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通用9篇)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1
一、自我情况
作为人事部的一员,我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严格的自我管理要求,面对工作严谨仔细,充分发挥自身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
此外,在本月的工作中,我积极对自身的思想和能力都进行了提高。不仅在思想方面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作为人事的思想水准。在工作方面,也进一步的进行了优化,保证了在工作中能不断跟进公司的发展要求。
二、工作的情况
1. 各部门人力资源补充方面
本月主要通过网络资源收集简历,并对求职者进行初步的审核。在这方面,我积极的与各部门领导进行了沟通。确认了部门中岗位人才的缺少情况。不仅更新了审核能力需求,也对急缺人员的岗位进行了优化处理,满足了岗位人才的需求。
2. 管理制度方面
针对上个月的整体情况,更新了公司的管理制度。通过和各部门管理人员的配合加强了人员的管理要求,并针对一些对公司设施破坏和浪费的处罚规定。
3. 假期安排
清明假期将至,在下半个月中拟定了清明节假期放假计划,在与各部门领导商讨后进行了部分调整,确定了4月的假期安排。
4. 离职办理
协助了部分离职员工的手续办理,结算了工资,并对员工信息进行了整理更新,补充了部分的信息缺少的员工信息。
三、4月计划安排
4月开场就要迎来清明的假期,为此要做好值班安排,并在假期之前整理并保管好公司的物品,为绿植等补充给一定水分。
此外,在之后的工作中,还有部分岗位也一直缺乏人手,对此方面我要更加集中精力去处理,积极的安排面试工作。
另外,第二季度也即将开始,要及时做好对上季度的情况分析,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提高行政的管理。
在忙碌的工作中,日子转眼就过去了。作为一名的人事,我在工作中还要更加清晰的梳理好自己的职责要求,让公司的运转更加严谨、有序!相信接下来我在工作中也能取得出色的结果!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2
我公司于1956年建厂,地处南方的湖南株洲,是一个大型的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危险性,加强安全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对公司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发生的各类事故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各类事故3 650起,其中,较大事故159起,死亡60人,重伤96人,轻伤2 432人;按事故发生的月份整理成统计表,见表1。
2事故发生月份与事故起数的关系分析
(1)据表1,对较大事故起数与事故发生月份的关系作出排列图(图1)
从图1可看出,一月份发生的较大事故最多,占13.8%,5、8、6、9四个月份也是较大事故发生的高频月份。
(2)据表1,对较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与事故发生月份的关系作出分布图(图2)
从图2可得出,1月份伤亡人数占伤亡总数的23.7%,5月份伤亡人数占伤亡总数的13.5%,为伤亡人数最多的两个月份。
3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能省心理导致事故。
我公司位于祖国南方,地处湖南株洲,一般来说,一月份是全年天气最寒冷的月份,这样一来,一方面职工穿着较厚,动作的灵活性大受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天气寒冷,加之怕冷的影响,职工工作的能动性大大降低,能省就省的思想作祟,该去做的不去做,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去工作、操作设备,这样往往就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精神疲倦导致事故。
湖南株洲的天气在五月份变化较其他月份频繁,据有关资料介绍,天气频繁变化极易引起人的精神疲倦,对外界事物反应迟缓,这样极易发生事故。
4适时确定安全工作的重点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安全工作应依年依月不同而有所偏重,这一般是根据上年度和近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故情况及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而确定的。
以我公司某年度制定的安全工作重点为例进行介绍。公司上一年度发生的事故按月统计如表2。
参照表2,并给定本年度的事故频率为1%,即全年允许发生的各类事故总计为70起(7000人*1%),作出本年度事故次数管理图3。
由图3,我们可以得出上年度的安全管理状况如下:1、3、10三个月为上年度事故的高峰期。为此,本年度安全工作的重点在这三个月。
对1、3、10三个月内发生的事故作进一步分析,从事故类别来看,人身事故8起,交通事故10起,机电设备事故7起,火灾事故2起。从事故原因来看,违章9起,思想麻痹、忽视安全16起,其他2起。从人身事故的伤害形式来看,物体打击4起,车辆伤害2起,灼烫1起。因此,在本年度安全工作中,我们应重点加强1、3、10三个月内的人身、交通、机电设备事故的安全管理,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强化交叉作业安全措施的落实,提高全员安全素质,防止忽视安全的行为,杜绝违章现象。
5结语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3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的科学课由于数学知识地介入,已经很圆满了,那我们的数学课的后续将怎样进行?统计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天气,还有着其它广泛的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在其它的生活情境中对条形统计图知识做进一步地巩固和拓展,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我们在深化作图的同时重点学习对数据的分析预测。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4
蒋美金说:第二轮复习要注意3点:1、进行专题的选择;2、习题训练安排合理;3、要注意最后3周的查缺补漏。
吴荔娟认为:第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要作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代谢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本的植物生理,调节及选修本第二章。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在第一轮复习中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之相关的跨章节知识归纳在一起,如蛋白质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创新实验设计与分析专题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具体过程的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具体内容在各种复习资料中都可找到。
谢志强认为: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由于我校每周安排一次理综测试占用一课时,如果习题的讲练过多,影响到专题的分析,所以根据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针对历年高考试题特点,进行习题的精选,重编工作是必要的。
11月份主题班会高三教案内容 篇5
高三励志班会——坚持
教学背景:1、距离高考还有100天,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渡过这最后的100天。如何信心百倍的去迎接高考。
2、高三已经接近尾声,面对艰苦的高三学习生活,有些
学生已经无法正确的面对困难,开始放弃。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面困难,正确面对高考,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2、让学生学会坚持,体会坚持的快乐与真谛,在坚持中
成长。
教学难点:通过这节班会课让学生体会并学会坚持。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通过幻灯片、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设计:
一:全体起立唱班歌《奔跑》
二:提问式课堂引入:
问题:
2、体会“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这句话的含义。
3、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6
命题教师:
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分卷I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瞿秋白在旅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 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 实行工业化政策后出现的变化 D. 集体农庄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场景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设立厂房,置机两座,……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轴置铁条,各缀铁球,以通蒸釜”,这主要反映了()A. 轮轴的开始使用 B. 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出现 C. 机器设备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D. 蒸汽机在中国的运用
3.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 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市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A. 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B. 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 C. 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D. 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5.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东北时指出:“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次战役’不能永远搞下去,要有个底,基本上清理‘三种人’,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就行了,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有些单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结束,转入正常工作。”由此可见()
A.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 B. “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文革”余毒已经被彻底清除掉 C. 中共中央已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D. 邓小平已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
6.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7.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2.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18分).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14(19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
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
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
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2018年高三四月份考试
命题教师:
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1.【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以前物质贫乏,而现在物质丰富,且需要钱进行交易,这些表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情况就是承认市场价值发挥一定的作用且取得经济迅速恢复的效果,故A项错误;因为市场价值发挥了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工业化政策实施后,市场价值规律已经不起作用,这与题干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所描述的景象出现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轴置铁条,各缀铁球,以通蒸釜”可知是指蒸汽机,故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不是轮轴,故A项错误;材料虽涉及厂房,但不是重点,故B项错误;机器设备广泛使用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3.【答案】C
【解析】宋朝时期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积贫积弱,故①错误;宋朝时期儒学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有了重大发展,宋明理学出现,故②正确;宋朝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如宋词等,故③正确;宋朝时期没有明显的政治制度创新以推动各民族交融,元代的行省制有此作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4.【答案】D
【解析】美国总统拥有对外战争、媾和与签约的权力,但是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签订此条约后,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故A项错误;对外战争和签订条约由英国下议院批准,而不需要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故B项错误;德意志对外战争和签订条约最后由皇帝批准,而不是帝国国会,故C项错误;法国总统权力很大,拥有任命高级文武官员,签署法令,军事权和外交权,批准条约无需国会同意,故D项正确。5.【答案】D
【解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A项错误;1976年—1978年,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已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C项错误;从材料“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说明邓小平已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故选A。7.【答案】A
【解析】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之前就已经废除丞相制度了。尽管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地位较高,但从理论上讲他们并没有决策权,只是皇权专制的工具,所以排除③④。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体现了小生产者希望社会安定、安居乐业的诉求;智者学派的诡辩既满足当时社会追求人自身价值的愿望,又为自己谋得生存之道。故①③均正确。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教导人们时刻要内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其思想更具哲理性的思辨,故排除②。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其思想更具理性而非功利,故排除④。9.【答案】C
【解析】“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是便于皇帝宣召,也是为了保密,故A、B两项都是正确的;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故D项是正确的;题中材料只谈及军机大臣遴选的对象,并未涉及遴选的标准,故C项是错误的叙述,符合题意。10.【答案】B
【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于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的原则,故D项错误。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认识。“锯子、刨子、钻子”都是带有金字旁的工具,其一部分必是由金属制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进步有关,但非主要原因,故A,B,D三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指的是落后的经济状态,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故B项正确;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属于回归理性,故D项错误。
13.【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2)义务: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作用: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解读,前期报纸的兴办集中在上汉口、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体现甲午后瓜分在即,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动。
原因需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得出。第(2)问,由材料二翻译、归纳得出。第(3)问,“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抓住关键词:“宣传”、“劝告”、“革命主义” “不流血而获光复得出”。综合以上解答,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的积极作用。14.【答案】(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条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民国成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民主党派性质变化等。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3)方面: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挽救破产企业、调节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等);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减少盲目生产、调节有效需求);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变化: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4)认识: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
【解析】(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概括即得;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扫清障碍、民国政府支持鼓励、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赢得市场等内部社会条件分析。(2)第一小问三大改造运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第二小问分析三大改造的影响,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推动工业化等方面分析它的积极影响,从操之过急、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它的消极影响。(3)第一小问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应对经济危机,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问题,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有化是其重要手段;第二小问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完成了由“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4)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实际上是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二者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而不能偏废。
15.【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解析】
16.【答案】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解析】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17.【答案】(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
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高三班主任工作漫谈 篇7
高三年级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终点,也是学生跨入新生活的起点,作为班级管理者和策划者的班主任,更应明确自身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班主任要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我们知道,军队要讲究士气,民族需要精神,同样,良好的班风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作为高三学生,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高考不仅是成绩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较量。因此,班主任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情绪,适时、恰到好处地鼓舞学生的斗志,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多方面地鼓动。鼓励学生不断进取,战胜困难,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情况不同,方法则不同;场合不同,方式也不同。笔者用的最多的是目标激励法,考前制定合理目标,考后回头看目标的达成度,这种方法给学生以强大的动力,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另外,也要把握好鼓动的时机。取得成绩时,告诫他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戒骄戒躁;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要以急学生所急的心态,及时主动帮助学生分析,通过鼓动性的语言,使其精神饱满,敢于拼搏,告诉学生“曙光在前头”。
班主任的鼓励,有时需要慷慨激昂的演说,有时需要语重心长的交谈。那片言只语的鼓励和举手之劳的扶助,都会化作学生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如果说学生是航行学海中的帆,班主任就是鼓帆的风;如果说学生是行驶在书山上的车,班主任就是征途上的加油站。
二、班主任要能对学生对症下药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中学生因受各种伤害而诱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再加上不同环境、气候及学生自身的生理等影响,学生普遍出现失眠、情绪不稳、易怒、急躁等症状。面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就要善于察颜观色,随时了解情况,采取应急措施。首先要教育学生辨证认识生活,对待人生,懂得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压力、有竞争是常态,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退却,而是勇敢地迎接风浪的考验,要善于在逆境中成长和成材。
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既不好高骛远、目中无人,也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把着眼点放在挖掘自己的潜能上,放在挖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
高考固然重要,但它既不是命运的大决战,亦非人生的终点,即便高考失败,也不是末日来临,明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所以还要帮助、引导学生要经得起挫折,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内在动力,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条件,也是高三学生运筹帷幄于考场和走向社会的一个必备素质。
三、班主任要调节好各种关系
学生们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还可能和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有隔阂出现。班主任必须充当好“协调员”的角色。
一是协调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要强调班级的整体性,要有效克服科任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的思想和倾向,避免“内耗”,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整体利益,即便个人作出一点牺牲也无妨。特别是班主任不要自己去抢时间、抢地盘。
二是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从而使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用心。为此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体谅老师的困难,虚心求学。学生一时犯了错误,不能一味地要他屈服,高三学生自尊心很强,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反思,仔细地做好思想工作。
三是要协调好家校之间的关系。进入高三以后,很多教育和管理工作要求家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高三阶段,特别是第二学期,班主任要加大与家长联系的密度,使自己对学生的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也使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子女,使家长全方位地接纳子女,使家庭成为考生的稳定的支持系统。
四、班主任要能做一个好的设计师
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总结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自己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高三要进行三轮复习。从去年暑假到10月中旬,完成第三册的新课学习。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的3月初,完成第一轮复习,用的复习资料是《优化设计》。由于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本轮复习用的时间很长,主要任务是立足课本,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面向全体学生,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从而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确保学生拿到基础分。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配合,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哪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等,从而营造一种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吃透课本,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只是作适当的拓展和挖掘,但更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从3月份“江南十校”考完至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将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章节放在一起组成专题,编排的顺序尽量按书本的顺序以有利于学生看书,使用《优化设计》的二轮复习材料。从理论上讲应该把每个专题的理论知识编制一个粗略的框架,但由于时间紧张只是让学生看书做题,以做题带动看书,老师只是讲解,讲解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偏、怪、不严密,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目坚决删掉,选择题每个学生都要做,对难度较大的非选择题则鼓励差生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只要努力就能学有所得有所进步。最后20天进行第三轮复习,强化模拟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高考,很多教师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布置大量的练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忙于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使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差,学生的学业水平下降,师生关系紧张。根据以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在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方向。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告诫我们的学生应该静下心来,对生物课本再进行认真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当然,这里也有技巧,就是老师平时在评讲习题时,应讲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样密切联系书本,学生就会认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复习课本。二、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其方法是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若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效果将更好。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毕竟自己得出的东西会理解得更深刻,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更易将课本知识转变为自己所学。三、注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效率。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迅速识图的方法和各类解题技巧等,让学生从知识记忆层面上升到理解、运用、迁移知识的层面,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质体”和“质粒”、“原生质”“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等)可通过比较学习来掌握;对一些难记忆的生物学知识可传授一些记忆方法,例如讲到人体中必需氨基酸时,教授记忆口诀“假设来借一两本书”;对一些图形题,要求学生看好横、纵坐标,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走向上升、下降或波动等。此轮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解题的技巧。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会避陷阱,破定势,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解题。复习过程中,应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四、加强实验内容、热点问题的复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当然,这符合生物属于实验科学的特点。实验设计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已经几乎占到了理综生物部分总分的三分之一,并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压轴题。而我们的学生面对高考实验题,往往感到难度较大,难以突破。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一方面要把《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课本中的16个实验讲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这些实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它们将会对独立设计实验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这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还要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解释和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在热点专题中,将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热点问题往往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事件,如人类基因组问题、克隆问题、SARS疾病和禽流感等。以上是我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几点经验,这几年我一直按照上述去做,每年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 篇9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10月份考试
高三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瓦解 B. 宰相制的终结 C. 科举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A. 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 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 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 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4.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①④
5.铸币的设计和图案通常可以充分揭示一个社会的面貌。下图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罗马铸币,其图案描绘一位市民正在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A. 罗马每个自由民都享有投票权 B. 当时罗马的法律高度成熟 C. 充分体现罗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D. 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
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出汉朝()A. 实行冶铁官营 B. 开创了郡县制 C.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 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 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 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8.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A.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 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 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 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9.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 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 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10.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上述言论最早发表于()
A. 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 B. 国民革命失败后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时期
11.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1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明史》卷72《职官》
材料二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地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材料四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官依据,有才能但门第不高的人得不到重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了隋唐时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依据,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冲击了世家门阀制度,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宰相制的终结是在明太祖时期,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是在隋唐时期,但是主要作用是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强化皇权,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3.【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而采邑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有功劳的人,故A项错误;从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采邑制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不能体现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采邑制是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推行的,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西周分封制是在奴隶社会时期推行的,其经济基础是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因此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故C项正确;欧洲采邑制和西周分封制都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4.【答案】B
【解析】四个口号分别出现于1968年文革时期、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78年高考恢复时期、1983年新时期,选择B项。5.【答案】D
【解析】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可能保证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利,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根据材料依据不充分,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不可能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故C 项错误;“市民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关键词“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见汉朝“实行冶铁官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时在全国推行,因此B项不符史实,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铁官代行地方政务”和“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选择C项。8.【答案】C
【解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苏联却加以抵制,故B项错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发生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故D项错误。9.【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并未提到古希腊民主与西方民主宪政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说明希腊的民主政治只针对本邦民众适用,而在殖民地地区的民众则不享有公民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的信息,可知希腊法律只适用于本邦地区,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雅典民主的弱点,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仍然坚持工人罢工,不符合材料中“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
”,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城市暴动失败,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是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不符合材料中“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英国、日本和德国均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材料“该夷并无国主”不符,故A、B、C项错误;据材料“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和“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可知该国是实现民主共和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其相符,故D项正确。12.【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13.【答案】(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影响,考查考生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两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个人因素。孟德斯鸠的背景可从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自身状况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从题干“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可看出其有法律和政治实践;严复的背景可从政治(民族危机、清末新政、封建制度衰落、民主革命兴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个人因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比较二者的异同。通过材料可知二者在限制君权、议会制度、自由民主、开启民智等角度相同;在国家独立自由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不同。
14.【答案】(1)特点:中国:前期有票拟权,无决策权;中期权压六部,内阁首辅俨然宰相;后期遭打压,不敢弄权,致宦官专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英国:主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实行集体负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是政府首脑。英国内阁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决策机构。
背景:中国: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但为解决繁重的政务压力而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形成。
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统治,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成为国家政权的实际中枢;始国王主持内阁,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政府首脑;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2)不同:明朝的内阁制度使得皇权专制得以强化而不受制约,明朝中后期皇帝为防止内阁专权,用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明朝的政治日趋黑暗与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英国的内阁制度开创了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中国内阁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来回答,英国内阁的特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性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背景”,中国内阁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内阁出现的背景是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但为解决繁重的政务压力而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形成;英国内阁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统治,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成为国家政权的实际中枢;始国王主持内阁,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政府首脑;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第(2)问回答“影响的不同”,主要结合其性质的不同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15.【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仿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埃及落后的教育体制。(2)核心:军事改革。
措施: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③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军队。④大力发展海军。目的:改革前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后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3)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②对外战争和残暴的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第(1)问,再现阿里改革的内容回答。第(2)问,概括两则材料,认识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方面,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回答改革前后的目的。第(3)问既要看到阿里改革的成就,又要认识到其改革的局限性。从本题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复习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16.【答案】(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
【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2)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17.【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懂科技文化等的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三数学3月份的教学反思05-30
2024五月份高三地理竞赛试题10-07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三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10-01
2016三月份德育工作总结06-12
双先小学三月份工作总结10-04
机运队三月份工作总结10-06
二月份总结三月份计划08-18
三月份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08-31
大学教师三月份个人工作总结10-23
纪检部三月份总结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