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2024-08-08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精选8篇)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1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观察小动物

1.1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3、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知识与技能:

1、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1、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教学过程:

一、蜗牛并观察、描述、画蜗牛。

1、指导布置学生捉蜗牛。①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蜗牛。②明确蜗牛的生活环境。

2、指导布置学生观察、描述蜗牛。

①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必要时使用放大镜)。② 指导学生描述蜗牛的外形特征。

3、指导学生画蜗牛。(画在活动记录上)

二、指导学生认识蜗牛有不同的种类。

1、指导学生看书。

2、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

三、观察并描述蜗牛的行为特征。

1、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出壳。

2、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爬行。

3、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食性。

4、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刺激的反映。

5、教师先指导方法及实验,然后学生观察(有些项目可以放在课后观察),学生汇报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

四、研究蜗牛喜欢的生活环境。

1、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

2、学生反复试验,并观察记录。

3、各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五、动手给蜗牛设计一个家。

1、根据以上研究的成果请学生谈一谈怎样设计?

2、教师评价并简要介绍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也可以在课后)给蜗牛安家。

六、教师小结本课,并布置大家课后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研究。

1.2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② 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六、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2、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3、学生自主研究。

七、教师课堂小结

1.3观察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观察记录鱼。

2、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知识与技能:

1、知道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到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兴趣。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看法。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槽、回形针、直尺、记录纸 学生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罐、直尺、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并描述鱼的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观察要求、并描述观察到的鱼把观察到的鱼画下来。

2、学生自主观察。(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鱼捞出水来)

3、学生汇报观察情况,4、指导学生对他们的发现进行猜测、推测。

二、研讨感兴趣的问题并分组。

1、指导学生讨论:关于鱼,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师生讨论。(教师板书问题)可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① 鱼听得见声音吗? ② 鱼知道饥饱吗? ③ 鱼怎样运动的? ④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⑤ 鱼怎样睡觉? ⑥ 鱼是怎样呼吸的? ……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把学生按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5、指导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6、全班讨论、研究、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组自主研究(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或者巡视各组研究的情况)

四、交流研究成果。

1、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描述、画、数据等)小组汇报时有组长主要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请这个小组回答。这样共同研讨,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简要小结。

五、教师课堂小结。

1.4动物――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动物的认识。知识与技能:

2、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稀动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要保护它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5、珍爱动物朋友。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珍稀野生动物的录像带、挂图、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朋友。

1、指导学生阅读。

2、讨论:“为什么说动物使人类的朋友 ”。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结交的动物朋友多,认识了解的动物朋友多。)

4、讨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理由。

二、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

1、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阅读资料、看书。

2、研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3、大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认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一些野生动物的方法。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所示内容是否正确,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请学生设想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其他措施。

3、总结概括。

四、调查了解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

2、指导学生制作海报等形式汇报。

3、对学生进行评比。

五、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土壤与生命

2.1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1、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2落叶变成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3、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2、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2.3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沙土、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课时安排 3课时(调查家乡的土壤2周,交流1周)

教学准备

放大镜、白纸、塑料杯、漏斗、沙、黏土、腐殖土、清水、滴管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堂课还是来研究有关土壤的内容,研究什么内容呢?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2、各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土、杯子、一杯水和一根玻璃棒。把土放进杯子,倒入水,用玻璃棒搅拌,等杯子里的东西都静下来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杯子里的土分成2层了)

3、这分成2层的土是什么土呢?大家都没有注意过我们身边的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 土壤

板书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就是一种土壤的结构。在这杯水里有三种土壤,你们能找出来吗?(2)沉在杯底的土壤,是沙;在沙和水之间的是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腐殖土(3)这3种土壤混合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土壤。

板书结构图

板书名称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用多种感官检测干燥的沙、黏土和腐殖土的土样(1)了解学生知识情况

① 关于沙子你知道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②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③ 你认为识字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④ 它们为什么不同?

(2)我这里有3种土,大家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颜色)

(3)还有呢?(看不到了)好,等会儿给每小组一份土壤,你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它们呢?(4)每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5)集中讨论:谁能从这几点说说?

① 外观:每一土样看上去像什么?它与其他两种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② 声音:当你在被子里摇动时,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③ 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 鼓励学生说出来

板书 颜色

学生讨论方法

板书 几种方法

督促学生做好清洁工作

问题从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法入手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讨论记录沙、黏土和腐殖质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3、观察湿了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1)小组讨论关于土壤知道些什么

①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怎样?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② 在沙坑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③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吗?你是如何制作的?(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干燥的土样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4)制作泥土球

① 让学生滚动、揉搓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放在报纸上。② 让学生把用黏土或腐殖质制成的球放在上面晾干

③ 在下一课时,将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5)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例:“干燥的腐殖质感觉柔软,但加水后它就变糊状了”„„ 小组讨论自己知道的湿沙子、黏土和腐殖质 小组研究、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活动结束后,督促学生清理双手及桌面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4、在纸上涂抹沙子、黏土和腐殖质(1)观察每一种土样留下的条纹 ①思考怎么把沙子、黏土或腐殖质涂抹在纸上,要分几步做? ·往每一种土样中滴几滴水

·在你的手指上粘一点土样

·把它涂抹在记录单上 ②小组完成实验(2)描述涂抹结果

① 电脑感你涂抹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时,你发现了什么? ② 每一种污斑看上去一样吗?你能从中知道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综合观点,概括出实验步骤

提醒学生在涂抹完每一种土样后擦干净手指,防止土样混合 从不同方面了解沙、黏土、腐殖质的不同特点

5、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这3种土的渗水能力都不一样,我们想要比较它们,怎么办呢? ① 实验装置相同 ② 土壤的量相同 ③ 水的量相同

(2)你能预测一下,当水倒入土壤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带着自己的猜想完成实验

(4)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过滤的水多好还是过滤的水少好?(5)交流土壤保水性能的好坏和渗水能力的好坏对植物的影响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小组实验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第三课时

6、拓展活动: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1)制订活动计划和目的、研究方法,(2)到乡间的田地里取回一包土壤

(3)将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土壤的成分

(4)在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提醒学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并填写好土壤研究记录(5)讨论:

①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②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③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他什么成分?

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新的方法。但要注意研究的根据和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组织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我 们 周 围 的 土 壤

腐殖质

黏土

沙砾

比较

不 同

相 似

水分 颗粒

颜色

气味

湿

2.4土壤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4、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2、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3.1种子里面有什么

3.2种油菜

本课是观察植物一生的第一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种油菜,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油菜的方法及种油菜的后期管理,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对一种活动进行长期的观察,并会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作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达到课程标准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做阳光和水对油菜影响的对比实验,初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的目标。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种子的基本构造,有的可能对植物的栽培和管理有一些经验,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学会用种子来培育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预测植物以后将要发生的变化。

本课需要准备如下材料:油菜种子、放大镜、种油菜的容器、棉花或纸巾、牙签、肥料片、尺子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先完成种油菜,并对学生进行间苗和移栽的指导,对油菜苗的观察和对比实验穿插在以后适当时候进行,鼓励学生把油菜种好并做好长期的观察记录。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种油菜,了解油菜生长的过程; ●能够通过种油菜,知道植物栽培的基本方法; ●能做阳光、水对油菜影响的对比实验。知识与技能: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会观察、描述、记录油菜生长的过程; ●知道阳光、水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训练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珍惜生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如果把一粒油菜种子种进土壤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油菜的一生,最好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种油菜。

【评析】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可以使学生知道研究科学光靠嘴说不行,要亲自去尝试,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重事实、重证据的习惯。

二、观察油菜种子

1、谈话:首先我们观察油菜种子,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析】观察油菜种子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对油菜种子进行观察,同时正是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种子到底是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的?我们认为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有意义。

三、种油菜

1、自学种油菜的方法。

2、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播、播多深、怎样浇水。

3、教师介绍种油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准备一个种油菜的容器,先在容器底部戳几个小孔,为了防止泥土掉出来,用棉花或纸巾堵住小孔; ②在容器的每个小格中放入一半的培养土或壤土; ③在土壤中加入肥料片; ④将土壤填满整个格子; ⑤用水一次浇透土壤;

⑥把油菜种子种入小格里,每个小格种2—3粒,用牙签轻轻地将种子按到湿土里,并在上面覆盖一层细土;

⑦插好标签,写上小组、姓名和日期。

⑧种子播下后,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精心护理,等着它出苗。

4、学生播种。

〖注意〗小苗不出土,不要浇水。

5、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种子种到土里以后会怎样长呢?种子的各部分可能怎样变化?预测过多少天出芽?

6、学生猜想。

7、谈话:要想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就让我们来观察油菜苗的出土吧。请大家把小苗出土的情景用相机拍下来或用笔画下来。

【评析】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习惯。

四、小苗出芽(以下为第二课时,具体教学时间视种植油菜的情况而定,可选择在适合间苗和移栽时进行。)

1、谈话:同学们,你们种的油菜发芽了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油菜小苗发芽的情况。

2、学生汇报。(展示拍的照片或画的画)①油菜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 ②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 ③测量了小苗的高度是多少?

3、小结油菜发芽出土的情况。(用投影片或录象)

五、间苗和移栽

1、讲解:当小苗长出1—2片真叶的时候,将不强壮的小苗拔去,留下强壮的小苗继续生长,这叫做:“间苗”。

2、提问: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

3、学生讨论,回答。

4、有的小苗需要从一个格子里移到另一个格子里,这叫做“移栽”。也可以把多余的小苗移到班级的大花盆里(最好在校园里开辟一块小田,进行种植),由老师管理。

5、提问:为什么要对有的小苗进行移栽呢?

6、学生讨论,回答。

7、教师谈话:同学们继续对小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希望大家有更多的发现,如叶子的变化、小苗的高度等。

8、(一个月后)学生汇报观察结果。①过去几周,本组哪些同学观察记录最好;

②本组观察油菜苗的发现,展示本组种的油彩苗和画的观察记录。

【评析】这里的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因为这一方面受天时影响,油菜的生长有它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小结、评价,有利于培养他们长期观察的习惯。

六、研究阳光、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阳光对油菜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学生讨论。

3、学生设计实验。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5、提问:油菜怎样浇水好呢?

6、学生讨论。

7、学生设计实验。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结果。

【评析】让学生设计实验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他们的认识达到比较接近事实的状态,了解了油菜的真实情况,他们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活动中得到了肯定,他们尝试的热情才会不断高涨!

七、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谈话:同学们,预测一下以后几周油菜生长的变化?

(预测时不要满足于简单地说结果,要引导学生说作出预测的理由,例如根据前几周花苗的高度,一周比一周增长得多,估计夏天会长得更快。这就是落实总目标要求的训练学生学习“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可以让学生把预测用铅笔记在相关栏目上。)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阳光对油菜苗有什么影响吗? 生:有。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我认为油菜还是少晒太阳比较好。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补充回答):因为多晒太阳会晒死的。众生(笑):哈哈哈„„

生:不对,不对,农民伯伯都是把油菜直接种在田野里的,每天都要被阳光照射,怎么没有晒死呢?所以我认为油菜是喜欢阳光的。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也认为油菜是喜欢阳光的。生:我也是。

师:同学们讨论很激烈,搞科学就是要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赞同油菜喜欢阳光的观点,但是口说无凭,你们能证明给我看吗?

生:可以。只要找两盆油菜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房间里(没有阳光照射),比较它们生长的好坏就知道了。

生:对,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我觉得放在房间里还是比较亮,最好放在很黑的房间里。生: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但是要补充一点,就是要天天给他们浇水。师:想得真周到。

生: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两棵油菜苗,一棵放在阳光下,另一棵用一个盒子罩住,就没有阳光了,看哪一棵油菜长得比较好,就可以知道油菜是不是喜欢阳光了。师:我觉得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开始动手实验吧„„

【教学片段评析】这是研究阳光对油菜苗影响的对比实验教学片断,教师一改过去说教式教学,而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以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让他们去作实验,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3.3油菜开花了

一、教学目标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

二、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

五、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4、讨论怎样做;

5、动手做一做;

6、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3.4谁给花传粉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第四课。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蜜蜂采蜜现象引出问题:小蜜蜂,你在干什么?从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蜜蜂的身体,比较蜜蜂的身体与棉花棒沾花粉的能力差异,认识到蜜蜂能帮助花传播花粉。然后通过动手实验来观察、研究油菜花的雌蕊、雄蕊,使他们认识到果实的形成和花的雌蕊、雄蕊有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花的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解剖花的方法,已经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着重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发现,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来作出假设、解决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研究的问题要来自学生的生活,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经验的优势。因此,教材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以下的处理:在提出问题“小蜜蜂,你在干什么?”以后让学生用手指等物体做个小游戏“跟小蜜蜂一起飞一飞”,模仿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这样就让探究活动可以自然的从观察花粉开始,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水平,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科学标准》指出不要教教材,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材内部的逻辑结构也是可以加以改变的。本课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一节课的研究要从问题开始,也要以问题结束,让探究活动能够不断延伸、不断深化。

教学中需要准备以下的工具和材料:自制的花粉扑(不强求统一,一片纸条、布条都可以,甚至用手指代替)、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放大镜、白纸、镊子、塑料袋、带子或线之类的东西。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会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能用放大镜对蜜蜂、花粉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花各部分的作用。知识与技能:

●观察干蜜蜂,能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蜜蜂的生活习性联系起来; ●知道蜜蜂会给花传粉的;

●认识果实的形成和雌蕊、雄蕊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愿意参加探究花各部分作用的活动; ●能和他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录像“小蜜蜂在花丛中活动的情景”。

2、提问:小蜜蜂在花丛中干什么?

学生作解释(基本是比较杂乱的,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说法都会有,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说法的正确性也是非常含糊的)

【评析】这样的导入有什么好处呢?电教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可以清楚的回忆起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景象。直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这样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第一次认真的思考,能够在交流中呈现的众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的研究价值,激发起探究的兴趣。

3、游戏:“跟小蜜蜂一起飞一飞”。

①让学生模仿小蜜蜂在花丛中的样子在油菜花上“飞”(能在油菜田里最好),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花粉扑”或干脆用自己的手指代表小蜜蜂。(不必有意识的让孩子们注意花粉,意外的收获会引起更大的研究兴趣)②交流游戏中的收获。

【评析】游戏的目的在于发现花粉的存在,引出观察的对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发现、研究过程更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多次的反复会让我们的学生逐步无意识的感觉到“科学就是这样的”,提高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真刀真枪搞科学”的能力。

二、观察花的雌蕊和雄蕊

1、谈话:花粉是什么样的?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会沾到我们的身上?

2、学生观察雌蕊和雄蕊的特征。(使用放大镜,提醒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一定要让他们有充分的观察时间)

3、交流。(注意细节,观察详细的要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评析】这部分的活动让学生观察花的雌蕊、雄蕊,这是上节课观察花的构造的继续深入,通过细微部分的观察,动手摸摸,才有可能发现花蕊“粘”的特点,推想植物可能有传播花粉的需求,对小蜜蜂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假设。从学生探究的思维看是符合三年级学生实际的,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观察干蜜蜂的身体

1、谈话明确观察要求。

2、学生观察干蜜蜂的身体。(注意放大镜的使用,观察绒毛;用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3、交流观察结果。

4、总结性讲解,给出科学的各部分名称。

【评析】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有序观察,认识蜜蜂的主要器官。同时要能够从一些“花粉扑”有利于粘花粉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重点的去观察蜜蜂身上的特征,培养他们搜集证据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机会让他们尝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研究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

1、谈话:小蜜蜂的身体可以粘上花粉,我们游戏中的很多物体和这里的棉签也可以粘上花粉,你认为小蜜蜂和棉签哪个粘花粉的本领高一些?

2、学生预测、记录

3、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

4、讨论交流(对比实验的思路要有所渗透,以利于实验的开展)

5、学生探究。

6、汇报研究结果。

【评析】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让他们在兴致勃勃的玩耍中收集起一小撮一小撮的花粉进行比较,实验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结果也会重复出现!只有玩够了,学生才正真品尝到研究的乐趣,科学才是有吸引力的。

五、讨论花和蜜蜂的关系

通过提一系列的问题:“蜜蜂在花丛中干什么?传粉对花有什么好处?小蜜蜂为什么会给花传粉?”引导学生讨论花和蜜蜂的关系。

【评析】这是本课小结性的讨论,通过研究,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凌乱认识得到了整理,模糊的认识也清晰化了,这时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我们觉得一节理想的科学课应该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这就是所谓认识无限,探究无限!“小蜜蜂在干什么?”的解决就意味着新的问题的诞生,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是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新问题的产生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科学认识是螺旋上升的”才得到了最好的实践注解!

六、研究花各部分的作用

1、提问:植物在开花之后紧接着就会结出果实来了,你觉得果实的形成和什么有关系?

2、学生交流个人看法(要充分,从花的各部分在果实形成过程这是否有关键的直接作用到传粉意义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看法)

3、讲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花的某一部分摘去,观察它还能不能结出果实。

4、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5、布置学生课后实验。

七、研究其他问题

1、教师谈话:你们还想研究其他问题吗?

2、讨论交流

3、鼓励学生课后研究

【评析】我们觉得尊重学生,就应该让学生研究他们喜欢的问题,研究花各部分的作用可以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是也不必强求一定要研究花的生理作用,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比如研究“假如你是小蜜蜂,你会给哪些花传粉?”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教学片段赏析:

师:刚才我们仔细的观察了蜜蜂的身体,大家发现蜜蜂的身上有好多的绒毛,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会有什么用处呢? 生:跟鸟的羽毛是一样的。生:可以保护它。

生:在花中间飞的时候会粘到花粉。生:对,可以帮助花传播花粉。师:真的吗?

生:我以前看见蜜蜂的脚上有花粉的。生:是的,我也看见过蜜蜂身上有花粉的。师:是吗? 生:真的。师:确实这样,蜜蜂的身上的这些绒毛非常容易沾上花粉。大家平时的观察确实是比较仔细的。刚才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碰到花粉都很容易被粘上,你觉得蜜蜂和棉签碰到花,哪个更容易粘到花粉? 生:棉签。师:为什么?

生:棉签大,蜜蜂小。

生:不对,要用少一点的棉花的。

师:你的意思是要在同等条件下比,对吗? 生:是的。

师:考虑问题就是要这样周到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棉签沾得多,有时侯人生病了,用棉签粘药水也可以粘到很多的。生:我觉得应该蜜蜂粘得多,因为它本来就是会采花的。

师:好吧,我们来试一试,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棉签、每组给一只干蜜蜂标本,你们自己做做,比一比到底哪个更适合粘到花粉。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间或和一些小组进行一些讨论,指导他们把每次实验的花粉收集在白纸上,堆成一个个小堆进行比较)师: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干蜜蜂身上粘到的花粉比棉签上多。生:我们也是这样的。

生:我们还用棉签和蜜蜂比了一下沾水,我们发现花粉在棉签上不容易粘上,在蜜蜂身上可以粘很多,但是棉签比较容易吸水,干蜜蜂就吸不住水。师:你们还自己做了别的实验,发现它们各有长处? 生:是的。

师:看样子,大家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了,说明大家的实验做的都很成功啊。(学生开心的笑„„)

师:那么,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干什么呢? 生:采花,就是采花粉。生:采蜜。师:采蜜?

生:是的,我们村上现在还有养蜜蜂的人在呢,一直要放蜜蜂出去采蜜的,我去看的。师:花里面有蜜吗?(学生犹豫,无法回答)

师:我们只要亲自观察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学生立刻显得很兴奋,有的已经开始解剖花)师:怎样才能找到花里面的蜜?

一生抢说:我知道!我知道!可以放在嘴里嚼一下,我们嚼过的,是甜的。师:好,我们就来试试。(学生活动)生:是甜的。生:是的。生:有一点点甜。

师: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蜜蜂在花丛中飞,飞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学生想象)

师:好,你都看见小蜜蜂做什么了?

生:小蜜蜂一会儿停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停在那朵花上。生:小蜜蜂身上粘上了很多花粉。生:小蜜蜂身上的花粉粘在了花上。

生:小蜜蜂在采蜜,一张尖尖的嘴伸在花中间吃花里面的蜜。……

【评析】“低估儿童的学习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即使是低年级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他们的好奇心是学习的起点,只要善加引导,都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的发挥它们的作用,设计了一些游戏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在游戏中发现,在游戏中整理研究经验,促进了学生认识的发展。

3.5收获和播种

第四单元 固体和液体

4.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等。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4.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资源的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的现象,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目标。

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把固体放在水里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常有把固体放在水里的经历:有的学生把玩具放到水里玩,有的学生自己“制造”过饮料,还有的学生做过一些家务,对固体放到水里有一定的经验。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预测一些固体放到水里的情形,验证预测和观察结果之间的不同,交流分享发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教学准备是课前安排每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固体,为体现材料的结构性,课前老师有目的筛选学生自备的材料或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协调,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且能体现探究材料的多样性,使探究活动丰富多彩。此外,还需为学生准备:盐、方糖、黄沙、土壤、搅拌棒、每组一份记录表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固体,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够预测把固体放到水里所发生的现象,并设计实验引发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知识和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乐于交流表达。*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动手做的乐趣,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1、讲述《咕咚》的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评析]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给人的启迪因人而已,或开启智慧,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选择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故事开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新课,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引向课题指向的目标。

二、预测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的现象

1、师出示一个螺帽,一个木塞,让学生猜测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让学生把自备的固体给同组的同学猜猜它们在水中的情况。

3、谈话:同桌当中有没有猜测不一样的?

[评析]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预测结果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探究中得到验证或找出预测的差距,久而久之,学生的预测水平会逐渐提高,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努力探索的情感。

三、亲历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探究过程。

1、出示活动提示卡: 活动提示卡

另需材料可以小组交换或到自选架选取。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遵守规则,仔细观察,记录细致。

2、学生边做边讨论,但要互不干扰,养成文明探究的习惯。即时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做的快乐,交流的畅快。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把固体放到水里可以观察到: *有的物体在水中浮,有的物体在水中沉,有的物体悬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有的物体在水中立即下沉,有的逐渐下沉。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后,让学生将水中的固体取出,整理实验桌。

4、组织学生讨论综合,推荐一位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围绕以下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你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你感到意外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5、让学生比较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一致。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即使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不同也不必灰心失望,因为预测是一种思考,是引导自己勇于探索的指向灯。活动注意点:

关于固体的沉浮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不要求弄清沉浮的原因。学生若对沉浮原因感兴趣,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做判断,存疑,鼓励学生课后有目的地去探究。

四、认识固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1、上一活动时每一小组都有一块方糖,让学生找一找方糖到哪儿去了。相机告诉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作溶解;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现象叫作不溶解。

[评析]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在每个活动时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与触动,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让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学生的心。

2、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固体在水中溶解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分类,对于当场可以研究的相机记录下来,对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研究。

3、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时要注意些什么。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但是增加自由度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导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梳理筛选,是在学生充分“发散”的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参考和确立研究的项目,体现教学双边活动民主而有序。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把黄沙、泥土、盐放到水里,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学生研究充分后,鼓励学生小组之间“串门”,交流自己的重大发现。

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能用比以前更有效而灵活的形式,将经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激励学生运用形象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即可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看书上插图,问学生: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现象吗?你能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4.3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4.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4.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内容,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本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课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比赛“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明白改变物体形状,增大空间、在水中加盐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第二部分通过活动“如何使生鸡蛋浮起来”让学生讨论、想办法,既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积极思考,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得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根据学到的方法,在生活中验证、运用,保持对科学现象进行研究的兴趣,乐于探索的愿望。

二、对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的认识:比较轻的、像船形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并且在课外书上已了解到在水中加盐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课时建议:建议根据课堂活动实际情况,用1-2教时完成本活动设计。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情境,让学生先动起来,玩起来,在玩中发现问题。)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泡沫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橡皮泥为什么沉在水底?我想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作用?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①整理问题。

②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全部研究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此处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确定有研究价值且可研究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同时,利用上面在水中浮着的那些物体之所以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暗示或促进作用。)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

3、你们想出来的这么多方法,很好。下面就请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浮力大小与增大的空间大小的关系,空间大受到浮力大,反之受到的浮力小。)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

我想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用图和文字描述探究过程)浮上来后装了多少个回形针?

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再探究)____班级____组 记录:_________ 年 月 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回形针装得多的原因:改变形状、增大空间;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此处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如学生的土豆挖成碗形且均匀,那放在水中会浮;也可能挖空后不均匀土豆灌水后还是下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挖空会出现不同情况?该怎么办?指导学生意识到应该把挖空开口处密封住,才是真正减轻了土豆的重量。)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选择生鸡蛋,旨在激发学生新的认知矛盾,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新的科学探究又开始)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如果学生一时想不到,利用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学生现想到加盐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一资料作为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把药水瓶中的水倒掉即可,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由于学生到掉的水有多有少,所以可能出现,浮、悬浮、沉三种可能。)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现象说明,由于小瓶的重量改变不同,所以沉浮现象也不同。)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释实际生活现象即“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利用潜水艇原理,让学生突然领会到,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时需要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有时也需要让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从而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以及科学灵活地使用浮力知识来解决问题。此处可结合教材上面的图,如竹排、救生圈、救生衣、鱼鳔、鱼钩、鱼网上的铅坠、潜水艇、船等。学生一直在研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4、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课堂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活动中捕捉学生新的问题激发并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更大的空间进行主动的科学探究。)

附 [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沉在水中的物体 使它们浮起来的方法 为什么 橡皮泥 捏成空心球、碗形、船形、放在泡沫上„„(图)空间变大、增加浮力 土豆 挖成空心、加盐„„(图)空间大、重量变轻、浮力变大 生鸡蛋 在水中加(足够的)盐„„(图)浮力大变大 小药瓶 把水倒掉(图)„„ 重量变轻 课后(自由研究)„„ „„ „„

[自我反思]

1、本案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鸡蛋浮起来”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过程体会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首次教学过程中发现内容设计容量较多,教学时间不充裕的问题,通过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分组选做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人研究兴趣,又保障了探究活动的时间。[专家评课]

1、对本课教材的大胆重组。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直接以“让橡皮泥浮起来比赛”引题开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围绕着“使土豆或鸡蛋浮起来”的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使土豆或鸡蛋浮起来,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明白:借助其它物体或改变水的性质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达到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的目的。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整个教学过程力图让孩子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3、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4.6认识船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知道它们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设计一艘船,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船的图片,查阅有关的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船的资料,收集船的图片、模型、绘制图画、准备文字稿、图画纸、彩笔等。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船的发展。(1)你认识和知道哪些船。

(2)结合P55插图中的船,说说这些船的名字?

皮筏、中国沙船、木船、人力加帆船、木筏、独木舟、侧明轮船、三桅船、内燃机船、尾明轮船。

(3)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们是靠什么动力在水中航行的?如果按照发展的先后排列,应该怎样排?

(独木舟、木筏、木船、皮筏、人力加帆船、中国沙船、三桅船、侧明轮船、尾明轮船、内燃机船。)

(4)从船的发展中,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代和现代的船。

(1)认识P56插图中船:帆船、航空母舰、水翼船、客轮、潜水艇、货轮、皮划艇。(2)你还认识哪些船?请向全班同学介绍你对船的其他认识,可以结合课外收集的图片向同学介绍。

3、学生自行设计新型的船。(1)学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船。(2)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3)学生亲自设计。将设计的样稿画下来。(4)班内交流。

(5)将全班同学设计的船的画稿张贴在“作业展栏”中。

第五单元 太阳和月亮的移动

5.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一、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二、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5.2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2、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影子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2、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太阳高度仪(自制的)、指南针、温度计、手表、记录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早晨影子在西边,傍晚影子在东边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学生室外活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2)室内交流: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3)小结:太阳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先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位,再用拳头量一量太阳离地平线有多高。

2、用仪器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将太阳高度测量仪平置于地面,指针指向太阳的方向,使阳光通过指针前端的圆孔,光斑落在指针后端“十”字的中央,此时针尖所示的角度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

(2)在阳光下,从物体顶端拉一根线到物体影子的顶端,用量角器量出地面和细线之间的夹角的度数,这也是当时太阳的高度。(3)学生室外活动。(4)室内交流。

三、总结应用

1、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2、如果同时记下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情况,气温和太阳高度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把我们的发现记在活动记录卡上。

5.3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尝试做一个沙漏。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2

一、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最直观、最实用的科学事实获取方法.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是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的运用需要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苏教版化学新教材中的观察法主要包括对化学实验、模型、表格和图形等方面的观察.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学习中,苏教版的必修教材要求学生观察戊烷的三种结构模型以及乙醇和二甲醚的球棍模型及结构式.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对同分异构概念能有更深的了解.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一样,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来不断深化认识,而观察法就是这样一种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实用方法.

2. 实验法

在新教材中,化学实验占据了很大地位,实验法是指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所期望的东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探索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法是他们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与传统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设计不同,新教材以实验建议、信息提示、思路启迪等方式增强了实验的可选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新教材中的实验巧妙地将科学实验中常用到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思想融入到了实验的设计和内容中.例如,教材中提及的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前后溶液中的现象对比等实验事实,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素养.

3.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在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都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调查中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不同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新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如各种维生素的营养功能及溶解性,纺织品的品种及性能,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家用燃料的燃烧效率等化学知识的学习,都要求学生查阅网络、报刊等资料,通过访问、试验来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除去以上三种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新教材还向学生展示了模拟法的应用,让学生从具体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新教材拟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的运用来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科学事实.

二、理性思维的构建方法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培养理性思维的两种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加以研究,而综合则是将研究内容当成相互联系的部分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在苏教版的化学新教材应用很广,例如在学习氮气的性质时,可以从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等方面和化学性质方面来分析.而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时候,可以将浓度、温度、催化剂等方面联合起来分析.分析和综合二者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

2. 比较和类比

比较是找出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性,而类比则是一种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方法,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新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新教材有关于四种无机化学基本反应比较,晶体中原子堆积方式的比较,合成有机玻璃的两种路线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如此,新教材还通过类比的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学生在学习了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镁之后,可以得到如何从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冶炼方法的角度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启示,同理,工业上的硫酸制备也启示了学生关于硝酸的工业制备方法.

3. 数学方法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很好地将诸多化学问题抽象成了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分类讨论、函数分析方法、排列组合、极限等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例如同分异构体的分析和判断就考察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科学体系中,除了有分析和综合、比较和类比以及数学方法的运用外,还包括归纳和演绎、联想和想象、假设、建立模型和系统分析法.这些体系构成了新教材的科学方法体系,是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具体要求和学生的认知以及学习特点来设计的,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化学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摘要:苏教版高中化学的新教材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力图帮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也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方法体系.文章从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构建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3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效组织与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提前接触与熟悉。作为自主学习的尝试,预习是学生在学习前按要求对教材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有关科学课的预习,有人认为会影响学生的好奇心,限制学生的思路,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在有些科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及相关准备。苏教版三年级“观察土壤”这课中,学生如果课前预习,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土壤特点,并且带着自己的一些疑问,如为什么土壤颜色不同、味道不同、手感不同?课堂上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反而更有探索精神,学得更有激情。苏教版六年级“看星座”中,若不在课前做好准备,没有多次观察夜晚的星空,课堂上就只能看些图片资料等,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很难建构自己的星座知识。总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会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及探究进取的精神。

二、引发实验假设

科学创新起始于大胆的猜想,实验假设在实验学习中非常重要。没有适时、适度的猜想假设,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成效。要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况形成假设。假设可以来自于细致的观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中纸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学生在教师示范实验时,通过对纸团已经埋入水里却没湿这一现象的观察,进而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再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将纸团弄湿,而有的却不会,让学生分析寻找原因,培养探究精神。有的假设来自于教师的一步步地深入引导,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中,在实验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想:黄豆、绿豆、玉米粒三类物质混合后体积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变大、变小、不变)?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还可以拓展:若在其中添加混合入水以后的变化呢?在这一步步的猜想过程中,学生发现异常现象时,就会主动反思实验过程,探究问题原因。总之,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形成与演进需要教师事先做好精心预设及充分准备。

三、引导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模型,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它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形成实验技能的重要阶段。实验设计是让学生能够想象出自己在实验中怎么去做,说出自己在实验中应如何动手去做,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实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实验设计,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再据此假设提出实验方案。有的实验设计可直接从实验目的出发,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中,设计活动方案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可根据“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问题,经过分析得知:要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一要有热源,二要有传热的物体,三要设法观察热传递的现象。这三点确定后,教师请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教师对学生构思中的问题适时鼓励点评并引导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器材,设计出经济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还可以将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加以进行。如苏教版四年级上“雨的形成”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什么是雨,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水蒸气的凝结与雨的形成的异同,学生认识到雨的形成与水蒸气的凝结只有一个不同,那就是雨的形成中,要有水珠不断从上面掉下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构建一个雨的形成的实验模型,再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变量,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很多,不管哪种实验,教师都要适宜地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指导实验操作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操作活动。但在小学科学课中,很多分组实验是在小组成员间共同合作完成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实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重点、难点及操作程序步骤的把握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在确定好实验设计后,首先,要做好实验分组与实验中的任务分工。实验中科学地分组分工,是学生合作的前提,也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组长;为了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甚至全班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观察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其次,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确保达到实验目的。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甚至时常偏离主要的观察目标。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花”的分组实验中,解剖花以了解其结构时,有的学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花的其他方面去了。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中,找小动物也会变成了玩耍。所以,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要求,以促进专心认真及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种子”中,要引发学生对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手感等多方面的差异作出全面观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如何在液体中传递”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木屑在热水中的运动方式,通过对其运动路线进的观察而达到说明热在液体中以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的目的。

五、提升实验总结

实验课并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的讨论与小结也至关重要。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并能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4

三年级 第二学期

教师姓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1.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三)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教学反思:

2.了解土壤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实验(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教学反思:

3.肥沃的土壤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教学反思:

4.土壤的保护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对比模拟实验

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对比模拟实验

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

(三)交流讨论

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生: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生: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四)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

3.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 1.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

2.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3.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

(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3.提问:

(1)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

4.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5.学生观察。

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

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9.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10.学生观察。

1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12.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教学反思:

2.根和茎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3.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步骤:(1)探索和调查

1.师: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2.全班交流、比较。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4.听学生猜测。

5.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回顾和解释

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教学反思:

3.叶和花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 3.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1.观察叶片。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3)汇报交流。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4)教师小结。

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三)认识花朵 1.观察解剖花朵。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4.植物和我们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

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

(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

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3.交流汇报。

4.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 5.交流统计

6.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

植物。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

(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

1.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2.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3.交流汇报。

4.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分类。5.汇报分类情况。

6.质疑:分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意见不一致?为什么? 7.讨论:哪些植物它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8.小结:不同的植物,我们一般食用它不同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建构: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的结构组成

1.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2.学生发表意见

3.出示一株西红柿的挂图,对照。

4.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西红柿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并在各部分写上名称。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四)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第3课、认识液体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教学反思:

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索和调查

1.讲述: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学生讨论、交流.)2.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可以描述天气.但是,这样记天气太麻烦了,怎么办? 3.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气.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4.学生设计、交流,澄海天气,用实物投影展示。

5.讲述: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

6.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学生自由回答。)7.提问: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的?(有的学生能答出)8.讲述: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看书上43页,仙桃天气。

9.提问: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 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

(三)回顾和解释

1.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2.讲述: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

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3.观赏图片,并讨论。

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 巩固总结。

相关的主题文章:

清明节气 起居饮食注意要点

12月份公众可赏双子座流星雨等三大天象 教学反思:

2.气温有多高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二、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二)探索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教学反思:

3.雨下得有多大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三)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教学反思:

4、今天刮什么风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2.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3.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步骤

(一)探索和调查

1.“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你平常在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注意广播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谁能学一学。联系生活利用红领巾或彩色小旗帜在校园里感受风的存在。

3.通过“米”字型的风向方位图和风向标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风向”,并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4.借助风速计的模型或图片引出“风力”知识。

5.借助《风级歌》帮助学生回想.建立“风力”的感性认识。6.提供多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测量风.完成观测记录。7.描述自己的观测。

(二)回顾和解释 1.背诵《风级歌》

2.画一副有关风的画或读一篇有关风的文章。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5.气候与季节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的:

1.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二、教学步骤

(一)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7.小结。

(二)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1、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树叶分类;

3、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4、知道花粉传播的几种方式;

5、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花的构造与功能; 难点:认识花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颜色的叶子,各种类型的花,镊子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1、观察叶片。

(1)教师出示一片银杏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银杏树,你们平时仔细观察过它们吗?(4)观察树叶,比较有什么不同。(5)汇报交流。

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2)学生给树叶分类。(3)汇报交流。

(4)教师总结分类方式。

3、认识叶的作用

(1)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在播放前提醒学生关注视频中叶的作用。(2)师生共同总结叶的作用和光合作用。

(三)、认识花朵

1、观察解剖花朵。

(1)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什么花。(2)提问:想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3)教师播放相关视频。(4)学生指出花的结构名称。

(5)教师拿出校园里常见的花,和学生一起分析花的结构及作用。

(6)教师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别的花的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1)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5)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 叶与花

一、叶的结构:叶片和叶柄

二、花的结构:花瓣、雄蕊、雌蕊、花萼

教学反思:

1、由于开课当天突然下大雨,学生没有及时采集到想要的叶子和花朵,上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需提前准备叶片和花朵,以备不时之需。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6

(作者单位:邗江实验学校 周远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浅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 篇7

一、苏教版小学数学的特色

(一) 教材内容板块之间联系紧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等部分构成, 苏教版教材注重对各个板块内容之间的衔接, 让学生融会贯通。苏教版教材首先训练学生对数字有敏感认识, 通过各类小活动, 让学生逐渐了解下一步空间与图形的学习, 拓展思维, 更熟练地应用数字与空间、数量的关系。同时, 通过统计与概率板块, 加强学生对统计学方面的认识, 强调对数字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各类实践活动中, 将上述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活学活用,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 教材编排结构、内容新颖。

与以往的教材结构不同, 苏教版教材的结构编排一眼望去可能会给人凌乱的感觉, 实际上, 这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好办法。学生对古板的教学结构编排会觉得太严肃, 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 多模块的结构编排,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结构类似于西方国家的教学,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选取生活中的情景题材, 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 开动学生脑筋, 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完美应用, 在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的习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数学体育场”、“数学节日礼物”、“数学街心广场”等习题模式的出现, 都是以平时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作为载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 教材形式活泼。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形式活泼多样,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内容形式具有启发性, 可以提高学生的大脑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激励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办法。例如有一道题:“将7个苹果平均分为三个小朋友, 如果想要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苹果, 应该怎样分? ”这种类型的题, 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余数这个概念, 使数学学习不至于生涩,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便于学生的理解。苏教版教材通过灵活的形式, 使学生在学习、体验的生活中, 更能充分利用数学知识, 教材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使学生喜欢学习,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材开拓思维方法,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还编排了很多有意思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将题设置在迷宫的各个路口, 只有答对了问题, 迷宫才会允许通行, 进入到下一个路口。教材形式活泼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 基础知识教学难易有度。

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乘法口诀算是比较难的类型。相对简单的、比较好理解的内容, 通常都一章就可以结束。像乘法口诀这类比较难的内容, 就需要用三章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时间, 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对于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多样的举例与实际应用启发学生,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 加强学生对各个板块的理解和学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材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理解, 生动地将生活融入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应用的意义

(一 ) 改变了传统 教材中的 灌输模式 , 激发学生主动 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采用的是死板的灌输模式, 学生学习起来艰涩、难懂, 学习兴趣不高, 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压力。死板的学习方式无法开拓学习思维, 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不能活学活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 积极开动脑筋地思考问题。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则例子:让学生抓一把黄豆, 数数有多少粒, 再让同一个学生抓一把糖果, 数数有多少粒, 为什么黄豆粒要比糖果的粒多。通过在实际中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会主动学习, 强化思考能力。

(二)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水平。

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加入了很多图片与生活内容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将数学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水平,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好地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 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增强学习能力。例如在三级数学上册里有个赌场揭秘板块, 通过学习统计学和概率基础知识,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对随机事件进行体验学习, 告诉学生赌场上的操作具有欺骗性,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可以帮助老师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将教材的练习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 一边做游戏,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乐趣,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吸收。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8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上一篇:学校宿管员工作计划下一篇:雾都孤儿阅读笔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