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2024-08-14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共12篇)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1

【第一课长江】

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

浦口(pǔkǒu) 缕缕(lǚ lǚ) 吹拂(chuī fú) 哺育(bǔ yù) 玫瑰(méi guī) 舒畅(shū chàng)

舢板(shānbǎn) 驳船(bó chuán) 堆栈(duī zhàn) 粼粼(lín lín)

2、整体把握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用车站上的“路灯”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答: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学会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冻僵( )暖和( )纠缠( )板斧( )怜mǐn

2、填空。 《农夫和蛇(两则)》选自《XX》,这部作品集的主要内容为古希腊民间的以为主的小寓言。其作者是国所作。

3、复述、概括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农夫和蛇(两则)》

要求:

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的音、形、义。

③体会寓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第二则读出人物的表情、心理。)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概括归纳各段段义,并总结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合作探究

《农夫与蛇》课文阅读

一天,农夫带着他的儿子上山砍柴。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这条蛇的毒性很大,不多时候农夫的儿子就死了。农夫痛苦万分,拿着板斧,守在蛇出入的洞口,等着蛇出来,想一斧子把它砍死。

农夫守候了许久,蛇终于露了一下头,农夫便使劲儿用斧子砍下去,但没有砍中,却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了两半。蛇吓了一跳,缩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没办法,农夫只好回家。

农夫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跟妻子讲了。他妻子认为,那毒蛇太凶狠,担心善良的丈夫不是蛇的对手,遭到和儿子同样的下场,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但是,蛇不赞成。它对农夫说:“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故事告诉人们,与没有改变凶狠恶毒本性的仇人是很难和解的。

《农夫和蛇》读有感

今天,天气晴朗。吃过早饭后,我照例捧起《365夜故事》在房间里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今天看了一个故事叫做《农夫和蛇》。这个故事很精彩,令人深受启发。

《农夫和蛇》讲的是一个严寒的冬天里,一位农夫出门要去乡下。在路上他看见了一条快要冻僵的蛇。农夫想:这条蛇都快要冻僵了,我得救救它。可他想到蛇很狠毒,又犹豫不绝了。“哎,我救了它,它应该不会恩将仇报吧!”农夫自言自语地说道。于是,好心的农夫千方百计把蛇给救醒了,可农夫万万没想到的是蛇竟然会反咬他一口,毒很快地聚到心脏,农夫倒下了。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6

1-1:假如

怀里

新鲜

胸前

足够

嫌窄

踏碎

织成绿纱

精灵

宝藏

1-2:衣衫褴褛

乞丐

无动于衷

姗姗而去

著名

满面愁容

询问

诗意

浓厚

莺飞燕舞

嬉戏

陶醉

良辰美景

万紫千红

1-3:企图

蛮横

记录

隐瞒

颠倒是非

权势

凭着

情愿

职位

呈交

面不改色

冷笑

忠实

畏惧

屈服

贪生怕死

1-4:言而有信

言听计从

一言九鼎

豪言壮语

总而言之

名正言顺

仗义执言

哑口无言

词不达意

词清讼简

强词夺理

清词丽句

义正词严

理屈词穷

一面之词

闪烁其词

口若悬河

谈笑风生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高谈阔论

一针见血

说三道四

张口结舌 1-5:与众不同

畸形

金光闪闪

笑眯眯

敬慕

兴高采烈

①此时无声胜有声。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⑤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1:进攻

撤退

威力

衰竭

汹涌

山崩地裂

耳语

崩溃

禁锢

滔滔

驯服

沿途

2-2:映照

绚丽

流淌

回旋

竖琴

波纹

轻柔

琴弦

节奏

应和

纤细

催促

开犁

披上

袅袅

沉醉

2-3: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桃花溪(唐)张旭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2-4:彬彬有礼

响彻云霄

大街小巷

追逐嬉戏

兴高采烈

欢声笑语

翩翩起舞

安居乐业

奔走相告

扶老携幼

笑容满面

名声大振

2-5:①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②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③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④惊蛰闻雷米似泥。3-1:娇嫩

恰当

牙齿

砍柴

杏花

江畔

青苔

扉页

柴扉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黄细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2:焦躁

郁郁葱葱

斑斓多姿

七嘴八舌

服侍

莫衷一是

破土而出

汁液

密密麻麻

惊喜

赞叹

缤纷五彩

禁不住

空暇

经久不衰

茂盛

绽放

充沛

不遗余力

短促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兴旺

昌盛

3-3:湛蓝

天幕

孕育

降生

抚养

入眠

赠物

宣报

眨着

啜饮

琼浆

聆听

3-4:锦上添花

花好月圆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姹紫嫣红

国色天香

含苞待放

美不胜收

奇花异草

朝花夕拾

闭月羞花

走马观花

柳暗花明

百花齐放

眼花缭乱

心花怒放 3-5:《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3-6:刚柔相济

古往今来

数不胜数

一往情深

能文能武

左右开弓

威逼利诱

严刑拷打

大义凛然

英勇就义

思潮起伏

4-1:传递

跨越

陆地

彼此

问候

心灵

托起

船帆

星辰

飞翔

4-2:不计其数

平均

惺忪

采访

惊讶

裹住

胶布

栽树

拣出来

磨光

丈量 介绍

创建 4-3:熟悉

皮肤

摩擦

陌生

粗糙

柔软

细腻

自如

纹路

褶皱

僵硬

规律

触觉

敏感

损伤

逐渐

痕迹

4-4:手忙脚乱

手舞足蹈

束手无策

七手八脚

眼高手低

心狠手辣

爱不释手

得心应手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屈指可数

弹指一挥间

了如指掌

指手画脚

首屈一指

指桑骂槐 4-5:乐于助人

养尊处优

功不可没

手脑并用

心灵手巧

5-1:长征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镇定自若

隐蔽

摇头摆尾

侦察

面面相觑

莫名其妙

人困马乏

喜从天降

得意忘形

丢盔弃甲

眉开眼笑

喜出望外

狂轰滥炸

称赞

血肉横飞

叫苦连天

拍手称快

神机妙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5-2:姓刘

唯一

悉心照料

惊慌失措

又气又恨

懊恼

审理

案件

套上

遵命

闻所未闻

冒名顶替

挨打

5-3: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

调虎离山

声东击西

打草惊蛇

隔岸观火

借刀杀人

无中生有

瞒天过海

浑水摸鱼

暗度陈仓

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5-4:兴头

扫兴

莫名其妙

暗自得意

弄巧成拙

又用之材

6-1:摄影

跋涉

年龄

蜿蜒

感染力

专注

忧郁

讲述

成千上万

濒临

援助

社会

捐款

重返

贫困

崛起

丰碑

6-2:肆虐

病魔

愤怒

生死抉择

饱含

坚毅

安慰

温柔

闪烁

高尚

6-3:突如其来

角膜

给予

恢复

健康

振聋发聩

栩栩如生

屡屡

热泪盈眶

天壤之别

溘然长逝

遗愿

捐赠

领悟

签署

才华横溢

策马扬鞭

昔日

分享

慷慨 6-4:眼疾手快

眼花缭乱

火眼金睛

另眼相看

眉开眼笑

心明眼亮

贼眉鼠眼

独具慧眼

目空一切

目瞪口呆

瞠目结舌

拭目以待

耳闻目睹

耳聪目明

引人注目

赏心悦目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亲眼目睹

映入眼帘

虎视眈眈

瞻前顾后 6-5:异口同声

生生不息

7-1:践踏

屠杀

滔天罪行

宗旨

倡导

扶危济困

以史为鉴

陶冶

情操

境界 7-2:吉日

上旬

回忆

回首

感念

追思

抚今追昔

饮水思源

点燃

纪念章 7-3: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法国)雨果

7-4:屈辱

丰富多彩

饥寒交迫

翻来覆去

又冷又饿

如泣如诉

翻江倒海

7-5:巍峨雄伟

气势磅礴

群峰林立

重峦叠嶂

瞬息万变

8-1:风平浪静

哭笑不得

凶猛

脱下

逃跑

挑逗

顶端

失足

不知所措

醒悟

瞄准

控制

呜咽

8-2:沙漠

嗅觉

灵敏

陷进

储藏

积蓄

营养

维持

旅行

8-3: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舟夜书所见(清)査慎行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8-4:晴空万里

阳光明媚

巍然挺立

腾空而起

神采奕奕 9-1:金黄

亮光

温暖

枕头

撒满

9-2:清静

扩大

范围

负责

背负

重荷

夺目

分辨

灿烂

重围

甚至

染成奇观 9-3:寸草不生

倍数

密切

庄稼

繁殖

植物

远古

水蒸气

凝成飘浮

聚集

治疗

9-4:日月如梭

日新月异

如日中天

日久天长

度日如年

遮天蔽日

日薄西山

日积月累

夜以继日

日理万机

旭日东升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

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

9-5:光芒四射

不慌不忙

平静无波

广漠无垠

风消雪停

狂风暴雪

筋疲力尽

冷冷淡淡

无精打采

寂静无声

万马奔腾

10-1:霞光

吉祥

山冈

巨龙

漫长

欢聚一堂

翻山越岭

安康

神奇

横贯

崇山峻岭

盐湖

沼泽

适宜

脆弱

阻碍

大无畏

开拓进取

沟通

彻底

促进

誉为 10-2:罗马

绚丽夺目

目瞪口呆

目不转睛

华丽

偏僻

恶劣

横贯

贸易

延伸

开辟

汉武帝

匈奴

日夜兼程

管不敌众

一举一动

融洽

不露声色

马不停蹄

人迹罕至

煎熬

白雪皑皑

设置

乃至

畅通无阻

炼钢

纽带 10-3: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代格言

②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③条条大路通罗马。——欧洲谚语

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战国)荀子

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

⑧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

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意大利)但丁

10-4:天资聪颖

天壤之别

夜以继日

赤子之心

隐姓埋名

十万八千里

不眠之夜

倾盆大雨

化为灰烬

欢声雷动

自言自语

奔走相告

欢呼雀跃

默默无闻

与世长辞

11-1:光溜溜

沉甸甸

平衡

斜行

曲折

饱览

诵读

喧闹

腾云驾雾

陡直

黑黝黝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朴素

包蕴

意味深长

哲理

登攀

11-2:断断续续

持续

滋味

庭院

悲伤

狂奔

不停歇

迷离

涨满

涨红脸

输赢

习惯

受益不浅

拥有

持之以恒

恒心

永恒

11-3:危在旦夕

焦急

火速

心急如焚

驾驭

索性

徒步

徒劳

徒弟 11-4:①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②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胡居仁

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⑤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英国)达尔文

⑥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德国)歌德

⑦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12-1:灵魂

梦寐以求

乳名

凤凰

险要

咽下

脂膏

哭泣

号啕

怀抱

12-2:关注

灭绝

捕获

踪迹

考察

寻觅

推敲

频繁

叙述

袭扰

忍耐

按捺

小心翼翼

珍稀

叮嘱

搜索

精心

守护

悉心

照料 12-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孤独的。——(新加坡)尤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题临安邸(宋)林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2-4:隔海相望

倾囊相助

硕果累累

叶落归根

万贯家财

迷迷糊糊

默不作声

取而代之 ①相xiānɡ互相 相等 相处 ②旋xuán旋转

盘旋

旋律

③刹shā刹车

刹住

xiànɡ长相

相貌

宰相

xuàn旋风

旋子

旋果皮

chà 一刹那 古刹 ④横hãnɡ 横幅 横队 横七竖八 ⑤荷hã 荷花 荷叶 荷包 ⑥号háo号叫

呼号

哀号

hânɡ蛮横 强横 横祸 hâ 荷锄 载荷 重荷 hào号角

吹号

号召 ⑦涨zhǎnɡ涨潮 上涨 涨落

hã 温和 和蔼 柔和 和风细雨

zhànɡ泡涨 涨红脸 头昏脑胀

hâ 应和

唱和

一唱百和

曲高和寡 ⑧咽yān咽喉

咽喉要道

⑨和

hú 和牌

yâ 哽咽 呜咽 huó 和面 和泥

yàn咽气

咽下去

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huò 和药

和弄

和稀泥

⑩模mú模子 模具 模板 模样 ⑾ wù厌恶 好恶 深恶痛绝 ⑿给 ɡěi送给 交给

mó模仿 模型 模范 模糊 恶 â凶恶 恶毒 恶狠狠 jǐ给予 补给 配给

北师版一年级语文知识点 篇7

1、会正确读生字表(一)中的“懂”~~~“遍”;

2、能听写以下词语: 洗手 洗衣 认真 扫地 打扫 真正 父母 母亲 爸爸 完全 关门 写完 家里 看着 看见 画家 画画 开会 关心 会合 高兴 笑声 说话 妈妈 奶奶 奶牛 中午 午饭 放羊 开放 收回 女子 太阳 空气早上 回去 过去 天亮 亮光 明亮 奶声奶气 百花齐放 十全十美 千家万户年过半百千变万化 一干二净 一分为二 三分天下 一成不变

3、形近字组词:让( ) 关( ) 看( ) 气( )

认( ) 开( ) 着( ) 汽( )

4、音近字比较:真( ) 完( ) 星( ) 和( ) 亮( )

正( ) 玩( ) 兴( ) 合( ) 量( )

5、成语积累:蜻蜓点水、时来运转、父老乡亲、改头换面、扫地出门、音容笑貌、少先队员、妙笔生花、无精打采、没完没了、改天换地、十全十美、手舞足蹈、望而却步、拖泥带水、欢天喜地、不近人情、东张西望、装模作样、千家万户、背井离乡、生老病死、顾全大局、不足为奇、妙手回春、脱口而出、眼明手快、目不转睛、大摇大摆、另眼相看、奋不顾身、生离死别、家家户户、漫山遍野

6、多音字组词:看 着 乐

7、你能用以下词语说句写句吗?什么 怎么 暖和 温暖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福安风光、物产的资料图片。

2、教学用具:课件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今天,老师心情特别好,想知道为什么吗?

今天,老师收到水乡小朋友的一封来信,他请我们一起去水乡游玩呢。谁知道水乡在哪儿?

2、让我们踏着歌声去和水乡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吧。(听音乐看课件:一组水乡风光图片)

3、刚才我们一路走来,你觉得水乡美吗?

这么美的水乡,你想夸一夸它吗?

4、你学过哪篇课文也写到水乡、赞美水乡,读一读吧。

生朗读《识字2》、《江南可采莲》、《忆江南》等。

5、水乡的小朋友是怎样赞美水乡的?齐读课题:水乡歌。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播放课件一系列水乡风光的图片,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进入情境,初步感知

你都看到什么?赶快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1、自读(师巡视)。

2、读给同桌听听,请他帮帮忙听听有没有问题。(师巡视指导互纠)

3、自由分节朗读课文,及时评价,相机纠正“连”、“船”、“帆”、“咱”等读音。

4、再读课文,想想有哪些地方不懂,小组先交流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差异,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扎实展开朗读的过程,通过同桌帮助,难词指导,切实过好认读关。)

(三)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1、读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哪一节,就轻声读读吧。

(水多、船多、歌多)(板书)

2、导读第一小节

(1)小组交流:你从哪儿看出水多?画出有关词语。

(2)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吗?指读,学生互相评。

(3)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什么。

“荡清波”,谁能表演读。对,轻轻地,一波一波,就像妈妈摇摇篮。

(4)请闭上眼睛,你已经来到水乡。(听水声,画外音激情。)

这么多、这么绿的水从你的脚底流过,你有什么感觉?

(5)就把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3、自学第二、三小节

(1)你还喜欢哪一节?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2)学生反馈。

(3)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4)各组展示成果。

A、展示画一水乡的水面上飘着片片白帆。

①水乡的水上飘着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②平时你有没有坐过船?你去干什么?

③船这么多,它们在干什么?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吗?(看课件)

句式联系:

水乡的船真多呀,有的在___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像天上的一朵朵白云。

B、表演读第二小节,相机引导学生评价,齐读。

(5)你由船多想到了什么?

(6)读读第三小节,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什么装满一箩又一箩?你认为呢?

(7)如果你有满船的鱼、虾,你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8)你能把这种幸福的感觉读出来吗?

有感情朗读。(配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

1、此时此刻,你想对水乡的人民说些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互问互答,也可找小伙伴读,你认为怎么读能读出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美好生活之情,你就怎么读吧。

3、赛读,评价。

4、小结:水乡被称为“鱼米之乡”。

5、欣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设计意图: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不失时机把握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在音乐声中学生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音。

2、观察字形,小组内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3、谁来当小老师?

4、自学笔顺表。

5、重点指导难记的字。

荡:草字头。

飘:注意左右均衡,把“风”写狭长些。

装:衣字底,注意右上部分“士”,上窄下宽。

6、师范写,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几个难字的书写,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六)拓展延伸

1、时间过得真快,小朋友们已畅游了美丽富饶的水乡,与人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也邀请水乡的小朋友来福安做客好吗?

你怎么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小组讨论。

2、生反馈(写信、画画、编儿歌等)

那就赶快行动吧。

3、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教会学生积累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内化转变为技能,更好地为学习、为生活服务。教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编儿歌,激发了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是一次很好的写话训练。)

板书设计:

水多

水乡歌

船多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9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生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天鹅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悟天鹅的精神。

2.比较阅读,掌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和月考试卷中的《天鹅》,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激发自己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天鹅的故事。

2.反复诵读,感悟天鹅的精神。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体会人类对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读→悟→说→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总标题为“生命礼赞”,“礼赞”是什么意思?“生命”不仅仅指人的生命,更指向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今天,我们来听两个关于水上之王——天鹅的故事。

二、我来读: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几个关于天鹅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读____段,我了解到了一个_______的故事。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黑板展示——补充完善。)

三、我来悟: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旁批感动的理由。

按句式说话:读_____句 (段),我感悟到天鹅的________精神。

(二)比较:

本文结尾,斯杰潘老人“悄悄离开湖岸”,并且把猎枪“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月考试卷中《天鹅》的结尾,用了《北京青年报》中的一则报道,引起我们的深思。试谈谈你对两文结尾的理解。

(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组内交流探讨,得出本组的最佳答案,最后全班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四、我来说:

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或听过关于动物的感人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五、我来写:

鸟儿是可爱的,富有灵性的.斯杰潘老人用自己亲历的故事告诉我们,并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着我们: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请你写一句具有号召性的标语来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

六、小结。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于小动物,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 篇10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1羊走一圈有多长?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 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A完成羊吃草的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下面是一个体育场的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长方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校要请师傅给体育场铺草皮,已知每平方米的草皮是2.4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钱才能完成?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11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返回目录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1、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注: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写法:数学与字母相乘时,“×”号省略,数字写在字母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相同字母写成幂的形式;数字与数字相乘时,“×”号不能省略;式中出现除法时,一般写成分数形式。式中出现带分数时,一般写成假分数形式。

3、分段问题书写代数式时要分段考虑,有单位时要考虑是否要();如:电费、水费、出租车、商店优惠-------。

4、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若①分母中不含有字母,②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不要漏负号和分母)

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注意指数1)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选代表);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代数式分为整式和分式(分母里含有字母);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12

第十二册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准备】小课件、长方形及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

2、师:观察这组图片,你们有何发现

生:都可以通过旋转得来

3、师:这就是旋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的旋转。

(二)新课讲解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2、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4、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2、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请完成书上的练习,说说书上的图形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圆柱 圆锥

【课后反思】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具准备】圆柱形茶叶罐、自制的圆柱体纸盒2个、剪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同学们曾经自己研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当时大家是怎样推导这些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生会想将图形表面展开)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怎样求这个茶叶罐用多少铁皮?(体会就是求圆柱表面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活动)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拿出自制的圆柱体纸盒,1.猜想 将它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独立操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验证刚才的猜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3.观察对比 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π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第二个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求茶叶罐用多少铁皮,就是求什么呢?如何求?试一试。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表面积由哪几部分组成?

2、侧面指的是哪个面?它有何特点?怎么计算?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计算公式。

二、巩固练习

1、求表面积。听题列式,不计算。

(1)R=2cm

h=10cm

(2)R=5cm

h=20cm

(3)d=10cm

h=30cm

2、求下列圆形的表面积。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3、圆柱相关知识应用

4、提高部分

1)已知C=28.12dm h=16dm 求表面积。

2)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厘米,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作业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计算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活动三: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课后反思】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圆柱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由来。

2、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1、长、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2、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指名请学生说。明确:长、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活动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看图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说说每个图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一个底面直径是14厘米,高是20厘米的杯子。能装下3000毫升的牛奶多少杯?

要求能装多少杯牛奶,必须先求什么?

自己试独立计算,请同学板演。集体讲评。

请先求杯子的容积,再求能装几杯?自己独立计算。

3、一个装满稻谷的圆柱形粮屯,底面面积为2平方米,高为80厘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这个粮屯存放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

通过读题,你发现了什么?(要换算单位)

要求这个粮屯能存放多少稻谷,必须先求什么?(先求体积)

明确题意后,自己独立计算。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4分米,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2分米,高4分米。这两个立体图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师:高相等,可以比较底面积的大小。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看不计算,怎样判断他们的大小?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5、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中,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这个铁块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求铁块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求铁块的体积就是求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形的水的体积。

6、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米。

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如果把它截成三段小圆柱,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什么?怎样计算?侧面积怎样计算?

体积怎样计算?要求底面积先求什么?

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什么?增加了几个底面?必须先求什么?

弄清题意,自己计算。

7、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7。5平方分米,装了3/4桶水。水面高多少分米?

要求水面的高,必须先求什么?

自己分析并理解,然后列式计算。【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 【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

1. 提问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基本练习(投影出示)。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学生说出过程,进行计算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3、单位换算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1、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思考: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④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1)麦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2

=15.072(立方米)

(3)小麦的重量:

735×15.072

=11077.92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

第十二册

≈11078(千克)

答:这堆小麦大约重11078千克.

(2)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①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②教师补充介绍.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

2、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2米.这堆煤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无烟日主题口号下一篇:煤矿应急预案内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