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

2024-07-20

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共8篇)

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 篇1

简单的周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列举,画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温故。

1、观察图形的排列,你认为括号里应填什么?

2、交流。

3、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规律。

二、探新。

1、谈话:为了迎接十月一日国庆节,公园被装扮的五彩缤纷。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盆花

彩灯

彩旗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先看盆花:(1)感知规律:

这里有几盆花?照这样继续摆下去,第10盆是什么花?第11盆呢?(2)自主探索:

A.用喜欢的方法表示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B.按盆花的排列规律,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3)学生活动。(4)交流反馈:

A、发现规律:展示学生的表示方式。

①圈一圈。谈话:我们可以把盆花圈一圈,让大家看的更加明白。

其实就是把盆花分组了,这是一组,两组,三组。

引导学生感悟:每组有3盆,每组都按照“蓝黄红”的顺序排列。②排一排。③画一画。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盆花的排列规律。(板书)

谈话: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蓝花在每组的什么位置?黄花呢?红花呢?

反过来,第()组第()盆是什么花?

你发现了什么?花的颜色和每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B、解决问题:第19盆花什么颜色? 分别展示:①列举或画图。能看明白吗?谁能够来解释解释? ②算的方法:板书算式:19÷3=6(组)……1(盆)

提问:想想算式里每个数字是什么意思?指名2人说想法。

数形结合引导:一共有19盆花,每3盆一组,可以分成1组,2组,3组……6组,到这里是多少盆了,还差几盆?

同桌互相对着图上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5)突出余数的作用

提问:这余下的1盆是指哪一盆?在排列中的什么位置?(下1组的第1盆,也就是第7组的第1盆)

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与每组中第1盆颜色一样)

如果余2呢?最后一盆什么花?为什么?

为什么看余数就可以知道花的颜色了呢?

(6)方法优化。快速找到第91盆是什么颜色?你还想去画图吗?为什么? 引导体会用除法计算更简便。

三、反思。

刚才解决盆花的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引导:先用圈一圈、排一排、画一画的方法找到规律,圈的时候至少要观察2组。如果前两组一样,我们就找到了规律。再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四、应用

1、出示:彩灯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第20盏是什么颜色?第23盏呢? 你打算怎么入手?(1)学生活动。

(2)交流。投影展示(注意错题的应用)(3)学生介绍规律,教师补充板书。(4)用除法计算。

(5)对比下上面这道算式,除数有什么区别?没有余数表示什么?(结合图引导)正好分完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1组,2组。。5组,第20盏灯在第几组的第几盏? 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2、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第26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注意辨析错例:红红、黄黄。

3、比较盆花、彩灯、彩旗排列的共同特点。

揭示概念:周期现象。揭题并板书:简单的周期。

4、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5、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

五、回顾与总结。

1、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2、老师也设计了几组,出示。

这是周期现象吗?为什么?如果不是,指名修改。照规律排下去,第32个图形是什么?

教后反思

《简单的周期》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其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第一次试教呢,我是按照新授课的流程,把重点放在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上。经过教研室杨主任的指导后,我意识到这节课应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所以经过修改后,我基本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知想法。当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性认识、经验技能有所欠缺而发生疑惑时,再及时的引导,让他们不光会按照模式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知其所以然。

周期问题,生活常见,但是让学生进行抽象规律的确存在困难。哪怕就是在身边的很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周期问题的探究学习,也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直观而深入、感性而理性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周期问题中,也存在一个验算证明的过程。那就是运用算式计算方法与画一画方法之间的相互验算证明。所以,我在学生们得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他们自己得出的抽象认识,可以得到及时的直观论证,可使他们更加信服于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更重要地在内心深处开始主动地接受了这种原本很是抽象的周期问题。之后,他们就可以自信大胆地运用计算方法了。

在这样一个从“重知识”到“重体验”的修正过程中,自己对于实践活动课的整体目标和实施策略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也明晰了一些细节方面的不足。

如:

1、盆花的规律的反馈可以再慢一点,学生出现了各种表示方法后要进行比较,不论是排、画、圈,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感受到“每3盆一组……”的规律。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作品,再去有节奏地读一读,感受“每组都是怎样排列的呢?”

2、彩旗的问题作为练习,用时短,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红红、黄黄”这种两个一组的错例辨析。

总之,要促进每个学生思维的参与,只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水到渠成地积累经验,掌握方法。

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 篇2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 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 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 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 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 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 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 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 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 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 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 优美的, 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 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 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 和谐、自由的DO、MI、SOL:

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 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 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 同时, 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 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就得换一个音唱, 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 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 手势唱谱: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 看表情, 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 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 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 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 师:听了这首曲子, 有熟悉的感觉吗? (前面唱过旋律)

4. 复听 (带合唱) 。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 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 再听 (不带合唱) 。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 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 双手上举表示增强, 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 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 用“LU”哼唱齐唱旋律, 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 视唱旋律 (跟琴) , 强调强弱规律。

9. 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1 0. 唱歌词, 随琴一起, 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 一边唱一边晃, 体验6/8拍的韵律。

1 1. 分析歌词内容, 前半部分优美的, 后半部分愉快的, 结束句是渐弱的。

1 2. 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 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 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 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 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 也没有电视机, 更不用说电脑啦, 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 但是做了梦之后, 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让它美梦成真, 岂不是更好吗?所以, 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 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 (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 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 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 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 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 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 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 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 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 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 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 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 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同时注意聆听, 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在这个环节中, 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 感受歌曲情绪。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1.出示78×(46+54)(840-400)÷4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提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P37

计算300-(120+25×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能正确计算。

指名板演。

同桌讨论,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2: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

300-(120+25×4)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

=300-(120+100)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办法

=300-220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

=80

2.明确:在有括号的算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

可以这样表示运算顺序:乘→加→减

3.追问:如果算式中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如果小括号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

4.题进行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37、1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7+29×3)×4乘→加→乘

58×(20-78÷13)除→减→乘

2.P37、2

先出示左边的三小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比较。

得到:只要算式里含有小括号,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P37、4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求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想:这一天共运进苹果的千克数=上午运进的千克+下午运进的千克数,先要求出下午运进苹果的千克数。

4.P37、5

读题,明确题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实验:大约是18-20滴。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篇二:(全)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全书总备一

一、教材分析

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 混合运算。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简单周期”、“●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 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全书总备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4、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5、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8、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4、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教学要求】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教具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篇三: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版)第一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的内容

教学重点:笔算为重点。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 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1.新学期,我们拿到了很多新书。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介绍的正是小朋友和妈妈去 买书的事。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售货员每20本打一包,小朋友在想,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

用手势比画“20本打一包,一包一包??”学生因为清楚一共有60本,手势做到打第3包的时候就不再继续了。

师:我们通过做手势,很清楚可以打3包,那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下来呢?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口算(估计有很多学生都会直接口算出得数)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1)20×3=60,60÷20=3 ;(2)6÷2=3,60÷20=3 ;(3)这个算式可以表示60里面有几个20?60里面有3个20,那得数就应该是3。??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说的:6÷2=3,比较两题,特意写成60÷20=30,问:对吗?为什么?生:可以验算:30乘20等于600,说明这个得数是错的。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随学生回答板书:600÷200=3,说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你还会继续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刚才我们考虑的是“加0”变算式,现在请你看“600÷200=”你能把它变得简单一些吗? 那如果是“400÷50=”呢?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只能同时去掉1个0,不能把0全部去掉。?? 2.笔算

先完成: 学生尝试着在自备本上完成该竖式,个别板演。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60里面有3个20,商是3,所以3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强调:3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其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对号入座,写清楚写规范。验算: 写竖式的时候问:3应该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指出:这样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单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指出:这个算式是为解决问题而列而算,那完整的解题过程还要有一个回答。把书上的得数填写完。并读一读。

指出:书上只要我们填写一个答案,但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根据问题把话写完整。这也是四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要求。

4.完成试一试,进一步提高这部分计算的要求

现在请大家自己先尝试着完成书上第1页下面的2题试一试

注意这2题比刚才难一些,所以完成竖式后,还要继续想办法通过验算,检查自己算对了没有。指名板演。

讲评板演题。(板演时是没有空格子的,所以更要注意商所在的位置。)

第1题:96里面对多有4个20,所以4要写在个位上。余数是16,符合比除数小的规定。第2题:15除以30不够除,所以要考虑150里面有几个30,商5应该写在个位上。检查验算过程,指出:通过验算我们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上的题组练习

做完后,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特点?(注意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再举例来说明,比如:4÷2=2,所以40÷20=2;或是100÷20=5,算是时候可以看成10÷2=5??)这题应该为前面已经说过规律,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让学生很快地算,并交流得数。2.完成第2题

允许学生一边写,一边小声地说:80里面有2个40,商2写在个位上?? 余数要比除数小?? 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利用我们新学的除法,我们还可以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分,2时=()分?你是怎么想的?3时呢??? 那60分=()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0分呢?420分呢? 学生继续完成书上的第4题。交流答案。

比较老师一开始出的题,说说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算?

4.(第6题)一共有73枚1元的硬币,把这些硬币换成10元一张的纸币,最多能换多少张? 你是想的呢?

如果都换成20元一张的纸币呢? 你还能提类似的问题吗?大家帮忙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页第3、5题。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60÷20=3600÷200=3400÷50=2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学重点:体会两位数除以整十数该怎样除?商写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取学生昨天作业中的错题,板书: 问,这题是错的,现在请大家说说错的理由。1.80×80=6400 2.640里面有(8)个80 3.想64÷8=8 4.64÷80,不够商1,所以不能在竖式的4的上面商8;而是要看640除以80,商要写在个位上。

指出:做题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知道该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新买来420本书,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考虑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3.学习计算方法:

(1)估计:你能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吗?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估?

(400里面有10个40,600里面有20个30,所以420里面应该有十几个30; 商在10-20之间??)

(2)笔算,先一起完成:

这题该怎么商?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看4230,42里面有1个30,所以先商1)着重探讨:1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继续完成下半部分的竖式。

(3)验算。请学生自己在本子验算一遍,看商是否正确(4)比较:与复习题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指出:两题的除数都是整十数,但昨天学的商是一位数,今天学习的商是两位数。你能通过这两题,发现什么时候商会是一位数?什么时候商会是两位数吗?(这个问题是尝试性的,要求不宜过高。)(5)答句,注意板书时要写完整的答句,读一读。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2题,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两题做一比较,自己有哪些发现?

全班交流:注意结合板演讲评,体会怎样除?商写的位置? 指名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该如何笔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第4页上的第1题

做完之后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错误,再把一些典型错误全班讲解。2.找错(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这里例举的都是一些典型的错误,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错误以及正确的方法,避免同样的错误在自己的作业中出现。)

第1题:除完了十位要除个位,个位上不够除要商0 第2题:十位上的减减错了 第3题:商的位置写错了

3.(第4题)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问:宽应该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可能会有学生想90÷(4)=360,所以宽是4,这也是可以的,但要在学生说完后,引导大家从乘除的关系来列式:36090=4 完成表格后,引导学生体会:面积÷长=宽)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意思: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方形长变化,宽也会随之变化;长比较大的时候宽就比较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意及引申意义。(2)借鉴习作范例,在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应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反哺”的本义和引申义。(2)通过学习范例,了解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体贴、关心父母,关爱老人,懂得回报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教学重难点:

在写对话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写好提示语,并能分段描述。教具准备:

挂图、三段对话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1、谈话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

(2)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周围的人说话、交谈,比如刚才同学们就和老师交谈了。

2、引出本次习作的任务

交谈又叫对话。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怎样写好对话。(板书:学写对话)

3、明确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

(2)借鉴例文,任选一图仿写,要求用上对话形式。

二、学习例文,指导习作

1、阅读例文。师:一个叫陆孝娟的小朋友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她把自己和妈妈的对话写了下来。请大家读例文。

2、指导对话形式的写法。(1)陆孝娟和妈妈聊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师引导说说反哺的意思)(2)哪些是妈妈说的?那些是“我”说的?(3)找出对话前的提示语,读一读,想一想:

①这些提示语都提示了什么内容?(提示了说话人是谁;说话人的语气,如着急;说话人的动作,如叹气;说话认的神态,如奇怪)

②加提示语有什么用处?(可以表现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态、语气等,使文章更具体)

③提示语的位置为什么有变?

A比较:

“那怎么办呢?”我着急地问。

我着急地问:“那怎么办呢?”

B标点有什么变化?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说的话在前提示语在后所表现的生动形象:“我”特别担心老乌鸦,心情很着急,脱口而出的样子。

师小结:提示与位置的变化,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情感,让文章更生动。

(4)文中的冒号、引号、问号是怎么用的?(强调标点的书写规范)

3、举例比较,加深理解(1)出示例一:

放学了,我急急忙忙往家赶。“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这孩子,饿鬼投胎呀!等爸爸回来一块吃吧。”“我不嘛!要不,先让我吃一块,就一块,好不好?”“好好好,让你先尝一块吧。真是小馋猫!”“哇,味道好极了!”

这段话少了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改?(2)出示例二:

放学了,我急急忙忙往家赶。一进门,我就喊:“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这孩子,饿鬼投胎呀!等爸爸回来一块吃吧。”妈妈笑着说。“我不嘛!要不,先让我吃一块,就一块,好不好?”我抱住妈妈撒娇。果然,妈妈马上“投降”了:“好好好,让你先尝一块吧。真是小馋猫!”我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竖起大拇指:“哇,味道好极了!” 现在这段好在哪里?(加了提示语,很深动)(板书:写好提示与)(3)出示例三:

放学了,我急急忙忙往家赶。一进门,我就喊:“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这孩子,饿鬼投胎呀!等爸爸回来一块吃吧。”妈妈笑着说。

“我不嘛!要不,先让我吃一块,就一块,好不好?”我抱住妈妈撒娇。果然,妈妈马上“投降”了:“好好好,让你先尝一块吧。真是小馋猫!” 我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竖起大拇指:“哇,味道好极了!”

现在这段话,分段写好吗?为什么?(好。更有条理,人物的对话层次分得很清楚,提示语的位置看得清,读起来很轻松)

(板书;分段描述)

小结:引导学生体会提示语在后的对话所表现的情感色彩,感受提示语位置变化的微妙好处。

(板书:注意位置)

(4)再次请学生主注意提示语位置不同带来的标点用法的不同,重点关注冒号、引号、问号的用法。

(板书:用好冒号、引号、问号)

4、阶段小结

看来写好提示与还真不容易啊!请同学们把学写对话的注意要点读出来。(师指板书,全班齐读)

三、观察想象,连写对话

1、谈一谈,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一幅图,展开想象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2、演一演。请各小组上台表演图上人物的对话,尤其注意演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3、师生合作表演交流点评。(强调语言、动作和神态)

4、写一写。同学们用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吧。(教师手指板书,再次强调写对话的注意要点)

5、学生安静习作。(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学些对话

习作四

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 篇7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因为缺少心理的投入, 再怎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在孩子那里均如嚼蜡。研究表明:把握学生的心理, 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的大脑充满活力, 从而更好地参与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易把握的一节课。本节课要教学“用表格整理条件”、灵活用“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而且步骤中的“检验”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么多的内容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能丰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能抽象、概括, 用语言清晰表达收获的基础上进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形成了挑战。况且, 因为教材改版, 现在的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的策略, 没有“条件”、“问题”、“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这些基础元素, 怎样在凭空基础上架起学习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的内在意义呢?同时, 本课内容相对枯燥, 它更多地依赖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提升, 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间, 感受深度教学的快乐, 培养思考的内在品质呢?个人以为, 关注学生的心理, 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 借助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是要学会解决问题。 (指示先板书好课题: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这样的题吗?出示下题。

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 桃树每行4棵, 一共种了多少杏树?

(1) 出示后, 问会做的同学举手?

(2) 教师指名汇报。

生1:8×4=32 (棵)

生2:他的想法是错的, 因为一个是杏树行数, 一个是桃树每行的棵数, 他们没有关系。这道题条件不足, 不能解答。

师:你刚才说他们两者没有关系 (板书:关系) , 所以无法解题。怎样改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 出示下题:

2.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 每行种4棵, 一共种了多少棵杏树?

(1) 指名刚才回答错的孩子解决, 追问他的体会。

(2) 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呢?

生1:应该细心读题,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看来要解决好问题, 首先得弄清题意……

【一道错题, 让课一开始的“集体无意识”变得警觉起来, 让轻易入错的孩子感悟到:解决问题不能盲目地把数据简单运算, 而要关注这两个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即数量关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是问题解决的核心。】

三、案例反思

1.思维的觉醒, 从将错就错开始。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曾做过实验,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从“错误”引入, 能吸引约100%的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基于想知道答案的、怀疑的、好奇的、好胜的、看热闹的等各种心理, 都想参与课堂。当学生“专注于当下”时, 思维就觉醒了。本案例开始时, 学生认为题目太简单, 只扫一眼, 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殊不知, 草率中落入老师设置的“圈套”。在后悔中感受到弄清题意很重要, 在调整“错题”为“对的题”的过程中, 感受“关系”的重要。不经意间, 学生便能以比较专注的状态投入下一个探索环节。

2.思考的需要, 从视觉冲击起航。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因而其在独立思考时会产生极具个性特点的成果, 此时的学生有比较强的分享需要。既想展现自己, 也想了解别人。比如案例中展示的不同学生作品, 各种思考成果必然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 让学生不禁自问:我赞同谁, 不同意谁?谁对谁错?谁的我可以汲取, 谁的可以改进?谁的更合适、更有创意?谁的作品, 我没想到?学生在评价中甄别, 在说理中被说服, 在修改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审美需求。

3.思维的调整, 在碰撞交流中提升。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以后依然是苹果, 最多是两种不同口味的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交换以后可能是许多不同的思想。思维在交流过程中会相互激发、不断催化生成新的思想。如在整理信息环节, 学生会在众多信息表征中感受到思维的微缩过程。“最优化”成为信息碰撞后要调整的心理诉求。“清晰、简洁”是此刻最直接的想法。学生在调整的过程, 就是思维重新调整提升的过程。再如, “检验”也是学生本课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感悟到“互逆”关系后, 能直接依托原有的整理信息, 直接想出各种检验方法, 并能感受各种检验方法内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4.思考力的提升, 以回顾提炼为载体。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很在意学生探索过程的多样性, 也能带领学生领略思考的丰富性, 但往往就此打住, 以为学生的能力已经自主形成, 从而匆忙地进入练习环节。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多地停留于刚才精彩的细节, 或是某个精彩的瞬间。如果匆忙进入练习环节, 或让学生带着不完整的思考进入新的学习中, 并不利于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 系统地梳理思考的碎片, 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考力。“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 但会让孩子有时间从容地提取刚才遇到的困惑, 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到的新知识, 不曾想到的思考方向, 甚至是思考中的情感、情绪体验, 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方法、意志力、习惯等, 都是很宝贵的。在粗线条的、以某些“思考痕迹”为“思考标记”的回顾, 能迅速抽象、提炼, 成为学生极具张力的思考因子。

四年级苏教版周期教案 篇8

1.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樂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5.开动脑筋起歌名。刚才小朋友们在演唱的时候,小熊猫轻轻地对我说,它的歌曲到现在还没起歌名,它想请远方来的小客人帮忙起个歌名,你们看起个什么歌名比较好呢?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让我们再和小熊猫一起边唱边干活,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快乐下课

上一篇:良品铺子网络营销下一篇:县目标责任考核表彰暨经济工作动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