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精选6篇)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篇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太行谷
聂怀贵
⑴一只苹果的色彩和曲线,自然是一种美,而把它切开来的剖面,将把你带入另一种美的意境。这是我穿越太行大峡谷时,心中生发出的一枝联想。站在山脚下仰视或登上山顶俯瞰,蜿蜒险峻,秀美雄奇,都是山势表象的一种浅读。只有深入峡谷,才可能走进山的内部世界,倾听到山的阴柔心韵。
⑵太行山,从《愚公移山》的历史传说起,就以高大威猛的身影贴近我,我承认了他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当我在一个秋日步入太行大峡谷时,突然觉得沐浴在一片母性的光芒里。
⑶深秋的太行峡谷,花淡叶瘦,树简枝疏。两壁峭岩上的树木,不时被山谷的风吹动,落叶如蝶,在水面闪闪烁烁。一只红尾巴的小鸟,飞上飞下,箭来箭去,与其说是在不厌其烦地丈量太行山的高度,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反复诠释峡谷的深彻和隐秘。有意思的是,这种珍奇之鸟,我在九寨沟也曾见到过。九寨沟是极少有飞鸟和其他动物出现的,况且九寨沟与太行山,一个在川西,一个在晋东南,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只鸟在展现生命力强劲的同时,分明也暗示了“峡谷”和“沟”之间某种相通之处。
⑷太行峡谷,是一个峡谷群:黑龙潭,青龙潭、八泉峡,红豆峡、万佛山、紫团山……深秋季节,前不久降了一场雨,山无寒意,各峡的水却丰沛肥茂。滔滔峡水,若一根根脐带,牵动着我的脚步,更牵动着我的想象。沿了峰回岩转的太行峡谷一路走去,忽而如坠一筒深彻的古井,井口惟见一丝半缕的云影流过;忽而又被裹夹进一道弯曲的山缝,天空窄如一线星光;忽而柳暗花明,眼前一片朗然开阔,无限明媚……如果山有阴阳之分,那么峰峦为阳,雄性气质彰显;峡谷属阴,女性特征昭然。走在太行大峡谷,一种回归母体的神圣感和敬穆感,久久地在我心中激浪回荡。峡谷的阴柔,托起山石的阳刚;峡谷的幽邃,映出山体的伟岸;峡谷的垂直深度,一定是岩壁如切如削的高度……
⑸走出黑龙峡,谷口有民居俨然排列,遂择一家叩门而入。问知,在此处住一宿仅需十元钱,风味饭菜极是便宜。我便与同行之友相约,明年一定来这里住些日子。说话间,民家灶台锅里的面条煮开,女主人真心实意地留我们吃饭,我们回之以感动的谢绝。她送出我们,忽然想到什么,转身又进到屋子,捧出一大把鲜鲜红红的山楂,说是刚从院子里那株树上摘下来的,要送给我们路上吃。从她那每道皱纹都流动着慈祥的脸上,我读出了久违的母爱,甚至,在一个漫长的瞬间,她几乎幻化成了我母亲的模样。
⑹一只圆润柔美的苹果,是一度春秋的结晶;一道深邃如历史的峡谷,因包容亿万年时光的雕造,积淀了母性般博大厚重的慈爱……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太行谷的特点。(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沿了峰回岩转的太行峡谷一路走去,忽而如坠一筒深彻的古井,井口惟见一丝半缕的云影流过;忽而又被裹夹进一道弯曲的山缝,天空窄如一线星光……
小题3:本文主要是写太行谷,为什么在第(5)段中还要写谷口民居的女主人?(4分)
小题4:选文开头、结尾都提到了苹果,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深彻和隐秘(1分),阴柔和幽邃(1分)、母性般博大厚重的慈爱(2分)。
小题2:“坠”,往下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的垂直深度(2分),“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被山谷包围的情形(2分)。
小题3:写谷口民居的女主人的实诚、好客、热情,以这种“母爱”的光辉衬托山谷的博大厚重(2分)。由山谷写到人,拓宽了文章思路,丰富了太行谷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
小题4:开头提苹果,以苹果两个角度的美引出下文对太行谷母性形象的顿悟(2分)。结尾提苹果,是以苹果的圆润柔美是一度春秋的结晶,衬托太行谷的积淀深远,突出它博大厚重的慈爱,点明中心(2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3)、(4)、(5)段分别描绘了峡谷的三个特点,抓住“反复诠释峡谷的深彻和隐秘”、“ 峡谷的阴柔,托起山石的阳刚;峡谷的幽邃,映出山体的.伟岸;峡谷的垂直深度,一定是岩壁如切如削的高度……”和“我读出了久违的母爱”或第6段中“积淀了母性般博大厚重的慈爱……”即可明确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题目时,先解释词的意思,再结合前后文来回答其表达作用。如解答本题,“坠”是“往下沉”,而文中把在山谷中行走到笔直的峭壁之间比喻成掉进一筒深彻的古井,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峡谷的垂直深度;“裹”是“用东西包起来”,在这儿描绘出了人被山包围的情形。
小题3:
试题分析:要结谷口民居的女主人的特点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和写作手法来回答。从对女主人的叙述来看,她实诚、好客、热情,这儿与前文“觉得沐浴在一片母性的光芒里”相呼应;从写法上看,由景到人,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看到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同一事物,那就能明确首尾呼应,结构上完整(圆和);句子在开头,往往有“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的作用;句子在结尾,往往有“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如解答本题,抓住开头“一只苹果的色彩和曲线,自然是一种美,而把它切开来的剖面,将把你带入另一种美的意境”一句可得出是从苹果两个角度的美 来引出下文的内容;品味最后一段,可明确其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再从结构上的作用回答即可。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篇2
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你会不会读书, 更取决于你会不会答题。这些必须通过复习备考中的精练巧讲来实现, 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 一定要以经典试题为范例, 精练巧讲, 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练习尤为重要。高考题是考纲的具体体现,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而且高考题相对规范科学, 同时高考题在命制中为了选拔区分度, 往往是集中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薄弱环节, 所以高考题是教学复习中的典型例题, 这些题在训练学生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就是以高考真题为例题, 对2013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类型进行探讨, 并提出解题策略, 希望能对2014届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分类及解题思路
1. 计算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
(1) 题干 (提供经济数据和相关信息) +题肢 (一般为可供选择的量化信息) 。
(2)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数字运算的内容主要有:商品价值量 (个量、总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个别的和社会的) 、价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汇率、货币币值变化、利息、恩格尔系数、增值税、个税、利润率等。
[解题思路]
第一步:理清思路。就像做数学题一样, 要明白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理清计算的顺序。
第二步:厘清关系。主要是要厘清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要明确“正比用乘法, 反正用除法, 提高用加法, 降低用减法。”
第三步:运用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典例分析]
例题1. (2013·新课标Ⅰ卷·13) 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 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 一年后交货。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签订合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 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 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
A.下降0.83%B.下降0.76%
C.上升0.83%D.上升0.76%
[思路点拨]
第一步:理清思路。先算签约时的利润与交货时的利润, 再算利润率, 理清计算的顺序。
第二步:厘清关系。利润率的变化与和美元汇率的变化呈正比例关系。
第三步:运用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用汇率的计算公式可知在交货时人民币升值, 美元贬值, 利润率会下降, 所以排除C、D两项, 通过计算可知签合同时的利润为24×6.32-144=7.68 (人民币元) , 交货时的利润为:24×6.27-144=6.48 (人民币元) , 可知交货时的利润比签合同时少了1.2元/件, 1.2÷144×100%=0.83%, 故其利润率下降了0.83%。故选A。
[参考答案]A
[特别提醒]解答计算型选择题, 关键是准确理解经济学中数量关系涉及的相关概念。比如,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但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同时, 还必须牢记和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2. 图像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
(1) 题干 (材料+图像) +题肢。
(2) 题干采用材料和图形 (主要有坐标曲线图、坐标函数图) 方式呈现。
(3) 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动静结合、定量定性结合的特点。
(4) 难度较大, 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题, 先确认考查方向。
第二步:审读图像, 结合材料与相关知识分析题意。
第三步:逐个分析选项, 根据干肢联结语的规定性, 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例分析]
例题2. (2013·新课标Ⅱ卷·15) 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D) 和供给曲线 (S) 如图4所示。
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A.P0, Q0B.P1, Q2
C.P1, Q4D.P2, Q1
[思路点拨]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题, 先确认考查方向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
第二步:审读图像, 结合材料与相关知识分析题意是考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的位置。
第三步:题干与题肢联结, 调动相关知识, 选出关联度高、符合题意的选项。从题干可以看出支持价格应该是高于均衡价格, 故P1是支持价格, 相应Q4点是供给数量, 故答案选C。
[参考答案]C
[特别提醒]解答图像型选择题, 一定要正确理清图像中的经济关系。
3. 材料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
(1) 题干 (事例或引文材料) +题肢。
(2) 材料多为诗词、成语、俗语、名言、重要论述等。
(3) 一般用“表明”、“说明”、“启示”、“原因”等规定性提示语, 限定答题的思路和方向。
(4) 多采用单项选择或组合式单项选择。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题 (题干和题肢) , 先确认考查方向 (哪些模块或哪些相关知识) 。
第二步:仔细阅读材料, 明确中心思想, 找准关键句、关键词。
第三步:题干与题肢联结, 调动相关知识, 选出关联度高、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例分析]
例题3. (2013·山东文综卷·19) 2013年3月,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启动, 内容之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不再保留铁道部。这项改革旨在
A.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减少市场监管职能
B.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扩大政府职权
C.强化对权力的监督,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D.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
[思路点拨]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题, 先确认考查方向是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二步:仔细阅读材料, 明确中心思想是国务院机构改革, 实施政企分开的目的。
第三步:题干与题肢联结, 调动相关知识, 选出关联度高、符合题意的选项。国务院机构改革, 实施政企分开, 表明政府进一步下放权力, 但并不意味着市场监管职能的减少也不是扩大政府职权, 所以A、B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C与题意不符。国务院机构改革, 实施政企分开的目的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 故答案选D。
[参考答案]D
[特别提醒]如果题干提供的材料较多, 先不必仔细阅读, 而是通过快速浏览确认考查方向后, 回头再仔细阅读材料。
4. 最佳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
(1)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 在四个选项中, 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正确, 且与题干有一定的联系。而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干要求的。
(2) 题干的联结语, 往往采用“这主要体现”、“这主要说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等与选项联结。
(3) 这种选择题, 所设干扰项迷惑性较强, 看起来似是而非。因此, 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握题干主旨, 如果题肢本身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予以排除。
第二步:把题干与题肢联结后, 都有一定关联, 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 选择与题干有直接联系、更符合材料、更切合提示语, 更体现题干主旨的选项。在比较分析过程中, 重点是对于二级甚至三级引申的选项进行排除。
[典例分析]
例题4. (2013·新课标Ⅰ卷·16)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改通过新的居民身份证法, 规定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指纹信息, 同时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度。身份证法的这些修改
(1) 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 (2) 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3) 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 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思路点拨]
第一步:把握题干主旨, 如果题肢本身表述正确, 但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予以排除。 (1) 强调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 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法行政是对政府的要求, 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故不选 (4) 。
第二步:把题干与题肢联结后, 都有一定关联, 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 选择与题干有直接联系、更符合材料、更切合提示语, 更体现题干主旨的选项。人大常委会对身份证法的修改体现了履行职责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故 (2) 当选;题干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指纹信息体现公民的义务, 同时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度体现公民的权利, (3) 当选, 故选C。
[参考答案]C
[特别提醒]最佳型选择题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如果仅仅与题干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意思吻合, 就不能入选。
5. 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
(1) 题干 (漫画及连接语) +题肢。
(2) 题干采用漫画呈现, 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标题 (主题) ;漫画 (主体) ;说明性文字 (辅助) ;连接语 (用来连接题肢) 。
(3) 漫画的内容, 是由各种情景构成的整体, 主要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事物的形状、结构、变化等。
[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确认考查方向, 便于找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第二步:读懂漫画 (包括人物、事件、文字、画面等内容) , 明确主题。
第三步: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紧扣主题, 确定选项。
[典例分析]
例题5. (2013·浙江文综卷·26) 看漫画《问候的变化》 (作者毛铭三) 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1)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 消费者要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3) 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4) 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 (1) (4) B. (2) (3)
C. (1) (3) D. (2) (4)
[思路点拨]
第一步:先确认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结构。
第二步:读懂漫画, 明确主题, 本题的主题是问候语的变化表明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步: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紧扣主题, 确定选项。问候语变化的原因是居民的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选 (1) (3) ; (2) (4) 虽然本身正确, 但与漫画主题不符。
[参考答案]C
[特别提醒]有的漫画题, 从题干可以看出考查方向, 但有的题则不然, 因此, 应当首先确定考查方向, 避免盲目思考。
二、主观题分类及解题思路
1. 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从图表试题的内容来看:图表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是经济生活, 具体内容可能是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表现的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个体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 的经济现象。
(2) 从图表试题的结构来看:一般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图表构成, 每个图表一般包含标题、图表数据内容和附注三个部分, 也有部分图标题有图表和文字材料组合而成。
[解题思路]
第一步:“三看”: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三看图表图例和注解等。“三比”: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图表与图表之间比较。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把握并正确描述事物的现象。
第二步:是深入分析:在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鉴别、联系等, 把握事物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 并作出正确的阐述或说明。
[典例分析]
例题1.[2013·浙江文综卷·40 (1)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提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本的8倍。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思路点拨]
第一步:“三看”和“三比”。材料一标题告诉我们表格内容主要阐述的是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投资和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材料二标题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GDP能耗基本保持稳定, 空气污染排放量有所下降。从材料二表注可以看出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步:是深入分析。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参考答案]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 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碳) 排放量在下降;但是,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常见错误] (1) 对图、表信息不能全面提取, 仅反映一方面而忽视了另外方面; (2) 对图、表只进行现象性描述, 而没有概括性结论; (3) 对图、表只进行部分性表述, 而没有进行整体性、归纳性的比较分析。
2. 政策措施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一般以“如何解决 (加强、改善) ……?”“采取什么措施 (对策、方法) ……?”等形式出现。
(2) 这类试题, 有是指定了行为主体, 如党、国家、政府、某职能部门、公民、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没有指明行为主体, 需要根据试题内容加以确定。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设问, 确定答题方向 (知识范围) 和思维方法。
第二步:审材料, 明确措施的实施者 (主体) , 一般涉及几个主体, 就分成几个角度。
第三步:将材料中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典例分析]
例题2.[2013·新课标Ⅱ卷·38 (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 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 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 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 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 34%的家庭年收入增加, 户均增加7 125元, 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 户均减少10 409元, 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 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 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 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思路点拨]
第一步:审设问, 确定答题方向为《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相关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 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是政府部门。
第三步:将材料中有效信息“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与教材知识“提高补偿标准, 完善补偿机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 并提高保障水平”结合起来作答。
[参考答案]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 应提高补偿标准, 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 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 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特别提醒]这类试题的答案要点中, 有一些是从背景材料中直接提炼出来的, 甚至个别要点是对背景材料的延伸。既源于教材, 也超越教材。
3. 因果关系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一般以“为什么……”、“……的原因”等形式进行设问。
(2) 在这类试题解答中, 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解释某现象 (或结果) 产生的原因, 多从重要性或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负面现象还应当说明其危害性。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设问, 确定答题方向, 即从哪些方面分析原因。
第二步:教材与材料联结, 具体分析原因。一般应当分析这样做依据、意义 (重要性) 、必要性、可能性等。
第三步:在说明原因时, 要主次分明、由近及远、先直接后间接, 先说经济、政治, 后说文化、社会, 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典例分析]
例题3.[2013·新课标Ⅰ卷·38 (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十六大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二H剧团是一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引下, H剧团结合自身发展于2007年改制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六年的努力, 该演艺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改制前后的对比如下表。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
[思路点拨]
第一步:审设问, 确定答题方向, 即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分析原因。
第二步:教材与材料联结, 具体分析原因。自负盈亏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表明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公司高效运转;按贡献大小分配与公司快速发展、演职员收入大幅增加表明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市场化营销、面向社会提供菜单式服务表明改制后, 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明确, 市场定位准确;年均100多场次与传统节目得以保留, 反映社会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节目不断推出, 多个节目获奖表明演出场次增加、多个节目获奖,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
第三步:在说明原因时, 要主次分明、由近及远、先直接后间接, 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参考答案]改制后, 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明确, 市场定位准确;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公司高效运转;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和市场化的营销形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演出场次增加、多个节目获奖,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失误警示]学生在解答因果关系型主观题时, 很容易出现单打一的问题, 联系课本分析时脑子里只有课本知识了, 联系材料分析时脑子里只有材料内容了, 联系主体分析时又只有几个不同的主体了。而现在不少题目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 哪怕分析得再好, 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4. 分析意义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这类试题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进行设问, 常用“……积极意义”、“……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的历史意义”、“……的重要性”、“……推动作用”等设问。
(2) 这类试题的答案要点, 有一部分来源于教材, 有一部分是结合材料概括提炼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背景材料引伸出来的。
[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意义还是影响。意义一般只指积极方面, 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同时, 还必须明确, 是要求回答某方面 (考试内容涉及的某一个模块) 的意义还是全部 (各相关模块) 意义。
第二步:根据设问规定的答题方向,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按发散性思维编制出答案要点。
[典例分析]
例题4.[2013·新课标Ⅱ卷·38 (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 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 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 (1公顷=15亩) 建立了一个工业园, 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 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 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 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 2012年, 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 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 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 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 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 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思路点拨]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第二步:根据设问规定的答题方向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 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 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 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步:按发散性思维编制出答案要点。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 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 有利于扩大内需;R镇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
[参考答案]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 带动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产值增加;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 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或有利于扩大内需) 。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常见错误] (1) 没有注意题目要求, 要求答某一意义的, 答了全部意义, 浪费了时间; (2) 要求答全部意义时, 仅答某一意义, 出现挂一漏万现象; (3) 缺乏辩证思维, 答“影响”和“作用”时, 没有从“有利和不利”或“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
5. 说明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一般以某些典型事例为背景, 要求考生阐释该事物在经济 (或政治、文化、哲学) 方面的启示。
(2) 这种试题一般采用“这给我们哪些启示”或“……对你有什么启示”等进行设问。重点是考查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在审题时, 首先考虑两点: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侧重于回答“怎么办”。
第二步:按照答题模式, 写出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的要点, 一般不必展开分析。答题模式:“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原理+应该怎么办”。
[典例分析]
例题5.[2013·安徽文综卷·38 (3) ]三年来, 皖江城市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 刻苦钻研新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 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思路点拨]
第一步:在审题时, 首先考虑两点: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二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从文化生活角度, 我们如何进行创新驱动。
第二步:按照答题模式, 写出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的要点。答题模式:“原理+应该怎么办”: (1) 立足于社会实践+应该怎么办; (2)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博采众长+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1) 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 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博采众长,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 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材料, 只是罗列一些教材知识。二是从材料到材料, 没有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提升。
6.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征]
(1)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自己的认识。
(2) 一般以“如何认识……”“如何看待……”或“如何评价……”等形式出现。
[解题思路]
此类题可按“判断表态 (是什么) ”———“阐述道理 (为什么) ”———“明确做法 (怎么办) ”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 (是什么) ———对题中的事例或观点作出正误、优劣判断。
第二步:阐述道理 (为什么) ———说明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这样做或不支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明确做法 (怎么办) ———相关主体准备怎样做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
[典例分析]
例题6.[2013·天津文综卷·14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 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 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 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思路点拨]
第一步:判断表态 (是什么) ———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第二步:阐述道理 (为什么) ———消费结构改善的意义、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步:明确做法 (怎么办) ———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 不应盲目排斥;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参考答案] (1) 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3) 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 不应盲目排斥。 (4) 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失误警示]认识评价类主观题如果理顺了思路, 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找不到思路, 则答起来难度就会很大。不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恰恰容易忽视题型, 盲目答题, 从而缺少思路, 乱答一气。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重视设问类型, 只有明确设问类型, 才能明确答题思路。
中考议论文解题思路及试题演练 篇3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相当普遍,议论文的考查已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由此可见,把握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掌握答题的技巧,强化议论文阅读训练,在我们当前的复习备考中尤为重要。
【考点分析】
考点一:把握文章论点
1.论点的概念和特征
答题思路: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或陈述,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形式上论点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特征:正确、鲜明、严密、集中、深刻。
2.论点的呈现方式
答题思路:⑴开门见山式:在文章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鲜明夺目地把自己的主张亮出来。⑵画龙点睛式:在文章收篇时,水到渠成地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论点。⑶分论点式:在总论点下,还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受总论点的制约,为总论点服务的。
3.论点的出现位置
答题思路:议论文一般有鲜明地亮出中心论点的语句,它主要出现在文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或从对现象、事例的分析中提炼出论点)、文尾(结尾总结出论点),也有一些议论文的论点出现在文中,一般为过渡句(或总结句),还有一些议论文的文题就表明了中心论点。寻找中心论点的顺序为: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概括。
4.归纳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⑴审读文题。有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⑵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类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也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⑶提炼归纳。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就要将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考点二:辨别论据类型
1.论据的种类
答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正反事例。理论论据,是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名人名言、警句、俗语等。
2.论据的特点
答题思路:⑴真实、确凿。事实论据必须是确凿的、真实的。理论论据必须是精辟的、深刻的。⑵典型、代表。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⑶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内容一致。
考点三:品析论证方法
1.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题思路:⑴举例论证。运用真实确凿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⑵道理论证。运用名言警句和公式定理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和信服力。⑶对比论证。对比映衬,更能有力地证明论点。⑷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证明论点。
2.论证方式
答题思路:⑴立论。即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⑵驳论。即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驳为主,通过驳,树立自己正面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考点四:分析论证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答题思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2.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
答题思路:⑴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其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是不能随意互换的。⑵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一般是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⑶对照式:两种事物(或意思)之间的关系是一正一反,或通过正反明确是非,或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往往能收到对比鲜明、是非迥然的效果。⑷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考点五:议论文语言
1.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⑴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⑵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⑶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⑴解释词语含义;⑵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真题解析】
例(2016年湖南省娄底市):
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⑴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
【真题解析】
用多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题,从每段的开头就可以找到。
【参考答案】
1.读诗词养点浩气。2.读诗词养点骨气。3.读诗词养点地气4.读诗词养点清气。
⑵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真题解析】
先明白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然后对号入座。其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
⑶选文二、三、四、五段能不能调换?请说说理由。
【真题解析】
文章段落的顺序能不能换,要找到文章各段之间的联系,是否按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在组合,本题是按逻辑顺序组合的,找到它们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每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浩气的延伸就是骨气,骨气、地气、清气,符合人的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换。
【试题演练】
人生需要“顶住”
李秦卫
“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地“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 》2016年8月25日)
阅读
练习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对人生而言“顶住”指的是什么呢?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呢?
4.请你根据语段的内容给横线处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5.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篇4
托福阅读烧脑推理题要这么做
托福阅读推理题解题思路分析
从题型构成上来看,托福阅读10大题型中的推理题其实很像是细节题,似乎都是需要考生返回原文来寻找具体信息并加以解题的。而这两种题型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节题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选项的细节,最多进行一些简单的表述形式变化,但含义却保持一致,可以说相对简单。
而推理题则需要大家在找到原文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逻辑推理分析,正确选项代表的含义要靠大家自己思索出来,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对应内容。换句话说,大家需要根据文中的相关依据再往前做简单推理才能得出答案。大家不要小看这一步推理的过程,很多同学偏偏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进一步思考推理。
做好推理题需要类比逻辑思维
既然提到了逻辑思维分析推理,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托福推理题中比较常用的类比逻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很简单,也就是文章中提到两个事物,互为比较对象,而这两个事物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特征,因此可以根据A事物具有的特征来推理出B事物也具备相同的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小刘一样,小王也喜欢养猫。那么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通过类比思维来推断出,小刘喜欢养猫。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也太容易了,不要小看这种推理思维,下面给大家两道来自托福官方真题中的阅读逻辑题做参考分析。
推理类比思维解题技巧实例讲解
实例1
When it comes to physiology, the leatherback turtle is, in some ways, more like a reptilian whale than a turtle. It swims farther into the col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oceans than any other sea turtle, and it deals with the chilly waters in a way unique among reptiles.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whales from this paragraph?
A . They are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reptiles.
B. Their bodies are built in a way that helps them manage extremely cold temperatures.
C .They are distantly related to leatherback turtles.
D .They can swim farther than leatherback turtles.
思路分析
先来看一道简单一点的逻辑题,这段文字讲了某种海龟的特点,其中提到了鲸鱼,问题就是能够从这段文字中推理出什么和鲸鱼有关的信息。根据infer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较为明显的逻辑推理题。
这段文字一共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就类似上面举的简单例子里的“像小刘一样”的这个部分,直接把类比双方海龟和鲸鱼提了出来。然后第二句话则说明了海龟具体具有的特点。那么根据类比逻辑,鲸鱼应该具有的也是第二句话中的这个特点,接下来大家只要从选项里找到和第二句话内容相近的部分就可以了,也就是海龟具有的应对寒冷的独特能力鲸鱼也有,所以选B。
实例2
Buck rubs also have a scent. These odors make buck rubs an important means of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Forehead rubbing by male deer on buck rubs presumably sends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presence of many well-marked rubs is indicative of older, higher-status males being in the general vicinity rather than simply being a crude measure of relative deer abundance in a given area.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olfactory signals on a buck rub make it the social equivalent of some auditory signals in other deer species, such as trumpeting by bull elk.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paragraph about the trumpeting of bull elk?
A.Trumpeting by higher-status bull elk signals their presence to other members of their species.
B.Bull elk need to combine trumpeting with olfactory signals to co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identity.
C.Trumpeting alerts white-tailed deer to the presence of bull elk in their vicinity.
D.Trumpeting provides a better measure of deer presence in a given area than buck rubs do.
思路分析
接下来再来看这道更有难度的推理题,这道题目的类比逻辑结构和上面正好相反,先说了A事物的一个特点,然后再说B事物也有类似特点。对应到原文中应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给出的提示,也就是buck rub散发出的olfactory signal和bull elk trumpeting发出的auditory signal有相同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要去找出buck rub的olfactory signal有什么功效然后和选项对照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
具体到文章里,buck rub的作用就是sends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和indicative of older, higher-status males being in the general vicinity,而trumpeting by bull elk应该也具备类似功效,也就是选项A了。
总结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托福阅读中的逻辑题虽然需要考生进行自主思考,但这种推理思考的难度其实也并不算高,大家不用想得太多太复杂,只需要稍稍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自然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了。小编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上面的例子了解应对托福阅读逻辑题的正确和实用思路,更好地解答阅读逻辑题拿到考试高分。
托福阅读考试中的推理题——教你一招搞定推理题
官方对推理题的定义
首先,大家要正视官方OG(Official Guide)对推理题的定义:“对于文中强烈暗示而未明确表述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这里面我们要重点看两个细节,一是“强烈暗示”,二是“未明确表述”。
第一,“强烈暗示”,即原文中给定的信息与正确答案的信息紧密相连,而并不会出现需要太多太大脑洞的地方。首先就是我们要认真阅读题目中限定的段落(基本上会以某一段为主,而且题目明显给出“According to Paragraph 1”这样的字样),并在脑海里迅速生成段落的结构逻辑,即哪句是主旨(Topic Sentence),哪句是细节(Details),哪句是证据(Evidence),有没有分论点(Minor Ideas)等。并在此基础上,将文章内容与各个选项中的信息匹配。而“匹配”也很重要,如果文章内没涉及相关信息的,得推个五重六重才能得出的答案必然不会是我们的正确答案。而且这是ETS常常挖的一个坑,就看你愿不愿意一往无前地跳进去了。所以划重点:托福中的推理题最多只要往前推一步就足够了,要时刻牢记得托福只是一个语言类考试。
第二,“未明确表述”,即正确选项应该 是文章中没有明确给出我们完全一样的表述,但理论上应该是正确的内容。这就有一个迷思了。很多刷题不够多的同学会想当然地以为推理题必然要往前推那么一大步,类似细节题正确选项的内容(即同义改写)就常常放弃了。而如果你做过超过十套TPO并认真分析你遇到的所有推理题,你就会发现,当出题者想降低出题难度的时候,把推理题的正确答案设置为paraphrase原文某个内容的选项就是一个很普遍的选择。因而,推理题并不会因为“没有推理”而排除任何选项。相反,恭喜你,你只是遇到了一道难度略低的推理题。
一种推理题的解题思路:Contrast
Contrast(或是Comparison)的地方是ETS钟爱的出推理题的地方。其实,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就是让我们去学习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或者是逻辑论证方式。笔者相信,你的写作老师一定会跟你讲过,有的写作题目的个别论点的处理是可以通过对比来实现的。
如果你之前是在国内读高中,而且不是国际学校,那么你的确有可能对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觉得似乎没有那么熟悉。非也,非也。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个场景。
场景回顾:如果你是一个理科生(或者有化学、生物课的文科生),回想一下你的化学和生物课上做的实验,老师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
实验1:现在我们开始实验演示。溶液A和溶液B放入相同的溶液,两个溶液都是透明无色的,没有气泡。现在我们将一块白色无味放入溶液A中,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与B溶液对照,A溶液中开始慢慢出现的气泡。
实验2:现在我们开始实验演示。溶液A和溶液B放入相同的溶液,两个溶液都是透明无色的,没有气泡。现在我们将一块白色无味放入溶液A中,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与B溶液对照,A溶液中开始慢慢变成红色。
我们再画个表格看一下。
溶液A
溶液B
实验前
无色无味
无色无味
实验1
出现气泡
实验2
变成红色
如果这是在化学课,且AB溶液是对比实验,我们会在上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出什么内容?实验1:没有出现气泡;实验2:没有变成红色。对吗。
好了,如果你能填出上面的正确内容,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托福阅读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什么,你不相信?请看题目(来源:TPO):
Paragraph 1: 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are mammals. They breathe through lungs, not through gills, and give birth to live young. Their streamlined bodies, the absence of hind legs, and the presence of a fluke1 and blowhole2 cannot disguise their affinities with land dwelling mammals. However, unlike the cases of sea otters and pinnipeds (seals, sea lions, and walruses, whose limbs are functional both on land and at sea),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 what the first whales looked like. Extinct but already fully marine cetaceans are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How was the gap between a walking mammal and a swimming whale bridged? Missing until recently were fossils clearly intermediate, or transitional, between land mammals and cetacean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early sea otter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looked like.
There were great numbers of them.
They lived in the sea only.
They did not leave many fossil remains.
猜一下正确答案是什么?没有错,答案就是A。
为什么呢?请注意原文中说“However, unlike the cases of sea otters and pinnipeds(seals, sea lions, and walruses, whose limbs are functional both on land and atsea),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 what the first whales looked like.”重点信息是“unlike thecases of sea otters….,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whale...”,“不像sea otter的情况,对于鲸鱼而言,是很难想象最初的鲸鱼是什么样子的。
不够清晰?我们再来画一个表格。
cases
sea otter
whale
envision
not easy
有没有发觉很熟悉!是不是跟刚刚的化学实验一模一样!所以请告诉我,空白处应该填什么?“easy”,对吗?好的,这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下选项A说了什么?“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looked like.”
“not difficult”是不是就等同于我们填入的“easy”!所以这么一道绕来绕去的题目我们就搞定啦。正确答案就是A选项。
有没有发觉get到了一个很高大上的技能!快来新东方的托福阅读课堂,收获更多推理题神技哦~
3个方面全方位解读托福阅读推论题,你懂了吗?
托福阅读推论题的类型和解法
托福阅读推论题都是按照托福阅读文章信息来把隐含意的题目推出,可划分成共性推理题和无共性推理题。有共性推理题是题干里包含了与原文内容相同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回原文定位推理;无共性的推理题就是题干中无线索。
托福阅读推论题的解题难点
推论题目有难度,但并不如同词汇题或者事实信息题,考生在解题时一般只是需要定位到原文基本上就看到了正确选项。但是推论题就算是能够定位到原文,考生们同样是不能找到任何可以直接选择的证据。因此题目难在思维处理过程,考生在思维处理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以出现思维局限,在文章中挖掘深层含义的力度不够或是出现过分的“思维扩展”,推测出超出原文内涵的选项。在思维局限时,考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直接来源于原文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常见的解题障碍;思维扩展太多则会加入自己的常识,并不利于解题,往往会答错。
托福阅读推论题的选项特征
通过专业考试分析表示此类题型的正确选项是利用定位句综合提取出的的信息,该类信息一般是不会被原文直接用字面意思表达出来,通常是很含蓄、概括的;错误选项通常包含有3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直接原文依据的内容;第二种是原文中明显提到的内容;第三种则是无关选项,可能是其他位置出现的信息。
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方法 篇5
(一)混合运算
1.三步式题
【知识要点精讲】
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与两步式题的混合运算一样,都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就要先算上括号里面的;如果小括号中又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也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里要注意:不要认为先算乘、除法,就是不管乘、除法谁在前,总是先算乘。要看谁在前,就要先算谁。即有乘、除混运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式题中有两步计算是乘、除法,但这两步运算被加、减法运算隔开,在计算时可以同时计算乘、除法。在同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个小括号,在计算时,也可以同时计算。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本节知识主要学习的是带有乘、除混合的三步式题与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本节知识的难点是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及三步式题计算的书写格式。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160+300258
分析:这道题中,有加法、乘法和除法,按照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因为除法在前),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
即:160+300258
②
160+300258
=160+128
=160+96
=256
例2 70505-518
分析:这道题中含有二级运算乘除法,又含有一级运算减法,但这题中的乘除法运算中间被减法隔开了,那么,乘除法两步计算可以同一次脱式计算,也就是同时计算70505和518,最后算减法。
即:70505-518
①
70505-518
=1410-408
=1002
例3 在算式420-180512中,怎样才能改变运算顺序,使得最后一步运算是除法,并将结果计算出来。
分析:要最后一步算除法,也就是要先算减法和乘法。因此,必须把减法和乘法分别用小括号括起来。即(420-180)(512)
解: (420-180)(512)
=24060
=4
注:这里可以同时先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解题技巧传经】
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题前先认真审题,先看清有哪些数目,有哪些运算符号。
(2)判断运算顺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每计算一步,未参入运算的数目及运算符号都要照写下来。
【课本难题提示】
P93~94 练习二十
8.101 8 18 1750
9.420-4203=280(棵)
10.25(14-2)=300(千克)
11.450(724)=25,450-724=432(千克)
12.2+4+1=24-1 12-6-2=126+2
2+8+3=28-3 13+24=1+32+4
【课后作业设计18】
1.先用①②③标明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出来。
320-27216+24 105+1443625
①
560(273+5) 2530-4806
(36+64)(64-36) 315-60158
2.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460 + 340 68 34 13 + 2 64 16
3.今年植树节,六年级植树240棵,是四年级植树棵数的3倍。六年级比四年级多植多少棵树?
4.食堂原有825千克大米,又运来15袋大米,每袋25千克,现在一共有大米多少千克?
【思维发散训练18】
1.100-99+98-97+96-+2-1=(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25 3-240=10
【数学奥赛奥乐园18】
一天早晨9点钟下起了大雨,那么再经过36小时,会出太阳吗?
2.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和两步应用题
【知识要点精讲】
文字叙述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显,一般题中都有求和、求差、求积、求商的要求。解答这样的文字题时,就要根据相应的要求来列式计算。在列式时要正确使用小括号,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达到最后一步是求和、求差、求积、求商的要求。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是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理解和、差、积、商的含义,正确运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也是如此。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480除以48与33的差,商是多少?
分析:要求商,必须知道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是480,除数是48与33的差。由于要先算48与33的差,48-33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解: 480(48-33)
=48015
=32
例2 350减去50乘4的积,得多少?
分析:通过读题,可以得出:这题是求350减去积得多少。也就是求350减去积的差是多少?这里的积是指50乘4的积,要求差,就必须知道被减数与减数,被减数是350,减数是504。
解: 350-504
=350-200
=150
例3 学校体操表演队有62名男生,58名女生,如果平均排成8队,每队有多少人?
分析:根据题意,要求平均排8队,每队多少人就必须知道总人数。即把62+58的和平均分成8份。这样就可以求出每队的人数。
解: (62+58)8
=1208
=15(人)
答:每队有15人。
【解题技巧传经】
解答文字题时,要通过读题、审题来确定最后求的是什么,哪部分是直接告诉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要注意哪部分写在前面,哪部分写在后面。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想要先求什么,用一步算式来表示,这样就能根据已知条件和先求的问题,列出综合算式。
【课本难题提示】
P97~P99 练习二十一
1.(1)425+36=246 (2)800-1815=500 (3)625+62525=650
(4)(75+25)78=7800 (5)390(48-35)=30
3.(1)(17+18)7 (2)280+354 (3)990(2706)
6.84+843=336(人)或84(3+1)=336(人)
7.(48-12)6=6(小时)
8.160(3+1)=640(张)
11.(1)75-728=66 (2)(50-30)200=4000
12.1812-18123=1208(米)
13.1609+128=1568(米)
14.为什么第二辆车比第一辆车多运75千克,因为第二辆车比第一辆车多运38-35=3框有多少千克苹果?
75(38-35)=25(千克) 2535=875(千克)
15.3804-84=11(千克)
16.要求哪个小组用的天数少?必须知道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各用了多少天,再去比较。用33642,可以求出第一小组装订报纸的天数。
33642=8(天) 87(所以第二小组用的天数少) 3367-42=6(本)
答:第二小组用的天数少。第二小组每天多装订6本。
思考题:
(1)(3+3)(3+3)=1 (2)33+33=2
(3)33-3-3=3 (4)(33+3)3=4
【课后作业设计19】
1.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360减去360除以24的商,差是多少?
(2)150加上15乘6的积,和是多少?
(3)150加上15,再乘6,得多少?
(4)450除以15与6的差,商是多少?
3.应用题。
(1)一个粮油店运进大米75袋,每袋25千克,卖出50袋后,还剩多少千克?(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2)一个洗衣粉厂,去年上半年生产洗衣粉78万箱,比下半年少生产12万箱。去年共生产洗衣粉多少万箱?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万箱?
【思维发散训练19】
爸爸今年32岁,恰好是小明年龄的4倍,多少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
【数学奥赛乐园19】
□+□+△=33
□+△+△=30
□=( ) △=( )
(二)应用题
1.连乘应用题
【知识要点精讲】
连乘应用题以简单乘法应用题为基础的。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关键。连乘应用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要根据其中两个条件,求出中间问题。再根据求出的中间问题和第三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为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另一种解法来检验。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比较熟练地用一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本节知识的难点是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一种解法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学校买来6盒钢笔,每盒12支,每支8元,一共用去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分析一:由每盒12支,每支8元,可以求每盒要多少元?即812=96元,求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6个96元是多少?
解: 8126
=966
=576(元)
分析二:由6盒钢笔、每盒12支,可以先求出一共买了多少支钢笔?即126=72(支)。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元?就是求72个8元是多少?
解: 8(126)
=872
=576(元)
例2 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700元,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是自行车的5倍。买2辆摩托车共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分析一:先求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是多少元?即7005=3500(元)。再求买2辆摩托车的价钱是多少元?35002=7000(元)。
解: 70052
=35002
=7000(元)
分析二:先求买2辆摩托车的价钱是一辆自行车的多少倍?52=10倍。再求2辆摩托车多少元?70010=700(元)
解: 700(52)
=700100
=7000(元)
【解题技巧传经】
在解答连乘应用题时,要注意审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时,要分清每一步是求的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一定要注意使用小括号。
【课本难题提示】
P101~P102 练习二十二
5.卖出铅笔多少支? 1076=42(支)
8.3053=450(本)
9.1633=144(人)
10.45-21+48=72(袋)
14.(57+24)3=27(人) 57+27=84(人)
思考题:
因为黄鸡比白鸡少18只,也就是白鸡比黄鸡多18只,又知道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也就是比黄鸡多1倍。因此可得出黄鸡的只数就是18只,知道了黄鸡的只数,三种鸡一共有多少只就好求了。
18+182+(18-13)=59(只)
【课后作业设计20】
1.计算下面各题
1560(59-35)7 2538+1503
(19+26)1421 1254(85-63)3
2.列式计算
(1)338除以58与45的差,商是多少?
(2)400减去17与13的积,差是多少?
3.应用题
(1)一张课桌60元,一把椅子25元,买50套这样的桌椅共需多少元?
(2)一辆汽车每次可支100袋大米,每袋大米重50千克,如果这辆汽车运8次,一共可运多少千克大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3)东方红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50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多少?
【思维发散训练20】
五个小朋友轮换在一张乒乓球桌上打乒乓球。他们打了2小时,平均每个小朋友打多少分钟?
【数学奥赛乐园20】
在下面○里填上和左边不相同的运算符号,使算式成立。
633+1=6○3○1 4+2+1=4○2○1
12-4-2=12○4○2 14+23=1○4○2○3
2.连除应用题
【知识要点精讲】
本节知识是在掌握了两位数除法和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能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的检验方法,即把已经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中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一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本节知识的难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商店卖出了4箱果茶,每箱24瓶,共卖了288元,每瓶果茶的售价是多少元?
分析:要求每瓶果茶的售价是多少元,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画出线段图。
第一种解法:已知每箱有24瓶果茶,要求每瓶多少元。需要先算出每箱多少元。
解:(1)平均每箱多少元?
2884=72(元)
(2)每瓶果茶多少元?
7224=3(元)
综合算式: 288424
=7224
=3(元)
第二种解法:已知卖了4箱果茶,每箱24瓶,要求每瓶多少元,可以先算一共卖了多少瓶果茶。
解:(1)一共卖了多少瓶果茶?
244=96(瓶)
(2)每瓶售价多少元?
28896=3(元)
综合算式: 280(244)
=280096
=3(元)
答:每瓶果茶的售价是3元。
【解题技巧传经】
解答连除应用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想能求什么问题,根据相关的条件求出中间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第三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当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检验做得对不对。
【课本难题提示】
P105~P107 练习二十三
6.712=100(箱) 7200(126)=100(箱)
10.228(34+42)=3(米)
11.2700 400 1800 500 4400 500 10800 700
12.(1)12=96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13.(1)444=64(人) (2)6444=4(人)
14.14443=12(人)
15.645-6088=569(只)
17.可以先求出大小两辆卡车一次运多少袋,40+20=60(袋),再求几次可以运完,30060=5(次);两辆卡车各运多少袋就好求了。
解:300(40+20)=5(次)
405=200(袋)
205=100(袋)
思考题:
三条线段最多能把三解形分成7部分,四条线段最多能把三解形分成11部分。如下图。
【课后作业设计21】
1.计算下面各题
1432-324 27(96-58)57
4536-316262 5589(3418-4771)
2.应用题
(1)水果店卖出5箱鸭梨,每箱25千克,每千克3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水果店卖出5箱鸭梨,每箱25千克,一共卖了375元,平均每千克鸭梨是多少元?
(3)一个服装厂有2个车间,每个车间有42人,一共生产儿童上衣1680件,平均每个人做儿童上衣多少件?(用两种方法解答)
【思维发散训练21】
陶红家养鸡324只,是养鸭只数的3倍,养鸭只数是养鹅的6倍,陶红家养鹅多少只?
【数学奥赛乐园21】
找规律,在下面空白三角形中填数。
3.归一应用题
【知识要点精讲】
归一应用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常用算术法解答比较简单。归一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推算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救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几个这样的数量单位是多少。课本例3就是这一种情况。二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有几个这样的数量单位。课本例4就是这一种情况。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是先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也就中间问题,用除法计算,然后把它作为固定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先求出中间问题再解答;也可以通过找对应关系,摘录条件问题,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一辆客车3小时行了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要求5小时行多少千米,首先要算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按照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5小时行多少千米。即速度时间=路程
解:(1)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3=40(千米)
(2)5小时行多少千米?
405=200(千米)
综合算式:
12035
=405
=200(千米)
答:5小时行200千米。
例2 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200千米需要几小时?
分析:要求行200千米需要几小时,首先要求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即路程速度=时间,这里的速度是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要先算1203。就要打上小括号。
解: 200(1203)
=2004
=5(小时)
答:行200千米需要5小时。
【解题技巧传经】
解答归一应用题时,要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条件和问题,找出中间问题,求出单位数量,再往后进行推算。通过画线段图和摘录条件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本难题提示】
P110~P112 练习二十四
6.360814=630(吨) 1260(3608)=28(小时)
7.6(108)=480(元) 6108=480(元)
8.176244=2(千克) 176(442)=2(千克)
10.375524=1800(千克)
11.075=300(千克)
13.2800420=35(元) 2800(204)=35(元)
15.42728=168(毫米) 42(287)=168(毫米)
16.3515+3715=1080(台) (35+37)15=1080(台)
思考题:
因为一共是16根小棍,要求移动后摆成4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正好用4根小棍,而没有两个正方形共用一根小棍作边的。所以要设法把有公用边的正方形中的`一些小棍移开就能得出答案。
【课后作业设计22】
1.判断题。
(1)一列火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列式为:
21035 ( )
(2)新星洒店购买了40箱饮料,每箱12瓶,每瓶6元,这批饮料共用了多少元?这道题可以先求每箱多少元,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瓶。
( )
2.应用题。
(1)自行车厂一星期生产140辆自行车,照这样计算,一个月能生产多少辆自行车?(按30天计算)
(2)一个豆制品厂,用25千克黄豆做出10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做出千克豆腐需要黄豆多少千克?
(3)一个磨粉厂,8小时磨小麦112吨,照这样计算,12小时可磨多少吨?磨280吨小麦需要多少小时?
(4)一个修路队,7天修路840米,照这样放算,15天修路多少米?
【思维发散训练22】
王师傅4天生产10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月份一个月共可生产多少个零件?
【数学奥赛乐园22】
汽车从甲城到乙城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可以到达。如果要提前1小时到达,每小时比原来多行多少千米?
4.归总应用题
【知识要点精讲】
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是相互联系的一组题目,它们都是解稍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
归总应用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反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类题是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单位数量和数量之间成反比例的关系。而总量在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利用两个已知条件算出来,这个总量就是中间问题。再把这个先求出的总量作为已知条件,推算出结果。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是了解归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解答归总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总数,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求解。
【典型例题示解】
例 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40个,6天可以加工完,如果每天加工30个,多少天可以加工完。
分析:我们根据题目告诉的条件,可以画线段图。
要想求第天加工30个,多少天加工完,必须求出这批零件的总数即工作总量。根据前两个条件每天加工40个,6天可以加工完,可以求出工作总量。406=240(个)。再根据每天加工30个,就可以求出多少天可以加工完。
解:(1)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406=240(个)
(2)多少天加工完成?
24030=8(天)
综合算式: 40630
=24030
=8(天)
答:8天可以加工完成。
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王师傅要8天加工完成,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个?该怎样解答?
(1)
(2)
综合算式:
【解题技巧传经】
解答归总应用题时,也应注重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先根据已知条件用乘法计算出总量。再把求出的总量作为已知条件,根据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问题。
【课本难题提示】
P114~P115 练习二十五
3.7584=150(千克)
4.2153=10(间)
6.20520=80(元)
7.4205=16(盒)
9.452-25=65(下)
11.首先弄清每题□中所表示的是什么数,然后根据和、差、积商的关系求出□中的数。
90(723)=10 602-17=13
200+165=280 310-830=70
12.(25-5)525=4(分)
13.根据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搬了这批书的一半是多少?1512=180(本)。因为剩下的书正好是另一半,也就是180本,这样就很容易求出要几次才能搬完?
解:151220=9(次)
思考题:
要求运来的苹果和梨各有多少筐,必须知道每筐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已知每筐苹果重20千克,还不知道每筐梨的重量,可以根据条件求得:2054=25(千克)。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就能求出运来苹果和梨的筐数分别是50筐和40筐。
P117~P118 练习二十六
4.(1)2532=150(人) 25(32)=150(人)
(2)150(32)=25(名) 15032=25(名)
7.493=12(个)
8.(28+15)25=430(米)
9.因为这个月收入是上个月的2倍,也就是比上个月多1倍,而68402的结果就是1倍的数。然后把这个月和上个月的收入分别除以30天,就很容易求出这个月平均每天多收入多少元?
解:68402=3420(元) 684030-342030=114(元)
思考题:根据题意,一杯水和空瓶子的重量是固定的,当倒进3杯水时,连瓶共重440克,因为多倒了2杯水,即(5-3)杯水,所以一杯水的重量应该是(600-400)(5-3)=80(克)。知道了一杯水的重量,就很容易求出空瓶子的重量了。
解:(600-440)(5-3)=80(克) 440803=200(克)
【课后作业设计23】
1.计算
1206184 1000-21007019
(379+485)(82-28) 12532-(209+2415)
2.应用题
(1)水果店2天卖出24箱葡萄,照这样计算72箱葡萄要几天才能卖完?
(2)五年级有160人参加卫生大扫除,其中35人打扫教室,其余的平均分成5小组打扫校园,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3)学校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如果每天吃88千克,可以吃15天,如果20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大米?
(4)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20米,20天可以修完,实际用了24天才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思维发散训练23】
三年级一班排座位时,如果每排坐5人,就有3人没位置,如果每排坐6人,就可以空出5个人的空位。三年级一班有多少学生?
【数学奥赛乐园23】
一盒粉笔,第一次拿走一半,第二次又拿走剩下的一半还多2根,最后还剩13根。这盒粉笔有多少根?
心算口算速算(四)
时间: 分 秒
6045= 36+189= 24(408)=
(260-180)5= (470+430)60= 819+2626=
1321111= 1205-1205= 825-300=
200-423= 320+754= 820-608=
390+720-800= 3278= 96170=
236236= 6000-208= 250025=
15(8+12)= 6868= 7636=
32+684= 24(43-40)= (40-37)7=
728-567= (64+36)8= (34+23)5=
64040+8= 750153=
1.45的6倍比90多( )。
2.25与40的积比2000少( )
3.16乘5再加上60得( )
4.240除以8再乘30,积是( )
5.比940少300的数是( )。
6.24与15的差,乘9得( )。
7.18与27的积除以15,商是( )。
8.1000减去30与8的积,差是( )。
9.56加上100与18的差,和是( )。
10.比65的2倍少30的数是( )。
11.粮店有80袋大米,是面粉袋数的2倍,面粉比大米少( )袋。如果每袋粮食都重25千克。粮店共有( )千克粮食。
12.小明5分钟行了250米,照这样计算他2分钟行( )米,要行400米,需要( )分钟。
13.180除以18与5的积,商是( )。
14.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40个,照这样计算,3小时加工( )个。要加工80个,需要( )小时。
15.商店运进10箱毛巾,每箱有10包,每包12条,商店运进毛巾( )条。
16.学校买4盒乒乓球,每盒5袋,每袋10个,学校一共买了( )个乒乓球。
17.发电厂用14辆汽车运煤,每辆汽车运5次,共运了420吨,平均每辆汽车运( )吨,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 )吨。
单元能力检测(四)
1.填空
(1)48+64167应先算( ),再算( ),最后算( )。如果要求先算加法,算式是( )。
(2)把下面每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①13211=12 ②8414=6
6012=5 68=48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3)在○里填上、或=。
283+20826○2439+24 756421○756(421)
530+204○1504-80 4824○10054
(4)把60人平均分成3队,每队再分4组,每组有( )人。
2.计算下列各题
(1)(27+38)(110-78) (2)25218+3224
(3)345(604)7 (4)(100+198018)35
3.列式计算
(1)160的4倍减去127的3倍,差是多少?
(2)300乘24与16的差,积是多少?
(3)800除以100与4的商,得多少?
(4)63加上24与5的积,和是多少?
4.应用题
(1)学校组织同学们去义务植树,四年级去了126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2)学校买4副羽毛球拍,共用去了100元,照这样计算,买10副羽毛球拍要多少元?(列综合算式解答)
(3)三年级二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一共采矿石标本252千克,年均每人采矿石多少千克?
(4)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6小时,如果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几小时?
(5)一个饲料加工厂8小时加工饲料96吨,照这样计算,16小时加工饲料多少吨?要加工1500吨饲料需要多少小时?
(6)金盾服装厂加工一批西装,第一次用布料1250米,第二次用布料1250米,第二次用布料1500米,第一次比第二次少做50套,每套西服用布料多少米?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设计18】
3.240-2403=160(棵)
4.825+2515=1200(千克)
【思维发散训练18】
1.50 2. 25303-240=10
【数学奥赛乐园18】
经过36小时后,是第二天晚上的9点钟,所以不会出太阳。
【课后作业设计19】
1.(1)105515 (2)768(54-38)
2.(1)360-36024=345 (2)150+156=240
(3)(150+15)6=990 (4)450(15-6)=50
3.(1)75-50=25 2525=625(千克) (75-50)25=625(千克)
(2)78+78+12=168(万箱) 16812=14(万箱)
【思维发散训练19】
【数学奥赛乐园19】
□=12 △=9
【课后作业设计20】
2.(1)338(58-45)=26 (2)400-1713=179
3.(1)50(60+25)=4250(元)
(2)501008=40000(千克)或50(1008)=40000(千克)
(3)两个年级共有453+504=335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504-453=65人。
【思维发散训练20】
622(5-1)=30(分)
【数学奥赛乐园20】
63+1=6-31 4+2+1=42-1
12-4-2=1242 14+23=1+4+2+3
【课后作业设计21】
2.(1)3255=375(元) (2)375255=3(元)
(3)1680242=20(件)或1680(422)=20(件)
【思维发散训练21】
32436=18(只)
【数学奥赛乐园21】
提示:左下三角形的数右下三角形的数-顶角三角形的数=中间三角形的数
【课后作业设计22】
1.(1)对 (2)对
2.(1)140730=600(辆)
(2)2000(10025)=500(千克)
(3)112812=168(吨) 280(1128)=20(小时)
(4)840715=1800(米)
【思维发散训练22】
108431=837(件)
【数学奥赛乐园22】
405(5-1)-40=10(千米)
【课后作业设计23】
2.(1)72(242)=6(天) (2)(160-35)5=25(人)
(3)881520=66(千克) (4)124=100(米)
【思维发散训练23】
5(5+3)+3=43(人)
【数学奥赛乐园23】
(13+2)22=60(根)
单元能力检测(四)
1.(1)除法、乘法、加法。 (48+64)167
(2)①60(13211) ②84148
(3)、=、(4)12
2.(1)2080 (2)782 (3)161 (4)6
3.(1)1604-1273=259 (2)300(24-16)=2400
(3)800(1004)=32 (4)63+245=183
4.(1)126+1262=378(人) (2)100410=250(元)
(3)252(22+20)=6(千克) (4)50660=5(小时)
(5)96816=192(吨) 1500(968)=125(小时)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篇6
一、商品归类题型
20个商品名称,并附有规格、成分的等说明,要求考生运用商品知识和归类技能从《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中查找8位数编码,将该编码的8位数字相加求和,然后根据求和的和数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的选项栏数字标号涂黑,十位数涂在上一栏0~9的数字框内,个位涂在下一栏0~9的数字框内。
二、严格依照商品归类的操作程序归类是正确解题的基础
对某一个具体商品进行归类时,第一步,就是要初步断定它属于协调制度中哪一类,也就是要先确定它在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中21类97章中的大致范围,属于哪一类。根据商品的详细描述,如它的成分、加工程度、规格、结构、用途等因素)确定它在协调制度中的八位编码。
(一)商品归类的操作程序分解如下:
第一步 确定品目(四位数级编码):
明确“待归类商品的特征”——查阅类、章标题——列出可能归入的章标题——查阅相应章中品目条文和注释,如可见该商品则确定品目—— 如无规定则运用归类总规则来确定品目。
第二步 确定子目(五~八位数级编码):
注意同一数级的子目才能进行比较。
(二)品目归类时解题程序上的错误的地方
其一:抓不准待归类商品的特征
通常协调制度分类时对原料性商品按商品的自然属性设章;制成品按所具有的原理、功能及用途设章;对难以按常用的分类标志进行分类的进出口商品,则以杂项制品为名专列类、章。
所以首先应判断的是,待归类商品究竟是按原料、材料上的特征设章,还是按原理、功能及用途上的特征设章,或是应列入杂项制品。下面仅就品目归类时与明确“待归类商品特征”这一环节有关的程序进行说明。
例1:四缸汽车用内燃发动机,气缸容量1500毫升(97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
说明:汽车用内燃发动机从用途上看是汽车的零、部件,从功能上看是机械,查阅类、章标题,当视为前者时应归入第87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其电车道车辆除外;当视作后者时应归入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相应品目分别为87.08和84.07。
例2:用于腐蚀性流体的瓷制龙头(莫氏硬度9以下的瓷制成)(2001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
说明:从商品构成材料上看是瓷制品,从商品用途上看是特殊的通用零件。查阅类、章标题当作为前者时,似应归入第69章陶瓷产品;当作为后者时似应归入第84章……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此外,商品归类试题中有时还会给出一些与归类无关的条件,如产地、品牌等,应注意避免这些因素对归类思路的影响和干扰。
例如:
1、中国产生漆(1998年下半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
2、纸箱包装、净重5kg的绿豆粉制的干粉丝(1998年下半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
3、奔驰轿车用电动机风档刮雨器(2001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所给出的条件“中国产”、“纸箱包装”、“奔驰”就与归类无关。
其二:误将标题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依据
在商品归类中,类、章及分章的标题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仅为查找方便而设。
例:石棉制安全帽(帽内衬有纯棉机织物制衬里)(2000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
说明:某些考生一看见帽子,就按第65章的章标题 帽类及其零件将商品归入第65章,进而归入以安全帽列名的子目6506.1000。
该商品看起来既是帽类(按用途)又是石棉制品(按材料)。当作为前者时似应归入第65章品目65.06,当作为后者时似应归入第68章品目68.12。
再查阅两个章的注释,从第65章章注1(2)得知,第65章不包括石棉制帽类(品目68.12)。品目68.12的条文明确包括石棉的制品(例如纱线、机织物、服装、帽类……)。因为归类时章标题不具有法律效国,正确的归类方法是按照条文和注释的规定归类,本题商品应归入子目6812.5000。
其三:忽视运用注释解决归类
注释是为限定协调制度中各类、章、品目和子目所属货品的准确范围,简化品目和子目条文文字,杜绝商品分类的交叉,保证商品归类的唯一性而设立的,是非常重要的归类依据。在货品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的场合,尤其要想到运用注释确定归类。特别应关注涉及归类优先级、划分多个编码的界限、归类原则以及排他性的注释规定。
例1:超过100年的水墨画原件,有收藏价值(2000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第23题)
说明:水墨画原件是手绘的艺术品,查阅类、章标题应归入第97章。看起来既是手绘画,也是超过100年的古物。如作为前者似应归入品目97.01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续画;如作为后者似应归入品目97.06超过100年的古物。
因为第97章章注4(2)规定品目97.06为适用于可以归入该章其他各品目的物品,所以超过100年的水墨画原件应归入品目97.01,最终归入子目9701.1010。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牢记注释和品目条文在归类时处于同样优先的地位。如果忽视运用注释,就会误用规则三(三)从后归类的方法即归入品目97.06,此法当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其四:错误运用归类总规则。
归类总规则是商品归类时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其应用条件是在品目条文和注释不能解决归类的情况下才能应用。在讲解归类总规则的时候已经强调过了,在这里就不在重复了。
(三)子目归类时解题程序上的错误主要出在下面两个环节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误将子目归类先于品目归类
例: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按重量计含乙酸乙烯酯单体单元为60%(水分散体)(99年下半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商品归类试题第28题)
说明: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是以氯乙烯和乙酸乙烯酯为共聚单体的饱和的合成物质,是塑料,查阅类、章标题应归入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
因本题商品是初级形状,所以应归入第1分章。该分章未见明确列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品目。此合物中重量最大的那种共聚单体单元所构成的聚合物的品目归类。因按重量计乙酸乙烯酯聚合物归类,归入品目39.05。
因39.05品目下有一个“其他”子目,所以子目的归类应参照子目注释1办理,即因本题商品乙酸乙烯酯的含量不足95%,所以不能视为聚乙酸乙烯酯,而应视为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最终归入子目3905.2100。但是不少考生基于对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不了解,忙于到子目条文寻求帮助,当发现品目39.04项下有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列名的子目后,就误将3904.3000作为正解了。
其二:非同级子目进行比较
品目归对了,但会因为忽视了子目归类时应按照归类总规则六规定的原则—子目的比较只能在同一数级上进行,而前功尽弃。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推荐阅读: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06-12
太行地区01-07
PETS四级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路与解题技巧08-18
太行龙泉游记作文08-31
高校太行山写生总结06-16
太行山写生考察报告11-04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01-21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06-08
太行山写生实习报告11-03
精选关于《太行山上》观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