, “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 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 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热爱大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的理念。

(二)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 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 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已, 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 回归和谐。

(三)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 违背了规律都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重要性在于, 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 影响一时的, 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最终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四) 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的理念

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篇8

近些年来,我国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为减轻干旱的影响,早在打砸事件发生前一星期,保护区管理处已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道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关于“谁取水谁补偿”的建议,建议取水者从长江引水进入故道,补充故道因抽水抗旱损失的水量,从而实现动物保护和生产生活用水都能得到保障的良好局面。当时,荆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很快同意并发文要求当地有关部门遵照建议执行。然而,由于前面提到的取水方一意孤行,没有遵照上级要求停止取水并未经允许擅自扩大取水规模,终于导致严重冲突的发生。因此,保护区发生的打砸事件与其说是天灾所致,不如说是“人祸”使然。

从深层次讲,天鹅洲故道上演的人豚争水事件绝非个案,它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一直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带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物种消失的不良后果。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落后的面貌并未因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得到完全改观。在未来若干年里,经济建设始终是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因此,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但这次人豚争水事件也说明,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关键是我们人类有没有这种意愿。如果当初取水者尊重保护区要求并遵照上级指示在从故道取水的同时从长江往故道补水,完全可以达成抗旱和动物保护“双赢”的局面。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批准在我国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以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40年来,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展示和推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适时引入世界自然保护领域新观点新概念、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引导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赞誉。从国家发展层面上讲,“人与生物圈计划”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社区文化保护和绿色GDP创造等方面构建了良好的框架,从而为子孙谋福祉,避免走其他国家靠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老路。

作为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机构,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1978年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它在编制工作规划、加强保护区网络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该委员会下属的《人与生物圈》杂志力求整合政府部门、公众、媒体、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观点,探索人与自然终极话题,引进国外自然保护理念,展示中国自然保护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中央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战略举措。今年初颁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将上述举措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纲要》要求全社会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由此可见,该规划为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执行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政治环境,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更多的权责。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应当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扩大业已取得的成就,对内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和发展理念。

自然的和谐作文 篇9

人类自己的房子也不会被冲坏、冲破,冲得没有了。多砍了那么几棵不起眼的小树,却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呀。那么我们能够少砍那么几棵小树,却能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少的氧气,这么一点点的氧气,却能让一些人死里逃生,救活那些人,让人类生活上美好的日子。那些无辜而又善良的老百姓们,也不会遭受到注定死掉的殃。这种事情让有些人一定看不怪,不喜欢看。人类如果不去乱杀乱吃这此平白无辜的小动物们,它们还会和谐地生活着。每天追逐打闹,嬉戏,可开心,可快乐了。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却偏偏要伤害主这些小动物,让它们不在一起玩耍。

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邻里这宰,和小动物们相处之间,都要和和睦睦,好好相处。不许有猎人让动物和人类成为最好的朋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可以让人们的肚子不再饥饿,有些动物的`皮毛,例如:绵羊身上的皮,可以做成大衣,不仅可以保暖,穿在身上还很舒服呢!如果人们离开了那些小动物生活,小动物们就可以和睦相处,每天都有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 篇10

永远不要对自然心怀不敬。恩格斯说过:“永远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界本就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一旦这样的索取超过界限,我们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澳大利亚的山火,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蝗灾,美国的流感,以及这次牵动着全世界的心的新冠疫情,都是人类自命不凡、对自然不敬而被自然狠狠报复的结果。

和是动荡的,仿佛所有灾难瞬间爆发,仿佛人类已走到穷途末路。然而,所有的天灾都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敬埋下的祸根,最终结出了恶的果实。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旦被打破,随之袭涌而来的便是无上限上升的海平面,不断盐渍化的淡水资源和垃圾病毒围城——无止境的灾难。

先人“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还没告诫我们吗?人类多少年以来所历经的灾难还没告诫我们吗?我们正在经历的这长达数月的疫情还没告诫我们吗?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触碰自然界的底线,就如同雨果说的:“大自然的温柔的慈母,同时也是冷漠的屠夫。”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若能与大自然长久地保持和谐的关系,便也能长久地享受大自然母乳的滋养。反之,人类也许真的很快就要走到穷途末路。

人类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人不过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风轻轻一吹就倒了。不要把人类幻想得过分高贵与伟大,为了生存,人类也不能例外地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则。梭罗为了窥探大自然的绮丽而隐居,自耕自食;巴勒斯坦言自然界的美丽不在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澳大利亚修建奥林匹克广场不惜耗费巨资为保护青蛙而修改设计……这些都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表现,都是值得人类去学习和实践的。

《流浪地球》的开头有那么一句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场山火,一场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或许我们有过战胜灾难的经历,但那只不过是自然母亲对我们的怜悯。人类若继续自命不凡,终会自食恶果。

浅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11

关键词:自然;发展观;和谐

收稿日期:2010-10-06

作者简介:何瑾(1980-),女,湖北襄樊人,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社会学、数学理论;丰鹏(1981-),男,湖北襄樊人,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社会学、外语教育;柏汇崧(1983-),男,上海人,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理论、社会学、军事学。

一、发展观的演变

(一)崇拜自然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把自己、外在事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人完全依赖于自然,对于自然怀有一种畏惧和膜拜的心态。由于这一时期地球上人口稀少,尽管人类群体采集或狩猎活动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也可能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此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类只是消极适应自然,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的状态。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既恐惧又依赖的关系,这是一种低生产力水平下的“协调”发展。

(二)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从事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矿物等资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由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积极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实现了人类由受动性向能动性的巨大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

(三)征服自然阶段

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着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这些不协调或矛盾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脆弱、资源消耗加剧,能源面临危机等等。可以说,人类在通过张扬技术理性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状态,直接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片面的发展观。

(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面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述。他们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不过是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联系起来的;以实践为中介,人类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在劳动中能动地改造世界。人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使人从自然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由自然的奴隶成为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最终不断地趋向融合与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

二、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形势非常严峻,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

(一)人口压力

巨大的人口数量是和谐发展的沉重负担。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对自然资源压力的增大,将会使这些资源仅能起到维持人口生存的作用,难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贫困更容易促使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而不是像社会所期望的那样去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更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难度。

(二)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不计资源与环境成本,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在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使得持续发展的技术水平低下。首先,资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其次,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也十分落后。

(三)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缺乏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如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产权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出现随意挪用耕地,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不协调的经济现象。其次是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对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不全面,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对辖区的环境质量认真负责。此外,缺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严重制约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当前的制度安排上存在不少缺陷,难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被迫改变 “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模式,人类正在摆脱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一)培养和谐发展意识,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责任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紧迫性,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促进只重视人类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改变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理念。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的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谐发展意识。

(二)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提高人口素质能够使一般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要控制我国过快增长的人口,必须把人口控制在我国水、土等自然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同时,考虑到我国当前与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人口比重太大,需要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为此,应当加强义务教育的实施,积极开展科学技能培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首先,努力突破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挥高科技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组织开发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鼓励研发废弃物中心利用处理技术,包括工业“三废”、城市及农村生活污水等的处理再利用技术。此外,应当制定并落实优惠的科技创新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环保型的科技创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建立和谐发展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巩固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农业;加快工业产业结构改造和优化升级,降低工业增长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带动经济结构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加快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行循环节约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唯GDP论”的片面观念,要改变GDP的计算方法,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树立绿色GDP的新观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以完善的制度为保证,创新制度促进和谐发展

要重视修改和完善环保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一方面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通过明晰产权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保护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制定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直接干预,进行管制。实施生态工程,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此外,还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将相关责任人的经济利益与保护自然资源相联系,通过经济刺激的手段来调动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等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应该成为地球人的共识。“以邻为壑”式的排污和转移垃圾,最终会害人害己,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未来。

人类要在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内,坚持用适度、平衡、和合的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青山碧水、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史家亮,丁兆梅.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因素分析[J].理论探索,2008,(2).

[2]牛晓洁,韦金红.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4).

人与自然和谐作文 篇12

一、资源节约型园林

长久以来, 我国的建筑行业资源浪费严重, 而园林的绿化行业也不例外, 在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多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资源浪费不仅增加了一定的工程资金, 更不利于促进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资源上节约上讲, “节约型园林”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水土节约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使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讨关注的焦点。

从水资源节约方面, 要重视园林工程的前期建设部分和后期管理养护部分。在计划施工中, 既不能不顾当地已有自然资源执意开挖人工湖, 更不能为了重新栽种新物种而大量破坏生态湖周边已有的绿色植被。并且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注意对污水的处理, 积极补充日益减少的地下水资源, 使各种水的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绿色植被的选择上以及水体的运输、浇灌环节都要确保水资源的合理消耗[2]。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 但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仍然不容乐观, 我们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问题。在设计施工阶段首先要注意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 不能为了追求园林绿化的美观性而大肆施工。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土壤中的原有物种, 将表土再次利用, 以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二) 能源节约型

近年来, 能源危机趋于全球化, 在园林工程建设中节约能源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人们在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中节约用电, 并且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多加分析, 使太阳能等诸多自然资源得到积极开发, 减少部分能源消耗。同时园林绿化施工的周围环境也在减少能源消耗的考虑范围内, 设计施工人员要根据园林绿化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 建造一个合适的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小环境。如图1园林绿化太阳能装置图片:

(三) 材料节约型

材料节约这一理念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 在园林的绿化建设中一般指对各种施工材料的科学利用和对各种施工废弃材料的后期收集处理。在园林绿化的各个环节中首先要选用对环境污染较小或者零污染的施工材料, 并且在施工中尽量运用当地材料进行传统工艺的挖掘工作, 这样不仅能减少一定的运输成本, 还能凸显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其次在园林绿化中或者后期管养环节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 例如:碎石块、枯枝落叶以及树皮等。如图2园林工人对枯叶的收集处理:

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环境逐渐遭到恶化,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面临着巨大威胁。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需要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直接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精神面貌, 体现了人们的自然观念。在我国的园林绿化中, 一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园林建设的核心, 和谐又代表着发展、节约, 所以说建设“节约型园林”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重新定义和谐共处的新概念, 保证人类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不会影响环境。

(一) 保持本国景观特色

国外某个园林学者曾经指出, 对其他国家地域文化的盲目模仿是不可取的, 不仅和当地的气候特点风土风情相冲突, 还经常使人产生错觉, 容易陷入视觉与思维的混乱之中。例如:有些国家在园林绿化中会把我国的“小桥流水”引入园林绿化之中, 这会让游览的人们感觉到了中国, 可是那里的小路、天空等其他景致就会提醒人们还在本国的领土上。

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原有场地的景观特点, 不可随意改变,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根据本地景观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杜绝外来景观入侵的情况发生, 保持本地景观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使园林景观和人文风情和谐统一。

(二)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有着坚顽强的意志力, 亿万年来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更替方式存在着。在“节约型园林”设计建造中, 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 改变当地的城乡文化景观。而是要科学利用本地的水土、生物等多种自然资, 并且注重自然资源的原有特性[1], 使资源的更替繁殖能力得到保证, 以及园林的建设开发过程不会影响本地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就是最神奇的园林建造师, 园林的景观建造一定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为人类营造一个舒适的休憩场所, 让人们被自然的魅力所吸引, 让人们走近自然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 加深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然后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伟目标。

(三) 改善城市环境体系

城市整体环境的退化会使周围农村的环境遭受影响, 使周遭农村较强的生态平衡能力下降, 更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 园林的建设不能只把环境改善与城市美观作为目标, 还要对城市当前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建造具有针对性的园林绿化工程, 使园林绿化在减弱城市噪声以及调节局部气候上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为园林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而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能源的紧缺是园林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园林行业在节约方面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但“节约型园林”是园林行业的大势所趋,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园林和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两个重点目标上不断努力, 力求用最少的能源和资源创造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人类却要世代生活在地球上, 因此“节约”这个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园林建设, 可见“节约型园林”的构建是人类长治久安的不变需求。本文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整体环境状况出发, 从三类型叙述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园林”的建议, 然后又分三点说明了构建“节约型园林”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和谐发展,园林规划,园林行业

参考文献

[1]崔素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7:272.

上一篇:2018文山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下一篇:建筑电气论文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