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 新时代(精选10篇)
陈春花 新时代 篇1
新时代谈“新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数学学院10信科一班的陈春花,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时代,谈“新文化”的新青年》
90年的大浪排空,我们获得了扬帆的勇气;90年的电闪雷鸣,我们铸就了海燕的性格;9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繁茂成一片森林。但是,90个春秋,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90年的沧桑巨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清朝末年,中国在酣睡着。突然,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民主,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不容置疑,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国人的思想而且还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加以追求和崇尚,使得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间接地推动了中国这位酣睡巨人的觉醒。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它有伟大的功劳,但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这就好比一场暴狂风暴雨之后,没人去重建,更没有统一的规划,各人各学派稀里糊涂,乱搞一通。结果,国人旧思想支柱破除了,新的规范却始终未建立起来。
缺乏全国统一的认识以及民族精神的认同。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恶果。
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抱怨,而是要对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剖析,从而解决新的问题。那么新文化运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对此,我有以下看法:虽然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方面有些偏激,但她仍不失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不是传统内的变革,而是传统的转换;它不是传统的延续,而是走向现代性的革命。尽管它没有巩固自己的成果,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毕竟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抹净历史的尘埃,我们蓦然发现新文化运动至今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辉,在岁月的洗礼下仍然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和鲜艳的色彩,值得人们永远地崇敬。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然而,在建团90周年之际,挖掘五四新文化精神,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重新拾起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精神;重新审视和研究民主与科学,必将使得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取得历史性的跨越。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时代为己任,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新时代的青年,永远跟党走,为祖国的幸福安康而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陈春花 新时代 篇2
三人造出一个新词——“向生而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为陷入“集体焦虑”的中国企业家找方向、定信心,抱着必活的决心活在当下。
彭剑锋称,“雾霾时代”为“灰度时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元,混沌、看不清。灰度并不意味着不好,灰度本身也孕育着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孕育着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则无鱼,灰度是黎明前的黑暗。”
陈春花则称,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我们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她认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不过她也力挺实体经济,毕竟“企业本身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体,企业肯定有生有死,但不会因为环境一变企业就死掉。”
施炜称,“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经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的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一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以下为对话实录。
“雾霾”时代,路标去哪儿了?
贾林男(正和岛副总编):今天一把手越来越难做了,各种闹心事儿交织在一起很纠结、很凌乱。这种“集体焦虑”哪些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哪些是有没有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得面对的?今天三位能不能先把大变革时代的这个“变”讲清楚?
陈春花(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新希望联席董事长兼CEO):中国企业今天遇到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变化。
第一,商业宗旨变了。以前的商业宗旨是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现在的核心是解决顾客问题,就是怎么给顾客提供解决方案。宗旨的变化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顾客能力变了,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今天的顾客拥有无限的信息,甚至比企业还多;另一方面,顾客有能力判断这些信息并作出选择。
第二,商业逻辑变了,过去是基于产品、企业立场,通常说如何理解行业运行规律,而今天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消费者。所以我常开玩笑讲,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成功是失败之母”,传统企业讲究成功经验要能复制,而今天所有互联网的成功都是对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颠覆。
第三,跨界融合,每一行业都有新进入者重新定义这个行业。如打车软件,你很难说它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
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有了我对互联网几个概念的解释:首先是用户跟顾客的区别,用户必须免费,顾客是买单的,但企业必须得跟用户在一起,因没有用户就不会有顾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新机会。
施炜(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领衔专家):中国企业今天发生的集体焦虑,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考量。
首先,全球经济又进入新一轮长波。长波理论认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驱动下,经济会经历一轮百年左右的增长周期。托夫勒描绘的第三次浪潮、里夫金认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在描绘这个大周期。未来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新能源,人类一定会解决依赖化石能源问题;二是互联网升级到大数据、云端时代,现在谷歌、亚马逊走在前面,微软、惠普等都不占先机了,华为、联想等中国企业能不能赶上这趟列车,能不能拿到这张门票,这是一部分在产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已国际化了的企业的焦虑所在。
其次,更多焦虑来自国内。按新兴经济体发展规律,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步是国内消费驱动,比如陈老师所在的农牧业,我们的猪和鸡并没有出口到美国去,光满足国内市场就已经形成新希望六和这样的巨型企业。
第二步是基础设施和重化工驱动,中国主要是国企行为,加GDP导向、地方政府间竞争,于是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机场、火车站,最快的火车,同时也在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领域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这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规模发展的阶段。
第三步最关键,就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驱动,涉及到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等各个要素和环节,中国企业需在竞争结构或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次断裂式的转型,十分困难,中国企业最大的忧虑也正在此。
再次就是互联网的冲击。中国互联网发展比美国差不多滞后10年,美国2000年已有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概念,而中国今天这些东西一下子冲进来了,简直是场革命。你说全世界电商哪有像中国这么火,成为一个节日的?传统企业家因此极度焦虑,拥抱互联网未必赢,不拥抱就毫无未来。
第四是企业生命周期问题。中国目前著名品牌创始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波,90年前后是一波,企业“人到中年”,成熟业务转型问题、商业模式变化问题、接班人、管理层置换等组织内部问题开始爆发。
中国企业之所以难熬,是因上述外部变量在同一个时点上发生共振,多时空压缩在一起。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有点咳嗽,如没其他意外很快就自愈了,可偏偏心脏又出了问题。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今天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进入了“雾霾”时代。
首先是找不到方向,路标没了。一位老板说,今天不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互联网时代一夜之间敌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敌人,怎么个死法都不知道,活法就更不知道了。
另外,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间状态,我归纳为“年龄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企业不上不下,贼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论年龄,50后、60后这批企业家人到中年,就像马拉松跑到20公里时,身心疲惫,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只能放弃;论企业规模,小可以撤,大的千亿级暂时死不了,正是一批处于几十亿、百亿量级的企业,几千几万名员工等着你吃饭,下不了贼船了;论管理,流程没建吗,建了,但流程冗长、复杂、折腾,制度没有吗?一大堆,可怎么优化真头疼;论持续奋斗,贼心还不多不少,想把企业做大,又想享受生活,其中最难的还不是老板,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成为亿万富翁,开始享受生活,不愿意持续奋斗。跨越“中间状态”,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断裂式的变化,所以它潜藏着各种危险——既有成功路径依赖,又面临很多矛盾挑战;既有转型升级的压力,又遭遇各种能力短板;既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又要面临利益分配难题。更大的危险来自于,你不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你自己,过去老板是革别人的命,今天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该革自己的命,革不动了。
“雾霾时代”为“灰度时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状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元,混沌看不清。灰度并不意味着不好,灰度本身也孕育着创新,尤其是跨界创新,孕育着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则无鱼,灰度孕育着黎明前的黑暗。最近很多企业家问我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怎么看,我是乐观的,我认为灰度时代恰恰是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期和企业产业整合期。劣币驱逐良币一直是中国商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死一大批烂企业,一批优秀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变革的“死穴与生机”
贾林男:对中国企业的整体进化我也是乐观的,但对于今天大多数企业个体而言,可能未必,大家认为阻碍中国企业自我革命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施炜:首先是对新消费力量和消费结构反应缓慢。很多企业家有切肤之痛,几年前早该做的事一直没做,都忙着捡钱了。年轻一代消费主体需要时尚和新潮,需要情感消费,或者更平等的对话,但一些50后、60后企业家是不够敏锐的。从代际理论讲,50后企业家基本是权威人格,他们热衷运用权力,喜欢造神和家长式管理。很多50后的发达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会反过来强化这种权威人格。60后企业家是最幸运的一代,他们发展过程中浓缩了很多阶段、很多机会,容易让他们沉醉在成功的幻影之中,他们与新一代消费者的对话能力,包括产品的对话、品牌的对话、商业模式的对话已经跟不上了,所以才有他们看到马佳佳后的惊诧。
其次,彭剑锋讲到,继续革命的动力在哪里?使命在何处?按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西方人有一种为上帝而劳作的清教徒精神,中国许多企业家一开始的动力是发财致富、出人头地,当欲望已经得到实现后,接下来干什么?我们好多企业家信佛了,信佛更多是个人修炼,个人顿悟了、愉悦了、放下了,可是企业怎么办?很多企业家是从个体角度,而不是组织角度皈依宗教的。
第三大问题,领导力。中国企业家在“灰度”环境里成长,有一套“独门暗器”就可能成功,可能是扫堂腿,可能是点穴,整个产业链不用太多考虑,或者搞定渠道,或者纯粹依靠一个概念,都有可能成功。另外,投机、寻租的理念和做法对领导力的损害也很大。但今天面对一些规律性、科学性东西时,“独门暗器”恐怕玩不转了,但导入制度、流程、科学方法又非常困难。好多企业的流程为什么搞得无比繁琐呢?因为变成了权力再分配,流程建设不应是树红灯,而应让运行轨道铺得更平滑、走得更远。再比如绩效考核,变成了拍脑袋、压任务,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是“理性的形式掩盖着非理性内容”。
陈春花:企业本身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体,企业肯定有生有死,但不会因为环境一变企业就死掉。保持持续、保持领先是企业的永恒挑战,从我个人研究来看,一个持续领先的企业一定是在以下八个方面做出很好的设计和安排:
首先是成长性。成长性首先来源于外部,其次来源于行业,再次来源于员工的能力。今天外部环境变化使得企业成长性多变,但不管如何多变,企业肯定有成长性。
第二是企业跟环境的匹配能力。
第三是产品和技术。企业如果能一直遵循对产品和技术的理解,持续发展是没问题的。所有优秀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投入都是足够的,而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原因也在于对产品技术上投入不够。
第四是领导者确实愿意革自己的命。任正非就是自我批判极强的人,现在张瑞敏也很让我佩服。那些能够自我批判的领导者,肯定可以带领企业持续前进。
第五是治理结构。科学的治理结构是能够帮助企业保持生命周期的,而权威人格的企业家一个人决定企业生死,那企业肯定会死了。
第六是价值链。典型讲就是房地产行业,最近住建部部长公开讲十年之内房地产不会出问题,为什么?房地产关乎一整条价值链,要倒整个价值链全倒。
第七是全球化。第八就是创新。
大企业会不会死?
贾林男:今天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阶段性成功企业是一次毁灭性调整,甚至有人称大企业必然遭遇一场“致命打劫”,到底是不是这样?
陈春花:一个比较乐观的理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基本都出现在文化和组织上,绝对不是什么资金、技术、市场。好,如果问题出在文化和组织上,实际上就有机会了,如果你的组织和文化是持续开放的,就有机会实现自我变革。
我认为大企业在文化和组织变革上有两大优势:一是大企业有规模和基础做开放上的投入,二是大企业文化中都有一些优秀的基因,只是有时会把它忘了,当环境逼到它痛时,又会唤醒它的基因。你看IBM的文化基因并没变,还是那三句话:尊重个体、行动卓越、顾客至上,但为什么在郭士纳接手前濒于破产呢?就是把这个基因忘了,IBM能奇迹转型成功,就在于又唤回了这种文化基因。
贾林男:可自我变革好难,“成功是失败之母”。
陈春花:刚刚两位在讲,企业在组织和文化上愿不愿意革自己的命。但是一个企业能有机会革自己的命,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如果连革自己命的机会都没有就更糟。企业自我变革最难,所以我才说根子上的障碍是组织和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并不是外部,而是你自己,刚才彭老师提到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知道朋友是谁,其实敌人就是你自己。
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这样,以前外部敌人很清楚,你知道怎么打他,怎么跨越,现在外部全是朋友,敌人变成了自己,你反而不清楚了,因为打自己最难。而且这个敌人还不仅是老板个人,还有整个组织的人,组织里每个人都要革自己的命,你说这有多难。
“变革悖论”:既要赚钱,又要转型
施炜:有一个普遍问题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变革和战略转型,就是中国企业从娘肚子一出来,就身处一个竞争非常激烈、复杂,又低层次的红海中,经营压力对企业变革的牵制非常大,用一句术语说,中国企业缺少足够的战略回旋余地。陈老师感受肯定比我们痛切,中国企业既要赚钱,又要转型。而外资企业在战略回旋余地上就大很多,日本一些企业亏了好几十亿美金还有钱支持变革。
陈春花:前两天听一位老师介绍稻盛和夫讲京瓷,京瓷55年来从来没有亏损过,也从来没有裁员过,人家问稻盛你为啥能做到这一步,稻盛说京瓷储备的现金,足够让这家企业什么都不做,正常发工资24年。
也就是说企业在变革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如果当期经营压力不给这个回旋空间,变革是很难做的。中国企业在变革特别难的一点就是之前积累的盈利实际上是不够的,本来身处白热化竞争就导致利润空间不足,有钱的时候又把钱乱花掉。这一点中国的大企业和真正的跨国大企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积淀还不够。
日本企业也痛过,比如整个家电、汽车业,但它有利的一点是背后有商社,商社很清楚如何用资本和产业整合。日本商社跟西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最大不同点,是日本商社是基于做产业的,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这就使企业有机会和空间做调整。
而中国企业如果想变革升级,就必须承受转型中的亏损或失败。这一点我还是很欣赏06年的TCL的,确实把转型的痛硬吞下来,然后硬转。回到我们今天“向生而生”的主题上来,一个企业要抱着必活的信念,就必须得承受转型巨痛,包括你对自己很多东西的超越。
另外有必要指出,很多中国企业对利润的认识一定要扭转过来。利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不是为了行业第一,也不是为了赚很多钱,而是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和投入。
彭剑锋:要有变革的责任担当。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为资本增值而增值,追求投资效益,不愿忍受转型痛苦。你看鹰的重生就是典型的自我革命,把喙敲掉,自己拔自己的毛,很多企业家是不敢承受这种阵痛的。
文化不开放,难以为继
贾林男:未来能找到出路的人,一定是回归自我革命的人。
彭剑锋:是。美国有一种管理理论——“真实领导力”,提出四大领导要素,我觉得这四点恰恰是中国企业家最缺的。
第一是自我意识。变革时代,人最容易迷失自我,搞不清自己是谁,我的问题在哪。这个时代恰恰要回归本位,认识到自己是谁,内省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很多企业家提出的都是别人的问题,缺乏自我认知、自我批判的能力。
第二是信息平衡处理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后,最难处理的是利益相关方的平衡,因为信息越对称,利益矛盾越冲突。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关利益者全都摆到桌面上来了,比黑箱运作时更难。这时规则就无比重要了,而过去中国大多数老板是不讲规则的,个人没有融入组织,没有成为企业的企业家,还是把企业当成是个人的,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第三是内在道德观的回归。什么是真实领导力,就是回归到企业家正确的价值立场上来。我研究中国企业史,很多成功者是言行不一致的人,老板治理企业有时候是一种政治运作方式,习惯于潜规则,习惯于忽悠员工。但到了互联网时代,老板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因为今天说假话的成本太高。所以想要真正赢得客户与员工的信赖,企业家必须坚守道德立场,运用道德的力量来管控企业。
第四是关系要透明。关系透明则要求领导者跟客户、股东、员工之间等价值链上的各个相关者建立透明的关系,把机制制度放在阳光下,规则要透明,要明箱运作,而不要黑箱运作。
施炜:确实,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选择上也处于混沌期。有的以佛治企,所谓佛商;有的以儒治企,当然叫儒商,有的企业内部贴满了“仁义礼智信”;有的以兵家治国,讲究变化、谋略、运筹帷幄。管理文化上,有的老板学美国,有的老板学日本……总之企业文化很多元。而今天互联网加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既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就要遵循平台的基本规则,首先要“求同”,其次才是“存异”。同时,企业文化需开放,只有在开放中才能鉴别、比较、选择和融合。
今天我为什么比较乐观呢,我觉得已经出现了破解的曙光。以马化腾、雷军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他们比较温润,话也不那么重,不偏执不嚣张,该狠的时候狠也是出于企业理性。第二个乐观的理由也与互联网有关,就是包括60后、70后一批企业家迅速转向顾客导向。你看万科,郁亮是典型的60后,放下身段带着几十人管理团队走进小米聆听演讲,放到几年前,怎么可能的事?这些信息对华为也有很大的触动,华为也声明自己是有互联网思维的,也在进行战略和管理上的调整。
“求生欲”激活企业原动力
彭剑锋: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界又是新一轮危机意识的爆发,不管大企业小企业,利润好的利润差的,全都有强烈的危机感。我觉得这真是件好事。
施炜: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企业走,大家都在谈转型、谈变革。只要大家都致力于转型,那中国经济就一定会转型。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好处是知识传播和分享更广、更快。企业之间的模仿、学习会更加充分和有效。中国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价值观不迷乱,在实用理性、工具理性层面,我们很快就会追赶上去。目前情况下,决心、信心最重要。
陈春花:从我自己角度来看,我觉得只要在努力应变的企业,都有生的机会。你看今天华为在变,格力在变,万科在变,万达在变,小米也在变,我为什么选择“向生而生”这个主题,就是因为今天企业不是在求发展、求机会,而是求生,求生的原动力比以往更加迫切。
中国文化的特质也会使得中国企业一定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中国文化不是内心评价,而是外部评价。虽然孔子非常希望“内圣”,但还不忘加上一个词“外王”,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管内心如何成为圣贤,如果不拜为王者,也不会有人承认你成功。正是这种外部评价使得中国人很难真正“放下”,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烈求生欲望的原动力。
外部环境的三大变化,有了我对互联网几个概念的解释:首先是用户跟顾客的区别,用户必须免费,顾客是买单的,但企业必须得跟用户在一起,因没有用户就不会有顾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独立发展,要跟别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带来新机会。
陈春花:让我们回到顾客时代 篇3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前瞻观点:
2007年大家都要回到顾客这个层面上,企业时代结束了,顾客时代开始了。这是营销最基本和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应该坚持下去的。大凡成功的营销一般都逃不脱这个规律。
2006年,中国市场经历了外部环境调整、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使企业在2007年更加理性和慎重。如果具体到营销层面,由于成本等压力也使得企业不能够随意耗费资源来做事情,营销投入也自然会变得比较精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地、不计成本地做广告,任何一个广告都需要认真考虑和评估它的有效性、能否真正起到沟通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精益营销。
如果从更加本质的角度来看2007年的营销趋势,应该说将顾客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将是根本性的。以往所有的企业都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但很少有企业会真正关心产品和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2007年大家都要回到顾客这个层面上,企业时代结束了,顾客时代开始了。这是营销最基本和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应该坚持下去的。大凡成功的营销一般都逃不脱这个规律,比如前两年非常红火的大众娱乐营销,其红火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是以大众为中心导向的、是体验式的,让顾客来选择,所以就成功了,只是它是以娱乐营销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营销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娱乐营销之外还有体育营销、事件营销等等,但本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我一直十分强调基本层面,即产品、渠道和顾客,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要回到这些基本层面,才有可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现在很多人在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认为这些新媒体的发展会对营销趋势进行根本性的颠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顾客自己可以说话,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一款产品的所有信息,这与以前只能听企业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新的形势用新的方法和顾客沟通,这与旧方法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换了新的外壳。
国内近些年的营销还是没有十分认真地关注到顾客层面,需要继续强化对产品用心的程度。那么到底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这需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从管理团队到渠道再到广告,当然关键还是思想观念的调整。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星巴克和谭木匠等等,首先我们来看星巴克。星巴克的渠道选择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咖啡馆应该开在爱喝咖啡的人经常停留的地方,那么他们容易在什么地方停留呢?答案是机场和商务中心,而不是五星级酒店。这样,星巴克就战胜了很多开在五星级酒店的咖啡馆。卖梳子的谭木匠出售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产品,但它没有简单地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普通的产品,附加了很多的元素在一把小小的梳子中,而這些元素恰恰是某一类顾客想要的,于是谭木匠也成功了。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产品做得好,通过产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与顾客沟通的方式,让一个很小的产品变得很有价值。在看多了热闹之后,让我们重新回到顾客时代!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陈春花: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 篇4
30年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企业变大,世界更大,
这种对比缩放的视角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面对着全球化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完成了30年的快速成长之后,面临着新的问题:土地、成本、劳动力、区域和政策优势的逐步减弱,资源的透支……凡此种种,无不要求中国企业转换成长模式。”面对当前的大环境,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在哪里?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地融入世界之中?中国企业的价值机会在哪里?
“如果要分析中国企业的价值机会在哪里,那么就必须知道中国企业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能够获得价值机会的企业现在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日前,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在这本新书上市之际,本刊记者就中国企业如何转换成长模式对她进行了专访。她告诉记者,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是成为价值型企业,她为此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价值型企业为核心概念的“持续成长”方向。
所谓价值型企业,陈春花将其定义为“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并超越环境创造价值的企业”。陈春花教授从全新的成长模式―价值型企业模型展开,描述了价值型企业在战略、执行和文化三个重要领域的基本内涵,以及成为价值型企业的路径。她明确提出:“在即将到来的未来,中国企业如何成长为价值型企业,如何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不管你的企业业绩如何,你都可以让你的企业成为价值型企业。”
4个杠杆撬动世界
回顾过去的30年,撬动世界的中国价值是什么?陈春花教授概括了4个杠杆:用学习换机遇、用成本换市场、用创新换认同和用速度换资本,
这4个杠杆是中国企业能够真正进入世界市场的根本原因。众多中国企业家试图通过创造或应用其中至少一个杠杆帮助他们确立起全球性竞争者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经历了4个最重要的市场和产业变化: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这4个阶段用了2,而中国只用了30年。“如果企业在过去的30年里没走完从制造产品、销售产品、产业配套到走进全球市场这四个阶段,那么就与今天的市场环境不匹配。”中国企业如何判断自己处在哪个阶段?陈春花教授说,“如果企业只是提供产品和服务,那么仍处于第一个阶段;若是还能在市场拥有一定的份额,那么就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如果原材料涨价企业就会出现危机,供应商不能为其提供好的原材料,企业的产品就会出问题,那么企业就还没有走完第三个阶段。”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用学习、成本、创新和速度来换取市场,”陈春花教授说,“但是今天企业如果仍然靠这4个杠杆,恐怕难以走下去。因为目前的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企业必须转换成长模式。”
“如果说学习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成本和速度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量,因为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同样,中国企业曾经拥有的成本优势和成长速度,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拥有。事实是,当今全世界的企业都在相互学习。”
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5
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荡涤着我的心灵,陈俊武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如一颗颗微小的催化剂,充满了牺牲精神,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使命,他们默默地承受烈火的淬炼,在煅烧中涅槃重生。如今,当我再次看到那些静静矗立着的石化装置时,那巍峨耸立的高塔,那错落有致的管道,在我眼中已不是从前冰冷的模样,而是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石化人而自豪!
一篇篇生动的报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科学家的形象:他爱岗敬业矢志不渝的精神催人奋进,他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品格值得学习,他甘为人梯不计得失的奉献让人备受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陈院士“不忘初心”的精神,永远牢记自己学习时的梦想、入职时的梦想、毕生追求的梦想;要把陈俊武精神转化为坚决完成目标的定力、攻坚克难的勇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石化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看学习陈院士的视频与报告,让我感触很深:他坚守岗位七十年,永远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我懂得初心与使命的伟大意义。要学习陈院士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学习他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要以陈院士为榜样,守初心,担使命,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石油石化人艰苦奋斗、永不满足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志向高远,不懈创新的人,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春花 新时代 篇6
宁波石油分公司党委发起号召,要求全市系统党员干部向优秀典型人物学习,不断从石油精神中汲取营养力量,追忆传统、传承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的石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有这样一位“90后”,他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如今91岁高龄,依然在能源科技前沿攀登不停。他的人生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最好的见证。
虽年过九旬,却并未有丝毫半刻停歇,他仍然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并把所有时间精力奉献给了石化事业。无论是走在晨辉中,还是夕阳下,他的背影如此平凡,却又与众不同,没有人知道这位长者是谁。然而他一生的工作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紧密相连;
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演绎了一位老兵新传的传奇;
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担负了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
他,以育人为已任,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人才殚精竭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学以致用 开创技术革新先河
祖籍福建的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由于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中学时期,父亲又把他送进了师资优秀、校规甚严的教会学校。自幼练就心算和速记天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1948年7月,22岁的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来到辽宁抚顺矿务局,参加了人造石油工厂修复的工作。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面对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印证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是否必要的问题。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关闭旁路试验。结果表明,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一台风机一晚上就节省了25度电。此举开了技术革新先河,轰动全厂。
持续创新 让金花灿然开放
1959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中国炼油工业开始步入天然原油炼油时代,已担任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的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由人造油炼油厂设计要转向天然原油炼油厂设计。
1961年冬天,为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自力更生开展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几乎每夜都加班到十一、二点,日以继夜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他又利用赴古巴考察实地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在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中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线索,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分散在对方炼油厂各处各人手中的图纸、规范、手册、准则、报告、文件和记录,还拍照了400卷胶片,收集了几万页资料,从上学起就有记笔记、写日记习惯的他,密密麻麻记满了20几个笔记本。
历经四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它打破了当时国外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为中国炼化工业争得了荣誉。为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
此后,经过陈俊武和几代人一个目标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上层楼的钻研努力,引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实现了锦绣满园。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
播撒希望 著书育人树典范
1992年1月,离开企业领导岗位的陈俊武,此时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
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在先实验创办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开办了4期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的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陈俊武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还要多。
陈俊武始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了几个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培养了一批研究生。,90岁的陈俊武将6年来在郑州大学兼职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捐赠现场,有学生为陈俊武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俊武带着这束鲜花从郑州一路辗转到洛阳,送给了自己的爱人。陈俊武院士平时眼里只有学习和工作,生活极其节俭朴素,他难得在外面吃上一顿饭,从不买任何奢饰品,不浪费任何物品。
陈俊武说:“国家培养了我,我也争取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于1995年正式出版,并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
永不停歇 世界难题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院士默默地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来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 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促进了公司与对方形成了共同合作机制。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殷殷赤子情 拳拳报国心
陈俊武曾在上学的日记里写道:“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俊武早已把浓浓的石油情融进了无垠的事业之中。他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
7月12日,集团公司举办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91岁高龄的陈俊武获得感动石化人物奖。
陈俊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中国石化能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是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中石化的年轻员工勇担重任,加倍努力,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为中国石化下一个35年的辉煌而共同奋斗。”
他说,12日是中国石化35岁的生日,从中国石化刚诞生那一天,他就已经投身于石化事业,现在感觉特别亲切。作为91岁的长者,陈俊武对年轻一代提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要认识到肩负的使命,认识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检查自己每天给社会做的贡献有多大,要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努力,人生才有价值!
陈春花 企业管理靠「内力」 篇7
数字商业时代:为什么新希望六和集团会聘任您到他们集团中任职?
陈春花: 首先,我是一直坚持自己以顾问的身份去跟企业交流,所以他们看得到我给出的方案、给出的意见,怎么能够直接产生结果。像“美的”我已经陪了10几年。在企业中,我一直没有当自己是一个老师。
第二就是,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他们做的事情,而不是用评价的眼光去看。当你欣赏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知道,他的那个动作的价值是什么,然后你才能知道理论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评价基本上就是要挑他的毛病,过多地以评论者的身份去看问题,那就会跟管理离得有点远。
数字商业时代:从学者到职业经理人,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您个人的心态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
陈春花: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关注,但是这对于我来讲,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安排。2003年的时候,其实我已经从做老师的同时就做总裁了,那个时候是六和集团。
为什么我会比较坚持直接在企业去挂一个实际的职务,去承担绩效,当一个职业的经理人,是因为就是中国在管理研究的这个累积当中,我们大部分的学者可能都是从西方的文献和书本当中来的,很少有从中国企业实践来的。但是管理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实践性,所以主要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就是案例研究、时政研究就是基本的方法。如果不能够真的深入到企业实践当中,不具体承担一个绩效的责任,其实不知道它背后发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老师的身份,我一直没放。所以我刚刚讲话的时候,我也一直定位自己是一个研究学者,我没有定位自己是一个经理人,也没有定位是一个企业家,就是我这个老师的情结拿不掉。
数字商业时代:现在,您重新回到六和集团,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呢?
陈春花:一方面是从组织上的调整,我们内部称之为组织激活,如果业绩出现下滑,或者增长不明显,甚至负增长的话,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组织不适合这个企业的发展。例如,2013年的话,从禽流感开始,我们的农牧产业实际上是冲击最大的。所以,在整个外部环境并没有恢复得很好的时候,那我们就必须靠“内力”了,靠内力的话,就是要调组织,所以我首先做的是组织变革。大型组织要成长,不能靠一个能人,小的组织可以靠一个能人,大组织必须是整体激活。如果我们想当期业绩恢复得比较好的话,最重要是激励基层管理人员。不懂管理的时候,常常就会把激励重点放在高管,所以你会发现高管的收入奖金都是很高很高的。但是高管实际上对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想解决当期绩效的话,一定要激励中层和基层。
另一方面,经营需要回归到行业的本质、顾客的价值。所以我们围绕着产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做经营上的调整,包括贴近养殖端,贴近养殖户,贴近区域市场。我是2013年5月22日董事会聘任的,7月12日调整就全面展开了,8月份公司的业绩就开始大幅反弹。
“商业逻辑回归到自然的逻辑,才是更合适的”
数字商业时代:在您的著作中除了管理类的书籍,也包括几本旅行和心灵禅修的随笔。您觉得这个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对这个企业家的商业行为有什么作用?
陈春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承担责任的领导者,那首先你必须对一些东西是要确信的。比如说你的责任感,你对品质的承诺,你对顾客的承诺。
对于这些“确信”,其实在这样一个比较变化的环境当中,每个人可能有各自的办法来保持你的信仰,那我的方法实际上是进修。因为,无论是我做研究的时候,做顾问的时候,还是今天来做董事长的时候,我的身份决定了,我经常是要解决别人的问题。
当我去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我必须对某些东西是非常明确的。我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其实人静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跟自然去对话。因为,我认为自然是一个最纯粹的、最简单的一种法则。这种法则就是说,任何人,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现象的存在也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可能不明白它。所以我给了自己一个方法,我每年会空一个时间出来,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去找一个自然的地方待下来就好了。
数字商业时代:到南极旅游的感受是什么?
陈春花:我当时想去南极,是一个很好玩的原因,就是看了《帝企鹅日记》。可是去完之后我就后悔去了。之后,就有了这本书《让心淡然》,实际上,去了南极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不属于你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地方。南极,就是给人类的一个最好的地方,这个地方人类不要去碰它,如果你去碰它的话,它就退化,整个气温会变,海平面会变,人类就会受到伤害,所以我是很后悔去的。
所以,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作为一个承担责任和使命的人,要把自己放空,要敬畏。敬畏你所在的行业,敬畏你的同事,敬畏你的产品,敬畏你的顾客,当你敬畏这一切东西的时候,你才可能真正知道你的实力和你的责任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只了解商业。因为商业有它自己的逻辑,但是自然的逻辑我认为大过商业的逻辑,当我们回归到自然的逻辑时,那可能才是更合适的。
“人的时间是无限的,关键是怎么去管理它”
数字商业时代:您在学校里任教,又在企业里任职,还写了这么多书,您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怎么分配的?
陈春花:我认为一个人有几个技能是很重要的,第一个技能就是沟通,第二个技能就是概念化的能力,所谓概念化的能力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第三个就是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人很重要的技能,我专门给学生写了一本书叫《从现在出发》,这本书就是我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的总结。其实,一个人想成长起来,有几个方面的修炼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就是时间管理。一个人的时间是无限的,关键是你怎么去管理它。当你管理时间的时候,你就一定是要让单位时间最有效。你把要做的事情都分配时间,比如说我为什么能写这么多书,是因为我每一天都会分配时间给写书。
数字商业时代:您每天的睡眠时间能保证几小时?
陈春花:我还是会保证6个小时的,因为我觉得6个小时是够的。时间管理要有韧性,确实是要跟很多不良嗜好做斗争。比如说我很喜欢看电影,有时候我就想,把这个电影看完吧,我一看不行,时间到了。那你就得睡了,你不能继续看。
数字商业时代:那您是能抵挡住“诱惑”?
陈春花:当你尝到了时间管理的好处的时候,基本上就能够抵挡。因为,当你看到自己写出这些书来的时候,就很高兴。其实,我写书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每天写5000字,你就天天写,他要专栏你就拿给他,不要就自己留下。这样,到年底你把它们组起来,这本书就完成了,其实也不是那么难。
陈春花 新时代 篇8
奋斗永远在路上用陈院士的话说就是:“不能觉得自己不错了、得到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没有停顿”;奋斗永远在路上,九十多岁的高龄,他依旧选择每天勤勉工作,努力思考;奋斗永远在路上,陈院士用他自己的切实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用青春去追求精品追求卓越,用汗水谱写人生的华章。
奋斗永远在路上更是对我们年轻人的激励。每次早上上班时在电梯里遇到陈院士,都能从他精神矍铄的神态中深受鼓舞,从老一辈洛派克人中接过历史的重任,未来祖国炼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靠在座的我们这一代。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趁青春去奋斗!
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感想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陈俊武院士淡泊名利、为炼油事业呕心沥血的爱国情怀对我很是触动。在二十世纪环境艰苦食不果腹的五六十年代,仅凭借为数不多的图纸和资料,陈院士率领团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最终拨开荆棘,攀上高峰,使中国炼油工业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拥有更完备的信息网络平台,拥有更便捷的计算绘图程序,拥有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机会,加倍努力,做好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工作,积极开拓创新,为公司进一步发展,为祖国炼油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有感
学习陈俊武院士,学到更多的是他的精神,是他的态度,是他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担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陈俊武院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为石油炼化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毕生的力量。
从革命年代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直到如今,像陈俊武院士一样,一辈又一辈人在为着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当时前辈们的愿景,是的,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收获,他们的愿望也逐渐实现。但是中国梦还在不断前行,作为新生代力量,我们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国不断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做出自己的贡献,一如我们的前辈们那样,以默默付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及严谨的求学态度,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雨数十载,大道求索,陈院士自青年时期便立下科技报国的抱负,几十年开拓创新,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耄耋之年仍然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
陈春花 新时代 篇9
当前,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洛阳工程公司党委把向陈院士学习活动作为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大家纷纷把陈院士作为职业追求的楷模,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和陈院士一起工作交往30多年,听很多当事人讲述了、也亲身见证了这名入党65年的优秀共产党员、92岁资深科学家的奋斗人生。作为洛阳工程公司的党委书记,从公司党委组织向陈院士学习的成效看,我更感到,他无愧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坚定践行者;他的业绩充分展现了不忘初心、忠诚报国的榜样力量。
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忠诚报国,充分体现在听党话跟党走、永葆政治本色上。他出生在黑暗动荡的旧中国,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以求知识救国。他曾专注于药学,看到中国落后的石油工业后,最终选择了石油石化事业,从此矢志不渝。他有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台湾辗转回到大陆的曲折经历,也有在抚顺从事人造石油设计,到迁徙洛阳深山竹园沟进行炼油设计的艰辛和不易。但是,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党和国家需要而奋斗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即使年过九旬依然坚守科研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些足以说明他对党的赤诚之心,对石油石化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我们深刻认识到,向陈院士学习,作为共产党员就要怀揣赤子之心,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担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把“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落到实处。
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忠诚报国,充分体现在矢志自主创新、致力科技兴企上。20世纪60年代,他急国家之所急,刻苦攻关,带领团队完成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带动国内炼油技术一举跨越,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他坚持自主创新,主持完成的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把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陈院士不仅是催化裂化领域的技术权威,还非常关注炼油组合工艺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曾说过,在炼油技术攻关中,就差连续重整没有国产化了,这是炼油工艺的最后一座堡垒,要发挥中国石化“十条龙”技术攻关的整体优势,把它攻下来。在总部的组织协调下,他指导洛阳工程公司与石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压连续重整技术,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上第三个连续重整技术专利商。我们深刻认识到,向陈院士学习,就是要传承发扬好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把初心使命变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恒心壮志,聚焦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忠诚报国,充分体现在敢于担当、不懈奋斗上。1984年,国家勘察设计体制改革,洛阳设计院改制为工程公司,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经理。陈俊武服从组织安排,勇担重责,担任了洛阳工程公司第一任经理。其间,他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率先开展了工程总承包试点,逐渐开拓了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工程公司发展模式,在由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进程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开始,我担任公司主管科技开发的副经理,当时担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的陈院士曾对我们说,针对咱们国家油煤气资源的特点,一定要对石油“吃干榨尽”,既要开发催化裂化等渣油加工技术,又要把原油尽可能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既要注重炼油与化工的优化组合,也要注重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结合。这正是公司多年来技术开发转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陈院士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科研目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锁定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80岁以后,他还站在全球碳平衡的高度,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战略性课题研究。在主持石油替代战略课题研究时,他非常重视并引导专家团队做不同方案的情景分析,一再强调要有全球视野并结合中国国情,统筹解决好常规、严格等情景下化石燃料及石油替代等能源结构优化问题。正是受他的启发和指导,我们公司超前关注并开展了含硫原油加工总流程研究,开发石油替代技术,加快了公司拓展海外业务的步伐。我们深刻认识到,把中国石化打造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是一个充满艰辛、崎岖曲折但又无比壮丽的过程。向陈院士学习,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直面矛盾和困难,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始终保持一股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拼劲,保持一股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企业不断朝着世界一流迈进。
陈俊武院士不忘初心、忠诚报国,充分体现在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上。他超然达观,不追求名利。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上报材料时,他主动提出不报自己,而把课题组另一位同志纳入获奖名单;他生活非常简朴,一些正常的福利待遇也不要,硬是谢绝了公司在广州统一安排的安置房。他对企业管理、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记得20世纪80年代,石化总公司分配给我们两辆皇冠轿车和两辆马自达面包车。当时的陈俊武经理只同意各要1辆,其余指标退回总公司。规定接待重要客人才能用皇冠轿车,他自己仍坐老旧的公务用车。他还捐出自己的20万元授课费,作为优秀青年学子的奖励基金,并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我们深刻认识到,向陈院士学习,就要学习他这种严格的自律精神、高尚的人格操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做到襟怀坦荡、公私分明、清清白白。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向陈院士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标先进、检视问题、找到差距不足,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精神上得到一次升华。我们深刻认识到:从公司转型发展到加强干部员工队伍建设,从贯彻集团公司“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到推动公司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从培育担当作为、不懈奋斗的精神到养成求真务实、精细严谨的作风,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好、传承好陈俊武等老前辈的优秀品质和作风。
一朵自由行走的陈春花 篇10
她,就是陈春花。
手比头高
功成名就后,陈春花时常感慨,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她一生的幸运。1977年,陈春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班主任是黑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宁齐堃。上课第一天,满脸愁苦的陈春花吸引了宁齐堃的注意。放学后,宁老师走到陈春花的座位旁,示意她留下。
等同学都离开了,宁老师问陈春花:“怎么啦?开学第一天就不高兴啦?”忍了一天,被老师这么一问,陈春花的眼泪瞬间涌出:“我不想开学,一开学我爸就又离家了。”原来,陈春花的爸爸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一年在家时间不超过三十天。照顾五个姐妹和外婆的重担,都压在陈春花的妈妈身上。这次因陈春花顺利升初中,爸爸特意请假回家陪她,又不得不马上离开。
五十多岁的宁老师爱怜地将陈春花拉进怀中,告诉陈春花:“你的父亲很伟大,你更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后,陈春花发奋读书,成绩优异,让宁老师非常欢喜。闲暇时,博学多才的宁老师教陈春花书法、作诗写词、画画、唱歌等,让陈春花不仅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且审美高雅、性格开朗。那时,陈春花便立志成为一名像宁老师一样的教师。
临近毕业,宁老师特意交代陈春花,未来无论身在何方,处在何事,一定要记住四个字:手比头高。因为一个人的高度,不是由思想决定的,而是由双手创造的。这句话深深扎根在陈春花心里,成了她一生的座右铭。后来,陈春花顺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坚定地选择留校当老师。虽是工科背景,她一开始教的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陈春花并不介意,为了上好第一堂课,她准备了整整二十页的教案,花了一周时间将内容倒背如流。正是这样一颗赤子之心,让陈春花的课堂学生爆满。
“有时候,我也佩服自己的自控力。”陈春花说。这样的品格,就是深受宁齐堃老师影响。至今,每天无论多么忙碌和劳累,陈春花的写作量始终保持在三四千字,著有《经营的本质》《管理的本质》等十几本畅销书。因为好学、刻苦和坚持,陈春花的知识结构横跨工科、哲学和商科。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学界和商界之间。
上善若水
十多年来,陈春花除了教学,还一直潜心研究中外企业的组织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本土企业成长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了验证自己的研究理论,陈春花先后到康佳、TCL、科龙等公司担任顾问。到公司任职后,陈春花发现,自己所研究的理论,虽大部分经得住现实考验,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她意识到,当置身在企业时,不能以顾客或专家的身份,而必须以一个企业成员的身份,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知道这个企业真正发生什么,可能发生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恰逢2003年六和集团创始人张唐之重病,委托陈春花一定要帮助他的企业走出困境。陈春花没有拒绝。任期不到两年,陈春花就和张唐之的团队创造了农牧行业的奇迹,集团年销售额从28亿元增长到74亿元,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两年后,刘永好带着新希望入驻六和,他希望陈春花继续执掌。但心心念念教师岗位的陈春花,毅然辞去总裁职位,只保留顾问身份,回到了教学研究中。
2013年,新希望面临传统农牧业向互联网转型,心急如焚的刘永好“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陈春花。但陈春花提出条件:必须以兼职的形式,三年合同到期后,马上卸任。刘永好答应了。
陈春花一直非常信奉老子“上善若水”的管理智慧,她一上任,就希望有关高层能放低姿态,放下对“收入规模过千亿元”的执念,而把关注点放在顾客真正的需求上,放在新希望既有模式的改造与可持续发展上。“其实就是一句话,怎么做好一块肉?”陈春花说。但对于新希望这样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销售几百亿元的传统企业来说,转型的艰难超乎常人想象,并受到大部分员工的质疑。
陈春花在动员大会上说:“无论哪个企业,它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阵痛,都是一次考验。但一旦经受住考验,必将迎来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新未来。”陈春花深刻地明白,一个企业真正的成功,靠的不是高深的理论和多么高明的策略,而是“人”。一旦员工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真正服务好顾客,最后的受益才会回到员工,最终让企业茁壮成长。
于是,在陈春花的管理中,没有“功绩”,唯有“贡献”。她让整个团队真正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一项共同的事业。他们大胆从零开始,拥抱互联网模式、打造养殖技术平台、食品研发、创新事业平台。每一次创新,团队都会面临没有技术、没有模式,甚至没有人的挑战,但他们都一步步完成了,最后将不足8元的新希望六和股价提升至16元以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陈春花身体力行,将老子的智慧运用到企业实践中,从而大获成功。陈春花在卸任感言上说:“万物之中,成长最美;自然之中,希望最新。”无论是新希望,还是陈春花,都在以崭新的姿态,步入更美的未来。
唤醒心智
卸任后的陈春花,回归教育岗位。教师,是陈春花矢志不渝的人生定位,无论飘往何处,最后都要回来的,这是自己对恩师宁齐堃最好的致敬方式。
无论作为教师、企业顾问,还是总裁,陈春花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解疑答惑。在陈春花看来,把一个企业做好,能使七八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活得更好,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作为老师更大的价值在于,她可以言传身教,唤醒学生的心智,开启他们的智慧。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这也是她为人师表最大的本心。
如今的陈春花,重新潜心研究伦理学,研究禅宗。在她的认识里,“命”就是自然法则,顺其自然,不骄不躁,一切随喜。卸任后,有一天,陈春花收到一个曾经离职员工的邮件。他在邮件中恶毒地攻击陈春花,对她的离职拍手叫好。陈春花说,在禅修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的回答很冲:“当一个人成为伟人的时候,就会遭到很多恶毒地攻击。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就让我有机会成为伟人。”但现在的陈春花,非但不生气,反而耐心地回复了邮件:“如果对我攻击和谩骂可以让你感到快乐,我也就高兴了。”不久,她又收到那个员工发来的邮件,打开一看,只有三个字:“对不起。”
有很多爱戴陈春花的粉丝,总向她讨教:“您是如何处理好教授、顾问、作家和母亲的身份的?”陈春花答:“除去八小时睡觉时间,如果你一个小时干一件事,你一天可以干十六件事。但如果让你一天干十六件事,你肯定觉得做不到。六祖曾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就是禅。我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简单,就不会像你们说的那么忙了。”
回归校园后,一个职场老友来探望陈春花,一脸羡慕地对她说:“什么时候我也可以轻松逃离职场,跟您一起修禅啊?”陈春花笑了笑说:“禅修并不需要你逃到深山老林,或到象牙塔苦思冥想。工作就是修行的场所,而且对人更健康。”望着老友质疑的目光,陈春花继续说:“释迦牟尼开示说‘精进’是达到开悟的办法之一,联系到日常工作,就是持续改进,每天进步一点,就是禅修。要处理好职场的人际关系,就是在磨练心性、培养品格。修行就是一个人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当你做的工作,每次都是有品质的输出和有价值的贡献时,你的人格就很高尚。”老友如醍醐灌顶。
陈春花认为,要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欢乐的旅行,而不是修行,修行是苦的,但旅行的心态是欣赏、是享受。哪怕人生再困难,都要学会享受它,这样才能快乐。就像现在的陈春花,肩上仍承担着责任,因为这份责任,她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她早已学会放掉自我,好好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看花、看海、看山、看书,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
(编辑 张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