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2024-06-28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精选2篇)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篇1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学派:

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

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国际政治角色;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均势问题方面。著作有《美国对德国政策》、《斗争与合作—国际政治文集》。⑤尼古拉斯·斯巴克曼:斯巴克曼出生于荷兰,后移居美国。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他强调权力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还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和平地理学》。

⑥汉斯·摩根索: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他的贡献在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主要著作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

⑦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兼理论家,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者”、“著名的外交历史学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最典型的表现为他的“遏制政策”。他指出“道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主要著作有《美国外交:1900—1950》、《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⑧雷蒙·阿隆:阿隆是法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法国国际关系理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法国学术界的泰斗。阿隆认为“自然状

态”是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而“自然状态”即是“战争状态”。阿隆的主要著作为《和平与战争》,这部“代表欧洲思想主流”的专著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⑨约翰·赫兹:赫兹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和理想主义相融合的现实主义。他一方面重视权力,另一方面又提出最低生存伦理学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对国际政治是不适用的。主要著作有《国际法中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核时代的国际政治》。⑩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基辛格崇尚现实主义权力论,认为必要时,国家应运用权力实现国家目标。他重视大国外交,认为国际因素应优于国内因素。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大外交》。

科学行为主义学派:

①卡尔·多伊奇:卡尔·多伊奇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教授、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伊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他从科学行为主义的视角系统地提出了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学术界称之为“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和社会沟通》、《国际关系分析》《数学政治分析》。②莫顿·卡普兰:卡普兰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卡普兰国际体系六模式”。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国际法的政治基础》。③戴维·辛格:辛格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名学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政治学教授,早年被认为“一位年轻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开拓者”。他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断言,现实主义的弊病是只讲权力政治,把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混为一谈。故提出层次分析法将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加以区分。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影响理论。主要著作有《人的行为和国际政治》、论文《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问题》。

④海沃德·阿尔克:阿尔克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阿尔克对科学行为主义方法所作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数学取向的政治学”,即数学政治学。主要著作有:《数学与政治学》、《国际政治与数学方法》。⑤詹姆斯·罗斯诺:罗斯诺从年轻时期就一直保持高涨的研究和创作热情,是一位特别多产的学者。他提出的“先期理论强调“理论应包括一系列关于行为模式的特有假设”,为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主要著作有《罗斯福丰富的遗产》、《国际政治与社会科学》。

传统主义学派: ①马丁·怀特:怀特是英国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提出“三R”分析,即国际理论的“三传统”: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新主义。怀特的权力政治是指“权力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另一个理论贡献是关于西方国际关系价值标准的论述。怀特还指出格劳秀斯主义是欧洲传统思想的“最重要的主流”。他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成为一个格劳秀斯主义者,同时又吸取摒弃愤世嫉俗内容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不带狂热和盲信的康德主义”。主要著作有《对非洲的态度》、《英国殖民宪法》、论文《战争与国际政治》。②英尼斯·克劳德:克劳德是美国著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克劳德提出了“均势”“集体安全”“世界政府”的国际关系权力管理的“三概念”。主要著作有《少数民族:一个国际性问题》、《权力与国际关系》。

③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围绕“战争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战争根源的三个概念: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国际政治的冲突》。

④斯坦利·霍夫曼:霍夫曼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他运用历史,政治,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国际问难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及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学术大手笔概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组内容: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权力与秩序。主要著作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跨越国界的责任》

新现实主义:

①肯尼思·华尔兹:(新现实主义重要人物需以论述题为例重新归纳重点)华尔兹以新的理论贡献确定了其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中作为新现实主义开拓者的地位。1979年的力作《国际政治理论》补充和推进了传统现实主义,创立了国际体系结构学说,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流派——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

②罗伯特·吉尔平:(重点同上)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教授。他自称是“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他的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及其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③戴维·鲍德温:鲍德温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国家关系领域所作为的新现实主义理论探索主要表现在权力分析和经济分析。他认为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分析有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夸大了军事实力的作用;二是过分地强调了冲突的消极面。主要著作有《经济发展和美国对外政策》、《经济治国方策》。

④罗伯特·利珀:利珀是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利珀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作了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缺陷作了“修补”。二是,他提出了“存在现实主义”的新概念。主要著作有《理论与世界政治》、《不存在共同的权力——国际关系概论》。

新自由主义:

①约瑟夫·奈: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国际地域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室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他主要的研究课题是: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主要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室属于美国目前中年一代开拓型学者。他俩逐渐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黄金拍档”他俩认为“单边主义”已无法解决涉及国际合作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提出了“多边主义”的概念。他们摒弃了“国家是唯一行为者”的主张,认为战后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和跨国关系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国际层次的诸行为者的研究。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他们合著的主要作品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②理查德·罗斯克莱斯:罗斯克莱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教授。他认为,国际体系存在两种世界:军事世界和贸易世界。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份额等手段增强自己的实力。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新的强国联合论”。主要著作《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行动与反应》、《国际体系的未来》。③罗伯特·杰维斯: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政治学教授。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二是关于体系效应;三是关于理性威慑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的概念逻辑》、《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篇2

关联理论属于交际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交际, 认为关联原则是交际的中心原则, 寻求关联是人类的本能, 其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本身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受话者在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两个因素。

1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

1.1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

交际是人类活动一个最普遍的现象 (何兆雄, 2000)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代码模式 (code model) 是人类交际的唯一模式。代码模式又称之为信息模式, 包括代码规则和编码规则, 主张人类的交际行为应该通过编码和解码的途径来实现。说话人通过代码传达信息和意图, 受话者受到代码后通过解码, 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获取说话人意在传达的信息和意图。但是, 代码模式仅仅强调了语言的规约性, 而忽略了其语境灵活性, 因而代码模式未能有效解释话语所包含说话者含蓄表达的真正意义, 于是语言学家们又提出了推理模式 (inferential model) , 认为受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并不是解码的过程, 而是在遵循演绎推理原则, 受话者根据收到的词汇信息加上自己头脑中存在的百科信息, 逻辑演绎, 最后综合加工并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所以, 真正的交际应该至少涉及到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两种模式。

Sperber and Wilson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即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 (ostension) 和推理 (inference) 是交际的两个方面。就说话者而言, 交际是一个明示或者示意的过程, 是一个向受话者表达意图的过程, 而对于受话者来说, 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受话者需要从说话者的字里行间推敲其表达的意图。明示行为存在两种意图, 即信息意图 (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 和交际意图 (说话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涵义) 。

1.2 语境 (context)

受话者为了进行推理, 首先需要获得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不是在交际的过程中, 言语双方事先确定的外部因素, 而是一个在互动的过程中为了努力正确理解话语而不断形成的。这种动态的语境被称之为认知语境, 是受话者在认知环境中不断作用对结果。认知语境一般由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三种基本信息构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语境, 人们之所以能够达到理解交际的目的, 就是因为交际双方根据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做出了共同的认知和推理。

语境是正确理解某个话语的重要前提, 是一种心理构成, 更强调话语双方低于世界或认知环境的预测假设 (Sperber&Wilson, 1986) 。

1.3 关联性 (relevance)

受话者在推理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这样在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模式, 即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应具有关联性, 话语的理解需借助语境推理找出话语关联。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 话语信息与语境相产生关联的时候, 就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取得语境效果。在一定的前提下, 语境效果越大其关联性也就越强;话语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也就越强。语境和话语内容的每种不同组合都需要受话者付出努力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取得语境效果, 如果说话者的话语提供了最佳关联, 那么受话者就能在自己的百科知识和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对话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关联理论有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认知原则, 主张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 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是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Sperber&Wilson, 1986) 。这两条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交际原则以认知原则为基础, 而认知原则又为交际原则有指导作用。最大关联 (maximal relevance) 指的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 (optimal relavance) 则指的是话语理解时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话语双方是否能够最佳关联, 根据这一原则, 交际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话语双方都力争达到最佳关联的过程。

2 以钱钟书的《围城》英译本为例演示关联理论对人物对话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 充分肯定了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在翻译中的地位, 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明示—推理行为, 因而将其的重点放在了翻译过程上。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 自1947年出版以来, 备受文学界学者的关注, 并被译成多国语言, 其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由Jeanne Kelly和Nathan K.Mao合译。关联理论对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 下面我们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来看看关联理论对人物对话翻译的解释力。

1) 明天他到苏家, 唐小姐已先到了。他还没坐定, 赵辛楣也来了, 招呼后说:“方先生, 昨天去得迟, 今天来得早。想是上银行办公养成的好习惯, 勤勉可嘉, 佩服佩服!”

The next day when he arrived at the Sus, Miss Tang was already there.Before he had sat down, Chao Hsin-mei came early today.“This must be a good habit you developed in the banking business.Your diligence is commendable.Congratulations.”

我们知道, 在汉语词汇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骈偶性, 我们习惯用重叠的词如“佩服佩服”来加强话语的节奏感及语气, 但在英语文化里, 由于英语单词本身就是有音节组成的, 可以是单音节词, 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其单词长短不一, 故而不会追求对称性。所以在这一对话中, 译者将“佩服佩服”翻译为“congratulations”是为了方便英语读者的需要, 并不是信息和效果的缺省,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的。

2) 鸿渐道:“……有他, 菜可以省一点。看见他那四喜丸子的脸, 人就饱了。”

“...If he is, they can save on the food.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 ”he said.

“四喜丸子”主要由肉和淀粉制成, 球状, 是鲁菜的一种。根据典故, 唐朝有一次朝廷开科考试, 无数的学子蜂拥而至应考, 结果衣着寒酸的张九龄中的头榜, 便被皇帝招为驸马。当时张九龄家乡正逢水灾, 父母音讯全无, 恰巧在婚礼当日得知其消息, 便命厨师做一道吉祥的菜以示庆贺。厨师做了一道名为“四喜丸”的菜, 寓意为“一喜, 老爷头榜题名;二喜, 成家完婚;三喜, 做了乘龙快婿;四喜, 合家团圆”。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菜, 如将“四喜丸子的脸”直接译出, 则使读者感到困惑, 若将其译为“meatball face”, 既保留了说话者的幽默感, 又充分表达了方鸿渐对曹元朗的厌恶之情, 促成了认知语境上的最佳关联。

3) 鸿渐去叫辛楣, 孙小姐说她刚从辛楣那来, 政治系的教授们正在开座谈会呢, 满屋子的烟, 她瞧人多有事, 就没坐下。

方鸿渐笑道:“政治家聚在一起, 当然是乌烟瘴气。”

Fang Hung-chien said with a grin, “Whenever politicians congregate, there is bound to be heavy pollution.”

这一对话中, 方鸿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政治家的官僚气息比作秩序混乱, 环境嘈杂,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 这两者盛行, 而又遭人们的厌恶, 译者将“乌烟瘴气”用“pollution”一词译出, 是运用了百科信息增加了认知语境的关联度, 同时, 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完整地展现给了读者。

3 结束语

关联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 对译者在与原作者的跨文化交际中起指导作用, 给翻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对翻译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作为一种交际理论, 关联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 在语用学范畴内, 它不仅能够指导人物对话的翻译, 而且还将极大推动语用学的发展。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和交际理论, 对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该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 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 分析探讨人物对话的翻译现象, 旨在证明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人物对话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6:15.

[2]范勇.浅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上海科技翻译, 2000, 3:4-8.

[3]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58.

[4]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7.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 4:8-11.

上一篇:幼小衔接数学下一篇:两堂一室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