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史纲.读后感

2024-07-10

古希腊哲学史纲.读后感(精选10篇)

古希腊哲学史纲.读后感 篇1

古希腊哲学——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哲学

苏格拉底(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我主要从《古希腊哲学史纲》一书中了解到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书中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阿提刻哲学、希腊化哲学、罗马帝国哲学。我尤其对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感兴趣。下面是我读书时的了解和感悟。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了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识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做出精确的说明。

当我读完“苏格拉底”这一章节,我被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思想折服了。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与我们 篇2

提 要:西方哲学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长期以来,古希腊哲学并非其中最具影响的力量。古希腊哲学近来日益受到关注,是现代中国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而对古希腊哲学理解的加深,关键在于现代中国思想如何能够在哲学上建立与希腊古代哲学的关联,并形成自身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研究

传统。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传统,中国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1.2 文献标识码:A

虽然早在明末,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就已经耶稣会士之手传入中国,但古希腊哲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对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影响。这方面,古希腊哲学,不仅无法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相提并论,甚至比起进化论、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影响,都要小得多。中国思想从未象德

国哲学那样把希腊等于哲学本身。

中国思想引介西方哲学,并非出于单纯知识上的博学和好奇,而是面对现代西方的形势逼迫,不得已才“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不过,中国思想慢慢意识到,“夷之长技”不仅在于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甚至不只是各种典章制度,还在于背后的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正是中国面对来自西方的现代挑战所做出的根本回应。这样看,我们首先对现代西方哲学,而不是古希腊哲学,感兴趣,就不难理解了。研究西方哲学,其实是现代中国思想成长的一部分。而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的器物制度相比,和中国自身传统的差异更加巨大。这种巨大的差异,构成了智识上的真正挑战,甚至因此具有一种危险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的中国学者投身其中。而随着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入,现代西方哲学这一随“坚船利炮”而来的“他者”,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以夷攻夷”的利器,或者比较历史分析的一个对立面,而早已成为一种“异己的传统”。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一“异己的传统”,比起“自身的传统”,不仅在智识上更有吸引力,甚至在情感上都更加亲切。以致在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借助这一“异己的传统”,才能回到“自身的传统”:仿佛要借助康德才能理解孔孟程朱,通过海德格尔才能进

入老庄。

然而古希腊哲学却似乎一直很难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真正获得定位。一方面,古希腊哲学经常被看作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本原,它是西方与我们不同的根源。对于那些赞叹西方现代性的人来说,西方的力量来自现代的“新方式”和“新秩序”,即使我们可以在西方的本原中发现这种“新”权力的潜能,本原的唯一意义也只是用来证明现实力量的合理性。希腊不过是强大西方的遥远回声而已;然而对于那些怀疑甚至敌视西方现代性的人来说,古希腊哲学是一个比它的现代后继者更加隐蔽,但也更加危险的敌人。西方现代性摧毁所有其他传统的力量,正发韧于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本身。古希腊哲学锐利的目光,似乎不仅能直观一切隐藏的真理,也能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变成僵硬的石头。然而另一方面,颇为悖谬的是,正是这个“最异己”的古希腊哲学,恰恰又在许多时候被看作是中国传统回应西方现代性挑战的同盟军。中国学者意识到,现代西方哲学不仅削弱了中国传统,同样也在某种意义背叛了西方自己的传统。古希腊哲学的“古代性”与西方

哲学的“现代性”构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级,从而向中国思想提供了一条对抗西方现代性的路径。而且,以古希腊哲学为标尺,可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找到古希腊哲学隐秘的追随者,从而借助现代西方哲学的“内战”为复兴中国思想传统开辟空间。古希腊哲学,作为“他者的他者”,似乎反而成了我们面对自己历史命运最可信赖的朋友。晚近的中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哲学第一次在专业学

者之外赢得了广泛的兴趣。

可是,“他者的他者”就是我们自己吗?即使古希腊哲学的“古代性”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对抗现代性的挑战,古希腊哲学的意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我们是透过海德格尔或斯特劳斯的透镜才以为读懂了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直接影响我们思想的,仍然是现代西方哲学关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这个所谓“他者的他者”,其实还是要通过现代西方哲学这个“异己的传统”才能进入中国思想。古希腊哲学本身对我们的意义仍然是不清楚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困难妨碍我们真正进入古希腊哲学呢?如果回到现代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我们说,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的传统,就在于在康德、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我们自己的著作,不仅仅能够把握西方的解释脉络,而且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解释传统,从我们自身的现代处境出发面对这些经典的根本问题和内在张力。我们说在这些地方,我们的传统正在形成,正是因为在这些地方,我们与经典文本的关系,不再是敌意的排斥或被动的拿来,而是将我们自身的经验带入经典文本与解释传统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中,让这些经典文本在我们的世界中以新的方式传承,并通过这些文本的传承和解释重建我们自身的思想传统。这些经典文本与我们自身习俗和制度的巨大差异,恰恰成为这些经典参与构成我们自己传统的动力。现代中国思想能够从异己的传统中汲取进入自身传统的力量,不是其弱点

或病症,而正是其活力所在。

因此,我们面对古希腊哲学的真正困难,首先不是技术上的。尽管语言、版本、注疏等等技术上的困难,在古希腊哲学这里,较其它西方哲学领域而言,要远为复杂。或许除了阿拉伯哲学以外,在这方面,古希腊哲学对中国学者设置了最高的门槛。但是,最根本的困难仍然来自我们所面对的古希腊哲学的巨大解释传统。尽管我们口头上都象怀特海一样承认,古希腊哲学的解释史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本身,但我们却很少真正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整个西方哲学,去研究古希腊哲学。就狭义而言,政治意义上的希腊城邦世界瓦解之后,古希腊哲学仍然以某种方式活在从古代晚期直到现代早期的漫长注疏传统中,而这一注疏传统,又经过古典语文学家三、四百年的努力,纳入到对古希腊哲学的现代批评研究和解释传统中。注疏的传统,正如近来的研究者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和哲学史上许多哲学根本问题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正是围绕这些问题,拉丁思想在对古希腊哲学的翻译和改写中建立自己言说哲学和政治的方式,教父们借助对古希腊哲学的辩驳和吸纳建立了“基督教哲学”,现代早期的哲学家则通过对经院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遗产的批判以及柏拉图遗产的复兴为新科学奠立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现代晚期的西方哲学家则通过重新检讨所谓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的“存在论-神学宪章”试图给西方哲学重新打开通向思的可能性。在西方思想演变的每一个关节点上,对古希腊哲学遗产的重新检视都是决定其转向的关键因素。无论罗马政治家们对现实政治技艺的.探索,中世纪神学家和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关注,现代哲学家对自然秩序的重新定义,甚至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诊断,古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哲学真正的焦点。现代西方哲学当然有新的东西,但即使那

些看上去全新的东西,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思想,特别是犹太-基督教-阿拉伯的一神论传统及其现代反动,与古希腊哲学辩证的结果。这些所谓的“新”是相对于古希腊哲学始终一贯的根本问题而言的。因此,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不仅要面对卷帙浩繁的历代研究文献,还不得不面对整个西方哲学史。而古希腊哲学的奥义似乎被藏匿在由古典注疏、现代批评以及这些古今解释涉及的种种哲学讨论建筑的围墙之后,中国思想似乎很难找到门径,更不用说登堂入室,见其“宗庙

之美,百官之富”了。

这样看来,古希腊哲学研究面临的困难,并不是哲学研究的某个专门领域的技术困难,而是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整体困难。如果说现代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研究第一个阶段的绝对中心,那么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将会是第二个阶段不可或缺的主题,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在更根本和更完整的意义上将西方哲学构成一个参与现代中国思想的传统。对古希腊哲学真正深刻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读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用阿提卡地方的希腊方言表述的西方原初经验,而且要求我们领会这一经验在波埃修和托马斯的拉丁语、阿维森纳和迈蒙尼德的阿拉伯语,以及施莱尔马赫和海德格尔的德语中的翻译、注疏和诠释。这既要我们完成日益专门的专业训练,又要具有超出具体专业问题的哲学眼光。只有通过这一艰苦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古希腊哲学中逐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建立我

们自己的解释传统,使古希腊哲学真正和我们自己发生关联。

如果我们在自身的传统之外,真的还有一个异己的传统,而且如果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某种与中国人的人世经验和圣贤境界不同的东西能够在现代中国的土壤上成为活生生的东西,那么古希腊哲学势必要在这个异己的传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正是古希腊哲学使这一“异己的传统”自身成为一个对世界历史具有深刻影响,同时又具有巨大内在张力的传统。而对我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恐怕是,我们是否有能古希腊哲学与我们力让古希腊哲学本身的内在生命在我们这里成为我们传统的

一部分,甚至在我们的手中更有活力,并能够激活我们自己的传统。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责任编辑:孟繁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浅析的论文 篇3

一、本体论的内涵及性质

本体论是讨论各种关于存在或者“是者”(being)“有”的这一抽象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来深入规定世界全体的原理。本体论探究的是世界的终极原因、第一本原。本体论不同于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何种的位置、用何种眼光去看待特种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而本体论则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范畴。从古至今,诸多哲学家们一般对本体论讨论的本体、“存在”各执如下三种见解。

第一,认为本体论不是探究经验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本质,而是探究整个经验世界何以如此的普遍本质,所以寄托了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

第二,对上一个“存在”概念进行逻辑学的改造,把这样的“存在”纳入理性范围之内,树立了主体理性的形而上学。其中最具代表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

第三,认为本体、“存在”是一定的存在物,是具体存在着的存在物,是可知的可感的可见的存在物。

二、古代希臘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时期

早期希腊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也是各位思想家第一次冲破古希腊神话的藩篱,运用哲学的理性去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不同传统与学派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立论,展现为不同元素生成说或以数、存在为世界本性的原理论,从而又导致不同的宇宙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这一时期代表主要包括米利都学派与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人师生关系一脉相承,也是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并称为米利都学派。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希腊文原意是开始发端起源。

(1)泰勒斯第一个用哲学语言提出基本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水变化成万物,万物最后又消解为水。泰勒斯是第一个用自然事物而且非用神学方式解释万物之本原的问题,他也因此被看作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本原是一切“无限制、无定型”之物,即阿派朗。这种无定型的本原仍旧是一种具体的混沌性的质料,蕴含着能生成各种实物的物态性成分。

(3)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学说。气本原说有三个思想特征:第一,气本原说是从阿派朗合乎内在逻辑地发展而来,它和阿派朗一样数量上无限、空间上无定型,但其作为一种自然的基本物质又有质的规定性,在解释自然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上比水和阿派朗更合理恰当,更符合科学经验的观察。第二,气永恒的变化着,气包含的冷热干湿的内在属性是气的动因。气作为本原总是运动着的,否则就没有事物的变化了,也就不合乎常识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了。第三,伯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评论道“气的希散、浓聚的引入是一种突出的进展。事实上,他使米利都学派的宇宙论首次一以贯之起来;既然一种理论将一切事物说明为一种简单物体的形式,它就必定要将一切差异看作量的差异。”

2。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虽晚于毕达哥拉斯与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但他的哲学承续发展了米利都学派。他将火看作一种宏观物质形态,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或是万物生灭变化的活力之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万物都从火产生,又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赫拉克里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提出“逻各斯”,即万物生灭变化所必须依据的必然法则。逻各斯四种基本涵义:第一,它是普遍的。就是说它有共同性意义,又是人们必须共同理解与遵从的。第二,它是一种左右万物运动变换生灭的广泛的必然规律。第三,逻各斯体现在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领域,包括灵魂与法律,是普遍中见特殊。第四,逻各斯主要靠思想把握。

(二)本体论的初步建立

1。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看做本原。这个“数”,不是纯概念的数或数目,而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模式构造内在的关联在一起的数,是一种图形数、几何数,它是一切事物产生与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定。一点,二线,三面,四立体,他们可生成事物并且是事物的本性。一种哲学原理,也就是将他们用理智思维所认识的事物的量和几何形式结构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性。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传统,它们不从具体事物之中寻去本原,而是从一种当时看来极为抽象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宇宙的本原与真理,认为这种数比火、土、水在实质上更相似于现存与生成的事物,也比火、土、水能更大范围的说明超于自然事物的原理。这在早期希腊的本原观演进中开启了一种深化哲学认识的方向性转折。他们不局限于自然事物,还用数来解释人生命运、生活价值,再附会于他们的灵魂转世说,通往宗教神秘主义。根据以数为本原的总原理,毕达哥拉斯学派还从自然与人间的事物种概括出十种对立,称他们也是本原,第一次较规整的提出了对立的范畴表: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雄与雌,静与动,区与直,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这十种对立是数为本原的具体化,是涵盖自然与人世生活的概括。其中最基本的对立是有限与无限,指有定形与无定形,就是在数量与形式结构上有没有规定、尺度、确定性,这是在考究本原构成万事万物中的关键所在。

2。巴门尼德的“存在”。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進展史上起关键的转折作用的重要人物。他强调抽象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并从抽象以上提出了“存在”这一哲学范畴。他的思想不仅促使在他之后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去深入探究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而且对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构建哲学体系都有重要意义。“存在(being)”的内涵丰富,综合的兼有“是”、“在”,可用“是”表述而又在哲学与逻辑意义上为“真”的一切东西,既指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指一切精神性思维型乃至逻辑性的东西。其特征为:它是全体的“一”,不变不动,不生不灭,是永恒的连续不可分的整体。存在存在并不是无边无际或者无定型的,而是被强大的必然性围绕着。存在还是不可分的,因为它是完全一样的,是充满的、连续的,存在和存在是紧紧相连的。

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的希腊自然哲学最主要的哲学代表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这一时期和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转衰时期的希腊古典哲学衔接并有所交叉。

3。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爱”与“恨”两动力的基本学说是一种新的本原论。他用希腊神话中的四位神分别喻指水火土气四种根。他认为它们是万物的本原,并且以此解释在本原上“一”与“多”在事物变化生灭中的动态的统一。四根的结合与分解造成事物的生成与消灭,造成“一”与“多”在运动变化中的统一。他主张四根自身永恒不变,只是由于他们的相互结合和分解,才造成世界万物循环性的产生和毁灭。四根是世界的终极存在,他们构成一切,连神也不例外。他提出四根,并不仅仅是对将前人早已提出过的水土火气四种自然元素简单机械地拼凑。他认为四根是粒子化了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而且微粒元素具有特定的孔道结构相互吻合,并且物体的元素结构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元素按不同的数量比例组合,就形成各有不同的自然物体。四种基本元素本身不变动,无生灭,只因他们的结合和分离产生万物。那么,这些元素怎样才能运动?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对对立的动力因:爱与恨。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恨是一种分离的力量。他说“在一个时候,万物在爱中结合为一;在另一个时候,个别事物又在恨的冲突中分离。”他认为,从日月星辰、大地海洋到植物动物、人的形骸乃至万物,都是由爱与恨这两种力量在四种元素间发生作用的结果。爱与恨此消彼长,是四种基本元素不断结合又不断分离,因为万物就处于经常的生灭变化之中。

4。种子说。同恩培多克勒遥相呼应,阿那克萨戈拉也探求物质粒子结构的本原,但他更偏重二元论哲学原则,提出“种子”和“努斯”,种子论将无限多的自然物质分析为既是无限多样又是无限微小的粒子,种子无限多无定形,没有质的规定性,包含万物的成分,并且有无限可分割性。他用这种无限多元的本原径直说明自然界的无限多样性。同时他探究自然的动因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他第一次将“努斯”视为理性的精神实体,将其视为世界本原。这在哲学认知上将物质与精神因素分化,为理念论的提出做了铺垫。

5。原子与虚空。提出原子和虚空这两种新的本原,用以存在与非存在,主张自身有差异的原子在虚空中结合与分离的运动造成宇宙和万物的生成与毁灭,这是一种崭新的自然模型和科学的物质结构假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她在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踏出在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上,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终结,行将进入希腊哲学最繁荣的时期。原子论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是从综合、改造以前的一些哲学家的本原思想中发展出来的,这从论述原子本身内在性质也可察知。第一,原子是及其微小不可感知、内部充实不可分不可入的坚实粒子。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在空气中游动的细微尘粒,我们透过窗户的光线中可以看到他们”。这只是比喻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子其实是更微小、不可见的。亚里士多德在《论德谟克利特》总说道,他认为原子是“如此之小,以至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但是他们具有各种形式、形状和大小的差异”。这种性质的原子,我们只能在理智的思维中才能把握它。原子将巴门尼德的“存在”大翠称无限多的、微小的“存在”,是“一”和“多”的统一。第二,原子之间在性质上没有差异,造成性质各异的万物的原因是因为原子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各有不同。原子尽管数量无限大,但自身性质同一。第三,由于原子内部是充实的,所以原子内部不会产生运动与变化。但是每个原子本身是能动的,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原子的接合与分离造成事物的生灭变化。这里,“虚空”是原子之外自然万物的另外一个本原,这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空间概念。在此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到的虚空只是指空气。虚空并非是纯粹的非存在,它也是一种客观实在,虚空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场所,具有容器那样的性质。空间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卷中论述过:同物体分离的虚空是不存在的。原子论这题出的虚空范畴,已和近代牛顿提出的绝对空间颇为相似。

6。智者派与苏格拉底。智者派中普罗泰格拉的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集中表现了智者派的基本哲学取向,也开始把哲学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世界转向到人自身。苏格拉底则真正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本身的哲学变革。他将自己注重的伦理建立在理想的基石之上。“认识你自己”也成为苏格拉底的最重视的符合人本性的一种美德,从而建立起人的哲学体系。

(三)系统化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基本确立与完善

1。柏拉图理念说。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核心体系。“理念”,希腊文是idea与eidos。它源自动词“看”的名词化,指“看到的东西”。这个“看”是用心灵或者理智去看。“看”到的理念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或形式。第一,柏拉图将理念推及到万物(比如大树有大树的理念)甚至关系范畴方面(大与小、长与高的理念等)。第二,将理念客观实体化,是独立于客体与人脑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实体,造成客体与其普遍概念二元分离,客体永远不如其理念完美,正如仿造品与真品一样。所以理念也成为万物所各自追求的目标,而各种理念构成庞大的理念世界,其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派生出所有理念,是理念的理念,是被各种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就形成事物追求自身理念,各种理念追求“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本理论体系。柏拉图表明,世界不是一直存在,而是由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理念加诸于混沌的物质之中而形成万事万物。并且柏拉图将理念论推及到国家政治思想,力图建立一种由掌握“善”的知识的人作为统治者的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名言,所以对其老师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第一,理念作为共相或者概念只能寓于事物之中;第二,将事物与概念分离,会导致“第三者”出现,想证明事物与理念的相似性,必须设立与事物和理念都相似的“第三者”,然而想说明“第三者”和事物与理念之相似性,必然重设新的“第三者”,导致无限循环的死胡同;第三,非实体性的事物不可能有所谓理念存在,并且无论有没有理念,事物都能生成而不必去蓦仿理念。第四,理念这个概念对认识事物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认识事物时还要去认识此事物的理念,造成认知的双重困难。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实体哲学。实体哲学有三个问题,实体是什么?实体之原因是什么?实体的形成如何可能?第一,实体是具体个别的东西而不是抽象普遍的,没有程度上的区分,不会出现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是实体这种情况,并且实体是变中只不变,无论苏格拉底长高了还是变老了,他始终是苏格拉底。第二,实体的原因形成“四因说”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可以并归为形式因,因此形式因是积极能动的决定性因素,质料因则是消极被動的因素。确定的形式把不确定的质料“糅合”到一起,形成某一特定有形的事物。无数形式的糅合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万事万物。并且,形式与质料又是相对的,低级事物的形式可能仅仅是高级事物的质料,正如门窗是木头的形式,但却是房屋的质料。因而世界形成质料、形式交替上升的序列,序列最下端是不构成任何形式的纯质料,最顶端是不会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被亚里士多德成为“神”。第三, 亚里士多德立足“目的论”来解释实体形成如何可能,提出“潜能”与“实现”。当质料未获得形式之前,只是处于潜能时期,一旦获得确定的形式,便成为现实事物。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就是运动,现实不仅是引起运动的动力,也是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发展浅析来看,本体这个字眼所代表的哲学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字眼, 它是开放灵活的本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实体的,而是非实体的。人们也不必去争论什么样的本体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要探寻什么样的本体应该存在。如同科学理论和人生的其他问题一样本体问题只是人们从自身需要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定,一种解释的约定前提,并不由自身来决定其意义。从具体物质本原论上升到抽象精神性本原论,无一不是人们为了满足理解的需要,无一不是先哲们过人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反映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世人去追求美好生活,建构完美世界。对本体论这个终极原则的探寻与理性追问,也成为人类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的信念支柱。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古希腊哲学史纲.读后感 篇4

材料作文“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仰望星空”及范文4篇

指导老师:胡高清

作文材料——

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 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才对泰勒斯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后,说了一句话:“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仰望星空,寄心未来

李鑫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一次因专心仰望星空不慎掉入水坑中,尽管他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与渊博的知识成功预测了第二天的天象,但仍被人们以“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东西”为由而鄙夷。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又能否真正认可甚至选择成为泰勒斯这种潜心所热爱事业,不顾名利,不计得失的人呢?

我想,答案依旧不容乐观,因为,社会似乎仍被某种辨识不清的认知洪流裹挟,太多的人,更愿意选择那些看似能最快捷简便,能创造更多财富的生活方式来获取“成功”,他们以功利的标准将那些不能速成亦不一定会获得最大回报,却需要极大热爱与奉献的事业隔绝在了生命之外。于是,大家再也不会掉入“坑”中,但原因却是如恩格尔所说的“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试问,这难道不是时代的悲哀? 央视著名编导王开岭曾说:“紧盯生计,就像是一场紧盯地面的觅食,久而久之,目光就会变得短浅而黏稠,体态也会因贪婪而慵懒。”的确如此,我们的社会,少了如泰勒斯一般的人,却多了太多紧盯地面,过分在意眼前得失的人。他们不自觉地修筑了层层栅栏“圈养”自己,满足于卧躺“坑”中的平稳与吃饱喝足的安适,放弃了对仰望星空的探索,错过了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遗失了研究与创造的能力。但是,如若大家的视线都过多地关注当代截面和地面之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又如何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当我们在心中依旧否定如泰勒斯一般的人时,不要忘了,正是当时周游列国而不被重视的孔子的思想丰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是当年饱受教会讥讽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动了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更新了人们的认识。我们既然无时无刻不受着那些为探索未来而做出贡献的人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过分在意现时的好坏,现世的得失,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仰望星空,寄心未来,为社会与人类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其实,以时间长河为轴,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所有的以现世享乐为追求的奋斗都难以长久,安逸的时光也转瞬即逝,意义甚微。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即便生命有限,我们也可以如泰勒斯一般全身心投入所爱事业的创造,依靠永不磨灭的思想的光芒创造价值。

不如就此看淡这一时一刻的得失,仰望星空,寄心未来,用一生一世的热爱、探索与创造去赢得永不磨灭的生命价值的彰显与留存!

无惧深渊,仰望星空

李晓彤

面对未知的黑暗——是要抬起头来,如泰勒斯一般仰望星空,追逐天际斑点的星光?还是要低下头去,似众人一样呆坐在原地,任凭无限的黑暗将自己吞噬?——“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于是,我们听到黑格尔智慧的声音。的确,因为未知,我们总在前进的路上踟蹰不前;的确,繁星天幕之下,总有数不尽的乱花常乱人眼。但正如帕斯卡所说的那样:“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在种种荆棘面前,人正是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得以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路再崎岖,只要仰望,总有星光指引我们一路向前;夜再黑暗,只要仰望,总有智慧带领我们重见光明。

乔布斯曾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无疑,于个人而言,乔布斯已拥有旁人艳羡的财富与地位,于社会而言,乔布斯已实现改变世界的理想与诺言。然而,就是这样已经站在制高点的天才,在领先世人千里之遥时,仍旧坚持着仰望,成为了一根不愿就此匍匐的芦苇。仰望,不是一句随声附和的口号,更多的时候,它是面朝成功方向的人们所怀揣的信仰,是不甘愿安逸终生的人们所坚持的倔强。

令人痛心的是,当命运的轮盘将指针转向了这个习惯了俯视地面的时代,再也不见杨涟般的仰望星空——哪怕铁钉入脑血溅奸臣;再也不见布鲁诺般的仰望星空——哪怕绞架于身魂献真理;再也不见苏格拉底般的仰望星空——哪怕做一个痛苦的人也不做一只快乐的猪„„总有人将“家里蹲”当做自己的愿望,总有人做“啃老族”并习以为常,泰勒斯为梦想的专注他们不理睬,他们在乎的只有白岩松口中那“鼓鼓的钱包”和“无主的六神”。一根根曾经挺直的芦苇就这样在岁月的烘干中不见了葱茏,不见了生机,在漫无目的的为欲望吸收膨胀中变成了弯下腰来的空心稻草,一堆堆的堆在了坑底,天真地以为眼前的这角弹丸之地就是全部的生活„„

既然生为人杰,何必俯首折腰?既然星辰头上,何必埋头沮丧?尼采曾说过:“如果阁下长时间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那么我们为何不仰望星空,让浩瀚无垠的星空回以我们一个微笑?

我不再畏惧深渊,因为我的视线停留在头上的星空„„

星空璀璨,何惧深渊?

穆彤

秋日的夜晚,云淡风轻,泰勒斯夜观天象,不慎失足落入深坑。积水没及胸部,未曾淹没他对仰望星空的热情;坚石划破皮肤,也未曾破碎他对璀璨星宿的执念。

淅淅沥沥的秋雨验证了预言,赞叹声不绝于耳,冷嘲热讽亦接踵而至。不以为然的人们,大概是在嘲笑泰勒斯跌入深坑时的狼狈,可这又何妨?他用朴素主义世界观叩开了哲学的大门。自以为是的人们,或许是在讽刺他被救起时的窘迫。可这又何碍?他带领了古代西方人在精神觉醒的道路上飞奔。毕竟,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安然苟活,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

若不是古人仰望星空,耀眼璀璨,哪里会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佳话?若不是先民俯瞰大海,波澜壮阔,怎么会有精卫填海的亘古传奇?即便探索的路上,荆棘丛生,足迹深深浅浅;即便是万户飞天实验,顷刻间,变成了一团火球,坠落在地;即便是海军361潜艇全体官兵,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可我们一直都在仰望,不停地在探索,“深坑”也摔过,“浅洼”也跌过,还不是跌跌撞撞,一路走来?还不是依旧促成了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的问鼎辉煌?

总是蛰伏于深渊,自然不会再有坠入坑底的疼痛,却再也看不见广袤无垠的天空;隐匿于象牙之塔,固然躲离了现实生活中狂风暴雨的吹打,却再也无缘,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戊戌六君子若是惧怕刀口寒光,就不会高呼出“拼将十万头颅血,需将乾坤力挽回”的铮铮誓言;孙文若是惧怕掉落深坑的危险,更不会为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处奔走呼号自由、平等。终于,璀璨的星空,漫天的星河,为贤人指引了方向,开创了美好的未来。

所以,黑格尔很笃定地预言:“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所以,仰观天河,星空璀璨,为逐光明,何惧深渊?

仰望的苇草

王婉听

仰望星空,夜幕中迷人的未知与遥远的理想在闪烁发光;俯瞰大地,众生渺小如草芥,或仰或伏,姿态各异。作为一根天地间无比脆弱的苇草,我愿意选择如泰勒斯般仰望的姿态,痴迷于星空,向往着苍穹。

仰望,是种美丽的姿态,它象征着人类对于永恒真理的求索,对于未知事物的向往,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那星空是人类渴求的智慧,它可以是泰勒斯的气象知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霍金的宇宙本源。实际上,人类的一切进步与文明成果都是接近星空的过程。这星空很美,纵然它如此遥远。

因为遥远,仰望,饱含着种种风险。它有时会让你与生存着的世俗脱节,似泰勒斯般狼狈地落入深坑,面临物质匮乏、境遇惨淡、不被理解的窘况。所以许多人选择了垂下头颅,仅仅专注于脚下那片实际存在的土地。他们生活着,却不询问生命的本原在于什么;他们存在着,却不好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还往往嘲笑着那些仰望星空的特立独行者落入逆境的坑,却不知自己已然沉醉在平庸无知的沼泽中,一无所成。

正如帕斯卡所言:“人只是一株脆弱的苇草,然而却因会思考而伟大。”仰望的姿态,赋予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怎能为了物质利益而舍弃?可是在当下,有太多人反其道而行之。哲学系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少,经济金融的名额却年年爆满;文学和科研类书籍的读者越来越少,成功学职场学的销量却一路飙升。“那些有什么用呢?”人们问道,眼神迷茫,神色困惑。

是啊,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又有什么用呢?它能让我们吃饱吗?能阻止我们落入困窘的坑洞吗?可是,我们分明看到,康德穷尽一生在他的哥尼斯堡仰望星空的时候,也曾经遭到时人的嘲笑,但是,当康德发表了他的星云学说之后,人们最后都把康德当作星空一样来仰望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时候也曾被质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他则以“初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作答,几十年后,电动机以铿锵的足音征服了世界„„

是啊,目光短浅者看不到星辰指引着的未来,也看不到内心世界丰盈的快乐。而那些愿意潜心思考,追求智慧,凝练灵魂密度的人,即使食不果腹、落入深坑也不改笑颜。他们因为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而快乐,他们因为创造着人类明亮的未来而幸福!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篇5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试论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 篇6

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代希腊,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视为蔚为大观的西方哲学史上极其辉煌和灿烂的篇章之一。而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思辨精神贯穿其始终,并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希腊哲学尚思辨,探讨phusis(自然、本性),具有普遍直观的辨证性,哲学与“神学”关系密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家们心目中的神,大多是思辨神,理性神”【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20页】。所以,从总体特征来看,希腊哲学具有理性思辨精神。下面,我将从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这一发展脉络具体谈一谈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

一、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产生

早起希腊自然哲学或者说是智者学派以前的希腊自然哲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宇宙和自然。当希腊人开始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时,这一过程虽然具有感觉上的直观性,但却不能说没有孕育着理性思辨精神的萌芽。当你开始惊讶于宇宙自然,你会开始你的思考,这种思考会产生一种原始的对自然朴素的看法,继而你会为完善你的看法孜孜不倦。这一过程本身已包含理性,当然也需要思辨。所以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可以视为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萌芽和诞生期。

“伊奥尼亚的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了理性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是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梯利《西方哲学史》10页】。“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对本 1

原问题的初步探讨,就是以自然原因来解释自然万物,这一方式本身蕴含着理性。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无定”,使万物本源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运动性,他们以批判性继承的方式继承了泰勒斯的理性自然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运动的活火,指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为logos(逻各斯),这个运动变化的尺度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理解为理性和规则。赫拉克利特“火本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思辨性的一个极好例证。

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数就是神”,使对事物本原的研究由具体有形到抽象无形,已经超越了感官知觉的实体,上升到一个更加理性和更具思辨性的层次。毕达哥拉斯注重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而“数”更能实现如此种种,所以黑格尔认为这个“数”不是感性的,所以至少可以说,这个数是具有一定理性的。理性之“数”的产生,不只是反映毕达哥拉斯在数学上的造诣,更要明证的是,早期哲学家的科学背景,他们的哲学,是有着深厚的科学渊源的。这也为后来希腊哲学中的理性思辨精神进入到科学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其中“真理之路”的理性思辨不言而喻。而其“意见之路”,对自然哲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提出了常驻单一的本质“存在”,开始使用具有理性思辨精神的逻辑论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不仅是体现在哲学论证方法上,更加重要的是,其对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在捍卫老师的学说的过程中,运用了逻辑上的归谬法,将思辨发挥到极致。

多元论哲学家们如恩培多克勒,阿拉克萨戈拉,以及德谟克利特对变化进行解说,对事物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其内部,对事物本原的认识由宏观抽象到微观抽象,具有更高的理性思辨层面上意义。尽管他们试图将感觉和理性统一,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明显更加偏向于理性。“显然,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46页】。

综上所述,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产生于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并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的发展

进入古典时期,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希腊哲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出现了许多集大成的著名哲学家,当然也推动了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发展。所以,古典时期可以看做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智者学派的兴起促进了哲学研究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的转变,推动了伦理或道德哲学的产生。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也是一切不存在事物的尺度。尽管他们的观点具有极其强烈的感觉主义色彩,也时常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主观主义,但智者学派却从反面上极大促进了后来者对理性的思考。其利用逻辑谬误来辩论的诡辩术本身也是一种思辨。尽管有人会说他们求胜不求真,但真知不是说摆在那等着你去拿,它应该是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激发出来的。诡辩术促进了促进正确思维规律即真正意义上逻辑的产生,这也从反面促进了后来认识论中理性色彩的增强。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论,主张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即知识,这是对智者学派毫无原则的主观主义的批判和修正。他并不否定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但不能容忍没有原则,并认识到缺乏理性的以人为一切的尺度有巨大的害处,因而提出“善”的原则,因而苏格拉底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开创了伦理学,但这是一种理性的伦理。正如他经常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将这句话理解为非理性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除此之外,苏格拉底进一步促进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其“助产术”在一种极其思辨性的问答之中使人求真求善,极大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逻辑在哲学研究上的深刻应用,也在另一个反面为理性思辨精神的发展提供的较强的推动力。“正是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以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从而树立起了理性主义大旗”【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56页】。

柏拉图为其老师代言,建构理念论,倡导一种理想主义,重视人的理性的作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非感性的,独立于感性之外,是超越于感性的实在。这就在根本上表明,他继续擎着的,是其老师高扬起来的理性主义大旗,倡导理性之理念。在其“分有”和“摹仿”中,其追求普遍性进一步提出包含“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理念世界,表现了其高超的理性思辨水平。在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中,其将理性视作是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至于极高的地位,认为高贵的灵魂是具有理性的灵魂,他的学说既承其师,理性淡然是不可确实的极重要部分。可以看出,他也在推崇一种原则,这种原则就是理性,而不

是感觉和主观主义。柏拉图的至伟之处在于其晚年对理念论的反思与修正,践行了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之主张。正是在这种反思修正和批判之中,柏拉图也在践行着理性思辨精神,像他的老师一样,身体力行其学说和主张,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理性的人格,而绝非主观主义的感觉人格。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历史上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创立了实体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对齐老师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就是非盲从的理性。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极具思辨性,他所建构的哲学上的庞大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理性的思辨的宏伟体系。他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是一部艰深的体现理性思辨的巨著。所以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以三段论为基础的逻辑学以及一整套的方法论,使哲学研究向着更加严谨的方向迈进,一条迸发着理性主义光辉的康庄大道。“亚里士多德用他的三本原说和四因论,把他以前的希腊哲学史批判的统一起来了”【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88页】。而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希腊哲学具有批判性和继承性。《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善”作为第一动者,而这个善,在他看来是nous(理性)的对象。即使是他的神学中的神,也是一种哲学神或者说是理性神,而不是宗教神或者人格神,更加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295页】。

在古典时期,苏格拉底重新使理性回到哲学研究的轨道上来,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立起唯理的庞大体系,以理性解释宇宙。这一时期是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辉煌发展时期,梯利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概括。“这种哲学是批判的,因为它探索了知识原理;是唯理主义的,因为它肯定理性有追求真理的能力”【梯利《西方哲学史》

8、9页】

三、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衰落

晚期希腊哲学或者是后亚里士多德时期,希腊哲学具有非理性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衰落时期。这一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学术、自然科学等。晚期希腊哲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大行其道,追求快乐幸福及实用,主观性逐渐增强,这亦导致理性思辨的衰落。

《古希腊神话》读后感 篇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因为这句话,我走进了书的海洋。这些书有的让我深有感触,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让我思考许久……最讨我喜爱的,还是那本《古希腊神话故事》。

这本书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展开,以神家族为中心,围绕他们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幻想的动人传说,反映了史前希腊人的生活,以及与自然的斗争;也反映了当时人民惩恶扬善的美好生活的愿望。

“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冥王”哈迪斯,“战神”阿瑞斯,众神都具有凡人的外形,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还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永生,拥有超能力;后者生命有限,将经历生老病死之苦。

众神之中,我最喜欢“太阳神”阿波罗,他是光明之神,他从不说谎,光明磊落,所以也成真理之神。另外,他还是美男子的典型。

《古希腊神话》读后感 篇8

《古希腊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很久以前许多神o的故事,如《阿波罗的神医儿子》、《战神阿瑞斯》、《宙斯与伊娥》等故事。这本书的内容既有趣,又可以增长知识。

我来讲讲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创造第一批人类的天神。那时,人间没有火,生活非常痛苦。普罗米修斯看着这悲惨的情景,心中十分不忍,就请求宙斯赐给人类火种,却遭到了宙斯的拒绝。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阿波罗的太阳车上用芦苇管偷取火种,造福了人类。自己却遭受了宙斯的严厉惩罚:被铁链捆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一只大鹰啄食着肝脏。直到后来,一位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才把他救了下来。

普罗米修斯这种不畏艰难、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普罗米修斯一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不能像宙斯那样冷酷无情,没有同情心。

《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 篇9

相信作为圣迷来说,都会对圣中涉及的希腊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灿烂的文化财富,其神话和英雄传说是最为瑰丽的珍宝之一。 古希腊的历史十分悠长,自然也就产生了他们当地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神话故事。

这本书娓娓动听地讲述了宙斯、阿波罗、雅典娜、普罗米修斯、阿佛洛狄忒、阿伽门农、俄底修斯、阿喀琉斯的脚踵、帕里斯的苹果、木马计以及塞壬女仙的歌声等故事以及特洛亚战争、俄底修斯传说和阿伽门农的结局。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万物之主的天帝宙斯;有庄严又爱嫉妒的天后赫拉;有富有母爱的农业女神的得墨忒耳;有聪明善战的雅典娜......这些神每一个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让人感觉是多么的妙不可言啊!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大英雄: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阿波罗等,无不出自希腊神话,可见希腊神话故事的魅力与影响力如此之大,希腊神话的故事在世界广为流传。

人们常将为某项“大义”而付出生命,后人会顶礼膜拜的称之为“英雄”。 而“英雄”的原意,指的是人与神的儿子。他们通常力大无比,有勇有谋,然而命运多难。 按古希腊的意思,神不过是比凡人更完美罢了,一样的七情六欲,一样的不敌命运的捉弄。

[俄狄浦斯王]的剧情深刻说明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应遭惩罚的罪人而是一个注定陷于罪孽的不幸者形象,而他为了逃避命运所作的每一步努力都恰好使自己更深地落入命运之网。作家用希腊式的反讽营造了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悲剧意识,表现了人类永远无法抗拒命运的悲观主题。

[狄浦斯原罪] 俄狄浦斯剧中,命运在主人公诞生时通过神谕之口 成为一种预期性的存在。作家虚拟的这种并不存在的神谕之口其意义在于把生命中许许多多偶然性的综合化为先验的必然性,从而使命运表现为一个自在的实体形象;一个非人性的,强有力的君主。

[美狄亚]她是一个神和命运的质疑者,应该注意到的是同样在悲剧命运面前她进行了积极的反抗(毒杀亲子以实现报复),与俄狄浦斯自我放逐的消极态度形成对照。在希腊悲剧时代后期人性和现实逐渐占领舞台,美狄亚的出现意味着命运女神不可动摇的形象开始土崩瓦解......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人类美丽伟大的诗,具有不朽的魅力。那是人类艺术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古希腊神话与传说流传至今已近3020_年了,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阅读它们不仅是美学的享受,更能从中对古希腊有更好的认识。宙斯、阿波罗、雅典娜、普罗米修斯、阿佛罗狄忒、帕里斯金苹果、木马计及赛壬女仙的歌声等不都成为特有的象征和某种寓意的载体吗?

古希腊的神话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泉,人们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阅读这些美丽的神话的时候,一定也可以感受到希腊文明和艺术的灿烂辉煌!

相信作为圣迷来说,都会对圣中涉及的希腊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灿烂的文化财富,其神话和英雄传说是最为瑰丽的珍宝之一。

德国浪漫派作家施瓦布改写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依据荷马口传诗歌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和参照其他古希腊神话传说及希腊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编写,是多年来欧美一些作家诸多系列神话创作改写本中较为有名的一部。

书中引人入胜而又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诸神故事、特洛亚战争、俄底修斯传说和阿伽门农的结局。荷马的《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耳之死,而施瓦布则一直写到特洛亚的陷落,这其中包括了阿咯琉斯之死、阿咯琉斯之子参加战斗、木马计及墨涅拉俄斯重新占有海伦等,故事更完整,人物也都有了交待。

古希腊哲学史纲.读后感 篇10

《马与士兵》一篇讲的是士兵在做战时精心喂养他的战马,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马便被拉去作农活,战争又一次开始的时候马不断摔倒,再无力气去作战。这告诉我们和平舒适的日子里也不能忘了灾难。由此联想到了中国,在曾经多少朝代中拥有着广阔的疆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济济的人才,无数人曾认为这个屹立在东方的庞然大物,将永远不会倒下,辉煌依旧。直到清朝,这个以天朝自居的帝国开始渐渐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走上了闭关锁国的不归路,到了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轻易的轰开了清朝闭锁了多年的大门,清朝的统治者才开始发现这早已不是那个他们用金戈铁马就可以征服的世界。精装的马与称霸一时的中国,在和平过后一个不断摔倒毫无力气,一个被满“蛮夷”所征服。正是因为他们的过分安于和平,没有想到灾难,以至于在和平中慢慢的衰落。

另一篇《小孩儿与乌鸦》则讲述了一位母亲为被预言会被乌鸦害死的孩子做了一个大箱子将孩子保护起来,但即使是这样孩子最后还是没有保住性命,告诉我们该来的灾难是躲不掉的,只有提高与灾难抗争的能力才是正途,腐朽无能的清朝统治者在被列强侵略后一心想与其和解,甚至不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来换取短暂的安适与和平,统治者们一直躲避,可最终还是没逃脱国破家亡的结局。若是一开始就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发展与强大自己,国家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上一篇:诚信是做人之本练习下一篇:高三三月份工作总结