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2024-12-30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精选4篇)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篇1

A卷

1.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滞流层内(或热边界层内)部位,减少热阻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流体湍动程度)。(2分)

1.塔板中溢流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塔板上有(一定高度的液层)。(1分)

2.消除列管式换热器温差阻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膨胀节)(采用浮头式)(U管式结构),翅片管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增加面积,增强流体的湍动程度以提高传热系数)。(4分)

3.下列情况下,(D)不是诱发降液管液泛的原因。(2分)

A.液气负荷过大B.过量雾沫夹带C.塔板间距过小D.过量漏液

5.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欲增大一卧式冷凝器的传热面积,从有利于传热角度出发,应采取(C)措施。(2分)

A.增大管径B.在垂直面上增加管数 C.增加管长或水平方向上增加管数

6.在工业上采用翅片状的软气管代替圆钢管的目的(C)。(2分)

A.增加热阻 B.节约钢材,增加美观C.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D.减少热量损失

7.试比较简单蒸馏和间接蒸馏的异同。(7分)

B卷

1.简单蒸馏和间接蒸馏的主要区别是()。(1分)

2.体积流量增加一倍,孔板流量计的阻力损失为原来的(4)倍;转子流量计的阻力损失为原来的(1)倍;孔板流量计的孔口的速度为原来的(2)倍;转子流量计的流速为原来的(1)倍;孔板流量计的读数为原来的(4)倍;转子流量计的孔隙通道面积为原来的(2)倍。(3分)

3.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是评价填料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2分)

4.某居民楼的某单元十个用户共用一个供水总管,为使各用户不受其他用户影响,应将管路设计成(支管阻力)为主的管路。(1分)

5.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过程中,若其他操作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量,则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将(A),气相总传质单元数MOG将(B),出塔气相组成Y2将(A),液相组成X1将(A),溶质回收率将(B)。

A.增加B.减少C.基本不变 D.不确定

6.精馏过程操作线呈直线主要基于(B)。(2分)

A.塔顶泡点回流B.恒摩尔流假定C.理想物系D.理论板数假定

7.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中,普朗特数是关于(C)的函数。(2分)

A.对流传热B.流动状态C.物性影响D.自然对流影响

8化工过程中常用的泵有,其中属于正位移泵的是(B)。

a.离心泵 b.往复泵 c.齿轮泵d.螺杆泵

A.a,b,cB.b,c,dC.a,dD.a

思考题:试说明在多层壁的热传导中,确定层间界面温度的实际意义?(5分)

了解或掌握各层材料的热导率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性。如由多层保温材料构成的冷库壁面中,有些保温材料吸水后热导率有很大的提高,保温能力下降。因此,在这种保温材料中的最低温度要高于所处环境下湿空气的露点,以保证湿空气中的水汽不会凝结成水,保证冷库壁面的保温性能。

微机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2

卷16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DMAC向CPU发出请求信号,CPU响应并交出总线控制权后将( 3)。 ? 反复执行空操作,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暂停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保持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等待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2、有一个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要求10ms进行一次数据采集,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及显示输出,应采用的数据传送方式为( 3 )。 ? 无条件传送方式 ? 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3、在数据传送过程中,数据由串行变并行,或由并行变串行的转换可通过(3 )来实现。 ? 计数器 ? 寄存器 ? 移位寄存器 ? D触发器 4、8088 CPU输入/输出指令可寻址外设端口的数量最大可达(4 )个。 ?128 ? 256 ? 16K ? 64K 5、CPU响应中断后,通过( 4)完成断点的保护。 ? 执行开中断指令 ? 执行关中断指令 ? 执行PUSH指令 ? 内部自动操作 6、并行接口芯片8255A具有双向数据传送功能的端口是(1 )。 ? PA口 ?PB口 ? PC口 ? 控制口 7、8088CPU处理动作的最小时间单位是(2 )。

? 指令周期 ? 时钟周期 ?机器周期 ? 总线周期 8.堆栈是内存中(4 )。

?先进先出的ROM区域 ? 后进先出的ROM区域 ?先进先出的RAM区域 ? 后进先出的RAM区域 9、计算机中广泛应用的RS-232C实质上是一种(3 )。

? 串行接口芯片 ? 串行通信规程(协议) ?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系统总线标准 10、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一般是由( 1 )芯片组成。 ? SRAM ? DRAM ? ROM ? EPROM 11、鼠标器是一种(3 )。

? 手持式的作图部件 ?手持式的光学字符识别设备 ? 手持式的座标定位部件 ?手持式扫描器 12、传送速度单位“bps”的含义是( 2 )。

? bytes per second ? bits per second

? baud per second ? billion bytes per secon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CPU在响应中断后,自动关中。为了能实现中断嵌套,在中断服务程序中,CPU必须在 保护现场 后,开放中断。 2、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有两股信息在流动,一股是 数据 ,另一股则是 控制命令。 3、指令MOV BX,MASK[BP]是以 ss 作为段寄存器。

4、指令REPE CMPSB停止执行时,表示找到 第一个不相等的字符 或 CX=0 。

5、设CF=0,(BX)= 7E15H,(CL)= 03H,执行指令 RCL BX,CL后,(BX)= 0F0A9H ,(CF)= 1 ,(CL)

= 3 。

6、在8088 CPU中,一个总线周期是 CPU从存储器或I/O端口存取一个字节的时间 。

8253定时/计数器有 3 个独立的16位计数器,每个计数器都可按二进制或 bcd 来计数。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假设X和X+2单元与Y和Y+2单元中分别存放的是两个双字有符号数据A和B(X、Y为低位字)。

阅读以下程序段,并回答问题。 MOV DX,X+2 MOV AX,X ADD AX,X ADC DX,X+2 CMP DX,Y+2 JL L2 JG L1 CMP AX,Y JBE L2 L1: MOV AX,1 JMP EXIT L2: MOV AX,2 EXIT: HLT

1) 该程序段所完成的操作是什么?1)2) AX=1和AX=2分别说明了什么?2)AX=1说明2A>B,AX=2说明2A≤B 3) 若JBE L2改为JB L2,在操作结果上有什么区别? 3)JB指令排除两数相等的可能

2. (15分)自BUF单元开始存放了10个16位的无符号数Ai,试编程完成对这10个数求累加和,并将和存入SUM

单元中(设和不大于65535)。

答: MOV BX,OFFSET BUF 答:3题 LEA SI,S1 XOR AX,AX LEA DI,ES:S2 MOV CX,10 MOV CX,26 LOP: ADD AX,[BX] CLD INC BX REP MOVSB INC BX HLT LOOP LOP MOV OFFSET SUM,AX HLT

3. (15分)在S1单元开始的存储区域中,存放26个以ASCⅡ码表示的字符,请编写程序段,将它们依次传送到S2

单元开始的存储区域中。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微机系统电路原理图,系统中由一片EPROM 2764和一片SRAM 6264构成了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用

一片并行接口芯片8255A与一个8位ADC的接口来控制ADC的工作并传送数据。ADC的START是A/D转换启动信号,EOC是转换结束信号,OE是A/D转换数据输出允许信号。请分析电路原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系统中程序存储器的容量是 2)系统中数据存储器的容量是

3)若要求2764的地址范围为0H~03FFFH,6264的地址范围为06000H~07FFFH,8255A各端口的地址范围8000H~

8003H,请采用全译码法完成图中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和其它有关器件端点的连线(可自行添加逻辑电路)。

3) Y1 Y3 Y4 MEMW MEMR IOR IOW G2A G2B G1 2764 CE

OE

6264 CE WE

8255 RD WR

8088主控板 A16 A17 A18?A19

4)若8255A采用方式0与8位ADC接口,请按流程图的要求编写CPU通过8255A控制ADC转换,然后再输入数据并存放入数据缓冲区BUFFER单元中的程序段。

答:MOV AL , 98H ;8255初始化

MOV DX , 8003H MOV DX,8000H OUT DX , AL IN AL,DX MOV DX , 8002H ;启动ADC MOV [BUFFER],AL MOV AL , 00H OUT DX , AL MOV AL , 04H OUT DX , AL

INAD: IN AL , DX ;输入EOC TEST AL , 20H JZ INAD

MOV AL , 08H ;EOC=1, OUT DX , AL ;使OE=1

8255A工作方式控制字如下所示:

选择位D7=1

A口方式选择00=方式001=方式11*--方式2

A口输入输出选择1=输入0=输出

C口低C口高B口方B口输

位输入位输入式选择入输出

输出输出0--方式0选择

选择选择1--方式11=输入

1=输入1=输入0=输出

0=输出0=输出

卷17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在以查询方式与I/O端口交换数据时,外设准备好的状态信息是通过(1 )提供给CPU进行查询的。 ? 数据总线 ? 地址总线 ? 控制总线 ? 中断请求线 2、CPU与某个外设交换信息时,通常需要有以下一些信号(2 )。 ? 数字量,开关量,状态信号 ? 数据,控制,状态 ? 模拟量,控制,状态信号 ? 模拟,数字,状态信号 3、在DMA工作方式时,CPU交出总线控制权,而处于( 3)状态。 ? 等待 ? 暂停 ? 保持 ? 中断处理

4、8088/8086CPU有一个与存储器完全独立的空间供连接输入/输出(I/O)设备使用,占有的I/O地址空间最大可达(3 )。 ? 256字节 ? 512字节 ? 64K字节 ? 128K字节

5、在用端口寻址方式寻址外设的CPU中,区分对外设还是对内存操作是由( 3)决定的。 ? 软件包 ? 数据线 ? 控制线 ? 地址线 6、8088/8086在响应可屏蔽中断请求时( 2)。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将中断类型码从AD0~AD7读入 ? INTA输出两个负脉冲,在第二个负脉冲时读取中断类型码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后,进行一次I/O读周期,读取中断类型码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同时提供I/O读控制信号,读中断类型码

7、并行接口芯片8255A工作于选通方式时,通常作为控制和状态的端口是(3 )。 ? PA口 ?PB口 ? PC口 ? 控制口

8、CPU对两个无符号8位二进制数进行减法运算后,结果为00001101;且进位位为“1”,溢出位为“1”,符号位为“0”,

此结果的十进制数应为(3 )

? 13 ? -13 ? -243 ? 溢出 9、堆栈是用于(1 )。

? 存放CPU寄存器的内容 ? 数据高速存取 ? 存放常数表格 ? 存放常用子程序 10、8088/8086CPU中程序计数器(PC)中存放的是( 2)。

? 指令 ? 指令地址 ? 操作数 ? 操作数地址

11、CPU用减法指令对两个补码表示的带符号数6BH(被减数)和0C7H(减数)进行减法运算后,标志位CF、SF和OF

分别为( 4)。

? 0,0,0 ? 0,1,1 ? 1,0,0 ? 1,1,1

12、串行接口芯片8251A在接收过程中,通常用以向CPU申请中断是引脚( 4)。 ?DCR ?TXRDY ? RXD ? RXRDY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需要基本的计算机 2、利用CMP指令比较两个有符号数的大小时,常用标志。 3、传送指令MOV AX,[2000]中对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4、在8086/8088CPU中,每个总线周期通常由状态组成,但在存储器或I/O端口工作速度低的情况下,CPU自动

插入 TW 状态。

5、8253定时/计数器是从预置值开始 减一 计数,故计数器按二进制计100个数回零中断,预置值应为 6、当计算机进入DMA方式传送数据时,CPU处于

7、8259A中断控制器可管理级外部中断,通过级联可扩展至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并填空:

MOV SI , OFFSET BUF MOV CH , 0 MOV CL , [SI] INC SI XOR BX,BX REPT0: MOV DH,08 MOV AL,[SI]

REPT1: ROR AL,1 JNC NEXT INC BX NEXT: DEC DH JNZ REPT1 INC SI LOOP REPT0 MOV COUNT,BX HLT

1) 该程序所完成的功能是:统计数据块中各数据“1”的个数;2)在BUF单元中存放的是:数据块的长度 2.(15分)设在XX单元中存放着X的值,函数Y的值存放在YY单元中,试编程实现下列符号函数。

1 X>0 Y= 0 X=0 -1 X

3.(15分)内存中自TABLE开始的40个字单元中存放着自然数0~39的立方值。对于FIRST单元中的任一个数X(0≤X≤39),要求编程查表找出X的立方值,并存入SECOND字单元中。

答2. MOV AL,XX 答3. START:LEA BX,TABLE CMP AL,0 MOV AL,FIRST JGE BIGPR MOV AH,0 MOV YY,0FFH ADD AL,AL JMP EXIT ADD BX,AX BIGPR: JE EQUPR MOV AX,[BX] MOV YY,1 MOV SECOND,AX JMP EXIT HLT EQUPR:MOV YY,0 EXIT: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CPU采用查询方式与ADC接口的电路原理图,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CPU先通过U3(端口地址为04H)发

出启动ADC的控制信号Start及多路开关的选择代码,然后通过U2(端口地址为02H)查询ADC是否转换结束, ADC转换结束时,将信号OE置1,同时将转换数据送锁存器锁存。当CPU查询到ADC转换结束信号EOC=1后,从U1(端口地址为03H)读入ADC转换数据,并存入以DATA为首地址的内存单元中。请根据接口的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 (16分)电路图中下列引线和器件的名称或功能是:

A为CPU的控制线连接;B为CPU的 C为CPU的控制线连接; D为 状态线 信号;

U1为器; U2为器; U3为器; U4为器;

2. (14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及程序注释,并完成对程序的填空:

START: MOV DL, ;设置启动AD及第0路开关代码 DI,DATA ;数据存放区首址的偏移量DI CLD AGAIN:MOV AL,DL AND AL,0EFH ;使D4=0 OUT [04h],AL ;停止A/D转换

CALL DELAY

MOV AL,DL ;启动AD及选择第0通道 ;输出通道代码 POLL: ;输入状态信息 SHR AL,1

POLL ;OE?1,循环等待

;OE=1,输入数据 STOSB ;存入内存

INC DL ;修改输入通道代码 AGAIN ;八路未测量完,则循环

卷18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在DMA控制方式下由(4 )控制数据传送。

? CPU ? 软件 ? 存储器管理部件 ? 专用硬件控制器

2、在微型机中,往往将外设的状态作为一种数据输入,CPU的控制命令作为一种数据输出,为了将控制、状态与数据

信息区分开,往往采用( 3)进行分别传送。

?不同的信号线 ? 不同的控制开关 ? 不同的端口地址 ? 不同的中断服务子程序 3、CPU响应DMA请求后,由于( 3),所以,一旦DMA结束,CPU可以立即继续执行原程序。 ? IP内容进栈受保护 ? IP和所有寄存器内容进栈受保护 ?. CPU进入保持状态,IP和所有寄存器内容保持不变

? IP内容进栈保护,所有寄存器内容因CPU进入保持状态保持不变

4、系统有多个中断源,而只有单一中断请求线的情况下,为了能处理多重中断流程,在保护现场和中断服务之间必须加入(4 )。 ? 屏蔽本级中断 ? 屏蔽低级中断 ? 屏蔽本级和低级中断 ? 屏蔽本级和低级中断,并开中断 5、当多个外设同时产生中断时,CPU响应中断的顺序受( 4 )的影响。

? 中断优先级 ? 中断允许标志 ? 中断屏蔽码 ? 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屏蔽码

6、异步串行传送的8位数为33H时,采用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1位,则串行口发送的信息为( 2)。 ? 00011001101 ? 10001100110 ? 01100110001 ? 00110011001 7、指令周期是指( 2)。

? CPU从主存中取出一条指令的时间 ? CPU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 CPU主频的倒数 ? CPU主存中取出一个字节的时间 8、PentiumII是带MMX技术的Pentium芯片,这里MMX技术是指(1 )。

? 多媒体技术 ? 多工作模式技术 ? 多路调制技术 ? 多存储管理技术 9、CD-ROM光盘用表面的( 1)来表示“0”和“1”。

? 有无凹坑 ? 粗线不等 ? 材料不同 ? 有无通孔

10、若(AL)=0C6H,(CL)=03H,执行指令SAR AL,CL后,AL的内容为(4 )。 ? 18H ? 28H ? 48H ? 0F8H

11、当CPU与外设工作不同步的情况下,只能采用(2 )数据传送方式。 ? 无条件 ? 程序查询 ? DMA ? CPU与内存

12、在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微机的输出设备时,通常采用( 1)输出信息。 ? 无条件方式 ? 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2分)

1、在微型计算机中,外部信息的传送都是通过总线进行的,故微型计算机的外部结构特点是 三总线结构 。 2、字符串传送指令所能传送的数据块的最大长度为 64K 。

3、传送指令MOV BX,COUNT[SI][BX]中对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基址+变址 。 4、8088CPU对存储器进行读写操作时,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时输出 地址信息 。

5、半导体存储器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两大类,用于存放程序或常数的是 ROM ,用于存放数据或中间结果的是 RAM 。 6、在微机系统中有多个中断源的情况下,需对每个中断源确定 中断优先权 。 7、若要8255A的PB口以中断方式输出数据,则PB口应被设置为方式 1 。

8、执行查表指令XLAT前,必须将表首址送 BX ,指令执行后,查表结果在 AL 中。

9、设某个外设的中断类型码为20H,则该外设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存放的内存单元首址CS= 0000H ,IP= 0080H 。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写出程序执行后所完成的功能.

DATA SEGMENT

A DB 1,2,3,4,5,6,7,8,9,10 B DB 1,2,3,4,5,6,7,8,9,10 S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BEGIN: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0 MOV AH,0 MOV SI,0 MOV CX,10 LOP1: MOV AL,[SI+A] MUL [SI+B] ADD DX,AX INC SI LOOP LOP1 MOV S,DX CODE ENDS

1.

该程序所完成的功能是:求1~10的平方之和

2. (15分)设在BUF单元开始的内存单元中,存放着COUNT个单字节的有符号数的数据块,试编一程序用以统计该数据块中负元素的个数,结果存入RESULT单元中。

3. (15分)内存中自TABLE开始的82个单元中存放着自然数0~40的立方值。对应于FIRST单元中的任意一个数X(0

≤X≤40),要求编程查表找出X的立方值,并存入内存SECOND开始的两个相邻的单元中。 答2. START:MOV BX,OFFSET BUF 答3. START:LEA BX,TABLE MOV CX,COUNT MOV AL,FIRST MOV DX,0 MOV AH,0 LOP: MOV AL,[BX] ADD AL,AL CMP AL,0 ADD BX,AX JGE PLUS MOV AX,[BX] INC DX MOV SECOND,AX PLUS:INC BX HLT LOOP LOP MOV RESULT,DX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8088微机应用系统电路原理图,系统中扩展了2764、6264和一片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两片四位二进制计数器芯片SN7493组成了一个八位计数器,用8255A与八位二进制计数器进行接口。8255的PA口作为计数值的输入口,计数值输入后,由8255的PB口将计数值送至八个LED发光二极管进行显示。计数器的计数由8255的PC7来控制,

当PC7为“1”时,允许计数脉冲加入计数器,PC7为“0”时,禁止计数脉冲加入计数器。故可在PC7端输出一个1秒的高电平,即可控制计数器对输入脉冲频率的测量。8255的PC0接到计数器的复位端R。在每次计数前,由PC0输出一正脉冲,使得计数器清零复位。

74LS138 1.(16分)请根据系统电路原理图及系统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系统中,芯片2764的作用是,6264的作用是;

2)2764的容量为地址范围是 84000H~85FFFH ;3)6264的容量为地址范围是 88000H~89FFFH ; 4)8255各端口的地址分别为:PA口; PB口; PC口 控制口

附: 8255的方式控制字的格式如下:

式 C口低 A组方 A口输 C口高 B组方 B口输 选 位输入 式选择 入输出 位输入 式选择 入输出 择

00=方式0 选择 输出 0-方式0 选择 输出 位 选择 01=方 式1 1=输选择 1-方式1 1= 输入 入 D7=1 1=输入 1?=方式2 0=输出 1=输入 0=输出

0=输出

0=输出 2.(14分)阅读以下频率计控制程序及程序注释并对程序填空:

START: MOV AL , ;设置8255方式字 OUT , AL

LOP: MOV AL , ;PC0置位,计数器复位 OUT 控制口 ,AL

MOV AL ,;PC0复位,

OUT 控制口 ,AL

MOV AL , ;PC7置位,开始输入脉冲 OUT 控制口 ,AL

CALL DELAY1S ;延时1秒

AND AL ,7FH ;PC7复位,停止输入脉冲 OUT 控制口 ,AL

; JMP LOP

8255输入计数值

;8255输出计数值

卷19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当采用( 1)输入操作情况下,除非计算机等待数据准备好,否则无法传送数据给计算机。 ? 无条件传送方式 ? 程序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方式

2、在大部分微型机中,往往将外设的状态作为一种数据输入,CPU的控制命令作为一种数据输出。为了将控制信息、状态

信息与数据信息区分开,往往采用( 3)进行分别传送。

? 不同的信号线 ? 不同的控制开关 ? 不同的端口地址 ? 不同的中断服务子程序 3、8088CPU在最小模式下对I/O进行读操作时,有效控制信号为(3 )。

? RD低电平,WR三态,IO / M低电平? RD三态,WR低电平,IO / M高电平? RD低电平,WR三态,高电平?WR低电平,IO / M低电平4、24根地址线的寻址范围为( 4 )字节。

? 64K ? 1M ? 4M ? 16M

5、在主存储器和CPU之间增设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目的是(2 )。

? 扩大主存储器的容量 ? 解决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 扩大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 既扩大主存储器的容量又扩大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6、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 4)。

? 加法器 ? 累加寄存器 ? 多路开关 ? 算逻运算单元 7、若(AL)=84H,执行指令XOR AL, AL后,AL的内容为( 3)。 ? 84H ? 7BH ? 00H ? 48H 8、在串行数据通信接收端安装MODEM是为了( 4)。

? 把并行数据转换成串行数据 ? 把串行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 ? 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 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9、8088/8086 CPU响应一个可屏蔽硬件中断的条件是( 4 )。

? IF=0,INTR=0 ? IF=0,INTR=1 ? IF=1,INTR=0 ? IF=1,INTR=1 10、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是一种由(3 )执行I/O交换的传送方式。 ? 程序 ? 软件 ? 硬件 ? 中断

11、在寄存器AX、BX中有两个带符号数A、B,利用CMP AX, BX指令比较两者的大小,若A>B,则标志位的状态应是(1 )。 ? OF=1,SF=1 ? OF=0,SF=1 ? OF=1,SF=0 ? CF=1,SF=0

12、当用多片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级联时,最大可构成(2 )级优先中断管理系统,而无须外加电路。

? 32 ? 64 ? 128 ? 256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Intel8088是准16位微处理器,它的内部结构是16位的,但只有八根。 2、在字符串传送指令中,若要求每一次串操作后,自动增加地址指针,则标志DF=

3、指令MUL Sre通常用于IMUL Sre通常用于的运算。 4、用指令CMP比较两个带符号数A,B的大小时,A>B的条件是

5、在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方式中,CPU把一个外设端口作为 来对待。 6、CPU对一个LED显示器电路输出数据可采用传送方式。 7、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中有/输出端口。 8、堆栈段的段基值存入寄存器中。

9、8253内部寄存器地址为个I/0端口,其中个是定时/计数通道端口。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 (12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并回答问题。 START: MOV AL,[ADRM] MOV BL,[ADRN] CMP AL,BL JZ NEXT JA GREAT XCHG AL,BL GREAT: XOR AH,AH DIV BL AND AH,AH JZ NEXT MOV AL,BL MOV BL,AH JMP GREAT NEXT: MOV CL,BL MOV RESULT,CL HLT

1). 若ADRM和ADRN单元中的数据分别为1BH和0CH,则RESULT单元中的数据为 2)若ADRM和ADRN单元中的数据分别为21H和16H,则RESULT单元中的数据为; 3)该段程序完成的功能是: 最大公约数 。

2. 在内存数据段从

DATA开始的两个存储单元中分别存放了两个八位无符号数,试编程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将大

者传送到MAX单元中。

3. 编程将FACTOR中的一个十六位无符号数乘以7后,仍存放在原来两个连续的单元中(设乘积仍为16位数)。 答2. LEA BX,DATA 答3. MOV AX,FACTOR MOV AL,[BX] MOV BX,AX INC BX SHL AX,1 CMP AL,BX MOV DX, AX JNC DONE SHL AX,1 DONE:MOV AL,[BX] ADD AX,DX MOV MAX,AL ADD AX,BX HLT MOV FACTOR, AX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微机硬件系统原理图。在系统中扩展了一片6116芯片,一片2764芯片,构成了系统的存储器;扩展了一

片并行接口芯片8255及四个共阴极7段LED显示器构成了显示器接口电路。请根据系统电路原理图以及显示器控制程序,

回答下列问题:

SSEGCODE DB 0C0H,0F9H,0A4H,0B0H,99H,92H,82H,0F8H

DB 80H,98H,88H,83H,0C6H,0A1H,86H,8EH ;数据段

FOURBYTE DB 21H,78H,34H,67H ;程序段

#1 MOV AL,80H #2 MOV DX,控制口地址 #3 OUT DX,AL #4 CLD

#5 AGAIN: MOV SI,OFFSET FOURBYTE #6 MOV BX,OFFSET SSEGCODE #7 MOV AH,01H #8 MOV CX,04H #9 DISP: LODSB

#10 AND AL,OFH #11 XLAT

#12 MOV DX,PA口地址 #13 OUT DX,AL #14 MOV AL,AH #15 MOV DX,PB口地址 #16 OUT DX,AL #17 CALL DELAY2MS #18 ROL AH #19 LOOP DISP #20 JMP AGAIN

1.(10分)2764的容量是:

6116的容量是:,地址范围是: 8255各端口地址是:PA口PB口, PC口,控制口

2.(4分)8255A的PA口、PB口分别工作在何种方式?答:8255的PA口、PB口均为输出口,工作在方式 3.(4分)对于图示电路,当显示程序执行时,显示器自左向右显示的字符分别为: 4.(6分)若采用共阳极LED显示器,而程序不改动,则接口电路硬件需如何改动?采用同相驱动器

若采用共阳极LED显示器,而硬件不改动,则软件的数据段和程序段如何改动? 将段码值倒相 将程序#7行改成:MOV AH,0FEH

5、(6分)若将原四位共阴极LED显示器,扩展至八位共阴极LED显示器,则硬件需改动的是:8位,增加位分别用PB4~PB7控制。 软件需改动的是:

卷20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8086/8088 CPU经加电复位后,执行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是( 3 )。 ? 00000H ? FFFFFH ? FFFF0H ? 0FFFFH

2、在用端口寻址方式寻址外设的CPU中,区分对外设还是对内存操作是由(3 )决定的。 ? 软件包 ? 数据线 ? 控制线 ? 地址线 3、CPU响应中断后,通过(4 )完成断点的保护。

? 执行开中断指令 ? 执行关中断指令 ? 执行PUSH指令 ? 内部自动操作 4、常用的虚拟存储系统由( 1)两级存储器组成

? 主存―辅存 ? CACHE―主存 ? CACHE―辅存 ? 通用寄存器―主存 5、RS-232C标准规定其逻辑“1”电平为( 3)。

? -5V~0V ? 0V~+5V ? -3V~-25V ? +3V~+15V 6、8088CPU输入/输出指令可寻址外设端口的数量最大可达(4 )个。 ?128 ? 256 ? 16K ? 64K

7、用减法指令对两个补码表示的常数C7H(被减数)和6BH(减数)进行减法运算后,进位位CF,符号位SF,溢出位

OF分别为(2 )。

?1,0,0 ? 0,0,1 ? 0,1,0 ? 0,0,0 8、Cache―主存层次是为了弥补(1 )。

? 主存速度的不足 ? 外存速度的不足 ? 主存容量的不足 ?主存速度和容量的不足 9、若现堆栈的栈顶地址为1782H:0F20H现从堆栈中弹出了2个字的数据后,则SS和SP的内容为(2 )。 ? 1782H和0F22H ?1782H和0F24H ? 1782H和0F1CH ?1782H和0F1EH

10、8088/8086CPU在响应8259的中断过程中,连续执行两个INTA中断响应周期,第二个中断响应周期是(3)。 ? 读取8259中OCW3的内容 ?读取8259中断屏蔽寄存器的内容 ? 读取中断类型码 ? 清除中断申请寄存器IRRi

11、常用的模/数转换的方法有下列四种,若要求转换速度不高而抗干扰性能好,则应采用(2 )。 ? 计数器式ADC ? 双积分式ADC ? 逐次逼近式ADC ? 高速并行转换式ADC

12、一个有16个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为70A0H:9DF6H,它的最后一个字的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是(2)。 ? 10E96H ? 7A814H ? 7A818H ? 10EB6H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在8088CPU中,为了减少CPU的等待取指所需的时间,故设置了 指令流队列 。

2、执行指令AND AX,AX后,AX中的内容,CF= 3、在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方式中,不需要指令。

4、在8088CPU中,区分对内存还是对I/O操作的控制线是当该线为 电平时表示对I/O进行读写操作。 5、若(AL)=B3H,(CL)=09H,(CF) =1, 执行指令RCR AL,CL后,(AL)=,(CF)=。 6、8086/8088 CPU在执行指令 OUT 6CH, AL时,除了在地址线上送出端口地址信息外,相应的控制线低电平, 为高电平。

7、当CPU响应外设提出的中断申请后,除了要保护现场及转向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外,还必须器 。

8、8255A的PA端口,PB端口工作于选通方式时,这两个端口的选通控制线是由 PC口 提供的。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

A DB 0H,0F1H,3H,0D3H,0C1H,0H,7H,8H,9H,0F0H B DB ? C DB ? D DB ?

BEGIN: XOR AL,AL MOV B,AL MOV C,AL MOV D,AL LEA SI,A MOV CX,10 LOP1: LODSB

OR AL,AL JS X1 JZ X2 INC B JMP NEXT X1: INC C JMP NEXT X2: INC D NEXT: LOOP LOP1 HLT

1).程序段执行后B中的内容为,C中的内容为D中的内容为。 2).该程序段所完成的功能是:

2、有一串L个字符的字符串,存放在

ASCSTR单元开始的存储区中,要求在字符串中查找空格字符(ASCⅡ码为

20H),若在串中找到空格字符,则将AH置1;若在串中未找到空格字符,则将AH置0。试编一程序完成该功能。

3、(15分)若在BUF单元开始的连续两个字单元中存放的内容是0012H和0034H,要求编程把它们装配在一起形成1234H并存入BUF字单元中。

答2. START:MOV CX,L 答3. START:MOV AX,BUF MOV SI,0FFFFH MOV BX,BUF+2 MOV AL,20H MOV CL,8 LOP: INC SI ROL AX,CL CMP AL,ASCSTR[SI] ADD AX,BX LOOPNE LOP MOV BUF,AX

JNZ NFOUND HLT MOV AH,01H JMP EED NFOUND: MOV AH,00H EED: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用8253监视一个生产流水线的示意图。图中工件从光源与光敏电阻之间通过时,在晶体管的发射极上会产生一个脉冲,此脉冲作为8253通道0计数器的计数输入CLK0,当通道0计数满50后,由OUT0输出负脉冲,作为CPU的中断申请信号,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启动8253通道1计数器工作,由OUT1连续输出1000HZ的方波,驱动扬声器发声,持续5秒钟后停止输出。

工件

请根据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 (10分)若5253各端口地址为0A4H~0A7H,请完成对74LS138以及8253的片选端的连线。

A2A3A4IO/A5A6A7

cs

2. (20分)阅读下列程序及程序注释,并对程序填空:(设计数器均按BCD方式计数)

主程序:

MOV AL, ;通道0初始化 OUT 0A7H,AL

MOV AL, ;置计数初值 OUT ,AL

STI ; 开中断 LOP: HLT

JMP LOP ;等待中断

中断服务程序:

MOV AL, ;将GATE1置1,启动计数 OUT AL

MOV AL, ;通道1初始化 OUT 0A7H,AL

MOV AL, OUT 0A5H,AL

MOV AL, OUT 0A5H,AL

CALL DELAY5S ;延时5秒

MOV AL, ;将GATE1清0,停止计数 ;置计数初值

OUT ,AL

附:8253控制字为:

00 01 计数器1 01 读/写低字节 001 方式1 10 计数器2 10 读/写高字节 *10 方式2 11 计数器3 11 读/写先低后高 *11 方式3

100 方式4 001 方式5

管理学原理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3

一、名词解释 A 类

MA1 差别化

在满足顾客全部需求过程中,确定在哪些环节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优势。MA2 动机

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个人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MA3 多种经营战略

多种经营又叫多角化经营战略,就是指把新产品开发经营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中与市场渗透、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同属产品----市场战略,即与企业从事经营的产品领域的配合有关的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是新产品和新市场相配合,即增加新产品和增加新市场两者同时并进的战略。多种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MA4 非正式组织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MA5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适应和处置。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MA6 风险识别

即在损失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一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MA7 负强化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包括批评、惩罚降 职降薪等。MA8 个人惯性

个人惯性是指个人在长期的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准则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MA9 管理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行为是一种分解和合、协调其他行为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的一部分职能,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离开组织或协作行为,不存在管理。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MA10 管理制度

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它是用来约束集体性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主要针对集体而非个人。MA11 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激发和加强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一般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一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激励与人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导向现实企业目的轨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MA12 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范和安排。计划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MA13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它反映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是经济活动中心须予以尊重的。P163 MA14 间接控制

间接控制即影响控制,通过事后业绩评价影响作业人员的行动。P190 MA15 矩阵制

由纵横两个管理系列组成,一个是职能部门系列,另一个是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纵横两个系列交叉,即构成矩阵。P158 MA16 控制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过程。控制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MA17 领导

是拥有权力的个人或集团向他人施加影响,使之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原答案不够准确)P229

MA18 企业经营目标

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P43 MA19 企业文化

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MA20 人员配置

有关管理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职能。MA21 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在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总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并通过利润指标对事业部实施控制。MA22 他律

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规范个体行为叫做他律。MA23 体系惯性

体系惯性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体系和程序。包括业务活动和管理体系两个层次。

MA24 协作意愿

正式组织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个体行为非个体化,凝聚的个人努力。MB1 行为

是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集体生活和组织生活中个体的基本方面。行为关系到现阶段企业状态。通过现时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又可提高未来的行为能力。MB2 需要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当人们缺少所需事物而引起物理或心理紧张时,就会产生需要,并为满足而采取行动。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MB3 业务规范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多为定性的,程序性强,是人们用来处理重复性问题的有力手段。MB4 诱导

诱导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改变和影响个体行为手段,是指利用各种需求因素来诱发和引导个体的方式。诱导的基础是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先天的和后天形成的各类需求。MB5 诱因

可以利用来诱发和引导个体的各种需求因素,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的因素。MB6 正强化

利用强化物刺激行为主体,来保持和增强某种积极行为重新出现的频率。MB7 正式组织

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和力的系统。MB8 直接控制

从事控制性工作的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自己采取行动与环境取得平衡来决定工作的成果,是一边观察成果的反馈,一边采取适当修正行动的控制方式。MB9 职务轮换

这是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管理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职务,全面培养管理人员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或高级主管作用的能力,是培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方法。MB10 自律

(P170)是在涉及个人行为的管理时,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MB11 组织结构

(P146)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MB12 国际化经营

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可能就会考虑将其业务领域向世界范围,以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MB13 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指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合名公司、两合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形态。由于这些企业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方面的限制,所以私营企业也就是中小企业。MB14 分公司

分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MB15 子公司

是指受集团公司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子公司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已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并以此承担有没责任,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母公司通过股权对于公司的经营方向和主要负责负责人的任免进行控制 MB16 两合公司

是指由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的公司,它是介于无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之间的一种公司形式。MB17 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MB18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MB19 管理过程学派

MB20 管理科学学派

MB21 权变管理学派

管理上权变观点认为,不存在一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适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环境、竞争对手、技术、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处在变动之中,不可能找到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能解决一切管理问题。权变观点强调的是变动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的方案)。MB22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流派当代管理理论丛林的六大学派之一近代行为科学家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该流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

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的激励,领导方式。继梅奥的开创性研究之后,行为科学方面对研究长盛不衰,构成管理学得一个重要方面。MB23 经理角色学派

MB24 经验管理学派

重视管理经验的传统古已有之,这是以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案例分析的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克,戴尔等。MB25为什么称泰罗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提出了 科学管理理论。用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采用标准化得操作方式,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

同时采用 计件工资制,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MB26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所谓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务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二)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包括:1>劳动分工原则2〉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3〉纪律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统一领导原则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7〉员工报酬原则8〉计权原则9〉等级系列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团结合作原则

MB27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官僚制”

权利的基础:法理权。由原来世袭传统的权威和“神授”宗教的超凡权威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官僚制的优越性在于: 个人与权利相分离。

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MB28巴纳德理论的特征何在?(四个层次)

巴纳德理论总的特征是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组织平衡理论

实现三个方面的平衡:(1)组织内部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平衡。(2)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3)组织动态平衡。

管理人员的职能理论

三方面基本职能(三要素):(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2)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3)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MB29梅奥 通过 霍桑试验,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工人是社会人(古典:工人是“经济人”的假设)。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他们还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能只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还要有(新型的领导能力)两种能力:“科学管理、理性分析能力”;“通晓人性,重视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简答题 A 类

JA1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何在 其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2.3.4.JA2 计划制定的意义何在

计划系统是企业组织中用于规范,促进和调整计划工作过程而设置的规范体系。计划的制定对计划制定者本人及其所在部门具有重要意义,对上级管理部门及与之有协作关系的其他个人和部门,对与计划承担者有业务联系的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对计划者的意义。计划者通过对环境的分析研究,可以加深对环境变化关键因素的认识,提高工作准确性和把握环境的能力;计划的制定对明确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适用的行动措施,从而为计划者提供工作依据。

(二)对企业组织的意义。计划制定过程是理解环境变化,组织内信息沟通,相互协调 的过程,这一过程为计划实施提供准备,并最终形成企业总体计划,组织结构确定的基本框架才有了用武之地。在计划制定过程中,上级管理者通过和计划承担者的相互作用施加影响。另外,计划制定促使组织中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使计划形成有机的整体。

JA3 简述非竞争式的竞争战略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竞争,也需要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理想的状态是减轻或避免 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获得发展和盈余,其根本是把握竞争与非竞争的平衡。非竞争战略不是回避或消除竞争,而是在市场已有竞争对手或存在潜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设法减缓竞争程度的战略。为避免直接竞争,培植自身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对某种竞争要素的垄断来排除竞争,从而获得利润。

(一)通过设置进入障碍,可以限制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达到缓和竞争的目的。通常 的方法有利用法规制度,寻求政府支持;利用技术创新使自身在短期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某些行业,利用初期高投资规模,可以有效限制新加入者的数量。

(二)企业间有意识的联合,可以维持行业产品价格和利润水平,是减少敌对行为实现竞争缓和的做法。但这一做法同时存在危险,主要表现在失去顾客和同行的信赖,弱化自身竞争能力。

(三)没有被满足的顾客要求,即代表了未被开发或充分开发的市场空间。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优势。通过信息积累,发现顾客新的需求,敢于革新市场秩序,对企业创造这一市场某种垄断要素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通常难以对某种要素维持长期垄断,但却可以保持在诸如产品性能、设计、价格、质量、服务或营销手段等某些换型环节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优势。资本证券化。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特征,是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的资本集中。有限责任制。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与个人财产无关。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这是指股东委托董事会负责资产使用和收益,所有者不负责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帐目公开。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盈余分配表(或亏损弥补表)等主要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及其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管理。财务报表,应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查核鉴定,在一定时间内公告。JA4 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人们这些非正式交往和相互作用会给个人的经验、知识、态度、情感等心理因素以重要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名称、结构,没有 清楚的上下级关系,初步接触不易辨认。

(二)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是以个人心理特征为基础 形成的,个人之间协调程度高。

(三)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而非理性侧面。相对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体现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的因素。

(四)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 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JA5 简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人与人之间非正式接触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习惯、行为方式,有助于正式组织确定的沟通和理解顺利实现,为正式组织正常运转创造条件。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离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仅仅是一堆干巴巴的职能、制度、程序和目标,仅仅是理性的、机械性的行为系统。有了人们相互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感情交流、认同、刺激,才赋予正式组织以血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客观上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运转。(1)促进信息沟通

组织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通过正式的信息沟通来传递,事实上非正式组织承担了相当可观的信息沟通量。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共同理解基础和同质化思维方式为共同理解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果。此外,非正式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沟通过程。(2)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非正式组织给个人提供了某种感情交流、心理认同、相互理解等方面的心理满足,甚至影响个人的价值偏好,因而有助于强化个人的协作意愿,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培养个人对组织的忠诚。(3)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正式组织强调个人的社会化侧面,强调共同目标对个人的非人格性支配,导致人格偏离。非正式的接触有助于维护个体自尊心、自主选择和人格整体感。弥补正式组织的缺陷。

JA6 简述控制过程

不管计划制定过程中考虑的多么周密细致,受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实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与计划偏离的情况。处理各种意外情况,使行动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就是控制。这种控制有两种形式,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有自己典型的控制过程。(1)制。(2)间接控制从业绩评价的影响中,可以看到典型的间接控制过程。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标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确定,如由上级管理者规定,根据作业人员自己的申报通过协商议定;作业人员对工作进行控制;一定时期后,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成果进行观察、测定;管理者将观察测定到的结果与标准比较、评价;在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管理者决定奖惩措施。上述控制过程正因为对象是人,才有意义。直接控制没有业绩评价和奖惩这两个环节,只能借助直接调整。在此意义上,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之间在人的要素上有根本区别。因此,有必要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控制。

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是一种控制中并存的两种过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很容易导致直接控制是典型的反馈控制,其控制过程如下:采取某种控制行动;对控制行动 的结果进行观察、测定;将观察、测定的结果与应有的标准比较、评价。三个步骤循环往复由成为反馈控使用上的混淆和偏差最容易出现的误解,是上级管理人员把对作业过程的控制看作直接控制,在作业人员执行任务期间频繁细致的观察和过问下级的工作。工作人员同样是有知觉、有感情、有自尊的人,而不是执行职能的机械、过多的干涉和过问会伤害下级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反而不利于顺利实现计划任务。所以,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控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JA7 简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1)企业与环境关系一般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在典型的西方企业制度环境下,企业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力量独立存在的社会本体。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活动的实际运转过程中,这都是实际的状态。在上述前提下,企业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原材料和设备市场、商品销售市场的交换关系构成企业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部分。此外,企业与政府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一种特殊类型的交换关系。竞争者是唯一不与企业发生交换关系,同时又与企业行为有较强相关的对象。由此,企业与环境便可概括为:总体上的交换关系;与政府的特殊交换关系;与竞争者的竞争关系。(2)中国企业与环境的特殊关系

中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既有东方社会的共同特征,又有中国

特有的特点。首先,到目前为止,企业还没有获得主体性地位,与企业相应的一套制度安排还没有在 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企业实际上仍然生长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环境中。中国的企业更主要的,是一种“单位”,而不是企业。作为一种单位的主要特征是:财产国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上述身份地位导致中国企业不存在类似西方企业的环境关系,或者说中国企业存在给定前提下的企业与环境关系。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一定限度内存在交换关系。就基本的方面而言是直接的和间接的行政支配关系,行政系列之外的关系表现为交换关系。

JA8 简述正式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产生于具有协作意愿,能相互沟通的个体围绕共同目标努力之时。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三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1)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正式组织第二个要素。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和行为。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的,还是隐含着的。(3)信息沟通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沟通。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结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

JA9 竞争中设置进入障碍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的激烈程度主要取决于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和它们所采取的敌对行动,因此,创造缓和的竞争状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限制竞争企业的数量,减少竞争对手间的敌对行动。通过设置进入障碍,可以限制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达到竞争的缓和状态。设置进入障碍的主要方法有:

1、依靠习惯和法律制度制造进入障碍。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法规、条例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行业进行扶持或限制。企业亦可主动寻求政府的这种保护。

2、利用技术创新制造进入障碍。即进行技术创新,并注意运用专利等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

3、利用初期投资规模制造进入障碍。对于开拓新市场的企业来说,通过设置障碍缓和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战略。

JA10 什么是非竞争战略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往往通过回避直接竞争,寻求优势和差别的方式从事竞争,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出收益。回避竞争的战略就是非竞争战略。非竞争战略是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手段。为了避免直接竞争,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其中比校典型的是,企业通过对某种要素的垄断,来排除竞争,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企业要以通过三种手段来实现多种要素的垄断。即:创造缓和的竞争状态;寻找市场空隙;实行差别化。这三种手段不是互相排斥的,可以互相结合运用。

JA11 什么是模式转换

模式转换是企业管理模式在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战略策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模式转换的四个步骤是:提出问题,探索变革,全面展开,模式重塑。模式转换包含了企业组织在技术、市场、制度、管理方式等几乎所有的主要侧面,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有关市场战略、市场经营方面。模式转换往往涉及到企业基本观念和发展范围的变化,会受到人们潜意识、观念和舆论、主要领导人和旧的模式多方面的阻挠,从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成功的模式转换过程往往是企业中一部分率先变革,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模式转换。

JA12 说明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

经营资源按通用程度可分为:资金、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资金是企业拥有经营资源中通用最高的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同的通用性,比资金资源的通用性低。信息资源通用性最低,多数信息资源是特异性资源,是企业特有的属性。经营资源的通用性和固定性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通用性资源一般可以从市场上获得,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固定性高的资源,很难从市场上获得,且需要一定的时间。通用性 资源的数量比质量更为重要,而固定性资源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JA21 说明内化方式的特点及其限度

内化是把管理的要求通过心理作用过程转为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内化涉及个人习惯化行为和道德行为部分。这部分行为是历史地长期形成的,不容易轻易改变。内化是三种方式中力量最强大,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方式。管理上运用内化方式。主要的方式有:

1、习惯化、通过不断强制化实现。经常重复的行为可通过强化、巩固而形成习惯。强化可采取诱导方式,也可采取规范方式,但必须具有长期性特点,才能转化人个体习惯化行为。

2、经常不断宣传教育。经常不断的宣传教育,能起到逐步培养、影响个人价值观念,从而影响道德化行为的作用。

3、利用历史遗产。个人的习惯化行为和道德性行为是从小长时间心理积淀作用的结果。其中许多行为很难短期内改变,但可以充分利用,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其积极一面,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

内化管理的特点是人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一种方式。诱导、规范和内化是提高管理的三个方面,诱导是先决因素,规范是基本方式,内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三者无法截然分开,互为补充,相互转化。

JA13 说明事业部制的特点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总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掌握投资、重要人员任免、价格幅度和经营监督等方面的大权,并通过利润指标对事业部实施控制。

事业部制结构的优点是:

(1)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制定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决策中心;

(2)各事业部主管摆脱了事事请示汇报的规定,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加强事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他们搞好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3)各事业部可集中力量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4)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事业部制结构的主要缺点是:(1)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2)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因此,事业部制结构适合那些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较强适应性的企业采用。

JA14 说明需求层次论

这是激励理论模式中需要激励模式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1)生理需要:食物、水、御寒、睡眠、性

(2)安全需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保障、医疗保险;(3)社交需要:交往、友谊、感情、归属;(4)尊重需要,自尊、受别人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潜力、自我发展、成就、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按照上述层次逐级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并从中受到激励但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行为的能力同时,占主导地位分优势需要会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层次论的应用价值在于管理者可以根据五中基本需要对职工地多种需要加以归类和确认然后针对未满足的或正在追求的需求提供诱因,进行激励:同时更加注重高层次需要地激励作用。

JA24 说明诱导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诱导指利用各种需求因素来诱发和引导个体的行为。诱导的基础是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先天的和后天形成的各类需求。诱导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诱导的基本手段包括:物质报酬、地位、荣誉、工作条件、工作内容等由正式组织提供的因素;还包括非正式组织提供的信任感、归属感、情感交流等心理因素。上述基本手段,根据管理者意图;采用提供与否,提供的多寡等方式结合起来,就可起到诱发和引导行为的作用。诱导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手段。

JA15 说明直线职能制的特点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的特点是:

(1)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利,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2)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其职能是向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业务部门指挥和监督,因此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因此,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调领导人员决策。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职能部门也将会随之增多,于是,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加上各业务和职能部门都须向厂长(经理)请示、汇报,使其往往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协调制度等改良措施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企业组织结构改革就会倾更多的分权。

JA16 谈谈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组织中旨在维持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1)(2)(3)(4)

JA17 谈谈协作意愿 p23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是正式组织构成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协作意愿的强度变化范围是无限的,从消极怠工到投入全部力量都有可能。个人协作意愿的强度不是固定的、恒久的量,经常发生变化。

对个人而言,协作意愿是个由于为组织提供协作而得到的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者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也是个人参加不同组织所得诱因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净效果的大小决定协作意愿的强度。从组织角度看,协作意愿是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和赋予个人的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何找到提供给个体的各种诱因和组织能够获得的成员努力之间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删除部分答案内容)

JA18 谈谈正式组织的含义

p23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正式组织概念 包含的基本点是: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是个人作为组织成员行事,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 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它是包含各种对立、利 害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时间、空间、方法及过程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 的系统。

4、正式组织是动态的、发展的。

JA19 谈谈中小企业适合经营的范围

p105(1)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2)适合于适度规模的经营的事业;(3)适合手工业的和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行业;(4)需求量小、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5)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的项目;(6)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动。

简答题 B 类

JB1 革新滞后的原因何在p265 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战略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模式的束缚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 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协作过程中的一般性协调行为,操作行为与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是一种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协作过程中的矛盾和不平衡。矛盾、对立、不平衡与共同目标行为。管理的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有意识、有目的的协调。出发点、依据和标准。

管理是维持协调活动延续发展的行为当作一种连续不断的包括目标设定、转化、实现过程的行分解和综合、协调其它行为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的一个特殊器官,离开组织或协作。行为,不存在管理。实质在于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

为,管理是维持协调活动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1)(2)(3)前;(4)和探索。对成熟化视而不见。当成熟化的征兆出现时,企业往往不能对其有客观冷静的认识。对模式转换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即认为按以往的发展模式可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只需在策略规模和收益上的障碍。实施新战略需要大量创业资金,短期内难以收益,容易使决策者踌躇不本业意识的障碍,有些企业长期从事于某一种产品的经营,不相信因而也不敢在新领域里尝试上作些调整,不必调整整个发展模式。结果错失良机。

JB2 简述“强化激励模式” p178

该模式强调行为结果对职工行为本身的反作用,主张通过给某种行为以肯定或否定等强化刺激,达到加强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修正固有行为等目的。运用强化激励模式时,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2)(3)

JB3 简述“双因素理论”p177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数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成为激励因素。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等。双因素理论关于满足职工需要的两类因素具有不同激励作用的观点,可以给管理人员以启示,即单纯依靠增加薪金、改善工作备件等外在诱因难以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为使职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为职工创造作出贡献与成就的工作条件和机会,丰富工作内容,增加工作趣味,并赋予必要的责任,使用权职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企业及他人的承认。(删除原答案部分内容)

JB4 简述管理体制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强调企业组织结构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的下对口,极易带来机构臃肿、部门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管理成本比较高而市场适应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逐步成立独立的经济组织,并拥有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其组织结构设计将面向市场,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JB5 简述激励的实质和功能

激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状态,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人的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激励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性是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进职工智力和体力能量的充分释放,并导致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后果,如提高劳动效率、超额完成任务、精湛的工作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等;激励有助于将职工行为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的功能在于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做用力,引导职工把个人目标统一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推动职工为完成工作任务做出贡献,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共同实现;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部分的协调统一。需要运用激励的方法,满足职工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需要,鼓舞士气,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个部门、群体、人员之间的密切协作。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刺激行为主体,来保持和增强某种积极行 负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来运用管理手段。消退,即对行为不施以任何刺激,任其反应频率逐渐降低,以至自然消退。为重新出现的频率。JB6 简述经营战略的特征

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标志,它包括确定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实施的计划和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否则,组织活动将毫无效果。经营战略有许多类型,就组织发展的阶段性而言,有扩大规模、地区开拓、纵向开发和产品多样化等相应战略。在组织的起步阶段,其战略重点是扩大规模,因此,并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组织结构;在地区开拓阶段,则需要设立若干个职能部门,以解决地区分散而产生的协调、标准化等问题;进入纵向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到了产品多样化阶段,就可能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既从集权制结构转向分权制结构。总之,组织结构的计划和调整要以经营战略为依据,并为实现经营战略服务。

JB7 简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一)管理与矛盾冲突

差异、矛盾、冲突是组织的基本事实,是管理面对的基本情况。矛盾冲突来自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集团利益的差异。个体、组织、环境三个层次的差异。发展过程本身带来的不平衡。

(二)管理协调的实质

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管理协调的实质,就是适应变化,消除紧张,实现目标,寻求发展。

1、管理有其限度,受各种因素制约,并非无所不能;

2、管理有可为的范围,管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力量,利用矛盾、差异,积极协调平衡,实现目标。

3、管理协调以组织目标为依据和标准,在有限范围内协调矛盾差异,形成力量,维持组织生存发展。

JB8 简述企业发展与惯性

企业发展过程 是一种打破常规,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克服惯性的过程。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方法,排斥生疏的东西。因此,企业发展过程还必须解决发展于惯性的矛盾。企业发展中惯性,可分为体系惯性和个人惯性。体系惯性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的、僵化的体系和程序。个人惯性是指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观众、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一)体系惯性

体系惯性存在于两个层次:(1)业务活动层次。改变企业固有的环节是非常困难的。(2)管理体系层次。如组织结构体系等建立起来后都有不易改变。

(三)个人惯性

个人惯性也分为思维方面的和情感的两方面。一个人思维方式越是固定成熟就越是不能发现与其价值观念不一致的新问题。这两方面的惯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益的状态。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磨擦和冲突。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成为了发展变化的阻碍力量。

JB9 简述制定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是用来约束集体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是将单独分散的个人行为整合为有目的的集体化行为的必要环节;是管理赖以依托的基本手段。企业组织管理中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形成,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从实际出发。制定制度规范,要从企业组织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业务特点,技术类型,管理协调的需要,充分反映企业组织活动中的规律性;体现企业特点,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切忌不切合实际。(2)根据需要制定,即制度规范的制定要从需要出发,不是为制度而制度。需要是制度规范制定与否的唯一标准,制定不必要的制度规范,反而会扰乱组织的正常活动。如在有些非正式行为规范或习惯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制定类似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免伤害企业组织成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3)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法律和社会一般道德规范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约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范围,是企业为之正常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企业制定各种制度规范,不能违背法律和一般道德规范的规定,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否则,企业组织整体在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对组织内部各方面的约束,都会受到影响。(4)系统和配套。企业制度规范要全面,系统和配套,基本章程,各种条例,规程,办法要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相互配套的体系。同时要保证制度的一贯性,不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避免发生相互重复,要求不一现象,要避免疏漏,形成一个完善,封闭的系统。(5)合情合理,制度规范要体现合理化原则,即一方面要讲究科学,理性,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人性的特点,避免不尽情理,不合理等情况出现。在制度规范的制约方面,要充分发扬自我约束,激励机制的作用,避免过分使用强制手段。(6)

JB10 简述制度规范的类型

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制度规范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用多种标识进行分类。依照制度规范涉及到层次和约束不同的内容,可分为下述五大类。

(1)企业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

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它规定了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企业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确定了财产的所有关系和分配方式;制约着企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是涉及企业所有层次,决定企业组织根本制度。

(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是比企业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它用来约束集体性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主要针对集体而非非个人。例如各部门,各层次的职权责任和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各项专业管理规定(人事,财务,业务);信息沟通,命令服从关系等方面的制度。

(3)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它反应生产和流通规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强,是经济活动中必须予以尊重的。技术规范涉及内容很多,从各类技术标准到工艺生产流程,乃至包装,保管,运输使用,处理,都有内在的规律。企业组织管理中经常碰到的,主要有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工艺流程。保管运输要求,使用保养维修规定等。

(4)业务规范。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业务规范所规定的对象均具有可重复性特点。业务规范多为定生,程序性强,是人们用来处理常规化,重复性问题的有力手段。业务规范大都有技术背景,以经验为基础,是概括和提高了的工作程序和处理办法,如安全规范,服务规范,业务规程,操作规范等。

(5)个人行为规范。企业组织当中,规范个人行为,有些是其他类型的制度规范,如上述第(2),(3),(4)种规范,都对个人行为有特定要求;另一些,是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规矩。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等。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年代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范围最宽,但也是最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从个人行为到企业组织所有层次和所有方面。所有这些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实质上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约束系统。

JB11 说明多种经营的意义

多种经营战略,是一种将新产品开发经营和将市场开拓相结合的经营战略。在原经营产品基础上开拓新市场或在原市场领域内经营新产品,都不是多种经营。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战略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速度效益,范围效益和分散风险。速度效益一企业一定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既称速度效益。速度先进性。制度规范的制定要从调查研究入后手,总结本企业经验,同时吸收其它企业先进经验,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保证制度规范的先进性。效益是通过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实现的,因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有效地利用未开发资源,优化产品成本结构,并激发职工的士气。范围效益一与单一经营活动相比,多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范围效益。分散风险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将企业全部资源集中投入某一特定的经营领域,往往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为避免风险,许多企业便采用证券业异常用的分散投资策略,将全部资源分散投资于若干经营领域。

JB12 说明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过程

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可能就会考虑将其业务领域向世界范围,以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从企业角度考虑,跨国经营通过在世界范围增加销售网点与进行市场开拓,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增长。特别地,如果国内外市场在需求上存在着互为消长关系,则向国外拓展业务、实现跨国经营,将能起到充分利用企业过剩生产能力,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作用。借助于跨国经营,有可能实现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将生产安排在靠近原材料产地或具有较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从而获得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并有可能通过联合投资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或者取得新技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或生产出全新的产品。通过从事世界范围的原材料开采、加工、运输、营销以保证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供给来源。

例如:橡胶工业中的大公司在东南亚拥有自己投资的橡胶种植园,钢铁公司在国外矿产地拥有控股的矿业公司。企业无论采取何种国际化经营形式,其目的不过以下几个方面:开拓产品市场;寻找有利的资源供应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寻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协调;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国际化经营从出现到现在大体经营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直接对外贸易,即利用产品

和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目标国与本企业之间进行产品、资源的交换;在目标国建立销售分支机构;为寻求成本优势在目标国设立面向全世界的生产基地;为更好满足目标国当地需求而分别设立分支机构。

JB13 说明直线制的特点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直线制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其缺点是缺乏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因此,直线制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JB14 谈谈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它已成为创造和利用技术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为企业组织的变革创造了必要的基础。

生产经营技术特点不仅是决定组织成员素质和工作内容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几乎所有方面的问题。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技术复杂程度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技术复杂程度决定着组织的分工和作业的专业化程度,技术复杂的组织总是由许多不同的部门构成,而技术简单的组织则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部门。从技术的稳定性角度看,较少变革、比较稳定的技术,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形态;

即任务、职位、职责、和权利等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垂直的上下级关系为主,反之对于多变、不稳定的技术来说,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是最有效的,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任务和职务的确定不十分严格,允许根据变化作适当调整,而内部交流则趋向于多元化,而非以垂直等级控制为主。

JB15 简述中小企业的特征

1. 中小型以经营规模为中心,从业人员,资本量,生产规模等多方面都具有中小性质。相应地,组织协调能力,资本调济能力,市场支配能力也具有中小特点。2. 强烈的个人色彩,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个人所有,不是纯粹个人所有的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个人管理。3. 单独支配,在中小企业内,大多数都具有单独个人支配倾向。

4.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合一,多数中小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造成单独支配的重要原因。

5. 组织不发达,由于规模小,多数中小企业组织仍然是一种原始发展状态。职能和阶层都处于一种不发达阶段。企业中比比起组织职能来,个人处于中心地位,因而专业人才使用,参谋职能等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的采用受到较大限制。

6. 企业经营的统一性、弹性及创造性。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产生官僚化,经营上缺乏统一性,弹性和灵活性。中小企业由于上述个人支配,两权合一,个人中心等特点,个人作出反应快,决策快,执行迅速,弹性,创造性及灵活性强。

7. 人际关系色彩浓,由于人员少,平时接触频繁,容易相互理解,增进感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信息沟通快,人际关系好,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8. 资本高度调剂能力低。根据上述中小企业特征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适于活动的范畴。这就是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适合于适度规模的经营,适合于工业的和不适合于在批量生产的行业;需求量小且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项目;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活动。

论述题 A 类

LA1 结合经营战略说明组织外平衡的重要性 1.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组织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生物有机体。组织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有能动性发挥作用的余地。一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因素作出选择。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创造或影响环境。但组织要适应环境而不可能是环境满足组织,这是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点。

1)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性

目标是组织与环境的纽结点,正确合理的组织目标是组织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先决条件。目标的形成、确定过程,就是组织在各种制约因素间探索分析,确定关键性因素或战略因素,作出决策的过程。这里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组织的职能定位是否符合环境特点,即组织从事的活动是环境所需要的,有无发展前途;二是在职能定位适应环境前提下,组织确定的目标和战略是否合理、可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表现为企业目标决策、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问题。企业经营战略问题之所以关系重大,盖缘于此。

2)目标实现程度

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组织效率,是组织运用一切资源实施、实现目标和战略安排的效果。目标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a 各种组织要素的协调性;b 协作过程中各主要侧面之间的协调性;c组织内部平衡状况。

2.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而制定的较长期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他是企业组织活动长期性质的基本设计图,主要解决企业组织与环境的结合问题。

1)经营战略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

2)经营战略阐述的是企业与市场环境相联系的方针,战略的要点不在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主要是考虑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3)经营战略不限于短期的利益,它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的统筹规划。4)经营战略是与行动有关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口号和观念,它注重与现实的结合。3.经营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是组织与环境平衡的基本手段。

(请根据上述两方面内容相互联系、展开、强调外部平衡的重要性。)

组织和环境关系的基本方面,是适应性行为。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是否是环境系统的一个合理组成部分。从组织侧面看,是组织能否适应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和经营战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即组织效率如何。

LA2 论差别化竞争战略

差别化战略是回避直接竞争的基本手段,差别化战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确定在哪些方面,或把哪些要素差别化。如何选择:可从“顾客的需求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能否持续比较优势”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在顾客需求核心里,实行差别化战略,先要了解市场竞争是围绕什么进行的,这是差别化的出发点,也是差别化的要点所在。顾客需求是多方面的,是一组需求,可称之为需求束。需求束包括价格、产品、服务、形象等到几方面。差别化必须围绕需求束中顾客需求最集中的部分进行。如果我们把需求束中顾客最敏感的部分称为需求核心,那么企业实行差别化战略的关键,就是要把顾客的需求核心作为差别化的要点。以此地为中心的差别化战略是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进行差别化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顾客的需求核心也是竞争对手普遍关注的,竞争对手也在进行同样的差别化。因引,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谁都无法长期保持与对手的差别化。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差别化战略脱颖而出,是我们要考虑的。具体可采用超越单纯差别化法,它有三种模式;

一、微妙差别化;

二、个性差别化;

三、追求成本优势。

其次,竞争对手是谁要搞清楚。微妙差别化、个性差别化及追求成本优势,都是在假设竞争对手已明确的前提下进行,但往往部分对手是企业意想不到,如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顾客自身,对于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在于顾客,这种情况下,企业最难对付的对手就是顾客自身。另外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是提供与自己产品和服务功能相同的替代品的企业,市场上所有企业都要与提供替代品企业进行竞争,替代品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获得。那么做为企业,就要有意识地回避那占不利于已的竞争市场,去选定新的市场范围。市场由竞争对手、顾客、产品或服务三部分构成,企业有确定市场范围时,必须对此进行定义,企业不同,对市场的定义也不同,由此,也就产生了企业独特的差别化战略。第三,比较优势的保持企业能否保持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第一、为形成比较优势,企业具有的具体优势手段有多少,手段越多,越容易形成优势。第二,使用各种竞争手段的能力以及拥有的资源数量。资源多,能力强,企业就易形成优势。除此之外,企业的竞争领域即企业产品浅的广度和垂直统一的深度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竞争战略所说的产品钱的广度指:企业将多大范围的产品提供给市场。产品浅的横向扩大实际上就是增加与企业现有产品的服务相类似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垂直统一是指向市场提供产品所必需的各种业务和生产阶段都纳入企业内部,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产品浅的广度和垂直统一深度的乘积就是企业竞争领域的面积。扩大竞争领域面积,也就扩大了企业竞争手段的范围。

LA3 论非正式组织

㈠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

2、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3、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

4、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㈡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1、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

2、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

3、促进信息沟通。

4、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

5、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LA4 论管理过程中的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p170

他律与自律是涉及个人行为的管理时,究竟应该更多地借助于教育、惩罚、强制、约束等外部规范方式,还是更多地依靠个人的觉悟、自觉性。自我约束来达到目的的问题。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规范个体行为叫他律;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称作自律。

强调他律还是自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管理者心目中关于人性的假设。认为人性“恶”的,以他律为主:认为人性“善”的,多依靠自律。制度所强调的,是他律的一面,但它不是以人性“恶”为基础,而是出于使个人单独的行为成为有目的的,在时间、空间、程度等方面都整合了的集体行为的需要,但同样也存在与自律的矛盾。

尽管处理他律与自律的矛盾有各种不同主张,但有两点是必须注意:1)个体自觉性和自我约束有限,许多组织活动仅靠个体自觉性无法按部就班、协调一致地进行,所以必须充分依靠他律,发挥制度规范的作用。2)在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发挥自律作用,缩小他律的范围。过度的他律会导致信任感降低,助长破坏性,因此必须将他律控制在必要限度内。自律运用得当,可培养个体自觉性、责任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LA5 论模式转换

p261

一、模式转换的含义

模式是指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企业战略到经营策略、资源配置、内部管理,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都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模式的形成,意味着相对于某种环境条件,企业管理达到了较理想的状态,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达到了较高层次。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发展达到了某种平衡,失去了革新和变革的活力。

二、模式转换的困难

模式转换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模式转换的困难首先在于一定的模式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具有潜意识的特点。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模式的支配行事,这是模式转换最困难的一个部分。其次,缺乏一般舆论和观念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再次,来自主要领导人的阻力。最后,即使在环境完全改变了以后,旧有模式仍然在顽强地发挥作用,维持自身。

三、模式转换的四个步骤(1)(2)(3)(4)提出问题。有意识地使矛盾、不平衡或挑战明朗化、尖锐化,为变革创造条件。探索变革。在第一阶段的舆论准备前提下,变革的实际过程从部分探索、实验开始。

全面展开。在企业全面推广经验已实现的部门或单位的成功经验的阶段。

模式重塑。根据新的发展机会和方向以及成功的模式,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观念、战

略目标和经营战略,并确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国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分析,成功的模式转换过程往往是企业中一部分率先变革,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映,最终导致整个模式转换。这是模式转换的一般程序。

LA6 论企业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亚文化系统,其中包括一系列基本构成要素,如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制度规范、习俗仪式、英雄人物、企业环境等。这些要素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任何形式和特点的企业文化都是由上述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企业及全体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务对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共同认识和看法。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信仰,反映了企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优劣的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企业文化的其它要素具有决定作用,价值观念的实质在于客观事务能否满足企业及全体员工的共同需要。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它与企业价值即有区别有联系。企业精神是描述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精神状态。

3)制度规范。制度是企业内部按照组织程序正式制定的、成文的规章和规定。规范则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制度规范是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具体化和条例化。

4)习俗仪式。习俗仪式包括企业内有普遍性和程式化的各种风俗、习惯、传统、典礼、仪式、集体活动、娱乐方式等。

5)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指企业中超出一般职工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能够成为榜样和表率的先进个人或群体。

6)物化环境。物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条件和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物质成果。企业文化的各项要素具有不同的能量和效用。当各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其能量和效用是潜在的。唯有将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组合联系,使之以整体的企业文化形式存在,才能使各要素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形成效用上的一致性,进而以整体功能的方式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的的整体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整合生产力功能、资产增值功能、导向和约束功能、激聚和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1)整合生产力功能。企业中人、资金、技术、物质没设备的充分整合是企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企业文化通过共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整合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它带有生产力性质。2)资产增值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创造价值,具有资产增值功效。3)导向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核心、通过对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有的价值关念,并以此为个人的方向和行为准则。4)凝聚和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在发挥导向和约束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是企业凝聚力加强。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通常在本企业内部发挥作用。但由于现代企业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某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生辐射。

LA7 论制度化管理

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通常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由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并为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在企业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不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从管理方式的内容和制度化管理的实质来看,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如下

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管理人员不是所管理企业的所有者,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暂时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企业中所有人都从制度的规定,而不是有权的人;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一是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的人;

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与传统的以非正式权威为主的管理相比,制度化管理更具优越性: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身份,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规章、制度的规定。

制度化管理摆脱了传统管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管理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2)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制度化管理以经理性分析研究指定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为基础,是一种不殉人情的管理体系。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早期传统的管理由于过分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细、层次多,更需要高度的统一,需要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一致,从不同的侧面保证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

LA8 论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远远不能使分工协作达到高效。它需要组织结构来提供 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评价一种组织结构的优劣,不能离开具体条件,即制约组织结构的六个方面:即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

1)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组织结构功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获得信息、能否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及能否及时地利用信息。体现在组织结构上,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明确工作内容和性质、职权和职责关系;(2)沟通渠道要短捷/高效;(3)信息必须按既定路线和层次进行有序传递。不论是上传还是下达,都应经过信息联系的每一个层次,不能随意超过;(4)要在信息联系中心设置称职的管理人员;(5)保持信息联系的连续性。这要求组织设计把重点放在职位上,即要因事择人,而非因人设岗;(6)重视非正式组织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共同工作会使人们形成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沟通正式组织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所以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尊重非正式组织及沟通方式。

2)技术特点。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技术复杂程度和稳定性两面个方面。技术复杂程度决定着组织的分工和作业的专业化程序,进而决定着部门大小及其构成、管理层次多少、管理幅度大小、管理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比例、生产经营活动特点等系列因素,造成组织结构方面的很大差异。从技术的稳定性角度看,较少变革、比较稳定的技术,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形态,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垂直的上下级等级关系为主。与此相反,对于多变、不稳定的技术来说,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机的组织结构形态则是最有效的。3)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标志,它包括确定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实施的计划和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在组织的起步阶段,其战略重点是扩大规模,因此并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组织的结构在地区开拓阶段,则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以解决地区分散而产生的协调、标准化和专业化等问题;进入纵向发展阶段,需要进一肯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到了产品多样化阶段,就可能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即从集权制结构转向分权制结构。

4)管理体制。在一定条件下,管理体制的制约力是不可忽视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强调企业组织结构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上下对口,极易带来机构臃肿、部门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管理成本高而市场适应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并拥有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其组织结构设计将面向市场,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5)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制约组织结构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的规律是:企业规模小,管理工作量小,为管理服务的组织结构也相应简单:企业规模大,管理工作量大,需要设置的管理机构多,各机构间的关系也复杂。可以说,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是随这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的。

6)环境变化。企业监时的环境特点,对组织结构中取权的划分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有较大不确定性,就要求在划分权利时给中下层管理人员较多的经营决策权和随机处理权,以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是稳定的、可把握的,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不太显著,则可以把管理权较多地集中在企业领导手里,设置比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实行程序化、规模化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认真研究上述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与之保持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

LA9 论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

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是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个范畴,作为组织管理理论中两个基本范畴,对我们认识组织管理过程,提供了基本工具,提供了方法论,大大加深了对组织管理过程的认识。首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正式侧面往往与组织管理过程中技术性、规律性、必然性、一般性强的部分相联系,非正式侧固更多地与个性、心理特征、思维方式、风土文化、价值观念等个人化、个性化的部分相关。不仅如此,这种区别,还为管理学本身的组成部分与影响管理行为的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界限提供了可靠的把握手段,为深入研究管理中各类要素与有关方面的联系开辟了道路。其次,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想,提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为理解和把握现实的组织管理过程提供了有力武器。我们知道,任何组织,任何类型的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着正式的管理制度。体系一面,同时也存在非正式的一面。实际的组织运转过程中,两方面都在起作用,有时非正式侧面起着比正式侧面更为重要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LA10 论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有关组织生存发展的原理。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同时并探讨有关中国组织平衡的特征。

一、组织内部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与下述几种因素直接相关:

(1)个人的需求、动机及其标准。个人的需求结构不同,同样的激励因素会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激励因素不存在相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个别性质。不仅如此,个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膨胀的量,现实组织能够提供的可能永远也比不上个人需求期望增长的速度。仅仅依靠满足个体的需求一种途径无法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必须设法改变个人的动机。

(2)诱因的分配过程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有效地综合运用提供诱因的方法和采用说服教育、强制的方法。提供诱因满足个体需求的方法有局限性:一是资源有限;二是效果有限。说服教育方法和强制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诱因的提供,说服教育、强制方法的使用,应考虑到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方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结合意义上的诱因分配,具有更重要作用。(3)组织的效率是组织目标的实现的程度。它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够生产、创造出足以满足个体需求的诱因资源。组织效率直接关系到可供分配的资源。

(4)人际关系和组织风气。这方面有几点需要指出:不管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应当是一种弥漫于组织整体的关系或风气;相当程度上与组织的基础和生存长短有关;共同利益往往起重要维持作用;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风格起很大作用。

二、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组织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生物有机体。组织并非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有能动性发挥作用的余地。一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因素作出选择。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创造或影响环境。但组织要适应环境而不可能是环境满足组织,这是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点。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主要取决于:(1)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性目标是组织与环境的组结点。正确合理的组织目标是组织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先决条件。目标的形成、确定过程,就是组织在各种制约因素间探索分析,确定关键性因素或战略因素,作出决策的过程(2)目标实现程度即组织效率。是组织运用一切资源实施实现目标、战略安排的效果目标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种组织要素的协调性;协作过程中各主要侧面之间的协调性;组织内部平衡善。现实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平衡更多地与企业战略决策,计划、控制过程,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资金筹措和运用等方面职能管理相关。组织平衡是内外平衡的统一。组织平衡归根到底,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内外全部制约、影响因素的平衡。

三、组织动态平衡以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组织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在变化中。组织平衡不是一 次性的,可以一激而就的。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另一方面,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组织中客观上存在的差异、矛盾、冲突本身,就是平衡的一种破坏性力量,同时,组织的发展,也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外平衡实现程度提高,有一种趋于程序化、类型化、模式化、稳定化的倾向,这一方面是组织内外平衡实现程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程序化、类型化、模式化、稳定化的倾向潜伏着丧失环境敏感性、丧失活力、不能随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的危险。如何在稳定与革新,日常正常经营管理与阶段性变革之间取得平衡是动态平衡、发展过程管理中最困难的一个方面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有系统和权变观念。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组织内外平衡的动态平衡,构成组织管理的基础理论。

四、中国组织平衡的特征

(一)内部平衡。从基本原理来讲,内部平衡的基本条件是相同的。诱因与贡献平衡的图式发挥作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自由职业选择受单位体制束缚,受户口、住房等条件限制。个人需求、动机围绕政治标准或权力中心一定程度上的整合性质、趋同性质。重教化,物质利益方面平均主义和攀比特征,一定程度上的愚民政策。人际关系方面派系、团伙关系通过正式的职能关系表现出来,力量对比、平衡成为以权力为核心的组织内部平衡过程中一个主要方面

(二)组织与环境平衡。行业的、职能的特点让位于全社会范围内一时的政治主题,符合环境要求、适应环境首先是适应政治主题。对下级组织目标实现程度有两类商量标准:

一是政治标准,二是业务标准。归根到底,是个人标准。组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实现目标,都是在一定的条条和块块范围内进行的。组织活动空间有限。长期形成的单一中心特点和同一性,导致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千篇一律,雷同重复。因而显得非常幼稚。无法适应不同的、复杂的环境。

(三)动态平衡。动态变化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除非有上下之间的呼应,自下而上的变化鲜有成功。模式化是社会性的。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变革的过程都异常困难、异常缓慢。理论视需要而用,时而强调左手的重要性,时而强调右手的重要性。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依然是人的因素在背后起主要作用。没有建立起一套一般的、非人格化的约束所有的人的规则。

论述题 B 类

LB1 论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单位间关系、界限、职权和责任的沟通框架,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设计和建立的因素主要来自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六个方面。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以下几种:

1)直线制。适用于小型企业其特点是集权式,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 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管理效率较高,但缺乏专业化的 管理分工。

2)直线职能制。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领导下甚至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统一 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成它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既保留直线 制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对参谋指导作用,以弥补领导人员在专 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

3)事业部制,即分权制结构。该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 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示将企业划分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 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4)矩阵制。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 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其优点在于: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地结合了 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能在不 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将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能较 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工 作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为企业综合管理会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组织结构形式其缺 点在于组织关系比较复杂。5)子公司和分公司。这种形式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和集团公司等,特点是子公司和分公 司集中在母公司周围,共同构成企业集团的紧密型组织,功能在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利润中心,其所属单位则一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发展品种为主要职能企业无论 选择那种形式,都必须考虑到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调和与对立,效率与战略的 矛盾。

LB2 论企业与环境的关系(1)企业与环境关系一般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在典型的西方企业制度环境下,企业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力量独立存在的社会本体。在上述前提下,企业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原材料和设备市场、商品销售市场的交换关系构成企业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部分。此外,企业与政府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一种特殊类型的交换关系。竞争者是唯一不与企业发生交换关系,同时又与企业行为有较强相关性的对象。

由此,企业与环境便可概括为:总体上的交换关系;与政府的特殊交换关系;与竞争者的竞争关系。

LB3 论企业形态演变的趋势

企业形态就整体而言,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跨国公司的演变过程,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资本集中。当市场扩大的需求受到特定制度环境下企业资本集中程度的限制时,客观上要求企业形态相应变革。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技术的出现,使大规模生产过程与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导致大量市场交易内部化,促进了古典私人制中小企业向现代大型股份制企业过渡,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组织管理技术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复杂化,导致所有者退出管理舞台,管理权转移到专职管理人员手中,企业内部形成管理层级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出现了垄断式企业。生产国际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竞争的国际化,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进行跨国经营。出现了以全球经营为目标的跨国公司。生产与竞争的国际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企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超大型公司、巨型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但由于企业规模过大,管理机构重叠,导致企业效率降低和成本费用上升,对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起了一种扼制作用。于是,企业内部又出现了向下分权的趋向。设立委员会和项目工作小组以协调部门间关系,建立独立核算的小企业单位,从而实现“大公司小型化”,既可以利用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又有小公司的弹性和效率。虚拟公司跨越企业之间的界限,打破企业内部的分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灵活的生产 要素配置,成为一种新式的企业形态。虚拟公司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1)特别强调市场机遇,利用企业间的高效率合作缩短对市场机遇的反应时间;2)强调广泛的合作,与市场机遇相关的材料供应商,配套产品生产商、经销商、甚至是顾客和竞争对手都可能参与虚拟公司,因此,虚拟公司是一种以分散化为特征的网络型组织,它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灵敏的反应,并能有效地把自身的活力引向全球的范围。(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形成包括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在内的一体化网络,采集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并把他们同目前新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结合起来。

LB4 说明制度规范的特点

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范、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和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管理组织集体协作行为,规范个人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维系企业组织正常运转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制度规范接涉及的层次和约束的内容可分为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等五类。制度规范与其他管理手段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权威性。制度规范一经形成确定,所有成员都必须执行,违反规定要受到必要的惩罚。2)系统性。企业组织中各方面、各层次均有完整配套、具体严密的制度规范。它们具有内在一致性,互相衔接和补充,形成一整套严密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3)科学性。制度规范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科学、成熟、合理的一面。4)无差别性。制度规范作为一种带有法规性质的管理手段,不对具体情况和具体人区别对待,在规范约束范围内一视同仁,没有变通的余地。它是理性、非人格化的体系,是一系列抽象的、封闭的准则,往往以成文的形式确定下来。5)借助强制力执行。制度规范的实施和执行,往往借助了组织强制力量来进行。强制力是制度发挥作用的保证,没有强制力的制度规范只能是一纸空文。在企业组织中强制力主要表现在行政处分、降薪降职、除名等惩罚。6)稳定性。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管理实践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炼上升形成的理性准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的内在要求,具有较强稳定性。在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未发生较大变化 时,一般不做改动。稳定性也是维持权威性的手段之一而且只有稳定,才能现实地发挥制约作用,频繁变动的制度不易贯彻执行,也很难巩固。

LB5 论组织内部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需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这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从个体角度看来,个人对组织的协作愿望取决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与个人对组织获得的诱因之比。从组织侧面看,指组织能否提供足以维持协作过程的有效而充分的诱因数量的能力,即以诱因与贡献的平衡来维持成员个人的协作意愿,谋求组织生存发展的能力。组织内部平衡与下述几种因素直接相关。

一、个人的需求、动机及其标准。

个人的需求、动机是制约组织内部平衡的关键因素。问题在于,个人的需求结构不同,同样的激励因素会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激励因素不存在相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个别性质。不仅如此,个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膨胀的量,现实组织能够提供的可能永远也比不上个人需求期增长的速度。因此,仅仅依靠满足个体的需求这一种途径无法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必需设法改变个人的动机,可借助说服教育、强制等作用于个人动机的手段。

二、诱因的分配过程

经济有效地综合运用提供诱因的方法和采用说服教育、强制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提供诱因满足个体需求的方法有局限性: 一是资源有限;二是效果有限。说服教育方法和强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诱因的提供和说服教育、强制方法的使用,应考试到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方面。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结合意义上的诱因分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的效率

组织的效率是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它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够生产、创造出足以满足个体需求的诱因资源,组织效率直接关系到可供分配的资源。组织效率的高低实际上与组织在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状态有关。所以,组织内部平衡与组织和环境的平衡相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内部平衡往往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置、制度化管理、激励、领导、企业文化教化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内部平衡往往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置、制度化管理、激励、领导、企业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

LB6 论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规范是管理过程中借以规范组织全体成员的各种体系的规程和准则的统称。如人事制度、组织章程、财务制度、业务操作规程,各种技术标准等。规范的实质是为个体行为确定准则,限定范围。因此,规范的执行与否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规范方式的特点是:

1、权威性。规范一经确定必须执行,违反要受到必要制裁。降薪、降职、处分、排除等手段是主要的制裁手段。

2、无差别性、规范是不对具体情况具体人分别对待的一般、形式上平等的管理方式。这是保证其权威性的必要条件。

3、借助强制力,规范作为约束和限制个人行为的力量,需要有强制力为保障,否则无法起作用。

4、稳定性规范往往是条理化、科学化的办事规则或准则,反映了管理的内在要求,有一定稳定性。规范化管理,以科学确定的各种标准和规范为基本准则的管理方式,就是规范化管理或称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优于传统管理方式的管理方式。

1、规范化管理使组织具有高度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摆脱了个人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2、规范化管理充分体现了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

3、规范化管理方式是适应现代组织的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缺乏人际温情,但优大于劣。

LB7 论成熟与革新

由成熟到革新,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发新领域、新行业,转换主营结构;另 一个方向是通过更新换代在原市场范围内开拓发展的道路,这两方面并不排斥。

(一)革新的滞后性

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战略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模式的束缚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对成熟化视而不见;对模式转换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规模和收益上的障碍;本业意识的障碍。

(二)(三)

(四)(五)革新的过程 对成熟化的认识 战略探索 战略决策 革新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分为认识、探索、决策、稳定四个阶段。由于自己的成就,企业内部人员看待自身容易带有主观色彩,对危机认识不够。

战略探索阶段是一个漫长的阶段,等到问题明朗后,虽然风险确实变电站小了,但机会也随之丧失了 当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明朗化后,企业便进入了战略决策阶段。要理顺内部经营机制,以战略目标为核心把企业各方面组织成为一个有特定结构、目标和功能的系统的过程。

LB8 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适应和处置。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

具体目标有六项目 1)维持企业生存,避免企业因某一重大不测事件而破产。2)维护企业经营稳定、持续地发展,避免经营中断和大起大落。3)增加企业利润;4)降低风险管理成本。5)树立安全、安定的企业形象。6)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同时期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也不同。虽然企业面临风险和应对措施多种多样,但风险管理工作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可循。

LB9 论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总体上看来,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发展的历程,是组织生活,管理过程中发现因素越来越多,内容日益丰富,完善的过程。管理脱胎于一种类型的传统文化,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带有很深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印记。工业革命以来管理发展总的趋势是科学化和理性化。对效率,效用,科学,理性的追求,是推动管理发展演变的根本性力量。(发挥)科学化和理性化本身没有错,本世纪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科学和理性成了至高无上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逻辑,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组织与人的协调发展受到一定的压抑和忽视。

进一步梳理,到目前为止管理学发展有几条较为显著的线索。

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由泰罗发端,直到战后运筹学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是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整个管理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也是科学化、理性化的表现。

2、人道主义线索。梅奥把人当作“社会人”,巴纳德把人当作“独立的个体”开始,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研究当中的一个主题。此后行为科学发展,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管理过程中如何尊重人,如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出很多探索性的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3、管理过程线索。从法约尔直到孔茨,对管理过程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4、组织管理线索。由巴纳德开创,以西蒙、赛尔特、马奇、安索夫等人为代表的,立足于组织的内外平衡和动态平衡研究管理问题形成的管理思想源流。这是一种包容性最强、原理性最强的流派。

5、实证分析线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操作过程的倾向。有史以来就存在,当代以德鲁克、戴尔为主要代表人物。

LB10 论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已远远不够,它需要组织结构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标志,它包括确定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实施的计划和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否则,组织活动就将毫无效果。经营战略有许多类型,就组织发展的阶段性而言,有扩大规模、地区开拓、纵向发展和产品多样化等相应战略,在组织的起步阶段,其战略重点是扩大规模,因此,并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组织结构;在地区开拓阶段,则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以解决地区分散而产生的协调、标准化和专业话等问题;进入纵向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到了产品多样化阶段,就可能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即从集权制结构转向分权制结构。总之,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要以经营战略为依据,并为实现经营战略服务。

LA11 论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产生于具有协作意愿,能相互沟通的个体围绕共同目标努力之时。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它们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1)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对个人而言,协作意愿是个人由于为组织提供协作而得到的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者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也是个人参加不同组织所得诱因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判断净效果大小的标准纯粹是个人的,无统一标准。从组织角度看,如何找到提供给个体各种诱因和组织能够获得的成员努力之间的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2)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组织共同目标不仅要得到组织成员的理解,而且必须被他们接受。否则无法对行为起指导作用,无法成为激励的力量。组织目标不同于个人目标。个人愿意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努力,是因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能够部分实现个人目标,有助于实现个人追求。组织中的个体有两种身份、两种人格。有时两种角色、两种人格会产生差异和矛盾。目标的背离会导致人格的背离。(3)信息沟通

上述两种要素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连接起来,信息沟通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限度。一是因为信息沟通要借助于语言媒体,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二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过程中归纳概括的过程和理解阐述过程会导致信息失真。三是沟通过程中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有意识修饰加工。一般说来,信息沟通的渠道越长,失真的程度越高。信息沟通在组织中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和框架进行。组织机构和制度框架是信息沟通的正规渠道和规则。信息沟通的手段对信息沟通过程有很大制约作用。通讯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中的信息传递,对组织生活和管理过程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 响。

LB12 论组织与个人间的平衡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就是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人对组织的协作愿望取决与个人为组织的贡献与个人从组织获得的诱因之比。从组织侧面看,指组织所能提供的足以维持协作过程有效而充分的诱因数量的能力,谋求组织生存发展的能力。组织内部平衡与下述几种因素直接相关:

一、个人的需求、动机及其标准。

1、个人的需求结构不同,同样的激励因素会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2、个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膨胀的量。

二、诱因的分配过程。提供诱因满足个体需求的方法有局限性:一是资源有限,二是效果有限。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有效的综合运用提供诱因的方法和采用说服教育、强制的方法。同时还应考虑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个方面。

三、组织的效率。组织的效率是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它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够生产、创造出足以满足个体需求的诱因资源。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内部平衡往往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置、制度化管理、激励、领导、企业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

LB13 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企业,同时是一级社会组织、政治组织,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于一身。企业管理者既是经理,又是地方长官,同时还是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企业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实体,财产的支配和行政的支配合二为一,表现为以行政系列为主的“家国一体”的整体行为方式。多重身份、多种功能必然导致企业的非独立性。财产网络、行政网络、政治网络交错重叠在一起,企业是这种复杂网络体系上的一个点。不论哪个系列的牵动,都会影响企业系列的动作,都会牵动其它体系,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集于一身,任何大的行动都会导致全局性影响,企业要满足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全面的要求,企业行为的政府性,政府行为的企业化,就成为国有企业与其管理部门的一种一般现象,从而使企业承担着过重的社会责任。所谓“家国一体”就是指这种现象。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战后,企业的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内容有:

(1)致力于和当地社会的协调;(2)禁止贿赂行为;(3)公开企业经营情况;〈4〉避免不利于竞争的企业兼并;(5)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国际收支政策和信用政策;(6)不偷税漏税;(7)扩大劳动雇佣,协调劳资关系;(8)为所在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企业不仅对一国的经济活动造成影响,而且对国际范围经济、社会、政治都有较大影响。随着全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体制改革及创新为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国家应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赋予了企业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加以约束和规范,使企业既是全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领导的有效性

2009-10-24 17:21:14| 分类: 待晒旧作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领导工作是否有效不仅与领导者的特性、素质和行为有关,而且还与被领导者的特性和素质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要是领导者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者自身入手。

即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科学配置领导班子、不断的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掌管领导艺术等。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题,是集权、责任和服务为一体的人。领导者要用好职权,即惩罚权、奖赏权、合法全;充分发挥权威,即模范权、专长全的作用。按照特性理论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是自己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具体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

(1)、要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取得协调一致。(2)、要在领导过程中所发布的命令一致,即实施统一指挥,(3)、要加强直接管理。

(4)、要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沟通联络,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5)、要掌握激励理论,运用适宜的激励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6)、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方法。

2、加强领导班子结构建设,全面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梯形的年龄结构。领导班子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并且逐步使领导班子年轻化,使中青年领导成员占比较大的比重。

(2)、互补的知识结构。领导班子的具体知识结构,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配备有不同知识的领导成员,以达到各尽所能、知识互补的目的。

(3)、配套的专业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就是指领导班子应根据组织管理职能的需要,由不同专业特长的成员合理组成,形成一个补充调剂、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领导整体。

(4)、叠加的智能结构。一个领导班子合理的智能结构,一般应由具有高超创造能力的思想型领导;具有高度组织能力的组织型领导;具有踏踏实实工作作风的实干型领导和具有深谋远虑出谋划策的智囊型领导共同组成。

(5)、协调的气质结构。气质结构是由不同的脾气秉性的领导者组成的。

3、科学的运用领导艺术。

(1)待人艺术。待人艺术也就是人际交往艺术、或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高明的领导者正是巧妙的运用待人艺术,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一股有利于达到目的的最佳合力。

其包括:对待下级的意识(知人善任的意识、批评教育的艺术、关心爱护的意识、助人发展的艺术、上下沟通的艺术);对待同级的艺术(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支持帮助而不揽工推过);对待上级的艺术(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禁、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

一、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上等)。(2)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

包括以下几点:领导者必须干领导者的事;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会议效率;善于运筹时间;要精兵简政。

4、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有两个基本的途径,即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

二、从被领导者入手,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不断地从不成熟到成熟。

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基础。光有高水平的领导者而没有一定水平的被领导者与其相配合,领导工作也不会有效的。领导者应根据被领导者的个性、能力、经验、知识、价值观、对自主的要求、职业倾向、期望和石器等不同,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不同的领导方式来调动被领导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从环境入手,不断地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任务结构和组织情境。具体有:

(1)任务结构。其主要包括:任务明确程度、复杂程度、工作方式、有无信息反馈、奖酬方式。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任务结构,对被领导者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会计学原理试题与答案 篇4

学年第 学期(任课教师:)

课程考试试题

考生诚信承诺

1、本人清楚学校关于考试管理、考场规则、考试作弊处理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2、本人承诺在考试过程中没有作弊行为,所做试卷的内容真实可信。站点名称: 专业: 年级 层次 学号 姓名 成绩:

会计学原理(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用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本类题共20分,每小题2分。不选、错选或多选,本小题均不得分。)1.企业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的依据是()。

A.谨慎性原则

B.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C.可比性原则

D.权责发生制原则 2.以下哪项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A.两项资产同时增加 B.资产、资本同时减少C.资产、负债同时增加

D.资产、负债同时减少 3.下列账簿中可以采用卡片账的是()。

A.现金日记账

B.原材料总账C.固定资产总账

D.固定资产明细账 4.经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后的银行存款余额为()。A.企业账上的银行存款余额B.银行账上的银行存款余额

C.企业可动用的银行存款余额D.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银行存款余额 5.()被称为会计循环

A.从会计账薄到会计报表B.从会计凭证到成本核算C.从复式记账到会计报表D.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 6.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原则和方法、如历史成本原则等,都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A.会计主体前提 B.持续经营前提C.会计分期前提 D.货币计量前提 7.对于以现金存入银行的业务,按规定应编制()

A.现金收款凭证 B.银行存款收款凭证C.现金付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8.下列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A.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C.在建工程 D.预收账款 9.会计对象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

A.收支记录 B.物资核算C.资金运动 D.费用成本

10.()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便于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A.客观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C.明晰性原则D.一贯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用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本类题共15分,每小题3分。不选、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下列经济业务,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业务有()。A.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用; B.以现金发放职工工资;

C.用银行存款归还银行借款; D.用银行存款支付投资者的利润。

2.企业用现金支付某职工报销的医药费78元,会计人员编制的付款凭证为借记应付福利费87元,贷记现金87元,并登记入账。对当年发生的该项记账错误不应采用的更正方法是()。A.红字更正法

B.划线更正法C.重编正确的付款凭证 D.补充更正法 3.企业进行现金清查时,如发现现金短缺,分情况处理可记入()。

A.“营业外支出”科目 B.“管理费用”科目C.“其他应收款”科目D.“营业费用”科目 4.下列属于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有()。

A.提前报废的设备

B.经营租入的仓库 C.土地

D.房屋 5.下列各项中,应包括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有()。

A.委托代销商品成本

B.委托加工材料成本 C.正在加工中的在产品成本 D.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成本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结账?结账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有哪些作用?

四、请根据下列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共35分)某国有企业2004年12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A产品100件,每件售价24 000元,货款2 400 000元,增值税率为17%; 2.采用商业汇票方式销售B产品50件,每件售价2 100元,增值税率为17%;

3.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C产品90件,每件售价3 000元,本月应付50%的货款,每件单位成本为2 100元; 4.以前销售的A产品本月退回10件,货款已通过银行退回,该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 000元; 5.企业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一项,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40 000元,转让价格经协商确定为300 000元,营业税率为5%;6.结转本月销售产品的成本,A、B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5 000元和1 200元; 7.有一项应付款无法支付,金额为60 000元; 8.本月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54 000元;

会计学原理参考答案(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D 6.B 7.C 8.C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 3.BC 4.ABC 5.ABCD

三、简答题

1.结账,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另外,企业因撤销、合并而办理账务交接时,也需要办理结账。结账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记入有关账簿,既不能提前结账,也不能将本期发生的业务延至下期登账。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和结转有关账项。③计算、登记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2.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有:

①会计凭证是审核经济业务的依据 ②会计凭证是记账的依据

③会计凭证是分清经济责任的依据。

四、请根据下列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上一篇:国税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秋节放假安排,中秋节放假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