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2024-07-07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共10篇)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1、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你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2、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有的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看了钟表告诉你的,有的小朋友是自己看了钟表知道时间的。看来,钟表在生活中作用还真不小。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那今天我们就来“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瞧,一家钟表店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这儿有一个钟,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2)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两根针,一根长针叫分针,短针叫分针。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2时的钟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真聪明,分针指着12,分针指着2,这时我们就说是2时。

(2)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练习巩固:4时 6时 10时)

(3)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是指着12,时针指着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4)看,钟表店里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钟。

第一个是小闹钟,它表示的是几时呢?你是怎么看的?

第二个是电子钟,它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像这样直接用数来表示时间的方式,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呢?

第三个是手表,它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这里,我们发现这三个钟都是表示几时呢?看来,同一个时间表示的方法还真不少。

(5)那你能根据每幅图中钟表上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些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吗?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6)说的真不错,象这些时间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样的时间都会认了吗?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拨一拨。

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学具钟,第一个拨3时。好了吗,你是怎么拨的呢?(学生说,教师演示)

第二个,拨12时。好了吗,谁到上面来拨拨看?他拨的对吗?和他一样的举手。

第三个,请小朋友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你拨了几时?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间?

3、认识大约几时

(1)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不是整时的时间又该怎么看呢?

(2)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你的好朋友。

(3)哪个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

(4)那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

(5)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

(6)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

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3时?

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6时?

第三个,为什么是大约10时?

小结:对呀,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

4、总结,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你又能知道了什么呢?

三、 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画一画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钟表店里的小熊想请大家帮个忙。瞧,这些钟表都坏了,你能帮它修一修吗?下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77页,看第5题,把这些表上少的指针画上去。

(2)说说你是怎么添的?为什么?

2、议一议

(1)你们真能干。下面我们要来认识一些小朋友,你能分别说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可以先自己说一说。

(2)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3)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3、想一想

时针和分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走,所以我们小朋友应该珍惜时间。那怎样才是珍惜时间呢?

四、 拓展延伸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张作时息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______在______的前面。

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______在______的上面。

______在______的下面。

简要归纳小结。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下、前、后认得准。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句话吗?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3

认物体(教材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来辨认物体,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

教学具准备

积木、学具盒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2、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分一分。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想想做做”第3题。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议一议。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四、总结全课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4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认真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相对应,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面的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在小图中画这些物体。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说说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他们都站在滑梯上能很快看出谁高吗?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为学生预留了许多比长短、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肌保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

2、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3.发展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习惯。

教   学  重  点:学习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教   学   难  点: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四人一小组、CAI超市购物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正方形、三角形、圆每一组一份、超市购物顾客图像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超市购物图)问:这是什么地方?(超市)看到这个地方你想说什么?

生1:漂亮!

生2:人多,商品多!

……

生n:每一类商品都放在一起,放得整整齐齐的!

(点击电脑:哗啦一声,很多商品杂乱地堆积在一块。)

师:现在经理啊,进来很多的商品,如果你是服务员,经理要求你把这些商品分类、归类,怎么办?(适时引导种类非常繁多,你能一下子数清和记住吗?)

分组讨论,个别口答。

2、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刚才的问题稍微地复杂了一些,我们先来解决一点简单的,再回过头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好,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合作分类,获得方法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有一个盒子,都是我们熟悉的正方形、三角形、圆你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小朋友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各个小组合作来完成 ,这么多图形,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图形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如果出现按边分的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弄分的方法)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组的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瞧!理一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么多的问题。

(4)出示整理出来的三幅图(如课本上第92页图)

(注:如果书上的方法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或对画“√”的记录要做些评讲)

问:现在展示了小朋友们记录的三种方法,请比较一下这三种图,哪一幅图看得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2、整理成表,获得信息

(1)通过刚才的整理,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各种图形的个数,请同学们填入表中?(出示统计表)请各组合作把它填入表中。

学生合作、讨论、填表。

(2)看哪位小朋友最棒,能从这表里获得哪些信息?(注重:一共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表里知道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T1:

(1)看!每一组小朋友都带来了学习的必备文具:铅笔、橡皮、直尺。请各小组把你们把所带的这三种文具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请小朋友用画“√”的方法,填入“想想做做”的第一张表中,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入第二张表中。

各组合作填表。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表中你能获得什么?

2、想想做做T2:

(1)根据你所学的方法,在课程表里找一找(每组一张课程表),一星期我们数学课、语文课各有几节?并填入课本第94页第2题表中。

(2)小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

3、通过以上的学习看出,如果你是超市服务员,今天了进了很多商品,经理要求你整理入柜,通过刚才学习对比一下课堂一开始同学们的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法最好?(进行评讲)

4、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商品、图形和文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商品、图形和文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今天你们中有一个小朋友来到了超市,一进超市,就直奔水果柜,因为他最喜欢吃水果,有苹果、桔子、香蕉……,看看这个,再看看这个,不知买什么好?小朋友们你能帮帮他,买什么水果好呢?(选几个说说)如果以我们班大多数小朋友爱吃的水果,让他买好不好?(好)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2、你们看今天来超市的人真多啊!请各个组打开面前的小纸包,里面也有这几位顾客,用刚才统计的方法,进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统计一下顾客。

注重多方面分类,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①统计男、女;②统计长头发、短头发;③统计扎辫子、没有扎辫子;④统计穿裙子、没穿裙子的;……

3、这位小朋友买好了水果,走出了超市,准备游玩,可又犯难,心里想我到底去游高峻挺拔的泰山呢?还是游雄险宏伟 的黄山呢?请同学们再来帮助他,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泰山的举手,想去黄山的举手,看一看,他应该去哪呢?

4、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用好教材,拓展教材

本课以教材为依据,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挖掘开发,并且进行深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愉快合作,探索发现的天地。

2、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通过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获得数学问题,并把获得的数学问题,应用在超市中,通过这个超市购物的经历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开始,及发生、发展都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并加以应用。

4、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首先自已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象形统计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此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想说出自己想法和倾听别人意见的欲望,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效果极佳;再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并且引导学生促进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5、注重学生形成性学习的教学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明白十几减几的算理;(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l-2=8+6=16-8=

9+7=13-7=11-6=

14-8=15-5=12-5=

12-9=14-6=17-9=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夺小能手。(练习三的第1、3题)

师:今天,我们先来进行一个闯关游戏,小朋友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nbs,p;生:愿意。

师:现在老师先宣布一下闯关规则:必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每做对一道题,就能获得一面红旗,最后看看哪位小朋友获得的红旗数目最多,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请小朋友翻开课本11页,找到第1题和第3题,准备开始!看看谁是夺小能手。

(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

2.小象摘椰子。(练习三第2题)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象摘椰子比赛,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看到了有4只小象正在比赛摘椰子,看看哪只小象摘得又快又多。大家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这里有4只小象,并且每只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和减号。

生:我还看到了每个椰子上都有一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只有当小象正确算出身上的数字减去椰子上的数字时,它才能将这个椰子摘走,大家愿意帮帮小象的忙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小朋友动手帮小象列式计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在○里填上“>”、“<”或“=”。(练习三的第4题)

(1)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要求学生要将算式的结果先写出来,再进行比较大小。在反馈时,学生要先说出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

4.解决问题。(练习三的第5、6题)

(1)练习三的第5题。

师:刚才大家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小象摘椰子比赛,现在老师再带小朋友去果园里逛逛,好吗?

生:好。

出示第5题。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大果园,这里种着许多果树,大家在这个大果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里种着两种树,一种是桃树,一种是梨树,而且果树上都结满了果子。

生:我还知道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5棵。

师:(出示两个问题)大家看看,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读读看。

全班齐读两道题目。

师:小朋友,你们能解决这两道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练习三的第6题。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要离开果园,去商店里逛逛吧!

师:(出示第6题)我们现在来到了商店里的学习用品专柜,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这里有墨水、小刀和三角板。

生:我还知道它们原来有多少,卖出了多少。

生:我还知道它要我们求每种学习用品还剩多少。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帮忙计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练习三第7题。

师:小朋友,今天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特意准备了许多大苹果,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摘吧!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必须将每个算式的结果写出来。

(3)全班交流、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小朋友表现得很不错。不仅学会了十几减几的计算,而且还会解决问题了。真了不起,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第七课时复习(一)

教学内容:复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3~14页的前5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1)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小朋友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好朋友--小鸭。今天,小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请小朋友帮它一个忙,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太好了!(教师出示小黑板)

小鸭过河。

师:只要小朋友能正确地计算出每道题,那么小鸭便能轻松的过河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帮助小鸭顺利过河吗?

生:有。

师:好,那就请小朋友们开始动手计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页的第2题。

师:(出示课本13页的第2题)同学们,这是一张关于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表格,请你们认真观察第一列,你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讨论后,请你们来说说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第一列全都是减9。

生:第一个数是11、12、13…一直到18,也就是第一个数每次都多了1。

师:哦,小明友们观察真仔细,那下面再请同学们横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数都不变,第二个数每次都少了1。

师:既然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这张表格中的规律,那么你们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一下怎样填写。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算式,教师要进行巡视,并予以辅导。最后集体反馈。

师:同学们都整理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生:第一列是十几减9,第二列就是十几减8,第三列是十几减7,第四列是十几减6,第五列是十几减5,第六列是十几减4,第七列是十几减3,第八列是十几减2。

2.复习的第l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第1题,你能根据这两幅图,将空格填写完整吗?

生:能。

(1)学生独立做题。

(2)全班反馈。

3.复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多请一些学生来说说有联系的一些减法算式。

4.复习的第4题。

师:(出示第4题)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一下这道题,它要小朋友做什么呢?

生:在右边框格中所写的算式要与左边这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师:那么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生:能。

师:那就请小朋友动手写写看,比赛一下谁写的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复习的第5题。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你们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请小朋友完成第5题的口算,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复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整理十几减几的减法表,而且还发现了减法表中的奥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八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4页第6题~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可真不错!操场上来了四位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好吗?

生:好。

出示复习的第6题。

二、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先跑到终点。

师:大家看一看,这四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比赛跑步。

师:哦,那你知道他们要怎样才会取得胜利吗?

生:知道,看谁先把自己前面的算式算完,谁就是冠军。

生:我认为,不仅要算得快,而且还要算得对,这样才是冠军。

师:同学们都说得太好了。那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好,现在老师说说比赛规则,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我们班一共有四组,每一组就代表一位小朋友,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那么他所表的那位小朋友就是冠军。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复习的第7题。

师:(出示第7题)小朋友都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再一起到学校的体育室去看看,好吗?

生:好。

师:在学校的体育室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体育室里有14个足球。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向负责体育室的同学借走8个足球。

生:我还看到蟋蟀小博士提出了一个问题,问我们,还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解决蟋蟀小博士提出的问题吗?

生:能。

师:打开书第15页,完成书上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复习的第8题。

师:(出示第8题)解决完了蟋蟀小博士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书本上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反馈。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我是这样做的,有8辆客车,有9辆轿车,一共有17辆,列式是8+9=17。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右边这道题又该如何来解答呢?谁还愿意说说?

生:我是这样做的,一共有17辆,其中客车有8辆,要求轿车,只要把17-8=9。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下面让我们到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养禽场去看看。

4.复习的第9题。

师:(出示第9题)认真看看题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这里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

师:好,那么白菜教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把它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题目。

师:你们能解答白菜教授提出的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复习的第10题。

师:(出示第10题)下面请小朋友认真看看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给小红买来了许多苹果和梨。

生:我还知道苹果和梨一共有15个。

师:好,那你们能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说说看,看哪个组说得最好?

(1)学生讨论。

(2)集体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真的不错。做了几道有趣的题目,并从当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继续努力,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九课时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愉快的周末。(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口算(出示小黑板)

师: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数字开花”的游戏,好吗?

生:好。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二、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周末都做了什么呢?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这几位小朋友,他们周末都在做什么?

三、创设情境

师:(出示第一幅图)小朋友,请你们来说说看,图上这些小朋友,他们周末在做什么呢?

生:图上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拉手风琴。

生:我还知道唱歌的有3人,拉手风琴的有1人,跳舞的有9人。

师:哦,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幅图将图旁的框格填写完整呢?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师:(出示课本16页的第二幅图)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是文艺组里同学们的情况,现在老师再带你们去美术组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又再做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已经画好回家了,有的小朋友还在那里认真地画画。

师:那你们能根据这幅图完成书旁的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美术组一共有12人,有7人已画好,还有5人正在画。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你还能提出些别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生,能。

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后集体反馈。

四、探究与体验

师:看来,小朋友们可以当上问题专家了,能提出这么多的好问题。接着,老师带小朋友们去轻松轻松,一起去玩套圈游戏,你们想去吗?

生:想。

出示第17页的第一幅图。

师:现在请小朋友根据你所看到的这幅图,完成书上的问题,然后在你们小组内先进行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内交流。

2.全班反馈。

师:套圈游戏好玩吗?接下来我们再去玩玩“过桥”游戏吧!

出示课本17页的第二幅图,让学生根据图,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后集体反馈。

师:(出示课本17页的最后一幅图)看,操场正举行一场接力赛,小朋友们快看,这几位参赛的小朋友他们跑得多卖力啊!还有旁边的小朋友正在为他们呐喊、加油呢!你们听到了吗?操场上真是热闹极了!

师:小朋友们不能光看比赛,看看书上给我们又提出了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将问题齐渎一遍。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学生在回答时,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课时小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过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谁能来说说在今天课堂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谈话:(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看着这些小白兔和小鸡,你知遭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 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书:2+2+2=6)

迫问:这是(  )个2相加得6呢?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

追问:也就是(  )个3相加得12呢?

讨论: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点,(小组讨论)

小结: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2.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 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 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 么列式?(板书:2+2+2+2=8)

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呢,

(2)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 个小朋友?怎么列式?(板书:4+4+4=12)

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呢?

3.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5× 3排列的玩具娃娃)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 个玩具娃娃?

提示:横着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   3+3+3+3+3=15)

3个5相加   5个3相加

迫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的都 是玩具娃娃的总个数,结果都是15个。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69页例题情境田)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 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6张电脑桌呢?9张 呢?用你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并把算式写下来。

谈话: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列出9个2相加的 算式太麻烦了)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用 乘法计算。(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介绍:像4个2相加(2+2+2+2=8)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板书);4×2读作“4乘2”,2×4 读作“2乘4”;其中“×”是乘号,4和2都是乘数,乘得的结果8叫做积。

完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反过来4×2=8 和2×4=8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4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三、加棵对乘法的认识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一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求(   )个2枝呢?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呢?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1题的第二幅图。

2.摆学具,写算式。

教师摆出两堆花片,每堆3个。

提问: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呢?怎样列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启发:你摆的是几个几?如何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呢?让学生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的填空。

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 4×2或2×4)

3.(指“玩具娃娃”的加法算式)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 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指“电脑”的加法算式)你能把求6个2和求9个2 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小结: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比用加法算简便。

4.拓展练习。

(出示课本第69页上“试一试”的跳绳图)从图中你知 道了什么?

提示:从“甩绳”“跳绳”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图,你能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启发:求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  ) 个(  )相加,列出的乘法算式是(   )×(   )。

追问:谁能解决其余的两个问题?

四、全课总结(略)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8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乘客上车、下车竟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期末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 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让学生整理数。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 数的大小比较。做第2题。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 复习数位。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 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 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练习二(教材第25页练习二第1-6题。)

课时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0以内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 回顾10以内的数,着重在6-10的数。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

二、进行练习

1、第2题:

学生独立填数。

填好后,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提问:比6大的数有哪些?比6小的数有哪些?

3接近1还是接近10?……

你能学着老师也来提出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吗?

2、第3题:

给学生读题,再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独立完成,再交流。

3、第4题:

读一题,做一题,注意分清第几盆花与第几盆有几朵花。

注意进一步体会左、右方位的不同

4、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充分交流。

强调有条理的思考,答案不是唯一,但答案只要填一个。

三、总结评价

上一篇:鲁恭为中牟令的阅读答案下一篇:高级政工新世纪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