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1篇)
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1
2014高考语文总结暨2015备考建议 2014高考语文总体特点:
1、整体难度与往年持平,题型出现新变化
2、考试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1、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古典文学修养的考察
2、加强语文科目实用性与语言的应用能力,将与现实生活联系度更高(体现在微作文:语文的意义)。
3、加强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说明文与作文题方面)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1、要系统加强古典文学能力的培养。以得分为目标的教学手段是无用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应在课外下功夫,有计划地系统备考。
2、要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文笔的技巧,文章的思想与结构更加重要。平时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材料,多关注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
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总结抽象函数形式, 加强学生记忆
抽象函数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大体分为两类:一般形式与常见函数的抽象函数形式.
没有具体的解析式, 给出函数的特定条件或特点的函数即为抽象函数.形式y=f (x) , 或有附加条件、定义域等, 如:y=f (x) , (x>0) , 这就是抽象函数的一般形式.
常见函数的抽象函数形式:
线性函数形式:f (x+y) =f (x) +f (y) ;
指数函数形式:f (x+y) =f (x) ·f (y) ;
对数函数形式:f (x) +f (y) =f (xy) ;
三角函数形式:f (x+y) +f (x-y) =2f (x) ·f (y) , (f (x) =cosx) ;
幂函数形式:f (xy) =f (x) ·f (y) ;
周期函数周期为n形式:f (x) =f (x+n) .
主要是以上几种形式, 给出具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方便记忆, 知道抽象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在本质上的关联, 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总结求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解答具体例题
所谓求函数表达式是通过抽象函数的形式, 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设来得到最终的函数f (x) .它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 掌握函数的性质, 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1. 换元法
定义 (换元法) 利用中间变量替换, 表示原自变量x, 从而求得f (x) .用换元法求解析式时要特别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
2. 凑配法
定义 (凑配法) 在已知一个抽象函数与某个解析式相等的情况下, 把解析式整理成用新的自变量来表达的代数式, 再用换元法可得到f (x) .
3. 待定系数法
定义 (待定系数法) 确定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式, 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关系式中的未知系数.
例3已知f (x) 为二次实函数, 且f (x+1) +f (x-1) =x2+6x+9, 求f (x) .
4. 消元法
定义 (消元法) 对于已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两个有关联变量的函数关系式时, 常将两个不同变量的函数关系视为两个未知数, 构造方程再联立消去其一, 从而求解函数的解析式, 此种方法也称“方程组法”.
三、总结抽象函数特殊解法, 解答一般问题
1. 线性函数型
线性函数如f (x) =kx (k≠0) , 抽象型线性函数f (x+y) =f (x) +f (y) , 其实线性函数型抽象函数是由线性函数抽象得到的函数.线性型抽象函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它常与函数单调性结合, 常用特殊值法来具体深入题中.题略.
2. 指、对、幂函数型
(1) 指数函数型:f (x+y) =f (x) ·f (y) , 其中f (x) =ax (a>0且a≠1) 为原型;
(2) 对数函数型:f (x) +f (y) =f (xy) , 其中f (x) =logax (a>0且a≠1) 为原型;
(3) 幂函数型:f (xy) =f (x) ·f (y) , 其中f (x) =xn为原型.
抽象函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攻破抽象函数的各类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如果在学习上能及时总结经验, 归纳积累心得, 得出结论, 不论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还是创新能力, 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用更好的解题思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摘要:目前抽象函数一直是高考中的难点, 许多学者专家也在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找到更优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抽象函数的有关问题, 给广大高中学生提供一把打开高考大门的钥匙.抽象函数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需要同学们思维活跃, 积极思考.这类问题会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进行更多数学思想的灌溉,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具体例题及例题解法谈高中数学总结教学.
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高考阅卷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31-03
2016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明史·傅珪传》,与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北史·来护儿传》取材相同,源自“二十四史”。两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型一致,选择题(第 4、5、6 题)共 9 分,翻译题(第 7 题)10 分。第 4 小题考查文言断句,侧重了解文言断句方法,此题用句意断句法可判断;第 5 小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侧重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仔细辨析即可得到答案;第 6 小题考文本内容,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用我们上课常讲的比对方法(比对对象、比对时间、比对地点、比对事件、比对细节)可以解决。
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第 4、5、6 题),学生正答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第 7 题文言文翻译题。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笔者参加了 2016 年广西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阅卷工作,从高考改卷当中发现了考生的答题时所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对改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评卷中发现的问题
(一)把握采分点的能力欠缺。文言文阅读有六个基本采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式、判断句式、省略句式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这六点在翻译的时候必须照顾齐全,不可忽视忽略任意点,否则都会造成失分。新课标卷 2015 年和 2016 年文言文翻译试题都侧重实词。2016 年高考翻译题只要把握住实词的翻译,考生做到词要落实,就可得 4 分了。
2016 年两小题的翻译题重要采分点分别是在实词“权幸”“嫉”和“忠谠”“报”,绝大多数考生对“权幸”“忠谠”只停留在抄下来,没有直接译出。这些词语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像“幸”,在高中课本中是常见的,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高考中的这一句的“幸”指“受宠幸”,“权”指“权贵”,“权幸”标准答案译成“受宠的权贵”,实则就是“权贵”,译成“高官”“有权力的人”“高职位的人”等相近意思的即可得分。丢分原因,其实是考生没有把课本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而“忠谠”的“忠”译成“忠实”,“谠”译成“敢于直言”,在这两个词中学生对“谠”字比较陌生,很多考生没有见过,但是,如果考生从造字法角度考虑,谠,形声字,从言,字义:正直的言论,不至于写不出来。实际在改卷中“忠谠”重点在“谠“字,”忠“字译出或不译不扣分,“谠”字可以译成“敢于说真话”“敢于直言““敢于说实话”“善于进谏”“进谏”等相近意思即可得分。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欠缺。有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文言文翻译就应该考虑古代汉语的语法表达习惯,考生应做到无语病、重语气、应连贯,也就是说“句要贯通”。
从考生的答卷看,很多考生忽视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文言文翻译题每道 5 分,落实字词 2 分,大意分 3 分。如第 7 题(2)除了落实字词外,大意分 3 分,“又谓珪剛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三句,每句 1 分,句意分也侧重古代汉语的语法,第一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忠谠”已给字词分,句意重点落在“谓”,很多考生将“谓”译成“因为”,这句话就译成“又因为傅珪刚直忠实、敢于直言”,这样译这个句子就缺乏谓语动词,况且中学课本根本没有“因为”这个意思。这里的“谓”应译成动词“认为”“觉得”“称”“说”“称赞”等相近意思。第三句句意要考虑状语后置,而有些考生译成“吏部向上请奏,按照卢雍所说的”,这样的译文没有考虑状语后置句式。
二、对策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考生失分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等。对此,在日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除了继续勤勉不懈地精讲精练、系统地归纳整理外,还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一)把课本重点字词熟记于心。文言文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选文选自课外,答案源于课内。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教学原则:将课本的知识怎样教给学生,并让学生怎样内化成自己能掌握并迁移运用的知识。
首先,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方式为辅、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传统文言文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串讲教法和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效果不大。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意味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怎样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
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距离现在年代久远,但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阅读、理解。当然在自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合作,特别是其中的古今词义不同的文言虚、实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典故运用等,这些今天的中学生都相当陌生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来解决。比如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能忽视老师主导作用。真正的自主课堂应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由老师先设计好学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也可以先分小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然后由学生提出和解答小组翻译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依座次逐句翻译,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点拨、解疑。
其次,加强背诵文言文,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背诵。高中六个学期,每个学期要求学生背诵两篇文言文,高中毕业时,每个学生就掌握了 12 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多读多背,是为了加强积累,而“一定数量”是其基础。在背文章的基础上背重点字词,学生亦可达到熟记于心。如学生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基础上去理解《陈情表》中的“陈”,李密向晋武帝陈情,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因而“陈”译成“陈述”“奏陈”之意。2016 年文言文阅读第 7 题(1)第一句大意分在第一句设两分,“陈”译成动词很关键。陈“译为“陈述”“指出”“阐述”“上报”“上奏”“列出”“举出”等相近意思。“陈时弊十事”译为“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得 2 分;“陈时弊”和“陈十事”各得 1 分,译成“陈述社会弊病”或“陈述十件事”各得 1 分。
(二)学会实词推断方法。高考新课标卷要求掌握 120 个实词,很多是要借助实词推断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教师应教给学生一般的常用方法,如依形推义法、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课文求义法等。例如,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考生知道用语法分析法,就不会出现一个译成的句子没有谓语。如高中课文中所学《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三)课堂课外要求学生多练习,学会找采分点。学生在高考中翻译文言文时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找准出卷人给定的采分点(一般在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设置采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个句子往往会给定 2 到 3 个得分点,阅卷者根据采分点予以给分。下面以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几大采分点。以期能在以后的教与学当中,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多多练习,并学会判断和找到采分点。提高翻译题的得分率。例如: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新课标 Ⅰ 卷)
采分点:锡,通假字,通“赐”,赐给;虔,恭敬;而,转折连词,却;之,代词,这样的事;安乎,疑问句式,心安吗?
译文: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會,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016 年江苏卷)
采分点: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
译文: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3)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2016 年山东卷)
采分点:“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过”,错误。
译文: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4)季思轶满,所经复然,竟不得。(2016 年天津卷)
采分点:重点词语:轶,任期已满;竟,最终。
译文:司马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最终没有找到。
从上述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到,文言文翻译题的采分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一词多义。如“轶”,有丧失,超过等意思,这天津卷是指任期已满。
2.词类活用。如“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东下”的“东”名词作状语,表方向。
3.古今异义。如“竟”,现代汉语是“竟然”的意思,文言文则是“最终”“终了”“完毕”等意思。
4.通假字。如“锡”,通假字,通“赐”。
5.重要虚词。如“而”,转折连词,却;“之”,代词,这样的事;“以”作连词,表目的。
6.特殊句式。如“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处之安乎?”是疑问句。
7.固定结构。如“不亦……乎?”这固定结构是教材中常见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四)教师提高自身的文言文水平。翻译是一个将源语内化又外化为目标语的过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以及翻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老师的“内功”也要有相应的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非常注重自己的学习和积累。如看几套古代汉语教材,笔者推荐王力、郭锡良、荆贵生、王宁主编的。看一点汉语词汇学的书,这样教学起来更从容些。读一些常见典籍,最好不读白话版、翻译版,《史记》(三家注)、《四书》(朱熹注)、《诗经》(朱熹注)、《左传》(杨伯峻注)和《十三经古注》(简明版)等典籍,语文老师必备,一来可以增广见闻、增加积累;二来可以提升个人语感。
作为语文教师,家里或办公室还需备有字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还有断代词典,如《宋元语言词典》之类。此外,语文教师平时也要多上网观看一些古汉语专家的讲课视频,比如超星学术网的视频讲座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考生的文言文水平如何完全可由翻译水平体现出来。文言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文言文翻译,老师怎样把文言文教好,学生怎样把文言文学好,两者有着必然联系,老师教学得法,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必定显著,学生高考文言文翻译就能得到高分。
【作者简介】蒋凌艳(1980— ),女,苍梧中学一级教师。
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篇4
高考已经降下帷幕,成果如何已见分晓。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结合考试说明,本着地方高考的特点,针对山区学生基础教差、素质较低的弱点,采用的复习方法是所谓的“三线并进”,即是“重温课本”一条线、“考点讲练”一条线、“作文训练”一条线,三线同时展开。
一“重温课本”就是让学生早自习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返回课本,重新温习课本,吸收课本里面对于语文考试来说最基本的东西,返回到语文学习最根本的凭借上去。虽然高考语文命题很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但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与课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复习资源,重温时,就是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例,确认知识,联系知识,比较知识,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立体理解和把握。通过对课本例子的全新审视和深入挖掘来提高学生分析揣摩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考点讲练”一条线,根据《语文考试说明》,逐点讲练,有主有次地全面铺开,让复习有着眼点,针对性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非常注意对考点的轻重详略处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对每一个考点平均用力,考试重点热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复习。
三“作文训练”一条线,分解审题、立意、表达的训练。在这一条线里面,我们极为关注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工作。我们深深知道作文“写什么”对于生活空间狭窄的学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通过对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来达到使学生从中吸收写作材料的目的,以阅读促写作。重点训练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并精选有浓厚生活气息或有文化底蕴的文字让学生参考。此外,给学生讲清考场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强化开头和结尾的写作,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写足字数,少写错别字。
高考怎么变化,但是“重视基础、突出能力”的语文命题风格不会改变,所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应该是备考的重点。今年是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始终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上去下足功夫。我们打破了以往三轮复习的一惯做法,改三轮为二轮。第一轮,全力做好基本知识的过关工作,考点复习全面有序铺开,重要的考试热点滚动加深加强,通过考点基本过关检测,错题重组检测等手段全方位地夯实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语病辨析等等,使学生对每一个考点能懂,懂透,能用,用得好。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还特别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点的互联问题,有意识地去打通知识内容间的隔阂,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复习“压缩语段”这一考点时把它与现代文阅读中“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联串起来,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第二轮复习,注重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着重于解题技能的指导。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给学生所讲的内容,要关注解题“过程”,要讲清解题“方法”,使答题有可操作性。我们心中有这一样一个理念:高考不是考平时我们讲过的一些题目的结论,而是考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考考的不是死去的知识,而是活的智能。因此,复习时着力向学生讲清每一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和最基本的处理程序。存在问题:
一、我们虽然注意到了对题目的选择。但有时候下发题目的数量还是稍微多了一些,在精选精练精讲之“精”字上做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有关备考材料的整合、提炼上还有较大的欠缺。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二、尖子学生的语文层次提升不够。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有一部分理科成绩拔尖的学生,语文成绩不能提升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影响了他的总成绩。
三、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们备考的难点,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选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我们缺乏对这两个内容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备考工作停留在浅表的层次。对学生的指导因为我们的理解不深刻而缺位,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阅读和写作这两大块学生能力的提升基本上还处在自然生长的状态,这无疑影响了语文高分的出现率,使得我们在上线率方面在兄弟学校中稍稍落后于人。
语文高考知识难点总结 篇5
②扩展语句考查在结构层面扩展充实;在内容层面增加容量,强化表达;在应用层面丰盈形象,直观生动,答题时都有字数限制。压缩语段有时考查概括语段的中心或提取关键词语(短语),如20重庆卷,20福建卷;有时考查拟写一句话新闻、导语或短信息,如年浙江卷;有时考查根据材料给某一概念下定义,写一段某物的介绍文字,如2012年安徽、辽宁卷;有时则是概括主要内容或推导结论的几个方面,近三年有多套卷涉及。
③考查综合性强。二者常与联想、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相结合。扩展语句还与修辞手法、仿写相结合,压缩语段还与考查分析概括相结合。命题容易“出彩”“出新”。
④选材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凡社会民生、时事政策、热点焦点,多有反映。
真题体验
1.[2012·课标全国卷]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①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_②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语言表达连贯,属于续写补充型扩展。下段文字是对上段文字的转换与扩展,填空白时既要根据上段的内容,又要结合下段横线前后的语境。前两个横线的内容可以放在一起看,原文表述,远古时期,黄帝就已经采铜矿铸造铜器了,史料中有记载,5 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但迄今没有找到考古发掘的证据。所以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填出前两个空。最后一空是总结前面的话,前面是说已证实大概在夏晚期就有了不少青铜器,说明至少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铜器了,所以据此可以填出最后一句。
2.[2012·浙江卷]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校园路旁,两排挺拔的银杏树,犹如威严雄壮的仪仗队队员,迎接大家。初冬,一阵疾风骤雨之后,树叶凋零,像一个个音符洒落地面。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考生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将所提供的词语有机地运用到句子之中;其次,要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描摹具体的情境;再次,要准确运用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最后,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题型一 续写补充型
给出部分语句,要求对其进行补充或续写的扩展方式。续写,多为续写后面的部分或结尾一句(几句)使其内容扩展。补充,一是补充单句使其成分扩展,二是补充某个文段的开头一句使其内容扩展,三是补充段中一句(几句)使其内容扩展。例如:
以下面的句子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要求:续写的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翻开古诗文,你可以品味历文人们深切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杜少陵、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辛弃疾、陆放翁,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李太白的傲骨令你钦佩,苏东坡的豪放让你叹服,文天祥的忠心使你扼腕……读着,品着,你已和诗人们融为一体,共同承担了历史赋予的责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篇6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5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7
下面我们从考试内容和答题形式两个方面是来谈谈这“八项注意”。
1. 文言翻译:译准“得分点”。
文言翻译是近几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之一, 主要原因是译不准“得分点”。译不准的原因, 除了能力不足之外, 对“得分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 要求翻译:“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不可。”该句的“得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 (5个点共5分) ;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得分点”。翻译时, 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 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 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 (楚王) 让群臣为它治丧, 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 认为不可以。
2. 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 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什么手法写的, 写的怎样 (表达效果) 。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 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 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 组织答案如下:问题1.对偶 (对仗) 。“芳树”对“春山”, “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问题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 有山有树, 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 名句默写:写准确, 做最有把握的题。
关于名句默写, 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 不要写错别字。其次是选做最有把握的题, 不要多做 (高考名句题一般是选做, 多做的题出了错要扣分) , 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 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4. 阅读理解: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 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 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不读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 一定要通读全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然后再做题。另外, 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 评分主要看要点, 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 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 因此, 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 (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 ,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5. 语言表达:拟草稿。
语言表达题是一个考查范围很广、灵活性很强的题型, 要做到不丢分很不容易, 特别是有些难度较大的题, 如对联、仿句和概括文意等, 很难一挥而就, 因此, 要先拟写草稿, 修改后再写到试卷上。
6. 写作:中心集中, 文体鲜明, 语言晓畅, 书写清楚。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 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 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 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因此, 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根据多年的阅卷经验,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处理好。
第一, 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中心模糊的文章, 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 文体要鲜明。写作议论文就是议论文, 散文就是散文, 小说就是小说, 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那种文章老师看了肯定反感。
第三, 语言晓畅。考试作文的语言不能过于含蓄更不能晦涩难懂, 阅卷的时间限制决定了老师不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去琢磨你的文章, 如果你的文章让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看不懂”, 那么, 你也只能得一个你自己“看不懂”的分数。因此, 文章语言一定要明白晓畅。
第四, 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对卷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既然如此, 你就没有理由不跟阅卷老师配合好, 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 故意“难为”他, 他可能就会“难为”你, 所以, 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 看了有一种愉悦感, 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7.“答题说明”:答题前先阅读。
高考语文考卷开头都有一个“答题说明”, 用来说明答题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尤其是现在很多省份进行“网上阅卷”, 需要注意的更多, 要求也更严格, 因此, 必须认真阅读。
8. 涂卡、修改:重视细节。
客观题的阅卷特点是机器只认符号不认人, 因此, 必须涂写规范, 合乎要求。涂答题卡, 一定要涂写清楚、规范;如果修改, 必须擦干净, 否则, 可能会吃亏。
搞好考后总结 深化高考复习 篇8
关键词:总结;深化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6148(2007)12(S)-0046-2
高考结束,教师应及时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复习质量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总结,这种总结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复习效果作出准确恰当的估量,进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改进和指导今后的辅导工作,深化高考复习。
1 总结内容
高考物理辅导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构成物理高考辅导工作的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优化、协调程度。总结的内容应包括:(1)复习的策略方向——这是复习方向的定位。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以及面对的学生的水平来定位;(2)复习计划——这是复习总纲,每一阶段的复习要求恰当;(3)复习设计,设计应根据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复习原则,注重双基,培养能力。细节应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要从整体上去考虑各节课的内容所应占的地位,以及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4)复习的方法,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双丰收,因此要总结在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效果怎样,是否需要调整。要考虑复习中的讲解是否出新意、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的训练是否准确、是否规范、是否到位;(5)复习形式的合理选择及运用。在复习的形式选择上,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尽量运用灵活复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复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有机结合;(7)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8)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勤奋程度、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牢固程度,所能达到的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9)所选用的复习资料(包括例题、习题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满足高考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它们的优、缺点在哪里;(10)高考前对学生的思想指导。高考的竞争是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竞争,有时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心理素质作为同等重要工作来抓。尤其中在高考复习时应注意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运用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个别谈话、心理暗示、学生间的正向、逆向激励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高考时的平常心理;(11)高考答题方法的指导。正确的答题方法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特别是现在的理科综合考试,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因此平常的训练、指导应对学生的答题具有针对性,如考试时间的分配、各种题目的处理、以及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12)考前的各种信息对考试的影响。高考前,各种高考研究会,教学杂志上都有大量的考试信息,认真分析高考前的各种信息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以便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积累有用信息。
2 总结的标准
根据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总结的标准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效果标准:即通过系统的辅导后,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应该达到和实际达到的程度,如:①掌握“考点”知识的牢固程度;②能力发展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良好心理品质的提高程度和稳定程度。
(2)时间标准: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限定的时间内应达到的一定效果,那种通过加重师生负担取得的效果是不足取的。
(3)方法标准:好的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好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好的方法应具有构思巧妙、省时快捷、准确无误等特点。
3 总结的方法
考后物理总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通常的做法为:
(1)自查法:教师要从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自己辅导过程中的得失,形成经验,完善自己。
(2)议论法:通过同行、同学科教师的认真评议,取长补短,达成共识。
(3)调查法:通过和学生谈话、家访、调查会等形式获取学生考后的真实信息,形成反馈。
(4)借鉴法:高考阅卷后,各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都会对当年的高考试题作出评价,教师通过阅读杂志、报刊,全方位地了解专家对考试的权威评价,提高自己。
高三语文组高考备考总结 篇9
高考,我们在整体生源不如其他学校的情况下,取得了好成绩,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这是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教研组的悉心指导下,特别是全体高三语文老师奋力拼搏的基础上取得的。
一、备考反思: 研究大纲、制定计划、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使得复习方向正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节奏适度、备考全面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
1、团队的协作精神是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备课组在一年的备考工作中,团结协作、互通有无,在交流与沟通中、分工与合作中、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进取,使得我们的班级复习节奏适度、年级整体步调一致、成绩稳定,没有掉队现象。在这期间,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习惯,把知识点落实到人,课件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匡冶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经验丰富,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刘磊老师承担了大部分的找题分卷精选试题的工作,孙海源老师承担出题和答案精细工作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涨。
2、及时搜集高考信息,多方了解高考动向、精心选择与组编复习资料,高三一年我参加了许多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议,使得我们的复习有了良好的依托,没有走入题海战术,更没有走入迷魂阵、死胡同。
3、一定要重视一轮的复习,力求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做题技巧,给后面的系统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狠抓了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用错的成语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整,树立学生耐心、刻苦、肯钻研、肯付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稳步前进、成绩不断替高的前提与保证。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鉴赏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紧跟高考命题的节奏和步伐,使学生在灵活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的试题面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一种民主集中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7、加强阅读,促进写作。高三一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充分利用早上的早读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我们给学生印了一些美文精彩段,内容新颖的素材,例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简要事迹及颁奖词,积累素材。
8、加强语文学习意识,重视批改。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们都以检查批改为主,每次的练习卷,尽量做到全批全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讲解习题有的放矢,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丛阳、王娜两位老师。
二、经验与教训并存,不足与失误也是存在的,总结以下几点:
1、对于识记部分,尤其是成语、名句默写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加强,高三只是一个巩固强化的的阶段。这样一则学生掌握更为牢靠,二则也有效缩减了这一部分的复习时间,为整个总复习提供了便利。但如何让学生快捷有效地掌握成语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后期备考应进一步加大复习力度,避免学生遗忘或返生,尤其是名句默写部分要强化写对字形意识,以免会背诵而不会写字以致失分。
3、考前一定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弱点的强化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加大对弱项的重视度,走出误区、找准方向、打好硬仗。
4、作文训练,很多时候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三、几点建议:一加强集体备课,切忌单兵作战。二研究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切忌重讲轻学。三专项复习,讲求实效,切忌题海战术。四夯实基础,有的放矢,切忌跟着感觉走。五注意信息收集,切忌闭门造车。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总结计划 篇10
俗语有云“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前的强化训练也许多少有点作用;但语文学科毕竟靠的是“慢工出细活”,若只是寄希望于临考前的“突击”,或是梦想能一朝觅到让考分突飞猛进的“妙方”,显然不切实际。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在最后半个月的时间内在语文复习上就无可作为了。相反,若能在考前认真做一点回顾和梳理,我们还是可以再寻到些提升的空间的。
中学语文所涵盖的知识与能力众多,我们在高三的大部分时间里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复习整理,故而在临考阶段的回顾和梳理,大致可用以下三个“再”字概括。
2、“再”翻一翻教材
由于高考只采用课外的阅读材料,因此,许多同学往往不再重视手中的教材了,这殊为可惜。其实,近几年的高考中也不乏与教材内容相勾连的试题,因此关注教材还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高中三年我们学习了将近一百五十篇课文,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它们的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情感、思想都是丰富的宝藏。在考前的最后几周里,在复习的间隙,我们不妨重新翻一翻教材,若时间允许,甚至可以找出其中的一些作品朗读一下,一来可对典范的语言有再一次的感受和积累,二来也可汲取其中有价值的材料和思想,加以借鉴,用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材中其实有不少内容必然属于高考考查的范畴,例如课文所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文言篇目中常见的、特殊的文言现象等,完全可以利用重翻教材的机会,通过温习相关的注解达到温习巩固、拾遗补缺之效。若还能同时记诵一下需要背诵的篇目,那就是一举三得了。
3、“再”理一遍错题
毋庸置疑,高三的复习免不了会做大量的试卷,但试卷做得多并不意味着问题一定越来越少,有的同学甚至是题目做得越多,问题越大,反而形成恶性循环。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复习迎考的最后几周里,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苦做模拟试题,还不如将自己以往的错题进行归类整理来得更可见效。
同学们在整理错题时可以按错误的类型归类——弄清错误出现的原因是记忆性的错误还是理解上的偏差,是审题的失误还是答题的表述不清——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区别地加以矫正,引起注意。也可按照试题的类型或考点的不同分类——弄清是信息的筛选还是概括能力有所不足,或者是鉴赏、评价能力的薄弱——以便我们改进、总结某一类型试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总之,梳理一遍综合复习阶段所做的试题、试卷,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克服的方法,对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得分率必然见效。
4、“再”列几个提纲
列提纲自然是针对作文的准备而言的。冲刺阶段,我们也许没有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来写完整的作文,但保持比较良好的写作状态还是必要的。而借助提纲,我们可以操练审题立意的能力,也可训练谋篇布局的技巧,这其中包含了立论角度的取舍、核心观点的表达以及阐释证明的内在逻辑,可谓保持写作状态最简省有用的方法。假如你还想提升一下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技巧,也可用两三百字练一练笔。尤其是作文开头的部分——如何分析文题,如何提出观点并作简要阐释——许多同学的表述往往含糊、跳脱,极易导致作文展开部分的偏离题意或条理不清,写作能力尚有欠缺的同学不妨予以特别的关注,适当强化入题的写作练习。
语文 2014高考语文冲刺金卷 篇11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的神性与德性
刘锡诚
用动物纪年.可能是史前史上人类最早采用的一种纪年法,因为在洪荒时代,人类与动物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命运与共,而动物以其在自然力面前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常常给人类提供生存的智慧。况且被用来做纪年标记的动物,多与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动物纪年法与后起的干支纪年法相融合,创造出了国人普遍采用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几千年一路走下来,生肖纪年成为最为通行而生命力也最为绵长的纪年法与民间信仰。人一生下来,便取得了一个以出生之年的生肖动物为标记的命运编码。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传衍不息。
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凡是马年出生的人,他的基因里就具有或者说吸收了作为动物的马的一些内在品质,如强壮、善走、有力、远大、亲和、温顺、灵气等。古人用“超然长骛,万里一息”一类词语来描绘马的善走与能力。“龙马”之说,最早见诸《尚书》记载的“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和《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神话。“河出图”神话说,远古时黄河(孟津古渡)里浮现出一匹龙首马身的怪兽——龙马,人类的始祖伏羲将其收服,发现马背上鬃毛的旋是一幅排列有序、行数有异的神秘图画.于是根据这幅“龙马负图”所隐含的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及其神异的排列,画出了八卦图。负图的龙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初阶。“龙马负图”神话在民间不胫而走,延续了几千年而至今不衰,河南省的孟津县把这个神话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天马”之说,最早见于《汉书》:元狩二年,马生余吾水中;元鼎四年,马生渥洼水中。汉武帝作《天马歌》日:“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来东道。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1969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一说龙雀)身上。笔者以为,汉代的青铜铸造艺术家们的这个作品,很可能取意于汉武帝《天马歌》里的天马。
到后世.“天马”一词进入世俗生活.成语“天马行空”里的“天马”转而指称那些“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明·刘子钟《(萨天锡诗集)序》)的人。而从“龙马”衍生而来的龙马精神,则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而被老百姓所普遍认同。作为马的德性和神性之集中体现与代表的天马、龙马,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自然而然被纳入和融汇到了生肖马的内涵之中。
如果说龙马和天马作为高不可及的神马,更多地流行于和影响着上层社会的话,那么,“千里马”的观念则在民间社会更为普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秦穆公时代,《庄子》《列子》等古籍里早有著录,但经唐代文学家韩愈阐释后,“千里马”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文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27日)
1.下列各句中。不能说明马影响人类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观念中,马年出生的人基因里就具有或吸收了马的一些内在品质。
B.河南省的孟津县把“龙马负图”神话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C.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的铜奔马,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D.龙马和天马更多地流行于和影响着上层社会。“千里马”的观念深入人心。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洪荒时代。我们可能就已经开始进行动物纪年。这种纪年可能是史前史上人类最早采用的一种纪年法。
B.人类的始祖伏羲将负图的龙马收服。负图的龙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初阶,龙马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始祖。
C.采取动物纪年以后。人一生下来。就取得一个以出生之年的生肖动物为标记的命运编码。
D.关于马的传说。从记载的情况来看,大致是“龙马”传说在前,“千里马”次之,“天马”之说再次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一路走下来。中国的生肖纪年成为最为通行而生命力也最为绵长的纪年法与民间信仰。
B.被用来做纪年标记的动物,多与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不过中国纪年的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C.马具有强壮、善走、有力、远大、亲和、温顺、灵气等内在品质。从“马”而衍生而来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D.“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在秦穆公时代,经唐代文学家韩愈阐释后,“千里马”的概念出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升之,字昜叔,建州建阳人。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着作佐郎王罐遇殿帅郭承佑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佑骄恣,解其任。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鼻补郡,久不召;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迁侍御史知杂事。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复知谏院。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拚、权御史中丞张鼻,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
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熙宁元年,徙许,留知枢密院。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
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条例则可,但今制置三司一官,则不可。”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乃出。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王安石有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动。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节选自《宋史·陈升之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得除馆阁除:授予
B.因劾承佑骄恣,解其任解:解除
C.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德:感激
D.阳若不与之同者阳:公开
5.(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此告讦之习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着作佐郎王璀遇殿帅郭承佑于道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C.以母老请郡木欣欣以向荣
D.安石德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2)全都能说明升之深狡多数的一项是( )(2分)
①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②因劾承佑骄恣③御史张昪补郡,久不召④称疾归卧逾十旬⑤善傅会以取富贵⑥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承诃责怒骂王璀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骄横任行。
B.陈升之在任上极力进谏,任侍御史后主管杂事,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C.陈升之主持谏院事务的时候,仁宗认为民间的疾苦都被阻塞。表示了对陈升之的不信任,诏令孙拼、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相关事务。
D.陈升之任宰相后。请求免掉条例司,王安石对此有异议,认为古代的六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占一职,于事理没有危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
(2)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助。(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8.宋代词人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本词相对于秦观的《七夕》,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试做简要分析。(5分)
9.试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诗。(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
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______,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乙 必考题
请在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山上有棵大树
欧阳明
大树在山上,偏远乡下的山上。大树很大,要5个人手拉手合围才行。
树大招风。大树不怕风,怕孤独,因为身边所有的树都被移到城里去了。为什么大树没被移走?不知道,但绝不是因为它是保护树种。
山上本来居住的人就少。人都进城去了。其他树一走,鸟也很少来了,鸟喜欢林子密匝的地方,也去了城里,为都市人歌唱生活。
大树的孤独,就像一个老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只身一人那种孤独。
大树问风,那些进城的树怎么样了?风说,风光啊,病了有人给他们“输液”,枝条长了、乱了,有人给他们修剪,渴了有人给他们浇水,脏了有人给他们冲洗,比对人还好。
真的么?大树半信半疑。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风说。
大树很羡慕那些树。心想,啥时能进城就好了,可惜我没那福分,唉——
大树又平添了些悲哀。
依然有挑选树木的人到山里来,从大树身边经过。很多次,大树都想对他们说,把我移进城吧。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皮就是大树的脸.大树放不下那张皮。看到一车又一车的树被拉向城里,大树黯然神伤。
孤独像虫子,不断地嗤噬着大树的意志。大树甚至希望来一次飓风,将自己连根拔起.或遭一次毁灭性的雷击,让自己烧成灰烬,好从孤独悲哀中解脱出来。
但大树太大了,风折不断,雷击不倒。它只有一如既往地遭受折磨。
但不久,大树遇到了贵人。那天,山里又来了几个人。
这棵树形状如此奇特,为啥没移?走在前面的人问。
太大了,成本太高。旁边一个人说。
好东西就不要怕花成本!
好!我们立即落实!
大树闻言,彻夜难眠。想象着进城后很多人都会围在脚下,仰视、赞美自己,它心花怒放。
第二天,移树的人就来了。他们先是剪去了大树旁逸斜出的所有枝叶,接着在它脚下四周挖了很深的沟,然后彻底斩断了它和大地紧紧相连的根须,再用吊车把它从地里拔起,小心翼翼地放置到10米多长的车厢里。
在斩断根须和弄去所有枝叶的时候,大树有一种断手断脚的疼痛,但一想到马上就要来到的荣光,它疼并快乐着。
躺在车厢里,大树不停地在心里歌唱。一路上,往城里运送树木的车很多,那些树也在歌唱。
安置大树的窝早就挖好了,一人多深,直径丈许,很气派。位置也很好,在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寸土寸金。被移栽到这里的树,叫景观树,比那些在道路两旁被叫做行道树的树要名贵得多。
当大树被竖立起来的时候.它仔细环顾了四周。但没看到从自己身边被移植过来的树们。
就它们那熊样,自然没资格移栽到如此耀眼的位置。大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
大树被移走后,山上不再有树了,到处是坑,像伤疤。山也一下子就失去了高度,显得更加荒凉。
人们围着大树赞不绝口。
好大哟,树龄至少几百年了吧?
好高哟,看上去很伟岸!
许多人还把红布条挂在大树的身上,祈求保佑。
大树感到自己就是城市的主宰,是城里人的主宰,彻底忘记了过去藏在深山无人问津的心酸。
广场商贸繁荣,白天,吆喝声、叫卖声此唱彼和,震耳欲聋。夜里,无数的小吃摊,把广场弄得乌烟瘴气,满地狼藉。甚至有人还对着大树撒尿。
开始,大树并不在意。后来,有了抱怨。接下来,就忍无可忍了。
他们咋就不珍惜自己打造的风景呢?大树问身边的同伴。
同伴们无奈一笑,说,他们说树,就是拿来吸收废气和消减噪音的。来这里的树,命不大的,一来,就死了。命大的,就算没死,也没好日子过。
是么?大树很费解。抬头,才发现,比起周围的高楼,自己很矮很小,就有了些淡淡的失落。也许将来会好的!大树没有绝望。
第二年春天,大树终于发芽了,它期待着展示枝繁叶茂的风采时人们那惊异的目光和赞叹。但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广场所有的树都被移植到了城市边缘的一块空地。那里除了被移植过去的树外,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
原来,人们觉得广场用来植树太浪费了,决定在此修建更多的商场和住房。
春天还没结束,被移植过去的树就开始渐渐死亡。人们不断地给它们“输液”,但最终也没能够让它们起死回生。
死亡的那一刻,大树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但没人听见它的叫喊,更不知道它喊的什么。当然,就算是听到了,也决不会当回事儿,人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呢,没那闲心!
(选自《2013年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大树的孤独,就像一个老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只身一人那种孤独”。实际上是在表明生活中的老人是很孤独的。因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
B.在城里。树病了有人给他们“输液”,枝条乱了有人给他们修剪,渴了有人给他们浇水,脏了有人给他们冲洗,这是人对大自然的礼遇。
C.“孤独像虫子。不断地嗤噬着大树的意志。大树甚至希望……好从孤独悲哀中解脱出来”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大树的孤独和梦想。
D.文中“在斩断根须和弄去所有枝叶的时候。大树有一种断手断脚的疼痛,但一想到马上就要来到的荣光,它疼并快乐着”写出大树安土重迁的心态和对城市生活的渴望。
E.“当然,就算是听到了,也决不会当回事儿。人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呢,没那闲心!”意味着城里人很忙碌,没时间管与他们关系不大的事情。
(2)大树在小说中代表着某种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试做简要分析。(6分)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本篇小说中呈现出的城里人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请加以概括。(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周恩来传
[英]迪克·威尔逊
铁窗生活对周来说即将来临。那些从日本货物中源源获利的商人殴打了抵制购买他们货物的人们。为此,1920年1月,学生们再度进行抗议.而这一示威却成了当局大批逮捕学生的借口。1月29日,天津的学生们举行群众大会,决定进行报复。他们向省长请愿,要求省长支持他们的抵制运动。这次请愿是由周和一个男生、两个女学生领导的。邓颖超被留下来协助守卫学生总部。
寒冷的北风卷着残雪,扑打着人们的面颊,他们等待着,只要一声令下他们便马上出发。周身着一件单薄的短上衣,长长的头发随风飘拂,他一步跃上台阶,提醒人们要记住大家一致同意的请愿要求。
当他们到达省长办公所在地时,通向省长办公室的大门却紧紧地关闭着。“我们是天津的学生代表,”周对一个从侧门出来探视学生们想干什么的官员说,“我们要见省长。要陈述我们的爱国意见。”
这个官员缩了回去,遭到的却是周身后成千上万双愤怒的眼睛送去的谴责的目光。大约20分钟以后,他出来传话说,省长可以召见学生代表,但其他学生必须后退。学生们拒绝后退,结果形成了僵局。
突然.周发现正门底部有一个空档,卫兵们忘了关上.他们正好可以爬上门槛,从空隙处闪身而进。周对自己的同志们说:“打破僵局开展斗争的唯一办法是通过门槛空隙进去。”
学生中有人反对说那样太危险,但是,周反驳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和其他三位同志钻了进去.其中两位是女的,在里面与军警发生了扭打。当他们被带到卫兵室等候省长的决定时,周发现大门旁的墙上靠着一个梯子。他迅速登上去,从墙头上向同学们大声喊道:“如果我们一点钟之后仍不见归来,就是失败了。大家要再接再厉,另寻办法,决不让步。”
不久,士兵和警察们闯到学生中间,用警棍这一老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场浴血奋战,而此刻在里面的周和其他三个伙伴还未受到任何损伤。警察厅决定不经审问而无限期地拘留这四位学生领袖,并把他们隔离开来。但周发现可以在厕所里进行联系.随后他们均同意在4月初开始绝食。
这帮助了在外面的其他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把这一事件和逮捕学生的真相公布于世。他们通过报纸和其他公共出版物,很快便了解到外面仍在继续抗议。邓颖超带领一批学生到警察厅,自愿前来替换绝食的代表。
当局为开庭审理周感到烦恼.而此时周已经从单人牢房转移,和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他抓住这一机会,给同狱的人们灌输激进思想。他和其他三个学生即席给大家讲授经济、法律、马克思主义甚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周后来还把在狱中写的东西编成《警厅拘留记》,在狱中,每日坚持写《检厅日录》。
在“五四”运动爆发一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在狱中举办了一个文艺晚会。他们因陋就简,用三块门板拼到一块作舞台,用被子作帷幕,用人的模仿声作交响乐。周演了几出小戏。在扮演地主压迫农民以及法帝国主义的行为时,演得也很好。当他表演最后一个节目——他曾在南开中学演过的《一元钱》时,感动得狱卒们都流下了眼泪,使他们都保证今后一定要爱国。
最后一次审讯在8月份开庭。周坐在“被告席”上,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使他明显地消瘦了许多。数百名朋友和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当周被问到他非法闯入省政府办公处是否属实时,周轻蔑地一笑,然后接二连三地向法官发出质问:“学生们出于爱国之心,抵制日货,维护民族利益,究竟犯了什么罪?”
“学生们到省府请愿,推举我们当代表,求见省长,这又犯了哪一条王法?”
“当局派军警用刀枪棍棒打散请愿学生,造成流血惨案,又是哪条法律有此种规定?”
“既不审讯,又不释放,无理拘留各界请愿代表达半年之久,又依据法律的哪一条文?”
……
这一连串的质问,像排炮一样,打得法官招架不住。他恼羞成怒地喝道:
“究竟是你审问我.还是我审问你?”
法官的裁决原来是准备宣判学生重刑,但他只好从违法的技术性上给予学生轻判,包括学生们事实上已在押的日子。这样大家的面子都挽回了。周的祝贺者们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把他簇拥到汽车上,汽车上插着彩旗和鲜花。在人们的夹道欢呼声中周随汽车一块离去了。
周对自己在监狱期间邓给他的帮助深为感动。他也突然发现有两个出乎预料的人前来欢迎他,一个是他受审中的辩护律师,另一个是南开中学的创办者之一。这两个人都是周的崇拜者,他们都对周的行为和品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南开大学的校董严范荪过去曾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周婉言谢绝了。这时他拿出500美元,资助周到国外深造,因为当时周把个人私情看得很冷淡,而是正在积极考虑留学法国一事。送中国青年学生到欧洲勤工俭学是觉悟社关心的主要事务之一。
(1)下列对传记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局大批逮捕学生,1920年1月29日由周恩来独自领导的天津群众大会,他们向省长请愿,要求省长支持他们的抵制日货运动。
B.周恩来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主人公,本文记叙了周恩来请愿、被拘捕、被审讯、被释放的过程。从而再现了1920年波澜壮阔的天津学生运动。
C.周恩来和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后,给同狱的人们灌输激进思想,并与其他三个学生即席讲授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来影响他们。
D.周恩来被审讯时,大闹法庭,先发制人,接二连三地向法官发出质问,气势上压倒了法官。迫使法官做出无罪释放的决定。
E.严范荪过去曾希望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因周恩来婉言谢绝,在周恩来要到国外深造时。他只是拿出500美元略表心意。
(2)“寒冷的北风卷着残雪。扑打着人们的脸颊”这样的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狱中的那次文艺晚会?(6分)
(4)周恩来能成为伟人,与其年轻时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结合文本,探究周恩来能成为伟人的原因。(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一时间成了很多工友效尤的榜样。
B.崔永元和方舟子的隔空骂战最终以二位意见领袖互揭阴私、对簿公堂的方式告一段落。
C.作为行业中的翘楚,新威将透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及技术改进,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
D.陈独秀反传统的言辞虽有尾大不掉的偏颇,有些绝对化,但目标明确,这点毋庸置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国务院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滥”的倾向被扭转,“假”的苗头被遏制。但时近岁末。又逢乱评滥奖的高发期,要警惕其东山再起。
B.善良的人得到广泛褒奖和认同。蕴藏在扬州百姓心中的道德力量。通过文化感染和制度建设。托起这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高度。
C.平时多下基层了解民生,多为群众着想,多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就能在苗头和萌芽阶段有效解决问题,毕竟,“雪中送炭”只是亡羊补牢之举。
D.那时的家政业方兴未艾。没有可供参考的规范文件。没有学过工商管理的老刘夫妇。只能靠“土办法”管理一支几百人的服务团队。有些捉襟见肘。
15.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6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怀疑大公无私的可行性,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有私心呢?怎么可能做到大公无私?”甚至断言大公无私的要求“超越时代”。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实则误解了大公无私的本来含义,混淆了大公无私的适用范围。的确,受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现实中的人都会有私心、私欲、私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即使,承认人人有私,有等于对为官者不能提出大公无私的要求。其实,历来讲大公无私,都是将其严格限定在公共事务领域,而没有引入私人领域。大公无私所强调的是,在公共事务领域应克己奉公而决不能以权谋私,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私人领域才讲私,公共领域要讲公,不能把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处事原则混为一谈,否则就没有正确理解大公无私。
16.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3分)______。他们贪腐数额巨大,又往往位高权重,是侵蚀党和国家利益的巨蠹。对这些有恃无恐的“老虎”,越是有来头、有背景、有能量,越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反腐败同样不能放过“苍蝇”。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以权枉法行为,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影响同样恶劣,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可有丝毫迁就。
17.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简要分析并揭示其寓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棵大树站在太阳下,昂首挺胸,气度不凡。
一只小鸟从地面上飞到它的耳旁悄悄告诉它,说有一队蚍蜉从远处爬来了,现正在它的脚下做窝,准备挖倒它哩。
大树听了哈哈大笑:“十八级风暴都把我刮不断,千万吨雷霆也把我砸不倒,小小的一队蚍蜉,何足挂齿,任它们胡闹腾去吧。”
蚍蜉们在下面蹿来蹿去,一点点地咬着大树的肉。大树对此毫无知觉,一心只是要去与蓝天白云比高。
小鸟又从下面飞上来告诉它,说蚍蜉的数量越来越多,希望它尽快对蚍蜉们采取行动。
大树听了又是哈哈笑,他说:“那些小东西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大树感到自己的身子有点支撑不住了。这时,它才意识到蚍蜉们已把它的下身给挖空了,可是它已无力对付这些小小的家伙了。一股微风吹来,轻轻的一下,就把它推倒在地。
【高考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教学总结08-19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06-12
高考语文语言得体总结09-14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10-04
高考语文的知识点总结05-09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戏剧基础知识总结08-01
参加高考阅卷心得:高考语文12-10
语文高考改革06-15
高考语文备考11-26
高考语文公式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